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在哪遇見復活主?




講道內容
講題:在哪遇見復活主?
經文:馬可福音16:1-8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前言--在美妙歌曲和樂聲中,讓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就如清唱劇中旁白在一開始所說的,上帝永遠不變的憐憫和一個十字架相連結成一體,轉化並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各各他的愛。
大家是否也發覺,今年的清唱劇也有些不同,在歌曲中沒有出現那些喊著要釘耶穌十字架的百姓、彼拉多的遲疑、羅馬兵丁殘酷的行動,作曲家看待耶穌走上十字架的受難和復活,雖然表面上是許多人的計謀陷害,但這一切,如果不是天父和耶穌的願意,願意為著人類的救贖恩典而成就,這些都不允許發生。因此在詩歌中,作者要表達這是上帝極大的憐憫,上帝的計畫,並在耶穌的順服中一步步完成。耶穌在走上十字架所忍受的極大痛苦,不只是身體的痛苦、還有內心忍受被門徒出賣、百姓的離棄等,更是為了承擔人類的罪,而需在靈裏經歷與上帝親密關係的割離,以致在十字架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但是當主耶穌在死前最後的一句是「完成啦!」表明他因著順服,已完成上帝託付給他的使命。
而清唱劇中靠近最後時有一段,指揮特別讓樂團所有樂器伴奏都停下來,單純只有人聲,唱出歌詞「當舉目仰望耶穌,注目看祂奇妙面容,一切世事攏會變成空空,在祂榮耀恩典大光中,在祂榮耀恩典大光中。」那是最乾淨,直指核心的表達,邀請我們用心去注視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容貌,去體會上帝在歷史中早已預備的拯救計畫,藉由歷代先知所預言的應驗,包括耶穌的出生、怎樣的容貌、死、埋葬等都早已有記載,祂成為無罪的羔羊,替人罪受死,而在上帝的憐憫藉由十字架顯明,並經由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的主耶穌,開啟我們的心眼,讓我們逐漸了解上帝在歷史中救贖計畫的奧妙恩典。
在禮拜五晚上的受難祈禱會,舉行聖餐,一百多位聚集,透過聖餐和仰望十字架,紀念主耶穌走上十字架的愛和救贖。而在今天,復活節的禮拜,因著耶穌的復活,見證他所說的都是真實。耶穌的復活,也見證他是超越死亡的束縛,我們可以依靠祂超越生死,使我們有永生的盼望,我們每年透過復活節再次慶祝耶穌復活得榮耀。
然而,這一開始,是如此奇妙,往往都是難以接受的。四本福音書中最早一本的馬可福音,正記載在第一個復活節的早上,那些要去耶穌墳墓的婦女們,他們最真實的反應。在那主日的天剛亮的時候,當時他們的心是怎樣的?
他們是悲傷的,因為在三天前看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痛苦,羞辱,到死去,埋葬,敬重的老師和朋友,竟受如此的對待,他們悲傷。
他們是擔心的,邊走邊說著,想到墳墓前的大石頭,誰可以幫他們挪開呢?他們擔心自己搬不開那墳墓的大石頭,但先不管這些,心願卻只有一個,就是想可以替他們所敬愛的耶穌再多做些什麼。
然後,他們是真驚慌的,因為看見墓門口的大石頭已被挪開,裡面有個白衣少年人出現,對他們說「他不在這裡,他已經復活了,來看祂埋葬的地方,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比你們先去加利利,在那裏會見到祂,就照祂先前所說的¬。」
結果是,這些婦女就馬上相信的嗎?經文記載著,結果是這幾位婦女「直直走,驚甲皮皮剉閣楞去」,都沒有對人說什麼,因為他們真驚。這真是令人驚訝的事,有聖經古卷只寫到這。 我問大家在這段記載中,他們就相信那個陌生的少年人所說的嗎?他們有真正看見復活的主嗎?
聖經學者對現今馬可福音最後一章,關於耶穌復活的記載,在聖經研究的抄本鑑別中,分析出有三個不同的結尾,有版本就結束在此,在婦女們的驚訝。第二較短的結語版本,是增加到9-10節。第三版本是再增加9-20節,是用摘要的方式將其他三本福音書內容加入馬可福音的最後結局,目的為要減輕最後結尾的不安和張力。但如果我們試著回到馬可福音最初的寫作,思想作者為什麼會將全卷福音書結束在此,是不是有意要反映出,當人真實面對耶穌的復活,驚訝是最直接的反應,作者只是忠實將這驚訝表達出來,並想要留下空間讓人去深思。
但即使是這樣,這當中還依然有盼望,就在白衣少年所說的話「如果你們要遇見復活主,就到加利利,耶穌會比你們更早到」。加利利是什麼地方,那裏有什麼?那裏是耶穌最先開始傳揚上帝國的地方,在那裏他呼召門徒、他使水變成酒,他在那裏,他曾走在水面上,曾平靜風浪,在那裡,他說起八福的登山寶訓,也在那使五千人吃飽。在那裡,已經有一群曾領受耶穌教導和神蹟的人們,當復活的耶穌再次向他們顯現之後,他們就要轉換成為一個見證耶穌復活的信仰團體,耶穌的門徒也在哪裡,還有那位曾經三次否認耶穌的彼得,他也將要經歷復活耶穌對他生命的再次轉化。馬可福音寫作的來源,正由使徒彼得的傳統所流傳下來。
這也讓我們想到剛剛詩班所唱的清唱劇中,有一首remember(著記念),歌曲中好像一幕幕要聽眾回想,耶穌曾經做過的事,對耶穌的受難到基督的復活,成為初代教會見證復活耶穌最重要的焦點,我們的主耶穌活著,祂已經復活。
牧師也要問我們大家,你在今年的受難和復活節中,你在哪裡遇見這位復活主?在那裡經歷主耶穌帶來上帝滿滿恩典的愛?對你來說,遇見復活的主,會是在那生命中榮耀的時刻、感恩的時刻嗎?但我相信,遇到這位復活的主,更多在生命中,當面對苦難、受離棄、被出賣、病痛中,在靈裡覺得渴慕和缺乏之時,對前途迷惘好像無路可走的時候。因著愛,祂來到世上,願意為我們擺上一切,那位主會貼近我們,安慰我們,又因為祂已經復活,帶領我們看見那不變的盼望。
而我們,你我也都成為一位位見證這位復活的主的見證人,如同後來當人讀到馬可福音,想去到加利利去看後來這記載到底怎麼樣了,他們去到加利利,雖然找不到那位復活耶穌的身影,卻看見一群繼續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見證人。而我們,也讓我們成為那個「加利利」,使我們在和平教會中,經歷復活的主就活在我們當中,並讓我們從這教會走出去的時候,帶著盼望和愛,在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中,一點一滴見證主耶穌復人。
默想和行動--讓我們對耶穌說,請讓我經歷您的同在,讓您復活的大能自由運行在我的生命中,讓我們心中有一份確信,復活耶穌的能力,也將在我們生命中作用,如同當時的婦女、門徒、彼得那樣。你可願意同為這樣的見證人嗎?讓我們真的願意說,幫助我成為祢復活的見證人。祝福大家,祝復活節快樂。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這不是那木匠嗎?


講道內容
講題:這不是那木匠嗎?
