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倚靠禱告得力的尼希米


講道內容
講題:倚靠禱告得力的尼希米
經文:尼希米記1:1-11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五月六日

一、前言
    尼希米記是記載上帝的選民以色列百姓被擄歸回這一段的歷史。雖然以色列百姓他們是面臨國家極大的困境,但是,上帝的恩手仍然在引導、帶領、保護他們!當我們用心研讀以色列百姓被擄歸回這一段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對愛我們的天父上帝有更大的信心,因為不論我們目前生命的處境是如何,不論我們目前面臨多麼大生命的難處,只要我們願意認罪、悔改,再次回到上帝的面前,上帝就要重新再一次擁抱我們,上帝就要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低谷。
二、本文
(一) 尼希米記
    在以色列全國的人民面臨亡國、被擄到外邦為奴的世代,愛我們的天父上帝仍然眷顧這一群曾經與祂立約的百姓。在混亂、動盪、不安的世代中,上帝興起、呼召祂所重用的奴僕—所羅巴伯、以斯拉以及尼希米,引導、帶領以色列百姓歸回到故土,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和城牆,再次回到上帝的面前,重新過聖潔的生活。
    若要對上帝通過整本尼希米記要告訴我們的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就必須對作者尼希米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 尼希米這個人
    尼希米他不是在耶路撒冷出生,而是父母被擄到外邦,在波斯王朝出生的猶太後裔,從小生長在外邦,而且他不是出自祭司、先知或君王的世家,只是一個非常普通被擄者的後裔。我們可以從他的父母為他所取的名字「尼希米」得知——「尼希米」原文的字義是「耶和華安慰」,他的父母期待若在他未來遭遇患難的日子,他只尋求耶和華作他的安慰,他的父母更期待尼希米能將上帝的安慰帶給受苦的以色列百姓。尼希米的家庭可以說是敬虔猶太人的家庭,非常重視家庭宗教教育的傳承。
    經文中,尼希米出現的時候,是擔任波斯亞達薛西王的酒政。酒政的職責是要預嘗國王的膳食。尼希米雖然擔任波斯王所信任的酒政,卻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猶太人的身份」。
    從整本尼希米記的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尼希米在他的生命中有幾項的特質,值得我們好好來學習:
1. 尼希米是一個內心很容易被上帝感動、攪動的人
    尼希米雖然在王宮中過著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但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猶太人的身分。當尼希米聽到哈拿尼帶回故鄉悲慘的消息,他柔軟的內心就一直被上帝攪動著。從基斯流月到尼散月這四個月期間,尼希米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今日上帝讓我成為波斯國王的酒政,我能為上帝、為我的同胞、為我的故鄉做些什麼呢?」如同末底改當年勸勉以斯帖皇后的話一樣:「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帖4:14)
    上帝透過從故鄉回來的弟兄,將「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異象放在尼希米的心中,上帝也一直不斷地在攪動尼希米的內心,讓他對「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負擔,是超越他對「酒政」這個職位的看重,甚至是超越他對自己生命的珍惜。因為這個負擔不是「從外面加進來的事工」,不是別人要求他要做的,這個負擔是尼希米從他自己內心深處起動那「上帝的呼召和使命」。因此他透過不斷的禱告,認真尋求上帝的心意。最後,尼希米歡喜回應上帝託付給他的「呼召和使命」。
2. 尼希米是一個睜開眼睛努力實踐異象的人
    當國王察覺尼希米在服事他的時候,面帶愁容、心事重重,詢問尼希米說:「你想要什麼?」的時候,尼希米就將這四個月持續禱告許久的事,一一向波斯王提出,希望能在王的眼前蒙恩,得到國王的協助。尼希米向國王提出:
a、 求王賜詔書通知省長,允許他經過,直到猶大;
b、 求王賞賜重建城牆及房屋的木料。
   尼希米在禁食禱告中領受上帝所託付重建城牆的異象之後,他並沒有馬上辭了酒政的職務,單獨一個人前往耶路撒冷,而是在持續不斷的禱告中,懇求上帝繼續施恩、保守、開路以及引導。
    我們從上帝所領受的每一個異象,都需要經過耐心等候、細心規畫、用心執行的過程,最後通過上帝出手輕輕地一撥,我們就能完成上帝所交託的使命。尼希米把握上帝讓他在擔任國王酒政,服事王的機會,並且尼希米也能考量現實的處境,在祈禱中等候,在內心中計畫,上帝就一步一步開路,補足所有的不足與欠缺,提供足夠的協助與幫助。因此尼希米才能成為在關鍵的時刻,為上帝所重用的僕人。
  尼希米是一個能夠傳遞上帝異象激發百姓熱情的人
    當尼希米在王的面前蒙恩,得到詔書,取了木材,滿懷信心,帶着異象,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一開始尼希米並沒有馬上告訴別人,上帝存放在他內心要為耶路撒冷做的事。尼希米連續三日在夜間,獨自巡察城牆破損的狀況,並且尼希米在心中一直在思考,應如何完成上帝存放在他心中的感動以及使命。等尼希米擬定好全盤的計劃及策略之後(尼二9-16),尼希米邀集所有以色列的百姓,呼籲他們一同來為耶和華上帝「做大事、行奇事」,尼希米將「重新建造耶路撒冷城牆」的異象和使命,成為「所有以色列百姓」的異象和使命。尼希米鼓勵他們說:「我們起來建造吧!」全體以色列百姓受到尼希米的激勵與鼓勵,在短短52天之內修建完成耶路撒冷的城牆。
3. 尼希米是一個禱告的人
    尼希米有很多方面的特質,其中有一項是全本書不斷出現的——就是尼希米的禱告。尼希米時時以禱告與上帝親近,常常用禱告來尋求上帝心意。我們可將整卷書看作是尼希米對上帝的禱告。尼希米記共有十三章,總共記載十三次在不同的情境下,尼希米對上帝的禱告:一5-11、二4、四4-5、四9、五19、六9、六14、十三14、十三22、十三29、十三31。全本尼希米記是以禱告為開始(一4~11;二4),是以禱告貫穿整本書(四4,9;五19;六9,14),更是以禱告作結束(十三14,22,29,31)。
    雖然尼希米的禱告都很簡短,但卻能讓我們感受到,尼希米那發自內心對上帝謙卑的祈求、熱切的呼求,以及懇切的禱告。尼希米是以『禱告』來承載他一生的事奉。整本書,尼希米隨時隨地用不同的方式向上帝禱告,上帝的恩手就一直不斷的扶持與幫助他們,完成了只靠人的力量無法完成的聖工。尼希米清楚知道神掌管一切,且一直都與他同在,樂意聆聽和回應他的祈求。
三、思考
(一) 思考一:在外邦出生長大的尼希米,為何仍會為耶路撒冷的毀壞而憂傷難過呢?
