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三):大使命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1.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節

 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過去兩個禮拜我們講到什麼是福音:第一個禮拜講到福音彰顯神的公義,第二個禮拜是福音經由人的「信」帶到人的身上。這個禮拜我們要講神的「義」如何到人的「信」:這個過程在基督教叫作大使命;這個「大」字是後來神學家才加上去的,有人則說不應是「大」,而是「最後的」使命(Last Commission)。但是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28:18),那個權柄很大,所以叫作大使命。今天我們要講,上帝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公義,怎麼樣到人的信心。人怎麼會去相信這個因信稱義呢?到底這個稱義的過程是怎麼樣?

Ⅰ、引言:Thank You (Ray Boltz) 

首先跟大家介紹一首詩歌,是李晶晶牧師在全教會為福音隊差派的禱告會時介紹的,我聽了很感動,這次再聽也覺得很感動。你相信將來在天堂會有這樣的一幕嗎?有一位音樂家Ray Boltz寫了這首詩歌,我們一起來聽,歌名叫作Thank You(謝謝你):



I dreamed I went to heaven
我夢到去到天堂
And you were there with me
你我在那裡相聚
We walked upon the streets of gold beside the crystal sea
漫步在黃金街上就在那水晶海旁
We heard these angels singing
聽到天使在吟唱
Then someone called your name
有人呼喊你的名
You turned and saw this young man
轉身見一年青人
And he was smiling as he came
微笑跑近你身旁
And he said friend you may not know me now
他對你說:朋友你可能不記得我
And then he said, but wait
然後他說等一下
You used to teach my Sunday School
你曾教我主日學
When I was only eight
當時我只有八歲
And every week you would say a prayer
每週你都先禱告
Before the class would start
然後才開始上課
And one day when you said that prayer
有一次當你禱告
I asked Jesus in my heart
我請耶穌入我心
CHORUS(合唱)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感謝你為主奉獻
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
我生命全然改變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感謝你奉獻給主
I am so glad you gave
很高興你肯付出

Then another man stood before you
另一位站你面前
And said remember the time
你可記得有一回
A missionary came to your church
宣道士到你教會
And his pictures made you cry
他照片讓你流淚
You didn’t have much money
你雖沒有很多錢
But you gave it anyway
將你所有全奉獻
Jesus took the gift you gave
耶穌使用你所獻
And that’s why I’m here today
領我今天到這邊

One by one they came
一個個到你面前
Far as your eyes could see
多到眼睛看不盡
Each life somehow touched
每個生命被觸摸
By your generosity
藉你慷慨的奉獻
Little things that you had done
你作的每件小事
Sacrifices you made
你為主所作犧牲
They were unnoticed on the earth
在地上沒人看見
In heaven now proclaimed
在天上神永紀念
And I know that up in heaven
我知道在天堂處
You’re not supposed to cry
不應該再有哀哭
But I am almost sure
但我卻清楚看出
There were tears in your eyes
你眼睛含著淚珠
As Jesus took your hand
主耶穌牽你的手
And you stood before the Lord
你站在主的面前
He said, my child look around you
祂說孩子看四周
For great is your reward
你獎賞何等豐富

  這是一首短短的歌,你相信有一天當你到了天堂的時候,有多少人會來跟你說:「謝謝你,因為你的擺上」?這個就是大使命。我們教會為了找主日學老師,週報刊登了一陣子。可是我們當中卻無人有感動。這首歌的歌詞說:「我八歲的時候,你當主日學老師,你每一次上課的時候都會先帶一個禱告,其中有一次我就在心裡面作了這個決定…」,你真的相信這一個小小的付出,能對一個小孩的永恆有那麼大的影響嗎?我們教會一直在鼓勵大家為宣道奉獻,為什麼要奉獻?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可是有人願意去,我們為他禱告、奉獻,我們就跟他參與在其中,所以近的也可以做,遠的也可以做,這就是大使命。我們今天的經文在這裡,「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福音是要顯明神的義,並且是藉著人的信,可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是神的義怎麼會變成人的信,這個過程是因為有一些基督徒願意順從大使命,去做傳福音的工作,這個福音的公式才會連起來。其實耶穌整個吩咐裡面只有一個動詞,這動詞的中文要用四個字,叫作「使作門徒」,英文也沒有辦法只用一個字,而是用兩個字make disciple;其實disciple用動詞就對了,就是使人作門徒,這個就是大使命:你怎麼帶一個人來作耶穌的門徒。剛才那首詩歌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說:「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這就是福音:我就是被主的愛改變的這個生命,是因為你的擺上我才被改變。福音就是這樣,你可以擺上一點點,可是有人被神的愛摸著、生命被改變,福音就傳出去了,這就是「使作門徒」。

Ⅱ、所以你們要去

1、兩個馬利亞

可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要有三個動作(三個做副詞用的分詞)來幫助別人可以作主的門徒:第一個動作是「去(going)」,第二個是「洗(baptizing)」,第三個是「教(teaching)」,就是這三個字來修飾「使作門徒」,用這樣的角度我們就可以了解這個大使命是什麼。「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到底這三句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意義呢?先來看第一個字「去going」,其實在整個故事的背景有好幾個「去」,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今天我們只讀後面的這段。這整個背景是耶穌復活的那天,天使一開始是說:「你們要去」──有兩個婦女一大早就跑到墳墓要去看耶穌的屍體,因為她們在埋葬的時候時間太趕,沒有辦法好好的幫祂安葬,所以希望能夠為祂補一些香料,「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太28:1),另一個馬利亞在馬可福音說她是雅各的媽媽,這兩個馬利亞跑到墳墓去要為耶穌的屍體補一些香料,她們一到那邊就發現有幾個士兵正在值班看守,之後這兩個馬利亞和那些看守的士兵同時看見一件讓她們驚嚇不已的事情,就是有一個天使突然出現,把擋墳墓的大石頭滾了開,然後坐在那塊石頭上,對她們說:「快去告訴祂的門徒,說祂從死裡復活了,並且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看哪,我已經告訴你們了」(太28:7)。他們真的嚇壞了,不管是士兵也好,兩個馬利亞也好,「那是甚麼!?」然後她們再看,「糟糕,耶穌不在裡面」,所以沒有人看到耶穌復活,第一個可能看見復活的人就是這些士兵和兩個馬利亞,他們看到的是一個empty tomb,一個空的墳墓。

2、幾個看守兵

這些士兵們一看到墳墓空了,還有天使在石頭上,個個驚魂未定,等他們回過神來拔腿就跑,跑去報告長官,「他們去的時候,看守的兵有幾個進城去,將所經歷的事都報給祭司長」(太28:11)。他們去和祭司長和長老說:「糟糕,你們把他判死刑的那個人,屍體不見了」,這些人不能否認墳墓空了,那麼就要解釋囉,「為什麼墳墓空了?我們不是把他釘死埋葬了嗎?」於是就出現一個理論,祭司長和長老就對士兵說:「你們去,因為你們是現場的證人,去說有人來偷了屍體」,這個說法到今天還有人相信:墳墓空了是因屍體被偷,這個叫作偷屍論,「兵丁受了銀錢,就照所囑咐他們的去行。這話就傳說在猶太人中間,直到今日」(太28:15)。士兵就照著祭司長和長老的說法到處去跟人說。