經文:馬可福音6:1~6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六年三月二十日

序言
這個週二教會有八十幾位兄姊,我們一起經歷了馬偕當年走過的足跡。當天我擔任其中一小組的解說員,其實心裡還真的蠻焦慮的。過去看別人解說,不是對於馬偕的事蹟如數家珍,就是對於年代的掌握,建築形式的掌握有一定的能力。不過我除了對馬偕的日記與馬偕的事蹟略知一二,對於我們這次經過的幾個重要地點,一開始還真是知道的很少。猶記得前不久才由淡水的蘇長老在教會講解一次,帶大家到現場又講了一次。明明應該有很多素材的,但是自己縱使認真的把蘇長老解說的內容一遍又一遍的看過,卻還是覺得自己對於解說地點的掌握不足。還記得,路上兄姊問了我兩個問題「,這個是甚麼時候蓋的?」「這是甚麼建築形式?」真的很抱歉,我真的不會。不過感謝兄姊的不嫌棄,一路導覽完,大家還是給予我肯定與鼓勵。在和平真的很溫暖,許多時候,大家看著我還在學習,也願意給我時間,給我空間。甚至知道我的不足,願意給我時間,讓我能好好地做準備,也在過程中學習與成長。不過耶穌所面對的情境就完全不一樣了,在一個完全熟悉的環境裡,耶穌得到的待遇可真是天差地遠啊。
人們對於耶穌的輕看
一個耶穌從小長大的地方,看著耶穌帶著一群人走進了他們。過去可能太過習慣耶穌了,這一下子,看見耶穌帶著許多的陌生人進入,大家一定是覺得很詫異的。有人可能會過來問一下旁邊的人,你們為什麼跟著耶穌啊?他做了甚麼事情嗎?這些跟隨耶穌的門徒,可能很認真的回答了他們「耶穌是我們的老師,他教導了我們許多關於上帝的道理,他也幫助了許多人,幫他們醫病趕鬼。這真的是我們一直以來期待的彌賽亞呢。」不過這些人聽完,心裡可能完全不會這麼想。畢竟「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
這些人看見了耶穌的過去,一個平凡的木匠,這跟他們想像的彌賽亞完全不同。或許他們心中的彌賽亞,是一個從小就機智過人,帶有領導型的人物。這個人可能出生在在祭司家庭,也可能出生在富有人家,可能是權貴子弟,或是書香世家。最少,出生在木匠堆中,這是完全難以想像的。這樣的人有什麼機會接受完整的知識建造?這樣的人有什麼機會接受過嚴格的思想訓練呢?這樣子的人能夠真實的明白上帝的心意?有這種可能嗎?這人到底從哪裡來有這些事?這些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耶穌能夠成為大家所期待的彌賽亞。事實上,現在的我們也很難想像為什麼,這些人沒有辦法因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而相信耶穌。聖經明白的指出,耶穌在當時也無法想像這麼大的事情發生在他們當中,卻沒多少人願意相信,並打開耳朵來聽這屬於上帝國的真理呢?
我們可以往馬可福音第五章的部分再來多看一點。耶穌在回到自己家鄉之前他曾經讓死人復活,讓血漏的女子血露得以痊癒,而我們再往馬可福音六章後面一點的經文來看,耶穌差派他的門徒開始宣揚上帝國的福音。我們就會發現沒有從小看耶穌長大的這群人,甚至一開始根本不認識耶穌的這群人,他們能夠真實的看見耶穌對他們生命的意義;他們能夠真實聽見耶穌上帝國的道理;他們能夠真實的掌握那福音的好處,但是耶穌家鄉的這些親朋好友,為什麼無法看見耶穌這特別的身份?
為什麼人們會看不見?
我想在說明耶穌的身分,眾人無法看見的這件事情,我要先做一點解釋。因為耶穌的門徒在認識耶穌的這件事情上面,我們都很清楚,他們也是錯的。只不過他們的錯誤,跟耶穌家鄉的這些人的錯誤截然不同,門徒們所犯的錯誤是什麼?門徒所犯的錯誤,是對彌賽亞身分認知的錯誤,他們期待的是一個復興以色列國,並真實建立以色列民族與上帝和好關係的政治領袖。他們的錯誤,不是輕看耶穌的能力,他們的錯誤,是對一個身分最基本定義上的錯誤。而耶穌家鄉的人們所犯的錯誤,則是根本性的,完全無視耶穌的言語與作為,因為過去經驗而存的眼盲,他們的問題是對已經存在的事實「視而不見」。
而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一些生活的小例子看見,這不止是一小群人的問題,這是所有的人都得面對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先來看這張圖片,這是一張青蛙的圖片,如果你從來都沒有看過這張圖片,我說這是一隻青蛙,應該沒有人會反對。接著,讓我們來把這張圖轉個方向,有沒有發現,整張圖沒有變,但是從這裡看起來,這應該是一隻馬的頭,不像是一隻青蛙了。我研究了一陣子,我覺得,不管是青蛙或是馬頭,讓我一開始就決定我看見的東西是甚麼的原因,在於我對這個圖像「眼睛」的設定。當我設定,我所看的東西,它的眼睛在哪裡,我的頭腦也決定了我怎麼來看這張圖了。當然,過去我對這個影像的認知也影響著我,如果我從來沒有看過青蛙,或許我可能一開始就會看見放歪的馬頭也說不定。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這個現象,卻明白的告訴我們,人常常是在自己的限制中,與經驗中去看事情。
幾年前很流行一個影片,是一個由丹尼爾.西蒙斯解說的實驗。相關的內容,都寫在他與夥伴寫的一本書裡面。影片是一個實驗的片段。這個實驗是這麼進行的。首先主持人會要求被實驗者觀看一段影片,主持人要求觀影者數數看穿白衣的人,他們傳接球了幾次。大部分的人看完影片,說出的數字與實際的數字都不會差太多。但是當主持人問觀影者是否在觀影的過程中有看見甚麼奇怪的東西,許多人都會表達沒有,主持人甚至進一步的問,沒有看見一隻黑猩猩走入這群人當中嗎?這些表達沒有甚麼異常的人,都會很驚訝的表達「沒有看見」。接著主持人會把影片重新撥放一次,大家才會驚覺自己在專心數接傳球的時候,明顯的忽略了經過的大猩猩。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實驗,卻充分的指出人們自身的限制,有時候,當人們的焦點不放在其中,縱使一個明顯可見的事實,人們依然會視而不見。
看不見是人的限制
我並不是研究相關專門領域的人,我不會在這個實驗上面做太多的陳述。不過卻可以從這個實驗幫我們看見一個事實,那就是「看不見」是人們普遍的現象,在我們自身的限制中,我們只會看見自己想看見的,卻很容易忽略事物的原貌,甚至明確的事實,我們也不一定能夠看得見。
父母看子女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子女的成長,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場景。一個九十歲的長輩會對一個七十歲的女兒說「你總是忘東忘西的,我實在很擔心你啊。」縱使這個七十歲的女兒已經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成就地位,也把自己的家庭經營的有聲有色,當父母的總是放不下心。我甚至親眼見證,一個父親對著自己的兒女說,「你要不要找個書店穩定的工作,我看你整天往外跑,我都不知道你到底在做甚麼。」卻忽略這個子女在許多團體中是個很棒的領導者,也跟著很棒的宣教團隊到世界各地出過幾次異文化的短宣隊。或許沒存多少錢,卻人生幾個重大決定,都是靠著自己存下來的錢去實現的。父母這個角色十分的特別,往往一不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甚至要獨立自主,成立自己的家庭。還記得兒子一出生,太太就看著可愛的孩子說,我已經無法想像二十幾歲的他,要結婚搬出去住的情景了,這真是令人難以接受啊。可不是嗎?上帝交在我們手上的孩子,如果不每天更新我們對孩子的認知,我們很快地會發現,我們對孩子的認知,往往跟別人所看見的樣子,完全不一樣呢。
長輩看晚輩
或許我們沒有子女的人,無法深刻的感受到我剛剛所講的情境。不過自己一定有這種體驗,自己經過一定的努力,已經克服了一些自己過去的缺點或軟弱,卻自己的長輩,總是以為自己還是一如過去般的樣子,或許容忍,或許不以為然。總之,我們可以強烈的感受到許多時候,不管我們的表現如何,自己的長輩很容易以自己過去的問題來對待自己,縱使時間已經過了許久,許多問題已經不再是我們的現況,卻長輩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改變。而在座的長輩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看見了自己子女的表現,可能是一場演講,一個分享,一個活動的主領,一個行程的規劃,忽然你發現,這個孩子不一樣了,他能做許多事情,他有能力承擔起許多你以為他做不到的事情。孩子長大了,不一樣了。不過許多時候,我們因為不常跟這些晚輩相處,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經歷過了甚麼,也不知道他有多大的能耐。我們很容易以一個人過去的形象來看他現在的表現,卻不知道,當自己陷在一個設定好的框框裡面來看他們,他們卻已經完全不是那個樣子了。不一定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壞的。總之,時間讓一個人改變,我們只要沒有跟上他的改變,我們根本無法確定,現在看見的他,還是從小到大我們看到的樣子。
師生關係
