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真愛填空題

講道內容
真愛填空題
經文:路加福音5章27-32節
主講:李俊佑傳道師
時間:二0一三年三月十七日


講道影片
一. 序言:笑話一則  

有一個地方在舉行大力士比賽,比賽的方式是揑柳丁。第一位出來的是一位年輕學生,他看起來體格好,手臂肌肉粗壯。當主持人說開始之後,他就使盡雙手力量用力捏,結果揑出一杯滿滿的柳丁汁。台上台下爆起熱烈的掌聲。主持人說:「哇!你好厲害,你是做什麼的呢?」答:「我是念體育學院的,為了表演體操每天都要練手力。第二位出來是一位穿軍服的先生,他拿起另一空杯子,再拿起剛剛用過的一顆柳丁用力一捏,台下的人瞪大了眼睛,哇!竟然擠又出半杯柳丁汁。主持驚訝的問:「你真的非常厲害,已經擠出一杯柳丁汁的柳丁你還能擠出半杯,請問你是做什麼的呢?」答:「我是海龍部隊啦!特種中的特種!」第三位出來是一位留鬍子的中年人,他將剛剛捏過的柳丁又拿起來,看著他在台上閉上眼睛又吸氣吐氣,差不多半分鐘的時間,只見他忽然將柳丁捏下去,沒想到,那個柳丁竟然又滴出數十滴的柳丁汁。然後這老兄頭也不回地將柳丁往上一丟,剛剛好就丟入舞台邊的垃圾桶。台上台下無不張大嘴巴,驚訝地說不出話來。主持人看他身手不凡,就問道:「先生你是?」答:「我在深山修行武功,現在是第十八代掌門人。」主持人接著說:「高人一手出,便知有沒有。我看第一名已經出爐了……」「等一下!」突然有位身形單薄、戴著老花眼鏡的老先生走出來說:「等一下,讓我試試!」「爺爺,您別鬧了,我們時間已經差不多了……」但是這位老先生仍堅持上台。看他走去垃圾桶把剛剛那顆已經乾扁的柳丁拿起來,挺著老花眼鏡仔細端詳,然後用兩根指頭輕輕一揑。哇!結果柳丁汁竟然像瀑布一般流出來!主持人雙腿一軟幾乎站不起來:「爺爺,你…」答:「我以前在國稅局上班。」                                                                           

二. 當目光相遇的那一刻        

1.現實世界             

今天這個笑話是虛構的。其實對真正在國稅局工作的人很不好意思,國稅局上班的人都是辛苦的公務人員,而且只是照著現今法律的規定執行收稅的工作。而且如果若收錯金額,還可以提出申訴。舉個笑話其實只是因為和「稅」有關,而且在耶穌的時代,確實也有抽稅的規矩。那時,巴勒斯坦地區是羅馬帝國統治,羅馬政府也要他們的國家所屬的城市收稅。但是,我們都知道羅馬帝國版圖廣大,這麼多城市他們要如何收呢?最早的時候他們是用外包的方式,好比現在政府若是要做什麼工程或採購案,會採用公開招標。當然,徵稅權利的招標是競爭最高價,只要能繳出最高價的人就可得到。這做法又直接又簡單,反正只要每一年拿到他們得標的金額就好,其他羅馬政府都不管。後來這方法出現很多問題,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高價得標的稅吏,若要繳出高額稅金,又要賺取利潤,就是向百姓苛收更高額的稅。在耶穌時,這種方式已經廢除,但是稅吏仍然運用他收稅的權利鑽各種漏洞,在不可能有錢的地方擠出金錢。例如有人繳不起稅,稅吏會用高利貸借錢給他,然後再收取高利息的金額。所以這樣的人在百姓眼中非常令人的厭惡。                             

2.為生而活            

我們剛剛讀一段聖經記載,有個人名叫利未,他就是稅吏。除了剛剛所說的背景之外,他還是個本地人,也就是猶太人。身為一個猶太人在猶太城市裡收羅馬人的稅,對民族性很強的猶太人來說,根本就是賣國賊和走狗。我們可以想像利未如果不是趨附羅馬政府,或是很愛錢財,那麼有可能是為了生存不得已的。當耶穌和跟隨他的幾個學生經過城門稅關時,照例要收稅。也許那麼利未也沒有特別注意這群人的不同,就照平常的方法徵收。收完之後就要耶穌走,沒想到耶穌沒有走,反而注目看著利未。耶穌沒看還好,一看不得了。本來稅吏有羅馬政府當靠山,盛勢凌人。但是耶穌這一看卻有說不出來地銳利,似乎從利未的稅吏外表,看透到他的內心深處。好像耶穌在眼睛裡對他說:「利未,你需要我的幫助嗎?」           

3.內心獨白               

因為聖經沒有寫他和耶穌有什麼其他的互動,我想像也許利未心裡這樣說:「什麼?我需要幫助?笑話!為什麼我需要你幫助?我堂堂一個羅馬稅吏,有法律保障我。生活充裕無所缺,我有衣有食,家庭安康,我為什麼需要你幫忙我?你看起來比較需要別人幫忙吧?你才一套衣服,當人家的教授,穿草鞋,連腳踏車都沒有,還說要幫助我。」「啊!我知道了!你一定嫌我替羅馬政府做事,說我是走狗。唉!用大腦想一想好不好,現在是什麼時代,是誰在執政,要有一點現實感好不好,人要懂得變通才能生存。唉!就算我是走狗好了,我是為家裡著想好不好,誰想一家大小過苦日子,做這個工作,有好收入,又穩定,我們家那十幾張嘴在等著我餵他們吃飯。我這樣做有什麼錯?」然而耶穌繼續的看著他,利未好久沒被這麼真誠的眼睛看過了。利未不由得想起他已經好久沒有和別人說真心話。小時候玩在一起最要好的朋友遠離他,同學也不再聯絡他參加同學會。這位名叫利未的稅吏不禁悲從中來。這種為了生存、為了生活而戴著面具的日子實在太令人難受了。在利未每天的生活中他很少去想過這些,大部分的時候他都把這些難受和情緒收起來,用各式的方式逃避它,忘記它,填滿它。可是耶穌銳利的眼睛看著他,他發現其實他的內心深處有個非常深、非常深的吶喊:「耶穌你可以幫助我嗎?」                 

三. 當發現內在的填空題

1.生活滿檔

這是我想像的畫面,但我覺得是現代人,包含神職人員,非常真實的寫照。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每天早上起床看著鬧鐘,心想還有再睡多久再上班,出門時決定要做什麼衣服,上班的時候等著上司交待工作,或是看著一連串的公文和電子郵件,想辦法一件一件的消化。中午和同事約個餐館,聊聊各種新聞和八卦,等到七晚八晚回家的時候,看看孩子有沒有作功課,或是坐在電視前發呆。偶有幾次去個夜店,或是騎著鐵馬挑戰新行程,或是一年來參加個反核四運動或選舉造勢。其實這些東西都非常的好,而且很值得用心經營。年輕人說,我應該要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或是要買一棟房子給爸媽。中年人說,我需要教育我的孩子獨立,我要預備我的退休生活。這些都是非常好,非常正確的事。可是在這邊要說的是,你在維持生活、追求幸福的當中,有沒有可能你像利未一樣,其實內心深處有一個地方是空白的?然後也像利未一樣用各種方式去填滿它?                   

2.窮的剩錢

有一本書叫《窮得只剩下錢》,在書的序言寫了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女企業家旅居美國,事業非常的成功。有一天她的好友來看她,她非常的高興,就開著最高檔的汽車去接機。當這好友來到她的家門口,果然房子非常的氣派,庭園草坪寬闊,還有花園和游泳池。好友很開心地和她聊天,問她:「家人呢?」這時女企業家臉色一沉,說:「我先生有外遇,很少回家。」好友為了緩頰趕緊再問:「那孩子呢?」「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住在別的城市。」接著嘆了一口氣說:「你不知道,我現在是窮得只剩下錢。」
這種空洞不都和錢有關。幾年前我在某個單位上課,遇見了一位很有自信的同學,和他相處起來是非常愉快的。我知道他非常善於營經事業和規劃人生,她也很懂得休閒與人際交友,個性「阿莎力」又滿有笑容,所以很多人喜歡和他在一起聊天,做他的朋友。因為我上課的內容和心理諮商有關,在諮商別人之前都要和諮商自己,透過諮商自己我們學習如何去同理。在這個課程裡他分享他的生命故事,萬萬沒有想到他過去的家庭悲劇如此的嚴重,以致於他以種外在方式來遮掩內心的缺口。

3.生命填空

我們的生命裡都有一些破碎的故事,有可能是因為家庭造成的,或是環境影響的,或是自己的失敗和罪惡。這些破碎形成一個一個的填空題,你若去忽略他,或用錯誤的答案,像是忙碌、消費、服務等,都不能讓你的內在心靈得到真實的滿足和平安。這是一個生命的填空題,需要找到真正有幫助的解答。聖經中的利未用各種方式填塞這填空題的答案,然而實際上對他一點幫助都沒有,只能暫時緩解這個內心的需要。

耶穌現在對著他這麼一看,他心裡一說:「耶穌,我想要你幫助我!」耶穌就對著他說:「跟從我來。」然後利未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聖經的描述很簡單,但是如果你在現場,會感到這是個令人震憾的改變。一個已經在稅吏生活圈這麼久的人,要他放棄現在擁有的,談何容易?別說當下,若有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時間,你有可能放棄長久習慣的生活模式,轉向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嗎?這挑戰非常大,除非有一個比這個挑戰更大的吸引力。在基督教裡面,我們說這個吸引力是「愛」。

