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受洗系列(九)受洗(Baptism)

講道內容

受洗系列(九)受洗(Baptism)

經文:馬太福音28:18-20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八月十八日


講道影片 :  受洗系列(九):受洗(Baptism)

Ⅰ、引言:耶穌在世最後一句

每一次的洗禮班,都會有人問:「牧師,我可不可以只信耶穌就好,不洗禮呢?」 這個問題是普遍台灣人信基督、入教過程中會提出的,且知道洗禮就是”皈依”。其實,父母親們都歡喜孩子去教會、因為孩子不會變壞,這很好!但是卻叮嚀:「不許受洗。」
我今天想讓大家明白洗禮的重要性與目的。首先,會有人把洗禮當作拿到上天堂的「綠卡」,未來靈魂去處會有一席之地。然而,洗禮是在地上的時候,就要讓耶穌的愛來改變自己的生命,願意作耶穌的學生,這才是洗禮的目的。將來是會上天堂的,但那個不是洗禮的目的,是自然的結果。                                                                                                                                     


耶穌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向他的學生們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9)但是使徒行傳記載耶穌升天前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1:7-8)因此耶穌基督在地上所講的最後一句話,是”去”?還是”等”?多數人都認為,去──是聖經的「大使命」,所以會以為這是耶穌在世的最後一句話,實際上這是最後的第二句話。耶穌一講完”等”,就升天了,所以等才是主升天前最後一句話。

耶穌說:「去」,是在他泊山上;而「等」,是在橄欖山上說的,因此,是在兩個不同的山頭發生的事。他泊山是在加利利地,橄欖山是在耶路撒冷旁邊,所以,兩所城市也不一樣。他泊山上耶穌是教他們「去施洗」,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大使命。而在橄欖山說「等」,是要做什麼呢?是等聖靈,這樣我們才可以為主作見證。透過右上這幅圖,就會很清楚;等聖靈,我們可以為主作見證。然後我們再去,為他們施洗後,再教他們遵行主的道。

Ⅱ、先等候再去

1.不要離開耶路撒冷

耶穌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徒1:4)

所以他們就等在這裡。「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 1:13-14)除了出賣主的猶太之外,其餘11個門徒及幾個婦人、耶穌的母親、兄弟都一起在耶路撒冷等著。

為什麼耶穌囑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因為耶路撒冷是聖殿所在之處、是上帝同在的地方。「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裏求問。」(詩27:4)他們留在耶路撒冷作什麼呢?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禱告,是我們到上帝的面前,向上帝說「我們很在意這件事情。」門徒在意耶穌說:「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但是耶穌說:「不要去。」因此,門徒禱告:「祈求上帝你來告訴我們,要做什麼?」

2.等候天父所應許的

不要去,要先等;等什麼?「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徒1:4d)等候上帝,就是盼望上帝的恩典,有一天會臨到我們。「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詩 62:5)

等候上帝,就是希望將來有一天我們有能力,可以去為主作美好的見證。「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

3.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等聖靈的洗。「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5)耶穌要他們不要離開,要等上帝所應許的聖靈。上帝創造宇宙萬物,耶穌為我們死在十架上。而聖靈則是賜下力量,讓弟兄姊妹可以活出美好的見證,進而把人帶到上帝的面前,使人願意受洗成為基督的門徒。「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2-4)等到聖靈來的時候,他們就用各國的方言講耶穌的故事給他們聽。由於聖靈充滿的能力,所以那日好多人信主、受洗。

關於聖靈的洗,使徒行傳記載:經歷五旬節的彼得,因上帝的帶領去到哥尼流的家中,本以為同五旬般傳講耶穌的故事,為他們一家人禱告、施洗,使他們領受聖靈。但是上帝卻用不同的順序,讓哥尼流一家人先被聖靈充滿。「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1:15-16)有時我們以為是我們把上帝帶到親朋好友面前,讓他們信耶穌。但是上帝說:「不是,是我帶你去那裡,讓他們聽到你的話,心生感動願意來信耶穌。」在這段經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彼得未講完道,聖靈已降臨在他們身上。所以,這代表當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乃是聖靈、不是我們自己。

4.耶路撒冷直到地極

等到聖靈降臨以後,上帝差遣他們去。去哪裡?耶穌說要去哪兒,他們就去哪裡。耶穌要我們留在家中,便留在家中;耶穌要我們去新莊,就去新莊;要我們去泰國,就去泰國。到哪裡是上帝決定,我們只管去,因為聖靈已賜下能力了。「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徒1:8c)對我們而言,耶路撒冷就是和平教會,從這裡開始我們就要為主作見證、傳福音。而猶太全地是指講相同的話,所以不是在和平教會,而是指南港的拓植事工。再來的撒瑪利亞,就是相同文字不同語言的地方,例如台灣的客家族群,或是香港,這些稱為近文化。直到地極是指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例如我們教會曾經參與肯亞以及泰國宣道的小小事工。透過這些事工,我們學習執行耶穌的大使命,盼望有一天,上帝會說:「我很喜歡和平教會,因為你們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都為我作見證。」

5.得著能力作主見證

「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有人會覺得當小組長,需要聖經很熟,可以回答組員們所有的問題,但從這段經文可知道,我們不需要什麼都知道,只需要努力把所知道的告訴他。而且,每一個受洗的人都有一個故事可以告訴別人,就是自己的見證。將我們為什麼要受洗? 過去是怎麼樣,受洗以後變成怎麼樣?有這樣的經驗,就可以作見證、傳福音。因為耶穌要的正是這個。如果你都沒有這樣的經驗,那麼就只是接受一個受洗的儀式,還不是主的門徒。主的門徒,就會經歷到自己的生命被上帝的愛改變,且會有能力來為主作見證。

「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約1:7-8)約翰說他不是光,是要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所以約翰像月亮,像一面鏡子,他本身不發光,可是當鏡子角度擺對的時候,光就可以照到原本照不到的地方。在黑暗中的人,因為鏡子的反射,就可以看到太陽的光,而能夠行在光明中。同樣地,我們每一個人也是一面鏡子,本身不會發光。不過,當我們把角度擺正,與上帝的關係對了,我們整個生命會被改變,人們也會在我們的身上看到太陽的光。所以約翰說,他不是光,但他可以為光作見證。

別人看不見上帝,卻可以看見我們,所以人們是在我們生命的改變上,看見上帝的真實。最近在小組中分享一段經文「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太7:16)為什麼耶穌要用荊棘與葡萄、蒺藜與無花果來比喻耶穌的門徒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荊棘、蒺藜,任何人遇到我們,都有可能受傷。但是,如果我們願意讓耶穌的愛改變我們,那些來到我們面前的人,就可以吃到可口的葡萄、無花果,要在荊棘中摘葡萄,就成為可能的事了,這就是作見證。每一個人都可以為主作見證,都可以帶人來信主。如果說我們沒有辦法自己作見證,上帝還會派聖靈與我們一起作工。「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約15:26-27)聖靈會在願意聽的人心裡,使他感動,而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正確,就像鏡子擺對角度,人們也會在我們的身上看到那個光。所以,我們跟上帝同在、聖靈在心裡面感動,我們即可作見證。所以作見證有兩個,一個是聖靈、一個是我們。

