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蒙揀選的人

講道內容
講題:蒙揀選的人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1:4-5a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六月十日

前言

這個禮拜去剪頭髮的時候,旁邊坐了理髮店老闆親人的小孩,孩子很活潑,我才剛坐定沒多久,忽然聽到老闆跟孩子說,那是穿便服的警察喔,你要乖乖的喔,不然會被警察抓走喔。一時間,我不知道要怎麼反應,上次被說是警察,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在超市打工當收銀員,一個媽媽為了讓孩子穩定下來,也說了同樣的話。每次被當成恐怖的警察來嚇小孩,我都想大聲說,我不是警察,然後也想說警察不是拿來嚇小孩的恐怖人物啦。用恐嚇的方式來教小孩,我想這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而我以前就分享過,我小時候最大的恐懼,就是上帝在世界末日的大審判,那可是常常令我做噩夢的場景。不過,用恐懼帶來信仰畏懼,真的能夠令人擁有平安與喜樂嗎?最近有機會,常常聽到兄姊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我們是否得救,全憑上帝的揀選,那麼不論我信或不信,跟本沒差不是嗎?」這些兄姊擔心的,或許不只是自己是否得救,更多兄姊擔心的,是自己的家人,如果不蒙揀選,不論怎麼傳福音給他們,是否都沒有用,那該怎麼辦?         

一個故事      

我想先講一故事,讓我們一起透過這個故事來想想這個問題--甚麼是上帝的揀選?有一個人,種了許多的花在他的花園裡,裡面的每一種花,他都照顧得十分好。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花,整個花園,總是百花盛開,美不勝收。他在大門口兩邊種了許多的沙漠玫瑰,這沙漠玫瑰四季都開花,顏色好看,放在大門口更是花團錦簇大方怡人。不過沙漠玫瑰自己可就不是這樣想了,他看到主人要討女友歡心的時候,準備上百束的玫瑰花,表達對媽媽的感念之情時,準備了康乃馨,甚至,主人喜歡喝菊花茶,時時看見主人走到菊花叢裏,細心的照顧,沙漠玫瑰心裏想,是不是主人最不喜歡我,所以把我種在大門旁呢?否則為什麼主人常常使用其他花卉表達他的心意,卻把我放在門口後且不怎麼搭理我呢?雖然主人還是很細心的照顧我,但是我長得這麼的美麗,卻毫無用途,心裡真是覺得不舒服啊。     

有一天,主人接到了一個大任務,有一對新人要結婚,他們需要大量的花卉來佈置他們的婚禮場地,主人選擇了許多的花做搭配,不論是大朵的向日葵,還是看起來不起眼的滿天星,還有紅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各種顏色的花,主人選擇了許多的花,卻看也沒有看沙漠玫瑰一眼。沙漠玫瑰心理真是沮喪極了,他覺得以他的美貌,放在婚禮的現場豈不是十分的美好嗎?為什麼主人這一次還是沒有選擇他呢?他心裡十分的難過,憂鬱地哭泣著,身形竟然越來越衰弱了。慢慢地,他的花凋謝了,不再開那美麗的花。主人注意到沙漠玫瑰的狀況,心裡十分著急,找尋了許多的方法來照顧他,不過看起來都沒有多大的起色。主人心裡想,是有什麼樣的病蟲害我看不到也找不到嗎?怎麼這麼美麗的沙漠玫瑰竟然凋殘成如此呢?
主人的一個朋友來拜訪這個主人,一進門就大聲的呼喊說「你那漂亮的沙漠玫瑰怎麼看不見了呢?」主人說「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這花之前都長得好好的,但這幾日一不留神,他就變成這樣子了。」朋友惋惜的說「之前照顧得十分美好的沙漠玫瑰啊,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真令人覺得可惜。」主人搖頭的說「是啊,就是他長得那麼的好看,姿態是如此美麗,我才把他放在大門口,讓他盡情生長與綻放,如今變成這個樣子,真是令人覺得難過呢。」
沙漠玫瑰聽到主人與朋友的對話,心裡忽然振奮了起來,原來主人不是不喜歡我,而是因為看重我的美好,讓我能夠在大門邊盡力的展現,我竟然以為,主人不喜歡我,才把我放在門邊,我真是錯得離譜啊。沙漠玫瑰的心裡因為有新的看見,重新恢復活力,嶄新的花朵又再度開啟,大門邊沙漠玫瑰花團錦簇的樣貌,又再度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不知道大家聽完這個故事,有沒有想過自己與沙漠玫瑰相似的地方呢,今天我們要談關於上帝所揀選的人。是不是許多時候,我們無法理會上帝所做的決定呢?甚至有些兄姊,覺得自己是如此的不配,無分於上帝的揀選,而無法活出充滿希望的生命呢?

聖經中的處境
關於帖撒羅尼迦教會

今天的經文是從帖撒羅尼迦前書中所節錄的一段經文,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和西拉,在第二次福音佈道的旅程中所開拓的。
帖撒羅尼迦地區,是一個商業的重鎮,羅馬政府將這個城市定為自由城,他是個內政上可以自治的地區,他有自己的地方官且沒有羅馬駐軍,商業十分的繁榮,貿易往來興盛,許多猶太人遷移到這個地方來經商,不過大部分的居民還是希臘人。這是一個到現在都還保有相當濃厚希臘文化傳統的地方。
保羅剛開始在這個地方傳福音的時候,其實十分順利,許多人一聽到保羅所說的道理,就相信耶穌,並願意成為敬拜上帝的人。不過當地的猶太勢力,因為保羅所傳的信息,而大力逼迫保羅,使得保羅無法在帖撒羅尼迦城待下去,前往了庇哩亞傳道,但又因為猶太人的干擾而造成騷動。不久保羅前往雅典,因為十分掛念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情況,便打發提摩太前往。當他了解帖撒羅尼迦教會當中有許多信徒正遭受逼迫,也有人誤解他所傳的道,對於耶穌再來的真理起了疑惑,認為已經死了的人無法得到主再來的祝福,所以保羅寫這封書信勉勵他們,也重新建造他們的生命。

帖撒羅尼迦教會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到底面對了甚麼樣的問題呢?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教會之後,一定有許多當地的猶太教徒跟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基督徒說,你們要守全律法才能夠得救,這是我們從歷史考據得知,當時外邦基督徒普遍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當保羅談到救恩的道理,之後總有猶太教徒會再傳守全律法的道理。並且在保羅離開之後,挑戰保羅傳福音的正統性身份。不論是猶太教師的身份,或是使徒的身份,總之當保羅的身份被挑戰,保羅所傳講的,也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這樣的挑戰,使得當初因為保羅的話而相信的人,會陷入一種恐慌,也不確定自己該相信什麼。
另外,當地大部分的基督徒應該都是希臘人,希臘文化中有許多荒淫無道的事情,可能他們對性的看法比較開放,所以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清楚的指出,相信基督的人,要脫離過去錯誤的行為模式。接著我們也看見,人們對於死去的親人是否得救,更是保羅必須清楚明白解釋的部分。
總結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最少有3個,第一,是當地教會對於信仰權威的混亂,他們需要一個清楚明白的方向,但是現實中卻有許多聲音干擾著他們;第二,他們在相信基督之後,面對原來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必須作出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三,也是今日許多人十分在乎的,那就是我們怎麼確定自己已經得救了呢,我們又怎麼確定與死去的家人是否能夠在天上相見呢?這些問題都非常的實際,也是幾千年來基督教會常面對的問題。