基督教裡講的「真愛」,與在好來塢電影裡講的「真愛」不太一樣。電影裡講的愛,絕大部分是男女感情上的情愛,少部分是親愛或是友愛。基督教裡講的愛是聖愛。有一位著名的作家C.S Lewis寫了一本書,台灣出版社翻譯成《四種愛》,其中把聖愛譯成「大愛」。講到「大愛」我們會想到慈濟功德會。其實慈濟功德會講的「大愛」和基督教講「聖愛」很相似,只有一點點不同。底下是我的看法:大愛是指你值得愛,所以愛臨到你身上;而聖愛是指你不值得愛,但愛臨到你身上。簡單來說,基督教的愛一點也不合理。就利未來說,他被別人喊做賣國賊,受同鄉厭棄是他自找的,說不定忠實按著法律收稅,不要東收西課,說不定還好一點。但是現在造成這個局面,是他本來就該承受的。耶穌在這件事上完全沒有欠他,但是耶穌愛他、接納他,收他做為學生,這個叫聖愛。所以你會看到教會裡面領受聖愛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覺得自己很壞、很糟糕的人才會進來,因為這裡有雖然自己不配,但卻有願意犠牲生命接納自己的愛。

四. 當找到填空的真答案

1.歡欣慶祝

利未遇到這樣的愛了嗎?我想是的,所以他整個人被改變過來。除了很快地他撇下他的工作,要跟隨這個愛他、接納他的耶穌。當一個人他的問題得到解決時,快樂是非常直接的反應!所以這個利未當天就在家開宴會慶祝。我想這個感受我們都有經驗的,如果在工作上遇到一個難題,或是某個難以解開的瓶頸,有一天找出方法,或是解決了,哇!臉上一定很自然有著眉開眼笑的表情。

2.真誠分享

利未不只高興、快樂地開宴會,還邀請一切他能邀到的好朋友一起來慶祝。稅吏能邀到的朋友當然也都是稅吏之流的人。這位利未,心裡快樂,真誠地向這些朋友分享。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妙的情景,所謂「在商言商」,在商場要交到很知心,而且能真誠分享的朋友應該不是那麼容易,但是利未把朋友們都邀來了。聖經說他是大擺筵席,很清楚不是幾個密友,而是非常大的場面。更妙的是耶穌也參加。在這種情景下,耶穌參加對外就表明他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法利賽人和文士才會抱怨:「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但是耶穌就是接納利未和他的朋友。

3.滿足無懼

聖經裡面有一句話非常的棒:「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壹4:18)利未遇見了耶穌,觸摸到真愛,內心的恐懼就沒有了。這是很特別的一句話,通常我們會想到害怕,要用鼓起勇敢或勇氣克服它。但是聖經說,「愛裡沒有懼怕。」我想這是因為人能夠勇敢,是因為有愛的支持。利未不害怕他要改變生活的方式,他也不害怕旁人對他的眼光,正是因為耶穌的愛支持著他。

五. 真愛填空題,你寫對了嗎?

親愛的朋友,你用真愛回答你生命的填空題嗎?我很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像利未一樣遇見這份愛,可以歡喜快樂,可以真誠的分享,可以滿足無懼怕。耶穌在這段經文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這裡耶穌有兩個意思,其中一個意思我已經在前面提過:耶穌願意醫治我們、幫助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有資格接受,而是因為耶穌深深愛著你和我;我們如果做了什麼好事,成為國家十大傑出青年,那麼得到愛和祝福,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但是耶穌愛你、愛我不是因為這些好事,而是因為我們是他深愛的人,好像爸爸愛兒子,不是因為兒子做了什麼光宗耀祖的事才愛,而是因為爸爸從出生的開始就愛兒子。耶穌說,雖然你不配得,但是我愛你,甚至為你犠牲生命。耶穌第二個意思是,你需要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一個人需要發現自己生病了才會找醫生,發現自己的內在有個空洞才會需要填滿它。如果你覺得你生命沒什麼問題,那很好。但是你若心裡深處有個聲音需要幫助,你願不願意給耶穌一個機會,讓祂來幫助你?

六. 結論

我高中好朋友的父親是議員,在他的任內他都認真為選民服務,得到好評,而連任。他做事認真負責、勤勞不假他人手,在我們的村莊裡是很重要的人物,我也很尊敬他。我向我的好朋友分享耶穌,後來他自己經驗到耶穌的愛,就決定成為基督徒。他父親好像也沒有給他太多宗教上的限制,並且繼續忙碌他的事業。可能因為有議員的身份,加上認真,因此累積了許多人脈。也許他想:若不做議員,那可以做什麼?因此我好友的父親就打算投資生意,就向人借了許多的錢。沒想到投資失敗,反而變得負債累累。不僅欠下許多錢,而且議員再選又沒選上,後來又發現得了癌症。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這個期間,他的朋友沒了,電話接起來都是債主討債,他們家好像一夕之間全都變了調。在2007年,他父親的癌症復發,進到了和信醫院。因為腫瘤已經轉移到腦部,腫瘤壓迫的關係有脖子以下已經有半邊不能動了。那天早上我去看他,他的小孩,也就是我的好朋友跟我轉述,昨天進開刀房之前,他父親看到的景像。「我在手術房看到一個穿白衣的人」「醫生或護士嗎?」「不是,是跟你信的那個耶穌長的一樣,也有鬍子。」「那然後呢?」「他走到我的病床邊,按著我的手跟我說:不要害怕。然後我就不記得了。」其實,我和我的好友心知肚明,耶穌親自來看他。後來,他也受洗。不久後就過世了。如果你和我一樣知道他的個性,他都把苦往自己的肚子吞,一個外表堅強而且看起來內心堅定的人,怎麼可能在外人前面掉眼淚。但是那天早上,我和他說耶穌愛你的時候,他一個長輩眼淚竟然就這樣奪眶而出。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他有這個需要,他也沒有可能沒想過,耶穌的愛能幫助他。但是他那天真實的知道耶穌的愛能幫助他。

親愛的朋友,我也希望你生命的空格能被耶穌的真愛填滿。好像利未一樣,好像我的好友,還有他的父親一樣。因為耶穌非常希望幫助你,你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嗎?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無牆教會(一)拆牆

講道內容
無牆教會(一)拆牆
經文:路加福音六章12-16節
主講:李晶晶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三月十日


講道影片

一、 前言:阿甘正傳(Forest Gump)林前9:26-27、腓3:13-14

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Tom Hank)主演的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阿甘正傳》(Forest Gump)。故事主角阿甘是一個智商只有75、心地善良,有著非凡的運動天賦。阿甘在女朋友珍悄然離去、感情受挫後,他很難過,於是他就穿上運動鞋,阿甘決定跑步,跑步發洩!但他不知道該跑向哪裏,就是一直跑,他向東跑,一直跑,來到大西洋岸Virginia Beach,他看了看大海,然後他回頭往另一邊跑,跑到太平洋岸,3年多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他不只是跑一次,而是跑了好多次!媒體開始報導他說有這樣的一個人在橫越美國,一次,兩次,三次,然後就開始有人跟著他跑,男女老少,隊伍越來越長!直到有一天,他感覺累,阿甘自言自語說「I don’t feel like running any more!」(我不想再跑了!),於是他就轉身回家了,那些跟著他後面跑的人呢?當然也回家去了!  

這個情節非常有意思,它讓我們看到大部分的人是沒有目標的,當他們看到一個人看起來好像很有目標,就跟著他,想要做出一些事來,只可惜阿甘好像也沒有方向目標,只是透過跑步處理他的情緒!  

保羅先生對哥林多教會的兄姐說:「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6-27),他勸勉腓立比教會的兄姐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  

我們的教會事工與侍奉、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如何呢?對於我們已經得救的基督徒,我們在這裡幹什麼?我們知道成為一個基督徒要讀經、要禱告、要聚會,要有團契、小組、要傳福音,然而,到底我們在這裡要做什麼?讀完經要做什麼?禱告完要做什麼?團契完要做什麼?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要做什麼,怎能告訴別人要做什麼?如何告訴福音朋友、社區朋友、未信的親友什麼呢?  

自從回到新堂來,從整個教會來說我們都在「跑」,而且愈跑愈快,無論是影音、招待的同工,或是建築新堂改善的同工,外展同工在過去這一個半月已經接到來自外面邀請合辦或協辦的事工將近十個單位。我常在想,我是不是像阿甘一樣,帶著同工在亂跑,這裡需要往這跑、那裡說往那跑,懇求主不要讓我像阿甘一樣,帶著弟兄姊妹在空跑。  

教會要有異象,然而,異象不僅僅是指個人,或是一群人所設定的目標,有一些事的目標十分美好,也有一些事的動機十分高尚;但是,若這目標,這理想不是從神而來,這還不是一個異象。異象指的是從神來的一個托付!我們要建造教會成為合神心意的教會﹐我們必需有從神而來指示﹐照著天上的藍圖。在出埃及記25﹕9 記載神吩咐摩西說﹕「製造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是照著我所指示你的樣式﹗」 40節說﹕「要謹慎製做這些物件都要照著山上指示你的樣式。」我們教會的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我們說從舊堂到新堂的設計,就是要像社區開放,成為「廟埕」的教會,言下之意就是要成為「無牆」的教會。

二、 無牆教會(弗2:14):成為萬民的祝福(創12:1-3)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妳,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
1. 有牆到無牆:的確,從建築物上,我們看到舊堂到新堂的設計,已經沒有圍牆保圍住聖殿,而是有小小花圃、要造景小羊、還有一個廣場,在一樓規劃上,也作為社區活動的預備場地。從這個月開始直到上半年度,我們就有五個不同外來的單位,將在我們一樓大廳舉行各種活動。

2. 有形牆到無形牆:新堂看起來是無牆的教會,但那是建築物上的「無形牆」,事實上,我們仍是一個有無形牆的教會,外面的人、社區的人還無法進到我們這個無牆教會。

3. 無形牆到沒有牆:但我們想要努力從這「無形牆」到真正的「沒有牆」的教會,這是對社區、對教會以外的地方,成為萬民的祝福,但是,對內我們也還有「心牆」的問題。「教會」指的是一群被上帝呼招出來的人

