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困境中的激勵


一、前言:歸回的心情
被擄至外邦70年後、仍有機會可以回到耶路撒冷城,對以色列百姓來說真的好像是在做夢一般!當他們清楚看到古列王所頒佈的詔令寫著:「允許各國各城的人們、回到自己的家鄉、重建聖殿及城牆!」他們馬上跪下來感謝上帝,如同詩篇126:3所說的:「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連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也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詩篇126:2)因此他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
他們抱著極大的盼望以及期待回到耶路撒冷城,雖然他們早已經在外邦、落地生根、安居樂業地適應了新的環境!但上主為他們開的這一條新的道路,上主為他們行的大事,他們怎能不歡喜跟隨呢?雖然歸回的人數不多,雖然未來仍有許多需要面對的挑戰、困難以及攔阻!但上主那輕喚歸回的聲音一直在他們內心深處—攪動著!他們為了要實現夢想,他們願意勇敢回應上主的呼召、回到故土重新建造聖殿、重修城牆,恢復被擄之前可以在聖殿中敬拜耶和華上帝,那敬虔的生活!

二、本文:哈該書歷史背景—古列王下召允許猶太人回故土、大烏利王資助建聖殿資金
讓以色列百姓遭遇亡國痛苦,毀壞耶路撒冷城的巴比倫帝國,在主前539年被興起的波斯王國所征服。猶大地新的統治者—波斯國的國王古列,雖然是外邦人,但仍能成為耶和華上帝所重用的器皿。古列王頒佈了一條新的政策:准許各國被擄的百姓可以歸回到故鄉,享有宗教上的自由。在「古列紀念柱」(Cyrus Cylinder)上的文獻,清楚記載著古列王征服巴比倫後,允許各國人們重建聖殿,恢復他們原本宗教信仰的記事。
這項新的政策也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預言:猶太人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期滿後被擄的百姓要歸回(耶2511-12)。古列王下召允許猶太人不僅僅可以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也允許他們將被巴比倫從聖殿所掠奪的金銀器皿都可以帶回去,同時更承諾所有重建聖殿的經費都由波斯王國負擔。這樣的詔命、對猶太百姓來說是一項極大的鼓勵。因此所羅巴伯率領願意歸回的猶太人五萬多名、經過長途的跋涉回到耶路撒冷城,開始重建聖殿的工程。
但重建的過程仍充滿了許多的艱難,因為當時的耶路撒冷城歷經七十年的荒蕪,且許多外地的移民和原本住在當地的撒馬利亞人,都不歡迎歸回後的猶太人,因為他們若完成聖殿重建的工程,就會帶來政治以及宗教上極大的改變,便大力阻擾聖殿重建的工程。當歸回的百姓立了聖殿的根基之後重建的工程就被迫停工了,一停就是16年。先知哈該就是在聖殿停工16年之後,回到耶路撒冷城傳達上帝安慰、鼓勵的信息,激勵遇到困境中的以色列百姓、讓完全灰心喪志的以色列百姓重新恢復建造聖殿的熱情與動力。
當時被迫停工的以色列百姓,他們的夢想逐漸褪色,他們的理想更被現實的環境所取代,當他們每天看著無法復工聖殿的根基、他們只能用嘆息來抒發內心極大的苦悶。他們的內心有許多的疑問及疑惑?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及城牆,不是耶和華上帝喜悅的事嗎?為什麼他們仍遇到那麼大的攔阻呢?他們一直找不到答案!
日子一天一天過,早已立好的聖殿根基,也逐漸被比人高的蔓草所淹沒!事事都不如意,全部都事與願違,他們帶著重建聖殿的盼望回來,現在卻連生活都有問題。當初回到故鄉的雀躍,早已被現實艱困的生活環境遲遲無法再實現的夢想及諸多的阻力磨得精光!
上帝差派先知哈該在以色列百姓要失去盼望的時候,向他們傳達上帝的信息。上帝讓先知哈該告訴以色列百姓,爲什麽他們的夢想會破滅?爲什麽他們事事不如意?在整卷的哈該書,上帝問以色列百姓很多的問題,就是為了要讓他們清楚明白,他們真正的問題是出在那裡?
上帝如何通過先知哈該來鼓勵生命面臨困境的以色列百姓呢?以色列百姓他們是如何通過先知哈該所傳講上帝的信息而得到激勵,繼續努力完成聖殿重建的工程呢?都是值得我們好好來探討的問題!牧師通過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要跟大家一同來思考上帝透過哈該書所要帶給我們信息:
哈該書很短是舊約聖經中第二短的書卷。雖然很短,但哈該所傳講的信息卻都很重要。整本的哈該書總共有五段的信息,每段的信息、都清楚詳細記載明確的日期。
我們可以從整本的哈該書中看到:上帝一步一步在鼓勵及激勵以色列百姓,讓他們重新得到力量,繼續努力來完成重建聖殿的工程。

1.重新建造的關鍵因素-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
哈該書一章5節及7節兩次重覆提到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以色列百姓當時面臨的困境是「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喫,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該16)呢?我們可以從第9節的經文,清楚看到導致如此結果的原因是—當時的以色列百姓任由上帝的殿荒廢,而許多人都只在意自己所住的房屋,是否是用香柏木裝飾是否舒適。
主耶穌提醒我們:「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6:21)當歸回的以色列百姓、他們的心思都只看重個人物質的享受,而逐漸淡忘當初他們是為了要重建聖殿才回到耶路撒冷城,他們自以為正當的理由「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當藉口一再拖延。耶和華上帝、藉著先知哈該再一次提醒以色列百姓、你們要好好地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要再一次好好的想一想,你們當初為什麼要回到耶路撒冷城呢?你們歸回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呢?縱使重建的工程遇到了一些的阻礙,你們就要放棄原本的夢想嗎?
牧師大學要畢業時,淡江長青團契的輔導曾提醒我們一句話,這句話我印象仍非常的深刻:「反省當時的理想,現在還剩多少?當初的信念,現在仍能執著?原本的信、望、愛,現在是否更成熟?」我也時常用這句話提醒我自己,不要失去起初的愛心和理想,凡事盡心、盡意、盡力、努力做主的工!

從歸回的以色列百姓所面臨的生命困境、牧師邀請我們再一次來思考在我們生命中的、優先次序是什麼?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耶穌期待我們可以:先求上帝的國,將上帝擺在第一位,其他東西上帝都要加給你們!我們反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有將上帝擺在第一位呢?當有衝突或阻礙的時候,你會如何來做抉擇呢?
上帝通過哈該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如果你看重物質上的享受是大過於上帝的事工,上帝的應許就不會實現,若你將上帝擺在第一位,其他的需要、上帝就會補你的不足。若我們將優先順序安排正確,上帝就會悅納、我們為祂所做,也會賜福給你,並且看顧、保守你所做一切的工。

2.重新建造的關鍵因素-用行動回應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
哈該17-8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耶和華說的。」先知哈該提醒我們、我們不只要「省察自己的行為」。接著、我們就要有實際的行動「上山」「取木料」,然後開始「建造」這殿。我們不能僅僅只有省察而無所行動,我們也不能光說不練!上帝期盼我們都能用實際的行動來回應祂對我們的呼召。