有當過老師的人,一定更能體會這種感受。許多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長大了。在剛開始遇見這些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看見他們的青澀與對環境的未知。對於所要面對的困難,或許太過天真,也或許太過閒散。總之每個學生的特質雖然不同,但是對於所學,總是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年紀越大,考滿分的情況越來越不可能,卻這一個一個的孩子,經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在社會上成為一個企業家,又或者是學校的老師,甚至學生成了自己的同事,亦或者這些學生成了自己不同領域的老師。這樣的過程,如果不一直改變自己對這個孩子生命進程的理解,很容易,自己就會錯估孩子的狀況,甚至損失的是自己成長的機會。
夫妻關係
另外還有一種關係,就是夫妻關係。這也是個我們容易錯看彼此的關係。曾經聽過有先生這樣批評自己的太太「我太太甚麼都不懂,要不是我,我看他根本沒有生活能力。」卻在自己的太太出遠門的時候,發現自己對於家裡的一切都好陌生,不知道襪子收哪裡?食物怎麼處理,東西怎麼收納,嚴重一點的,甚至連小孩子怎麼照顧都不會。我常常有機會與一些夫妻個別聊天。太太總是覺得雖然知道先生工作很辛苦,但是家是兩個人的,卻常常覺得一個人要撐起一個家很辛苦,尤其又全年無休的不得喘息,實在很累。而當我有機會與先生談談的時候,先生卻是抱怨,自己在外面工作已經很辛苦了,怎麼回家還不得安靜,他實在無法理解,太太一整天在家裡做甚麼?出門的時候與回家的時候,家裡根本就沒有甚麼改變,可能環境乾淨一點,但是這應該不需要一天的時間吧?我想我剛剛描述的情境,一定有許多人感觸很深。結婚之前,兩個人盡全力的想把彼此看清楚,卻結婚之後,很容易就看不見對方真實的處境了。
聖經發生了甚麼事情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看不見」是人們的現況,那麼讓我們再回到聖經的世界來看看吧。聖經裡面的人們,他們是怎麼無法看見耶穌的。
我剛剛有說到在這段經文的兩群人。一群人是跟隨耶穌的門徒,一群人是耶穌家鄉的眾人。這兩群人大都是以色列人,也都對於國家民族的復興有極高的期待。他們期待一個彌賽亞,救世主的到來。那是一個可以復興整個以色列國度,不止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還能統合國家,建立信仰中心的領袖。
以賽亞書這樣描述
59:18 他必按人的行為施報,惱怒他的敵人,報復他的仇敵,向眾海島施行報應。
59:19 如此,人從日落之處必敬畏耶和華的名,從日出之地也必敬畏他的榮耀;因為仇敵好像急流的河水沖來,是耶和華之氣所驅逐的。
59:20 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錫安─雅各族中轉離過犯的人那裡。這是耶和華說的。
彌迦書也提到
5:2 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
5:3 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時掌權者(原文是他)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
5:4 他必起來,倚靠耶和華的大能,並耶和華─他 神之名的威嚴,牧養他的羊群。他們要安然居住;因為他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
這樣的人,必有從上帝而來特殊的使命與能力。
或許我們就以上面的經文做一點小小的歸納。所謂的彌賽亞,最少要達到幾個期待。
1.行公義。
2.報復仇敵,施行報應。
3.使人敬畏耶和華的民。
4.使全民安然居住,名聲廣傳。
5.使眾人離開惡行,敬畏耶和華的名。
看起來,這要不是宗教領袖,就必然是政治領袖。而不論是宗教領袖或是政治領袖,都得經過嚴格的學習與訓練過程,才有可能有好的發展。看看保羅在耶路撒冷要對眾人說話時所作的引言,保羅說「我原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長在這城裡,在迦瑪列門下,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上帝,像你們眾人今日一樣。」保羅想要發言,就得先表明自己的身分。今天要是保羅說自己是彌賽亞,我想大概每有幾個人會反對的。而耶穌呢?
耶穌家鄉的人是最清楚的了,耶穌在傳道之前的日子,必然很長一段時間是一個木匠,不論家境如何,最少可以確定,沒有時間好好的跟隨著名師。既然如此,耶穌忽然出現,帶著一群門徒,儼然是一代宗師,這怎麼看都不合理啊。而就在這個時刻,縱使耶穌做了甚麼特別的事情,大家不必然親眼看見的情況下,要怎麼相信呢?那不是一個媒體,電視,影像信息發達的年代。人們對於許多的消息,除了「聽說」,並不會真的親眼目睹所有的事情。想想看,假如現在深坑出了一個鐵工師傅,然後他帶著一群人四處傳揚所謂的真理,甚至舉辦醫治特會。縱使我們聽說了很多他的事蹟,各位兄姊,若不是因為家裡真的有人生病無助,四處無門,怎麼可能會去找他呢?縱使真的親眼看見了甚麼,頂多覺得神奇,就像看變魔術的術士,也不必然要相信耶穌啊。
是的!大家期待復興以色列國度的彌賽亞,所以大家一開始看耶穌的眼光就錯了。不只是家鄉的人們,也包含跟隨耶穌的眾們徒們。不過跟隨耶穌的人們,因為對耶穌的過去沒有任何概念,所以很容易因為耶穌的行為與教導而被耶穌吸引,卻不一定能真的認識耶穌。而這些以為已經認識耶穌,耶穌家鄉的人們,更因為不相信那個曾經熟悉的木匠,而連耶穌具體的作為都「視而不見」。
如何省思辨別
只因為一開始就看錯目標了,所以面對發生在自己眼前的事情「視而不見」這成為人的常態。經過科學實驗的證實,這是我們所有人的限制。只要一開始標的設定錯誤,我們必然沒有辦法認清事實。有可能我們做的事情讓自己受到傷害,也有可能我們自己拒絕那些可能成為我們幫助的任何事情。因為我們看不到,所以任由實況變糟,我們依然一籌莫展。好像,等候彌賽亞,等候救贖,成了我們唯一可以盼望的,不過耶穌成為一個木匠來到我們當中,他改變了我們這個想法。他告訴我們,等候不是我們唯一的盼望,將眼光注目在上帝,才是我們真實的盼望。
真實的福分在於專注在上帝
怎麼將眼光真實的注目在上帝呢?我想以下我想分享幾個部分,與兄姊一起來努力。
看別人比自己強
保羅在腓立比書2:3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當我們不以成見來看人,我們就有機會看見不同的世界。當我們試著從各種可能中看見,聽見,並認識上帝的話,我們就有可能不限制自己的眼光,看見上帝的帶領。
不做審判官
雅各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4:12 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
使徒行傳有一則小故事,更是清楚的說明這個道理。
5:34 但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迦瑪列,是眾百姓所敬重的教法師,在公會中站起來,吩咐人把使徒暫且帶到外面去,
5:35 就對眾人說:「以色列人哪,論到這些人,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辦理。
5:36 從前杜達起來,自誇為大;附從他的人約有四百,他被殺後,附從他的全都散了,歸於無有。
5:37 此後,報名上冊的時候,又有加利利的猶大起來,引誘些百姓跟從他;他也滅亡,附從他的人也都四散了。
5:38 現在,我勸你們不要管這些人,任憑他們吧!他們所謀的、所行的,若是出於人,必要敗壞;
5:39 若是出於 神,你們就不能敗壞他們,恐怕你們倒是攻擊 神了。」
可不是嗎?許多事情,若是出於上帝的,我們豈能抵擋,若是出於人的,他終究是會敗壞的。
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
以上分享了兩個我對聖經提醒的看法,希望能幫助我們不陷入人舊有的經驗和想法而失去看見真理的機會。接下來就是大家要自己開始看聖經了,畢竟不將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上帝的話上面,我們怎麼可能以為自己還能真實的注目在上帝的帶領呢?
張開眼睛,張開耳朵,打開心胸
或許有人會說,可是聖經有許多難以理解的地方,我要怎麼看呢?甚至有人聽見,對於同一段經文,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到底怎麼樣才能真實的認識上帝的話呢?如果不能真實的明白上帝話語的意思,我們又怎麼能真實注目在上帝呢?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看。是否這些話語都是理解上帝心意的不同面向呢?去看,去聽,去思考,去理解。上帝的話語本來就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命令,一個簡單的動作。那是上帝心意一連串的行動。我們需要完整的理解,並不斷的追求不是嗎?