    一個在外邦出生,之前未曾有機會回到故鄉,未曾踏上耶路撒冷故土的尼希米,為何當聽到當地以色列的百姓所遭遇的苦難,以及故鄉城牆的破舊,在他內心的深處會如此的激動、感傷、悲痛呢?在外地出生,對故鄉仍是有那麼深的情感連結,牧師相信尼希米他們家庭的宗教教育是深深地影響小小的尼希米。這就是猶太人家庭的宗教教育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猶太民族可以在二千年沒有國家的保護,長期寄居在世界各地的時候,仍能保有自己的文化、能說自己的母語、能維持原本宗教的信仰,跟他們非常重視家庭的宗教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每一個猶太人的父母將用心教育自己的子女,傳承宗教的信仰看得比留下萬貫的家財給子女更為重要。
    每年的五月份教會之律動為—家庭月,期待可以再一次喚起大家對家庭宗教教育之重視,重視家庭祭壇的設立,殷勤教導子女、敬畏上帝、與人和好。時常在與我們教會年輕朋友分享中聽到,因為看到父母跪在客廳禱告的畫面、看到阿公、阿嬤陪他們讀書時殷勤讀聖經的畫面,深深刻畫在他們的腦海中,讓他們今日也歡喜跟隨、認真追求信仰、用心服事。有什麼事是比「為上帝留下敬虔的後代」更為重要的呢?箴言二十二章6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二) 思考二:跟尼希米學習如何禱告
    整本的《尼希米記》不僅僅是一本記錄尼希米如何通過上帝的幫助,在短短52天之內,完成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記事而已,更是一本記錄尼希米向上帝禱告「屬靈的筆記本」,讓他有足夠的勇氣與信心,面對不同階段的挑戰與困難,讓我們再一起跟尼希米來學習禱告:
1. 尼希米禱告的動力源自於強烈的負擔
    一個強而有力的負擔會攪動我們的內心,催逼我們去禱告。「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上帝面前禁食祈禱」。(尼一4)尼希米哭泣,悲傷地在耶和華上帝的面前,向上帝禱告、呼求,求上帝憐憫他的同胞。
    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知道要禱告,我們也都會禱告,但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禱告沒有力量,無法持續呢?若我們的禱告都是形式上、交代式的禱告,若我們的禱告是有口無心的禱告,若我們的禱告連自己聽了,都不會感動,聽我們禱告的上帝會感動嗎?我們的禱告是要發自內心的!我們的禱告是要有溫度的!不管是為自己、為別人、為教會、為台灣、為世界等等,我們都要將我們真正的情感、強烈的負擔放到我們的禱告中。每週教會的週報都會刊登許多代禱的消息,我們是否都只是看過知道有這些事?還是我們會將這些代禱的事項一項一項帶到上帝的面前,為他們提名代求呢?
2. 尼希米禱告的信心—是來自對上帝有清楚的認識。
    尼希米向上帝禱告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阿,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尼一5)尼希米的禱告雖然很簡單,但卻表達出他對上帝有清楚的認識,這樣的認識幫助他在禱告時更有信心、讓他的禱告更有力量。
    因為尼希米清楚認識上帝的大能,並且知道如果上帝願意,這事就必會成就。在人看,重建耶路撒冷城牆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尼希米確信只要大而可畏的上帝願意,那守約施慈愛的上帝就要成就此事。因此,尼希米緊緊抓住上帝曾應許的話,向上帝祈求(V8-9)。我們的禱告是不是有足夠的信心,是在於我們對上帝的認識有多少,當我們越認識祂、當我們越明白祂不變的應許,我們的禱告就會越有信心越有能力。
3. 尼希米隨時、隨地禱告—禱告成為他生活的一部份
    從整本尼希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尼希米心中有任何的想法、要做任何的事,或者是他要做重大決定之前,尼希米很自然地就會跟上帝禱告。尼希米相信上帝一直都與他同在,一直都在聆聽他的禱告,他隨時、隨地、都會想到上帝,並且很自然地會想要與上帝說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工作上,是否能像尼希米一樣,隨時隨地都想與上帝說話呢?我們說話的內容不用多,我們禱告的長度不用長,就是很自然地,想要與愛我們的上主傾心吐意。你是否會將你目前的心情,你目前生命的處境,無論是歡喜憂傷,無論是難過痛苦,用禱告帶到上帝的面前呢?
    在別人的面前,有時我們戴著面具是比較自在的,但來到上帝面前,解下我們的面具,用最真誠的自己來面對上帝,嘗試將自己內心最深的感受告訴愛我們的天父上帝。跟上帝禱告,如同與最親密的朋友、家人打電話一般地輕鬆自然,沒有壓力。讓禱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找車位我們禱告,睡不著我們也禱告,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更要禱告。願上帝恩待我們,教導我們禱告,讓我們和尼希米一樣,與上帝時時保持親密的關係,讓我們的一生都能蒙神的悅納與祝福。
4. 我們要如何學習讓禱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呢?