3.重新建造的關鍵因素--聽從、順服、敬畏的心。
當先知哈該向眾人傳達信息之後,眾人的第一個反應是「都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該112)被擄歸回之前的以色列百姓,對上帝差先知所說的話都當是耳邊風、完全不看重!當他們歷經了被擄至外邦70年,痛苦生命的經歷,他們才學到教訓。他們在外邦為奴的時候,他們找到被擄的原因是—當時沒有確實遵行上帝的話語及教訓,因此他們失去了敬拜上帝的聖殿。當他們有機會再一次回到耶路撒冷城、當他們有機會再一次聽到先知哈該傳講上帝信息的時候,他們更看重上帝的話語、他們都「聽從」耶和華上帝的話、且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被擄到外邦的經驗、讓以色列百姓的心、都變得柔軟許多!
與「聽從」相對應的是「剛硬的心」。因為我們的心剛硬—我們屬靈的眼睛就會被蒙蔽,所以對上帝的真理就會—有聽、卻不懂;有看、卻不明白。保羅在林後316勸勉我們「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我們應當要時時反省、我們是否有—轉向上帝,才可以讓我們屬靈的眼光、時時都很清晰。
當我們願意「存敬畏的心」順服上帝的旨意來行。聖經的話語就不再只是一個觀念或者是教條而已,而會成為我們生活中力量的源頭。上帝的心意就要通過我們每一個短暫的生命得以成全。如同使徒保羅他生命的經歷一樣,他的生命不再只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主」而活!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以色列百姓,當他們願意照上帝的話語去行,雖然外在的攔阻、攻擊仍然存在,但是他們卻能在短短23天就重新開始努力建造聖殿最主要的原因就在順服。

4.重新建造的關鍵因素-眾人的心都被上帝激動。
為什麼已經停工16年、重建的工程,可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再度復工?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從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以及每一個歸回的以色列百姓,他們的心都被耶和華上帝所激動。
在聖經原文中,「激動」有「醒過來」的意思。使徒行傳第二章提到、眾人聽彼得講道以後、覺得扎心,使徒行傳所說的「扎心」和哈該書的「激動」,都是「聽到從上帝來的信息,願意有悔改、回應的行動。
被上帝激動的心」和「一時的衝動」,有很大的差別!「激動」是出於聖靈的感動,是持續的,而且會帶出回應的行動。這種源自聖靈持續的感動,就像是「一把火」,不斷地在我們的心中燃燒著,直到我們願意照聖靈的感動去行。就像大衛在詩393所形容的:「我的心、在我裡面發熱。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來。
歷世歷代以來,不論是被擄歸回聖殿重建時,或者是、尼希米帶領百姓重建耶路撒冷城牆時,一直到新約時代初代教會的拓展,我們都可以看到上帝常常先攪動祂所要重用器皿的內心,使他們成為「被上帝大大激勵的人」,再賞賜他們有屬天的智慧、以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上主在他內心深處、輕輕呼喚的微聲。

三、結論:你們都當剛強做工,因
為我與你們同在。
在以色列百姓重建聖殿的過程中,上帝所應許「因為我與你們同在」的確據,一再透過先知向百姓傳達。因為上帝一直與從困境中被激勵的以色列百姓同在,後來更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震動萬國、運來萬國的珍寶!我們可以從以斯拉記的記載中看到,建造聖殿的工程後來皆很順利,聖殿在短短四年之內就完成。(拉614-15
各位弟兄姊妹、你目前對於自己、家庭、對我們和平教會所推展的事工,是否有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和夢想嗎?現階段上帝是否有給你新的看見或異象嗎?懷抱夢想、是我們人類追求進步、動力的來源;努力實踐上帝給我們的異象,是和平教會改變的開始!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雖然在築夢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遇到不同的阻礙與困難,但是,這些阻礙與困難、都是上帝要調整我們最佳的時機!我們就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修正,讓我們的夢想、可以符合上帝放在我們心中祂那美好的心意!
許多懷抱著夢想準備踏入婚姻的青年男女,他們都非常期待未來婚姻的生活、希望可以和許多夢幻般童話故事所寫的一樣:「從此公主與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結婚多年的夫妻都了解,真實婚姻的生活是需要靠著雙方願意委身、倆人願意努力經營、才可能經歷到上帝所要賞賜給我們、那美好婚姻的生活!當我們想要實踐、上帝放在我們心中的感動,也是一樣都要一步一步努力來完成!
我們對教會生活的期待也是如此!牧師要請問大家:和平教會目前的現況、是你內心所期待的教會嗎?和平教會目前是否是你、願意委身投入的教會嗎?通過你實際的參與、上帝是否有給你新的看見及新的領受呢?上帝是否有讓你看到現今的和平教會,仍是有許多尚待調整以及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同工的地方呢?
牧師要問你、在你的心中是否有一份的感動?在你內心的深處是否有一把火在燃燒?催逼著你主動參與、看到教會需要調整的地方。因著你默默的付出以及全然的委身,和平教會就要因著你我、積極、甘心樂意的投入以及付出而成為你心中期待的教會、成為眾人領受上帝恩典的教會!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先知的審判宣告和更新


一、前言
弟兄姊妹平安,這段時間教會兄姊一起讀12卷小先知書。我有好幾次聯想起以前國高中時代,考聯考前的複習,我想那是我們台灣學生們共同的經驗,曾經在我們的生命中,花時間去記憶一些內容,頭腦裡好像有一張張的圖表,像是黃河、長江流經中國哪幾個省?或是中國歷代朝代和重要的皇帝等綜合性的問題。那種透過記憶呈現的整體圖象,幫助我們了解。當然現在有了網路上的資料庫,學習方式變得不一樣,但那種藉著比較分析整理出來的理解,還是很珍貴的。
今天我們要進入十二卷小先知書中的第八位—先知西番雅,透過圖表整理,漸漸能理解12小先知整體的樣貌。但另一方面,我們教牧團隊在一週週的準備過程中,也發覺先知書的挑戰,是如何拉近先知所處的時代,和我們之間的距離。每卷先知書中提到當時各樣的犯罪清單、將來的審判等,是很嚴肅,但離我們還真有距離。在今天,牧師也試著做更多這樣的連結和信仰反省,希望我們不僅用腦,也用心來學習。

二、整理對先知西番雅和其他著作的認識
就像整理考試的筆記,讀完西番雅書後,我會寫下這些要點,包括:
1.主前第七世紀先知第一人,後來同時代的有耶利米、哈巴谷。先前有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包括—北國的何西阿、阿摩司、約拿、那鴻,以及南國的以賽亞、彌迦。
2.他是唯一提到四代祖先,他是一位皇族後代的先知。西番雅名字的意思為「耶和華隱藏」或「耶和華保護」。
3.所在時代背景—在南國猶大滅亡前,倒數第五位國王約西亞。
a.南國猶大最後幾位王--希西家(在位29)、瑪拿西(55)、亞捫(2)、約西亞(8/31)、約哈斯(3個月/法老)、約亞敬(11)、約雅斤(3個月/投降巴比倫)、西底家(11/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被攻陷)
b.複習北國以色列最後幾位王--耶羅波安二世、撒迦利亞(在位6個月)、沙龍(1個月)、米拿現(2)、比加(20)、何細亞(9年,主前722年被擄)
4.先知分類--異象型先知和社會公義改革型先知的區別。先知信息主要提到未來的審判的異象,先知領受上帝所給的審判異象,就直接宣告出來。而較少像何西阿、阿摩司中描述較多社會不公義和拜偶像等等的罪狀。當然這是相對的,所有先知的信息中都包括這兩類型的信息。

