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禱告系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禱告系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目錄--禱告系列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禱告系列(六十)新約系列(二十)阿們( Amen)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六十)  新約系列(二十) (NT Prayer.20) -- 阿們(Amen)

時間:二0一二年三月四日
經文:啟示錄廿二章20-21節

講道影片 :

主講:蔡茂堂牧師

I.引言:Amen (Larnelle Harris)   

使徒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帝讓他看見世界末日的異象,他聽到有聲音說:「我必快來。」(Surely I come quickly.)。他回應上帝:「阿們。主我願你來。」(Amen Maranatha.)。這段記載了上帝在聖經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以及人回應的禱告。之後,聖經就結束了。所以聖經裡最後的禱告就是這兩個字「Amen」、「Maranatha」!   

美國有位黑人福音歌手 Larnelle Harris (1947~),他得過五次葛萊美獎,他曾將主耶穌的一生,用”阿們”(Amen)寫成詩歌。歌詞如下:   
  
Amen, amen阿們 阿們  
Amen, amen, amen阿們 阿們 阿們   

Sing it over one time children (Amen)   

孩子們再唱一次(阿們)   

Listen to my story (Amen)   

請聽我的故事(阿們)   

It's a story about my Jesus (Amen)

關於我的救主耶穌(阿們)

Amen(Amen) 阿們(阿們)

See the little baby (Amen)

請看這小嬰孩(阿們)

You know He's wrapped in a manger (Amen)

你知他被放在馬槽裡(阿們)

Born Christmas morning (Amen)

聖誕晨出世(阿們)

Amen Amen (Amen)阿們 阿們(阿們)

See Him at the seashore (Amen)

看他走在海邊(阿們)

Talking to the fishermen (Amen)

與漁夫彼此交談(阿們)

And He's making them disciples (Amen)

他呼召他們作門徒(阿們)

Amen, amen(Amen)阿們 阿們(阿們)

He’s riding through Jerusalem (Amen)

他騎驢進耶路撒冷(阿們)

Waving palm branches (Amen)

搖著棕櫚樹枝(阿們)

In pomp and splendor (Amen)

華麗又壯觀(阿們)

Amen, amen(Amen)阿們 阿們(阿們)

See Him in the garden (Amen)

看他在花園中(阿們)

He’s Praying to His Father (Amen)

向天父迫切禱告(阿們)

In deepest sorrow, sorrow (Amen)

內心極憂傷, 憂傷(阿們)

Led before Pilate (Amen)

彼拉多面前(阿們)

 Then they crucified Him (Amen)

他們釘他十架(阿們)

But He rose on Easter (Amen)

三天後他復活(阿們)

Amen, Hallelujah, Yeh (Amen)

阿們,哈利路亞,是(阿們)

Glory, Hallelujah! Yes, He died, (Amen)

榮耀,哈利路亞!是,他死(阿們)

Yes, He died to save you and me (Amen)

是,他死為救你和我(阿們)

And He lives forever (Amen)

他是永遠活著(阿們)

Amen,amen,amen阿們 阿們 阿們

Amen. Yes, He lives (Amen)

阿們 是,他活(阿們)

Oh, Glory, Hallelujah! (Amen)

喔 榮耀 哈利路亞(阿們)

Yes, He died to save you and me (Amen)

是,他死為救你和我(阿們)

And He lives forever他是永遠活著

Amen, Amen, Amen阿們 阿們 阿們

II.末了的話 (Last Word)

聖經裡舊約與新約,各自結尾的一句話,他們的差異與關聯性為何呢?

1.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5-6)

瑪拉基書是舊約的最後一卷書,該書的最後一句話:「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5-6) 這是上帝的警告,提醒在末日來臨前,人心必須要轉變,父母和兒女的心要相互回轉,彼此相愛。然而,現實中彼此相愛的心,常是慢慢就變質了。上帝提醒:到了末日,這種情形尚未改變,就要施行公義的審判。耶穌說:施洗約翰就是以利亞,他傳悔改的道,要人們生命改變,免得遭遇上帝的毀滅。因上帝不想咒詛,故說了這個警告,以告誡人們要有所改變。

2.主的恩惠聖徒同在(啟22:20-21)

新約啟示錄的結尾,「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啟22:20-21)這是約翰的禱告。此處,沒有警告或咒詛,而是”願主的恩惠可以同在”。故從舊約到新約,就是從咒詛到恩惠的過程,也就是耶穌救贖的十字架,使舊約時代人類對上帝公義審判的畏懼,轉變成新約人類對主耶穌再來,帶來恩惠的期待。

III.聖經中的阿們 (Amen in Bible)

1.描述上帝的真實(賽65:16; 啟3:14)

很多人以為「阿們」僅用在禱告結束時,其實「阿們」在聖經中有許多意思。「阿們」的第一個意思是描述「上帝」。以賽亞書說:「這樣,在地上為自己求福的,必憑真實的上帝求福;在地上起誓的,必指真實的上帝起誓。」(賽65:16) 中文聖經翻譯其意,而原文(希伯來文)的「真實」是使用「阿們」這字,因此這句的原文是「阿們的上帝」。故人要求福、起誓時,必需指著真實的上帝祈禱。

在啟示錄中亦有相同的用法:「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使者,說: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上帝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啟3:14)這裡所指的是上帝和耶穌,在描述時皆以「真實」這個字描繪。今天第一堂台語崇拜,詩班獻的詩歌「你的信實廣大」,與今天的主題「真實」是一樣的。真實,就是講話算話,沒有虛假,是可以相信的上帝。

2.神前誓言的嚴肅(民5:22; 尼5:13)

人到這位真實神的面前,是不能說假話,因謊言是他所不喜悅的。因此當我們來到神面前禱告時,要謹慎小心,莫妄想欺騙他,因耶和華是阿們的神。民數記第五章,上帝告訴摩西,若有人懷疑妻子不忠該如何處理呢?就是讓其妻至祭司處,他會讓這位婦人喝下咒詛的苦水,並且讓她發誓說,若自己是清白的,就不必承受咒詛;倘若有不貞,則會「肚腹發脹、大腿消瘦」。這個婦人要回答說:「阿們、阿們。」(民5:22)如果她真的行為不檢點,就會生病、遭到咒詛,因為她已經在神面前發了誓。因此我們在神面前說「阿們」的時候,特別在發誓時,不能說謊,因為「阿們」是很嚴肅的事情,耶和華是厭惡虛假的。民間信仰裡,有時為了讓他人相信自己所言,會到廟裡對著神明發誓、斬雞頭,也是相同之意,請神為自己作證。聖經裡面說,若有人要這麼做,以神作他的見證,那就不是件可開玩笑之事,因”耶和華是真實、厭惡虛假的神”。

另一個故事,記載在尼希米記。在以色列亡國數百年後,波斯國王好心釋放他們歸回故土;當時的城牆都被燒毀了,尼希米就帶著眾人要重建。可想而知,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況必不充裕,而這些以色列人中還是有貧富階級之分。眾所皆知猶太人很聰明、很會賺錢,其較富裕者就會放高利貸給貧困者。當借款的窮人還不出利息時,就會抵押田產房屋,甚至連女兒都賣去當婢女,更無法參與蓋城牆。無力償債時,他們就到尼希米前求情。尼希米得知這情形非常的生氣,斥責那些有錢有勢卻沒有愛心的以色列人,怎能於此刻趁火打劫呢?吩咐他們要歸還這些不義之財,他們都答應了!尼希米就找來祭司,叫眾人都發誓遵守承諾。然後他自己也抖著胸前的衣襟,說:「凡不成就這應許的,願上帝照樣抖他離開家產和他勞碌得來的,直到抖空了。」會眾都說:「阿們!」(尼5:13)

這兩個故事裡的「阿們」,是在”上帝面前的誓言”,上帝會見證這個誓言的真實或是虛偽,這句是一個嚴肅、需要謹慎的詞語。

3.誠心歌頌讚美主(尼8:6; 詩41:13)

當然,並非說「阿們」時都是這般嚴肅,也有在輕鬆的場合,就是誠心歌頌讚美主的時候。「以斯拉稱頌耶和華至大的上帝;眾民都舉手應聲說:『阿們!阿們!』就低頭,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尼8:6) 我們的聖詩也是一樣,會在結尾時唱「阿們」,但〈新聖詩〉有些曲子就沒有,有些人甚至會感到不習慣,覺得少了「阿們」就沒有唱聖詩的感覺。阿們,在這裡的意思是說,我剛才所唱的都是出自內心,不是隨便應付了事。詩篇41篇13節:「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阿們!阿們!」我所發出的讚美是真真實實的。

4.對人言語之支持(王上1:36; 耶28:6)

「阿們」不只用在對神說話,也可以對人說「阿們」表示同意。大衛年老時想要傳位給小兒子所羅門,但是依照一般的觀念應該是由長子押沙龍繼承王位。且因押沙龍高大俊美,才華洋溢,受人喜愛,比起私生子的所羅門更符資格。但是大衛知道押沙龍個性裡的缺陷,立意傳位給所羅門,就找了文武百官來支持此事;當中即有位先知對大衛的決定以「阿們」作為認同之意。「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對王說:阿們!願耶和華─我主我王的上帝也這樣命定。」(王上1:36)

另有一個以「阿們」作為表示贊同的故事,但其實是反諷之意。在西底家作猶大王之時,巴比倫王曾屢次侵略,並擄去許多人丁和財產。當時有位假先知哈拿尼雅跳出來說:上帝告訴他兩年之內,巴比倫要歸還所搶去的器皿,被擄走的猶太人也會被釋放;但這並非事實。耶利米知道他在說謊,卻沒點破,只是表面迎合他說的話;耶利米說:「阿們!願耶和華如此行,願耶和華成就你所預言的話,將耶和華殿中的器皿和一切被擄去的人從巴比倫帶回此地。」(耶28:6)耶利米這句「阿們」只是口頭上的贊同,實際上是在譏諷哈拿尼雅的假預言。因此「阿們」可以用於表達言語的支持,不過說這句「阿們」的人究竟是誠心的,或者只是敷衍、負面之意:「好啦,算你對啦」,就要留心注意。

5.主耶穌教導確實(太18:3; 約3:5)

到了新約,「阿們」的用法稍有不同。一般人說「阿們」時,都是接在句子後面做為回應與贊同,但是耶穌卻是要講重要的事情之前先說「阿們」,是”注意聽、重要”之意,有時候甚至會連說兩次。中文聖經是直接翻譯其意,就是耶穌常說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原文就是「我阿們阿們告訴你」。有一次門徒問耶穌說,天國裡面誰最大;耶穌就叫了一個小孩過來,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18:3) 另有一次,尼哥底母半夜來找耶穌,問到底要怎樣才能進天國。「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3:5) 兩次都是關於天國的事情,意義重大,所以耶穌在說的時候用「阿們」,強調所說的是真的,大家要注意聽。以前我在醫學院上課時,老師會不厭其煩、重複地講,好像他記憶力不好,但是我一定特別把老師重複之處抄到筆記上,因為這是考試會考的。重要的事情會一再重複地說,不斷地耳提面命,因此耶穌在連續說兩個「阿們」的時候,我們就要特別注意接續所說的話語。耶穌將「阿們」做為集中聽眾注意力和強調內容重要性的功用。

6.祈求上帝的祝福(羅15:33; 啟22:21)

保羅寫信到結尾一定會祝福,然後用「阿們」作結。「願賜平安的上帝常和你們眾人同在。阿們!」(羅15:33) 啟示錄最後一節,約翰說:「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啟22:21) 因此,「阿們」也可以用在祝福上。

7.虔誠禱告的結束(太6:13; 林前14:16)

用「阿們」做為禱告的結束,這個大家所熟悉的用法,意思是我認同這個禱告。耶穌在教導門徒「主導文」,最後就是以「阿們」作結尾。「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太6:13)「阿們」於此代表著對前面禱告內容作結束以及肯定。保羅說,如果有人用方言禱告,別人聽不懂就沒辦法說阿們。「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林前14:16) 在禱告之後,會眾說:「阿們」,做為禱告的結束,並表示同意。

「阿們」原為希伯來文,翻譯為希臘文時以「音譯」,故也是「阿們」;翻譯為英文時還是Amen,目前全世界此句皆被翻譯為「阿們」(Amen),想必在天堂也是一樣的。

IV.願主來的禱告 (Maranatha)

在啟示錄裡面寫的這句”願主來的禱告”(Maranatha),原文是亞蘭文音譯到希臘文的。耶穌的母語是亞蘭文,希臘文是官方語言,如同我們的國語和台語般。例如從小講台語的人,雖然講國語,但是緊張或是情緒激動時候會冒出台語,耶穌也是這樣。在聖經中有紀錄幾句耶穌說的亞蘭文,耶穌在十字架上,極其痛苦快要死時,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可15:34)這句就是如實以亞蘭文記錄下來。

保羅也在聖經中留下幾句亞蘭文。在歌林多前書的最後,保羅說:「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林前16:22) 聖經中的這個詞μαραναθαmaranatha,是用希臘文拼音、拼出亞蘭文的兩個詞,整部聖經裡面只有在歌林多前書這裡寫出原文,在啟示錄這句話,是用希臘文寫的。而在亞蘭文中,這兩個字分別是「主」、「來」。希臘文將此二個字結合成一個字,所以在研究如何將這個詞還原成兩個字的時候,切割的方式就影響到了整個詞的意思。

