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感恩的生活

講道內容
講題:感恩的生活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5-21節
主講:商正宗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三月十六日

I、引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在我們的禱告裡面,我們每天感謝多?還是不滿多?是怨言多?還是祈求多?可能我們感謝的最少。不論是對上帝,還是對別人,給我們的好處、給我們的恩惠、或給我們的幫助,我們都很容易視為理所當然。首先我先來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有位姊妹帶她的全家來探望我們,她的兩位小孩分別是一歲多的小男孩與四歲多的小女孩。這位小男孩有一點過動,在拜訪的過程中,一直玩我們家小狗形狀的擺飾品。後來,他拿了一隻給我,我說很乖很乖,結果他說:「你不是應該說很乖,而是應該說謝謝啦!」  四歲多的小孩才剛會講話,他也知道人家東西拿給你,對方應該要說謝謝!我們是否也是如此?神常常給我們一切,但是我們不懂的感謝,常常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我從師母的身上學到一點功課,她每次下計程車並拿錢給司機時,都會跟司機說謝謝。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怪怪的,拿錢給人家,為什麼還要跟他說謝謝。那個司機也有一點驚訝,他應該也想說你拿錢給我幹嘛說謝謝,但他也臉上帶著笑容的回了聲謝謝。這個謝謝的力量是相當的強大。在每天的生活裡面,有人幫助我們,或是上帝幫助我們,但是我們常常會忘記說謝謝。這樣我們就沒有感恩喜樂的生活。 

許多思想家偉人們,他們最看重人的品格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會感恩的心。文學家歌德說:「不會感恩就是一種軟弱。我從來沒見過優秀傑出的人卻不懂的感恩。」你是一個優秀傑出的人,你就懂得感恩。羅馬哲學家塞羅(Cicero)說:「感恩是一切美德之母」,又說;「感恩是人類最重要的特質」 。我們的品德裡面感恩是最重要的特質。Seneca:「不懂感恩是一切違法與違規的根源。」 你不會感恩,就會常常覺得不滿,常常有怨言,覺得人家欠你什麼。這些不滿就容易變成違規,犯錯的根源。Guldon: 「上帝有兩個住處,一是天堂,一是溫良及感恩的心裡。」上帝最喜歡的就是會感恩的基督徒。一個客人到你家,如果你會感恩,那客人會感謝,並覺得在你那裡住的很舒服。上帝到我們家、到我們教會,我們心裡面卻一直充滿著不滿,充滿怨言,那上帝不會恆久想要住在我們教會、我們的家、我們的心裡。猶太教法典(塔木德)說:「不懂感恩比偷竊更糟。」偷竊是很壞,但是你不感恩是比偷竊更壞。我們的感恩是上帝在他的兒女身上,在耶穌基督裡面的人裡面所訂的旨意(帖前五:18)。基督徒感恩的生活是上帝的旨意,我們必須遵守,不能打折扣的。如果沒有感恩,我們就是忘恩負義,違背神的旨意。所以感恩對基督徒來說,是神的子女最高的信仰生活及見證。
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八節說:「凡事謝恩;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裡像你們所定的旨意」。詩篇五十章二十三節說:「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上帝說,如果我們感恩,用感恩獻上的祭就是榮耀神。我們不會感恩,就是不榮耀上帝,我們就沒有見證,因為這是神的旨意,是神要求我們基督徒做的事情。我們如果每天有感謝有喜樂的生活,人家會看見我們不一樣的人生,在我們身上,他們會看見神的愛神的救恩,所以感恩是一件重要榮耀神的事情。那我們要如何在信仰的生活中感恩呢?聖經教導我們有以下三方面:
II、我們所有的都是神給的
我們所有的都是神給的,沒有一件事情是你自己的。哪件事情不是從上帝那裡領受來的呢?我們來到世上是赤身的,沒有帶什麼來,所以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給我們的。歷代志上二十九章十四節說:「我算甚麼,我的民算甚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這是大衛的禱告。他們在蓋聖殿的時候,樂於奉獻。奉獻不是我給上帝,而是上帝所有給我的,我再還給上帝。所以我們奉獻的時候,不是我的錢給上帝,是上帝給我的,我再還給上帝。感恩的生活就是這樣。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給我們的。使徒行傳十七章二十五節:「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我們生命與氣息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應該要感恩。上帝給我們那麼多,上帝帶我們脫離死亡,上帝給我們恩典,上帝給我們慈愛,祂赦免我們一切的罪,還有許多,不勝枚舉,我們可以看詩篇一百零三篇。
跟大家分享一位姊妹的見證。這位姊妹已經蒙主恩召,她在五十歲的時候去檢查身體,醫生發現在她耳朵的地方長了癌細胞,而且是比較嚴重後期的癌症。這個醫生是個基督徒,醫生不敢跟這姊妹講,於是就跟他的先生說這個消息。她先生的家裡很有錢,同時也是馬偕醫院的董事長。醫生跟他說,這個姊妹大概活不過一年。他先生聽到之後,心裡很難過,因為他老婆還那麼年輕,才五十歲,孩子也都還在成長,還沒成家立業,而且一直都是他事業上的好幫手。這先生到了傍晚的時候,常常偷偷的自己在哭。這姊妹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嚴重,當她晚上的時候找不到他的先生,到了他的房間裡面,房間裡也沒有點燈,姊妹聽見丈夫在哭,就問他說為什麼,他說,醫生跟我說,妳得癌症,活不到一年。但是這姊妹很有信心,她說不要難過,生命是上帝給我們的,上帝要給我們多久的時間在世上,他有他的旨意,所以我們應該要感謝神。在接受良好的治療下,結果她再活了十七、十八年,她的先生反而比她早回天國。一個人能夠感恩,就是知道我們的生命是上帝給的,如果上帝要拿回去,我也要感謝神,因為這不是我的,是上帝借我用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十節說:「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 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 神的恩與我同在。」保羅的一生就是常常知道他所有的一切是神的恩典,是神給他的。所以他成為怎麼樣的人都是上帝的提供,不是自己比別人強,而是上帝給我們的。所以詩篇一百零三篇二節說:「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
III、凡事感恩
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八節:「凡事謝恩;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在現代翻譯本這樣說:「你無論在任何環境中…」,你成功也要感恩,你失敗也要感恩,你失落也要感恩,這是神的旨意。這句話的教導的很不平常,一般來說,我們只有好的時候才感恩,壞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感恩?有一個弟兄他做生意很成功,他奉獻很多,但是遇到經濟不景氣,他整個事業垮了,公司倒閉,他沒有什麼錢,但他還是一樣每個月什一奉獻。牧師知道他的情況,就告訴他,弟兄阿,你現在的情況不太好,所以你奉獻不用那麼多。但他說,神給我的不論多少,我跟神約好的就一定要做。他減少生活的開銷,一樣的奉獻。奇妙的是,神祝福他,他的生意沒有多久又翻身,比以前更好,神的祝福更多。
在人生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遭遇,好像我們失去了什麼,但是沒有,上帝的話告訴我們說,不論是什麼環境裡面,好的環境壞的環境你都要感恩。我看到一個見證集,就是用腳畫畫的一個姊妹,我買過她畫的聖誕卡跟生日卡,她的名字叫做楊恩典。這位姊妹出生不久就被父母丟在岡山的菜市場,因為她沒有兩隻手臂,父母可能覺得養她是負擔,就把她丟在菜市場。後來被人送到六龜山地育幼院去。楊牧師與師母待她像親生的孩子一樣,取名為楊恩典。大家都覺得奇怪,在她身上沒有看到恩典阿,她沒有什麼可以感恩的呢?但是楊牧師笑笑的說,因為她沒有手臂,不用做工,不用那麼辛苦。像我們有兩個手臂的人每天都要做一堆事情。不用工作是神的恩典!真的,神在這個孩子身上給了很多恩典,師母教她用腳彈琴,用腳包水餃,她他的腳就像手一樣,非常的靈活。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教她用腳畫畫,她畫出來的畫就跟專家一樣。長大以後,得了第一屆華人熱愛生命獎,並且在1997年她被邀請到美國做一個月的生命見證佈道會。她說:「所有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人生好壞環境都有神的旨意。我雖然沒有手臂,但是我的一生有最多的恩典。上帝沒有賜給我雙手臂,但是上帝賜給我有一對全天下最偉大、最有愛心的父母。上帝沒有讓我認識我親生的父母,但是她賜給我了最慈祥的媽媽,智慧和幽默的爸爸。上帝沒有賜給我雙臂,但賜給我一個和樂的大家庭。我和一百多個兄弟姊妹一起長大。他們給我最好的照顧與協助。雖然物質上不一定隨時豐富,但精神上一定是豐足的。上帝沒有賜給我雙臂,但賜給我愛心,有忍耐的老師。他們不厭其煩帶領我走過錯誤,帶領我走過年少輕狂,教我用腳來繪畫,畫出自己對生命的期待與愛。因為我沒有雙臂,但是我得到的卻更多。我是被親生父母棄養的孩子,但也因此得到周遭更多的關懷與關愛。上帝藉我有缺陷的身體,卻讓世界一起見證了這是充滿神愛溫暖的世界。上帝沒有賜給我雙臂,但賜給我用心去擁抱世界。上帝沒有賜給我雙臂,但上帝賜給我的恩典是夠用的。」她的一生成為是一個可用的見證。我們感覺沒有雙臂是可悲的,可憐的,但是上帝賜給這個生命滿滿的祝福。
神的恩典夠我們用,正如保羅所告訴我們的,我們若是能常常感恩,壞的環境也是可以成為神的祝福。聖經系列故事中,記載了約瑟的故事,他小時候被他的兄弟賣到埃及,在埃及做奴隸,後來又被陷害關到監獄裡面。他的人生是崎嶇難行,壞的環境一連串,但是聖經跟我們說,約瑟與上帝同行。如果用一句話來描寫約瑟,那就是他一直都沒有對上帝失去信心,在壞的環境中他也成就上帝美好的旨意。他沒有離開神,也沒有離開這個信仰,最後他成了當時的宰相,拯救了當時的饑荒,拯救他故鄉的人以及他的家族。當他與他的弟兄見面的時候,他說,你們的意思本是壞的,但是神的旨意是好的,要成就今天的光景,救許許多多的人。我們的人生就是如此。羅馬書八章二十八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歌羅西書三章十七節也說:「無論做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 神。」
IV、感恩就會知足
腓立比書四章十一到十三節:「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感恩的生活就是知足的生活,你感恩就會知足,不會感恩就不會知足。不論好、壞環境,凡是所有的一切都要知足感恩,這是我們基督徒最美好的生活。保羅告訴我們說,他學了這個秘訣就是,不論在什麼好、壞情況,都可以知足,所以保羅的人生儘管在人的眼光來看他好像缺乏什麼,但他不覺得他缺乏什麼,因為他覺得上帝已經給他很充足,他就容易感恩。
在我們的週報裡面,有一張古印幣的圖,這是清朝的時候用的錢,可能我們現在的人都沒有看過。台灣曾用這個來當謎猜:圓圓的外型,中間有一個四角廳。它有皇帝的名字但沒有官的名字,一面是皇帝的名字,另外一面就是印在這個幣上,一個口,上面一個五,下面一個止,右面是一個隹,左邊是一個矢。上面的五加上口就是念成「吾」,口跟隹是「唯」,矢加口是「知」,口加止是「足」。什麼是有錢人?「吾唯知足」,就是有錢人。知足的人才有錢,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是一個富有的人。我常說人有四種:有人有飯不能吃,這是生病的人;有人能吃但無飯,因為他窮;有人無飯又不能吃,因為又窮又生病;有人有飯又能吃,就要感謝神。提摩太前書六章八節:「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能夠有吃有穿,你就應該要感謝。第六節又說:「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當我們懂得感謝,就有知足,就有平安,就認上帝為恩人。
在美國華人的社會裡面,他們常常在比來比去,比五子登科:房子、孩子、車子、妻子、帽子。你的房子比我大嗎?你的妻子比我的能幹漂亮嗎?你的孩子上的學校比我的小孩厲害嗎?你有博士帽嗎?人比人氣死人,愛比較的人通常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沒有真正的快樂。上帝給我們的一切,我們要知足,上帝給我們的是最好的,我們應該要感恩、要感謝。芬尼克羅斯比(Fanny Corsby)是一個出名寫聖詩的盲人,她生下來六個月的時候,因為醫生的誤診,變成的失明的盲人,但她盲而不毀,她說:「因著信仰,知道上帝給我的恩典是夠用的,雖然我失明了,但我還能夠做很多的事情。」上帝給她很多天份,她很會寫詩,前前後後寫了八千多首聖詩,其中有八首在舊聖詩中,六首收錄在新聖詩中。這些聖詩充滿了喜樂,充滿了光明,充滿了神的恩典,傳揚神的救恩,神的愛,神的慈悲,也傳揚神豐富的恩典。她在九歲的時候曾寫了一首詩說:「我的心有多快樂阿!雖然看不見,但在這個世界中,我已經滿足與知足了。若因我的瞎眼哭泣或嘆氣,我也不能改變什麼,但是相信神什麼都能。他說我雖然看不見,但我已經都滿足,我所享受的可能世界上也沒有人比我多。」果然,她成了一個很有名的詩人,成了很著名寫聖詩的人,到如今,我們都在唱她寫的詩。
神的恩典是夠我們用的。蘇格拉底說,知足是天賦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我又看了另外一本書,用現代的角度來看十誡。講到貪心的時候,作者講了一句話,不知足是貪心,一個不知足的人是財務的奴才。知足的人是財務的主人,如果你不知足,你就會貪心;如果你知足,你就會滿意,你就會做財務的主人。不是主人的人每天都在追逐財務,倒成了財務的奴人。莎士比亞說:「我的皇冠在心裡面,不是在頭上,他鑲嵌的不是珠寶或寶石,人家看不見他,我的方法就是知足。」如果我們能夠知足,我們就能夠來享受上帝賜給我們的生活。
V、結論
以弗所書五章二十節:「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哥林多後書九章十五節:「感謝神,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提醒我們,我們每天的生活,應該像我們今天的默想一樣,從感恩開始,用感恩結束。我們常常禱告神,求他賜給我們凡事感恩的一生,我們不可忘記神、父母、家人、朋友、教會、社會給我們的恩惠,我們要成為一個常常感恩、常常喜樂、常常有人與我們同在的人,神的祝福就在我們一生當中。
禱告
慈愛的天父,我們感謝你,因為你的旨意要我們每天的生活常常感恩,因為我們每天的生活常常感恩才能歸榮耀與神、常常感恩才能夠見證神的愛,你的豐富的恩典恩典你的供應你的救恩,願神你幫助我們賜給我們凡是感恩,一個心、一個信仰,讓我們一生能夠歸榮耀與神,也能夠為主做好的見證。也蒙神更多的恩典與慈愛。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我願意