5.全卷書的重要關鍵字--耶和華的日子,同義詞也包括:耶和華的大日、當那日、那時、發怒的日子等。表達從上帝而來極為強大又完全的毀滅性審判,對人、自然界萬物、列國列邦都將遭毀滅。這個主題在先前的阿摩司書已經有提過。
6.內容分三大段
a.往裡面看—上帝的憤怒臨到猶大(1:1-2:3)—只有宣布將臨到的審判,沒有呼召悔改。
b.往周圍看--憤怒臨到列邦(2:4-3:8)
--從非利士(西)、摩押和亞捫()、古實(南,現在的非洲)、亞述(),如同南國的阿摩司先知,被上帝派去北國宣講一樣,採用類似的傳講方法,先從周圍各個國家將遭審判,最後再論耶路撒冷的禍(3:1-8)。這樣的力道是很強的,先知對住在耶路撒冷的領袖、先知、祭司提出嚴厲的指責。
c.往遠方看--憤怒之後的醫治(3:9-20)。西番雅書到最後第三章的後半段,先知從上帝憤怒的審判中,轉眼望向遠方,3:13描述有一群被上帝保存的百姓,雖然軟弱和貧困,但上帝要招聚他們,搭救他們,最終他們將蒙上帝的喜悅。
7.先知講論後的結果也有不同,先知阿摩司還沒傳講完,就被趕回去南國。而根據學者對照列王記下22-23章的記載,西番雅的話語,加上當時在聖殿中發現律法書,真影響後來約西亞王的宗教改革,這不在於西番雅比阿摩司厲害或什麼的,而是他們都是順從上帝心意,勇敢去傳講,並將結果歸給上帝。
以上這七項都是關於西番雅的重點,大家有沒有多了解西番雅書,如果等下發考卷,本週開始的小先知書聖經問答,這些整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我想大家都可以考100分喔。但這些聖經知識,跟我們靈命的關係是什麼呢?關乎得救嗎?我是說以後在天上還需要考聖經知識嗎?或是聖經知識怎樣才能關乎靈命的成長呢?我還記得當我太太雅莉還在讀神學院的時候,道碩二年級的神學生,都要通過聖經考試,新約舊約各考100題選擇題。考試前幾週,大家一起努力K聖經,寫以前的考古題,也是短時間快速累積聖經知識的方法。即使如此,我想大家會同意,對聖經知識的認識,不等同於就是靈命的成長。因此,講道的信息,也不是為了增加聖經知識而已,講道是為了帶領大家進入經文所在的時代了解經文,再帶到我們現今的時代中應用。透過整理來熟悉經文,有助於認識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但後續如何從腦子進到心中,還需要再跨越一步,並需邀請聖靈幫助我們,從腦子進到心中,這才能成為信仰的靈糧。
三、從西番雅書,以及我們所讀過的先知書中,可整理出那些神學和屬靈的原則?
這樣,我們要怎樣來進行呢?我們還可以多問些問題,像是從西番雅書,以及我們所讀過的先知書中,可整理出那些神學和屬靈的原則?牧師整理出以下幾項:
1.釐清關係--人、公義和慈愛、上帝、審判和盼望之間的關係。
先知書中一再出現公義和慈愛(憐憫)這組相配對的主題,從這來理解人的罪是什麼?首先,從人的角度來說,人的罪就是做了不公不義的事,對人欺騙、自私、驕傲、欺壓窮人和孤兒寡婦等。除了做了不該做的,還有那些該做的沒有去做,沒有去實踐愛神愛人,對神不冷不熱,對人沒有憐憫,只顧自己的事。
而從上帝的角度來說,因著上帝是全然的公義,上帝藉著先知要人悔改並省察自己,否則這樣的結果是,將要來臨的審判和刑罰。同時,這位公義的上帝也是慈愛的上帝,牧師問大家,上帝的公義對應審判,那上帝的慈愛,對應的是什麼呢?慈愛對應的是「拯救」。
許多位先知都提到「餘民」,也就是剩餘百姓的概念。在經歷受苦和審判刑罰之後,是重新的開始,是更新轉化,是復合、是饒恕。
2.先知為上帝發聲-彰顯上帝的公義和慈愛的本質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以色列歷史中,上帝透過不同的先知發聲,為的是要彰顯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本質。上帝是公義的,將來必有審判,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來臨時,上帝的公義將得到彰顯,那是對行不義之人的警戒和處罰,也是對受不義之苦者的安慰。
同時在那日,上帝也藉著先知傳講祂的慈愛,上帝的慈愛遮蓋公義下的審判強度,是暫緩、寬容、減弱那些刑罰,希望能挽回人的悖逆。因此,上週元元牧師講到彌迦書6:8這麼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總結上帝透過12小先知傳講祂對人的心意,上帝要人做的是什麼?不是獻祭或宗教儀式,這位公義又慈愛的上帝,是期盼我們也活出和祂一樣的德行,並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從一卷卷的先知書中,可有得到這樣的提醒和鼓勵呢?你是否願意走在這條與神同行的路,並省思我們目前的生命中,有哪些不公義和不慈愛,是我們需要被調整的呢?這是先知書中上帝要教導我們的屬靈原則。
3.審判--轉譯為表達上帝的大能和掌權。
同時,對於先知書中一再提到將要來臨的「審判」,可能對我們這時代的人來說,覺得那還是很遠的事,畢竟沒有像當時有那麼強烈的戰亂和亡國危機。對於先知所傳講的審判信息,同時也可以理解為,先知在表達上帝的大能和掌權。因為上帝掌權,所以祂才有能力、有權能審判。上帝是人類歷史的主,同時也是你我生命中的主宰,縱使我們人犯罪、偏離正道,但上帝依然掌權。審判,可以轉譯為表達上帝的大能和掌權,我們也要思想,這位先知所見證和信仰,這位掌權的上帝,是你我所信仰的對象嗎?

4.從相信上帝依然掌權,到盼望上帝慈愛的臨到。
我要問在座的弟兄姊妹們,你目前的生活忙亂嗎?你現在有無正面對痛苦的事情?或你是否曾這樣想過,為什麼一位信主的人還在面對這些呢?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那位掌握歷史走向的主,也是你我生命的主,那我們會從相信上帝的掌權,進而相信上帝最終慈愛的臨到。
四、聆聽新聖詩613
It is well in my soul
作詞者Horatio Gates Spafford (司百福)的故事。
我在準備這次信息的時候,想起當我在神學院中第一次聽老師分享這首聖詩背後的故事,後來在網路上找到這段影片,我們一起來聽詩歌並看這個故事。我請大家思想,影片中這個基督徒,他的信仰基礎在哪裡?他所信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我們一起來看影片。
想問大家,我們看到發生了什麼事?一個愛主家庭的受苦,如同舊約中那位在苦難中的約伯,受苦的指數可能破表,受苦卻不容易解釋理由,這是一個理解的角度,義人受苦的角度,也可以從今天講的先知書相關聯的角度,去看這位司百福弟兄和他太太。
他們是一對相信上帝依然掌權的基督徒,即使在自己生命中無端地發生那麼大的災難,卻依然相信上帝依然掌權。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影片中描寫當他所搭的船來到他四個女兒發生船難的地點,
他心情激動中寫下「it is well with my soul」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台語依靠主,免煩惱,心平安)。在那樣的苦難中,他依然可以信賴這樣慈愛又掌管萬有的上帝。
五、默然愛你
在西番雅書第三章的最後一小段中,3:17是這樣寫「耶和華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他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先知寫下上帝在這群被保留下來的人當中,其中特別吸引我注意的是,那句「默然愛你」。什麼是「默然愛你」?從字面上不是很容易明白。在不同的聖經版本翻譯和釋義中,能幫助我們多理解:
現代中文譯本翻為--他的慈愛要賜你新生命。
台語漢字版翻為--伊要因為疼你來靜靜。
在相關的註釋資料這樣補充:
希伯來文按照字面應讀作
「他必在他的愛中靜默」,He will be quiet in His love
七十士譯本譯成
「他必用他的愛令你更新」,He will renew you in His love
另一種說法是此處形容一種無法表達的深沉的愛。
親愛的弟兄姊妹,什麼是上帝默然的愛?你可曾體會過如此默然的愛?我想到聖經中幾個人物的經歷,或許可以做為解釋。先知以利亞一個人在迦密山上大戰450位巴力的先知,大獲全勝後卻因皇后耶洗別的話而逃跑,跑了很遠的路,躲在山洞中。上帝對他顯現說話,不在風中、地震和火中,而在那安靜中,領受上帝細微的聲音,指引前面的方向。又像在尼尼微城外,憤怒地等待上帝降災審判的先知約拿,上帝用蓖麻、小蟲和烈日和東風,最後上帝和憤怒求死的約拿對話。當上帝對這兩位內心混亂的先知說話時,我在想上帝用祂的愛和安靜使他們能安靜下來,上帝讓自己在愛中靜默,也讓先知們在他的愛中被更新,讓先知們體會到上帝的愛和同在。做父母的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自己的小孩受到驚嚇,哭喪著臉的跑來的時候,當下說什麼也沒有用,就先安靜地將他緊緊的抱在懷中,緩緩地拍著小孩的背,透過愛和同在,藉著在安靜中的安慰,讓人更新得力量。He will be quiet in His love.人就體會到It is well with my soul.這是默然的愛。
各位,這正是先知書所要傳講的恩典,這位在歷史中公義和慈愛的上帝,要在此時此地,願意與我們同在,先在安靜中給我們憐惜褓抱的上帝,陪伴我們,與我們同行,不管我們現在正遭遇怎樣的難處,或是有什麼樣的委屈,或即便我們正在承擔因我們的不公義和不慈愛所造成的後果,但我們都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這位慈愛和依然掌權的上帝面前,依靠祂的恩典和能力來面對這一切。你可願意憑著信心,相信祂,在上帝掌權中安靜下來,在上帝默然的愛中,聽見上帝指引細微的聲音,在祂的愛中讓你我被更新。
六、結論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唱這首回應詩歌,回想今天聽講道所聽到和領受的是什麼?詩歌後也有一段安靜的時間,邀請每一位,為自己來禱告。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是「誰」,不是「什麼」