(1)用禱告作為一天的開始與結束。
早上起床,我們可將我們新的一天用禱告交給上帝來引導與帶領。晚上就寢前,也可思想,今天在何事領受上帝的恩典?今天在何時離開上帝的恩典,讓聖靈憂傷呢?用感恩的禱告作為一天的結束。
(2)培養時時與上帝說話的習慣
一天之中,可隨時隨地,無時無刻,無論做任何事都可以透過禱告,與上帝對話。
(3)參與每個活動前都禱告
「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他,他就必成全。」(詩篇三十七5)上帝渴望參與我們人生的大小事,並非只侷限主日、教會的活動而已。我們平常任何的活動,大到人生目標的追尋,小到家中大小事上帝都眷顧,我們都能藉著禱告明白祂的心意。
(4)讀經前要禱告
上帝時時透過聖經的話語對我們說話。我們在每次讀經前都要作個禱告,懇求上帝顯明祂的心意與真理,光照我們目前生命中的難處。
(5)將與上帝對話的內容記錄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本個人的屬靈筆記本。
當我們跟上帝禱告,上帝會透過祂的話語、大自然,或者是其他人對我們所說的話,來回應我們所祈求的。我們應記錄我們的禱告,以及上帝對我們禱告的回應,成為一本我們個人屬靈的筆記本。
四、結論:倚靠禱告得力【靈修年—讀經、禱告】
    今年教會的主題是:成為萬民的祝福之靈修年。我們「靈修的生活」有沒有比往年更進步呢?「與上帝的關係更好、與人的關係更好!」基督徒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忙錄,忽略跟上帝禱告;基督徒最大的危機就是做主的工,卻沒有時間跟上帝交通。我們要看重「與主親密的時間」,有一固定的時間、有一固定的場所,設定一個HOLY TIME,設定一個HOLY PLACE,將時間分別出來,讓上帝來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讓上帝時時來修正我們生活的目標,如此我們的生命將會活得很精彩、很快樂,沒有虛度此生,並且更會讓我們的生命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我們要與你們同去


講道內容
講題:我們要與你們同去
經文:以斯拉記 3:1、10-13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一、引言
弟兄姐妹,平安!這個月初,我跟精兵協會到緬甸拜訪一些教會及機構,這次的拜訪比較特別,我們之前都是拜訪華人的單位,但這次拜訪了國際性的宣教機構,以及緬甸本地服事緬族及緬甸各民族的學生團契,因著這樣一個機會,我認識了一名在緬甸服事十年的日本籍宣教士,因為緬甸還不是一個可以公開宣教的國家,為了保護宣教士的安全,在宣教士本人的同意下,我將會使用代名來稱呼她,我們就暫且稱她為Tomoko。
在緬甸生活十年的Tomoko,說著流利的緬語,穿上緬甸傳統服飾—籠基的她,乍看之下就像是道地的緬甸人,因為緬甸還無法使用宣教士身分的簽證進入,所以曾在日本當過醫師的Tomoko,是以醫師的專業身分進到緬甸,她透過醫治人的疾病,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好的關係,她也照顧因戰爭或是各種原因成為孤兒的少女們,Tomoko透過這些事工,與其中願意更多認識基督信仰的人一起讀聖經。當我們聽著她在緬甸所做的事情時,不免有些好奇地問她:「現在日本只有1%不到的基督徒,相較之下,緬甸還有6%的基督徒,為什麼妳要離開日本到緬甸宣教呢?」
    我們問了關乎「選擇」的問題。人的一生中充斥著大大小小的選擇,通常我們選擇A、不選擇B,是因為A分析起來比B還要好、還要合理,但是,似乎有些時候,我們的信仰會幫助我們選擇看起來比較不合理的選項。
二、波斯帝國中,一小群猶太人的選擇
    住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也面臨一個選擇。從他們被抓到巴比倫算起,已過了六、七十年,在這歷經兩三個世代的被擄歲月,他們終於遇到了新的統治者—波斯。波斯戰勝了巴比倫,建立幅員廣大的波斯帝國,帝國的面積遠遠超過原來的巴比倫,這個東起印度河、西到地中海的廣大區域,包含了複雜的種族及宗教,波斯王居魯士的統治方式不同於巴比倫君王,他給這些被征服的國民一定程度的自治權,甚至允許他們返回家園。居魯士對猶太人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地上萬國賜給我,又委派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去,重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殿,他是在耶路撒冷的上帝;願上帝與這人同在。凡存留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還要為耶路撒冷上帝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拉1:2-4)
    光聽這段話,會以為居魯士是一個信靠耶和華上帝的人,但其實居魯士沒有歸信上帝,他並不獨厚以色列人,而是因為他尊重波斯境內所有的神明,他對各個民族都是如此,他歸還各民族原來被奪走的珍貴器具、神像,鼓勵不同信仰的民族重建神廟。居魯士這麼做,是希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為他求長壽、為他的國求平安。
    採取寬容政策的居魯士,沒有強迫所有的人都要回到家鄉,所以猶太人的選擇來了!到底該不該回耶路撒冷重新建造聖殿呢?
    既然居魯士尊敬以色列的上帝,就如同他尊敬其他民族的神明一樣,那麼對居魯士來說,耶和華只是眾多神明的一個,剩餘的猶太人不過是波斯帝國中的一小群人而已,如果波斯帝國改朝換代,遇到不尊敬耶和華上帝的君王,那回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就處在不利的位置嗎?不用說改朝換代,猶太人離開耶路撒冷已經幾十年,耶路撒冷必定殘破不堪,猶太人在巴比倫已經有越來越穩定的生活,也積存了一些財產,有些人甚至變得相當富有,為什麼要長途跋涉回到猶大地受苦?還有,耶路撒冷經過這麼一段時間,必定已有一些人居住,這些人可能是撒瑪利亞人,也可能是外邦人,他們會不會對回去的猶太人產生敵意?
    不論怎麼分析,返回耶路撒冷建聖殿絕對不是最佳的選項,我們後來也從聖經知道,重建聖殿只是整個回歸工作的第一步,除了重建外在有形的「聖殿」及「聖城」,最重要的是,還要重建上帝「聖民」的內在生命、信仰生活,整個重建幾乎經過了一個世紀,所以這群猶太人面對的是一個無法很快看到成果的選擇。
    根據《以斯拉記》的記載,剩餘的猶太人,加上他們的僕人,有將近五萬人成為第一批回到耶路撒冷的人,五萬人只佔當時猶太人的一小部分,儘管這個選項看來不合理、不划算,但這群由所羅巴伯帶領的隊伍,依然勇敢地成為回歸重建的第一棒。
