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十字架的道路


講道內容
講題:十字架的道路
經文:馬可福音8:34-38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四月一日

感謝主,在詩班美好的讚美中,我們重新經歷了耶穌為我們擺上自己的歷程。這是一段榮耀的歷程,但是卻經歷了一個羞恥的刑罰。
前言(美麗的飾品,可怕的刑具)
許多人常常使用十字架當成漂亮的小飾品,不論是耳環或是項鍊,十字架造型總是讓許多人非常喜歡。從初代基督徒的時代開始,不同樣式的十字架圖像,總是帶出許多特殊的意涵,也豐富了基督信仰的藝術內涵。不過今天如果我把十字架換成了斷頭台,還是吊頭台,大家可能就不會覺得好看了。單純的十字,造型簡約好看,若沒有特別說明,沒有人會想到刑具。斷頭台還是吊頭台,這個不用說明,每個人一眼看見,也真是心驚膽跳。想想看各教會引以為榮耀標誌的十字架換成了斷頭台還是吊頭台,我們真的還會覺得榮耀嗎?事實上,這正是耶穌當時所遭受的屈辱的真實面貌,也是門徒在耶穌斷氣之後一哄而散的原因。
耶穌的話在聖經脈絡中的位置
耶穌成為一個革命分子而被處決,耶穌的餘黨也因著這個原因被清查,對於跟隨耶穌的眾人來說,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耶穌提到的十字架,大家聽到了甚麼?大家又真的明白了甚麼?
這句話的合理性
許多人總會以耶穌的十字架來理解耶穌所說的「背起他的十字架」這句話。不過事實上耶穌在講這句話的時候,耶穌並未被釘十字架。也就是說,當耶穌這個時候提起十字架,根本沒有人會認為耶穌真的會被釘十字架。既然如此,我們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怎麼會覺得耶穌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門徒所理解的,跟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會是同一件事情呢?
十字架不是甚麼
事實上,許多人總喜歡以十字架來代稱人生所經歷的痛苦。不過這真的合理嗎?我想有幾個方向,我們是得先排除的。
首先,十字架不會是生活的勞苦和重擔。 因為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 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既然耶穌表明了,生活的勞苦與重擔,到他面前來,都能因為他的名而得到安息,那麼,這個絕對不會是耶穌所說的十字架。許多人在婚姻中,經歷了一些夫妻互動的難處,總喜歡說,這是我選擇進入婚姻,該背的十字架,這句話,絕對是不對的。
接著,十字架也不該是生命的疾病和災殃。 因為“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太4:23)也就是說,身體上的苦,或許因為天災,也或許因為人禍,但是這些在耶穌眼裡,依然只是一個生命的過程,他能醫治,他卻並未將福音的重點放在醫治。”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路加福音5:15~16)我們看見,身體的病痛,應該也不是耶穌所說的十字架。
另外,十字架更不是指生活的憂慮。 因為主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太6:25)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在上帝恩典的帶領中,必是夠用的。重點常常是在於,我們真的願意在乎耶穌所說那關於生命的事情嗎?
當然,十字架也不會是受奴役的生命狀態。“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當我們的生命因為個人的軟弱而陷入困境,被綑綁,挾制,甚至喘不過氣來,耶穌是我們的盼望,而這些也不會是我們該背起的十字架。
門徒的誤解
既然當耶穌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大家尚未明白耶穌的十字架,而耶穌所說的十字架,更不會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些狀況。那麼門徒們到底認為,耶穌所說的十字架是甚麼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釘十字架在當時是一個極度羞辱與殘忍的刑罰。有學者這麼分析,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會遭受十字架之刑,既是如此,會被釘十字架的人,其重點應該都有在眾人面前展示,宣告告誡的意味。也就是像叛國罪, 叛逆罪, 重大強盜犯等才會遭受十字架的刑罰。而當時的門徒跟隨耶穌,有很大的部分是對於舊約聖經中彌賽亞預告的期盼,他們期盼一個能夠為他們復興以色列國度,帶領他們抵抗強權的領導者。這個時候,大家心裡應該都有個底,若要能與羅馬抗衡的力量,自然也得冒上反動份子的身分。這個時候耶穌說:「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聽在門徒的耳裡,正是一個對大家強力的宣告,「要造反沒有不付上代價的」。還記得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這句話嗎?還有耶穌十字架上用希伯來、羅馬、希臘三樣文字所寫的「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這些都讓我們看見,這個被政治處決的緣由正是門徒所聽見的內容。
十字架的意義
不過耶穌當然不是這個意思,以今天的經文脈絡來看,耶穌到底在說甚麼呢?今天的經文在馬可福音第八章的地方。我們簡單地從第一節來看。路加福音第八章第一節到第十節清楚地描述耶穌給四千人吃飽的事件,接著從第11節到第13節,我們可以看到法利賽人要耶穌顯個神跡給他們看。之後的經文便是耶穌提醒門徒不要被法利賽人錯誤的觀念所影響,反倒是門徒以為耶穌是因為沒有食物的緣故,才這樣子提醒他們,讓耶穌清楚地說明食物不是他所強調的重點。從22節到26節,我們看到耶穌行了一個醫治的事件,接著27節到29節,耶穌詢問門徒自己的身份,接續到30節到33節,我們看到,當耶穌清楚地說明自己將會被釘十字架時,彼得跳出來阻止耶穌說出這樣不吉利的話。在這樣的脈絡之下,34節耶穌說出「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耶穌是基督」當彼得說出這樣正確答案的時候,同時也彰顯了耶穌為了基督這個身份必要走上十字架的道路。那不是為了革命的緣故,也不是為了復興以色列國的緣故,那是因為上帝的國度透過十字架的救贖才能衝破黑暗的權勢,將光明帶進世界。這無關乎是否有食物(四千人吃飽),是否經歷醫治(瞎子看見),還是人們對於上帝話語的詮釋(法利賽人關於上帝的教導),這關乎上帝權能的帶領與實踐。
十字架是耶穌成為基督這個身份必要面對的道路,這一條路並不容易,但是為了上帝國的緣故,耶穌義無反顧地擺上自己。耶穌也因此勉勵大家,為了上帝國的緣故,我們願意背起這個上帝恩典使命的十字架,往前行。
耶穌話語
是的,耶穌問門徒一個問題:「你們願意像我背起上帝恩典十字架一般,來跟隨我嗎?」;門徒卻聽成「你們願意不懼十字架刑罰的威脅,跟我一起對抗現在的政權嗎?」也因此在耶穌被抓,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所有的人會一哄而散,他們沒有看見上帝國的臨在,他們只看見他們復國的希望死亡了。對他們來說,耶穌的死亡帶來的是終極的絕望。所以,在使徒行傳一章6節裡面,還有人問耶穌:「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對他們來說,耶穌的死亡讓他們對復國失去了希望,耶穌的復活讓他們對復國充滿了奇蹟式的盼望。只可惜,這些都是對耶穌話語的錯誤理解,也因此門徒們是在耶穌升天之後才開始重新認識耶穌。