講道內容
講題:是「誰」,不是「什麼」
經文:彌迦書6:6-8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一、前言
有一次,我去嘉義拜訪一個朋友。隔天一早,因為教會有事便開車回台南去。剛睡醒就上路的關係,怕自己精神不好,便一邊開車、一邊唱歌。看著有點熟悉的交流道,不疑有他,就上交流道了。開著、開著直到遇到收費站(那時候高速公路還有收費站),才發現不對啊!我昨天從台南開上來時沒有遇到收費站的。然後,趕緊看一下路邊的路牌,看一下我開到哪邊了?喔!天啊。我往北開了,根本就開錯方向,過了十多公里才發現。我不曉得你有沒有像我一樣犯過那麼迷糊的錯?不過,我想有時候人生會不會也是這樣?我們認定某些路是對的,才會一直前進,除非有一天,直到發現不對勁才會回頭。
十二小先知的系列講道,今天我們來到彌迦書。一開始,彌迦就對上帝的百姓說:「萬民哪,你們都要聽!地和其上所有的,要留心聽!主耶和華要從他的聖殿指證你們的不是。」(2)先知跟猶大國的百姓說,你們錯了,上帝要指出你們的不是!

二、上帝指證的百姓的不是
他們做錯了甚麼?先知是在甚麼情境下,來對他們說話呢?先知彌迦是在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期間的先知。在這三個王作王年間,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攻陷,而他所在的南國猶大也受到亞述威脅日益加增。而外來的威脅並不是平白無故的,因為這是上帝對於他們的罪所行的懲罰。他們做了甚麼呢?
「禍哉,那些在床上圖謀罪孽、籌劃惡事的人!天一亮,他們因手中有能力就去行惡。」(1)「他們看上田地就佔據,貪圖房屋便奪取;他們欺壓戶主和他的家庭,霸佔人和他的產業。」(2)「雅各家的領袖,以色列家的官長啊!你們厭棄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9)領袖為賄賂行審判,祭司為酬勞施訓誨,先知為銀錢行占卜。(11)雕刻偶像和柱像,跪拜自己手所造的。(13)這群被稱為上帝百姓的人,他們的生活卻是圖謀行惡、佔據、奪取、欺壓、霸佔、屈枉、貪圖、造偶像…。主前八世紀早期,上帝的百姓曾不是這樣的,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曾在耶羅波安二世和烏西雅的統治下,享有一段和平安康的日子。然而,隨著生活的富裕,商業的發展,以色列和猶大在經濟結構上有了重大的改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有權勢的人開始濫用權力欺壓窮人,原本應該服事上帝的祭司,該賞善罰惡的長官,全都成了為了錢說謊、枉曲正直的人。
三、做事或獻祭不是上帝所要的
這麼嚴重的罪怎能不處理?上帝是不以有罪為無罪的神。然而,彌迦書所要告訴我們的似乎不僅如此。六章3~4節,上帝問祂的百姓說:「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甚麼呢?我在甚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回答我吧!我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從為奴之家救贖你,我差遣摩西、亞倫和米利暗在你前面帶領。」回顧上帝對百姓的帶領,上帝已經為祂的百姓做了那麼多。當他們犯罪如此嚴重,上帝責罵他們的不是,那他們該如何回應呢?先知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提出了可能的答案,他說:「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難道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來朝見他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過犯獻我的長子,為自己的罪惡獻我所親生的嗎?(6:6~7)按著摩西律法規定,將上帝所賞賜的獻上,聽起來是他們應該做的。要獻上甚麼呢?獻上一歲的牛犢嗎?通常八天大的小牛就可以當作祭物了,如果獻上一歲大的牛犢,那是花費更多成本養大的,是更有價值的祭物,很不錯吧?除了牛犢,還有其他的嗎?千千的公羊。數以千頭的公羊,這是像大衛王、所羅門王這樣的君王,才有這樣的財力得以獻上如此豐盛的祭物。再來,還提到獻上萬萬的油。通常用油獻祭,一次不過約一公升即可,所以獻上萬萬的油這是有可能的嗎?然後,不僅是東西獻上多而又多,祭物也從獻東西或動物為祭物,提升到獻上人的生命。大家可能會想到創世記22章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然而,那個故事的主軸是要測試亞伯拉罕的信心,而不是真的要他獻上自己的兒子。所以上帝後來阻止了他,也提供了祭物。這種以人為祭物的事情是異教文化才有的。從未允許上帝的百姓如此行,先知也強烈地反對它。
獻一歲的牛犢、千千的公羊、萬萬的油河、親生的長子,這些祭物在數量上豐富無比、遠遠超過律法所規定的,質量上還到了捨己的地步,甚至願意犧牲屬於自己的孩子給上帝。做到這樣的地步,上帝應該會喜歡。特別這是一群被上帝責罵的人,來跟上帝說,上帝啊,我獻上超過我所能獻上的一切。是否祢可以赦免我們?聽起來很合理吧?
上帝要嗎?聽聽先知怎麼說這些獻祭的,他說:「難道…來朝見他,上帝豈喜悅…,我豈可…」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難道上帝不是要這樣的東西嗎?把一切罪惡都避免了,所以祂接納我們?或說把一切美好都獻上,還做的更多,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都在所不惜,這樣不是很忠心嗎?
這裡面哪裡有問題?以前剛開始在鄉村教會服事時,大概一兩年後,我發現自己有一個狀況。那狀況是發生在禮拜當中,就像現在我正在講道的時候。那個我服事的教會,聚會的人數是2030人不等。從講台看下去,一眼就可以看出誰有來、誰沒來?我發現當當天禮拜人數超過30人時,我講道會特別有勁。可是,若是講道前,人數只接近20人,我會心裡很沮喪,講道時也少了元氣。我在意禮拜人數,或說追求人數的增加不是很好的事嗎?可是,當我把會友人數的增加,當作我服事最重要的目標時,當一個兄姊那天沒有來聚會,我問的不是他怎麼了?他還好嗎?我心裡想的是:我都已經探訪他過了,他竟然還不來。另外,像是陪伴多年的青年,最後因為一些緣故還是沒有留下來,曾一度讓我挫折到不行。而鄉村沒有工作機會,人口一直外移,人只會愈來愈少,增長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的實況讓我開始質疑教會存在的意義是甚麼?
我在靈修作家盧雲的書《向下的移動》這本書中,看到了問題出在哪裡。盧雲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人人都被一種想要往上爬的趨勢所影響。我們的整個生活方式都在架構一個往上爬的階梯,一個通往成功的階梯。除此之外,我們生命的喜樂也仰賴這樣往上爬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獎賞。我們一再被教育勝利是唯一努力的目標,而且愈有影響力愈好。就連愛,也變成一種需要去贏取的東西。而如果沒有得到世人所謂的成功,像是有好的學歷、經歷、財力、婚姻,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努力不夠。「我們太懶、太沒有紀律、太不良善,我們就是個笨蛋。隨著這樣的信念漫布整個社會,有愈來愈多的人活在痛苦之中。這個痛苦不只是來自於破碎的家庭或是中年的失業,更是來自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罪咎與羞愧。」「一個人或團體的真正問題,不在於他們對成長與發展的渴望,而在於是否已經把『向上移動』當成自己的宗教。這種宗教讓我們相信,成功就代表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而失敗必定和我們所犯的罪有關。我們以為所謂的成長,代表的是更健康、更強壯、更聰明、更成熟,以及更有生產力。」這樣的結果,讓我們開始逃避那些貧窮的、軟弱的、跟不上的。
四、是「誰」、不是「甚麼」
如果不只是不做壞事,或是做更多好事本身都不是上帝要的,那上帝要甚麼?「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8)
上帝要甚麼?上帝甚麼「東西」都不要!答案很清楚,上帝要的是「我」!上帝要的,不是東西,是我們。上帝向其子民所要求的是回應上帝的作為的某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樣式。上帝的確對他的百姓有所要求。然而,還是要問:是上帝主動召聚他的百姓,還是人先有好的行為才得以被上帝接納?總是上帝先的,不是嗎?這是上帝的邀請。是上帝拯救百姓出埃及,帶領他們從曠野進入應許之地,並且讓他們成為他的百姓。上帝呼召、上帝先愛,並且主動給予應許。而不是他們先達到了甚麼好行為(道德上的、敬虔上的、知識上的)。是這樣,他們才成為上帝的百姓。然後因為清楚明白自己是個罪人、不配的人,卻被公義的上帝赦免接納,於是去行公義。
行公義「公義」是人們要做的事情。不只是希望或者抱怨,而是行動。這是一個動態的要求,在先知書,行公義就是為所有的人,特別是幫助窮人和困苦的人,為弱者建立得享平等之結構而努力。對待人像是個人一般。正如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7:12)所以一個明白自己是屬神的人,就會愈來愈不能忍受弱者的權益受損,無法讓自己無視於欺壓與剝削。
好憐憫「憐憫」一詞的意義非常豐富。包含愛、忠誠與信實的意涵。特別用在描述「關係」,無論是在婚姻關係裏、或是友誼,或是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當它用在人際關係時,它的意思是具強烈忠誠的愛,如夫妻之間的愛(2:19),或是兩個朋友之間的愛(撒上20:14)。當它使用在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時,意思也是忠誠的愛。若要維持信實的關係(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神),單靠責任或是害怕懲罰都是不足夠的。以色列人需要去愛上帝,意思就是忠實於與他立約的上帝,就像上帝愛以色列一樣。
謙卑與神同行「謙卑」這個字是審慎、小心的意思。「行走」是用來描述一個人生命的整體方向(4:2,4:5,6:16)。所以謙卑與上帝同行的意思,就是謹慎地將上帝放在第一位,按上帝的旨意來活。因此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上帝同行這三個行動是關於一個人全部的生活,以及他活出來的價值觀。是人與人、人與上帝和好的關係。這才是上帝真正在意的,是上帝要人回應的,而不是用任何所做的好事,或不做的壞事來換取、得到這份關係。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跟上帝的關係是對的(謙卑與上帝同行),那這個人不需要擔心要做甚麼才能討上帝的喜悅,或能否得到赦罪的恩典。如果一個人跟上帝的關係是不對的,那任何禮儀上的虔誠,獻祭,憐憫的行為,或是任何神學上的堅持,都是沒有意義的。
就像今天詩班獻詩的歌詞所寫的:「我拿什麼來獻給親愛的救主做永遠禮物?我拿什麼來報答疼我的救主,能使祂歡喜?喔,主耶穌,我要盡一生服事祢,日日隨祢來行,見證祢極大恩惠。主啊,我感謝祢,我感謝祢的愛疼!祢願意揀選我,祢揀選我做祢的工!我要聽祢的聲,隨祢來行,為祢來活!我深知我是祢所疼的人。祢的愛感動我!祢的愛充滿我!喔,主,我永遠屬於祢。我永遠屬於祢。」而我們也才發現「我們蒙召並不是在擁有權力者的中間說話,而是在人們感受到痛苦的地方說話;不是在一切都可掌控的地方說話,而是在人們害怕、感到不安的地方說話;不是在人們對自己很有把握、非常有自信的地方說話,而是在他們勇於懷疑、敢問問題的地方說話;簡單來說,我們不是要在人們仍就活在不實虛幻、以為自己永垂不朽的想像中說話,而是要在他們已經準備好,面對自身破碎、平凡、脆弱的人性中說話。身為基督的跟隨者,那赤裸裸的、無助、軟弱的世界,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在那裡方能觸碰到所有人類同胞的痛苦、憤怒,把上帝的愛和力量帶到他們中間,讓聖靈親自加添能力。」《向下的移動》
五、結論
先知問:「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6:6~7)先知答:「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8)上帝要的不是這些表面的做了甚麼、不做甚麼,而是我們因為明白上帝有多愛我們,我們用我們的一生回應祂。忠實地愛神、愛人,好好對待人。而「是誰,不是甚麼」這件事也提醒我們,不是先問我們是誰?而是先問我們所信的上帝是誰?
「彌迦」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誰像耶和華」?而這也正是彌迦書的結語:「有哪一個神明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他產業中餘民的罪過?他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他必轉回憐憫我們,把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你必將他們一切的罪投於深海。你必按古時向我們列祖起誓的話,以信實待雅各,向亞伯拉罕施慈愛。」(18~20)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患難的日子


講道內容
講題:患難的日子
經文:那鴻書 1:7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八月十九日