III、使作主門徒

當耶穌基督要他們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有能力作見證後,就要他們去。去作什麼? 去使人來作耶穌的學生,作耶穌的門徒(Making Lord’s Disciples)。

1.去他們中間作主的見證

首先,耶穌說:「你們要去。」(太28:19)在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中,這個婦人因為人生中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所以只能在中午烈陽之下到井邊打水。可是因為耶穌與她交談,使得她的生命被改變,以致她做了一件事情─進城告訴別人她遇見誰。她把水瓶這個最重要的工具留在井旁,往城裡去。耶穌沒有差派她,她是自動的,她不是到普天下去,而是回到故鄉,回到她所住的地方去,向人說:「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說出來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她正是因為自己的背景,有太多讓人指指點點之處,所以逃避人群,不在清晨或黃昏氣溫涼爽時打水,而選擇正中午,無人打水時到井邊。如今,卻是主動跑到人群中,向人說「有人把我所作的一切講出來了。」這個舉動讓城裡的人思索,她是遇見誰?竟然有這麼大的改變?所以全城的人就跟著她跑到井旁,要來聽耶穌講道,這就是作見證。而這裡的「去」,就是回到故鄉作見證。「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裏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約4:28-29)。

另一個「去」是到外地去,就如同神對保羅的差派,「你起來站著,我特意向你顯現,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將你所看見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證明出來。……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6-18)這個代價很大,因為到別的地方去,需要學當地的語言、文化,也許會遭受排斥,經歷文化宣教師的困擾。這正是保羅的故事,上帝差派保羅到很遠的地方成為鏡子,反射上帝的光,使那裡的人眼睛得開,從黑暗歸向光明,從撒但的權下歸向耶和華,相信主耶穌,得到赦罪,甚至建立基業。因此,「去」也表示我們願意離開原本舒服的地方,如上帝對亞伯拉罕所說:「你要離開本族、本地、父家,到我要你去的地方去。」

所以「去」分為兩種,一個是你自動的跑到你住的本地去,一個是神派你到很遠的地方去。

2.給他們施洗歸父子靈名

「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9d)奉父、子、聖靈的名即是歸於他們,例如:一位小姐與一位先生結婚,這位小姐就歸入這個男方的家裡,成為家裡的一份子。所以歸(join)是加到一個小團體裡,從此他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他有父、子、聖靈還有愛主的弟兄姊妹大家一起陪伴他,一起成長。「就是照父 上帝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彼前1:2)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弗2:16-18)

這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為我們流血,所以我們可以跟聖父、聖子相合,聖靈感動我們,讓我們敢到父的面前。就是父、子、聖靈跟我們的信仰都有關係的。

3.凡主所命令都教導遵行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28:20ab)我們作見證,是與上帝建立好的關係,使人看見上帝的光,因著羡慕,而願意受洗成為基督徒。接著就是凡耶穌所教的,都要教導他們遵守。基督教的重點不是讓你知道耶穌講什麼,而是讓你做出耶穌所教的。中文翻譯成「吩咐」,其實是「命令」的意思。我所命令的你們作,你們去作,別人看到了,別人就會想來作我的門徒,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關係。當我們實踐主的命令,到最後、最精華之處,就是愛。愛主,愛鄰居,還有彼此相愛,這個是最重要的。「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IV、恩典三明治

或許有人對於「到全世界去傳福音! 」感到害怕,耶穌說:「不要怕!我給你一個三明治,它叫作恩典三明治(Sandwich of Grace)。上面的麵包如天上,是屬於上帝的權柄。下面的麵包如同地上,上帝將與我們同在。上帝將我們夾在中間,與我們一同去傳福音。」

1.天上地下所有權柄全屬於主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28:18)所以,我們不是倚靠自己的口才、智慧,而是倚靠耶穌的權柄。當耶穌復活後,上帝將天上地下的權柄都賜給他了。「所以,上帝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上帝。」(腓2:9-11)而他坐在上帝的右邊,是超過一切執政、掌權、有能的。「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裏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弗1:20-21)

2.你們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bc)之後耶穌說:「靠著我的權柄,你就去吧! 到普天下傳福音,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我們就可以邀請萬民來跟我們一起作主的門徒。「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羅馬書也記載:「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羅10:18)

3.我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末了

最後,耶穌不只是給我們權柄,更把他自己給我們。有人說:「父親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他自己。」夫妻之間的關係亦同。再多的禮物,也比不上陪伴。所以,耶穌不只賜下權柄,更進一步是與我們同在。當我們遇見困難時,他在那裡;當我們享受快樂時,他也在那裡。所以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cd)

但是耶穌如何與我們同在呢?是藉著聖靈。所以耶穌說:「你要等在耶路撒冷,直到等到聖靈來。」當我們遇到難處,有聖靈在我們心裡來會鼓勵我們,安慰我們。「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約14:16-17)這就是聖靈的陪伴,也是耶穌給我們的陪伴。有聖靈的陪伴,我們就受到保護、護衛。「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約17:12)

V、屬靈的功課

1.等候聖靈能力與使人作主門徒的循環

出埃及記中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時,以色列人常抱怨,以致上帝降下瘟疫處罰他們,死了許多百姓,所以「摩西對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裏,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裏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亞倫照著摩西所說的拿來,跑到會中,不料,瘟疫在百姓中已經發作了。他就加上香,為百姓贖罪。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間,瘟疫就止住了。」(民16:46-48)

這裡面有兩個動作,一個是到上帝的面前去等候──在香壇前取火。一個是跑到有需要的人那裡──傳遞上帝的恩典。所以,一個是等,一個是去。並不是等完後,就直接去。而是,等到上帝給我們感動,知道要去哪裡後,我們去,完成要作的事後,再回到上帝的面前、再等。拿著香爐到上帝的面前等,等裝滿以後,就趕快跑去需要的地方去,在他們的中間。這是一個等與去的循環。

2.去作主的見證與教導遵行主令的循環

作主的見證跟教導遵行主的命令是另外一個循環。當我們的生命產生改變,別人好奇我們為何改變時,你就有機會開口說你的故事。聖靈藉由你的故事感動別人,使他決定受洗以後,我們就有責任教他遵行主的命令,這需要整個教會的力量。讓一個不認識上帝的人,從慕道班認識上帝,從「基要真理班」學習聖經中的教導,從「小組長訓練」中學會當小組長……,甚至願意被裝備學習關於教導、牧養、關懷別人的事,參與各樣服侍。「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

作見證,決志要受洗,是一秒鐘的事情。我願意承認我是罪人,接受耶穌作我生命的主宰,把這個決定公開地表白,就是洗禮。洗禮是一個你內心的決定,公開表白的機會,然後進入這個「奔走天路學校」,一生都要學習聖經,把耶穌的生命活出來,學習作見證,讓人看見上帝的光,如此不斷地循環,這是一生的事。雖然我已經是牧師,仍然還在這個學校、不斷的學習,我們要越來越活出主的樣式,這所學校是不會畢業。所以,我們在主面前得到好的教導以後,我們要去教導別人,讓這個循環可以生生不息的傳下去。

我把這兩個循環放在一起。我們來想一想,看你現在是在哪裡?