十字架的道路
什麼是我們回應耶穌,關於上帝恩典十字架的道路呢?這裡清楚明白地從門徒的錯誤認知中,我們可以知道,那絕對不是關於我們生活的期待,也不是國族主義,不是個人主義,更不是單純的社會倡議。他是從上帝而來,關於上帝國永恆計劃當中,我們所該扮演的角色。
這樣的角色跟我們的價值有關,跟我們的能力有關,跟我們所帶出的影響力有關。所以,他必定與我們的嗜好、能力、工作、家庭息息相關。上帝今天將我們創造成這個樣子,把我們放在這個地方,帶領我們過如此的生活,不只是為了讓我們享受其中,也讓我們成為建立上帝國臨在的一份子。而什麼是上帝國?「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加福音7:22)
所以,若要簡單地說什麼是十字架的道路?那麼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那就是「我們領受從上帝而來的角色,參與在上帝國建立的道路」。這樣的角色或許有所犧牲,或許十分辛苦,或許終其一生也看不到成果。但是,我們卻可以因為參與其中,而共享上帝永恆的榮耀。
年度目標的反思
許多人認為,既然講得那麼偉大,是不是上帝國所帶來的價值,都是十分遠大的目標呢?當個家庭主婦,當個平常的上班族,每個主日早早地就來教會接待弟兄姊妹…。難道這就無關於上帝國的建立嗎?是不是要像個宣教師、牧師、或是傳福音的先鋒者,才能彰顯如此的價值呢?我想,許多人都知道耶穌說過的這句話「(馬太福音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不過,這只是過程,不是結果,耶穌要眾人成為祂的門徒,是因為「(馬太福音28: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宣教師、牧師,或是傳福音的先鋒,只是在建立上帝國工作中的引導者,或者說接待者。而建立上帝國度所需要各種才能,需要不同恩賜的人,在不同的領域中,領受呼召,為上帝擺上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要做的很多,我們可以做的很多。不過,要分清楚,我們是如同門徒般的為著自己的意念努力?還是真心為著上帝國的建立擺上自己?我想在分辨這一切之前,便是我們得先連結於基督,並活出真實的生命。教會一樓大廳十字架前,有一個大大的耶穌環抱眾人的圖,這上面慢慢地開始有著各弟兄姊妹回應今年的年度目標而貼上的小星星。或是為著靈修的立志,或是因著自己正穩定地建立讀經禱告的習慣。我看見兄姊願意從真實地與上帝建立連結而感到高興。因為,當我們真實地因為讀經與禱告認識上帝,我們便會真實地明白,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獨特的個體,怎麼回應耶穌的呼召,怎麼像耶穌背起各各他的十字架般,用我們自己的生命來回應他。
結論
今天是復活節,背起十字架的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卻在上帝復活的大能中,見證了上帝的永恆。
是的,基督的復活讓整個十字架從羞辱變成榮耀的記號。今天的我們,願意明白並背起從上帝而來十字架的呼召嗎?網路有一篇文章,在談起這個十字架的時候,問了幾個問題,我覺得這很適合今天的結論,我也與大家一起來分享:
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否準備好背起你的十字架,考慮以下問題 :
"如果它意味著你會失去一些最親密的朋友,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
"如果它意味著疏遠你的家人,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
"如果它意味著你的名譽受損,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
"如果它意味著你將失去工作,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
"如果它意味著失去你的生命,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
而我自己又加了幾條:
或許你並不會失去你的朋友與家人,但是你卻必須成為這當中的和平之子,帶來關係間圓融,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或許你並不會失去你的名譽與工作,但是你卻必須藉由你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成為上帝的見證人,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或許你並不會失去你的生命,但是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標的與態度,從以自己為重心,轉變成以上帝為中心,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願我們在真實地與上帝建立關係之後,當我們面對以上的這些問題時,都能有更肯定的答案。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跟耶穌走過受難週


講道內容
講題:跟耶穌走過受難週
經文:馬太福音21:1-1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一. 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大家是否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今年就快過完四分之一了,春天的腳步也正慢慢靠近,我看見教會旁邊日式房子中的櫻花,從開花、冒出葉子,到整棵樹滿綠葉,過程不超過一個禮拜的時間,上帝的創造真是奇妙美好。下個禮拜天就是復活節,在此,和大家複習一下,復活節的日子怎麼算,春分、月圓後第一個禮拜天就是復活節。在教會曆中,復活節的前一週主日,稱為棕樹主日。是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刻,因為當時在路旁圍觀的群眾揮動著棕樹枝,所以稱為棕樹主日。這件事在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彼此的差異不大,我們今天要透過這段經文,帶領大家再次思想主耶穌是誰?以及在即將進入的受難週當中,邀請大家一起和耶穌走過受難週。
二. 經文的背景介紹
四本福音書中都用很多的篇幅,記載耶穌在世最後一個禮拜中發生的事情。當時是猶太人的逾越節,就是紀念上帝帶領他們祖先離開埃及的日子,「逾越」是指摩西要以色列百姓,用羔羊的血塗抹在門框上作為記號,當晚上帝派天使擊殺埃及人的長子,看見這記號就從這家越過去(出12:21-29)。之後,這日成為以色列人慶祝紀念上帝拯救民族的大節慶,也可以說像猶太人的過年。
在耶穌的時代,每年這時候有許多人來到耶路撒冷,在聖殿獻祭,吃逾越節的晚餐,乃是猶太人重要的節期。在那年,在這一群群走向耶路撒冷的朝聖者當中,彼此傳講著曾聽聞一位名叫耶穌的先知,不但教導有權柄、且行神蹟奇事,在伯大尼還叫人從死裡復活,而當他們發現這位耶穌竟然就在他們當中,隨著越來越靠近耶路撒冷,聚集的朝聖者越來越多,他們自動形成一個遊行的隊伍,群眾擁著耶穌,鋪設衣服、搖動樹枝、高喊和散那,歡喜進入耶路撒冷。或許這些舉動對我們而言很陌生,但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這些就像我們遊行中的樂隊、鞭炮、或車隊音樂一樣的熟悉。
