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會生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會生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褥子團契


講道內容
講題:褥子團契
經文:馬可福音2:1-12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影片 : 褥子團契 (台) / 褥子團契 (華)
MP3: [] []


講道禱告:

愛我們的父上帝,我們謝謝你讓我們在你的面前一同來聚集、一起聽主你的話語。求主你保守我們在你的話語當中可以建造、經歷主你的恩典。禱告父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前言

上個禮拜天結束之後,我跟一個朋友到內湖的戶外用品店買了一個帳棚,理由是因為我們家曾語新漸漸長大,但我們覺得他不能都一直玩iPad,所以我們決定要帶他去野外露營。為什麼要帶他去野外露營呢?  因為根據我們跟一些長輩的經驗分享中發現,很多青少年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都是小時候跟家人出去玩去露營的回憶。我們也相信這對小朋友開啟大自然的興趣有好的幫助。另外,我們有一群同年記的世交朋友,他們的孩子也同小新年紀相近,帶這群小孩子出去露營,他們可以從父母與其世交互動,學習到一些好朋友的道理。同時,他們也在與同齡的孩子互動中學習珍惜友誼的功課。  在成人團契裡面,也是常常有一群爸爸媽媽帶著一群孩子一起出去玩。像我們教會的堅仁長老恩愛團契也是常常有一群爸爸媽媽帶著一群年紀相仿孩子一起出去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覺得那對孩子會是很美好的回憶。 

一.被身體禁錮的靈魂 

1.生活無力自主

我們今天要來看一個很悲慘的人,身體癱瘓的人。在古代,我們稱這樣身體癱瘓不能自主的人,稱他們是靈魂被困住的人。這個人在聖經記載沒有名字,但是為了讓我們大家比就熟習這個角色,我決定將他取名為:阿明。這個阿明自從癱瘓了之後就沒有辦法自主自己的生活,所以從他吃飯、擦澡、翻身、抬他到他所要去的地方都需要有人的幫忙。因為阿明在這些事情上他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只能躺在他的褥子上面,所以他成了別人的重擔,別人的麻煩。 

2.醫學無計可施 

在以前的醫療,沒有辦法開刀、沒有辦法復健、沒有辦法康復。當時可以提供阿明他們的只要迷信和偏方,沒有任何可有效處理的醫學。即時在今日,對癱瘓的人,除了中風以外,只要是傷到神經傷到脊椎,幾乎是不可逆的。對阿明來說這輩子是沒有希望沒有機會的了。 

3.社會毫無貢獻

阿明的經歷可以說是非常的悲慘。很不幸地,成為這樣的癱子他就註定一輩子沒有能力,只能要淪為乞丐,因為他沒有辦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意,阿明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被別人抬道路邊去接受別人的施捨,過著沒有尊嚴沒有自信。可以說阿明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影響力、沒有家庭,前途一片灰暗,只能以博取別人同情的方式生活。請問我們當中有人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嘛?你會不會說這樣其實還不錯,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有吃的?我想我們當中不會有人想要跟他一樣。我們不曉得阿明這樣活著還有沒有夢想,他還有沒有什麼目標。不過我們很卻確定一件事情,好像沒有人喜歡當阿明。

二.最好的社群團體

1.了解需要

然而,阿明其實沒到達最悲慘的狀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有一群朋友。他有一群很好的社團朋友,這團朋友是他最大的動力和支持。事實上我們這段聖經讀到一段很關鍵的,這個關鍵就是阿明的這群朋友。沒有這群朋友,阿明就沒有辦法來到主的面前,也就沒有辦法得到赦免和醫治。這群朋友有什麼特別呢?因為他們了解阿明的需要。在阿明遇到生活的困境的時候,這群朋友沒有選擇放棄他。相反地,這群朋友把阿明的需要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我不曉得這群朋友是阿明生病之前認識的還是之後交的,但重點是他們沒有嫌棄他反而接納他。所以這些人成為阿明最信任的朋友。如果我們很認真的看這群朋友,我們會發現他們是熱心過了頭。他們對阿明的關心不是停聊在打招呼,而是真的採取行動關心他。

2.採取行動

我們看見阿明的這群朋友,他們很看重阿明,了解阿明,知道阿明的需要那他們不僅僅是知道,他們還有採取行動。當他們聽見耶穌來到加百農這個地方,我想他們一定聽過耶穌醫治病人,醫治痲瘋病的人,也能趕出這些被鬼附的人。他們相信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讓耶穌跟阿明相遇的話,一定可以讓阿明好起來。所以他們在那邊越討論越興奮。於是他們就怎樣,把是時間空下來,把手邊的事情排開,然後把阿明的需要擺在優先,花他們的時間體力精神力氣來幫助阿明。為什麼呢?因為在他們心中對阿明有一份負擔,所以他們就把阿明抬起來,往耶穌的地方去。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很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對他們的負擔。其實如果你連他的名字、他住哪裡、他做什麼、他家裡有誰都不知道,那理所當然是不會產生負擔的感覺。如果我今天講到是一個癱子,一個癱子沒有名字。可是他一旦有一個名字,他就會有一種親切感。一旦你對一個人的名字有了解,越接觸那個人,知道那個人的越多,就會開始產生負擔。負擔通常來自他跟你有關係,來自於你對他的了解、你對他的關懷,負擔通常來自那個人真的與你有關係。譬如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小孩子都不喜歡讀書,但誰最關心誰不喜歡讀書,通常父母最關心自己的小孩不讀書。記得小時候你們對父母說過:”為什麼不去管別人就要管我愛不愛讀書?”身為最關心自己孩子的父母,當然是最先關注自己的孩子念不念書阿!當父母身體越來越老的時候,孩子會去買雞精送誰,當然是送自己的爸媽呀!那麼多的老人你都不會去關心他們,你會去關心與你有關係的人,你會把他們的需要看成自己的負擔。在今天的故事裡這四個人,阿明的朋友,他們把阿明的需要當成自己的負擔。我想他們不是隨時起興的想幫忙阿明,而是長期的陪伴有關係知道阿明的需要,所以他們內心才有這樣的負擔。

3.付上代價

然後這四個朋友,他們不僅是與阿明有關係,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願意附上代價。他們來到耶穌的房子時候,看到一大群人的人為鬧著那個房子,因為人多不得近前,連門前的空隙都沒有。這個時候他們沒有辦法抬著阿明經過一大群的人近前去找耶穌,但是他們也不是就靜靜的在門口等著企圖等主耶穌出來醫治他們。相反的,因為這群朋友他們是用很迫不及待的心情,想要阿明得到醫治,所以他們是在耶穌還在講道的時候迫不期待採取行動並排除萬難,所以我們看到這群人大膽的爬上屋頂,然後拆開屋頂並打斷耶穌在講道,把阿明從天花板縋到耶穌的腳前。弟兄姊妹們,你們覺得這些朋友怎麼樣?想像當牧師在台前講到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很無禮的插斷牧師的講道,換做是我們可能會覺得覺得他們非常的大膽且沒有沒禮貌。可是沒錯,阿明的朋友就是那麼誇張,他們打斷耶穌的講到,就是迫不及待的希望阿明可以趕快被醫治好。親愛的弟兄姊妹,面對這群這麼無禮的朋友,打斷我們在敬拜上帝的禮拜,你們覺得耶穌會怎麼說?耶穌說: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

三.看到誰的信心?

罪赦了與行走

這張圖示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了,因為這是唯一一張我找到的圖中,那四條垂下褥子的線是離開那四個朋友的,也就是說這四個朋友相信,只要我們把這攤子垂到耶穌面前,我們不需要在把它拉上來。他不需要被拉上來,他可以自己站起來,自己走出去。親愛的弟兄姊妹什麼叫做信心。信心是你早上起來禱告說不要下雨,然後你就可以不帶雨傘出門嘛?信心是相信上帝會成就他所想要成的事情。我看見了這個攤子的四個朋友,他們真的有這樣的信心,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所以他說,小子你的罪赦了。我們該注意的是,耶穌不是看見阿明的信心,阿明的罪被赦免是因為耶穌看見朋友們的信心。耶穌總是會做超乎我們想像的事情。當這四個朋友把阿明捶下來的時候,我們期待的世耶穌說,小子你的病好了,你可以拿著你的褥子站起來走了。我們不會期待耶穌說:小子,你的罪赦了。可是耶穌卻是說,你的罪赦了。我覺得耶穌就是常常這樣的一個人,不按裡出牌,我要說的事情為什麼耶穌要把赦罪放在醫治之前。第一,有可能阿明的這個病是犯罪所引起的。請注意,我並沒有說所有的病都是犯罪所引起的。但是有可以有可能阿明的這個病是犯罪所引起的。所以當耶穌要一這個病的時候,耶穌要先赦免他的罪,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當耶穌對阿明說小子你的罪赦免了,其他人在旁邊交頭接耳,耶穌知道這些人在議論,但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不是耶穌有沒有赦罪的權柄。耶穌就醫治了阿明,叫他站起來拿著自己的褥子回家去吧!阿明站起來的時候,眾人如何?眾人就驚奇,歸榮耀與上帝,他們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親愛的弟兄姊妹,是那四位朋友的信心讓我們看到我們的信心可以帶給別人醫治。我們常常都強調說那個要被醫治的人要有信心,可是我們常常忘記了他朋友的信心也很重要因著我們的信心我們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因著我們的信心可以帶給我們行動與決心,因著我們的信心我們可以不計代價的去幫助別人。你有沒有這樣的信心?

回應與思考

1.擔待不堅固人的軟弱

我要透過今天的經文,來與弟兄姊妹思考幾件事情,第一個,你有沒有擔待兼顧其他人的軟弱?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我曾經收過很多email說,某某人怎樣了請你幫他轉寄email如果在三個月沒有找到合適的捐贈者,他可能就會死掉。當我收到這種信,第一件事情就是google這個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人利用這種email只是為了收集其他人的email address然後再寄垃圾郵件給你。很多人會在FB上發表他們發生車禍了,請為他們禱告,然後就會有很多人按讚,我是不太能理解這事什麼意思。我從蔡牧師身上學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要為一個人禱告,就千萬不要只回說我會為你禱告,而是真的將你的禱告詞留在那個人的FB上面。以前在同蔡牧師聊天的時候,他說:我會為你禱告,之後就禱告起來了。那個比較有感覺,那個真的被禱告的人會感受到你為他禱告的力量。如果你只說我為你禱告,那你真的很懶惰,你連禱告詞這幾個字都要省下來。我鼓勵你們下次要在FB上為人禱告,就請你把50,100字的禱告詞寫在上面。我們看見在這個故事當中,阿明的朋友知道阿明的需要,就迫不及待的行動而且願意付上代價,他們是行動與代價而不是只動一個手指頭轉寄和按讚而已。我們有沒有願意這樣的去幫助別人呢?聖經告訴我們說,我們堅固的人應該要去擔當不堅固人的軟弱,如果你覺得你是蒙幅的人,你有沒有人讓人因為你的蒙幅得到祝福呢?以前我在高中的時候,與一個長老的兒子,與我同歲的,去他家玩,他是在基隆的YMCA當醫師?

YMCA就是基督教千年會,在他們家有很多獎狀和匾額,我就看到有一句話說:「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我那時的國文程度不是很好,我想著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是使喚別人,那你就會被別人使喚。後來我聖經認識的越來越多我才知道我誤會了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出於馬可福音十章4-5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侍,那是服侍人」心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不是來被別人服侍的,乃是來服侍了。我不知道在我們教會有多少弟兄姊妹願意去服侍有需要的人,或是願意彼此學習彼此服侍,擔當彼此的軟弱。加拉太書六章2節這樣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什麼是基督的律法?第一:???第二:其實基督的律法很簡單,就是愛。聖經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不是說只有你去擔別人的重擔,別人都不擔當你的重擔。如此就完成了基督的律法。我們來教會就來來學習這個字「愛」,彼此相愛。當我們能夠擔當別人的擔子的時候,我們就完成了基督的律法了。這位基督教心理學家McGinnis寫了一本很老的書:The Friendship Factor,中文翻成「如何贏的友誼」。這本書說,如果你要與人建立一份深厚的友誼,首要條件就是把這份人際關係放在第一優先的順位。這句話很簡單,就是如果你要成為這個人的好朋友,當他約你出去玩的時候,你應該是喜歡赴約的。如果有你約一個人說,我們一起騎腳踏車,他說不要下雨天不要。約他泡溫泉他說太擠了,約他釣魚,他說會掉入大海。約他一起去露營,他說那個都睡不好。如果有人跟你這樣建議找你去做什麼事情你都這樣一直拒絕人家,這個人不會想要找你做朋友的。他也會覺得你很龜毛、很討厭,什麼都不一起做。你想想看在你周遭誰是你的好朋友,誰是最跟你有話說,誰是你做什麼事情你會想到他,這個人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是把你放在他的優先順位,你去找他不管是找他做什麼事情,你會第一個想到他,他也會第一個想到你,你們彼此覺得對方很重要,做什麼事情會想到彼此。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沒有辦法常常把別人放在優先順位上,我們會很難與這個人建立好的關係。記得有一次,我們社青約了很久,然後終於好不容易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一起吃火鍋,我第一鍋剛煮熟都還沒有吃完,我一個好朋友打給我說他尾牙喝醉酒了,請我去在他回家,我二話不說的就丟下筷子去載他了。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有沒有一個好朋友是他半夜三更半夜打給你,你知道就算你三更半夜打電話給他,他也一定會出來。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我們很需要的是要有這樣的關係。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褥子

第二個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的褥子。我們很需要有這樣的團契可以互相分享需要。阿明願意分享他的需要,願意將他的需要被其他人看見讓別人為他擔當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我們不太願意把自己的困難顯露出來。我們會假設我們的那個難處要是被顯露的出來會成為與別人來往的障礙但是實際上如果你真的想要交一個好朋友,你的困難與難處其實是提供一個彼此互相學習關心的機會。很多人可能彼此都互相不熟習,但是為了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譬如說:追一個女生。當某一個男生追不到一個女生,所以找了一群男生一起想一多招數,久而久之他們就成為了死黨,就算最後沒有追到那個女生,他們也成了最好的朋友。這是什麼原因了,因為他們願意把自己的需要讓別人知道,我們常常需要的是這樣。我們看見的是,阿明有他的困難,但是他的困難是可以呈現在他的朋友面前,然後他們可以學習,彼此來學習幫助。所以有人稱他們這四個好朋友為褥子團契。因為他們對彼此的需要與軟弱的時候不是去拒絕,而是學習相互的接納與幫助。這是一個與我們都有關的真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褥子,這褥子代表我們的不完美,代表我們生命的破碎,代表我們不隨便讓人知道我們生命不完整的那一面。那我們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瑕疵,我們才更需要在愛中被得著被醫治,被寬恕,被照造的機會。我要說的教會就是一個容許軟弱,容許失敗容許欠缺的地方,因為我們在這個地方彼此學習誠實的面對,我們學習彼此接納彼此的不完整,學習去赦免,去接納。不曉得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與團體。還你是每次失敗了就要趕快短起來不想要別人知道,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真的建立真實的關係。這禮拜的時代雜誌選出這年的時代人物世現任的教宗方濟各,他曾說過一句話: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扮演神學警察的角色,而是療癒人民的傷痛。我想我們也是一樣團契小組存在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看起來都像聖人都很完美,而是我們每一個人,而是我們每個人在那個軟弱欠缺失敗當中我們可以相互扶持。我們可以相互依靠,我們能夠有一個人可以聽我們認罪,我們可以有一個人聽我們悔改,成為我們彼此之間的幫助,這個很重要阿!如果我們的團契是大家之間都要有一點距離,大家都需要蓋一個面紗,大家都彼此需要我防你你防我的時候,這樣就很可惜。

3.帶你的朋友來

最後,我們教會明年的目標釋放在陪伴與關懷。那就是我們鼓勵我們的弟兄姊妹去關係你周遭的人。其實和平教會的人不可能都是冷漠的也一定是有作些什麼的,然後這教會能夠成長變成今日這樣的。但我要說的是我們一定還可以做的更好,做的更棒。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時間去投入,去關懷。你們願不願意參加像阿明這樣的一個褥子團契。你們願不願意把人的需要看為是重要的。願不願意跟別人建立一個深厚的關係。願不願意將彼此的關係方在重要的地方上。怎麼歡迎新朋友呢?昨日在會議上說有同工說:其實當有新朋友在我們當中的時候,可能連去地下室拿一個碗吃飯都覺得很緊張。你們覺得有可能不可能,說真的,每次約新朋友下去吃飯,通常很多第一次來的朋友其實都不會留下來吃飯,因為留下來吃飯讓人覺得很緊張。你知道嘛,你在吃飯的時候大家很熱絡的交通吃飯,只有你一個人扒飯,這樣真的很寂寞呢!很尷尬ㄟ!大家都很熱衷,只有我一個人在那邊吃。如果你看到新朋友來,其實你要做的不僅僅是約他到樓下吃飯,你可以做更多的是陪著他,跟他說碗筷放哪,在哪排隊,我們有一個招待新朋友的桌子,可以讓招待的同工陪他們吃飯,記得妳也要陪他吃,這樣他才會覺得這個教會很溫暖。我要說一個自己的經驗,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他每周都會約我去教會,我已經去很多次了,每次都有他的陪伴,但是當有一次他跟我說他那個週末不去教會的時候我都傻眼了,因為我不知道要怎麼自己一個人走進教會。我們教會有做很多關心中南部來的學生的事工。很多人你約第一次會來,約第二次也會來,但你沒約第三次,他第三次就沒有來,不要以為他來過一兩次就會自己主動來了。我要跟你說的是,這個禮拜六,我們有一個聖誕晚會,這個晚會我們從還沒有開始放暑假就開始計畫,你開始邀約你的朋友了嘛?不要覺得這是和平教會的事情,與你個人無關,如果你有朋友,他很需要福音,你就要去邀請他!你要知道,一個人在沒有人邀請的狀況之下要踏進教會是很困難的。當然不是說沒有人邀請就不可能有人踏進教會,只是那通常自己踏入教會的通常都是他人生遇到盡頭了。但是如果有朋友邀請一下,那踏進教會的門檻就突然低了許多,他就很容易踏進來。我很希望你們都有邀約你們的朋友,不是為了和平教會人數要便多,而是你這個福音是好的,你真的願意跟你的朋友分享。如果你真的邀請你朋友的,我希望大家多注意一下。其實每年的晚會我們都可以看見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的節目做的很好,表演的很好,蔡牧師的短講也講的很好,我們到處都坐滿了人,兩三百人,但是下一個禮拜我們來了多少新朋友?我多年來帶團契的經驗就是這樣,新朋友的聚會都很棒很精采,但是下一個禮拜都沒有人來,為什麼?因為那一天沒有聖誕晚會,因為那天我們都沒有人在去邀請。你知道嘛?很多時候不是你的朋友覺得你們的晚會不好,你們的戲劇很差,他們從此決定不來。不是阿!他們覺得很好覺得還想再來,但是我們沒有再去邀請

啊。所以我們今年有做一個特別的設計。,我們八點半就結束了,結束之後要幹嘛?八點半吃點心喔!請我們的弟兄姊妹不要顧著只吃點心喔!點心也沒什麼特別好吃。我們鼓勵你留下來與你的朋友一起吃點心,但重點不是吃點心,我們希望你可以問問他們覺得戲劇怎麼樣,看完戲劇有什麼樣的感覺,你覺得牧師的短講如何,你覺得教會給你什麼感覺,然後你問他說那你還想不想再來,好的話,那更好,你就下禮拜再邀他來馬,然後一月二月三月都邀他來馬,千萬不要只邀他一次,你沒有邀他他不好意思來啦!我覺得每次很多是我們約我們約朋友的時候都只是陪他走一哩路,而沒有陪他走二哩路三哩路,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為你的親人朋友禱告了嘛?還有最後這五天齁,我希望我們大家都把握機會!

