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鄭信真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鄭信真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0年10月8日 星期日

請親屬密友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10.08
作  者: 鄭信真 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章1~2、24~33節】

使徒行傳第十章雖然記載一位羅馬軍人,如何透過彼得、邀請彼得,成為基督徒的經過,但是從整個教會歷史的眼光來看,我們發現使徒行傳的第十章是教會史上很重要的突破。因為當耶穌基督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受差派去傳福音,傳耶穌基督復活的大好消息。他們傳的對象都是猶太人,所以福音仍然在猶太人的圈子裡,後來福音透過保羅傳到外邦的地方。保羅到外邦,就是猶太地以外去傳福音,把福音帶開來,到羅馬也帶到全世界。但是第十章會發現在整個這樣的發展當中,有個小小的記載,就是哥尼流跟彼得之間的發展。  我們會發現最先把福音帶給外邦人的,不是保羅,而是彼得,最先成為基督徒的外邦人是哥尼流。聖經的註釋家解釋聖經的時候,不忘提醒一句話,他們說:『保羅是外邦的使徒。』他確實將福音帶給外邦及整個世界,馬太福音敘述耶穌曾將天國的鑰匙,交託給彼得。這是很重要關鍵的時候,彼得確實扮演開鎖的人。使徒行傳第三章談到傳道給猶太人,讓很多人感動,聖靈降臨把天國開了,把天國的福音傳給外邦人,是彼得。他在這裡做了很重要的工作,雖然他做的時候,心裡還很猶豫,能不能跟外邦人在一起、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猶太人本來不應該跟外邦人往來,但是因為上帝的指示。其實他也知道真的要做的是甚麼?他到哥尼流的地方說,你們請我來要我做甚麼,你們說看看? 

今天早上我們用這一段聖經,思想一些神要我們特別清楚的一些信息。廿四節敘述彼得被邀請來該撒利亞,來到哥尼流的地方,哥尼流早已邀請了他的親朋好友。哥尼流是個羅馬軍人,百夫長好像連長一樣,是羅馬的軍官派住在該撒利亞,是很重要的城市,駐守在那個地方。哥尼流有個很特別之處,第十章一、二節敘述是羅馬軍官,但是他已經敬拜上帝,雖然他還不認識耶穌,但已經接受猶太的信仰敬拜上帝,是個虔誠的人,全家敬畏上帝。是很奇妙的人,羅馬軍官照理說要拜他們的皇帝,用羅馬他們的宗教信仰,但是他來到猶太的地方,接受猶太人的信仰,所以神給他異象,引導他去邀請彼得來。他在禱告的時候有異象,神要他邀請彼得到他們當中,他就照這樣做,找他的部下、親屬,去邀請彼得來。 

當哥尼流準備邀請彼得來的時候,他很用心做了安排,就是請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接待彼得。哥尼流是個軍人,有人認為軍人是雄赳赳、粗線條的,一個命令用動作就可以。他粗中有細,細心的安排,當彼得要來了,就將他的親朋好友召集在一起,請彼得來對他們講話。卅三節最後面,彼得說:『你來了很好,現今我們都在上帝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他把他的親朋好友邀請來,是傳福音的一個方法,邀請傳道人到他的地方來,找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聽傳道人講話。 

教會一直在努力傳福音,過去傳福音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辦大型的佈道會。記得年青的時候,有非常多的佈道會在台灣舉行,甚至葛理翰牧師都來到台灣。近來這種佈道會比較少,因為辦佈道會是邀請還沒有信主的人來參加,常常邀請不到。所以佈道會的聽眾常常已經是弟兄姊妹,最後佈道會就變成培靈會。有時教會在辦佈道會信心不夠,就稱之為培靈佈道會,兩個性質是不一樣的。一是以信主的弟兄姊妹為主,一是對還沒有信主的弟兄姊妹來舉辦的,但卻把兩個混在一起,因為沒有把握聽眾是誰。我最近看到辦佈道會很吸引人,前面有很多的歌星、影星表演,後面才請牧師來佈道,這表示邀請人很困難。大型的佈道會現在比較少看到,所以傳福音的方法又有變化,用邀請的,就是我們去邀請人來聽福音,一個人去邀請一個人或兩個人,本來佈道會是面的,現在變成點的。我們發現邀請人到教會來也滿困擾的,因為教會牧師在講道的時候,一般不是以佈道為主,而是以帶領已經信主的弟兄姊妹明白神的話語,傳遞更多的信息,是一種較培靈性質的,所以效果也不是很好。 

回顧二000年前,哥尼流這位羅馬的軍官,他做了很奇妙的方式,邀請彼得到他的地方,讓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聽彼得說話。我最近有個很特殊的機會,受邀參加一個餐會,這位主人我跟他不是很熟。那是去年九二一之後,我參加了霧社、瑞連地區部落的兩間教會│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找我一起來關心,他再介紹我認識這位朋友,一年之後我們有機會到災區去,也一起為他們歸劃使用水的系統。在兩個禮拜前,打電話來邀請我和那位神父去參加他的餐會。他想邀請很熟的朋友,希望我一定要來一起聚餐。我說:『是甚麼特別的會?』他不告訴我,我猜不是他的結婚就是他的生日,大概是這樣吧!因他的盛請,我就答應了。那天晚上,我參加他的餐會,總共邀請了廿個人,經過介紹我發現,除了我跟那位神父之外,全是他扶輪社的朋友。他在扶輪社非常的積極,他的家都在新加坡,只有一個人在台灣,那天是他六十歲生日。他決定在生日的時候,一起與台灣的好朋友分享,所以他請大家來吃飯,事先不告訴別人是怕大家送禮,所以那天幾乎沒有人送禮。我參加過狠多的餐會,但是這個餐會滿特別的,因為那些人他大部份都認識,只有我跟這位神父與他不熟。在吃飯告一段落之後,主人說生日感言,就談到他去年做了很有意義的工作,與大家分享,也請大家來幫助。談到他去災區服務的工作,當他講完之後,就介紹神父與我跟大家認識。一年下來他跟我們一起工作,尤其是在關心原住民的時候,他在思考為甚麼在這麼偏遠的地方連廟都沒有的山區,一百多戶的地方,天主教、長老教會在那裡與原住民的朋友生活在一起。他很好奇、也想去瞭解,是甚麼力量讓牧師和神父在那個地方留下來?所以他說:『他今天邀請一位牧師和神父來,是表示他對基督教信仰的開始。』我嚇了一跳,因為他過去從來沒有告訴我這件事情,在他的生日餐會做這樣的宣佈。更奇妙的,他說:『各位都是好朋友,我今天特別邀請他們來,你們可能會感覺很奇怪。我想開始多多瞭解基督教的信仰,也應該有機會讓你們知道,請牧師和神父講五到十分鐘,看看這樣的信仰好不好?』他也沒有告訴我事先要做短講,即席介紹信仰,感謝神,透過這樣很奇妙的聚會,尤其主人巧妙的安排,一個生日的餐會也可以變成佈道會。

2000年9月10日 星期日

隱藏的真理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9.10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九章3032節】 路加福音十八章3134節】

