2000年12月24日 星期日

祂真正很在意 -- 葉啟祥 牧師

寫作於2000.12.24 作  者: 葉啟祥 牧師  經文:【 約拿書三章1~10節】 (一)、前言 小時後媽媽死的時候,偷一根冰棒。這個世界,也像是我小時後一樣,很空洞,想抓住一個東西,但是像吃冰棒一樣,吃完就融化;但是心中的苦又想要抓一個東西。   (二)、尼尼微城人的悔改 尼尼微城的惡,是自古有名的,在拿鴻書中四章一節寫,他們的罪本來達到上帝的面前,上帝要如所多瑪蛾摩拉一般地毀滅尼尼微城。這麼壞的城市,連約拿都不想去的地方,居然改變了!   約拿並沒有宣告說「上帝要毀滅,你們要悔改」,(沒有人逃走)尼尼微城的人的改變是特別的令人感到感動,尼尼微城的人有自己的上帝,當他們接受上帝的時候,我們不要想成,...

2000年12月17日 星期日

親像鹿母的角 -- 吳仲徹 牧師

寫作於2000.12.17 作  者: 吳仲徹 牧師  經文:【 哈巴谷書三章16~19節】【 馬太福音六章33~34節】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 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7-18)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太6:33-34)在人生當中有一些時候和有一些事情,會我們覺得不舒服,有面對苦難的危機。然而有人因為怕痛、怕苦、怕失去而不敢或去面對,其結果是必更痛、更苦,失去得更多。今天的經節是從先知哈巴谷書三章十六--十九節...

2000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悔改的喜樂 -- 葉啟祥 牧師

寫作於2000.12.10 作  者: 葉啟祥 牧師  經文:【 約拿書第二章】 「人生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奧秘。」 上帝成為真實 約拿先是將自己的情境作一番感謝,這是猶太人詩篇的感謝,比較特別的在於,「陰間的深處」是指「陰間的肚子」(溫偉耀「你的女兒是天使,上帝差遣他來保護你,使你不會墮落於只追求名與利之人。」)苦難有一點像人生的急煞車。   出現二十四次的「我」,他開始想:「我是誰?」、「我和上帝的關係又是什麼?」「我遭遇患難」、「我從陰間」、「我在你的眼前」。信仰變成主觀的經驗,問題不再是「尼尼微城」的人的問題,而成為自己的問題,以及自己和上帝之間的問題。在陰間的肚子,約拿才開始有機會去思想,才有機會面對自己的生命;而在面對的時候,「患難中讓我們想起自己,也想起自己和上帝的關係。」但是患難也可以是我們離開上帝的時機;很可惜大部分的人都選擇離開。信仰成為一種自己可以經歷到的事實。  ...

2000年12月3日 星期日

在付出中成長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2.03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箴言十一章25節】【 哥林多後書九章6~11節】 不知道當你聽見「成長」時你有何想法?身體成長—長高一點、壯一點;知識成長—多讀一些書,多學多一點知識;經濟成長—賺多一點錢… 世間的成長定義是取(Get)多一點、累積多一點、成就多一點。但基督教的成長觀念卻是大不同,基督所活出的成長是給(Give)多一點—愛別人多一點、犧牲多一點、付出關懷多一點。一個慷慨有愛心的人他在那些方面可以成長?   (一)、 他能體會愛加倍:  有形的物質適用加減算術,二個包子分給人一個只剩下一個;二佰元分給人一佰元自己剩下一佰元。但唯有愛,當你與別人分享時它會不斷成長。過去你只有愛一個人的能力,漸漸在付出對別人的關心中,你的愛心長大。以前只能愛自己的親人,但在付出愛的行動中,愛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在愛別人的同時,你也愈能體會上帝的愛是何等的大,正如只有當我們成為父母時我們才能體會父母的愛是何等的偉大一般。在付出愛的行動中,我們更能體會耶穌基督為我們而生、受苦、愛死,其中的愛是何等的長擴高深。我們才體會自己的生命可以不必是只為自己活一生,我們的生命可以是有無限的可能性。在主愛中,我們的愛不斷的成長,愈分給人愈多、愈廣。  ...