3、十一個門徒

這裡有兩個「去」,這兩個馬利亞在那裡也真的嚇壞了,天使對她們說:「你們去」,去做什麼?「去告訴耶穌剩下的十一個學生,跟他們說去加利利的山上,耶穌有話要交代」,那兩個馬利亞就趕快跑回去,可是跑沒幾步就遇到耶穌。她們本來去墳墓是要看被釘死的耶穌,但萬萬沒有想到,她們遇見的是復活的基督。基督對她們說的話和天使對她們說的完全一樣,「耶穌對他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剛才的啟應文,我們讀到「外邦的加利利」,你有沒有注意到,耶穌並沒有在耶路撒冷向門徒吩咐這個事情,祂吩咐他們十一個人要到外邦的加利利去,耶穌要在那邊交代祂最後的吩咐。這兩個馬利亞就聽耶穌的交代跑去告訴那十一個門徒。如果你是十一個門徒,你會相信嗎?還是你會懷疑?大部分的人都會懷疑,「女人常常都是比較容易衝動的,而且禮拜天一大清早,搞不好是看錯了,什麼天使?什麼耶穌復活?都已經埋葬三天了,這不可能」,在當時女人講話是不被算數的,「兩個女人都看見天使,看見耶穌復活」,所以其實他們心裡有很多疑問:「可是天使這樣講,耶穌也這樣講,不然我們去看看」,有沒有注意到,聖經說他們去到山上,後面有小字說「可是有人懷疑」──「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太28:17),其實這樣翻譯是很客氣的,若照希臘原文的翻譯是「他們到山上,他們還懷疑。」有人說他們是指別人,我覺得是指門徒,他們是又相信又懷疑,你知道那種感覺嗎?「雖然我懷疑,好吧,我們姑且信之,去看看耶穌到底有沒有復活,馬利亞說看見了耶穌,那我們就去看看吧」,門徒們是抱著這樣的態度。請注意,大使命是交給這一群又懷疑、又相信、又不怎麼樣的門徒,一直到今天,我們聽到耶穌基督的福音,我們可能跟他們一樣,信耶穌卻可能也帶有懷疑,到處有疑問,但是耶穌是把這樣的大使命交給這樣的人。這十一個門徒就跑去加利利了,雖然帶著懷疑,「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太28:16)。結果耶穌真的出現了,耶穌就跟他們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所以呢,我們現在唯一的證據是「墳墓是空的」,這帶出兩個理論,一個是偷屍論,一個是復活論。這兩個當中,你要決定相信哪一個。

Ⅲ、使萬民作門徒

1、道成肉身的認同

在這裡有五個「去」,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最後這個「去」。耶穌跟十一個門徒說:「你們要去」,這個「去」是什麼意思?「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make disciple,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意思,「去」就是離開這裡,「去」就是到那邊去,from here to there,這個才叫作去。這裡是什麼?這裡就是很舒服的地方、我原來的地方,所以「去」是out of the comfortable zone,這是我了解的意思;基督徒為了要把福音傳開,要願意離開他原來舒服的環境,去到一個他想要分享福音的地方,而且要認同那邊的人。耶穌為了要救我們,祂就離開天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祂把自己倒空了、虛己,希臘文叫作kenoo(κενόω),英文就是empty,自己願意捨棄、願意離開,然後去到你所要分享福音的地方,我們稱作「道成肉身的認同(Incarnational identification)」。耶穌自己這樣做,祂也要祂的門徒這樣做:你願意離開、願意認同,你才有可能把基督的福音帶到還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人身上,這是「去」的兩個意思。去做什麼呢?你去做什麼都好,你給他麵粉也好、安慰他也好、幫助他也好,到了一個程度,那個人被感動,他決定說:「我願意接受耶穌來改變我」。所以從「去」到「洗」中間一定要做很多事情。「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

2、奉神名給予施洗

但是耶穌沒有說你要做什麼事情,耶穌只說「去」,去到有一天那個人決定要「洗」。那人的決定不是你能作主的,你只能決定「去」,說:我願意去。對方說「我願意接受你所說的耶穌」,這個是「洗」,「洗」的決定權是在聽到福音的人,你才可奉神的名幫他施洗。施洗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還不了解,每一次我們有洗禮班,就有人會問:「牧師啊,為什麼要受洗?受洗是什麼意思?」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披戴耶穌;就好像耶穌把白衣給一個人穿上。我們講過,福音就是神的義,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代贖性的公義,藉著我們的相信,成為我們可以領受的恩賜性的公義。受洗就是「被稱義」這個動作,讓歷史上已經完成的十字架代贖性的公義,可以成為今天你自己身上的經歷,變成你的恩賜性的公義。聖經這樣說:「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3:27)。披戴基督的什麼?披戴基督的義;代贖性的義成為你恩賜性的義。只有這樣還不夠,當你披上耶穌的義以後,你裡面的這個人會開始改變,所以受洗有另外一個意思,舊我會被釘死,且產生一個新的我──脫去舊人的私慾,開始進到一個過程,穿上新人的義,這是受洗的第二個意義。「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祂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也要在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6:4~6)。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所以前者是本於信,後者是至於信,或是說,前者叫作因信稱義,後者叫作由信成聖。

3、主命令教其遵行

怎麼樣能夠達到後面這個由信成聖一生的過程呢?耶穌說,就是要教。教他們做什麼事?「教他們照我所命令的」,我想和合本翻譯為「吩咐」是比較客氣,新的中文翻譯本是用「命令」,這才是對的。主的命令很多,可是把它總結起來只有兩個命令,一個叫作最大的命令,一個叫作新的命令。以下這句話可以把主的命令總結起來,最大的誡命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這是主的命令。所以受洗完不是結束,而是才開始學這個功課。然後耶穌還告訴門徒說,還有一條新的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你們要彼此洗腳,學我的樣子;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我一直希望有一天我們有新的禮拜堂後,我們的禮拜堂前面可以有一個臉盆、一條毛巾,用來提醒我們,這是我們要作門徒一個最重要的態度:願意互相謙卑的服侍,彼此相愛,耶穌說這是新的命令。

Ⅳ、大使命的內容 (Great Commission)

1、最大的權柄:天地

為什麼這個叫作大使命?大在哪裡?第一個,大在它的權柄,「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2:9)。天上地下所有權柄其實就是神的,耶穌基督說祂是神,耶穌基督復活以後也證明祂是神,這是天地的權柄,神把祂升到至高,給祂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2、最廣的對象:萬民

第二個,大在它的範圍。福音它不是只有給猶太人,還給萬民。這個萬民的英文翻譯all nation,翻的並不好,它的希臘原文是(έθνος) ethnos,ethnos就是民族,中文翻譯成萬民我覺得比較好,意思是所有的語言、所有的文化、所有的人種都至少有機會聽到福音,他們要不要接受,他們要去決定,可是不要連機會也不給他們。所以你要去給他們這個機會。這個叫作萬民,是最廣大的對象。以賽亞書說:「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賽2:2)。