μαραναθαMaranatha這個字有兩種組合方式,第一是(μαραν)(αθα)maran atha,翻譯成英文有兩個類似的意思,第一個是“The Lord is coming.”,是猶太人在羅馬統治之下,互相問候請安、相互鼓勵用的言語:「主正來臨」。另外在聖餐的時候,也說maran atha,“The Lord has come.”意思是主已降臨在我們當中,讓我們來守聖餐。

另外一種組合方式是(μαρανα)(θα)marana tha,α接續在μαραν後面,就將這個字加入了「我的/我們的」的擁有格,而這個θα只剩下「來」的意思;將句子轉換成起始句,意思是“Our Lord, come.”,主阿,(請)來。這樣,這句就是主還沒有來,請求主來的禱告。這種組合之意較符合啟示錄裡的用法,啟示錄最後說:「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22:20)多數學者都支持後面這種說法,因為在哥林多前書,保羅說的話對應舊約的結尾,呼應人要彼此相愛,否則上帝就要施行審判。從這個角度分析,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的這句就是一個禱告,意思是說:如果時候到了,還是有人沒有愛心,那麼主阿你來咒詛他們。

聖經裡面,請求主再來的禱告共有三處:

1.使徒保羅的禱告 (林前16:22)

「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林前16:22) 呼應舊約最後一節經文,「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6b),這是求主來主持公義,審判那些沒有愛心的人。

2.聖經最後的禱告 (啟22:20)

使徒約翰的禱告,不同於保羅,他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啟22:20-21)雖然同樣是求主再來的禱告,約翰祈禱、盼望的是主帶來恩惠,是正面的禱告,不同於保羅的負面咒詛禱告。而兩位使徒剛好呼應了上帝的公義和恩典。如果是因信仰而改變生命,有愛心的人就會期望耶穌快來,帶來恩惠;若是不信、沒有愛心的人,就要面對審判,付上應付的代價。

3.雅歌新娘的禱告 (歌8:14)

第三個求主來的禱告則和兩位使徒的禱告有些不同,是雅歌裡新娘盼望新郎快來的禱告。新娘期盼的,不是新郎來替她主持公道、或是帶給她什麼禮物,她渴望的是新郎本身,是新娘對新郎完全的愛。這是雅歌的最後一節:「我的良人哪,求你快來!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雅8:14) 這如同說: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你。而且不只如此,還要快快的來,像是羚羊或是小鹿在山上快跑那樣,還要帶著香草山上的香味。

保羅的禱告,求的是公義的審判;約翰的禱告,求的是恩典的救贖;而新娘的禱告,求的是愛裡的合一。我們求主來(Maranatha)同時有這三個意思:因為世界太多不公義,求主來降下審判帶來公義;我們信主作上帝兒女,得到上帝的恩典和救贖;更重要的是能夠永遠跟上帝在一起。

V. 主必再臨 (I Will Return)

約翰最後寫下願主快來,是因為聽到天上的聲音說:「我必快來」(Surely I come quickly)。但是兩千年過去了,主快來,好像不是很快,要怎麼解釋這個「我必快來」呢?有一段很有名的歷史,發生於1941年末,日軍攻擊美軍駐守的菲律賓。1942年,戰況對美軍不利,麥克阿瑟將軍於3月21日從菲律賓撤退,臨走前留下著名的一句話:「我必回來。」(I shall return)。兩年後,麥克阿瑟將軍涉水走上萊特灣的海岸,實踐了他的諾言。數小時後他向全菲律賓人發表這篇演說,此為歷史上有名的一段紀錄片:

當我踏上你們的國土,我對菲律賓人說:

我從哪裡離開,我必定回來。

今夜我重述這句話,我必定回來。

1944年十月20日,

的確沒錯,正是麥克阿瑟將軍,

照他所承諾的回到萊特

麥克阿瑟將軍登陸數小時之後,

他向菲律賓人廣播:

菲律賓的同胞們!我已經回來了。

依靠全能上帝的恩典,

我們的軍隊又踏上菲律賓的土地。

你們得救的時刻已經降臨。

和我團結在一起,

讓不屈不撓的精神,

讓巴丹和克里基多的精神帶領我們前行。

當戰線往前延伸,起來進攻!

為你們心愛的家園而進攻!

為了代代子孫的將來而進攻!

為了陣亡的英靈而進攻!

不要懦弱膽怯,每隻手臂如鋼鐵般堅強。

上帝正帶領我們的方向,

奉主聖名 高舉公義勝利聖杯!

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演講,雖然不長,但是充滿著力量。他承諾,並且履行了這個諾言。耶穌說他要再來,他是信實的上帝,他也將會履行他的承諾。

1.主耶穌離世前之應許 (太24:30)

耶穌離世前,最後一次帶著門徒到橄欖山,親口對他們說:我會回來。「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24:30) 但是過了兩千年,耶穌還沒有再來。

2.使徒彼得對「快」的詮釋 (彼後3:8-10)

對於這個「我必快來」的「快」,到底要怎麼解釋?彼得有幾個解釋。第一,是看我們從什麼觀點來比較時間的長短。兩千年在我們人的眼裡看來,已經是很難想像的長久歲月,但是在永恆的上帝眼前也只是轉瞬間的事情。所以彼得這樣說:「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3:8) 有限的時間和無限的永恆之間,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是彼得的第一個解釋,永恆與有限時間是無從比較的。

第二,上帝還在等待,因他不忍心自己再來的時候,尚有人沒有機會聽到福音,就要面對審判、咒詛。他想要在父母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母的時候來,以免他來就要施行公義的審判。「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他要所有人都有機會決定,要不要讓耶穌來改變自己。這是彼得的第二個解釋,耽延是為了寬容和恩典。

第三個解釋,耶穌再來的時候會像小偷行竊般,趁人不備之時發生;當他再來的時候到了,就像是大火蔓延的速度,轉瞬間吞噬一切,沒有人來得及。「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3:10) 彼得在這裡所說的快,不是耶穌離開到復臨之間時間的長短,而是再來這個事件發生的速度,如同意外般,瞬間就發生。

這三個解釋,第一,上帝何時再來我們無從得知,因為人類無法理解永恆的時間觀,何為快、何為慢,這是一個不解的謎。第二,從恩典的角度衡量,則不會太快,因為上帝不希望有人還沒有機會悔改,就要面臨審判。他並非要等到所有人都信才要來,而是期盼所有人都有機會,但相信與否是操之於個人。第三,若認為上帝再降臨時,才來悔改、相信就都來不及了,因為一切將發生在一瞬之間,故要在上帝等待的時候,把握機會,不要有僥倖的心態。想必大家聽過此論:等聽到耶穌再來的時候才趕快悔改,不然太早信主,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豈不是虧大了。但是彼得說,不要想的太美,耶穌復臨時要像小偷一樣悄悄、無預警的讓人措手不及。主再臨之前的慢,是給人機會,之後的快是告訴人不要存著僥倖的心態。

3.我們對主再臨的態度 (太24:14; 彼後3:11-12)

因此我們基督徒對於耶穌再來的態度,第一就是要努力傳福音,使全天下的人都聽到福音。耶穌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 他沒有說所有人都要信,但是要天下人都聽過。如果你認識的親朋好友,還有人尚未聽到福音,你要趕快替他們禱告,求上帝給你合適的機會介紹福音,讓他們知道耶穌可以讓人生命改變。若他們有機會聽到福音,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抱怨說:「你們這些沒良心的人,信教這麼久,都不分享一下。」因此主說,我必快來,這個「快」的意思是說要趁主尚未來時,求主賜給我們智慧聰明,活出有愛心的榜樣,讓我們有機會介紹福音,讓其他人至少有考慮要不要信的機會。

而我們自己對主快來的態度又當如何呢?彼得說:「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來到。」(彼後3:11-12) 要聖潔,要不斷的成長,好像是爬天梯一樣,每天讓靈命不斷的成長,過聖潔的生活。不要耶穌再來的時候,還是跟沒信的人差不多,生活邋遢、隨隨便便。因為舊約最後說的是,以利亞來的時候是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心的轉變是一生的過程,不是說決志或是受洗就可以馬上讓人充滿愛心。在上帝面前過聖潔生活,是一生不斷磨練成長的經歷,我將這個稱為「終生成聖過程」(Lifelong Sanctification Process)。我們一方面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聖潔,另一方面跟我們的朋友分享福音,用這樣的態度等待主再來的那天。

VI.結論:雙重的邀請 (啟22:17, 20)

啟示錄最後這個「請來」,除了對上帝說請主快來之外,還要對周圍還沒有信主的人說:「請你來信耶穌。」我把這稱為雙重邀請:我們要熱誠宣道、分享福音。「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22:17) 聖靈和新婦也就是教會,要盡力邀請未信的人來聽福音;聽見福音的人也不要獨自一個人,要帶著周遭的人一起來聽。好像聽到百貨公司跳樓大拍賣,本來你不知道,但是有朋友告訴你,你不會就這樣自己跑去買,而是會再通知你其他的親朋好友們知道。

啟示錄中說「來!」要做什麼?就是這裡有生命的水可以白白取來喝,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付了代價。這個生命的水,就是能讓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的水,上帝再來的時候就不會被審判,這個愛會改變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這麼好的禮物當然要盡力邀請別人來領受。另一方面,我們自己要迫切禱告、求主再來。所以我說這是雙重邀請,一方面是請朋友來接受主的愛;另一方面是請主來,賜下救贖恩典,同時對堅持不彼此相愛的人降下審判和公義。世界上太多不公義的事情,是我們無能為力、甚至是無法得知的秘密,都只能等上帝再來的時候除去,為弱者主持公道。他來不只帶來愛心,同時也有公義的審判。除了審判,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是不完全的,所以他也會帶來恩典,並與我們在一起。所以約翰對耶穌說:「我願意你來、請你快來。」

聖經記載上帝對人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是在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他對亞當說:「你在哪裡?」亞當回答說:「我聽見你聲音,我就害怕。」這是聖經從開始的創世紀,上帝要幫人解決問題的一個邀請,但是人害怕上帝的懲罰,拒絕了。到聖經最後的啟示錄,上帝說:「我要來、我一定會來。」約翰說:「請你快來,因為你會帶來恩惠。」從開始的害怕,到後面歡迎主的降臨,貫穿全書的就是耶穌的十字架。因為耶穌,這個害怕、恐懼審判和咒詛的心情,轉變成歡迎和期待。當我們說:「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啟22:20) 耶穌就要降臨在我們之中。

禱告

主啊,我們謝謝你,我們過去六十次的禮拜,讓我們從聖經中學習許多有關禱告的功課。我們沒想到,聖經最後的禱告竟是這麼簡單的兩個字「Amen」、「Maranatha」!。使徒約翰以「阿們、願你快來」作結束,主阿,但願我們也願意用生命說出”主阿我願你來”!求你幫助我們過聖潔的生活。求你幫助我們有愛心,讓我們可以把耶穌基督的愛,跟周圍的親朋好友分享。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禱告系列(五十九)新約系列(十九)香( Incense)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五十九) 新約系列(十九) (NT Prayer.19) -- 香(Incense)
時間:二0一二年二月廿六日
經文:啟示錄八章3-5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Ⅰ.引言:金香壇與金香爐(Golden Altar and Censer of Incense)   

聖經以「香」來描寫禱告,而啟示錄裡面說的禱告,即是用「香」作為代表,今天我們來學習「香」與「禱告」之間的關係。  

以色列的會幕,以幔子將空間隔成「聖所」與「至聖所」;幔子的前方是聖所,後面則是至聖所,至聖所內放置著約櫃、「施恩座」及「金香爐」。而「金香爐」是唯一可以被拿到至聖所內屬於人類的物品;這香爐所燃燒出的冉冉白煙,表徵人們的禱告。祭司將乳香,放到金香爐裡面,東正教或是天主教,會提著、搖晃著香爐,而猶太教則不一樣,猶太教祭司會到會幕外取祭壇上的炭火,將之放到金香爐內;一年僅一次,大祭司可以將這個香爐帶入至聖所中,放在施恩座前。也就是拿到上帝的面前。因此,人類能夠帶入至聖所之物,僅有一樣就是「禱告」,禱告對上帝而言是非常的重要。   

既然香代表著禱告,又受上帝重視,所以從製作金香壇、金香爐到點香規定,上帝皆清楚、明確的交代摩西。   

有一段影片,介紹金香壇與金香爐,內容如下:  

你要做一座燒香的壇。用皂莢木做,長一肘,寬一肘,這壇要四方的。高二肘。壇的四角要與壇接連一塊。要用精金把壇包裹,壇的上面與壇的四圍,並壇的四角,又要在壇的四圍鑲上金牙邊,要做兩個金環安在牙子邊以下,安在金牙邊以下,兩根橫撐上,做在壇的兩旁,作為穿槓的用處,以便抬壇。要用皂莢木做槓,用金包裹,要把壇放在幔子外,就在法櫃前,對著法櫃上的施恩座,就是我要與你相會的地方。亞倫在壇上要燒馨香料做的香;每早晨他收拾的時候,要燒這香。黃昏點燈的時候,他要燒這香,作為常燒的香。在主面前,直到世世代代。在這壇上不可奉上異樣的香,不可獻燔祭、素祭,也不可澆上奠祭。亞倫要在壇的角上行贖罪之禮。一年一次,他要用贖罪祭牲的血。一年一次在壇上行贖罪之禮,作為世世代代的定例。這壇在耶和華面前為至聖(出31:1-10)。  