禱告

親愛的主我們要謝謝你有機會讓我們成為你的兒女,主我們真的要說,成為你的兒女是一件蒙恩後祝福的事情,主我們願意將這樣的恩典與別人分享,主求你幫助我們,我們真的願意成為像阿明的朋友一樣,主阿我們為了他人的需要迫不及待去付上代價,主阿,求你讓我們成為這樣子的人,主不管是我們跟弟兄姊妹,或是新的福音朋友們,主都求你讓我們採取行動付上代價,我們特別為這禮拜的聖誕節活動,主你就感動我們成為一個分享耶穌基督信息的使者。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天上異象Heavenly Vision

講道內容
講題:天上異象Heavenly Vision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六章12-20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講道影片
MP3: [][


Ⅰ、引言:我有一個夢想

今日我們一起思考何謂「天上的異象」?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為自己辯護時說:「我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近代最類似保羅這番話的,當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於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帶領了一場遊行,後人稱之為「華盛頓遊行(March of Washington)」。當日,他發表了一篇舉世聞名的演說,其影響力遍佈美國、甚至全世界。今日非裔美國人在美國,能享有人權,甚至出任總統,這篇演說或許功不可沒。來聽其中一段演講內容。

And so even though we face the difficulties,
雖然我們面對許多困難,
Of today and tomorrow, I still have a dream.
在今天與明天,但我還是有一個夢。
It is a dream deeply rooted in the American dream.
這個夢深深紮根於美國夢。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我有一個夢,
有一天這個國家可以興起,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真正活出她信念的真諦: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我們相信這個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我夢想總有一天,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在喬治亞的紅山上面,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和昔日奴隸主人的子孫,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能夠並肩坐在一起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同桌共敘兄弟情誼。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我夢想總有一天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甚至在密西西比,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如沙漠熱氣般逼人的不公義,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如沙漠熱氣般逼人的壓迫,
Will be transformed終將被轉化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成為自由與公義的綠洲。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我有一個夢想,我的四個小孩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總有一天將會生活在一個國家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在那裡他們被評斷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不是基於他們的膚色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而是基於他們的品格。
I have a dream today!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我夢想總會有一天,
Down in Alabama, with its vicious racists,
在南方的阿拉巴馬目前充斥邪惡的種族主義,
With its governor having his lips
該州州長滿口都是
Dripping with the words of
充滿這樣的話語
Interposition and ullification”
對聯邦法令存有異議或拒不施行。
One day right in Alabama
總會有一天就在阿拉巴馬
Litt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黑人小男孩和黑人小女孩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將可以手牽著手
With little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與白人小男孩和白人小女孩
As sisters and brothers.
情同手足。
I have a dream today!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我有個夢想,總會有一天,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每一山谷將會上升
An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每一丘陵高山
Shall be made low,都會降低,
And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崎嶇之地終必成為平坦,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彎曲之路終必成為修直;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上主的榮光終必顯現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所有眾生將會共同看見。

演說中強調,人不應該因為自己的膚色,而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在此之後,美國發生一連串相關的事件,金恩也因為這個運動,被監聽、入獄,甚至獻上生命,被暗殺身亡。演說的後段引用聖經經文:「高山將被宜為平地,低谷被填高,崎嶇的被抹平,彎曲的被修直,所有人會看見主的榮光」。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是夢想、願景、還是異象?

Ⅱ、夢想願景異象

1.童年的夢想:海闊天空創意想像

「夢想」是每個孩童都會有的,常是超越現實的限制,天馬行空的。有一段影片,是關於哈薩克的幼童分享他們的夢想。老師問孩子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小孩作大夢:
「是否有誰願意說說他的夢想?」
「我要成為畫家。」
「我要成為美髮師!把頭髮弄得很漂亮。」
「舞蹈家!」
「太空人!」
(唱歌:白雪飄於雲夜)「唱得不錯吧?」
「撒亞,請你告訴我們你的夢想?」
「我將成為一位總統。首先,我們要打擊賄賂。我們國家石油豐富,我們可以建造太空船。我們中間有科學家嗎?改善醫療照護體系。還有一件事,我們的人口必須增長。嗯,你將成為我的妻子。」
如影片所呈現的,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的夢想,有的是美髮師、舞蹈家,甚至有很大的夢想,成為總統。

2.企業的願景:凝聚共識前瞻發展

何謂願景?它是企業所主張的。異象跟願景,英文都是「Vision」。願景一詞開始受到企業界的重視,是來自史丹佛大學的二位學者——James Collins和Jerry Porras的研究報告。他們以社會學的手法,調查研究某些公司企業,之所以能持久經營,背後的因素。後來,研究內容集結成書,名為「Built to Last」,出版後引起廣泛的迴響,教會界亦然。

德國的默克(Merck)藥廠,就是書中十八家公司的其中一家,成立於一六六八年,歷經三百四十五年的營運,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一間公司。該公司有一清晰的願景,名為「默克之道(The Merck way)」,

內容如下:

Every human being is unique.
每個人都很獨特,
There is no limit無遠弗屆
They can strive.他們會奮鬥。
They can ponder ,Search ,And inquire,他們會深思、尋找、探索,
In the quest for new knowledge.
追求新知識。
They can think, Analyze, And research
他們會思考、分析、並且研究,
To improve the world.
來改善世界。
But human beings can also love,
但是人類也會愛,
Dream, Feel, Enjoy, Laugh, Celebrate.
夢想,感受,享受,歡笑,歡慶。
And they can fail, Pick themselves up,
他們也會失敗,爬起來,
And do the best they can all over again.盡其所能再接再厲。
It’s part of what we call life.
這都是我們稱為人生的一部份。
Since 1668, we’ve been doing
自從一六六八年,我們一直努力
Everything to improve
盡所能來改善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人類生命的品質。
Merck, live a better life.
默克,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默克的願景,是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希望人人都能生活得更美好。不同於其他藥廠的廣告,這支影片能讓觀看的人,在片中看到自己的某一部份。他們認為公司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得到祝福、活得更好,這是默克的夢想。根據James Collins和Jerry Porras的研究結果顯示,一間公司若擁有類似默克那樣的企業願景,思考點不僅止於業績和盈餘,則該公司往往能良好且長久地營運下去,不易遭到淘汰。因此,企業擁有願景十分重要。

3.天上的異象:啟示託付奉獻擺上

而「異象」與夢想、願景又有何不同?保羅認為異象是上帝給予選民們的啟示和託付。他稱之為「天上的異象」。領受異象的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接受異象,並為此奉獻一生,如同保羅或金恩博士所作的。因為異象,保羅的人生全然改變,甚至在被判刑、臨終前,面對亞基帕王,他仍說:「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26:19)。

III、保羅的異象

1.從天發光比日還亮

保羅說,異象是天上來的。如同天上來的一道光,比陽光還強烈,照耀在他身上。那時,他正帶著官府的許可,要到大馬色追捕基督徒下獄,但基督的光臨到他。

耶穌基督第一次顯現榮光,並不是在保羅身上,而是他帶著三位門徒登上山頂時,曾顯現出他的榮耀。「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太17:2)。在啟示錄裡,使徒約翰見到主耶穌在七座燈臺間也是如此。「他右手拿著七星,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啟1:16)。

所以,保羅看到的異象是,那個他認為已經被判刑、死了的猶太人,竟然從天上向他顯現。這使得他對耶穌的認識,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改變。

2.掃羅你為何逼迫我

耶穌基督不只讓保羅看見自己是榮耀的主,更在異象中問保羅,為何逼迫他。事實上,保羅從來沒有逼迫過耶穌,因為當時耶穌已經不在人世了。保羅逼迫的是那些信耶穌的人。但是,耶穌不問保羅,為什麼逼迫教會、門徒?而是問保羅,為什麼逼迫他?顯然地耶穌將教會、門徒,視為自己的一部份,所以逼迫教會、門徒,就等同於逼迫耶穌。

舊約但以理書裡,尼布甲尼撒王逼迫敬拜耶和華的人時,將但以理的三個好朋友關進牢並放到火爐裡,結果在火爐中,竟然有四個人。而這第四個人「好像人子一樣」,「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遊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但3:25)這好像是在對尼布甲尼撒王說:「你逼迫我的三位門徒,就等於是逼迫我。」耶穌也說,如果你給這弟兄裡,最小的一個,一杯水喝的話,就等於是做在我的身上。「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所以,「掃羅、掃羅,你為何逼迫我」這句話,正是主給信他的人,一個極大的安慰,表示信徒是屬主的人,主完全地認同我們。

3.你用腳踢刺是難的

耶穌對保羅說:「你逼迫我,就如用腳去踢刺一般。」為什麼有人會愚蠢地用腳踢刺呢?其實,耶穌所說的「刺」,是一種趕牛的工具。農夫為了趕牛,會在棍尖裝一鉤刺。當牛不走時,就用尖刺戳牠的臀部。牛若走歪了,便用棍頂上的彎鉤,引牛走回正確的道路上。本來農夫只會輕輕戳牛,引導牠。但是,有時牛覺得被戳得很不舒服,就會用腳踢那根棍子;結果只會更痛,因為牛棍上有那些尖刺,踢得越大力,傷得就越重。這個工具雖然可以譯作「刺」,但是也因此讓讀者不容易聯想到,它是指趕牛的棍子(Goad)。圖片上有張放大的示意圖,方便大家瞭解它的形狀。「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傳12:11),這裡的「刺棍」即「趕牛棍」。

耶穌說:「保羅逼迫教會,就是逼迫我。」但耶穌對保羅說:「逼迫我的教會,逼迫我,受傷的是你自己,不是我,何必自取受傷呢?」耶穌是受害者,但是,他更關心加害者,對他說:「何必要逼迫我,讓自己受傷呢?」就像牛隻,何必要踢刺呢?主人的本意,不是要傷害牛,而是要帶領牛隻,走在正確的方向;抵抗它,是自取傷害,不但傷不了棍子,還會讓自己更痛。在以賽亞書中,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為甚麼屢次悖逆,還要受責打嗎?你們已經滿頭疼痛,全心發昏」(賽1:5)。在異象中,基督讓保羅看見,自己是榮耀的主;而他正走在錯誤的路上,所作的不只是錯誤,還會傷害自己。耶穌捨不得保羅繼續傷害自己,所以問他:「為什麼要傷害基督?逼迫基督,結果是自討苦吃。」中文俗諺:「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可以聽出,耶穌也捨不得保羅自我傷害。

4.特意顯現執事見證

異象不僅止於此,還會帶出使命與託付。在經歷耶穌基督的榮光後,保羅意識到,自己對耶穌的認識有誤;對抗耶穌,只會迷失方向、讓自己受傷。所以,保羅問道:「你是誰?」,「我是你所逼迫的耶穌」,「那麼,主啊!我該做什麼?」耶穌說:「進城,我會派人醫治你的眼睛,然後差遣你到外邦人中,成為使徒。」聖經描述,基督特意向保羅顯現,是要保羅能服侍主、做執事,為主做見證。

摩西在曠野放牧岳丈的羊群時,耶和華在荊棘中向他顯現,這不是為了讓他回去向人炫耀,自己看見了異象。同樣地,上帝也不是為了讓掃羅去說,自己看見了耶穌,從天上向他說話。異象的目的,是要交付重要的使命。「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裏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從埃及領出來。」(出3:2,10)所以,接續異象的,是使命。同樣地,當烏西雅王駕崩的那年,先知以賽亞在聖殿看見異象,與摩西不同的是,他不是看到象徵性的東西,他是直接看到上帝坐在寶座上。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6:1, 8)在異象中,耶和華問,「我們可以差遣誰?誰願意去呢?」以賽亞回答:「我在這裏,請差遣我!」然而,在蒙差遣以先,當天使喊著:「聖哉!聖哉!聖哉!」時,以賽亞發現,自己竟是個充滿罪惡、嘴唇不潔之人。這是因為當人看見上帝,再看見自己時,會發現自己內在有問題,需要被改變。同樣,掃羅必須改變,放棄迫害基督徒,然後上帝就託付使命給他。以賽亞也是,當他悔改了,上帝便吩咐他,去呼召百姓們回轉、得醫治,即便百姓們會心裡剛硬,不願悔改。

5.從黑暗中歸向光明

保羅的使命內容,是幫助在黑暗中的人,脫離黑暗、進入光明。「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裏」(西1:13)同樣地,基督徒蒙揀選,作君尊祭司,成為聖潔的國度,甚至見到異象,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光明者之美德。「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異象來自天上

夢想是自己想的,願景是所有員工共同討論出來的;而「異象」是上帝向他的百姓子民顯現的。亞伯拉罕蒙上帝的呼召時,上帝就是在異象中向他顯現。「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創15:1)在異象中,上帝向當時還叫作亞伯蘭的他說,「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彼得掙扎著是否要向外邦人傳福音時,上帝給他看見異象。「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徒10:19)一匹大布裡,有著各式各樣的動物,上帝吩咐彼得拿去吃。彼得驚恐說那是不潔淨的,然而上帝告訴他,耶和華看為潔淨的,人不要以為不潔淨。基督信仰,得以在猶太群體當中傳揚開,正是因為這個異象。因此,異象都是從上帝而來的。

2.異象認識基督

在異象啟示中,上帝讓人重新瞭解他,人會對上帝會有全新的認識。過去,保羅以外貌來認基督,見到異象之後,他認識耶穌是生命的主、復活的主,也是愛全世界的救主。「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
(林後5:16)更多認識主耶穌之後,保羅甚至還說:「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當上帝吩咐亞伯拉罕,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接受上帝的祝福,進而成為萬民的祝福之時,亞伯拉罕重新學習認識上帝,並且瞭解自己蒙祝福,是為了要祝福其他的人,這是對上帝新的認識。

3.異象轉化掃羅

「認識」會帶來使命和代價。為了完成使命、不違背異象,保羅披戴枷鎖,成為帶著鎖鍊的「欽差」。當他向亞基帕王傳福音時,即便王嘲笑他,妄想以幾句話的工夫,改變王的信仰;保羅仍回覆說,他希望不只是亞基帕王,就連在場的所有人,他都希望他們能夠認識耶穌,得著上帝的恩典,只是不要像他一樣,身陷牢獄,戴著鎖鍊。

保羅的改變很特別!原本,保羅的名字是希伯來文,叫作「掃羅」,他是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但在異象中,上帝對他說:「你要作外邦人的使徒。」因為過去逼迫教會,保羅自認為不配,也沒有資格擔任使徒,所以把自己的名字,從希伯來文的「掃羅」,改成拉丁文的「保羅」,意思是:小的,藉此表明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一位。改拉丁名字還有一個意義,就是保羅表明從今以後,他要向使用拉丁語的外邦人們傳福音。他說:「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林前15:9-10)因為上帝看他是位忠心的人,因此呼召他侍奉主。「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我從前是褻瀆 上帝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提前1:12-13)從此,希伯來的掃羅,成為拉丁的保羅。從一個便雅憫族的法利賽人,是最優秀、最完全的,成為最不配的、最微小的,蒙基督樂意使用的,一個小使徒。異象改變了保羅的一生。

4.異象帶出使命

使命,是要完成的事工;異象,則是我們所看見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改變,這改變包括對上帝、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從異象到現實,過程中所需做的事,就是使命。異象必定會帶來使命。

當保羅和其宣道團隊,到了小亞細亞,正不知接下來該往哪裡去之際,上帝給他一個異象。一位馬其頓人,請求保羅去幫助他們。保羅便將整個團隊,帶往馬其頓。「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上帝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徒16:9-10)啟示錄裡記載,耶穌基督站在七座燈臺中,向使徒約翰顯現。並且吩咐他,要把所看見的一切,包括現在和將來的事,都寫出來。「我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七個金燈臺。燈臺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啟1:12-13, 19)因此才有了啟示錄這卷書。所以異象包含使命的託付,使得異象不只是異象,還能夠被實現。

V、結論:認識基督為至寶,順服天上的異象

保羅在獄中執筆監獄書信時,曾說:「我以認識基督為至寶,不違背天上的異象。」當初和平教會與我聯繫,邀請我前來牧會時,便請求我為教會尋求上帝,到底神給和平的異象是什麼?那時,恰巧全球正風行「異象」的尋求,從公司行號,乃至教會機關,都在尋找自己的異象。我為此專一地在上帝面前禱告,一段時日後,上帝給了我一段經文,「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我以此和教會的長老們分享。時至今日,和平教會都以這段經文,作為是上帝透過聖經和我,啟示給教會的。

異象是從天上來的,讓基督徒面對面地認識上帝,發現自己真實的光景,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並且帶來使命,讓我們去完成它。

禱告

主,願你成為我們的異象,讓我們更認識你、自己、和世界。你讓你的獨生愛子,為了這個世界犧牲性命。當我們看見這點時,主,請同時讓我們看見,仍有許多人還活在黑暗中,無法因著基督,使生命發生轉化。求主把這負擔放在我們每個基督徒的心裡,讓異象能夠成為使命,也讓和平教會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僕人領袖

講題:僕人領袖
經文:馬可福音十章44-45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月十三日




講道影片
MP3: [] [華.1][]

I.引言:東方之旅

不久前,我以「幸福的麵包」為講道主題,因為大家急迫認同,要讓我們教會裡的弟兄姐妹,無論是生活上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有人可陪伴。可是,目前在教會聚會的弟兄姐妹,參加團契或小組的人約為55%;僅參與主日禮拜的人,則為45%。因此,沒有參加團契小組的這群人,若生活中發生事情時,必須自己去面對與承受,因為教會裡無人知曉,也無從給予協助與陪伴。所以,我們希望每個人在教會中,有固定的小組生活、彼此關懷。因而我們需要培育更多願意成為陪伴者的同工。那要如何成為一個好的陪伴者呢?其特點是,願意學習耶穌的榜樣   「僕人的角色」。

這個觀念,是由德國Hermann Hesse(1877-1962)提出來的。他因為不贊同希特勒的作法,而逃到瑞士,且轉籍成當地人。他是位詩人、小說家、畫家;並在1946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他於1932年出版一本德文小說,名為「東方之旅」(The Journey to the East)。深入了解此書後,發現應該翻成「東方朝聖之旅」(Pilgrimage to the Orient)較為貼切。East只是東西南北的東方,Orient有古老的東方之意,包涵「智慧」的意思。而Journey只是旅行的意思,Pilgrimage則有朝聖之意。而故事正是描述一群各式各樣的人往東方去旅行,他們要尋找的是 --終極的真理。小說裡提到的人物,例如柏拉圖、莫札特,這些歷史中偉大的哲學家、音樂家,還有唐吉訶德這個小說中的人物。這些頂級的人,跟我們的主角,叫H,H,組成一個團隊,到東方去尋找智慧。因為旅程需要,就找了一個僕人,幫他們處理路上的雜事,這個僕人叫Leo。但是,Leo陪他們走到一個城市,叫Morbio Inferiore之後,就莫名地離開了。當Leo在時,旅程都很順利,所有的問題,他都能處理得很好。不料,Leo離開以後,這一群人無法再繼續往前走,因為他們都很優秀,凡事各有主見,誰也不願意聽誰的。最後沒辦法,這個團隊只好解散。H,H非常難過,心想為什麼會這樣呢?最後,他獨自一人,很辛苦地找到了真智慧以後,上主對他說:「其實,你們的領袖是Leo。」他非常吃驚,回說:「Leo不學無術,什麼都沒有,他只是我們的僕人。」上主說:「我就是要讓你們學到一個功課,真正的領袖,就是願意服侍的僕人。」

II.僕人式領袖

這個觀念後來影響了Robert K. Greenleaf(1904-1990)。當時正是全世界都在討論,關於團體領導的方式,有各式各樣的理論。例如:X 理論、Y理論,都是這個時期的學說。當Greenleaf看完Hermann Hesse這本小說時,他認為一個真正好的領導者,不應該是如何去利用人、管控人,而是如何去服侍他人,就如Hermann Hesse 所說的。所以,他將這個觀念發展成為一本書,這本書後來成為管理學,或是領袖學一本很有影響力的書,在1970年出版,叫作「僕人領袖」(The Servant as Leader)。多年之後,他的學生James Sipe和 Don Frick (2009)兩人將僕人領袖應該有的特點整理出來,寫成一本書   Seven Pillars of Servant Leadership,內容說明,要成為僕人領袖,需具有七大特點,他們稱為七大支柱。