  馬可、路加、馬太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如果我們仔細注意聖經上標題,在路加、馬可這幾個地方都有記載受死、復活的地方,耶穌一次又一次的告訴門徒,他會受難、並且要復活。今天我們所讀的這一段經文,是在他們要進到耶路撒冷之前,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就將一一的實現。耶穌在這裡再一次很嚴肅提出這樣的宣告,我們要特別注意路加福音十八章卅四節,同樣在馬太、馬可有這樣的宣告,但又多加了一句話,『這些門徒一樣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隱藏的,他們不曉得所說的是甚麼?』有三次來描述耶穌的宣告,他們完全不明白。   耶穌一次又一次的告訴門徒,將要面對受苦及復活,愈在接近事情要實現的時候,因為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後,這些事都會實現。但是根據聖經的記載,這些門徒卻一點也不曉得,路加在這邊加了一句話,意思乃是隱藏的。今天對隱藏的真理分為幾項,大家一起來思考。 

第一項,很多真理是有隱藏性的,許多是事情的發現、證實都有它不同階段的意義。在醫院有常常發生這樣的事,被診斷為絕症,生命不會太長久了,這個時候醫生是要告訴這個事實,如何告訴他的親人,卻有不同方式的說法。往往醫生對病人不會很直接明白的告訴他生病的情況以及真相,明講、說一半、模糊不清的說,稍微騙他一下。我們相信醫生的用意是發自好心,這些親人做這樣的決定也有他們的考慮,但是不管怎樣的包裝是無法抹煞事情的真相。現在醫學方面要求全身的檢查,我們經常講『預防比治療還重要』。長老教會的總會有個委員會發現,長老教會牧師的死亡率非常的高,碰巧我也屬於那個委員會,我受託向保險公司替這些人買保險。我找了非常熟識保險的負責人,聽到要替教會牧師買保險,他覺得很高興,可以特別的優待。他相信擔任牧師職務的死亡率應該比較低,因為有上帝特別的照顧,所以用很低的匯率替所有長老教會的牧師買保險,這是一九九四年所發生的事。     

在一九九四年買了保險之後,那年就發生六件牧師過世的事情。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對我說:『為甚麼跟我所想的完全不一樣呢?』因為保險公司算死亡率是用千分之四來核算,八百人來計算,應該是三個人而已,而且這些牧師都是中年、壯年,為甚麼八百人居然發生六件呢?以後要告訴公會,牧師是危險的行業。』因為所收的保費無法支付所有的理賠,這個案件對他是個損失,當然他說,沒有關係,繼續投保。所以這個委員會做了決定,強迫牧師每年做健康檢查,在牧師的退休金自動扣除保險費,所以牧師每年都扣掉檢查費用。去年有個新的統計,這些接受身體檢查的牧師不到百分之廿,可能牧師非常的忙碌,或許有可能是觀念上的問題。我相信很多人也很害怕,到底真相如何?因為身體檢查會告訴我們,到底身上有甚麼病痛?我們經常不願面對這樣的真相或者不敢去面對。有一句話說:『不知道,就算了!』所以不管如何去檢查,身體的那些病痛老早就存在,檢查不過將已經發生的事,再次顯明出來。在這裡隱藏不知道的事情在我們裡面,我們自身健康的真相,信仰的問題也是如此。

信仰是要面對生命的問題,不光是肉體、也包括靈命、生命的問題。我們一直認為信仰對生命有幫助、生活有改善。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經常對人說:『信耶穌得永生,做為基督徒會得到平安和喜樂。』不過我們都已經是基督的人,雖然我們對這句話沒有太大的懷疑,也發現仍有試煉、痛苦、苦處在我們生活當中,這些事情都隱瞞起來,與我們所知道的真實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隱藏的真理它有深層的意意在當中。因為耶穌自己的宣告非常的清楚,卅一節記載,因為他這樣做是要應驗經上所說的。為甚麼這些門徒無法瞭解呢?路加更說,這些意思是隱藏的,因為在這裡耶穌只是描述即將要發生的事,這些事情的發生以及經過,卻沒有清楚的解釋為甚會這樣發生、所發生的事情會有甚麼含意在裡面?

因為這些門徒對事情的發生,有不願意、不期待的心情。對他們來講,老師是彌賽亞、神的兒子,要受苦、受難、甚至於受死。不願意這件事這樣發生,也不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發生?在別處的聖經記載,這些門徒甚至要阻止這件事情發生,彼得甚至說,這件事,絕對不可以發生。在這當中到底隱藏了甚麼?相信耶穌講的話,隱藏在裡面,我們可以想像的出來。耶穌在這裡提到要受辱、鞭打、甚至於受死,這是在描述神的愛的表達方法。這裡描述神的兒子要透過受辱、受難、受苦來描述神的愛。 

今天早上的聖餐,我們探討隱藏在裡面的意義會發現,耶穌透過聖餐表明他的身體為我們打破、他的血為我們流出來,有神無限的愛在裡面。要以神的兒子耶穌做犧牲,在聖經中先知所說的話老早就有記載了。甚至強調說,這些救贖計劃是老早就計劃好的,而不是突然發生的。在這裡提到,不光是受苦、受死、還有復活。也告訴他們神全能的作為。這些隱藏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瞭解這些真理,但是對於那些存著不同的期待、想像的門徒來講,卻是完全無法瞭解。如果是這樣危險的事情,他為甚麼要繼續走下去?難道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嗎? 

上帝為甚麼不採取人能接受、更容易的路來進行呢?這樣隱藏的事直到今天,也不會有答案。所以隱藏的真理,不光是講神的愛、偉大的作為,在這裡要求的是信仰的勇氣,就是因為耶穌對神完全的信靠,願意走上這樣一條路。耶穌在面對耶路撒冷的危險,他要帶這些門徒一同進去,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對隱藏真理的確信。

最後一項,隱藏的真理對我們有怎樣的意義?我們知道在馬太、馬可福音被寫成的時候,已經在主後六十年,那時耶穌已經死而復活。聖經描寫的意思,本身的隱藏。路加福音廿四章廿五│廿七節,描述在以馬杵斯的路上耶穌與兩位門徒的對話,這兩位門徒已經經歷這些事情,仍然不瞭解這件事情的意義?但是經過耶穌親自向他們說明之後,聖經記載,耶穌跟他們說明明白白的。

2000年8月13日 星期日

信仰生活的向度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8.13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以弗所書一章1523節】

今天早上看的聖經是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跟信徒這封信的一部份,十五、十六節敘述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保羅瞭解以弗所教會跟弟兄姊妹他(她)們的信仰生活之後,不住的為他們讚美、感謝上帝。十五節說:『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這裡總共兩句話│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簡單一點,可以說是信耶穌、愛人。  

