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陳尚仁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陳尚仁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6年8月20日 星期日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 陳尚仁 牧師

寫作於2006.08.20
作  者: 陳尚仁 牧師
   經: 【馬太福音廿章11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以前在台北橋的橋下,早晨都會有一群做零工的人聚集,他們通常只是一群有勞動力,但是沒有特別工作技術的勞工,也沒有固定的老板。每天清早,他們就聚集在那裏,等候老板來找工人,若是那一天,他們有工作可做,就有收入。若是那天沒有老板要雇請他,那他當天的生活就成問題。這種人力市場的景象在台灣現在是愈來愈少見了,但在北京、上海,在許多街頭巷尾仍然可看到。 

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耶穌的比喻所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況。葡萄園的主人一大早就出去找工人,進去他的葡萄園工作,和找到的工人講好一天一錢銀子,就是一個他連得(a denarius),這是當時一個工人一日的工資。到九點時,主人又看見有人閒閒地站在街上,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意思就是會照他們應該得的給他們。故事到這裡,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一切都很平常。但到了十二點主人也做同樣的事情,到下午三點主人還是再找工人,有可能正好是收成的季節,萬一下雨,葡萄就會壞掉,所以要趕時間收成。 

但是到了下午五點時,主人再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主人問:「你們為什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 

這個比喻講到這裡,是第一次被雇的工人開口和主人講話。主人所問的話本來聽起來好像有責備的意思,因為「你們為什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但是從工人的回答:「因為沒有人雇我們」由此我們知道不是因為他們懶惰,不肯工作,而是因為沒有人要雇用他們。這群人可能看起來比較瘦弱無力,或是年紀比較大,不管是什麼原因,這群人是沒有老板要雇用、失業的一群人。 

但是比喻中的葡萄園主人,卻沒有不要他們,又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這一次主人沒有和他們講起工錢的事,他們也沒有問。 

到天黑的時候,主人分工錢,由晚來的人先分,下午五點來的人得到一個他連得,輪到那些早上就進來的工人,他們心想一定會得到更多,不過也是每人一個他連得。領了之後,就埋怨起家主來了:「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做十二小時和做一個小時領一樣的錢,這樣公平嗎?這是一個倫理的問題。
「公平」是一個全人類社會普遍都有的道德觀念,但是要定義什麼是公平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簡單說就是「對待所有同樣的情形、人、或事情,要用同樣的方法和態度。對待不同的情況、人或事情,則按其不同,而有所不同。」這個原則聽起來簡單,但是問題很多。「什麼是同樣的情形?什麼是同樣的人和事情?」

在後現代,我們常聽到有人主張,要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因為每個人生來就不同。但是,在差異當中,一群人要生活在一起,我們就要問有什麼是大家共同具有的共通性,我們可以照著這個共通性制定一個大家都要遵守的標準呢?

若是要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又如何按其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呢?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公平」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有許多時候,我們聽見有人喊:「我們要尊重『他者』」,也就是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但是如果更仔細聽,可能會發現,所謂「尊重他者」的倫理堅持,事實上,是要求別人「尊重他」,因為他和別人不同,所以他也不必守社會所共同制定的規則,他就是他口中的「他者」。

每年五月是報所得稅的季節,台灣的稅負公平嗎?為什麼有些人要繳6%,有些人繳交13%、21%、30%或是40%呢?為什麼所得收入多的人,所要繳的稅率更高呢?為什麼不是全國的人都繳一樣的稅率呢?收入多的人繳交比較高的稅率,公平嗎?

「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這些清早就入園工作的工人,向葡萄園主人抗議,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主人對抗議工人的回答有兩個很清楚的理由。第一,主人和工人本來就約定了工資是一個他連得,主人有照他的約定;第二,主人給那些晚來的人也是一個他連得,這錢是由主人的口袋中拿出來的,並沒有讓早來的工人吃虧。所以主人講:「因為我做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句話也可以譯成,「因為我慷慨,你就嫉妒嗎?」(NRSV,“Or are you envious because I am generous?”)

公平,剛才我有講到一個定義就是,「對待所有同樣的情形、人、或事情,要用同樣的方法和態度。對待不同的,就有所不同。」但是公平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照原來的約定,主人和工人講定一個他連得,主人就付一個他連得,主人有照這個約定,這就是公平。清早入園的工人會感覺不公平,是因為看見晚來的工人得到一個他連得的工資,所以暗中在想,自己可能會領更多,但是後來的結果並不是照他的期待來發生,令他們大失所望。

所以並不是主人對早來的人失約、不公平,而是早來的人有錯誤的期待,在失望時,就產生「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感覺。

我們若整體來思考這段比喻,耶穌講這一段故事,他的用意是「天國就是像這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經文的上下文,和經文的教會背景,來得到線索。在這段經文的前一章(19:27),彼得問耶穌:「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耶穌有應許他們會得到,但是「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19:30)」接下來在二十章,耶穌就講這個比喻,講完了比喻,耶穌又說:「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然後耶穌預言他的受難。馬上,耶穌的兩個學生,雅各和約翰來求耶穌,將來要坐大位(亦見 馬可10:35)。但是耶穌的回答是:人子來是要犧牲、要服事,不是要得到報償。

計較報償的人,看到是多少錢、多少權力、多少名聲;但是真正認識耶穌、作他學生的人,看到的是耶穌的犠牲受難、上帝的恩典、人的不配、不值得甚至不足夠。

上帝國就是像這樣。有些人,確實是很早就進來、整天勞苦受熱,但是他最後看的是自己的勞苦、不是上帝的恩典;他計較的是自己的利益、權力和名聲。另外有一些人,深知自己是軟弱的,沒有人要雇用的,自己沒什麼長處,會作的工也少。這些人在比喻裡面,只有一句話:「沒有人雇我們。」所以當他們領受上帝的恩典時,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因那是領受上帝額外的恩典,他們感恩在心裡,這樣的人不會埋怨。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的教會,聰明人太多:老實人太少。感覺自己拼命做事的人太多;知道自己軟弱的人太少。清早就進來的人太多;知道自己是沒有人要請的人太少。容易眼紅、計較報償的人太多;感恩、默默服事的人太少。這可能是馬太福音所描述的教會,也有可能是我們今天的教會景況。

「朋友啊,朋友!」(etaire)葡萄園的主人稱呼這些早進來、在埋怨的工人。在新約聖經「朋友」這個詞只有出現三次,三次都是在馬太(跟約翰福音的「朋友」不同),一次是22:12,國王稱那些沒有穿禮服來赴宴席的人朋友,另外一次,是26:50,猶大帶祭司長來捉耶穌時,耶穌稱猶大「朋友」。朋友,在當時的話,是用尊敬的口氣,來稱呼不認識的人。親愛的弟兄姊妹,你願意因為計較報償,卻被耶穌稱你作「朋友」嗎?