兒主與親子小組
兒童主日學目前的教學方法是讓孩童在初小級與中小級之前,能把聖經故事,從創造天地到使徒被差派開始傳福音,最少聽完整的兩次。如果加上幼幼與幼主的課程,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看聖經,不再只是一篇經文一個道理,而是能看見,歷史中,上帝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帶領。前陣子,有機會跟幾個六年級的孩子上課,發現,我們的孩子,連雅各是誰,有幾個孩子,在聖經中所扮演的角色,完全沒有概念。我想,這絕對不是過去的老師不夠認真,卻有可能,是我們的孩子,有太多需要忙的事情,導致無法接受完整的兒童主日學教育。
最近,我開始試著聚集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組一個親子小組,每個月一次,以上帝的話一起來思考自己面對生活問題的可能性。這不是我有多厲害,可以告訴大家怎麼做比較好。而是當我們一起來思考上帝過去在歷史中的作為與話語,我們面對今日生活的處境,是否可以因為弟兄姊妹彼此的提醒,而看見上帝更豐富的心意與保守。在這裡邀請更多的爸爸媽媽一起來參與這個聚會,一同分享代禱。
結論
沒有認識上帝的話,無法注目在上帝永恆的帶領;沒有謙卑的態度,很容易因為自己的限制而失去看見上帝更豐富的心意;而輕易的評斷人,只會讓自己陷入自義與成見當中。只有打開眼睛,耳朵與心,我們將不會是下一個說出「這不是那木匠嗎?」的人,畢竟這樣的一群人,正可能是釘死耶穌的一群人。「看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透過上帝的手,我們很難看見事務真實的價值。而當我們以為他只是一個木匠,我們的生命將會進入無盡的失誤與等待,沒有盼望。親愛的兄姊們,讓我邀請您,參與教會的成人主日學課程,小組查經活動,或團契的信仰造就中。讓我們真實地因為看見上帝對每個人不同的創造,而能看見生命最美的意義。
禱告
願上帝的保守,主耶穌的恩典與聖靈的感動與我們眾人相及同在,從現在直到永遠。阿們。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在心意更新的路上




講道內容
講題:在心意更新的路上
經文:羅馬書12:1~2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三月十三日
 前言
我們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是怎麼形成的?來自我們生活的處境,就是那些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群體,從家庭、學校、到社會環境。在這些群體中,我們學習也受其所影響,然後在過程中不斷建構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值得為之付出的,也是我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現在我想邀請兄姐一起思想兩個問題:1.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嗎?自己有價值的原因是?或者,2.我對於自己存在價值有些地方不太肯定、有所懷疑,那原因又是甚麼?
價值觀深深地影響了一個人生命的存在狀態,以及生活方式與態度。保羅就是聖經中一個很鮮明的例子。保羅曾這樣說:「我出生後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迫害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責的。」(腓3:5~6)保羅在表達甚麼?表達他原來的價值觀,統統是他所處的群體,以色列人所看為美好的。是血統正統,懂律法並且守律法,甚至他做的不僅如此,他還將當時他認為違背律法的人,就是基督徒們,想盡辦法逮捕他們。曾經,他是透過這些他所相信的、他所投身的事情,活出他的價值觀。但是,後來因為某個人,他竟然把原來這些他看作最重要的,統統變得不重要了。他說:「只是我先前以為對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的緣故而當作是有損的。不但如此,我已把萬事當作是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3:7~8a)那個使他的價值觀產生極大改變,以致於整個人生方向都改變了的對象是-「耶穌」,不僅是別人所認識的耶穌,保羅說是「我主」基督耶穌。「我的主」、我的主人,我的首要,我的價值根基,不再是血統、背景、教育程度、熱心做甚麼事,而是主耶穌基督。
這個發現對保羅來說,太重要了,也太寶貴了。以致於後來保羅的人生開始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他用剩下的生命只做一件事,就是與人分享這位他生命中的至寶-耶穌基督。他旅行各地傳講耶穌,並透過寫信傳揚耶穌,羅馬書是這些書信中的其中一封。那羅馬書的收件者-羅馬教會,當時是在甚麼樣的處境下,以致保羅要寫這封信給他們呢?
一、看起來不能撼動的帝國主義價值觀
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行時,在哥林多停留期間(主後57年)寫了羅馬書。當時的羅馬是羅馬帝國的思想、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的歷史是這樣的:主前753年,原是以羅馬為中心的一個小城邦,歷經二百四十三年、七個王,然後在主前510年改行共和政體,並且開始擴張國土,逐漸的佔領了義大利的全境,再取得了西西里等三島及西班牙、北非的迦太基和其屬地後,羅馬就在地中海的西部稱雄,然後進軍東方,陸續戰勝敘利亞、馬其頓…等。自主前27 年起,奧古斯都被推舉為皇帝後,羅馬就進入了帝國時代。所以,當保羅寫信給羅馬地區的教會時,羅馬已經是一個以羅馬城為中心,稱霸地中海四周圍的強大帝國了。這個以軍事力量不斷擴充領土幅員的羅馬帝國,以皇帝統治為權力中心的羅馬帝國,會帶出甚麼樣的價值觀呢?
1.以強大的軍力/經濟為傲:這個靠軍事力量征服他者、擴張領土的帝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傲,也以擁有更多經濟資源為自身價值之所在。2.追求個人的優越與成就:靠武力征服來獲取強大繁榮的價值建立模式,也影響到社會層面,就是人們致力於追求個人的優越與成就。3.以贊助人/被贊助人的關係定義人的尊卑:進一步來說,於是整個社會建立在擁有權力的贊助人(像是皇帝)、與沒有權力的被贊助人的關係之中。不傑出的、沒有取得權力地位的,完全要仰賴這些擁有大權者的恩惠來生活。換句話說,權力完全不對等的贊助人與被贊助人的尊卑關係,透過帝國主義的刻意催化,深深地烙印在羅馬帝國的百姓心中。
在這種帝國主義價值觀所強勢主導的社會中,對教會有甚麼影響呢?主後49年,在羅馬的猶太人與猶太基督徒曾因為信仰的緣故發生衝突,為了平息騷動,革老丟皇帝下令將猶太人逐出羅馬。但五年後,換尼祿做皇帝時,撤消了這個命令,猶太人又回到羅馬。於是,在猶太基督徒離開羅馬的期間,本來以猶太人為主體的教會變成了以外邦人為大宗的教會。由於這樣的背景,當保羅寫信給羅馬的眾教會時,當時教會有一個困境,就是不同背景的基督徒,有著相處上的困難。他們之所以相處困難,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同,不僅是因為背景不同,還加上帝國主義對於這些不同的解讀,讓這共同的團契生活變得更困難。怎麼說?因著帝國主義推崇個人的優越與成就,那猶太基督徒以自己的希伯來人血統,以及嚴守摩西律法的行為為傲,以此自覺比外邦基督徒來的優越就不難想像了。猶太基督徒看自己比較優秀,無法與外邦基督徒共處。那外邦基督徒呢?他們也有他們的困難。按著「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為傲」及「以贊助人/被贊助人的關係定尊卑」的價值觀,他們會怎麼看待剛從外地遷居回來的猶太基督徒呢?拜託,誰比較有價值?當然是看誰比較有實力啊?當時羅馬教會的狀態是外邦基督徒佔多數,換句話說,羅馬教會是靠外邦基督徒撐起來的,他們是人數多的一方、聲音大的一方,這樣,誰比較有價值很明顯了吧?!如此一來,在兩方都看自己比較優越,並以此定義自己價值,看輕對方的情形下,教會怎麼可能和平共處?這是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時,他們的狀態,一種在帝國主義價值觀壟罩下,對自己的價值、對弟兄姊妹生命的價值,都處在一種迷網的狀態。
二、總有些看起來牢不可破的價值觀在生活中
時空轉變,在今日的世界、今日的台灣,我們又生活在甚麼樣的價值觀裡呢?多元,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特色。所以不可能有單一的答案來說我們不同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倒是可以用消極的角度,來發現環繞著自己的價值觀在哪裡,就是看我們最討厭甚麼?看不慣甚麼?
前一陣子剛過農曆年,過年期間,網路上轉貼著一個趣味的統計,這統計是:「過年最怕被問到的十個問題」。結果統計出來前十名包括:「1.甚麼時候要結婚啊?2.有沒有男朋友/女朋友啊?3.薪水多少啊?4.年終獎金發多少?5.研究所/國考考得怎麼樣?6.何時要買房子?7.甚麼時候生小孩啊?8.在做甚麼工作?9.小朋友在學校考第幾名啊?10.不記得我是誰了嗎?」觀察這些人們最不喜歡的問題,除了涉及隱私外,背後透露出甚麼樣的價值觀呢?收入、婚姻狀態、成就(家庭、學校、社會的成就都包含其中)是社會看待一個人價值的評量標準。
收入、婚姻狀態、成就、知識多少、被愛與否、教養如何、外表儀容…等等,是不是或多或少正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看待別人的價值呢?可是讓我們感到迷惘的是,這些明明是正在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是社會所崇尚的價值,卻又同時是我們許多人最不希望被問到的問題,或是以此被評比的話呀?!
三、上帝改造人,更新人的心思意念
羅馬教會被帝國主義的價值觀環繞著,受其影響而迷網著;今日教會,在我們的處境中,我們也被不同的社會價值所圍繞,有時也充滿著不喜歡但又能如何的無力感。那從保羅所寫的羅馬書,見證著對他來說,一生最重要的主耶穌基督又如何改變他的價值觀,並且這價值觀是否可以成為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和今日基督徒的幫助呢?