講道內容
講題:我願意
經文:加拉太書六章2-5節
主講:鄭碩帆神學生
時間:二0一四年三月九日  

弟兄姐妹平安!我們一起來禱告:天父上帝我們感謝祢,因著祢的恩典我們得以聚集在祢的面前,蒙祢的呼召成為屬祢的子民,求祢聖靈光照我們,使我們今天聽見祢話語中的奧妙,感謝祢。這樣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引言:我願意  

今天的題目是「我願意」,這句話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句話。我們最常聽到它的場合是一個很歡慶的場合,通常講這句話的時候所有在場的人都很開心,因為這句話代表兩個人的生命之後要產生一種連結,一輩子不再分離。  但是雖然在講「我願意」的時刻很高興,但是真正的挑戰是在講了「我願意」之後才開始,因為兩個人彼此的連結,代表著從此以後兩個人的重擔要互相分擔。生活習慣、家事、貸款、雙方父母、兒女等等,很多人這才發現這樣的彼此連結和永遠不分離其實是不容易的。  因為不是只有彼此分享喜悅,也要彼此分擔重擔。

一、律法下的奴隸

今天的經文一開始也提到互相擔當重擔這件事情,保羅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事實上,我們今天看這句經文不覺得有甚麼特別。因為背包包是我們很習慣做的事情,背自己的包包沒有甚麼特別,甚至包包的品牌不一樣是一種時尚,CHANEL、GUCCI、LV、PORTER、CARGO。在我們的文化裡面,自己拿自己的東西很正常,我們也常常幫別人拿東西,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別人背了太多的行李或是手上太多東西,我們樂意幫助人,減輕人的負擔,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說:「ㄟ,你東西這麼多我幫你拿,沒有關係我幫你背。」所以我們看到這句經文自然覺得,保羅就是要我們互相幫助。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6:2a)如果我們重新思考保羅的時代,就會發現這句話恐怕和我們想的不大一樣,看這封信的人感覺恐怕也不會跟我們一樣。在希臘文化裡面,正常人走來走去不會自己背東西,這一點都不時尚,因為在希臘文化裡面負責背東西的,不是自己,是奴隸。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加拉太的信徒聽到保羅這樣說的時候他們會是甚麼反應,他們會覺得很奇怪!這句話很不好聽,「你們要做奴隸!」他們聽了會感覺很不舒服:「保羅你在說甚麼?」 

因為事實上做奴隸就是很不舒服啊!現在我們沒有奴隸,所以我們不覺得,但是對他們來說,如果我不願意背東西,我就對奴隸說:「啊,你來背!」我不願意打掃,我就說:「啊,你來掃!」因為奴隸就是專門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背別人不願意背的重擔。而且奴隸不是做一次,如果我們看這句經文裡面「擔當」這個詞的希臘文,會發現他有「持續、一直繼續做」的意思,所以是要「一直持續擔當」別人的重擔。奴隸就是這樣,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擔當別人的重擔,而且不論任何時候他都要忍耐,繼續做。 

奴隸讓人不舒服,因為這個身分代表要持續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但是還有更糟的,因為保羅接著說:「...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這裡吸引我們注意的是「律法」這個詞。我們現在聽「律法」這個詞也不覺得怎麼樣,因為我們的法律規定的事情還不夠細,在法律下面我們好像還是照樣生活。但是猶太人的律法不一樣,猶太人的律法會規定男生出生的時候要受割禮;規定吃東西的時候甚麼潔淨、甚麼不潔淨,所以你不能亂煮;要守一些節日,例如規定安息日的時候不可以工作。舉例來說,如果現在你是猶太人,安息日不可以按開關,所以如果你住在十樓,要嘛你用爬樓梯的,不然你要等電梯自己下來,因為他們會開啟安息日模式,每層樓都停,很慢,要等很久。所以我們會覺得很奇怪,因為保羅不但要他的聽眾當不自由的奴隸,還更進一步把一套限制奴隸的律法加在他們身上。好像意思說:「你們當奴隸還不夠,這裡有一本奴隸手冊,你們要照著做。」
律法也讓人不舒服,因為在律法下面代表要持續犧牲自己的自由。

所以在6:2保羅的前兩句話,就讓我們皺眉頭,因為他好像要我們努力成為律法下的奴隸,要我們持續犧牲自己的自由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這也是我們的困難,教會今年度的目標是陪伴和關懷,我們第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面對別人的重擔,這些重擔有可能是各方面的,生活上的、人際關係上的、心靈上的、信仰上的,甚至是人所犯的罪,「而且」這些重擔也常常是別人不願意做的,「而且」我們可能要持續犧牲一部分的自由去背這些重擔,這讓我們很不舒服。

二、重新詮釋律法下的奴隸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整本加拉太書的內容,還有保羅寫作的目的,就會發現保羅不是在道德勸說,是故意用「律法」和「奴隸」這兩個概念來表達他特別的意思。

1.從律法到恩典,從奴隸得自由

加拉太書是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的一封信。原因是加拉太教會裡面出現一些人,他們把猶太律法主義的思想帶進教會,強調得救需要靠著遵行律法的一些規條,例如行割禮、守一些節日,藉著這些行動來討上帝的喜悅,而不只是靠著耶穌基督。所以保羅寫這封信給他們是為了要導正這種思想,這是很明顯的目的,因為如果我們仔細看加拉太書的內容,會發現保羅在加拉太書裡面花了大概四章多的篇幅在反對律法主義,甚至一直到5:12以前都還在告訴加拉太信徒「沒有人能靠著守律法而得救」。所以我們知道,雖然保羅用了「奴隸」和「律法」的圖像,去告訴加拉太人要互相擔當彼此的重擔,但是他的意思不是要增加信徒的綑綁,也不是要信徒去遵守律法。他是故意用「基督的律法」這個詞去分別這些猶太主義者所傳的律法主義。

所以保羅所傳給加拉太人的,不是要遵守律法的規條,他傳的是耶穌基督,只有信耶穌基督才能得救。因為這樣,保羅在加5:1-5就已經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加5:1)所以基督已經叫我們從奴隸的身分被釋放出來得到自由,他在5:4又說:「你們這要靠律法稱義的,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加5:4)就是說如果你靠律法稱義你就不是靠恩典,因為你全部守住了就是你的功勞,守不住就是你的錯,這個就不是恩典;靠恩典就不是靠律法,因為恩典就不是你該得的。所以保羅傳的是一個使人「從奴隸的身分得到自由釋放」、「從律法下面得到恩典」的福音。

2.從恩典到律法,從自由變奴隸

不過,我們可以想像,當保羅寫信寫到這裡的時候,他想起另外一件事情。當他強調基督徒在基督裡面得釋放,得到完全的自由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不對啊,這些人如果聽到他們完全自由了會發生甚麼事情?」這個情況我們很熟悉,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在很多的規定和要求下長大和讀書,然後等到長得夠大了,開始沒有人規定我們要做甚麼之後,我們就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自由。那通常是兩種結果,一種是不知道該做甚麼,一種是甚麼都做,阿大部分是後面那一種。

顯然保羅想到的是大部分那一種,就是,有人會以為自由就是甚麼都可以做。這個不是真的自由,因為這樣是任憑罪在我們的身上做王,是被罪綑綁,叫做放縱情慾。所以保羅在5:13接著就說:「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然後我們發現保羅在這裡就開始鋪陳了,因為「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的「服事」希臘文意思其實是「做奴隸」,所以就是「總要用愛心互相做奴隸」,其實跟我們今天看的第一句經文是一樣的。於是我們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保羅告訴加拉太信徒:「你們本來是律法下的奴隸,現在被基督釋放了,你們得自由了,所以你們要成為基督律法下的奴隸。」所以我們到底要得自由還是要當奴隸?