耶穌說,你們不要動,等! 等什麼? 等聖靈來,當聖靈來的時候,你的生命改變你就可以去作見證。當你常常作見證,與人分享耶穌的美好,使你週遭的人心受感動時,他們就會想像你一樣成為基督徒,你就可以引領他們到教會接受洗禮。洗禮的重點就在這裡,領人進來作主的門徒。決志、受洗是一霎那的決定,然後我們進到那個教導遵行主命令的學校,這便是一生的過程。在這當中,上帝可能又再感動另一人,告訴他說:「你要去作見證。」如此,這個循環就又再度啟動。所以,作主門徒的循環是生生不息傳承下去的。

VI、結論:彼此相愛小組 終身學習團契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我希望今天受洗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加入一個主的門徒的小團體,成為一個彼此相愛的小組,就是陪伴的工作。我們更希望,和平教會不是只有陪伴,還提供他終身學習、使之成長,這是培育的工作,請大家為這目標禱告。如果你發現,有人在和平教會無人陪伴,請讓我們知道。我們會想想有何適當人選,可以成為互相陪伴的人。如果你聖經不熟,也請你讓我們知道,教會可以安排相關課程,讓你在這裡可以成長。

禱告

    感謝主,今天有幾位弟兄姊妹,他們自己或帶著他們的子女到你的面前來。他們渴望在眾人和上帝的面前告白他們的信仰。能夠藉著這樣的行動,跟耶穌基督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讓主的愛進到他們的家庭,進到他們的生命,能夠讓荊棘長出葡萄,能夠讓蒺藜長出無花果。我們渴望這樣生命的改變。我們當中每一個弟兄姊妹、我們都願意主來改變我們,讓我們成為一面鏡子,能夠與主對焦,建立好的關係。好讓別人在我們這不發光的鏡子上面,看到耶穌是那真光。不只這樣子,主呀!祈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願意一直在主面前等待,我們的福音朋友受感動,我們教會非常歡迎他們,願意幫助他們公開告白他們的信仰,讓他們加入我們這個屬靈的家庭、也是一個屬靈的學校,讓我們每一個弟兄姊妹在和平都會有人陪伴,信仰都可以有造就與培育。親愛的天父,請垂聽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好爸爸!壞爸爸!

講道內容

好爸爸!壞爸爸!

經文:以弗所書六章1-4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八月四日



 講道影片
有一本書叫做『富爸爸、窮爸爸』,很多人以為富爸爸就是有錢的爸爸,能助你一臂之力,可以供錢給你,讓你少奮鬥三十年;窮爸爸就是爸爸很窮,一點幫助都不能給你。然而,這本書不是在講這個概念,這本書是在說富爸爸與窮爸爸教你怎麼樣做理財與人生的決定,不同的觀念,使你成為一個有錢或是窮人。同樣的一個有好爸爸觀念的人,會養育出好爸爸的兒女。一個有壞爸爸觀念的人,會養育出一個壞爸爸的兒女。                                                                            
一、舊約中的爸爸

我與青年們在討論聖經中爸爸這個主題的時候,發現我們很難在聖經中找到好爸爸的榜樣。亞當沒有把兒子教好,致使兩個兒子手足相殘;亞伯拉罕也不是一個好爸爸,因為他出賣他的太太,並且拿兒子去獻祭,如果你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你可能也不是很開心,有猶太人的傳說撒拉就是聽聞亞伯拉罕把兒子拿去獻祭,驚嚇過度而死的。至於以撒與雅各皆是偏心;撒母耳沒有把自己的兒子教好,他的兒子不行他的道;大衛對子女間的問題沒有處理的很好,子女犯錯時,他都假裝沒看到。從發展心理學來說,影響子女的身心發展,母親一直佔有絕對的角色,然而,近期卻發現父親對於子女心理發展、價值觀的建立、人際關係型塑以及後來職業的選擇,其實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青少年有問題,其實他們最根本的問題都是來自於他童年的時期,甚至是嬰兒時期跟他的父母、家人的關係。

二、Fatherlessness所帶來的問題

在美國有一個字叫做Fatherlessness,這個字是用來形容沒有父親的狀態或是沒有與父親一起生活的狀況。台灣現今的社會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的是孩子沒有與父親一同成長。孩子不是沒有父親,但是他的父親可能去中國做生意,常常在外地,導致孩子常常看不到父親。如果家庭是這樣的狀況,又不能有效應對的話,常常會造成下列這些事情:貧困、藥物與酒精濫用、心理和情緒健康、教育成就、犯罪、婚前性行為與未成年懷孕,以上狀況的百分之七十,會發生在父親不在家的家庭,或是父母都不在家的家庭。如果父親不在,那麼母親就會特別辛苦。或者這位母親需要一個好的支持團體,舉例來說,一葉蘭和教會都是好的社會支持團體。

這個禮拜五,社青看一部電影叫做「Rainman 雨人」,這部片是在探討一位哥哥有高功能自閉症,缺乏溝通技巧,低度同理心,肢體不靈活,但是具有數學方面的天才。他可以在一秒鐘回答1398乘以3408的答案,卻無法回答當你擁有十塊錢,花掉五塊錢後剩多少錢這類的情境問題。因為他無法理解情境的東西,所以很難與人一起生活。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讓人注意的是弟弟Charlie如何找到可以與他哥哥Raymond心靈溝通的方式。

然而,第二次在觀看這部片的時候發現,Charlie與父親的關係並不好。小的時候Charlie的父親對他非常嚴格,有一次他的成績拿了全A,想要因此理由借爸爸的車開,可是他的爸爸不肯。所以Charlie在半夜的時候偷開爸爸的車出去玩,被他爸爸發現的時候,他爸爸打電話跟警察說,我的兒子偷了我的車,請把他抓起來。正常的父母應該是會請警察幫忙找孩子,但是Charlie的父親卻是請警察把他兒子關起來。Charlie的父親讓他在警察局關了許多天,Charlie感到很生氣並覺得父親根本不愛他、不在意他。因為這件事情,Charlie離家出走,直到他父親死了之後他們都沒有見面。Charlie變成自私、愛控制和利用人的人,卻沒有辦法與人有實際的互動。儘管這部片不是在討論親子關係,卻讓我們看到跟父親有親子問題的孩子,長大常會有許多相關問題的存在。