信主、愛人是教會的基礎,也是我們信仰生活的基礎。這個基礎值得保羅提出來,特別為這件事來感謝上帝。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信靠主耶穌,因為我們都是信主耶穌成為基督徒,在神的教訓裡,神要我們不僅愛上帝,還要愛人,所以教會的存在,也是一群信耶穌的人的組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一份自己的信仰告白,這信仰告白對教會有種宣告。教會是怎樣性質的組織?它說:『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這些人是屬於上帝,但不只是這樣,在一起成為團體、團契。   教會不是這個禮拜堂、這棟建築物,教會是那群弟兄姊妹在那裡禮拜的建築物,那群在那邊一起過信仰生活的弟兄姊妹。保羅首先在這裡為他們獻上禱告,他聽見以弗所的弟兄姊妹信耶穌,而且由信耶穌裡到他們彼此相愛,所以他獻上他的感謝。  

這兩項可以做為判斷我們教會信仰生活的根據。我們可以來問自己,除了耶穌,有沒有跟弟兄姊妹彼此之間有種親愛的關係?我們不希望基督徒是個單獨來到教會,然後又自己離開;我們希望來到教會是要跟其他的弟兄姊妹建立關係。我們不僅來這邊敬拜上帝,跟其他的弟兄姊妹學習相愛,我們去愛他們,也分享他們的愛。保羅說,以弗所的教會基本上通過這關的考驗,所以他為他們感謝上帝。  

保羅除了為以弗所教會獻上感謝,還說我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他為以弗所教會信仰生活的表現來感謝上帝,又繼續為他們禱告,在這篇禱告裡,保羅說出對他們更深的期望。我們發現信仰生活還有個向度,不只是我們將看到,信耶穌弟兄姊妹的相愛,信仰生活裡還有個進步,可以更深之處,多了一個向度。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有個向度,不只是三度空間,有四位元的世界,我們可能不知道還有更深的。保羅也是用這樣的期許、禱告,將它寫下來,成為我們今天學習的新方向。十七節說:『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的智慧和啟示的靈賞賜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一句短短的話、一個目標,真知道上帝,他希望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能夠真知道上帝。 

基督徒不認識上帝嗎?當然認識,可是反過來,我也可以說,不太認識。你可能知道上帝,通過耶穌我們知道所講的上帝,也多多少少知道上帝,當然,我們認識上帝。但是當你慢慢經過深思之後,你自認為認識上帝嗎?當你問一對非常恩愛新婚的夫妻,你們相愛嗎?他們說,當然很相愛。然後你問他們,你們彼此認識嗎?他們說,他們當然認識。因為他們交往很久、認識相愛,所以要結婚,來共度他們一生的生活。他們結婚已多年了,你說,你認識你的先生、太太嗎?可能認識、當然認識。但是有時你常常會聽到,真的不太瞭解我的先生、太太?這個關鍵在那裡,就在深度。我們認識的是個表象,外在看到學、經歷的這個人。但是當你繼續問,你真的認識他嗎?內在,這個人的個性、想法、價值觀、遇到事情怎樣去處理?就不一定。一對夫妻如何彼此互相認識?重要的是,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光生活還不夠,在生活中不斷的交往、瞭解、溝通、一起生活,這樣才不會成為膚淺的認識。所以我們都不太敢講,對太太、先生的認識,更不敢講,對朋有的認識,何況是上帝? 

所以保羅認為它很重要、第一優先拿出來,求上帝、聖靈幫助他們,使他們能夠真知道上帝。現在是個快速的社會,我們發現速度比以前快很多,有人說是十倍速的時代。很多人已經跟不上資訊的發達、科技的進步,對電惱有認識的會發現進步更快,很多東西快速在發展。在這樣快速發展當中,愈來愈多人發現學校所學的跟他工作所必需要的有愈來愈大的落差,所以要不斷的學習。教育學家也喊出一個名詞:『終身學習。』過去可能沒有太多人感受到終身學習的需要。 

有一次我跟一位醫生談話,他告訴我,他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唸那些醫學專刊,而且要參加很多的講習,甚至必要時,還要回學校去進修。我說,為甚麼會這樣呢?他說,醫學的進步也是非常的快,新的藥品、技術不斷的被研究、開發出來。假設他沒有繼續學習會落後,甚至喪失信心。我們看到的醫生雖然很忙碌,為了醫治病人花了很多時間,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他還要花更多時間繼續不斷的學習。我們的上帝,我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去瞭解、親近? 

當我們關心、喜歡一件事物的時候,會花很多的時間想去瞭解。過去我沒有注意,最近我注意到台灣世面上看到的報紙以外,還有一些專為影劇、演藝人員的生活而發行的報紙,而且還不只是一家。很多人很有興趣買這些報紙,透過媒體,我發現台視新聞裡有一段專門播這些演藝人員的消息,很多人很有興趣,他們就會花時間去研究。

保羅在二000年前,就問個問題,他用禱告的方式期待以弗所的教會,而我們花多少心力去認識上帝?保羅祈求上帝賜世人智慧、聖靈,希望上帝的靈不斷的感動我們,願意去多瞭解他。感謝上帝在二000年前,就留下聖經直到今天,看到神的話語,也透過聖經更瞭解、認識真活的上帝。 

十八、十九節保羅的禱告,他期待每位弟兄姊妹不只是信耶穌,在弟兄姊妹之間還要有愛的關心。他要弟兄姊妹、教會心中的眼睛會開、受神的感召,就是求神開我們的心眼,讓我們看到平時看不到的,平時我們看到的是有形的、世界的東西,但是開了心眼會讓我們看到更深、更遠、屬靈無形的東西。聖經在這裡告訴我們,在神那邊帶給我們盼望,這個盼望可能我們感覺、看不到,但從心裡你可以去感受到。從這段聖經、從信仰的深度裡,你會發現當我們開了心眼,就會看到了盼望。

2000年7月9日 星期日

兩難之間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7.09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羅馬書七章1825節】

兩種生命的困難,兩難這樣的觀念,在我們生活中也常常出現。最近我們都說台灣換了新的政府,因為透過總統大選由的政黨來執政,雖然我們台灣換過很多的總統,但是由民主國家換另外一個政黨,這是五十年來第一次出現的。我們看到新的政府團隊,為國家的發展做出很多新的措施,但是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發覺台灣正走向所謂的『兩難』。  這幾天剛好行政院長在接受質詢、或是前幾天新總統在講話,台灣要何去何從?除了我們碰到的第一個難題,跟中國大陸的關係,在台灣人的心裡,都希望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讓中華民國能夠像其他世界兩百多個國家一樣,完全主權獨立、有國格,能夠在世界的舞台上,與這些國家平起平坐,可是我們發現這點我們做不到。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對岸的中國告訴我們,我們兩個在一起是個中國,在這樣甚麼是中國的不清楚的概念當中,遇到了難處。我們可以說,我們是兩個中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政治的問題卻實面對著難處,有很大的困難擺在我們政府與人民面前。但這種難,有時候有急迫性、帶來很多的壓力,用我們過去的經驗,好像找到處理的方式│讓時間來解決。  國內也有一些問題,到底台灣要成為技術高級經濟發展的國家、還是要去注意環境生態的問題?是要經濟大國、或是環保的國家?或是像唐飛院長在立法院所說的:『我們不要成為獨立大國,寧可成為經濟大國。』經濟跟獨立,好像又有衝突,經濟跟環保也有衝突,但這種衝突、難處,我們也好像找到了平衡點,可以說少一點經濟、多一點獨立;有一些環保,但不要放棄經濟。在做拿捏、平衡,政府的政策與人的抉擇,這樣兩個目標,不可得兼的目標當中,去找平衡點,我們一路都這樣走下來。 