保羅為了將來要去西班牙宣教的目的寫信給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們,希望尚未有機會到訪的羅馬教會,能了解他傳福音的迫切,認同並支持他。保羅細說他傳揚耶穌的動機,就是「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6~17)這福音的大能,特別是在當時壟罩在帝國主義價值觀的世界裡,保羅說一點都沒有減少,反倒更是顯出其可貴與偉大。
在羅馬書1到11章,保羅已經說明了在認識主耶穌之前,舊的價值觀是甚麼:是想靠行為稱義,想靠守律法來稱義。講白一點,是想靠好行為來顯明自己是好的,是有價值的。但是,保羅用了不小的篇幅在說,人做不到啊。當我們很真實地去面對人的本相,我們看到的是人的無能為力。然後,保羅說了新的價值觀是甚麼,這個價值觀怎麼來的?是在人的無能為力中,被罪所綑綁時,上帝憐憫我們,讓耶穌為了救世人,道成肉身來到世界上,承擔了罪的代價-死亡,並且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因此,凡相信他的人,在這位信實的神的憐憫中,得著了赦免,不義的成為義的,並得著復活的生命。換句話說,一個人不再是靠他的好行為來定義為有價值,因著相信耶穌基督,一個人的價值重新被恢復了,他被主看為好,只因為上帝的憐憫,如此而已。這是何等的大能,福音的大能!但是,基督徒仍有真實的考驗,因為生活在一個迥然不同價值觀的世界裡,所以會一直被世界的價值觀牽動著。於是,保羅這樣勉勵羅馬的弟兄姊妹們:「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
1.獻上活祭:因著耶穌基督已為世人獻上永遠的贖罪祭,所以不需要再獻贖罪祭。所以保羅在這裡所說的祭是感恩祭,對於上帝的憐憫,通過耶穌基督所給予人的拯救獻上感恩的祭。這祭不是殺死的牲畜,而是每個被主所拯救的人。這祭是活祭,因為人因信得生了,是脫離那舊的價值觀、是人無論怎麼努力,都做不完全、也做不到的罪的模式,並且在耶穌基督裡,一同在新生命裡重生了。因此,保羅說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這裡所強調的是一顆願意的心,一個願意不斷從世界轉向上帝的心。
2.不要被世界同化:當人在神面前,將有限的自己擺上,這表示人們承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還不是上帝國,因為這裡面充滿了舊的價值觀,像是:心高氣傲、排擠不同、強的看輕弱的、看不見人的苦難、以牙還牙…。保羅說,所以,就算在羅馬的兄姐已經認識主耶穌是基督了,頭腦已經了解他們不再活在這些以人的外表、成就、經濟、恩賜…,來看待一個人的價值了,但是,這不被世界同化的過程,這從頭腦到內心的變化過程,是需要長時間的歷程的。
3.要讓上帝改造,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歷程是讓上帝改造他們,更新他們的心思意念,然後不是要他們離開世界,離群索居;而是在世界中,將被上帝改變價值觀的生命,一點一滴地帶進世界中,來實現上帝的旨意。就是上帝看為良善、完全、蒙祂悅納的旨意。甚麼是上帝看為良善、完全、喜悅的旨意呢?那是:看待自己:有信心卻不過頭(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的信心來衡量,看得合乎中道。v.3)。看別人:差異變成一個肢體不同功能的美好(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有一樣的用處。v.4);看弱者,變成親愛的對象(要俯就卑微的人v.16);看生命的喜悲,變成共度的時刻(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要與哀哭的人同哭。v.15);連看待仇敵,都變成可挽回的對象(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v.20)…。於是,帝國主義價值觀,不再主導羅馬教會兄姐的價值觀,使他們困在無法彼此共處的困境中。而是因著把自己獻上,能經驗被上帝改造,心意的更新,具體地在看待自己和對待他人上面,產生了美好的變化。(羅12:3~21)
四、今天,讓上帝繼續改造我們,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
這樣的生命更新變化,不僅是第一世紀的使徒保羅以及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所領受的恩典,也是今日的教會繼續在見證的恩典。當我們看見天主教會的領導者(教宗)接近那些在世人眼中無地位和價值的人,就是貧窮的、受壓迫的、處於不利地位的人,並為他們仗義直言時,我們看見教會仍有人走在這個被上帝更新、不被世界同化的道路上。
當我們看見牧者同工願意不分性別輩分,欣賞彼此的差異、並在軟弱時彼此扶持,我們感謝上帝繼續在我們當中行更新變化的工作。當我們看見弟兄姊妹,在每天的生活中,不以收入、婚姻狀態、成就、知識多少、被愛與否、教養如何、外表儀容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而從耶穌的眼光開始更多接納自己、與別人和好時,我們看見上帝國開始在這世界實現。
結論
這樣將自己獻上,看見上帝對人的改變所帶出來對教會、對世界的祝福,是何等激勵人心的。是保羅所說的:上帝所喜悅的,也是上帝最喜悅我們獻上的敬拜。
最後我有個邀請,在我們的一生中,持續不斷回應保羅的勸勉,就是:把困住我們的價值觀帶到上帝面前,就是那些與上帝看我們不一致的價值觀,連同這個受困的生命一同擺在上帝前面(獻上活祭),讓上帝改造我們,打開我們的眼睛、耳朵,聽見從祂而來的話語,來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祈求,因著上帝的憐憫、因著福音的大能,上帝可以透過我們這一個又一個持續被祂更新的生命,在我們的教會中,我們所處的世界中,帶出更多上帝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旨意。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這怎麼可能?

講道內容
講題:這怎麼可能?
經文:使徒行傳3:1~10
主講:賴毅穗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三月六日

一、前言:你還期待那些不可能發生的美好事嗎?這怎麼可能?不敢禱告病人得醫治!
 各位牧師、長老、執事、兄姐們,大家平安!讓我們一起來禱告。慈悲愛我們的父神上帝,我們感謝你,讓我們能夠重新聚集在你的聖殿,為了要敬拜、為了要聆聽主你對我們的話。主,我們求你聖靈在我們當中運行,幫助我們每一個人,打開心門,領受主耶穌你自己的話。同心感謝,奉靠救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有一次,我和一位當律師的長老聊天,他跟我說,最近接到一個死刑的案子,他說這個案子已經上訴了好幾次了,每一位接手的法官,都判定是死刑。這位被告也已經被關了十幾年,所以這個律師接到這個案子的時候,他有點重新去審理這個案子。當他理解來龍去脈之後,他決定要為被告來打官司。一般人會說,要從死刑到無期徒刑、減刑或量刑;但他卻要證明這個死刑的被告是無罪的。我聽了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怎麼可能?」已經十幾年了,很多法官都已經判定他是死刑了,怎麼可能這位律師長老,要為被告爭取無罪釋放?這個長老忽然很嚴肅地告訴我,毅穗,我們的信仰,不就充滿著很多不可能的事情?他說,我們的信仰,不就是在盼望,然後同時做一些不可能會發生的好事?我們在傳的福音,不就是從死裡復活、耶穌基督的福音;不就是相信,那出生就是瘸腿的,可是後來卻又可能行走的美好事?
二、本文:一個生下來就瘸腿的人,過著怎樣的人生?
 今天的經文,可能主日學小朋友都很熟悉,我們也會唱這些歌,說,瘸腿的都會行走,讚美上帝!弟兄姊妹,如果我們今天把我們自己放在那個時代背景裡面,假設我們就是那個時代背景裡面的人的時候,我們面對一個生下來就瘸腿的人,在一個醫學、科學都不發達的年代,我們真的會像使徒彼得、約翰一樣,去相信說,生下來瘸腿的人能夠行走?當一個出生下來就瘸腿的人,他已經面對了很多情況是,要倚靠很多別人的幫助。他也沒有行動的自由,到哪裡去都要倚靠別人抬著他、推著他、扶著他。他開始發現自己的問題,不只是倚靠別人而已;他過著一種不敢理想、夢想的人生。根據經文來看的話,這個瘸腿的人已經四十幾歲了,我相信在他過去這麼多年的乞討生活裡,他應該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在他面前來來去去。
真誠的對話、眼神的交流
 一段真誠的對話和眼神的交流,開啟了他們之間的互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緬甸有許多乞討的人,他們會眼睛注視著你,看著你,指望從你身上得到些什麼。我的反應是,我不敢看他們,好像是我對不起他們一樣。所以我想,這個瘸腿的人乞討的時候,大部分人要碼是快快地給、然後走開;甚至有些人是假裝沒有看到的,就從他身邊經過。但今天很特別的是,他看見彼得和約翰的時候,他們的眼神沒有閃避這個人,反而是跟他開始有一段眼神的交流。這兩個人慢慢地走,而且還一邊走、一邊看他。而且最後來停在他面前,很仔細地注視,看這位瘸腿的人。這對瘸腿的人,應該是相當特別的經歷,因為有可能在他數十年乞討的生活當中,彼得和約翰可能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他們開始有一段對話,彼得看他、他也看彼得。這瘸腿人看彼得,好像不是有錢人,如果以外表來看的話。但彼得卻好像有一些特別的東西,在他們生命當中流露出,所以他們在開始一段靈的交流、真誠地對話。
 這瘸腿的人先看彼得、彼得看他,後來彼得又跟他說,你看我們。好像是說,從頭到腳你看清楚,我們有什麼?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這個瘸腿的人,看到彼得、約翰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心裡面想的是什麼?他們看起來,不像有錢人;可是他們的外表如此地平凡、卻透露出一種生命氣息。這是一段非常真誠的對話,讓彼得和瘸腿的人,產生一段互動的關係,也讓瘸腿的人心開始柔軟,沒有拒絕接下來幫助他的行動。
短期需求vs.長期需求
 短期:錢財或食物。長期:行動的自由、靈魂的救贖!