3、最高的連結:真神

福音傳到萬民以後,讓他們跟宇宙的主宰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這個「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其實更好的翻譯是「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這個「歸於」就是歸屬,讓這些人跟上帝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是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將來在那裡稱他們為永生神的兒子,「從前在什麼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裡稱他們為永生神的兒子」(羅9:26)。讓這些萬民因著你的願意去,而使他們可以跟神建立親密的關係。

4、最新的命令:愛心

建立親密的關係之後,要把這個關係慢慢轉成生活上的實際,所以耶穌就說:「凡我所吩咐的」或是「凡我所命令的」,最新的命令就是愛心,就是愛神愛人還有彼此相愛,所以讓他們受洗的目的是要進到這樣的階段。「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5、最深的順服:遵行

這樣的愛心如何成為你的實際呢?就是你願意去做,教他們去遵守,「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14:21)。

6、最親的應許:同行

然後這一生如果你願意這樣做,不管你遇到什麼樣的遭遇,耶穌說:「我就跟你同在」「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我想這是最親近的應許。當耶穌死掉復活的時候,祂的兩個學生要去以馬忤斯,一路上很難過,聖經說,「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路24:15)。「沙灘上腳印」的故事也許你曾聽過,耶穌對一個人說,「不管你遇到什麼情況,我都會跟你同行」,他在夢裡面就看到沙灘上有兩行腳印,可是走到一半只剩下一行,他問耶穌說:「祢不是說要一直跟我同行嗎?為什麼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只剩下一行腳印?」耶穌說:「孩子,你注意看,那是我的腳印,是我抱著你走過最困難的那一段路,你相信嗎?」耶穌和我們同在、同行,這是最親的應許。

以上就是大使命的內容。

Ⅴ、結論:多結果子 父得榮耀
     兩種果子 聖靈福音

我們的結論是,我們要作門徒,我們也要使人作門徒,「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15:8),這樣我們就可以結果子,天父就得著榮耀。我們可以結什麼果子呢?如果我們好好的作門徒,我們就可以結聖靈的果子;如果我們好好的帶門徒,我們就可以結出福音的果子,如保羅所說「問我所親愛的以拜尼土安;他在亞西亞是歸基督初結的果子」(羅16:5)。你有多結果子嗎?我們再回到剛才的那首詩歌,歌詞說,「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我是一個被耶穌改變的生命」,這句話你會如此說嗎?如果會,那你就是作門徒。如果有一天,你旁邊的朋友、鄰居、同事會跟你說「謝謝,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那你就是使作門徒,就是帶人作門徒。其實基督教的福音,就是藉著這些不完全的人。「I am not prefect life,我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但是我是一個被主耶穌改變的人」。你有改變嗎?耶穌也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就是把愛心活在你的生活裡面,你會被這個愛改變,這個愛也會改變周圍的人。你這一生所做的只有兩個東西可以帶到永恆,一個是你作門徒所結出的聖靈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第二個是因為你好好的作門徒,你帶人作門徒,對方會進到永恆裡去。他會在那裡跟你說:「謝謝你,謝謝你為主所擺上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祢,當祢復活的時候,那兩位馬利亞願意聽祢的吩咐,去告訴祢的門徒,說要到加利利的山上。那些門徒雖然有懷疑,他們最後還是決定到加利利山上,所以他們聽到祢吩咐他們,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感謝主,祢不只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祢也把這好消息託給那十一個還有懷疑的門徒,祢跟他們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由於他們去,祢的這句話才能一代的傳到我們。主啊,如果我們自己不作門徒,我們怎麼去使別人作門徒。幫助我們自己先願意好好的作門徒,讓我們願意遵行祢所吩咐我們的最大的誡命和新的誡命,讓耶穌基督祢的愛,逐漸的改變我們的生命。讓這樣生命的改變,可以吸引周圍我的朋友、我所認識的人,讓他們也願意決定來接受耶穌基督愛的改變,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作門徒,讓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也結福音的果子,來榮耀父祢的名。親愛的主,幫助我們,願意好好的作門徒,也願意好好的去帶領別人一起來作門徒,把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生命的避難所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8.01.20
作  者: 曾昭瑞 牧師

經文 : 撒母耳記上二十一章19節


生命的避難所:


一、 生命中的困境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繼續來看大衛躲避掃羅王追殺之後,開始他的逃亡生活。當大衛在逃命的時候,他想說自己要逃到什麼地方比較好,什麼地方對他來說是最安全的,這個時候的大衛就像是一張中了樂透彩的頭獎彩券,只是中頭獎的人不是他,而是他本身就是頭獎彩券,所有的人若是能夠拿到這張彩券去找掃羅王,就可以換得大獎。  對大衛來說,他的生命是很值錢的。他的心中很害怕,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可以幫助他的地方。面對大衛生命中的困境,他想到要去什麼地方?他來到了敬拜上帝的聖所。大衛為了要活下去,他去到挪伯的聖所找祭司亞希米勒,希望亞希米勒可以幫助自己,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逃到禮拜堂尋求牧師的幫助。  聖經告訴我們說,當祭司亞希米勒看到大衛時,就很驚惶。  有人說,可能是因為亞希米勒知道大衛被掃羅王追殺,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他完全不知道大衛被王追殺的事,而是因為大衛是王的女婿,怎麼會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出現在這個地方,而且看起來很狼狽?所以亞希米勒突然看到王的女婿出現時,就很驚惶問他說:「你為什麼獨自前來,沒有人跟隨呢?」大衛就回答說:「是這樣的,王吩咐我來做一件事,這件事情不可以對別人講,我有安排其他人在別的地方等我」,很明顯的,大衛在這裡說謊,大衛已經走投無路了,可是他還拿掃羅王作他的招牌,明明是王要殺他,但是他還說是王吩咐他,哪裡有什麼王要他去做一件重要的事,他還表現得自己像是王的心腹一般。  不知道弟兄姐妹有沒有一個感覺,印象中你會覺得大衛是一個好人,大衛的形象是主日學老師教我們的,說我們要像大衛一樣有信心,要像大衛一樣做個討神喜悅的人,因此我們常常會覺得一個正確基督徒樣式要像大衛一樣,他是一個典範。但為什麼一個典範會說謊?基督徒不是不能說謊嗎?親愛的弟兄姐妹,從這段經文你看見了什麼?一些聖經學者說:「大衛沒有說謊,那個王就是上帝,上帝派他去找祭司,那個王不是在講掃羅」,我想我們不必在這裡為大衛辯護,他在這裡實實在在的說了一個謊言,但是在這個謊言裡面你看見什麼?在這個謊言中讓我們看見了大衛人性的軟弱面,在他生命遇到最艱難、最無奈的時刻,他為了自保、為了生存,所以他在那裡說謊,他不只說謊,他還欺騙上帝的祭司。我也常常遇到有這樣情況的人,有人來到教會找牧師,跟牧師騙說:「我很可憐,從嘉義上來,沒有錢,牧師可以借我五百元坐車回家嗎?」很多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騙牧師,我們在大衛的身上看到這個實例,他跑去騙祭司,他在那裡說謊,他說謊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沒有像實際上那麼糟糕,好取得別人的相信。大衛在這裡的表現完全像是一個真實的人,在人的一生當中,我們常常會面對許多無奈、遭遇許多困境、承受許多的壓力。在那個情況下我們為了要保護自己,而選擇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有時候是一種求生存的掙扎,有時候是一種道德上的不完美,有時候是生命裡的一個缺陷。不曉得你看到大衛說謊的這件事以外,你有看到自己生命中的特例嗎?這段經文是否喚起了我們人生當中過去的經驗?在那樣的景況中,我們就像大衛。大衛所面對的人生困難,其實不是一個遙遠的故事,也不是別人的故事,大衛的故事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當我們人生遇到困境、艱難時,我們好像從大衛的身上看到我們自己,彷彿在讀自己的故事一樣,只不過是用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