上帝藉著保羅在以弗所建立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無牆教會」!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是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4)。

三、 以弗所教會:

以弗所是古希臘人在小亞細亞建立的一個大城市,位於加斯他河注入愛琴海的河口(今天屬於土耳其)。最初由雅典殖民者建立。以弗所廢墟是土耳其一個著名的旅遊點。
是誰將福音傳到以弗所這個城市的?使徒保羅是第二次旅行傳道時來到以弗所。他曾在這裡和百基拉、亞居拉夫婦一起傳福音,然後離開,留下百基拉夫婦在以弗所,自己繼續旅行傳道。而在第十九章1節又記載他回到以弗所城,在這裡他遇到一些信徒,「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旅行經過內陸地區,來到以弗所。在那裡,他遇見一些門徒。」(徒19:1)由此可見,在保羅先生首次到以弗所城的時候,該城已經有基督徒了,然而這些人是誰傳福音給他們的?這些信徒很可能是當年耶路撒冷基督徒遭遇迫害時,四散各處而回到自己住所的基督徒。使徒保羅在旅行傳道期間,以弗所是他居住最久的一個城市。他在這個城裡住了長達三年的時間「所以你們應當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徒20:31),且與該教會信徒的關係相當密切。使徒保羅在這裡三年時間,不但強化了該地信徒的信仰內涵,且組織造就他們,成為一所有力的教會,並且成為其他教會學習的典範。根據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9節所說的:「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他因為許過願,就在堅革哩剪了頭髮。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裡,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眾人請他多住些日子,他卻不允,就辭別他們,說:「神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於是開船離了以弗所(徒18:18-21)」
以弗所書:「教會的元首是耶穌基督,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弗1:22-23)可說是以弗所書這封書信的中心信息。使徒保羅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寫這封書信時,人正被囚在羅馬監獄中,而這封書信也可能是他所寫的書信中最後的一封。當他聽到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在信仰上有很好的見證,就在書信中稱讚他們,並且一再肯定他們的信仰見證。他告訴他們,無論是誰,在教會裡,等於是在耶穌基督裡一樣,都是一體,是合而為一的教會,因為大家都結連在耶穌基督的主體上。合一的教會是沒有種族分別的,所有信徒都有一個共同的盼望,認定同一位的主,接受同樣的洗禮,也屬於同一位上帝(弗4:4-5)。「這樣看來,你們外邦人不再是外人或陌生人;你們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跟猶太人一樣,你們也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是這家的基石。倚靠他,整座建築得以互相連接,逐漸擴大成為聖殿獻給上主。倚靠他,你們也同被建造,成為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地方。」(弗2:19-22)

以弗所書共有六章,大致可分為兩段。第1-3章是講到天上的事﹐論到神的工作﹔而第4-6章是說到人間的事﹐說到基督徒該如何的生活。在以弗所書一開始的時候,保羅就把我們帶到天上﹐帶進永恆的裡面,將一幅幅屬天的建造的藍圖攤開在我們的面前;然後他娓娓道來的將這藍圖如何實現說了出來!保羅從-在天上,在過去的永恆裡神的計劃講起,講到教會團體的生活,再講到信徒的家庭與個人的生活!

我們今天所讀的以弗所書第二章幫助我們了解,上帝希望藉保羅在以弗所,建立一個超強的教會。超強也是拆牆的教會,以弗所書第二章在談超強的教會,也是拆牆的教會,真正偉大的牆、最大的牆,是沒有牆壁的,是無形、無牆的教會。真正教會是沒有牆的,是可以影響到教會外各個地方,教會是超越牆壁的,牆壁外有多少人被影響,我們出去以後影響多少人,這是以弗所書所提醒我們的。

四、 所以:超越隔斷牆(弗 2:10、14)

教會超越種族(無論台灣人、客家人、原住)、仇恨、距離(近處遠處的,不同國家的人連結在一起)、超越神人間的障礙(我們兩下藉著祂到父哪裡去、神人合一),超越時間、超越牆壁中間隔斷的牆被拆了。新約舊約容在耶穌基督裡。保羅寫以弗所書的重點是幫助我們如何建立無牆教會:首先是「拆牆」,將心裡的牆給拆了,使我們可以跨得出去,出去外面成為福音的影響力,是「牆外影響力」,就是你所在的地方、位置就是教會、都是你的牧區,超越牆壁看你自己的影響力。

1. 從前與如今(弗2:11-13)

從前:記得從前你們是外邦人、是局外人沒有指望、沒有神,「所以你們應當記念: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2:11-12)如今: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2:13)

2. 兩下與合一(弗2:14-18)

耶穌使我們和睦兩下合而為一,猶太人瞧不起外邦人,把外邦人當狗,然後因為耶穌的緣故而融合在一起,因著耶穌種族融合在一起廢掉冤仇。融合不容易,非洲埃及在打仗現在許多國家在打仗,是種族問題,客家人來台灣剛開始不被接受被趕到山上。保羅在以弗所書在講教會應該有融合力:這種融合力就是拆牆。

五、 結語:拆牆教會(弗2:15、19)

柏林圍牆(Berlin Wall)建於1961年8月1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東德為了防止人民逃到西德,便沿著「東柏林」與「西柏林」邊界拉起鐵絲網,1961年更改建成一百五十五公里長、三到四公尺高的磚牆,也就是後來的柏林圍牆。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冷戰時期。28年之後,1989年11月9日的晚上,柏林圍牆倒塌,隔年1990年東西德統一。柏林圍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和東西德統一的標誌。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東西柏林的道路、鐵道及橋樑在圍牆倒塌後迅速接連在一起。兩德統一後,雖然柏林圍牆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無數障礙存在,西德的資本主義席捲東德企業,導致數百萬的東德人失業。東德人認為西德人貪得無厭,西德人覺得東德人好吃懶做,許多前東德居民認為,前西德接管了他們的文化和政治;而前西德民衆說,他們已經厭煩前東德人對前共産主義時代的纏綿懷念。此一現象並反映在德東與德西地區之間的文化、社會及經濟現象。一位原東德邊防軍上校剛特•雷奧所言「柏林圍牆早就倒了,但許多柏林人心裏依然有一道「心墻」無法跨越。這種懷舊情緒,實際上在柏林圍牆倒下的20年中從未消失過。」柏林圍牆一天之間拆除了,但要拆除思想上的柏林圍牆,恐怕還需一兩代人的時間。

    所以教會有強大的融合力,超越種族、仇恨、距離、時間,使不同的種族、文化、宗教、關係的人可以有融合力靠的絕對不是政治的力量、而是十字架的寶血。是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大能大力、愛的力量!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愛」的小組

講道內容
「愛」的小組
經文:路加福音六章12-16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三月三日


講道影片

引言
今天是本教會設定的小組主日,所以要來談談小組的觀念。我們大多認為「小組」是屬於華語系統教會討論的主題,或者靈恩派教會才會推動小組,甚至有人認為如果長老教會使用小組系統就會混亂團契傳統。長老教會裡面沒有團契哪算長老教會?所以很多人無法接受於長老教會裡面談小組,正因為如此牧師今天在這裡反而要告訴大家,小組不是華語教會的專利,更不是靈恩派的專屬,我們從聖經中的福音書來看,耶穌親自選召十二個門徒,並與他們同在,就是小組的表徵。  在古早的系統裡面,一個師父帶著學徒到家中住,一起學功夫,用三、五年的時間傳授技藝。譬如說鐵工與他的學徒。所以在聖經我們也看到,耶穌揀選了十二門徒,這十二個人的個性各有不同,譬如說彼得的個性很衝動,甚至耶穌被抓的時候,他就要拔刀殺人了,但他也有溫柔的一面,在耶穌問他說我是誰的時候,他又能說:耶穌您是永生神的兒子。我們又看安德烈,他的個性也是很溫和又很積極,我們看到聖經故事中的五餅二魚,就是安德烈把那有五餅二魚的孩子帶到耶穌面前。那我們看雅各,約翰的弟兄,他被稱為雷子,當耶穌進入到撒瑪利亞地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接納他們,雅各就非常的生氣叫耶穌何不叫天上降下火把他們都燒了。  那約翰呢!約翰是耶穌所愛的門徒,當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就是把他的母親交給他的,還對旁邊的人及他的母親說,看那你的兒子。接下來是腓力跟拿但業,當腓力跟拿但業說他遇到彌賽亞的時候,拿但業說拿撒勒會出什麼好東西?當腓力在跟拿但業講話的時候,可能是說不過拿但業,所以只好說,你來看嘛。當別人向你介紹小組時,你可能對小組不太了解,對小組有很多疑惑,那就像腓力所說的,你就來看吧。多馬,聖經記載說他是多疑的人,耶穌復活時他說,如果我沒有看到手上的釘痕,我才不會相信呢!馬太是個稅吏,但是當耶穌呼召他時,他就跟隨。還有一個西門,西門屬於政治的狂熱份子。接下來是雅各還有猶大,他是亞勒腓的兒子,跟雅各是兄弟。最後一個是賣耶穌的猶大,加勒人。                               

「愛」在小組
A.耶穌召聚小組vs. B.邀請小組員
1.各有不同性格vs.各有不同特質

當我們在邀集小組的時候,會不會想要這十二個人在你們的小組裡呢?如果說這十二個人要成為你的小組員,你願意接受他們成為你的小組員嗎?也許在我們來看,彼得和安德烈二人就只是漁夫而已,但是在耶穌的眼中,他們是將來改變世界的人。當我們看到馬太,他是一個被唾棄的稅吏,但是耶穌看他是後來寫馬太福音,改變世界的人。換句話說,當我們今天在看我們的組員,你看到什麼?你是以什麼來決定誰可以參加你的小組的?                    