1.高尚品格

首先,要有「高尚品格」的特點。在提多書中寫到「要樂意接待外人,好善,克己,正直,聖潔節制。」(多1:8)所以,要成為領袖的人,必須樂意接待人,且好善、正直、聖潔。

2.他人優先

在遇到問題、困難時,不是優先考慮自己,而是先考慮到別人。要存心謙卑,看別人的需要比自己更強,就如聖經上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從原文研究,會發現字意是「各人看別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重要」。而有這特點的人,就是屬於僕人領袖型者。

3.擅長溝通

再者,他必須願意且擅長與別人溝通。耶穌說:「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15:15)亦即,不是把想法憋在肚子裡,而是願意與所帶領的人好好溝通。

4.熱忱合作

除了會看到他人的需要、使人尊敬、願意溝通之外。當他處理事情時,還要願意與別人合作,不是自己獨攬。願意與大家同一個心志,齊心努力,把事情完成。「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1:27)以今年教會聖誕節「回家」的活動為例。我們不希望只是年青人把這戲劇製作得很好,我們希望是全教會有恩賜的人一起來參與。就像他們製作的短片,當中有成契、有夫婦團契、有社青、有青契、有兒主,大家一起把劇完成。

5.高瞻遠矚

另外,領袖必須要有「前瞻」的能力,不是只有看到近處,這叫「先見之明」(Foresight)的眼光,如同現在常說的永續發展的精神。處理事情需要長遠考量,這決定對十年、廿年後會有怎樣的影響?舉例,曾經有一段時間,政府非常鼓勵大家使用免洗餐具-保麗龍,目的為要解決肝炎傳染的問題。等到用了幾年才發現,保麗龍是無法分解的垃圾,現在政府又改變政策,推廣民眾不要使用。可見早期當我們處理肝炎傳染問題,採用這個方法時,並無思考到這決定,將對台灣長遠的影響會造成何種困境!保羅說:「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所以,當面對一件事情時,不是只看到現在的痛苦,而是會想到將來永遠的榮耀,這人便是具有領袖特質的人。

6.顧全大局

除了看得遠,還要看得廣。領袖不能只看單一事情,必須看到對整體的影響是什麼?他必須是一個具有「系統思考」的人。所以一個領袖不是只看到問題就立即處理,也需要有整全的思想,不然可能因為未加思索地處理,而影響整個大局。即使是一點點的麵酵,也要考慮到它可能對全體的影響。所以,保羅說:「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林前5:6)

7.道德權柄

最後,別人聽從、順服他,是因為他在道德上的表現,而不是機構所給他的權力。聖經說,要成為無可指摘、誠實無偽,作無瑕疵的兒女,這樣才能夠明光照耀。「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2:15)以上是他們提到七大僕人領袖的特點。

III.耶穌的榜樣

從耶穌身上,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榜樣。耶穌基督到世上來,說:「我不是要受人的服侍,我是要服侍人。」這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學習耶穌,成為一個「僕人式的領袖」。

1.揀選親愛賜靈使命

這個僕人是怎麼產生的?他是被神揀選的,不是自己自願說:「我要當僕人。」在小說中,是上主呼召Leo出來當他們的僕人,以僕人的樣式帶領這一群很聰明的人,到東方尋找智慧。聖經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裏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太12:18)所以,當有人願意出來選長執時,他們心中會有一個感覺,是神揀他、呼召他。並不是有一群人支持他出來當公僕,而是神揀選他出來當神僕,他願意當「神的僕人」,服侍神的群羊。所以,神是喜愛他,把靈賜給他,他也領受使命,要把福音傳給萬邦。這就是Chosen& Beloved。

2.道成肉身認同體恤

要完成被揀選所負的使命,他必須願意到所帶領的人當中,特別是最軟弱、最弱勢的人,跟這群人在一起,亦即,「道成肉身」(Incarnation & Identification)。他願意成為我們的樣子,並且能夠體諒我們的痛苦,這樣他才能帶領我們。「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2:14;來4:15)

3.走遍城鄉宣講醫治

不只在人當中,他還願意到各地方去。無論是城市、鄉村…,只要有需要,他都無所謂、都願意去,作各樣的服侍、教導、傳揚福音,還有醫治病症。他願意工作,也願意分享(Work & Word)。「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太9:35)當我們提到南港拓植事工時,需要學習對主說:「親愛的主,你讓我留在和平,我就留在和平。你讓我去南港,我就去南港,我不會堅持一定要在哪裡?請你告訴我,我應該在哪裡?我就願意去。」不是只有用嘴巴講,而是手、腳也願意服侍。這是耶穌基督留給我們的榜樣。

4.洗門徒腳留好榜樣

只有僕人才會幫人洗腳,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幫他的門徒洗腳,留下僕人的榜樣,這是一個僕人領袖的榜樣   謙卑的服侍(Humble Service)。所以,他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13:14-15)

5.成全託付榮耀上主

主耶穌必須要成全上帝給他的託付,然後把榮耀歸給上帝。在最後的晚餐結束之後,耶穌基督帶門徒到客西馬尼園,他作了一個禱告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17:4)換言之,我們參與教會服侍,當明白神所託付的是什麼?當我們盡忠成全,完成使命之後,要把榮耀歸給神。盼望這次長老執事選舉出來的人,也會對神說:「請讓我知道你所託付我的是什麼事?我願意盡忠地把它成全。好把榮耀歸給你。」所以,要努力達成他的使命(Fulifilling Goal),且將榮耀歸給上帝(Glorifying God)

6.虛己奴僕順服至死

最後,這個僕人在必要時,甚至願意把自己擺上犧牲性命。如今天的啟應文,「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7-8)耶穌基督怎麼成為一位領袖?就是願意先成為僕人,甚至為了完成使命,死在十字架上,以致成為大家由衷願意聽從、順服的好領袖。這就是系統神學上所稱的  「倒空自己」(Kenotic Servant Kenotic)。當一個人願意將自己的地位、一切都倒空,然後服侍別人,使別人從心裡願意佩服他,遵從他,聽從他的話。且如同耶穌基督順服到死,便成為一個「倒空自己的僕人」(Obedient Unto Death)。

IV.屬靈的功課

1.求主親自揀選

首先,我們要為這次42位執事候選人,與9位長老候選人禱告,希望神親自向他們說話,呼召他們。當猶大自殺以後,門徒們要進行補選時,「眾人就禱告說:『主啊,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徒1:24)他們求主指明他自己所揀選的為何者,門徒再隨著聖靈的感動選之。所以,希望我們也先禱告。禱告完,讓神呼召他們。並且也求神感動我們,使我們選出來的人,是神所感動的。

2.認同俯就卑微

希望被選出來的人,不會想高高在上當長老、執事。而是願意跟教會裡面比較弱勢、比較沒有被注意的人同在,願意親近他們,陪伴他們。正是保羅提醒的,不要志氣高大,要俯就卑微的人。「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羅12:16)

3.跟隨基督腳蹤

再來,所選出來的長老、執事,要願意跟隨耶穌基督的腳蹤,願意受苦的心志。「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

4.虛己謙卑服侍

不只要願意跟隨耶穌基督的腳蹤,願意受苦的心,也要願意謙卑自己,來服侍弟兄姐妹。「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5:5)

V.結論:從老闆到領袖

有人用上圖來區分商業管理的模式,誰屬老闆型,誰為領袖型?坐在後方上面,要前面一群人往前拉,成為大家重擔的是老闆。願意在前面,帶領大家,把重擔一起往前拉的,是領袖。希望我們選出來的長老、執事們,不是要作教會的老闆,是作我們的領袖。
有人更進一步分析,老闆與領袖的差別。(如下圖)老闆是驅使別人,領袖是鼓舞別人。老闆是要求尊重,領袖是贏得尊重。老闆是只講自己,領袖是常說我們。老闆是讓人害怕恐懼,領袖是讓人產生熱心積極。老闆是會推諉卸責,領袖是勇於負責。老闆是利用別人,領袖是栽培別人。老闆是獨佔功績,領袖分享功績。老闆是下令前進,領袖是陪伴同行。老闆是發號施令,領袖是請教建議。老闆是要求給解答,領袖是我們一起來尋求解答。耶穌基督對門徒說:「我在你們中間,是如同服事人的。」(路22:27)希望我們能夠跟隨耶穌腳蹤,在服侍中、成為僕人領袖。

禱告:

主耶穌,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會有影響周圍人的機會與能力。求主幫助我們,當有這樣能力與機會時,我們心中願意來學習你的榜樣,成為一個僕人的領袖,作為一個領袖的僕人。感謝垂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同工(coworker)

講題:同工(coworker)
經文:哥林前書第三章9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影片:

MP3:
[][]




I.引言:陪伴分享與培育造就

聖經中所指的「同工」,乃是「與神同工」之意。這可以是擔任教會的長老、牧師、執事之職,也可以是什麼職分都沒有,仍願意與神同工。同工要做什麼呢?使徒保羅用比喻讓我們知道同工有兩件事情要做,  第一個比喻:「種田要從耕地開始,需要澆水、撒種、除草…」,除了要做很多的事情,也要學習「等待」,等待種植的植物長大、開花結果。保羅說:「你們就是上帝所做的田地。」  因此,同工要努力地讓教會裡的弟兄姊妹開出美麗的花朵,他們的生命結出榮耀神的果子、福音的果子。第二個比喻,保羅又說:「我們是蓋房屋的」,就像蓋這間禮拜堂,需要很多同工,有綁模的、綁鋼筋的、灌水泥的、裝潢的、設置電器…等等很多同工,大家只有一個目的,把教會蓋好,將來可以在這裡敬拜上帝,使神願意在我們當中彰顯他的榮耀。所以,我們當同工的,除了耕耘、建造個人可結出好果子的環境,還要建造一個神願意同在的教會,這就是選長執的目的。 

今年二月獻堂禮拜後,我向小會提出退休申請。長老教會有一個規定,主任牧師辭職時,全體牧師都需一起總辭,因此,兩年內四個牧師會同時離開和平教會。為此,小會員開始向主禱告,尋求在牧者交替的情況下,如何使會友仍能同心合意地聚集、推展教會事工。於是,小會員發現,首要之事,即是讓大家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屬於這個教會的,生活上所遭遇的事情有人瞭解與陪伴。之後,長老、執事們一起觀賞一部影片「幸福的麵包」。其內容要表達的即為   生活中有人分享、有人陪伴就是幸福。這也是牧師團隊離開和平教會前的重點事工,但是要讓和平五百多個人都幸福,是個挑戰。

近期,教會辦公室人員調查來參加主日崇拜者人數,計有八百七十二人;參與團契小組的人數,約為四百八十三人。所以,相對尚未加入團契者,應為三百三十九人;這個比例是百分之五十五,比2005年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成長了將近一倍;但仍然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僅參加禮拜。如果只是來主日禮拜,比較難有幸福的感覺,因為家裡發生的事情,並無人知曉,就無從關心與陪伴。我自己參加三個小組,組員們知道我們家所發生的事情。通常我們不可能向所有人分享自己家裡的事情,在小組裡才有時間、機會讓其他弟兄姊妹更認識自己,為自己的難處代禱,這就是有人陪伴、分享的幸福。所以,我非常希望每個和平人都有自己的小組,但是我們的困難是找不到小組長,沒有人願意當小組長,所以培育、造就小組長也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2010年的我們教會組織圖(下圖),有四個牧師,一個牧師負責牧養三個部,每一部有一個長老,所以總共有十二個長老負責治理教會,每一個長老還需牧養一些執事、作為該部門的同工,執事之外也有另外邀請一些核心同工一起來參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部門工作輕重不一,彼此的協調與合作有些困難。

因此,我們在2012年稍作調整,耶穌基督仍然是我們的根基,「禮拜部」跟「聖樂部」成「崇拜委員會」,由蔡牧師負責;「關懷」跟「小組」合成「關顧委員會」,由何牧師負責;「教育」跟「青年」合成「培育委員會」,由曾牧師牧養;「宣道」跟「社區」合成「外展委員會」,由李牧師負責牧養;「行政、總務、財務、資訊」則合成「會務委員會」由蔡牧師負責。

但是,即使經過這樣的調整,我們還是發現各部門之間要合作有些難度,加上我們想要強調幸福感,所以還是需要改變。這次把重點放在「陪伴」與「培育」上,我們將五個委員會重新整合成四個體系,將行政跟財務合併成行政部,總務跟資訊合併成一部,這樣是會務體系;崇拜、聖樂、社區、宣道則是保存在事工;牧養則分成陪伴、關顧,以四十歲以上和四十歲以下做區分,另外還有小組跟裝備上的區分,耶穌仍然是我們的主宰與根基,牧師就集中在陪伴跟培育的事工,也因為多了一個開拓體系,所以從十二個長老變成十三個長老,除了長老與執事之外,也一樣會另外再邀請核心同工一起配搭服事。

II.耶穌造就彼得

1.呼召三次

今天就是要選舉執事候選人,總共要四十八位,選出來之後也要栽培這些同工,讓他們有信心參與上帝國的服事。聖經上有兩個範例,一個是上帝怎樣栽培彼得、一個是巴拿巴如何培育掃羅。耶穌基督呼召彼得三次,最後一次才成功。第一次是彼得在抓魚的時候,耶穌邀請他捨網來跟隨他得人,彼得當下就捨了網跟隨耶穌,這就是暫時先捨下自己原本的工作,來跟隨主。只是不久之後又回去打魚了。「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太4:18-20)

第二次耶穌再碰到他時,那天彼得一直打不到魚,於是耶穌幫助他,彼得因而發現耶穌不是普通的人,也發現自己是罪人,以致不敢與耶穌同工,所以對耶穌說:「你離開我吧!」但是,耶穌原諒他,並再一次的邀請他一起得人,這一次彼得不只把網子放下來,還捨棄了一切所有的。「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 『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5:8-11)

第三次是在耶穌復活以後。彼得在耶穌被抓時三次否認耶穌,現在耶穌復活了,沒有因為彼得過去的失敗就放棄他,反而再一次邀請他,問彼得是否願意愛他,彼得回答耶穌,他信心不夠,耶穌說:「只要你願意愛我就夠了。」於是耶穌將小羊交給彼得牧養,並告訴彼得年老時,將會如何死,且榮耀神。「『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啊,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21:18-22) 所以被神呼召來當同工,不只是要捨網、捨物,甚至要捨命。將來我們所選出來的執事,一定需要將他生命中的一些時間空出來,也可能是需要捨棄一些事務,才能服事上帝。

2.轉化恩賜

再者,耶穌告訴彼得可以運用抓魚的能力拿來得人。像我,原本是精神科醫師,耶穌叫我用照顧病人的方法轉化用在陪伴會友的事上。以前看診時,專心聽病人說話,找到問題,為他治療。現在則注意聽會友說話,找到問題,想辦法幫助他們。同樣,如果你是老師,以前是把知識教導學生,現在一樣教導慕道友認識上帝;如果是商人,以前是用各種行銷手法把賣東西,現在就是用各種行銷手法傳福音。如此,我們便可以把上帝本來賜給我們的恩賜發揮出來。

3.肯定責斥

第一次耶穌遇見「西門」,將他改名為「彼得」。第二次耶穌遇見彼得,要他將捕魚的本事轉化來傳福音。但是,接下來就不容易了,一個人不論是否跟隨耶穌,都有某些優點與缺點。所以,事情有時候會做對,但也會做錯的時候。做得好時,大家非常樂意拍手鼓勵,但是做不對時,誰願意當那個壞人,去指正他?在教會這件事更加困難。耶穌是我們很好的榜樣,他對彼得既願意肯定他、鼓勵他,也願意指正他。

例如,有次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彼得看見了,也想跟耶穌一起走在海面上,耶穌肯定他的渴慕,所以讓他一起走,但是彼得卻在海面上時,轉眼看風浪,以致信心不夠,掉進海中,於是,耶穌責備他的信心不足。在這件事上,彼得得到耶穌的肯定,但也得到耶穌的斥責。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裏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太14:28-31)

又一次,耶穌問門徒他是誰?只有彼得勇敢地回答他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就囑託了他天國的鑰匙。「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接著,又告訴門徒上帝的兒子來到世界上的原因,他說:「上帝的兒子需要被吐口水、背鞭打、被虐待、被掛在木頭上三天然後復活。」彼得聽了很害怕,不希望這樣的事臨到耶穌,耶穌卻對他說:「你這個擋路的,退到一旁去吧!」所以,在同一時間,彼得得到肯定也被斥責。「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太16:22-23)

其實我們也需要有人這樣鼓勵、指正我們,在服侍中我們也會做錯。但是奇怪的是,在工作上,我們比較能夠接受別人的指正,而在教會面對指責,就會覺得自己既是花錢、又花時間,還要被指責,而感到心裡不暢快。其實連牧師也需要被指正,而且被指出錯誤時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對方是因為愛自己,才會指出自己的錯誤。我們在教會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希望我們也願意彼此來指正、鼓勵。

4.使命託付

當耶穌肯定彼得時,把天國鑰匙交給他,「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是門),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26:18-19)這不是要用來展示的,而是用來綑綁撒旦的作為,及釋放被撒旦綑綁的人,這是一個「託付的使命」。

III.巴拿巴造就保羅

1.冒險支持

保羅原名掃羅,本是一個以捉拿基督徒出名的人,不只在耶路撒冷,甚至請當局授權,到各地搜查基督徒,因此大家非常懼怕掃羅。當掃羅追殺基督徒到大馬色時,因耶穌光照他後,變成基督徒。當他回到耶路撒冷,表明自己成為基督徒了,大家擔心他是來當間諜,好把大家抓起來,所以,並沒有人願意理他或相信他,但聖經說僅巴拿巴相信保羅是真的悔改,並且願意為他講話、為他冒險。「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把看怎麼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6-27)

當教會選執事時,如果是一個離過婚的人,且他有能力,我們是否願意選他?還是認為一個連家庭都處理不好的人,不應該被選?曾經逼迫基督徒的保羅,因為巴拿巴願意給他第二次機會,所以,才會留下新約聖經中許多的書信。巴拿巴知道保羅曾經做得不好,但是他是真心地悔改,就該給機會、接納他,不要曾經的失敗,就對他蓋上一個永不錄用的印章。
2.發揮恩賜

保羅因著巴拿巴的保證,可以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接受,但卻一直沒有服侍的機會,於是回到故鄉大數,重新做原本織帳棚的工作。爾後,耶路撒冷教會知道有基督徒傳教到安提阿,便派巴拿巴去安提阿教會,查驗他們所得的教導是否正確。到了安提阿,巴拿巴發現需要同工協助,一起牧養教會,便從巴勒斯坦走路前往大數,想找保羅來協助他。這路程大約是現在以色列到土耳其的距離,非常遙遠,只因巴拿巴看準保羅是個很有潛力的人,並將他帶到安提阿。「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徒11:25-26)

爾後,因為安提阿教會成長很快,上帝要他們往外去傳福音,聖靈就差遣巴拿巴和掃羅出去做福音開拓的工作。在過程中,巴拿巴發現保羅的能力比自己好,不但沒有嫉妒、不滿,反而將領導的權力交給保羅。「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羅同在。士求•保羅是個通達人,他請了巴拿巴和掃羅來,要聽上帝的道。…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徒13:7, 13)

3.配搭服侍

當保羅與巴拿巴一起融洽地在安提阿服事,使得教會越來越興旺,以致外人以基督徒來稱呼安提阿教會的人。「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 26)後來牧養的安提阿教會,發展得越來越大,當中有多位的先知、教師。當上帝感動他們進行開拓事工時,聖靈說:「要派巴拿巴及掃羅出去。」所以,不論是牧會還是宣道,巴拿巴都願意與保羅一起服侍。「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1-2)