    當他們聚集在耶路撒冷,便上下齊心、如同一人地開始工作,祭司首先重修祭壇,早晚獻上燔祭、敬拜上帝,接著人們才開始立聖殿根基。他們仿造所羅門王當年的作法,從黎巴嫩運香柏樹,做為建聖殿的材料,他們還有嚴格的施工及監工標準;當工匠立好根基後,他們便照著大衛王所定的例,也如同所羅門聖殿完工時,祭司穿上禮服吹號、利未人敲鈸,以歌聲及樂器來讚美稱謝耶和華。當根基立定,他們開心地大聲歡呼,但也有許多見過舊殿的老年人,因著可以在有生之年親眼見到新的聖殿動工,就放聲大哭,雖然此時聖殿連雛形都還沒有、只是一個很小的開始,但他們的內心還是非常激動!上帝果然應驗先知的話,為以色列成就大事!激動與歡樂的情緒交織,人們甚至沒有辦法分辨是哭泣的聲音或是歡呼的聲音。
    哭泣似乎也預告了不幸的降臨,他們的聲音傳到遠處、吸引人的注意,果然不久之後就發生他們所擔心的事,耶路撒冷當地的居民用盡計謀反對、攔阻他們,除了面對敵人的仇視,他們也面對荒年、沒有好的收成,生活變得貧困,波斯宮廷的贊助也是有名無實,導致聖殿工程停頓,重建工作因此延後十五年。
三、不合理的決定關乎……
    聽到這裡,猶太人好像做了一個不是很理想的選擇,但是,偏偏上帝感動人去做的事,很多時候不是經過人合理的計算。當我們在緬甸問宣教士Tomoko為什麼要離開日本時,我們得到一個更無法理解的回答。Tomoko生長在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她就參加兒童主日學,在各方面也都表現得很乖巧,但是她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人,小小的Tomoko,已經知道自己會嫉妒同學、會想要忤逆父母,基督信仰對她來說,只是有好的行為讓人看見,不一致的內在感受與外在表現,讓她很苦惱。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到阿富汗宣教的宣教士回到日本,來教會跟他們分享在阿富汗的工作,宣教士說,阿富汗的人非常反對基督信仰,也因此很難帶領人認識基督,他在阿富汗這幾年,只有帶領三個人相信基督,但是,這三個人,有一人因為改變信仰,而被他的社群殺死,另外兩個人也因此開始逃亡的生活,雖然這位宣教士目前沒有任何一位信徒、他在那裡傳福音也會有生命危險,但是他還是會再回到阿富汗。小小的Tomoko聽到後,覺得很震驚:居然有人為了相信基督喪失生命、逃離家園,居然有人為了跟人分享基督,願意回到這麼危險的地方。Tomoko在心中禱告,她想要更認識耶穌基督,她希望信仰不只是她外在的表現,而是有一致的內在生命,她也希望成為跟人分享信仰的人。她在心中立志成為一名醫師,用醫師的專業,像這名宣教士一樣,進到不容易傳福音的地方。
    這些讓人做出不合理決定的選擇,往往關乎人生的召命,或是說「上帝賦予人的使命」,是因著上帝在人的心中動工、讓人行動,讓人願意走出自己的安樂窩、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做出難以理解的決定。
    在《以斯拉記》的第一章說到:「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著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就激發波斯王居魯士的心(拉1:1)」,居魯士送出財物、歸還聖殿的聖物,並且要四週圍的人協助猶太人歸回,週圍的鄰居不只要協助猶太人回鄉,居魯士更要他們甘心獻禮物給上帝的殿。雖然居魯士沒有歸信耶和華,但是君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隨著上帝的旨意流轉(箴21:1),在一百多年前,耶利米就說出了居魯士的行動,耶利米書說到:「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實現我的恩言,使你們歸回此地。(耶29:10)」上帝在歷史中掌權,上帝透過地上的君王,成就祂的旨意。上帝不只感動君王,祂也感動百姓:「凡是心被上帝感動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1:5)」如果不是上帝在人的心中動工,君王不會頒布這樣的命令,如果不是上帝在人的心中動工,將近五萬名猶太人,不會選擇走這困難的路。
    當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就守「住棚節」,住棚節是以色列人三個重要的節期之一,節期有一週的時間,要住在臨時湊合的帳棚中,這段時間的生活與富裕安穩的生活正好相反,這提醒以色列人要記得,他們是因上帝的拯救而活。這對歸回的猶太人特別有感觸,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建立所謂的正常生活,需要在不穩定中、在刻苦中信靠上帝。
    回歸的猶太人、立志到敵對福音之地做醫療宣教的Tomoko,以及那位到阿富汗的宣教士,其實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不滿足於信仰的現狀,他們同樣渴望經驗上帝—經驗上帝真實的拯救、真實的福音!他們雖然是人群中的少數,但是是被分別出來,歸回上帝的人。
四、雖然不都順利……
    做上帝的工,不表示就會一帆風順,還是會遇到外在的攔阻,以及自己的退縮。
    反對建殿的人,從波斯王居魯士到大利烏登基的年間,不斷地賄賂人去破壞猶太人的計劃。但當大利烏王登基不久,猶太境內的兩位先知—哈該及撒迦利亞,認為停頓十五年的聖殿工程可以重新開始,於是起來勸勉猶太人。哈該斥責人們的懶惰與冷淡,哈該說:「這殿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該1:4)他要人們省察自己的行為,當上帝的聖殿還荒涼,不該只顧著自己的房屋,除了責備,他也鼓勵百姓說:「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該1:13) 於是,上帝再次感動領袖所羅巴伯、耶書亞,以及眾百姓存敬畏的心、起來同心建造聖殿。
    這時,反對的勢力還沒有消滅,河西總督以及他同黨的人,將猶太人建殿的事上報大利烏王,準備要重挫猶太人的士氣,但是因為上帝看顧猶太人,河西總督告狀的同時、沒有叫他們先停工,所以在等候大利烏王的回覆前,猶太人仍繼續重建聖殿。更奇妙的是,大利烏王在王宮中找到當年居魯士王頒布的書卷,上帝感動大利烏王降旨,要河西總督以及他的同黨,不可以攔阻工程,並且還要從王的財產中,由河西所繳納的貢銀,迅速撥款給建聖殿的工程,免得工程停頓,就連猶太人獻祭所需的一切,大利烏王也要河西總督按照祭司的要求供應。敵人的計謀不但沒有得逞,反而讓工程加速,君王開始重視聖殿工程、建造聖殿也更具有合法性。終於,在大利烏王的第六年,聖殿重建完成。
   《以斯拉記》強調的不是以斯拉這個人,雖然他是後來透過上帝的律法重建聖民信仰的重要人物,但他不是這卷書的主角,這卷書的主角也不是帶領第一批以色列人歸回的所羅巴伯或大祭司耶書亞,在讀這卷書時,我們似乎看到很多領袖,但卻沒有一個領袖特別突出,因為整個工作是由團體完成,這些領袖很自然地被吸納在團體中,我們看到一群人「如同一個人」一樣,重建工作是所有人回轉向上帝、同心敬畏上帝的結果!