2.跟隨的理由不同vs.參加理由不同
這些門徒來跟隨耶穌的理由都不同,有些是好奇心、想吃飽,或是政治因素,有些甚至想要蒐集捉拿耶穌的把柄。也許跟隨他的人各有不同的動機,但是有些人是想要來聽耶穌講道,想要更了解耶穌。正如來參加小組的兄弟姐妹們,他們的動機也都不盡相同。有人覺得來小組可交朋友,有些人覺得來小組可以得到一些幫助,有些人覺得來小組可以成為我的舞台,甚至有些人覺得來小組可以做生意,因為在小組裡面大家都很熟。但不可否認的,有些人來小組是想要付出與學習。想要學習主耶穌的樣式,想要去愛人、更多的認識神。                   

3.耶穌用慈愛接納vs.小組用恩慈接納
當耶穌在邀集這些小組員(十二個門徒)的時候,他沒有看到他們的不是,他始終以愛包容他們。你有沒有想過,賣耶穌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小組員。出賣他的人不是別人,不認他的人也不是別人,是誰?是耶穌所愛的彼得,不是嗎?所以大家想想看,我們被我們的小組員出賣或是毀謗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但耶穌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難處,也曾遭受過被組員出賣、不認他的待遇。然而當耶穌死而復活,我們看到剩下的這些使徒,殉道的殉道,被殺的被殺,他們在那裡因著知道他們的師父、因為耶穌愛他們極深,所以他們願意用生命來賠上。最後彼得不是告白說我愛祢,就是最好的例子了。現在,在我們的小組中,這個愛已經與我們同在,我們豈不應該也用愛來接納我們的組員,彼此接納?也許我們的小組裡面有層出不窮的問題,有自我的問題,也有信心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神已經在我們的小組裡,他的愛在我們當中成為我們可以去愛人的動力。我相信這個愛也是指我們應該彼此相愛,或許在我們當中有人軟弱,有人抵擋不了誘惑,但是聖經教導要我們彼此幫助,彼此扶持,彼此接納。                 

「愛」的關係:
A.耶穌帶小組vs.B.小組面面觀
1.差派十二個門徒去vs.小組需要有的行動力

小組是建立在愛的關係上。耶穌在帶小組這三年半來,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今天我們要用路加福音第九章裡面的三個例子來講。這三個例子都是耶穌與他的門徒直接的對話。耶穌從路加福音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一直在教導,之後他開始差派門徒去宣講福音。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給他們能力、權柄,制伏一切的鬼。治病差遣他們宣傳上帝國的道。路加福音第九章3-5節:耶穌對他們說:「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柺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無論進哪一家,就住在那裡,也從那裡起行。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當耶穌決定要差派我們,會在差派的行動當中賜給我們能力。他差派十二個門徒,第一件事情就是給他們能力。傳福音是我們的任務,但接不接待,信不信是別人的自由。我們只是去見證他的相信或不相信,但是「傳」,這個能力是神已經為我們預備的。當我們要去執行傳福音的命令的時候,上帝已經把這個能力賜給我們。我們要傳揚的是上帝國的福音。上帝親自要與我們同在。我們要將這好消息去告訴還不知道這好消息的人。我們要同歡樂同受苦。不管你的生命遇到怎麼樣的痛苦。上帝都會與你同在。不論是今生的福氣,甚至於將來永生的生命,他都要給你。所以不管人接不接待你,保羅也說不論得時不得時,我們都要傳福音(提後4:2)。所以人若不接受,我們只是去見證他的不接受。                 

2.門徒爭論誰最偉大vs.小組以接納取代比較
在這愛的關係裡面,當耶穌第二次預言他的死時,想不到門徒竟然在爭論誰為大(可9:34)。接著聖經告訴我們,其他門徒都很不滿。耶穌將他們招集來說:「誰要做大就要做你們的僕人」(馬23:11)。我們在小組裡面或許也會爭誰比較大。我們常常會說牧師最大,其實牧師是來服侍人的。我們在潛意識裡面也會比較,譬如說,這個小組是比較有錢的,我去不了。這個小組好像是比較有學問的我不敢去,這個小組好像有誰比較大,我不敢去。保羅告訴我們什麼?腓立比書第二章第3節:「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又腓立比書二章第5節:「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當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的時候,就像耶穌召那十二個門徒時候,那十二個門徒我們看起來雖然是不怎麼樣的人,當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議論誰大誰小。

3.耶穌看撒瑪利亞人vs.小組如何面對未信者
接下來當耶穌要論升天的日子的時候,他要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他派人去那村莊預備,撒瑪利亞人卻不歡迎他,雅各看到這個情形就說:主阿,你讓我們呼喚天上的火來燒滅他們嗎?耶穌轉身過來責備他們。耶穌為什麼這樣做呢?雅各和約翰他們的這個反應豈不是在為他們的老師出一口氣嗎?誰敢看不起耶穌呢?那我就讓他們好看,只要你說好,我就叫天上的火燒了他們。對雅各和約翰來說,因為撒瑪利亞人跟猶太人是死對頭,他們覺得他們是不潔淨的卻還敢不接待我們,只要上帝處罰他們,他們豈不就知道耶穌的偉大嗎?他們就會知道我們的上帝有多大了不是嗎?但是在我們小組裡面,我們面對那些未信者,如果有人對我們的信仰提出挑戰、批評,我們是否也想過叫上帝處罰他們呢?我們有時候是否也對那些未信者失掉了耐心,想叫上帝懲罰他們,讓世人知道我們基督徒不是好欺負的呢?我在屏東牧會的時候,每次我到竹田都會去看一個牌子,上頭記載巴克禮牧師的故事。那時候一八八五年,客家基督徒不畏艱難地向一位客家信徒買房子供做禮拜堂。此後,反教的村民就經常去騷擾。教會就派巴克禮牧師去協調與關心。那年的七月十八日,巴克禮牧師去協調與關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豈料隔天巴克禮牧師講道的時候,有一群人扛著糞便桶就往教會潑去。巴克禮牧師走向外面想要協調,但是都還沒有說話,一桶糞便就從他身上淋下去,巴克禮牧師說:「你們這樣做太浪費糞便了,糞便應該要用在更好的地方,像是施肥。」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所以每次去竹田,就會去看這個故事。我們想想,128年前,這些宣教師來台灣遭受多少侮辱,遭受多少這些不平的待遇,但他們因為愛的緣故都忍耐下來。他們是怎麼樣的容忍那些不信的人,以致於我們今天能夠很舒服地在這裡做禮拜,是因為曾經有一群人遭受這些侮辱。所以耶穌並沒有轉過身依約翰雅各的祈求就讓天上降下火。當我們小組,不是那麼順遂的時候,或遇到種種困難時,如果我們能夠再次去回憶、體會那些前人為我們犧牲的事蹟,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接待這些未信的弟兄姐妹。

「愛」的命令:
A.耶穌的吩咐vs.小組的實踐
1.愛鄰舍vs.愛人如己

耶穌基督在升天的時候,他給我們一個最後的命令,那就是要愛人如己(路10:27)。也許我們在小組的時候,會有很多溫馨的故事、很溫暖,我們自然會覺得我們小組在一起就好了,永遠不要分開。過去幾年,蔡牧師一直在推『安得烈小組』,希望一年半之後這些安得烈的成員可以再去成立一個新的『安得烈小組』,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這樣的溫暖。所以我相信耶穌這三年半的小組不是一個結束,他的目的是告訴他們要去愛鄰舍。所以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告訴我們說,一個人想要得到永生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去愛鄰舍。正如雅各書第二章第八節:「 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這是新的國度的法則,法規。你這樣做就對了。

2.作見證vs.作光作鹽
第二個耶穌的吩咐:要做見證。當耶穌要升天的時候,耶穌說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給人類做見證,歷史的結局才會結束、才會臨到。馬太福音二十四章14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所以我們要向全人類做見證。傳遍天下的意思是,凡是有居住人的地方我們都要去傳福音做見證。牧師在這裡舉一個小組做見證的例子,聖誕節的時候雪美姐妹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她說:「何牧師,我發現當基督徒很簡單耶!」我非常地吃驚,因為我當基督徒那麼久,並不覺得很簡單。這位姐妹說:「基督徒,就是把自己的本份做好就好了呀!」雪美是因為交往的對象希望她受洗,因此她在幾年前才受洗歸主。然而她現在的同事看到她,都會說雪美你變了耶!所以其實對她而言,她發現做基督徒就是把自己做好,她的同事發現了她的改變。所以我覺得很感動。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新成立一個K.B.小組,剛成立的時候是三個很好的姊妹,覺得來教會兩三年,還是都不太會唱聖詩,所以他們就構想要教新會友唱聖詩,唱了一段時間,覺得一起讀讀聖經也不錯,之後便定時讀聖經。這三個人就這樣慢慢地變成五個、八個,現在大概是十個左右,他們的小組就是這樣形成了,沒有刻意地說要設立一個查經小組,誰要來報名等等。就像我們上禮拜說的,小組成立其實是很簡單的。你可以找幾個人,一起唱聖詩、一起禱告就可以開始。小組要做見證,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3-15)我在想你若是鹽,一碗湯喝的時候必須有鹹味,才能證明你放入的是鹽不是糖。如果你是鹽,你就應該要讓人感受到鹽的鹹味,你如果是光就應該要讓人感受到光的明亮。不管你是在什麼職位,就是做好你的職位應盡的職位,才會把鹽的味道發揮出來。發展小組沒有那麼困難,相反地,小組是要把我們更多的結合,支取上帝更多的恩典

3.傳福音vs.接受差遣
最後,耶穌要升天的時候他對十二個門徒吩咐說,你們要去向全人類傳福音。這是上帝最後的一個吩咐,那我也要說我們願意來接受這個差遣,去傳揚神的福音?


