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褥子團契


講道內容
講題:褥子團契
經文:馬可福音2:1-12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影片 : 褥子團契 (台) / 褥子團契 (華)
MP3: [] []


講道禱告:

愛我們的父上帝,我們謝謝你讓我們在你的面前一同來聚集、一起聽主你的話語。求主你保守我們在你的話語當中可以建造、經歷主你的恩典。禱告父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前言

上個禮拜天結束之後,我跟一個朋友到內湖的戶外用品店買了一個帳棚,理由是因為我們家曾語新漸漸長大,但我們覺得他不能都一直玩iPad,所以我們決定要帶他去野外露營。為什麼要帶他去野外露營呢?  因為根據我們跟一些長輩的經驗分享中發現,很多青少年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都是小時候跟家人出去玩去露營的回憶。我們也相信這對小朋友開啟大自然的興趣有好的幫助。另外,我們有一群同年記的世交朋友,他們的孩子也同小新年紀相近,帶這群小孩子出去露營,他們可以從父母與其世交互動,學習到一些好朋友的道理。同時,他們也在與同齡的孩子互動中學習珍惜友誼的功課。  在成人團契裡面,也是常常有一群爸爸媽媽帶著一群孩子一起出去玩。像我們教會的堅仁長老恩愛團契也是常常有一群爸爸媽媽帶著一群年紀相仿孩子一起出去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覺得那對孩子會是很美好的回憶。 

一.被身體禁錮的靈魂 

1.生活無力自主

我們今天要來看一個很悲慘的人,身體癱瘓的人。在古代,我們稱這樣身體癱瘓不能自主的人,稱他們是靈魂被困住的人。這個人在聖經記載沒有名字,但是為了讓我們大家比就熟習這個角色,我決定將他取名為:阿明。這個阿明自從癱瘓了之後就沒有辦法自主自己的生活,所以從他吃飯、擦澡、翻身、抬他到他所要去的地方都需要有人的幫忙。因為阿明在這些事情上他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只能躺在他的褥子上面,所以他成了別人的重擔,別人的麻煩。 

2.醫學無計可施 

在以前的醫療,沒有辦法開刀、沒有辦法復健、沒有辦法康復。當時可以提供阿明他們的只要迷信和偏方,沒有任何可有效處理的醫學。即時在今日,對癱瘓的人,除了中風以外,只要是傷到神經傷到脊椎,幾乎是不可逆的。對阿明來說這輩子是沒有希望沒有機會的了。 

3.社會毫無貢獻

阿明的經歷可以說是非常的悲慘。很不幸地,成為這樣的癱子他就註定一輩子沒有能力,只能要淪為乞丐,因為他沒有辦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意,阿明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被別人抬道路邊去接受別人的施捨,過著沒有尊嚴沒有自信。可以說阿明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影響力、沒有家庭,前途一片灰暗,只能以博取別人同情的方式生活。請問我們當中有人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嘛?你會不會說這樣其實還不錯,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有吃的?我想我們當中不會有人想要跟他一樣。我們不曉得阿明這樣活著還有沒有夢想,他還有沒有什麼目標。不過我們很卻確定一件事情,好像沒有人喜歡當阿明。

二.最好的社群團體

1.了解需要

然而,阿明其實沒到達最悲慘的狀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有一群朋友。他有一群很好的社團朋友,這團朋友是他最大的動力和支持。事實上我們這段聖經讀到一段很關鍵的,這個關鍵就是阿明的這群朋友。沒有這群朋友,阿明就沒有辦法來到主的面前,也就沒有辦法得到赦免和醫治。這群朋友有什麼特別呢?因為他們了解阿明的需要。在阿明遇到生活的困境的時候,這群朋友沒有選擇放棄他。相反地,這群朋友把阿明的需要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我不曉得這群朋友是阿明生病之前認識的還是之後交的,但重點是他們沒有嫌棄他反而接納他。所以這些人成為阿明最信任的朋友。如果我們很認真的看這群朋友,我們會發現他們是熱心過了頭。他們對阿明的關心不是停聊在打招呼,而是真的採取行動關心他。

2.採取行動

我們看見阿明的這群朋友,他們很看重阿明,了解阿明,知道阿明的需要那他們不僅僅是知道,他們還有採取行動。當他們聽見耶穌來到加百農這個地方,我想他們一定聽過耶穌醫治病人,醫治痲瘋病的人,也能趕出這些被鬼附的人。他們相信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讓耶穌跟阿明相遇的話,一定可以讓阿明好起來。所以他們在那邊越討論越興奮。於是他們就怎樣,把是時間空下來,把手邊的事情排開,然後把阿明的需要擺在優先,花他們的時間體力精神力氣來幫助阿明。為什麼呢?因為在他們心中對阿明有一份負擔,所以他們就把阿明抬起來,往耶穌的地方去。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很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對他們的負擔。其實如果你連他的名字、他住哪裡、他做什麼、他家裡有誰都不知道,那理所當然是不會產生負擔的感覺。如果我今天講到是一個癱子,一個癱子沒有名字。可是他一旦有一個名字,他就會有一種親切感。一旦你對一個人的名字有了解,越接觸那個人,知道那個人的越多,就會開始產生負擔。負擔通常來自他跟你有關係,來自於你對他的了解、你對他的關懷,負擔通常來自那個人真的與你有關係。譬如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小孩子都不喜歡讀書,但誰最關心誰不喜歡讀書,通常父母最關心自己的小孩不讀書。記得小時候你們對父母說過:”為什麼不去管別人就要管我愛不愛讀書?”身為最關心自己孩子的父母,當然是最先關注自己的孩子念不念書阿!當父母身體越來越老的時候,孩子會去買雞精送誰,當然是送自己的爸媽呀!那麼多的老人你都不會去關心他們,你會去關心與你有關係的人,你會把他們的需要看成自己的負擔。在今天的故事裡這四個人,阿明的朋友,他們把阿明的需要當成自己的負擔。我想他們不是隨時起興的想幫忙阿明,而是長期的陪伴有關係知道阿明的需要,所以他們內心才有這樣的負擔。

3.付上代價

然後這四個朋友,他們不僅是與阿明有關係,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願意附上代價。他們來到耶穌的房子時候,看到一大群人的人為鬧著那個房子,因為人多不得近前,連門前的空隙都沒有。這個時候他們沒有辦法抬著阿明經過一大群的人近前去找耶穌,但是他們也不是就靜靜的在門口等著企圖等主耶穌出來醫治他們。相反的,因為這群朋友他們是用很迫不及待的心情,想要阿明得到醫治,所以他們是在耶穌還在講道的時候迫不期待採取行動並排除萬難,所以我們看到這群人大膽的爬上屋頂,然後拆開屋頂並打斷耶穌在講道,把阿明從天花板縋到耶穌的腳前。弟兄姊妹們,你們覺得這些朋友怎麼樣?想像當牧師在台前講到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很無禮的插斷牧師的講道,換做是我們可能會覺得覺得他們非常的大膽且沒有沒禮貌。可是沒錯,阿明的朋友就是那麼誇張,他們打斷耶穌的講到,就是迫不及待的希望阿明可以趕快被醫治好。親愛的弟兄姊妹,面對這群這麼無禮的朋友,打斷我們在敬拜上帝的禮拜,你們覺得耶穌會怎麼說?耶穌說: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

三.看到誰的信心?

罪赦了與行走

這張圖示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了,因為這是唯一一張我找到的圖中,那四條垂下褥子的線是離開那四個朋友的,也就是說這四個朋友相信,只要我們把這攤子垂到耶穌面前,我們不需要在把它拉上來。他不需要被拉上來,他可以自己站起來,自己走出去。親愛的弟兄姊妹什麼叫做信心。信心是你早上起來禱告說不要下雨,然後你就可以不帶雨傘出門嘛?信心是相信上帝會成就他所想要成的事情。我看見了這個攤子的四個朋友,他們真的有這樣的信心,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所以他說,小子你的罪赦了。我們該注意的是,耶穌不是看見阿明的信心,阿明的罪被赦免是因為耶穌看見朋友們的信心。耶穌總是會做超乎我們想像的事情。當這四個朋友把阿明捶下來的時候,我們期待的世耶穌說,小子你的病好了,你可以拿著你的褥子站起來走了。我們不會期待耶穌說:小子,你的罪赦了。可是耶穌卻是說,你的罪赦了。我覺得耶穌就是常常這樣的一個人,不按裡出牌,我要說的事情為什麼耶穌要把赦罪放在醫治之前。第一,有可能阿明的這個病是犯罪所引起的。請注意,我並沒有說所有的病都是犯罪所引起的。但是有可以有可能阿明的這個病是犯罪所引起的。所以當耶穌要一這個病的時候,耶穌要先赦免他的罪,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當耶穌對阿明說小子你的罪赦免了,其他人在旁邊交頭接耳,耶穌知道這些人在議論,但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不是耶穌有沒有赦罪的權柄。耶穌就醫治了阿明,叫他站起來拿著自己的褥子回家去吧!阿明站起來的時候,眾人如何?眾人就驚奇,歸榮耀與上帝,他們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親愛的弟兄姊妹,是那四位朋友的信心讓我們看到我們的信心可以帶給別人醫治。我們常常都強調說那個要被醫治的人要有信心,可是我們常常忘記了他朋友的信心也很重要因著我們的信心我們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因著我們的信心可以帶給我們行動與決心,因著我們的信心我們可以不計代價的去幫助別人。你有沒有這樣的信心?

回應與思考

1.擔待不堅固人的軟弱

我要透過今天的經文,來與弟兄姊妹思考幾件事情,第一個,你有沒有擔待兼顧其他人的軟弱?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我曾經收過很多email說,某某人怎樣了請你幫他轉寄email如果在三個月沒有找到合適的捐贈者,他可能就會死掉。當我收到這種信,第一件事情就是google這個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人利用這種email只是為了收集其他人的email address然後再寄垃圾郵件給你。很多人會在FB上發表他們發生車禍了,請為他們禱告,然後就會有很多人按讚,我是不太能理解這事什麼意思。我從蔡牧師身上學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要為一個人禱告,就千萬不要只回說我會為你禱告,而是真的將你的禱告詞留在那個人的FB上面。以前在同蔡牧師聊天的時候,他說:我會為你禱告,之後就禱告起來了。那個比較有感覺,那個真的被禱告的人會感受到你為他禱告的力量。如果你只說我為你禱告,那你真的很懶惰,你連禱告詞這幾個字都要省下來。我鼓勵你們下次要在FB上為人禱告,就請你把50,100字的禱告詞寫在上面。我們看見在這個故事當中,阿明的朋友知道阿明的需要,就迫不及待的行動而且願意付上代價,他們是行動與代價而不是只動一個手指頭轉寄和按讚而已。我們有沒有願意這樣的去幫助別人呢?聖經告訴我們說,我們堅固的人應該要去擔當不堅固人的軟弱,如果你覺得你是蒙幅的人,你有沒有人讓人因為你的蒙幅得到祝福呢?以前我在高中的時候,與一個長老的兒子,與我同歲的,去他家玩,他是在基隆的YMCA當醫師?

YMCA就是基督教千年會,在他們家有很多獎狀和匾額,我就看到有一句話說:「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我那時的國文程度不是很好,我想著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是使喚別人,那你就會被別人使喚。後來我聖經認識的越來越多我才知道我誤會了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出於馬可福音十章4-5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侍,那是服侍人」心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不是來被別人服侍的,乃是來服侍了。我不知道在我們教會有多少弟兄姊妹願意去服侍有需要的人,或是願意彼此學習彼此服侍,擔當彼此的軟弱。加拉太書六章2節這樣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什麼是基督的律法?第一:???第二:其實基督的律法很簡單,就是愛。聖經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不是說只有你去擔別人的重擔,別人都不擔當你的重擔。如此就完成了基督的律法。我們來教會就來來學習這個字「愛」,彼此相愛。當我們能夠擔當別人的擔子的時候,我們就完成了基督的律法了。這位基督教心理學家McGinnis寫了一本很老的書:The Friendship Factor,中文翻成「如何贏的友誼」。這本書說,如果你要與人建立一份深厚的友誼,首要條件就是把這份人際關係放在第一優先的順位。這句話很簡單,就是如果你要成為這個人的好朋友,當他約你出去玩的時候,你應該是喜歡赴約的。如果有你約一個人說,我們一起騎腳踏車,他說不要下雨天不要。約他泡溫泉他說太擠了,約他釣魚,他說會掉入大海。約他一起去露營,他說那個都睡不好。如果有人跟你這樣建議找你去做什麼事情你都這樣一直拒絕人家,這個人不會想要找你做朋友的。他也會覺得你很龜毛、很討厭,什麼都不一起做。你想想看在你周遭誰是你的好朋友,誰是最跟你有話說,誰是你做什麼事情你會想到他,這個人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是把你放在他的優先順位,你去找他不管是找他做什麼事情,你會第一個想到他,他也會第一個想到你,你們彼此覺得對方很重要,做什麼事情會想到彼此。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沒有辦法常常把別人放在優先順位上,我們會很難與這個人建立好的關係。記得有一次,我們社青約了很久,然後終於好不容易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一起吃火鍋,我第一鍋剛煮熟都還沒有吃完,我一個好朋友打給我說他尾牙喝醉酒了,請我去在他回家,我二話不說的就丟下筷子去載他了。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有沒有一個好朋友是他半夜三更半夜打給你,你知道就算你三更半夜打電話給他,他也一定會出來。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我們很需要的是要有這樣的關係。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褥子

第二個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的褥子。我們很需要有這樣的團契可以互相分享需要。阿明願意分享他的需要,願意將他的需要被其他人看見讓別人為他擔當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我們不太願意把自己的困難顯露出來。我們會假設我們的那個難處要是被顯露的出來會成為與別人來往的障礙但是實際上如果你真的想要交一個好朋友,你的困難與難處其實是提供一個彼此互相學習關心的機會。很多人可能彼此都互相不熟習,但是為了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譬如說:追一個女生。當某一個男生追不到一個女生,所以找了一群男生一起想一多招數,久而久之他們就成為了死黨,就算最後沒有追到那個女生,他們也成了最好的朋友。這是什麼原因了,因為他們願意把自己的需要讓別人知道,我們常常需要的是這樣。我們看見的是,阿明有他的困難,但是他的困難是可以呈現在他的朋友面前,然後他們可以學習,彼此來學習幫助。所以有人稱他們這四個好朋友為褥子團契。因為他們對彼此的需要與軟弱的時候不是去拒絕,而是學習相互的接納與幫助。這是一個與我們都有關的真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褥子,這褥子代表我們的不完美,代表我們生命的破碎,代表我們不隨便讓人知道我們生命不完整的那一面。那我們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瑕疵,我們才更需要在愛中被得著被醫治,被寬恕,被照造的機會。我要說的教會就是一個容許軟弱,容許失敗容許欠缺的地方,因為我們在這個地方彼此學習誠實的面對,我們學習彼此接納彼此的不完整,學習去赦免,去接納。不曉得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與團體。還你是每次失敗了就要趕快短起來不想要別人知道,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真的建立真實的關係。這禮拜的時代雜誌選出這年的時代人物世現任的教宗方濟各,他曾說過一句話: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扮演神學警察的角色,而是療癒人民的傷痛。我想我們也是一樣團契小組存在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看起來都像聖人都很完美,而是我們每一個人,而是我們每個人在那個軟弱欠缺失敗當中我們可以相互扶持。我們可以相互依靠,我們能夠有一個人可以聽我們認罪,我們可以有一個人聽我們悔改,成為我們彼此之間的幫助,這個很重要阿!如果我們的團契是大家之間都要有一點距離,大家都需要蓋一個面紗,大家都彼此需要我防你你防我的時候,這樣就很可惜。