喚醒沈睡的靈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2.03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以賽亞書廿九章9~19節】 台灣社會正在步入現代化高科技的時代,但是怪力亂神的現象不但沒有減少的趨勢,反而與日俱增。在高喊人定勝天的口號背後,憂慮與徬徨在黑暗的角落終日不停的啃蝕著人的內心。人們愈來愈能精準的預測未來的天氣,但對自己的未來卻充滿了迷茫。醫藥延長了人的壽命,但卻無法提昇生命的品質。算命、紫微斗數、血型星座、水晶、風水的盛行再再的突顯人們對未來的恐懼。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的自我中心享樂主義在e世代的身上大大盛行,其實,這也只是企圖藉不斷的刺激享樂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奇怪的現象就是民智雖然大開(教育水準大大提昇、資訊大爆炸),但人心卻昏睡。許多人的言行舉止顛三倒四,好似喝醉酒一般,正如今天經文所記載「你們等候驚奇罷....

2000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在上帝凡事都能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1.26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 對上帝心存盼望的人永不絕望   面對罪惡的攻勢我們常常產生無力感,無論這個罪惡是出現在別人或自己的身上。我們討厭、逃避甚至採取行動主動打擊那些無理取鬧的人,他們可以是同事、家人,甚至最親近的人-- 自己。或許,我們曾經努力過要接納、改變那些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但灰心、失望常將我們帶入冷漠、拒絕的境界。   一 、人見人厭惡稅吏的身份:  相信大家對撒該的故事都很熟,他很有錢、他很矮、他很吝嗇、他抽稅金且會壓榨人。請問若是你,會喜歡與撒該做朋友嗎?我想一定不會的。在第七節我們看見大家並不喜歡撒該,若喜歡他,人們會主動幫助他向前,但如今,平時恨他的人逮到千載難逢的機會整撒該了。很多人會趁此良機用肘撞他一下、踢他一腳,或推他一把。  ...

出自內心的感恩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1.26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詩篇五十篇7~14節】、【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 感恩對猶太人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課,不但在許多詩歌中充滿了對上帝的感恩,他們在不同的事上還要獻上不同的感謝祭物。在今天的經文中,上帝明明的告誡以色列人,衪並不需要人們供奉任何的牛羊等祭物,上帝要他們以感恩為祭獻給衪。我們或許會疑惑難道上帝需要人的感恩?上帝是不需要人們對他的感恩,上帝不會因此而更偉大、榮耀,其實衪的要求是為了人們而不是為了衪自己。有人寫道:「不是生活的環境與條件在決定我們生命的品質,乃是我們如何回應在決定。如果生命要活的富盛又活潑,感恩節是充滿如此盼望的節期。」 ...

2000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靈命營養學 -- 吳仲徹 牧師

寫作於2000.11.19 作  者: 吳仲徹 牧師  經文:【 腓立比書四章1~8節】、【 詩篇十九篇7~14節】 現代人非常注意「吃」什麼,因為怕胖、怕病、怕營養不均衡而生病。換言之,很注重從口而入的東西,但很少去注意從眼、耳進入的東西,這叫In-puts。它們也在塑造我們生命我們一定要注意每天的攝取是什麼。摩西和耶穌曾說過:「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8:3);「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 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4:3-4)。看看現代大眾傳播媒體發達,甚至不出門而可知天下事,也可以辦事,但卻無奇不有、亂七八糟、三教九流,遺害子孫的消息、垃圾廣告、資訊等應有盡有,也因為如此,邪惡的言語、腐化虛偽的思想都會搶先利用,連好的-TV都有人想溜進去得些現實、政治、金錢的利益,真是無孔不入。而這些東西都會影響我們的內在生活品質的形成也影響生命所依存的社會----生命的共同體。  ...