二、 生命中的需求

第二,當大衛跟祭司說完謊言之後,他馬上向祭司亞希米勒要一樣東西,他要什麼東西?他不是要祭司幫他祝福,或是要祭司幫他的需要代禱,而是向祭司要東西吃,因為他肚子餓。大衛和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他肚子餓的時候,他並沒有比較高尚的目標,他也是先顧好自己的肚子,也沒有請祭司為他讀一段「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的經文來鼓勵一番,為什麼?因為在那個當下,他沒有太多屬靈的期待,他也沒有請祭司為他代禱,他只是要找食物吃。令我們好奇的是,奇怪,大衛要找東西吃怎麼會跑去聖所?聖所又不是7-11,也不是麥當勞,怎麼會跑到那邊找東西吃,聖所那裡也不是和平教會禮拜完後有愛餐。大衛去那裡找東西吃,除了他走投無路又真的很餓的這個表面原因之外,可能在他的內心有一個很深的、不為人知的需要,且這個「需要」渴望被摸著。什麼是大衛內心深處的需要?我們來看大衛第一次逃避掃羅追殺的時候,他逃去哪裡──他逃去拉瑪找撒母耳,「大衛逃避,來到拉瑪見撒母耳,將掃羅向他所行的事述說了一遍…」(撒上19:18),在過去大衛逃避掃羅王的時候,我們看見大衛內心生命中需要的是一個對他而言可信任、能夠聽他講話的人,是一個安全可靠的人,而且是一個有深固信仰背景的人,所以在他最危急需要幫助的時候,大衛想到的地方是聖所、是祭司。我們看見在他的內心中好像是在期望著:「上帝啊,請祢幫助我」。而且在他去找撒母耳、掃羅王派人去抓他時,每一個派出去的人都被聖靈感動開始說預言,連掃羅王自己去也受感說預言,所以對大衛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當他面對自己軟弱的時候,當他面對自己困難的時候,雖然大衛說謊,狀況真的很不好,但就是在這個不好的景況時,大衛仍然尋求信仰上的幫忙,期待上帝給他幫助。所以這是我們看見大衛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不是在我們最屬靈的時候才要親近上帝、才來讀經、禱告,而是往往在我們狀況最不好的時候,更是需要來尋求神。
當大衛向亞希米勒要東西吃時,亞希米勒給他的食物很特別,這些食物照律法的眼光來看,其實是很不妥當的,不是一般人能夠吃的。當大衛來到亞希米勒面前問他說:「有什麼東西可以給我吃沒有」,亞希米勒說:「我手下沒有尋常的餅,只有聖餅,就是擺在上帝面前的陳設餅」(撒上21:4)。我們都聽過蔡牧師說過的建造系列,所以我們對陳設餅很清楚,這個餅是擺在會幕裡面敬拜上帝的,要放七天,七天滿了之後才可以拿下來吃,只有祭司才可以吃,而且只能在會幕裡面吃,不能帶走。親愛的弟兄姊妹,大衛不是祭司,那些跟隨他的人也不是祭司,亞希米勒不會不知道這個餅是大衛不能吃的,餅若是拿給大衛吃,就是違反上帝的律法。但我們看見亞希米勒很特別,他為什麼願意把餅給大衛呢?亞希米勒的心裡在想什麼?有人說,因為亞希米勒害怕權勢不敢得罪大衛,大衛是王的女婿,亞希米勒一看到大衛就戰戰競競的,所以大衛跟他要餅他不敢拒絕,怕大衛跟王打小報告,這樣他就吃不完兜著走。但是如果我們再往後繼續看,會發現聖經跟我們說,當掃羅王要殺亞希米勒,審判他為何幫助大衛時,他卻表現的毫無懼怕,不怕王要殺他。那亞希米勒為何要幫助大衛呢?之後亞希米勒對大衛說:「要吃這個餅有一個條件,必須要少年人三日沒有親近婦人的才可以給」,事實上這根本就不是理由,有沒有親近婦人不是重點,重點是只要不是祭司,誰都不可以吃聖餅,所以亞希米勒在這裡是替大衛破了一個例。我們要說的是,亞希米勒難道不會懷疑嗎?王的女婿出來辦王的事,竟然會如此狼狽潦倒,連飯都沒得吃、要跟人討餅嗎?我想亞希米勒心中不是沒有這樣的懷疑,他心底多少有一些疑問吧,但是他在這樣的懷疑中作了一個決定,亞希米勒選擇了要幫助大衛,這是亞希米勒特別的地方。因為當大衛吃這個餅,其實大衛是犯罪;當亞希米勒將聖餅給大衛吃,亞希米勒也是犯罪,兩個人都犯罪;但是這個犯罪的事件到了新約的時候,我們看耶穌有一個新的解釋。馬太福音十二章告訴我們說,有一次耶穌與門徒在田間行走時,祂的門徒肚子餓,就伸手摘麥穗來吃,按當時法利賽人的律法,平常你要是肚子餓經過人家的田地,摘了麥穗來吃並不犯律法,因為要照顧出外人;然而那天剛好是安息日,安息日掐起麥穗來吃算是違反律法的(法利賽人規定的很嚴格,若是腳踢到麥穗,這叫作打穀),結果人家就對耶穌說:「你看你的門徒做了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耶穌怎樣回答?耶穌就用大衛吃聖餅的故事來向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他怎麼進了神的殿,吃了陳設餅,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獨祭司才可以吃」(太12:3~4),所以與有無親近婦人沒有關係,耶穌在這裡強調上帝是一位什麼樣的上帝──是一位「我歡愛憐恤,不喜愛祭祀」的上帝,意思是在那個困難的時刻裡,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會比獻祭給上帝更重要。我也想到耶穌還曾舉過一個好撒馬利亞的例子,祭司和利未人看見一個被強盜打傷的路人躺在半路,他們就都閃避不見,但是後來有一個撒馬利亞人幫助了那個路人,用來說明獻祭沒有比幫助人來得重要,若是我們這樣來明白上帝的心意時,就不會將無罪的當作有罪。親愛的弟兄姊妹,亞希米勒就是在這樣的時刻裡,他知道大衛需要幫助,雖然他並不知道確切的原因,或許照人的眼光看來是不妥、不智的,但在那樣的情況下,他願意為違反律法而去幫助大衛,所以耶穌說他是一個無罪的人。