鋪設衣服,象徵尊崇凱旋勝利的君王或勝利者,在特殊典禮鋪設紅地毯或灑玫瑰花。棕樹是當地野外常見的植物,民眾隨手割下並且搖動發出聲音,用以表達慶祝勝利。而和散那,原本是「求救,救命啊」的意思,後來轉為稱讚,類似我們喊的萬歲,呼求君王或上帝的拯救。而這裡寫的「高高在上和散那」,是引用詩篇118篇25節「耶和華啊!求祢拯救。」另外還有一句「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同樣是出自詩篇118篇26節,這是當時耶路撒冷城居民對朝聖者的問候,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但在這裡,特別是對耶穌的歡呼,高高在上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我還記得,當我們家在美國讀神學院的時候,在學校旁邊美國長老會教會聚會,有一次在棕樹主日的禮拜請主日學小朋友們手拿棕樹枝兩排走進禮拜堂,和家人坐在一起,當牧師在講道中提到「和散那」,小朋友就要搖動棕樹枝,一同參與禮拜,所以大大小小都專心聽牧師講道,是一次很特別的禮拜經驗,或許我們以後有機會也可以來進行。
三. 遊行隊伍之外—看見一大一小
透過剛剛的解釋和說明,讓我們看見耶穌成為遊行的焦點,在群眾擁戴中進入耶路撒冷城。除了這以外,牧師想問大家,這事件中你還看到什麼?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經文,想像你也在現場的話,你還觀察到什麼?牧師要分享我所看到的,我看到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
一大—耶路撒冷城
這個大,是指耶路撒冷城,這個城在以色列歷史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是大衛王朝開始的首都、也是所羅門興建聖殿的所在地,也被稱為錫安。甚至在更古早的舊約族長時代,相傳這也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也是麥基洗德祭司的住處,他被稱為撒冷王,而撒冷就是指耶路撒冷。上帝曾和大衛立約,應許將來必有大衛的子孫永遠要做王,實現這應許的最佳地點,就是耶路撒冷。因此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期盼民族和國家的拯救者-彌賽亞,而耶路撒冷就是他要做王的地方。這個大,是指這個城市和眾民期待已久的彌賽亞就在這時面對面。在經文中的21:10說,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原文希臘文中的驚動一詞,是用在大風暴、地震等大自然災害中的震撼。
雖然經文描述朝聖者和群眾以歡呼迎接耶穌,但在熱鬧遊行隊伍之外的氣氛,大家在問這個人是誰?祂是猶太人的王嗎?祂就是彌賽亞嗎?這些問題涉及當時政治的敏感議題,祂自稱上帝的兒子,讓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們深感不安,加上時值逾越節期,眾民聚集也讓城內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巡撫彼拉多和其他軍官,深恐發生任何的暴動或衝突,耶路撒冷城因為耶穌的進入,大大震動。耶路撒冷在問,這個人到底是誰?11節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先知耶穌,這是民眾對耶穌的認識。但是耶路撒冷-這個以往殺害先知的地方,這次又會如何呢?在福音書作者的寫作中,不禁讓人會想要留意去看、去想。
接續在馬太21章33-46節,耶穌說了一個關於壞園戶的比喻,一個主人設立葡萄園,將園子租給一個園戶後出國去了。當收成的時候,主人派僕人去向園戶收果子,園戶將這些派來的僕人一一殺害,最後主人派兒子去,想說他們會尊敬他,沒想到園戶想要霸佔這財產,將其兒子也殺害。聖經記載當耶穌說完這比喻,耶路撒冷高層的祭司長和法利賽人,都聽出這是指他們說的,就更想要抓拿耶穌。顯然在這個大的耶路撒冷城中,在這歡慶的遊行背後,有更多黑暗的事情正在醞釀著,歡樂的氣氛只是表面。
一小—一匹驢駒子
這事件中我也看到另外一個小,這個小是記載著一匹驢駒子。耶穌在伯法其小城,往對面的村子去,參照其他福音書得知,那村子是伯大尼,耶穌要兩個門徒從那裏牽一隻小驢子來,並囑咐他們,當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的時候,就對他們說「主要用牠」,事情果然照耶穌所說的一一發生。原來是要應驗舊約撒迦利亞書9:9所預言的「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對照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還加上說明這匹驢駒子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沒有人騎過」並不是像我們所想,是一匹野生、或尚未被馴服、不容易受人控制的驢子。沒有別人騎過,在舊約中象徵一種特殊性,要作為神聖的用途。耶穌說「主要用牠」,就這樣,這匹小小的驢子成為和平君王的坐騎,在上帝的預備和安排中,使這隻小驢子順服,勇敢走一條牠從未走過的路。雖是整個事件中一個小小的插曲,卻有很深的屬靈意義。耶穌邀請一個順服、特別的小驢子,與祂有分在這路途中。
四. 耶穌的畫像—祂是誰?
除了這個大大耶路撒冷的外在環境,和小小的小驢駒之預備和順服,我想請大家再思想,福音書的作者如何刻劃耶穌在此情景中的畫像。不同的藝術家畫出耶穌光榮進城的圖,你看到藝術家怎樣刻化耶穌的畫像。
有學者說耶穌進耶路撒冷這一段,充滿舊約的色彩,除了前面撒迦利亞書9:9有描述,另外還有以賽亞書62:11,均要凸顯耶穌是一位謙卑的王,不是騎著戰馬,為著征戰而來的王,為著征戰而來的君王形象入城的情景,就如同詩篇24:7-10節所描寫的:
7 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8 榮耀的王是誰呢? 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
9 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10 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
那個榮耀的王,那樣的形象是當時普遍對彌賽亞拯救者的想法。但主耶穌一方面要顯出彌賽亞的身分,但同時又透過騎著驢駒,象徵是和平的君王。耶穌是彌賽亞,卻不是大家所想像期盼的那樣,不是要顯明在世榮耀和勝利的王。
因此,在這段記載末後,耶穌沒有像先前到耶路撒冷過住棚節時,曾向民眾大聲疾呼說:自己是活水的江河,渴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滿足。在此時,他沒有發表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說,他只是安安靜靜地坐在驢子上,在周圍喧嚷歡樂的環境中,一位安靜謙卑的主進入耶路撒冷,讓我們來默想耶穌當時的心境,祂全能知道接下來耶路撒冷城內將要發生的事情,這位要為人類帶來和平的君王耶穌,祂依然勇敢又謙遜的一步步進入耶路撒冷。
如果我們從聖經記載接下來這個禮拜即將發生的事情往回看,重新看待這位被稱為君王的耶穌,在騎驢進城的路上,祂究竟是誰?祂當時在想些什麼?祂是王,是的,祂是王,但祂卻也不同於我們所想像的王,不是百姓期待的政治彌賽亞,祂來不是為了掌權和建立任何屬世的國家。相反的,他是為了活出順服神聖的呼召,祂勇敢接受這個受苦僕人的角色,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兒子,順服到底的受苦。在這光榮進城的路上,不是吹響勝利的號筒,而是展開苦難的序幕,但那真正屬靈國度的凱旋,已悄悄降臨在謙卑和平君王身上。在耶穌心中正平安又堅定地回應這句話--奉主名來,是值得稱讚的,是的,奉主名來的,是值得稱讚的。
五. 邀請—你願意跟著耶穌走過受難週嗎?