2000年11月12日 星期日

生命的根基 -- 陳景松 牧師

寫作於2000.11.12 作  者: 陳景松 牧師  經文:【 傳道書三章1~13節】、【 路加福音六章46~49節】 【前言】“Life”是什麼?中文怎麼翻譯呢?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人文背景,也都有其長處和限制。以中文為例:生命,生活,人生等這三個在英文中都以“Life”來表達的字,卻分為三種,而且可以給人有不同的了解和感受。生命一詞比較傾向於有形具體的生理的人。生活則傾向是指每一天日常會需要或出現的事情。人生則傾向是形而上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或哲學。中文分開來看這三件事,有其個別的深度和意義。但是,也可能使人只想到其中的一個領域而忽略了人的完整豐富內涵。英文以一個“Life”來表達,雖然見不到個別的強調或是深度,但是卻在另一方面將人的整合及所有的內涵都包括在一起了。 ...

2000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培靈會 -- 董倫賢 牧師

寫作於2000.11.10 作  者: 董倫賢 牧師 在我們信仰的過程,學習服事神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神,當我們更加認識神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成熟、更加的老練,而且讓我們服事的對象也以因此得到幫助。當我們願意用一顆謙卑的心來實踐神所教導我們的旨意,願意照神的旨意來行,也就是把上帝當成一回事。  有時我們信了主,上帝已經把天國賜給我們,天國就在我們旁邊,但是很多人還沒進入國境,當我們把神的旨意當作一回事時,神就在我們當中,我們就能進入天國。如果大家有機會看我最近寫的代禱信,就會看到神在這九年裡真的神奇妙的帶領我們,帶領我們到很多地方接觸許多的弟兄姐妹,他們都願意無條件的與我們同工,因為他們也是願意遵循神的旨意。在教會裡面要學習服事神,我們要得神與人的同工,我們也是要無條件遵循神的旨意,於是神就會感動人來與我們同工,我在這裡藉著這兩段經節,一起來思考來調整我們自己服事神的態度與原則是否正確,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一定要有行動,如果只有信心而沒有行動,那信仰本身是一種空話,信仰本身要有委身,要挺身而出,如果教會人多口雜,有許多閒話,使許多人裹足不前,這樣無法讓人經歷神。人生一下就過去,如果在我們還活著、頭腦還很清楚,若不好好藉著信仰好好經歷神、服事人,我想那是件很可惜的事,當我們用行動來實踐信仰,將我們的一生委身給神,如果我們這不會很長的一聲卻很空洞,會活的很辛苦。 ...

2000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全能的主耶穌基督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0.29 作  者:王榮義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一章16~18、21~26、29~31、40~45節】 某村莊有一位大師,因其思想相當有深度而出名。另一位土匪因其殺人無數、作惡多端而惡名昭彰。一日,該土匪不甘大師常受讚揚而心生殺意。當他闖入大師住處時,大師並未逃跑或害怕。土匪告訴大師在殺他之前,他可以有最後的願望。大師的第一個願望是將後院的樹幹砍下,土匪二話不說,大刀一閃,樹幹應聲倒下。大師第二願是要土匪將斷掉的樹幹接回去。土匪大呼不可能的事。大師說,你能砍斷樹幹只是小孩子的把戲罷了,世上真正厲害的是將斷落的再接回去、醫治受傷、補修失合。  有人說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世上有許多不同的權柄:君王用權勢來統治他的子民;角頭大哥用它來控制他的地盤;主人用此來控制奴隸的自由;有許多父母用權柄操縱自己的子女照自己的理想生活。耶穌的權柄不是為了證明、控制、操作或是統治我們人類,而是為了向人們顯明衪對世人那種犧牲無私的愛。在無條件接納與扶持中,耶穌基督的愛修補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上帝之間的隔閡,衪也勇於挑戰宗教威權,突破世上各種權勢的壓迫,使接近衪的人得到自由。耶穌接近小孩、婦女與各式各樣的罪人,足以証明他的權柄不是令人害怕而是讓人嚮往的。 ...