3.自願的行動,放棄的自由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在他的《論基督徒的自由》裡面,一開頭寫了兩句話,是很好的回答,他說:「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這是第一句話,馬丁路德用這句話來說明,基督徒因著信而在律法之下得自由,不需要再靠著行為稱義,這說明了基督徒擁有全然的自由,但是馬丁路德立刻在第二句話這樣說:「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眾人之僕,受任何人管轄。」因為當基督徒的生命被耶穌基督釋放,被耶穌基督改變的時候,他得到的絕對不是只有自由,更重要的是從耶穌基督那裏得到祂的愛,當人在愛裡面,他就會心甘情願的付出。

這是一個從奴隸到自由再到奴隸、律法到恩典再到律法的過程,第一個奴隸是不甘願的,是被押著去遵行律法,是用一把刀威脅你,如果你不做就死。但是第二個奴隸是自願的,是因為我們被釋放得自由的過程中經歷到基督的愛,所以當我們在自由中,聖靈就在裡面感動我們,讓我們願意也把這樣的愛分享給別人,持續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當我們在恩典中,我們就願意選擇順從聖靈,持續犧牲自己所得到的自由。所以從奴隸到自由是被基督的愛觸摸的過程,從自由到奴隸則是付出基督的愛的結果。

基督的愛重新詮釋了我們的身分,讓我們成為自由的奴隸;基督的愛重新詮釋了律法,讓律法成為我們甘心樂意的行動。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1)原來,保羅使用了很弔詭的語言,他的意思是:「願意透過愛成為別人奴隸的人,就會透過分擔彼此的重擔,活在基督和聖靈所提供的自由當中。」耶穌基督自己是擔當別人的重擔,而且這個別人指的是所有人,祂留下了互相擔當重擔的榜樣讓我們學習,但是只有榜樣不夠,所以祂賜下聖靈,透過聖靈繼續在我們當中作工,聖靈在我們裡面感動我們,給我們有動力去擔當別人的重擔。

如果沒有基督的愛觸摸我們,沒有聖靈在我們裡面,我們很難持續做關懷與陪伴的事工,因為我們要付出很多的代價,犧牲我們自己的自由和時間,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三、靠著十字架誇口

在關懷和陪伴的服事中,第二個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看待自己。

1.「互相」是不看自己

剛才一直都在講要擔當別人的重擔,甘心樂意成為別人的奴隸,但是面對教會這個信仰群體,保羅所說的奴隸,稍微有一點點不一樣,他不是說「你要做奴隸」,他是說「你們要互相做奴隸」。保羅拿掉了「主人」這個角色,因為在信仰團體的關係裡面,沒有人可以永遠當承擔別人重擔的那一邊,這樣遲早會垮,主人和奴隸的關係是單向的壓榨,但是去掉「主人」的角色以後,就建立雙向甚至多向的關係。所以保羅讓每一個人都透過持續、忍耐、擔當別人的重擔,在信仰群體中建立彼此的關係。

那這對個人來說就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我們願意去擔當別人的重擔,第二個是我們願意把我們自己的重擔交託給別人,這兩個面向是在互相做奴隸的關係裡面,在個人身上的行動。所以保羅不是叫我們一直壓榨自己,如果我們一直做一直做,可是都不讓弟兄姊妹幫我們,也不把重擔交給弟兄姊妹,這也不是符合信仰團體的關係。通常很能夠擔當別人重擔的人,不大容易讓別人來分擔他的重擔,但是人是很有限的,我們也要面對而且承認自己的有限,讓上帝能夠透過弟兄姊妹來分擔我們的重擔。舉個例子,我們教會設有愛心基金,可以幫助一些有困難的弟兄姊妹,這兩個面向就都(要有)不能缺,都沒有人奉獻也不行,但是如果只是很多人奉獻,可是有困難的人都不申請,那這樣也(無效)沒有發揮效用。

那在這兩個面向裡面,個人也會面對到一些試探,一個試探是「知道別人的軟弱」,另一個是「被人知道自己的軟弱」。因為人喜歡比較,會希望自己有影響力,希望自己所做的受到肯定,人習慣在團體中追求成為一個有特殊地位的人,所以會透過比較、指出別人的缺乏來肯定自己,讓自己成為團體中的somebody;反過來也會透過幫助別人的軟弱,提升自己的價值,因為這樣可以在人際關係中取得地位。可是「比較」會讓我們關懷別人的動機不單純,也會讓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軟弱,有這一層顧慮就不會願意把自己的重擔分擔給別人。這對於彼此擔當重擔的信仰團體來說是個很大的傷害,也不是一個判斷自己的好方法。所以保羅說:「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加6:3)意思是責備這樣的人說:「你明明甚麼都不是,卻自以為是,這是自我感覺良好。」

這就是一個奴隸的身分所代表的,奴隸不會因為幫主人擔當了重擔就提升他的地位,他不會因為做了甚麼就成為主人家的somebody,奴隸是一個從nobody到nobody的身分,他擔當重擔的時候是nobody,擔當完了重擔他還是nobody,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要不斷持續的忍耐。

2.自己甚麼都沒有,有的不是自己的

但是保羅不是只有停在這裡,他不是只告訴我們「你甚麼都不是」,他接著說:「你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反省自己,不是反省別人,這樣你所誇口的就是從你自己身上出來的,不是跟別人比較,從別人身上得來的。」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保羅的意思好像是說我們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到做得很好、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我們就可以誇口。不對!如果我們仔細看到最後,會發現他雖然在這裡這樣講,卻在這段經文後面的6:14說:「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他意思是說:「你們好好省察自己可以看到自己值得誇耀的地方,很好啊,但是我呢!我沒有看到自己值得誇耀的地方,我唯一能夠誇耀的,我唯一能夠驕傲的,就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所以最後一節其實也是在講一樣的事情:「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6:5)一開始我們讀到這裡會覺得很奇怪,懷疑保羅是不是自己忘了前面寫甚麼,前面要各人擔當彼此的重擔,後面要各人擔當自己的重擔。其實,這裡的擔子和第二節的擔子指的是不一樣的意思,第二節指的是很重,自己背不起的重擔,這個需要彼此擔當;第五節的擔子指的就比較是個人背得起的,所以保羅不是寫到第五節就忘記自己第二節寫些甚麼,他是表達自己背得起的擔子自己要承擔,他同時也表達將來每個人在上帝的面前要擔當自己的擔子,因為沒有人能夠在上帝面前為我們負責。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不只是警告,他也是一個保證,保證上帝幫助我們,保證每個人一定可以背起這個擔子,因為我們誇口的不是自己的能力,不是自己能夠背起這個擔子,而是誇口耶穌基督的十字架,透過聖靈的大能幫助我們背起這個擔子,那是唯一能讓我們誇口的。

從小到大這個世界告訴我們要To be somebody,成為看得見的,但是在上帝的國裡面我們是To be nobody,因為當我們一旦省察自己就發現自己裡面是nothing,唯一有的something是從上帝的恩典來的,是靠著基督的十字架,是藉著順從聖靈而被賦予的。所以我們是再一次因為基督的愛,重新詮釋我們所有的,從原本我希望在信仰團體中成為somebody,轉變成我願意成為nobody,當我們願意成為nobody的時候,基督就使我們成為somebody。

結論 & 回應詩:

如果我們不是真的被基督的愛觸摸到,我們很難持續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教會有很多人是持續在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例如我們每個禮拜來都看到很整齊的花圃,那不是自然就這樣,而是有些弟兄姊妹自願定期去整理;教會裡面很乾淨是因為有人打掃;我們每個禮拜進到教會都很方便拿到週報,是因為有弟兄姊妹每個禮拜很辛苦在印週報、擔任招待。很多弟兄姊妹願意做那看不到、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還記得我們一開始講到的例子嗎?結婚是兩個人透過願意分擔彼此的重擔,成為一個家庭,但是家庭不是靠重擔連結的,是靠基督十字架上的愛。而我們教會就是上帝的家庭,上帝透過基督的愛,把我們從律法中拯救出來,得到自由的身分,又賜下聖靈,讓我們能夠服在基督的律法之下,成為基督和眾人的奴僕,也讓我們成為一家人,從此我們都是弟兄姊妹,我們是不是也願意分擔弟兄姊妹的重擔?

我們來唱一首詩歌「當你缺乏又喪志」,這首詩歌是吳威廉牧師娘做的,她跟吳威廉牧師一起接受馬偕的邀請到台灣來宣教,為了福音的緣故在台灣分擔當地人的重擔46年。今年教會的重點事工是陪伴與關懷,我們跟吳威廉牧師娘一樣,從基督那裏領受同一份愛。邀請弟兄姊妹,用這首詩歌向上帝禱告,跟上帝說:「我願意!」因為我們決定要彼此相愛,因為我們領受的愛,不是一種感覺、不是一種衝動,而是一個選擇、一個決定,和持續不斷的行動,求聖靈幫助我們。讓我們一起來唱。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牧者系列(二)命令彼此相愛(Command to Love One Another)

講道內容
講題:牧者系列(二)
命令彼此相愛
(Command to Love One Another)
經文:約翰福音十三章34-35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三月二日