三、從以弗所書六章1-4節學習做好爸爸

1.身為一個父親,聖經教導我們不去惹
動孩子的怒氣


以弗所書六章4節:「當兒女的應該要聽從父母的,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在這整段的經文,一開始強調當兒女的應當孝敬父母,後面卻特別針對父親說到,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為什麼保羅特別強調只跟父親講這些話呢?因為只有父親是愛生氣的嗎?其實也不一定,有些母親也很是會發脾氣。保羅在這裡只是想要提醒父親一件事情,在那個年代中,通常母親都扮演著重大的養育角色。但是,父親有掌握兒女的生命大權。在羅馬的時代,孩子出生後,是要被抱到門外的,父親有這個責任與權力,決定他要不要留下那個孩子。然而保羅在這裡卻一下子把父親高高在上的權威拉下來。且不論那個年代,保羅說這句話是很難被接受的,連在現在台灣這當今的社會,這句話也不一定被廣泛接受。

「惹」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觸怒、激發」,也有煽動、引起爆炸與點燃的意思,保羅在羅馬書中只有一處用到這個字眼,那是在羅馬書十章十九節:「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保羅在這裡用「惹動」的字眼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回到原處,想要表達的也是父親不要去激動你的兒女生氣。為什麼保羅這樣講呢?保羅想要講的是,其實我們父母會觸怒我們的孩子,只是我們對小孩的感受缺乏注意。以前我在管教我的兒子曾語新的時候,雖然打完他後我會去抱他跟他說父母是愛他的,只是他做錯事情,曾語新會很生氣地不給抱。假如父親常常觸怒孩子,那麼你們的關係就會被雕塑成那樣,他會帶給孩子根生蒂固的憤怒,這種憤怒容易影響孩子的性格,甚至人際關係。這個影響常常被強調在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中,但其實父親的角色也很重要。

作為父親的人,要知道他對子女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雖然不是全部。但是,父親是家庭氛圍的決定者,父親在場的時候,很多孩子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怕得罪父親、惹父親生氣,在這樣的氛圍下,有些孩子其實覺得家庭氣氛是緊張、恐怖的,當父親在家庭裡面定下這個氛圍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去成長型塑人格。所以,現實生活的感覺,是來自於父親是怎麼去型塑家庭的氛圍。我們身為家長,如果在家中營造快樂尊重、和平被接受的氛圍,那我們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長大。如果父親製造的是緊張、壓迫、禁止、抑制的氛圍,那我們的孩子就是在這種氛圍中長大。

父親講話的態度與方式為這個家庭定下基調。也決定孩子用什麼方式去回應。所以每個做爸爸的,請不要以為你在家裡表現出來的時候對影響孩子不大,其實就算你沒有說話的時候,你的影響都是很大的。舉個例子來說,有些父親常不在家,媽媽在家自己照顧小孩的時候會對孩子說,你再玩電動玩具,你父親回來的時候你就慘了!這也說明了,連父親不在家,他的存在都是有影響性的。

2.當我們不曉得如何愛他們,我們就容
易挑起緊張


保羅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也給我們一個提醒,做父親的,如果我們不懂怎麼去愛我們的子女,我們很容易挑起他們的怒氣。這裡的激怒,不單單只是指言語上的激怒,很多時候,我們做父親的,激怒孩子的地方是你的參與不夠。這裡有一個提醒,為了我們兒女的緣故,我們要懂得節制,節制就是適可而止、不過分、有紀律。很多父親都覺得要製造有紀律的家庭,但是,紀律不單是要求孩子,也包括控制我們的脾氣、生活方式。

法國文學家雨果說:「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確信我們是被愛的。」一個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確定爸爸媽媽是愛他的。也許還是會希望有很多的玩具,可以不用寫功課,他們會很開心,但這些快樂都是建立在他們確定父母是愛他們的。但我們常常在不知道怎麼去愛我們的孩子下,帶給我們孩子傷害。有時候我們會在暴怒中傷害孩子,不一定是你對孩子的暴怒,也有可能是對老婆的暴怒而傷害孩子。有時候是在他有需要的時候,而你拒絕了他。我老婆曾對我說過一句話:「爸爸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通常孩子沒有玩伴,這時候,父親就是孩子最大的玩伴,更勝玩具。但是父親常常都會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此時就會拒絕孩子,孩子就會感到挫折、沮喪甚至生氣。

再來就是在重要的時刻缺席了。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兵新訓的時候,第一次面會,所有的家長都來了,只有極少數的孩子的家長是沒有到場的,但我卻不懂有什麼嚴重的。其實就是有這麼嚴重,如果我們在孩子的重要時刻缺席了,他們就會覺得我們不重視他們,因此憤怒生氣。每當我在為青年做婚前輔導的時候,我都會問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是「身為子女,你覺得你父親在哪一方面做的最好?」我碰到回答最多的是,我的爸爸提供經濟來源,讓我有無後顧之憂,可以讓我好好讀書。大多數的子女在背後講這句話的時候,他背後希望的是,希望我父親不是只會賺錢而已,而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我。我們為了要做一個好爸爸,以致於把大多數的時間都跑去賺錢,而沒有時間陪伴兒女,但其實兒女們希望的是,爸爸能多陪伴、關心他們。我們常說上帝是同在的上帝,但是如果上帝與我們同在父親卻不與我們同在,這不是很奇怪?在這裡要提醒每一位做爸爸的人,做爸爸的標準要再調高一點,不只單單提供他們生活上的金錢,對家庭的期望也不只是提供自己休息的地方,應該要把標準定在家庭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彼此相愛的地方。其實這個標準沒有太高,父親要把家庭當成是彼此相愛的地方,可以去愛你的太太、女兒、兒子的地方。很多父親都把家庭看成是休息的地方,這要從根本去改變觀念,才能成為一個好爸爸。

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儘管這句話不是指親子關係,但也非常適合形容跟孩子的關係。我們台灣電視廣告有一句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那你不理小孩,你覺得小孩會理你嗎?有很多孩子生長在不健全的家庭,他們長大的想法就是,我要脫離這個家庭。所以他們很快就去結婚,交男女朋友,因為他們覺得沒有人愛他。如果你不想要你的孩子很快就交男女朋友,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給他足夠的愛,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

3.控制意味著排斥

在這裡我們也要思考一件事情,父母為什麼會去激怒小孩,父母不是應該愛小孩的嗎?父親會觸動兒女的怒氣,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想要控制。他可能想要拒絕孩子或是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保羅說過一句話:「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1)我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弟兄姊妹,愛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也是語言的溝通。如果你與孩子沒有情感的交流,只有言語的控制,你就會觸動孩子的怒氣。蔡牧師在愛的系列曾經說過:「愛是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愛。」如果你想要跟你的孩子有好的關係,就是要跟他溝通。溝通不是叫他聽你講,溝通是兩個「主體」的相互傾聽。

有三種的控制容易引起孩子的怒氣

a.說話而不傾聽

做父母的很容易一直講、一直講,小孩子都沒有機會表達。有一次我看到一對父子在做溝通,因為父親一直講、一直講,孩子就乾脆把手機放在旁邊,反正也輪不到他講,爸媽在電話另一端根本也不知道。