真實的平安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0.29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十四章27~28節;十六章33節】 以巴戰爭持續,中共對台灣的威脅不斷,打開社會新聞其中打打殺殺,其至連自己的親人及自己都不放過。自古以來,人類彼此間的紛爭、傷害未曾止息過,輕則吵吵鬧鬧、打打架,重則引發戰爭,殺害、消滅對方。人間的苦難受天災的影響有限,但人為因素造成的苦難不但沒有因為人類進步而減少。十字軍東征、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世界大戰、二二八事件等大型的傷害或許已不多見,但日常生活中的傷害卻與日俱增,根本的原因乃是因為在人的內心深處沒有真實的平安。平安的相反詞是恐懼、害怕。到底人在害怕甚麼?  ...

2000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豐盛入門 -- 吳仲徹 牧師

寫作於2000.10.22 作  者: 吳仲徹 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章1~2、24~33節】 今天的講題是要從詩篇一0三全篇和約翰十章九│十節,耶穌對眾人所說的話:他是門從門進去的必得豐盛生命。這與詩篇一0三:五節的「足願」和「一生幸福滿足」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敬拜上帝順從耶穌基督的人所追求的目的,其實那是主的應許。那麼為什麼有人不得其門呢?我不想知道理由,但要由這兩段上帝的話語得到聖靈的引導而知其「入門」。   下列以三個引導來和大家分享,也盼望大家能得著豐盛生命。入門是每種學習中開始的階段,但若入門與目標不一樣時,就會完全牛頭不對馬嘴的錯和結果。比如如何種蘭花的技巧入門,絕對不可能變成會打或使用電腦的,或是你去學佛學入門,絕對不可能成為基督教牧師,或經驗基督的救贖。  ...

得勝有餘 -- 呂又慧 姊妹

寫作於2000.10.22 作  者: 呂又慧 姊妹  經文:【 羅馬書八章31~37節】 「有餘」,台語,說是「有餘」(春),就是說多出來的意思。如同每年過年時,我們都會說「年年有餘」。這個「有餘」,不只是有「魚」,它其實是一種象徵,也希望我們在各樣事物上都會「有餘」,都能剩下、多出來,因為這樣就代表了一種富裕和豐盛。常聽人家說,所謂「吃穿無虞」,也就是吃穿都沒有缺乏,換句話說,所需用的東西,如果多到「有餘」,好像就是我們幸福和安全的保證。  這種「有餘」的觀念,在剛才我們所讀的經文當中,保羅也提到了。但保羅說的是要:「得勝有餘」。同時這個「有餘」,是要靠著愛我們的主,來得到的。換句話說,要在一切的事上「得勝有餘」,是要倚靠那位愛我們,且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那麼保羅說這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在進入今天的經文討論前,我要以一個電視節目開始,來和大家分享這個觀念。    ...

2000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選擇 -- 陳景松 牧師

寫作於2000.10.15 作  者: 陳景松 牧師  經文:【 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耶穌和門徒來到伯大尼,馬大接待他們到家裡。馬大和馬利亞姊妹兩人分別做不同的事,一個坐在耶穌腳前聽耶穌講話;就像在客廳陪著客人。一個則為了一群客人的相關事情,吃飯、休息等等而忙碌著。看起來似乎分工合作得不錯,一直到馬大忙得心都亂了。她心一亂,就失去了分寸,直接到耶穌面前來告訴耶穌三件事:首先是「我妹妹讓我一人做這許多事。」其次是「你不介意嗎?」最後是「請叫她來幫我吧!」耶穌面對這個左右為難的困境毫不躊躇地以同理的口氣叫著馬大、馬大,然後說明了馬利亞的想法;及時化解了一場可能相當難堪的誤會。 ...