3.帶你的朋友來

最後,我們教會明年的目標釋放在陪伴與關懷。那就是我們鼓勵我們的弟兄姊妹去關係你周遭的人。其實和平教會的人不可能都是冷漠的也一定是有作些什麼的,然後這教會能夠成長變成今日這樣的。但我要說的是我們一定還可以做的更好,做的更棒。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時間去投入,去關懷。你們願不願意參加像阿明這樣的一個褥子團契。你們願不願意把人的需要看為是重要的。願不願意跟別人建立一個深厚的關係。願不願意將彼此的關係方在重要的地方上。怎麼歡迎新朋友呢?昨日在會議上說有同工說:其實當有新朋友在我們當中的時候,可能連去地下室拿一個碗吃飯都覺得很緊張。你們覺得有可能不可能,說真的,每次約新朋友下去吃飯,通常很多第一次來的朋友其實都不會留下來吃飯,因為留下來吃飯讓人覺得很緊張。你知道嘛,你在吃飯的時候大家很熱絡的交通吃飯,只有你一個人扒飯,這樣真的很寂寞呢!很尷尬ㄟ!大家都很熱衷,只有我一個人在那邊吃。如果你看到新朋友來,其實你要做的不僅僅是約他到樓下吃飯,你可以做更多的是陪著他,跟他說碗筷放哪,在哪排隊,我們有一個招待新朋友的桌子,可以讓招待的同工陪他們吃飯,記得妳也要陪他吃,這樣他才會覺得這個教會很溫暖。我要說一個自己的經驗,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他每周都會約我去教會,我已經去很多次了,每次都有他的陪伴,但是當有一次他跟我說他那個週末不去教會的時候我都傻眼了,因為我不知道要怎麼自己一個人走進教會。我們教會有做很多關心中南部來的學生的事工。很多人你約第一次會來,約第二次也會來,但你沒約第三次,他第三次就沒有來,不要以為他來過一兩次就會自己主動來了。我要跟你說的是,這個禮拜六,我們有一個聖誕晚會,這個晚會我們從還沒有開始放暑假就開始計畫,你開始邀約你的朋友了嘛?不要覺得這是和平教會的事情,與你個人無關,如果你有朋友,他很需要福音,你就要去邀請他!你要知道,一個人在沒有人邀請的狀況之下要踏進教會是很困難的。當然不是說沒有人邀請就不可能有人踏進教會,只是那通常自己踏入教會的通常都是他人生遇到盡頭了。但是如果有朋友邀請一下,那踏進教會的門檻就突然低了許多,他就很容易踏進來。我很希望你們都有邀約你們的朋友,不是為了和平教會人數要便多,而是你這個福音是好的,你真的願意跟你的朋友分享。如果你真的邀請你朋友的,我希望大家多注意一下。其實每年的晚會我們都可以看見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的節目做的很好,表演的很好,蔡牧師的短講也講的很好,我們到處都坐滿了人,兩三百人,但是下一個禮拜我們來了多少新朋友?我多年來帶團契的經驗就是這樣,新朋友的聚會都很棒很精采,但是下一個禮拜都沒有人來,為什麼?因為那一天沒有聖誕晚會,因為那天我們都沒有人在去邀請。你知道嘛?很多時候不是你的朋友覺得你們的晚會不好,你們的戲劇很差,他們從此決定不來。不是阿!他們覺得很好覺得還想再來,但是我們沒有再去邀請

啊。所以我們今年有做一個特別的設計。,我們八點半就結束了,結束之後要幹嘛?八點半吃點心喔!請我們的弟兄姊妹不要顧著只吃點心喔!點心也沒什麼特別好吃。我們鼓勵你留下來與你的朋友一起吃點心,但重點不是吃點心,我們希望你可以問問他們覺得戲劇怎麼樣,看完戲劇有什麼樣的感覺,你覺得牧師的短講如何,你覺得教會給你什麼感覺,然後你問他說那你還想不想再來,好的話,那更好,你就下禮拜再邀他來馬,然後一月二月三月都邀他來馬,千萬不要只邀他一次,你沒有邀他他不好意思來啦!我覺得每次很多是我們約我們約朋友的時候都只是陪他走一哩路,而沒有陪他走二哩路三哩路,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為你的親人朋友禱告了嘛?還有最後這五天齁,我希望我們大家都把握機會!

禱告

親愛的主我們要謝謝你有機會讓我們成為你的兒女,主我們真的要說,成為你的兒女是一件蒙恩後祝福的事情,主我們願意將這樣的恩典與別人分享,主求你幫助我們,我們真的願意成為像阿明的朋友一樣,主阿我們為了他人的需要迫不及待去付上代價,主阿,求你讓我們成為這樣子的人,主不管是我們跟弟兄姊妹,或是新的福音朋友們,主都求你讓我們採取行動付上代價,我們特別為這禮拜的聖誕節活動,主你就感動我們成為一個分享耶穌基督信息的使者。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回家之路 Way Home

講道內容
講題:回家之路 Way Home
經文:路加福音15:11-32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二月八日


影片:回家之路 (台)  / 回家之路 (華)
MP3: [][]


I、引言:領我回家

(Point Me Home, Stephen McWhirter)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回家之路好不好走?很高興還是很擔心?這決定於你跟家的關係如何。
今年聖誕節的主題是「回家」。到底聖誕節跟回家有什麼關係?有一個年輕人叫Stephen McWhirter,他是基督徒的歌手也是作曲家。Stephen McWhirter的爸爸是旅行佈道的牧師。可是Stephen McWhirter年輕時很叛逆,嗑藥喝酒,經過十年的時間,上帝帶領他回家。他把自己的經驗寫成一首歌,歌詞如下。

Point Me Home 領我回家
It parallels my ownjourney
反應出我個人生命旅程
I believe the journey of many other people
我相信也是許多人的生命旅程
And the story of the prodigal son that Jesus tells in the gospel of Luke chapter fifteen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五章所說浪子回頭的故事
And for myself over ten years ago
我自己在十多年以前
I was an amphetaminatic
我是一個安非他命癮君子
And I just radically changed my life我的生命突然被完全翻轉
And ever since then
從那個時候開始
He’s been using me to serve in ministry to write songs for Him
祂就呼召我全職服侍為祂寫詩歌
Even at that time I was really descended in this dark place
在當時我完全陷入那黑暗處境
I felt God trying to steer me
我感到上帝要帶領我
And direct me back to Him
指引我歸回到祂身旁
Being brought up as the son of a traveling Nazarene evangelist
我成長在一個拿撒勒旅行佈道家的家庭
I just slipped away began to rebel
我就開始溜走且叛逆
I can just sense Him pointing me back to Him like the prodigal son
我感到祂引領我回到祂身旁就像這個浪子
Left the warmth of home
離開溫暖家
To be out on my own
獨自去闖天下
To see those city lights
城市燈火迷人
Those bright but empty eyes
閃亮空虛眼神
So many so-called friends
那群酒肉朋友
Masked smiles and crooked hands
虛假的笑容
I tried to build a life
我想出人頭地
But these hands won’t reach that high 他們卻亳無助益
Point me home tonight
今晚領我回家
And Lord I will run to you
主啊我要奔向你
Lord I will run to you
主我要奔向你
Guide me north again 領我回正途
From harsh and bitter winds
離開寒風刺骨
Towards your arms so wide
你雙手張開
To stand by your spear scared side
站在你槍傷身旁
Lay waste the distance
從遠方歸回
The great divide between us
我們將不再隔絕
Close this lonely gap
孤獨已消逝
And cry home , home at last
終回家淚流下
Point me home tonight
今晚領我回家
And Lord I will run to you
主啊我要奔向你
Lord I will run to you
主我要奔向你
Those home fire lights 家裡燈火
They are drawing me near
他們吸引著我
The burn along the horizon
燈火在遠方照明亮
And put to rest all my fears
完全消除我驚慌
I see home from here 我看到我家
Point me home tonight
今晚領我回家
And Lord I will run to you
主啊我要奔向你
Lord I will run to you
主我要奔向你
Now we’ll run home 我要回家

為什麼Stephen McWhirter想回家?歌詞裡提到,他看到家裡面有火,有燈光,這讓他有勇氣克服害怕,「回家」。
想到家時,我們聯想到的是什麼?是漂亮的房子?還是房子內親愛的家人?「家」的英文有House 跟 Home。但是,若用台語說,House是”厝”,Home是”兜”。因此,當我們說:「回家。」,是指回到那個建築物?還是回到那個建築物裡面的親愛關係呢?
我認為關係應該比較重要,所以有人說: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家是心之所繫。令你牽掛的是歸屬的關係,而不僅只是擁有的房子。

II、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家:一個父母生養我們的家,稱為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另外一個是我們結婚以後生養子女的家,這個叫做衍生家庭(Family of Procreation)。在原生家庭所受到的影響,常會被帶進衍生家庭當中。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兩個家庭當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家庭給我們溫暖,家庭也讓我們受傷。

1.甜蜜家庭並不完美

故事中的原生家庭只有三個人:爸爸,流浪回來的老二,還有不高興的老大。在這故事裡,有爸爸、兩個兒子,卻沒有媽媽的角色,是一個缺席的媽媽(Absentee Mother),不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在舊約,亞伯拉罕的老僕人,到利百加家提親時,是她的哥哥和媽媽出來討論利百加出嫁的事情。「利百加的哥哥和她母親說:『讓女子同我們再住幾天,至少十天,然後她可以去。』」(創24:55)利百加家是缺席的爸爸(Absentee Father)。聖經中沒有記載,利百加的爸爸出面,討論利百加出嫁的事情。
目前社會存在有各式各樣組合的家庭,這個只有一個爸爸,二個孩子,媽媽去處不清楚的故事,這家庭雖不完美,是一個家,也可以是一個甜蜜的家。

2.子女各有獨特性格

在故事中,爸爸扶養兩個孩子,一樣的遺傳、教養,卻養出兩位性格南轅北轍的孩子。老大是辛勤工作,老二是縱情享受。我自己有三個孩子。我跟太太用相同的方式教養他們,但三個孩子都不一樣。這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
舊約中的雅各和以掃,他們雖然是雙胞胎,性格卻不相同。以掃,喜歡打獵,深得爸爸喜愛。雅各喜歡待在家中,幫媽媽做事,所以媽媽喜歡他。「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棚裏。」(創25:27)
兩個孩子個性不同,爸爸愛老大,媽媽愛老二,家庭問題就此產生。每一個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而不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是不容易學習的功課。因為孩子的不一樣,父母跟孩子產生的互動也不一樣,這容易使一個家庭分隔為二個小群體,甚至三個,這是互動「不一樣」所產生的問題。

3.子女長大離開父母

孩子長大離開家是不孝還是應該?是上帝的命令還是叛逆?聖經上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2:24)孩子長大了,就應該離開家,發展自己的衍生家庭,這是上帝建立家庭時,所設下的循環。我們要離開原生家庭,才能學習建立衍生家庭。即使不結婚,也要離開原生家庭。怎麼離開?在心理要離開,要自己獨立做人生重要的判斷;在經濟要獨立,不能完全依賴家裡。在親暱關係上也是要離開,才不至於孩子結婚了,為人父母的還是擔心,一直干預。老二離開老爸並沒有錯,老二的問題是在父親活著時,要求老父將遺產分給他帶走。長大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孩子,反倒成為啃老族。離開,離不開,對家是愛,還是一種負擔,值得我們思考。

4.手足情深鬩牆之爭

    家裡如果有孩子,一定會吵架。因為如果彼此不講話、不見面,怎麼會吵架,有時就是因為手足情深才會吵架,英文叫Sibling Rivalry。所以吵架是正常的,只是父母該如何處理的問題而已。例如雅各與哥哥,還沒生出來就吵架了。「孩子們在她腹中彼此相爭,她就說:『若是這樣,我為甚麼活著呢?』」(創25:22) 。這是家庭裡常遇到的問題,父母該如何處理子女間爭執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就會造成傷害。

5.贈與產業教導理財

父母給小孩財產對嗎?父母給小孩財產是對的,但是沒有教導理財的觀念就是不對。這故事裡的老二只知花錢,不知道怎麼賺錢,最後落得養豬,然後又遇到饑荒。這是很可憐的。所以我們到底要留給孩子什麼呢?

「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箴13:22) 大部分的人,對於產業,想到的都是錢或是房地產。但是管理學家Stephen R. Covey不這樣想,他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四樣:To Live; To Love; To Learn; To Leave A Legacy。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要學會怎麼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彼此相愛,好好的持續學習,還有留給人可以傳承的東西。

做父母的,如果把信仰留給孩子,讓孩子跟上帝建立那美好的關係,以後不管碰到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挑戰,都有上帝可以依靠。他從上帝的話裡,也學會如何跟人相處。我想這是父母可以留給子女最寶貴的遺產。

6.操練抉擇學習負責

在故事裡,老二分到財產以後,爸爸就不再講話了。當他花錢時,爸爸沒有講話。當他生活困頓時,爸爸也沒有來幫忙。因為爸爸要讓他學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孩子你已經長大了,你要學著做決定,而且要學習對所做的決定負責。這是非常重要的操練,因為我們的一生,就是從大大小小的決定組合而成的。「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6:7-8)
III、浪子回家之路( Prodigal’s Way Home)

1.從應得家業到不配地位

一個浪子的心境從離家,變成回家,一定是情境有些改變了。
一開始,因為他與家的關係,所以有應得的家業,但現在卻是從應該得到的權利,變成不配的地位。浪子說:「我已經不配做一個兒子,我得到的都是恩典。」雅各小的時候,他用紅豆湯買到了給大哥的祝福,他認為這是他應得的,所以他就用騙的方法,得到他想得到的。離家之後,才發現一切都是恩典,沒有什麼是應得的。所以他對上帝說「你向僕人所施的一切慈愛和誠實,我一點也不配得;我先前只拿著我的杖過這約旦河,如今我卻成了兩隊了。」(創32:10)

應得的想法,使人認為:「這是我的權利,我可以要求(Require Right)。」反之,如果認為不配,就會覺得是領受恩典(Receive Grace)。因此,在家中不管是子女、父母或是夫妻之間,家人所給的愛,若當作是恩典來領受,而非權利來主張,家人的關係就會很好。因為主張權利會帶來計較、爭吵,若視為恩典,就不會爭吵。

2.從任意放蕩到潦倒饑寒

當一個人,因上帝祝福他,凡事都順利時,他很容易就放蕩。因為他覺得自己什麼都辦得到。可是當上帝將祝福取走以後,他就會驚醒過來,發現人生並不是他想的自己什麼都辦得到。就如故事中的老二,當手邊還有錢時,他繼續放蕩度日,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直到破產了,又遇到饑荒幾乎餓死時,他才醒悟人生不是他想的那樣。「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賽30:20)因此,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艱難、挫折,不要忘記,或許在這其中有上帝要教你功課,我們需要好好學習,不要白白受苦,人的盡頭常是神的起頭。這個浪子在潦倒的時候,終於醒悟過來。

3.從遠走高飛到倦鳥歸巢

浪子帶著爸爸的錢遠走高飛,這樣就沒有人管他怎麼用錢。但是,當他把錢花光,硬著頭皮回家時。是什麼,讓他願意走上回家的路呢?