你們有沒有每天禱告?你們在禱告的時候有沒有感受到上帝叫你安靜,不要再說了,然後變成上帝一直說?可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會在子女講話講到一半的時候打斷一直說,而忘了傾聽。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要很小心的傾聽。傾聽代表接納。儘管你可能聽完還是不認同孩子的意見,但有可能他是對的!傾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和接納。就算你不認同。傾聽是沒有反效果的。你跟孩子的關係,絕對不會因為你傾聽,而帶來反效果。除非你傾聽完都沒有回應,傾聽帶來的效果通常比說話好。

b.要求而不理解

做父母的常常覺得自己經驗比較多,所以決定也比孩子好。事實上,我們的經驗多,也常讓我們做出比較正確的決定。我們為了保護孩子,叫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在大多的時候我們也都是對的。很多時候孩子覺得我們是在抑制他們,或許事件過後回頭一看,孩子也會發現當初父親的選擇是對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太過要求而沒有理解孩子的話,我們會不明白他們正在經歷什麼,也會把自己過去的經驗加諸於他們。我們應該要去理解孩子在經歷什麼,他們的處境是什麼,才能懂他們的心聲。所以,不單單只是要求,還能夠理解,這是需要學習的。

有一種父母的要求不是禁止式的,而是保護式的。保護式的要求也很可怕,像「直升機父母」,父母幫他決定了所有的事情,這種控制到最後其實很可怕,父母保護的太多,所有的決定都已經被選擇了,所以他不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久而久之也就覺得自己似乎對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

c.決定而不諮詢

作為父親,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有責任要對孩子負責。有一種比喻這樣說,孩子就像一顆樹苗,種在我們家的庭院,我們要給他照顧澆水除蟲,這樣他以後才能長得跟大樹一樣高。我們會很希望這樣,但當孩子越來越大,我們要學會放手,給孩子空間。如果做爸媽的沒有給孩子空間,有一天會發現樹長出腳來,爬過圍欄,穿過馬路,逃離這個家,這是非常控制型的家庭孩子做的事情。也許他沒有真的離開這個家,但是他的心已經離開了這個家。

4.不要在他們的生命中缺席

保羅說過一句話:「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3)這句話不僅在講我們與別人的關係,也可以應用在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有些爸媽有一種罪惡感,就是他們沒有時間陪孩子,所以孩子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父母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這句話,我們給了孩子3C產品,給了他玩具、錢、房子、車子,但如果你沒有辦法給他愛的話,就會像這個這個經節所說的。

今天社會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富少」,意思是父母賺很多的錢來打發孩子,從此養成孩子,凡事用錢來解決,不懂得尊重人,成為一個紈褲子弟。我們做父母的要避免用物質的方式來彌補孩子缺乏的愛。進入青春期之後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小時候孩子常常吵著要跟著父母出門,長大之後就不會跟。我們以為養小孩三十年,養到他們結婚,可是其實他們在十二歲,進入青少年的時候,就開始變得獨立了,我們真的能陪他們的時間並不多。如果我們真的愛我們的孩子,要記得,不要在他們的生命中缺席。不要只是拿物質的東西替代親情,這會使他們的內心挫折、沮喪的。

四、父親是帶給孩子自由而非沮喪的

(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聖經要我們不惹兒女的氣,不是教我們不要理會他們。聖經提醒我們:只是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這是很重要的!聖經教我們不只不要惹兒女生氣,而且還要照著主的警戒和教訓養育他們,讓當有一天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能夠自己做出好的選擇。

1.學習放手交託給主

箴言廿二章第六節這樣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沒有學習放手把孩子交拖給主?當你想要這樣做的時候你必須很確定一件事情:你的孩子是安全的。做爸媽的都是這樣,當你想要放手的時候絕對不會這麼想:就讓孩子跌倒好了。在小孩子學走路、學騎腳踏車的時候,你會鼓勵他試試看,但是沒有人會故意想讓孩子摔倒。但我們要很注意的是,你有沒有滿足孩子在各方面的需求?不單單是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靈性上的需求。唯有用主的教訓和警戒好好的教導他們,你才能在放手的時候覺得安心。

2.管教他們為要他們自由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管教不是為了要控制他,而是為了帶來自由。創世紀二章24節這樣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這句話背後有一個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事情:這是聖經第一次提到父母!當聖經第一次提到父母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人要離開父母;這句話對我們非常具有啟發性。如果你是一個對子女非常控制的父母,只想著要好好照顧、保護他們,不希望讓他們受到任何的傷害,我要告訴你,這種管教的方式是不符合聖經教導的。聖經是要我們照主的道理教育警戒他們,讓他們學習有一天可以離開父母。這跟我們華人的文化是很衝突的,對我們做父母的,是很挑戰的。但是,如果你懂得用上帝的話語好好的教導他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好好的教訓警戒他們,幫助他們長大讓他們可以為自己的生活、所面對的一切負起責任,我認為能做到如此的父母,都是真正成功的父母。

我們要學會去放手,學會讓他們離開父母。很多父母在小孩已經當了爸爸媽媽,甚至是當阿公阿嬤以後,都還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出於愛我們可以理解,但真的要學習放手。一個做父親的人如果可以照著主的話語來建立孩子的價值觀,並透過這些價值觀,讓孩子可以擁有自己的判斷與選擇(當父母不在身旁的時候他們也能分辨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應該追求的,什麼是應該逃避的、什麼是該學習的價值,什麼是該拒絕的價值),那這樣的父母就不用再擔心自己會想要去控制小孩了。

3.父親是自由不是沮喪
(Fathers are for freedom,
not frustration.)


美國有一句話這麼說:(Fathers are for freedom, not frustration.),我想這句話跟聖經歌羅西書三章21節意思是相通的。這節經文說:「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當我們常常拒絕、控制、壓抑孩子的時候,會使我們的孩子失了志氣,不與我們繼續溝通。一個父親應該懂得讓孩子在上帝的恩典、話語當中長大成熟,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我們讓他們在信仰裡面學習信仰的價值與選擇能力,他們就可以自己做決定得著基督裡的自由。如果我們什麼都禁止孩子,替他們做決定,我們反而會帶來挫折,讓他們失志。一個好爸爸所能夠帶給孩子的是,讓他在基督裡面經歷自由,而不是挫折與沮喪,這是每一個爸爸要學習的。

五、父與子合宜的關係

雅各書五章16節:「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雖然這節經文的原文不是在講父子關係或是靈性上的醫治,而是身體上的醫治,但藉由這句話和弟兄姊妹分享。

很多年前基督教書房出了一本書叫做:「家庭會傷人」,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保護、安全、讓人可以放心依靠的地方,可是,在我們今天實際的生活當中,家庭卻是一個傷害人的地方。事實上,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可能會受到爸爸媽媽的傷害,或者我們也可能傷害爸爸媽媽。如果你的父親帶給你的是挫折,而不是自由,該怎麼辦?我要告訴你的答案很簡單,但是不容易,就是原諒你的爸爸。