生命中的困境
想要依靠上帝,卻沒有力量

我們今天的生命實況,是不是也同樣面對著許多的問題呢?我們說我們相信基督,但許多弟兄姊妹,卻都面臨了下列同樣的問題:剛開始信主受洗,好想要更多認識上帝的話,想要走在上帝真理的道路中。但是,卻越發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力量,不論是過去不好的習慣,或是對於真理追求所需要擺上的時間,總發現,越想要親近上帝、依靠上帝,把自己往外拉的力量就越大。

大環境中許多挑戰,使得自己常常控訴自己

也因為這樣,當面對生活許多的挑戰,常常就會自我控訴,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覺得上帝是否會不愛自己,感覺一切都變得好難,好像本來高高興興地想要走在正確的道路,卻發現,有太多的不明白,有太多的挑戰,甚至在面對自己錯誤的行動,比以前還有更多的罪惡感,讓自己重的喘不過氣來。若再加上許多熱心的弟兄姊妹,推廣著不同教義教派的行事法則,更讓這些剛信主的弟兄姊妹,陷入一種慌亂之中,不知道怎麼樣認罪才能夠完全。不知道怎麼參與教會活動才能更聖潔,不知道怎麼樣更認識上帝的話才能夠絕對正確。這些都讓弟兄姊妹陷入焦慮控訴的無限循環當中。

面對信仰與救贖,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甚至就算是已經信仰很久的基督徒,當遇到別人問「你是否已經重生得救了嗎?」這樣的問題,心裡也不免產生極大的疑惑「我真的重生得救了嗎?」「我死後真的會上天堂嗎?」「我是一個上帝認同的好基督徒嗎?」。當這些問題發生的時候,弟兄姊妹很容易陷入一種混亂當中,怎麼不信的時候,人生好像簡單很多,有了這個信仰,一切反而變得複雜了。

恐懼上帝的揀選,與家人的不信

除了擔心自己是不是不蒙上帝的揀選,也開始擔心,如果上帝不揀選我們的家人,不論我們怎麼跟他傳揚福音,他們是否終究不會得救,那麼我們是不是永遠就分屬兩個世界呢?我們的家人是否會被上帝撇棄呢?但聖經不是有許多例子,像是妓女喇合,或者關押保羅的獄卒,都是一人得救全家得救的例子啊,保羅還清楚的對獄卒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使16:31」
怎麼聽到關於上帝揀選的教導,大家對於自己會不會得救,家人會不會得救,都變得不可捉摸了。
我們好像面臨了跟帖撒羅尼迦教會一樣的處境,這個世界教導的聲音太多,以致我們分不清楚哪一個聲音才是對的;我們過去受到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影響太深,一時間要我們完全改變,幾乎做不到;面對得救的議題,不論是我們自己,或是我們的家人,我們都無法十分地確認,上帝真的會揀選我們嗎?那麼上帝的揀選到底是什麼呢?

上帝揀選甚麼樣的人?
生活富裕,成就非凡的人嗎?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見證,因為上帝恩典的祝福,事業成功,財富累積。這些外在的豐富,是不是正是我們蒙揀選的表徵呢?如果我們認識所羅門這一個人,我們一定會被他的智慧與累積的財富所深深吸引,因為他幾乎是聖經中,擁有最多資源與最多祝福的一個人。可是當我們看見他的晚年,上帝對所羅門說:「你既隨從別神,不遵守我所吩咐你守的約和律例,我必將你的國奪回,賜給你的臣子(列王紀上11:11)。」我們可以看到,不是得到豐富恩典祝福的人,就一定是上帝所揀選的人。

行事端正,不偏左右的人嗎?

那麼行事端正,做事正直,凡事追求公義的人,是不是就是上帝揀選人的條件呢?畢竟這樣的人十分符合「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這樣算是標準的人嗎?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約伯記中有三個人與約伯作許多對話,從他們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必是行事正直,為上帝持守公義的人。通常我們在看約伯記,總會為約伯所受的苦難而抱屈,不過如果我們把焦點稍微轉向三個來探訪約伯的朋友,我們會發現這些朋友雖然認真地面對關於上帝公義、真理的問題,但上帝卻清楚明白的表示,這三個人所說的話不如約伯所說的正確(約伯記42:7)。從約伯記中可得知,約伯所說的話,多半是抱怨上帝,甚至挑戰上帝,但這反而是上帝認為那三個朋友議論神不如約伯。若以這三個朋友的例子看來,行事端正,不偏左右的人,亦不盡然就是上帝揀選人的條件。

用心愛主,盡力服事的人嗎?

那麼常常盡心服事,甚至全時間擺上自己的人,總該蒙上帝揀選了吧。愛的真諦,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段經文,不過這段經文前面,有一段令人十分難以理解的開場,保羅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1~3)」這段經文清楚明白的指出,就算會說萬人的方言、天使的語言、先知講道的才能,甚至有全備的信心能夠移山;將一切周濟窮人;捨己身叫人焚燒,也不必然蒙上帝的揀選。

揀選與命定
保羅提的揀選是甚麼意思?

那麼保羅所提的揀選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保羅在書信一開始便提到上帝的揀選。揀選這個字在羅馬書第九章,保羅做了一個很清楚的陳述,其中羅9:11「雙子(以掃和雅各)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 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便清楚的指明,揀選在於上帝主動的行動,而不是因為人做了什麼。既然如此,揀選便是上帝恩典的行動,不是我們有多好,所以上帝選了我們,乃是因為上帝整全的旨意與恩典,上帝揀選了我們。

上帝恩典的選擇

所以,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說「當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不只是語言上的傳達,重要的是上帝的權能和聖靈的工作,並人願意回應這樣好消息的信心,而成就了如此的結果。如果以剛剛我們的故事來說,花園的主人選擇了什麼花應該用在什麼用途,那是花園主人的決定。在這廣大的花園裡,每一朵花在主人的心裡都有其意義。所有的價值取決於花園主人,不過,當花園裡面的花,譬如我們故事中的沙漠玫瑰,無法體察花園主人的心,意志消沉而無法開花,就失去了他的價值。

沒有一人應該失去救恩的機會

彼得後書對於揀選做了一個更清楚的說明,在彼後3:9,彼得回答關於耶穌為什麼沒有依照自己的應許,馬上降臨,彼得清楚地說明:「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接著我們再回來看耶穌升天以前所吩咐的大使命,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太28:19)」。耶穌不是要人們去辨識誰該得救,誰該滅亡,耶穌是要人們回應他的使命,將福音傳揚出去,使萬民,或者可以這樣說,使所有人,都能夠成為耶穌的門徒。

信而受洗的人
蒙受恩典的呼召

所以在上帝恩典的應許中,我們不需要擔心我們是否被揀選,上帝已經揀選我們,呼召我們來歸向他。接著便是我們是否願意憑著對上帝的信心來回應他的呼喚,真實認識他的話,走向他所指引的道路。