    Tomoko也不是日本或是緬甸的英雄,她從日本被差派到緬甸,是她背後差派的教會對上帝順服的結果,她的教會也如同一人地參與在緬甸的醫療宣教中,Tomoko也希望,每次回日本分享都可以感動更多人投入。
    日本宣教士Tomoko在成為宣教士的路上,也曾經退縮、停滯,長大後的Tomoko的確完成了醫學院的訓練,也順利成為一名醫師,但成為醫師後,她卻漸漸忘記當時上帝給她的感動。因為從小家裡就不是很富裕,當牧師的爸爸相較許多行業也不是特別有地位,於是當她自己成為受人尊敬、收入也不錯的醫師,就習慣也安於當醫師的生活。直到有一天,Tomoko接觸到一名剛出生的小孩,這名小孩在出生的那一刻並沒有哭、沒有呼吸,過了一些時間,她才有氣息、開始哭泣,雖然小孩子存活了,但醫療團隊知道這名孩子可能也活不了太久,果然在二十四小時後,孩子就死了。Tomoko陪伴這個孩子從出生、到彷彿死亡、活過來、又死亡的歷程,心中感到很震撼,她意識到:「人的生命氣息都是上帝給予,人無法為自己多存留一口氣,今天活著、明天會怎麼樣都不知道,所以每一天都要為上帝而活,為上帝要你做的事情而活!」上帝感動她想起到福音難傳之地醫療宣教的使命,於是她毅然決然辭職,成為一名醫療宣教士。Tomoko不是不知道日本的基督徒很少,而是她相信,上帝使用她就如同使用當年那名到阿富汗的宣教士一樣,要喚起日本基督徒火熱愛主的心,她不是一個人到緬甸宣教,是上帝感動許多日本基督徒一同參與在這個宣教的行列中。
五、可以期待……
    我們看到,當上帝給我們一個感動、使命,不是一步就能完成,到達終點的那一步,需要有許多次的順服。但我們每經歷一次上帝,就有多一點的力量回應,當多回應一步,就可以再多經歷上帝一些,如同上帝指示所羅巴伯: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上帝的靈方能成事。(亞4:6)是上帝的靈帶著我們往前走。
    很多事無法單靠一個人完成,我們也看到當一群人同心敬畏上帝,「如同一人」的信仰行動,所帶出的力量!因著猶太人的重建工作,先知撒迦利亞預言,將來會有許多民族、國家、城鎮的人來尋求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撒迦利亞說:「在那些日子,列國中說各種語言的人,必有十個人強拉住一個猶大人衣服的邊,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上帝與你們同在了。』」(亞8:23)
    上帝給你的人生召命、一生的使命是什麼?當以色列人進行著重建工作,撒迦利亞看見他們在創造未來,創造一個讓更多人渴慕上帝、搶著要來認識上帝的未來,如果你因著環境或是自己的因素,對上帝給你的使命停滯不前,願上帝在這個時刻再一次激勵你回應。
    我們一起來禱告:天父上帝,感謝祢是在我們的生命中動了善工,也應許會成就這工的上帝。
求祢不但復興祢所感動我們的使命,也復興我們的信仰生命,為我們造清潔的心,使我們重新有正直的靈,我們願意將自己獻上如同活祭給祢,求祢使用我們吸引萬人來敬拜祢。願我們的教會成為祢的聖殿,更願世界成為祢的聖殿。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在紛擾世界中經歷神



講道內容
講題:在紛擾世界中經歷神
經文:詩篇2篇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四月十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在渡過兩週的復活節慶典之後,在這越來越春天的日子中,牧師邀請大家聚焦今年教會的年度目標【成為萬民祝福之靈修年】,和大家思想如何在信仰上一同成長。首先,當我們說靈修年,靈修指的是「培育靈性」,那要問大家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是靈性?」當我們說一個人的靈性好,指的是什麼?是指那個人的品格修養好嗎?是他的情緒控管很得當,不會隨便生氣發飆嗎?或是指他熱心參與在教會的服侍?常有讀經和禱告的習慣、每月有奉獻嗎?或是有一顆憐憫人的心,樂意幫助有需要的人。還有呢?上述都是一些指標,但又不全然表示一個人的靈性很好。在靈修年中,對每一位和平教會的會友而言,上帝期待你我在那裡有成長?什麼才是靈性的成長?你會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要透過詩篇第二篇,來學習如何在紛擾世界中經歷神,也藉此來回答關於靈性成長的問題。   

二、詩篇第二篇在全卷詩篇中的位置 
詩篇150篇當中,大家通認第一篇是整卷詩篇中的引言,說起義人和惡人兩條道路,兩種選擇,並要人去選擇,是否有智慧去走那條愛慕耶和華律法的道路。但另有一些聖經學者認為,第二篇亦同樣具有引言的角色。相較於第一篇屬於個人層面的選擇,第二篇則從群體(國家、民族)的層面,同樣提出兩條路供人去做選擇。我想或許有人好奇想再問,那第三篇呢?詩篇第三篇到第六篇則是關於早禱和晚禱的詩篇,明顯分隔了這兩篇和其他詩篇的主題。今天我們不僅要看為何這篇是另一篇引言,也要這從當中學習如何禱告。   

三、經文中的對比
1.列國紛擾謀劃的光景(v.1-3)
本篇共有12節,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第1-3節。經文從開始就描繪出一片混亂的處境,外邦爭鬧、萬民謀算虛妄的事。我們好像可以聽見各樣喧嘩的聲音,但看不清楚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似乎是在戰亂前局世混雜、到處充滿戰鼓聲音,且彌漫一種不平安的氛圍,那是國家面對其他國家攻擊和危難的時刻。在以色列分裂成南國、北國時期,曾經經歷過好些次這樣的時刻,以色列有時轉去尋求埃及的協助、有時南北兩國彼此間也暗自盤算。若將鏡頭從當時以色列人的處境,拉轉到目前國際局勢來看,這樣的描述對現今的我們實在也不陌生。不管是先前的敘利亞難民潮、歐洲各地遭受恐怖攻擊,北韓核彈試爆等,到即將展開的美中關稅貿易大戰、中國在台灣海峽大規模軍事演習等,我們這小小的台灣也無法置身度外。而在我們所處的台灣社會中,也同樣鼓聲四起,年底縣市長選舉前的各樣消息,以及明星家庭的高中小留學生,因涉及校園恐攻的言論而遭捕等。我們的世界好像到處都失火了,常聽見消防車的聲響,要我們隨時準備出發。不論是在國際關係、台灣社會、職場、家庭、甚至教會中,都是如此。
面對外在紛擾的處境,在我們個人的經驗上,我們也實在有很多可以禱告、需要禱告的事項。在這樣的處境和需要中,禱告是什麼?我們列出一條條急迫、重大的事項,懇求上帝幫忙,這就是禱告,不是嗎?而這就是我們禱告操練的方式和態度,不是嗎?靈性成長的目標,是否就是在外在環境充滿不安及變動中,緊緊抓住上帝,將你各樣所需,都向祂祈求。牧師問大家,這是否就是我們靈性成長的目標?或是還有其他目標和方向,是我們有可能忽略的呢?