Ⅰ、引言:牧者聲音
本篇主題是「彼此相愛」,這是主耶穌的命令。詩篇第二十三篇裡,大衛說,耶和華是他的牧者。約翰福音第十章記載,基督說:「我是好牧人,我的羊會聽我的聲音」(約10:16)。Keith & Amy Amano夫婦寫了一首福音詩歌Shepherd’s Voice,歌詞如下:
The shepherd’s standing at the gate,
牧者站在羊圈門,
He’s calling to His own by name.
按名呼叫他群羊。
And the sheep will never hesitate,
群羊從來不遲疑,
When they heard the Shepherd’s voice.
當羊聽見牧者聲。
The Stranger tried to lead astray,
陌者騙羊走迷路,
But the Shepherd always show the way.
牧者領羊走正途。
The sheep will follow and obey,
群羊跟隨且順從,
For they know the Shepherd’s voice.
群羊認得牧者聲。
Listen to the Shepherd,
注意傾聽牧者聲,
The gate is narrow, but free,
羊圈窄門享自由,
Live your life abundantly.
生命活得更豐盛。
The Shepherd leads me to the stream,
牧者領我到水邊,
He gives me rest in the pastures green,
使我安歇綠草原,
Surely, mercy follows me,
慈悲必然伴隨我,
When I hear the Shepherd’s voice.
當我傾聽牧者聲。
所以羊會傾聽、會跟隨牧者的聲音,這是非常重要。
Ⅱ、耶穌如何愛門徒
耶穌對猶太人說:「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6-27)。在此提到三點羊群與牧者的關係:羊會相信牧者的帶領、羊會傾聽牧者的聲音、羊會跟從牧者的命令,以下分享「羊如何傾聽牧者的命令」。
1.愛屬自己的人到底
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當猶大出去與祭司長商議,如何出賣耶穌,耶穌給門徒一條新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如果你是耶穌的羊,你願意聽從這命令嗎?作為基督的門徒,有一個重要的記號,就是願意聽從主的命令-彼此相愛。然而,這當中最不容易的,並非是彼此相愛;而是以基督為榜樣,照著基督愛門徒的方式,來彼此相愛。
參考經文背景可知,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離世,便愛他的門徒到底。「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對世人而言,離開世界就是「到底」了;所以直到離開世界就是人的底線,這點從基督徒的婚姻誓約中可見一斑。基督徒立婚姻誓約時,會以「直到離世」或「直到見主面」,來作為愛情時間的承諾。不過基督所說的「到底」,還有另一層意義,因為耶穌是為了我們而離開世界」。約翰福音中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由此可見,對耶穌而言,「到底」是指,直到他為我們,捨了性命為止,他會愛我們到底。
2.掌管萬有洗門徒腳
在耶穌給予門徒此一命令之前,他還做了一件事—幫門徒洗腳。畫家Ford Madox Brown一八五六年的畫作,呈現的是耶穌赤裸上身為門徒洗腳,這個畫作在當時,引起社會的議論,大家覺得基督赤裸上身,成何體統!所以,這幅畫作一直無法售出,逼得畫家只好為畫裡的耶穌,補畫上上衣。其實,根據經文的記載:「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13:3-5)。所以,耶穌為門徒洗腳時,的確是赤裸著上身。
這點也代表耶穌謙卑自己,成為一個完全的僕人。所以經上說:「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2:6-7)。這個奴僕的形象代表,耶穌雖然身為門徒的老師,卻樂意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謙卑地服侍門徒的需要。藉此耶穌吩咐門徒:「你們也要如此彼此服事、洗腳。」所以,當基督徒聚集在一起時,應當學習放下各自的身份地位,按著上帝給人不同的恩賜,彼此服侍有需要的弟兄姐妹,這就是彼此相愛,如同基督愛門徒一樣了。
3.彼得不懂對話教導
使徒彼得當時無法立即接受這樣的角色轉變,一開始不肯讓耶穌洗他的腳。但耶穌告訴彼得,這一切另有更深含意,他要教導門徒們功課;如果不讓耶穌為他洗腳,彼得就與基督無關了。彼得一聽,急忙對耶穌說:「請幫我連頭和手都洗一洗好了!」彼得是很有趣的人,他一會兒「不可洗」、一會兒又「洗腳不夠,要洗全身」。基督回答他:「髒的只有腳,腳洗淨了,全身就乾淨了,不用洗全身。」在此,耶穌用親切地對話方式教導彼得,而不是用說教的方式。「彼得說:『我決不讓你洗我的腳!』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西門•彼得說:『主啊,這樣的話,不只我的腳,連我的手和頭也洗吧!』耶穌說:『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你們是乾淨的,但不是每一個人都乾淨。』」
彼得一開始並不明白耶穌所說的,但耶穌接納他的不足。「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約13:7)無論如何,耶穌還是要教導彼得,因為這是很重要的功課。基督愛彼得,不介意彼得能否明瞭他的用意。他讓彼得有機會表達意見,然後用對話的方式,耐心教導彼得。尼哥德慕拜訪耶穌時也是如此。「尼哥德慕問他說:『怎能有這事呢?』耶穌回答說:『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嗎?』」尼哥德慕一時無法明白,人要如何能夠重生,基督便以對話的方式,引導他明白。弟兄姐妹之間,若有一方對真理有不明白之處,另一方應以謙卑的態度,聆聽意見、慢慢說明,幫助對方明白真道,這就是實踐了基督對彼得的愛。
4.猶大賣主耶穌給餅
名畫「最後的晚餐」,由畫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於一四九八所年繪製。關於這幅畫作,有一些歷史的後續故事。該幅畫收藏於米蘭,法國將軍拿破崙曾意圖將之奪回巴黎;但畏懼於輿論,終究沒有付諸行動,只好命令馬賽克專家——Giacomo Raffaelli,按照原畫燒製出一幅一模一樣的磁磚圖。該磁磚畫作於一八一四年完工,因磁磚有不易褪色的特性,竟成為保留「最後的晚餐」最多畫作細節的作品,給後世留下詳實清楚的參考資料。而原作,因為日久褪色,又曾遭到破壞,畫裡諸多的細節,已不復可見了。
圖畫中,可以清楚看見,猶大坐在手持利刃的彼得前面,一隻手拿著錢袋,另一隻手伸出,準備拿耶穌遞給他的餅。耶穌雖然知道猶大要出賣自己,卻仍視他為朋友,一如往昔地善待他,將餅遞給了他:「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約13:30)基督也引用詩篇形容「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詩41:9)可惜的是,耶穌這番好意,猶大並不為所動。吃完了餅,猶大仍舊離去,找到祭司長,出賣了耶穌。畫中的猶大,一手伸出要拿餅,抓著錢袋的另一隻手,卻在不知覺中,意外推倒了桌上的鹽罐。「鹽約」(參民18:19)代表永恆的約定,達文西在這裡,以裝著鹽的罐子,來比喻基督與門徒之間,那份愛的永約;但猶大卻在那一晚,將這永約的記號打翻了。這是達文西隱藏在畫中,一個極富寓意的細節。
5.彼得誇口耶穌提醒
當耶穌告訴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人要賣我!」時,彼得站起來,拍著胸脯保證:「別人會,但我絕不會!」彼得勇於誇口。「彼得說:『主啊……我願意為你捨命!』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鄭重地告訴你,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我。』」(約13:37-38)彼得雖然愛誇口,耶穌卻沒有責備他,只是輕輕地提醒了他。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告訴彼得,你雖然被改名為「彼得」,其實本性中,尚有許多「西門」的成分、有許多的軟弱。耶穌吩咐他:「西門、西門,撒但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以你痛苦的經歷,來幫助其他人。輕輕地提醒,這是基督愛彼得的方式。
III、我們要彼此相愛
從約翰福音第十三章裡,我們可以看見耶穌如何愛他的門徒!他留下洗腳的   榜樣,甚至拿餅給賣主的猶大,對於彼得的誇口,以溫柔堅定的口吻提醒。藉此讓我們學習何謂彼此相愛。
1.主給門徒新命令
「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他既出去,耶穌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約13:30-31)下圖中畫出耶穌與門徒坐在光明之中,而猶大離開眾人之後,便走進黑夜之中。接著耶穌說了一句很特別的話:「人子得榮耀了。」進入夜間的猶大,對應著得著榮耀的人子。在此顯現面對猶大的作為,耶穌看見的不僅只是被出賣、捉拿、死亡;他更看見,在痛苦之後,會有榮耀的復活,並且世人也能因此,而擁有得救的盼望。(No Cross , No Crown)
耶穌告訴門徒說:「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3,35)。當耶穌還在世的時候,他走到哪,門徒們便跟到哪,人們當然可以輕而易舉認出誰是耶穌的門徒;但是,當耶穌離世後,門徒們無法再跟著他,世人便無法分辨誰是主的門徒,因此,耶穌說:「唯有活出他的愛,世人才能認出門徒們來。」直到今日也一樣,唯有學習彼此相愛,世人才能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這個「作門徒的重要標記」(Cardinal Sign of Discipleship),是一個新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
2.主留門徒好榜樣
如果耶穌僅僅留下命令,我們實在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實踐他的教導;所以,耶穌接著吩咐他們:「要像我愛你們一樣,為彼此洗腳。」「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翰福音13:14-15)耶穌如何愛門徒,門徒們就要如何地彼此相愛。
3.神給我們兩命令
很多時候,我們樂意順服主的命令,也願意學習他的榜樣,但卻發現對方太可惡、太欺負人了,實在愛不下去,想彼此相愛卻無法做到。到底該如何順服主的命令,效法主的榜樣呢?其實,上帝知道人憑自己是無法做到。於是,在約翰壹書3:23寫道:「上帝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且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約壹3:23)換言之,人必須先依照舊命令相信主的名,才能順服他的命令,實踐他的榜樣,作到新命令的彼此相愛。著名的英國傳道人——司布真說,You must know Christ as your redeemer before you can follow him as your exemplar,你必須先認識基督為救主,爾後才能效法他的榜樣作門徒。許多人認同基督是位好老師,卻無法仿效他的言行;問題就在於,人的生命必須先經歷基督的拯救與改變,方有可能實踐基督的榜樣。羅馬書1:5:「我們從他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他的名信服真道。」(羅1:5)「信服真道」,英文是Obedience of Faith。由此可見,順服基督的命令,首先必須信他;接著,才是彼此相愛。有了第一個命令,才能實踐第二個命令。
4.主順從得救根源
耶穌也在「順服」上作了門徒的榜樣。在客西馬尼園裡,他雖然心裡很掙扎,最後仍向天父禱告:「照你的意思,不要照我的意思。」「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來5:8-9)。「順從」與「信」,有著直接的關係。羅馬書第十章寫道:「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9-10)希伯來書說,「順從他的人」(來5:9),就是順從他的命令,願意信主耶穌的人,那人就得救了。所以,誠如一首詩歌的歌名,「信靠順服(Trust and Obey)」所說,要能「順從」,首先要「信」。
5.遵主令在主愛裡
當人信主之後,就進入了基督的愛裡。約翰福音第十五章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約15:10)。這命令不是彼此相愛,而是相信主耶穌基督。人信了耶穌,便進入與主愛的關係裡。「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約14:23)
6.與主連結得主愛
這樣一個進入到主的愛裡的生命,耶穌說:「這人就與我連結,如同樹枝與樹幹連結一般。」樹枝得著供應,就有機會結出甜美的果實。「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15:5)。人若順服上帝的第一條命令,信主耶穌,生命便與基督連結;上帝的愛會透過基督,流入人的生命,人就有可能,結出許多的果子,包括那「彼此相愛」的果子。「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約17:26)
7.愛裡合一世人信
當基督的愛內住在我們心裡,而我們在言行中也彼此相愛,世人會見證這一個令人羨慕的合一。人願意信耶穌,往往不是折服於他人的口才,而是見證了行為的改變。若有作夫妻的,因為信主而改善了關係,就會令許多人也願意信主。所以基督說,如果你們如此活出合一的見證,上帝會得著榮耀,而世人會因此得著恩典,眾人不只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而且會信主,榮耀也得以彰顯。「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1-23)如此下去,教會便自然倍增成長。
IV、使徒教會的榜樣
然而,教會該如何將彼此相愛實踐出來?,這對於人數眾多的教會而言,執行起來實為不易。Michelle Berean與Scott Mathis兩夫婦研究發現,人數眾多的教會,除了主日崇拜,尚且需要有小組的聚會,因為主日崇拜時,不易實踐出彼此相愛;而小組的聚集,才是實踐彼此相愛最好的時機。因此他們主張,一個健康的教會,應該是用兩隻腳跑,而不是單腳跳。他們的著作「雙腳教會(Two Legged Church)」以使徒行傳2:46的榜樣為基礎,主張基督徒需要有聖殿中的全體敬拜慶典(一隻腳),和家中的小組關懷分享(另一隻腳),如此才能落實基督的彼此相愛。
使徒行傳記敘,初代教會的事跡如下:他們信主、受洗、恆心遵守教導、彼此交接、擘餅、祈禱、變賣財產、按需要分給人、恆心在殿中讚美上帝、得眾人的喜愛,得救的人就增多。「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1-47)將上述行動分成四大類。第一是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以真道造就自己;二是彼此交接、擘餅、祈禱,有親熱的關係;三是照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實際看顧軟弱者;四是恆切在殿裡敬拜,稱頌讚美上帝。一個平衡、健康的教會,需要這四點。進一步將它們分組,字幕上黃色組是造就自己、敬拜上帝,這是在教會裡的活動,教會預備,會眾們也要盡力參與;紅色組是彼此親熱、看顧軟弱,這就需要小組的環境,才能落實。
1.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初代教會恆心遵守使徒教訓,在至聖真道上造就自己。「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1:20)好的教會,不應只有主日崇拜,也應該要有聖經課程,按照會友的屬靈需要,提供餵養,讓會友能有所學習、成長。
2.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接著,在主日崇拜結束後,會友需要有聚集的機會、地方,彼此分享生活近況。「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這點對於彼此相愛的落實,很重要。因此,教會勢必要有小組,讓會友在小組時間裡,可以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3.照所需用分給個人
在小組中彼此熟悉以後,若平時關係良好,一旦發現有人遭逢困頓,組員們便可以提供及時的幫助。教會裡,有些小組已經落實了這份精神,組員家中發生事情,小組便動員前往關心、協助。這正符合教會今年推動的陪伴事工——「危機陪伴」:若小組內的成員們一時無法協助,教會便可啟動危機關懷的網絡,來協助遭遇困難的兄姐。「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真正的虔誠,是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或是有需要的人;不僅知道,還會在意、會提供援助。
4.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最後才是兄姐們每主日來到主的殿中,一同敬拜、讚美上帝。「我要向你的聖殿下拜,為你的慈愛和誠實稱讚你的名。」(詩138:2)盼望教會不會成為只有主日崇拜的教會,而且追求將主日所領受的真道,在生活中確實落實的教會。
V、結論:恩賜服侍 互相款待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7-10)這是彼得的教導,從這經文可知道,人的生命若服從主第一個命令-信靠順服基督,便會進入主的愛中;並且在生活上學習主謙卑洗腳的榜樣,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所用的方法就是願意謙卑服侍、互相款待。這就產生了完全合一的果效,世人會因此而羨慕,從而成為主門徒。這是一個循環,每個人藉著這個循環,讓更多人成為基督徒,最後福音廣傳,榮耀歸於天父。
禱告
感謝耶穌,在要離世前的最後一晚,雖然明知猶大要出賣你、彼得要拒絕承認你,但你仍然以到底的愛,來愛不完全的門徒。不僅如此,你還留下了為門徒洗腳,如此謙卑服侍的榜樣,讓門徒們能照樣地彼此相愛。你知道,人靠自己無法效法你的榜樣,所以你自己首先在十字架上,為人們犧牲,讓人能有機會,擁有新生命。你說,人須要先相信你,好像樹枝先與樹幹相連,才能從你愛的生命裡,領受供應,就知道如何以你給的愛,來彼此相愛。求主將這樣的愛,賞賜予我們。也求主讓會友在教會各自有歸屬的團契或小組,可以在當中,學習彼此相愛的功課。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牧者系列(一)耶和華是我牧者(Yahweh My Shepherd)