回應呼召並行動

雅各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2:26)」當我們表達,我們願意認識上帝的道路,跟隨上帝話語的指引,那就不只是「我相信上帝」一句話那麼簡單。雅各清楚地指出「你信 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2:19)」如果我們說,我們願意認識上帝的話,並遵行他的旨意而行。那麼我們相對應的行動,便是花時間讀他的話,並尋求他對我們生命的帶領。

引人歸主,並成為基督的門徒

不論我們身處何處,我們應作的工作為何?我們使用甚麼恩賜來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帶領,當我們越瞭解聖經中上帝對人的心意,上帝期待我們回應祂的行事法則,我們就越能在生活中彰顯祂的名。許多兄姊或許有相同的經歷,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人帶以嘉許的態度問「你是基督徒嗎?」;或者「你們基督徒,真的是不一樣呢。」總之,當我們願意真實認識上帝的話,回應祂對我們生活各個層面的呼召,我們的生命自然活出不一樣的香氣,而這樣的香氣,正是讓許多人因此而感動,並吸引他們歸向主的重要元素。

受洗而不信的人
只是信耶穌的權能

不過若我們的信仰只停留在「我相信耶穌的權能」,我相信「耶穌的寶血為我而流」,卻不進一步去認識,耶穌到底為了我們做甚麼?耶穌對我們的生活能帶出甚麼樣的改變,或是有甚麼樣的影響,那麼我們可能並不是真的相信,我們只是在眾多神明挑選一個能力看起來比較強的。縱使我們已經受洗,但當我們不願意更進一步的來認識祂,遵行祂的旨意,在生活中經歷祂真實的帶領。那麼我們與他還是沒有真實的關係。想想看一對已經結婚的夫妻,平常不講話,不分享,只有在缺錢缺少資源的時候,才會互動,這樣的夫妻關係,還是真實的嗎?

只是信上帝的偉大

另外有人這麼說「這世界上相信有上帝的宗教,大部分最後都是指向同一位上帝。我相信上帝是權能的,偉大的;我相信這個世界真的有上帝,而基督教對上帝的描繪,更接近這個上帝的形象。」這類型的人,不論是學術上的研究上帝,或是理性的分析上帝,卻很難將自己真實的生命投進這個信仰裏面。神學家莫特曼在他的【神學思想的經驗】一書中談到,「我在過去三十年中注意到,把自身的情況和他人的生命史抽象化,遠不如具體的真理所能傳遞的,不論那些具體的真理是多麼主觀或情境化地描述出來。只有它才能刺激其他人去找尋自身生命史中上帝的真理。書本的讀者不僅希望知道作者想說的,也想知道作者是怎麼做到的。」這裡所謂「具體的真理」,指的就是經由自己生命主觀感受的經驗。不只是在文字與歸納中認識上帝,而是在與人真實的互動中,在自己生命的真實感受中經驗上帝的同在。

沒能在生命實境中,真實回應的人

沒有這些真實的掙扎與互動,沒有感受到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世界一切的真實與有限,我們的信仰,很容易成為一個生活中的藝術品,他或許彰顯了我們的身分,卻與我們沒有關係。甚至當我們的生命遇到的困境,我們很容易思考的是「上帝怎麼幫我」,而不是「上帝將帶領我往哪裡去?」當我們受洗的時候,我們所宣認的是「耶穌基督成為我的救主」不是嗎?保羅說「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在他裡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歌羅西書2:6~7)」

結論

聖經中有兩個很著名的國王,都是看似蒙上帝揀選的例子,一個是以色列第一位國王掃羅。掃羅是以色列便雅憫支派的人,這個支派在以色列民當中經歷了許多事情,算是十分小的一個支派,掃羅被選召的時候,本是誠惶誠恐、謹慎而行。他不覺得自己有資格,上帝依然應許他成為以色列的王。不過在掃羅得到權勢之後,因為害怕人民眼光,反而自己當起上帝,最後遭致被上帝撇棄的下場。
第二位是所羅門王,所羅門王在年輕的時候,就見識宮廷各種鬥爭,也親眼見證他父親的權謀運用。他明白他沒有足夠的能力管理廣大的以色列眾民,他謙卑的跟上帝祈求,擁有治理以色列民的智慧,上帝不但應許他,也將他沒有求的一切豐富賞賜給他。不過所羅門晚年的時候,卻因為他的眾多嬪妃而離開了上帝,最終導致南北國的分裂。
各位兄姐,我們不需要擔心是上帝有沒有揀選我們,我們需要擔心的是我們有沒有回應他的揀選,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說,你們已經蒙揀選了,你們不用擔心害怕其他人的各種說法,重點是你們要回到真實的、上帝的道路中,遵行他的旨意而行。
讓我們一起明白上帝的揀選,看重上帝恩典的福分,用生命回應上帝,而不只是成為一個基督徒,乃是耶穌的門徒。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講道內容
講題: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經文:哥林多前書11: 23-29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六月三日
一、前言
今天是聖餐主日,我們要一同來赴主的宴席與主同桌,恭守聖餐。今天你是否有預備心要來赴主的宴席,與主同桌呢?每次的聖餐都是為了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祂親自發出邀請函給每一位,曾經歷祂豐盛恩典、曾體會祂救贖大能、曾感受祂慈悲憐憫的我們,通過主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聖餐,通過剝開的餅、通過杯中的葡萄汁,有機會再一次與主耶穌基督面對面,再次的相遇,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紀念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再一次省察我們日常的所言所行是否有合乎主耶穌基督的教導。
在改革宗傳統的聖禮典—洗禮及聖餐中,牧師邀請我們再次省思,當你的手接到侍奉的長老分給你餅和杯,雙眼注目著餅和杯的時候,你的內心在想什麼呢?你是如何在禱告呢?我們是何等有福氣的一群人,每一年至少有六次能親自接到主耶穌的邀請函與祂同桌,我們每位基督的門徒應預備心歡喜赴約,讓我們屬靈的生命能再次得到滋養!   

二、本文
我們今天所讀的經節是記載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23-29節,經過查考,這一段經文是最早有關主耶穌設立聖餐禮儀的記載。保羅書信的內容都是使徒保羅在三次對外宣揚福音的旅程中,辛苦所建立各地的教會面對不同問題的應答,書信的內容充滿了許多的鼓勵、勸勉安慰以及指責。保羅多麼的期待雖然自己不能常常在他們的身旁,雖然各地教會已經建立一段時間,但仍能持守正道,不偏不倚,確實遵行最初主耶穌基督的教導,因而能享受基督徒那豐盛的新生命。本段的經文就是使徒保羅再次重申在基督教禮儀中,非常重要的聖禮典聖餐方面的教導。   