三、 生命中的經驗

第三,我們來看大衛在逃亡期間,他不單單是飲食上需要得到解決,更重要的是他的內心沒有安全感,掃羅王要抓他,他隨時都有性命上的危險,因此他需要有武器來保護自己。所以他又對亞希米勒說:「你手下有槍有刀沒有?因為王的事甚急,連刀劍器械我都沒有帶。」(撒上21:8)「你有刀沒有」-大衛這個問題很特別,因為我們上次說到以色列人不會做刀,所以沒有什麼刀械,要刀必須要去找非利士人製造,刀是稀有物品,而大衛竟然去聖殿裡找刀,你想他能找到什麼刀?可能是殺牛宰羊的刀吧,而大衛居然跑到聖殿去找刀。亞希米勒對他說:「沒有別的刀,只有一把,就是你從前面對巨人歌利亞時,所用那把刀」,大衛說:「這刀沒有可比的!求你給我」(撒上21:9),沒有錯,在大衛的生命中,再也沒有比這把刀對他的生命來講更有意義的了(撒上17:50~51),這把刀是大衛戰勝歌利亞的記號,這把刀是大衛依靠耶和華得勝的記號,也是透過大衛以色列人蒙上帝拯救的記號。我們彷彿感覺到,當大衛再次拿起這把刀的時候,大衛的心裡是什麼感受?「就是這把刀,使我開始在以色列人的舞台上出人頭地,就是這把刀讓我這個小牧羊人開始受人尊敬,就是因為這把刀讓我的生命不再一樣,但是今天我再拿起這把刀,這把刀沒變,然而竟然是在我逃亡的時候,我的生命竟然落到這樣的地步…」,當大衛握住這把刀的時,過去的種種記憶又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他過去怎樣靠著上帝的力量來勝過歌利亞,如何因著上帝充滿信心的宣告說:「我來殺你這未受割禮的不是倚靠刀槍,乃是倚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大衛也想起過去這個看羊的少年人已經長大了,如今他所面對的不再是歌利亞,而是生命中另一個更巨大的挑戰,他怎樣從過去的經驗中,看到上帝曾經如何的幫助他、帶領他,而讓他有力量去面對今日的困境,我想這把刀再次激勵了他的心,在他生命最困難的時刻,重新帶給他力量與安慰。當這樣的感覺進入大衛的心中,他手所握的不再是一把刀,而是重拾對上帝的信心,看見在他生命走到沒有路的時候,有這樣的仰望、有這樣的交託。

四、 變得更好或更壞

當大衛拿起這把刀離開的時候,聖經跟我們說,這整個過程被一個人看到了,他的名字叫多益,「當日有掃羅的一個臣子留在耶和華面前。他名叫多益,是以東人,作掃羅的司牧長」(撒上21:7),多益這個人,聖經說他是一個司牧長,就是替國王管理動物的人,很有可能他常常要代替王去到聖所裡,所以他常常要參加禮拜,代表王敬拜上帝,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會覺得他可能比較像是秘密警察的頭子―警備總部的總司令。那一天,多益在聖殿裡面參加完聖殿的宗教活動以後,仍然留在那裡。我們可以這樣說,在那天的禮拜中有三個人,大衛因為說謊犯罪,亞希米勒因為拿聖餅給大衛吃也犯罪,在那天的禮拜中只有一個人沒有犯罪,那個人就是多益。一個參與敬拜的人,面對大衛所做的事,多益如何反應?他沒有馬上跳出來說:「我要趕快把你捉起來交給王拿獎賞!」他很聰明,因為他知道大衛是一個勇士,如果是單挑,他可能不是大衛的對手,所以那個時候多益靜靜的沒有表態,也沒有馬上去向王打小報告說:「大衛跑到聖所那裡,趕快派人去捉拿他」,他一直在等待最佳時機。直到有一天,掃羅王在基比亞拉瑪的垂絲柳樹下對眾人發怒:「你們要聽我的話!耶西的兒子能將田地和葡萄園賜給你們各人嗎?能立你們各人作千夫長百夫長嗎?你們竟都結黨害我!我的兒子與耶西的兒子結盟的時候,無人告訴我;我的兒子挑唆我的臣子謀害我,就如今日的光景,也無人告訴我,為我憂慮。」(撒上22:7-8)「你們吃我的、用我的,但大家都幫助大衛逃跑,連我的兒子也做出背叛我的事,都沒有人幫我」,在掃羅王的情緒很不穩定、很生氣的時候,多益才站出來。其實這個線索早就過期了不是嗎?大衛早就逃到不知何處去了,不過多益知道在王情緒最激動的時候拿出來邀功,他說:「…我曾看見耶西的兒子到了挪伯,亞希突的兒子亞希米勒那裡。亞希米勒為他求問耶和華,又給他食物,並給他殺非利士人歌利亞的刀」(撒上22:9-10),「我曾看過大衛在聖所那裡,亞希米勒曾經幫助大衛逃跑」,當多益說完這些話時,對於捉拿大衛已沒有幫助,他並不是真的想幫助掃羅王,他只是出賣別人,來換得自己的成就。王聽了非常生氣,就派人去叫亞希米勒全親族至少八十五個人來到王的面前,當掃羅王審判完後要殺他們時,亞希米勒說了一句話:「王的臣僕中有誰比大衛忠心呢?他是王的女婿,又是王的參謀,並且在王家中是尊貴的。我豈是從今日才為他求問神呢?」(撒上22:14-15)我們看見亞希米勒在這裡很勇敢,他說:「我豈是從今日才為他祈求上帝嗎?」表示他以前就為大衛禱告了,「我不是今日才幫助他的」,他在那裡很勇敢的承擔他的責任,表現出他的勇氣。但是我們反觀多益,那時王很生氣要殺光亞希米勒全親族的人,而王身邊的人沒有一個敢伸手殺耶和華上帝的祭司,只有這個多益可能是看管牲畜看管多了,對人的生命失去那份尊重,殺人好像在殺牲畜一般,把這八十五個不論男女幼兒全都殺死,殺了那麼多人也沒有覺得心有不安。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從多益身上看見什麼?看見一個人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他可以出賣別人,可以出賣神的祭司,甚至他雖然常常代表王去到聖所裡面去敬拜上帝,但是那樣的敬拜沒有讓他的心更加的親近上帝,沒有產生一點敬虔的心,像是個沒有信仰的人,他的心所關心的不是人的需要,他所關心的是自己的需要。這樣的人不也常常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嗎?我們的身邊也多少會遇到這樣的人,有些人就是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往上爬,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別人,所以有時候我們的苦境是因為這樣的人造成的。透過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我們能夠學習到什麼?