2000年10月8日 星期日

請親屬密友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10.08 作  者: 鄭信真 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章1~2、24~33節】 使徒行傳第十章雖然記載一位羅馬軍人,如何透過彼得、邀請彼得,成為基督徒的經過,但是從整個教會歷史的眼光來看,我們發現使徒行傳的第十章是教會史上很重要的突破。因為當耶穌基督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受差派去傳福音,傳耶穌基督復活的大好消息。他們傳的對象都是猶太人,所以福音仍然在猶太人的圈子裡,後來福音透過保羅傳到外邦的地方。保羅到外邦,就是猶太地以外去傳福音,把福音帶開來,到羅馬也帶到全世界。但是第十章會發現在整個這樣的發展當中,有個小小的記載,就是哥尼流跟彼得之間的發展。  我們會發現最先把福音帶給外邦人的,不是保羅,而是彼得,最先成為基督徒的外邦人是哥尼流。聖經的註釋家解釋聖經的時候,不忘提醒一句話,他們說:『保羅是外邦的使徒。』他確實將福音帶給外邦及整個世界,馬太福音敘述耶穌曾將天國的鑰匙,交託給彼得。這是很重要關鍵的時候,彼得確實扮演開鎖的人。使徒行傳第三章談到傳道給猶太人,讓很多人感動,聖靈降臨把天國開了,把天國的福音傳給外邦人,是彼得。他在這裡做了很重要的工作,雖然他做的時候,心裡還很猶豫,能不能跟外邦人在一起、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猶太人本來不應該跟外邦人往來,但是因為上帝的指示。其實他也知道真的要做的是甚麼?他到哥尼流的地方說,你們請我來要我做甚麼,你們說看看?  今天早上我們用這一段聖經,思想一些神要我們特別清楚的一些信息。廿四節敘述彼得被邀請來該撒利亞,來到哥尼流的地方,哥尼流早已邀請了他的親朋好友。哥尼流是個羅馬軍人,百夫長好像連長一樣,是羅馬的軍官派住在該撒利亞,是很重要的城市,駐守在那個地方。哥尼流有個很特別之處,第十章一、二節敘述是羅馬軍官,但是他已經敬拜上帝,雖然他還不認識耶穌,但已經接受猶太的信仰敬拜上帝,是個虔誠的人,全家敬畏上帝。是很奇妙的人,羅馬軍官照理說要拜他們的皇帝,用羅馬他們的宗教信仰,但是他來到猶太的地方,接受猶太人的信仰,所以神給他異象,引導他去邀請彼得來。他在禱告的時候有異象,神要他邀請彼得到他們當中,他就照這樣做,找他的部下、親屬,去邀請彼得來。 ...

復活的代價 -- 謝大立 傳道

寫作於2000.10.08 作  者: 謝大立 傳道  經文:【 約翰福音十二章20~28節】【 馬太福音十章38~39節】 復活是一件令人興奮與歡喜的事情,因為復活帶給人超越的生命、信實的盼望以及嶄新的未來。然而,當我們在復活節歡欣鼓舞之際,亦當深刻思索「復活」從何而來?豈不是因為生命有「死亡」的實存嗎?設若沒有死,復活即無任何意義;但是,受造界的生命現實卻是一步步地邁向死亡之路。因此,我們可以如此說:「復活的代價就是死亡」。耶穌基督藉著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拯救了世人,使他們「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三16)當拿破崙戰敗被關在地中海的一座孤島上時,感嘆地說:「拿撒勒人耶穌啊,你才是真正的勝利者!」拿破崙作為一國之君,卻自身難保,怎能保護他的國家呢?但耶穌打敗了人類最兇惡可怕的敵人---死亡,祂才是真正的君王。  ...