在愛宴上有些人只顧自己吃飽喝醉,無用愛心願意分享,完全偏離耶穌的教導。從新約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初代教會在恭守聖餐前,會先舉行「愛宴」。信徒們會從家中帶來食物,大家坐下來,一起吃飯分享「愛宴」。「愛宴」原本是培養基督徒團契生活最佳的途徑之一,信徒在主內團契交通互相照顧。但當時在哥林多教會分享愛宴的時候,有人大吃大喝,甚至喝到醉酒,有一些人卻沒得吃在挨餓。結果不是大家一起分享食物,而是各人吃自己的,完全失去了「愛宴」的意義。他們雖然在「愛宴」後會一起守聖餐,吃擘開的餅,喝杯中的葡萄汁,卻算不得是吃了主的晚餐。保羅譴責這樣的行為,因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沒有實踐如同家人般彼此相愛、彼此分享,這樣的行為是不合乎主耶穌最初的教導。聖餐原本是教會一個非常重要、非常神聖的聚會,可惜哥林多教會在這件事情上出了問題。他們有吃主晚餐的名,但卻沒有吃主晚餐的實;他們有執行聖餐的形式,卻沒有遵守主聖餐的教導。通過我們今天所讀的這一段聖經節,使徒保羅再次提醒我們,舉行聖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也再次喚起我們,每位基督的門徒應重新再次省思—聖餐真正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每一次與主同桌,領受聖餐的時候,都是再次紀念主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在十字架上所做的捨身與犧牲,使我們的信心得以再次的堅立。   

三、思考:守聖餐應有之心態與預備 

(一)我們要紀念 — 紀念主恩
當主耶穌設立聖餐的時候,他擘開餅說:「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林前11:24)接著,主耶穌他拿起杯說:「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林前11:25)經文裡曾兩次提到「紀念我」,為甚麼主耶穌要我們「紀念祂」?因為主耶穌知道我們的軟弱,時常會忘記。「紀念」有回顧的意思,而回顧是帶着感恩的心,來思念主當年是怎樣為了我們的罪被釘在十架上,為了完成救贖所付上沉重的代價。上帝如此浩大的恩典,我們要牢牢記住,不可忘記,且要時時回顧。
當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上帝一直沒有忘記曾在西乃山與祂立約的百姓,但以色列百姓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忘記上帝的恩典,忘記上帝的律法,忘記曾與他們立約的上帝。當以色列百姓要出埃及時,上帝曾用大能的聖手降下十災救他們出埃及,上帝因此設立逾越節,是要以色列百姓世世代代都要紀念此事。當以色列百姓要過約旦河時,上帝吩咐他們要做一件事情,過了約但河之後要拿十二塊石頭立在岸上,這些石頭要作以色列人永遠的紀念(書四:7)。
同樣,主設立了聖餐,也是要我們能常常如此行來紀念祂,藉此不斷地提醒我們,來挑旺我們愛主的心,要我們不斷思念主,不斷述說主的恩典及慈愛,直到主來的日子。
我們要如何用實際的行動來記念主救贖的大功呢?我們要肯「捨」。當耶穌拿起餅祝謝時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然後主再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打破的身體與流出的血是主耶穌為我們的罪所做的犧牲。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效法主耶穌,祂為我們所做的付出與犧牲,也肯為別人有所放棄及捨棄。在當時哥林多教會的實況中,有人沒有食物可吃,保羅教導他們要分些食物給那些沒有食物吃的人,就是學習主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付出與犧牲」的模範。吃愛宴的時候自己會喝醉,一定足夠可以給、可以捨,若願意分給別人自己就不會喝醉了。
記念主是要我們紀念主為我們所做的犧牲,以及捨棄,而我們的時間、金錢、才能、體力,我們是否願意為了主的緣故來犧牲?來捨棄呢?我們是否願意為主擺上呢?現今教會的問題不是在食物的多與少,而是在我們是否願意為主捨棄,以及犧牲的問題。我們為主所做的、我們為主擺上的,是否能與主為我們所做的、所犧牲的能相稱呢?我們若多花點時間在教會的服事上,我們是否會覺得那就要犧牲自己私人的時間、家庭的時間,你願意嗎?若我們為主的緣故多做一些的事工,是否會覺得犧牲很多?擺上太多了呢?我們是否只想從主那領受恩典,而不願為主有所犧牲及捨棄呢?等一下我們就要再次與主同桌,守主的聖餐,當我們手中拿著剝開的餅,以及盛葡萄汁的杯的時候,請我們再次思想耶穌曾為了愛我們的緣故,願意犧牲他的性命,而我們為主所做的是否足以回報他救贖的大恩呢?聖餐是主給我們極寶貴的禮物,我們藉此與主親密,身心靈得著醫治和更新,讓我們的生命能轉化成基督的樣式。
(二)我們要省察—省察自己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8-29節:「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保羅在這裡指出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若有人守聖餐不省察,就是吃喝自己的罪。
主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打破祂的身體,流出祂的寶血,我們若不看重,用隨便的態度來吃喝,就是尚未深刻體會到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犧牲祂自己的性命,與我們每一個人有什麼密切的關係。主耶穌為我們死,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再次回到上帝的面前,恢復與神與人的關係重新和好。因此在領聖餐之前,我們應該先省察,然後才吃餅、喝杯,用敬虔、省察的態度來守主的聖餐,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是主用重價所買贖回來的,因此我們要彼此相愛,像主愛我們一樣。我們若不省察自己,就不會真正知道自己生命的實況,甚至還以為自己做的不錯。當我們願意通過守主的聖餐自我省察時,上帝就要通過聖靈,光照我們的內心,指正我們的錯誤,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廬山真面目。
馬太5章23-24節也提醒我們,「你在祭壇前要獻供物給上帝的時候,要是想起有弟兄對你不滿,你就該把供物留在祭壇前,立刻去跟他和解,然後再回來把供物獻給上帝。」每次守聖餐時,保羅更希望我們每一位基督的門徒,要好好反省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何時曾離開上帝的恩典,讓聖靈憂傷呢?我們是否曾因做了什麼事,曾說了什麼話,而得罪了弟兄或姊妹?將這些我們內心的重擔與擔憂,都帶到耶穌的面前,耶穌將要再次赦免我們曾犯的過錯,為我們承擔,讓我們再次享受卸下重擔的輕鬆與喜樂。
聖餐不只是一個紀念,一個反省,更是一個盼望。聖餐不能被輕率地看待,因為這個新約是耶穌用自己的性命換來的。聖餐不是行禮如儀、徒具形式毫無意義的宗教儀式,而是基督為堅固我們的信心而設立的聖禮。每次擘餅前,喝下葡萄汁之前,我們要禱告和省察自己。當我們能真誠地面對上帝,面對桌上的餅和杯,這樣的省察能幫助我們過著聖潔、順服的生活。
四、結論
最近有機會到教會長輩家守聖餐的時,看著教會信仰的前輩那期待的心情,那敬虔恭敬的態度,慢慢一口一口吃下那剝開的餅,慢慢一口一口喝下葡萄汁,讓牧師非常的感動!也讓我們再次重新思想,我們每次來到教會守主的聖餐應有的心態,多一分儆醒與預備,多一分反省與等候,多一分感恩與記念,牧師相信你會從每一次聖餐禮拜中,漸漸享受與主同桌的喜樂與平安,信心能更得到堅固。聖餐禮拜更是同信的弟兄姊妹,大家相聚在一起分享主的生命和主的愛。這是一個充滿喜樂的時刻,也是生命得醫治和更新的時刻。感謝主,祂不但賜下救恩,更為我們留下了這極寶貴又神聖的屬靈遺產—聖餐禮。但願稱呼耶穌基督為救主的我們,能謹守且信守他的誡命及聖餐,「直到他來」(林前11:26)。
等一下我們要來與主同桌守主的聖餐,當我們手上領到長老分給你們的餅和杯時,請我們大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當你手中拿著餅和杯,請你回想主耶穌要上十字架前的一些片段:主耶穌跪著為洗門徒的腳;主耶穌被鞭打;主耶穌被吐口水在臉上;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2.當你手中拿著餅和杯,回想你過去人生的旅程中主耶穌與你的關係;回想在你人生最迷惘的時候,主耶穌祂是如何的陪伴你;回想當你痛苦流淚時,主耶穌祂是如何一直在身旁安慰你。
3.當你聽到主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是否也聽到主耶穌問你說:「你是否願意以實際的行動來回應我的愛呢?你是否願意為我捨命呢?你是否願意為與你同赴主宴席,與你同桌和平教會的會友,為他們擺上呢?我赦免了你的罪,你是否也願意像我一樣饒恕他們,主動與他和好呢?」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聖靈引導的新生命