回應:

一、 成為咒詛或祝福

第一,我們的生命是要成為咒詛還是祝福?詩篇五十二篇是大衛聽到多益向掃羅報告之後,多益殺光亞希米勒家族的人後所寫的,詩篇中說:「(壞人)你的舌頭邪惡詭詐,好像剃頭刀,快利傷人」(詩52:2)。我們看見大衛在逃亡的期間,他在情急時候選擇了說謊,我們也看見多益為了自己的利益,他選擇了得到更多的財富名位。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人生在世好像很多是沒得選擇,我們被環境所逼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其實我們不是這麼無奈或沒有選擇的空間,在許多的無奈當中,我們仍然有選擇的可能,只是有時候我們必須選擇付上代價,或是選擇讓自己得著益處。但是我們從今天的經文中看見有一個人,他選擇做有價值的事,那個人就是亞希米勒,他所代表的是一種超越律法、超越規定,是人類的善良與愛,他願意去幫助那些患難、有需要的人,他的所作所為成為別人的祝福。大衛所代表的是遇到困難需要說謊保護自己,多益代表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出賣別人的人。親愛的弟兄姊妹,這三種人參加同一場禮拜,但是在結束後他們做了不同的選擇,我們可以很亞希米勒,可以很大衛,也可以很多益,不是由一場禮拜來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而是我們在禮拜中,我們的生命再次的來對話,就是透過不斷的選擇,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們的生活中來回應,不斷地與我們的上帝對話,「我應該怎麼做」,來成為我們周遭人的咒詛或祝福。所以在這段經文裡面我們看見,亞希米勒選擇成為別人的祝福,多益選擇成為別人的咒詛。每一次我讀到這段聖經的時候,就會想到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高俊明牧師曾經在美麗島事件中藏匿了施明德先生一段時間。面對一個生命走到困境的人,亞希米勒和高俊明牧師都做了一個選擇,這樣的決定使得亞希米勒違反了聖經的律法,高俊明牧師違反的中華民國的戒嚴法,他們在這當中選擇犯錯為了去幫助別人、去成為別人的祝福,雖然那是一件有生命風險的事。我們今天作基督徒或許不用冒那樣的風險,但我們是否願意去幫助別人呢?

二、 從律法到恩典

第二,我們在這當中可以學習從律法到恩典。上個禮拜蔡牧師說到,我們的信仰應該漸漸學習從律法到恩典。很多時候我們讀聖經時,很多人把大衛美化了,即使不把他講的像聖人,也常常把他完美化,但是事實上,若我們看大衛的故事會發現,在道德上他並不是一個好榜樣,大衛不只這次說謊,甚至在他做王的時候也說謊,有時候我們看見大衛的行為實在不值得我們效法。如果有一天我們與大衛同行時,不會因為無法做得像他那樣好而感自卑,相反地,我們會發現有時候大衛有些作為比我們還糟。這樣說來,大衛有什麼可取的呢?就是在他的人生遇到困境艱難的時候,他沒有放棄,他沒有離開上帝。聖經讓我們看到,大衛的生命雖然不是一個理想的生命,卻是像你我一樣是一個真實的生活,是我們每一天都會經驗到的,就像我們在現今的社會中都會遇見的困難一樣,為著生活掙扎,一樣承受著工作上、生活上各種不同的壓力。我們與大衛同行,並不是為了改善我們的道德,而是體會到,在我的困境苦難中,我怎樣倚靠上帝。大衛的故事不是提供一個完全的道德標準,而是讓我們體會到我們和大衛一樣常常會犯錯,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覺得自己不配來到上帝的面前,大衛讓我們看見雖然我們很軟弱、很不配,但仍舊不放棄來到上帝的面前,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錯誤之後,我們發覺自己還是有救的,我們還是可以倚靠神的幫助,因為主耶穌早已賜下了祂的恩典。上帝沒有緊盯計算著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錯誤(雖然祂都知道),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上帝讓我們親自去體會到我們需要恩典,如同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二9節所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們就是在大衛的身上學習這樣的功課。