我的父親就是fatherlessness的父親,是一個不在的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時常不在家裡,因為他喜歡賭博,常常因為賭博而欠了一堆債就跑掉了。跑掉以後,面對黑道上門要債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我們全家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不敢開燈,不敢發出聲音,因為怕有人發現家裡有人而來討,所以,小時候我們都不喜歡父親。到了青少年時期以後,我們對父親的感覺只有一個字,就是「恨」,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就是「痛恨」。不過感謝上帝,他讓我認識這個信仰,讓我知道我們有一個完全的天父,這個完全的天父跟我們不完全的父親成了一個對照。在這個信仰的過程當中,感謝上帝讓我知道我有一位愛我的天父,也讓我知道人都是有罪的,都是不完美的。感謝上帝他讓我知道人與人之間需要學習彼此原諒,相互接納。弟兄姊妹,原諒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們很容易說,如果你的兄弟得罪了你,你要去原諒他七十個七次,但其實你很難去原諒生命中一個深深傷害你的人,特別當這個人不是別人,而是你父親或母親的時候。

我必須承認在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我是沒有原諒我父親的,但是我並不是要在這裡控訴,而是要跟你們說:唯有在認識這個信仰,知道人是不完全、有罪的,並且相信我們必須彼此原諒接納,我們才能去面對這樣的父親。這不是我們知道以後馬上就可以做到的 ,而是需要漫長時間去學習的。對我而言,在我開始去認識體會我的父親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爸爸的時候,我更深的去經驗體會到原來我父親的爸爸也是一個fatherlessness的爸爸,也是一個不在的爸爸,我的父親從來沒有見過他的爸爸。在體會到我的父親是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子以後,我又怎麼能期待我的爸爸會是一個完美的父親呢?我並不是在替他脫罪,但我開始覺得這樣很公平,如果他的父親是那麼的不完全,他對父親角色的認識是那麼樣的少,我怎麼能期待他面對我的時候能夠扮演一個完美的父親?所以我漸漸能夠接受我的父親就是如此,而我能夠接受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知道我的父不可能回到我的小時候,把我抱起來或是牽著我陪我玩,帶我去棒球場看球,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只能從這當中走出來,我不可能要求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當我對這點有很深刻理解的時候,我開始做了一個選擇,就是接納我爸爸的現況,而不是去抱怨控訴他。

這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我覺得是一件可以慢慢學習的功課。當我這樣學習的時候,我學會一件事情:我可以接納、接受他就是我的爸爸,即使他真的不完全,有很多缺點,也沒有好好的照顧我。我不會要求他要改變什麼,我就是照著他的現況接受他,這很像上帝就是照著我的現況接納我。在我還沒有認識上帝以前,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我也是有很多的缺點和問題,可是,上帝就是照著我的現況接納我,沒有要我先改變什麼。

在上帝愛的當中這是一種醫治,是一種恩典,是基督教的神蹟,它讓我們去面對那個曾經傷害我們罪深的人。有時候我會反過來想:如果我連我的父親都可以接納了,還有誰是我不能接納的呢?我要跟你們說,作為一個子女,如果你有一個讓你覺得很沮喪很挫折的父親,開始去學習這個復合的旅程吧,當你走上這條路,你會發現真的很困難,可是你也會發現你的生命真的被調整了。你可以沒有憤怒、沒有眼淚,可以跟別人分享和父親之間的關係的時候,你就知道你被釋放、被醫治了。

耶穌來是要招罪人,不是招義人,當我們有病識感,體會到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出了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改變。禱告求上帝幫助讓我知道我是一個有罪的人,是一個不完全的人,不是一個完全的爸爸。我們必須先承認這點,不然當我們孩子指責我們哪裡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跟他爭辯,我們要承認我們自己是不完全的。

在華人的文化下,父母要跟孩子認錯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可是如果你想要跟你孩子復合的話,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須要跟他承認你是不完全的,你可能做錯了什麼事情,當你這樣跟他說的時候,我相信你的孩子會感受到你的不一樣。但這不是一夕之間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傷害不是那麼快可以復原的,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去磨合。如果你願意跟你的孩子打開心門告訴他,為什麼我會有這些軟弱,好好的跟他說,然後邀請他跟你一起禱告,我相信那會是一個開始而不是完成。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好的爸爸、好的媽媽、好的子女,但是,我們都要承認我們是不完全的人,這是基督教信仰最基礎最簡單的一件事情,可是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不完全,我們的父母也不完全,求上帝幫助我們。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安息日之「即刻救援」

講道內容

安息日之「即刻救援」

經文:馬可福音二章23-三章6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講道影片
 一、法利賽人的質疑
「看哪他們在安息日為什麼做不可做的事呢?」
記得以前在母會青年團契時,弟兄姊妹常常在青年團契聚會完,一群人相約吃宵夜,因為教會不是在很熱鬧的地方,宵夜沒有太多可選擇,夏天就很常去吃冰。每一次吃宵夜會碰到一個問題,吃什麼東西要禱告?吃大餐或正餐時都知道要禱告,可是當宵夜去吃一碗豆花時,就會有人問這個要禱告嗎?大家的意見很不一樣,有人提出一個判斷,吃會冒煙的食物時要禱告。舉例來說吃小籠包就要禱告,日式料理的生魚片因為不會冒煙就不用禱告,可是像是吃冰品,因為也會冒煙,所以也要禱告。
年輕時候覺得這種爭論很無聊,像是開玩笑才會提到的事情。後來看到猶太人他們有關安息日律法的規定,才發現真的有這條規定,安息日不可以冒煙,因為猶太人的律法規定安息日不可以點火,不可以有煎煮炒炸這些烹飪的行為。所以安息日當天所有吃的食物都不可以冒煙,如果有冒煙就表示有點火、有動工,因為上帝在創造天地之初,先說:要有光。光就是火,點了火就表示做工。
為什麼猶太人對於安息日的規定這麼多呢?因為在主前八百五十六年時,巴比倫帝國攻破耶路撒冷,猶太人被抓到巴比倫去做奴隸,面對這種情況,以色列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上帝讓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上帝沒有看顧我們,為什麼今天會淪落在這裡做奴隸,要回答這些問題的人是先知,先知在教訓當中回答說:「上帝之所以不看顧他的選民是因為這些選民沒有遵照上帝的律法,沒有守上帝的約。因為老百姓不守上帝的約在先,所以上帝就掩面不看顧他的百姓,讓他們流離失所,使他們受盡痛苦。」
先知教導他們受擄是一種懲罰,透過這種苦難,上帝要教導他們的百姓預備自己除去罪惡、成為潔淨的民族,謹守上帝的律法。
當猶太人被抓到巴比倫後,他們開始變得非常強調律法,為了跟外幫人不一樣,他們特別看重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守安息日,一件事情是受割禮,當一個猶太人非常謹守安息日的時候,就是他對上帝忠實的記號,但是現在碰到一個問題,律法上規定是當守安息日,守為聖日,不可做一切的工。這個工聖經沒有解釋清楚,需要有很多對於律法的解釋來讓人明白什麼叫做謹守安息日。
耶穌是當時新興的宗教領袖,他不假言色地指責法利賽人,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跟隨他,這對當時法利賽人形成一種很大的壓力,如果大家都去跟隨耶穌,那就表示法利賽人很失敗。法利賽人開始渴望,想要找到一些方法,來對抗耶穌,像是找到他的錯誤或把柄。