講道內容
講題:聖靈引導的新生命
經文:羅馬書8:12-17, 26-30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五月二十日
某次搭公車時,一張博愛座宣導圖吸引了我的目光。圖中一個外表健全的人坐在博愛座上摸著肚子,下方有一行字「也許他有需要,只是你看不到」。為什麼有這樣的告示牌?因為在公共運輸系統上曾有人為了博愛座的讓位與否起爭執,指責的一方以為外表看起來沒有需要的人不懂禮貌強佔座位,被罵的一方其實是有外表看不出來的需要而坐著,對於被指責感到不服氣,於是雙方起了爭執。   

以為對方不是,發出指責;被罵的一方不服,於是引起爭吵。像這樣衝突的場景,生活中絕不陌生,同樣的也發生在今日經文中的羅馬教會。   

一、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都弄錯角色 

保羅寫信給羅馬基督徒當時,羅馬已是個大城市,城市中各樣的機會吸引外地人前來落腳謀生,許多猶太人也因此移居羅馬,例如使徒行傳提到的亞居拉、百基拉夫婦就是居住在羅馬的猶太人,以製造帳棚和皮革維生。此外,公元前63年龐貝將軍占領耶路撒冷後,將數以千計的猶太人擄到羅馬當奴隸,也是猶太人來到羅馬的原因之一。 

那基督信仰又是怎麼傳到羅馬的?可能是在其他地方信主的基督徒傳過去,或是如使徒行傳所記載,在五旬節之後,信徒將福音帶回羅馬。因此,羅馬的教會一開始是由大量的猶太人所組成,以家庭教會的方式聚會,並遵守著舊約傳統和猶太人的習俗。公元49年,由於一些猶太人的騷動,羅馬皇帝下令將猶太人驅逐出羅馬。直到皇帝過世,驅逐令廢除,許多被驅逐的猶太人又得以歸回到羅馬。猶太人被驅逐期間,羅馬教會仍持續成長,加入許多外邦人背景的基督徒,於是當猶太背景的基督徒歸回到教會時,雙方便產生了衝突。   

我們可以從羅馬書的字裡行間搜尋這些衝突的線索。保羅說:「但是你,你既自稱為猶太人,倚靠律法,以上帝誇口,知道上帝的旨意,從律法受了教導而能分辨是非…那麼,你這教導別人的,還不教導自己嗎?你這宣講不可偷竊的,自己還偷竊嗎?你這說不可姦淫的,自己還姦淫嗎?你這厭惡偶像的,自己還搶劫廟中之物嗎?你這以律法誇口的,自己倒違犯律法,羞辱上帝!」(羅二17~23);「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不同的意見,不要爭論。有人信甚麼都可吃;但那軟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也不可評斷吃的人,因為上帝已經接納他了。你是誰,竟評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立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會站立,因為主能使他站穩。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要在自己的心意上堅定。守日子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上帝;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他也感謝上帝。」(羅十四1~6)   