在路得記中,路得的公公因為環境困難,而帶全家移民發展。卻在異地遇到災難,苦難中的婆婆想到,耶和華是看顧以色列地的神,因而決定回家。「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得1:6) 。

這令我想到一首詩歌When It’s Lamplighting Time in the Valley.
山谷中的燈火。
There’s a lamp shinging bright in a cabin 小木屋的裡面燈火燦爛
In the window it’s shining for me
窗戶裡燈光為我點亮
And I know that my mother is praying 我知道我母親不停禱祈
For the boy she is longing to see
渴望與她兒子再相聚
When it’s lamplighting time in the valley 每當山谷中的燈光點亮
Then in dreams I go back to my home 在夢裡我彷彿回故鄉
I can see that old lamp in the window 我看見窗戶裡那老燈光
It will guide me where ever I roam
指引我流浪中的方向

回家的路,需要窗戶裡那一點點的燈光,一點點的盼望。所以,不管孩子做錯什麼事情,離家多遠。只要記得,父母依然願意接納他,而且還在等待他,孩子就會不怕困難地踏上,這不容易走的回家之路。

4.從心中醒悟到起身上路

當浪子醒悟過來後,如果繼續留在豬圈裡,最後終必餓死。他必須要有行動,所以他爬起來,勇敢地踏上回家之途。

法利賽人曾請教耶穌:「誰是我的鄰舍?」於是,耶穌講了一個撒馬利亞人幫助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的故事。說完,耶穌問他:「你說哪一個是他的鄰舍呢?」法利賽人回答:「那個幫助他的。」耶穌沒有誇獎他答對了,答得很好,卻只是說:「你去,照這樣做吧!」「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路10:36-37)

換句話講,心裡的醒悟是一回事,而能把醒悟轉換成生活上的改變,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有人說:「心動不如行動。」

5.從得罪上主到得罪家父

浪子回家後,對爸爸說:「爸爸,我得罪了您,也得罪了天上的父親。」他會如此說,是因為天上的父親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所以我們傷家人的心,就是傷天父的心。「當照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5:16)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慈父尊重浪弟的抉擇

上帝創造亞當時,祂給亞當一棵樹。我認為那一棵樹,代表的就是抉擇與負責。上帝對亞當說,什麼都可以吃。但是,你要記得不要吃錯,這裡有一棵樹,你吃了以後會死。「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這正是告訴亞當:「你若吃了,你就要負責任。」自由意志是一個寶貴的禮物。但是上帝也告訴我們,使用自由意志,代表你必須承擔它所帶來的結果。就如同故事裡,慈父尊重浪弟的抉擇,並要他自己承擔那個後果。

2.慈父等待浪弟的醒悟

父親在兒子離開以後,他一直等待,等這個老二回來。等待是一種愛的表現,顯現出願意給對方一個空間,一些時間,讓他自主地做出他的決定後再回來。「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羅2:4)故事裡的爸爸,似乎只能等待,無法做點其他什麼事。但我們的天父不只是等,祂讓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讓聖靈光照我們,指引我們。只是要問:「你肯不肯回家?」

3.慈父歡慶浪弟的悔改

當浪子回家後,爸爸非常高興,所以舉辦一個盛宴來慶祝。啟示錄中也提到,將來有一個羔羊的盛宴,慶賀所有願意回家的人。「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7)

4.慈父懇求浪哥的消氣

當大家慶賀老二回家時,老大離家出走了。他說:「如果老二在家,我就不回去。」於是他待在屋外生氣。爸爸從家裡走到外面勸告老大。哥哥對爸爸說:「從小到大,你命令什麼我都做。」老爸說:「這一次,我不命令你,我拜託你,我請求你,好嗎?這家裡的東西全都是你的。而弟弟卻像是我們失而復得,我們應該要歡迎他回來,你不要再生氣了,好嗎?」爸爸這樣拜託孩子。

「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門1:8-9) 這是一個很溫柔的態度。就如同父親對老大所說:「我拜託你。」而不是將他強拉進門。從此看出,父親不論是對哥哥、對弟弟,態度都是一樣的-尊重。

5.慈父寬容浪哥的頂撞

爸爸對哥哥的態度是懇求(Entreating),而不是命令 (Commanding)。但哥哥的回應卻是不高興,且開始抱怨。此時,爸爸不發一語,只是安靜地聽。忍受頂撞。「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來12:3)每個作父母的人都知道,雖然孩子的想法會不成熟、出言不遜,但還是需要給他表達的機會,傾聽他的想法,就像這位爸爸寬容哥哥的頂撞一樣。

6.慈父教導浪哥的親情

最後,哥哥甚至批評弟弟,與他劃清界限,不當他是弟弟。對爸爸說:「你那個敗家子。」但是爸爸對哥哥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他先說到「同在」,接著才說「所有的」。正是教導哥哥,所謂的「家」是建立在彼此間的關係,而非擁有的東西。如果關係被破壞了,我們需要把它修補起來,讓家再次健全。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來13:1)歸屬的關係比擁有東西重要。讓我們想回家的是關係而不是東西。浪子回頭金不換。浪子回家,重修那破裂的家庭關係是沒有辦法用金錢來估計的。

V、結論:一位慈父 兩個浪子

在美國的Duke Divinity School神學院,有一座「浪子回頭」的雕像,是由Margaret Adams Parker所作。如圖所示:父親一手扶著跪在地上抱著他的老二,一手拉著站在旁邊,雙手抱胸不高興的老大。一面安撫老二,一面懇求老大原諒老二。他們將這座雕像命名為復合。

從這座雕像,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慈父,兩個浪子。雙手緊抱胸前的是浪兄,而跪著擁抱父親的是浪弟。故事中的浪弟自暴自棄放縱情慾,而浪兄則是自大自義計較怒氣。這個浪弟代表的是Libertinism,放縱自己慾望享受,帶來親人傷心難過。浪兄代表的則是Legalism,誇口自己道德成就,指責親人軟弱失錯。所以,兩個人都只有想到自己,沒有想到親人。這個父親兩隻手,一隻手搭著已悔改回家的浪弟,另一隻手拉著浪兄懇請他回家和好。

上週,鄭碩帆傳道講道主題是「走向髑髏地」。當耶穌在髑髏地被掛在十字架上時,全世界的人便分為兩類:一類是與耶穌同釘十字架,掛在上面的強盜,一類是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站在十字架下的法利賽人。這兩類的人,一類在十字架上,一類在十字架下。十字架上的大強盜已經被判死刑,掛在十字架上,但是他認罪悔改而蒙上帝赦免。站在十字架下的法利賽人,卻是不知悔改,但是耶穌仍為他禱告,希望上帝可以赦免他。所以,不論是十字架上或十字架下的人,都需要被赦免。就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而言,這是無庸置疑;但困難的是,十字架下的人是否明白這道理?

這次的多元成家法案,我們看到很多基督徒上街頭表達意見,示威遊行。不管他們支持的是哪一個論點,大部分的人似乎都帶著老大心態,覺得自己才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這點令人感到遺憾,因為自認為對的一方不容易回家。他覺得自己沒有錯,對於犯錯的人能進天堂,不能忍受。所以,甚至會有對方如果在天堂,自己寧可留在地獄的想法。並且認為上帝的恩典有問題,怎麼可以連這樣的人都接受。這就是老大拒絕回家的心態。

不久前聽到謝依涵悔改信主了。你會替她高興嗎?還是認為她大概是希望在臨死前可以蒙主赦免吧。她是利用咖啡把人害死的殺人犯!你會不會有老大的那種感覺,這樣的人,她有什麼資格回來?這次多元成家法案示威遊行的民眾中,有多少人是抱持著這樣的態度-我是絕對的對,他們都錯。完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存在?

耶穌所講的故事沒有結局。一個浪子放縱情慾,最後因為沒飯吃而回家,悔改了。另一個則是認真工作,什麼錯都沒有犯,卻因放蕩的老二回來,他選擇出去,不回家。爸爸出去勸他:「親情比什麼東西都重要,回來吧!」故事在此結束。我們很想知道,這老大有沒有悔改,這個老大最後有沒有回家呢?我們並不曉得。

在此,那個十字架上的大強盜,就是浪弟。他願意悔改選擇回家而享受主的恩典。而站在十字架下的法利賽人,就是浪兄。他拒絕回家並向主抱怨。盧雲曾寫書分享林布蘭所畫的浪子回家,他說:「在我們的心裡面,或許同時都存在著大兒子、小兒子的角色。」一部分只管自己的享受不管家人的感受,一部份只覺得自己對別人都不對。只是大兒子的悔改,遠比小兒子的悔改困難許多。今年聖誕節為什麼要以回家為主題呢?在浪子回家的故事中,爸爸必須先離家,才能將浪弟接回家。同樣的,爸爸必須再次的離家,才能規勸浪兄回家。耶穌也是如此,為了帶我們回家,他願意離開天上的家,降生到這個世上。這正是聖誕節的意義。
讓我們低頭禱告

天父,你是充滿著慈愛,不管我們犯什麼錯誤,你都願意原諒我們。但,問題是,我們願意回家嗎?今年的聖誕節,我們演出這齣回家的戲。不管是劇中哪個角色,主,他們正扮演著,我們人生所遇到的問題。家讓我們領受到愛,也領受傷害。我們不知道,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衍生家庭、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之間,是不是還有傷害?是不是還有無法解開的心結?如果有,我們要向你禱告,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學習這故事裡的慈父。願意用寬容的心,忍耐接納,饒恕來讓所有的浪子放下心中的害怕,所有的浪子都能夠回家。主啊,當我們想到家的時候,心裡往往有很多糾結的感受。主,我們跟你的關係也是一樣,或許我們因為放縱自己的慾望,以至於傷害你或傷害家人的心。或許因為誇口自己的成就,以至於指責我們的家人,也傷了他們的心。不管我們是浪兄還是浪弟,你都邀請我們,希望我們回家。因為你的愛,是要領我們回家的。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回到地上的家和回到天上的家。如果我們跟人之間有失去和平的、失去愛心的,求主幫助我們可以去彌補、饒恕、寬容、接納,讓我們可以再次歸入家的溫暖。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走向髑髏地

講道內容
講題:走向髑髏地
經文:路加福音23:33-43
主講:鄭碩帆神學生
時間:二0一三年十二月一日


 影片
 MP3: [] [華.1][]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百姓站在那裡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在耶穌以上有一個牌子(有古卷在此有:用希利尼、羅馬、希伯來的文字)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弟兄姐妹平安!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父上帝我們感謝祢,讓我們聚集在祢的面前聽祢的聲音,求祢賜下聖靈與我們同在,顯明祢的話語,讓我們明白祢的奧妙,感謝祢。這樣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引言:溫暖的記憶和比喻

今天我們所看的這段經文,是我們很熟悉、也是很重要的經文,因為它在我們的信仰裡面有很重要的意義,它代表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接納。

在我們的記憶裡面有這樣的一段故事,一個小孩子在外面玩一整天,玩到全身都髒兮兮的,他晚上回家要進門前就開始煩惱,因為媽媽如果看到他這樣,他不是被抓起來打,就是被臭罵一頓,於是他回家的步伐越來越沉重。沒想到他進門了以後,媽媽不只沒有罵他,還抱住他,對他說:「會不會很累?快去洗澡換衣服,我煮東西給你吃。」

這個情境也讓我們想到耶穌講過的比喻,在浪子回頭裡面的小兒子,他在外面和他的娼妓一起把他的財產都花盡了,甚至後來跟豬搶食物吃,那時候他想起他的父親,覺得自己不配當他父親的兒子,想要回去當他父親的雇工,但是當他回到家裡巷子口的時候,他的父親跑過去抱住他,並且為他殺牛慶祝。

一、十字架的溫暖:天國的門票

今天這段經文就像這樣,給我們溫暖的感覺,因為我們受到接納。雖然這段經文發生在那個被人稱作髑髏地、那個專門釘猶太人的罪犯的地方,雖然上帝的兒子在這個代表殘忍、死亡的地方被祂的敵人釘十字架,雖然他被這些人譏笑、戲弄、褻瀆,不過祂為著釘他的人來祈求赦免。當那個大家都討厭的犯人在十字架上悔改,當耶穌基督宣告這個人要進去樂園的時候,我們受到安慰,因為我們知道,連這種不被大家接納的人都能夠受到赦免,何況是我們呢?只要我們時時在上帝的面前來悔改,我們知道,耶穌已經接納我們,祂在上帝的旁邊為我們祈求赦免,不只這樣,祂承擔我們的罪過,讓我們得潔淨。這段經文讓我們感動,它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保證,給我們一張進去上帝國的門票。

二、耶穌為誰祈求赦免?

1. 溫暖不如預期

有一天我在看這段經文的時候,開始想一個問題,這個犯人是誰?他是一個甚麼樣的人?想一想,忽然間發現,這段經文不再像以前看的時候那麼溫暖,甚至稍微有一點點恐怖。
這個犯人是誰呢?

有一本書叫做《恩典百分百》,在這本書裡面有一段也講到一個犯人,作者在這段裡面說到他對這個犯人很生氣。這個犯人叫做達梅爾,他是一個殺人犯,他有甚麼特別呢?他不是只有殺人而已,他殺人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是他的興趣。不過,興趣是殺人,那還沒甚麼,更可惡的是,這個人殺了人以後,他會把他所殺的人的身體分屍,冰在冰箱,每天拿出來當點心。哪有這樣可惡的人啊?聽到這,我們應該已經和這個作者一樣生氣了。不過你如果是這樣想,你就猜錯了。作者真正生氣的不是這個殺人犯殺人,也不是這個殺人犯吃人的身體,他真正生氣的是這個殺人犯,他悔改了。也就是說他成為一個基督徒了,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他和我們一起在上帝國裡面了,他得救了!弟兄姊妹,我再說一次,這個吃人的心、吃人的肝、拿人的腎臟配茶喝的人,他會和你、和我,在上帝國的裡面,一起吃早餐。

2. 罪犯就在身邊

耶穌赦免一個和他一起被釘十字架的犯人,如果那個犯人是達梅爾呢?我們不知道那個犯人是誰,但是他是一個被人判死刑的人,甚至他自己承認「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不是嗎?可以確定的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他不是我們的好朋友,他不是受冤枉的,可能他沒有吃人的心、吃人的肝,總是他可能有開過一間咖啡廳,為著錢的緣故把一對夫婦殺死丟在淡水河邊;他有可能喝酒醉開車撞死婦人,讓一個幸福的家庭破碎;他也有可能是一個啃老族,因為父母叫他出去工作,不爽就把父母殺死。

對當時的人來說,這個被釘十字架的犯人和他們就是這樣的關係,這個犯人對世界來說是最想不到、看起來最不可能得救的人。耶穌所赦免的人不是在我們讀給小孩子聽的故事裡面,在遙遠國度裏面的壞人,因為那些壞人做的最壞的事情,只是說謊或是搶別人的玩具,祂所赦免的人是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裡面的人,可能是我們的鄰居,可能是社會新聞裡面那個主角,可能,是一個我們完全不希望他會得救的人。

3. 思維的轉變

到這裡,我們可能已經感覺到有一點點恐怖了。但是更恐怖的是我發現,嚴格說起來,下方那群人更可惡,因為上面那個犯人,就算他吃人的心、吃人的肝、拿人的腎臟配茶喝,但是當我們去監獄佈道的時候他還會受感動而悔改,他還會選擇和基督站在同一邊,他雖然不是好人,但是他還知道自己是壞人。但是下面那群人呢?他們竟然認為自己是對的,他們連遇到基督都不會悔改,不只這樣,那些有權力的人在那裡說風涼話,說:「他不是上帝所揀選的嗎?還能夠救別人,不是很行?救自己啊?」那些手上有武器的人譏刺祂說:「你是一個王啊!猶太人的王連自己都沒辦法救啊?」他們還笑祂、戲弄祂、搶祂的衣服、拿酸酒給祂喝。那個犯人,自己就要死了,還會在那裡諷刺祂:「你不是基督?你不一起救我們嗎?」我們也常常遇到這種人不是嗎?當我們為他們受苦的時候,他們還會一直逼迫我們,恥笑我們,議論我們的時候掛一塊牌子在我們的頭上,說:「你看,這就是基督徒。」結果耶穌基督竟然為他們祈求赦免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為什麼會這樣?同一段經文,為什麼我們先前覺得溫暖,現在卻覺得恐怖?為什麼我們的心有這樣的轉變?事實上,這個心的轉變是從身份的轉變來的,就像我們一開始講到浪子回頭的故事,我們本來是那個放蕩的小兒子,接受到父親的赦免和愛,但是我們被接納回到家裡以後,我們的身分卻變成那個長期和父親一起的大兒子。從此,我們不再為著罪人被赦免來歡喜快樂,我們反而開始思考,我想要和誰一起在家裡。