一、  前言
剛放暑假的七月中旬,我帶著金華國中的孩子到花蓮出服務隊。這是一個特別的事工,使我們可以跟金華國中的孩子有許多的接觸,也因為如此,這幾年我們的少年團契,有許多金華的孩子加入。這個暑假我帶著他們前往花蓮與兩個部落的學校合作做資訊教育,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因為前兩年我們都是跟教會合作,教會的孩子雖然活潑,不過教會的長輩們對這些孩子的照顧,使得我們在前兩年並沒有深刻地感受到部落的現況。今年則因為能夠直接進入校園,反而能夠十分深刻地感受到部落的缺乏與孩子們真實的需要。
我們是在禮拜五的晚上到達花蓮的,禮拜六一大早我們就看見了當地的孩子在校園裡面玩耍,一直到中午我們用餐的時間看到許多孩子在窗外看著我們,之後經過了解,知道他們都沒有午餐可以吃。後來再進一步的了解才明白,部落的孩子因為家長出去工作,許多孩子除了早上吃了早餐之後,就得一直到晚上才有東西吃。一整天的時間,孩子們不一定有東西吃,也沒有長輩陪伴。這些孩子成天在校園裡面遊走,與同伴一起找尋自己的樂趣。其中還有一些孩子,因為父母親長期酗酒,所以有時候晚上也沒得吃,對他們來說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實在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有一天我與這些孩子們聊天,其中一個孩子笑咪咪的跟我說,有時候肚子餓到都想拿紙來吃。他說真的有一次他拿紙來吃,配著水喝下去,當時覺得真是難吃啊。我因為家裡環境的原因,雖然沒有真的吃過紙,但是卻能深刻地了解這個孩子心裡的感受。因為真的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實在會很想拿可以塞進嘴巴的東西吃下去。當時看著這個孩子笑咪咪地說著這個宛如日常生活的情境,心中真是五味雜陳。這次服務的過程中許多金華國中的孩子,都清楚的看見了這個事實,他們忽然間覺得自己的幸福完全沒有辦法跟這些孩子作比較了。因為這是天壤之別的差別,這些當地的孩子,什麼都沒有,已經不是用「缺乏」二字可以形容。而他們許多人剛到當地,正因為沒有冷氣、環境不舒適、早餐只能吃吐司,以及午晚餐只有一個五十元的便當,而埋怨不已的時候,看到這些孩子的處境,本來抱怨不已的聲音頓時少了不少。
我當時就想,如果有教會能夠在當地做課輔的照顧,必定能夠吸引大量的小朋友有機會在教會受到培育,受照顧與造就。不過這當中有許多的困難,並不是那麼容易進行,如果對這部分有興趣的兄姊,我邀請大家能在9/14禮拜五晚上的感恩禱告會,一起來感恩與思考。
不過就今天的主題「患難的日子」,我們怎麼來看「患難」呢?原住民的孩子常常一天只吃一餐,最多兩餐,這是患難嗎?或者,當我們帶著金華的孩子到部落學校,只能睡地板,吃不好也睡不好是患難呢?又或者是我們的生命處境中,我們所遭遇的難處與困厄是患難呢?