1.受難週每一天都被命名—棕樹主日、訓誨日、辨惑日、退修日、聖餐日、受難日、墳墓日、復活日。
受難週就從現在開始,這位耶穌到底是誰?牧師邀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兄姊,跟耶穌走過受難週。教會傳統將受難週的每一天,綜合四本福音書所描述的內容來一一命名,—棕樹主日、訓誨日、辨惑日、退修日、聖餐日、受難日、墳墓日、復活日。我們看見耶穌進城後,接著潔淨聖殿,挑戰宗教生活中的偏差,為耶路撒冷城哀痛,和法利賽人辯論,馬利亞用香膏膏抹他的腳,最後的晚餐,為門徒洗腳、設立聖餐,教導門徒為他們禱告,最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接著被捕、遭背叛、被否認、受審判、被吐口水、被鞭打,之後他在另一個隊伍中,揹著沉重的十字架走出耶路撒冷城,在城外的各各他被釘死。
各位,這是耶穌在世的最後一週,在極短的時間內經歷人世間極深的悲哀和歡喜,讓我們透過每天默想耶穌所言所行,默想他為什麼做這些,讓我們認識祂究竟是誰?我們又要如何回應。如果祂是王的話,那你我是否願意成為跟隨祂的人呢?你我是會在歡迎祂走進耶路撒冷城的隊伍中,還是也會在喊著要釘祂十字架的群眾中。或是像耶穌的學生們,在隊伍中沾沾自喜,卻沒有真的認識祂的使命,甚至到最後是四散逃走不見蹤跡。還是你會像那隻小驢子,默默順服跟隨,只單純深信,知主要用我,主要用我,我就跟隨。耶穌喜愛有這樣單純心境,又願意勇敢跟隨的人,讓他有機會跟著耶穌一起走過受難週。
2.在個人也在群體中跟隨耶穌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時主耶穌也在邀請我們,邀請我們在個人,也在群體中跟隨祂走過受難週。牧師說這是屬於個人的,是因為我們要透過個人讀經、祈禱、默想、禁食中來跟隨,這個禮拜,讓我們盡量避免宴樂、娛樂,花多些時間親近神。但跟隨也同時是一個群體性的,在群體性的操練中,使我們知道自己不孤單,因為知道在教會有許多兄姊和我一樣,同一時間在不同的地方,一起體會Alone yet not alone的連結,和會友互相連結,也和主相連結。
教會在這一週當中預備了三件事,邀請大家更深參與在受難週。首先,有預備每一天的讀經進度和默想題目,從今天到下禮拜天,共八天份,印成一本小冊子,可以在一樓警衛櫃檯領取。其次,鼓勵大家在這一週至少認領一餐操練禁食禱告,請到一樓大廳和B1餐廳處簽名參與。有參與上述活動的兄姐,下週日有限量隱藏版的藍色星光貼紙,當你完成禁食或讀經進度,都可以貼上一個鼓勵自己的貼紙,代表你和上帝間的約定。第三,禮拜五晚上在教會五樓,將舉行受難週的禱告會和聖餐,讓我們在群體中相聚,邀請耶穌,來成為我們的王,邀請祂來,進到我們心中作王,在我們生命中做王。那位潔淨聖殿的耶穌,也要來潔淨我們的心,讓今年的受難週,成為我們生命被更新轉化的機會。你是否願意讓這位謙卑的和平君王,進入你心,並在主愛中與祂相遇。
【默想和行動】
1.在受難週中,你計畫參與那幾項活動(讀經、禁食禱告、週五禱告會聖餐)?在禮拜中為自己禱告,讓聖靈幫助你跨出這一步。
2.你願意邀請耶穌進入你心中,潔淨你心,在你生命中做王嗎?什麼又是你所想到最大的挑戰?為什麼?
【金句】
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翰福音12:23-26)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耶穌的呼召


講道內容
講題:耶穌的呼召
經文:約翰福音21:1-17
主講:邱啟榮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三月十八日
前言
各位親愛的弟兄姐妹們平安,上帝呼召我們是恩典(弗3:7)和一件很奇妙的經驗。我們初信主時,天天充滿喜樂,真想逢人就說耶穌是主,信耶穌真正有祝福;或者我們是家傳第二代以後的信徒,有一天耶穌顯現呼召你,聖靈進到我們的生命,我們找到自己的信仰,不是主日學和少契,父母或祖父母遺傳給你的,你開始熱心服事;又或我們曾遭遇挫折,身體病痛,上帝醫治了你,讓你哈利路亞讚美上帝,充滿服事的心;即便如此,進到教會,開始與弟兄姐妹一起服事,有時並不快樂,在教會中稍微實際體驗真正的團體生活,我們會有一些困擾,一些疑惑和失敗,教會生態真正是半神聖半世俗,有時常令你感到失望,並且有不愉快的經驗,有時心想不要再幹下去了。我們會開始問上帝,我真的要來事奉嗎?上帝有呼召我來做這樣工作嗎?當成一個義工在教會工作,可以!但上帝真的要我來做這事嗎?還是那只是不得已被拱出來,或是我的一廂情願?
今天所念的這段故事,結束的地方是耶穌對彼得的呼召,說:「你跟從我吧!」彼得是主角,在耶穌復活後,為什麼耶穌要顯現對彼得再一次的呼召呢?馬可福音一章17節記載,當彼得和兄弟安得烈在打魚時,耶穌就呼召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耶穌在一開始傳道時就呼召過了,為什麼要再一次說「來跟從我」呢?