三、 哭賴上帝或自己解決

第三,我們來學習哭賴上帝或自己解決。剛才詩篇五十二篇後面說:「至於我,就像神殿中的青橄欖樹;我永永遠遠倚靠神的慈愛。我要稱謝祢,直到永遠,因為祢行了這事。我也要在祢聖民面前仰望祢的名;這名本為美好。」(詩52:8-9)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每一次來參加禮拜時,我們不是放下一切的重擔,不是不再有煩惱,單單來敬拜上帝,我們不是從現實的處境中抽離,乃是帶著我們生活的各樣困境、重擔、壓力全部帶到上帝的面前,就是讓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信仰是連結的。在敬拜當中可能你有很多的痛苦,好像大衛逃命、肚子餓、沒安全感時來到聖所一樣,在他狼狽不堪、搖擺不安的時候,他在上帝的聖所裡體會到上帝的幫助,那個時候的大衛看起來沒有很屬靈,在那個不安的外表、內在都很缺乏的時候,他來到上帝的面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體會到上帝的同在,或許那看起來不是那麼屬靈,或許只是肚子餓的需要,或許只是一種低層次的需求,但是上帝並沒有拒絕大衛。大衛在走投無路的時候進了聖所,當他離開的時候,他得到了某種的幫助。如果今天我們有需要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的來到上帝面前,去經驗到祂對我們的幫助,好像我們一無所有的來倚靠上帝。有時候我們基督徒做久了會有一個期待,那個期待就是基督徒應該是家庭美滿、婚姻幸福、事業成功、課業進步,一切都很順利,所以當自己在困難中會覺得很失敗,達不到那個標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來敬拜上帝,來到教會會被人笑,來到教會會被人說自己很失敗,使得我們不再願意來到教會。我們教會的青年,在高中是一個分野,考的上大學的都來到教會的團契,考不上的都沒有來教會,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當我們遇到失敗困難的時候,我們反倒不想來教會,因為那會使我們看起來狼狽,看起來不夠光鮮亮麗,看起來似乎少了一點好見證,然而這時候才是我們最需要來到上帝面前來倚靠神。大衛讓我們看到的是在他生命中最不堪、最窮途潦倒的時候,他來到了上帝面前,不是道德上的完美,而是內心裡有一個需要,催逼著他找尋上帝。看到大衛的故事時,我就想到聖經裡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就是耶穌所用的比喻―浪子回頭的故事:那個小兒子失去了他的金錢、地位、名聲時,他做了一個選擇,「我要回去我父親那裡,我要回家去」,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像過,當這個小兒子回到家的時候,不只是面對父親慈愛溫暖的雙手擁抱,而且還要面對長兄的責難和眾人的指指點點,「這個敗家子,錢花完了才要回來」,我相信他在家裡受到的輿論壓力是很大的,但是這個小兒子在最困難的時候,選擇了回到父親的身邊得到祝福。人往往常在最需要上帝的時候,卻因為害怕他人的眼光,而錯失了與上帝相遇的機會。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遇到困境時,我們怎麼選擇?我們是不是選擇來倚靠上帝,選擇來哭賴上帝?在我最痛苦的時候,我就是要來倚靠主。大衛來到聖殿,經驗到上帝的幫助,經驗到他的需要被滿足。今天我們的聖殿可能與大衛那個時代不太一樣,聖所不該再是一個建築物,而是一個信仰團體,是一群人敬拜上帝的地方,在一同敬拜、一同交談、一起勸勉、一起互動的過程中,經驗到教會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一同聚集的所在。弟兄姐妹,你的生命中是不是也有一個像挪伯聖所一樣的信仰團體,你叫他查經班也好、團契也好、小組也可以,重要的是在你的生命中遇到困難,在你有需要、需要人代禱、需要人幫助、需要人鼓勵的時候,你可以找到這樣的信仰團體,是能夠經驗上帝的地方,是能夠經驗到上帝帶領的地方──「我知道我將一切的重擔帶到聖所候,離開時我會經驗到上帝的幫助、帶領和引導」。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聽我們禱告的主,讓我們能夠學習來到祢的面前來倚靠祢,主,讓我們常常看見祢怎麼樣幫助我們。雖然我們很狼狽、我們很痛苦、我們很絕望,然而上帝祢就在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軟弱、失敗、跌倒當中,祢仍然是我們的主。我們看見大衛所做的雖然不完全,但是上帝祢仍舊聽他的禱告,讓他能夠經驗到祢。主,我們也祈求我們的生命中有這樣的體會,在我們的不完全中、在我們的軟弱當中、在我們的犯錯當中,讓我們經驗到主祢夠用的恩典。求祢幫助我們,在我們教會裡,我們每個人都有好的團契,每個人都有好的小組,每個人都有好的信仰團體來支持。幫助我們,在缺乏、在無奈、在需要的時候,經驗到上帝的祝福。如此禱告感謝,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小組系列(二) : 福音 (2) Gospel --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羅馬書一章1617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我們開始講到福音,今天雖然用的也是同樣的聖經節,但是上週是從上帝的角度看福音,這週我們是從人的角度來看福音。到底什麼是福音?上個禮拜我們說福音是顯明上帝的公義,福音成全上帝的大能。上帝有三個公義在福音上面顯明︰審判性的公義、恩賜性的公義、和代贖性的公義;審判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是公義的上帝,恩賜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是慈愛的上帝,代贖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特別的智慧──祂將公義和慈愛在十字架上完成。我們的天父要先決定設立福音,聖子耶穌基督要願意為我們犧牲,聖靈要感動我們,這樣才是上帝的大能,我們才有福音。當我們接受這個福音的時候,天父稱我們為義、聖靈幫助我們成聖、將來聖子從天降臨要帶領我們進到榮耀裡面──這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福音。然而這段經文不是單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也從人的角度來看︰第一,經文說「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福音首先是給猶太人,後來是給希利尼人,同樣是人,為什麼是猶太人先?這個「先」是什麼意思?這是從人的角度來看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上帝先揀選猶太人?怎麼沒有先揀選台灣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了解呢?第二,「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什麼叫作「本於信,以致於信」?到底信本身是什麼?台語的翻譯是「從信到信」,中文的翻譯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台語的翻譯是比較接近原文的意思,因為英文的翻譯是from faith to faith。最後一句經文中文的翻譯是「義人必因信得生」,白話字/河洛話翻譯作「為信來活」,華語是「因信得生」,兩者的意思不太一樣,在牧函上我有稍微分析一下──這句話如果照中文的意思是說「我們信,所以我們得到永生」,台語是「我們在信裡過生活」,我想兩種翻譯都對,我們如果在信裡過生活,將來我們在信裡就得到永生,所以一個是看現在,一個是看將來,今天我則是要從「現在」來解釋︰在將來我們當然會領受,然而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在信裡生活,不是在信裡得永生。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三樣功課。

Ⅰ、引言:走鋼索的信心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走鋼索的人很有信心於自己不會掉下來,所以他就在兩棟高樓上拉起鋼索,拿著平衡桿開始往返數趟。之後他問觀眾說:「你們相信我不會掉下來嗎?」大家都相信,他又說:「你們相信我不用平衡桿也不會掉下來嗎?」不知道,因為這支平衡桿很重要,是重心的工具。結果他就放下平衡桿往返走一趟,依舊沒有掉下來,大家給他熱烈的鼓掌,「太厲害了!」他說:「你們相信我都不會掉下來嗎?」大家都說相信,「那你們有誰敢讓我背著他再走一次呢?」在場沒有半個人願意,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後來有一個小朋友自願出來,走鋼索的人就把他背在背上,小心翼翼的前進,最後仍然安全的走過,大家再次的給他最熱烈的掌聲。請問,在下面的觀眾真的相信走鋼索的人不會掉下來嗎?相信。那背在背上的小朋友他相信嗎?也相信。然而這兩種信不太一樣吧──觀眾的相信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相信(反正摔下來的不是我),小朋友則是以當事者的角度來相信自己被背也不會掉下來(這就跟自己有關了);觀眾的信是Believe(相信),小朋友的信是Trust(信靠),信「靠」就比相「信」多一個動作,英文也是兩個不同的字,中文可能只有一個「信」。相信對方不會摔下來和相信自己被背也不會掉下來是不同的,這是從相信到信靠。

Ⅱ、先猶太後希臘

1、揀選(Election):亞伯拉罕
首先我們來看順序的問題,Jew first, also Greeks,為什麼猶太人先呢?一般我們說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希利尼人代表的是沒被上帝揀選的人,叫作外邦人(現代中文譯本),為什麼保羅會說「猶太人先」呢?聖經說上帝在世人中、在吾珥地揀選一個人,這個人跟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上帝就是揀選他,他叫作亞伯蘭,上帝還給他改名叫亞伯拉罕,尼希米第九章7節說:「祢是耶和華神,曾揀選亞伯蘭,領他出迦勒底的吾珥,給他改名叫亞伯拉罕。」所以是上帝先揀選了他,並且跟他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揀選你不是因為你特別好,而是要你去做一件事情,透過你,地上的萬族要得到我的祝福,這是我的應許,你肯接受這個責任嗎?」所以他被揀選不是特權(Privilege),而是一個託付。

2、聖言(Revelation):摩西律法
之後上帝在他的後裔中揀選一個人,叫作摩西,上帝要他上山,「我要向地上的人說出我的旨意,現在我要你把它刻在石頭上,教訓他們遵守」,因此我們說猶太人的「先」,是先得到上帝的話,先領受到上帝的啟示,保羅在羅馬書說:「這樣說來,猶太人有什麼長處?割禮有什麼益處呢?凡事大有好處:第一是神的聖言交託他們」(羅3:1-2)。這不是要讓猶太人展現自己是被揀選的族類,「哼,我有你們沒有」,上帝的意思是要他們把這個信息傳講給世人聽,在以賽亞書說:「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作外邦人的光」(賽42:6),所以上帝期待透過猶太人,能夠將上帝的律法教導訓誡給全世界的人知道。人在神的面前,沒有辦法靠行出律法來稱義。