2000年10月5日 星期四

明光照耀 -- 張德謙 牧師

寫作於2000.10.15 作  者: 張德謙 牧師  經文:【 腓立比書二章12~18節】 很多人都喜歡讀保羅所寫的腓立比書,因為他是保羅所有的書信中很令人喜愛的一份,這封信有兩個別名,有人稱它為美好的信,有人稱之為喜樂的書信,因為喜樂這兩字不斷在這本書裡出現,我們知道腓利比書是保羅因福音的緣故被關在監獄裡,面臨死刑的審判所寫出來的,但他在那種困境之中卻能寫出喜樂的信息,他喜樂的根源是從信仰所產生的,他說靠主基督常常喜樂,所以我們讀腓利比書可以看到喜樂的思想一直在引導保羅傳福音的熱誠,雖然他遇到了很多困境、逼迫,面對坎坷的路程他從來沒有灰心喪志,因為他仰望基督,他的喜樂是從耶穌基督所得著,所以他期待每位跟隨基督的人是喜樂能成為他信仰的禮物。特別在這個世代,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是自殺,因為這人對人生沒有盼望,雖然保羅在肉體上也有困境,有許多次他求主耶穌把這根刺拿掉,但他還是順服了上帝的旨意。  保羅和腓利比教會的關係是建立在信仰的根基上,他從腓利比信徒寫給腓利比信徒的書信裡可以使我們看到,他和他們的關係是有扎根的信仰,那種信仰是可以表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上,所以他稱腓利比教會的信徒「你們是我所親賴的弟兄,我多麼想念你」又說「你們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可見保羅和腓利比教會的關係是與其他教會所不能相比的。保羅勸勉腓利比教會能在福音的事工上同心合一,他說:「我們更要以耶穌基督捨己謙卑的行動作為榜樣,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存謙卑,個人看別人比自己聰明,並且不要因為信仰的緣故而遭遇困難或迫害就喪失信仰」、「靠主站立得穩」、「靠主常常喜樂」。    ...

2000年10月1日 星期日

參透苦難的意義 -- 羅榮光 牧師

寫作於2000.10.01 作  者: 羅榮光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 【 羅馬書五章1~5節】 在清晨的時候,我們領受他的話語,在人生的旅途當中,常常可以看見有些人好像非常的平順、幸福,他沒有遇見怎樣的病痛、荊棘的挫敗、生活的很好、家庭很幸福、事業很成功;但是有些人他一生非常的坎坷、 遇見病痛、破產、天災、人禍、戰爭。有時候我們會質問上帝:『為甚麼苦難會臨到。』有些人一生就是沒有苦難,很幸福;有些人他必須經歷一次又一次,甚至是一次比一次更大的苦難,那個時候不禁會懷疑,上帝是不是愛的上帝?通常我們看見苦難的時候,大概有兩種很普遍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就是遇見苦難的人一定是他的前世、本身犯了甚麼罪?這是上帝的刑罰,耶穌跟門徒在一次走路的時候,看見一位生來就瞎眼的人,門徒就問耶穌說:『這位生來瞎眼的人是不是父母犯罪、還是他自己犯罪,所以才會瞎眼?』主耶穌還說到西羅亞的樓房倒塌下來的時候,壓死了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這十八個八比住在耶路撒冷的居民還有罪嗎?』耶穌講這話是表示,當時的人以為遇見苦難、意外的時候,一定是他的父母、本身犯罪。我們基督徒也常常有去論斷別人這種傾向,這個人今天碰到苦難的時候,一定是上帝刑罰他,因他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隱藏的罪,上帝刑罰他,我們知道這種論斷,使基督徒成為非常冷酷的人,失去了愛心,對人間的苦難非常的冷漠,這是很可怕的。  ...

乘上聖靈的浪潮 -- 謝大立 傳道

寫作於2000.10.01 作  者: 謝大立 傳道  經文:【 以賽亞書五十一章15節】【 歌羅西書二章19節】 衝浪是一門駕著神所創造的浪潮的藝術。神造浪,衝浪只是去乘上浪。沒有任何衝浪者試著要造浪。如果沒有浪,你就不要那天去衝浪,就是這樣! 另一方面,當衝浪者看到一個好浪,他們會盡量使用,即使在暴風雨當中,他們也樂此不疲。    許多關於教會增長的書籍與研究都落在「如何造浪」的窠臼裡。他們試著製造聖靈的浪潮,使用各種花招、節目、或行銷技巧來製造增長。但是增長無法由人來製造!只有神能叫教會增長。只有神能將新生命吹進遍地枯骨的山谷。只有神能造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攪動大海,使海中的波浪匉訇(以賽亞五十一章15節)---復興的浪、增長的浪、領受聖靈的浪。   ...