重操舊業?
約翰福音曾描述耶穌復活後顯現過二次,在這裡是第三次。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叫革尼撒勒湖,最常使用的名稱是加利利海),彼得要去捕魚,邀集了六個門徒,加上自己共七個,在夜間出去捕魚,其中有多馬、拿但業、西庇太的二個兒子(雅各和約翰),另外二個門徒沒有說出他們的名字,其中一個應該是耶穌所愛的門徒。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其他人就附從他說,要和他一起去。我們記得在耶穌被釘十架時,許多的門徒都驚慌四散逃跑,後來因為耶穌復活了,也顯現給一些門徒包括他們這幾個看了,如今氣氛好像緩和一點,所以他們就又聚在一起,可是怎麼他們回到了從前的打漁生活呢?彼得不是已經看過耶穌的顯現了嗎?原來在他們記憶中,似乎耶穌曾經說過,復活以後要等他交待新的任務,所以現在他們應該是一種帶著期待的等待,彼得覺得善用時間可能比閒懶度日更好,他覺得耶穌將會有事相告(當他向耶穌保證他己準備與祂坐牢甚至同死時,耶穌却預言他要三次不認主,雖然如此,但耶穌曾告訴他,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章32節),不過在這以前,手邊該做的事可做的就先去做。所以現在就是一邊打漁,然後一邊等待耶穌復活的顯現,好向祂懺悔,再接受指示,因為過去還未完全明白認識耶穌,在祂受審判時,否認過祂。
打魚的最好時刻是日出前數小時,若包括事前的準備的話,那一夜大概也不太能睡覺,七個人在一起,不知做什麼,氣氛詭異。彼得是個積極的行動派,天生具領袖魅力,對他們說要去打魚,其他人就跟著一起上船去打魚。一條小船裝七個人有點多,人手雖然夠,但就是沒有魚,一夜下來,應該也累了,卻沒有打著什麼。天剛亮,光線不足,朦朧之中,岸上卻有一個人站在那對他們說話,因為光線太暗看不清楚,一時不知是耶穌,只聽他喊著說:「少年人!運氣不好沒打著什麼吧!」他們以疲憊聲音回他:「沒有打著!」
他們又餓又累,於是耶穌招呼他們說:「你們有沒準備早餐?」當然沒有!臨時決定出來打魚當然沒想到,沒有做最壞打算,還好有一個好心人問他們的民生需要,那陌生人還指示他們,把網撒在船右邊,就會打到魚。他們一聽,按照打魚的經驗,天亮後是很難打到魚的,況且船也離岸不遠才一百公尺。不過他們還是姑且聽聽,撒下網去,結果真的有很多魚,並且多到竟然一下拉不上來。這時候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認出來耶穌,對彼得說:「是主!」
耶穌顯現
我想,當他們聽從這人的話去下網,而結果大大的出乎意料之外,這時心裏應該想到了耶穌,因為這種奇蹟與他們的記憶裏的經驗很像(約翰福音好幾處都寫,耶穌復活會叫他們想起對他們所說過的話,16:4節:「我將這事告訴你們是叫你們到了時候可以想起我對你們說過了」),耶穌所愛的那門徒理解特別快,是他先認出來,幾乎都是這樣。彼得赤著身子工作,一聽是主,即刻束上外衣,跳進海裏,彼得不是害怕耶穌找他算帳,或是羞愧要逃避耶穌,彼得乃是衝動得想一步就到耶穌跟前找耶穌,只是還沒想好說什麼話那般。他和耶穌所愛的那門徒總是這樣,一個理解快,一個行動快,彼得天生有點天真衝動,但他總是如此(例如:20:1~10節:「二人聽到說有人把耶穌從墳墓移走了,就一起跑去看,耶穌所愛的門徒先到不敢進去,是彼得大膽先進去,他才隨著進去,但他看見就信了耶穌復活。」),其他門徒把幫忙把網拉近後上了岸,一看,耶穌已升了一堆炭火在Barbecue了,是烤魚和餅(6:1-15,這該又會讓他們想起耶穌曾用餅和魚餵飽五千人的事吧)。耶穌叫他們也拿些打來的魚來烤,又是彼得馬上行動,去把剛剛打的魚從船邊拉到岸上,網裏有很多大魚,共153條,而網竟沒有破。耶穌邀請門徒來吃早飯,因為他們都累了且餓了,耶穌先餵養他們。門徒沒有人敢問他是誰,因為已經知道這個陌生人就是耶穌顯現。
解經難題
在這個耶穌顯現的故事中,很多學者認為網的意思象徵普世教會,教會將會大大發展,招聚了各樣的人,因為網子沒有破。153條魚這個數字,一直困擾著我們,在教會解釋經文的歷史中,有人認為只是要告訴我們這奇蹟有多大,但也有人看到更深層的象徵意義。最普遍的解釋是Jerome所想的,他說希臘時代的生物學家認為,魚的種類有153種,所以這奇蹟象徵著全世界各種民族都是我們要去網得的,另外因為數學家推算出1+2+3+……+17=153,而看153和10與7這個數字,便使教父有一些想像。奧古斯丁看到的是,153位信徒被7種聖靈恩賜感動去守10誡;而俄利根則想到,153應該拆開來,以像徵三位一體,因為這裏有三個50=150和1個3就是三位一體。若是再用希伯來文字母代表的數字去推算的,例如像啟示錄的666數字那樣,那解釋就沒完沒了。目前聖經學者認為我們這一代恐怕無法完全瞭解其中的奧秘,我想希臘數學家公認153是個重要數字的話,我們最好將它視為是一次完美而獨特的漁獲就好。
這故事的前半部看到彼得之前好似在等待,不知做什麼,就去打魚,然後現在聽到是主!彼得衝上前,好似一種等候指示(等不及)、一種欲言又止(過去對主的否認),然而一切耶穌都知道,耶穌招呼他們,知道他們累了,又沒有吃的,就先餵養他們的肉體的需要,然後進到故事的後半段。
尷尬的時刻
吃完了早飯,就在一堆炭火前,耶穌開始和彼得談話。這炭火的場景,讓人想起另一堆炭火,那時彼得三次否認他和耶穌之間有任何關係。現在耶穌安排一堆炭火和彼得面對面,這時他帶著否認後的破碎的信心,因為是他讓自己不配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和門徒。但這時耶穌並沒有要彼得向祂說:「我錯了,I am sorry!」,或是認罪懺悔,反倒耶穌開始醫治他們之間破碎的關係,緃使令他有點痛苦和丟臉。