2.上帝在天上的反應(v.4-9)
第二段經文為第4-9節,恰好跟前段成為對比。這段經文中描述的上帝在做什麼?當上帝面對這些列國的紛擾時,上帝看見了,但上帝卻沒有在擔心,甚至,詩人說上帝坐在天上並發笑--嗤笑他們,同時,這段經文也好幾次說到上帝會發烈怒。不知大家看這段對上帝的描述,會不會感到不習慣?我會,我在想上帝會嘲笑人嗎?上帝嘲笑人是怎麼樣的笑法?上帝這麼愛生大氣嗎?假如傳聞說某某牧師會嘲笑人、會大生氣,我想大家聽到就很訝異了,更何況是對上帝呢?有學者說在此是「詩人用誇飾的文學表達,表達上帝對列國首領愚昧行動的反應,笑他們的無知,是對事不對人」。我們看見詩人要表達出上帝對那些別人看作尊貴君王的真實反應,因他們是如此的無知,以至於上帝就這樣笑了出來。上帝說祂已經在錫安設立受膏者,已經設立所揀選的王,這是上帝應許繼續承接和大衛王所立的約。這位上帝是信實守約的上帝,祂設立受膏者君王,從新約的啟示,就可看見這也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詩篇第二篇經文在新約被引用七次,包括: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你必用鐵杖打破列國,如同將窯匠的瓦器摔碎等。(徒4:25-26、13:33、來1:5-6、5:5,啟2:26-27、12:5、19:15) 這一篇也被稱為彌賽亞的詩篇,顯明上帝的兒子有份在上帝的計畫中。

四、引申和解釋—禱告的進階,去「聽聞」上帝的說話和作為
當牧師很快將這篇的分段和對比說完之後,接續我們要將這篇放在禱告的操練中,除了在混亂中求告上帝,以「說」來祈求之外,禱告還有另外更重要的功課,是要去「聽」。聽見上帝在說的話,聽見上帝正在做什麼。換句話說,禱告操練的進步,不只關乎在禱告中,我們花多少時間向上帝祈求,祈求了多少件的事情,祈禱的進階,更是關乎在禱告中,我們是否「聽」見上帝向我們說了什麼,聽見祂是誰,去認識到祂正在做什麼」。體會到原來上帝在意的是這些,為了解釋,我試著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體驗來加以說明。
1.從個人童年經驗中,重新察覺上帝的作為
第一個經驗是比較個人,關於個人的覺察。家父在我剛要上小學前去世,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每當我想起自己童年,總會感覺有一種因為父親缺席的遺憾。但因為父親過世前受洗,並囑咐母親帶著小孩們到教會,我們兄弟姊妹們就在教會中成長。我有一段很長時間,感覺心中有個空缺,無法被填滿,一想到就會難過。而這段童年的失落,後來在神學院求學時,透過在醫院的CPE(臨床教牧關懷課程)中得到很大的幫助,上帝的愛幫助我從這傷痛中走出來,這也是十多年前的事。
而今年在連續一些聚會或討論中,有機會再思我過去的童年,特別是身為家中長子的身分,和弟弟妹妹相比之下,我求學過程順利,並受到母親和家族長輩們較多的關愛和肯定,在學校中遇見好的老師和同學朋友、還有教會輔導給我很多關懷。我發覺其實在我生命中,我很少覺察到那種感到不公平的對待,如果從兄弟姊妹間的眼光來看,原因是我是受到較多關注寵愛的長子,而這個角度是我以前沒有察覺到。
我要說的是,這陣子我從那種父親不在的缺憾,跳脫為意識到自己比弟妹受到更多關懷,更看到自己一路領受很多,甚至是結婚、受呼召成為牧師、上帝帶領在過去教會及和平教會的服侍,這些都不是我自己所能計畫安排的。現在當我回顧自己的人生事件,更多體認是走在上帝豐富、掌權的帶領中,是上帝帶領我一步步前進。現在的我,察覺到自己因父親過世的缺憾,讓我早早學習憐憫。而最近進一步察覺到長子的角色,是被關愛的對象,也讓我去想,這件事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讓我重新去看,我早已擁有許多,且都不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更覺得有必要把所領受的恩典傳出去。因為這樣,讓我能不從我的缺憾和努力來看自己的童年,反而看見我受到相對豐富的供應,更要感恩來付出,回報這蒙恩的生命歷程。而這樣看自己生命的眼光,又是一個新的體認,雖然過去發生的事情不能被改變,但讓我有機會再更深去認識自己、認識上帝,看到上帝在生命中所做的和所預備的,以及我可以如何回報,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靈性成長的機會。
2.在上帝宣教版圖的拼圖中,找尋屬於我們的一片
第二個經驗是參加上禮拜三晚上的MV(Mission and Vision宣教和異象)小組,當晚邀請一位講員來介紹全球的宣教版圖,他提到宣教在過去五十年正發生重大的轉變,基督徒的分布地區也有極大變化,派出宣教師的國家和比例也在轉變。透過圖表、數字,以及講員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幫助我們去認識這些變化。最後他問大家一個問題,要我們去想「台灣的教會在上帝宣教國度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上帝要我們扮演怎樣的角色?我自己心裏也想,和平教會的牧師,如何回應這樣的提問?如何帶領教會的教牧團隊、長老和執事們,以及所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更多來思考並回應這樣的問題。
當我在週間準備主日講道篇,一次次讀到詩篇第二篇中,關於列邦列國間的紛紛擾擾,我不禁想,上帝在天上寶座如何看這些?我們復活的主耶穌,也已經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祂會怎樣看這些。在我們的禱告中,除了懇求許多我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外(這些我想是沒有結束的一天),是否也能靜下來安靜聆聽,察覺上帝目前在世上各地的作為,看見上帝國度的拼圖圖像。在禱告中,渴望聽聞、並在禱告中被擴展,讓我們看見上帝正在做的新事,雖然很多我們可能沒有辦法馬上化為行動,但相信上帝會一步步引領,禱告也得以被擴展、去更認識祂,我們的生命得以擴展。
3.誰是有福的人?