主人問「朋友」:「因為我慷慨,你就嫉妒嗎?」是恩典?還是報償?

從耶穌的這個比喻,我們至少可以反省兩件事。第一、上帝國是恩典,還是報償?在耶穌還沒有上字架前,跟隨耶穌的人中間,有很多人希望將來會得到報償。進上帝國若是一種報償,就應該有論功行賞的觀念。做比較多的人自然得比較多,做比較少的人得比較少。進上帝國若是一種恩典,那麼恩典就是出於主人的意思,主人要給奴僕多少就是多少,我們所有得到的都不是應該得的,因為我們是軟弱、沒用、沒人要雇用的工人。

看「進上帝國是報償」的人,會計較他得多少,因為他認為這是他應得的。看「進上帝國是恩典」的人,不會計較他得多少,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主人的,能得到就是「恩典」,因為本來他就應該是什麼都得不到的人。

在馬太福音的教會,可能有猶太血統的基督徒,後來發現,沒受割禮的外邦人,不但成為基督徒,甚至還漸漸成為教會的領袖。猶太基督徒心中就產生疑問:主啊!這樣公平嗎?

在我們今日的教會,也有信主很久的老基督徒,看見信主以前是作惡的、醉酒的、放蕩的人,在信主以後,卻漸漸在教會中受到敬重,就有人因此產生不滿、心生計較。

當我們將上帝國看成是一種報償時,每個人就會用他自己的標準來量看自己應該得到多少恩典。有人會說:我一年奉獻四十萬,我五十年前就洗禮,我是第五代的基督徒,我牧會四十年,開拓五間教會,替三間教會建堂,或者是說:我讀多少神學。簡單的講,就是「我的功勞比天高」。當我的功勞比天高時,我就應該照我功勞得獎賞。獎賞分不平,教會就起紛爭。

但是耶穌稱這些人:朋友!就像耶穌對他們說的:你們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們。「拿你的,走吧」。

我是我們家的老么,我有一個姊姊,一個哥哥,我爸爸是受傳統教育的人,他常常強調,若爸爸不在時,小的要聽大的。我感覺很不公平。經過長期的抗爭,我爸媽也發現好像有道理。所以後來,他們就儘量公平,我哥中午學校便當有一隻雞腿,我也要有一隻雞腿。可是這種公平有問題,小三和小六吃一樣多!所以感謝主,我本來都是撿我哥的舊制服穿,但是過沒多久,我就穿不下我哥的制服了,所以我就得到新的制服。但是很奇怪,愈是要計較公平,就愈感覺不到自己是公平的被對待。這種感覺在我的心中有很長的時間,一直到有一天,我已經是大人了,我的爸爸也年紀大了,我突然發現,自己為什麼還有這種愛計較的心態,我知道我的父親疼我,他能給我的,都已經給我了,我為什麼還要計較?我也漸漸明白,我和我哥是兩個很不一樣的人,上帝給我們倆人不同的特性,不同的恩賜。當我親自體驗到上帝對我的疼愛後,又何必要再和我的兄長計較。

我們的天父,是恩典滿滿、慷慨的上帝,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祂賞賜的,祂慷慨賞賜許多給我,也慷慨賞賜許多給其他的人。當祂賞賜恩典給別人時,並不會因為這樣,就減少祂原本要給我的恩典。我若和天父有一種深入又甜蜜的關係,就知道祂愛我,也清楚祂慷慨的本性,所以在我們心裏就不會有嫉妒,也不會和我們的弟兄姊妹計較。

主人慷慨,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你有感受到上帝的恩典、上帝對你的愛沒有?如果有,就不會再嫉妒了。

從耶穌的這個比喻,我們還可以再反省另外一件事。由早上就進入葡萄園做工的人來看,可知:我們對「公平」的感覺,有很多時候可能會錯,所以我們需要經過再三的反省。

關羽是中國民間宗教最受到敬重的人物。但是在《三國演義》裡面,當關公被孫權抓去、斬首以後,關公英魂不散,常常在玉泉山的空中飛來飛去,叫著說「還我頭來」,後來遇見一位普靜老和尚,勸告他說:你現在要向人討回自己的人頭,但是之前你過五關,所斬的六將,他們要去向誰討人頭呢?

因為我們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時代、背景的限制,所看到的永遠是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角度,人不可能看見自己的後背,就算你是用鏡子看,你看見的也只是鏡面的反射,不是真正自己的背。

我們對於公平公義的感覺會錯,不但會錯,而且是常常在錯。特別是和自己的利益有關時,我們所講的「公義」「公平」,有可能只是我的「自我主張」的一種偽裝。這就是為什麼,倫理、道德不能只是一種直覺,倫理必須成為一種訓練、一門學問。根據道德發展的理論,一個青少年早期的孩子,當他開始在發展抽象思考的能力時,也應該開始學習,不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也要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但是我們很快會發現,很多人並不是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不願意這樣做。我們現今在教會和在社會上,看見的許多亂象,和我們「錯誤的正義」「錯誤的憤慨」有很大的關係。

有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公平公義」才是對的,殊不知其實裡面有我們自己看不見的盲點。我們唯有在上帝的話語面前,謙卑自己,不斷反省,才可能避免錯誤的「正義感」。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讓我們認識到上帝是一位慷慨的主人,每一個在祂園中工作的,都受祂的恩典。我們若清楚祂對我們的恩典,在上帝面前就沒有什麼好埋怨的了。當心有不平時,要仔細在上帝的面前省察自己,就會知道是自己的自私、驕傲;或是真正有不公義的事。願上帝賞賜我們每一個人有感恩和智慧的心。

2005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我知我所信的是誰 -- 陳尚仁 牧師

寫作於2005.10.23
作  者: 陳尚仁 牧師
   經: 【提摩太後書一章1~14節】線上收聽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其實是一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我不曉得大家常不常收到父親寫給你們的信,也許我們現在不太寫信,我們現在都是用E-mail,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常常收到父親寫給你的E-mail?或是用電話手機Call你?我為什麼說這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呢?因為這是使徒保羅寫給一位年輕的傳道提摩太的一封信,我們知道在這封信的一開始,保羅在第2節的地方說:「寫信給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其實提摩太並不是保羅真正的兒子,因為提摩太從前就跟著保羅傳道,在保羅的身邊作他傳道的助手,當他的學生,所以保羅和他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比尋常,我們常常會看到,在保羅的書信裡面,他每一次提到提摩太的時候他都說:「我在福音裡面所生的兒子…」,當然從今天所讀的經文裡面我們也看到,提摩太他的母親是猶太人,他的外祖母也是猶太人,而提摩太他之所以認識耶穌基督,可能就是透過他的外祖母和他的母親來認識耶穌,保羅每一次在書信中提到提摩太的時候,他說提摩太是他的助手,在今天我們所讀的這封信裡面,如果我們把這一整封信一直看下去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保羅寫這封信給他的兒子提摩太,其實他非常關心一件事情。  