二、本文
聖經中的歷史
今天的經文,出自〈那鴻書〉,作者那鴻是一個在以色列北國滅亡時,逃亡南國,宣揚上帝話語的先知。
被滅亡的北國
以色列國從耶羅波安二世的繁榮王朝接續到他兒子撒迦利雅之後,便開始了一連串的宮廷王位搶奪戰。一開始是撒迦利雅做以色列王六個月之後,被沙龍背叛,沙龍在百姓面前擊殺他,篡了他的王位。而沙龍才上任一個月,馬上就被米拿現殺了,並奪走了他的王位。不過面對亞述強敵,米拿現要坐穩這個王位並不容易,他需要經常跟有錢人索討金錢,貢獻給亞述王,以求短暫的和平。而在米拿現順利即位十年後,他的兒子比加轄繼位,才登基兩年,就被比加背叛,被斬殺。比加算是這末代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約有二十年之久,不過他的下場還是被背叛,何細亞殺了他,並奪取了他的王位。而這何細亞也是以色列的末代君主,他好不容易在搖晃中的以色列執政九年,最終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滅。
逃難的先知
以色列北國動盪不安的局勢使得許多人逃往南國,那鴻就是以色列亡國後逃難至南國的群眾裡的一份子。那鴻到南國的時候,正是希西家王當政,希西家王是一個願意遵行上帝話語的國君,他不學他父親的壞榜樣,乃是願意真實的在上帝面前敬虔。我們從〈列王紀下〉18章可以看見希西家王從二十五歲登基之後便大力的推行宗教改革政策,他把許多過去他的父執輩所做的惡事全部推翻,甚至打碎了摩西所造的銅蛇。因為這個銅蛇在當時已經成了偶像,使得許多人向它敬拜。
與諸國聯合而敗亡的南國
不過在面對亞述王的攻擊,希西家王依然學習他父親亞哈斯王的做法,試圖想要跟亞述帝國同盟。希西家王準備了許多的金銀,希望能夠討好亞述王。希西家王甚至從聖殿裡面搬出了許多金器、銀器,還把包裹聖殿柱子的金子都刮下來給亞述王,期待亞述王能夠繼續像他父親時代一樣,與猶大帝國和平相處。事實上從〈以賽亞書〉的紀錄看來,希西家王在尋求亞述王的同盟之前,他已經前往埃及尋求埃及的同盟,不過看起來埃及並沒有同意與猶大帝國同盟,使得希西家王只好回頭尋求與亞述帝國和平相處。
命在旦夕的希西家
不過此時的亞述帝國國勢強大,根本不需要與猶大帝國成為同盟,所以《聖經》在〈列王紀〉、〈歷代志〉與〈以賽亞書〉都記錄了這段亞述帝國的將軍嘲笑希西家王的故事。《聖經》這樣記錄:
〈列王紀‧下〉
18:19 拉伯沙基說:「你們去告訴希西家說,亞述大王如此說:『你所倚靠的有甚麼可仗賴的呢?
18:20 你說有打仗的計謀和能力,我看不過是虛話。你到底倚靠誰才背叛我呢?
18:21 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壓傷的葦杖;人若靠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這樣。
18:22 你們若對我說:我們倚靠耶和華─我們的 神,希西家豈不是將 神的邱壇和祭壇廢去,且對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說:你們當在耶路撒冷這壇前敬拜嗎?
18:23 現在你把當頭給我主亞述王,我給你二千匹馬,看你這一面騎馬的人夠不夠。
18:24 若不然,怎能打敗我主臣僕中最小的軍長呢?你竟倚靠埃及的戰車馬兵嗎?
18:25 現在我上來攻擊毀滅這地,豈沒有耶和華的意思嗎?耶和華吩咐我說:你上去攻擊毀滅這地吧!』」
囂張跋扈的亞述
亞述帝國的殘忍是出了名的,他們常常會對戰敗國的軍民處以極刑,從歷史文獻記載可以看出,亞述帝國手段殘忍、面對敵人毫不留情,尤其在亞述帝國的國勢如日中天之時,亞述帝國四處找人挑釁,為的是要擴張自己的土地。從當時各國的眼光來看亞述帝國,就像是極為恐怖的魔鬼般巨大強悍的妖怪。若以這時猶大人的角度來看,簡直就是一個無法扳倒的大怪物:
18:27 拉伯沙基說:「我主差遣我來,豈是單對你和你的主說這些話嗎?不也是對這些坐在城上、要與你們一同吃自己糞、喝自己尿的人說嗎?」
18:28 於是拉伯沙基站著,用猶大言語大聲喊著說:「你們當聽亞述大王的話!
18:29 王如此說:『你們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救你們脫離我的手。
18:30 也不要聽希西家使你們倚靠耶和華,說耶和華必要拯救我們,這城必不交在亞述王的手中。』
18:31 不要聽希西家的話!因亞述王如此說:『你們要與我和好,出來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果子,喝自己井裡的水。
18:32 等我來領你們到一個地方與你們本地一樣,就是有五穀和新酒之地,有糧食和葡萄園之地,有橄欖樹和蜂蜜之地,好使你們存活,不至於死。希西家勸導你們,說耶和華必拯救我們;你們不要聽他的話。
18:33 列國的神有哪一個救他本國脫離亞述王的手呢?
18:34 哈馬、亞珥拔的神在哪裡呢?西法瓦音、希拿、以瓦的神在哪裡呢?他們曾救撒馬利亞脫離我的手嗎?
18:35 這些國的神有誰曾救自己的國脫離我的手呢?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離我的手嗎?』」
清楚帶來安慰的先知
拉伯沙基所說的話並沒有錯。對於其他列邦異族,他們的神明或他們的國家,拉伯沙基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無誤的。沒有其他的國家能夠依靠他們的神明得到救贖。只是當他把同樣的話面對相信上帝的猶大人,這樣子的說法就顯得囂張了許多。事實上這個時期有許多先知帶來安慰的話,我們今天經文的主角那鴻在短短的三篇經文中,就看到了他對於亞述帝國的預言。那鴻明白地指出上帝不會繼續容許亞述帝國濫殺無辜。那鴻更清楚地說明,現在如日中天的亞述帝國必遭受上帝的摧毁甚至無人紀念。亞述帝國是猶大國的患難,亞述帝國帶來的是猶大國沒有辦法靠著自己面對下一步的恐懼。希西家王曾經尋求埃及的幫助,曾經試圖於亞述帝國示好,但是他都失敗了。不過面對這樣的窘境,先知那鴻帶來一個清楚的安慰:
那鴻書
1:12 耶和華如此說: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人數繁多,也被剪除,歸於無有。猶大啊,我雖然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
1:13 現在我必從你頸項上折斷他的軛,扭開他的繩索。
經歷救贖的猶大
因此,《聖經》指出,此時的希西家王只有更真誠的回到上帝面前,他才有得到安慰的可能:
〈列王紀‧下〉
19:1 希西家王聽見,就撕裂衣服,披上麻布,進了耶和華的殿;
19:2 使家宰以利亞敬和書記舍伯那,並祭司中的長老,都披上麻布,去見亞摩斯的兒子先知以賽亞,
19:3 對他說:「希西家如此說:『今日是急難、責罰、凌辱的日子,就如婦人將要生產嬰孩,卻沒有力量生產。
對於希西家來說,沒有奇蹟基本上是沒有盼望了,他以一個難產的婦人來比喻自己的現況。以當時的情況來說,一個婦人難產大概就準備沒命了。希西家清楚明白地指出,他雖然想要倚靠上帝,他雖然想要以上帝的權能來帶領以色列反抗亞述,他也沒有能力了,只有等死而已。不過先知卻清楚地帶來安慰:
19:32 「所以,耶和華論亞述王如此說:『他必不得來到這城,也不在這裡射箭,不得拿盾牌到城前,也不築壘攻城。
19:33 他從哪條路來,必從那條路回去,必不得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說的。
19:34 因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
聖經清楚地記載:
19: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