但是,如果上帝的期待不是我們的期待,祂的救恩不是只有為我們預備的,這實在是一個壞消息,因為我們要為這些人來受苦,還要和那種人一起進天國。

三、耶穌的拯救超出我們的認知和期待

1. 拒絕世界,順服呼召

這和我們的期待很不同,我們總是希望事情就像經文的一開始一樣,可以將人分作兩邊,一邊是壞人,一邊是把壞人釘在十字架上面的好人。我們和站在下面的那些好人一樣,希望基督一開始就用祂的大能讓公義彰顯,把所有的壞人都釘在十字架上。我們希望上帝作工的方式,是立刻打擊犯罪的人並且帶來公義,讓審判馬上臨到一切作惡的和不公義的事情上面。這樣的期待卻不是上帝的期待,這樣的期待剛剛好是那些譏笑耶穌的人的期待。因為上帝的期待是要給所犯罪的人悔改的機會,而不是讓審判現在就臨到。

於是在這段經文裡面,耶穌從頭到尾都違背所有人的期待。

因為一開始祂是在壞人的那邊,祂是被釘十字架的那邊,甚至連和祂同一邊的犯人裡面,有一個是幫助另外一邊來褻瀆祂。

當祂在十字架上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期待祂會用世界的方法救自己,他們用各種的方法來試探祂,叫祂從十字架上下來。但是耶穌拒絕用世界的方法來救自己,祂拒絕從十字架上面下來,祂選擇順從上帝的呼召。祂用擔當罪的方式成為基督,祂用謙卑、虛己的方式來作王,祂用自己的軟弱見證上帝的大能。那是耶穌的呼召,祂選擇的路就是受苦。

2. 犯人口中的真理

所有的人都對基督有錯誤的期待,他們都沒認出耶穌是主,除了一個人,一個十字架上的犯人,他認出上帝的作為,並且調整自己的期待和上帝的期待一樣。他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他認出耶穌在十字架上是暫時的,他認出基督是用赦免的方式來作王、是他的主,他知道耶穌的國有一天要來。這就是悔改,悔改不是中文的意思所講的「後悔、改掉」,悔改是「脫離在罪中的狀態而轉向上帝」。當這個犯人轉向上帝那一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這個本來作惡的,當他走向髑髏地這個地方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以為他走向死亡,卻沒人想到,他在髑髏地遇見耶穌,悔改了,結果走向樂園。弟兄姊妹,當這個犯人轉向上帝的時候,他就得到救恩,他就參與在上帝國裡面。

3. 為所有人預備的救恩

這樣,我們更加明白耶穌基督所講的話,在希臘文裡面,這些人譏笑、褻瀆耶穌都是一直持續在做的,然而34節所寫的「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那個「說」也是表達「連續、繼續」的意思。所以耶穌不是講一遍,祂不是講:「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看到這些人不理祂,祂就咒詛祂們,希望他們有一天會有報應,祂是「一直說」,在這些人一直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仍然一直講,在這些平常壓迫人、搶人的利益的兵丁拈鬮分祂的衣服、譏刺祂、戲弄祂的時候,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當這些跟隨過耶穌的百姓站在旁邊觀看甚麼都沒做的時,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當那些認不出基督、迫害基督,阻擋上帝國的官府在那講風涼話的時候,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當祂的頭上被人掛一塊牌子來侮辱祂、當祂面對褻瀆上帝的人的時,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原來,耶穌基督的受難、祂的祈求、祂所帶來的救恩,不是只有為我們來預備,祂是為著所有的人來預備,並且期待他們認出上帝的期待,就是所有願意轉向上帝的人都要參與在上帝國裡面。

4. 轉向上帝的期待

我們也受呼召來學習耶穌基督,但是我們卻會選擇受苦和服事的對象,我們成為基督徒之後,常常被教育要服事弱勢的、貧窮的,如果是有權勢的、有錢的,我們就忽略他們也是上帝拯救的對象。或者我們自己希望能為我們所認同的、或是比較好相處的、和我們同一個立場的,至少是知道自己有罪的,如果是那些、我們不認同的、難相處的、不同立場的、自以為義的,要為他們受苦祈求赦免喔?不可能。

結果,我們將我們的期待,當作是上帝的期待,認不出基督的作為。最近我們教會的俊佑傳道要去南港科技園區做職場宣教,他要去那開拓教會。還記得他分享過,他自己的老家是在鄉下,所以他有一次在東石教會服事的時,他想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明明對鄉下比較有感情、比較熟悉,也比較希望自己能夠在很欠缺、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服事,所以他不知道為什麼上帝要帶領他去這麼進步、這麼都市的地方開拓。後來上帝給他的回答中,有一段是這樣講:「你看見東石的廟很興旺,這些人追求傳統的信仰及偶像所以不認識我;但是你沒有看到,在南港的地方也因為都市的發展,追求著消費、繁華和技術,所以沒有看到我。」

我們的期待和上帝的期待一樣嗎?如果耶穌基督要救的人是達梅爾;如果上帝要我們受苦的對象是像經文裡面那些會搶奪我們利益的人、會壓迫別人的人、會在我們做得半死的時候在旁邊看的人、是戲弄恥笑我們的人、是褻瀆上帝的人、是阻擋上帝國的人,甚至是到最後都不悔改的人。這樣,我們是否願意順服上帝的呼召?悔改的人才能進上帝的國,但對於還沒有悔改的人,上帝要我們對他們存有盼望,盼望有一天他們會轉向上帝,我們對他們有強烈的盼望,因為我們自己經歷過生命回轉向上帝的那一刻。

最近很多人講他不想要看FB,因為每次打開,就看到多元成家、同性戀的議題,不是說不能討論這個議題,是每次看到不同立場的人都是在互相攻擊。弟兄姊妹,如果我們是反對的人,或是認為同性戀是罪的人,我們能不能進一步去思考,我們要怎麼傳福音給他們,甚至要怎麼服事那些推動性解放的人?若我們是支持的人,認為另外一邊是壓迫者的人,我們能不能進一步去思考,我們要怎麼服事我們的對敵?如果耶穌為著和我們不同立場的人受苦到死,如果耶穌面對有罪的人,是選擇走進他們中間傳福音,甚至為他們死,我們要怎麼調整我們的期待符合上帝的期待?

當我們脫離上帝的期待,當我們不願意為這些人受苦傳福音,不願意和那些人一起進上帝國,最後我們選擇在基督拯救他們的過程中作一個在旁邊觀看的人,結果我們成為下面那群人裡面那些在旁邊觀看的百姓,我們成作下面那群人的一份子,結果我們發現,原來那群人不是他們,是我們;我們發現,基督不是為他們祈求赦免,是為我們:「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結論:十字架的挑戰

這樣,耶穌的受難不只是拯救我們、安慰我們、給我們溫暖的感覺,耶穌的受難也對我們發出挑戰,我們在家裡、在學校、在工作的地方、在教會,最不願意服事的人是誰?我們最不可能想到的人是誰?我們傳福音的時候將甚麼人排除在外面?是我們最親近的人,還是老師、同學、同事,還是服事的同工?還是那些和我們立場不同的人?

耶穌基督到今天仍然在上帝的旁邊為我們祈求,每一次我們無法去愛,每一次我們沒辦法為這些人受苦、犧牲,每一次我們偏離上帝的期待,天上就響起這樣的聲音:「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祂總是用祂的愛在那裡等待,等待我們每一個人轉向上帝,祂總是用祂的愛邀請我們,走向髑髏地。

在浪子回頭的比喻裡面,我們從小兒子成為大兒子,經歷過身分的轉變,經歷過心的轉變,但我們也記得比喻裡的父親對大兒子的回應:「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弟兄姊妹,你有聽到上帝對我們講話,邀我們參與在上帝國裡面嗎?兩千年來,十字架上的那句話繼續對所有的聖徒發出邀請:「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父上帝我們感謝祢,祢差遣祢的獨生子,死在十字架上,為了要挽回我們的心,讓我們調整我們的期待,重新回轉到祢的面前,主啊!求祢為我們顯明的愛在阮的中間,讓我們真實彼此相愛,也愛那些我們愛不下去的人。這樣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近鄉情更怯 -- 雅各回家的故事


講道內容
講題:近鄉情更怯-雅各回家的故事
經文:創世記三十二章1-12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講道影片
MP3: [] [華.1][]


我們先一起來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們要在你面前來感謝你再次聚集我們一同敬拜,讓我們在你的話語當中被建造,求你看顧、使用我們,好讓我們更認識你,更明白主你的心意,感謝禱告,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一.上帝的使者,兩隊(創32:1-2)

雅各欺騙了他的哥哥以掃,還有他的父親以撒,取得了長子的名份。他因為害怕他的哥哥殺他,所以就逃離了家鄉,去投靠他的舅舅拉班;很快地,二十年過去了,上帝引導他,要他回到他的本地、本族去。

雅各回家這件事,其實不是一件開心的事。對他而言,是恐懼與害怕,過去的種種記憶、家族仇恨,再一次被挑起。所以,這條回家的路並不好走。雅各雖然是在上帝的引導之下回家,可是,我們從今天所讀的這段聖經當中看得出來,雅各對回家這條路,其實不太有信心。事實上,他越靠近他的家,內心就越感覺不安,因為他知道不久之後,就會遇上那二十多年前,曾經受他欺騙的那位哥哥,對於兄弟兩人相遇的想像,構築了他內心深刻的恐懼。
當雅各和他的家人來到一個地方,遇見了上帝的使者,雅各就對家人說這是上帝的軍隊。

「雅各仍舊行路,神的使者遇見他。雅各看見他們就說:『這是神的軍兵』,於是給那地方起名叫瑪哈念(就是二軍兵的意思)。」(創32:1-2)所謂兩軍兵就是兩隊人馬,有人說這是上帝給雅各的記號,上帝要雅各放心,你不孤單,因為除了你在地上走的這一隊以外,在天上還有另外一隊;天上這一隊,是上帝的軍兵,是上帝特別派來保護你的,所以,雅各有上帝的同在與保護,這一趟回家的路可以很安心,不用害怕。可是,從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來看,雅各在瑪哈念之後,他的心不但沒有堅固起來,反而更加害怕。他心裡雖然知道有上帝的軍兵同在,但是他被另一個更重要的訊息抓住了,就是他的哥哥以掃。

由這段聖經可以發現,雅各一開始非常有危機意識,他還沒到達以東的時候,就先派僕人去見他的哥哥以掃,並且用非常低姿態、謙卑的話語跟他的哥哥說話:「雅各打發人先往西珥地去,就是以東地,見他哥哥以掃,吩咐他們說:『你們對我主以掃說:「你的僕人雅各這樣說:我在拉班那裏寄居,直到如今。我有牛、驢、羊群、僕婢,現在打發人來報告我主,為要在你眼前蒙恩。」』」(創32:3-5)他希望以這種方式表達尊敬,來降低哥哥以掃對他的敵意。

二.以掃的另一隊(創32:6)

很不幸的,僕人並沒有帶來好消息。「所打發的人回到雅各那裏,說:『我們到了你哥哥以掃那裏,他帶著四百人,正迎著你來。』」(創32:6)各位弟兄姊妹,你們對這四百人有什麼概念?如果以掃要跟雅各和好,帶四百個人實在是有點多。我們可以從以掃帶四百個人這件事情來判斷,以掃是個有錢人,而且勢力龐大,不然無法輕易動員那麼多人。所以,以掃在地方上的實力與財富是不容小覷的;當年亞伯拉罕為了要救他的姪子羅得,去跟四王打仗的時候,他總共帶了三百一十八個人,亞伯拉罕當時有極大的權勢,不過就帶了三百多人,便把四王打敗了!我們可以想像,以掃現在只帶了四百個人,很難相信沒有敵意。

雅各聽到他帶了四百個人,內心非常害怕。雅各心裡想像,哥哥帶了四百個人來,一定是不懷好意,這一次來的目的,就是要帶四百個人來殺我。當雅各心裡有這樣的想法時,便陷入了嚴重的憂鬱當中,於是,他採取兩個緊急應變的方法。

三.雅各的兩隊與禱告(創32:7-12)

第一個應變的方法是:將自己的人分成兩隊。萬一以掃殺了這一隊,至少另一隊還可以逃。「雅各就甚懼怕,而且愁煩,便把那與他同在的人口和羊群、牛群、駱駝分做兩隊,說:『以掃若來擊殺這一隊,剩下的那一隊還可以逃避。』」(創32:7-8)這裡的兩隊跟他之前遇到的上帝兩隊有點相對應。但是,雅各在這裡分兩隊時,他已經沒有想到上帝差遣的天兵天軍在他的身旁,他反而隨時準備犧牲一隊,保全另外一隊。這樣的安排,就是雅各內心深沈恐懼的呈現。

雅各在驚慌害怕中跟上帝禱告:「耶和華─我祖亞伯拉罕的神,我父親以撒的神啊,你曾對我說:『回你本地本族去,我要厚待你。』你向僕人所施的一切慈愛和誠實,我一點也不配得;我先前只拿著我的杖過這約旦河,如今我卻成了兩隊了。求你救我脫離我哥哥以掃的手;因為我怕他來殺我,連妻子帶兒女一同殺了。你曾說:『我必定厚待你,使你的後裔如同海邊的沙,多得不可勝數。』」(創32:9-12)在雅各的禱告當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雅各承認他自己的不配;他認為上帝真的對他很好,而且當年僅他孤單一人拿著柺杖離開家鄉,但因上帝的保守,如今兒女、妻妾、牛羊、僕人成群,可以分成兩大隊,這是因著上帝的慈愛和誠實,而不是自己的功勞。

在這樣一個短短的禱告當中,他說了兩次「我必定厚待你」。雅各很聰明,他抓住上帝曾經應許說「我必定厚待你」,所以,他跟上帝禱告,求上帝幫助他。我們在雅各的禱告當中可以看見,他是真情流露、以誠實無偽而且非常謙卑的態度來面對上帝。如果把雅各這一次的禱告,跟當年他離開家鄉的禱告比較的話:「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28:20-22)他說上帝若要成為他的上帝,必須過五關,要與他同在、保佑他、有食物吃、有衣服穿、得平安。在這二十年當中,雅各經歷了非常多的事情。但當他要去面對哥哥以掃的時候,禱告、態度跟感覺,與二十年前離開家鄉時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他變得謙卑、感恩,雅各覺得不能靠他自己,而是倚靠上帝。過去雅各是以自己的需要為中心,可是,現在他看見,他之所以能擁有這一切,是因為上帝的保守和帶領。但是我們還是要說,雖然雅各表現出很謙卑的態度,承認自己很不配,乞求上帝的拯救,看起來算是有進步,但是個性難移,雅各的個性沒有完全改變,我們不能立即完全期待他會倚靠上帝。

四.雅各的禮物(創32:13-21)

雅各做完禱告之後,他還有第二個計畫。「當夜,雅各在那裏住宿,就從他所有的物中拿禮物要送給他哥哥以掃:母山羊二百隻,公山羊二十隻,母綿羊二百隻,公綿羊二十隻,奶崽子的駱駝三十隻─各帶著崽子,母牛四十隻,公牛十隻,母驢二十匹,驢駒十匹;每樣各分一群,交在僕人手下,就對僕人說:『你們要在我前頭過去,使群群相離,有空閒的地方』;又吩咐儘先走的說:『我哥哥以掃遇見你的時候,問你說:「你是哪家的人?要往哪裏去?你前頭這些是誰的?」你就說:「是你僕人雅各的,是送給我主以掃的禮物;他自己也在我們後邊。」』又吩咐第二、第三,和一切趕群畜的人說:『你們遇見以掃的時候也要這樣對他說;並且你們要說:「你僕人雅各在我們後邊。」』因雅各心裏說:『我藉著在我前頭去的禮物解他的恨,然後再見他的面,或者他容納我。』於是禮物先過去了;那夜,雅各在隊中住宿。」(創32:13-21)