講到這裡我想到,剛才問大家是不是常常收到父母親寫信給你們,有一次我和我的太太,談到父母親寫給我們的信時,我們兩個雖然在不一樣的家庭中長大,但是我們都有一種共同的經驗,父親寫信給我的時候,都是有很嚴重的事情,因為平常用嘴巴講就好,如果父親很生氣的時候,或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跟我講的時候,他就會寫一封信,然後當我講這個經驗的時候,我太太她也是說:「對,我們家也一樣。」她每次看到父親或母親寫來的信,要拆信封的時候,她都會非常害怕。  我們今天所讀的這封信,當然不是保羅要罵提摩太,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說,這封信是一封很沈重的信,在這封信裡面,保羅他其實非常關心一件事情,因為當保羅在寫這封信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如果你一直讀下去,讀到第四章的時候,保羅有一段話我想我們都蠻熟悉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此後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7~8節)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保羅他自己知道在地面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簡單來講,就是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當保羅在這種時候寫一封信,給他在耶穌基督裡所生的兒子提摩太,其實他對提摩太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期許,保羅被關在監獄裡面,他也知道自己離開地上的日子不多,他知道他可能要被處死,他可能知道再也沒有機會從監獄裡面被放出來,再也沒有機會跟教會的信徒,好好的跟教會的弟兄姊妹講道,他關心的不是自己將來的命運,他關心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過去他在教會裡面的教導,這些教導能不能在教會裡面,繼續很正確的一代又一代的傳揚下去,所以他寫了這封信給提摩太。  

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裡面,從保羅簡單的請安之後,他開始表達出對提摩太的思念,第3節他這樣說:「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祈禱的時候,不住的想念你! 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的想要見你…」我想我們當中大概沒有人曾經作過監牢,也許有也許沒有,倒是在當兵的時候,有一點像是在作監牢,不曉得在座的弟兄們,你們在當兵的時候,會不會特別想念你們的家人?或是特別想念你們的女朋友?當我們在想念我們的親人和朋友時,我們會做些什麼事?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替他們祈禱,保羅在監獄裡面,我們可以說,反正他在監獄裡面也沒有別的事情好做,所以每一次當他想起提摩太的時候,他替他祈禱,而且在這裡他說:「每一次他為他祈禱的時候,他想到提摩太的眼淚…」我不曉得大家懂不懂這個的意思,為什麼保羅在替提摩太禱告的時候,會想起提摩太所流的眼淚?我想這必須要對保羅和提摩太他們兩個人傳福音的腳蹤有一點瞭解,才能夠懂得這一件事情。在他們傳福音的生涯裡面,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在他們傳福音的生涯裡面,他們遇到了很多的苦楚,這苦楚不只是肉身上的苦楚,這些苦楚也包括他們心裡面的苦楚。我們當中不曉得有多少人曾經為了傳福音流眼淚,如果沒有的話,希望我們今天透過讀保羅的這段書信,我們能夠更多的來認識保羅,但我想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要認識保羅和提摩太,我們的目的是要更多的認識我們所信那位的是誰,就是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保羅每次提到他為提摩太禱告的時候,就想到提摩太的眼淚,這眼淚是他們在傳福音的時候一起流的眼淚,保羅在第6節的地方告訴提摩太:「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保羅跟提摩太一起在傳福音的時候,遭遇到許多的困難,保羅現在雖然在監獄裡面,可是他要提摩太記住一件事,雖然我們曾經遇過很多的患難,而我現在自己也在監獄裡面,但我們要知道聖靈在我們裡面,給我們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所謂謹守就是有紀律(Self-discipline)。

接下來保羅談到他的神學裡面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受苦。這個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第8節說:「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保羅現在被關在監獄裡面,保羅在受苦,我們不曉得提摩太在外面的處境到底是如何,但是保羅他寫這封信給他親愛的兒子提摩太,他要他的兒子跟他一起受苦,當然不是說「你要趕快到這裡來與我一同關監牢」,我想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讀這封書信,從第一章1節到第二章剛開始的時候,在短短的十幾節當中,連續出現三次受苦的字眼,在第8節我們已經讀過了,另外兩處經文是在第11~12節的地方,「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後我們到了第2章剛開始的的地方:「我兒阿,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保羅在短短十幾節的經文裡面,他提到了三次受苦。剛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曾經為作為一位基督徒而流眼淚,我們是不是曾經為福音流過眼淚,在這裡我還要問另外一個問題,其實和剛才的問題是一樣的,作為一位基督徒,我們是不是曾經因為作為一位基督徒而受苦,當每次我們談到受苦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信耶穌不應該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嗎?我們來信耶穌,耶穌不是說福音是好消息嗎,為什麼接受了好消息之後我們還會受苦?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像是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說的:「清心的人也是有福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受苦呢?我們相信的福音,如果是耶穌帶著三位門徒在山上,當他們在山上看見天開了,看見有摩西和以利亞向他們顯現,然後他們說:我們在這裡真好,我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住下來不是很好嗎?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是像這樣的福音,恐怕我們也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為福音而受苦。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只是醫病趕鬼,像那時候耶穌所傳的福音,我們看到耶穌每一次為人家禱告的時候,病人就好起來,耶穌為人家趕鬼的時候,那鬼和苦難就離開那個人的身上,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如果只是這樣的耶穌,那我要說,我們恐怕也不太清楚,我們為什麼要為福音而受苦。