但是今天的聖經透過保羅的所說的話,提出讓我們很難處理的挑戰。兩難的問題是生命的問題│善與惡。就如同經濟和環保一樣,需要讓時間拖一下。生命的問題也不是善跟惡去平衡一下,一個人到底是好人或是壞人?有時後我們也說不出來。  小孩子看電影,很喜歡好人得勝,壞人得到處罰。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經驗的增加,依然發現要分辨好人與壞人也很困難?到底是好人、壞人,那條線很難畫下去?所以我們常常就模糊了那條線,得過且過,也不看這個人是好人或是壞人,認為事情就是這樣。保羅在此提出很嚴肅的問題,善惡的界線非常的清楚。因為假設神不介意這些善惡的問題,那事實上就不需要有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安排,不必有教誨。這些都是因為在神的本質裡,善惡就分明了。 

今天我們面臨生活兩難、更高層次的困難,經濟、生活、環保,那都是生活的選擇而已。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是生命中更高、更挑戰的兩難。保羅在這裡談了兩次,第七章十八│廿五節,事實上可以從第四節就開始看,很少出現這樣的狀況。同樣的議題、思想,我們發現七章十四│十七節、十八│廿節是重覆的,說法幾乎都很類似,重覆了他所要面對、指出的兩難,兩種難處。

一種,是立志行善,行出來由不得我;有行善之意念,但是做不出來。有人說,這是知行不一、知易行難;知道容易,要做出來很難,這是保羅所說的第一個難處。我們也願意去做這樣的善,但真正去行的時候,卻做不出來,這是第一個難。 

另外還有一個難,不僅我們想去做的善,我們沒有去做;我不願去做的惡,卻去做了,這更是一個難處。我願意做的善事,我做不出來,第一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我不想去做的惡,卻經常在做,這又是一個難題。在我們生活經驗當中,常常面對做基督徒很想有很好的見證,我們有愛人的心、卻沒有愛人的行為,第一個難處就在我們身上顯現出來。 

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更經歷這樣的狀況,我們常常因為教會的發展、一些事務,弟兄姊妹之間的觀點、看法的不同,造成了一些的隔閡。但是當我們在神的面前禱告、看聖經、面對自己的時候,應該合一、彼此相愛;應該跟那些與我看法不同、甚至反對我意見的人,握手言好。不管看法如何,我們都是主內的弟兄姊妹,但是到了教會面對這位弟兄姊妹的時候,卻沒辦法跟他(她)發出內心的笑容,說聲『平安』。常常想辦法儘量避開;我們願意這樣做,但由不得我。這是來自我們肉體上的軟弱,卻實做不到。 

不僅這樣,在我們的生命裡還有另外一個難題,有些事情我們不應該做,要去掉,就如同吸毒上癮的這些人。毒品不應該再吸,因為毒甚麼好處都沒有,但是他仍然被毒癮所控制,那個力量把他綁住,雖然不願意他卻去做。我們常常發現無法控制自己的舌頭,想去讚美一個人,不要講這句話,但那句話卻很輕易的從嘴裡跑出去。讚美有時候變成諷刺、有時候建議變成批評,我們本來想要表現善意,卻表現出虛偽。在人際關係中,一直在發生,想做卻做不出來,不想做的卻一直拼命做下去。保羅告訴我們,這是個兩難│生命中的兩難,這種兩難不是剛剛所說的取捨而已,取捨可以讓時間找平衡點,這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去解決。但碰到生命的善惡,你不能說,善少一點、多一點;惡少一點、多一點,我們無法在那裡找到中心?終究要去面對、解決,因為只要有惡在,惡就勝過善;善不出來,我們就在惡裡面,這兩難一直指向我們向惡,無法找到平衡。雖然好像善少一點、惡多一點,所以真是兩難。保羅在廿四節談到這種兩難,『我真是苦啊!』陷在這樣的困境,要冷靜,只要我們真正去面對真理,這種困境永遠無法擺在我們的面前。 

從今天的經文,我們發現兩難不只是兩難,有更大的難在我們當中,廿一、廿二、廿三節,保羅說,當我要去做善的時候,不只是我感覺我做不出來,是我知道我做不出來,我知而不能行。保羅在面對自己生命的時候,他發現有更大的困難,就是惡的存在。願意為善的時候,就有惡的存在。『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

2000年6月11日 星期日

願你們平安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6.11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廿章1929節】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很多的教會多在講述關於聖靈降臨的事情,是為了紀念二000年前開始初次成立,也是教會的日子,所以教會把它認為是教會的生日來慶生。約翰福音廿章廿節,耶穌在這差遣他的學生,賜給他們聖靈。廿一│廿二節說:『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這裡包含二件事,有賜下聖靈,也有差遣,所以使徒行傳所記載的聖靈,不是突發的事件。在神的計劃裡,從耶穌復活到聖靈降臨這五十天裡,耶穌已經先賜給他的學生聖靈。  

在今天的經文裡,短短的十節中,說了三次│願你們平安。十九、廿、廿一節都出現,當我們讀到這些經文的時候,心裡受到很大的衝擊,就是耶穌為甚麼同樣的一句話講了三次?在耶穌釘十字架之前,並未曾使用這樣的話,耶穌曾在醫治病人之後說,你們平安去吧!但從來未曾說過,願你們平安。他說,願你們平安的對象,是跟他很親近的門徒。我們基督徒用平安互相請安,也有一段時間了,我們想從歷史上去追溯並不容易。『平安』這兩個字,並不是基督徒專用,但基督徒經常將平安放在口中。當我們說平安的時候,它真正的意義是指甚麼呢?  

第一點,我們看聖經如何使用平安這個名詞?在聖經裡使用一百多次,大部份是在舊約,但大多是用形容詞來使用,當做請安。新約特別在耶穌復活之後,經常使用這個名詞,保羅所寫十三封書信,從羅馬書開始,保羅書信在前面開頭就講到平安這個名詞,平安是耶穌和保羅經常喜歡使用的字,有時候保羅在書信的尾端,也用這樣的字。以弗所書六章廿三節,耶穌對他的門徒說:『願你們平安。』所以我們由此推論,平安這兩個字在某些時候是當做請安,也可以當做祝福來使用。  

平安到底是甚麼?我們有一句話說:『平安就是福。』為甚麼平安就是福呢?我特別針對文學和社會現象做研究,有幾個方面的意義: 