耶穌在一堆炭火前,開口問彼得尷尬的問題,這必定讓彼得想起在大祭司院子裏那堆炭火,那讓他先前對耶穌的承諾變成空口白話場景。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其他在一起的門徒,或是他的打魚事業)更深嗎?彼得回答了三次,最後一次,彼得憂傷地說,主是無所不知的,現在他愛主是無任何事物可比擬的。耶穌每次聽到他的回應後,就命令彼得,要牧養祂的羊,於是彼得和耶穌的關係得到了恢復,因為耶穌重新交付他牧者的使命,要求彼得去扮演如同耶穌好牧人的角色(以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接納彼得繼續在祂的服事團隊裏面)。同時當耶穌說,牧養我的羊時,彼得應當馬上又想起耶穌在世時關於好牧人的教訓,就是在他的記憶裏面,耶穌曾說過的好牧人和羊的關係,「我來了是要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並且我為羊拾命」,「我另外有羊,不屬這圈裏,我必須領他們來……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
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故事重覆三次相同的問題、回答、還有命令。很多人釋義這段經文時,都喜愛繞著「愛」這個動詞不同用字來發揮,故事中耶穌前二次用的是agapw上帝的愛,第三次用philw人的愛,可能因為C.S.Lowuis所寫一本書叫「四種愛」(The Four Loves),將愛做四種區分就套過來,某一版書的翻譯者自己套上四個希臘字。但是其實這是約翰文學為避免用詞重覆而已,因為整卷約翰福音講到愛,常是這二個動詞彼此交替使用,沒有特別分別,Lowuis的書也並沒這樣分。「餵養我的羊」羊用arnion (1st.)、probaton (2nd. 3rd.) 也是。更何況耶穌和彼得可能是用亞蘭文交談,而不是希臘文。
所以耶穌三次問彼得才是這後半段故事的重點,他故意讓彼得有機會從當時的三次否認中回復,並且讓他重新三次對主立志,要無條件的愛耶穌。彼得回答完耶穌的問題之後,耶穌就給予彼得任務,呼召他服事耶穌。約翰福音作者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用服事來回應耶穌的重要性,而信徒服事,在教會的事奉基礎,以及唯一動機就是愛主耶穌基督。
復活的主耶穌在此重新呼召彼得:「來跟從我」,就和第一次對他的呼召說:「跟從我!」一樣,根據馬太(1:17)和馬可(4:19),當耶穌在同樣的湖邊第一次呼召彼得和三個門徒時,他用的就是來「跟從我」,在約翰福音當他呼召腓力時(1:43)也是說來跟從我,當他說到他的羊群時,也是用羊「跟從我」來形容,還有四本福音書都提到的:若有人要服事我,就當「跟從我」(約12:26),跟從我的,要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太16:24; 路9:23),路加更強調「天天背起」。在約翰福音裏,稍早當彼得還未預備好時,耶穌告訴他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以後卻要跟從我。」彼得說:「主啊!為什麼我現在不能跟從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然而接著耶穌預言說彼得要三次不認我。彼得跌倒後,現在耶穌在炭火前不是叫他道歉,而是要他完成先前所交托的使命,來導出他的再一次獻身。你現在用完成接受該做的事來回應耶穌的呼召。
我們雖已信主,知道自己要成為好的門徒服事主,但我們有很多軟弱、缺點、自私、個性問題、講話沒有智慧,而且常懶惰,並不像所說的過著得勝的生活,甚至我們還懷疑耶穌、否認過祂呢?卻又想服事主是個神聖的工作、我好像不配。我是不是不適合做這項服事?上帝可不可以再給我一個更清楚的呼召,最好是有天上的大光像保羅看到的那樣,加上清楚的聖經節,這樣就能讓我全心投入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跟緊祂,但大光和聖經節倒不是最重要。
今天約翰福音21章,讓我們看到,耶穌呼召我們似乎不是只有初信主,或重生的那一次,而是持續地,有好幾次,雖然你會碰到困難,你的徬徨,你失敗時,跌倒的時候,耶穌若感動你,要你愛祂,那你就繼續手邊該做的事。那時不必和耶穌多說I am sorry,因為那可以是再一次的謊言,耶穌在此似乎沒興趣於儀式性的懺悔認罪,而是要你去完成所交托的使命,告訴你自己,我愛耶穌,我無條件地愛祂,這是我服事的唯一動機。而再一次愛耶穌,就是用行動去準備餵養耶穌的羊,餵養教會,在教會事奉。好的服事者為羊捨命,所以我們要用我們的生命去事奉,而當今為羊捨命,比較不是真的要你去死,更多是捨去你生命中的自我、老我,少一點點你的個性,你要捨去你的驕傲,或是自卑,曾經失敗的重擔,想想這一切的捨去都是為了愛主耶穌,就是在教會事奉,餵養他的羊,因為成為門徒、事奉者,為羊捨生命。
福音書結束,耶穌重新建造彼得,讓他重新開始,他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同工,真正教會的磐石。我們在使徒行傳的描述中,看到他是一位勇敢無畏的事奉者,上帝的教會藉他的手從耶路撒冷、猶太地,擴展到外邦,然後交付保羅,遍傳地中海,彼得用行動證明了他跟隨耶穌,是一個成熟的事奉者。
將來我們在教會服事可能也會有許多的不如意、失敗的重擔,那時我們該來重讀約翰21章,在上帝的面前,卸下這些挫折和失敗的破壞性記憶,然後注意聽,耶穌對你說:「來跟從我!」因為耶穌復活了,祂能在我們身上得勝,這樣我們便能重新得力,背起十字架來服事祂。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你們來看!


講道內容
講題:你們來看!