 或許我們會說,這個瘸腿的人他想要一些金錢、及一些食物來幫助他;但是很特別的是,彼得和約翰和擁有超乎這些人類一般所求所想的東西,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信仰。
 彼得看重的是一種不同於這個瘸腿的人的眼光;當我們說,這個瘸腿的人他要錢或者食物時,我們可以把它歸類在一種短期性的需求,因為你有錢會花、有食物吃飽還是會餓。可是彼得和約翰看到的,卻是他們長期的需求,而且是兩種。
 一種是行動,他覺得這瘸腿的人,需要的不只是食物或者金錢;他需要的是一種行動的自由。甚至是一種夢想自己可以有理想的人生,去追尋夢想的自由,而不是被束縛。第二種的需求是永遠,永恆的天家、靈魂的救贖。因為就算這瘸腿的人能夠行走,有一天還是要面對死亡。但如果他的靈魂沒有得到救贖,那麼這一切將成空。所以彼得才跟他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弟兄姊妹,這是一句非常嚴重的話,它不像我們歌曲唱得這麼歡欣,因為當所有的使徒在講出這句話時,其實就是在挑戰當權的撒都該人,而撒都該人是不相信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所以他們反對當時的宗教組織、政權,他們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來實踐他們的信仰。
信仰的轉捩點
 彼得的生命更新:見證耶穌復活,領受聖靈大能。
弟兄姊妹,當彼得敢這麼說的時候,他過去的紀錄其實不是那麼光彩;但是他今天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一樣。當耶穌從死裡復活的時候、當他領受聖靈的能力的時候,他倚靠聖靈的能力,才有辦法、才敢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這是超過他本身的能力的。這不是他的能力,叫一個瘸腿的人起來行走,不是人的能力、不屬於人的,是屬於上帝的。當他有這樣的信心時,他倚靠聖靈的能力,能夠做這樣的事。
這怎麼可能?從懷疑到相信!
 如果我是瘸腿的人,或是彼得、約翰,我是懷疑還是相信?
 如果我們是那位瘸腿的人,我們會怎麼想?四十幾歲了,我們已經乞討了那麼多年,有人來到我們面前,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時,你心裡會怎麼想?你會不會想說,這怎麼可能?我已經瘸腿四十幾年了,你說叫我起來行走,這怎麼可能?其實不是這瘸腿的人不想行走,而是在他過去生活當中,他已經期待好多次、盼望好多次,都變得失望、甚至絕望,已經認清生命的事實時,他覺得「起來行走」這件事情,已經是不可能的。但是弟兄姊妹非常奇妙,他相信這件事是有可能的。對我來說,這非常地難,因為我們常常都以過去失敗的經驗,來侷限未來。
 當我在緬甸做宣道工作時,我和我太太主要以老師的身份,在裡面教書、然後傳福音。我發現緬甸的學生有一種特質,就是他們不是不要追求夢想,或不要理想的人生;而是他們被一種貧窮給綑綁住,被傳統的宗教、思想給捆綁住。他們不是不想信耶穌,可是來到教會、回到家,第一個逼迫他們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親。他們不是不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可是沒有錢:我連坐車的錢都沒有了,怎麼去外地唸高中?所以很多都說,老師,你講的離我們很遠。追求夢想、行動的自由。有一個女孩子,名叫匡小煥,是我們今年國中三年級畢業的學生。我們去家裡探訪,她的父母生了七仙女,家境非常地貧窮;但是她成績非常優秀,我推薦她去讀高中。國中畢業後讀高中,這在台灣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但在我們那邊非常困難。她說,我真的很想去讀高中,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家太窮了,七個姊妹,我需要去賺錢。而且我很多姊妹都沒有讀書,我能讀到國中三年級很好了,我很感恩。我覺得她心很柔軟,當我們跟她傳福音的時候,她差了那一步,幾乎就要決志信主。我覺得放棄太可惜,所以我們就大膽地去她家探訪,跟她父母親求情說,可不可以讓她讀高中?我們為她來籌募高中獎學金。雖然不至於賺錢,但至少讓她讀高中的三年裡,學費不用擔心,可以嗎?我們去求情。她的父母親考慮了一天之後,答應我們說好啦,破例讓她去讀高中。她那喜極而泣的表情,我覺得非常感動,因為對我們來說,好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來發生。
 如同這位瘸腿的人一樣,如果他能夠相信彼得所講的話,有行走的可能性,我相信他的人生是一百八十度往不同的方向走。如果他不相信的話,這位瘸腿的人,很可能生命就停留在原地,過著原本的生活。弟兄姊妹,但我們要想個問題是,彼得和約翰是怎樣的人?不就跟我們一樣的人嗎?但為什麼他們背後有一種信心,是他們敢講出超越他們能力和所求所想的,這樣的話?他們會不會擔心,我說奉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萬一沒有成功怎麼辦?萬一你沒有行走,那怎麼辦?萬一失敗了怎麼辦?我們是不是會拿過去的經驗或想法,來限制耶穌無限的作為?我們會不會因為很多的考慮、計畫、煩惱、擔憂,所以不敢放手一搏來冒險?
實際的行動:把我所有的給你
 彼得大膽的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彼得用他最實際的行動,來面對這位瘸腿的人。當他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的時候,他給他最適切、也最實際的幫助,就是伸出手來拉他一把,而不是站在旁邊袖手旁觀。這有何關鍵?當耶穌基督的能力臨到的時候,弟兄姊妹我們有我們的責任,就是去伸手拉一把那位瘸腿的人,這才是最實際的行動,而不是袖手旁觀。因為當彼得伸出手來拉他一把的時候,這位瘸腿的人心裡面相信的時候,他們之間產生了一種信仰的連結。
 我們都知道彼得的力氣很大,可是再大也不可能扶他一輩子吧?這位瘸腿的人必須自己相信自己能走啊!我能夠走的,我能夠行走的,必須相信這件事情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成就這件事情。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把我所有的給你,就是把我所有的信仰給你,我有什麼、我給你什麼。這是一個在不相信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年代,這是一個在宗教組織當權的年代,彼得和約翰講出這樣的話。他大膽地說,我倚靠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最大的神蹟
 從一個瘸腿不信的人,變成一位讚美上帝的人。
 當他們行走、跳躍著,讚美上帝的時候,這是一個從軟弱、瘸腿、不信耶穌的人,開始走向一個全新的人生,變成一個讚美上帝的人。這個瘸腿的人沒有跑走,說,我健康了!我立刻跑去工作;他和使徒們一起進入聖殿,他讚美上帝,知道這能力,是出自一位高過人所求所想的。而最大的神蹟,也不只停留在這瘸腿的人能行走而已,而是這個瘸腿的人,他信耶穌,他相信上帝,這才是最大的神蹟。因為當他的靈魂得到救贖之後,有一天當他面對死亡,他可以相信他有一個永恆的天家。
 這三人跳躍、行走時,他們同時間在做一種活的見證。因為剛剛很多人,陸陸續續經過聖殿,他們會很好奇,這人剛剛在門口看過;甚至是,這人我十幾年都看著他瘸腿坐在聖殿門口,不是嗎?發生了什麼事,怎麼可能他會行走?他們在做活活的見證說,這是可能的。彼得和約翰也是這樣。若有人認出,哇,這不就是當年那三次不認主的彼得、不就是那群耶穌的學生,必是那群貪生怕死逃走的人,怎麼現在從漁夫變成佈道家?從稅吏、軟弱的人,變成大有能力的人?在人不能,在上帝凡事都能。
三、結論:期待那些不可能發生的美好事!