2000年9月24日 星期日

活出上帝的話語 -- 羅榮光 牧師

寫作於2000.09.24 作  者: 羅榮光牧師  經文:【 提摩太後書三章14~17節】   在清晨的時候,我們來親近上帝,聆聽他的話語,這是何等的恩典,以聖經、上帝的話語,培養信徒的靈性、生命,在工作、生活的地方為主做美好的見證。應該怎樣行才能得到上帝的喜悅?在路得馬丁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舊教)以教皇的權威,做為他們教會的基礎,甚至推演到『教皇無謬論』,教皇講的話沒有錯誤,是絕對的真理,他是上帝的代言人,所以帶有絕對的權威。教皇非常的腐敗,要如何傳講上帝的話語?所以天主教在教會歷史上非常腐敗、黑暗的時候,就是天主教最墮落的時候,帶來歐洲最黑暗的時代。教皇怎麼可能沒有錯誤?把人高舉是最大的危機,反對偶像崇拜,在我們政治的領域、經濟的企業裡,常常看見把一個人偶像化,最後我們的心靈墮落了。  ...

2000年9月17日 星期日

成全同工 -- 董倫賢 牧師

寫作於2000.09.17 作  者: 董倫賢牧師  經文:【 以弗所書四章11~16節】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連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教會的兄姊來自四面八方,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教育,因此要先被神的話語所成全。神的話與聖靈的寶劍,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利),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剝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

2000年9月10日 星期日

隱藏的真理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9.10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九章30~32節】【 路加福音十八章31~34節】   馬可、路加、馬太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如果我們仔細注意聖經上標題,在路加、馬可這幾個地方都有記載受死、復活的地方,耶穌一次又一次的告訴門徒,他會受難、並且要復活。今天我們所讀的這一段經文,是在他們要進到耶路撒冷之前,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就將一一的實現。耶穌在這裡再一次很嚴肅提出這樣的宣告,我們要特別注意路加福音十八章卅四節,同樣在馬太、馬可有這樣的宣告,但又多加了一句話,『這些門徒一樣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隱藏的,他們不曉得所說的是甚麼?』有三次來描述耶穌的宣告,他們完全不明白。  ...

2000年9月3日 星期日

放下水罐 -- 秦明盛 牧師

寫作於2000.09.03 作  者:秦明盛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四章27~30節】   根據我們剛剛所讀的經文,或者從是從第四章六節到廿五節這個角度,是解釋廿七到卅節可以發現一個事實,就是在婦女的身 上可以看見上帝的作為。這個作為就是當婦女在祖先雅各所留下的水井旁,在那裡與耶穌一段深談之後,她就放下她手中的水罐,手空空的進城,在城裡做耶穌很好的見證人。在宣教的過程裡,這個婦女在宣教的第一階段她已經打了美好的戰。我們可以把卅九節到四十二節分成宣教的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就是卅九到四十節:『鎮上有許多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女人說:「他把我所做的事說了出來。」那些撒馬利亞人看見耶穌,就要求跟他們一起住;於是耶穌在那裡住了兩天。』這個婦女為甚麼有那麼大的勇氣來面對她城市裡的同胞? ...

2000年8月27日 星期日

信心的錨 -- 紀元芳 牧師

寫作於2000.08.27 作  者: 紀元芳牧師  經文:【 詩篇一二一篇】 【 使徒行傳廿七章9~29節】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表示人生的無常、不安定,人生在世的生活不一定很如意、順利。如人生都很順利、如意的話,我們就不會常常聽到別人口中『如苦海』。人生常常會遭遇到很多的災難,諸如:學業、家庭、事業、健康等問題。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太太早上做禮拜還好好的,跟人有說、有笑,但到了晚上九點多突然間發抖說,很冷、很冷。正值夏季,我叫她去沖熱水,沖熱水的時候也站不住,一直發抖。量體溫有三十八度,吃了退燒藥,早上我出門的時候,吩咐她要去看醫生。她說:『十點多的時候,手又發抖,醫院已滿號,下午要去現場掛號。』醫生跟她說:『你可能腎臟發炎,拿三天的藥,假如不好,三天以後來看腎臟科、住院。』我太太不安心回去去就說:『我們去馬偕醫院。』   ...