在這裡,我想我們今天應該要有一個機會,來明白我們為何要為福音而受苦?我們剛才提到登山寶訓,我們提到山上變貌,我們提到耶穌他在趕鬼醫病的時候,但是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如果只停留在那裡,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作一個基督徒,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如果只停留在那裡的話,我們對耶穌的認識是不夠的。因為耶穌最偉大的地方,不是在這裡,耶穌最偉大的地方,是因為他為我們走在各各他山上的苦路,他為我們在客西馬尼園受苦,最後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認識這樣的耶穌嗎?如果你不曾為耶穌受苦,如果你不曾為當一個基督徒而受苦,如果你不曾為福音流過眼淚,那我要問,到底我們所認識的福音是怎麼樣的福音?當我今天來到各位當中的時候,想到要談受苦的這個主題,我其實覺得並不是很容易,因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我們的確是有一些苦難,但是這些苦難有很多是我們自己的苦難,這些苦難有可能是我們身體上的病痛,有一些人生下來是很健康,有一些人生下來就帶有一些身體上的軟弱,而我們要談的受苦還不只是這些。我們當中也有一些人覺得自己在苦難當中,而這些苦難有可能是我們學校的課業,有可能是我們的感情生活,有可能是我們的家庭,或是在工作上遇到種種的困難,但今天保羅所談的受苦也不只是這些,當然我們要談受苦以前,也許作為一個基督徒,必須先從自己身上的苦難談起。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基督徒不應該把苦難當作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我們作一個基督徒不應該每一次想到苦難的時候,就想著要去逃避它,而且我們都知道,有很多時候我們試著要逃避這些苦難,苦難反而會追著我們。我想我們作為基督徒必須學會一件功課,我們先把苦難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我們個人的苦難,當我們個人遇到苦難的時候,應該學著把這些苦難帶到耶穌基督面前,就像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一章28~29節所說的:「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的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的心裡就必得享安息。」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在開始認識耶穌基督的時候,我們願意把生命中許多的苦難,交在耶穌的手中,相信耶穌他聽我們的禱告,相信耶穌會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來面對這些苦難,來渡過這些苦難。可是各位弟兄姊妹,作為一個基督徒,要學的不只是這些事情,當作為一個基督徒越久的時間,我們慢慢開始發現,如果每一次我們心中的焦點只是放在個人的身上時,我們只想到自己的苦難,而忽略身旁人的苦難時,我想我們作一個基督徒,是沒有辦法作一個很認識耶穌基督的基督徒,所以我必須要講,我們必須要進入第二個層次來談苦難的意義,也就是我們應該要和耶穌基督一同來受苦,耶穌說我們應該要背起他的軛,我們應該要和他一起背負十字架,因為這樣子,我們在能夠真正的在耶穌基督裡得到安息。

我們在認識耶穌的時候,常常是比較自我中心的,但是當我們認識耶穌基督之後,如果沒有慢慢的把我們心裡面那個很大的我,放在耶穌基督的手中,更多的來交託給他時,我們恐怕就沒有辦法來更多的認識耶穌。在今天的週報裡面有一個見證,是一位南師大的老師,他帶著同學到苗栗的山上去參與福音隊,在今天週報的報告中,也有一個福音隊的訓練,在這裡我也來提一下,在高中的時候我所參加的福音隊。我想我們住在台北市,沒有遇到很多苦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多一點去了解,在台灣還有很多地方的人在苦難當中,也許因為這樣子,我們能夠更懂得苦難。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我們教會有一個福音隊,那次的福音隊是到台東的台板去,我們去到台板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它位在很遠的山上,當我去到山上的時候,我第一件理解到的事情是,「為什麼他們這裡的山這麼陡?」你知道我高中的時候長得比較胖,比現在還要胖一點,你知道胖的人不喜歡走路,更不喜歡爬樓梯,更不喜歡爬山,當我們福音隊去到山上的時候,第一個念頭是「這裡的山為什麼這麼陡?」從我們住的地方要走到禮拜堂,我都要每走十分鐘就停下來喘氣休息。第二件事情也跟第一件事情很像,當我們去到山上的時候,我們發現這裡「為什麼這裡這麼熱,而且沒有冷氣?」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我第一天下午就想要回家了,但是我想不行,我們是來福音隊,是來告訴這裡的小朋友,我們為什麼要信耶穌,其實我們去的時候才知道,這裡的小朋友本來就信耶穌,那我們去做什麼呢?我們還是要教他們更多主日學的故事。每一次我們教他們唱歌的時候,他們總是又唱又跳非常的高興,所以每一次我總是滿身大汗,每次教完主日學詩歌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快要虛脫了,等到晚上要睡覺時,另外一個困難來了,你知道房子很熱,因為住的房子很小,又要擠很多人,每一個人躺下來的時候,只有一點點地方,所以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又想要回家,不過還好,因為我們只有兩台車子上去,對外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你也不可能自己跑回家,就那樣,我們在山上有十天的時間,十天下來,印象中我好像瘦了好幾公斤,因為又熱又爬山,每天又唱又跳。親愛的弟兄姊妹,我談的苦難不是這一層的苦難,這不算苦難對不對?這是減肥營啊!什麼是苦難?當我每一天早上看到主日學小朋友來到教堂時,我看他們每一個又瘦又小,其實我的心裡面有一件關心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是我之前所關心的,我就問他們:「你們吃早餐了沒?」從小我的父母親給我很好的觀念,每一次要吃完早餐才能去上學,當我問:「吃早餐了沒?」我後來也都不敢再問了。你知道嗎?在山上有很多原住民小朋友,他們的父母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到山上去工作了,父母親沒有為他們準備任何食物當早餐,因為家裡面也沒有什麼東西好準備,那我就問:「你們中午吃什麼呢?」中午就是來到教會裡面吃,我不知道,我也不敢問:「我們沒有去福音營的時候,你們中午吃什麼?」但是一直到晚上,他們的父母親從山上下來的時候,他們在一天當中才有比較像話的一餐可以吃。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去到那個地方的時候,我們才比較知道什麼叫作苦難。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是在富裕的家庭,或是小康的家庭裡長大的,我們也許從小就在教會裡面,我們可能沒有真的遇過苦難,但是當我們去接觸到那些有需要的人的時候,我們會為他們覺得難過,當我們為這些孩子禱告,為這些孩子的將來禱告的時候,我們慢慢的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苦難。而第二年我們還是去同一個地方,第二年當我們再去的時候,沒有人再嫌這邊太熱,沒有人再嫌這邊沒有冷氣,也沒有人再問說你們這邊的山為何那麼陡。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作一個基督徒,盼望我們能夠學到保羅這裡要提摩太學到的精神。我們所相信的耶穌基督,沒錯,祂是賜給我們平安,祂是賜給我們喜樂,但是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目光,如果一直停留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如果只注意到我們的生活好不好,我們的精神上有沒有受到什麼壓力,我們只感受到這些事情,我們完全沒有注意到我們身旁的人的時候,我們所懂得的耶穌基督是那麼的小,是那麼的有限。保羅在這裡三次提醒提摩太要和他一同受苦,我們如果讀保羅的傳記,如果我們讀使徒行傳,我們確實知道保羅和提摩太他們確實受很多的苦,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他們承受苦難的力量是從哪裡來?弟兄姊妹,你們遇到痛苦的時候,你們承受痛苦的力量是從哪裡來?保羅在他今天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我想今天在場的年輕人,我的年紀還不足以當你們的爸爸,但是我希望你們因為從讀提摩太後書中,你們能夠記得,當有一天在你們的生活中遇到更大苦難的時候,你知道你承受苦難的力量是從哪裡來,我們一起來讀第11~12節:「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或作:他所交託我的),直到那日。」在這短短的兩句話裡面,保羅指出來他為什麼有能力承受這些苦難,因為他知道他所相信的是誰。有很多時候,在我們基督徒自己受苦的時候,我們會想到耶穌基督,我們總是來到耶穌基督面前,懇求他安慰我們,懇求他給我們恩典,懇求他給我們力量帶我們走出這個苦難。可是如果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層,我想是不夠的,保羅因為他傳福音的緣故,他為了其他的人,而這些人是耶穌所愛的人,他為了要把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認識,他也為了這些人受很多的苦,但是在這裡他很清楚的講到,為什麼他有這個承受的力量?因為他知道他所認識的是誰。也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知道,我們作基督徒,在這兩件事情上應該要把它連在一起,因為我們認識我們所相信的是誰,所以我們能夠受苦,也因為我們受苦,所以我們能更認識,我們所相信的是誰。