 三年前,我們在非常鄉村的地方,教過唐小惠和王小花。當她們兩年前一樣要從國中三年級畢業的時候,她們都非常開心,因為都創下家族中最高學歷的紀錄,在我們那邊,唸到國中非常不容易,而且還是女生,更不容易。所以,她們心滿意足地說,謝謝!可以了,她們應該要接受父母親的安排,出去工作賺錢養家。但是我問她們,妳們其實還想唸書嗎?她們成績非常優秀、非常有恩賜、心地非常柔軟;我問她們說,妳們還想讀高中嗎?她們害羞地點點頭。但老師,這不可能啊,我國中畢業已經很滿足了。但沒有想到,過去這兩年多來,透過台灣兄姐、教會的幫助,讓她們真的領到了獎學金,真的去到城市唸高中,已經高二、今年升高三了。
 台灣的學制和緬甸有些不一樣,他們是三月升新學年,換句話說,到明年二月,她們就高三畢業了。她們非常開心地說,老師,我們的志向就是高中畢業後,要回到我們的鄉下去當老師,教更多學生!因為有高中學歷非常好。我說不行,不好,不可以;妳們還可以飛得更高、更遠,來台灣讀大學吧!她們說,這怎麼可能?從國中畢業,能讀高中很滿足了。問要不要來台灣讀大學,說,老師這怎麼可能?你不要開玩笑,沒有錢、沒有機會,不同的國家。當我跟她們說,我心裡想的,不是要妳們拿到高中文憑,回鄉下當小學老師;我盼望妳們成為鄉村裡,第一個有大學學歷的基督徒女校長。她們都還沒信主,可是我盼望她們用生命,徹底改變鄉下的環境。用你們的活見證來影響相村裡的孩子和大人,說,她們就是住在隔壁,沒讀過書的小女孩,怎麼今天從台灣的大學畢業,基督徒的女校長?他們會覺得驚訝,是因為在那邊,不可能有女的校長,也沒有大學文憑。但我的重點是,她們要成為基督徒的女校長,因為唯有這樣,她們的生命才能影響更多的生命。
 耶穌做過這樣的事情,是在路加福音說,叫人起來行走很簡單,但赦罪卻很難,誰有赦罪的權柄呢?今天的新聞在後半段也提到說,以色列人啊,你們為何覺得稀奇?為何注視著我們,以為我們憑著自己的才能或虔誠,叫這人起來行走呢?都不是,當我們在做宣道事工的重點時,不是只有改變她們生活的現況,不是濟貧;而是要幫助他們行走在一個正確的方向,這才是重點,走去哪裡才是重點,幫助她們有尋找夢想的勇氣之外,還要引導她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人生,擁有一個信仰的生命,這才是把我所有的給你、把我們所有的給他們。
 我們的信仰就是充滿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的信仰就是盼望、同時在做不可能發生的美好事情,不是嗎?一起來禱告。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基督,我們感謝你,當我們面對各樣的挑戰、處境時,主我們倚靠你。主我們知道我們軟弱、有罪,但是我們倚靠你。主,我們知道,我們用自己的想法、經驗,來侷限許多的事,但主你卻是無限的上帝。主,讓我們相信,在你沒有難成的事情。當我們面對許許多多還沒信耶穌的人,面對許許多多環境的變遷與挑戰時,主讓我們專心仰望你,以單純的信心來回應你。求你聖靈充滿我們,給我們力量,與你同工來傳揚主你的福音。同心感謝奉靠救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以色列中的暗夜



講道內容
講題:以色列中的暗夜
經文:士師記21:25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一、前言
二月份教會樂活讀經的進度是在讀士師記,當我們在讀士師記整卷書的時候,你有什麼樣整體讀經的心得呢?在整卷士師記當中,總共我們曾經看過有幾個士師的名字呢?有些士師是佔比較多的篇幅來記載,有些士師只是提到他們的名字而已!而從這些士師的故事當中,讓你學習到什麼樣的功課呢?我們可以從所讀的經文中看到,當以色列百姓向上帝哀號,上帝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區、興起不同背景的士師來解救受外族欺壓的以色列百姓!讓他們可以暫時的喘口氣,過幾年國家太平的日子!期盼能通過我們這個月來,認真的研讀上帝的話語讓我們學習到,上帝通過整卷的士師記、要我們學習以及領受的功課!
當我們在讀士師記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上帝所派要拯救以色列百姓的士師,他們是多麼的英勇、他們是如何以寡擊眾,打敗人數眾多的外族!我們是否都只是沉浸在許多以色列民族英雄士師的故事之中而已呢?照聖經的記載,當時這些的士師他們的確也扭轉了以色列衰敗的國勢,讓許多受苦的以色列百姓可以過幾年太平的日子!而這些英勇士師故事的背後上帝還要通過所記載的經文,告訴我們什麼呢?
當我們在研讀如同士師記「故事文學形式」聖經文本的時候,牧師有幾點的建議與提醒,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了解上帝通過此段的經文,要啟示我們的話語
1.基本上、我們要將聖經的經文(文本)讀熟,這段的經文我們看到什麼?我們可以運用5W1H的研經法,對聖經的經文有些基本的了解。
2.上帝通過這段經文要告訴以及提醒我們什麼呢?
3.在我生命的處境之中我今天所看的經文有那幾點?與我的日常生活是發生關聯的?
4.我要如何運用、實踐聖經的經文在我的日常生活之中呢?
另外,我們也可以用望遠鏡、巨觀的方式來看聖經,如同通過望遠鏡、巨觀、概覽的方式來研讀聖經,觀看浩瀚的宇宙來認識上帝,讚嘆上帝巧妙的安排!我們也可以用顯微鏡、微觀、研經的方式來研讀聖經,觀察一花一草一木體會上帝精巧的設計以及創作!讀聖經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值得我們花一生的功夫好好來認真研讀聖經,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一生不同生命處境之中的扶持與幫助!當你發覺讀經的樂趣之後,你會沉浸在浩瀚經文的世界之中而愛不釋手!在牧師陪伴我們和平教會許多長輩的過程之中,深刻體會到我們教會有許多的信仰長輩,他們是如何通過每天認真研讀上帝的話語,讓他們生命是充滿著平安、盼望與喜樂!
現在讓我們就拉開場景,來看這段時間我們所研讀整卷的士師記、牧師要從巨觀的角度與大家一同來領受上帝通過整卷的士師記要啟示我們的話語。
士師記是在描寫以色列歷史當中約400年左右士師期間這段的歷史。前面有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約書亞帶領以色列百姓過約旦河、當時他們都已經定居在上帝應許的迦南地!士師記後面是銜接先知撒母耳、膏抹掃羅以及大衛成為以色列的國王!有聖經的學者將士師期間這段300年以色列的歷史稱作是「以色列中的暗夜」的時代!
首先、我們先來看幾個士師記的背景:
二、士師記的背景概要
(一)劃時代的領袖 摩西、約書亞 相繼離世
以前有摩西帶領全體的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也有約書亞帶領全體的以色列百姓―過約旦河進入上帝應許的迦南地!但是、當一代的領袖 摩西、約書亞相繼的離世,再也沒有出現強而有力的領袖來帶領全體的以色列百姓,而且當時以色列百姓各支族都已經散居在迦南各地,相互的關係為一鬆散聯盟的關係、當各支派發生外族侵擾的時候,別的支派還會考量他們自身的利益,要不要出兵協助!可以說是一盤的散沙!
(二)以色列十二支派依照所分配土地,散居在迦南各地處享受流奶與蜜的生活
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百姓攻佔迦南地的軍事行動到一段落,以色列十二支派依照所分配土地散居在迦南各地;雖然他們在物質的生活上不像當年在曠野的時候,是過著艱困的生活;他們可以享受流奶與蜜豐富物質的生活,享受上帝所賜的美好!在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的狀況之下他們卻逐漸淡忘賞賜他們這一切引導他們出埃及地的上帝!原本在曠野地與上帝有非常親密關係的以色列百姓將引導帶領他們的耶和華上帝,只局限在示羅的會幕裡面!離開示羅之後他們仍是照著自己原本的想法、私慾在過生活!原本的耶和華上帝是他們的王、是他們的主是他們的倚靠以及幫助;現今生活的條件改善了,以色列百姓卻離上帝越來越遠!而且、各支派的族長變成他們各自領導的中心,全以色列民族、沒有統一的領袖來發號施令;各支派的領袖各行其事,橫向的連結越來越差;只剩下表面上共同的祭祀而已!如此的關係、一代傳一代,他們共同的使命與目標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一致!如同我們現今的許多家族一樣、一代傳一代親族間的連結,是越來越薄弱;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好幾代基督徒的身上、耶穌基督的形象、是越來越模糊!