影片中詳細說明:一年要一次將祭牲的血抹在角上面,因為金香壇是至聖的,是耶和華看為慎重的;禱告是神所看重的一件事情,所以人不能隨便。   

Ⅱ.會幕內的金香壇與金香爐   (Golden Altar and Censer in the Tabernacle) 

會幕當中的金香壇與金香爐,有些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

1.摩西會幕是按照天上樣式(出25:40; 來8:5)  

畫家描繪摩西會幕的圖,是以透視的方式,讓我們能清楚看到裡面的物件。上帝吩咐「要謹慎做這些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出25:40),因為這些代表天上的樣子,所以要按照耶和華的指示去做。  

白色布幕所圍的,即為「院子」,進入院子,首先見到的是「燔祭壇」,代表著「犧牲」之意;在親近上帝前,獻祭為首要之事,人要先將祭牲獻上,才能夠到他面前。接下來是「洗濯盆」,用來洗淨手腳;接著往裡面走,會看到一個用藍色布蓋成的帳篷,這就是「會幕」。會幕第一個房間,稱為「聖所」,裡面共有三樣物件:右邊是「陳設餅桌」,左邊是七根蠟燭的「金燈台」,正前方則為「金香壇」。從金香壇再往裡面,是一個幔子,裡面擺有放置十誡的約櫃,櫃之上面有蓋子,有兩位天使在其上,此為施恩座-上帝的座椅(坐其上、施恩典),天使的兩個翅膀作為上帝的靠背,另一對翅膀則作為上帝的扶手。在金香壇上方有一個「金香爐」,大祭司一年一次拿著它,打開幔子進到至聖所,放在上帝面前,這就是唯一可以進到上帝面前的人類之物,也就是禱告。金香爐的香,代表我們的禱告,「他們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蒙上帝警戒他,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來8:5),所以透過這些物件樣式及祭祀的意涵,我們可以一窺將來在天上與上帝的關係。

2.金香壇的香要晨昏常燃燒

(出30:7-8; 帖前5:17)

金香壇的香何時燒?上帝要祭司在早上收拾燈或晚上點燈時,都要燒這香,而且要讓香持續燃燒著,不能中斷。「要把壇放在法櫃前的幔子外,對著法櫃上的施恩座,就是我要與你相會的地方。亞倫在壇上要燒馨香料做的香;每早晨他收拾燈的時候,要燒這香。黃昏點燈的時候,他要在耶和華面前燒這香,作為世世代代常燒的香」(出30:6-8)。常燒的香(perpetual incense)這意謂著我們的禱告不能停止,要持續不斷,也就是說「不住的禱告」(帖前5:17)。

3.金香壇用贖罪祭牲血成聖

(出30:10; 來9:14)

禱告在神前要被接受,必須有祭牲替我們贖罪,所以大祭司一年一次,在贖罪日要將祭牲的血、拿來抹在金香壇的四個角落:「亞倫一年一次要在壇的角上行贖罪之禮。他一年一次要用贖罪祭牲的血在壇上行贖罪之禮,作為世世代代的定例。這壇在耶和華面前為至聖」(出30:10)。一年一次的這個日子,指的就是「贖罪日」(Yom Kippur)。   耶穌基督來世上為我們死於十字架上完成救贖計畫,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是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已把我們洗淨。金香壇用贖罪祭牲血就是主救贖的表徵。因此,「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上帝,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上帝嗎?」(來9:14)。

4.金香爐從燔祭壇盛滿炭火

(利16:12; 利9:24)

金香壇上的火,是祭司提著金香爐至外面燔祭壇上所取來的;該火之源非凡人或祭司所起,乃是上帝從天上一把點燃祭壇的,他吩咐摩西:「火不能熄掉,你要一直保持,其後的火都要來此取」。而金香爐上的火,是從燔祭壇所取的-「拿香爐,從耶和華面前的壇上盛滿火炭,又拿一捧搗細的香料,都帶入幔子內」(利16:12)。「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在壇上燒盡燔祭和脂油;眾民一見,就都歡呼,俯伏在地」(利9:24)。因此,這個火是聖潔的,不可隨便點燃的,亞倫的兩個孩子就是隨便地自己點火,因而被上帝的火燒死。上帝表明:我喜悅人到我面前禱告,但不能隨便,我如何吩咐,人就當照著行。

5.金香爐位置最接近施恩座

(利16:13; 來9:4)

進入聖所,於幔子的正前方、最裡面之處,是金香壇,右手邊是陳設餅桌,左手邊則是金燈台。若將金香壇移開,再拉開幔子,即可看到一個金香爐,那就是最接近上帝的地方。故人類所有的活動當中,唯有代表禱告的金香爐,是最貼近上帝施恩座之物,「在耶和華面前,把香放在火上,使香的煙雲遮掩法櫃上的施恩座,免得他死亡」(利16:13)。「有金香爐(爐:或譯壇),有包金的約櫃,櫃裡有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約版」(來9:4),金香爐即在幔子的後面,因此至聖所裡面有三個東西:約櫃、施恩座與金香爐。

III.金香爐的歷史故事

(The History of the Golden Censer)

1.拿答亞比戶獻凡火被燒死

(利10:1-2; 撒上15:22)

金香爐既為寶貴,就有很多人想要玩它,如同約櫃非常寶貴,引起不少人的覬覦偷竊。聖經記載,有些人想要越權使用金香爐,為此他們皆受到上帝的審判。第一個案例,就是亞倫的兩個孩子拿答與亞比戶,他們隨便點一把凡火,忘記上帝的吩咐,上帝就降下火將他們燒死,「亞倫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華面前獻上凡火,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就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燒滅,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利10:1-2),他們被審判,皆因行為隨便、自行玩火、獻凡火之故。所以人若要獻祭,萬不可流於隨便,「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

2.可拉黨擅自專權被火燒死

(民16:6-7,; 猶1:11)

上述例子發生在祭司有權點火,卻因隨便取火而死,而第二個例子,則是發生在非祭司者,更為嚴重。上帝呼召亞倫做祭司,其他利未人負責幫忙祭司抬東西,久了,開始為所負之責感到不滿,於是可拉帶領了兩百五十個人起來抗議。摩西說明一切職責之分派,都是按照上帝所吩咐;若不服氣,請他們每人拿著香爐,由上帝親自仲裁,看由誰來點香、較為適宜。「摩西對可拉說:『明天,你和你一黨的人,並亞倫,都要站在耶和華面前;各人要拿一個香爐,共二百五十個,把香放在上面,到耶和華面前。你和亞倫也各拿自己的香爐』」(民16:6-7)。所以,那兩百五十人就拿著香爐,但卻全數被上帝燒死,只有亞倫活著,猶大書說:「他們有禍了!因為走了該隱的道路,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猶1:11)。

3.亞倫拿金香爐使瘟疫停止

(民16:46; 詩106:23)

這些人敢如此造次,皆因背後有百姓的支持。當時,他們認為職責分派不公,為何只有亞倫可以點香。這樣的不順服、反抗,使得上帝極為不悅,而降下瘟疫(黑死病),死了許多人。

此時,摩西告訴亞倫,百姓正在受苦,要他趕快去拿金香爐,為他們贖罪。亞倫就跑去拿金香爐的炭,然後再拿香,跑到活人和死人當中,瘟疫才停止。「摩西對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裡,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民16:46)因此,金香爐在此事件當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上帝審判」,那兩百五十人因背逆被上帝燒死;另則為「上帝的恩典」,金香爐也帶來醫治、救贖,又可稱為「站在破口」。「所以,他說要滅絕他們;若非有他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原文是破口),使他的忿怒轉消,恐怕他就滅絕他們」(詩106:23)。如果金香爐的煙代表禱告,那麼我們要自我反省,是否會為那些得罪上帝的人禱告。雖然亞倫原是受欺負的,但他拿著金香爐到民眾當中,為他們禱告,求上帝赦免他們。你有沒有為欺負你的人禱告,求上帝赦免他們呢?金香爐其中的一個意義是替得罪自己的人禱告,當我們肯站在破口禱告時,必能夠帶來上帝的恩典。

4.烏西雅王擅自燒香長痲瘋

(代下26:19; 王上13:1, 4-5)

烏西雅王覺得無聊,去做不該由他負責之事、擅自點香(應為祭司之責),結果香一點燃,他臉就長痲瘋病了。而國王一旦得了此病,就不能繼續當王,且要獨居、落得啥皆沒有。「烏西雅就發怒,手拿香爐要燒香。他向祭司發怒的時候,在耶和華殿中香壇旁眾祭司面前,額上忽然發出大痲瘋」(代下26:19)。他原本可以好好地當王,卻因這事件,終生成為大痲瘋病患,這皆因不守本分、自以為是之故。另有位王耶羅波安,也被懲罰「那時,有一個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從猶大來到伯特利。耶羅波安正站在壇旁要燒香……耶羅波安王聽見神人向伯特利的壇所呼叫的話,就從壇上伸手,說:『拿住他吧!』王向神人所伸的手就枯乾了,不能彎回;壇也破裂了,壇上的灰傾撒了,正如神人奉耶和華的命所設的預兆」(王上13:1,4-5)。兩位王,皆因濫權,擅自行祭司之職務而受罰;後來耶羅波安就求先知替他禱告,他的手才變回原樣。

5.以賽亞被金香壇炭火潔淨

(賽6:6-7; 路3:16)

以賽亞因烏西雅王去世,面臨國家喪君、政治不穩之故,特到聖殿為此哀哭;他禱告時,上帝透過天使與他說話,要差遣他去做先知。以賽亞卻認為自己口不潔淨,不配當先知。天使就從金香爐中取一個炭火,放在他嘴唇上,以潔淨他的口,「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裡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賽6:6-7)。所以金香爐的炭是有潔淨的功能,故被潔淨、赦免的以賽亞、可做為神的出口,轉述神的話語給百姓或君王。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路3:16)。由此可見,這火與香爐上的炭火意義是一樣的,皆可帶來赦免。

6.撒加利亞燒香禱告蒙應允

(路1:9-10, 13; 徒12:5,)

施洗約翰的父親-祭司撒加利亞,因其妻不孕,為此他迫切的禱告,最後上帝應允他,在輪值進至聖所燒香時,天使向他說:「上帝已經聽到你的禱告,要給你一個孩子」。結果撒加利亞回話:「不要開玩笑了!我與妻的年紀,皆已過生育年齡」。天使又說:「你禱告那麼久,上帝派我來跟你說,結果你還不相信,既然如此,你就當啞巴,直到你孩子出生,才能恢復開口說話」。「照祭司的規矩掣籤,得進主殿燒香。燒香的時候,眾百姓在外面禱告……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伊利莎白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路1:9-10,13)。可見撒加利亞的心即使不相信,卻仍舊禱告著,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行為。因若真心相信會發生,代表其實現可能性的機率很高,而大部分的人,就會自己先去完成。因此,人禱告的內容,往往是低可能性、做不來的……。雖然禱告著,心中卻覺得不太可能,故一邊禱告,另一面卻不信著,可是我們的上帝,還是垂聽這種禱告。

彼得被抓去坐牢時,教會替他開禱告會,「於是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上帝」(徒12:5),結果上帝真的把彼得救出來,彼得回到門徒那裡敲著門,回應的女僕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但卻無人相信。

不信的禱告,上帝也聽,這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即使我們帶著疑惑的禱告,上帝也會垂聽,所以要持續的禱告。

撒加利亞到至聖所侍奉時,百姓在外面為他禱告,何以如此?因為大祭司到至聖所時,萬一不小心死於內,無人能進去處理屍體,因為能入內的身分、只有大祭司。所以,他們會在大祭司的腳上綁著一條長繩,萬一太久沒出來,就拉拉看;若被上帝擊殺,可以趕快拖出來埋葬。因此,大祭司在裡面侍奉上帝的時候,百姓會在外面持續為他禱告、以免他出錯。

有多少人會常常為牧者禱告?禱告除了要替欺負我們的人禱告,也要替教會侍奉的人員禱告,牧師、長老和執事,他們需要上帝特別的恩典。目前教會改成五個委員會,這五個委員會的長老責任重、壓力大,他們像大家一樣,要上班、照顧家庭,除此之外他們還要負擔教會的服侍,我們怎能忍心不為之禱告呢?別忘了!撒加利亞在至聖所裡服侍時,百姓是在外面替他禱告。

7.我們禱告如馨香進入天庭

(詩141:2; 啟5:8)

上帝讓約翰看見天上的樣子,其在敬拜的時候,有二十四個長老在敬拜上帝。長老帶著「豎琴」與「香爐」這兩樣東西到天上;豎琴代表著讚美(praise),香爐則代表禱告(prayer),這兩樣東西,讓人類所做的,可以達到上帝面前。因此,大衛王禱告說:「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詩141:2)。羔羊拿了書卷「他既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啟5:8)。

Ⅳ.蒙神悅納的禱告

(The Prayer Pleasing God)

那麼人到底該如何禱告呢?