禱告
主耶穌,我們謝謝祢,謝謝祢在世上三年半當中帶領十二個門徒給我們很好的榜樣,讓我們知道我們小組當中不是盡都完美,我們也知道我們出去的時候,我們需要支取祢的能力,我們謝謝祢,我們唯有遵照祢的吩咐去愛人、去做光、去做鹽,接受祢的差遣,成為祢所愛的人,願祢自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感動我們,讓我們走出去,讓我們願意在祢的恩典裡面彼此扶持、彼此接納,讓我們有更多的小組來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們將教會今年的這個事工排列在祢的面前,求主祢特別來眷顧與帶領,禱告奉主耶穌的聖名。阿們!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鄰舍(Neighbor)

 講道影片:  鄰舍

Ⅰ、引言:請你作我鄰舍

今年和會的主題是:「如何彼此相愛」與「愛鄰舍」。今天我們就先來思想何為「鄰舍」,以及所要學習的功課。有人認為,「好鄰舍」就是與左鄰右舍有好的關係。但是當我準備這篇講道時,發現不單要與鄰舍的關係好,這更與基督徒是否能進入天堂,有重大的關聯。律法師問耶穌,「我怎麼做才能進入永生?才能得到永生?」所以,這個問題與每位基督徒得永生是連結一起的。基督徒不是受了洗即可,還要有著兩種愛,一是「盡心盡力愛上帝」,另為「愛鄰如己」。律法師注意到這點,所以問耶穌,「誰才是鄰舍?」希望耶穌能清楚定義,鄰舍的範圍究竟有多廣?藉此考慮是否要去愛鄰舍。耶穌卻沒有回答「誰」是鄰舍?而是以「如何」作一位好的鄰舍,回應律法師的提問。
美國有個三十幾年的兒童電視節目(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就是以「鄰舍」作為主題,每日播出三十分鐘,向兒童介紹及教導「如何與鄰居有好的關係」。節目主持人是位牧師Rev.Fred Rogers(1928-2003),他在四十歲那年開始這個節目(1968-2001),直到過世的前兩年,節目才停止。我們一起來聽「鄰舍」的片頭歌曲:Won’t You be My Neighbor?請你作我鄰居
It’s a beautiful day in this neighborhood,
這美好的一天在這鄰居間
A beautiful day for a neighbor
對鄰居是美好的一天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It’s a neighborly day in this beauty wood
這友善的一天在美麗林間
A neighborly day for a beauty
對美人是友善的一天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I’ve always wanted to have a neighbor just like you
我盼望能有像你一樣的鄰居
I’ve always wanted to live in a neighborhood with you
我一直盼望能夠住在你的隔壁
So, let’s make the most of this beautiful day
我們盡情享受這美好的一天
Since we’re together we might as well say:
我們在一起可以同聲說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請你作我鄰居
Won’t you please?
拜託你
Please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請你作我的鄰居
所以,今日我們要一起學習,什麼是耶穌所認知的「好鄰舍」?
Ⅱ、律法師與耶穌
1.試探耶穌假裝請問
「有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說:『人無論甚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太19:3)這故事的背景是,有位律法師(等同今日的法學院院長或教授),是個很熟悉舊約律法的博士,他來請教耶穌。聖經以「請教」作為描述,其實律法師的意圖是要試探耶穌,因為耶穌在傳福音時(地上生涯的末期),許多人樂意聽他的教導,享有很高的聲譽,因而引起律法教師們的不快。經我考查後覺得「試探」有兩種意思,就是法利賽人想當眾讓耶穌「難堪」,或是「陷害」他。
關於猶太人可否離婚議題,有許多聖經的教導,拉比們有著不同的解釋,所以他們拿這個問題來問耶穌。想讓耶穌當眾「難堪」(test),因為無論如何回答,都會招致後續問題。若為「陷害」則更可惡,他們問耶穌關於納稅的問題,想陷他入獄,因為納稅問題牽涉到政治。當時背景,猶太人認為納稅給羅馬政府是種欺壓,所以很厭惡納稅。但對於羅馬政府,「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因此,耶穌無論如何回答,都會得罪一方,不是得罪了羅馬政府,就是得罪猶太宗教體系,皆會被定為罪人。問這問題的目的是讓耶穌為難,所以耶穌說他們是「惡意」。「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甚麼試探我?』」(太22:17-18)這就不只是「難堪」(test)而已,這是「構陷」(tempt),意思是讓對方出狀況,吃不完兜著走,會被當地的宗教或政治系統的主政者逮捕下獄。
今日經文裡律法師出的難題,因為事關「我如何能得永生?」,我認為屬於「難堪」,而非「構陷」。
2.做什麼以承受永生
律法師問耶穌,「我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永生」與每位基督徒相關,我們都希望,信耶穌能得永生。那麼,舊約是如何解釋的?申命記記載:「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你們行的,你們都要去行,使你們可以存活得福,並使你們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長久。」(申5:33)舊約的教導很
簡單,上帝如何說,人便怎麼做,如此人就能活得長久,這就是所謂的「永生」。
路加福音記載,「有一個官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路18:18)這個問題,其實是每位基督徒都應該問的。長期信仰耶穌,若耶穌再來時,卻進不了永恆,豈不冤枉?但是,將重點放在「做」什麼,這是否正確?人能否藉由好行為而得到永生呢?這種「靠做工得救」(Work Salvation),與佛教其實一模一樣;做好,就得好報;做不好,就得惡報。要得永生,就得做好事,很簡單。但耶穌並非這樣說。他說,永生無法藉由行為來獲取,它是上帝給的一份恩典。
所以,當他們問耶穌,「我要『做』什麼得永生?」耶穌沒有立即指出,人其實無法做到上帝的吩咐,因而需要恩典。耶穌反問他,「那你說怎麼樣呢?」你是律法專家、博士,應該有答案啊!怎麼問我呢?
3.耶穌對律法師反問
耶穌不回答明知故問的問題,「有法利賽人來問他說:『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試探他。耶穌回答說:『摩西吩咐你們的是甚麼?』」(可10:2-3)耶穌反問律法師,「律法寫了什麼?摩西吩咐的是什麼?你又如何說?」其實,人往往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明知故問」。路加福音第六章也有類似的記載,「有一個安息日,耶穌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掐了麥穗,用手搓著吃。有幾個法利賽人說:『你們為甚麼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呢?』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連這個你們也沒有念過嗎?』」(路6:1-3)耶穌的門徒飢餓,在安息日掐了些麥穗吃,律法師便挑戰耶穌,「你沒有教好學生!他們犯了安息日!」當時律法師解經到某個程度,安息日不允許做工,而掐麥穗則算為做工。其實聖經的記載很多、很複雜,人們常常抓住某一點,然後將之絕對化。耶穌要人瞭解,實際上的情況,往往比聖經記載的更為複雜,而聖經有許多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耶穌反問說,「你們不是把聖經讀得很熟嗎?那麼,大衛有次不是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嗎?為什麼大衛可以呢?」
4.盡己愛神如己愛人
律法師為要表現出他熟記律法,立刻準確地回答,「要盡心盡力愛上帝啊!」還講出「愛人如己」,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的答案其實和律法師的是一樣。有次,一位法利賽人給耶穌出難題,「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耶穌的答案也和他的一模一樣。「愛人如己」的「人」,其實是中文翻譯的擴大解釋,原意是「鄰」,鄰舍。我覺得不是中文翻譯有誤,「鄰」就是「人」。所以人不需追問,「誰是我的鄰舍?」對方只要是人,就是鄰舍。愛人如己--耶穌說這是最重要的。
以色列文化中,有件事很重要,叫שְׁמַע(shema),意為「聽啊」。以色列人會在小字條上寫上這幾個字,綁在前額頭,或塞入小盒釘在門孔,用以提醒自己,要聽、要愛上帝,愛上帝就會得永生。申命記談到愛上帝,「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6:4-5)利未記則說,「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19:18)利未記多加了一句,愛上帝便會愛上帝所造之人,就是「愛人如己」,也是聖經的根據(原文是「鄰」,愛鄰如己);這兩項,是得永生最重要的條件。
「不可埋怨本國的子民」,那鄰舍是否僅限於本國的子民?法利賽人、猶太人傾向這樣解釋,本國人是鄰舍,外國人是敵人?因此撒瑪利亞人是外國人、敵人?我們是否也會如此定義鄰舍的議題,立場相同的人,才是我的鄰舍?關係好的人,才是我的鄰舍?當一位與自己的立場相左、或關係欠佳的人,遭遇到困難,你會幫助他嗎?
5耶穌肯定他的理論
對於律法師的回答,耶穌立即肯定說,「你答對了,而且一百分!」耶穌和井旁婦人說話時也是如此。耶穌說,「請妳先生來」。「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約4:17-18)耶穌的回答很有趣。他說,「對,妳曾有五位丈夫,現在跟妳同居的,不是妳的丈夫。所以妳說妳沒有先生,是對的。」瞭解耶穌的意思嗎?在眾多錯誤當中,只要有一丁點的正確,耶穌便會說,你這句話是對的。記得彼得的「期中考」嗎?耶穌問他,「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其實彼得對彌賽亞的認知是很不正確的,後來耶穌說「我必須要被釘死」時,他說「不可以、不可以」。但耶穌不挑他的問題,只找對處給予肯定,耶穌很樂意肯定別人。
6.耶穌請他照此去行
但接下來耶穌指出人的問題不是不知,而是不去做,針對這樣的問題,耶穌給的答案很簡單:「你都知道啦,去做吧!」從理論到實際。耶穌常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4-25)
這段故事的末了,耶穌問律法師,「請問哪一位,是被打得半死之人的鄰舍呢?」祭司、利未人或是撒瑪利亞人?前兩者是袖手旁觀,末者是最後伸手幫忙的那位撒瑪利亞人。律法師「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路10:37)因為撒瑪利亞是以色列的仇敵,律法師厭惡撒瑪利亞人,連名字都不願意說,耶穌不處理這部分,只說,「好吧,你去照這樣做。」
換句話說,耶穌強調的是信仰。每次主日崇拜結束時,我都會帶大家向上帝禱告說,今日聽完講道,若有什麼感動,希望回去後,能在日常生活中行出一些來。如此,信仰就對了。所以,「做」是重要的事。
7.律法師想細節辯論
律法師原本想讓耶穌難堪,現在反而是自尋窘境,因為耶穌說,「你答得很對啊,回去照做就好了。」律法師想進一步爭論「細節」。「好,既然這樣,我要先確認…」。這是法庭上的辯論技巧。最近南非有位奧運賽跑選手殺了女友,控方和辯方如何攻防?辯方找到檢察官的問題,在庭上攻擊他,最後這位選手獲得釋放。在重要關頭上,和對方爭辯細節,以此而獲勝,這是律師在法庭上的辯護技巧。這個技巧也常在許多國家的立法機關上演。當少數一方的情勢告急,便開始就細節發表冗長的談話,以此「拖時間」,消耗會議時間,讓表決無法進行。英文稱作filibuster,意即「以冗長演說等手法阻撓議事的行動」。律法師也用了這個技巧,想和耶穌辯論細節:「誰是我的鄰舍?我如何確定誰是鄰舍?」但是,對於這樣的爭辯,耶穌並無興趣,也不願回答。