經文:約翰福音1:35-51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三月十一 日
一、 前言
教會樂活讀經的進度來到約翰福音。約翰福音的內容與風格是與其他三本福音書最不一樣的一本福音書。懇求愛我們的天父上帝開我們的眼睛、開我們的耳朵,讓我們能通過聖靈的啟發與幫助,明白上帝話語那奧妙的真理。
二、 本文
(一)當時耶穌呼召門徒用不同的方式
四本福音書的作者都有提到耶傳道的初期,如何吸引門徒來跟隨他的不同方式。
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所記載耶穌呼召門徒的場景,大部分都是在加利利的湖邊,當時他們是在撒漁網,或者是在補漁網,做例行的工作,耶穌呼召他們成為門徒。在馬太四18-22、馬可一16-20、路加五01-11都有類似的記載,耶穌要他們拋棄原本專業捕魚的經驗,將漁網撒在水深之處,而捕獲滿船魚隻的神奇經歷,西門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四人決心要跟隨耶穌,成為耶穌的門徒,投入上帝國宣教的行列,期盼將來能得人如得魚。
而我們今天所讀的聖經節約翰福音第一章35-51節,記載耶穌最初呼召五個門徒的過程:35-40節—呼召安得烈及約翰;41-42節—呼召西門彼得;43-44節—呼召腓力;45-51節—呼召拿但業成為門徒。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將耶穌呼召門徒的過程,放在一般人那平常的生活經驗中,就有機會可以與耶穌相遇。耶穌並不是讓他們經驗到非常震撼「神蹟、奇事」般信仰生命的經歷,而是在非常普通、日常的生活中,邀請呼召他們加入天國宣教的行列。耶穌邀請他們「來看」、耶穌邀請他們「跟祂住在一起」,通過與耶穌同住,通過與耶穌近距離的談話,通過觀察耶穌日常生活起居的一舉一動,讓這些學生他們確信耶穌就是他們盼望許久的彌賽亞。
(二)經文中有許多重複的用字,是作者要提醒我們特別關注的焦點。
在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中,牧師歸納兩個重點跟大家分享:
(1) 在約翰福音中描寫門徒跟隨耶穌的歷程都有類似的過程:
     都是:聽見→看見→找著          (遇見)→跟從。
1. 施洗約翰把握耶穌路過的機會,介紹安得烈及約翰認識耶穌,然後跟隨耶穌;
2. 當安得烈認識耶穌之後,將哥哥西門彼得帶到耶穌面前,讓他認識耶穌,然後跟隨耶穌;
3. 當腓力認識耶穌之後,同樣將拿但業帶到耶穌面前,讓他認識耶穌,然後跟隨耶穌。
聖經教導我們,傳福音的重要原則,就是要我們將人帶來到耶穌的面前,讓他認識、然後跟隨耶穌。身為基督徒的你和我,我們要如何傳揚福音呢?我們要將人帶到那裏呢?
當我們體會到福音的大能,能享受平安、喜樂、有盼望的新生命!
當我們經驗到卸下我們所背負的重擔、脫離罪惡的捆綁,那罪得赦免,輕鬆愉快的喜悅;
當我們體驗到身體的病痛得著醫治,恢復身、心、靈的健康;
當我們經驗到與主同在的歡喜、快樂;
我們就不能不向他人作見證,我們就不能不將我們所體會到、所經驗到的趕快告訴別人,包括我們的鄰舍、朋友、同工、同學以及家人。這就是當時的門徒,他們當時與主耶穌初次相遇的情景!
(1) 29節到51節,經常重複出現的字就是「看哪」、「來看」、「看見」。 
約翰福音書的作者通過我們的五官,實際能經驗到的「看見」,將整個經文的情節串連在一起,引導我們的目光關注在耶穌的身上。原文中的「看見」是抱著熱切期待的心情、去注目、去凝視、用心去看。當人們看見耶穌之後,還會想要多一點的了解以及認識耶穌;當人們遇見耶穌之後,就會受到吸引,甚至願意撇下一切來跟隨耶穌;門徒那長久以來所盼望的彌賽亞,得到了確信;門徒那原本個人的偏見得以改變,並且願意改變自己原本人生所要追求的目標來跟隨耶穌。   
三、 思考
通過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牧師邀請我們一同來思想以下幾個問題:
(一)思考一:頭一次的愛:是最甘甜的愛,也是最真實的愛
約翰清楚記錄他初次與耶穌相遇第一週所發生許許多多的細節。約翰福音的作者約翰,當他年老陪伴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以弗所撰寫約翰福音書的時候,回顧當初與主耶穌第一次相遇的經驗仍歷歷在前。雖然當時約翰年歲已高,但印象仍然都非常的清晰。雖然已經經過那麼多年,但約翰仍能清楚記錄「最初與主耶穌相遇」第一週、每一天所發生的每件事,可見「與主耶穌相遇」的這件事,在約翰的心中是佔著多麼重要的份量。當初的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那麼的特別、寶貴以及珍貴。當初的每一件事都是這麼的甘甜、喜樂以及重要。因此他清楚紀錄「次日」、「再次日」、「又次日」、「第三日」,曾經發生那些重大的事件!許多難以忘懷曾經與主耶穌兩眼相對那內心的激動、那內心的渴望被滿足的畫面,約翰通過文字一一記載下來!
有一首歌【頭一次的愛】頗能將當時門徒與主耶穌初次見面時那雀躍、歡喜的心情,描繪地很真實。頭一次的愛,是最甘甜的愛,也是最真實的愛。如同許多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回想當初談戀愛,初次見面時那小鹿亂撞的心情,印象都非常的深刻!