1.對神全然的信靠

(雅1:6-7; 來11:5,6)

第一,人到上帝的面前禱告,必須對上帝存有一定的信心、全然的信靠。以諾在被上帝接去以前,得到上帝的喜悅,是因著他的信心。因此,信心是使我們被上帝悅納的一個重要因素。「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上帝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上帝喜悅他的明證」(來11:5)。希伯來書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因此,這信有兩個成分:其一為「信有上帝」,可是這樣人與上帝並沒有「發生關係」;另一為「與上帝有互動關係」是發生在當人「相信上帝賞賜尋求他的人」,人相信尋求上帝,上帝會回應我們,這就是賞賜。簡單來說,若倆人在戀愛時,彼此願意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喜好,然後對方就會投其所好,你就更喜歡他,同理可以應用在與上帝的相處上,這樣雙方的關係會越來越親密,這就是不能只有「信有上帝」,更要信上帝會賞賜尋求他的人。

2.渴望與神更親近

(詩27:27; 賽58:2)

依據著這樣的信靠,互動、就會越來越靠近,跟上帝的關係也就會越發親近。所以詩篇說:「你說:你們當尋求我的面。那時我心向你說:耶和華啊,你的面我正要尋求」(詩27:8)。「他們天天尋求我,樂意明白我的道,好像行義的國民,不離棄他們上帝的典章,向我求問公義的判語,喜悅親近上帝」(賽58:2),所以跟上帝關係越親近的人,他的禱告,上帝也就越悅納。

3.敬畏神誠心求告

(詩145:18-19; 詩147:11)

第三,在上帝面前不隨便,不要像亞倫的孩子一樣,我行我素。上帝是充滿恩典的,但也是有原則的。因此我們要存敬畏的心來禱告:「凡求告耶和華的,就是誠心求告他的,耶和華便與他們相近。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們的心願,也必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詩145:18-19)。「耶和華喜愛敬畏他和盼望他慈愛的人」(詩147:11)。對上帝,信靠且願意親近他,但是又存著敬畏,這樣的禱告,上帝會聽。

4.對上帝感謝讚美

(詩69:30-31; 詩119:108)

當上帝垂聽、答應我們的祈求,我們會感謝;當上帝讓我們看見他的華美時,我們會讚美。試問你有為上帝瘋狂,因喜愛上帝、而不住地禱告嗎?一如你為籃球明星或是音樂家的表演瘋狂一樣嗎?我們會欣賞、讚美籃球明星林書豪的球賽,看見他,我們就很高興,這個就是讚美;或是對音樂家馬友友的琴藝讚嘆、喜愛,忍不住站起來拍手叫好,這也是讚美!我們對上帝也有這樣的感覺嗎?上帝賜福於我們時,我們會感謝、頌讚,這兩種回饋,上帝都喜悅。「稱謝」是對上帝的作為,「頌讚」是對上帝本身的華美,所以詩篇說:「我要以詩歌讚美上帝的名,以感謝稱他為大!這便叫耶和華喜悅,勝似獻牛,或是獻有角有蹄的公牛」(詩69:30-31),「耶和華啊,求你悅納我口中的讚美為供物,又將你的典章教訓我」(詩119:108)。

5.獻上自己當活祭

(約8:29; 羅12:1)

當我們稱謝讚美上帝後,我們會願意把自己擺上,討上帝歡喜,這叫做「奉獻」。一個孩子若時常感激母親的愛與付出,就應會有相稱的行為,做出讓母親安心喜愛的表現。因此,上帝所悅納的禱告,不是只有口說,而是我們行為也能相稱的表現出來,讓上帝覺得很高興,這個就是奉獻。如果我們常常做他喜悅的事情,上帝也會喜悅我們:「那差我來的是與我同在;他沒有撇下我獨自在這裡,因為我常做他所喜悅的事」(約8:29);羅馬書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6.真心悔改歸向神

(詩51:16-17; 路15:7)

若我們犯錯時,趕緊回到上帝面前認錯、悔改,這也是上帝所喜悅的。所以儘管有時我們犯錯了,但是請勿裝糊塗,或是裝作不知道,而是要真心回到上帝面前悔改。「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6-17)。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7)。

如果,你的禱告對上帝是有足夠的信靠,願意與神親近、有敬畏耶和華的態度、對上帝的恩典會稱謝、對他的華美會頌讚、願意自己的行為是榮耀上帝的、並且做錯願意悔改,有了這六個,我們的禱告也就會被上帝所悅納。

V.結論:

耶穌聖靈禱告伴隨我們禱告到神前

(啟8:3-4; 羅8:26-27; 羅8:34)

我們的禱告加上神的大能帶來改變

(啟8:5; 出19:16; 腓3:21)

在我們今天所讀的三節聖經中,另有一點我要提醒大家:金香爐的香所代表的禱告,除了我們的禱告之外,還有其他的禱告。經上說:「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上帝面前」(啟8:3-4)。請注意到這裡有:「眾聖徒的祈禱」以及「那香的煙」,而這兩樣皆會一起到上帝的面前。我們的禱告是眾聖徒的禱告,而那香的煙,代表著耶穌的禱告,「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有基督....或譯:是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的基督耶穌嗎)」(羅8:34)。此外還有聖靈的禱告,「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6-27)。耶穌不停地為我們禱告,他的禱告、聖靈的禱告與我們的禱告聚在一起,一同升到上帝的面前。若只有人的禱告,到上帝面前,那味道並不馨香,因人的禱告大都是自私的。請試著錄下自己一週的禱告,就可明白其中為自己或為別人的部分、各佔多少?可知,別的教派會為長老會禱告,而長老會的禱告卻沒替其他教派禱告;我們的禱告常常是很狹窄的,缺乏「國度」的禱告,這種為整個國度禱告,就是耶穌基督的禱告,這才是上帝所喜悅的。若我們的禱告,融合著耶穌與聖靈的禱告,才會有馨香之氣。所以,啟示錄才會說「許多香」和「眾聖徒的禱告」將一起升到上帝面前。

第二,「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啟8:5),所以香爐的香加上炭火(代表上帝的聖潔),整個倒下。換言之,我們的禱告不只會到上帝面前,也會反射到地上來,而且會引起大的震撼。這種震撼何時發生過呢?摩西帶著百姓上西乃山,上帝下來,要彰顯大能時,就曾發生過這些大震撼現象。所以,上帝的大能一彰顯的時候、就會有這些現象,「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出19:16)。因此,我們的禱告加上上帝的能力,就會帶來大的改變。有人說:「我禱告,求上帝的能力讓我的配偶改變」。然而並不是這樣,而是誰禱告,誰改變。當我們認真地禱告,加上上帝的能力,我們自己就被改變,因為我們都還是個不完全的人。

因此,禱告最大的功效,不是禱告達到上帝面前,得上帝喜悅而已。相反地,上帝會加上他的能力,讓所禱告的再回應到我們身上,引起生命改變的大震撼,如經上所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4:7,16)。這裡提到「莫大的能力」並非我們的能力,這個寶貝放在我們裡面,是出於上帝。而這能力帶來的改變是什麼?是我們的內心,一天新似一天,所以禱告是很有功效的,當我們的禱告加上神的大能,會為自己帶來生命的改變,且這個改變是有震撼力、會影響周圍的。

禱告

上帝我們謝謝你,施洗約翰在啟示錄,看見在天上二十四個長老,能夠帶到寶座前的,是豎琴與金香爐,就是我們的讚美與祈求,可以直接地到上帝你的面前。主!我們得承認對你的讚美太少,對你真心的禱告也不多,常常只是為了個人小小的需要,在你的面前來祈求。求上帝開我們的心眼,拉高我們的眼界,讓我們可以為你的國度來禱告。讓我們更願意親近你,願意活出一個討你喜悅的生活;讓我們做錯事情的時候,願意到你面前來悔改;也讓我們的禱告,就像金香爐、馨香的香,達到你的面前,蒙你的悅納。垂聽我們的祈求,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禱告系列(五十八)新約系列(十八)雅各(James)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五十八) 新約系列(十八) (NT Prayer.18) 雅各(James)

時間:二0一二年二月十九日
經文:雅各書五章13-18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禱告系列(58):新約禱告(18)雅各
MP3:禱告系列(五十八) 雅各 James:[雙語]

 
在新約聖經的人名中,有許多位雅各,而耶穌的弟弟、同為馬利亞所生的、也叫雅各。他非常注重律法、強調公義,故被稱為「公義的雅各」;所寫的雅各書在整本聖經中雖簡短,但百分之十五的篇幅在教導禱告,也是聖經裡教導禱告最多的一本書。今天就要來看他怎麼教我們。  

I. 引言: Elijah’s  Prayer

雅各所舉的例子是呼風喚雨的先知以利亞。「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雅5:17-18)他是怎麼禱告的?我們來看舊約列王紀的記載。  

他的禱告有兩種:「公開的禱告」(在大家面前)與「私底下的禱告」。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擅於禱告的人、不會只有行在別人看到的時候。而以利亞不管公開或私下的禱告皆重視,且都在迦密山上發生。

我們先講公開的禱告。這是個困難的禱告,因為當時有事奉巴力神明的四百五十個先知,與耶洗別供養事奉亞舍拉四百個先知跟他競爭。他們比賽,看誰能把獻祭的東西在不點火的情況下用火燒掉。假先知們從早到晚、禱告了一整天,祭品皆無起火。晚上輪到以利亞時,他請人將水澆在祭壇上,然後才開始禱告。這時天上降下火來,把祭品燒光了!就這樣戰勝了這場以一比眾的競賽、證明以利亞所敬拜的是真神。

之後,大家皆回家去了,但以利亞卻留下,只因全國性的旱災、已達三年六個月之久。這情形足以向以色列人證明、拜巴力是不好的,要敬拜耶和華。以利亞就跪下禱告,這就是他私下的禱告,祈求天下雨,讓大家不因旱災、農作物欠收而發生飢荒。這時以利亞身邊只有他的僕人,禱告完之後,他叫僕人去山頂上、往海邊看有沒有什麼記號。僕人來回共跑了六次,皆沒看到,所以以利亞就繼續禱告。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再叫僕人去看,回報終於看見天上出現巴掌大的雲。這時以利亞知道上帝已經答應他的禱告,所以命僕人去恭請國王回家,以免被雨淋濕了。

他的僕人一共來回跑了七次,在第七趟才看見如手掌般大的雲。此時以利亞已經很確信,可以宣告了!而之後果真就下起大雨了,這就是以利亞的禱告。我們要跟以利亞學什麼呢?聖經上只說他懇切、迫切地禱告,可是有一點很重要:他只有在聽到上帝清楚告訴他說「我要做事情」時,他才講話,否則他就一直禱告下去。我們有時會處於不清楚的狀況,然而信心有兩種,一種是人向上帝祈求的信心,另一種是上帝主動給予人的信心。後者的信心,是特別不一樣、可以宣告的。雅各舉以利亞的例子作為我們的榜樣,他這樣的禱告態度,如果以利亞能做到,我們也可以做到,這不需要特別的訓練或恩賜。

這是一座位於多倫多的博物館,叫做Royal Ontario Museum(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該館在2002年11月15日曾舉辦一個展覽,當中展示一個石頭盒子,是個從以色列運來的石灰岩盒、看起來並無特別之處。根據考古學家鑑定,這個盒子具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較特別的是、石頭上面雕刻了一些字,那些字引起了廣大的討論與辯論。而這盒子是當時置放死人遺骨的盒子,叫「遺骨盒」(Ossuary)。以色列人的風俗,會在過逝者被埋葬一段時間後,再將骨頭挖出放入盒子裡;但這個風俗只盛行一小段時期,而恰好正是耶穌基督在世的那段。所以考古學家在以色列挖到不少這種遺骨盒,就加以研究之。展示的石頭盒子上面寫了一行亞蘭文,當時就請學者來解讀。亞蘭文的書寫是由右往左,翻譯出來就是James, son, Joseph, brother, Jesus。所以這個盒子上寫了三個人的名字,一個是雅各,第二個是約瑟,第三個是耶穌。所以連在一起就是「約瑟的兒子,耶穌的兄弟,雅各」。這時大家思想到,如果此「耶穌」就是基督教的耶穌,此意義重大、這將是世上第一件能證明耶穌確實存在過的證物,耶穌的存在不單只是靠歷史記載而已。

可想而知,馬上就有人認為這盒子是假的,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在研究這件古物的真偽。探索頻道對此事極為有興趣,便針對這個古物,請了擅長拍攝紀錄片的人,開始探討、追查這件古物的真偽。這個節目名稱為「耶穌兄弟雅各」,於2007年3月4日在加拿大播出。以下為節目片段的中文字幕:

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主耶穌確實存在的首件實體證物,這個刻有古亞蘭文的普通石灰岩盒子,據稱是有兩千年歷史的耶穌兄弟遺骨盒。刻文寫著:雅各,兒子,約瑟,兄弟,耶穌。意思是:雅各,約瑟的兒子,耶穌的兄弟。這句刻文吸引全世界的注意,當這雅各遺骨盒出土的消息在2002年傳開後,這件考古物很快成為國際間的興趣與辯論焦點,這東西哪裡來的?這雅各真的是耶穌的兄弟?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問題:這個遺骨盒是真品還是贗品?