如果從消極面來講,沒有災難、戰爭、病痛的時候,就是平安,所以我們說,平安就是福。   

有人說:『不要這麼消極,我們積極一點。』積極就是健康、和協或者是物質上的飽足。又有人說,不要光指有形的,平安也是心靈上,與人、家庭、朋友之間的友誼,當這些關係很好的時候,也是平安。因此有人歸納,平安就是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事業順利、國家安定、內心的寧靜。但是我要問各位的是,當我們各位在請安、說平安和耶穌所說,願你們平安,是在指這幾項?難道我們沒有看到信仰上的意義嗎?我想剛剛所提的這幾項,並不是耶穌和保羅所提到的真正平安的意義,聖經並沒有說耶穌為甚麼講這些話、也沒有敘述耶穌講這些話之後,學生如何回答他?我們也沒有看見門徒回應說平安?但是我們在這裡發現非常重要的現象,這是耶穌基督復活之後才使用的話。  

耶穌復活之後有甚麼大事發生呢?他是否完成非常要緊的事?因為他替世人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使他復活,表明跟人的關係已經和好,人跟神之間可以重新回復和好的關係。所以當耶穌說,願你們平安的時候,已經多了更進一步的層次出現,就是信仰的層次,是與神和好的關係。當我們弟兄姊妹在此互相請安,所說的平安,還是我們用平安來祝福其他人的時候,我們相信之前有所謂社會、文學上的用法,但是絕對不能沒有信仰上的意義。對基督徒來講,信仰上的意義是更重要的部份,所以當我們講到平安的時候,並不是如世俗所說沒有狀況發生,就是好的。我們也從心靈發出很重要的訊息,就是你、我跟神的關係好嗎?你跟神的關係如果不好的話,就是沒有平安,當我們互相請安的時候,就是關心這個層次的問題。所以當基督徒使用平安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比一般人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那裡,就是信仰的層次。

第二點,不管是那個層次的關係,平安這兩個字是人人想要的。得到平安固然是一件好事,所以大家很愛平安,我們也如此祝福其他的人。 

基本上有兩種找到平安的方法: 

一種,是自己努力的去找。我發現其他的宗教也在講平安這件事,有平安符、平安經。有的人說,一天唸一百次就平安了。我們不贊成唸多次平安,平安就會來臨;平安好像靠人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但實際上並不簡單。因為如果對平安的瞭解不正確,以為平安只是災難的消失,認為小心一點災難就不會發生,那就是平安,或者想一些辦法避開災難,也是平安。所以在日常生活經常發生毛盾的現象,我們常常害怕行程發生事故,因此保險公司提出很好的產品│平安險。很多人說,我不害怕,因為我在這次旅行買了平安險,許多人以為我買了平安險,飛機就不會失事、或者其他事情都不會發生。其實平安險是這樣嗎?難道平安險不就是事故發生之後,才來補償你的損失?買這種保險並不能防止事故的發生,所以有人說,當你在買平安險一千萬、二千萬,旅行平安回來之後,你覺得損失、還是賺到了呢?平安不是透過買東西或自己努力得到的。是的、沒有錯的,如果小心可以避免一些事情發生;採取一些措施,可以使事故的發生減少。 

另外一種找到平安的方法,正如耶穌和保羅所說的平安,乃是指與神關係的和好。歷史上所有的人都在努力,許多人都要去尋找那個神,希望跟神建立和好的關係,所以人用許多方法努力,有人用禁慾、苦行、修道…等等,透過人的各種方法,希望能在神的面前站得穩,但是看來似乎都沒有成功。耶穌來到世上,是要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事,就是神愛世人,希望跟世人和好。但人無法與神和好的原因,是在於人的罪。上帝如何將罪人看做是無罪的人?只有透過耶穌基督的寶血,耶穌在十字架所完成的功效,這不是人所能夠求得到的,反倒是神白白的賞賜。

2000年5月14日 星期日

信仰的傳承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5.14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提摩太後書一章37節】

今天是母親節,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母親節快樂。一九一四年,經過美國國會的通過,總統的認可之後,才開始舉行的。母親節並不是那個月的那一日,它是五月的第二個主日。為甚麼訂在這一天呢?因為這位推動的姊妹叫安娜嘉維斯,她的母親就在五月的第二個禮拜過世的。所以每年在教會做紀念的禮拜,她就想起母親對她的愛和恩情,她希望將她母親的心願推動出去,像她的母親所說:『人要在當他的母親活著的時候孝順她,而不是等到過世的時候,才想到這件事情。』  這位姊妹所說的話,感動了教會所有的弟兄姊妹,於是她將母親生前最喜歡的花│康乃馨,當天她不僅將這花別在身上,也送給在場所有的人。一間教會傳到另一間教會、一州傳到另一州,就這樣傳遍了整個美國,透過州的立法、國會的立法及總統簽署立案。我國在民國四十二年,通過立法簽署紀念這樣的日子。  

母親節是個很溫暖的日子,因此,不只是教會在推動這件事情,社會也很容意接受這件事。因為每個人都有母親,透過母親我們得到生命的延續。說到生命的延續,我們就想到母親對我們的愛,因此我們也以母親對我們的愛,來做愛的代表。  

但是身為基督徒,我們在這些層面之外,更應該往信仰的層次來看。猶太人有一句話說:『因為上帝愛人類,所以賜下母親,讓她能就近的照顧人類。』猶太人是相當有信仰的民族,透過他們所說的話,透過母親,我們看到神對我們的愛。今天的經文,陳述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母親對我們的愛?提摩太後書一章第五節,是聖經中很難出現的敘述,有兩位女性的名字在這裡出現,這兩位就是提摩太的外祖及母親。提摩太是保羅非常疼愛的同工,也正如保羅寫給提摩太書信所說的:『我親愛的兒子啊!』但在這裡提到提摩太信心的時候,他說:『這種信心,是透過你的祖母傳給你的母親,然後再傳給你。我相信她們的信心也在你裡面。』這在聖經上是很罕見的,因為我們在創世記所看到的,都是以男性為主的傳統,以男性為主的傳承。但是保羅在這裡所說的,提摩太的信仰是透過母親這方面來傳承。在這裡對我們有個很重要的提醒,做為父母親,特別是母親,愛她的孩子是天性,這是值得我們感謝的事情。但是身為基督徒的母親,還有常重要的使命與意義,就是將信仰傳承下去;不只是將肉體生命傳承給孩子,也要將她的信仰傳給孩子,一代一代的傳下去。當我們讀這段的經文,看到三代傳承信心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很美的一幅畫。保羅提醒提摩太說:『你要將這樣的信心繼續的傳承下去。』第五節保羅在這裡提到,是『無畏的信心』,是無畏、單純的信仰,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現在的父母跟過去的父母一樣,都很愛他們的兒女,給他們吃的、穿的,任何一樣都是最好的。但現在的母親卻更加的忙碌,因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所以要讓他學這個、學那個,但是很少看到有母親,將信仰擺在第一位。因為學這個、學那個,禮拜天的時候,也在學別的,不然就是因為太忙,所以禮拜天就讓小孩子休息補充睡眠,以至於信仰並沒有從她傳承下去,這是現在的母親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在我的教會不管是復活節或聖誕節都有洗禮,在這復活節洗禮只有一個人,而且是成人洗。這位接受成人洗的,是我去年所帶領的一位弟兄。我的教會是在大樓的十二層,外面看不到招牌,找到教會是不小心走進去的,一定要特別找,不然找不到。這位弟兄是我在銀行找到的,是我經常在銀行存款所帶領的弟兄,他在銀行裡上班。當我在銀行辦事的時候,我都會與行員談話,這位行員與我有很多次的對話。有一天,他突然的問我:『我能不能去你的教會?你的教會在那裡呢?』我嚇了一跳,企圖去暸解他,當然一開始歡迎他來教會,才慢慢的問他。原來不是我個人感動他才來教會的,因為他的外祖母才剛過世,在過去的幾個月,他經常回去故鄉看他的外祖母,他的外祖母交待他一件事情說:『你要去教會。』因這件事情一直擺在他的心裡,最後他終於有勇氣提出要到我的教會去。我常常有很深的體會,將腳踩進教會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經常對人說:『歡迎來教會!』但是站在我們的立場來說,對於從來沒來教會,第一步踩進來是非常的困難,所以他才會說:『我可以去你的教會嗎?』更進一步暸解他之後,才發覺他的信仰一開始,並不是他的外祖母講的這幾句話所影響,而是在他小時候祖母帶他去主日學,後來他跟著他的父母親,就沒有再去教會了。來台北唸書,直到研究所都沒有去教會,但是那個種子已經在他的心裡萌芽了,就在很奇妙的時刻,發芽、成長。就好像提摩太的故事一樣,長一輩的信仰將種子放在晚一輩的身上,