他想辦法送很多頭山羊、綿羊、牛驢,讓僕人帶著這些禮品輪番去見以掃,獻上禮物,稱呼他是為「我主」,自稱僕人。雅各希望透過如此示好的過程,平息他哥哥對他的憤怒。在這裡我們看到雅各在這一條回家之路,內心是多麼沒有平安,他十分堅信他的哥哥一定要殺他,所以,他沒有與家人團聚的那種喜悅及期待,在他的內心裡面只有恐慌、害怕,不但要擔心自己必須為過去做的錯事而付上性命,也擔心自己全家大小都要跟著受死。這種心情很複雜,一方面雅各一定要回去,二方面他知道這條回家的路是多麼恐怖。在這種壓力與困難當中,他只能夠尋求上帝保護,然後必須透過各種不同方式與計畫,以期能消除哥哥以掃對他的殺意。當我們看到他安排好使者輪番去見以掃時,他的內心就沒有平安,恐懼仍然在他的心中。「他夜間起來,帶著兩個妻子,兩個使女,並十一個兒子,都過了雅博渡口,先打發他們過河,又打發所有的都過去,只剩下雅各一人。」(創32:22-24a)

五.雅各的戰場(創32:24-32)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跑過去跟他摔角。「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創32:24b)這是非常特別又奇怪的事情,擔心自己會被以掃殺死的雅各,居然有這種好心情去跟陌生人摔角,還摔角摔到天亮。

眼看就要天亮,陌生人覺得自己無法獲勝,於是出招犯規。「那人見自己勝不過他,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創32:25)這陌生人擔心雅各看清他的面貌,急著要離開。雅各扭到腳的時候,才發現這陌生人的身分是奇特的,不是一般的常人。「那人說:『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創32:26)這個對手就給他祝福。事後雅各發現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上帝或上帝的使者。他發現他面對了上帝,但性命得以保全。

上帝打不贏雅各,不過,輸贏是這一段經文的重點嗎?我們的上帝只要隨手一摸,就能讓雅各的腿瘸了,所以沒有必要跟雅各比賽到天亮。更重要的是,這一件事情如何成為雅各生命中重要的經驗。「那人說:『你名叫甚麼?』他說:『我名叫雅各。』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32:27-28)

我相信以色列人在聽這段故事時,聽到聖經記載說「與上帝、與人較力都得了勝」,他們會覺得驚奇而難以理解,因為這不是件普通的事,不是摩西在荊棘裡面看到火燒起來,也不是亞伯拉罕對三個人在幔利樹下說話,更不是約書亞看見一個人拿著刀跟他說話,而是兩個人扭打一整晚,最後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你與上帝、與人較力都得了勝。

如果你對聖經很熟,注意去翻聖經,可以找到幾個「人與上帝較力」結果得了勝的例子。在以色列人的印象當中,我們的上帝是全能的、是大有能力的上帝,怎麼可能有人能打得贏上帝,不論是力量上、話語上,都沒有人能勝過上帝。

以色列人中有個非常會辯論的人叫約伯,可是上帝一出來,約伯一句話都沒有講就認輸了。這是一段震撼以色列人的故事,上帝怎麼會被打敗呢?我們的祖先雅各何德何能做到這件事。雅各這段故事對處在害怕、憂慮當中的人而言,到底有什麼意義?

六.生活回應

1.讓上帝爭戰

當我第一次讀到雅各跟上帝摔角的故事時,我的反應是「怎麼可能!」上帝應該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把雅各打敗。創世紀第一章上帝說要有光、就有光,上帝動動口,這個世界就造成了,怎麼可能出手出腳還打不贏雅各?但當我們把這段經文放到整個故事中,會看到雅各其實是照著上帝的指示回家,但是他的內心很恐懼,看起來他很害怕以掃,可是內心最大的恐懼是他自己,因為他被過去做過的事情所挾制;過去他為了抓住自己的利益,用盡各種辦法為自己爭取,什麼招數都出盡了,騙自己的哥哥、爸爸,如今回家卻落得提心吊膽,以掃不過是代表雅各內心恐懼的總和。雅各擔心自己必須為了過去犯的過錯付出代價;我們自己也是會對於某些人、某些事有很深很深的虧欠,是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這人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初戀情人、孩子或傷害過的朋友、家人,我們要去面對真正的自我時,在特定的場景當中,我們就會想起這些人,感到內心的虧欠,感到恐懼、害怕、無力向前。

以掃是雅各想像的投射,他想像著他的父親以及哥哥帶著強烈的意志前來復仇,但如果雅各要繼續往前走,這勢必是他一定要面對的,不只要面對以掃,更要面對上帝;他不是要對以掃交戰,而是要對上帝交戰。面對人,也許可以擺低姿態、送上禮物、可以用僕人的態度來自居,但是面對上帝呢?在這條路上,雅各所要面對的是他內心的掙扎。他跟上帝摔角,同時也要面對心中的恐懼、害怕與掙扎。摔角是個很特別的意念,摔角就是緊緊的抱住一個人。雅各就是抓住上帝,跟他說如果不給他祝福,我就不容你走。雅各在遇到生命的難關時,他所做的就是緊抓上帝,要上帝幫助他,也許在當下雅各突然轉念,發現自己是面對內心的恐懼,他面對的是自己無法勝過的困難。他對上帝說:「我需要你、抓住你,我要你給我祝福」。

有時候我們自己面對內心的掙扎,正是我們與上帝摔角的時候。對雅各而言,那不是好過的夜晚,也不是容易通過的渡口。我們可能會在面對這樣的困難時,表現得非常頑強,因為如果在這裡失敗了,便無法面對自己過去犯下的錯誤,也可能是因為在遇到挫折時感到害怕、恐懼;那不是突然形成的壓力,而是因為我們在生命中不斷體會到上帝的保守與慈愛,然後又面對自己的壓力時,所體驗到的。我們跟上帝禱告說:「你向僕人所施的一切慈愛和誠實,我一點也不配得」。然後在這關卡當中停下來,看清楚自己,為自己所做的感到悔恨。我們尋求上帝,那時我們緊緊抓住上帝,不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有這個資格,乃是因為深深的覺得我們需要上帝,而那位恩典的上帝居然神奇的讓步了。他給我們祝福,給我們所不配得的。

這時新的雅各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做以色列,意思是「讓上帝爭戰」,不再是自己去抓住、爭取。這段經文並非告訴我們,雅各從此就能安心離開,而是雅各的腿瘸了,成為一個跑不動的人。當雅各得到上帝的祝福時,不知道有沒有覺得比較安心,因為如果他的哥哥要殺他的話,一個瘸了腿的人是跑不遠的。因此,面對以掃對他來說,需要更大的信心與勇氣

2.回家不一定是條好走的路

回家是一件快樂、開心的事,很多人想到要回到許久不見、溫暖的家,想像有溫暖的擁抱、親切的問候、美味的食物、熟悉的語言。在我們的文化裡,常常會覺得回家是一件快樂的事,但事實上,回家對每個人而言,並不都是一條好走的路。有些人可能有不快樂的童年,可能有過於掌控的父母,可能父母對他的期待非常的高,甚至曾經受到家人的傷害,使得這條回家的路,不單單只是美好,而是充滿壓力、充滿惶恐,令人想要逃避。

家庭應該是讓人覺得被愛、被擁抱的溫暖場所,家庭的價值需要被肯定,但是在不同的家庭裡面,會有自己的衝突。事實上,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在各自的家庭裡都有各自的緊張與衝突,他們的家庭並不是模範家庭。很多家庭帶來的傷害,是需要孩子們去面對的;他們要去禱告、解決,去到上帝的面前抓緊他,而不是掩蓋。當我們能夠像雅各這樣去面對我們過往的錯誤,去尋求和解、原諒、赦免,互相接納時,我們才有可能開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3.為福音朋友預備

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是個渺小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有比我們的想像更大、更難以掌握的事情。有些事情很神秘,是我們難以理解的,發現為什麼我們的人生會走在這麼狹小的路上,可是上帝確有一個開闊、偉大的目標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在面對這樣的掙扎時,有時會想問:「上帝呀,是不是能夠讓我走到你的恩典、祝福跟保守裡面。」我們面對的是一種掙扎、一種摔角的過程,我們面對的不是別人,就是上帝自己。

上帝很特別,他故意讓我們得勝,好讓我們完全學習順服於他;我們所依靠的不是手上的武器或健壯的臂膀,而是我們的眼淚和懇求。我們在需要的時刻抓住上帝,跟上帝要祝福。
我們跟雅各一樣懇求一種祝福,這種祝福不是給心地良好的人,而是給那些拼命乞求的人;這種祝福不是給那些步步高升的人,而是給在生活當中奮鬥至精疲力竭的人;這種祝福不是給內心平安的人,而是給那些經常感到恐懼害怕的人。

也許我們的生命當中有許多成就,可是我仍然覺得,我需要上帝。我講的是基督徒可以體會、認識與接受的,可是對慕道友、福音朋友來講,他們只知道內心有深刻的不滿足,只知道當努力尋求許久仍不快樂,因為內心沒有平安,不知道要往哪裡去。福音朋友在這個世界上不斷掙扎、尋求,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可以敲擊的門,或許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我們在辦理「回家」聖誕晚會時,「回家」聽起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在邀請福音朋友來參加晚會時,必須瞭解信仰上帝並非參與一場晚會就足夠了,如果我們真的有去接觸慕道友、福音朋友,會發現很少人會因為只聽了一場講道、看了一場戲劇、參加了一場晚會,就決定信耶穌。信耶穌通常不是因為一個時間點上的決定,而是一個接觸、認識、瞭解的過程,是經過內心的掙扎及考量之後,所做出的決定。我們基督徒的生命與言行,每一天都在影響我們身邊的福音朋友。每一次跟他們面對面,不止一次邀請他們來參加聚會,可能他們已經參加過很多次晚會,看過很多次戲劇之後,才慢慢覺得這就是我想追求的信仰;他們也可能跟雅各一樣,在尋求改變,面對困難壓力時掙扎,他們在那裡跟上帝摔角,最後他說我要抓住這個信仰,求上帝你給我祝福。

不單單是十二月二十一日,我們也可以邀請身邊的福音朋友參加十二月八日的聖誕音樂會,並且邀請他們參加團契、小組等各式各樣的教會活動。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的弟兄姊妹必須一次又一次去體驗、認識、接觸這個信仰,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禱告與陪伴,常與福音朋友在一起。我相信對每個慕道友而言,回家這條路不一定如想像般好走,路上有諸多掙扎,我們要陪伴他們一起走這條路,求上帝幫助我們。

禱告

我們一起來禱告:「主,我們看見雅各在回家的這條路上,面對了許多掙扎,可是,我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慈愛的上帝,你願意在摔角時讓雅各得勝,好叫雅各能完全認識你、順服你,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這樣?在許多事情上掙扎、面對,但是,主啊,你卻願意讓我們抓住你,向你呼求、禱告。主呀,我們是何等的不配,你卻將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我們要向你獻上感謝。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福音朋友、慕道友,那些還沒有認識你的,主呀,在這條要回家的路上,他們會面對更多的掙扎與挑戰,求你幫助我們。」

天上異象Heavenly Vision

講道內容
講題:天上異象Heavenly Vision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六章12-20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講道影片
MP3: [][


Ⅰ、引言:我有一個夢想

今日我們一起思考何謂「天上的異象」?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為自己辯護時說:「我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近代最類似保羅這番話的,當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於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帶領了一場遊行,後人稱之為「華盛頓遊行(March of Washington)」。當日,他發表了一篇舉世聞名的演說,其影響力遍佈美國、甚至全世界。今日非裔美國人在美國,能享有人權,甚至出任總統,這篇演說或許功不可沒。來聽其中一段演講內容。

And so even though we face the difficulties,
雖然我們面對許多困難,
Of today and tomorrow, I still have a dream.
在今天與明天,但我還是有一個夢。
It is a dream deeply rooted in the American dream.
這個夢深深紮根於美國夢。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我有一個夢,
有一天這個國家可以興起,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真正活出她信念的真諦: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我們相信這個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我夢想總有一天,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在喬治亞的紅山上面,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和昔日奴隸主人的子孫,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能夠並肩坐在一起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同桌共敘兄弟情誼。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我夢想總有一天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甚至在密西西比,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如沙漠熱氣般逼人的不公義,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如沙漠熱氣般逼人的壓迫,
Will be transformed終將被轉化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成為自由與公義的綠洲。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我有一個夢想,我的四個小孩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總有一天將會生活在一個國家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在那裡他們被評斷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不是基於他們的膚色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而是基於他們的品格。
I have a dream today!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我夢想總會有一天,
Down in Alabama, with its vicious racists,
在南方的阿拉巴馬目前充斥邪惡的種族主義,
With its governor having his lips
該州州長滿口都是
Dripping with the words of
充滿這樣的話語
Interposition and ullification”
對聯邦法令存有異議或拒不施行。
One day right in Alabama
總會有一天就在阿拉巴馬
Litt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黑人小男孩和黑人小女孩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將可以手牽著手
With little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與白人小男孩和白人小女孩
As sisters and brothers.
情同手足。
I have a dream today!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我有個夢想,總會有一天,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每一山谷將會上升
An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每一丘陵高山
Shall be made low,都會降低,
And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崎嶇之地終必成為平坦,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彎曲之路終必成為修直;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上主的榮光終必顯現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所有眾生將會共同看見。

演說中強調,人不應該因為自己的膚色,而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在此之後,美國發生一連串相關的事件,金恩也因為這個運動,被監聽、入獄,甚至獻上生命,被暗殺身亡。演說的後段引用聖經經文:「高山將被宜為平地,低谷被填高,崎嶇的被抹平,彎曲的被修直,所有人會看見主的榮光」。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是夢想、願景、還是異象?