從經文中可知飲食方式與特定節期規範是衝突癥結。猶太背景的基督徒仗著自己的律法知識而指導外邦基督徒,但是他們自己卻作不到。選擇「甚麼都可吃」或「為了律法有所不吃」的兩方彼此輕看、論斷;或是為了「日日都是一樣」或「應遵守特定節期規範」而互相爭執。為了解開兩方的衝突,保羅在信中詳細解釋福音的意涵。羅馬書第一章,保羅說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這就是組成羅馬教會信徒的兩大族群,救恩裡面並沒有分族群。保羅接著列舉了人背離上帝後的罪,像是:不義、邪惡、貪婪、惡毒、嫉妒、紛爭、侮辱人、自誇、不憐憫人等等。提了這麼多罪,保羅是要替人定罪或是要人彼此定罪嗎?不是。保羅說:「所以,你這評斷人的人哪,無論你是誰,都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評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評斷人的,自己所做的卻和別人一樣。我們知道這樣做的人,上帝必公平地審判他。你這個人哪,你評斷做這樣事的人,自己所做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上帝的審判嗎?」(羅二1~3)「我們比他們強嗎?絕不是!因我們已經指證:猶太人和希臘人都在罪惡之下。」(羅三9)
保羅對於這種為了吃不吃、守不守、或因為自己的種族以為有特權而定罪對方感到很難過,這些事他再熟悉不過,是他的切身之痛。所以保羅進一步說明基督徒是透過相信耶穌而得拯救,不是透過行為。律法本身是好的,但是律法只能使人知罪,卻無法改變有罪性的人。越是懂律法的人,愈加發現自己罪很重的事實。這就是保羅在羅馬書七章19, 23~24節所說的:「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但我看出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內心的律交戰,把我擄去,使我附從那肢體中罪的律。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必死的身體呢?」當們指責別人犯罪的同時,自己當然也更小心翼翼,只是戒慎恐懼並不會讓人完美無缺從不犯錯,反而會讓自己失敗時更加不堪。因此,這種彼此定罪的模式,只會帶給人被罪惡感壓到喘不過氣的疲累。
二、今日,基督徒也會誤解了自己的角色
猶太基督徒批評外邦基督徒不守摩西律法,覺得他們不敬虔;外邦基督徒覺得這些信耶穌的猶太人還遵守律法太軟弱。保羅說,難道我們是靠守律法、或說好行為稱義的嗎?當然不是。既然不是,那麼為什麼大家以此不斷攻擊外邦基督徒。而外邦基督徒難道外邦人是靠自己得救的嗎?如果不是,為何嘲笑猶太人以守律法來表示對上帝敬畏的行為?
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爭吵的情境,其實也發生在今天的教會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或說過這樣的話:「那個誰誰誰,只是掛名的基督徒!」「他那樣說話、他那樣做事,當甚麼基督徒?」「信主這麼久了,連這個都不懂?」「他是基督徒,我看他不是吧?!」。這些話是否都不應該說?當我們覺得「這樣做會比較好」的時候也該保持沈默嗎?當然不是,只是當我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我們誤會自己的角色了。
三、聖靈引導人活出新生命
曾經以為律法就是全部,以審判官自居,四處逮捕基督徒入獄的保羅;在耶穌向他顯現後發現自己根本就是個罪人。他用問答的方式說:「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必死的身體呢?」(羅七24),「感謝上帝,靠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羅七25);也對所有包含猶太和外邦背景的基督徒說「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人就不被定罪了。因為賜生命的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從罪和死的律中把你釋放出來。」(羅八1~2)。上帝已經差遣耶穌來到世上,為了人的罪而死,為了人因為本性軟弱(人的罪性)無法達到律法要求而必須承受的罪而死。所以在基督耶穌裡的人就不被定罪了。並且耶穌從死人中復活,藉著住在信徒心中的聖靈使他們的生命更新並有將來的永生盼望(羅八11)。因為「不被定罪了」,所以保羅說:「你是誰,竟評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立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會站立,因為主能使他站穩。」(羅十四4)。定罪是上帝的權柄,不是基督徒的責任。因此,基督徒可以從彼此定罪的綑綁中得釋放了。
定罪不是基督徒的責任,那麼基督徒的責任是什麼呢?「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而活。你們若順從肉體活着,必定會死;若靠着聖靈把身體的惡行處死,就必存活。」(羅八12~13) ,羅馬書第八章中,保羅多次用到「肉體」這個詞,其意並不是指有型有體的「身體」不好,而是因為肉體是人用來犯罪的媒介,像是出口傷人、用手打人、以身體行淫等等。所以保羅講「隨從肉體」,或是「屬肉體」的「肉體」,是指「犯罪、遠離上帝心意的生活方式」。保羅說基督徒已經在基督裡從罪和死被釋放了,所以順從肉體(不討上帝喜悅的生活方式)不是我們的責任(沒有欠債了)。基督徒的責任是靠著聖靈除去犯罪的生活方式。每一個相信耶穌基督,被上帝稱為義的基督徒,不是只有「稱義」,還必須走向「成義(成聖)」,活出一個討神喜悅的生活。這就像一個人曾經是奴隸,現在被釋放了,但他以前當奴隸的習慣還沒改掉,有時還會過得像個奴隸。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被上帝改變,才真正像是一個得自由的人。那麼要如何把身體的惡行處死呢?靠著彼此互相管控監視嗎?不是。保羅說:「靠著聖靈」。人倚靠自己是作不到的,唯有倚靠聖靈,只有聖靈能改變人的生命。所以人要謹記的是時時倚靠聖靈。看到弟兄姊妹的不完全不用太驚訝,因為我們都走在把身體的惡行處死的路上。當我們看到讓人灰心失望的言行,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的行為,保羅的話都在鼓勵著我們,鼓勵我們回頭來親近神,讓聖靈繼續修剪、調整我們的生命。當我們要向別人說勸告的話時,我們一定要先禱告,讓自己不是以審判官的角度,而是以同行者的角度彼此勸勉。
保羅接著說:「因為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你們所領受的不是奴僕的靈,仍舊害怕;所領受的是兒子名分的靈,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自己與我們的靈一同見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羅八14~16) 。聖靈不但幫助基督徒除去惡行,也引導我們明白自己是上帝的兒女。上帝所賜的靈不是要奴役人,使人仍活在怕被罪控制、在罪中走向死亡的恐懼中。相信耶穌的人不再是屬肉體的人,乃是屬聖靈的人(羅八9)。每次基督徒開口祈禱:「親愛的阿爸,天父…」就是應證了他們的身分是上帝的兒女。
「若是兒女,就是後嗣,是上帝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是要我們和他一同得榮耀。」(羅八17) 。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這些同有上帝兒女身分的基督徒要一同走向同受苦、同得榮耀的路。「受苦」指的是上帝的兒女和所有受造之物,在一個不以神為中心的世界,一個充滿了天災、人禍的世界,等候末日榮耀來臨完全實現前,照著基督的樣式生活所受的勞苦。例如基督徒為了公義努力,但尚未成功;例如我們陪伴別人,但是他們仍然在受苦中;例如為了宣揚福音去到世界各個角落的宣教士,仍會遇到苦難、悲傷、逼迫、飢餓、赤身露體、危險、刀劍…。然而這勞苦都不是徒然的,保羅說如果我們像基督一樣,為了活出榮耀上帝而受苦,那在終末來臨時,我們也將分享基督的榮耀。
對於羅馬教會有些基督徒處在彼此定罪的情況中,保羅苦口婆心的教導他們避免混淆自己的身分與責任,以為是彼此的糾察隊或審判官,而讓彼此白白受苦。他們應是要去發現在基督裡,自己已經從罪和死得釋放了。而他們還會如此互相指責與傷害,顯示他們需要更多倚靠聖靈,把身體的惡行處死。更提醒他們不要忘記彼此是一同呼叫阿爸父神的上帝兒女。生命中真正值得受苦的事,是為了榮耀上帝而受苦。並且上帝賞賜夥伴給他們,就是身旁的弟兄姊妹,因著彼此扶持,大家會一同走向最後得勝的榮耀。
四、聖靈繼續引導我們活出新生命
從今天這段關於羅馬基督徒之間的故事,以及保羅對他們的勸勉,我們發現「教會」―這個由基督是頭所組成的信仰群體,其實從來不是完美的。從古至今,基督徒都是一群蒙恩的罪人,被上帝通過耶穌基督的死所救贖。我們被稱義,但一生都在成義的路上,直到我們見主面(或說主再來)才會完成。然而,在這條路上我們並不孤單,上帝賞賜弟兄姊妹成為我們的夥伴。因著聖靈的幫助,我們這些不完全的人,在群體生活中倚靠聖靈修正自己的行為,學習如何當上帝的兒女,學習容忍、學習捨己,學習為了福音的緣故彼此聆聽、努力協調,踩到彼此痛處的時候,學習道歉。然後,在聖靈的引導中,信仰代代傳承,福音漸漸廣傳,從初代教會直到今日,更要從今日持續直到主再來、得榮耀的那日。
聖靈啊,求祢來,繼續引導我們,引導祢的教會全心榮耀祢的名!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母親的禱告


講道內容
講題:母親的禱告
經文:馬太福音15:21-28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五月十三日
一、 前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最初教會參與在這節日的發起中,原因很簡單,是因著「愛」的緣故,母親的愛和愛的源頭是上帝,有很多的共通點。而在教會中,我們也接納成為母親節的禮拜,透過兒童獻詩、配戴康乃馨,讓這份愛的表達在我們當中,實際上我們也真的不擅常對人表達愛,特別是對親人,所以需要有這樣的一個主日,來提醒我們,也給我們有機會表達。   

如何形容你眼中的母親?
在進入今天聖經經文之前,牧師要先讓大家花些時間預備心,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想想看自己,會用怎樣的言詞或形象,來形容你的母親呢?你還記得以前小學的時候,曾經在國語的作文中寫過「我的媽媽」,我們都寫過。或是在美術課的時候,想必也都曾經畫過「我的媽媽」。如果是「現在」再一次用寫的或用畫的,會怎樣來形容或表達你的母親?她是一位怎樣的女性呢?記得怎樣深刻的場景和對話?在母親節的時刻,我們能回顧成長過程中的母親,在你眼中的母親是怎樣一位?在母親眼中的你,又是怎樣一位?   