親愛的弟兄姊妹,作一個基督徒,我們應該要比一般的人能夠受苦,這個受苦應該不只是說,我的同學禮拜六日可以在戶外打籃球玩樂,而我必須要在教堂中敬拜上帝,這個算不得受苦。這個受苦也不是我們撥更多的時間,我們一起在這裡一起敬拜上帝,或是我們撥出更多的時間去拜訪我們的親朋好友邀請他們來教堂作禮拜,這個也不算是受苦。當保羅在談受苦的時候,他是親自走到那些需要耶穌基督的人當中,在他們當中作見證傳揚耶穌,這是保羅在這裡所說的受苦。弟兄姊妹,如果我們希望能夠更認識耶穌,我想我們可能不是只是坐在教堂裡面,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得到承受苦難的力量,我想我們不只是坐在這裡唱詩歌敬拜上帝。保羅當他被關在監獄的時候,他的心裡面掛念的是一件事情,到底純正的福音能不能更多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可是純正的福音怎麼來呢?純正的福音必須要經過那些真正認識過耶穌基督的人,才能夠把這個福音教導下去。今天早上教會有長執的選舉,我們知道在保羅他們那個時代,保羅他像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或是應該說第一代的使徒,而當這位第一代的使徒在監獄裡,走到人生末了的時候,他必須要把這個棒子交在第二代使徒手中,就是我們今天所讀到的提摩太,如果把這樣的情境放在今天教會的時候,雖然我們今天坐在這裡一起來敬拜的大概都是新一代的年輕人,但是我們必須要想到,有一天,其實很快的,這福音的使命會交在我們手中,而我們要怎麼樣把這個純正的福音守住,並且把它傳下去呢?盼望我們所有的人能夠共同來努力,當一個基督徒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想到的是更多耶穌基督的苦難,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苦難,我們想到更多耶穌基督的苦難時,我們同時也能夠走向那些受苦的人群,去向他們傳揚福音,帶他們認識主,透過我們這樣的練習,在我們生命當中不斷的練習,我們能夠更認識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主啊,我們謝謝你讓我們有機會能夠認識你,主啊,但是我們常常覺得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缺乏力量,特別是在我們承受苦難的時候,有許多時候我們覺得我們快要跌倒,主啊,我們懇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平常就學會緊緊的依靠你,不但如此,也讓我們在平常依靠你的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你在十字架上的愛,當你十字架上的愛更多充滿我們的時候,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你的生命也在充滿我們。主啊,我們懇求你向我們更多的顯現,讓我們更多的看到,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你,在各各他路上的你,以及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你,主啊,因為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我們就願意跟耶穌基督你同死同復活,讓我們能從你那裡得著從死裡復活的力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也懇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這裡,我們作為一個教會,作為一個團契,我們能夠常常紀念那些在苦難中的人,透過我們在他們當中的服侍,我們能夠更多的認識你,我們也能夠更多的懂得十字架的意義,我們這樣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2005年5月22日 星期日

我們當怎樣行/阮著怎樣做? -- 陳尚仁 教師

寫作於2005.05.22
作  者: 陳尚仁 教師
   經: 【使徒行傳二章36~47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前言、背景

根據使徒行傳,耶穌基督在受害以後,曾用多多的憑據,佇四十日的中間,來顯明祂自己給使徒看見,來顯明祂是活著(1:3)。後來耶穌在使徒聚集的時,耶穌在佇因的面前,受舉起(ku-khi)上天(1:9)。 

耶穌佇要上天的時,給因應允講:「聖神臨到恁的時,恁欲得著才能,閣佇耶路撒冷、遍猶太、及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欲做我干證。(1:8)」  

雖然使徒不知因的老師所講的才能是什麼,但是這些使徒經常聚在一起禱告。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是發生在五旬節,就是猶太人的慶祝農作物豐收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有住在外地的猶太人也回到耶路撒冷來過節時,他們看見在基督徒聚集的中間,有奇妙的事發生,就是聖靈降臨佇的中間,使徒能用各所在的語言來講上帝的大誌事,又彼得起來講道,他講道主要的內容是上帝通過先知約珥的預言,現在已經實現了(2:16)。 

我們當怎樣行/阮著怎樣做?  

當眾人看到聖靈充滿所發生的現象、聽到彼得的講道以後,眾人「心內刺鑿」,因為彼得講道的結論是:「此個耶穌,就是恁所釘佇十字架的,上帝已經互伊復活。(combined v.32 & 36)。」 雖然咱不知現在這一群猶太人內面,豈有當耶穌在受審時,在彼拉多面前喊講:「釘他十字架」的人。但是猶太人自稱是上帝的百姓,他們現在知道又相信自己的同胞將上帝所差來的那位釘死,他們的內心一定是充滿了驚惶。所以看見聖靈充滿又聽見彼得的講道後,他們就問:「兄弟啊!阮著怎樣做?(2:37)」

這一群人這樣問彼得,讓我們聯想到在路加福音第三章,當洗禮約翰在曠野傳揚上帝國近了,就聽見又相信的人也是問講:「阮著怎樣做?」 

「阮著怎樣做」是人,當他遭遇到上帝無限的偉大和神聖,人對人自己的有限和污穢有覺醒、發現自己的判斷不對、自己的所做造成大錯,所自然會發出來的問題?「阮著怎樣做?」

約翰.加爾文在他的基督教要義的第三冊,論到基督徒領受恩典的方式,他一再提醒基督徒:「咱要記得,自己所行的一切都要向上帝交待,(林鴻信, 加爾文神學,169, (Institute, 3.10.5) )

十八世紀德國的偉大哲學家康德講:「人是德道的動物(moral beings),人會感受到這個宇宙有一位德道的造物主,這位造物主對人發出的道德的呼召,要人過一個有道德責任的人生。所以人會問:「我著怎樣做?」

廿世紀的美國神學家理察.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也講人是一個「需要承擔責任的自我」The Responsible Self, 人在社會性關係裡面,在歷史和時間裡面,在上帝的面前,人是一個需要承擔責任的我。所以人會問:我著怎樣做?