第二件事,透過今天早上的經文我們所要探討的,就是保羅對提摩太的勸勉,是從提摩太家庭信仰基礎開始,也是用信仰的傳承來做基礎。保羅不但說到提摩太是透過他的外祖母和母親得到這個信仰。第三節,保羅也說:『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他也是透過祖先一代一代傳承所得到的信仰。第六節,保羅說:『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這裡特別提到的是,我按手給你的恩賜。這按手的儀式已延續了好幾千年了,保羅按手給提摩太,提摩太按手給不認識的人,就一直傳承下來,從西方到東方,到我的身上。

這是個傳承,透過信心的演進,我們將神的恩賜一個一個的傳遞下去。身為基督徒、長老教會和平教會的一份子,我們都知道在傳統中,五十年傳承的教會,台灣的教會是一百卅年傳承的教會,是個有相當傳統的教會,透過按手的儀式、也透過禮拜,將信仰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2000年4月9日 星期日

黑夜已深,白晝將近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4.09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羅馬書十三章1114節】

今天的經文是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一段,我最小的孩子仍然在國小六年級就讀,也看到這一段話,他說:『爸爸,你不是白講了嗎,因為,黑夜過了之後,白天就要來臨。』這是個很自然時間的現象,但是保羅在這一段所說時間的觀念,不光是在講自然的現象而已,有神學上的意義,時間在這個地方是時機。有人根據希臘文翻譯成契機,這在我們信仰上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今天的今經文雖然是短短的幾節,但也改變了歷史。  

在第四世紀,因為這一段的經文而受到很大的改變,也影響了我們整個的教會,包括西洋歷史,因此這一段的經文,成為非常有名的一段經文。首先我們看到,有提到現今這樣的觀念,在十一節說到,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這裡也在描述,我們得救要比初信的更近了。在自然的現象裡,晚上睡覺,天亮自然就醒來。但是如果不把它放在自然現象來討論的話,我們會發現,有人在天亮的時候也在睡覺,正如這經文所說的,我們已經比初信更靠近。還有許多的人仍然停留在初信的階段,沒有進入得救的階段。這裡提到的現今是甚麼?我們現在的處境,到底是甚麼呢?如果依照這經文來說,我們仍然還在黑夜裡,是還在初信的階段。所以保羅在這裡說:『近了、近了,黑夜的時間要過去了,初信的時間要過去了。』在這裡很自然的進行黑夜、白天的過程。保羅看出有一個特別的機會,就是我們剛才所提到的契機(很重要的時機),從黑夜進入白晝,好像有個點在那邊,就是我們現在。  

我們已經在過去的時間裡,發覺似乎要離開它,而且要改變它,但我們在等候進入另一個新的時代。我們雖然在舊的時代,但是我們往新的時代在邁進,新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保羅說:『主已經來過了。』我們已經信主,但是我們仍盼望主再來臨。我們是處在主已經來、要再來這段中間的時間,而這中間有某種程度的緊張存在。有人喜歡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來作描述,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諾曼第登路的這一天,聯軍在六月六日登路法國諾曼第,並不表示勝利已經達成,離勝利那天還有一段時間。但在完成登路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知道勝利已在望,現在所要做的,就是調整來配合勝利。  

我們在三月十八號選總統,來決定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新的時代還沒有來到,真正要當總統,是五月廿日。在三月十八日到五月廿日這一段的時間,也就是保羅在經文所說的時機。如果把它看做是自然現象的時候,那三月十八日已經過去了,五月廿日一定會來;沒有人可以阻擋五月廿日的來到,就好像沒有人可以阻擋白天不來一樣。  

保羅在這裡就是要對所有讀到羅馬書信的人說,時間上的緊迫性。在時間緊迫上,我們不光是等而已,如果只是等,那只是自然的現象而已。我們需要有個作為,即將來到的白日是的不一樣。在世界文明上,聖奧古斯丁有他獨特在歷史上的地位。威廉督廉說:『聖奧古斯丁是以罪人開始,而以主教作為結束。』一個罪人最後成為教會的聖人,他的一生並不平凡。如果去讀他所寫的一本書│懺悔錄,十五歲就離開家,十八歲就已經和情婦生下私生子。如果要描述他的生活,十三節起,可說就是他生活的寫造。他的母親是一位很虔誠的基督徒,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是單親養育長大。奧古斯丁也跟他的母親一起禱告,他也知道他的生活要改變,向上帝禱告求神幫助我。他是個很聰明的人,很想逃脫過去生活的形態,但有另外一股力量拉住他。經過了十幾年,他的生活都是這個樣子,搬了許多的地方,他的母親不斷的為他禱告、糾正他,他因心生厭煩,就離開他的母親到別的地方去。  

有一天,當他在花園思考前途如何計劃的時候,聽到一個小孩子的聲音:『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想小孩子到底在開甚麼的玩笑?他想到過去也似乎有一句話刺進他的耳朵裡,這時突然有個念頭進入他的心裡,他就走進房間拿起一本書(聖經),翻開來一看,剛好是羅馬書十三章十一│十四節,他很驚訝,聖經為甚麼發覺我現在的境況是這個樣子呢?『現在就是睡醒的時候,黑夜已深,白晝將近。』這句話刺入他的心中,他在此時突然明白他的問題在那裡?重新再一次禱告,這個禱告跟過去一樣,但有不同的地方,也一樣是求神幫助他,但是不再說是明天了,他就在那裡流淚禱告、悔改,這時是他卅三歲。他的母親為他禱告了十八年,所以這一段的經文改變了奧古斯丁,他以他的智慧和才能研究神學、寫書,做教會的工作,最後成為在教會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主教。