Ⅱ、夢想願景異象

1.童年的夢想:海闊天空創意想像

「夢想」是每個孩童都會有的,常是超越現實的限制,天馬行空的。有一段影片,是關於哈薩克的幼童分享他們的夢想。老師問孩子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小孩作大夢:
「是否有誰願意說說他的夢想?」
「我要成為畫家。」
「我要成為美髮師!把頭髮弄得很漂亮。」
「舞蹈家!」
「太空人!」
(唱歌:白雪飄於雲夜)「唱得不錯吧?」
「撒亞,請你告訴我們你的夢想?」
「我將成為一位總統。首先,我們要打擊賄賂。我們國家石油豐富,我們可以建造太空船。我們中間有科學家嗎?改善醫療照護體系。還有一件事,我們的人口必須增長。嗯,你將成為我的妻子。」
如影片所呈現的,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的夢想,有的是美髮師、舞蹈家,甚至有很大的夢想,成為總統。

2.企業的願景:凝聚共識前瞻發展

何謂願景?它是企業所主張的。異象跟願景,英文都是「Vision」。願景一詞開始受到企業界的重視,是來自史丹佛大學的二位學者——James Collins和Jerry Porras的研究報告。他們以社會學的手法,調查研究某些公司企業,之所以能持久經營,背後的因素。後來,研究內容集結成書,名為「Built to Last」,出版後引起廣泛的迴響,教會界亦然。

德國的默克(Merck)藥廠,就是書中十八家公司的其中一家,成立於一六六八年,歷經三百四十五年的營運,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一間公司。該公司有一清晰的願景,名為「默克之道(The Merck way)」,

內容如下:

Every human being is unique.
每個人都很獨特,
There is no limit無遠弗屆
They can strive.他們會奮鬥。
They can ponder ,Search ,And inquire,他們會深思、尋找、探索,
In the quest for new knowledge.
追求新知識。
They can think, Analyze, And research
他們會思考、分析、並且研究,
To improve the world.
來改善世界。
But human beings can also love,
但是人類也會愛,
Dream, Feel, Enjoy, Laugh, Celebrate.
夢想,感受,享受,歡笑,歡慶。
And they can fail, Pick themselves up,
他們也會失敗,爬起來,
And do the best they can all over again.盡其所能再接再厲。
It’s part of what we call life.
這都是我們稱為人生的一部份。
Since 1668, we’ve been doing
自從一六六八年,我們一直努力
Everything to improve
盡所能來改善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人類生命的品質。
Merck, live a better life.
默克,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默克的願景,是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希望人人都能生活得更美好。不同於其他藥廠的廣告,這支影片能讓觀看的人,在片中看到自己的某一部份。他們認為公司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得到祝福、活得更好,這是默克的夢想。根據James Collins和Jerry Porras的研究結果顯示,一間公司若擁有類似默克那樣的企業願景,思考點不僅止於業績和盈餘,則該公司往往能良好且長久地營運下去,不易遭到淘汰。因此,企業擁有願景十分重要。

3.天上的異象:啟示託付奉獻擺上

而「異象」與夢想、願景又有何不同?保羅認為異象是上帝給予選民們的啟示和託付。他稱之為「天上的異象」。領受異象的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接受異象,並為此奉獻一生,如同保羅或金恩博士所作的。因為異象,保羅的人生全然改變,甚至在被判刑、臨終前,面對亞基帕王,他仍說:「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26:19)。

III、保羅的異象

1.從天發光比日還亮

保羅說,異象是天上來的。如同天上來的一道光,比陽光還強烈,照耀在他身上。那時,他正帶著官府的許可,要到大馬色追捕基督徒下獄,但基督的光臨到他。

耶穌基督第一次顯現榮光,並不是在保羅身上,而是他帶著三位門徒登上山頂時,曾顯現出他的榮耀。「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太17:2)。在啟示錄裡,使徒約翰見到主耶穌在七座燈臺間也是如此。「他右手拿著七星,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啟1:16)。

所以,保羅看到的異象是,那個他認為已經被判刑、死了的猶太人,竟然從天上向他顯現。這使得他對耶穌的認識,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改變。

2.掃羅你為何逼迫我

耶穌基督不只讓保羅看見自己是榮耀的主,更在異象中問保羅,為何逼迫他。事實上,保羅從來沒有逼迫過耶穌,因為當時耶穌已經不在人世了。保羅逼迫的是那些信耶穌的人。但是,耶穌不問保羅,為什麼逼迫教會、門徒?而是問保羅,為什麼逼迫他?顯然地耶穌將教會、門徒,視為自己的一部份,所以逼迫教會、門徒,就等同於逼迫耶穌。

舊約但以理書裡,尼布甲尼撒王逼迫敬拜耶和華的人時,將但以理的三個好朋友關進牢並放到火爐裡,結果在火爐中,竟然有四個人。而這第四個人「好像人子一樣」,「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遊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但3:25)這好像是在對尼布甲尼撒王說:「你逼迫我的三位門徒,就等於是逼迫我。」耶穌也說,如果你給這弟兄裡,最小的一個,一杯水喝的話,就等於是做在我的身上。「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所以,「掃羅、掃羅,你為何逼迫我」這句話,正是主給信他的人,一個極大的安慰,表示信徒是屬主的人,主完全地認同我們。

3.你用腳踢刺是難的

耶穌對保羅說:「你逼迫我,就如用腳去踢刺一般。」為什麼有人會愚蠢地用腳踢刺呢?其實,耶穌所說的「刺」,是一種趕牛的工具。農夫為了趕牛,會在棍尖裝一鉤刺。當牛不走時,就用尖刺戳牠的臀部。牛若走歪了,便用棍頂上的彎鉤,引牛走回正確的道路上。本來農夫只會輕輕戳牛,引導牠。但是,有時牛覺得被戳得很不舒服,就會用腳踢那根棍子;結果只會更痛,因為牛棍上有那些尖刺,踢得越大力,傷得就越重。這個工具雖然可以譯作「刺」,但是也因此讓讀者不容易聯想到,它是指趕牛的棍子(Goad)。圖片上有張放大的示意圖,方便大家瞭解它的形狀。「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傳12:11),這裡的「刺棍」即「趕牛棍」。

耶穌說:「保羅逼迫教會,就是逼迫我。」但耶穌對保羅說:「逼迫我的教會,逼迫我,受傷的是你自己,不是我,何必自取受傷呢?」耶穌是受害者,但是,他更關心加害者,對他說:「何必要逼迫我,讓自己受傷呢?」就像牛隻,何必要踢刺呢?主人的本意,不是要傷害牛,而是要帶領牛隻,走在正確的方向;抵抗它,是自取傷害,不但傷不了棍子,還會讓自己更痛。在以賽亞書中,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為甚麼屢次悖逆,還要受責打嗎?你們已經滿頭疼痛,全心發昏」(賽1:5)。在異象中,基督讓保羅看見,自己是榮耀的主;而他正走在錯誤的路上,所作的不只是錯誤,還會傷害自己。耶穌捨不得保羅繼續傷害自己,所以問他:「為什麼要傷害基督?逼迫基督,結果是自討苦吃。」中文俗諺:「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可以聽出,耶穌也捨不得保羅自我傷害。

4.特意顯現執事見證

異象不僅止於此,還會帶出使命與託付。在經歷耶穌基督的榮光後,保羅意識到,自己對耶穌的認識有誤;對抗耶穌,只會迷失方向、讓自己受傷。所以,保羅問道:「你是誰?」,「我是你所逼迫的耶穌」,「那麼,主啊!我該做什麼?」耶穌說:「進城,我會派人醫治你的眼睛,然後差遣你到外邦人中,成為使徒。」聖經描述,基督特意向保羅顯現,是要保羅能服侍主、做執事,為主做見證。

摩西在曠野放牧岳丈的羊群時,耶和華在荊棘中向他顯現,這不是為了讓他回去向人炫耀,自己看見了異象。同樣地,上帝也不是為了讓掃羅去說,自己看見了耶穌,從天上向他說話。異象的目的,是要交付重要的使命。「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裏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從埃及領出來。」(出3:2,10)所以,接續異象的,是使命。同樣地,當烏西雅王駕崩的那年,先知以賽亞在聖殿看見異象,與摩西不同的是,他不是看到象徵性的東西,他是直接看到上帝坐在寶座上。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6:1, 8)在異象中,耶和華問,「我們可以差遣誰?誰願意去呢?」以賽亞回答:「我在這裏,請差遣我!」然而,在蒙差遣以先,當天使喊著:「聖哉!聖哉!聖哉!」時,以賽亞發現,自己竟是個充滿罪惡、嘴唇不潔之人。這是因為當人看見上帝,再看見自己時,會發現自己內在有問題,需要被改變。同樣,掃羅必須改變,放棄迫害基督徒,然後上帝就託付使命給他。以賽亞也是,當他悔改了,上帝便吩咐他,去呼召百姓們回轉、得醫治,即便百姓們會心裡剛硬,不願悔改。

5.從黑暗中歸向光明

保羅的使命內容,是幫助在黑暗中的人,脫離黑暗、進入光明。「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裏」(西1:13)同樣地,基督徒蒙揀選,作君尊祭司,成為聖潔的國度,甚至見到異象,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光明者之美德。「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異象來自天上

夢想是自己想的,願景是所有員工共同討論出來的;而「異象」是上帝向他的百姓子民顯現的。亞伯拉罕蒙上帝的呼召時,上帝就是在異象中向他顯現。「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創15:1)在異象中,上帝向當時還叫作亞伯蘭的他說,「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彼得掙扎著是否要向外邦人傳福音時,上帝給他看見異象。「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徒10:19)一匹大布裡,有著各式各樣的動物,上帝吩咐彼得拿去吃。彼得驚恐說那是不潔淨的,然而上帝告訴他,耶和華看為潔淨的,人不要以為不潔淨。基督信仰,得以在猶太群體當中傳揚開,正是因為這個異象。因此,異象都是從上帝而來的。

2.異象認識基督

在異象啟示中,上帝讓人重新瞭解他,人會對上帝會有全新的認識。過去,保羅以外貌來認基督,見到異象之後,他認識耶穌是生命的主、復活的主,也是愛全世界的救主。「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
(林後5:16)更多認識主耶穌之後,保羅甚至還說:「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當上帝吩咐亞伯拉罕,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接受上帝的祝福,進而成為萬民的祝福之時,亞伯拉罕重新學習認識上帝,並且瞭解自己蒙祝福,是為了要祝福其他的人,這是對上帝新的認識。

3.異象轉化掃羅

「認識」會帶來使命和代價。為了完成使命、不違背異象,保羅披戴枷鎖,成為帶著鎖鍊的「欽差」。當他向亞基帕王傳福音時,即便王嘲笑他,妄想以幾句話的工夫,改變王的信仰;保羅仍回覆說,他希望不只是亞基帕王,就連在場的所有人,他都希望他們能夠認識耶穌,得著上帝的恩典,只是不要像他一樣,身陷牢獄,戴著鎖鍊。

保羅的改變很特別!原本,保羅的名字是希伯來文,叫作「掃羅」,他是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但在異象中,上帝對他說:「你要作外邦人的使徒。」因為過去逼迫教會,保羅自認為不配,也沒有資格擔任使徒,所以把自己的名字,從希伯來文的「掃羅」,改成拉丁文的「保羅」,意思是:小的,藉此表明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一位。改拉丁名字還有一個意義,就是保羅表明從今以後,他要向使用拉丁語的外邦人們傳福音。他說:「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林前15:9-10)因為上帝看他是位忠心的人,因此呼召他侍奉主。「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我從前是褻瀆 上帝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提前1:12-13)從此,希伯來的掃羅,成為拉丁的保羅。從一個便雅憫族的法利賽人,是最優秀、最完全的,成為最不配的、最微小的,蒙基督樂意使用的,一個小使徒。異象改變了保羅的一生。

4.異象帶出使命

使命,是要完成的事工;異象,則是我們所看見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改變,這改變包括對上帝、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從異象到現實,過程中所需做的事,就是使命。異象必定會帶來使命。

當保羅和其宣道團隊,到了小亞細亞,正不知接下來該往哪裡去之際,上帝給他一個異象。一位馬其頓人,請求保羅去幫助他們。保羅便將整個團隊,帶往馬其頓。「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上帝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徒16:9-10)啟示錄裡記載,耶穌基督站在七座燈臺中,向使徒約翰顯現。並且吩咐他,要把所看見的一切,包括現在和將來的事,都寫出來。「我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七個金燈臺。燈臺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啟1:12-13, 19)因此才有了啟示錄這卷書。所以異象包含使命的託付,使得異象不只是異象,還能夠被實現。

V、結論:認識基督為至寶,順服天上的異象

保羅在獄中執筆監獄書信時,曾說:「我以認識基督為至寶,不違背天上的異象。」當初和平教會與我聯繫,邀請我前來牧會時,便請求我為教會尋求上帝,到底神給和平的異象是什麼?那時,恰巧全球正風行「異象」的尋求,從公司行號,乃至教會機關,都在尋找自己的異象。我為此專一地在上帝面前禱告,一段時日後,上帝給了我一段經文,「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我以此和教會的長老們分享。時至今日,和平教會都以這段經文,作為是上帝透過聖經和我,啟示給教會的。

異象是從天上來的,讓基督徒面對面地認識上帝,發現自己真實的光景,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並且帶來使命,讓我們去完成它。

禱告

主,願你成為我們的異象,讓我們更認識你、自己、和世界。你讓你的獨生愛子,為了這個世界犧牲性命。當我們看見這點時,主,請同時讓我們看見,仍有許多人還活在黑暗中,無法因著基督,使生命發生轉化。求主把這負擔放在我們每個基督徒的心裡,讓異象能夠成為使命,也讓和平教會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與回家的人同桌共席-如何款待回家的人?

講道內容
講題:與回家的人同桌共席-
如何款待回家的人?
經文:路加福音十五章25-32節
主講:莊信德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一、扭曲的自由

這段經文我們很熟悉,到底要怎麼樣款待回家的人。開始的時候和大家分享一部作品,是我前幾天在思想這段經文的時候,心中想起來幾年前很喜歡讀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的名字待會兒提。

首先,這個小說家赫曼赫賽是一個德國人。這個小說家跟我一樣是牧師的孩子他本來不是要做小說家的。他被家庭期待要去讀神學院也認真去讀了,但在15歲的時候崩潰 ,因為他的心中想當詩人。但是在神學院裡頭 ,得要讀希臘文跟希伯來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成績不好被當掉很痛苦,但總之他崩潰之後企圖自殺只是失敗了。這個小說家的作品很細膩,在他的作品裡頭 一直在關注著人與真理之間的關係。

今天和大家分享他的一部作品是在1930年《知識與愛情》這部作品。在這部作品裡頭,赫賽嘗試用兩個人物來介紹及呈現他心中想要做得事情。這一個作品大概在他整個小說創作的旅程來說是比較中期偏早一點的。在那個階段裡頭,赫賽的寫作的筆觸慢慢得底定下來。因為在30年代之前的作品大概都會看到他一直唱主日學的歌。

如果從小在教會長大你可能聽過有一首歌叫做<我的心中>。我的心中的歌詞是:「基督教世界裡面不是天堂就是地獄」,很恐嚇人的。對赫賽來說,他的掙扎跟煎熬正在於這個地方:到底喜歡詩喜歡文學的他,對於一個爸爸是牧師且充滿在宗教、道德以及不能說困境但是是限制的環境裡頭,他該怎麼樣找到他與上帝和好或者是建立關係的路。赫賽的這部作品簡單地來說,裡頭有兩個主人翁一個叫做那齊士(中文翻譯) ,但你發現他的名字其實是水仙花 。如果知道希臘文的概念,是一種自戀的意思。這個第一男主角其實他出現在頭出現在尾,那另外一個戈特孟這個男主角,他是貫穿頭跟尾。首先介紹那齊士這個人物。他是一個嚴謹自律的修道院的修士。故事登場之時他在神學院是一個助教,也因為能力非常好,學校就預備他以後要當教授。戈特孟則是剛進到神學院讀書的一個修士,熱情奔放。

我以前讀得第一個神學院在新加坡。新加坡神學院很貴,每天早上六點半全校要一起起床,沒有起床會有糾察隊會去把你搖起來。 然後起床得時候要全校一起靈修 ,英文部及中文部分開來靈修。靈修完了後,要有清潔隊去檢查,因為全校都要去打掃,不管你是怎樣的牧師、來讀diming program還是十幾歲的年輕人,輪你刷馬桶就要刷馬桶。全校八點鐘一起吃早餐,八個人一桌且學校已規範好這八個人誰坐在哪一桌。 在新加坡那種李光耀的文化裡頭, 自律很嚴。姐妹在那樣的環境裡頭穿裙子一定要過膝蓋,男生不准穿涼鞋去圖書館所以你會發現穿襪子加涼鞋奇妙的光景,要遮蓋腳指頭這樣子。我很幸運,另外一個金陵神學院它更嚴格, 姐妹是穿旗袍,完全像我們國中時代高中時代。出了校門口就要去找一個購物中心去把旗袍換掉,換成正常人的衣服。在20世紀這樣行,很不容易的。

作者赫賽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 ,我想他面對的是一個龐大且嚴謹的德國文化。開車你喜歡開德國車是因為它很耐開。在那個環境裡頭你知道嚴謹、知道紀律、知道準確,赫曼在描述那種狀態裡頭,有一種與上帝親近的方式。那齊士始終在神學上很嚴謹,在自我紀律上非常地嚴格的一個人。但他恰好跟這個戈特孟成為一個非常好的朋友,進到神學院裡面兩個人好到一個程度:人家誤會他們是大衛跟約拿單的現代版。這小說嘗試在勾勒這兩個截然不同、南轅北轍的個性,但如何彼此欣賞著對方。這個戈特孟太奔放到一個地步,晚上時常跑派對,偷偷地背離神學院的規範然後去做些不該做的事。這種事情久了之後人就會有野性,野了之後就會收不回來。所以故事的前十分之一 戈特孟就離開了。很奔放的他離開了修道院,但這條離開的路對他而言,卻恰恰是一條回家的路。整個小說介紹到後面,戈特夢又再回到修道院,為了修道院做了些雕刻的活動。