兄弟姊妹,你曾常常問咱的主,「阮著怎樣做」無?彼得的回應:恁著反悔,逐人佇耶穌基督的名受洗禮,到互恁的罪赦免,閣欲受聖神的賞賜。(v.38)」

反悔

反悔(repentance, metanoeim),有時譯作悔改,是什麼意思?是改換自己原來的心思意念(also Institute,3.3.5)離開犯罪的生活。在舊約聖經,常用的另外一個概念就是「迴轉身」。人犯罪,因為人過頭看高自己,抬自己的地位卡高上帝,在所行所做的事,無掠上帝做大。悔改,就是應該離開自己所行的道路,歸向上帝(Calvin, 3.3.5)。每一個聽見又相信耶穌基督拯救的福音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悔改。

反悔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有一些基督徒,每一次講到「悔改」時,想到的是人第一次聽到福音、發現自己的罪、決定要相信耶穌基督的經驗,也有人稱這種的經驗叫做「重頭生」的經驗。有的教會非常強調這樣的經驗,甚至不斷提醒要記得這是哪一天發生的,算是基督徒靈性的生日。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悔改,也就是發現自己的罪、離開自己的犯罪的道路、歸向上帝,這不單單是一次非常熱切感情上的經驗而己,這應該是基督徒一生努力的過程。

悔改、歸向上帝,可能有一個很明顯的起點,但是也可能無。重點不是在於那個起點很明顯、那次的感覺很強烈、記憶很深。悔改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繼續不斷的過程,重點是你有真正將自己獻給上帝沒?

有一次,當我在教會的成人主日學這樣解釋悔改時,有一個慕道友他是太空科學家,就點頭,很有同感的說:對啦!基督徒就應該親像太空梭。我問:什麼意思?
太空梭在進入大氣層時,每千分一之秒都在悔改。因為當太空梭要從大氣層的外面進入大氣層時,只有一個非常小的角度可以進來,如果角度太深,太空梭當場就整台燒掉;角度太淺,就會被空氣彈倒出去,無法度進來。所以太空梭在回地球時,每一秒鐘都在校正它的角度。只有一個對的角度,它才能歸回地面。

親愛的兄弟姊妹,當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以後,不要忘記:我們的舊的我[老我]會跟著我,這包括壞習慣,壞的心思意念。除了舊的我以外,這世界的錯誤觀念,咱本身所處的文化內面也有不合信仰教訓的部分,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影響我們。
每一個基督徒個人和基督教會做一個信仰群體,若無常常在上帝面見問:主啊!阮著怎樣做?我們就常常會回到原來阮犯罪的狀況中。

我時常在想,我們今天台灣的教會和教會裡的基督徒有一些人所做的不合佇我們所得到救恩,北京話講:「行事為人與行蒙受的恩不相稱。」到底是根本從來就沒有真的明白悔改的道理呢?或是只有一次的悔改,以後永遠不再悔改?(Eph 4:1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佇耶穌基督的名受洗禮

彼得給那些聽見福音就相信的猶太人,叫他們要做的第二件事是:逐人佇耶穌基督的名受洗禮(v.38)。使徒應該還記得,當復活耶穌要上天時,祂給門徒交代:「恁著去招萬百姓來做學生,給因行洗禮…,見若我有命令恁的,著教示因守(Matt. 28:19-20)。」A.洗禮是一個記號,一方面是凡是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在上帝和眾人的面前,行這個公開的儀式,來告白基督徒的信仰。B.另外一方面,洗禮這是上帝為咱所創立的標記,象徵上帝所應允咱的,就是祂要赦免咱一切的罪,除去咱一切的不義。
基督徒的洗禮同時也表明接受洗禮的這個從現在開始加入教會的生活。沒有一個人洗禮是自己給自己洗,咱攏是經過教會給我們洗禮,在咱接受某一個教會的洗禮以後,通常也就加入這個教會。在使徒行傳2:41, 「對按呢接納因的話的人攏受洗禮。彼日,約略加添三千人。常常專務使徒的教示,相及交陪,擘餅,祈禱。」

若是我們繼續讀下去,在2:43-47記載這些信徒「所有的物公家用,變賣他們的家業,照逐人所欠用的分互因」。現代的教會歷史家和聖經學家的了解,這是出於個人自發性的動作,不是加入教會所要守的強制性的規定。雖然咱沒有把握這種無自私的生活方式維持多久,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群基督徒,因為因出於對上帝的信心和對耶穌基督再臨的熱切期待,因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發生一種重大的轉變。這種的價值觀的轉變,也就是當人悔改、改換心思意念的一個明顯的記號。

一般人,從古早到現代,咱的安全感攏是依靠看得到的東西,就是錢財的累積、身份的提高、勢力的增強。但是咱看見有初代教會有基督徒願意將他們家己的物件分給有欠用的人。因為因覺悟到:照著上帝的心意去活,才是更重要的代誌。

應用&結論

親愛的各位老師、同學,當咱讀完這段經文,咱要作伙來想:咱成為一個基督徒,咱有時常問講:「主啊!我著做什麼?」和「阮著做什麼?」這是出於咱發見自己的罪、過去知識上欠缺和判斷的錯誤,加上對自己所做的代誌,有一種悔改的態度,所從心底發出來問題。

我們看今天的教會,充滿著很多的道德上的混亂。咱都知道有很多的問題,咱都知道有些時候,教會內有人明顯違反信仰的教示、法規、教制,但是較少人站出來,問:「阮著做什麼?」

基督徒常常有一種錯誤的了解,我自己若洗禮、加入教會,就我的得救要得到保證,以後我就攏不免為著信仰來作出努力。我一次悔改,以後攏不免悔改。基督徒又有另外一種錯誤的態度,只要我自己做得無不對,就別人的代誌和我攏不干涉。我所應該要做的就是維持教會現在已經有在做的代誌,咱不用雞婆,去問講:「主啊!阮著做什麼?」若是教會內有人去問這個不雞婆的問題,就會互人感覺他是奇怪的人。
但是咱看,當彼得受聖神的感動起來講道以後,眾人的反應是問我當怎樣行呢,彼得的回答是:「要悔改、要救自己脫離這邪的世代。」今天的教會,我們太容易就說:來加入教會,來受洗,至於有沒有悔改,有沒有脫離這彎曲的世代,那個慢慢再說。可是,咱要知,如果一個人心裡有一點感動,願意受洗加入教會的時候,咱不跟他明講:「要悔改」,咱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說。今天教會的信仰體質這麼弱,我恐怕,一個人加入教會越久,你越沒有機會跟他說:「要悔改,要脫離這彎曲、悖逆的世代。」