講道內容
講題:牧者系列(一)耶和華是我牧者(Yahweh My Shepherd)
經文:詩篇二十三篇1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二月廿三日

因為牧師即將退休,小會現在成立聘牧小組。到底要找什麼樣的牧師,對和平教會比較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因此希望從聖經來看,聖經中所描述的牧者是什麼樣子。另外,當我們要找牧師的時候,需要為聘牧小組禱告,期待能夠找到好的牧師。希望大家對於牧者變動的不安,能夠轉為週四參加禱告會的動力,用禱告,向我們的大牧者說:「我們需要一個好的、新的牧者團隊,請你垂聽我們的禱告。」禱告永遠是跟神溝通我們內心不安最好的方法,鼓勵大家,不管氣候怎麼樣,一個禮拜就一次聚在一起,我們迫切來為尋找牧者的事情禱告,相信上帝會回應我們的禱告。
詩篇23篇是大衛王寫的一首很短的詩,他說「耶和華我牧者」,英文就是「Yahweh My Shepherd」。如果說耶和華是牧者,我們便是祂的羊,但是羊有什麼特點呢?為什麼大衛會將耶和華比喻為自己的牧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Ⅰ、引言:希斯頓到葛理翰
詩篇二十三篇是一篇很短的詩,鼓勵大家把它背起來,說不定將來你成為很有名的人,大家知道你是基督徒,會在公開場合請你背頌。希斯頓(Heston)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他飾演賓漢男主角,他不只演賓漢,他還演十誡的摩西,他的長相很像英雄人物,聲音也很有磁性。他是一個很好的基督徒,非常有名,因為演戲賺了很多錢;跟他同時代的另一個人,他是牧師,他的臉跟希斯頓一樣,也非常具有英雄人物相,可是他沒有去當演員,他叫作葛理翰(Graham),他用聲音賺了千萬個靈魂到上帝的國度裡。有一次在華盛頓,他們兩人受邀參加一場政治集會,當大家吃完東西後,群眾起鬨對希斯頓說:「你是基督徒,是否可以請你用電影中,那性感的聲音,背頌詩篇二十三篇。」這是他小時候就背過,而且背得很好,於是,他說:「要背,可以,但我的條件是,我背完之後葛理翰也背。」葛理翰當然答應。
希斯頓用摩西的那種聲音,開始背「The LORD is my shepherd; I shall not want…」,一直背到結束都沒有錯,而且聲音真的好棒,大家以熱烈的掌聲回報。掌聲結束後,希斯頓坐下來,換成葛理翰站起來,他也開始背:「The LORD is my shepherd; I shall not want…」,但是當他背完之後,居然沒有人拍手,大家很安靜,可是,所有人的臉上都有淚水。
事情結束以後,記者好奇的問希斯頓:「你背得那麼好,大家不停拍手,葛理翰也背得那麼好,為什麼大家不拍手?」希斯頓便回答「I  remember Psalm 23 by head. He knows the Shepherd by heart. 」請問弟兄姐妹,你是只「背」詩篇二十三篇,還是你真的「體會」耶和華是你的牧者?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從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這樣,牧者團隊走不走就沒關係了,因為不論和平教會遇到什麼事情,耶和華會帶領我們、供應我們。盼望我們不只是用頭腦把詩篇23篇背起來,我們向神禱告,讓我們在這次牧者團隊轉換的過程中,每一個人深刻體驗到,牧師會換人,但耶和華總是我的牧者。
到底大衛王是在什麼時候寫詩篇二十三篇?很多人確定它是大衛王寫的,但在什麼處境下寫的?比較多人同意,是大衛王被他的兒子押沙龍追殺,為了逃命匆忙離開耶路撒冷時,寫下詩篇23篇。我想,當我們了解寫作背景後,再念詩篇23篇「我雖然走過死蔭的幽谷」,一定會很有感觸。因為這話不是坐在舒適的皇宮寫的,而是兒子在後面追殺,逃亡的淒慘處境下,寫出來的詩篇。在順境時,我們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這沒有什麼困難,因為一切都如意,當然會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可是,當有一天你經驗到「行過死蔭的幽谷」,卻要說出「也不怕遭害」的時候,這句「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就有另一個更深沈的意義。短短六節聖經,描述很多人生經驗,結束時提到「永遠」,所以在大衛的心目中,人的生命不會消失,人生有青草、有幽谷,但是我們要往永遠那裡去。你在走完人生路的時候,你有和大衛一樣的把握,說「我要永遠在耶和華的殿中」嗎?首先,第一句「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這裡所提的「耶和華」、「牧者」、「缺乏」是指什麼?。如果還不會背詩篇23篇,回去好好背起來,相信在人生處境艱難的時候,這詩篇會成為很大的力量。
Ⅱ、耶羅欣到耶和華(Elohim vs. Yahweh)
上帝的名字,在聖經裡面有好多個,其中最常用的有兩個,一個是創世記第一章所用的,我們中文翻成「神」,希伯來文是「耶羅欣」(Elohim),可是第二章開始就加上「耶和華」(Yahweh),所以是「耶羅欣耶和華」,中文聖經翻成「耶和華神」。到底上帝的不同名字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為什麼大衛在詩中不用耶羅欣,而用耶和華來開始,這是第一個要跟大家分享的,聖經作者提到神時,用不同名字的時候,傳達的是不同的意義。
創世記第一章「起初,神創造天地」,那個「神」就是「耶羅欣」,創世記第二章第4節,加了一個名字,變成「耶羅欣耶和華」,耶和華的名字在第二章開始出現。如果你要明白這兩個名字的不同,就要看創世記第一章所描述上帝的創造,跟第二章所描述的創造,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完全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創造我們的神。
1.至高上帝到至親天父
從整本聖經中,可以整理出關於耶羅欣跟耶和華的不同。第一個,耶羅欣所表達的是「至高的」,而耶和華表達的是「至親的」,這是一個相互對立的觀念。在創世記第十四章,亞伯蘭的姪子被擄走時時,他帶了三百多個家裡的壯丁,把姪子救回來。回來後,有一位耶路撒冷的撒冷王-也就是麥基洗德-拿餅和杯來迎接他,這位麥基洗德被稱為「至高神的先知」,這是「至高神」這個詞,開始在聖經出現。麥基洗德對亞伯蘭說「至高的神祝福你、保護你,讓你可以打勝仗,把你的姪子救回來。」亞伯蘭也以所得的十分之一獻給麥基洗德作為回應。同時所多瑪王也出來迎接他,所多瑪王說:「我的東西都給你沒關係。」亞伯蘭說:「我不是為了東西,是為了救我的姪子,所以我已經跟耶和華發誓,我不會要任何的財物。」這是很好的態度,著眼在把神所吩咐的事做完,而非完成事後可得的利益。就像亞伯蘭在意的是,神要他把人救出來,而他也救出來了,心裡便感謝主,因為他的任務完成了。「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創14:22-23)由此看出「耶羅欣」,是指天地的主,至高的神,亦即代表的是「至高的」。
耶穌的學生對他說:「約翰教導學生禱告,請你也教我們禱告吧。」於是,耶穌就教他們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有古卷只作:父啊):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路11:2)這個稱呼非常特別,把至高的、天地之神,稱作我的阿爸,阿爸的感覺就不是天高皇帝遠,而是天父,是與我們有親密關係的,人會尊他的名為聖,不是只有高高在上、掌管天地宇宙。這是兩個很不一樣的對比,一個是超然的上帝(Transcendent),一個是內駐的上帝(Immanence)。Immanence 後來就成為耶穌降生的名字,叫做以馬內利。以馬內利就是指高高在上的主,來住在我們中間,和我們親近。如果你相信耶穌就是上帝,在舊約的上帝是「耶羅欣」為主,他是掌管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的,可是新約的上帝是用耶穌來代表,他是一個好牧者,住在我們當中,體貼我們的軟弱,聽我們抱怨。詩篇二十三篇,大衛要表達的是從「耶和華」的角度,他沒有提到耶羅欣,所以他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2.創造天地到救贖選民
「至高的神」是宇宙的來源,創造世界。而「至親的神」則是在乎我們的苦難,他親自下來為我們解決困難。「起初,神(耶羅欣)創造天地」(創1:1),聖經一開始就講祂是創造主。可是當耶和華在米甸的曠野向摩西顯現,在燃燒的荊棘裡顯現的時候,祂對摩西說:「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出6:6)因此,從出埃及記所看到的耶和華,是救贖者,是救人脫離重擔、脫離苦難的。因此,當你想到「創造」時,上帝的名字是「耶羅欣」,當你想到「救贖」時,上帝的名字就是「耶和華」,這是第二個所要表達上帝的名字不同之處。
3.神說事成到親手觸摸
在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造天地,他只用嘴,只用說的,事情就成了,這代表他的能力很大。「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創1:24)想想看全世界的生物有多少!上帝用一句話就創造完成。可是在第二章,上帝要造亞當夏娃的時候,卻不是只用一句話,而是先開會討論,祂先拿起沙來,把沙弄成亞當的樣子,還吹一口氣。「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把生氣吹在他的鼻孔,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2:7)從這兩處經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上帝創造萬物時與創造人類時,是多麼地不同。這也顯現上帝創造人之後,想要與人產生親密的關係,而不是創造後,完全不關心、干涉人類。所以耶羅欣代表祂的權柄(Authority),耶和華代表祂的親近(Intimacy)。
4.天上統治到地上盟誓
另外,耶羅欣代表的不只是神的權柄、能力、創造,也指出神統管整個宇宙、統治萬有。「耶和華在天上立定寶座;他的權柄(原文是國)統管萬有。」(詩103:19)而這樣的一位管理者,在舊約的時候,居然願意與被造的我們簽約。所謂的簽約,是指雙方立足在同等的地位,寫明彼此的責任,並簽名表示各盡其責的意思。其實,祂根本不需要和人簽約,祂大可像國王一樣,說一句話決定所有的事情。但祂沒有這樣做,反倒是與亞伯拉罕商量、約定。「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煙的爐並燒著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創15:17-18)祂用「冒煙的爐和火把」,代表耶和華的同在,而「從亞伯拉罕剝開的三對動物中間經過」,代表耶和華的盟誓。所以在詩篇,耶羅欣代表祂的統治(Sovereign);而在亞伯拉罕的事件中,耶和華代表祂的盟誓(Covenant),一位統治天地的神願意與我們建立盟誓的關係。所以聖經中有新約和舊約,那個「約」就是上帝與我們所立的,祂是願意和我們談話、談條件、承諾,守誓言的一位神。
III、耶和華是我牧者
1.大能神溫柔牧者
耶和華這個名字,代表他是至親的,願意用手撫摸我們,與我們說話,和我們簽約的一位神。所以大衛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因為他所認識的是一位這樣的神。在舊約以賽亞說:「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他的賞賜在他那裏;他的報應在他面前。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創40:10-11)前幾句是耶羅欣的描述,接下來卻用耶和華來描述,上帝用溫柔、大能、可以賞賜、可以報應的膀臂來擁抱我們,帶領我們,這是以賽亞所描述的耶和華,祂是一位牧者。祂不是用大能讓我們害怕,而是用大能保護我們,幫助我們。這令我我想到一首詩歌-Gentle Shepherd(溫柔牧者),是我在美國求學時的教授很喜歡的詩歌,這是 Gloria & William Gaither 帶的詩班在1974年所唱。
Gentle Shepherd , come and lead us.
溫柔牧者帶領我們
For we need You , to help us find our way.
我需要你領我走人生路
Gentle Shepherd come and feed us
溫柔牧者餵養我們
For we need your strength from day to day
懇求你賞賜每天力量
There's no other we can turn to
沒有別人可以倚靠
Who can help us face another day
幫助我們去面對將來
Gentle Shepherd come and lead us
溫柔牧者帶領我們
For we need you to help us find our way
我需要你領我走人生路
In the day when our ears are bombarded by deafening voices .And our world is polluted with sound , Lord , let us hear you . In the land dissected by miles of never ending highways , Lord , let us find your way . In the world of easy promises . empty guarantees and quick claimed insurance policies , give us the security of your hands , Jesus. In the time when we are confused by conflicting authorites , which tell us how to manage our marriages , our children and our finances . Lord , show us your way. As we walk the tight rope of parenthood in these explosive days, training our little ones to live in a world for which there are no precedence. Lord , we just need you . Jesus , in all things , show us your way. Gentle Shepherd , sing along.