上帝必然掌權的盼望
〈那鴻書〉當中所述說的:
〈那鴻書〉
3:17 你的首領多如蝗蟲;你的軍長彷彿成群的螞蚱,天涼的時候齊落在籬笆上,日頭一出便都飛去,人不知道落在何處。
3:18 亞述王啊,你的牧人睡覺;你的貴冑安歇;你的人民散在山間,無人招聚。
3:19 你的損傷無法醫治;你的傷痕極其重大。
   在這個時刻完全實踐了。有學者清楚的指出亞述帝國因為這一次的戰敗造成了國勢嚴重的損傷使得亞述帝國一蹶不振。一個看起來極大的患難,一個看起來將要被滅國的猶大,在上帝的帶領中經歷了神奇的平安,也見證了上帝權能的偉大
對上帝的信心與生命的實況
以色列人的患難,常常是由於離開上帝,行事準則受了外邦異文化的影響而生活敗壞,人們因此失去了盼望,也造成了國家的敗落,遭受外族的侵略。
明確的教導
        我們常常從《聖經》中看見上帝的應許,以及祂清楚明白的教導。無論是舊約或是新約,不論是先知或是使徒,他們再再地宣揚關於從上帝而來的應許與祝福,他們清楚明白的指出跟隨上帝的人必然得到的祝福,也指出離開上帝的人所須經歷的患難。上帝的旨意不難懂,上帝的應許與權能也並沒有離我們那麼遠。雖然牧師不是推廣這是個讓眾人大富大貴的信仰,但是跟隨上帝必經歷豐富的恩典卻是事實,上帝的話語也真是帶有應許和力量的。
不明確的生命處境
不過可能是實際的生活中挑戰實在太大,許多人都表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對自己生命的處境,許多時候我們有許多的不能理解,不論是事業的狀況起伏、感情的問題,甚至親人的忽然離世,太多的問題使得我們沒有辦法確認我們在這個信仰裡面是否依然還有盼望。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狀況太多,許多時候看起來真像是亞述帝國逼近的患難。我們面對亞述帝國的逼迫,真的很難想像還有任何的幫助,還有任何的可能性。就像是希西家王所說的,像是難產的婦人,想要努力,卻已經沒有力氣。信仰中許多帶有應許的經文,對處於生命困境的我們而言,只是令人振奮的標語,還是真有神力的咒語呢?或許喬治慕勒的事蹟可以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提醒。
喬治慕勒的事蹟
   慕勒的家庭
   喬治慕勒出生在普魯士,他父親是國稅局的一個收稅人,家庭十分富裕。他的父親常常給他們一筆錢使用,本來希望他們能透過自由地使用學習如何管理與儲蓄,卻反而使得他的孩子們習慣揮霍浪費。他在十歲的時候就有辦法虛報收入、偽造支付以偷竊父親的錢,甚至在他十四歲時、母親臨終的那個晚上,他卻還在外面酩酊大醉,連母親的死都沒有辦法讓他良心發現,可知他當時放蕩的程度有多嚴重。
荒盪的青少年時期
喬治慕勒的父親希望他能夠學習正確的生活態度,所以將他送到教會學校就讀,可是這對他依然沒有任何幫助。直到有一天他把金錢虛擲殆盡,餓到去偷麵包,才使得他想要改過自新,不願再如此沉淪。所以他父親決定搬家換環境,且讓他去讀另外一個教會學校。父親認為或許這樣子對他有所幫助,因為這樣子就可以讓他離開過去的壞朋友與壞習慣。不過此時喬治慕勒心裡沒有上帝,這樣的改變對他並沒有太多的幫助。
   沒過多久,他就故態復萌,繼續揮霍欺騙,不思學業,直到耗盡所有。喬治慕勒後來想投奔叔父,被趕走後住進旅館,沒有錢付帳的喬治慕勒只好賴帳逃跑,結果被送進監獄,直到他父親匯款還帳才能夠回家。此時他想透過認真讀書來改變自己,也希望藉此能夠討得父親的歡心。有兩年的時間,他認真讀書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他認真的態度甚至讓學校的老師們都評為模範學生,還有機會到校長室接觸更多的書籍。
   不過這一切的努力並沒有改變他本來的生活態度,他在債台高築、金錢不敷使用時便故態復萌,施展騙術。他先用力敲斷自己的衣箱,也破壞了提琴鑰匙,然後到校長室,衣冠不整,神情恍惚的表達他遭到偷竊,用此方法引起所有人的同情,並捐款補償他的損失。沒有人知道這一切都是他為了籌募金錢所設計的騙局。
   蒙恩得救的時刻
   其實他不是不願意改變自己,只是他發現不管他做任何的努力,都無法阻止心中作惡的衝動。但是他很清楚的知道,如果再這樣繼續放蕩下去,他在任何的教會都找不到工作,所以他再次下定決心不再過這種生活。不過他很清楚自己性格的脆弱,所以他想找個朋友來陪伴、幫助他。他找了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年輕人,他想或許藉著這個人的幫助,他可以離開這樣不好的錯誤循環,只是他所依靠的也是一個軟弱的人罷了。這個朋友名字叫培德,他不但沒有幫助慕勒擺脫惡行,兩個人甚至一起偽造家長證明信,把書本抵押獲得金錢,與另外兩個同學去做了一個43天的阿爾卑斯山之旅。
   不過培德因為良心不安,向自己的父親認罪,經基督徒的介紹,他認識了魏格納先生並且去他的家中聚會。有一天慕勒跟培德在一起,他表達也想要一起去參加這個聚會。培德雖然認為這不適合一個終日沉溺在酒醉與晃蕩的人參與,他也擔心慕勒沒有辦法穩定聚會甚至中途離席,但培德還是帶著慕勒一同去聚會。這一個週六的晚上實在是慕勒生命中的轉機,在這個晚上他感受到一個前所未有被接納的感動,他甚至驚奇的看見了這當中許多敬虔的人,且有一種很深的喜樂從心裡跑出來,他自己表示那種開心比過去所有的尋歡作樂都還要令人滿足。
   開設幼兒園的挫折
   在這之後慕勒整個生命有了極大的改變,他開始認真的研讀《聖經》、禱告、聚會認識上帝的話。他知道依靠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過去,不過現在卻能因著上帝的話而讓他的生命慢慢不同。他甚至能夠因為對上帝話語的堅持,忍受別人的譏諷與羞辱。不過慕勒也並不是因此就一帆風順,有幾次他想要獻身做遠方的佈道工作,不過好像上帝要攔阻他一般都沒能成行。18322月,他讀到法蘭克的傳記,他看到了這個人於1696年創辦了當時最大的貧童照顧機構,並專心信靠上帝。這大大的激勵慕勒也想要做同樣的事情,他越想,心裡就越有負擔。
   他開始跟許多同工分享這樣的異象,並開始組織許多的資源與建立孤兒院,慢慢地有人願意與他同工,也願意與他一起來付出。甚至當中有一個貧窮的女裁縫,雖然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卻還是奉獻了一百英磅。不過就看著他好像什麼一切都準備好、開放讓人來申請的時候,卻沒有一個孤兒來到當中。慕勒非常驚訝,他整夜在上帝面前禱告,省察自己的動機,確認自己是不是遵行上帝的旨意。他對上帝說:「如果不是你的旨意,我甘心取消整個計劃」,終於慢慢地有孤兒進入院內接受了他靈性與肉體的雙重照顧。
   依靠信心的日子
   我們從慕勒的傳記裡面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好像是一個十分有信心的人。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是這樣子的,有一天孤兒院所有的食物都吃完了,慕勒就請伙房的弟兄和他一起跪下禱告。隔天早晨雖然沒有早餐,他仍吩咐人將所有的餐具擺好,孩子們都一一就坐,驚愕地看著院長,因為慕勒對著空空的杯和碟作了謝飯禱告。就在這時,門鈴響了,有一家麵包店由於某一工廠臨時大罷工,老闆不曉得如何處理這些已做好的麵包,就差人整車送了過來。不久,又有人按門鈴,有輛滿載鮮奶的車子,正巧在孤兒院附近拋錨,一直都修不好,老板決定將一車牛奶送給孤兒院,免得壞掉。神聽了禱告,謙卑信靠祂的必不致羞愧。
   不過我們往前回溯他成長的歷史,可以看到他的生命是從倚靠自己,慢慢地轉向倚靠上帝。我們剛剛說到慕勒是一個常常省察自己的動機,確認自己是不是清楚遵行上帝的旨意的人。他列出上帝會聽他禱告的原因有以下八點。