劣幣驅良幣

人們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加入教會,當教會吸引的人,有越來越多是因為教會提供社交的場合、提供一種特殊的身分地位、提供一種文化優越感,提供一種心理的安慰;至於你是否真的認識耶穌、對真理委身、順服聖經的教導都變得無啥要緊時,那些有心要追求真理、有心要認識上帝、有心要照耶穌基督的教示去生活的人,很可能就會慢慢離開這種社交的教會了。

沒有錯,耶穌基督所傳揚的福音是白白的恩典,你不用做什麼只要信,就能得到。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把福音變成,不管有相信無,也不管有悔改無,都能得到。

彼得講:「要悔改,救自己脫離這彎曲、悖逆的世代。」這句話在新教的了解,不是基督徒所做的好,成為功德,能救自己。新教的了解是一個基督徒在真正的悔改、重頭生了後,應該真自然,他所講所做的會合佇所得到的救恩。

『阮著做什麼』是一群已經相信的基督徒真自然會有的問題,可惜,現在有很多的教會根本不去問『阮著做什麼』,也不願意做什麼,這種的基督徒和教會,咱怎麼有什麼把握,能說他已經相信、領受救恩呢? 我們容易在真理上打折扣,我們容易賤賣耶穌,基督教福音跳樓大拍賣。

今天的教會,有的要求聖靈的恩賜,有的要求教會大增長,但是咱不可忘記彼得所講:「著反悔,逐人佇耶穌基督的名受洗禮,到互恁的罪赦免,就會(beh)受聖神的賞賜(2:38)。」

2005年1月9日 星期日

生命中的先後次序 -- 陳尚仁 傳道

寫作於2005.01.09
作  者: 陳尚仁 傳道
 經文: 箴言九章10節、路加福音十四章1524節】 線上收聽  

  李伯大夢(Rip Von Winkle)

在美國紐約州有一條河名叫哈德遜河(Hudson River) ,上游的西岸有一座山叫卡茲吉爾山(Mt. Catskill),風景優美,從十七世紀起就有荷蘭人漸漸移入,在山腳建立村落。許多年後,這片土地成為英國的屬地,村莊裏住著一個人名叫李伯(Rip Von Winkle),他是個溫和老實的人,卻有一個出名兇悍的老婆,所以他就一天到晚帶著他的狗往外跑,放著家裏該幹的活不管,成天打獵,釣魚,或者就乾脆待在村中的小酒館和朋友們喝酒談天也不願回家。 

有一天李伯又在小酒館中和朋友們快樂地談天說地,遠遠瞧見他老婆朝這兒走來要罵人,李伯趕緊從後門開溜往山上走去,走著走著,遇見一個穿得很像古代荷蘭人的老先生,扛著一個大木桶,李伯上前去幫忙,結果去到一個山洞,裏面有很多人都穿得像那個老先生一樣,他們打開那個大木桶,香氣四溢,原來是一大桶上好的酒,他們請李伯喝,李伯原本就愛喝酒,遇上了好酒,更是一口接一口,最後,就沉沉睡了過去。 

不知道過了多久,李伯醒了過來,發現自己躺在山上的草地上,狗不見了,隨身帶著的獵槍竟然生鏽了,心想他的好槍一定是被昨晚在山洞中的那些人換掉了,站起身來,覺得腰酸背痛,好像得了風溼一樣,他巡著原路下山,發現許多景色都不太一樣,心中正在納悶,走到村口,發覺村子也有些異樣,一些房子沒看過,村子似乎也變大了,一夜之間竟有如此的變化? 

走進村中,碰到的人都不認識,從別人驚異的眼光中才發現自己的鬍子足有一尺多長,回到自己的家中,房子竟然破破舊舊的似乎已往經很久沒人住了,他趕緊到常去的那家小酒館去找老朋友,卻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更令他驚訝的是,原本掛在酒館上方的招牌,上面畫的肖像是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並註明一七六九年,現在卻變成了華盛頓將軍(General Washington),年份寫的是一七八九年,一下子多了二十年!

 他問周圍的人認不認識一個叫李伯的人,大家哈哈大笑,指著躺在樹下睡懶覺的年輕人,說他就是李伯,李伯仔細一瞧,這不就是他的兒子,已經長大了,而且跟他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一夜之間,兒子長大成人,而自己一下子變成了老頭子。 大家原本不肯相信他的遭遇,後來村中一位研究歷史的老先生,肯定李伯的故事,說他遇到的正是一百年前帶著一群水手發現這條哈德遜河的探險家「哈德遜船長」(Captain Hudson),傳說每隔二十年,船長就會再回來這裏巡視,李伯喝的,就是船長珍藏的百年好酒。 老先生的話,證明了李伯沒有撒謊,有人說他很好運,可以喝到好酒,可是也有人替他感到惋惜,廿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什麼都沒做,兒子也變得和他當年一樣成天無所事事的混日子。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為什麼許多人會覺得這樣的故事很有趣呢?因為這個故事講到了兩個很重要的事:

Sense of Time (人對間時的感覺)

人對時間有感覺,可是我們對時間的感覺都不是很準確,特別是我們睡覺以後,再醒過來,我們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了。是一小時、一夜、七年、十年還是廿年,我們不知道。當我們出外旅行住在旅館,或是剛搬新家,如果半夜醒來,有時會搞不清楚,我現在在哪裡?我為什麼會在裡?我睡了多久了?

Meaning of Life(人生命的意義)

另外一件事跟「人對時間的感覺」很有關係,就是「生命的意義」。剛過這禮拜,許多人放假、放假的時候多花個幾小時睡覺大概沒什麼關係,可是如果我們一睡、或一醉倒是廿年,當我們再醒過來時,人事全非,那麼我們就會覺得非常的悲哀,可惜。「時間都浪費」掉了,如果失去「生命的意義」,就等於連生命都浪費掉了。

我們現代人特別都有The anxiety of losing time, 我們也都有the anxiety of losing meaning of life. 年是一個吃人的怪獸,小時候台灣在過年時,電視台的節目都會請一位有學問的老先生來講古,講「年」是一種會吃人的怪獸,所以過年的時間,大家都很怕怪獸出來吃人,所以要用鞭炮把怪獸趕跑。我小時候只覺得這說法是古時候的人的迷信,一直到最近,特別是我在寫論文這幾年,我才突然發現這個說法是真實的。「年」是一種會吃人的怪獸,所以大家都很怕「年」會吃人。小孩子想要長大,不會怕,可是大人一年一年在老,我們的肩膀、眼睛、膝蓋以及頭髮都在一年一年被「年」吃掉,不是嗎?古時候的傳說,唯一不對的地方是:我們都相要試著用「熱鬧」把「年」這個怪獸趕跑,可是沒用,唯一暫時趕跑的是「我們對失去時間」的焦慮,而我們卻沒有真得解決這個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問題。