我們在第一堂談浪子的時候,我們透過戈特夢的眼光來思想 ;今天第三堂的信息,我們透過那齊士的角度來思考:到底一條信仰的路怎麼樣被扭曲,而信仰的路又如何可能。那齊士回家的旅程,是一個很嚴謹的心靈如何體驗真理,正襟危坐的信仰到底如何經歷上帝。我們需要正視那個真理會遇的差異旅程。今天坐在三、四樓的你我,我們每一個人有著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專業及不同學習專業的旅程,也就是形塑我們個性的過程。 坦白說,你我真的長得很不一樣,但免強大家禮拜天坐在這裡, 如同一個生產線,在這個地方要灌輸某些東西,會發現未必都有效的。沒效的時候會眾就直接陷入昏睡。你必須要正視這之中是有很大的差異,而我們得說流浪是回家必然的旅程。流浪其實不在乎你人在哪裡,跟空間沒有關係。

在耶穌所說的故事當中我們所熟悉的故事裡頭,經文一開頭是當時大兒子在田裡頭,一個他天天工作的地方然後說他回來了,離家不遠。他聽見一個聲音,一個作樂跳舞的聲音非常快樂地聲音。這是進到他耳朵第一個聲音,是一個背景音。他心裡頭開始獨白,主題也開始出來。他叫一個僕人來問道:「現在是發生什麼事了嗎?」那僕人跟他說:「你的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都宰了。」哥哥聽見這句話,心中的反應想當然爾就越來越強烈。這幅畫我們都不陌生, 林布蘭晚年重新再畫過浪子回頭的作品。在這個作品裡頭,透過光暈顏色的變化 相信所有人關注得是爸爸抱著小兒子的那雙手。不過隨著那雙手,看完那個背影 、看完父親慈祥地眼睛後,會立刻將眼光往右邊移動。這時你就會看見一個非常具體的反差:是一個人冷冽的側面,遙遠地觀望著這個畫面。然後他的手交叉著, 在一旁保持著一個客觀安全的距離, 觀看這幅很激情但跟他沒有什麼關係的畫面。這一雙關起來的手與另外一雙擁抱的手,恰恰成了一個真實地對比。這個作樂跳舞的聲音,傳到了大兒子的耳中,他便生氣不肯進去。他的父親就出來勸他。當父親出來勸他的時候,他這個時候對父親說得第一句話是:「我服侍你這多年 」。「我服侍你這多年」這句話完全反應他心中真正在思考的事。他聽見外在的聲音是那個作樂跳舞的聲音,而內在的聲音是他對服侍怨懟的聲音。「我做得好辛苦多年來很認真的服侍, 拼命在教會聖誕節時裝可愛,教會還要我們再付出多少呢?」 這是在教會長大的年輕人心裡都會有著對白。每次教會都是沒有人排椅子或彈琴時才會叫上我們這些青年,教會裡頭都會有這樣生命的故事。人們殷勤地服侍台大師大的學生,而他們偶爾來這邊待個幾年就會離開。這種要服侍他們  看重他們,那不就他們也得要看重我們嗎?你會發現在這裡出現了我們,出現了他們,出現了心裡頭真實地對白:「我還要這樣服侍他們嗎? 我自身並非讀台大的,也非師大的,倘若他們比較能幹那他們可以自己來。」 大兒子開始有他的心情,開始思想:「我到底在這做什麼?我需要這樣嗎?我的命定是如此嗎?」 等等。

他有自由,但他的自由與他弟弟的不同。他的弟弟領受到一件事情,也就是 當他成年之後他跟父親說:「我要出去。」 他要使用他的自由。這個大兒子也有自由,但他決定他的自由是留在他的家中,只是這個自由扭曲了。不知道對弟兄姐妹來說做為基督徒的自由,你都如何用它呢?如果你是個學生,你可能在每一個學期期初時決定要選哪一些課程,然後在凌晨十二點時開放網路選課後趕快地選,你要為自己學習的節奏有自己的主張;如果你是一個在職場當中工作的人,可能你對於自己能夠發揮的舞台有你的決斷;如果你是在教會服侍,你可能也決定了到底在教會這個階段(Q4),整個教會是以聖誕為指向,整個的服侍應該如何做會有一些你的節奏在。但我們的自由除了這樣運用以外,還可以如何思想?或者說這個自由的主體到底是什麼?難道自由的主體不是做出決定的自己嗎?因為做出決定的我可以自由的為自己的雙手負責任。你會發現聖經當中的羅馬書及哥林多書信裡頭給我們看見得自由是一個複數形式的自由。它永遠不是個能夠為自己量定的空間與時間。在那當中做出得決定,會發現那樣的自由其實有一點無奈。如果從外面的角度來看,就是你要顧念他人,倘若他人不能看到吃豬血信仰上他會跌倒, 你就要禁止喝豬血湯因為他人看到血會認為說應該要如何如何; 如果他人讀聖經後認為姐妹要蒙頭, 姐妹做禮拜時就得蒙頭就為了顧念他人的軟弱,不要讓他跌倒。原來自由在聖經的世界及保羅的教導當中,它有了個複數的形式。在聖經的故事裡頭,我們看見這個大兒子有一個自由,但這個決定留下來自由,他所看見的,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反應了這個扭曲的自由。他說:「我服侍你這麼多年。」原來他的服侍有一個指向是我,我服侍你這麼多年。他的服侍並沒有一個關係的指向。繼續往下思想, 進到第二個點談這個自由進一步帶來的問題的時候,稍微介紹這個人物。

二.埋首的魔魅

這個人恰好和赫賽一樣是一個德國人,也剛好是牧師的孩子。但這個人稍為比赫賽成功了點有讀完神學院,他叫做田立克。這位神學家他很有膽識,在納粹的時期(威瑪共和,納粹尚未拿到政權之前)他就寫了一部非常有力量的作品來批判社會主義。他是第一個在德國大學因為太有信仰良心被趕出去的德國人。這個神學家田立克與赫賽有一點相近的地方,就是他和赫賽一樣也有精神崩潰的紀錄,但他沒有嘗試自殺。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是一個隨軍牧師,要親手主持非常多同袍的追思禮拜。直至有一次,他主持他最好的朋友的追思禮拜時,聚會到半途就無法了,被送到精神療養院裡頭。那段的時間,他也大量地閱讀藝術的作品。田立克的心靈非常的細膩一如赫賽般。對於人心的黑暗面,他的作品在談每個人內在有一個平凡的邪惡,有一個小希特勒。對於田立克來說,魔魅這個詞其實不是一個負面的思考方式。人的內在有一個惡劣的自身,就像剛剛所說的歌詞「我們心中兩個王,一個要我上天堂一個要我下地獄」。他說其實這兩個不是兩個,應當是一個,是一個存在的狀態。所以不論如何地用希臘文去談那個各種不同的愛,朋友的愛、神聖的愛或慾望的愛,對田立克來說,都是上帝創造的一個整體,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愛,因為都是上帝創造的一樣整體誰也不能分隔。如果是這樣,讓人迷失所謂魔魅的概念, 也只不過是一種創造性的錯置及誤用。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許多想要發揮上帝給我們恩賜那樣的熱情。有些人較能夠按部就班,唱聖詩第一節到第四節;但有人唱歌如果沒有稍微跳一下, 會覺得小腿沒有運動到,今天比較沒有感覺。對田立克來說這都很好,沒有哪一種叫做走火入魔。只是如果這個熱情沒有被放在指向上帝,那麼這個熱情就有可能出現所謂的問題。大兒子有他埋首服侍的魔魅。很多年前高雄有個蓋高捷的過程,有泰勞的暴動事件。 當時我們跟TIWA這個組織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一起舉辦了一個座談會。我的太太在這個組織裡頭當翻譯志工,印象很深刻。那次辦座談會時,我太太與我說他們禮拜天都有許多慈濟志工去那兒義剪義診,我們應該可以趁機爭取一下基督教的影響力。就和那個總幹事說可以好好使用一下我們基督徒,邀請一些基督徒來畢竟我們有馬偕醫院等那麼多基督教的連結。他就幽幽地回我一句說:「我們有試過,問題在於禮拜日你們最忙,我們那些菲律賓或者是印尼等外籍移工只有禮拜天才可以放假,但禮拜天你們要做禮拜,下午要開會有時候要練聖歌隊。」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很忙。坦白說我在神學院服侍時就會時常批判這個現象,直到去地方教會服侍兩年後才發現:原來我是共犯結構。有時候開會終於明白那種不得不的意思,得開會因為得事情有人做。每個人都在罵那個馬大,大家都想做瑪利亞。聚會結束後大家都直接離開,那椅子誰可以來排、飯誰可以來煮、電話誰可以來打呢?弟兄姊妹,當我們非常非常地投入在服侍裡頭埋首於上帝的家,太有可能迷失了我們的靈魂。有一種種可能性是,當我們拼命地做自己想做且愛做的事,只要有人忽然間來到我們當中並白目地說一些奇怪的事情,我們會說在教會待這麼久也未看到過這樣事情,快速地認定不可能。和平教會的契友應當非常的端莊及穩定的,基本上高EQ的人才能在這裡聚會等。你可能對某一個團體或某一種空間時間的運用有著既定的想法,我相信大兒子會持守他的角色那麼久不是沒有原因的。時間到了他得要來教會幫忙開門, 時間到了他要幫忙排椅子,而聚完會後許多人直接離開了他要留下來協助收週報,他忠心地服侍著。但你會發現在永恆中,人很容易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永恆。時常問弟兄姊妹誰能夠GOOGLE一下回答我:以弗所教會第二任主任牧師的名字是什麼?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傳道書這樣說:「已過的事沒有人紀念」,以弗所教會現今在哪都不曉得。已經過的事沒有人紀念,不要太放大自己的認真,意思並非隨隨便便,而是我們有時候會有個大兒子的靈魂, 很放大我們的中心向上帝說你看我在這個地方如此行,其實船過水無痕。有時候是這樣的,會因此而失落嗎?有可能我們不太明白永恆的長度,被遺忘是基本的狀況。

傳道書告訴我們「已經過的事沒有人紀念」。如果我們拼命做這些事是為了要他人懷念,那我們把自己看得太大了。在永恆當中我們並不需要想像自己應該那樣被認真的紀念,我們應該想得是自身到底在服侍什麼?想要留下些什麼?到底什麼是我們的焦點?當我們埋首服侍的時候,期實不小心正在為自己雕刻些東西。看看大兒子向父親說得話,他說:「父親,你的小兒子與娼妓吞了你的產業。」這句話有兩種可能,一是他真的知道弟弟現在正在華西街或者是林森北路這類的地方,但他硬著他的心,絕不把弟弟找回來與父親見面。如果按照他所說的,這個弟弟跟那個女人在用父親所有的財產,如果這個哥哥如此知道弟弟的行蹤卻在這麼多年流浪的旅程中,看見爸爸等候的背影卻絲毫不為所動,不管父親怎樣地等候眺望弟弟,心中卻咒罵著希望弟弟最好不要回來。看見爸爸的背影卻不為所動,還有哪一顆心會比他更剛硬嗎?如果他真的知道父親的心是在等候弟弟回來,為何他可以在那裡每一天出門種田的時候,看見爸爸的背影仍不為所動?直到如今他才終於說出口說他知道他在哪裡。

但第二個可能是他其實不知道弟弟在哪裡,只不過是想汙名化他,反正他出去准沒好事。不是說他去嫖就是說他去賭,反正這個弟弟我貼什麼標籤剛好而已。會發現這個哥哥看待這個弟弟有他一個固定的眼光,不論他是誰,總之這些就是被撒旦蒙蔽了眼睛的外邦人。 你會發現這一個大兒子自我感覺相當良好,而且常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卻被糟蹋不被珍惜。有可能他知道弟弟在哪裡也有可能他根本不知道弟弟在哪裡,但兩者都讓我們看見他是個很殘酷的人,心裡頭很冰冷沒有感覺。他唯一有感覺的事是我今天服侍如何或是今天服侍弟兄姊妹的回應如何,我們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別人怎麼看待我。他一直很期望爸爸關愛的眼神說你做得很好,他期望看重的是這些。

我們這個團隊服侍後結果大家喜不喜歡,所謂的大家是自己人,是在這裡的自己人,所有的參考值都是近親繁殖的結果。你會發現長老會彼此問安的方式是你是哪一個中會、你的親戚我認識等等,因為我們近親繁殖。長老會裡頭從基隆走到屏東時常牽來牽去。臉書上說六個人就可以連上一個人,在長老會裡頭大概兩個人就連完了,全部人都認識。我們第六代基督徒、哪一間教會長老或牧師,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裡頭挺嗨的,因為有很多可以得到認同及取暖的連結。這些話不禮貌但很抱歉這是真實的光景。我有很多的時候聽見長老會的年輕人也是用這種老靈魂說話得時候,心裡面真的很憂傷。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知道我只是你的孩子,我只是用這個角度認識我自己。還有很多不認識你的人,這個比較重要吧!我的祖父是否有開設教會、我的親戚誰是教會的長老那又如何?難道我的信仰是一趟宗教的旅程嗎?如果它是一趟宗教的旅程,那你這樣說是剛好而已。

但信仰不是一趟宗教的旅程,如果我們信仰是這樣思考,那想當然是大兒子的靈魂在我們的內在。我們來聽聽那齊士與戈特孟之間的對話。在第三堂禮拜我們比較多來聽聽那齊士心中的想法,那時候戈特孟還尚未離開神學院,然後這個他神學院的老師跟這一位要遠行流浪的靈魂有一段對話,我們聽聽他怎麼說得:「(那齊士的回家旅程之二)你們是母系的人,生活是充實的,富有愛的力量與體驗;我們這種屬於精神的人,雖然常常領導與支配你們,但我們的生活卻是貧乏的。你們的生活是果實的汁,是愛的田園,是美麗的藝術王國。你們的故鄉是土地,我們的故鄉是理想。你們的危險是溺死在感覺世界中,我們危險是窒息於稀薄的空氣。」這是一段非常細膩地談話,他在分析著自己也觀看著另外一個與他長得完全不一樣的靈魂。他也對自我實存的困境有所覺察。

他認為這一種熱情奔放的特質有一種危險,就是有可能溺死在一個感覺的世界裡 ,為了要追求一種感覺得極致,你們可能飆車,做盡任何一種刺激的事情。但是我們這一群四平八穩、四四方方的人,我們的危險是窒息在稀薄的空氣中。這是一個一生都沒有離開神學院,最後在他的修道院做到院長的人,對自我信仰旅程的覺察。我們再聽聽,在年老的時候戈特孟流浪回到了那齊士的身邊:「從神的立場來看,真正模範生活的秩序與紀律,須要放棄世俗的聲色之慾,疏遠醜惡與流血,而歸依哲學與虔誠。這樣會比戈特孟的生活更好嗎?難道人真要過這種規律的生活,遵照時間、任務與祈禱的鐘聲來行事嗎?」。

他開始在心裡頭思想一件事:這麼幾十年來,我非常穩定地有紀律的一直到如今做到了這個修道院院長的角色。我面對這一個蒼老的靈魂,染了一些病但卻有一手好的手藝,成為一個極成功的雕刻家。戈特孟的熱情展現在他的雕刻繪畫的作品當中,所以當年老的時候,他回到了修道院做一些聖象的雕刻。其實整部小說在表達赫賽對於真裡有兩條不同的進入,他心中思考的方式,透過那齊士在反思一件事情:難道我這樣的生活會比戈特孟的更好嗎?他對自己實存的困境提出了他的檢視,但大兒子沒有這個能力的。大兒子始終覺得自身很辛苦,他從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運用自由與弟弟運用自由之間的差異。