在他懺悔錄這一本書裡,提到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就是現今和明天。我們在看自己生命的時候,生命是唯一不能用計劃來安排的。當我們計劃事情的時候,安排甚麼時候,計劃做甚麼事情。但是生命這件事,是機會到了,就要做決定了。我們無法說在那天受洗,想放縱自己,到時候再百分之百的改變,要改變,就要當時決定了。

我們從今天的經文可以看到,黑夜與白晝的對照,這種對照當然是自然現象的對照。但是聖經在這裡所描述黑夜與白晝的對照,就成為罪惡與光明的對照。十二節不只說:『黑夜已過,白晝將近。』他還說:『要脫去暗昧的行為,戴上光明的兵器。』脫去黑暗的、穿上光明的。這幾段的經文不僅說到時間的迫切性,也告訴我們黑暗與白晝的對照。

保羅先生在我們所讀的聖經,提出如何身處黑暗及進入光明的過程?我們在黑暗中是罪的奴僕,受罪的捆綁,無法從權勢裡脫困出來。我們要如何脫去暗昧的行為,進入光明呢?保羅在這裡並沒有將所要做的事情,很明白、很具體的說出來。他指出一個方向,就是將黑暗的東西脫去,穿上光明的東西;要將過去暗昧的行為,當時就停止,要馬上披戴主耶穌基督。這個動作,要在這個時間來執行;這不光是改變,而是悔改。我們要將整個人生的方向扭轉過來,不再過過去的那種生活,要完全進入新的生活。也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主的生活中心。這樣的轉變及悔改,不能寫時間表,這一切我們都要在悔改的那一霎那作改變;就是我們所說的在那一天作改變,決定的那一天就是現在、今天。

2000年3月12日 星期日

歡喜去聖殿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3.12
作  者: 鄭信真 牧師
 經文:【詩篇一二二篇19節】

在教會敬拜上帝,應該是很高興的事,今天的經文很短,只有九節而已。這九節聖經可以分為三段,照順序來講,一~二節為一段;三~四節為一段;六~九節為一段。提到幾個非常重要的部份: 

第一部份,敘述來教會的喜樂、平安。第一節說,對我說,我往耶和華的殿,我就歡喜。按照字句上,我們還要加上一點想像;讀詩的時候,我們不只是讀表面而已,還要深入探討它的含意。在這裡提到耶和華的殿或者是聖殿,也可以說是教會或是耶路撒冷城,都在敘述同一件事│我們來到耶和華的家,我就高興。這裡強調的是來到這棟建築物,這建築物本身就是耶和華的房子,所以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建築物本身而已,而是看到了家。歡喜、快樂是從那裡來呢?從這是耶和華的住處,我們要看見上帝,不知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呢?我們來城市觀光、遊覽的時候,如果聽到這個城市有一間教堂,就很想過去看一下。我們不光是看而已,還想要進去。當我們進去的時候,心裡的感受就不一樣了;因為我們是回到耶和華的家,相信我們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感受。   但是這篇詩人,卻要帶我們到另外一個城市裡,同樣是在第一節,他又加了一句話,有人對我說:我們一起去。他要說的是什麼呢?就是去禮拜堂的時候,是一起相邀約、一起去。到教會是一起去、或是一群人去,有相當大的不同?當然在這首詩所描寫的時代,當時的以色列百姓要到耶路撒冷,要走很遠的路,路途非常的遙遠。所以需要人結伴而行。反過來看,我們人生的路途是不是也非常的遙遠呢?詩人要告訴我們,就是那樣的快樂相邀約,一起去教會。   

當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最不方便就是在行的方面。因為沒有車子,而教會又很遠。於是就有教會的人邀請人搭便車,一開始不大好意思,後來發現很多人就是這樣來到教會的。教會經常安排一輛車載了很多的人,於是就形成大家一起相邀約去教會的習慣。後來發現在同一輛的車,都是住在同一條路上。   南的載北、北載南,基本上大家都住在附近,無形中造成了小組織。在車上的時間可能十、廿分或半小時,大家就開始交談、關心誰發生什麼事、誰的家庭怎麼樣?我們愈了解對方、就愈關心別人,我們教會可能是因為現代化的關係,大家都很忙,趕著十點半來教會禮拜。如果禮拜時間久一點,大家都會看時間。教會故意把鐘放在後面,而不放在前面;那是給牧師看的。當有很多人低著頭看手錶的時候,牧師就知道時間差不多了。守時是件好事,但是我們也同樣失落了好多。因為我們準時十點半到教會、十一點四十五要離開,沒有時間與在這裡敬拜的會友一起交談。非常的可惜!詩人所說的一起相邀約,這是非常大的喜樂。相邀約不是相邀約而已,而是我們互相產生很好的經驗。   

第二部份,就是第三│五節。敘述耶路撒冷被建造得非常美的形像。第三節說:耶路撒冷是一座重建的城,既宏麗、又整齊。我們可以想像有一間很美麗的教堂,被建造在那裡。以色列支派分為十二個支派,住在不同的地方。從出埃及記可以看到,這些支派有時也發生爭執、爭戰的情形。以色列的百姓有個規定,這些支派都要到耶路撒冷敬拜上帝,也就是說要在主裡合一;在敬拜上帝的地方,要合一。平常的時候,可能各分不同的支派,但是在上帝面前的時候,你不能說你是什麼支派?這是以色列的百姓,也是上帝的百姓,教會是合一的地方、也是弟兄姊妹和睦的地方。雖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在聖城的地方要合一;神要我們合一,在那裡一起來敬拜他。所以在教會或社會上的選舉,而產生不同的分爭,讓人看到有不合一的現象。我們很難討論,因為選舉總統而產生的問題。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在教會裡面的選舉。教會裡所要表現的一件事,不管我們來自怎樣的背景?在神的面前,我們是合一的。我們是為了和平教會,來選那些可以真正為主事奉的僕人;在主裡面我們一定要合一,就是這一件事情。我們可以跟社會大聲說,我們可以對世界來做見證。雖然我們同樣是人,但是有不同的地方,用合一的方式來見證我們的信仰。 

在選總統大家提到在不一樣的地方,所以要提出我與他不一樣的地方?大家都在說,我跟別人有不一樣的地方?這就是競選。但我們在教會裡,不是在講不一樣;而是在講一樣的地方。雖然我們在教育理念和看法上有不同,但是對神的愛、信仰和敬拜上,保證百分之九十九相同。我們要認同這部份,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能夠合一。詩人不僅在這裡提到合一的愛,他也透過這樣的表示,這是政治的地方、也是設立審判寶座的地方。所以教會不光是講愛、公義,也是講公義、審判的地方;到教會,就是要面對上帝的審判,不知大家有這樣的感受沒有?當我們唸主禱文的時候,當中有一句:我們求上帝赦免我們,我們也赦免那些虧欠我們的人一樣。當我們唸到這一句的時候,聲音愈來愈小聲,講不太出來。想到上個禮拜跟人爭執的時候,就說不出來,還沒有赦免他,而且心裡還恨他。這句話怎麼唸得下去呢?我們來到教會的時候,就是要面對上帝的審判。不是上帝直接審判你,而是在那裡,就看到自己的缺陷。