兩屆年度紀錄片獎得主Simcha Jacobovici對此展開研究,雖然他的紀錄片主要是關於正統猶太教,但他對這個遺骨盒很感興趣,在全球注目的遺骨盒背後的故事值得挖掘。他開始拍攝這個紀錄片叫「雅各,耶穌的兄弟」,期望能找出遺骨盒是否為真品的答案。我們請各方面專家研究的結果是,經過各種科學的驗證,這個遺骨盒是真品,全世界首次能親眼目睹雅各遺骨盒,就在多倫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在運送過程中,這個盒子產生裂痕,修復後公開展出,勢必吸引破紀錄人潮前來參觀。如果這是考古真品,那就會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物品。這不是普通考古物品,因為這刻文證明耶穌的確生活在第一世紀。

在2003年以色列對擁有這遺骨盒的主人提告,認為遺骨盒是偽造的,將盒子主人判刑。當時全世界的基督教國家,皆認為以色列這猶太教國,是透過國家的力量打壓此事。所以,其他國家都陸續提出科學證據(例如透過顯微鏡檢測)與理論來證實此文物為真品,不論其石頭材質或是刻痕、皆與耶穌年代是吻合的。但尚有另一派學者不認同,故這件考古物的真偽,至今尚無結論。

II.雅各書背景

(Context of James)(James Ossuary)

1.司提反殉道後門徒四散奔逃(徒8:1-2)

當司提反被人用石頭打死後,此時是教會第一次受到迫害的開始,基督徒也就開始四散逃亡,這是教會早期的事情。司提反被石頭打死時,掃羅在暗中觀看。「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徒8:1-2)此事發生在西元34年,這是雅各書可能開始寫的時間。而掃羅在大馬色遇見主、悔改後,迫害也就漸減少了。

2.掃羅逼迫追殺腓利四處傳道(徒8:3-5)

在掃羅追殺基督徒時,腓利邊逃亡邊傳福音,所以就有了「四散的教會」。因而雅各書的對象、就是那些四散的猶太基督徒。「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馬利亞城去,宣講基督。」(徒8:3-5)這時是西元36年,第一次的迫害、前後共兩年。

3.四位雅各中約翰的兄弟殉道

(徒12:1-2)

耶穌的學生中,有三個雅各,而他的弟弟那時尚未信耶穌,所以還不是學生。我們來看達文西的畫-最後的晚餐、有三個雅各「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或譯:兄弟)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路6:14-16)

耶穌在中間,第一組是西門彼得,以及他的弟弟安得烈。第二組是雅各和約翰。第一個雅各比較有名,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跟約翰脾氣都不太好。接下來是腓力跟巴多羅買,然後是馬太跟多馬,再來是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這時出現第二個雅各。最後是雅各的兒子猶大與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第三個雅各是耶穌學生的爸爸。

這三個雅各、有兩個背景不詳;西庇太的兒子被人稱做大雅各,亞勒腓的兒子稱做小雅各。而較具知名度的就是西庇太的兒子,也就是在西元44年時被希律王斬首的雅各,成為第一個為主犧牲的使徒。「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徒12:1-2)此時教會再度受到迫害、教徒四散;這次的迫害時間則較為長。

4.主的兄弟雅各成為教會領導

(加1:18-19; 徒15:13)

此時因其他人皆逃離了,僅耶穌的弟弟雅各留在耶路撒冷,故成為教會的領導。掃羅提到:「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至於別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沒有看見。」(加1:18-19)耶穌的弟弟是在耶穌死而復生之後才信主的。西元49年開了耶路撒冷大會時,因為保羅跟巴拿巴傳福音很成功,許多外邦人都成為基督徒,這時猶太人的基督徒就感到不安。當時的大會是由雅各做結論:「他們住了聲,雅各就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徒15:13,19)』之後大家就沒發言、所以雅各應該是主席。但雅各書中沒有提到這個大會,所以學者就認為該書應是在西元49年之前完成的。

雅各書應是在大雅各被斬首的西元44年,與耶路撒冷大會的49年之間完成的。保羅寫的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在西元51年完成的;故新約聖經中,雅各書應該是最早完成的一部。

5.雅各強調遵行律法非常重要

(雅2:8-11加2:11-13)

之前我們曾提及,雅各是非常重視律法的。「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2:8,10)所以他被大家稱為「公義的雅各」(James the Just)。因他嚴守律法,彼得有一次去安提阿與外邦人坐在一起:「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由於律法規定猶太人與外邦人必須區隔清楚,所以當彼得聽到雅各的人來了,就趕緊站起來。由此可知、雅各對初代耶路撒冷教會的影響力。

6.雅各的駱駝膝以及最後殉道

(Hegesippus)

接下來是關於雅各比較有趣的描述、沒有記載在聖經中。有位歷史學家叫Hegesippus,他形容雅各的特色是其膝蓋與駱駝一樣。因駱駝在休息、睡覺的姿勢是跪下的,久了膝蓋的皮膚就會變得比較粗糙,而雅各因常常跪在聖殿替教會祈禱,後來他的膝蓋就跟駱駝的一樣粗。所以他有個外號,叫「駱駝膝雅各」(Camel Knee James)。

雅各非常強調公道與公義,也強調祈禱的重要性,他自己禱告也教導人如何禱告,我們今天要跟他學的就是祈禱的部分。在西元62年,猶太人聚集於聖殿敬拜耶穌時,法利賽人要求雅各到聖殿對猶太人說:「耶穌是我哥哥,他已經死了,沒有復活」。法利賽人希望能擺平所謂的「耶穌運動」。結果雅各去了,跟大家說:「我相信我哥哥死而復生」。法利賽人非常生氣,將他從山崖上的聖殿推下,沒死卻再用石頭把他打死。雅各掙扎說了最後一句話:「主呀,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他就殉道了!

III.禱告的教導(Instruction on Prayer)

1.受苦祈求喜樂頌讚

(雅5:13; 詩143:11; 詩43:4)

在雅各書中有幾處提到禱告,我們來談其中的一段(雅5:13-18)。其中第一個教導是當我們受苦時要祈求,喜樂時要頌讚、吟詩。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雅5:13)意思就是說,無論你有沒有煩惱,都要禱告。難過的時候,求上帝拯救。「耶和華啊,求你為你的名將我救活,憑你的公義,將我從患難中領出來。」(詩143:11)開心的時候,就要讚美上帝。「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裏。神啊,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你!」(詩43:4)。

2.重病垂危長老代禱

(雅5:14; 路7:3;徒6:4)

第二個教導與長老有關。若你真的病到無法禱告時,應該去找教會較屬靈的長者來為你禱告。「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5:14)學者認為需要請教會長老來,表示病人已經病到無法出門上教會了。另外「為他禱告」英文原文並非Pray “for” him,而是Pray “over” him;over是在其上、表示此人臥病在床,無法坐起來、所以在身體上方為之禱告,這是依據研究的解說。病患關懷是我們教會關顧委員會,其中一項重要的事工。

耶穌時代有一位外邦百夫長,他的奴僕快要病死了,因為自己是外邦人,不敢見耶穌,於是請猶太人的長老去求耶穌幫忙。「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路7:3)這裡清楚地寫出教會長老能為生重病的人禱告,並代求主來醫治。

當初代教會出現問題,在分送飯食的時候,有外邦人因未分到而抱怨,這時教會的使徒就說:「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所以禱告跟傳道一樣重要。

3.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雅5:16; 太5:23-24; 羅8:34)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難過時禱告,開心時頌讚,這是自己的禱告。若自己生重病,可請長老為你禱告。第三種就是病沒那麼嚴重時,可以彼此認罪、互相代求、獲得醫治。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不需指定長老的。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裡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換句話說,要與上帝和好之前,要先與人和好。彼此認罪不僅向上帝認罪,且互相認罪並為對方禱告,彼此心中不要有疙瘩。這樣子,比自己禱告還更有效。

而耶穌基督現在在天上,做一件事情,就是為我們禱告。「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裏復活,現今在 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4)

我們能為自己禱告,或是在與人和好之後,為彼此禱告求上帝施恩典。

4.以利亞的懇切禱告

(雅5:17-18; 路11:8; 羅9:1-3)

要怎麼禱告呢?就是要拼命地禱告。像以利亞差僕人前往山頂七次,看見上帝應許時,才停止。「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雅5:17-18)

耶穌曾說過一個故事,有個朋友在凌晨拜訪一位主人,主人沒什麼東西好招待客人,半夜裡就去吵隔壁鄰居,吵到鄰居起來為止。這是耶穌鼓勵我們替人禱告,就要像這樣鍥而不捨。「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8)如果是我們自己遇到問題,一定會「情詞迫切地直求」,但如果是他人遇到困難,我們能否也同樣的「情詞迫切地直求」?以利亞是替整個以色列禱告。有時我們禱告沒有果效,是因為不夠迫切,或是與對方還存有未解決的問題,而無法誠心禱告。

保羅為了讓猶太人得救而迫切地說:「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1-3)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隨時多方不住禱告

(雅5:13; 弗6:18; 帖前5:17)

我要解釋之前提到的功課。第一,我們是否能變成隨時禱告的人?雅各說:「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雅5:13)保羅也說:「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不住的禱告。」(帖前5:17)

我覺得不停地禱告是一種態度。通常我們會認為“禱告”是動詞,但若在順境或受苦時都和上帝說話,禱告就會變成形容詞。不再是「他現在在禱告」,而是「他是個禱告的人」。談戀愛的時候,無論大小事,都會一直想和對方訴說。如果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沒有像談戀愛一樣那麼好時,就會覺得沒時間禱告。故,以利亞的第一個教導,就是必須養成不住禱告的習慣。

2.抹油禱告同時進行

(雅5:14; 路4:18; 路10:34 )

接下來要解釋抹油;據說有些教會的牧師真的備有橄欖油,那抹油有什麼意思呢?在天主教的七大聖禮裏,有一個抹油禮,天主教認為抹油是當一個人快死亡時,往他身上抹油,不是讓他好起來,而是讓他不要再受苦,讓他一路好走。抹油禮是人將離開世間的一種儀式。為病人抹油的習慣是由天主教的儀式演變而來。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5:14)那抹油到底是什麼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一種聖禮典,是剛才所提天主教的聖禮之一。我們不是天主教,我們的聖禮典只有兩個,就是聖餐和洗禮。關於“油”有兩種解說,第一,油是表示聖靈的能力。所以病要得醫治,得求聖靈降臨病人身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所以是聖靈的能力,讓病人得到醫治。這是第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我以過去當過醫師的角度來理解。當時沒有盤尼西林,生病不是用酒、即用油,所以油被視為藥。至今,中醫仍在使用油,跌打損傷都用油推拿。所以有人解釋,油是當時的藥。

酒有消毒作用,像酒精一樣,而油能減輕酸痛。若是照這樣,耶穌說好的撒瑪利亞人,看到有人被打得半死,用來救人的東西就是用酒跟油,擦在他的傷口。「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路10:34)

用油抹他,若油是當時的藥,而現在我們是用藥物、標靶治療、開刀或化療..等等。這些醫藥是上帝今日已賜給我們的恩典,當然可以使用。若用這角度來解說,即是教會相信上帝給予兩個恩典,一個是可以禱告求上帝直接醫治,另一個是用上帝所給我們的醫藥,使受苦的兄弟姐妹得到最好的醫治。倘以為雅各的教導是,你若禱告就不要吃藥,你若吃藥就不要禱告,豈不是把二者當成對立的。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生病,去找教會的長老,他會給你藥,幫你祈禱。換句話說,你不必把它解釋為,禱告或抹油只能選一個,而是邊抹油邊禱告。我們不必把醫藥和禱告當成對立;這並非說相信上帝,就不要吃藥。

3.信心禱告拯救赦免

(雅5:15;可11:23-24;林前12:9)

再來,有信心的禱告真的會應驗嗎?不是,還要持續才會應驗。「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5:15)這樣我們會覺得,當基督徒一定有信心,不然禱告怎麼不會好。耶穌說,只要你有信心,就能飛過這座山。「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11:23-24)

再回想剛剛以利亞的故事,他一開始禱告時,並不是一直都有把握的,因為上帝沒有回應,故一直叫那個僕人去看、他不敢保證一定會下雨,直到僕人看見雲,代表上帝已經跟他說要下雨了。若上帝有跟你說,我要醫治這個人,在確實有這個啟示的時候,你就可以宣告說,這個人一定會好。這種信心不是一般人的信心,這是要上帝特別給你有這恩賜的時候,才有辦法做這樣的事,不然每個人都有信心,為什麼大部分的人的祈禱都不會成就呢?