對付律法師,和他辯論細節,會永無休止,因為他要爭的是細節,那已不是問題本身。法利賽人擅長細節,什麼薄荷、茴香、芹菜,分得非常清楚,再細小的菜類都能算清楚。但是大的項目不處理,像公義、憐憫、信實這些重要項目卻避之唯恐不及,「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法利賽人對禁食,也是紀錄清清楚楚「我今天禁食、明天禁食」,禁食幾次,奉獻多少。「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1-12)這些人注重細節,卻不關心重要的事。所以耶穌認為「誰是鄰舍」並不是重點,於是將議題轉往另一個方向去了,說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8.耶穌談撒瑪利亞人
在這個故事裡,耶穌使用「比喻」。比喻是,講個故事給對方聽看看,聽懂就聽懂,聽不懂就聽不懂。當法利賽人和耶穌談論所批判的事情時,耶穌不明講、轉而用比喻方式教導,「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就用比喻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路15:2-4)這些人想陷害耶穌時,耶穌也同樣用比喻回答,「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耶穌就設比喻對百姓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住了許久。』」(路20:8-9)當耶穌發現,律法師並無誠意面對自身的問題時,就改用比喻,不願往細節討論。
III、好撒瑪利亞人
1.被強盜傷害半死
你認為誰是撒瑪利亞人的鄰舍?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個打他的人。只要和他有關聯的人,都是他的鄰舍,對嗎?所以,這個被打得半死的人,先是碰到個壞鄰居,他的財物被洗劫一空,且被打得半死。「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約10:10)台灣常常擔心會不會有惡鄰居、威脅我們,對我們造成傷害?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傷害別人,我稱之為「惡鄰舍」。請大家回去思考,自己是否曾經為了自身利益,傷害身邊的人?如果有,你就是你鄰舍的「惡鄰居」。
2.遇祭司視若無睹
接下來碰見的這位,說起來我感到很汗顏,他應該是位牧師。這位牧師,在神學院讀了許多聖經,平日裡每週都教導他人要愛人如己。可是當自己遇見他人有難,卻是個「光說不練」者,兩眼一閉,從另一邊走過。
我這次預備時,再次仔細查考祭司和利未人在反應上的差異。祭司是行經此處,發現好像有什麼在地上,瞧也沒瞧,那躺在地上的究竟是個人?還是隻動物?還是…?他見有東西就閃了,別過頭去看也不看就往另一邊走了,眼不見為上策。箴言說,這樣的人會被咒詛,「賙濟貧窮的,不致缺乏;佯為不見的,必多受咒詛。」(箴28:27)祭司看見他人需要幫助,卻「佯為不見」,這樣假裝沒看到需要幫助之人,我稱之為「冷鄰舍」。
3.利未人不給幫助
第二個遇到的人是個利未人,可能是聖經讀得不如祭司的多,所以還有些許愛心,看見地上彷彿有什麼,便靠近去瞭解了一下,比祭司稍微好些。但發現,糟糕,搞不好這人死了!便袖手旁觀,沒有捲起衣袖去幫助他。這就如同雅各書裡所描述的,「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2:16)也例如有鄰舍說,「可憐啊,怎麼會沒得吃?」說了些同情的話,卻沒有協助解決問題。有一些愛心,可是不願實際幫忙,我稱之為「涼鄰舍」。雖沒有那麼冷,但也是涼涼的,只在一邊口惠,說說風涼話,缺少實質的協助。這是利未人的反應,比祭司好一些,看完才走,至少有去瞭解一下。
4.客店主照價服務
接下來是那客店主。我想,全台灣所有的醫院都屬於這一類。他是鄰舍,也幫了忙,但是,是有錢才幫。這個鄰舍,至少比涼鄰舍好,還願意幫忙,但他有對價,付了帳才服務。他是雇工,要的是工價,禮尚往來,一切有相對的代價,我稱作「商鄰舍」,「像奴僕切慕黑影,像雇工人盼望工價。」(伯7:2)社會上很多關係,都屬於這類,是嗎?有錢好辦事,給多少就做多少。商鄰舍以顧客至上,若對象為客人則做什麼都可以。這個互相的層次裡存在著「商業的關係」。
5.好鄰舍盡力照顧
只有最後遇見的撒瑪利亞人,願意冒險幫忙,而不求任何代價,是位「好鄰舍」。好鄰舍不容易啊,這個撒瑪利亞人,不只不收費,還自掏腰包。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譯: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0-11)「好鄰舍」的定義是,讓你鄰舍的困難得到解決,並且你願意冒險患難,為此付出代價。
IV、屬靈功課
1.真確理性真誠愛心真切實行
這段經文有哪些屬靈功課要學習呢?這裡要談的是一個神學或是哲學的問題呢?信仰應該是,能夠從真確「理性」出發,中間以真誠「愛心」同理,最後以真切實行進入「實踐」,否則信仰會停留在理論層面,如同那位律法師。聖經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從信心到行為之間,還需有個東西,就是「愛心」。律法師清楚神學,知道要「愛鄰如己」,所以耶穌一問就能回答。在理性的層面有清楚的瞭解,「正信」(orthodoxy),即信念正確。可是律法師雖有這個觀念,遇到他人有需要時,卻沒有慈悲的心腸,理念僅停留在腦海,沒有進入心中。唯獨撒瑪利亞人,看了那人就「動了慈心」。看見人有困難,會主動幫忙,可見這撒瑪利亞人,不僅有理念,還有慈悲的心,這叫「正心」(orthopathy)。當人有了這種感覺後,才可能考慮是否要行動。後來真的去幫他人解決了困難、給予「整全照應」,這才叫「正行」(orthopraxy)。
禮拜天來教會,聽牧師講道,頂多只得到「正信」(orthodoxy)。我希望,大家明白聖經的真理之後,要跟上帝禱告說,「上帝啊,請把那愛心賜給我」。心裡若沒有愛心,雖然有理念,會變成缺乏感動。但有感動也還不夠,還要願意付出代價,將之化成行動。所以,最大的誡命是「愛上帝,和愛鄰舍如同自己」。愛,是一種心態,心態的前面是一份理念,後面是一樁行為。
2.宗教禮儀必須產生生活倫理
在宗教上,祭司和利未人代表著「專業」。他們最清楚如何敬拜上帝,且他們是幫助人敬拜上帝者。遺憾的是,這些專業人士的生活表現,卻無法反應出自己在禮拜當中所教導的。一個宗教的禮儀,必須能夠產生生活上的倫理,這個禮儀才有意義。「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賽1:13)貢品、月朔,都是宗教的禮儀,引導的應該是不作罪孽,要去幫助他人。所以,信仰不止在禮拜天,或是禮拜堂,希望我們能把信仰,帶到家裡,且活在禮拜一至禮拜六之中,這樣的信仰才有意義。
3.好鄰舍超越種族宗教與敵意
故事裡,耶穌講到祭司,沒有愛心;利未人,也沒有愛心。接下來,應該要換平信徒猶太人上場了,怎麼卻是個撒瑪利亞人?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南部,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撒瑪利亞人居住在北方,他在異鄉發現當地的猶太人遭遇不幸,於是停下來幫忙。當時,撒瑪利亞被猶太視為血統不純,被歸類為異教徒。而這個撒瑪利亞人,居然跨越宗教、種族的界線,幫助了一個歧視他們、看不起他們的人,這點非常重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必須要能夠跨越理念、信仰、種族等等。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3-44)跨越所有的關係,只要對方有需要,就幫助他。
在戰場上,有一類兵種,叫「衛生兵」。他們的衣服上繡有紅色的十字,職責不是殺敵,而是救治那些受傷的人。當發現有人受傷時,必須不分敵我,給予幫助。日內瓦國際公約明訂,所有戰爭中都不准殺這種兵,因為他可能就是要救你的人。這裡也相仿,當有人遇到極大的問題時,我們便放下一切,幫助對方解決困難。
4.神選民應謙卑向外邦人學習
最後一個最難。耶穌吩咐這位猶太的律法師說,「你去,照這樣做」。照哪樣作呢?是要照那個撒瑪利亞人的樣式去作。上帝的選民,居然需要向外國異教徒學習嗎?放在今日的情境,牧師會教導弟兄姊妹們,去效法其他的宗教機構嗎?基督徒不是應該本身便做得很好,成為所有非基督徒的榜樣?或者,基督徒其實有時候,應該去看看其他宗教的人,因為他們也有可能做得比我們更好?基督徒願意謙卑,向這樣的人學習嗎?耶穌在故事的末了所說的,對我而言是很重的一擊。不要以為,基督徒所有做的,都是最好的。佛教徒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時表現得比基督徒還要好。當我們願意承認,其他宗教有時做得更好,我們願意來學習,那就對了。
耶穌常常以外國人為例來教導以色列人。百夫長是羅馬人、外邦人,比撒瑪利亞人更糟糕。撒瑪利亞人還是猶太與外邦的混種,羅馬人完全就是個外邦人。可是耶穌說,我從來沒有在以色列人當中,看過這麼大的信心。「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裏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10-11)耶穌反覆告訴我們,不要以為信基督教,就知道的最多、懂得最多、表現的最好,這不一定。可能在其他宗教信仰的人當中,有某些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我覺得,這是份謙卑的態度,若擁有這樣的態度,一個人便能持續不斷地成長。
V、結論
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
今日講道的故事,是個很特別的比喻。耶穌逆向操作,他最後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路10:36)與律法師問耶穌的問題相反。律法師說,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照理說「鄰舍」是被幫助、被愛的那人。但故事的結尾,耶穌問說,誰是那被愛之人的鄰舍?
對那被打得半死的人來說,他根本不關心「誰是我的鄰舍?」誰願意幫助我,誰就是我的鄰舍!耶穌要說的是,「鄰舍」不一定是指那需要幫助的人;有時,「鄰舍」指的是我們自己,我們也需要他人的幫助,是嗎?對那被打得半死的人而言,他需要的不是愛鄰舍,而是被鄰舍愛。而經過了這個故事,「愛人如己」變成了「彼此相愛」。有時候別人有困難,你幫助他;有時候你有困難,要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使兩方成為「彼此」。
希望我們不要把鄰舍侷限於房子前後左右的四戶人家。「鄰舍」不是那麼狹隘,鄰舍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同事、學生,和所有與你有接觸的人。當他們有困難時,你能心存慈悲,幫助對方解決問題,這便是「好鄰舍」。所以,答案不是「誰」(who)?誰是我鄰舍(Who is my neighbor)?而是「如何」(how),如何作個好鄰舍(how to be a neighbor)?我們要問的是,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如何作個好鄰舍?那個「誰」(who)的問題,耶穌用「如何」(how來回答。
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在人生當中,有時候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當我們在那樣的處境,多麼盼望周圍有人願意伸出手來,有愛心拉我們一把,幫助我們一下。主,這就是你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夠作到的那個「好撒瑪利亞人」。他不管那個落難的人是猶太人,或是他的宗教信仰是什麼?這個好撒馬利亞人一看到有人落難,甘願冒險、給自己不方便,願意付代價,只是為了幫助落難者,救他性命。求主幫助我們,可以不要問誰是我的鄰舍,而要問的是我們碰到有需要的人,如何成為需求者的好鄰舍。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兩個罪人