二、 舊約聖經中幾位母親 

1. 以利、哈拿和撒母耳
(撒上1:1-28、2:18-21)
提起舊約聖經中的母親,最常看到「母親」的角色,我想大家特別有印象的,是撒母耳的母親哈拿。他的經歷是—雖然她有一位愛她的丈夫,他曾因為沒有生孩子而在家裡受欺負,有一次去獻祭的時候,他將這樣的深切的盼望向上帝禱告,卻被當時的老祭司以利看見,看見他口中迫切地念念有詞,還以為是一位喝醉酒的女性。但當以利知道他的心願,就祝福他上帝將垂聽禱告,而撒母耳就是他向上帝求來的小孩,出生後就將撒母耳獻給上帝,之後上帝更繼續賜福他,讓他再生了3個兒子2個女兒。
2. 以利亞和西頓的寡婦
(王上17:8-24)
舊約聖經中除了這個撒母耳的母親哈拿的故事之外,舊約中還有其他的母親,將他們的需要帶到先知們面前,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都曾遇過。以利亞祈禱天不下雨後,當時亞哈王要抓拿他,上帝要以利亞逃到北邊的西頓,在那裏投靠一位寡婦,上帝透過神蹟供給他們全家的需要。後來卻因為寡婦的孩子重病,以利亞透過禱告醫治這寡婦的兒子。
3. 以利沙幫助窮苦寡婦(王下4:1-7)、書念婦人(王下4:8-37)
以利沙也曾幫助一位窮苦寡婦,她先生是先知的門徒,已經過世。以利沙讓家裡的容器都裝滿油,解決寡婦的生活需要。除此還有一個貴婦,這貴婦家裡有產業,她和先生商量後,樂意提供一個住處給先知,後來卻有一天孩子突然死了,貴婦急忙要人去請以利沙來,最後同樣得到醫治。儘管這兩位「母親」沒有互相認識,彼此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濟狀況,卻同樣深信上帝的僕人先知會醫治他的兒子,而上帝果然也這樣行。這兩件神蹟發生的地點,不管是西頓或是書念,這兩個地方都恰巧位於加利利海附近,而也正好跟今天經文中,另外一位外邦的母親,有著相類似的經驗,這位母親他勇敢地來到主耶穌的面前。
三、 一位來到耶穌面前的母親
我們來看這位來到耶穌面前的母親,從某個方面來看,曾有各式各樣的人來到耶穌面前,但許多人卻有同樣的需要,就是希望能得到耶穌的醫治,而這位出現在耶穌面前的外邦女子也是這樣。說他是勇敢的不是沒有原因,經文中他勇敢越過性別、種族等的偏見和障礙。但這個記載一開始更讓我們好奇的,是耶穌的態度。從經文中我們感覺到耶穌對他的態度似乎不友善。聖經記載耶穌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是暫時離開向以色列百姓傳福音、醫治的忙碌生活。而讓這位迦南婦人認出他來,一直跟在他和門徒這群人的背後,大聲呼喊「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 我的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卻一句話也不回應,直到門徒進前來,求耶穌說,這個婦人在我們後面喊叫,請叫他走吧。也有版本更直接翻說門徒要耶穌同意「把他趕走」。接著耶穌對他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婦人不管耶穌剛說的話,就來到耶穌跟前拜他,說「主啊,幫助我」。耶穌卻又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什麼?耶穌如同當時以色列人習慣稱呼外邦人為狗,野狗,不潔淨的動物。但那婦人並沒有因此走掉,他反而回答耶穌說「主啊,你說的沒錯。但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當那婦人如此回答時,我們好像可以看見耶穌,定睛有溫柔地注視著這位母親,對他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他女兒就好了。
不同的學者,為要解決敘述中耶穌的態度,試著提出好些解釋,為要了解耶穌怎麼這樣回答那婦人,那種好像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或是神學上耶穌傳的福音不是說要傳給萬民的,耶穌怎麼說只給以色列家?有的聖經學者從耶穌說的措辭,發現這裡用的「狗」字,不是當時一般所用的野狗,而是指家庭中的小狗,有去軟化耶穌說這句話的態度。也有學者認為,雖然在所用的字眼表達讓人感覺不友善,但看見耶穌最後同意醫治,以及接續本段在15:29-31節,耶穌後來再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耶穌醫治許多請求醫治的人,這段記載的最後一句「他們就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可見當中好些不是「以色列人」,才會說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耶穌既然也願意醫治那麼多的外邦人,表明耶穌在此與迦南婦人的對話,是讓這婦女表達出對大衛子孫的信心,並勇敢將母親對女兒的愛表達出來,使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母親深切渴望--這位跪在耶穌腳前拜他的母親,想盡各樣的方式,就是希望耶穌醫治拯救他在受苦中的女兒。
在約翰福音第15章耶穌曾說「人為朋友而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13),來表明人世間,如果有朋友願意為他捨命,這份愛是何等的大。我們卻更能從母親的愛中,更能去領略人世間那份願意為子女犧牲的愛。
四、 引申與應用
1. 耕心週刊中的見證
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看見那位迦南地的母親,願意為著他在受苦的女兒如此犧牲時,你有想到你的母親為你做過什麼感動的事?或是在你人生重要的決定上,他願意推你一把,或拉你一把,或把路上的大石頭搬開,好讓你走得更平順?在上個禮拜教會週報中夾的耕心週刊中,我看到一個劉先生的見證,他出生在有一個愛賭博父親的家庭,父母親後來離婚,他和哥哥留給父親,母親獨自去美國。讓在青少年叛逆期的他很不諒解,後來18歲參加幫派,被送警備總部管訓。後來哥哥在媽媽協助下去美國讀書,在監獄中收到哥哥寫來的信,才知道當年媽媽一個人去美國很辛苦,一個五十多歲台灣婦人,小學沒畢業,在完全陌生的環境,每天16小時在速食店做算鐘點的清潔婦,為的是希望給小孩有夢想的未來。
劉先生寫說,媽媽久久回台灣一次,去監獄會客室探視他,但談話中還是讓母親受折磨。有次母親在會客時,帶著他愛吃的菜,搭公車時摔傷了,隔著會面的玻璃,含淚的說「如果媽媽的痛能夠換來你的醒悟,再苦媽媽也願意忍耐」。當我讀到這裡,深深感受到他母親的自責和不捨,為兒子所做愛的犧牲,但是後來卻發展到這樣地步,那種折磨和心痛,是最讓人難過的。牧師也要問你,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想到母親曾經為你做「愛的犧牲」又是什麼?放下原本的工作、興趣,在照顧家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或是忍受我們在青春期的叛逆,或是為支持我們的夢想而努力付出等。又當母親愛的行動沒有達到原有的期待,甚至引起其他負面的結果時,我們又是怎樣來面對?