當我們的耳朵被震耳欲聾的聲音侵襲的日子。我們的世界被各種聲音污染,主啊!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在被永無止境的高速公路所切割的土地上,主啊!幫助我們找到你的道路。在這個充滿輕意承諾,空泛保證以及快速理賠的保險單中,請用你的手來給我們安全,主耶穌。在這個時代我們被各種互相矛盾的權威所混亂,他們告訴我們如何管理我們的婚姻,我們的兒女以及財務。主!指示我們你的道路。我們在這爆炸的時代為人父母好像走在高空鋼索,要教導我們的小孩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這是以前從沒有過的世界。主,我們真需要你。耶穌,在所有事上,指示我們你的道路。溫柔牧者,請跟我們一起唱。
Who can help us face another day
幫助我們去面對將來
Gentle Shepherd come and lead us
柔牧者帶領我們
For we need you to help us find our way我需要你領我走人生路
這是首很美的詩歌,我們可以從詩歌中感受到大衛王所講「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的內心曾經驗到上帝用大能的膀臂,溫柔地把他抱在懷裡,這是在舊約我們所看到的。
2.主耶穌是好牧人
這,在新約我們的大牧者不只是把我們抱在懷裡,他甚至為我們冒險,為我們犧牲,與我們親近。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章,直接的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_這是最直接親密的關係。他還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當我們要找下一任牧者時,我們可以觀察,牧者是不是願意與會友建立親密的關係?他是否願意為了牧養我們付上代價?如果願意,這樣才是一個好牧者 。
IV、我必不致缺乏(I Shall Not Want)
大衛說完「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接著他以身為被耶和華牧養的羊群說:「我必不致缺乏」。這代表什麼意思?是指他要什麼上帝都給他嗎?還是,我有上帝,我便什麼都不要?這有兩個解讀,一個是從客觀,一個是從主觀來看同樣一句話。
1.主供應一切需要
耶穌曾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太6:30)這使我們了解有好牧者,羊就不會欠缺什麼,因為牧者會供應他的需要。「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2-33)人活在世上會問:「我活著求的是什麼?」如果一生所求的只是東西、錢、物質,那就活得很悲哀,因為上帝創造我們,遠比這個還多。人活著當然需要錢、需要東西,這些上帝都知道啊!這樣我們還只為這個禱告嗎?但是,所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又是什麼?我們活在世上,上帝到底要我們追求什麼?
2.信靠主感恩知足
當年,保羅被關在牢裡,面對即將被判死刑,所有親友都離開他,這樣極為缺乏的時候,他仍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腓4:11-12)即使處於這樣的景況,他仍然說:「I shall not want 」。當上帝供應你一切,使你沒有缺乏,你當然會說:「 I shall not want」。可是當上帝讓你有缺乏時,你還能感到知足,就是非常不容易了。所以當我們讀到大衛王的詩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時,希望我們在內心向神禱告說:「神啊,我的需要(Need),請你供應給我,但是,神啊,我的想要(Desire),請你幫助我、教導我,學習該怎麼處理!」因為人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要是無限的。如果我們把想要當成需要,我們就會永遠感到缺乏,因為那是一個無底洞。所以,客觀上,上帝會供應我們的需要;主觀上,我們求神幫助我們可以節制想要,兩種皆俱備的人,就可以像大衛王一樣,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從約翰福音第十章,可以更深一層看到牧者跟羊之間的關係,這段經文中,不只有牧者所做的,也有羊要做的部份。
1.從門進羊圈
耶穌說:「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約10:2),可是他又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約10:9)牧者和門是不同的,所以耶穌是門還是牧者?在這個比喻中,耶穌用兩個形象代表自己。在巴勒斯坦的牧者,當太陽下山時,他們會用樹枝和石頭將羊圍圈裡,並且留一個洞,牧者就躺在洞口睡覺。換句話說,白天他是牧者,他把羊帶到水邊、草地放牧,而在太陽下山前,他會把羊圈弄好,送羊進圈後,牧人就變成門,守在洞口,以防豺狼進來。在白天,主是牧人帶領羊從門出入;在黑夜,主是門保護羊不受欺負。在白天在晚上,牧者與我們有不一樣的互動。
2.按名叫己羊
一個牧人獨力做一個羊圈,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牧人們會兩三個一起合作,做一個大羊圈,把大家的羊都趕到裡面。但是明早起來,羊該怎麼分呢?非常特別的是,羊會記得牧者的聲音,只要牧者一呼聲,他的羊就會跑出來,絕不會搞錯任何一隻。正因為牧者和羊之間,這種認得聲音的關係,所以聖經說:「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名字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約10:3)因為羊聽牧者的聲音。
3.羊跟隨牧人
羊是非常沒有方向感的動物,所以離開羊圈後,牧者需要在前面帶著羊走,指引方向,羊跟著牧者走,就不會迷路,因此羊必須跟隨著牧者。如果耶和華是你的牧者,你願意聽他的聲音嗎?你每天有禱告嗎?如果他跟你說話,你認得祂的聲音嗎?如果你都認不出來,耶和華就不是你的牧者,你跟祂還沒有建立羊跟牧者的關係。再者,當祂對你說往哪裡走,你就會跟著走嗎?還是你有自己的意見?羊會聽牧者的聲音,也會跟著牧者往前走。「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約10:4)我希望找到新的牧師團隊後,我們除了確定他願意與我們很親近,願意了解我們,願意為我們付代價,我們也要學習仔細聽他的聲音。新的牧師對於牧會可能與我的理念不同,你們仍然要跟著牧者走,不該拿現在的牧者與過去的牧者比較。牧會是每一個牧師在神面前領受負擔以後,他向小會、長執會、還有弟兄姐妹分享怎麼推動事工。雖然我明年就要退休了,我還是想著:「神啊,你要我怎麼牧養教會呢?雖然只剩下一年,我還是盡量想還有什麼在我離開之前可以做的?當我要推動新的事工,走新的方向時,如果有羊說:「怎麼和以前不一樣。」我想,我就不是你的牧者,你也不是我的羊,因為羊會聽牧者的聲音,也會跟著牧者往前走。
4.生命更豐盛
羊若聽從牧者的聲音,跟著牧者走,羊的生命就會越來越豐盛。「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在此我們需要分辨豐盛與肥胖的不同,一個牧者把羊餵得很好,結果胖得走不動,這叫做肥胖;而豐盛則是他得到供應後,會與別人分享,所以詩篇23篇說:「福杯滿溢」,滿出來的部份就是與人分享。我們不應該在滿了之後,對上帝說:「請給我更大的杯。」想要把上帝給的,通通抓在自己手上,這叫作肥胖。當上帝給你很多,你能說:「神啊,你給我那麼多,哪裡有需要?我願意與他們分享。」這個叫豐盛,Overflowing就是豐盛。
5.願為羊犧牲
先前提到過,牧者是願意為羊犧牲、冒險的。「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6.牧與羊認識
再者他跟羊有很親密的關係。「認識」這兩個字不容易,不是知道個人資料就可以說認識。真正的認識需要很長的時間,互相吵架、生活,慢慢地才會彼此認識,這才是親密的認識。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這是雙向的,盼望當我們請到新牧者時,所有的會友都努力去認識我們的牧者,也鼓勵我們的牧者,儘快的認識每一個人,如此才能建立一個牧養的關係。
7.領進圈外羊
接著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10:16)這是指有一些羊在圈裡,得到保護,得到照顧,可是牧者不以此為滿足,他發現還有一些羊沒有在圈裡,沒有得到保護供應,他需要去把牠們帶進來。所以一位好的牧者不是廟公,廟公只需要把廟顧好,香火鼎盛就可以。希望我們將來請的牧者不是這樣,同樣的我們和平教會也不能變成這樣,只是「自給自足」,教會夠用就感謝主,這樣就不是一個豐盛的教會。一個好牧者需要看到,圈內雖然已經有這麼多羊,可是圈外還有羊,盼望將來的牧者具有這樣的胸懷。因為上帝是所有羊的上帝,不只是教會基督徒的上帝。上帝在意的是,外面的羊有沒有機會進到圈裡,所以宣道的事工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在社區宣道,去找外面的羊,讓他有機會進到羊圈裡來。
8.羊信從牧人
只是,怎麼確定你上帝的羊呢?羊會聽牧者的聲音,而且跟牧者走。所以耶穌對法利賽人說:「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6-27)在這裡上帝的羊會有「聽」、「信」、「跟」三個動作。我們需要為自己禱告,當新的牧師團隊來時,我們可以注意聽他的講道,可以相信他的講,並且行出來。如果這位牧者所講的你不會做,就不要請他來當牧者。既然請他來了,就要努力跟從,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建立牧者與羊之間好的關係。我再說一次,你要聽、要信、要跟,如果做到這三項,你就是那個羊,他就是好牧者。希望我們與神的關係是這樣,我們與新牧師團隊的關係也是這樣。
9.牧賜羊永生
最後,耶穌說:「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10:28-29)在詩篇23篇最後也說「永遠」,因為我們在地上的關係並不是全部,神與我們牧養的關係是具有永遠的效應,多麼盼望我們跟神可以建立永遠的關係,直到進入永恆裡面。耶穌說:「我賜給他們永生,沒有人能夠奪去。」我們需要為自己禱告,千萬不要當一輩子基督徒,最後卻不能進入永生,那就枉然了。今生只是一個過程,青草地也好,死蔭幽谷也好,都只是過程,當我們與神建立很親密的關係以後,這樣的關係將可以進到永恆的。而且我們很安全,因為誰也無法從牧者手中奪走這些羊,可是有一個人可以奪走,就是羊自己,因為牧者尊重每一隻羊,雖然外面任何人都不能從祂手中搶走羊,可是羊可以自己決定,我要離開牧者,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的現況。
VI、結論
詩篇二十三篇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是主羊」,誰也不能從牧者的手裡把羊奪去,但是羊可以自己離開,牧者不會強迫羊跟著他。以賽亞書五十三章6節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所以羊要離開牧者走自己的路是可以的,但是離開牧者之後,就變得困苦流離,好像羊沒有牧人,「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當牧者發現這隻跑開的羊碰到危險,牧者會不顧一切,放下所有的羊,來找這隻迷路的羊。所以,耶穌曾講過九十九隻羊的比喻,「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路15:4-6)「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彼前2:25)
我們的復活節有一個聖禮典,不曉得有多少人願意抓住這個機會向神說:「我預備好了,我想回家,我想讓耶穌成為我一生的牧者,我不要再自己走自己的路。」如果有這樣的人,希望你能把握機會,因為耶和華不強迫任何人成為他的羊,如果你是迷路的羊,你可以決定,說:「主,我要回來,請你帶領我。」
禱告
感謝上帝,大衛王在人生最淒慘的時候,你使他寫出這首很短但是很清晰的詩,在詩歌裡大衛體會到耶和華是他的牧者。主啊,我們非常期待每一位弟兄姐姊妹,當他遭遇困難、或在逆境的時候,可以像大衛王一樣,在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可以像葛理翰牧師,他一生能夠用他的心對上帝說:「耶和華,你是我的牧者。」親愛的上帝,我們很歡喜成為你的羊,我們要聽你的聲音,我們要相信你的話,我們要遵照你的話來行。主啊,我們和平教會將要開始進行尋找新牧師團隊的過程,我們的聘牧小組已經開始努力。主啊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整個教會的弟兄姐妹,可以同心祈禱來支持我們的聘牧小組,你是我們的大牧者,你永遠不會退休,你永遠不會離開我們,我們需要你來感動適合和平教會的牧者,有一個新的牧師團隊,求主幫助我們,透過這次的經歷,學習怎麼尋找一個好的牧者,我們也學習怎麼成為一隻好的羊,讓我們與新的牧師團隊建立親密的關係,讓新的牧師團隊帶領我們,使我們教會行在上帝要我們走的路上,成為一個豐盛生命的教會,主啊,求你將這樣的恩典賞賜給我們,我們都是你的羊,禱告奉主基督耶穌的名,阿們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耶穌的醫治