二、耶穌的反問
「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缺乏飢餓之時所做的事」
聖經上說,有一天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經過麥田,用手掐了麥穗,放在口中來吃,這件事情被法利賽人知道了,他們就如獲至寶的來問耶穌:「你的門徒為什麼在安息日做不可做的事情呢?」(可2:24)這裡不是要指責耶穌的門徒像小偷一樣拿了人家的麥穗,而是他們做了在安息日不可做的事情。因為當時為了要照顧出外人,當你從田旁邊經過,如果肚子餓,可以去拿一些麥穗來吃,這是照顧出外人的一種精神,所以法利賽人不是指耶穌的學生是小偷,因為猶太人的律法本身就要照顧出外人。所以搓一點麥穗來吃是可以的,但是法利賽人的規定在安息日不可以收割莊稼,他們認為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搓麥穗來吃是收割莊稼,就質問耶穌為什麼門徒們要這樣做。


但是耶穌看待安息日的方式和法利賽人不一樣,耶穌就問這個法利賽人說:「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缺乏飢餓之時所做的事」(可2:25)你們沒有讀過嗎?耶穌提到舊約當中很明顯違反律法的事,大衛進了聖所跟祭司要了陳設餅來吃,陳設餅律法規定要給亞倫和子孫們吃的,而且只能在聖所裡面吃,這是永遠的定例。簡單來說,除了祭司以外,任何人都不可以吃陳設餅,就算是祭司要吃也只能在聖所裡面吃。大衛不是祭司,但是他不但吃了,還打包帶走,很明顯的違反律法,但是上帝什麼都沒有說,也沒有懲罰大衛,後來大衛還成為以色列的王。


三、安息日的精神
「安息日是為了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從律法的角度來看,大衛無疑犯了獻給耶和華至聖的祭物,但是耶穌給這事情一個新的詮釋,他說:「安息日是為了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可2:27)同樣的,這個精神擴大來說,律法是為了人設立的,人不是為了律法設立的,一切的律法是幫助我們知道怎樣去敬拜上帝,是讓我們知道怎麼活出上帝的樣式,是幫助我們人跟人之間可以建立一個和諧、相愛的關係。這是律法的精神,如果我們搞錯方向,就會成為律法的奴隸,我們會在律法底下活得很辛苦,所以當耶穌在安息日提出這樣新的見解的時候,他強調人不是在安息日底下成為一個安息奴,而是要能夠享受在安息日底下所帶來的幫助。耶穌這樣說,和當時宗教領袖的見解不同,自然就得罪了他們,而且耶穌還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這在法利賽人眼中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

四、法利賽人的試探
「在安息日醫治不醫治」
法利賽人更積極想要找到控告耶穌的把柄,於是我們在經文中看到,在安息日剛好有一個手枯乾的人,法利賽人想要藉此試探耶穌,看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不醫治,目的是為了要控告耶穌。(可3:2)可以看出法利賽人非常重視守律法的形式,但是卻不太重視律法實質的精神,就好像來教會做禮拜是為了找出牧師講道當中錯誤的話,那即使聽講道聽得很認真,這樣的認真沒有任何價值。法利賽人去到會堂,他們的目標不是敬拜上帝,而是找耶穌的錯誤,找他的把柄來控告他,把焦點錯放在其他地方而沒有對準上帝,這樣的敬拜是沒有價值的。
對法利賽人而言,不會馬上死去的病,安息日是不能救的,他們認為律法裡面規定只有快要死的病人才可以在安息日急救,安息日不會死的都不能救。所以枯乾了一隻手的人,不會馬上死亡,安息日不必救,法利賽人認為明天再來救也來得及。耶穌很特別,他明白法利賽人心中在想什麼,所以為了要讓大家知道真理和律法的精神,沒有刻意避開這個衝突,反而叫枯乾手的人起來,站在當中,這時所有人的目光就集中在這人身上,法利賽人很高興,覺得耶穌中了圈套。耶穌這時問了大家一句:「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那樣是可以的呢?」法利賽人沒有回答問題。

五、耶穌的怒目與憂愁。可3:5
聖經說:「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親愛的弟兄姐妹,這句話,就表現出上帝對我們的愛,上帝一方面對於我們所做的錯誤、罪惡感到心裡生氣,怒目的看著我們,另一方面也因著我們的心剛硬而憂愁難過,因為我們的主不是要所有人都滅亡,他乃是希望罪人能夠悔改。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些事情是我們很堅持繼續犯錯的,可能是脾氣、壞習慣、或是知道不可以做卻偏要去做的事情,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應當想到,主可能正在為我們怒目和憂愁。耶穌知道這些人心裡面所想的,但是他沒有逃避這件事情。愛我們的上帝不是要我們犯罪就不去接近他,也不是要我們不知道悔改的時候就不去領受他赦罪的恩典。但最怕的是,當我們得罪上帝時會想逃離上帝,但是主耶穌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當我們越發覺得自己是罪人的時候,不要忘記要來親近上帝。就好像當我們是病人時,病得越嚴重越要去看醫生,當我們犯罪時,更應當去接近耶穌,求耶穌來赦免我們的罪。
那手枯乾的人站立起來,把手一伸,手就復原了,耶穌用這個行動證明了上帝在安息日仍然做工,如果上帝不做工,那這個人在安息日不會得到醫治。所以耶穌不是等到安息日過去才醫治,而是在安息日在人親近敬拜的時候醫治,讓人去經歷上帝的大能,因為上帝是在安息日做工的上帝。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上帝在安息日、禮拜天是不做工是休息的,那麼禮拜天其實可以不必到教會來做禮拜,因為沒有實際功用,很難去經歷到上帝的大能與作為,因為上帝不做工。就好像醫生掛今日休診的話,病人就不會去醫院,因為醫生今天休息。
耶穌讓我們看見,上帝在安息日仍然做工,我們在這一天去敬拜、讚美他的時候,生命是可以被改變、困難可以被解決,而不單單是我們的上帝今天休假中。


六、那樣是可以的呢?可3:4
聖經告訴我們法利賽人憤怒離開去找希律黨人,希律黨人是與羅馬政府合在一起的,是幫助外來政權統治以色列人,在當時被法利賽人視為叛徒,但是現在法利賽人跑去找希律黨人討論怎樣可以藉由羅馬人的力量除滅耶穌。耶穌問他們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那樣是可以的呢?」(可3:4)法利賽人沒有回答,可是卻在安息日這一天,跑去找希律黨人討論怎樣可以除滅耶穌,法利賽人用行動回答了問題,他們認為行善救命是不可以的,卻用行動說明行惡害命是可以的,因為他們在討論如何除滅耶穌。
法利賽人是持守律法的人,但是當太過於堅持某種形式,卻忘記背後所代表的精神時,我們可能就會跟這些法利賽人一樣犯了太荒謬的事情。