一、     我開始這項工作是專為神的榮耀,堅固信徒的信心,神是一位永活的神,樂意垂聽禱告的神。既是這樣,神必定歡喜賜下供給。
二、     神是「孤兒的父」(詩685),就必定供養他們。
三、     我既然為主耶穌的名接待這些孩子,就是接待主自己,因此神必定樂意眷顧。
四、     這個工作既然為著堅固神兒女的信心,神必定賜福。
五、     主若不幫助,那些信心軟弱之人就會繼續與世界結盟,照舊用不合《聖經》的方法來獲取捐款。
六、     神必定顧念我的同工們,他們都專心倚靠祂。
七、     神知道,若無供應,我只得遣散這些孩子們,使他們從《聖經》的教訓中退出,重返他們以往的生活中。
八、     神若扣住供應,我就無法向人見證祂聽禱告的事實。
   看起來再平凡不過的八條,卻是因為對上帝屬性有透徹的理解而做的歸納。也因為如此,他從過去想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人脈和方法,從而變成對上帝忠實,有憑有據的依靠。使得他總是能在許多別人眼裡看似患難的日子裡,經歷上帝的恩典。
一起來經歷上帝的帶領與恩典
        《聖經》裡面充滿上帝的應許,上帝對我們生命的帶領,上帝真實明白我們處境的提醒。不要讓《聖經》成為我們的咒語手冊,也不要讓《聖經》成為我們的施法神器。當我們遭遇患難困厄,心神不寧的時候,讀上帝的話,當然有平靜的效果,不過那並非上帝話語主要的使用方式。事實上,我們乃是真實地從上帝話語來認識祂的心意,祂的行事法則。
相信上帝的大能
   接著我們不要被這世界的語言所恐嚇、轄制和綑綁。我們要清楚的知道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成為他的子女,我們經歷祂的美好,我們行在祂的恩典中,而我們的生命能成為眾人的祝福。我們不是無憑無據的相信,就像慕勒清楚知道上帝堅固他的工作,是因為上帝不讓祂自己的名蒙羞,上帝必自己來照顧這些孤兒,上帝不讓倚靠祂的人失去盼望。
   希西家王的禱告這樣說:
〈列王紀‧下〉
19:16 耶和華啊,求你側耳而聽!耶和華啊,求你睜眼而看!要聽西拿基立打發使者來辱罵永生 神的話。
19:17 耶和華啊,亞述諸王果然使列國和列國之地變為荒涼,
19:18 將列國的神像都扔在火裡;因為它本不是神,乃是人手所造的,是木頭石頭的,所以滅絕它。
19:19 耶和華—─我們的 神啊,現在求你救我們脫離亞述王的手,使天下萬國都知道惟獨你─—耶和華是 神!」
   先知那鴻也這樣說:
〈那鴻書〉
1:7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
憑信心經驗上帝的保守
讓我們依靠上帝的應許過著信心的生活吧,面對亞述的威脅,面對生活的困苦患難。縱使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需要經歷這些苦難,但是我們知道,當我們願意倚靠上帝的話並向上帝宣告我們的信仰,祂必不輕看我們所流的眼淚和我們所受的痛苦。也不要害怕我們現在還無法完全依靠祂,只要願意開始,希西家王、喬治慕勒也都是從依靠自己,到願意學習一點一點交託開始的。
四、結論

許多時候,做什麼與不做什麼都在上帝的手裡。重點是回到上帝面前的尋求,而不是陷入生命困境的掙扎。如果靠著自己就能面對生命所有挑戰,那麼我們不需要上帝,因為我們自己就成為了上帝。事實上我們知道,軟弱如我們,不能離開上帝,並且真實地需要經歷上帝恩典,我們真實地知道,在患難的日子裡唯有倚靠耶和華,我們才得到真實的力量與安慰。在患難的日子中,讓我們單單仰望上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