不論我們曾聽過多少有關耶穌的事蹟或故事,不論我們曾看過多少遍的聖經,最後我們終究仍必須親自打開心門,與主耶穌面對面來相遇。我們都要自己下定決心,邀請主耶穌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主。我們都要自己親自將我們生命的主權,交在耶穌基督的手中,讓祂來引導、帶領我們的一生。與主耶穌基督初次相遇的經歷是我們每一個人得到救恩、深刻的經歷,也是我們每一個人信仰重要的基石。每一位基督徒都應該要時時回想第一次內心的感動,那是屬於我們生命中最動人生命的故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比我們自己更清楚知道,當初與耶穌相遇那悸動的心情,以及所流感動的眼淚。
當初我們決定跟隨主耶穌,那時心中歡喜的記憶,現在印象是否仍很清晰呢?在我們心中所存那起初的愛,現在還剩下多少呢?已經信主5年、10年、20年,甚至30年的基督徒,主耶穌第一次感動我們內心的悸動,至今是否仍然記憶猶新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再一次深思的議題。牧師期待我們可以通過使徒約翰,清楚記得當初他與主耶穌基督初次相遇生命的故事,再次激勵我們—不要失去起初對耶穌基督的愛心、信心以及盼望,讓我們能一生盡心服事主、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二)思考二:你們要甚麼?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約一38】
最早跟隨耶穌的兩個門徒,他們原本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因為當初施洗約翰的見證,他們想要對這位在他們老師口中稱為「上帝羔羊」的耶穌有進一步的認識。他們想要對耶穌有真正的瞭解,他們想要學習耶穌的教導,他們更想要與耶穌建立更深的關係,因此他們跟著耶穌。
約翰特別在經文中記載,「耶穌轉過身來」對他們說話,是要告訴我們「主耶穌是主動接近他們的」。感謝上帝的恩典!愛我們的天父上帝就是那麼地主動,當人們仍在尋求,當人們的心靈仍渴慕的時候,主耶穌就要主動來親近我們。這樣的記載,讓我們每位正在尋求真理的人帶來莫大的盼望,愛我們的天父上帝祂會主動到我們的身旁與我們親近,祂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祂隨時隨地都渴望與願意親近祂的人面對面相遇。
接下來、主耶穌以生命中最基本的問題,問這兩個門徒說「你們要什麼?」你們在尋求什麼?你們想要甚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清楚明白這兩個門徒跟隨主耶穌的動機和目的。
「你們要甚麼?」這句話是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對世人所提出第一個問題:「你們在尋找什麼?」耶穌問安得烈、約翰他們二人,同樣,耶穌今天也在問在場的你和我:「你在尋找什麼?你想獲得什麼?你真的知道你要的是什麼嗎?你找到你想要的嗎?」這個問句看似平常,其實有很深的意涵。不論是什麼因素使我們今天坐在這裡?我們都必須時常反問我們自己:為什麼我今天會成為基督徒?為什麼我今天要成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跟隨耶穌,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呢?當夜深人靜,我們獨自一人坐在書桌前,我們更要反思忙忙碌碌一生,我們是在追求什麼?我們心中最深的渴望是甚麼?什麼才能填滿我們那空虛的心靈呢?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需問自己重要的問題。
德國新約神學家—布特曼提醒我們「任何人到耶穌面前,我們都必須先問自己這個問題:『你們要甚麼?』」我們必須隨時省察我們跟隨主的動機到底是為了自己的益處、利益?還是為了榮耀主的名?我們是否清楚明白我們跟隨耶穌目的是想要得到什麼呢?
你是希望—你的禱告能蒙應允?還是期盼能明白主的心意呢?
你是希望—你的病痛能得著醫治嗎?
你是希望—你饑渴的心靈、能得著飽足嗎?
你是希望—你的罪能得著赦免嗎?
你是希望—你的心靈有平安、有喜樂嗎?
你是希望—你能找到真理、永生的盼望嗎?
若我們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來跟隨耶穌,那就是只是要耶穌跟從我們自己而已,而不是為成就主的旨意。
 (三)思考三:你們來看。
「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約一39】
兩個門徒問耶穌住在哪裡,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接受耶穌「來」以及「看」的邀請,這一天便與他同住,看耶穌住在那裏。「Come and see」,不只是看,在「看」之前,我們要先「來」。也就是說,你若想要認識、知道耶穌是誰,你必須要先有行動。你要先「來」,你才能「看」得到。
「你們來看」這是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對世人所提出第一個邀請。「你們來看」就是「你們來就會看到」、「你們來到我這裏,眼睛就會明亮,就能明白真理」。門徒與耶穌生活在一起,他們看到、他們實際經驗到耶穌生活的態度、處事的原則、言談、舉止以及思想,與一般人、猶太拉比、文士、或者是法利賽人以及當時宗教的領袖等等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耶穌有從上帝那裏而來的智慧、能力、權柄以及愛。
「你們來看!」是耶穌對二位門徒的邀請及呼召,「你們來看!」也是對你、我的邀請,我們是否願意回應耶穌這樣的呼召呢?讓我們的生命能得著改變,並且願意分享我們生命改變的故事。生命的改變是從經驗到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開始。「你們來看!」同時也是要我們主動邀請世人來看耶穌,來認識耶穌,接受耶穌為他們生命的主。讓耶穌有機會能改變他們的生命。
有一位牧師的兒子,曾分享他每年到了寒暑假,他就很知道本份,要收拾他個人的物品,將他的房間清出來,留給來教會實習的神學生住。神學生服事、吃飯、睡覺都和牧師的家庭一起,與他們一同生活,如此可讓神學生通過與牧家一同生活以及服事,實際體驗未來教會牧會的生活,因此培育出許多認真服事的傳道人。
牧師在讀大學的時候,團契的輔導也時常邀請我們離開家,來到淡水念書的大學生,到輔導家中煮水餃請我們吃,為我們理頭髮,照顧我們。畢業後,牧師也曾住在輔導家。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輔導的家中定時都會舉行家庭禮拜,全家大大小小讀聖經、互相代禱,讓我也學習在未來家庭的生活中,建立家庭祭壇的重要性。牧師相信,這樣的經驗對我們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來說並不陌生,70年來許多的會友都曾接待外出來到台北念書的青年,這已經成為和平教會優良的傳統,不僅當年曾接受接待的人至今都仍很懷念,現在的會友仍繼續關懷許多青年團契的契友,成為他們的乾爹、乾媽,與他們分享他們所認識的這一位耶穌。
四、 結論:安得烈行動-領人歸主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保羅也對腓立比教會說:「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 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三:17)作榜樣給門徒看,讓門徒效法遵行,這是保羅帶門徒的方法。讓我們學習保羅,在凡事上做門徒的榜樣,讓門徒們能效法跟隨,看我們所做的,聽我們所說的,好叫他們知道在每件事上當怎樣行,並行在神的旨意中。
不論安得烈也好,腓力也好,都為我們立了一個傳福音的好榜樣。我們要先自己真正認識耶穌,經驗到耶穌、被耶穌所吸引,我們才會有滿腔的熱情來與其他人分享見證。當我們願意開口與朋友分享信仰時,也許我們剛認識主不久,也許我們對聖經的認識不多,也許因為我們的恩賜、口才不是那麼好,也許因為我們的個性內向,無法講明信仰的真理,都沒有關係,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做一件事,就是我們可以像安得烈一樣,領彼得去見耶穌;我們可以像腓力一樣,對拿但業說:「你來看」,你自己來看,你可以跟我一起來認識耶穌,我們就可以將他帶到耶穌的面前。
當我們越認識耶穌、當我們越經驗這一份信仰的寶貴,我們就可以像約翰福音所描寫那一位生來瞎眼的人說的:「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約9:25)我們就能更進一步與他人分享,「自從主耶穌成為我生命的救主,我的生命有何等奇妙的大改變」那生命的見證。
若我們能讓信仰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就能像保羅一樣:「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我們身邊親朋好友必能被我們所散發出那基督馨香之氣所吸引,期盼我們都能成為為耶穌作見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