上禮拜,在我家做家庭禮拜,馬太福音提到,赦免人要七十個七次。我最小的孩子小學五年級,就問我:『爸爸!這可能嗎?』我只好告訴他:『理論上,有可能。』小孩子當然不滿足:『你做得到嗎?』我只有沉默不語。所以當我講道的時候,就不用這段聖經。因為牧師在講道的時候,也是自己在審判自己。不能說,只說給別人聽,而自己不遵守。其實來到教會的時候,上帝還沒有審判下來,我們自己已經在審判自己了。感謝上帝!他也知道我們是罪人,透過他的獨生愛子來到世上,我們每次來到教會,是充滿喜樂和高興。因為上帝赦免了我們,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我們確信這件事情。詩人寫這句話,是要我們彼此相愛。要愛某些人,要我們硬是要愛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詩人告訴我們:只有在主裡面愛他,才有這個可能;因為先有神的愛,才能夠愛別人。

2000年2月27日 星期日

你來看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2.27
作  者: 鄭信真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一章4351節】

今天的經文是敘述耶穌呼召使徒的經過,他首先呼召腓力來跟從他,腓力接著找拿但業來找耶穌。約翰福音記載這件事,與馬太、馬可、路加福音都有不一樣的記載,它特別詳細記載耶穌去找拿但業的經過。聖經學者也很興趣的去尋找相關的福音書,可是並沒有找到拿但業這個人。但是在其他的地方,有腓力的好朋友│巴多羅馬,所以巴多羅馬和腓力可能是同一個人。  

在這段的經文,耶穌呼召學生、學生找人來找耶穌,似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耶穌說:來跟從我吧!學生就跟從他。腓力帶耶穌去找拿但業,拿但業與耶穌對話之後,也跟隨了耶穌。可是在現實的情況,我們發現傳福音很困難,相信你、我都有共同的看法,我們的努力常常看不到結果。這段的經文的記載,可說是最好傳福音的方式,就是將你所得到的與人分享。生意人很利害,很會利用廣告說服別人,購買他的產品。我們曾聽過賣咖啡的廣告:「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我們要將福音與朋友一齊分享。  

記得很久以前,我曾帶領一位慕道很久的朋友來決志。這位姊妹聽道很久,可是她一直未能決志相信耶穌。有一次我與其他的人向她傳福音,她決志相信耶穌。這位姊妹很特別,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向牧師說:「當她受洗的時候,能不能邀請她的朋友來參加。」牧師說:「當然可以。」她的這些朋友都未信主,是她生意上的朋友。「為什麼要邀請他們來呢?」她說:「我認為洗禮是件很高興的事,所以我很希望好朋友參加。」洗禮的時候,她的朋友依約前來,雖然他們不信主,但很高興這位姊妹加入教會。禮拜後,執事告訴我:「這些不信主的朋友,包了很多的紅包給教會。」他們不曉得教會是用奉獻的方式,而用紅包來慶祝他朋友的受洗。受洗之後,她不斷的帶領她的朋友前來教會,後來陸續有三位她的朋友加入教會。這位姊妹現已移民加拿大,但她也經常回來,每年復活節的時候,如果她沒有回來,一定打電話給牧師,「牧師!我在復活節受洗,這是我的生日。」這位姊妹把信仰看成是很重要、很美的一件事,得到信仰好像得到寶貝一樣。她邀請人來看她如何接受這樣的寶貝,並且與人分享這令人高興的事。

在這個故事,我們看到腓力帶領拿但業以及安得烈帶領彼得,都是依循這樣的模式,基督教的信仰就是這樣傳揚出去的。耶穌在世上短短的三年,所能接觸到的非常有限,他所揀選非常忠實的門徒,也不過十二位而已。如何將福音的好消息,傳揚到全世界呢?就是透過像我們領受過福音的人,歡喜與別人分享。我們當中有許多第二、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基督徒,經常忽略而不像我們的父母親或祖先,把信仰當做是很寶貝的一件事。我曾經聽過一間教會的牧師這樣說:「他發現在教會裏,熱心帶領人信主的,都是那些初信的弟兄姊妹們。」當他們感受到福音的快樂時,就急著要與人分享。盼望我們在座的各位,還保有當初決志時的歡喜和雀躍,與人分享我們的信仰。 

當腓力找拿但業的時候,我們看到拿但業所表現的成見和懷疑。「拿撒勒,這個地方還能出什麼好的呢?」腓力並沒有與他辯論,他用了很有智慧的方法│邀請代替辯論。他說:「你來看!」用邀請來回應拿但業所提出的挑戰。初代教會的信徒是透過何種管道相信信仰呢?有人統計,很少是透過哲學或理論上的辯論而相信的;絕大多數初代的基督徒,都是透過邀請而認識十字架上的耶穌。 

廿年前,當我還在神學院唸書的時候,我與好幾位同學(我是台灣神學院學生)邀請台南神學院的學生,我們想用這樣的結合,鼓勵大學生研讀神學,就這樣開始,而現在仍再持續進行的大專神學班。當時是我們神學院道碩班的學生們發起的,現已成為總會體制下很重要的事工。在那段期間,我們一直邀請、鼓勵大專學生讀聖經,整個營會五天都在讀聖經,每次將選擇聖經的部份完全讀完。我記得當時我們有讀到創世記,在五天的時間,我們讀完五十章的創世記,早上讀、晚上也讀,中午分組討論也讀馬可、路加福音。也有一次,曾經整個禮拜讀羅馬書,但是我沒有忘記一件事,並不是只讀聖經,而是你用怎樣的態度來讀聖經?聖經是文學、還是神的話呢?我們長老教會有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信仰有理性、也有神學。我們可以在那裏討論、也可以接受挑戰,上帝的話可由我們透過各種的方式閱讀和研究。但是有一樣不能沒有,就是要禱告。 

如果我們讀經,把它當做理性來讀的話,那就成為腦的活動。信仰本身不只是腦部的活動而已,它是有關心的問題。頭腦與心距離不遠,其中的分別卻非常的大。有位哲學家名叫齊克果,他說:「透過理性所探討出來的上帝,不一定是你歡喜跪下來禱告的上帝。」我們的神,是讓我 們跪下來敬拜的上帝。腓力帶領拿但業來找這位神,腓力非常有智慧,因為他有信心,相信只要將人帶到神的面前,主就可以改變他。約翰福音也有這樣的記載,耶穌與拿但業的對話,耶穌說:在無花果樹下,就看見你了。耶穌又稱呼他是真正的以色列人│心無詭詐。因為拿但業在無花果樹下,他的心裏在默想:如果上帝的兒子彌賽亞來的時候,將是怎樣的人呢?耶穌指出在無花果樹下就看見了他,耶穌這句話刺中拿但業的心,帶給拿但業非常大的改變。 

相信今天要傳福音的工作,就是將人帶到神的面前,我們要有信心,相信神會改變他。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也都經歷神的手來改變我們,所以我們要將這樣的經驗繼續的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