生命的意義

一個很重要卻難解的問題

我們認真想一下都知道,這些問題的根源是因為人類自己沒有辦法回題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卻很難回答的問題。
你平常不會問你的朋友、同事,甚至學校的老師這個問題。問人生命的意義,通常會讓人生氣,因為1.很重要 2. 大部人不是能夠很有把握的回答。(中國廿世紀初的偉大教育家、哲學家胡適,也曾是北京大學的校長,學生問他生命的意義,他的回答是:你認為它有意義、它就有意義,你認為它沒有、它就沒有意義。)

靠人自己,沒法回答生命是什麼, 你要從造物主的角度來看生命
(The Center of Value, Richard Niebuhr.  simply see ch4-vocation-chart.doc )

為什麼人沒有辦法法答這樣一個問題?

上一個世紀的哲學主流是(無神的)存在主義,什麼是存在主義:

第一,強調個人的存在。

第二,人有絕對的自由去選擇。

第三,但是靠人的理性,我們沒有辦法提出什麼是選擇的標準,每個哲學家都無法互相同意。

第四,而哲學家們共同同意的卻是,這世界是荒謬的。

以自我為中心的哲學思考,沒法建構一個完全的思想體系去解釋人生的生命意義。(聖經告訴我們:)因為人是被造的,受造的人是有限的,有限的受造物靠自己有限的觀點、立足點,沒有辦法跳脫出自己的限制,對於這個根本而重要的問答給予正面的回答。

今天的經文:有一個人擺設筵席,要請人吃飯

我買了一塊地(中國人,有土斯有財),我買了五對牛(畜牧業),我剛娶妻(家庭生活)經濟條件很重要,物質享受也很好,家庭生活也很重要(古時,猶太人若是剛娶妻,可以兩年暫時不用受徵兵去打戰),但是這些東西的好都有它的極限。平常我們不覺得生命價值的平衡有什麼問題, 直到有一天我們生命中的某些地方出現問題。有人兒子服兵役死了,有人生病了,有人車禍,有人遇到社會制度性的不公義,或只是因為年老面臨死亡。我們才開始問:生命的義意在哪裡?

Pro 16:9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台語:人的心計劃伊的路,獨獨耶和華定著伊的腳步)

Pro 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台語: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根本,識彼位聖者就是聰明。)

我們剛才講到一般人都是靠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學識在找人生的意義,(包括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如此),但是信仰可貴的地方是創物的主宰,祂直接告訴你生命的目標在哪裡?人類應該怎樣生活?通過聖經、耶穌基督自己的啟示、和教會生活,我們一點一滴在學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一個上帝擺好的筵席,祂在邀請我們,邀請你、我進入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生命的道路。但是上帝不是一個獨裁的人,你不參加這個筵席,他不會在抓你,但是「年」會去抓你,或者你一睡醒來時,你會發現你好像睡了不少時間去了。 

我今天一開始用李伯的故事,事實上是我自己內心的一個反省。我從1996年離開台灣出國去唸書,到上個禮拜回來,一共是八年的時間。我覺得自己有點像李伯,街道都改得我幾乎不認得回家的路,甚至我自己從小住到結婚的房子也不見了,然後我問自己,八年過去了,到底我學到什麼?我生命中有什麼進步?或者我八年的時光白白浪費了呢?

我感謝主,我知道八年的時間沒有白過。倒不是因為我得了一個神學學位回來,而是因為在這八年中間,我比以前更認識了這位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如果這個學位有什麼價值,就是教我更認真、更小心的讀聖經,並且照上帝的旨意去行。也因為這個學位,我能有機會在神學院訓練神學生,讓這些神學生將來能成為一個盡職的牧者。

親愛的兄姊,我今天也要用同一個問題問大家,八年、十年或廿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個人的生命是否過得有意義?我們的教會是否也存在得有意義?我們個人、家庭的意義不在於賺了多少錢、存了多少錢,教會存在的意義也不是在辦了多少活動,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是否赴主的筵席,與主同坐桌,享受耶穌所賜我們豐盛的生命。

親愛的兄姊,不要以為接受洗禮成為一個基督徒,每個禮拜都到教堂作禮拜,就是赴「主的筵席」,甚至不要以為我在教會中參與很多活動,就是赴「主的筵席」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問自己:我是否順服神,每一件事願意照神的旨意去行?

這兩年我在美國一邊寫論文,同時也牧養一間教會,就在我們要回來之前,有一位執事問我一個問題,他曾經是電腦工程師,之後轉業做房屋仲介,也當過漢堡店的老闆,人很聰明也很沉穩,不論他做什麼都蠻成功的,但是他問我:到底我該走那一條路?我的回答是:尋求上帝的帶領,問上帝的意思,這當中有一個前提,當我們在尋求的過程中,要願意照祂的旨意行。他想了一下說:是啊!我的信心不夠,常常是照自己的判斷去行。

是的,照自己的判斷也許會找到工作、賺錢、存錢、孩子受好的教育,但是到頭來,你不知道、或是不確定這到底是不是上帝要帶你走的路。如果我們不到神面前親近神並尋求祂的旨意,完全照祂的旨意來行人生的路,到頭來,你會發現,你所走的路你沒有把握,你好像失落了什麼? 不要等到十年、廿年過去了才發現我們應該要問:生命中的先後次序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今天坐在這裡,有人是坐主的筵席,領受上帝的話,承受主所賜豐盛的生命;同樣坐在這裡也許還有另外一些人,卻是喝了哈德遜船長的好酒,一醉廿年,廿年過後,他還是不知道信仰是什麼?上帝在他身上的旨意是什麼?我盼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更誠實地問自己:我是那一種人?我明白上帝在我身上的旨意,並且順服祂的帶領嗎?箴言九章10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根本,認識至聖者彼位,就是聰明。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在新的一年,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有新的目標、盼望。在經營公司的人,也已經估計2005年大概會有多少營業額,有多少利潤;股票市場的投資人也很盼望新的一年股票的加權強指數能往上攀升;在新的一年可能有人計劃要到日本、韓國、美、歐去旅遊。但是我們是否也計劃了新的一年,我個人、家庭在信仰上要有什麼進步?團契、乃至整個教會要有什麼樣新的事工?我盼望和平教會能秉持過去的優良傳統,積極造就信徒、努力傳播福音,也持續關心神學教育,使教會新的一年能夠不白費時間,帶領更多人到上帝的面前,享受生命的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