七、思想與回應

 1.道德性與合法性
耶穌沒有在安息日做傷天害理的事情,而是救了一個人。我們看到法利賽人將保護律法看為他們的義,甚至看成是一種道德,這是錯誤的。今天的法律也是一樣,合法的事情不一定有道德,有道德的事情不一定合法。有人去法國讀書,在臉書上留言說:「路上逛到一家店,裡頭賣的是各種『有機大麻產品』,讓人感覺很健康。」大麻對人身體不好,即使他是合法的,不代表他是道德的,就好像就算哪天賭博合法化,仍然不代表他是道德的。
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一位手枯乾的人,這件事情沒有什麼不道德,但卻不合於律法,合法和道德是不一樣的,法利賽人看不到這點,他們腦中充滿對錯誤原則的選擇和判斷。今天在法律裡面,我們可能很守法,但就靈性而言,我們仍然是一個罪人,我們可能做了很多好事,沒有去傷害別人,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在道德上有優越性,這兩件事情需要分開來看。
求上帝幫助我們,不單單只是希望自己守了律法最低的要求,而是應該更積極的去回應上帝對我們要求是什麼,讓我們願意用行動去愛人。

2.從律法看見上帝
我們要學習從律法當中看見上帝,法利賽人把對律法的解釋,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一個人不可以挑戰這個權威,如果有人違反對律法的解釋,那麼這個人就罪該萬死,因為法利賽人有扭曲的上帝觀,他們認為如果自己是敬虔的,就必須要去學習上帝的樣式,但他們心中的上帝是嚴厲的,所以不可以違反任何一條律法,免得上帝生氣,因此作一個法利賽人,很少享受作一個法利賽人的快樂,他們必須戰戰兢兢,擔心自己違反任何一條律法,不但害怕自己犯錯,也虎視眈眈地看著別人有沒有犯錯,就好像如果有人很專心做禮拜的同時,也很認真的抓誰在打瞌睡。
一個人心目中的上帝,會影響到一個人對於律法的解釋,就好像一個家中作父親的為他的子女定了很嚴格的管理政策,不但政策很嚴格,且對於政策沒有任何的彈性和通融,大概很難覺得這個父親是親切和藹或有愛心的父親。法利賽人的上帝是嚴厲的、沒有恩慈的,所以法利賽人的律法就是嚴酷且沒有任何轉圜的空間,耶穌在法利賽人的心中就是太體貼、太寬容、對罪人太好了。從我們所堅持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我們心目中的上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上帝。

3.原則的曲解
上帝賜給我們很多美好的禮物,但這美好的禮物很快就被人扭曲成錯誤的事情,因為撒旦從一開始就試圖去破壞上帝給我們這些的祝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這些祝福成為一種咒詛。當上帝跟亞當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們都可以吃,只有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其實這是一種祝福,是一種保護,就像是說老鼠藥不能吃,我們不會去吃老鼠藥,但是撒旦迅速的讓這種保護與祝福,成為一種咒詛。
保羅也說律法原本是好的,可是因為罪進入人的心中,律法就成為轄制人的。安息日也是這樣,原本是要讓人休息,給人釋放與自由,不管是人、動物或奴隸,在那一天都可以卸下他們的重擔。但是當他的原則被扭曲的時候,就成了人們新的重擔,所以法利賽人在安息日的時候,他們所關切的不是這個人得到醫治的好處,而他們所關切的事情上,沒有憐憫、缺乏同情心,不准任何人作幫助別人的事情,法利賽人的錯誤就是讓人覺得上帝是一個無情、苛刻沒有愛的上帝,因為他們自己覺得上帝的律法很苛刻,所以敬拜他的人也變得冷酷而無情。

4.安息日的精神是「愛」、「釋放」、「自由」
耶穌要改變這種看法,並不是故意破壞安息日的律法,他乃要恢復安息日的精神,讓我們看見什麼是安息日的原則。在耶穌身上可以看見上帝是一個充滿愛、溫暖,對需要的人主動的回應,這種回應遠超過律法的限制,這就是福音,讓我們看見上帝對我們的愛是不受限制的,超越限制的臨到我們,所以每一個跟隨耶穌基督的人,相信上帝的人,常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打破限制,打破那些覺得不可能、不可以、不應該的事情,讓那些不認識上帝的人可以經歷福音所帶來的好處,這就是福音的目的。
讓我們當一個打破限制、讓人感受到上帝慈愛的基督徒,而不是處處受到限制,讓人感受到上帝嚴厲的法利賽人。
有時候我們的生命也反映出這種形象,很多人對上帝的印象是來自於他的父親,當他父親是一個非常嚴厲且苛刻的父親,小時候對上帝的印象就會是嚴厲苛刻的,同樣的,如果小時候覺得父親是一個無作為、缺席的父親,就會覺得上帝是一個無作為、缺席的上帝,如果他父親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和願意傾聽、了解孩子的父親,那對於上帝就會是一個願意傾聽與了解的上帝。有時我們的作為和行動會影響到另一個人對於上帝的認識,求上帝幫助我們不只是行動改變,也幫助我們在心目中對於上帝的形象也要改變。我們常常說我們的上帝是慈愛、有恩典、有憐憫的,希望我們的生命中也可以流露出對於別人的慈愛、恩典和憐憫,讓我們所相信和我們所活得是一樣的。
如果想要邀請自己的福音朋友在今年十二月二十一號來參加聖誕晚會,想要讓他來認識和他分享這個愛我們的上帝、要帶我們回家的上帝,可能要先去了解上帝在這人心中的形象是什麼,他可能覺得我的父親是一個愛打人、愛喝酒不回家的人,那可能很難讓他去相信這是一個會帶我們回家的上帝,這個人可能對於上帝的形象是扭曲的,他需要心目中對於上帝的形象作改變。
另外是我們自己有沒有活出上帝慈愛的樣子,福音朋友在我們身上就可以經歷到上帝是一個怎麼樣的上帝,每一位敬拜上帝的人,都應當活出上帝的形象,讓周圍的朋友們看見,我們是有恩慈、憐憫、溫暖的人,別人就會在我們身上看見原來上帝就是這樣的上帝。
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識別出人們心目中對於上帝的形象,也能夠讓人們在我們身上經歷到上帝的愛與接納。

禱告

愛我們的父上帝,我們在祢面前謝謝祢,因祢接納我們,赦免我們,祢打破種族的限制、打破語言的限制、打破地理的限制,差派各樣的宣教士到我們當中,讓我們今天在台灣有機會聽見福音,主我們原本是不配的,原本不是祢的選民,但主祢揀選我們,祢讓我們看見祢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主是的,祢沒有等待安息日的過去,在當下就醫治了那位手枯乾的病人,我們相信祢對我們的愛是沒有等待,是超越各種律法與限制的,主幫助我們每一個相信祢的人,我們的生命也要如此,對待我們的家人、朋友與弟兄姊妹也要如此,求祢在我們的心中動工,讓我們有這樣的看見,有這樣的改變,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