講道內容 兩個罪人

經文:約翰福音八章1-11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二月十七日

講道影片 :  兩種罪人

前言:這是聖經嗎?

很多人覺得這約翰福音第八章1-11節,不能算是聖經或原屬於約翰福音。因為有些研究指出,古老的聖經抄本中,約翰福音並沒有這幾段。即使在晚一點的抄本有出現,位置也不同。 有人懷疑約翰福音第八章一開始根本就沒有這段經文。就算是古早由希臘文翻成其他語文的聖經中,也沒有看到這幾段經文。

又有人開始注意這幾段聖經的寫作風格與詞彙用語,也發現跟約翰福音其他篇幅不同。另外觀察上下文,也會發現這段經文的情境不合,有種硬插進來的感覺。所以許多學者認為這不是約翰的原著。 既然不是作者原本寫的,為什麼這段經文會放在聖經中呢?我在這裡不是要說服大家說這段聖經是假的,或是要你們讀到這裡時跳過。雖然這段經文不是約翰福音原本的作者所寫的,但這仍是一段真實的福音故事。雖然四個福音書的作者都沒有把這段經文收錄在其中,可是我們相信這是一件發生在耶穌身上的真實故事。就像我們教會常常提到,保羅說過一句話:「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這段話你在四福音裡面,怎麼找也找不到,可是我們相信這句話是耶穌講的,因為保羅在使徒行傳有這樣說。 所以約翰福音的作者也認為說,還有許多關於耶穌的事情因為篇幅的關係而無法完全寫進去。我相信有許多耶穌所說的話並沒有寫在聖經中,但那些事情都是真的有發生過。

有人開始研究,為什麼四福音的作者沒有把這幾段經文寫進去?很有可能是因為初代教會對行淫這件事的處罰非常嚴格,但讀過故事後,大家會覺得好像行淫不是很要緊,反正耶穌也沒有要處理。所以他們在收錄故事時,就故意跳過這段。 加爾文在看這段聖經時,覺得最古老的教會可能都會將這耶穌的教訓紀錄下來,但可能因為某種原因而未將這段收錄進聖經。後來在讀這篇文的時候,發覺這件事很重要,能彰顯出我們信仰的價值,如果沒有放到聖經中,一兩千年以後會被人們遺忘,於是就有人將這段經文放在這裡。雖然有些教會避而不談,但加爾文認為這是初代使徒所流傳下來的事,沒有理由忽視它。

各位在查資料、上網搜尋時,若發現有人覺得這段經文的來源有問題,你不必懷疑,可以放心去讀,因為這件事情是真實的記載。

我們來看這段聖經。

一、挑戰 事件發生在聖殿裡面。當耶穌在聖殿裡面教導人時,突然有幾人用粗魯推擠的方式來到主耶穌面前:「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約8:3-5)文士和法利賽人拿摩西來壓耶穌,因為耶穌的主張和當時的宗教有許多不同之處。當時的宗教領袖就認為,耶穌的許多主張已經違反了摩西的律法,所以他們可說是有備而來。 這些人帶著通姦被抓到的婦女,將她帶到耶穌面前,要耶穌照著摩西的律法來處置她。如果依照摩西的律法,通姦是唯一死刑。這位婦人被帶到耶穌的面前時,是要面對死亡的審判,這位婦人心中的驚恐與羞愧可想而知。 被拖出來公審是可怕的經驗。婦人所面對的是文士與法利賽人自以為是的憤怒,他們只想維護律法,對這位婦人的命運與未來是一點興趣都沒有。其實文士與法利賽人真正的目的是要讓耶穌難堪。 事實上,猶太人對於判決死刑是非常慎重的,因為人命可貴,所以處理死刑的方式有很嚴格的規定。首先必須至少要有兩個目擊者,然後丟石頭時,這兩位目擊證人要第一個先丟,以示負責。那個時代沒有攝影機,也沒有徵信社或狗仔隊,要在現場抓到,不是那麼容易。再來,證據很重要。文士與法利賽人要求耶穌處理這位婦女的罪,是有問題的。因為婦女只有一個人,並無其他人涉入,是嚴重的罪證不足,但他們就是要耶穌表態如何處置這位婦人,還提醒耶穌要照摩西的律法來做。

二、沉默 「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約8:6a)為什麼文士與法利賽人會這樣想呢?因為過往的經驗當中,他們認為耶穌是比較有憐憫心的人,比較憐憫罪人,所以他們猜測耶穌對這有罪的婦人也會有同情心。如果今天耶穌同情這婦人,沒有定她罪,那耶穌就破壞了摩西律法。而如果耶穌將婦人定罪,用石頭打死婦人,就證明耶穌說一套、做一套,使耶穌人格破產。更重要的是,猶太人在羅馬人的統治下,喪失了司法管轄權,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權力判人死刑。所以如果耶穌說可以拿石頭砸死婦人,耶穌就是動了私刑,會受到羅馬法律的制裁。這些控告者所關心的,不是律法有沒有正確執行,也不是為了證明通姦是不道德的。他們關心的是耶穌會不會違背自己的立場、抵觸摩西的律法或破壞羅馬政府的司法體系。 但這時候耶穌並沒有說話,也沒有抬頭看大家。「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約8:6b)看這個情境,會有什麼感覺?文士與法利賽人一定覺得很高興,想說這次終於被我們整到。他們認為耶穌此時一定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耶穌一定是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啞口無言。 當然,關於耶穌低頭寫字,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耶穌當時很年輕,看到年輕女孩衣衫不整會害羞,所以低著頭。另外一些人認為耶穌是在地上寫出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罪。雖然耶穌沒說話,但加爾文提出了他的看法:「我相信我們的主之所以沈默,是為了羞辱他的敵人。」耶穌的動作代表他鄙視這些人。用比較淺白的話表示就是:耶穌不屑回應他們。 無論耶穌的想法是什麼,聖經告訴我們那時耶穌沈默了一段不短的時間。「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約8:7a)文士與法利賽人仍舊要耶穌表達意見。這些人心裡在想什麼呢?用一句成語來說就是「見獵心喜」。他們表現得非常沒耐心,一而再、再而三地詢問耶穌的答案。 我覺得此時耶穌的沈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用意,就是要將大家的注意力從衣衫不整的婦人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當文士與法利賽人咄咄逼人,而耶穌不說話時,眾人就會將目光移向耶穌。我們可以想像當所有人都在看耶穌低頭寫字時,婦人在公開場合所承受的壓力與羞恥就減輕了,彷彿耶穌將一件衣服套在婦人身上一樣。 文士與法利賽人覺得耶穌低頭不語,是認輸的象徵,但就在此時,耶穌抬頭說話了。