我們再繼續往下來思想他的反省:「人真要研究亞理斯多德與阿葵那,會希臘文,...而逃避世俗嗎?他的感官與衝動,犯罪、尋歡與絕望的能力,不都是神所賦予的嗎?那齊士在想到戈特孟時,腦中不停地湧起這些疑問。」 他的心裡頭開始反思一些事情。我們會覺得為什麼你會這樣想?你應當要非常地認可你現在正在做得,不然你穩定的心靈將要被流浪的足跡給摧毀。這麼幾十年來,你對於什麼是信仰,什麼是神學的認識不是非常穩固嗎?怎麼可以容許一個流浪漢,一個信仰的流浪漢,來震撼你所建構起來神學的高樓大廈呢?但他竟然在這一個蒼老的靈魂及眼神當中感受到這些,於是他的心裡頭開始進行這些信仰的反思,才發現這是一個對於含混的汙名狀態願意進行重新檢視的人。他對那些流浪的人、那些非基督徒、那些跑派對的人,他不會馬上對別人的狀態給予貼標籤,即使貼標籤是最快認識的方式,把自身不喜歡的人放到抽屜,而那個抽屜以前是怎麼分類,你就是比照辦理,好人壞人黑人白人...等等這樣分類下去。親愛的弟兄姊妹,存在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存在也比我們想像得更細膩。如果我們夠誠實並閱讀自己的旅程,我們大概會明白大兒子與小兒子的故事不只是聖經的故事,而是我們心裡的路程。是我們看待許多不喜歡的人自然分類的模式。

「然而,戈特孟卻在雨般的寂靜中,從鞭打鞭韃般的生活風暴與痛苦中跳出而誕生了他的作品;這不是話語,不是教訓,也不是說明與警告,而是真正的高尚生活。相反的,他的知識在修道院的紀律與辯證法,相形之下是多麼的貧弱阿!」赫賽在書寫那齊士及大兒子心情的時候,忽然間自己變成是旁白,走進來這一個小說的世界。他沒有再用第一人稱或那齊士的自我檢視,在最後一段話相反地他說他的知識、修道院的紀律與辯證法,相形之下是多麼地貧弱。坦白說,當小說走到後頭,我並沒有同意赫賽的出入。對赫賽來說,他嘗試提供一條回家的路,是一條藝術化的詩性存在。他沒有辦法脫離個體感悟的框架。對他來說,在他年老的作品當中所提供文學及救贖的道路,會看見很容易跟印度教或是其他宗教做更深層的對話。而這一條路,其實跟遠藤周作在年老時所進行的信仰探詢是極為靠近的。福音故事的出口是絕對關係指向。福音故事的出口不只是一種感覺,是真真實實地關係。

大兒子生氣不肯進去,父親出來勸他,他卻跟父親說我服侍你如此多年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但是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與友人一同快樂。原來這麼多年來,他一點都不快樂。好像人很認真的服侍他會一邊服侍的同時,一邊會有一些臉色給其他人看。有些時候在這些服侍當中,我們其實沒有快樂,反而會有一些情緒跟感覺,有愁煩、憤怒、怨懟,有許許多多的情緒。原來大兒子一點都不快樂。他好認真,但他不快樂。在教會裡頭的你是否也如此呢?好認真做禮拜但不快樂,無論如何都快樂不起來,但就是不明白哪邊不對了,總之就是不對。倘若要你流浪又沒有辦法做,因為總覺得禮拜天被上了發條,沒有做禮拜就覺得奇怪。要你真的去網咖也會覺得空虛,但來這也不會覺得特別充實,這是大兒子的心情。他已經習慣這樣的狀態,沒有辦法快樂但也沒有離開的能力。他被困在這裡。所以當他看見弟弟很自由地跑出門,他的心裡面既羨慕又生氣。他沒有出去的膽識,心裡頭要用很大的努力的服侍來提升一場神聖的祭但卻一點都不快樂。

三.同在的醒悟

父親對他說:「兒子,你時常與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可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在這個地方看見父親向他說所有的都是你的,因著這句話忽然之間,大兒子跟小兒子合而為一了。小兒子當時候離開時向他父親說:「你把我有的給我」,你發現他是一個要「有」什麼的人。到後頭,會發現其實大兒子也是這樣,兩人是同一個鼻孔出氣的。他們兩人對於自己有什麼是很在意的。 他們根本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在流浪,都很看重有什麼,像是否贏得弟兄姊妹的尊重及肯定等。若我是一個牧師、長老、執事或團契的會長,需要這些肯定做為我的燃料,燃燒以至於得以熱情地往前走。大兒子渴望擁有一些東西,但父親向他說你擁有這一切,我的都是你的。

但在32節提醒他「只是你這個兄弟」。大兒子跟父親表明弟弟與不知名女人一起,爸爸向他說,沒有跟他說我兒子,卻是說「你的」兄弟、「你的」手足,你們有關係的。原來我們跟他真的有關係的,原來這個關係不是由我決定他是否屬長老會;這個關係不是我決定是否為和平人或是否為台大、師大的學生。關係不是如此來訂定的,是父親說得算。是他提醒我們:原來我們跟他有關係。不知道對你來說怎麼樣去理解那些浪子,我們存在很麻煩地要為了他們。

倘若我們的存在是為了「我們」,簡單也快樂地多。但倘若我們的存在是要為了他們,你對此很生氣質問上帝,難道我的存在是一種工具,我的存在是為了領受你的大使命,要去使萬名做你的門徒,業績都算你的而非我,是你的門徒而非我的。所以你會發現當你認真地看待信仰,會開始感到不服氣,當你開始感到不服氣,代表你開始認真地看待神的話語。當你真的覺得無法吞嚥下去,這時你開始知道:你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大兒子。上帝在提醒我們:他是我們的兄弟。這些不在我們當中作禮拜的人,是我們的兄弟。父親對大兒子說話的方式,第一句話就喚醒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坦白說,我們如果要等人們回家,自己卻沒有跟上帝同桌共席,我們恐怕沒有辦法跟我們的天父與那些流浪回來的浪子一同歡喜快樂。我們跟天父的關係及溫度,決定了當那些新朋友來的時候,我們跟他之間的距離。

我在都會地區的教會,面對新朋友迎新的挑戰都是:難道邀請與他們連接的就是招待的任務嗎?對於他們周圍坐著的人來說,都沒有他們的事嗎?信仰挺麻煩的。我看過最熱情的是某一間台北的教會,新朋友站起來之後, 周圍的人很熱情地握手。那時候看到那麼傳統的長老教會如此地熱情 ,我的心裡滿壞的就在觀察:會維持多久呢?做完禮拜之後就散了去吃飯,然後那些新朋友就佔在原地不知所措...。原來剛剛是演一齣很熱情的戲,但已經很不錯了,因為他們願意演。大部分的人是如同你去賣場消費的時候,推一個東西你不會打招呼的,在賣場買東西的人你不認識。只有在最後給錢的時候,詢問多少前這樣,就像奉獻的時候會投錢。這些新朋友是我們的弟兄姊妹。你說和平教會時常有新朋友的,當然我也知道他們來這裡做客的。但做客其實也是客人,倘若家中有客人你是否會表明廁所你自己找指示呢?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了。如果我們願意跟新朋友多走一哩路,因為總有一天我們也將會是他人的新朋友。我們需要如此簡單地服侍,不要認為太熱情會不會熱臉貼冷屁股。那又如何?耶穌就是熱臉貼冷屁股,躺在十字架上面沒有人理他。這是大兒子的心,願意把所有在我們當中的朋友,知道這是我們的家。這是我們把這裡做信仰實踐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因為凡走進來的大都都是基督徒或是對基督教友善的人,不會真的需要熱臉貼冷屁股。我們跟上帝之間的關係決定了我們迎接浪人的基礎,我們必須要醒悟原來天父跟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父親跟孩子的關係。天父跟我們說他時常與我們同在。

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大兒子的故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走得一趟旅程。我們的天父要向我們說他真的跟我們在一起,不要覺得他在利用我們的人資、利用我們的這些才幹。我們所有的都是他給我們的,他時常與我們同在。若天父時常與我們同在,你是否有享受每一次跟天父同桌共席的機會。「好期待今天可以跟我的弟兄姊妹一起敬拜;今天可以跟我的弟兄姊妹在敬拜之前一起禱告,在唱詩歌的時候我們一起禱告....等」,我們可以享受跟天父吃飯萬分喜樂的關係。弟兄姐妹,我們的天父邀請我們是歡喜快樂的,是那樣快樂地吃飯。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很矜持,假裝要對別人很熱情,先不要給自己壓力。可以先向天父禱告:「天父,求你幫助我不要當一個虛假的人,至少讓我領受有你同在的喜樂,讓我真正的喜樂起來,不要那麼辛苦。」 。

最後我講一個故事,這是一個上個月讓我很震撼的事情還很新。有兩間教會,剛好我接觸到其中的一間,那間教會有一些留學生 在東京那裡讀書。那個教會有一些長老,但只有一個長老,非常非常熱情地接待留學生,他覺得這些太重要了。但其餘弟兄姊妹對於浪費糧食的工作提不起興趣。教會四五十個人做禮拜,光是留學生就二十幾個愛宴會吃掉三分之一,而且他們吃一吃也不會留在這邊,一年兩年就離開了。但這對很堅持的長老讓我很感動, 他們就很認真很認真地做,看到這樣認真付出的同工,想起了去年我的教會有一個姐妹去日本工作。是上次我去日本那啽之前那個姊妹就已經去了,去日本工作了一段時間。認識這個姐妹是從他國小國中就認識,是一個很內向的姊妹,父親是大學教授而母親是老師。從小就是跟妹妹兩人穿長裙後面綁著一個蝴蝶結,在教會有一些音樂的服侍,很內向。去年他回來教會的時候,很激動的(我沒有看過他的眼神這麼亮)跟我說:「牧師如果你來東京你一定要來我們教會,我們的教會叫做 Jesus' light house,你要來我們教會,我們的教會真的是…」,講一堆話。他請我為他禱告,我問說要為他什麼事情禱告,他說他現在想換另一個工作,想換一個讓他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投入細胞小組的工作,因為他現在開始當小組長但現今這個工作要協助一些國際的廠商到東京設展需要時常加班沒有辦法好好服侍他的小組員,想換一個工作為福音的緣故,要換另外一個工作是為了多一點的時間陪伴他的小組員。我心想一般來說人們來到東京是為了賺錢,你竟然來東京還要為了服侍人的關係,要換一個薪水不重要但要讓神給你的恩賜能夠發揮出來,我不確定你頭殼有無壞掉。但這個年輕人非常地激動眼睛有淚水。如果他本來就是非常奔放的特質,沒什麼好稀奇古怪的,但他個性本來是內向安靜的,竟然在那個環境裡頭不一樣了。於是就上網Google了這個教會,原來這個教會是一群從澳洲去到東京的朋友,他們是Hillsong,派了宣教士的團隊 12個人去到那個地方。那他們到東京做什麼樣工作呢?不要以為他們像台灣長老教會 去那邊只做長老教會,只做台灣人的工作或只做講台語或講華語的工作;他們做得工作是希望東京人都信耶穌。如此大的口氣東京那麼大,但他們覺得這就是我們教會應該做得事情,就是希望東京的人能夠信耶穌。當他們開出了一個條件, 因為那個條件就是他們的方式都是原地跳,是符合東京的年輕人,比較像黃國倫牧師在信義區的IM行動教會。但不論如何,那個教會因為想向東京人傳福音,很認真地做這件事情。不要說他們日本人都崇洋媚外,在那短短的時間他們就從那12個人,發展到超過一個鄰兩個鄰的樣子,一千多人。但量其實不重要,因為在永恆中,連以弗所教會都可以被遺忘了,以後這間教會也會被忘記。但我要說得是,他們很認真地看待,不會說這間教會都這些大兒子的教會,那12個人在這裡聚會自己很開心,專門唱那些我們會唱得歌。他們必須開始進到那個團體,知道這個城市並理解他們的文化。他們的存在開始被別人牽動,他的節奏開始被別人牽動。

如果你的存在要為別人牽動,你願意嗎?弟兄姊妹,你最理想的教會是什麼樣子的教會?在我們心裡頭,會希望是一個做禮拜不被打擾像看一場戲般,結束後安安靜靜地散場。如果你希望這樣的教會是你的教會,你需要再回到那一天父親對大兒子說那些真實的話。我們也需要聽見耶穌對我們的提醒。

今天在聚會結束的時候,一起思想:到底我們是為了誰而存在?若我們信仰是為了自己而存在,那麼你大可以選擇你高興的路。但是很抱歉,我們的信仰被決定是為著耶穌、向著耶穌。而耶穌時常在觀看著許多還沒有回家的浪子,他的背影決定了我們眼睛應該看向哪裡。我們眼睛時常看著自己,看自己的委屈,看自己的生氣,看自己的計畫,看這個被干擾的計畫,看這個計畫裡頭的預算以及執行狀況,看所有可以被量化的事物但如果天父的心比這個更有溫度,我們是否也需要調整我們的眼光。

有首詩歌我深信我們都很熟悉,唱這首詩歌我們要放在一個脈絡裡。約翰福音十章16節「我還有其他的羊不在這羊圈裏,我也必須把牠們領來;牠們會聽我的聲音。牠們兩者要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裡的。羊越多他們稀釋了我們,你要面對很大的挑戰,一旦這些羊越來越多,這裡的氣氛傳統文化開始改變不再是我們能夠對什麼適合和平教會下定義的時候,你願意嗎?這是所有福音工作的副作用,但是是帶著恩典的副作用。今日教會的長相早已不是那個耶路撒冷教會的長相了,那是福音大爆炸的副作用。今日沒有一個教會長得像當時候的耶路撒冷教會,至少你我今日是用華語在講話,而非用他們的亞蘭文在說話,從敬拜的語言形式音樂風格都不一樣。耶穌說我另外有羊,而我們是他另外的羊。我們該怎麼看待那一些另外的羊呢?我們這些接上去得野橄欖,是因著耶穌他幫助我們,知道他始終在尋找更多與我們相同那些另外的羊,我們需要勇敢的走出去而不是在自己的環境裡頭作我們自己喜歡做的禮拜。

這首詩歌<勇敢走出去>很真實,我喜歡它的真實因為第一句話告訴我們說「我並不完美,也並不特別」,這是我們所有人的自我形象。坦白說我們的主為我們捨棄生命,真好。他為我們捨棄生命,也為每一個沒有在我們當中聚會那些同事裡的朋友、看起來離神很遠的人,我們的主為他捨棄生命。「可是我們會軟弱會迷惑」,沒有問題的,因為耶穌是我們的道路、真理和生命。我說我很喜歡這首詩歌,是因為這首詩歌是一個很準確的人造成這首詩歌美麗的發展。很多年前耶穌有一個門徒,時常要耶穌把身分證給他看的門徒,叫做多馬。當耶穌說我要去一個地方是你們不能夠到的時,所有的門徒明明聽不懂卻假裝聽得懂,都沒有開口,就只有多馬很白目地問耶穌說:「主你要去哪裡我們不能去?」 耶穌為了回應這個的問題,說:「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如果沒有藉著我,沒有人能夠到父那裡。」原來當一個誠實的人可以聽見真理。如果人們沒有多一點的跟上帝開口發問,問他在表示什麼在說什麼,也就不能聽到上帝要回答你的。 主他說他是道路,什麼是道路?是你要走上去叫做道路;什麼是真理?你要相信他,說這真的是,那叫做真理,不然那也只是四維八德、禮義廉恥,那是放在一個叫牆壁的東西而非真理。弟兄姊妹,真理是你要相信,因為相信了你要得到生命,他是有溫度、會喜樂的。向上帝說:「主阿,懇求你今天向我的生命說話;主阿,這個真理大有力量,好希望這個真理是我的同學也可以聽到得,好希望這個真理是我可以抓著我同學的手下課的時候一起禱告。我希望我的同學跟我一起走在這個道路,因為我在這裡遇過耶穌。」邀請你,用這首詩歌成為我們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