4.處理衝突

在教會,牧師之間或是牧師、長老、執事之間,發生衝突是必然的事,不過,重要的是如何將衝突處理得合適。在聖經中也提到巴拿巴和保羅發生衝突,甚至因而拆夥、分道揚鑣。起因是巴拿巴跟保羅開始宣道時,帶著小同工馬可一起去。但是他卻在中途離開,使得保羅之後就不願意再給他一起服事的機會。為此,保羅與巴拿巴意見相左、爭執不下,巴拿巴只好帶著馬可,獨自往居比路去傳福音,這位馬可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而保羅則帶著西拉同去宣道。「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徒15:37-40)從後來的記載中,可證明巴拿巴的決定是對的,而馬可因巴拿巴的接納、帶領,而有很大的成長,之後保羅甚至需要馬可的同工。

另一次衝突與吃飯有關係。猶太人跟回教徒一樣不吃豬肉,他們非常遵守飲食上的律法,因此吃飯時,猶太人與外邦人總是各坐一桌。但是彼得曾經從上帝得到啟示,知道耶和華所潔淨的不可視為不潔,所以當他到安提阿時,也與外邦人同桌吃飯。只是他一聽說雅各也來一起吃飯時,他竟遵循猶太傳統,與巴拿巴另開一席,因此保羅就批評他們,這種行徑對外邦人是很大的污辱。「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這次巴拿巴自知有錯,所以沒有任何辯解。這一點令人非常欽佩,面對正確、該做的事上,巴拿巴據理力爭;而在自己做錯的事情,他願意認錯、虛心受教,即使責備自己的是自己的學生。這樣的胸襟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榜樣。

IV.屬靈的功課

1.禱告與揀選

當耶穌基督要挑選門徒時,他整晚禱告,天亮後挑了十二個人做為門徒。「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13)當我們要選長老、執事時,是不是也該好好地禱告?我們不是「民主」的教會,是「神主」的教會,我們不是選自己喜歡的、名氣大的,而是要選上帝所呼召的。所以,我們需要禱告,透過聖靈的感動來圈選,神呼召的那個人,也因我們的揀選,而肯定上帝的呼召。

2.同在與差遣

耶穌選十二個門徒後,做了兩件事,第一是要門徒常跟自己同在。「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裏。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3-14)「同在」就是住在一起。在過去的時代,學功夫、當學徒就要住到師傅家,從砍柴、挑水、煮飯開始,不只學專業,還學師傅的生活方式和待人處事,這是一種完整的學習。但是現在有學校,使我們專業的學習與生活的學習分開了,只能學到專業。為了再有這樣完整的學習,有些神學院要求學生住校,老師和學生生活在一起,這樣除了神學知識之外,也才可以學到屬上帝的生活方式。

當門徒與耶穌在一起,就有陪伴的幸福感,可以彼此分享、關懷。但這樣也會有問題,因為關係太好而不想分開,甚至容納不了新人,牧師稱之為「團契炎」、「小組炎」。所以,耶穌不只請他們來與自己同在,還分開他們,差他們去傳道。所以教會的同工應該要有這個意願,願意彼此分享,當小組越來越大之後,願意分開變成兩個小組,讓新朋友進到小組裡面。所以需要同在,也需要分開,這兩個需要同時進行,同在可以「享受幸福」,分開則是「分享幸福」。

3.公義與恩典

保羅最後還是承認巴拿巴的作法是對的,「恩典」還是比「公義」重要,當保羅被關到牢裡,將要死之前,他寫一封信給歌羅西教會,「 與我一同坐監的亞里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裏,你們就接待他。)」(西4:10)保羅變成一個推薦馬可的人,甚至到後來還希望有人將馬可帶來他身邊,「獨有路加在我這裏。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或譯: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可見得應該給失敗的人第二次的機會,因為他可能重新被造就成為上帝很好的僕人。

V.結論:陪伴分享得幸福培育造就可託付

我們希望教會的每一個弟兄姊妹都有人陪伴與分享,更希望我們可以成為栽培、造就更多同工的教會。

禱告:

    主!我們感謝你,你到世上來,不只要呼召人成為你的信徒,你還希望呼召人成為你的同工,主!請幫助我們願意成為你的同工,讓我們也願意來栽培更多的同工,讓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更多的來陪伴、分享,可以造就別人,也願意接受別人的造就,這樣禱告,是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幸福(Happiness)

講道內容
講題:幸福(Happiness)
經文:路得記第一章16-17節
主講:蔡茂堂 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十五日


 講道影片

Ⅰ.引言:幸福的麵包(三島有紀子)

今年中秋節在九月十九日,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這一天除了吃月餅、柚子外,牧師團隊準備一份資料,提供大家在中秋節時舉行家庭禮拜之用。正所謂中秋月圓親人團圓,家庭禮拜神恩綿綿,希望大家可以藉此,漸漸地建立家庭祭壇,與上帝親近,品嚐幸福的感覺 。                                                                                    

Ⅱ.幸福的麵包

今年教會的同工們思考教會的未來方向時,一致希望能讓兄姐們更有幸福感。因此,我們一起看了「幸福的麵包」這部電影,從影片中同工們得到很大的收穫。希望大家有機會看過這部影片後,願意與教會同工們一起營造使人幸福的教會。這部電影是從作家三島有紀子二零一一年所出版的小說改編的,大致內容如下:

總是有一款麵包,可以撫慰我們的沮喪、拭去我們的淚水、加深我們的喜悅,讓即使平凡如水的日子,也都變得有滋有味。我們的店在北海道一片碧藍湖水和無際草原之間。這裡只有季節,沒有時鐘;只有手工,沒有快速。竭誠歡迎您的光臨。店主人的話:理惠。

就在我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時候,因為偶然的機緣,來到這裡開了一間飄散著木頭香味的咖啡屋。我喜歡為客人烹煮手工咖啡,也喜歡用當令的新鮮食材來做菜,我更珍惜每一次人與人的相遇。在喜歡的時候,做喜歡的事,為喜歡的人。店主人的話:水縞尚。

有一次理惠煮了馬鈴薯湯,說「配麵包一定很好吃。」於是我決定開始學做麵包。在做鄉村麵包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做麵包的樂趣。看著理惠大口吃下我所做的鄉村麵包時,我不由地想,絕對不能忘記這一刻,我要為她做一輩子的麵包!可以做出各種不同形狀的麵包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今日特惠:咕咕洛夫─帶你領悟愛情的真滋味。

顧客評價─香織:我被男友拋棄,直到在「Café Mani」吃了「咕咕洛夫」麵包,才終於瞭解可以一起分享的關係才能長長久久。最佳人氣;團圓麵包─讓人與人之間更加靠近。

顧客評價─未久:我和爸爸的關係原本陷入了冰點,當「Café Mani」鬆軟的團圓麵包沾著南瓜濃湯入口,父女兩人的心結也漸漸融解。

主廚推薦:豆仁麵包─讓你重新發現生命的美好。

顧客評價─阪本:我唯一的女兒在地震中死去,老伴又重病纏身,我原本想在這趟人生的最後之旅中讓生命解脫,沒想到因為「Café Mani」熱騰騰的豆仁麵包,讓我又重新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勇氣。今天,你想吃哪一款麵包?

幸福的麵包。

小說出版後獲得極佳的反應,很多人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台灣也翻譯了中文的版本。三島有紀子於是自編自導,將小說拍攝成電影,請到原田知世飾演女主角:理惠,大泉洋飾演男主角:水縞尚。下面是預告內容:
「早安,熱騰騰的麵包出爐了。」

在北海道月浦小鎮,有一間販賣幸福麵包的咖啡店。「請享用。」「我開動了。」「夫婦兩人一起經營這家店嗎?」「是的。」「她一路跟著你到這麼遠的地方啊?真是辛苦了。」「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在喜歡的地方,跟喜歡的人一起。」人生時而艱辛,「電車可以隨時變換軌道,人生的軌道卻沒那麼容易改變。」卻也有平凡而美好的小確幸。「真好看耶」「是啊」「真不錯」「我來沖杯熱牛奶。」「簡單的麵包也不錯喔。」「有些事要兩人合力才能完成。」人生總會越來越好。「我想要的東西只有一個。」「是什麼呢?」「秘密。」北海道四季美景一覽無遺。幸福的麵包。分享,使我們彼此心意相通。
「有一個字叫做『Companio』,Companio』是我最喜歡的字。您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是什麼意思?」「給您一個提示。這個字的由來是,一起分享麵包的人們。是什麼呢?」「水縞先生,我知道『Companio』的意思了。一起分享麵包的人,不就是家人嗎?」「很可惜,正確答案是『同伴』。我覺得同伴就是家人的原點。」

1.理惠親身經歷孤單與憂傷

這不是一部宗教電影,但在將近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我卻看到許多與基督教信仰的連結。女主角理惠原本心裡有許多憂傷、幾乎要自殺,因著男主角水鎬邀請,一起離開東京到北海道經營一家咖啡麵包店,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每當夜裡店裡的客人都離去後,她總是會到戶外仰望月亮,心裡似乎充滿了孤單與憂傷。所以,對於店裡那些憂傷的人,總是特別能夠體會他們的痛苦。

我們的主耶穌不也是如此嗎?「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26:38)他也曾在客西馬尼園裡經歷過孤單和憂傷,所以他能體諒我們人生所遭遇的艱難。

2.時生與香織分吃咕咕洛夫

第一段故事中,香織因為感情遭遇挫折而到北海道旅行,在那裡認識了擔任鐵軌工人的時生。麵包店為了幫香織慶生,特地烤了咕咕洛夫麵包,當他們擘開麵包分享的那一刻,才發現真正的幸福,是找到一個願意彼此陪伴過生活的人。

耶穌要離開門徒之前,與他們一起吃最後的晚餐時,耶穌也做了擘開麵包的動作。「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太26:26)因此,擘開麵包的動作在基督教信仰具有重要的意義,代表著主耶穌願意成為人們生命的伙伴。

3.未久與父親同喝南瓜濃湯

在秋天季節裡,公車站牌下的小女孩因母親離婚出走,獨自承擔心裡的孤單,面對父親,無話可說,甚至不想上學。理惠將小女孩接到店中,煮了令她懷念,媽媽的南瓜濃湯,並且邀請她的父親一起享用。雖然,湯的味道和小女孩母親所煮的不一樣;卻讓這對父女相互擁抱痛哭,不願意碰觸的家庭撕裂傷口,開始得到修復,如薄冰般的父女關係,得到溫暖。

耶穌的十字架也是如此,教導人們靠著十字架的愛,彼此和好,化解關係裡的問題:「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弗2:16)

4.時生與阿彩共享豆仁麵包

寒冷的冬天裡,一對老夫婦來到。他們原本經營的澡堂,在地震中震垮了,唯一的女兒也在地震中死去,這時妻子竟然又發現罹患癌症,萬念俱灰之下他們覺得:「不如死了算了。」他們旅行到了月浦,這是他們過去婚姻發生危機時,最後和好的地點,想在那裡結束生命。當水鎬與理惠發現他們的意圖後極力勸阻,在風雪中帶著二老回到溫暖的店裡,並且做了豆仁麵包與老夫婦分享。不料,一向不吃麵包的太太,竟然一口接著一口吃著。看到妻子在生命即將結束時,仍願意嘗試新事物的態度,讓老先生萌生了願意活下去的念頭,於是兩人放棄自殺,決定重新開始。

耶穌復活的盼望不也是如此?讓人們在絕境當中,找到新生命的盼望曙光:「你們也因著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上帝,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上帝。」(彼前1:21)

5.瑪尼就是陪伴身旁的水縞

電影的最後,理惠終於找到她夢想中的瑪尼。瑪尼是一本繪本故事裡的主人翁,每天騎著腳踏車運送月亮,並和月亮對話。理惠從小一直尋找著心目中的瑪尼,在繞了一大圈之後,終於發現,其實瑪尼就是一直在她身旁,不離不棄陪伴她的水縞。

耶穌離世前,在橄欖山上也對門徒說:「我會永遠陪在你們的身旁」。「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III.伯利恆麥穗

對應「北海道的麵包」,聖經裡也有「伯利恆的麥穗」。那是個婆媳之間相互陪伴的幸福故事,讓我們從中學習什麼是「幸福」!類似「幸福的麵包」的風格,它也是田園詩歌式的故事。

1.路得對拿俄米不離不棄陪侍

故事的開頭,描述了一個悲慘的處境,一位老婦人,丈夫和兩個兒子都過世了,家裡只剩下媳婦們和她,婆婆因此想返回故鄉。大媳婦聽從勸告,回娘家了,但二媳婦捨不得年邁的婆婆獨自一人,決定無論如何,要陪婆婆回家鄉去。「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得1:16)。媳婦路得是摩押人,原本不認識耶和華;而婆婆拿俄米是猶太人,敬拜耶和華。婆婆的一生,讓摩押媳婦看到的,是她敬拜耶和華,卻不幸福,且晚景淒涼。但是,為什麼路得還要隨婆婆去猶太,敬拜她的上帝呢?可見得拿俄米在苦難的人生中,顯現出一個吸引路得的信仰態度,進而使路得想要跟隨。以賽亞書記載,耶和華說:「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賽54:10)當人在極度孤單、絕望和困難的時刻,對於「慈愛」和「恩典」的感受會特別的敏銳,當別人給予些許愛心時,會有著特別深刻的感受。

2.波阿斯與工人願神同在祝福

當婆媳抵達伯利恆時,正是收割大麥的季節。因為貧困,路得必須到大麥田撿拾工人收割時,遺落下來的麥子,婆媳兩人才能度日。出入大麥田的路得,聽見田主人和工人們的對話:「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對收割的人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得2:4)這裡的「同在」對應著「賜福」,亦即上帝給人最大的恩典就是同在、陪伴。無論是我們辛苦工作時,或孤單時,祂一直陪伴著我們。

雅各在逃難時,上帝在夢中向他顯現,讓他看見天梯。耶和華對他說:「我會與你同在,一路上保佑你,最後會帶領你回故鄉。」雅各求上帝,除了同在、保護、帶領返家,還要賜予每日的飲食所需,上帝也答應他。「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28:20-22)。所以,除了「同在」,還伴隨著其他的恩典──保護、供應和引領。

3.波阿斯對路得所表現的恩慈

當波阿斯看見路得時,他以仁慈相待。首先,「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裏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裏,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得2:8)他讓路得有人陪伴、不落單,讓她不會害怕。接著又說:「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這顯示他保護路得不受人欺負。擔心路得沒水喝,所以說:「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裏喝僕人打來的水」(得2:8-9)這是表示對路得的供應。還吩咐路得:「我的僕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這表示引領。從波阿斯與路得的簡單幾句對話,呼應了耶和華與雅各的對話。可以令人感到幸福的,正是這裡提到的同在、保佑、供應、跟引領。

在舊約,耶和華為了保護寄居的、孤兒、寡婦,所以訂定「拾穗的律法」(Gleaning Law)。「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給你。」(申24:19)特別吩咐以色列有田產的人,收割時不可以收得一乾二淨,要遺留些許在地上,讓那些沒有田產的窮苦人,可以得到一點維生的糧食。有盈餘的人,要幫助在人生路上正遭逢不幸、面臨掙扎的人,給他們留條活路。
4.路得遠離故鄉投靠神得賞賜

路得是摩押人,跟隨婆婆去猶太,意味著她必須離開故鄉與親族,到陌生的環境去。在那裡她們沒財產,她還需要奉養年邁的婆婆,因此,波阿斯對路得的行徑非常感動,「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得2:11-12)。這是路得讓人非常欽佩之處。信仰之父——亞伯拉罕也曾有類似的經歷:「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1-2)因此,當人們願意離開原本所倚靠的,去到異地,完全地信靠上帝,經驗上帝的同在、保佑、供應和引領,這時,就會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5.波阿斯請路得同分享餅與醋

當中午大家在樹下吃飯歇息,不是僱工的路得,不好意思與大家同席吃飯,只能躲在一旁,波阿斯卻主動邀請她一同用餐。「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你到這裡來吃餅,將餅蘸醋裡。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她吃飽了,還有餘剩的。」(得2:14)一起用餐這點很重要,在這部電影裡,正是一起分享麵包,這是培養同在感和陪伴感的最佳時刻。吃完後,路得還可以打包一些食物,回去給婆婆吃。

教會初期能快速成長,除了因為主日大家聚集敬拜之外,另外就是在家中擘餅,擘餅就是進食。「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6-47)眾人坦承、高興地分享食物,我想這是重要的。如同「幸福的麵包」電影所描述,當眾人一起進食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就會浮現,可以分享、得到釋放。

6.路得求至近親屬波阿斯照顧

接著,婆婆告訴她,上帝為了照顧落難的人,除了撿麥穗的律法之外,還訂了另一條規定:「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他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他為妻,與他同房。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申25:5-6)換言之,對那些男丁都過世、斷了後代的家庭,上帝訂了一條律法,要求近親必須娶死者的遺孀,並且供應、保護她;兩人所生的第一個孩子,要歸到她先夫的名下。這是「近親結婚」的定律(Levirate Law)。身為摩押人的路得,對這些當然一無所知,而且一個女人,怎麼好向人開口提出這個請求。因此婆婆教導路得,等到收割結束,四下無人時,去找喝醉了的波阿斯,向他提出請求。「到了夜半,那人忽然驚醒翻過身來,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腳下,他就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得3:8-9)可是,這個請求不像撿麥穗那麼簡單,是會影響到波阿斯的家庭、財產…。當波阿斯聽完路得的請求,他沒有隨從自己的情慾,反而對路得說:「我非常願意,但在這之前,還有一些程序要完成所以請注意,不要讓人知道妳來我這裡,不然會破壞妳的名節。。」

7.波阿斯願意為路得近親買贖

波阿斯不只願意娶路得,他還要「近親買贖」(Goel)。隔天一早,波阿斯就到城門口,找一位比自己與拿俄米家更親近的親屬,問他是否願意買下拿俄米的田產,幫助她們度過難關?這位親屬原本願意,想用低廉的價錢買到田產;但當得知,如果買了田地,還要娶寡婦路得,為她先生留後時,這位親屬就面露難色。想到買田地、娶寡婦,生了兒子,歸別人,孩子長大後,還要將原本的田產歸還,實在太不划算了。在以色列有一條「脫鞋的律法」——若有人不願意履行義務,可以當眾脫下鞋子,交給下一個順位的人選承接。於是,那人就脫下鞋子,交給了波阿斯。「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你們今日可以作見證。」」(得4:9-10)在此看來是一個普通人的決定,其中卻是包含極大的恩慈和愛,讓一個家庭重新被建立起來。這就是「近親買贖」(Goel),買者是「近親買贖者」(Kinsman Redeemer)。兩個字屬同一個希伯來原文,第一個字是「近親」,第二是「買贖」,人稱「近親買贖的律法」。
8.波阿斯與路得成大衛王曾祖

最後,波阿斯與路得結婚了。根據波阿斯的說法,他可能已經年紀老邁,而路得仍是位青春少婦。一般年輕女子,通常不會想嫁個「老」公,但路得為了遵行上帝的吩咐,給過世的丈夫留下後代,她選擇嫁給近親,這點令波阿斯非常感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所生的兒子竟然就是日後大衛王的祖父──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得4:21-22)

而根據馬太福音第一章的記載會發現,原來波阿斯的母親也是外國人,是迦南地的妓女——喇合。(太1:5-6)所以,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家族,而耶穌基督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族。從他們的故事,可以看見上帝的恩典不只給猶太人,也給予外邦人、和不信的女子,讓她們有機會名留耶穌的族譜。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黑暗世代中閃耀平凡恩慈

這些故事讓人看到,即使在黑暗的世代裡,透過平凡的人們,在生活中所表現的仁慈、陪伴與分享,仍然可以發出耀眼的光芒。士師記21: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而在這樣的世代又發生飢荒,一個猶太人為了生存,帶著妻兒搬到摩押地謀生,不料水土不服,自己與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拿俄米的意思是「甜的」,可是她一生的經歷卻是瑪拉「苦的」。可是聖經作者很有趣,他寫到拿俄米帶著路得返鄉時,「剛好」是收割大麥的季節,故事就在收麥穗中進行。路得看人收麥穗,便去撿拾,婆婆詢問後,得知是在波阿斯的田裡,這位波阿斯「剛好」是她們的近親。這兩個微妙的「剛好」——時間、地點的剛好,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上帝在人心未察覺時,默默地帶領人,這也被稱為巧遇中神聖的供應(Divine Providence in Coinicidence)。由於這兩個「剛好」,演變出一個美麗的故事。在這故事裡沒有偉大君王的出將入相,只有平凡老百姓,家中發生的事情。卻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故事,誕生出最偉大的君王。我看到,「平凡中看見偉大」(Extraordinary in Ordinary)。