這篇詩篇最後的第12節結束於「凡投靠祂的,都是有福的」,這跟詩篇第一篇說到有福的人的結果是一樣的。那些在世界紛擾中,願意投靠祂的人,那群在這樣外在變動中,可能被驚嚇、壓迫、撕裂、破碎的人,當這些人清楚自己所信靠的是誰,當他們越來越學習到禱告是什麼的時候,這信仰群體的整體生命也將被擴展。
五、結論
1.靈性成長中的禱告—擴展禱告,擴展生命
今天我們從詩篇第二篇,談到靈性成長,談到關於靈性成長中的禱告。禱告不僅僅在私人領域,從很個人化--為自己和家人需要的祈求來開始,禱告往往從這裡開始,但不該只停在這裡。上帝邀請我們,從上帝眼光來看,並聽上帝的心意,關於上帝國度,祂正在做什麼新事,而我們如何在這國度的拼圖中有份。從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也可看出這件事「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成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我察覺到我的禱告內容漸漸被擴張,從個人、私領域的代禱,逐漸連結到群體性、公領域,尋求在上帝國度中我們每一位的角色,這是在禱告中,我們要學習的方向和目標。我們不僅透過禱告祈求,也要透過禱告去聽,聽見上帝的心意,相信上帝在掌權,祂也會因著我們的禱告而改變。或者是說,祂正邀請我們有分在禱告中,和祂一起去改變這世界。禱告,不僅是我們面對生命難處時,最後一件可以做的事,就如我們常說「人的盡頭是上帝的起頭」,禱告更應該成為,任何行動前最重要、最必要去作的大事。
2.渴望靈命的成長--在生命中察覺復活主的同在
在剛過復活節的歡慶中,我們再次確信耶穌基督已經坐王,已經復活,並邀請我們和祂一同做王。如同以馬忤斯路上的兩位門徒,聽見耶穌的教導,心中火熱,在耶穌撥餅時認出祂來,就整個改變他們的方向和心境。或當門徒在耶穌復活後,有一次再回到加利利海捕魚,當晚在一無所獲的失敗中,突然經歷滿滿153條魚時,認出是主的歡喜經驗。靈性的成長,往往也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有那些突然的時刻,發覺原來「是主」,復活的主出現在我的生命中,顯明祂國度的心意,帶領我們走一條以前未曾走過的路,當我們如何從那之後,將所經歷的活出來,這便是靈性的成長。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渴望靈性成長嗎?你渴望在今年你靈性有所成長嗎?我們如此渴慕,我們的上帝也如此渴望我們成長。你可否願意,讓我們一起學習禱告吧!在禱告中擴張我們的眼界,擴展上帝渴望賜給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同心來禱告。
【默想與行動】
1.在這禮拜天中,找一段安靜時間,認真思想今年渴望你的靈性有那些成長?你要如何預備好讓聖靈在你心中動工?
2.你可願意透過你的禱告內容,渴望上帝開闊你的生命視野,尋求你在神國拼圖中該放的位置?
【金句】
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以弗所書3:20-21)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相信,再相信



講道內容
講題:相信,再相信
經文:約翰福音20:19~31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四月八日

「恐懼」這件事是人類共同的經驗,每個人有不同的害怕:害怕失敗、害怕疾病、害怕關係破裂、害怕環境汙染、害怕戰爭、害怕政局不穩定、害怕失業……。害怕這個詞在聖經裡也多次出現,例如門徒看見有人在海面上行走,害怕起來(太14:26);牧羊人看見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照著他們,就很懼怕(路2:9)。也有出於敬畏的害怕,例如:哥林多後書5章1節: 「知道主是可畏的」,彼得前書2章18節:「凡事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以及另一種描述如同奴隸的害怕,羅馬書8章15節:「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今天選讀的經文段落是約翰福音20章19節,當中就提到有一群人害怕地聚在一起。他們是誰?耶穌的門徒。
[Oops]門緊閉著,因為恐懼
時間發生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三天,也是一周裡面七日的頭一日,那真是很不尋常的一天。一早天未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前去禮拜五晚上約瑟和尼哥底母安葬耶穌的地方。到了墓地,卻看到堵在墳墓口的石頭已經被挪開。驚魂未定的她,以為有人盜墓了,於是趕緊跑去見西門彼得和另一個耶穌所愛的門徒。兩位門徒一聽見這消息,連忙跑去一探究竟。果然,在安放耶穌的墓裡,只剩下裹屍布和頭巾,身體不見了。當天晚上,當這兩個門徒和其他門徒聚在一起時,他們一定會說起這件事吧!這件事太不尋常了,耶穌復活了嗎?!
不僅門徒中有兩個早上已經跑去墓地看過,那位來自抹大拉的馬利亞也來對他們報告過這件事。馬利亞說她在墳墓外面哭泣時,看見兩個天使坐在墓裡,後來轉身看見復活的耶穌向她顯現。馬利亞親口向門徒見證:「我已經看見了主。」有馬利亞的見證,還有兩個看見空墳墓的門徒在其中。可是,在這一天晚上,門徒們聚集的時候,還是緊張地將門關好、鎖起來。為什麼?因為他們害怕猶太人的領袖來抓他們。
恐懼是人的一種情緒,本身沒有好壞。適當的恐懼能讓人提高警覺、保護自己,但若是恐懼已癱瘓一個人的身心,那是要面對的。那一個晚上,當耶穌已復活、已在馬利亞面前顯現,但聽見消息、看見空墳墓的門徒(其中至少有兩位)仍緊閉著房門。顯然,他們仍被這樣的恐懼包圍,大大影響著他們。
[Ugh] 除非看見,絕不相信
恐懼的氣氛中,耶穌出現在房內。除了那一晚剛好不在的多馬以外,其他的門徒都見到了耶穌。後來其他門徒對多馬說,他們已經看見了主。多馬的回應是:我絕不信。除非親眼看見耶穌本人,親手摸耶穌手上的釘痕,和被士兵用茅刺傷的肋旁,這才算數。這是多馬開出的條件―─眼見為憑。
其實,其他門徒也差不多。他們其中有兩位一早已經看過空的墳墓,但仍是關在屋內害怕著。他們不相信耶穌嗎?不是不相信,只是仍然害怕。畢竟他們都跟隨過耶穌,他們親耳聽過耶穌講道,他們親眼看過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行在水面上、趕鬼、醫病、叫死人復活……。所以,這不是一群不認識耶穌的人第一次要相信耶穌的故事,而是一群看過耶穌、聽過耶穌的話,也跟過耶穌的人,在不能理解的經驗中、在不確定明天會如何、在有生命威脅之下時真實的害怕。多馬明確表明他需要更多,比聽到別人說的更多,好讓他能繼續走下去,或說,繼續相信下去。
害怕、懷疑的歷程,似曾相識?這像是有人說:我聽過別人見證他在面對病痛時,上帝帶領醫治他,可是我第一次開刀、第一次面對這麼多檢查,我還是感到害怕。或像是:我聽過別人說他曾經念書、工作不順遂,但耶穌陪他走過。可是我目前正在困境中,看不到下一步在哪裡,我真實害怕啊!不是不相信,而是因為害怕而膽怯、甚至懷疑的人。聖經裡這樣的人很多,不只是多馬,亞伯拉罕、摩西、基甸、約伯、以利亞……,好多、好多的信仰前輩,有過不同的害怕和懷疑。
那一群被害怕所籠罩,緊閉門窗聚在房子裡的門徒,他們的出路在哪裡?如果現在給我們一個角色,可以進入故事中幫助他們,我們會做甚麼?拍拍他們,跟他們說:要有信心啊!信心,關鍵字真的是「信心」,但是信心從何而來呢?我們看看耶穌怎麼回應他們?