(三)原本迦南地的文化、宗教、生活習慣以及迦南人所拜的神 逐漸影響上帝的百姓
以色列十二支派他們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是-他們沒有聽從上帝的命令完全除滅原本住在迦南地的七個民族(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以至於許多原本迦南地的文化、宗教、生活習慣以及迦南人和他們所的神明(巴力、亞斯他錄、亞舍拉)成為他們的羅網,什麼是羅網?就是陷阱、漸漸在改變他們,一點一滴慢慢在影響著他們,完全不知情,直至無法自拔的的地步!
(四)雖然是定居在迦南美地、但外族的侵擾也一直不斷。
他們雖然已經定居在上帝所賞賜給他們迦南地,但仍然受到許多外族的侵擾以及攻擊。這些外族有米所波大米、迦南王耶賓、亞捫、米甸、摩押、亞瑪力、非利士。我們所看的這些士師,就是當以色列百姓在不同的地區,遭受外族攻擊的時候,上帝在不同的地區興起不同的士師來拯救他們,而這些士師都是區域的領袖並非是全以色列民族的領袖。
三、讓我們一起用圖片來回顧士師記所記載的 12位士師(這位士師、是什麼人?)
1.士師俄陀聶 猶大支派【士師 三 7-11 】打敗美索不達米亞人 享40年太平
2.士師以笏 便雅憫支派【士師 三12-30】擊敗摩押人 享80年太平
3.士師 珊迦 流便支派【士師 三31】 擊敗非利士人 享10年太平
4.女士師 底波拉 以法蓮支派【士師 四-五】擊敗迦南人 享40年太平
5.士師基甸 瑪拿西支派【士師 六1-九57】擊敗米甸人 享40年太平
6.士師 陀拉 薩迦支派【士師 十1-2】享23年太平
7.士師 睚珥 瑪拿西支派【士師 十3-5】享22年太平
8.士師 耶弗他 迦得支派【士師 十6-十二7】擊敗亞捫人 享6年太平
9.士師 以比讚  西緬支派【十二8-10】 來自猶大 享7年太平
10.士師 以倫 西布倫支派【十二11-12】享10年太平
11.士師 押頓  以法蓮支派【十二13-15】享8年太平
12.士師參孫 但支派 【士師 十三1-十六31】擊敗非利士人 享20年太平
四、整本士師記讓我們學習的功課
1.上帝在不一樣的世代、呼召不同背景的人,使用非常普通的器具,完成上帝救贖的任務,因為上帝的靈與他們同在 。
有時候我們都會被我們本身的身分、地位、才能、學識所限制、不敢為主所用,但哥林多前書一章26-29所提到「26 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 27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28 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29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 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士師使用非常普通的器具來完成上帝所交付的重責大任,雖然他們都是用世人看不起眼的器具,但是因為有上帝的靈與他們同在,他們就能完成上帝救贖的任務。如同撒加利亞書四章6節所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不知我們是否會覺得,我們自己沒有什麼樣的能力或者是才能可以為上帝做什麼樣的服事,在我們的周圍有太多能力比我們強的人!我們每個人在上帝的事工之中,都扮演不一樣的角色,我們更可藉由服事、對信仰有不同的認識與體會。有一次,有一位指揮家在指揮一個大型的合唱團以及管弦樂團合作的預演。當彩排到了中段的時候,喇叭、高聲地鳴響;鼓聲、也隆隆作響;而小提琴也拉著優美的旋律﹔這時、有一位吹高音笛的樂手,他在喃喃自語的說:“我所做的有何益處呢?我還是別吹了吧!反正也沒有人聽得到我吹的聲音、不差我高音笛的聲音!”於是他只是把樂器放在嘴里,卻沒有吹出聲音。然而不到片刻,指揮就大叫起來:“停下來!停下來!高音笛在哪里?”全場最重要的人發現高音笛的聲音消失了。愛我們的上帝就是那位指揮,就是我們教會的頭、我們的王,祂正在問你和我說:你在那裡?
同樣,在我們教會的事工上,我們每個人都扮演也不同重要的角色,不管我們的才能是大是小,要是我們沒有盡力,整場的表演就不會完整。上帝在不同的世代,都會邀請、呼召我們來和祂同工、來完成祂的救贖計畫以及聖工,你是否會願意回應上帝對你的呼召以及邀請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出身背景、恩賜、特質、個性以及能力,當上帝呼召你的時候,你是否願意謙卑、順服在上帝的面前,向上帝說:「主啊!我願意讓你使用!懇求祢的靈與我同在!我要成為你合用的器皿、成為你要祝福他人的管道!」
2.以色列百姓落入罪惡的循環中(犯罪 受苦 呼求 拯救) 反思我們生命的實況,是否都一直陷入此循環之中呢?
我們可以從士師記許多不同士師的故事當中、看到這句話:「以色列百姓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上帝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從士師記第三章第七節開始就有七次類似的經文記載:
在士師時代裡,以色列人沒有王,任意而行,與外邦人混雜,社會上充滿許多的悲劇。當以色列人忘記上帝、離開上帝的時候,上帝就把他們交在外邦人手中,讓他們遭受四圍外族的壓制。他們在外邦人的欺壓之下受苦,就哀求上帝,上帝便為他們興起士師,拯救他們脫離外邦人的手。士師記就是記載這樣的循環:犯罪、受苦、哀求、拯救。以色列人在這400年中、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周而復始的重演在他們當中,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士師記共記載七次墮落的循環
或許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士師記裡精彩動人的故事,基甸的三百壯士、大的勇士參孫、女士師底波拉等。但是、我們是否有整體來看士師記整體的脈絡呢?士師記不僅僅將當年以色列人許多的掙扎與失敗生命的經歷,非常真實的紀錄下來,更要讓我們能看到以及深刻體會到、聖經所描繪以色列百姓當年所遇到的困境,其實也是今日我們基督徒會面臨一樣的掙扎與挑戰。我們是否與當時的以色列百姓一樣,一直陷入在罪的循環之中呢?
各位弟兄姊妹!不知我們是否會覺得,我們都不喜歡提到有關罪這個字,好像是很沉重,或者是很不願意提及到罪,我們都很習慣用防衛機轉的方式,不願意正視它存在我們身邊的事實,如同我們看到我們不喜歡的電視節目一樣,我們就將他轉台, 但罪、還是依然存在於我們生命的實況之中、一直在影響著我們、讓我們一直向下沉淪!魔鬼可說是最喜歡我們一直是讓罪惡綑綁著,讓我們不敢親近愛我們的上帝,讓我們如同陷在泥沼之中無法自拔;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讓罪慢慢的侵擾著你,讓你完全不知情、還樂在其中!
保羅在以弗所書的四章27節 提醒我們:「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五、結論: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士師記第廿一章25節:「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可以說是士師記的作者對300年的士師時期所下的結論;這句話在士師記最後的五章裡總共出現了四次(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當時的以色列中沒有王嗎?其實不對,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與耶和華上帝立約的時候,耶和華上帝就是他們的王!摩西要以色列人遵行上帝的律法,跟從上帝的帶領,耶和華上帝就要為他們爭戰。只不過當摩西、約書亞相繼離世之後,以色列百姓就慢慢的離棄上帝,他們早已忘記耶和華是他們的上帝、是他們的王,所以各人就任意而行,以致於他們自己成為自己的王,自己的想法成為自己生活行為上的準則。雖然當時以色列百姓、有耶和華上帝為他們的王,但是、他們卻沒有將耶和華上帝擺在他們生命中的主位,如同當年在伊甸園之中,蛇對人類所說的誘惑,仍然在士師記的時代中發酵,也在我們現今的世代中暢行無阻!蛇對人類說:「當你們吃了那分別善惡的果實之後:「你們的眼睛會明亮,你們會如同上帝一樣。」」也就是說自己期待成為自己的上帝,自己期待成為自己的王,自己想要決定自己的人生,這是我們每個受造物――人類,一直最容易且最喜歡犯的罪!若我們一直如此,我們將一直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沼之中、這也是我們人生最為痛苦的根源!各位弟兄姊妹!放手吧!邀請主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主,讓「自我」從寶座退下來,讓基督坐在我們生命的寶座之上讓祂來掌管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