2.拿俄米在苦難中信仰堅持

在苦難中,拿俄米失去一切,僅剩信仰。聽到耶和華祝福故鄉,她說「我要回去」。拿俄米這名字的意思,是「甜的」,她一生跟隨耶和華,卻一生受苦,她回到猶大時,要人不再喚她作「甜」,要叫她「苦」(瑪拉)。她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從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不要叫我拿俄米。」(得1:20-21)雖然聖經沒有明白寫出拿俄米仍堅持信仰,但從媳婦路得說:「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可得知拿俄米仍敬拜上帝。

作為基督徒,如果只求得到上帝的祝福,生活平安、順利、興旺,其實與拜媽祖是沒有兩樣的。但是,拿俄米遭遇苦難與不幸,仍然敬拜耶和華。在巨大的苦難底下,她仍堅持信仰。在此似乎看到約伯的影子,在約伯記裡,約伯的妻子責備他說:「信靠上帝沒有用處。」約伯回答:「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因此,在拿俄米的身上,看見一個非常美麗的,信仰的身影。

3.路得與拿俄米的互相照應

拿俄米是年邁的寡婦,要倚靠路得來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她就把所拾取的帶進城去給婆婆看,又把她吃飽了所剩的給了婆婆。」(得2:18)而拿俄米對猶太律法的知識,則是路得所沒有的。拿俄米知道律法,會幫助窮人、和斷絕後嗣的人家。拿俄米照著所知道的,幫助路得。「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她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得3;1)所以,她們是彼此幫助的,路得照顧拿俄米,拿俄米也教導路得。這是一幅互相照顧的美麗圖畫。

「幸福的麵包」的故事中也有類似情節。看起來是水鎬、理惠幫助光臨店裡的客人;但其實,理惠自己的問題與掙扎,也在與客人們的互動中得到醫治;並且發現,所尋找的瑪尼,一直在身邊。所以,是誰醫治誰?誰幫助誰?很難說。有時候,人以為自己是在幫助別人,但或許就在幫助對方時,沒想到同時也從對方身上,得到一些寶貴的功課,進而獲得幫助。聖經說:「你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來10:24)。

4.波阿斯照顧路得正人君子

有時候幫助別人時,會不小心越過不能跨越的界線。關懷探訪不幸的人,很好。但要記得,有些事情不能做,因為當中有一些界線。路得半夜拜訪波阿斯,請求他依照律法幫助她們時。波阿斯知道,當晚不能作什麼,只能先保護路得的名節。等到天明,照著律法成為最近親屬後,才能履行對路得的承諾。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愛心是令人尊敬的。波阿斯說,「女兒啊,現在不要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這裏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得3:11-13)新約也說:「你們親嘴問安要聖潔。」(林後13:12)這是教導信徒的行為要有節制、秩序。波阿斯知道進行這件事有既定的優先順序,程序要符合猶太律法的規定,而且要保護路得的名譽和安全。波阿斯真是令人越看越佩服。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晚上做了許多「沒做事的做事」,讓人看出他實在是一位充滿愛心的人。

5.上帝的恩典超越既往過失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押人拒絕幫助以色列人,因此上帝發誓,摩押人的後代直到第十代,都不准入以色列人的會。「亞捫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他們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因為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他們沒有拿食物和水在路上迎接你們。」(申23:3-4)。但是,路得是摩押女子,她不只進猶太人的會,還嫁給猶太人、生兒子,最後,還成為大衛的曾祖母。上帝不是因以色列人落難時,摩押人拒絕接待他們食物與水,而咒詛他們嗎?但是,當以利以謝一家落難到摩押地時,摩押人接待他們,讓他們居住,還與他們通婚、建立家庭。看起來,此時的摩押人不同於過去的摩押人,因此上帝也就不再堅持誓言。

出埃及時,猶大支派的是拿順(民1:7),它的順序是:「猶大從她瑪氏生法勒斯和謝拉;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亞蘭;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就是出埃及時期的猶大支派領袖,「拿順生撒門;撒門從喇合氏生波阿斯」(太1:3-5)算一算,若從拿順算起,波阿斯僅是第二代。注意,上帝說十代不能進入,但是到第二代上帝就不再記念他們的過錯。路得願意放棄原本的信仰,歸順耶和華,上帝就接受她。上帝說:「犯了罪就要受審,可是當人願意認錯、到上帝面前時,上帝接受。」上帝的慈愛往往超越祂的公義。

再者,從這個故事往前、往後展開,會發現耶穌的祖先中四位女子特別的故事。第一位是他瑪氏。他瑪也是近親結婚的受害者,她嫁給猶大的長子,丈夫不幸死亡,照規定次子要娶她,生孩子給長子留後。但是弟弟俄南只願意娶美麗的嫂嫂,卻不願讓她懷孕,因此惹動上帝的憤怒,以致上帝讓他死亡。長子與次子都死了,猶大擔心幼子也喪失性命,便要他瑪暫回娘家居住,等到三子長大成人。但是等到老三成人後,猶大仍不願意讓他瑪嫁給么兒。他瑪只好裝扮成妓女,坐在城門口設計勾引猶大與她發生性行為,好為先夫留後。並且留下猶大的印章和柺杖,作為憑據。當別人告訴猶大,他瑪不守婦道時,他瑪拿出猶大的印章與柺杖。一切都因猶大不義在先,該做的事沒做,不該做的事做了,造成今日的局面。這是個悲慘的故事,雖然在道德上他瑪的作法令人爭議,但她堅持遵從上帝的吩咐,不嫁外人,要從丈夫家中留後。所以她雖有不對之處,上帝仍然原諒她,讓她成為耶穌的先祖之一。

後來他瑪生下一對雙胞胎,哥哥名叫法勒斯、弟弟名叫謝拉。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亞蘭、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撒門時期,正是以色列人要進入迦南地時。當時,以色列人派了兩個探子前往刺探,結果被發現而遭到迦南人的追捕。他們逃跑中得到一個妓女喇合的幫助,從城牆上的窗戶墜下離開。這位妓女知道耶和華要把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決定相信耶和華,所以請求探子攻城時,放過她和家人的性命。他們約好窗戶上綁一條紅布為記,攻城的以色列人不殺窗上有紅布的人家,紅布就成為喇合一家得救的記號。喇合是妓女,所作所為是叛國的行為,但她因為敬畏、順從上帝,後來也被接納到耶穌的祖先裡,成為路得記中充滿愛心的波阿斯之母。來自一個異族通婚、敵國聯姻的家庭,使得波阿斯對外族有著寬大的心,間接促成後來波阿斯也遵行上帝的律法,娶了路得,與她「近親結婚」(Levirate)。

最後一位也是不幸的故事。因為大衛王看見沐浴中的她,吩咐僕人帶她入宮同寢,導致丈夫被謀害,自己名聲掃地。但是這位女子也被列在耶穌的祖先裡,她就是「烏利亞的妻子」。
這四個女人的婚姻或遭遇都是不幸的,但上帝的恩典卻臨到她們。使人看見,上帝的恩典超越了人不幸的背景,或過去的錯誤。

6.主耶穌成為我們近親買贖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耶穌基督就是那位「近親買贖」(Goel),他是我們的至親,願意為我們買贖,不是用錢、而是用他的生命。路得記最重要的寓意是,波阿斯所預表的,正是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近親買贖者。「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所以,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 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來2:11,17)。

V.結論

願神增添我們陪伴分享憂傷分擔的幸福

經上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願上帝加添我們教會分享陪伴、分擔憂傷的幸福。

禱告:

主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滿著幸福。這些幸福,有的是從上帝而來、有的是從人而來。求上帝幫助,在日常生活中,當看見周圍有不幸的人時,願意成為他們的陪伴,與他們一起分享,分擔他們的憂傷,好讓大家在這過程中,都更為幸福。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愛」的小組

講道內容
「愛」的小組
經文:路加福音六章12-16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三月三日


講道影片

引言
今天是本教會設定的小組主日,所以要來談談小組的觀念。我們大多認為「小組」是屬於華語系統教會討論的主題,或者靈恩派教會才會推動小組,甚至有人認為如果長老教會使用小組系統就會混亂團契傳統。長老教會裡面沒有團契哪算長老教會?所以很多人無法接受於長老教會裡面談小組,正因為如此牧師今天在這裡反而要告訴大家,小組不是華語教會的專利,更不是靈恩派的專屬,我們從聖經中的福音書來看,耶穌親自選召十二個門徒,並與他們同在,就是小組的表徵。  在古早的系統裡面,一個師父帶著學徒到家中住,一起學功夫,用三、五年的時間傳授技藝。譬如說鐵工與他的學徒。所以在聖經我們也看到,耶穌揀選了十二門徒,這十二個人的個性各有不同,譬如說彼得的個性很衝動,甚至耶穌被抓的時候,他就要拔刀殺人了,但他也有溫柔的一面,在耶穌問他說我是誰的時候,他又能說:耶穌您是永生神的兒子。我們又看安德烈,他的個性也是很溫和又很積極,我們看到聖經故事中的五餅二魚,就是安德烈把那有五餅二魚的孩子帶到耶穌面前。那我們看雅各,約翰的弟兄,他被稱為雷子,當耶穌進入到撒瑪利亞地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接納他們,雅各就非常的生氣叫耶穌何不叫天上降下火把他們都燒了。  那約翰呢!約翰是耶穌所愛的門徒,當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就是把他的母親交給他的,還對旁邊的人及他的母親說,看那你的兒子。接下來是腓力跟拿但業,當腓力跟拿但業說他遇到彌賽亞的時候,拿但業說拿撒勒會出什麼好東西?當腓力在跟拿但業講話的時候,可能是說不過拿但業,所以只好說,你來看嘛。當別人向你介紹小組時,你可能對小組不太了解,對小組有很多疑惑,那就像腓力所說的,你就來看吧。多馬,聖經記載說他是多疑的人,耶穌復活時他說,如果我沒有看到手上的釘痕,我才不會相信呢!馬太是個稅吏,但是當耶穌呼召他時,他就跟隨。還有一個西門,西門屬於政治的狂熱份子。接下來是雅各還有猶大,他是亞勒腓的兒子,跟雅各是兄弟。最後一個是賣耶穌的猶大,加勒人。                               

「愛」在小組
A.耶穌召聚小組vs. B.邀請小組員
1.各有不同性格vs.各有不同特質

當我們在邀集小組的時候,會不會想要這十二個人在你們的小組裡呢?如果說這十二個人要成為你的小組員,你願意接受他們成為你的小組員嗎?也許在我們來看,彼得和安德烈二人就只是漁夫而已,但是在耶穌的眼中,他們是將來改變世界的人。當我們看到馬太,他是一個被唾棄的稅吏,但是耶穌看他是後來寫馬太福音,改變世界的人。換句話說,當我們今天在看我們的組員,你看到什麼?你是以什麼來決定誰可以參加你的小組的?                    

2.跟隨的理由不同vs.參加理由不同
這些門徒來跟隨耶穌的理由都不同,有些是好奇心、想吃飽,或是政治因素,有些甚至想要蒐集捉拿耶穌的把柄。也許跟隨他的人各有不同的動機,但是有些人是想要來聽耶穌講道,想要更了解耶穌。正如來參加小組的兄弟姐妹們,他們的動機也都不盡相同。有人覺得來小組可交朋友,有些人覺得來小組可以得到一些幫助,有些人覺得來小組可以成為我的舞台,甚至有些人覺得來小組可以做生意,因為在小組裡面大家都很熟。但不可否認的,有些人來小組是想要付出與學習。想要學習主耶穌的樣式,想要去愛人、更多的認識神。                   

3.耶穌用慈愛接納vs.小組用恩慈接納
當耶穌在邀集這些小組員(十二個門徒)的時候,他沒有看到他們的不是,他始終以愛包容他們。你有沒有想過,賣耶穌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小組員。出賣他的人不是別人,不認他的人也不是別人,是誰?是耶穌所愛的彼得,不是嗎?所以大家想想看,我們被我們的小組員出賣或是毀謗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但耶穌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難處,也曾遭受過被組員出賣、不認他的待遇。然而當耶穌死而復活,我們看到剩下的這些使徒,殉道的殉道,被殺的被殺,他們在那裡因著知道他們的師父、因為耶穌愛他們極深,所以他們願意用生命來賠上。最後彼得不是告白說我愛祢,就是最好的例子了。現在,在我們的小組中,這個愛已經與我們同在,我們豈不應該也用愛來接納我們的組員,彼此接納?也許我們的小組裡面有層出不窮的問題,有自我的問題,也有信心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神已經在我們的小組裡,他的愛在我們當中成為我們可以去愛人的動力。我相信這個愛也是指我們應該彼此相愛,或許在我們當中有人軟弱,有人抵擋不了誘惑,但是聖經教導要我們彼此幫助,彼此扶持,彼此接納。                 

「愛」的關係:
A.耶穌帶小組vs.B.小組面面觀
1.差派十二個門徒去vs.小組需要有的行動力

小組是建立在愛的關係上。耶穌在帶小組這三年半來,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今天我們要用路加福音第九章裡面的三個例子來講。這三個例子都是耶穌與他的門徒直接的對話。耶穌從路加福音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一直在教導,之後他開始差派門徒去宣講福音。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給他們能力、權柄,制伏一切的鬼。治病差遣他們宣傳上帝國的道。路加福音第九章3-5節:耶穌對他們說:「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柺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無論進哪一家,就住在那裡,也從那裡起行。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當耶穌決定要差派我們,會在差派的行動當中賜給我們能力。他差派十二個門徒,第一件事情就是給他們能力。傳福音是我們的任務,但接不接待,信不信是別人的自由。我們只是去見證他的相信或不相信,但是「傳」,這個能力是神已經為我們預備的。當我們要去執行傳福音的命令的時候,上帝已經把這個能力賜給我們。我們要傳揚的是上帝國的福音。上帝親自要與我們同在。我們要將這好消息去告訴還不知道這好消息的人。我們要同歡樂同受苦。不管你的生命遇到怎麼樣的痛苦。上帝都會與你同在。不論是今生的福氣,甚至於將來永生的生命,他都要給你。所以不管人接不接待你,保羅也說不論得時不得時,我們都要傳福音(提後4:2)。所以人若不接受,我們只是去見證他的不接受。                 

2.門徒爭論誰最偉大vs.小組以接納取代比較
在這愛的關係裡面,當耶穌第二次預言他的死時,想不到門徒竟然在爭論誰為大(可9:34)。接著聖經告訴我們,其他門徒都很不滿。耶穌將他們招集來說:「誰要做大就要做你們的僕人」(馬23:11)。我們在小組裡面或許也會爭誰比較大。我們常常會說牧師最大,其實牧師是來服侍人的。我們在潛意識裡面也會比較,譬如說,這個小組是比較有錢的,我去不了。這個小組好像是比較有學問的我不敢去,這個小組好像有誰比較大,我不敢去。保羅告訴我們什麼?腓立比書第二章第3節:「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又腓立比書二章第5節:「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當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的時候,就像耶穌召那十二個門徒時候,那十二個門徒我們看起來雖然是不怎麼樣的人,當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議論誰大誰小。

3.耶穌看撒瑪利亞人vs.小組如何面對未信者
接下來當耶穌要論升天的日子的時候,他要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他派人去那村莊預備,撒瑪利亞人卻不歡迎他,雅各看到這個情形就說:主阿,你讓我們呼喚天上的火來燒滅他們嗎?耶穌轉身過來責備他們。耶穌為什麼這樣做呢?雅各和約翰他們的這個反應豈不是在為他們的老師出一口氣嗎?誰敢看不起耶穌呢?那我就讓他們好看,只要你說好,我就叫天上的火燒了他們。對雅各和約翰來說,因為撒瑪利亞人跟猶太人是死對頭,他們覺得他們是不潔淨的卻還敢不接待我們,只要上帝處罰他們,他們豈不就知道耶穌的偉大嗎?他們就會知道我們的上帝有多大了不是嗎?但是在我們小組裡面,我們面對那些未信者,如果有人對我們的信仰提出挑戰、批評,我們是否也想過叫上帝處罰他們呢?我們有時候是否也對那些未信者失掉了耐心,想叫上帝懲罰他們,讓世人知道我們基督徒不是好欺負的呢?我在屏東牧會的時候,每次我到竹田都會去看一個牌子,上頭記載巴克禮牧師的故事。那時候一八八五年,客家基督徒不畏艱難地向一位客家信徒買房子供做禮拜堂。此後,反教的村民就經常去騷擾。教會就派巴克禮牧師去協調與關心。那年的七月十八日,巴克禮牧師去協調與關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豈料隔天巴克禮牧師講道的時候,有一群人扛著糞便桶就往教會潑去。巴克禮牧師走向外面想要協調,但是都還沒有說話,一桶糞便就從他身上淋下去,巴克禮牧師說:「你們這樣做太浪費糞便了,糞便應該要用在更好的地方,像是施肥。」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所以每次去竹田,就會去看這個故事。我們想想,128年前,這些宣教師來台灣遭受多少侮辱,遭受多少這些不平的待遇,但他們因為愛的緣故都忍耐下來。他們是怎麼樣的容忍那些不信的人,以致於我們今天能夠很舒服地在這裡做禮拜,是因為曾經有一群人遭受這些侮辱。所以耶穌並沒有轉過身依約翰雅各的祈求就讓天上降下火。當我們小組,不是那麼順遂的時候,或遇到種種困難時,如果我們能夠再次去回憶、體會那些前人為我們犧牲的事蹟,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接待這些未信的弟兄姐妹。

「愛」的命令:
A.耶穌的吩咐vs.小組的實踐
1.愛鄰舍vs.愛人如己

耶穌基督在升天的時候,他給我們一個最後的命令,那就是要愛人如己(路10:27)。也許我們在小組的時候,會有很多溫馨的故事、很溫暖,我們自然會覺得我們小組在一起就好了,永遠不要分開。過去幾年,蔡牧師一直在推『安得烈小組』,希望一年半之後這些安得烈的成員可以再去成立一個新的『安得烈小組』,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這樣的溫暖。所以我相信耶穌這三年半的小組不是一個結束,他的目的是告訴他們要去愛鄰舍。所以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告訴我們說,一個人想要得到永生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去愛鄰舍。正如雅各書第二章第八節:「 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這是新的國度的法則,法規。你這樣做就對了。

2.作見證vs.作光作鹽
第二個耶穌的吩咐:要做見證。當耶穌要升天的時候,耶穌說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給人類做見證,歷史的結局才會結束、才會臨到。馬太福音二十四章14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所以我們要向全人類做見證。傳遍天下的意思是,凡是有居住人的地方我們都要去傳福音做見證。牧師在這裡舉一個小組做見證的例子,聖誕節的時候雪美姐妹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她說:「何牧師,我發現當基督徒很簡單耶!」我非常地吃驚,因為我當基督徒那麼久,並不覺得很簡單。這位姐妹說:「基督徒,就是把自己的本份做好就好了呀!」雪美是因為交往的對象希望她受洗,因此她在幾年前才受洗歸主。然而她現在的同事看到她,都會說雪美你變了耶!所以其實對她而言,她發現做基督徒就是把自己做好,她的同事發現了她的改變。所以我覺得很感動。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新成立一個K.B.小組,剛成立的時候是三個很好的姊妹,覺得來教會兩三年,還是都不太會唱聖詩,所以他們就構想要教新會友唱聖詩,唱了一段時間,覺得一起讀讀聖經也不錯,之後便定時讀聖經。這三個人就這樣慢慢地變成五個、八個,現在大概是十個左右,他們的小組就是這樣形成了,沒有刻意地說要設立一個查經小組,誰要來報名等等。就像我們上禮拜說的,小組成立其實是很簡單的。你可以找幾個人,一起唱聖詩、一起禱告就可以開始。小組要做見證,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3-15)我在想你若是鹽,一碗湯喝的時候必須有鹹味,才能證明你放入的是鹽不是糖。如果你是鹽,你就應該要讓人感受到鹽的鹹味,你如果是光就應該要讓人感受到光的明亮。不管你是在什麼職位,就是做好你的職位應盡的職位,才會把鹽的味道發揮出來。發展小組沒有那麼困難,相反地,小組是要把我們更多的結合,支取上帝更多的恩典

3.傳福音vs.接受差遣
最後,耶穌要升天的時候他對十二個門徒吩咐說,你們要去向全人類傳福音。這是上帝最後的一個吩咐,那我也要說我們願意來接受這個差遣,去傳揚神的福音?