「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林前12:9)我們蒙聖靈賜得救的信心,也有些人蒙聖靈賜醫病的信心,上帝若已經答應要做這讓人得醫治的事,這信心會是不容質疑的信心,因這是上帝說的不是人說的。換句話說,決定的不是我的信心,而是上帝。我的信心是因為建立在上帝的啟示,所以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說這人一定會得醫治。

4.犯罪與生病之關係

(雅5:15; 約5:14; 約9:3)

雅各也提過犯罪的問題:「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5:15)這裡的信心是指特別的信心,不是普通的信心。所以你替這個病人禱告、不代表他曾犯罪,縱使他曾犯罪,若他肯認罪,也一定會得到赦免。

耶穌在聖殿曾醫治好兩個人,一個是跛腳三十幾年的人,在畢士大池旁:「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約5:14)代表這人的病是犯罪所引起的病。

另一位是天生就瞎掉的人,在西羅亞池洗:「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9:3)雖然都是在聖殿醫治,耶穌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換句話說,罪跟病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們不能說罪跟病沒有關係,有一些病是跟罪有關係的。現代有越來越多的這類病,不運動、吃太多,然後就會三高,這都是自己要負責的。我們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控制,疏於注意則導致生病,這部份我們要悔改,應自我作調整。

5.認罪稱義彼此代求

(雅5:16;詩66:18;約壹1:9; 加3:27)

接下來要講「義人」。「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義人,因為稱義不是我們無罪,而是因為我們認罪。雅各先說,你若認罪,你就成為義人,而不是你無罪變為義人。所以我們不必去找一個無罪的人,我們肯互相認罪,互相在上帝面前認罪的人,我們就可以祈禱。「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66:18)「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所以這個義是因為認罪之後才變成義人,並非比別人好。

舉例,浪子回頭時,全身衣服破破爛爛,臭氣沖天。爸爸抱他起來,吩咐人拿最乾淨、最漂亮衣服給他換上。骯髒的衣服代表不義,他悔改認罪之後,爸爸就把不義拿掉,拿義的衣服給他穿。聖經告訴我們說:「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3:27)所以我們的義是基督給我們的,不是因為我們修行比別人好、所以禱告就比較有效,而是因為認罪後、被上帝稱為義。

V. 結論:

以利亞懇切禱告 使罪人回轉得救

(王上18:37;雅5:19-20)

以利亞懇切禱告,天就降火或傾盆大雨。但它的目的不是為彰顯他的功成名就,而是使罪人回轉得救。他在做這些事之前向上帝祈禱:「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民知道你─耶和華是神,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王上18:37)這句禱告的重點是回轉,雅各書的結論也是如此:「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19-20)

不論你是遭遇困難、或高興、還是生病請人幫你禱告,這都很好,但重點是你有沒有悔改。若沒有悔改,即使病好了,就只是多活個幾年。不管你有什麼困難,在禱告後,最後在主的面前回轉、悔改,這個效果就是永遠的,就可以進入上帝永恆的國度。

我們一起來禱告:「上帝感謝你,耶穌的弟弟雅各,留給我們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反省自己禱告的生活,是不是痛苦的時候就會埋怨,快樂的時候就忘記你。讓我們禱告生活可以變成全面的禱告,求你幫助、讓我們知道不管身體多痛苦,都不放棄禱告。我們可以請教會的兄弟姐妹、長老來替我們祈禱,讓和平教會變成一個禱告的教會、互相認罪、互相禱告。求你將以利亞的心志賜給我們,讓我們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能有迫切的心為他們禱告。特別請幫助我們,讓我們知道稱義不是因為比別人好,而是因為我們願意反省、肯到你的面前回轉認罪,讓我們知道,不論如何禱告,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可以回轉,來到你的面前。有時候我們受很多苦、是因為我們未禱告,求上帝你把禱告的恩典賞賜給我們,在你的面前懇求,奉靠耶穌基督之名,阿們。」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禱告系列(五十七) 新約禱告(十七) (NT Prayer.17) 提摩太(Timothy)


經文:提摩太後書一章1-7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在這裡跟大家拜個晚年,新年快樂!過年期間我去美國參加女兒婚禮。許多人以為我會哭,當場我沒有!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擔心與牽掛。女兒嫁得如此遠,若需幫忙的、也幫不到。今天要講的這篇道,跟我近期的心情、有點關聯。

保羅曉得自己即將離開這世界,但對屬靈的兒子提摩太,卻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就做了這個禱告。提摩太後書是保羅所寫的最後一封書信,為提摩太作的一篇簡短禱告文,之後他就被處死了。

I.引言: A Mother’s Prayer
作父母的皆會擔心兒女,也都會為之禱告,希望上帝來保守他們。知名歌手席林狄翁(Celine Dion)、加拿大人,出生於1968年,她很喜歡唱歌,卻沒有錢。於是1990年,她的男友抵押房子,出資幫她灌錄第一張唱片,一夕爆紅後,到現在還是全世界累積唱片銷量的第一名,依據唱片公司統計,共賣出了兩億張專輯。我們來聽她的一首歌,內容即為母親為女兒的禱告。



A Mother’s Prayer 一位母親的禱告
I pray you'll be my eyes 求你作我眼目
And watch her where she goes 看顧她在各處
And help her to be wise 讓她有睿智
Help me to let go 幫助我放手
Every mother's prayer 每位母親禱告
Every child knows 孩子都知道
Lead her to a place 帶她向前行
Guide her with your grace 你恩典引領
To a place where she'll be safe 領她到安全處境
I pray she finds your light 讓她得你光照
And holds it in her heart 並謹守於心
As darkness falls each night 當黑暗籠罩夜間
Remind her where you are 提醒她你懷抱
Every mother's prayer每位母親禱告
Every child knows孩子都知道
Need to find a place 那處需找到
Guide her with your grace 恩手領向前
Give her faith so she'll be safe 賜她信心以享安平
Lead her to a place帶她向前行
Guide her with your grace你恩典引領
To a place where she'll be safe領她到安全處境

天下沒有哪個父母可以永遠照顧自己的孩子,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從小建立對上帝的信心,讓天父自己來帶領他,是這首歌的主旨,也就是保羅為提摩太的禱告。保羅將離世,除無法再照顧提摩太,且要將整個基督教的工作,皆交棒給提摩太,保羅期望提摩太堅強起來承接。

II.保羅與提摩太 (Paul and Timothy)

1.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帶領提摩太三代信主(徒14:22-23;提後1:5)

保羅與提摩太關係與相識,在保羅的第一次宣道旅途中;保羅和巴拿巴旅行至路司得、提摩太的家鄉。保羅佈道時、將一個瘸腿的人醫好了,當地人卻將他視為神明來敬拜;保羅在聲明自己不是神後,有些猶太人卻教唆眾人,丟石頭打他直到以為死了,拖到城外,後來他才爬起離開。當時的提摩太、其母與外祖母三人,才剛聽到福音、信了耶穌、就目睹這件可怕的事情,一個傳教的人被眾人圍攻、要他的命!故,提摩太信仰之初,是建立在苦難中。保羅第二天再走進那城傳福音,使好些人作了門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徒14:22-23)

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1:5)。 提摩太的父親為希臘人、故不信基督教的,母親是猶太人,因此他們家的信仰從外祖母、母親到提摩太。保羅這次佈道旅行完就回去了,當時提摩太大約才15歲。

2.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帶領提摩太作為門徒(徒16:1-3; 提前4:14)

七年後,保羅第二次宣道旅行,拜訪曾傳福音之處,到了路司得,看到22歲的提摩太,其努力恩賜皆備受眾人肯定,他認為這個年輕人可以造就,就邀請提摩太與他同行。

保羅來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裡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卻是希利尼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保羅要帶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父親是希利尼人,就給他行了割禮。(16:1-3)

因為保羅習慣到猶太人的會堂,故猶太人的規矩還是要遵守,行了割禮好讓提摩太不會被排斥。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提前4:14)至此,提摩太就一直跟隨著保羅、成為他的門徒。

3.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提摩太陪伴同行幫助 (徒19:22; 徒20:4)

保羅的第三次宣教旅行,提摩太亦隨行,此時他已可獨立、可為保羅差遣。宣教途中,保羅在以弗所住了三年,當時欲拜訪馬其頓,但無法離開,故派提摩太與以拉都兩人代表保羅前往。

於是從幫助他的人中打發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馬其頓去,自己暫時等在亞西亞。(徒19:22)此趟募款團到馬其頓的主要目的,是為有經濟困難的耶路撒冷教會募款。故他們籌足款目後、即回以弗所,與保羅一同離開以弗所踏上歸途。

同他到亞西亞去的,有庇哩亞人畢羅斯的兒子所巴特,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和西公都,還有特庇人該猶,並提摩太,又有亞西亞人推基古和特羅非摩。(徒20:4)

他們帶著募到的捐款、回到耶路撒冷,保羅卻被抓了起來、關在該撒利亞兩年,之後被轉至羅馬、再關兩年,使徒行傳寫到第28章,以他被關在羅馬作結束。之後的事情,我們僅能從保羅在監獄裡寫的最後三卷書信,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和提多書裡拼湊而得,看來保羅從羅馬出獄後,拜訪了一些地方、之後又被抓,最後被尼羅皇帝迫害、斬首、結束一生。

4.保羅第一次羅馬坐監提摩太獄中服侍支持 (腓2:22-23; 門1:1)

保羅第一次在羅馬坐監時,提摩太即隨側服侍、陪伴左右,故保羅的【監獄書信】:以弗所、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及腓利門書,開頭皆寫著“保羅和兄弟提摩太一同寫的信”。

為基督耶穌被囚的保羅,同兄弟提摩太、寫信給我們所親愛的同工腓利門。(門1:1)
但你們知道提摩太的名證;他興旺福音,與我同勞,待我像兒子待父親一樣。所以,我一看出我的事要怎樣了結,就盼望立刻打發他去。(腓2:22-23)

保羅從羅馬出獄後,他們一起坐船到革哩底,將提多留在那裡建立教會、傳福音,自己與提摩太前往小亞細亞、訪問以前的教會。

我從前留你在革哩底,是要你將那些沒有辦完的事都辦整齊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設立長老。(多1:5)

5.保羅獲釋後將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異端處置 (提前1:3; 多1:5)

保羅再次拜訪之前佈道旅行處,在往馬其頓途中,經過以弗所時,因當時教會有異端的問題,就將提多留在革哩底,將提摩太留在以弗所。

我往馬其頓去的時候,曾勸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囑咐那幾個人不可傳異教。(提前1:3)
我從前留你在革哩底,是要你將那沒有辦完的事都辦整齊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設立長老。(提多書 1:5)

之後保羅前往馬其頓、再至庇哩亞、帖撒羅尼迦,來到哥林多,在拜訪當地教會時,他很想念提摩太和提多,就寫信給他們,也就是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在提多書裡、他跟提多說:哥林多太冷,欲往北到尼哥波立去避寒過冬,要提多快速來與之會合。

你要趕緊往尼哥波立去見我,因為我已經定意在那裡過冬。(多3:12)

6.保羅第二次羅馬下監請提摩太快趕來探視 (提後4:6, 21)

未料保羅到了那裡、竟立刻被抓起來,保羅此次是第二次被關在羅馬的監獄,在底層的死牢,其地下室既濕又冷,身上且還被鐵鍊綁著。保羅看情勢不妙,因為尼祿皇帝放火燒羅馬城、即為有名的電影【暴君焚城錄】,開始要迫害基督徒、保羅知道自己離世的時候近了,想念提摩太並寫了最後一封信給他,請他儘速來與之相見(之後他就被斬首)。這是第二封給提摩太的信,也就是提摩太後書,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
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你要趕緊在冬天以前到我這裡來。
(提後4:6,21)

III.保羅為提摩太禱告
(Paul’s Prayer for Timothy)

這禱告很簡短,內容為身為父母者,知自己即將離世、無法再照顧孩子,如何為之作最後一次的禱告。當時保羅被關在地牢、且被虐待,與他第一次坐牢情形不同。在知自己即將死、卻想念兒子,孩子將該怎辦?

1.祈求神賞賜恩惠憐憫平安(提後1:2;提前1:2 )

保羅為提摩太禱告的第一句話,是祈求神賜恩惠、憐憫與平安。保羅寫給提摩太的兩封信,其開頭皆如此寫:
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我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提前1:2、提後1:2)

2.向清潔良心侍奉的神感恩(提後1:3ab; 徒24:16 )

接著第二句他表明其一生皆是用清潔的良心,在侍奉上帝。故,遭遇的景況雖不好,仍可向神獻上感恩的心,因問心無愧。
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侍奉的神。(提後1:3ab)
我因此自己勉勵,對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徒24:16)

3.不停在禱告中紀念提摩太(提後1:3cd; 路1:13)

第三句,他告訴提摩太說,自己禱告時、總會紀念他,如詩歌“someone is praying for you”。想必有些父母親每天起床後、必會為自己的孩子禱告,因不知他們今天會碰到何事、將如何面對….,祈求上帝看顧他們。保羅每天為提摩太禱告:祈禱的時候,不住的想念你(提後1:3cd);如同撒迦利亞為約翰的出生、迫切的禱告,直至被神聽見:所以約翰也就被神大大的使用。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約翰。(路1:13)

4.迫切渴望能與提摩太見面(提後1:4; 腓1:8)

保羅迫切、期盼與提摩太再見一面,因他此次被抓、讓提摩太極其傷心、哭泣,保羅非常擔心他會垮掉。紀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的想要見你,好叫我滿心快樂(提後1:4),而”切切”兩個字,即為鹿很口渴、迫切尋找水源之意,保羅的心同此、急與提摩太碰面;他對腓立比教會也是一樣、有顆迫切的心,為之禱告: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切切的想念你們眾人;這是神可以給我作見證的。(腓1:8)

5.為提摩太無偽的信心感恩(提後1:5; 提前:1:5)

保羅對提摩太那無偽裝、真誠的信心,感謝神。「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1:5)
「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當一個人與神,可以用真誠的信心建立關係,身為父母的就能真正安心了,因為知道神會親自看顧、保守、帶領他們的孩子,無偽的信心是非常為重要的。

6.盼望提摩太將神恩賜挑旺(提後1:6; 提前4:14)