講道內容
講題:耶穌的醫治
經文:路加福音七章1-10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二月十六日




講道影片




我們先一起來禱告:「親愛的主,我們要謝謝你,讓我們再次來到你面前,一起敬拜你,透過你的話語、指教、心意,讓我們再次被建造。讓我們在你的話語當中再次聽見你的心意。求你保守我們今天在這裡的敬拜都能蒙主你的悅納,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我們今天要一起來看百夫長的僕人如何得到醫治。在開始看這個故事之前,我們要一起看舊約當中乃縵被醫治的故事。
一、乃縵如何得醫治
乃縵是一個軍人,在亞蘭王前面是呼風喚雨的元帥。因為以色列人悖逆上帝,因此上帝就將以色列人交在亞蘭人的手中。在乃縵的指揮之下,亞蘭人侵略以色列,搶走他們的收成,甚至捉了許多百姓成為奴隸。「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他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長了大痲瘋。先前亞蘭人成群地出去,從以色列國擄了一個小女子,這女子就服事乃縵的妻。她對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列下5:1-3)
雖然乃縵在亞蘭王的面前為尊為大,可是很不幸地,他得了大痲瘋。當時這種病是一種很難醫治的疾病。結果他妻子的一個女僕,也就是從前他從以色列抓回來做奴役的小女子,建議他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
於是乃縵就去晉見亞蘭王,然後拿著國王所寫的信和一大堆的金銀珠寶去找以色列王。「乃縵進去,告訴他主人說,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亞蘭王說:『你可以去,我也達信於以色列王。』於是乃縵帶銀子十他連得,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就去了;且帶信給以色列王,信上說:『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列下5:4-6)
結果以色列王讀到這封信,就撕裂衣服。「以色列王看了信就撕裂衣服,說:『我豈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這人竟打發人來,叫我治好他的大痲瘋。你們看一看,這人何以尋隙攻擊我呢?』神人以利沙聽見以色列王撕裂衣服,就打發人去見王,說:『你為甚麼撕了衣服呢?可使那人到我這裏來,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了。』」(列下5:7-8)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件事情,就是乃縵是尋求一個有權力的人來替他背書,然後帶上大把的金錢。我想乃縵在去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很希望得到醫治,所以他尋求有力人士的背書加上金錢,簡單來說,他就是想用威脅與利誘的方式,希望讓他的疾病得到醫治。但是以色列王對乃縵的來到很苦惱。以色列王看完乃縵的信之後,認為這只是政治的伎倆,是亞蘭王隨便找個差勁的藉口,叫以色列王把乃縵的病醫好,不然就等著瞧。
以色列王認為亞蘭王是透過這個機會,想要對以色列發動另外一次的攻擊。以色列王怎麼有能力去醫治敵國的元帥呢?他何德何能?他只是個王,又不是上帝。當以利沙聽到以色列王的苦惱時,就打發人去見王說:「你為甚麼撕了衣服呢?可使那人到我這裏來,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了。」
從乃縵的心態來講,他會覺得說,自己好歹也是個不小的人物,所以基本的外交排場和禮節是不可少的,以色列最好用黑頭車、紅地毯來迎接,結果以利沙的表現讓他很失望。「於是,乃縵帶著車馬到了以利沙的家,站在門前。以利沙打發一個使者,對乃縵說:『你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復原,而得潔淨。』」(列下5:9-10)以利沙不但沒有親自出來迎接,也沒跟乃縵見面。
乃縵原本預期以利沙會恭敬地出來迎接並為他禱告,施加法術或咒語,為他舉行醫治大會,使乃縵備受尊榮與禮遇。但以利沙只是派一個僕人叫他到約旦河沐浴七次。這種失禮的態度讓乃縵覺得憤怒。「乃縵卻發怒走了,說:『我想他必定出來見我,站著求告耶和華─他神的名,在患處以上搖手,治好這大痲瘋。大馬士革的河亞罷拿和法珥法豈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嗎?我在那裏沐浴不得潔淨嗎?』於是氣忿忿地轉身去了。」(列下5:11-12)約旦河是一條比較混濁的河,如果要洗澡,可以在家裡附近的河洗澡,為何要千里迢迢地過來以色列洗?
乃縵覺得自己被輕視、被隨便打發,因此感到很憤怒。好歹我是打敗你們國家好幾次的大元帥,你們國家居然用這種態度來面對我。結果他的僕人跟他說,如果先知叫你去做一件大事,你會不做嗎?「他的僕人進前來,對他說:『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做嗎?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於是乃縵下去,照著神人的話,在約旦河裏沐浴七回;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潔淨了。」(列下5:13-14)
我覺得乃縵的僕人是聰明人。他認為乃縵去洗澡沒有損失,最多就是不會好,但如果好了,不就賺到了嗎?看起來本益比非常高。乃縵聽到僕人這樣跟他說,就被說服了,便真的下到約旦河裡去洗,然後也真的得到醫治。聖經說:「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潔淨了。」
我們講到乃縵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百夫長與乃縵有許多類似的地方。第一,他們都是軍人;第二,他們都有求於別人;第三,他們的國家都打敗過以色列。但他們有個最大的差別,是使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得著醫治。乃縵的作法是依靠權勢的威脅和金錢的利誘。他預期權勢與金錢能帶給他想要的醫治,沒想到先知以利沙根本不理他。而百夫長有很大的不同,就是當他在尋求醫治的時候,他很特別,他完全放下自己的地位與權力。他是單單地、謙卑地請求耶穌幫助他。
二、馬太、路加的不同
我們仔細看這個故事,可以看馬太與路加之間的不同。這兩者的記載有很多的異同,其中有個最大的差異在於,這個百夫長到底有沒有見到耶穌?
「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裏,甚是疼苦。』」(馬太8:5-6)
「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7:6-7)
馬太福音說「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但是路加說沒有看到,因為百夫長認為自己沒有資格見耶穌。很顯然地,馬太與路加的記載是不一樣的。一個說有見到,另一個說沒有。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我們要強調一點,就是福音書的作者在寫書的時候,如果前面那本福音書已經有人寫出來了,後面的作者是知道前面的人寫了什麼。因為路加有告訴我們說:「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路1:1-3)
所以福音書的作者路加在寫路加福音的時候,絕對知道馬太福音是怎麼說的。可是,他寫出來的怎麼跟馬太不一樣?事實上,聖經在講同樣一件事時,常常強調不同的觀點。例如講到耶穌醫治四個朋友抬來的癱子,在馬可福音二章4節跟路加福音五章17節當中都提到,他的朋友都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屋頂也拆了。可是在馬太九章2節中完全沒提到房子的事:「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馬太9:2)完全沒提到拆屋頂的事。
所以你讀聖經,從新約開始讀,讀完馬太福音就沒有讀的話,便會認為癱子在醫治的過程中沒有拆房子。馬太的記載不是錯的,而是福音書的作者想要強調的不是歷史事件當中的細節,而是強調耶穌在事件當中,所要表達的重要意義。我們讀聖經的人要很認真、很仔細地去讀,要讀出細節的不同,就能獲得不同的訊息。但我們讀出細節的不同時,不表示有人是錯的。
其中有個很簡單的解釋就是,馬太提到百夫長去見耶穌,很可能是透過他的代表去見耶穌。馬太福音的寫法常常是這樣。例如說「於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太27:26)從馬太福音的記載,看起來很像彼拉多自己去做這些事情,可是我們知道彼拉多是個巡撫,相當於省長。一個省長不太可能親自去釋放巴拉巴,然後又自己拿鞭子打耶穌,再把耶穌交給別人帶去釘十字架。他應該是透過代理人來執行這些事情。所以馬太福音這裡寫的應該是透過代理人而非親自執行。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理解百夫長大概也是透過代表來表達他的意願。
三、百夫長的特質與耶穌醫治的動機
這位百夫長是一位軍官,而羅馬征服了以色列。就一個征服者而言,這個百夫長不一定是很大的官,但是有相當的權勢,他其實可以像乃縵一樣用權力、威嚇的方式來對待其他人,甚至可以強迫耶穌醫治他的僕人。但這個百夫長很特別,他沒有這樣做,反而以一個卑微的外邦人身分來到耶穌的面前,去尋求恩典與憐憫。
這個百夫長來尋求耶穌的醫治,那耶穌為什麼要醫治他的僕人呢?可能有人覺得這個百夫長是一個好人,幫猶太人興建會堂,而且這個人有很好的社會地位與人際關係,與猶太人的長老要好,連長老都來為他請命。或許是百夫長對猶太的宗教比較友善,是個好的軍官,沒有統治者高高在上的嘴臉。這百夫長真的是這樣子的人,從各方面來看,都是好人。但是沒有什麼是值得耶穌去施恩的。不是因為這個人很好,所以耶穌去醫治他的僕人。
耶穌要不要幫助人,往往不是看這人是不是好人,不是說好人他就醫治,壞人就讓他自生自滅,聖經從來沒有這樣記載。事實上,耶穌幫助人,是因為耶穌的憐憫。耶穌是基於人們的需要,而不是因為這個人的權力、名聲或品格上有什麼優點。我們來看一些聖經的記載,就會發現耶穌會幫助、醫治一個人,常常不是因為這個人很好。當我們看到格拉森被鬼附的那個人時,我們不會覺得他有特別好的品格;我們看到稅吏撒該去見耶穌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表現得非常好,耶穌才到他家裡去住;患血漏的婦人也沒有表現出特別好的品格;抹大拉的馬利亞以前是聲名狼籍的女生;撒瑪利亞井邊打水的婦女也是一樣。我們看到這些人在他們的生命當中,都不是因為他們有好名聲、好德行,或是他們曾當選了好人好事代表,上帝才醫治他們。耶穌常常做這些事情,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他醫治、他憐憫,是出自他的主權,是他願意愛人。