禱告
主耶穌,我們謝謝祢,謝謝祢在世上三年半當中帶領十二個門徒給我們很好的榜樣,讓我們知道我們小組當中不是盡都完美,我們也知道我們出去的時候,我們需要支取祢的能力,我們謝謝祢,我們唯有遵照祢的吩咐去愛人、去做光、去做鹽,接受祢的差遣,成為祢所愛的人,願祢自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感動我們,讓我們走出去,讓我們願意在祢的恩典裡面彼此扶持、彼此接納,讓我們有更多的小組來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們將教會今年的這個事工排列在祢的面前,求主祢特別來眷顧與帶領,禱告奉主耶穌的聖名。阿們!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鄰舍(Neighbor)

 講道影片:  鄰舍

Ⅰ、引言:請你作我鄰舍

今年和會的主題是:「如何彼此相愛」與「愛鄰舍」。今天我們就先來思想何為「鄰舍」,以及所要學習的功課。有人認為,「好鄰舍」就是與左鄰右舍有好的關係。但是當我準備這篇講道時,發現不單要與鄰舍的關係好,這更與基督徒是否能進入天堂,有重大的關聯。律法師問耶穌,「我怎麼做才能進入永生?才能得到永生?」所以,這個問題與每位基督徒得永生是連結一起的。基督徒不是受了洗即可,還要有著兩種愛,一是「盡心盡力愛上帝」,另為「愛鄰如己」。律法師注意到這點,所以問耶穌,「誰才是鄰舍?」希望耶穌能清楚定義,鄰舍的範圍究竟有多廣?藉此考慮是否要去愛鄰舍。耶穌卻沒有回答「誰」是鄰舍?而是以「如何」作一位好的鄰舍,回應律法師的提問。
美國有個三十幾年的兒童電視節目(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就是以「鄰舍」作為主題,每日播出三十分鐘,向兒童介紹及教導「如何與鄰居有好的關係」。節目主持人是位牧師Rev.Fred Rogers(1928-2003),他在四十歲那年開始這個節目(1968-2001),直到過世的前兩年,節目才停止。我們一起來聽「鄰舍」的片頭歌曲:Won’t You be My Neighbor?請你作我鄰居
It’s a beautiful day in this neighborhood,
這美好的一天在這鄰居間
A beautiful day for a neighbor
對鄰居是美好的一天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It’s a neighborly day in this beauty wood
這友善的一天在美麗林間
A neighborly day for a beauty
對美人是友善的一天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I’ve always wanted to have a neighbor just like you
我盼望能有像你一樣的鄰居
I’ve always wanted to live in a neighborhood with you
我一直盼望能夠住在你的隔壁
So, let’s make the most of this beautiful day
我們盡情享受這美好的一天
Since we’re together we might as well say:
我們在一起可以同聲說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請你作我鄰居
Won’t you please?
拜託你
Please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請你作我的鄰居
所以,今日我們要一起學習,什麼是耶穌所認知的「好鄰舍」?
Ⅱ、律法師與耶穌
1.試探耶穌假裝請問
「有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說:『人無論甚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太19:3)這故事的背景是,有位律法師(等同今日的法學院院長或教授),是個很熟悉舊約律法的博士,他來請教耶穌。聖經以「請教」作為描述,其實律法師的意圖是要試探耶穌,因為耶穌在傳福音時(地上生涯的末期),許多人樂意聽他的教導,享有很高的聲譽,因而引起律法教師們的不快。經我考查後覺得「試探」有兩種意思,就是法利賽人想當眾讓耶穌「難堪」,或是「陷害」他。
關於猶太人可否離婚議題,有許多聖經的教導,拉比們有著不同的解釋,所以他們拿這個問題來問耶穌。想讓耶穌當眾「難堪」(test),因為無論如何回答,都會招致後續問題。若為「陷害」則更可惡,他們問耶穌關於納稅的問題,想陷他入獄,因為納稅問題牽涉到政治。當時背景,猶太人認為納稅給羅馬政府是種欺壓,所以很厭惡納稅。但對於羅馬政府,「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因此,耶穌無論如何回答,都會得罪一方,不是得罪了羅馬政府,就是得罪猶太宗教體系,皆會被定為罪人。問這問題的目的是讓耶穌為難,所以耶穌說他們是「惡意」。「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甚麼試探我?』」(太22:17-18)這就不只是「難堪」(test)而已,這是「構陷」(tempt),意思是讓對方出狀況,吃不完兜著走,會被當地的宗教或政治系統的主政者逮捕下獄。
今日經文裡律法師出的難題,因為事關「我如何能得永生?」,我認為屬於「難堪」,而非「構陷」。
2.做什麼以承受永生
律法師問耶穌,「我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永生」與每位基督徒相關,我們都希望,信耶穌能得永生。那麼,舊約是如何解釋的?申命記記載:「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你們行的,你們都要去行,使你們可以存活得福,並使你們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長久。」(申5:33)舊約的教導很
簡單,上帝如何說,人便怎麼做,如此人就能活得長久,這就是所謂的「永生」。
路加福音記載,「有一個官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路18:18)這個問題,其實是每位基督徒都應該問的。長期信仰耶穌,若耶穌再來時,卻進不了永恆,豈不冤枉?但是,將重點放在「做」什麼,這是否正確?人能否藉由好行為而得到永生呢?這種「靠做工得救」(Work Salvation),與佛教其實一模一樣;做好,就得好報;做不好,就得惡報。要得永生,就得做好事,很簡單。但耶穌並非這樣說。他說,永生無法藉由行為來獲取,它是上帝給的一份恩典。
所以,當他們問耶穌,「我要『做』什麼得永生?」耶穌沒有立即指出,人其實無法做到上帝的吩咐,因而需要恩典。耶穌反問他,「那你說怎麼樣呢?」你是律法專家、博士,應該有答案啊!怎麼問我呢?
3.耶穌對律法師反問
耶穌不回答明知故問的問題,「有法利賽人來問他說:『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試探他。耶穌回答說:『摩西吩咐你們的是甚麼?』」(可10:2-3)耶穌反問律法師,「律法寫了什麼?摩西吩咐的是什麼?你又如何說?」其實,人往往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明知故問」。路加福音第六章也有類似的記載,「有一個安息日,耶穌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掐了麥穗,用手搓著吃。有幾個法利賽人說:『你們為甚麼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呢?』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連這個你們也沒有念過嗎?』」(路6:1-3)耶穌的門徒飢餓,在安息日掐了些麥穗吃,律法師便挑戰耶穌,「你沒有教好學生!他們犯了安息日!」當時律法師解經到某個程度,安息日不允許做工,而掐麥穗則算為做工。其實聖經的記載很多、很複雜,人們常常抓住某一點,然後將之絕對化。耶穌要人瞭解,實際上的情況,往往比聖經記載的更為複雜,而聖經有許多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耶穌反問說,「你們不是把聖經讀得很熟嗎?那麼,大衛有次不是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嗎?為什麼大衛可以呢?」
4.盡己愛神如己愛人
律法師為要表現出他熟記律法,立刻準確地回答,「要盡心盡力愛上帝啊!」還講出「愛人如己」,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的答案其實和律法師的是一樣。有次,一位法利賽人給耶穌出難題,「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耶穌的答案也和他的一模一樣。「愛人如己」的「人」,其實是中文翻譯的擴大解釋,原意是「鄰」,鄰舍。我覺得不是中文翻譯有誤,「鄰」就是「人」。所以人不需追問,「誰是我的鄰舍?」對方只要是人,就是鄰舍。愛人如己--耶穌說這是最重要的。
以色列文化中,有件事很重要,叫שְׁמַע(shema),意為「聽啊」。以色列人會在小字條上寫上這幾個字,綁在前額頭,或塞入小盒釘在門孔,用以提醒自己,要聽、要愛上帝,愛上帝就會得永生。申命記談到愛上帝,「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6:4-5)利未記則說,「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19:18)利未記多加了一句,愛上帝便會愛上帝所造之人,就是「愛人如己」,也是聖經的根據(原文是「鄰」,愛鄰如己);這兩項,是得永生最重要的條件。
「不可埋怨本國的子民」,那鄰舍是否僅限於本國的子民?法利賽人、猶太人傾向這樣解釋,本國人是鄰舍,外國人是敵人?因此撒瑪利亞人是外國人、敵人?我們是否也會如此定義鄰舍的議題,立場相同的人,才是我的鄰舍?關係好的人,才是我的鄰舍?當一位與自己的立場相左、或關係欠佳的人,遭遇到困難,你會幫助他嗎?
5耶穌肯定他的理論
對於律法師的回答,耶穌立即肯定說,「你答對了,而且一百分!」耶穌和井旁婦人說話時也是如此。耶穌說,「請妳先生來」。「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約4:17-18)耶穌的回答很有趣。他說,「對,妳曾有五位丈夫,現在跟妳同居的,不是妳的丈夫。所以妳說妳沒有先生,是對的。」瞭解耶穌的意思嗎?在眾多錯誤當中,只要有一丁點的正確,耶穌便會說,你這句話是對的。記得彼得的「期中考」嗎?耶穌問他,「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其實彼得對彌賽亞的認知是很不正確的,後來耶穌說「我必須要被釘死」時,他說「不可以、不可以」。但耶穌不挑他的問題,只找對處給予肯定,耶穌很樂意肯定別人。
6.耶穌請他照此去行
但接下來耶穌指出人的問題不是不知,而是不去做,針對這樣的問題,耶穌給的答案很簡單:「你都知道啦,去做吧!」從理論到實際。耶穌常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4-25)
這段故事的末了,耶穌問律法師,「請問哪一位,是被打得半死之人的鄰舍呢?」祭司、利未人或是撒瑪利亞人?前兩者是袖手旁觀,末者是最後伸手幫忙的那位撒瑪利亞人。律法師「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路10:37)因為撒瑪利亞是以色列的仇敵,律法師厭惡撒瑪利亞人,連名字都不願意說,耶穌不處理這部分,只說,「好吧,你去照這樣做。」
換句話說,耶穌強調的是信仰。每次主日崇拜結束時,我都會帶大家向上帝禱告說,今日聽完講道,若有什麼感動,希望回去後,能在日常生活中行出一些來。如此,信仰就對了。所以,「做」是重要的事。
7.律法師想細節辯論
律法師原本想讓耶穌難堪,現在反而是自尋窘境,因為耶穌說,「你答得很對啊,回去照做就好了。」律法師想進一步爭論「細節」。「好,既然這樣,我要先確認…」。這是法庭上的辯論技巧。最近南非有位奧運賽跑選手殺了女友,控方和辯方如何攻防?辯方找到檢察官的問題,在庭上攻擊他,最後這位選手獲得釋放。在重要關頭上,和對方爭辯細節,以此而獲勝,這是律師在法庭上的辯護技巧。這個技巧也常在許多國家的立法機關上演。當少數一方的情勢告急,便開始就細節發表冗長的談話,以此「拖時間」,消耗會議時間,讓表決無法進行。英文稱作filibuster,意即「以冗長演說等手法阻撓議事的行動」。律法師也用了這個技巧,想和耶穌辯論細節:「誰是我的鄰舍?我如何確定誰是鄰舍?」但是,對於這樣的爭辯,耶穌並無興趣,也不願回答。
對付律法師,和他辯論細節,會永無休止,因為他要爭的是細節,那已不是問題本身。法利賽人擅長細節,什麼薄荷、茴香、芹菜,分得非常清楚,再細小的菜類都能算清楚。但是大的項目不處理,像公義、憐憫、信實這些重要項目卻避之唯恐不及,「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法利賽人對禁食,也是紀錄清清楚楚「我今天禁食、明天禁食」,禁食幾次,奉獻多少。「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1-12)這些人注重細節,卻不關心重要的事。所以耶穌認為「誰是鄰舍」並不是重點,於是將議題轉往另一個方向去了,說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8.耶穌談撒瑪利亞人
在這個故事裡,耶穌使用「比喻」。比喻是,講個故事給對方聽看看,聽懂就聽懂,聽不懂就聽不懂。當法利賽人和耶穌談論所批判的事情時,耶穌不明講、轉而用比喻方式教導,「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就用比喻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路15:2-4)這些人想陷害耶穌時,耶穌也同樣用比喻回答,「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耶穌就設比喻對百姓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住了許久。』」(路20:8-9)當耶穌發現,律法師並無誠意面對自身的問題時,就改用比喻,不願往細節討論。
III、好撒瑪利亞人
1.被強盜傷害半死
你認為誰是撒瑪利亞人的鄰舍?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個打他的人。只要和他有關聯的人,都是他的鄰舍,對嗎?所以,這個被打得半死的人,先是碰到個壞鄰居,他的財物被洗劫一空,且被打得半死。「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約10:10)台灣常常擔心會不會有惡鄰居、威脅我們,對我們造成傷害?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傷害別人,我稱之為「惡鄰舍」。請大家回去思考,自己是否曾經為了自身利益,傷害身邊的人?如果有,你就是你鄰舍的「惡鄰居」。
2.遇祭司視若無睹
接下來碰見的這位,說起來我感到很汗顏,他應該是位牧師。這位牧師,在神學院讀了許多聖經,平日裡每週都教導他人要愛人如己。可是當自己遇見他人有難,卻是個「光說不練」者,兩眼一閉,從另一邊走過。
我這次預備時,再次仔細查考祭司和利未人在反應上的差異。祭司是行經此處,發現好像有什麼在地上,瞧也沒瞧,那躺在地上的究竟是個人?還是隻動物?還是…?他見有東西就閃了,別過頭去看也不看就往另一邊走了,眼不見為上策。箴言說,這樣的人會被咒詛,「賙濟貧窮的,不致缺乏;佯為不見的,必多受咒詛。」(箴28:27)祭司看見他人需要幫助,卻「佯為不見」,這樣假裝沒看到需要幫助之人,我稱之為「冷鄰舍」。
3.利未人不給幫助
第二個遇到的人是個利未人,可能是聖經讀得不如祭司的多,所以還有些許愛心,看見地上彷彿有什麼,便靠近去瞭解了一下,比祭司稍微好些。但發現,糟糕,搞不好這人死了!便袖手旁觀,沒有捲起衣袖去幫助他。這就如同雅各書裡所描述的,「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2:16)也例如有鄰舍說,「可憐啊,怎麼會沒得吃?」說了些同情的話,卻沒有協助解決問題。有一些愛心,可是不願實際幫忙,我稱之為「涼鄰舍」。雖沒有那麼冷,但也是涼涼的,只在一邊口惠,說說風涼話,缺少實質的協助。這是利未人的反應,比祭司好一些,看完才走,至少有去瞭解一下。
4.客店主照價服務
接下來是那客店主。我想,全台灣所有的醫院都屬於這一類。他是鄰舍,也幫了忙,但是,是有錢才幫。這個鄰舍,至少比涼鄰舍好,還願意幫忙,但他有對價,付了帳才服務。他是雇工,要的是工價,禮尚往來,一切有相對的代價,我稱作「商鄰舍」,「像奴僕切慕黑影,像雇工人盼望工價。」(伯7:2)社會上很多關係,都屬於這類,是嗎?有錢好辦事,給多少就做多少。商鄰舍以顧客至上,若對象為客人則做什麼都可以。這個互相的層次裡存在著「商業的關係」。
5.好鄰舍盡力照顧
只有最後遇見的撒瑪利亞人,願意冒險幫忙,而不求任何代價,是位「好鄰舍」。好鄰舍不容易啊,這個撒瑪利亞人,不只不收費,還自掏腰包。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譯: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0-11)「好鄰舍」的定義是,讓你鄰舍的困難得到解決,並且你願意冒險患難,為此付出代價。
IV、屬靈功課
1.真確理性真誠愛心真切實行
這段經文有哪些屬靈功課要學習呢?這裡要談的是一個神學或是哲學的問題呢?信仰應該是,能夠從真確「理性」出發,中間以真誠「愛心」同理,最後以真切實行進入「實踐」,否則信仰會停留在理論層面,如同那位律法師。聖經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從信心到行為之間,還需有個東西,就是「愛心」。律法師清楚神學,知道要「愛鄰如己」,所以耶穌一問就能回答。在理性的層面有清楚的瞭解,「正信」(orthodoxy),即信念正確。可是律法師雖有這個觀念,遇到他人有需要時,卻沒有慈悲的心腸,理念僅停留在腦海,沒有進入心中。唯獨撒瑪利亞人,看了那人就「動了慈心」。看見人有困難,會主動幫忙,可見這撒瑪利亞人,不僅有理念,還有慈悲的心,這叫「正心」(orthopathy)。當人有了這種感覺後,才可能考慮是否要行動。後來真的去幫他人解決了困難、給予「整全照應」,這才叫「正行」(orthopraxy)。
禮拜天來教會,聽牧師講道,頂多只得到「正信」(orthodoxy)。我希望,大家明白聖經的真理之後,要跟上帝禱告說,「上帝啊,請把那愛心賜給我」。心裡若沒有愛心,雖然有理念,會變成缺乏感動。但有感動也還不夠,還要願意付出代價,將之化成行動。所以,最大的誡命是「愛上帝,和愛鄰舍如同自己」。愛,是一種心態,心態的前面是一份理念,後面是一樁行為。
2.宗教禮儀必須產生生活倫理
在宗教上,祭司和利未人代表著「專業」。他們最清楚如何敬拜上帝,且他們是幫助人敬拜上帝者。遺憾的是,這些專業人士的生活表現,卻無法反應出自己在禮拜當中所教導的。一個宗教的禮儀,必須能夠產生生活上的倫理,這個禮儀才有意義。「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賽1:13)貢品、月朔,都是宗教的禮儀,引導的應該是不作罪孽,要去幫助他人。所以,信仰不止在禮拜天,或是禮拜堂,希望我們能把信仰,帶到家裡,且活在禮拜一至禮拜六之中,這樣的信仰才有意義。
3.好鄰舍超越種族宗教與敵意
故事裡,耶穌講到祭司,沒有愛心;利未人,也沒有愛心。接下來,應該要換平信徒猶太人上場了,怎麼卻是個撒瑪利亞人?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南部,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撒瑪利亞人居住在北方,他在異鄉發現當地的猶太人遭遇不幸,於是停下來幫忙。當時,撒瑪利亞被猶太視為血統不純,被歸類為異教徒。而這個撒瑪利亞人,居然跨越宗教、種族的界線,幫助了一個歧視他們、看不起他們的人,這點非常重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必須要能夠跨越理念、信仰、種族等等。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3-44)跨越所有的關係,只要對方有需要,就幫助他。
在戰場上,有一類兵種,叫「衛生兵」。他們的衣服上繡有紅色的十字,職責不是殺敵,而是救治那些受傷的人。當發現有人受傷時,必須不分敵我,給予幫助。日內瓦國際公約明訂,所有戰爭中都不准殺這種兵,因為他可能就是要救你的人。這裡也相仿,當有人遇到極大的問題時,我們便放下一切,幫助對方解決困難。
4.神選民應謙卑向外邦人學習
最後一個最難。耶穌吩咐這位猶太的律法師說,「你去,照這樣做」。照哪樣作呢?是要照那個撒瑪利亞人的樣式去作。上帝的選民,居然需要向外國異教徒學習嗎?放在今日的情境,牧師會教導弟兄姊妹們,去效法其他的宗教機構嗎?基督徒不是應該本身便做得很好,成為所有非基督徒的榜樣?或者,基督徒其實有時候,應該去看看其他宗教的人,因為他們也有可能做得比我們更好?基督徒願意謙卑,向這樣的人學習嗎?耶穌在故事的末了所說的,對我而言是很重的一擊。不要以為,基督徒所有做的,都是最好的。佛教徒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時表現得比基督徒還要好。當我們願意承認,其他宗教有時做得更好,我們願意來學習,那就對了。
耶穌常常以外國人為例來教導以色列人。百夫長是羅馬人、外邦人,比撒瑪利亞人更糟糕。撒瑪利亞人還是猶太與外邦的混種,羅馬人完全就是個外邦人。可是耶穌說,我從來沒有在以色列人當中,看過這麼大的信心。「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裏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10-11)耶穌反覆告訴我們,不要以為信基督教,就知道的最多、懂得最多、表現的最好,這不一定。可能在其他宗教信仰的人當中,有某些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我覺得,這是份謙卑的態度,若擁有這樣的態度,一個人便能持續不斷地成長。
V、結論
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
今日講道的故事,是個很特別的比喻。耶穌逆向操作,他最後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路10:36)與律法師問耶穌的問題相反。律法師說,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照理說「鄰舍」是被幫助、被愛的那人。但故事的結尾,耶穌問說,誰是那被愛之人的鄰舍?
對那被打得半死的人來說,他根本不關心「誰是我的鄰舍?」誰願意幫助我,誰就是我的鄰舍!耶穌要說的是,「鄰舍」不一定是指那需要幫助的人;有時,「鄰舍」指的是我們自己,我們也需要他人的幫助,是嗎?對那被打得半死的人而言,他需要的不是愛鄰舍,而是被鄰舍愛。而經過了這個故事,「愛人如己」變成了「彼此相愛」。有時候別人有困難,你幫助他;有時候你有困難,要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使兩方成為「彼此」。
希望我們不要把鄰舍侷限於房子前後左右的四戶人家。「鄰舍」不是那麼狹隘,鄰舍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同事、學生,和所有與你有接觸的人。當他們有困難時,你能心存慈悲,幫助對方解決問題,這便是「好鄰舍」。所以,答案不是「誰」(who)?誰是我鄰舍(Who is my neighbor)?而是「如何」(how),如何作個好鄰舍(how to be a neighbor)?我們要問的是,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如何作個好鄰舍?那個「誰」(who)的問題,耶穌用「如何」(how來回答。
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在人生當中,有時候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當我們在那樣的處境,多麼盼望周圍有人願意伸出手來,有愛心拉我們一把,幫助我們一下。主,這就是你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夠作到的那個「好撒瑪利亞人」。他不管那個落難的人是猶太人,或是他的宗教信仰是什麼?這個好撒馬利亞人一看到有人落難,甘願冒險、給自己不方便,願意付代價,只是為了幫助落難者,救他性命。求主幫助我們,可以不要問誰是我的鄰舍,而要問的是我們碰到有需要的人,如何成為需求者的好鄰舍。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改變