提摩太在遇到問題時、會不想或是不敢繼續去做、較為退縮。保羅瞭解他、盼望提摩太在這種狀況時,可以將神賜給他的恩賜、挑旺起來「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如火再挑旺起來。」(提後1:6)就像在燒木炭時,去撥動那些快要熄滅的炭火,將炭上的灰撥掉、讓空氣流進去,火就會再燒旺起來般。恩賜是需要再挑旺的、莫要忽略、否則會不見的。在提摩太前書裡,保羅這般提醒他: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提前4:14)

7.願神賜下剛強仁愛謹守心(提後1:7; 徒1:8)

最後,保羅祈求神賜下剛強、仁愛、謹守的心給提摩太,挪去他的膽怯,這是從聖靈給我們的能力、可以達到以上三項的。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1:7)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傳福音如同生命的傳承(提後1:2a; 提前1:2; 多1:4)

從以上,我們如何學習到屬靈的功課呢?首先,所有傳福音、帶門徒者與被帶入基督信仰的人,其關係如同父母與兒女般。故,保羅寫給提摩太的兩封信裡,皆稱提摩太為自己的兒子,在提多書裡面也這樣稱呼提多。
寫信給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提後1:2a)
寫信給我那因信主作我真兒子的提摩太。(提前1:2)
現在寫信給提多,就是照著我們共信之道作我真兒子的。(多1:4)
傳福音者與被帶來信主之間,應該同此,要有為人父母親者之心,供應、教導一無所有、所知的孩子、慢慢的將之拉拔、長大。被人帶來信主者,也是從開始的一無所知,慢慢的被教導、撫養與成長。孩子成長之後,父母尚要學習如何放手,就像一開始我們聽的那首A Mother’s Prayer裡的歌詞,那位母親祈求神、讓孩子有智慧,又祈求神幫助她放手,讓孩子可以走自己的路。

2.傳道人更須上帝的憐憫(提後1:2b; 弗1:2; 提前1:16)

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我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提後1:2b)

這點我要特別強調,在保羅寫給所有教會的書信裡,皆說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和主基督耶穌歸與你們!(弗1:2)。並無求憐憫,但寫給提摩太則加上憐憫,看來保羅只有對傳道人、才這樣求。為何傳道人比弟兄姊妹更需要神的憐憫?保羅為之與神求的、為何比教會還多呢?我們逐項說明,首先恩惠,是指原不是應得的、卻白白的得到,也就是禮物 (gift)、恩典 (grace)之意;恩惠另種說法,是需要、但得不到,卻獲得賜予。而何謂憐憫呢,則是該得而未得或是本該承受的、需要付代價的,卻不用承擔、有人代受;簡單說,就是原本來該受的懲罰、免責之。最後一項平安,則是對於未來未知的恐懼,因為信靠上帝、心中不至焦慮!

為什麼保羅為傳道人禱告,特別為他們求憐憫呢?因傳道人也會犯錯,若其錯同一般弟兄姊妹,則傳道人較為嚴重。理由為:第一,因傳道人的身分有教導與輔導之責、告知別人應當如何行,自己卻知行不合一、榜樣出錯了,他人則無所適從。第二,因傳道人是牧養的角色,若犯了錯,弟兄姊妹受到的傷害的機會更高、且更嚴重。尤其,越有恩賜的傳道人,若犯錯、因他/她而跌倒的人、相較則會更多。因此,我們會說同樣犯了錯,神的僕人、會受更重的審判,換言之,神的僕人是比一般人更需要神的憐憫。所以保羅這樣說:「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做榜樣。」(提前1:16)

3.在極大艱難下仍能感恩(提後1:3a;提後1:16;哈3:17-19)

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提後1:3ab)
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因他屢次使我暢快,不以我的鎖鍊為恥。(提後1:16)
我們一般人,都會在平順、環境很好的處境下感謝上帝!但保羅卻能在艱困的環境下、感謝神,這是很特別的信仰,我把這個稱為【哈巴谷的信仰】。以下經文描述,當時環境有三不狀況:不發旺、不結果、不效力。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這歌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哈3:17-19)

信仰的歷程大致上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因為」的信仰,因為上帝祝福我、聽我禱告、解決我的困難,所以我相信上帝。過了一段時間,「因為」的信仰就漸漸變為「雖然」的信仰:雖然我遇到困難挫折、雖然不如意….,我還是相信上帝。跟上帝已建立起穩定的關係,不會因外在的環境是否順遂而受到影響。保羅與神的關係、就是如此,雖明知自己大限將至,仍舊感謝神。

4.用洗淨的良心來服侍神(提後1:3b;詩19:12-13;詩139:23-24)

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提後1:3b)

保羅服事神、是用清潔的良心。我們剛才說神的僕人、也會犯錯,那怎會有清潔的良心呢?我的解釋,這個良心並非無錯、一塵不染的,而是要時常到上帝面前,檢視、承認自己之過,求神洗淨所犯之錯。我們若常常到神面前這樣自我反省,就可以用洗淨的良心、來服事主。
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詩19:12-13)

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139:23-24)

5.用真誠的見證信仰傳承(提後1:5; 提後3:15; 路1:6)

一個人要傳福音,靠的不是他的口才,而是看他信仰的表現是否真誠;與真誠相對的就是虛假。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裏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裏(提後1:5)。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
父母如何將信仰傳給兒女,最重要的就是讓子女看到【真誠的信心】。家人朝夕相處緊密,父母的信仰在兒女眼裏、必定真假立判、無法躲藏的。父母是真誠的信仰,或說一套做一套,孩子都很清楚的。因此,無偽的信心,是信仰傳承的重要條件。聖經描述施洗約翰的父母親如下:他們二人在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路1:6)這樣的父母親、莫怪他們養育出的孩子施洗約翰,能成為神重用的僕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6.祭壇的火要常燃燒不停(提後1:6; 利6:12-13; 太25:29)

最後提醒的是,恩賜不要忽略;因為若忽略了自己的恩賜,它是會消失的。
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如火再挑旺起來。(提後1:6)
上帝吩咐摩西說:壇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燒著,不可熄滅。祭司要每日早晨在上面燒柴,並要把燔祭擺在壇上,在其上燒平安祭牲的脂油。在壇上必有常常燒著的火,不可熄滅。(利6:12-13)耶穌說: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25:29)世界上,所有的有形物質皆是越用越少,只有愛心和恩賜是越用越多。好比說某個人有音樂的天分,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讓其音樂造詣提高;反之,若疏於練習、懶於使用,原本的天分、也會慢慢被磨滅掉。故恩賜需要不斷使用、使之成長,與服事主是相同的。

V. 結論:

依靠聖靈賞賜能力
充滿基督愛心動機
明白順服上帝旨意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1:7)
此句是保羅禱告的結尾;剛強代表力量之意,也就是我們需要依靠聖靈所賞賜的能力、非依靠自己的力量。仁愛代表動機,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因為我們內心、充滿著耶穌基督的愛心,作為動機。謹守,則是說我們明白並且順服上帝的旨意。

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五十六)新約禱告(十六)(NT Prayer.16) 帖撒羅尼迦( Thessalonians)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五十六) 新約禱告(NT Prayer.16)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ans)
時間:二0一二年一月八日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9-13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保羅寫的第一封書信,今天要學習這封信裡面的一段禱告。
I.引言
And God Said No (Claudia Minden Weisz)
這裡有一張全家福照片,是西雅圖的Weisz一家在1972年拍攝的。照片中一家五口看似幸福美滿,事實卻不是如此。家中的第二個小孩,女兒Angie,當時已經四歲了,但身體的發育似乎還不如兩歲的妹妹Amy。原來她罹患的是極罕見的蕾特氏症(Rett Syndrom),是因為其中一條X染色體MECP2的基因突變導致發展遲緩,合併有退化的神經系統疾病。這個家庭因為這個疾病承受了許多的苦難,醫生們也都束手無策。媽媽Claudia Minden Weisz唯一能做的就只剩下祈禱,求上帝行個神蹟讓女兒可以恢復健康,像一般人一樣。1980年,這位媽媽去聽Gaither樂團在西雅圖開的演唱會。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有個感動,上帝在她心中放了一首詩,她就將這首詩寫了下來,標題是:And God Said No,上帝說「不」。