2000年8月20日 星期日

以善勝惡 -- 林信道 牧師

寫作於2000.08.20 作  者: 林信道牧師 經文:【 列王紀下五章1~14節】【 羅馬書十二章17~21節】 每年的夏天我們漸漸感受到天氣的炎熱,雖然這樣的經歷不是每個人喜歡,但這是我們能夠感受到共同的事情。我們在一生當中有許多挑戰、許多目標要去完成,也可以跟教會的弟兄姊妹、自己的家人,一起成為服事的團隊,來經歷這樣的過程。做為團隊要有效的服事,是要付上代價來學習的。   列王紀下五章這段故事,敘述先知事蹟蠻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相信一讀再讀,可以知道其中的對話,一定可以成為很精彩的劇本。過去查考聖經,通常以先知以利亞的角度看聖經的重要的信息。   今天的經文中有四個課題值得我們探討、思考:   ...

2000年8月13日 星期日

信仰生活的向度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8.13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以弗所書一章15~23節】 今天早上看的聖經是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跟信徒這封信的一部份,十五、十六節敘述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保羅瞭解以弗所教會跟弟兄姊妹他(她)們的信仰生活之後,不住的為他們讚美、感謝上帝。十五節說:『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這裡總共兩句話│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簡單一點,可以說是信耶穌、愛人。   信主、愛人是教會的基礎,也是我們信仰生活的基礎。這個基礎值得保羅提出來,特別為這件事來感謝上帝。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信靠主耶穌,因為我們都是信主耶穌成為基督徒,在神的教訓裡,神要我們不僅愛上帝,還要愛人,所以教會的存在,也是一群信耶穌的人的組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一份自己的信仰告白,這信仰告白對教會有種宣告。教會是怎樣性質的組織?它說:『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這些人是屬於上帝,但不只是這樣,在一起成為團體、團契。  ...

2000年7月30日 星期日

給他機會 -- 張德麟 牧師

寫作於2000.07.30 作  者: 張德麟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三章1~13節】【 使徒行傳十五章36~41節】 今天的經文,提到安提阿教會差派巴拿巴、保羅前往外邦的地方傳道,使徒行傳十三章一│十三節是保羅第一次的傳道旅行,十五章卅六│四十一節是保羅第二次傳道旅行。在第一段的經文,敘述巴拿巴跟保羅出去傳道的時候,有位少年的同工,叫約翰。在和合本的地方,稱他為馬可約翰,但在教會史,認為他是馬可。保羅第一次帶他去傳道旅行,經過賽普路斯(聖經稱為居比路)到今天土耳其南邊旁非利亞這個城市時,這位少年同工就溜走了。因此保羅第二次傳道旅行的時候,堅持不再帶這位少年同工去。 ...

2000年7月23日 星期日

永遠的福氣 -- 鄭英兒 牧師

寫作於2000.07.23 作  者: 鄭英兒牧師  經文:【 路加福音七章18~23節】 通過上帝的話,在每個時代我們怎樣去把握真實的信仰?如果能通過與上帝的關係,及當我們願意跟隨主耶穌基督的時候,常常可以通過每天生活所經歷的一切,甚至包括面對的苦難,仍然可以把握真正的信仰,而它要帶給我們永遠的福氣。   今天的經文讓我們看到很有趣、奇怪的現象,施洗約翰他是很特別的人物。在聖經中,如果沒有他,耶穌要怎麼來到世上或耶穌基督用怎樣的方式進入當時猶太的社會、宗教團體中?施洗約翰他自己很清楚,是個前導者,要將耶穌基督介紹給當時的社會,做猶太最重要的媒介。所以他很清楚跟人說,我所要介紹的那個人,他必升高,我必卑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