講道內容

改變
時間:二0一一年十月三十日
經文:羅馬書十二章1-3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聯合禮拜--改變 蔡茂堂牧師

        本次和會選舉有一些改變,引起不少人憂心為什麼要改變。細查聖經我們會發現基督教的信仰就是要帶來生命的改變,為了要改變我們才要信基督教。所以,今天讓我們從「改變」這個主題來學習。
        開車時,當我們看到Change ahead標誌表示前方將有變化,很多時候就是要回轉(U turn),表示方向的回頭。而基督信仰的本質就是要回轉,要改變。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他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我們常強調「信」,可是耶穌說信以前要「悔改」,你們要悔改然後才信福音,所以「悔改」是在「信」的前面。「悔改」的英文翻譯為repent,由希臘文直翻metanoia,由兩字構成:一為meta,就是after;一為noia,代表thought。所以after thought就是後面的想法,表示已經與前面的想法不一樣,當我們發現前面有一些困難與問題時,就再想一次看有沒有辦法得到更好的結果,也就是所謂「再思」。中文「悔」和「改」二字意義不同,「悔」代表認錯,明白自己走錯方向了;認清方向錯誤後,就該轉向,也就是「改」變(change)。而今日講道就是要講述「改變」與「信仰」之間的關係。
Ⅰ.引言:
鐵軌規格來源(Track Gauge 4’8½”)
        知名兒歌「火車快飛」的歌詞這樣的:「火車快飛,火車快飛,飛過高山,越過小溪,一天要跑幾百里,快到家裡快到家裡,媽媽看了真歡喜。」你是否想過,火車一天跑幾百里,為什麼不會迷失方向或不會翻出鐵軌?事實上,火車照著鐵道跑,所以不會迷失方向,而且火車的車輪內側有突緣(rim flange)可以防止出軌翻車的發生。
        標準鐵道(standard gauge)的鐵軌頭部內緣間距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全世界有60%的軌道是屬於這個尺寸(蘇俄除外),為什麼是這個尺寸呢?這二分之一英吋有什麼意義嗎?
        美國開始建設鐵路運輸時,很多火車與鐵道材料都是來自英國,英國是第一個開始有火車系統的國家,因為蒸汽火車頭是英國人發明的,因此美國是向英國學習而來。而英國在有火車以前,是用「有軌馬拖車」(tram cart)為交通工具,這種交通工具的軌道寬度就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而火車又是從這種系統改良而成,所以就照同樣的尺寸來設計。
        為什麼有軌馬拖車的車輪間距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英國被羅馬帝國統治時,為了預防車子翻車,在道路兩旁刻溝,讓車輪在溝道裡跑以免翻車;而當英國人開始建立有軌馬拖車系統時,就順著這些地上既有的羅馬溝道而設計。因此,英國的有軌馬拖車系統是沿襲羅馬帝國統治時,所建造石頭馬路的車轍溝漕間距而發展。
        羅馬人當時設計這樣的道路和規格,是為了軍事目的。當戰爭發生時,這套道路系統可以保證其武力快速抵達戰場,因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地區,其車轍溝槽間距皆為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羅馬的戰車輪子就是這個尺寸,而這樣的寬度,是因為戰車是由兩匹馬拖著跑的,兩匹馬的屁股量起來剛好四尺八又二分之一英吋,因此戰車輪子間距就依此而設計。
        這是網路找到的資料與假設,並無記錄在正史中,但這樣的說法,卻漸漸被人視為正解。兩千年前,兩匹並列站的馬屁股寬度,定下今天全球60%鐵軌的間距,這樣的規格,兩千年來並沒有改變。這種城市傳說或網路流傳,將來也可能很難改變。甚至有人說,太空梭的寬度也是被鐵路的寬度所影響,因為太空梭太寬的話,載運太空梭的火車就無法穿越山洞,所以羅馬馬匹的馬屁股居然決定了太空梭的寬度!這是很有趣的說法。
        藉此例子只是想要讓大家知道,一項傳統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包括長老會的選舉制度也是如此,要改變傳統是很困難的。當教會有一些事物要改變的時候,人們自然會擔心是否會出問題?會不會翻車?為什麼要改?因此,等一下我會說明,關於小會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讓被選出的長執可以適才適任,彼此幫補,互為團隊」的這個議題。
Ⅱ.福音與改變(Gospel and Change)
基督教傳福音,重點就是人要改變。要改變什麼?以三個聖經裡有名的故事為例說明。
1.關係復和:浪子回頭投入慈父懷抱(Relation Reconciliation)
        在「浪子回頭」的故事中,浪子在養豬的地方快要餓死時,「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17-20)這個小小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福音到一個地方,會讓人醒悟過來而有所行動,本來關係不好的關係會改善,這就是關係復和(relation reconciliation)。所以,不論是夫妻或親子關係出問題的家庭,若信耶穌來到上帝面前向上帝禱告,這些關係的問題,是可以被改變並得以復和的,這是我們信主重要的改變,也就是人際關係的改變。
2.價值轉化:撒該賠償訛詐幫助貧窮(Value Transformation)
        第二個故事就是撒該的改變。他原本以利益為前提,不在乎別人的損失,為獲利而活,所以他利用職位賺了很多錢。現在台灣有「陽光法案」,昨天新聞報導新北市有六位校長被檢察官起訴,這些人收午餐供應商的好處而輕忽法律。人在可賺錢的時候,認為自己能賺錢就應當盡量賺,撒該也是如此;同時,撒該並無違法,他的所作所為別人也拿他無可奈何。然而,合法歸合法,但給人的觀感不好,因法律只是最低的底線,而撒該他「只」做符合最低底線的事情,所以惹人厭惡。
        耶穌卻改變了撒該,讓他知道,做人不只是賺錢,更要有原則,要存公道,好憐憫。因此,撒該改變了,他並非否認賺錢的重要性,而是發現公道與慈悲心更為重要。所以撒該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8-10)亞伯拉罕的子孫,就是「有信心的人」,一個對上帝有信心的人,他的價值觀會改變,他會懂得憐憫,並重視公義,所以這邊所說的「失喪的人」指的是那活在價值體系出問題的人。
        當信仰進入一個人的心中時,會改變這個人的為人處世原則,「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然而上帝很早就跟我們說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撒該從「貪戀錢財」變為「心存公義憐憫」,所以耶穌說「救恩到這個家」,代表救恩臨到一個人身上時,他的價值觀會被改變,也就是價值轉化(value transformation)。
3.角色逆轉:掃羅從迫害者成受害者(Role Reversal)
        第三,我們來看掃羅的改變,掃羅本是迫害人的人,後來卻變為被迫害的人。「亞拿尼亞回答說:『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 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徒9:13-16)從「讓人受苦」的人,變為「自己受苦」,這是一種角色逆轉(role reversal)。所以,福音讓接受者與他人的關係發生改變,隨著價值觀改變,並且他的角色也跟著轉變。
III.教會與改變(Church and Change)
1.組織更新:選舉執事解決教會困境(Organization Renewal)
        初代教會建立後有一些改變。第一個改變起因於教會內部問題,「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1-4)所以初代教會第一個大改變,就是選出更多人來幫助使徒,以解決教會困境。這樣的改變起因於教會內部問題而促使教會決定改變。
        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就像這樣。自我從美國回來,歷經幾次長執選舉,都發生選出而不能服侍的窘境,尤其教會並沒有選候補來遞補空缺。所以,小會思考,我們是否先詢問候選人服侍的意願和選擇,而非直接選舉後才問服侍意願。所以,我們今天要做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在選前先詢問當事人想要做什麼,而非選後才問,以避免類似的問題。第二,萬一被選出的人無法參與服侍,他是否可以不就任?以往若有此狀況,牧師就需要特別說服拜託,否則職位將空懸。今年我們若多選一些候補,萬一當選者婉拒就可由候補者遞補。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做的重大改變,針對組織選舉的方法,可謂組織更新(organization renewal)。這樣的改變可能會讓許多會友感到不安,所以今日的和會將讓大家表決,是否要做這樣的改變。若此提案被否決,我們就維持舊有制度,日後再想別的辦法。
2.逼迫四散:環境壓力帶來教會外展(Persecution Dispersal)
        有時不是教會內部出現困境而改變,有時候是因為環境改變而帶來教會革新。當環境改變,教會卻沒有改變時,環境就會蠶食或同化教會。因此,我們要知道,教會既活在社會當中,當社會改變,教會卻沒有跟上變化,就會被社會淘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青少年敬拜歌曲的曲風與教會的傳統詩歌很不一樣。這點我們教會已經有所調整,為了防止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的教會,我們設有第三堂,讓青少年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敬拜上帝。這就是在社會變遷之下,教會改變以繼續成長。曾牧師認為,和平還有改變的空間,因現有的第三堂對新一代年輕人來說仍太古板。因此,當我們新堂建好後,或許會增設第四堂,以符合時下年輕人的風格,讓他們喜歡到教會敬拜上帝,而非被父母親硬壓來參加教會傳統敬拜方式的崇拜,這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初代教會在環境壓力下進行改變,「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徒8:1-4)福音被廣傳外展,正是因為初代教會為回應社會的變遷與壓力,在被逼迫時,門徒四散,因而福音由耶路撒冷傳了開來。
3.突破傳統:彼得異象跨越傳統界限(Vision Breakthrough)
        教會要突破傳統很困難,包括彼得和使徒也有這樣的障礙,所以上帝連用同一個異象三次,才讓彼得釐清自己是否能吃不潔之物的困擾。這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彼得透過很大的異象突破跨越,而基督教才得以從猶太文化傳開。所以「當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徒10:19-20)是聖靈改變了彼得不去外邦之地的信念,因彼得原先認為福音在猶太地區尚未傳遍,何必到外國傳福音,更何況外邦人多吃不潔淨的食物,若自己去了,很容易因食物而使自己變為不潔,但當他有這樣的顧慮時,聖靈就幫助他突破。「他們說:『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上帝,為猶太通國所稱讚。他蒙一位聖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裏去,聽你的話。』」(徒10:22)上帝如此工作,讓福音得以突破文化差異,突破傳統的界線而跨出猶太地區。
        突破傳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教會也有許多傳統,而變動讓人不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最近教會也有些議題正在進行討論,等待時機成熟,我會再更詳細地跟大家分享。譬如:當新堂建立後,我們是否歡迎未信者來到我們當中?教堂蓋得那麼漂亮,我們要歡迎他們到什麼程度?讓他們聽佈道會就好?還是讓他們參加禮拜?還是參與服侍?我們的界線要劃在哪裡?這是一個神學的問題,也是我們教會最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與未信者的文化和信仰不同,我們的態度該如何?這是和平教會要一起面對與學習的問題。
Ⅳ、世界與改變(World and Change)
個人被福音改變後,教會在上帝的帶領下改變後,教會對社會是否可以產生改變?
1.世上的鹽:保持鹹味調和以及防腐(Salty Impact)
        第一,上帝要我們成為「鹽」,鹽不能只放鹽罐中,那便只是「沒有用的鹽」。煮菜使用鹽時,鹽罐要先抖動(shake),鹽才能散開來,但鹽放在罐子裡被抖動是不舒服的,鹽變臭掉或灑不出來就沒有功能了。古時候使用石頭鹽,石頭鹽放久就不鹹了,只能被丟棄。所以鹽除了必須要抖開來之外,還要不失去自己的鹹味,若與其他調味料一樣時,它便不是鹽了,變成被環境同化了。所以,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你不但要離開鹽罐,還要保持鹽味,才能影響這個世界。
2.地上的光:照亮黑暗榮耀歸給天父(Glorious Testimony)
        第二,耶穌說我們是世上的「光」。古時候的燈是油燈,油燈耗油,並且只在太陽下山後才點油燈;也就是說,越黑暗之處,越需要油燈,所以燈不會被置於光亮的地方,而是被使用於黑暗之中。因此,燈所面對的是黑暗的環境,當燈亮時,黑暗就變為光亮,影響了環境。「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這是第二個耶穌告訴我們對世界可以有的影響:作地上的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麵中的酵:潛移默化轉化周遭社會(Infiltrating Influence)
        第三,耶穌說我們是「酵」。這酵,要甘心樂意被人放入麵團當中,願意被揉,被攪和,讓麵粉與酵混為均勻,這樣才能發酵。而且酵在麵團中作用時,盡量不要去動它,等它發揮作用,麵團才會鬆軟好吃。所以,我們要願意跟世人「混」在一起,並且願意「等」他們被影響,因為發酵需要時間,這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不知不覺地轉化周遭社會。「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裏,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13:33)麵中的酵就是需要融入環境中以影響環境,也就是「道成肉身」的存在,並且「耐心等候」的忍耐,有「同在」也有「時間」的因素。
V.生命與改變(Life and Change)
最後,當人願意一生與耶穌同行,結果不會只有信仰的改變,而是生命也不斷地改變,這就是「生命與改變」(life and change)。
1.脫去穿上:脫去私慾穿上仁義聖潔(Taking Off Putting On)
        聖經說,我們要漸漸地脫去私心,才能慢慢地穿起耶穌基督的仁義聖潔,這是一個「脫」與「穿」的過程,「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2-24)當一個人的私慾越來越少而仁義聖潔越來越多時,這就是新陳代謝,除舊佈新。
2.獻上活祭:更新變化察驗上帝旨意 (Renewed & Transformed)
        如此,這人便能將自己的生命獻上當做活祭,願意讓上帝使用其生命,這就是「更新變化察驗上帝旨意」。「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12:1-3)其中「獻上活祭」的意思,就是「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被上帝來轉化」。「祭」,就是放下自己;「活」,就是跟主腳蹤。當這兩者同時並存時,你才能是「活」也是「祭」。
3.長大成熟:成全盡職滿有基督身量 (Growing Maturation)
        當我們願意脫下私慾,願意讓上帝在生命中作主,又願意將自己獻在主的面前時,我們便能從嬰孩狀態一路成長,越來越有耶穌基督的樣式,這叫做「成全盡職,滿有基督身量」。非常特別的是,這樣的成長必須發生於團體之內,自己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長的。「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1-13)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有使徒願意委身來建立教會;且要有人願意指責罪惡,談生活倫理之道,這是先知之職;需要領人來教會,這是傳福音的人;要有牧養進入教會的人,這是牧師與教師的職責。
        所以,教會最近在思考:是否在新堂建立後要開設「植堂部」,在無教會的地區開拓新的教會,這是以弗所書的教導。對於社會問題,過去和平並沒有參與很多,然而,長老教會有積極參與其中。在社會出問題的時候,關心發聲,即使為此下監也沒有關係,這叫做「社會良心」,這是先知的特色-他們不管對象是誰,只要做錯,便指責訓誡。和平過去並沒有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部分,但是現在起碼可以從會眾本身做起,至少讓人們看見,你身為基督徒與這世界不一樣的地方。
        和平教會對內有關懷部、教育部照顧栽培會友,也有外展部傳福音,具備這些,期盼教會能平衡發展,得以成長。當人願意參與關懷事工、教育、傳福音與社會關懷的時候,我們便是彼此成全,各盡其職,一起建立教會,一起成長,而越發認識上帝,於是我們便能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身量。所以一間教會要成長成熟,需要不同的角色彼此合作。教會從明年開始,會依照這段經文的描述由十一部改變為五大委員會,期盼透過這樣,和平教會能夠越來越蒙上帝喜悅,越來越成長。
VI.結論:返照主的榮光 變成主的形狀(Reflecting Lord’s Glory Transformed Into Lord’s Image)
        最後以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做結論:「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也是一種「變」。第一,要敞著臉見主榮光;第二,好像鏡子返照;第三,變成主的形狀;第四,榮上加榮,是主的靈變成的。
        因此,我們若要改變,就要一直看著主,看主是如何處世為人的;第二,就是要讓人在你身上看見主的樣子,也就是「鏡子返照」。一面鏡子越無瑕疵越能真實反射出物件,當鏡面有瑕疵時便無法完整反射;所以,最好的鏡子就是人們不知其為鏡,以鏡中物件為真。因此,我們自身沒有什麼好,但當我們定睛在主身上時,別人在你身上便可看見主的模樣。很有趣地這裡說,若你持續這樣做,就會像鏡子變成「日頭」一樣,你本身成為發光體;然而我們知道,鏡永遠是鏡,因此,這裡的意思是說明:你定睛在主身上,努力學習主的樣式,別人從你身上看見主的模樣,於是,慢慢地,你整個生命都被主所改變,被聖靈改變,榮上加榮,變成了主的形像。
        所以我有這樣的體悟:首先我們要先返照(reflect)主的榮光,跟主學習,最後,我們便得以轉化(transform),成主的形狀,也就是「從效法到轉化」(from imitation to transformation)。盼望我們從此做起:我們看主的模範,讓人看見主的形像在我們身上展現,日子久了,我們的生命就自然而然地活出主的樣式,整個生命被主完全地轉化了。

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你,因為你到世上來,就是要改變我們,幫助我們每個人,幫助我們的教會,樂意接受你愛的轉變。不管我們的個性,不管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的價值觀念。或是我們自己教會,如果發現有問題了,或是發現有困難了,或是發現社會已經改變了。求主耶穌讓弟兄姊姊,牧師、長老、執事,願意在神面前坐下來,大家來思想,一起來再思。我們會小心的看看我們現在的情況,來想想什麼是你聖靈要帶領我們改變的。主,下午我們要開和會,我們將有一些改變,大家要一起來思想,是不是時候到了,是不是這些改變對教會是好的,我們仰望神你自己來帶領,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聖經中的「團契」