I asked God to take away my pride. And God said “No”.He said it was not for Him to take away, but for me to give up.
我求上帝挪去我的驕傲,上帝說不,他說他不能拿走,是我必須自己放下。
I asked God to make my handicapped child whole. And God said “No”.He said her spirit was whole, her body was only temporary.
我求上帝讓我孩子的殘疾可以痊癒,上帝說不,他說她的靈魂完美,她的身體只是暫時的。
I asked God to grant me patience. And God said “No”.He said patience is a by-product of tribulations. It isn’t granted, it is earned.
我求上帝賞賜給我耐心,上帝說不,他說耐心是患難的副產品,它不是賞賜來的,它是努力贏得的。
I asked God to give me happiness. And God said “No”.He said He gives me blessings, happiness is up to me.
我求上帝給我幸福,上帝說不,他說他賜下祝福,但是幸福與否是由我決定。
I asked God to spare me pain. And God said “No”.He said suffering draws me apart from worldly cares and brings me closer to Him.
我求上帝免去我的痛苦,上帝說不。他說痛苦使我遠離屬世的煩惱;並且使我與他更親近。
I asked God to make my spirit grow. And God said “No”.He said I must grow on my own. But He will prune me to make me fruitful.
我求上帝讓我靈命成長,上帝說不。他說我必須自己成長,但是他會修剪使我結實滿滿。
I asked God if He loved me. And God said "Yes."He gave me His only Son who died for me,and I will be in Heaven someday because I believe.
我問上帝他是否愛我,上帝說是。他將獨生愛子賜給我,並為我犧牲生命。我信靠他將來會前往天堂。
I ask God to help me love others, as much as he loves me.And God said “Ah, finally you have the idea!”
我求上帝幫助我去愛別人,像他愛我一樣。上帝說:啊!你終於學會了。
很多人喜歡引用這首詩。這詩的重點是,上帝將她放在苦難之中,激發出她對其他同樣受苦之人的愛心。自己體會過,就能理解其他人所承受的痛苦,愛心也就由此產生。當時帖撒羅尼迦教會處在很艱困的處境中,面對許多苦難。但保羅在為他們禱告的時候,卻沒有為他們求上帝將苦難挪去,而是求上帝讓他們的愛心能夠增加,這正是這卷書的特點。
II.保羅與帖撒羅尼迦教會
(Paul and Thessalonica Church)
1.保羅西拉離開腓立比前往帖撒羅尼迦
保羅第二次佈道旅行到了小亞細亞時,似乎往哪裡去都不對。後來到了特羅亞,在那裡看到有個馬其頓人向他們請求幫助的異象,於是就渡過愛琴海到了腓立比城,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教會。福音傳得很成功,卻因為擋人財路差點引起暴動,還被抓去關,之後被驅逐出腓立比。「兩人出了監,往呂底亞家裡去;見了弟兄們,勸慰他們一番,就走了。」(徒16:40 )之後,「保羅和西拉經過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在那裡有猶太人的會堂。」(徒17:1)所以帖撒羅尼迦是腓立比的下一站。這是保羅傳福音的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就要找猶太人的會堂,因為有會堂,就表示那裡的人至少聽過舊約的教導。
2.保羅在猶太會堂講道三週許多人皈依
在帖撒羅尼迦傳講耶穌是基督才三週,「保羅照他素常的規矩進去,一連三個安息日,本著聖經與他們辯論, 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裏復活;又說:『我所傳與你們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就附從保羅和西拉,並有許多虔敬的希臘人,尊貴的婦女也不少。」(徒172-4)雖有許多人聽了保羅講道之後就信了,但卻也引起另一批人的不滿。
3.猶太人嫉妒控告保羅背叛該撒引騷動
「但那不信的猶太人心裏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類,搭夥成群,聳動合城的人闖進耶孫的家,要將保羅、西拉帶到百姓那裏。 找不著他們,就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那裏,喊叫說:『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裏來了, 耶孫收留他們。這些人都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眾人和地方官聽見這話,就驚慌了。」(徒17:5-8)這群人之所以會這樣騷動,是因為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都,該城的居民享有其他地方都沒有的自由,他們很害怕如果起了亂子,羅馬政府會將這個特權收回。
4.官長收耶孫保證金保羅西拉連夜離境
「於是取了耶孫和其餘之人的保狀,就釋放了他們。弟兄們隨即在夜間打發保羅和西拉往庇哩亞去。二人到了,就進入猶太人的會堂。」(徒17:9-10)這些猶太人和被慫恿的居民沒有找到保羅,只找到他投靠的耶孫,就向他收了一大筆錢當作保證金,要把保羅和西拉趕走。保羅沒辦法只好當天晚上就打包走人,又往西到了庇哩亞,聖經特別記載庇哩亞城的人比較聰明,因為他們天天查考聖經。他們到了庇哩亞沒多久,之前在帖撒羅尼迦驅趕保羅的那些人就追了過來;庇哩亞的人就趕緊買了船票把保羅送往雅典城去,讓他這次跑遠一點才不會一下子就被猶太人追上。
5.保羅在雅典派提摩太訪問帖撒羅尼迦
保羅到了雅典,很關心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狀況,因為他才待了三個禮拜就被趕走,教會剛建立不久又受到逼迫,這讓保羅很掛念,就派了提摩太去探望他們。「我們既不能再忍,就願意獨自等在雅典,打發我們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與上帝同工的提摩太前去,堅固你們,並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勸慰你們。」(帖前3:1-2)保羅待在雅典也試著傳福音,但是因為雅典居民信仰希臘眾神,對保羅所傳的上帝並不在意,只是聽過就算了。
6.提摩太到哥林多向保羅回報教會情況
後來保羅離開雅典到了哥林多,當地有猶太人的會堂,保羅就在那裏待了一年半。一開始投靠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這對夫婦是編織帳棚為生的,保羅借住在他們家時也為他們工作來養活自己。每逢安息日就在會堂裡,勸化猶太人和希利尼人,「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為道迫切,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徒18:5)不久,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回來,「但提摩太剛才從你們那裏回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又說你們常常記念我們,切切地想見我們,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帖前3:6-7) 保羅聽到這個好消息非常快樂,立刻寫了第一封信給他們,就是帖撒羅尼迦前書,因此在帖撒羅尼迦前書裡面的語氣都是很喜樂的。
7.冒名信危機保羅再寫信給帖撒羅尼迦
但好景不長,保羅在哥林多待一年半的期間,聽到有人假冒保羅之名寫信論及耶穌再來的信息,而這些是當初保羅還來不及和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傳講的內容。在韓國曾經有一個牧師跟弟兄姊妹們說耶穌馬上要再來了,大家就把錢都花光,因為耶穌再來時,錢就沒用了;但直到那年12/31耶穌都沒有來,結果這個牧師被人抓起來打,可見耶穌再來的消息會對人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當時保羅知道這件事後,就趕緊再寫了帖撒羅尼迦後書跟他們解釋耶穌再來的事,澄清耶穌一定會再來,但是沒有人能知道確切的時間。「我勸你們:無論有靈、有言語、有冒我名的書信,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不要輕易動心,也不要驚慌。人不拘用甚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帖後2:2-3
III.保羅為帖撒羅尼迦教會禱告
(Pauls Prayer for Thessalonica Church)
今天要講的是在帖撒羅尼迦前書裡,保羅聽到他們的好消息之後如何為他們喜樂地禱告。
1.保羅為帖撒羅尼迦教會向神感激不盡
保羅說:「我們在上帝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上帝呢?」(帖前3:9) 約翰也這樣說:「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約參1:4)這也是保羅的一個習慣,在為別人禱告的時候先為對方的信心、愛心向上帝感謝。
2.保羅晝夜迫切祈求盼能幫助信心成長
雖然他們的信心和愛心表現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成長的空間。因此在第10節保羅寫到:「我們晝夜切切地祈求,要見你們的面,補滿你們信心的不足。」(帖前3:10)信心和愛心是沒有完美的,總還是有成長的空間。保羅也是這樣說自己:「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要我得的。」(腓3:12)其實不管什麼都一樣,只「有」還不夠,總還是可以再更多。他希望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心還能再成長。
3.保羅盼望父神與主耶穌引領前往訪問
另外,保羅禱告中還希望能夠解除被驅趕出城的窘境,親自回去探望他們。「願上帝我們的父和我們的主耶穌一直引領我們到你們那裏去。」(帖前3:11)就現況來說他是個問題人物,帖撒羅尼迦城裡有人很討厭他,所以他回不去。直到使徒行傳20章才又記載他有回到帖撒羅尼迦,但距離前一次已經將近六、七年之久了。從這裡看,上帝的確是應允了他的祈求,而保羅也順服上帝的帶領等了這麼長一段時間。我們生活中總是充滿各種期望,但重要的是有上帝的帶領。「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
4.保羅盼望帖撒羅尼迦教會愛心能充足
保羅希望他們在所處的困境中仍然能讓愛心成長。「又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帖前3:12)「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腓1:9)對這個信心和愛心充足的教會,保羅為他們禱告的重點還是在為他們加添信心和愛心。
5.保羅盼望基督再臨教會聖潔無可責備
禱告的最後保羅勉勵他們藉著前面幾點,在耶穌再來的時候能夠成為聖潔。「好使你們當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在我們父上帝面前,心裏堅固,成為聖潔,無可責備。」(帖前3:13)注意這裡說要在父上帝面前無可責備。「但如今他藉著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們與自己和好,都成了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把你們引到自己面前。」(西1:22)我們之所以能算做無可責備,是因為耶穌替我們死,讓我們能與上帝和好,讓我們能成為聖潔;不是因為我們表現得很好或是很有成就,而是因為看在耶穌的面子上,上帝將我們看為無罪的而不責備。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因信稱義。
簡而言之,保羅為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禱告很簡單,首先他為他們感恩,希望他們信心繼續成長,愛心能夠充足;在困難的環境下能順服上帝的帶領,最後在耶穌再來的時候能成為聖潔,無可責備。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為主受苦是基督門徒必有的經歷
保羅這個禱告是有關苦難的議題,他說:「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3:3)可見基督徒受患難是必定的。彼得說受苦有兩種,一種是做壞事受懲罰,另一種是做好事還是受苦,後者就是耶穌所留下的榜樣。「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甚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上帝看是可喜愛的。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0-21)耶穌也曾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不是說去買個十字架項鍊掛著就好,這只是裝飾品。耶穌背的十字架是要被釘死在上面的,受人羞辱並經歷極端的痛苦。
2.信心與愛心是基督門徒兩大特徵
有人說基督徒有兩大特徵──信心和愛心,在保羅的幾封書信中都提及,也是提摩太探訪回來後報告給保羅的重點。「提摩太剛才從你們那裏回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帖前3:6)「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並向眾聖徒的愛心。」(西1:4)「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有信心為基礎才會長出愛心。也有人用十字架的形狀來解釋(如上圖),垂直的部分由下往上就是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往左往右延伸就是我們對周圍人的愛心。
3.在患難逼迫中要靠主才站立得穩
在苦難中如何才能站穩呢?「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活了。」(帖前3:7-8)保羅勉勵他們惟有靠主才能站立得穩。在腓立比書保羅也是用同樣的話語勉勵他們:「我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你們就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應當靠主站立得穩。」(腓4:1)在以弗所書,他解釋地更詳細:「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6:13)全副軍裝指:以真理束腰、公義作護心鏡、穿上平安福音鞋、拿信德的盾牌、救恩當頭盔和聖靈的寶劍,靠著這些我們才能站立得穩。
4.服侍有果效要感恩不盡來報答神
保羅只花三個禮拜建立一個教會,信息還沒全部講完就被趕走,但教會還是建立起來,這不單是「很成功」就可以形容的成效。在這麼好的表現下,保羅沒有向上帝要什麼獎賞,反倒是為了這些成果他要更多努力來報答上帝恩典,因為他知道這不是因為他厲害,而是因為有聖靈在那裡工作,以致他賺到的遠超過他所付出、投資的。「我們在上帝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上帝呢?」(帖前3:9)保羅非常清楚這些都是上帝的恩典,一個人會信耶穌、靈命成長,靠的是聖靈動工;聖靈願意讓他參與是他的福氣,他只是與上帝同工而已,這是保羅看待自己事工的態度。「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在哥林多前書中保羅也這樣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林前3:6)我們栽種、澆水,但是讓種子有生命、可以生長的是上帝。
「又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帖前3:12)保羅以自己作為教導愛心的榜樣,這個可不簡單。我深覺愛心必須從實踐中教導、從經歷中學習。空口說的愛,別人是體會不到的,必須活出愛的生命,別人才能看到、心生羨慕,進而模仿你的樣式,這才是真實愛心功課的學習。耶穌也是這樣吩咐的:「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最後晚餐之後耶穌幫門徒洗腳,又說:「我給你們做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13:15
6.靠主恩典努力活出無可責備見證
無可責備有幾個意思。第一,是在上帝的面前因信稱義而無可責備,「好使你們當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在我們父上帝面前,心裏堅固,成為聖潔,無可責備。」(帖前3:13)因為相信耶穌的救恩而讓我們可以被看做聖潔的。
第二,在人的面前也無可責備,就是將上帝視我們為聖潔的生命真的活出來。「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2:15) 要做到這個世界的人看你都無可指責,這就困難了,必須活出愛的生命。很遺憾的是,有時候別人不想信主,是因為看到基督徒表現得不好。因此保羅勉勵他們要成聖、無可指責,除了相信耶穌基督的救恩之外,還要努力在世界上做鹽做光。
第三,再進一個層次,不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責備。「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的心若不責備我們,就可以向上帝坦然無懼了。」(約壹3:21)表現得好、讓人不指責,只是外在,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做了但別人看不到的,在這些事情上如果都不會受到內心的譴責,就可以坦然面對上帝。在良心面前問心無愧,這是最困難的,常常只在苦難中才可學到這個功課。
V.結論
I asked the Lord that I might grow
(John Newton)
    John Newton(1725-1807)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詩歌,〈奇異恩典〉,但他還有另一首比較少人知道的詩,講的是苦難的恩典。John Newton參與服事的教會中有一位會友William Cowper(1731-1800)是個詩人,得了憂鬱症。John Newton常常關心他、為他禱告,還邀他一起寫一本詩集,想要藉此鼓勵他,但他最後還是崩潰住進了療養院。在William Cowper過世前一年,John Newton寫下了這首詩:I Asked the Lord That I Might Grow。但是十八世紀古典聖詩的曲調對我們來說太不習慣,很難接受。美國有個叫做Kevin Twit的傳道人,他看到這些古典聖詩的內容很好,只是曲調難以吸引現代人;而現代的詩歌雖然大家很喜歡,內容卻有些貧乏,他就成立了一個樂團,叫做Indelible Grace Music(無法磨滅的恩典音樂),著手將這兩者結合,為古典聖詩譜新的曲調。他認為這些聖詩是上帝所賜下的恩典,不應該被時間或是潮流磨滅。下面要分享的這首新版 I Asked the Lord That I Might Grow,是由 Laura Taylor重新編曲的版本。
1.I asked the Lord that I might grow
我求上帝讓我成長
In faith and love and every grace
信心愛心和一切的恩典
Might more of His salvation know
更深體會他的救恩
And seek more earnestly His face
更加渴慕他的面容
2.'Twas He who taught me thus to pray
上帝教我如此禱告
And He I trust has answered prayer
我也深信他已回應
But it has been in such a way
但是他以此途傳達
As almost drove me to despair
幾乎逼我陷入絕境
3.I hoped that in some favored hour
我深盼望蒙恩時辰
At once He'd answer my request
回應祈禱立即施恩
And by His love's constraining power
以他慈愛繩索牽引
Subdue my sins and give me rest
勝過罪惡心靈安穩
4.Instead of this He made me feel
我所經歷卻非如此
The hidden evils of my heart
隱密罪惡冒出心底
And let the angry powers of Hell
地獄權勢完全釋出
Assault my soul in every part
攻擊我靈全人各處
5.Yea more with His own hand He seemed
上帝親自使用重手
Intent to aggravate my woe
加添痛苦實難忍受
Crossed all the fair designs I schemed,
精心規劃全被拆毀
Cast out my feelings, laid me low
讓我崩潰跪下自卑
6.Lord, why is this, I trembling cried.
顫慄哭訴為何至此
Wilt Thou pursue thy worm to death?
你要追逼使我致死
"Tis in this way" The Lord replied
我主你如此回答:
"I answer prayer for grace and faith"
這便是回應祈禱信心恩典
7."These inward trials I employ
我用這些試煉痛苦
From self and pride to set thee free
使你脫離驕傲自私
And break thy schemes of earthly joy
拆毀你的屬世幸福
That thou mayest seek thy all in me,
讓你全然與我歸屬
That thou mayest seek thy all in me."
讓你全然與我歸屬
患難可能讓人生出苦毒,也可能讓人生出美德。我們基本上都希望上帝將患難挪去,讓我們生活平穩,但是上帝說:不。有時候他在我們身上有特別的計畫,要我們成長,便把苦難試煉放在我們手中,就像我們前言裡介紹的,蕾特氏症小孩的母親,她要盡她的一生照顧這個醫不好的孩子。這母親若學會去這個孩子,那這就是她在苦難中所得到最好的禮物。帖撒羅尼迦教會,才建立不久就受到周圍環境很大的壓迫,保羅被當地反對者趕出城而回不去,他很掛念帖撒羅尼迦教會,但是他沒有求上帝挪去這個困境,而是在禱告中祈求上帝讓他們的信心能夠持續成長、愛心能充足、順服上帝的帶領並且成為完全聖潔、無可指責。如果是我的話,大概還是先求上帝挪去苦難。但是如果上帝說:不。此時,我們是要抱怨,還是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願我們對上帝說:「上帝啊!你比我知道什麼是對我最好的安排,既然你不把苦難挪走,就求你讓我成長。」
禱告
主耶穌,在我們生命當中有大大小小的挫折患難,我們總是祈求你能夠挪去,讓我們不用承受痛苦。但是保羅為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禱告卻不是如此。他祈求帖撒羅尼迦教會在患難中,信心能夠成長、愛心能夠充足。主啊,在我們遇見無可避免的苦難時,幫助我們能夠學習這篇禱告,說:神啊,如果我們要受苦,讓我們不是白白受苦。讓我們的心不是生出苦毒,而是有更堅強的信心和更充足的愛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