2. 不同時代母親面對的壓力
不管是從耶穌時代那位迦南母親的付出,每個時代的母親其實也面對社會變遷中各樣養兒育女的壓力。在牧師牧會生活中所接觸的母親角色,有年長一代的母親模樣,是在家中相夫教子,成為男性的支持者,看起來很平凡的歷程,卻更顯出這樣四五十年的堅持,才真叫做偉大。也有母親嫁入一大家族,需要煮飯給三十多人吃,或要下田工作,還有面對
婆媳關係以及大家族中的人際關係等等的挑戰。稍微在近一點的,是職業婦女的母親角色,在工作和家庭兩頭燒。隨著家庭組成的多元,還有單親母親的家庭(可能是離婚、喪偶或未婚生子)、或單親父親的家庭,爺爺奶奶照顧孫兒的隔代教養家庭,外籍配偶的家庭,在面對不同文化、語言衝擊下承擔母親的角色,還有領養小孩,或是後母照顧前妻小孩的教養等等,可能還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家庭,而其中母親的角色,雖然不能說現在當母親的就一定比以前的困難,但每位母親所要面對問題的挑戰和多樣性,顯然比以往還複雜許多。
3. 母親的禱告
因著這樣,我們更加需要像今天經文中的那位媽媽,勇敢地來到耶穌面前,來尋求耶穌的幫助。牧師把今天的講道題目訂為「母親的禱告」,正是如此。因為當一位母親真需要領受上帝的恩典和力量,為此,我們能來到耶穌面前提出母親的禱告。母愛的源頭是什麼?作為一個男性,沒有經驗那種在肚子中孕育十個月的新生命,那種和孩子親密連結的關聯。也沒能體會那種看見小孩健健康康出生,安詳躺在懷抱中的滿足是什麼。當然有人從經濟學的角度,評估養育一個兒女的付出精力的成本,實在遠遠高過日後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回報,但那種愛的連結和傳遞,就是很難用成本利潤的方式完全衡量出來的,不是嗎?
早期教會中很重要的教父奧古斯丁,在教會歷史上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在聖經解釋、神學教義、教會禮儀等,並對抗當時的異端。而從他的自傳「懺悔錄」中寫道,是那位愛他又愛主的母親莫妮卡,他曾經持續為著兒子不停止的禱告,最終主帶領他的兒子回轉改變。
而剛剛耕心週刊故事中的劉先生,或該稱他為劉弟兄,因他在服刑6年後在監獄裡信耶穌,出獄後在更生團契的安排下,邊在機構工作邊讀夜校,後來取得輔導員身分,現在在花蓮陪伴中輟生的青少年。當83歲的母親因為骨刺要開刀,住院期間照顧母親,隔壁的婦人一直稱讚說你的兒子真孝順,但劉弟兄寫說「回想過去對自己失望,對母親虧欠的心情,如今深刻感受到神的奇妙可畏,找回我們生命中的缺角」。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都從母親懷胎而出生,我們一生中也在面對兒女和母親的角色中,甚至是成為母親的角色。在這當中是源於愛,但在彼此表達愛的過程和結果,往往有些傷害、遺憾、缺乏、掙扎、壓力等。面對這些,不管你是母親的角色、還是那當兒女的,我們都可以來禱告,我們也都需要禱告,來到主面前領受恩典,接受聖經的教導。
五、 幾段關於母親和親子的經文應許
詩127:3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
箴22: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賽66:13 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
西3:20-21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約壹4:7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
大家在看上面這幾段聖經經文時,你最喜歡哪一句,是那要指教對方的那句?還是聖靈動工在這當中,指示我們領受全備的教導,不是用經文成為指責對方的工具,而是在整體的聖經教導中,依靠愛的源頭,領受上帝的恩典,去活出合宜的親子關係。
六、 結論
從向上帝禱告的—謝謝、對不起、請,來做對待母親態度的類比。
在教會今年靈修年中的母親節,在教養兒女中或兒女孝敬父母親,也是靈命成長的機會。我們在禱告中對上帝說三件事「謝謝、對不起、請」,是在禱告中感恩、認罪、祈求。那我們對母親,是否也能常說這三件事--謝謝他為我們所做的,特別是知道他也是有限不完美的人,卻願意為我們付出。對不起,是當有錯誤或爭吵的話語之後,願意找到方式表達對不起,一定會找到方法的。還有請—除了像向上帝祈求你的需要之外,對於母親,我們說的請—請母親繼續愛我們,也請母親能夠像一首台語歌的歌詞所唱的「媽媽請你也要保重」。
在這母親節的主日中,讓我們一起學習禱告,從上帝的恩典中,去活出一個人能走出過去的傷害,繼續一種活出愛的生命。這樣的愛,也不只成為母親才能有,我們在教會群體中,上帝也會將好些屬靈的後裔帶到你我身邊,讓我們有機會用生命培育生命。同樣,上帝也讓一些長輩在我們身邊,讓我們也留意去珍惜和陪伴。
最後,要用一首兒歌作為結束。聽這個旋律,大家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這首叫做「下雨歌」的歌詞是這樣:
1.淅瀝淅瀝 嘩啦嘩啦 雨下來了
  我的媽媽 拿著雨傘 來接我
  淅瀝淅瀝 嘩啦嘩啦 啦啦啦啦
2.背起書包回家
  跟在媽媽身後 走呀走 鐘聲響起
  浠瀝浠瀝   嘩啦嘩啦 啦啦啦啦
3.唉呀唉呀 媽媽妳看 那個小朋友
  沒有雨傘 衣服濕了 躲在樹下哭
  淅瀝淅瀝 嘩啦嘩啦 啦啦啦啦
4.媽媽媽媽 我的雨傘 借給他用吧
  小朋友呀 請你進來 我的雨傘裏
  淅瀝淅瀝 嘩啦嘩啦 啦啦啦啦
這首下雨歌作詞不詳,作曲是中山晉平,但這首日文歌原來不只有三節或四節,其實是一共有5節。
5.我沒關係 我可以躲進媽媽的大傘   
 浠瀝浠瀝 嘩啦嘩啦 啦啦啦啦
下雨天沒帶傘,是你我還當小朋友上學都有的經驗,看見媽媽帶傘來接,是何等的幸福,煩惱的解除。跟著媽媽走回家,但看見別的小孩,站在柳樹下哭不停,跟媽媽說,要把自己的傘給他撐,那是看見別人需要勇敢的分享。而最後這節,當他把傘借給沒有傘的小朋友時,被問到那你怎麼辦?最後一節的歌詞是--我沒關係,我可以躲在媽媽的大傘中,是深信要躲在母愛的大傘中,和母親靠得更近。
各位兄弟姊妹,最後這節我覺得好美,不是嗎?原來這首兒歌這麼美,不是嗎。好像看到雨天的母子,或母女,因著幫助別人,需要緊緊靠著撐傘走回家的畫面。一種領受愛、分享愛,以及對愛滿滿的確信。而在我們信仰中,我還有另外的圖像,是兒女父母一起來,讓我們一起躲在天父爸爸的大傘中,有如有一把五百萬、一千萬的大傘。不用擔心外面那個有時下得 浠瀝浠瀝 嘩啦嘩啦 啦啦啦啦 的世界,讓我們在上帝愛的大傘中,有上帝的同行陪伴,讓上帝的陪伴,成為我們人生最美的風景。列位,這是我們基督徒的生命情景,也是我們最可以和別人分享的信仰。
3.願我們在今年的母親節,都在上帝的陪伴下,活出上帝要我們人活出的那最美的風景。祝大家母親節快樂!

【默想和行動】
1. 你可願意躲進天父上帝慈愛的大傘中?經歷上帝豐盛的愛和恩典?如有什麼阻礙或試探,也可在禱告中求上帝引導幫助。
2. 透過今天母親節禮拜,你領受到上帝要你做些什麼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