講道內容

聖經中的「團契」
時間:二0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經文:使徒行傳二章42節 ; 利未記七章11-14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講道影片 :


Ⅰ.「κοινωνία」-聖經新舊版本詞譯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團契」,不是傳統中的名詞:青少契、松年團契、夫婦團契等等。聖經原文為「κοινωνία」,但翻閱和合本,你一定看不到「團契」二字,因為這二字是在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當中才開始使用。以下為兩版本在翻譯上的差異例子:  

1.使徒行傳二章42節

        使徒行傳在和合本中,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交接,「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則為「他們專心像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徒2:42)。為什麼在和合本中的「κοινωνία」不使用團契二字?為什麼要翻譯成交接?事實上,和合本是在1919年翻譯完成,當時,團契二字並不存在,直到1930年才開始流行使用這名詞,所以當初和合本在翻譯「κοινωνία」時是很不容易,因為沒有適當的詞彙可以使用,有時候翻譯成交接,有時候翻譯成分享,直到1997年才在現中修訂版將「κοινωνία」翻譯成團契。  

2.腓立比書二章1節
        和合本在腓立比書當中,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交通,「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腓2:1);而在現中修訂版則將之翻為「…你們和聖靈有沒有團契」(腓2:1)。
3.哥林多前書一章9節
        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和合本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得分,「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1:9),意即「分享」;在現中修訂版則翻為「使你們跟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了團契」(林前1:9)。
4.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3節
        在哥林多後書中,和合本說:「眾聖徒都問你們安」(林後13:13),在現中修訂版則使用團契一詞:「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團契,與你們每一位同在」(林後13:13)。
5.腓利門書一章6節
        腓利門書中,由於和合本找不到合適用詞,所以如此翻譯:「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做的」(門1:6);到了現中修訂版則為:「我求上帝使我們能夠藉著在同一信仰裡的團契,更深刻地體會到與基督連結而有的一切好處」(門1:6)。
6.約翰壹書一章3節
        約翰壹書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相交,乃彼此交往之意:「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在現中修訂版:「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也傳給你們,好使你們能夠跟我們共享團契;這團契就是我們跟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約壹1:3)。
7.約翰壹書一章6-7節
        最後,在約翰壹書中和合本翻成相交:「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 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6-7);現中修訂版則是:「那麼,如果我們說我們跟他有團契,卻仍然生活在黑暗中,我們就是撒謊,行為不合真理。但是,如果我們生活在光明中,正如上帝在光明中,我們就彼此有團契,而他的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6-7)。
Ⅱ、團契的意思
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vs.英文「fellowship」
「κοινωνία」在英文中稱之為「fellowship」,意思就是相交、相互交往、分享、建立關係、相通、交通。
「κοινωνία」有兩個主要意思:
1.上帝與人之間有親密關係
        第一,上帝要與人有親密的關係。我將用利未記中的「平安祭」來解釋。利未記主要在談獻祭,五祭七節,雖然看似枯燥無味,背後其實是在描繪人與上帝的關係,從中可以看到以色列人如何向上帝表達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帝說:「我要做你們的上帝,你們要做我的子民;我要做你們的父,你們要做我的兒女」,像這種親密的關係,以色列人用祭和節慶,來與上帝互動,也就是在獻祭的時候,最能表達他們與上帝的親密關係。平安祭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獻祭的時候除了牲畜與無酵的餅之外(我們都知道以色列人獻祭只用無酵餅),還要獻上一些有酵的餅,從那當中各取一份特別的禮物獻給上帝,「以下是有關向上主獻平安祭的條例。若有人為感謝上主獻平安祭,除了祭牲外,還要獻上無酵的餅:細麵粉調和著橄欖油做的厚餅、抹橄欖油的薄餅,以及細麵粉調和著橄欖油的餅。除了這些以外,他還要獻上一些有酵的餅。他要從這些餅當中各拿一份作特別的禮物獻給上主。這禮物要給那把平安祭的血灑在祭壇邊的祭司」(利7:11-14,現中修)。在平安祭中要加上有酵的餅?因為平安祭(peace offering),NIV將之翻譯為「fellowship offering」(團契祭),是一個紀念人與上帝的關係的祭,上帝喜歡與人有互動、交誼;平安祭的特別在於:「酵」在以色列人來看代表不潔、虛假、罪,所以他們獻祭的時候都用無酵餅,他們不能帶著不聖潔的祭物到聖潔的上帝面前,但平安祭居然讓人可以帶著有酵的、虛假的、罪的祭到上帝面前,這是上帝給人很特別的恩典,讓我們可以帶著我們的不好來到上帝的面前。此外,祭肉有分成三個部分,最好的脂油獻給上帝,腿與胸的肉獻給祭司,但無論誰都可以吃平安祭。我們知道,每年大祭典的時候,大祭司若不潔,在進入至聖所獻祭後,會被擊打,無人能夠進入幕中救他,只能用繩子將他拉出來,所以上帝的聖潔,並非我們這不潔之人可以隨便與之碰面的。因此獻莿的規定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祭肉,但唯獨平安祭是所有人都可以吃的。所以我們在這邊看到上帝的心意,祂要我們與祂分享,和祂有團契的分享,跟祂有相交,有親密的關係。
2.基督徒之間有親密關係
         「κοινωνία」第二個意思是,基督徒之間要有親密的關係。在使徒行傳第二章36-42節中,描述彼得與門徒於五旬節當天聚集的時候,聖靈充滿他們,彼得講道,當時他下了一個結論:「所以,以色列全體同胞啊,你們要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現中修),之後就有三千人信主,「許多人領受了他的信息,並接受洗禮;那一天信徒約增加了三千人」(徒2:41),並且其後「他們專心向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徒2:42)。這描繪了基督徒與基督徒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就是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的意思。也就是說,「κοινωνία」是個動詞,不是名詞,是交陪、相互交通、分享,互相要有發生親密關係的,不論你對上帝或對人,都要在生活上有實際的落實行動,要建立基督徒之間彼此親密的關係。
III.「團契」中的上帝
上帝也在我們的團契當中:
1.「團契」在五祭中
        我要用聖經中的五祭來看。我們知道利未記專講「祭」,更重要的是,舊約以「祭」來說明以色列人與上帝的親密關係:譬如「燔祭」,他們燃燒整個祭物,代表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上帝;「素祭」代表感謝,獻上自己的財物,因為除了生命之外,人所有的就是其財物,人的財物要獻給上帝;「平安祭」代表上帝與人共享,表示上帝、人與鄰舍之間的親密關係;「贖罪祭」與「贖愆祭」則是處理罪的問題,所以當祭司吃這些祭物後,若平安無事,就表示上帝接受人的悔改,當上帝接納人的悔改,人就可以獻上「平安祭」,可以與上帝有一個「團契的關係」。
2.「團契」在聖靈中
        在聖經中,保羅曾經問過:「究竟你們在基督裏的生命有沒有使你們堅強起來?他的愛有沒有鼓勵了你們?你們和聖靈有沒有團契?你們彼此間有沒有親愛同情的心?」(腓2:1,現中修)所以保羅在這邊問他們與聖靈有沒有「團契」?若身為一位基督徒,與聖靈有團契,就會有「共同的目標,同樣的愛心,相同的情感,和一致的想法」,並且「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2-5,現中修),這是保羅告訴腓立比教會,你們若是在「κοινωνία」當中,在聖靈當中,你會具備這些美德。
3.「團契」在基督裡
        保羅又在哥林多前書提到,基督徒若有團契生活,與上帝有相交的時候,會「…在基督裏樣樣富足,具備充分的知識和口才。有關基督的見證已經堅立在你們當中,以致你們在等待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沒有缺少任何一樣恩賜。主必定始終幫助你們,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日子無可指責。上帝是信實的;他呼召你們,使你們跟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了團契」(林前1:5-9,現中修),上帝呼召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與耶穌基督有「κοινωνία」(團契)的生活。
4.「團契」在生命裡
        接著,基督徒與基督徒有團契生活,是因為永恆的生命在基督裡,是因為我們有了永恆的生命,也就是約翰於約翰壹書所說:「我們寫這封信向你們陳述那從起初就存在的生命之道。這生命之道,我們聽見了,親眼看見了;是的,我們已經看見,而且親手摸過。這生命出現的時候,我們見到了;因此,我們向你們見證,並傳揚那原來與天父同在、而且已經向我們顯現了的永恆生命。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也傳給你們,好使你們能跟我們共享團契;這團契就是我們跟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約壹1:1-3,現中修)所以約翰是跟耶穌有交集的,他聽過、看過、摸過耶穌,跟耶穌生活過,所以他告訴我們,他可以見證上帝這位永恆的生命要跟我們有共享的團契。因此,保羅或是約翰都告訴我們,我們要跟我們的耶穌基督、我們的聖靈,在生命中共享共有。今天若我們與這樣永恆的生命團契,約翰告訴我們說,我們要行在光明中。
5.「團契」在光明中
        因為上帝是光,我們若與聖靈、與耶穌基督團契,我們理應行在光明中,「現在我們要把從上帝的兒子所聽到的信息傳給你們:上帝是光,他完全沒有黑暗。那麼,如果我們說我們跟他有團契,卻仍然生活在黑暗中,我們就是撒謊,行為不合真理。但是,如果我們生活在光明中,正如上帝在光明中,我們就彼此有團契,而他的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5-7,現中修)人若與上帝團契,卻沒有行在光明中,那麼,人是在說謊。因此,基督徒若自稱為基督徒,其行為卻是在黑暗中,約翰說,那便是謊言一個,因為你若是與上帝、與聖靈有團契的生活,你必定行在光明中,因為在上帝之中沒有黑暗。所以約翰說,因為上帝是光,所以我們要跟祂在祂的光中一起團契,一起有「κοινωνία」的相交。
Ⅳ.基督徒在團契的新生活
        我要用幾段聖經節來分享,在我們跟基督、跟聖靈團契之後,我們的生命會如何活出新的「團契」,注意,這裡所講的團契非名詞的團契。
1.分享中彼此付出
        第一,我們要彼此分享、付出。哥林多後書:「他也要使你們富足,隨時有慷慨施捨的能力,使許多人因為從我們手上接受你們的禮物而感謝上帝。」(林後9:11,現中修)透過分享、付出,會有更多人因而認識並感謝上帝。所以,透過我們跟燉象、我們跟耶穌基督、我們跟聖靈的生活,來實踐「團契(κοινωνία)」,我們要去做、要去分享。
2.爭吵中彼此忍耐
        第二,「主的僕人不可爭吵;他應該和氣待人,殷勤善導,處處忍耐」(提後2:24,現中修)。爭吵中,只要一方先不講話,怒火就會被平息一半。我的父親脾氣不好又固執,我的母親清楚明瞭這點,所以只要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她就會選擇安靜,因此孩子們在家中,很少聽見父母親吵架,或是兄弟姊妹吵架,因為母親給我們下了一道命令,就是爭吵的時候,先冷靜下來,選擇安靜。所以,人與人相處,很奇妙地,安靜、忍耐能緩和很多的爭吵。
3.重擔中彼此擔當
        第三,重擔中彼此擔當,「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6:2,現中修)。有一首歌說「分擔的重擔格外的輕,分享的快樂加倍的多」,我若背著一百公斤的重擔,若有其餘九位弟兄姊妹,一人分擔十公斤,則我就只要背十公斤,同理可證,你背了多少重擔,我們團契起來,把它分擔掉,你就會覺得你的重擔是輕省的。
4.需要中彼此幫補
        第四,在需要中彼此幫補,「要讓貧窮的弟兄分享你所有的;要接待異鄉人」(羅12:13,現中修)。最近教會有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我們的志偉兄,他在週四早上蒙主恩召,他是個異鄉人,十幾歲時從香港到台灣,年輕時是個非常浪蕩的孩子,被母親帶來台灣之後,母親獨自回香港,他則一人留在台灣,像是被遺棄一樣,他的一生,你在今天蔡牧師寫的牧函中會看到,他要受洗的時候,寫了一篇很感人的見證,當我們教會在台大舉辦愛心晚會的時候,他在那裡接受我們弟兄姊妹的關心,他開始到教會來,直到他無法到來。儘管他一生放浪,做過很多錯事,但最後還是選擇相信上帝,回到教會。他不僅是位異鄉人,也是低收入戶,窮到除了政府給他的錢以外,他是沒有任何的收入。儘管他貧窮潦倒,我們的弟兄姊妹仍然不辭勞苦地、持續地關心他,直到他臨終。所以我們看到教會的團契「κοινωνία」,並不是在講哪個「團契(名詞)」,像志偉本身也沒有參加任何團契或小組,但是我們弟兄姊妹將他看成自己人,把他當成弟兄姊妹來關心,這便實踐了「κοινωνία」的精神。有一次我跟師母偕同長老們去關心他,有一位弟兄讓我很感動,志偉的房間不過三張椅子合起來那麼大而已,一張床佔了絕大多數的空間,他有病在身無法下床,所以他的食物就放在床邊的椅子上,地上皆是垃圾,那位弟兄就去找了一個抹布,提水,跪下替他擦地板,整理房間,這就是耶穌在聖經裡告訴我們「κοινωνία」的團契生活,他把他看做「我的弟兄」、「我的家人」來幫助。
5.軟弱中彼此扶持
        再來是在軟弱中彼此扶持。每個人都曾經軟弱、失志,但是聖經告訴我們:「弟兄姊妹們,我們勸你們,…鼓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耐心待每一個人」(帖前5:14,現中修),意即,人人都有軟弱的時候,而我們要給他時間,讓他成長,讓他恢復。在軟弱中彼此扶持時,我們就能活出聖經中所講的團契生活。
6.控告中彼此和解
       第六,聖經說:「假如有人要控告你,把你拉上法庭,你該趁著還沒有到法庭之前跟他和解。」(太5:25,現中修)我想這是上帝的旨意,主耶穌作為榜樣地先來跟我們和解,先為了我們的罪來跟上帝和解,也因此,我們也要如此行,跟弟兄姊妹和解。
7.患難中彼此安慰
        第七,患難中要彼此安慰。我們教會的蘆葦小組,因彼此有著類似的苦難,所以彼此珍惜、彼此關心、彼此扶持。患難中會讓我們產生彼此之間的團契生活:「在我們的各種患難中,他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他所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種患難的人。正像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難,我們也藉著基督得到許多安慰。如果我們遭遇苦難,那是為要使你們得到安慰,得到拯救;如果我們得了安慰,你們也同樣得到安慰,並且得到力量來忍受我們所遭受的苦難。我們對你們的信心從不動搖;我們知道,你們分擔了我們的苦難,也要分享我們所得到的安慰。」(林後1:4-7,現中修)
8.灰心中彼此鼓勵
       灰心當中我們可以彼此鼓勵,「…那位鼓勵灰心喪志的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鼓勵我們」(林後7:6,現中修),保羅有一個提多,在他灰心喪志時來鼓勵他,你有一個提多可以來鼓勵你嗎?人生當中,在你的「κοινωνία」當中,有沒有一個提多可以鼓勵安慰你?換個角度講,我們是否也能成為提多,去鼓勵其他人?
9.生活中彼此見證
        第九,在生活中要彼此見證,「既然我們有這麼多見證人,像雲彩一樣圍繞著我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的障礙和跟我們糾纏不休的罪,堅忍地奔跑我們前面的路程。」(希12:1,現中修)我在前兩三週到高雄參加一個告別式,為了一位我相當敬重的長老。在儀式中,我坐在二樓,環顧四周,看見約有十位與我差不多同期的牧師,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牧師參加這場告別式呢?為什麼這麼多人來見證懷念這位弟兄呢?因為他是一位非常關愛人的一個長老。我認識他的時候,我還是個神學生,我去到他的教會時,他愛我的程度,不亞於他對他的牧師。通常我們對待神學生的態度,敬重程度並不如我們對待牧師,但是這位長老,他愛這些神學生的程度,猶如他的名言:「你們都是上帝的僕人。你們都是牧師蛋,如果好好照顧、愛你們,將來你們就會成為一位好牧師。」所以他對於大家使喚來去的神學生,都非常地照顧。難怪那天會出現那麼多他以前所照顧的「牧師蛋」。這位長老讓我們看到他的見證、他的生活態度,試想,他對於神學生都如此照顧,更遑論對他的牧師以及弟兄姊妹。他不是很有錢的人,他只是一位公務人員而已,他卻能夠愛弟兄姊妹,愛他所謂的「牧師蛋」,所以從這邊可以看到,一個人去見證這種「κοινωνία(團契)」的內涵,並不是因為有錢、有能,才有辦法見證上帝這種「κοινωνία」的內涵。
10.BB團契彼此相交
        最後就是我們的BB系統,這也是團契κοινωνία,關懷部希望我們這樣的一個動作(刷卡報到),能夠讓每一個弟兄姊妹都能夠得到關心,不被遺忘,因為只要你有報到,關懷部就可以知道你的出缺席狀況(當然這當中可能有很多會漏掉的,這就是我們會再努力的)。我們教會現在努力建立的這套系統,就是希望能夠達到彼此相愛的目的,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教會沒有忘記,教會記得你,如同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約13:34-35,現中修),這是主耶穌給我們的命令。
V、結論
        凡是與上帝有親密關係的人,就是在「κοινωνία」中;凡是基督徒之間有親密關係的人,就是在「κοινωνία」當中。所以「κοινωνία(團契)」,是上帝的命令,而非一項選擇。什麼是選擇?社團就是一種選擇,你可以決定是否參加,你是自由的,當你到一個社團時,你也有自由去選擇朋友,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基督來跟我們團契,上帝用五個祭來跟人有團契生活,我們當然也應如此,在新約,我們跟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跟我們的聖靈一樣,要有「κοινωνία」的團契生活,這是命令,並非自由選擇,只要人自稱是基督徒,卻不行在光明中,不選擇過這樣的生活,那麼你只是在說謊。馬丁路德對於親密關係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親密關係就好像五榖碾碎,你已經融在其中,沒有你自己了,已經被粉碎了」,團契關係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在一個團契裡面時,當你自稱是基督徒,卻不願意粉碎,不願意在其中,約翰說,你在說謊,因為這是命令,這樣的生活不是選擇。我們很感謝,上帝雖然如此命令我們,但也知道人會軟弱,祂知道我們有做不到的時候,所以,今天的第二個結論,要用成人團契所唱的詩歌中的經節來作結,上帝說,渴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會給他永恆的活水,「上主說:聽啊,我的僕人以色列;聽啊,我的選民,雅各的子孫。我是創造你的上主,從你出生,我就幫助你。不要怕,你是我的僕人;你是我所鍾愛的選民。我要降甘霖給乾渴的土地,要使沙漠湧流清泉。我要賜力量給你的兒女,要賜福給你的子孫。」(賽44:1-3,現中修)所以,當我們實在無法與人團契時,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會賜我們力量,賜我們永恆的活水,我們不用害怕做不到,「我的子民哪,不要驚慌害怕!我不是早已把古今的事都預言了嗎?你們就是我的證人」(賽44:8,現中修),上帝要讓那口渴的來到祂面前,賜與他們永恆的活水,喝了之後不再口渴,讓人得到這清泉後,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力量去關心人,建立與上帝親密的關係,活出「團契κοινωνία」的生命。

禱告
主,我們來到祢面前感謝祢,因為有祢成為我們至好的朋友,帶領我們走過軟弱驚惶時,有祢與我們同在;主,我們感謝,因為有祢走在前面,只要我們跟隨祢的腳步,我們就能勇敢跟隨祢而行。主祢帶領我們,保守我們,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祢要幫助我們在祢所命令的「團契」當中,來分享、關懷,活出這樣的生命。主,我們感謝祢賜給我們這樣的恩典,儘管我們有時是不潔的,祢仍接納我們,感謝祢如此大的恩典,我們獻上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