「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他們到了耶穌那裏,就切切地求他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路7:3-5)從猶太長老的證詞當中,我們會發現這位百夫長真的是位好人,對猶太人非常好。當時有許多羅馬軍官是以統治者的身分,以殘忍的方式來管理猶太人,可是這位百夫長不是。但他說了一句話。「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7:6-7)百夫長認為自己是不配得上帝恩典的人,他不覺得自己能讓耶穌親自來他家裡一趟。長老眼中的他是很值得的,因為他對猶太人友善、給予很多幫助,但是這不是聖經的原則。
當我們來到教會的時候,我們要對信仰有個深刻的體認,就是我們的信仰並不抬舉人。不是因為這個人很好,做了很多好事,來教會時就有VIP招待室,或是有特殊的勳章或制服,好來表揚他的功勞。如果要醫治的時候,這個人可以免抽籤、免排隊。事實上不是這樣。耶穌讓我們看到,他對人的醫治,是出於對人的憐憫,而不是這個人是否值得。這是我們信仰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在看百夫長的故事時,如果我們誤判,誤以為是因為這個百夫長人夠好,所以耶穌才醫治他,那麼,我們對這段聖經的認識就會產生很大的誤差。耶穌是看見我們的需要,他看見我們需要恩典,而不是看見我們配得恩典,所以我們的主醫治我們。
另外百夫長不敢讓耶穌到他家去,是因為他有個理解,他同理猶太人信仰的態度。聖經說他為猶太人建造會堂,他很可能有一段時間長期和猶太人建立關係,接觸他們。在這過程當中,他理解到猶太人不喜歡外邦人。不是說耶穌不喜歡外邦人,而是在百夫長的理解當中,他認為猶太人對外邦人非常歧視、看輕,但這個百夫長並沒有被這種觀點所激怒,他也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威來挑戰猶太人。這個百夫長有一些優點,就是同理,並且理解、接納猶太人這種特殊的觀點。所以他跟耶穌說:「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
四、權勢的界限
這個百夫長擁有的是軍事的權柄。「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路7:8)他懂得權力是什麼,雖然他有權柄,但他也擁有智慧,他知道他的權柄是有界限的。雖然他是個軍官,他有權可以管很多人,可是他知道他的權柄並沒有包括醫治病人。所以當這個百夫長向耶穌尋求幫助的時候,他完全沒有強調自己的身分、能力與權柄。但是因為他非常瞭解權柄的意義,他知道有權柄的人只要講一句話,就能完成權柄界限裡面所能完成的事。百夫長認知到耶穌是那位有權柄的人,是有能力醫治自己僕人的那個人,能命令疾病離開,就算耶穌不在現場,只要他願意,就能達成。這是百夫長承認耶穌權柄的一種方式,他認為耶穌是個更高的權威,所以他請耶穌幫忙。
生活回應
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許多事情,通常不會請耶穌幫忙,是因為我們認為耶穌在這件事情上沒有權柄,還是我們認為這種小事不必請耶穌幫忙?這問題是我們常常要去面對的。
透過今天的這段經文,我們要來思想一些事情。
一、信心是榮耀神並討神喜悅
百夫長最能讓我們學習的是他的信心。一個對上帝有信心的人是能夠討神喜悅又能夠榮耀神的。我們看到這個百夫長不只是在口頭上有信心,而是在實際的作為上表現出他的信心。從他說的話、採取的方式,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信心是大的,並且是為神所喜悅的。耶穌特別表揚他說,這麼大的信心,就算是在以色列人當中,我也從來沒見過。我們看見他的信心是完全相信耶穌的權柄,並且不替耶穌擔心。他不會擔心耶穌如果沒到家裡,功力會不會不夠。他的信心是完全相信耶穌的能力可以不受距離、空間的限制,只要他願意,一切的事情就可以照著他的旨意去成就。無疑地,我們看見他的信心,於是也看見上帝的榮耀,因為我們的上帝,是不被時間與空間限制的上帝。在這段經文當中,我們看見的上帝就是這個樣子。
這就是百夫長跟乃縵的不同。百夫長並不倚靠自己的權勢,也不像乃縵一樣運用自己在軍事上所擁有的權柄來要脅耶穌。相反地,他雖然知道自己有權柄,可是他知道他的權柄是有限度的。也正是因為他是有權柄的人,所以他更懂得尊重耶穌的權柄。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
我們常常在電視上會看到有些人,他們在某方面很有權威,在專業上很成功,然後就覺得自己可能也可以在另一方面也表現得很好,事實上這是不一定的。一個人在一方面很有成就,不代表在另一方面就會很成功。但是百夫長讓我們看見他是謙卑的。他在軍事上面有他的地位與權柄,可是他沒有把這樣的事情帶到信仰裡面。
弟兄姊妹,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當我們在某個領域非常有地位與成就時,我們該懂得尊重別人的權威,並且懂得在信仰裡面保持謙卑。
二、專注在上帝而非我們的信仰程度
百夫長能讓我們學習到的第二個功課,是當我們帶著信仰來到上帝面前時,我們是專注在上帝而不是信仰的程度。百夫長的焦點只有一個,就是耶穌基督。但有一些人在信仰的表現上不是這樣,而是專注在信仰的程度。百夫長讓我們看到的是,他派人去找耶穌的時候,有去強調對耶穌的那種信心,或者是強調他曾經幫助了多少猶太人,對猶太教有多少好感、給了多少好處與功勞嗎?沒有,他完全沒有提起這件事情。提起的是猶太人的長老,且說他有信心的是耶穌,並非他自己說的。百夫長是將他的焦點完全集中在耶穌的恩典、憐憫和醫治上面。
有時基督徒會將焦點放在自己是個很有信心的人,是個信仰很虔誠的人,是個非常遵守耶穌基督旨意的基督徒。他們會強調自己多麼優秀、了不起,好像是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恩典跟應許。這樣很危險。當我們太把焦點放在自己信仰程度時,我們就會忘記什麼是「白白得來的恩典」。常去強調自己曾擁有的那些功勳時,我們就會好像是身經百戰的將軍,努力擦拭掛在胸前的勳章,怕他們不夠耀眼、不夠引起別人注意,怕別人忘記給我們尊重的眼神。我們要更懂得謙卑來到上帝面前,我們跟上帝的關係不是去強調我們曾為上帝做了什麼,而是要專注在現在的自己,有沒有跟上帝有親密的關係。
一個健康的信仰是把焦點集中在上帝本身,而不是集中在自己是多麼優秀的人。如果我們渴望更深地認識、經歷上帝,這件事本身會遠遠勝過我們在這個信仰當中曾經有多少貢獻。在每一個當下,重點是我們內心對上帝的渴慕,而不是過去在信仰當中所做過的好表現。這是百夫長讓我們看見的。他乃是將他的信心集中在上帝,集中在懇求耶穌這件事情上。
三、恩典的請求
最後我們要思想的是,百夫長的請求是個恩典的請求。我們看到他不是拿過往的功勞來交換耶穌的醫治。當我們更深入去理解這段經文,我們會發現百夫長的信心不僅是相信耶穌有醫治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耶穌的性格是有恩典、憐憫、大有能力且願意醫治的。這對一個外邦人而言相當不容易。如果我們真的認識上帝,就會知道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不能把信仰與憐憫分開的。上帝賜下的恩典,不是因為我們有好名聲或品格,而是完全出於他自己的良善與憐憫。
從路加福音來看,這位百夫長可能從來沒見過耶穌,可能只有聽過關於耶穌的事蹟,可是,這一點都沒有妨礙他對耶穌的信心。他沒有設法當面見耶穌,確認耶穌到底有沒有能力。他是個有信心的人,他的信心就是完全相信耶穌。他怎麼相信?就是相信那些目擊者的見證和關於耶穌的傳說。當他聽見時,他就相信了。
我們來想看看這位百夫長,再想想我們。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是建立在什麼之上?是建立在有沒有看見神蹟奇事,或耶穌出現在眼前,我們才相信?還是已經有聖經作為你的引導,所以願意相信?我們看見這位百夫長有單純的信心,他相信所聽見的那些耶穌事蹟是真實的。我們是否願意單純地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語?這裡所記載的是那位能夠幫助我們的上帝?
我們看見百夫長尋求醫治,卻沒有尋求見著耶穌,也沒有尋求什麼樣的儀式、魔法、術語來施加在僕人的身上。他所尋求的,是只要這位帶著能力的耶穌願意,他的僕人就會被醫好。我覺得這位百夫長給了每一位今天坐在禮拜堂聽牧師講道的基督徒一個挑戰:我們能夠做到這樣嗎?我們是否有這樣的信心?
四、信心與祝福他人
最後我們要注意到百夫長的信心是種無私的本質。他相信上帝,他所求的是他的僕人被醫治。他所在意的不是自己。今天有些教會的基督徒信仰有點變質,他們的信心看起來比較狹窄,你會聽到有人這樣教導:「只要有信心,上帝就會醫治你、保護你」、「只要你有信心,上帝就會讓你名利雙收」或是「只要有信心,上帝就會讓你居上不居下,作首不作尾」。好像只要有信心,上帝就會把豐盛賜給你。這些觀念不是錯,只是不夠完全。這些教導關注的是有信心的人如何在上帝的面前得到利己的功效。可是我們看見這位百夫長的信心,其重點是他對上帝的態度,是為了帶給別人祝福、益處。我認為百夫長是真的有愛心的人,因為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我們看見了百夫長透過了信心,成為別人的一種祝福。如果你有信心,你希望透過信心讓自己得著幫助,這件事情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我們的信心僅僅單單停留在此,只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多好處,那麼,這是不夠好的。我們的信心可以不單只是滿足自己的需要,因為我們相信基督信仰是一種恩典的信仰。我們相信信仰當中的恩典是個禮物,而每位基督徒都是白白領受這種恩典的人。上帝將他的恩典白白祝福給我們,我相信這個目的不是為了要滿足我們而已,而是希望我們能成為別人的祝福。我們的信仰不只是單單為了自己,如果信仰的動力單單是為了滿足自己,那樣很可惜,越有信心的人,會不會只是越自私的人?百夫長讓我們看見信心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成為別人的祝福,也是和平教會存在的目的。當我們說,教會要成為萬民的祝福時,不是這個教會在做這件事情而已,而是教會裡的每位弟兄姊妹的生命都願意成為別人的祝福。我們的信心不單只是為了自己祈求。為自己祈求沒有不好,但是可以有更好的境界,就是願意成為別人的祝福。
我希望每位弟兄姊妹看見百夫長的信心時,我們也都能夠操練這樣的信心,領受從上帝那裡而來的恩典,以成為別人的祝福。
我們一起來禱告:「親愛的主,我們來到你的面前時,我們要求你再一次地透過你的話語來提醒我們,我們的信仰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到你的面前。或許這些話我們聽過很多遍,我們曾經在主日的講道、查經或自己的靈修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聽到。但是主,我們知道你就是這樣不厭其煩地一次次提醒我們,將我們的信仰專注在你的身上,讓我們的信心專注在主耶穌基督的能力上面,不是倚靠我們自己的德行、才能,我們乃是單單倚靠你。主呀,我們要再一次在你面前被提醒,我們的信仰不是單單為了滿足自己,而是要成為別人的祝福。求你幫助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