[Aha]復活的主來了
在一股緊張害怕的氣氛中,耶穌來了,復活的耶穌穿過緊閉的房門(也是穿過被懼怕綁住的內心),耶穌站在他們當中。耶穌說:「願你們平安!」這是一個習慣性的問候,但是這個平安,也是耶穌在受難前曾經應許他們的。耶穌曾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14:27)說完了平安,耶穌接著把手和肋旁給他們看。然後,我們發現門徒臉上的表情改變了,如同耶穌所應許的,看見復活的耶穌,門徒的憂愁變為喜樂。接著耶穌對他們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並且向他們吹了一口氣,說:「領受聖靈吧!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
耶穌所說的、所做的,就是他在受難前預先告訴門徒的,那時耶穌說:「我還與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已對你們說了這些事。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把一切的事教導你們,並且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過,我去了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你們若愛我,就會因我到父那裏去而喜樂,因為父比我大。現在事情還沒有發生,我預先告訴你們,使你們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會信。」(14:25~29)從耶穌所說的話,我們明白耶穌知道門徒會有這樣的反應。祂知道門徒面對祂的受難會大受打擊,祂知道他們會憂愁、會膽怯,也會在害怕時忘記祂說過這些話。所以,耶穌如祂所應許的,復活後出現在他們面前,賜他們平安,給祂們看復活的身體,差遣他們,並應許賞賜聖靈成為他們的幫助。門徒將在聖靈的幫助下,出去傳揚復活的主耶穌基督,讓聽見而相信的人罪得赦免,而那些拒絕赦罪恩典的人,則是把罪留在自己身上了。
至於多馬呢?耶穌第一次向門徒顯現時不在場的門徒多馬,耶穌為了他的緣故,又出現在他們當中。是的,為了一個開出條件的多馬,耶穌再度出現在門徒中間。耶穌說:「願你們平安!」然後主看著多馬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裏來,看看我的手;把你的手伸過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耶穌知道多馬的需求,祂正面回應他的需求。哪怕這個需求是出於懷疑,但這個說出來的懷疑,對耶穌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反而是用多馬的疑問,成為他與耶穌更深相遇的機會,成為更認識耶穌是誰的機會。耶穌跟多馬說:來,你來看;來,你來摸。然後耶穌鼓勵多馬:「不要疑惑,總要信!」不要當不相信的,要成為相信的人。
多馬有沒有伸出手?聖經沒有記載,聖經記載的是多馬聽到耶穌說了這些話,多馬回答:「我的主!我的上帝!」多馬不是要摸到才算數嗎?為什麼他好像看到耶穌就足夠了。關於相信這件事,多馬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信仰的根基不是在於問題得到解決。用手去摸耶穌的釘痕和傷口的確可以證明耶穌復活了,但是證明不等於相信。耶穌行過許多神蹟,很多人都見過,但不是見到神蹟的人都相信祂是基督啊!所以耶穌對多馬說:「不要疑惑,總要信!」是重要的。耶穌在說的是,多馬,你相信嗎?無論你看過多少、聽過多少,重要的是你願意相信嗎?不只是以前相信,現在繼續相信嗎?相信不是知識,也不只是經驗,而是持續不斷的回應行動。耶穌向多馬發出這樣的挑戰,多馬決定回應,他說,你是「我的主,我的上帝!」
聖本篤修會的古倫神父說過一句話:「恐懼要讓我們看到,我們是人,不是上帝,我們不能在自己身上或自己的強處找到依靠,而只能在上帝身上找到最後的依靠。」《情緒,有關係》恐懼的出口是甚麼?不是倚靠自己的能耐,而是在勝過死亡的復活主身上找到了可安歇的地方。
回顧耶穌的兩次向門徒顯現,主耶穌為門徒們(包含多馬)做了甚麼?祂了解他們的軟弱、祂出現、祂鼓勵、祂賞賜平安與聖靈,甚至再次差遣他們。不是門徒主動再次相信了耶穌,而是在他們懷疑耶穌、也懷疑自己的時候,耶穌出現了。在耶穌身上,他們看見勝過門徒所懼怕的死亡的復活主,他們看見依然愛他們、相信他們的主。於是,他們的害怕變為喜樂。於是,多馬恢復信心告白說:你是我的主,我的上帝!

[Whee]我的主,我的上帝
今天,我們將在復活節期中,舉行幼兒洗禮、堅信禮、成人洗禮,以及轉籍接納。當我閱讀預備洗禮的兄姊們所寫的見證,其中有好多與主相遇的故事。有許多人是在人生的困難、憂慮、害怕中,耶穌出現了。不是肉眼的出現,但卻透過一個關心他們的基督徒老師、牧者或教會兄姊的關心與陪伴,他們感受到主在內心呼喚著他們。或是在禱告中,他們經歷到由害怕變為平安。有的人則是在教會長大,但始終覺得少了第一代基督徒的感動,希望主親自讓他經歷(有點像多馬嗎?)。還有人是從小就幼兒洗,一直心裡都相信,但繞了很久,在害怕、擔憂中被上帝找回來,今天要在上帝和眾人面前告白:我的主!我的上帝!
原來,這不僅是復活的主出現在門徒的困境中,使他們由懼怕變為相信的故事;也是今日聖靈運行在我們裡面,使我們雖不免仍有懷疑,卻能繼續向前走的故事。
[Yeah]沒有看見卻信的人有福了
耶穌最後對多馬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這不是說多馬的信心比較次等,畢竟若沒有多馬及其他第一批的耶穌復活見證人,以及被寫下來的福音書,以後的人、包括我們就不會知道耶穌已經復活了。這句話是為了說下一句話的預備,耶穌接著說:「那沒有看見卻信的有福了。」
是的,我們都不是親眼見過耶穌的人。但是今天透過聖靈的工作,我們繼續感受、經驗與主相遇。我們是因為這樣信主的嗎?感謝主!這是主耶穌的恩典!這是我們相信主的開始。但是,只要繼續走這條信仰的道路,就一定會有聽不見甚麼、或經驗到甚麼的尋常時候,甚至是在困難重重、看不見下一步的時候。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時刻,能使我們走下去的是甚麼?是「相信」。相信無論因為什麼緣故,我們被困在某些門後,但這位連死亡都勝過的復活主今日與我們同在;相信無論我們有多大的疑惑或不確定,我們都可以像多馬一樣說出來,因為這位勝過死亡的復活的主正在傾聽;並且相信這條跟隨的路上,我們並不孤單,因為耶穌已經賞賜好多、好多跟我們一樣雖不免有懷疑,仍繼續勇敢前行的夥伴。主耶穌說:「不要疑惑,總要信!」「那沒有看見卻信的有福了。」今日,我們是否依然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