三、資格 「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約8:7b-8)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第一,耶穌並沒有說婦人「沒犯罪」。婦人犯了通姦的罪,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是需要受譴責的。耶穌沒說不能用石頭打她,也沒有為她求情。從他說的話裡面,可以得知他同意執行死刑,但必須是無罪的人,才能拿石頭。耶穌有回應到文士與法利賽人的要求。這些人堅持耶穌要用律法執行死刑,耶穌就照他們的要求,嚴格遵行律法。不過耶穌說,要打死這位婦人,請用最高的標準,就是誰沒有罪的,才能夠拿石頭打她。 耶穌將球踢回給那些控告者,要他們丟第一顆石頭。此時又產生了另一種困境,不過這次是那些控告者的困境:他們必須證明自己在律法面前,是全然沒有罪的。耶穌說完後,又彎腰低頭,在地上寫字。這表示他根本不想看那些人的反應。他沒有像那些法利賽人一樣咄咄逼人。 不知道是出自於罪惡感,還是無法證明耶穌違反律法,這些人都離開了。「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約8:9)這裡很特別,我還去找新標準修訂版的聖經如何描述:「他們聽到這話,從最年長的開始,一個接著一個離開。」(NRSV)如果只說「從老到少」,好像是說全部同時離開了,但其實應該是「從最年長的開始」離開。最年長的控告者開始覺得自己有罪,便開始離開,最後只剩下耶穌與婦人。

四、勸勉

當那些控告者離開後,耶穌就站起來和婦人說話。「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裏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0-11)本來要面臨死亡的婦人,突然在那裡得到了釋放,因為耶穌對她說:「我也不定你的罪」。我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其實那一天在聖殿當中,有一個人是從來沒有犯過罪的,這個人絕對有資格站起來丟第一塊石頭。當他丟了石頭之後,其他人就可以丟第二塊、第三塊。那個沒有罪的人,就是主耶穌基督。有資格審判我們的主,卻對我們說:「我也不定你的罪」,這就是福音。福音不是因為我們太好,福音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錯、沒有罪,而是因為我們就是軟弱、時常犯錯、得罪人和上帝的人,卻被可以審判我們的主說:「我也不定你的罪」,這就是福音。 福音不定我們的罪,但也沒有否認我們的罪。有些人認為福音否認了我們的罪,因為耶穌沒有定婦人的罪,但不是這樣子的。福音是釋放我們,並且要求我們從此不要再犯罪。但不再犯罪是困難的。 我讀到這篇聖經時,很想跟大家推薦最近的一部電影:《悲慘世界》。雖然這是一部音樂劇,但它其實是充滿基督教思想的一部文學著作。裡面很明確的表明律法與恩典之間的張力,看完之後會更瞭解我們基督教所談的恩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生活回應

透過今天這一段聖經,我們要來思考一些事情。


一、罪人與義人 文士跟法利賽人將婦人抓起來,看起來好像是在維護公義、聖潔、道德與律法,但最重要的動機是什麼?有些人認為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拒絕判斷、拒絕譴責任何人,但我認為耶穌也沒有否認這位婦人的罪,因為耶穌還是有說可以將婦人用石頭打死。只是,他提醒了那些控告別人的人,告訴他們自己也是罪人。 當我們在控告別人時,也要注意自己是有罪的。耶穌並不是跟婦人說,我不定你的罪,你的罪就赦免了。耶穌曾對許多生病的人說「你的罪獲得赦免」,但沒有對婦人這樣說。耶穌只是提醒她說:「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耶穌並不隨便,不是知道有人犯罪卻不處理的人,但他只是叫婦人不要再犯罪了,因為耶穌認為婦人需要悔改,她的罪需要處理。耶穌不是用道德,也不是用律法來處理她的罪。我們可以學習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不是不處理不好的事情,也不是用單純的宗教、道德或律法來將別人定罪,而是要給人悔改,離開罪的機會。 耶穌曾說過一句話:「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太7:1)這是提醒我們有很多事情如果單純用律法判斷之外,還要出於信仰的反省,看我們的動機是什麼。這段經文中,除了耶穌自己是無罪的以外,其他有些罪的人看到別人有罪,也可能看到自己也有罪,就像婦人一樣。另外一種人是看到別人有罪,就覺得自己是正義的、是道德的。所以看完這段經文,我們可以反問自己:「我是哪一種人?」 許多人來教會有一段時間了,服事、祈禱、讀聖經,但我要提醒各位,越投入宗教活動、覺得自己做得很好的人,越有可能「自我感覺良好」,就好像在聖殿中禱告的法利賽人。當我們認真為教會獻上自己的時候,都是好事,但是要小心,不要忘記在本質上,我們還是有罪的人。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就是文士與法利賽人的行為是因受到嚴格的宗教訓練所培養出來的,不是天生的。我們若在信仰上十分投入,並接受很好的宗教訓練時,如果態度不正確,我們很容易變成文士和法利賽人。這是對出入教會者的提醒:這樣的問題不是行為與道德敗壞,而是自我感覺良好;太重視形式與成文律法,而失去了恩典與憐憫。

二、如何完全律法 接下來我們要思想如何在生命中完全律法。 耶穌在處理婦女的事情時,並無否認她的罪,也沒有想過如何幫婦人開脫她的罪。雖然耶穌沒有定這婦人的罪,但莫以為耶穌對罪的感覺不痛不癢。如果真的以為耶穌對罪無感,那真的是最嚴重的誤解。如果耶穌真的對罪感覺不痛不癢,他就不用被釘在十字架上,正是因為耶穌無法容忍我們這些有罪的人繼續活在罪惡當中,無法脫離罪惡,所以他才要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來臨是為了處理罪的問題,我要提醒各位,處理罪的方式要正確。很多時候教會效法律法主義,嚴厲指責罪惡、控告罪人;或是有些教會試圖避免談到任何罪、淡化罪,讓人對罪沒有任何感覺,讓大家覺得周圍都是很好的人,只表現出光明面,因為談論罪只會很挫折、很失敗,讓人覺得很不完全。不應如此 ,因耶穌來是為了處理罪的問題,但不是用律法的態度來定別人的罪,也不認為大家都是好人。 保羅提醒我們一件事情:「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1-2)這種溫柔的心,就是充滿疼愛、良善且謙卑的心,不僅願意犧牲時間與精神,還能體貼別人的困難並同情別人。我們很需要用這種態度來處理罪,而不是不處理。 罪要被處理,但態度很重要。

三、恩典的信仰 羅馬書提到:「但如今,上帝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羅3:21-24) 經文開始,有兩種人,罪人與義人。但是耶穌回答以後,這兩種人轉變成另外兩種人:一種是承認自己是有罪的罪人,另外一種是覺得自己無罪,實際上卻是個罪人。那位被抓姦在床的婦人,只能夠無依無靠地承認自己的罪過。而耶穌要讓我們看清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常常像文士和法利賽人一樣,我們否認自己內心有罪,而自我為義地去控告別人。 保羅提醒我們一件事,很多時候,我們在上帝的眼中,就好像犯的通姦罪的那個女人一樣。請注意,我是說「我們」都「好像」那個犯了通姦罪的女人,我們都是罪大惡極的人。在上帝的眼中,我們就是如此。儘管在人的眼中,你是很好的人,有學問、有禮貌、有教養並且懂得應對進退,可是那是人的眼光,人的眼光不重要,因人非上帝。我們在上帝的眼中都不完全,我們都是罪人,如同保羅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在上帝的眼中,我們都是罪大惡極的人,我們都是應該面對審判、接受永遠刑罰的人。只是大部分的人,在我們的眼中、在別人的眼中,都覺得自己是不錯的人,甚至覺得我們可以成為審判別人的人。 我們每次看新聞,看到壞人或陷害別人的人,那些十惡不赦的罪人,會覺得要給他最嚴厲的刑罰,最好槍斃,但槍斃又太便宜他,因為他殺十個人卻只讓他死一次,最好是將其打到死。如果有人有看《甄嬛傳》的話,就會認為,這種人最好賜他「杖斃」:被杖打到死為止。 在我們的道德觀中,會覺得對壞人憐憫,就是對好人殘忍。但在我們道德觀裡,我們很少想會想到:我們就是那個壞人,所以對我太憐憫,就是對別人太殘忍。從上帝的眼中來看,我們通通是罪人。 全數仗斃,上帝會這麼殘忍嗎?上帝決定不要如此殘忍,他不要將我們這些罪人都打死。耶穌讓我們看見的不是道德、法律、正義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態度的問題。當我們站在道德、法律、正義這一邊時,常常忘記其實我們也是需要恩典的人。那些承認自己有罪,為罪痛悔、顫驚、用卑微的態度,毫無藉口的伸出雙手說:「主阿,憐憫我、可憐我這個罪人」的人,我相信他們是比較容易進入上帝國的。就像是在聖殿祈禱的稅吏一樣,他只跟耶穌說:「主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耶穌說,這個人回去,反倒比那人(法利賽人)為義。 這是個比較難以了解的道理:表現較好、看起來較有道德的那個人,在世人的眼中是較受人尊敬的,如果只是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那麼在上帝眼光,他是個有罪的人。如果是個表現較差,但總是知道要反省、反悔、認罪、悔改、要請上帝赦免他恩典的人,雖然表現不太好,但在上帝眼中,他是比較好的人。 這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提醒,當我們會注意到自己是個有罪的人,需要靠上帝悔改、需要依靠他的時候,就是在往恩典的方向走。 雖然許多人認為過年應該要說好話,但我想一想,在新的一年,我們要提醒自己,在態度、心境中,需要有新的轉變。讓我們能用主的眼光,再一次審視自己與別人、觀看環境與社會,讓上帝幫助我們在新的一年能常常提醒我們是個有罪的人、不完全的人,是個需要依靠上帝恩典的人。當我們看別人的不完全、軟弱的時候,我們也能用耶穌基督的眼光來看別人。

禱告

「愛我的主,願在新的一年中,我祈求你開我們的心和眼,也讓我們能學習回應主你的話語,求你讓我們看見自己其實是不完全、有缺陷、軟弱的人,若照主你的律法,我們都該死。所以上帝我們感謝你,你這麼疼惜我們,願意為我們流你的寶血,在十字架上放棄你的性命,就為了拯救我們。求你也幫助我們,讓我們在看別人的軟弱、錯誤時,都能夠擁有像耶穌基督般如此明理的心腸,請祝福我們在新的一年有這種的眼光,來回應主的恩典。禱告奉靠主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