3、救恩(Salvation):耶穌基督
上帝也從猶太人中間讓耶穌降生,所以救恩也是從猶太人出來的。耶穌基督在敘加的古井旁跟撒馬利亞的婦人說:「…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2),既然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所以是猶太人先聽到。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上帝把祂的話寫給摩西知道、上帝讓耶穌基督在猶太人中降生成為救主,來完成這個救贖計畫,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這個救恩不是只有救猶太人,也要救外邦人,「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徒28:28)。

4、審判(Judgment):作惡行善
這樣看來似乎猶太人都便宜佔盡,上帝先揀選猶太人的祖先,上帝也把十誡給他們,耶穌也從他們那裡出來,怎麼不分配一下,怎麼都給他們呢?在這第四點,你就知道那樣的「先」是有代價的,就是審判也是從猶太人先開始,聖經說到的「先」,只有三個,其中一個是說福音,兩個是說審判,這很有意思︰「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2:9-10),我想這樣還算公道吧,你先領受到上帝的啟示,你就要在上帝的面前負責任,所以他們會先受審判。然而不只是猶太人先受審判,全世界的人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所以在福音上面,猶太人在時間上的確是優先,但是在上帝的心中,猶太人並沒有優先,他們是上帝要把福音給世人的一個工具,上帝是揀選他們作為器皿,因為猶太人和外邦人一樣壞,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不是因為他比別人好,猶太人和希利尼人都是罪人,所以優先並沒有比較佔便宜,「…我們比他們強嗎?決不是的!因我們已經證明,猶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惡之下」(羅3:9)。上帝不只是猶太人的上帝,或只作被揀選的亞伯拉罕的上帝,上帝也是外邦人的上帝。耶穌基督不單是猶太人的主,聖經說:「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羅10:12),這句話希望我們要留意,受揀選的人在舊約叫作猶太人,在新約我們說是基督徒,有時候我們會侷限的認為主耶穌只聽我們的禱告,不知道你有這樣想過嗎?耶穌只聽基督徒的禱告?但是經文這裡說「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我常說,還沒受洗的人也可以跟神禱告,上帝也會聽他的禱告,上帝也會聽不是基督徒的禱告,所以你可以鼓勵未信主的人禱告。聖經說,上帝不只是猶太人、不只是受揀選的人的上帝,不只這樣,神還聽他們的禱告並恩待他們,這是我對聖經的了解。猶太人要得救、外邦人要得救,同樣都要受到同一位聖靈的感動,不是說猶太人就不用、外邦人才需要。聖經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所以不論是聖父、聖子、聖靈,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一樣。這樣的話,他們的優先是優先什麼?我把它稱之為「救恩歷史Historical Contingency」的「先」,因為上帝是要透過猶太人把救恩完成、並給予全世界,不是猶太人在神學上比較優先,他們沒有Theological Biological(神學性生物種),不是猶太人的品種比較好或是比較敬虔,而是上帝為了完成救贖計畫,祂使用猶太人來完成祂的救恩,如此而已。

Ⅲ、本於信致於信 (From faith to faith)

1、從亞伯拉罕到耶穌基督
再來我們講第二個問題,什麼叫作由信到信(from faith to faith)──由誰的信到誰的信?第一個我要講的是,從亞伯拉罕的信到耶穌基督的信。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是所有的人類中能夠得到上帝救恩的第一人;耶穌基督是救恩的完成,所有人能夠領受救恩是因為耶穌基督的信。但是這兩個人對耶穌基督的信是不完全一樣的:亞伯拉罕是信靠,信靠上帝的應許(Trust Promise),上帝應許他,他就相信,所以上帝就把他稱為義;耶穌基督是信服,上帝說的,祂就去遵行,所以又比信靠更進一步,最後完成上帝的應許,上帝的應許在耶穌的信服上得到榮耀。聖經說:「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15:6)。而耶穌基督是信服、服從(Obey Fulfill)上帝,直到死在十字架上,「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所以亞伯拉罕才可以稱為義。耶穌的信帶來順服(Submission),亞伯拉罕的信帶來倚靠,所以從亞伯拉罕倚靠的「信」,到耶穌順服的「信」,我們的福音才得到完成,這是第一點。

2、從因信稱義到由信成聖
第二點,對我們個人來說,我們是因為信才進入和神的關係,我們在信裡讓彼此的關係得到完成︰因信稱義到由信成聖。我們的心相信、口承認(Event),一生一次(Once),就可以稱義。然而在稱義之後,我們還需要聖靈和聖經不斷的光照,這是一生的過程(Life Process),這個也是信。聖經這樣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5:1)。聖經也說:「…因為祂從起初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帖後2:13)。所以我們是因信稱義,也是由信到信,從稱義到成聖。

3、從因信蒙恩到蒙恩增信
在成聖的過程中,「信」有它一定的過程。因為從信開始,我們得蒙上帝的恩典,再從上帝的恩典,使我們的信更增添,我們用信心來到上帝的面前,上帝就用恩典回應我們的信心,這樣我們的相信和上帝的恩典就開始產生一個互動。聖經說:「…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5:2),聖經也說:「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提前1:14),上帝的恩典讓我們的信心越來越大,所以信心和恩典是一個良性的互動︰因為信,得蒙上帝的恩典,因為領受上帝的恩典,我們的信心更增添,這個叫作Virtuous Circle(良性循環)。所以當一個人用信心進到上帝的面前時,他領受上帝的恩典,他對上帝的信心就越增添,越增添就恩典越大,所以這是一個循環,信心就越來越成長。如果只是這樣還不夠,因為聖經說,主的恩典不是只有讓人的信心增加而已,還有愛心也會擴大,他會去關心別人的需要,所以他的愛心會產生出來。如果基督徒是那種「越信上帝,上帝越祝福我」的心態,這樣我稱他為自私的基督徒,他一生只有「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給我多一點、給我多一點,我就越相信你」,「信」不是這種的信。還好耶穌基督給保羅的啟示是說:「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主給我的信不是越多就好,還會使我在基督耶穌裡的愛心增加,這個我把它稱作Expansive Circle(擴張循環)。所以我們的信心不是只到上帝與我的關係為止,還要能夠擴大,我相信經過這樣之後,循環回來的恩典和信心是不會在同一個位置、是會不一樣的,這個我把它叫作Progressive Spiral(漸層螺旋)︰信心變成是一個螺旋(Spiral),不再是圓圈(Circle),從基督道理的開端,經過上帝的恩典,漸漸會變成基督長成的身量,這是信心本質的變化,從不成熟會變得成熟。所以我們的信心有Virtuous Circle(良性循環)、Expansive Circle(擴張循環)和Progressive Spiral(漸層螺旋)。至少我們的信心會有三個本質上的改變,第一個,從律法的信心到恩典的信心:我們開始信耶穌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從律法開始,比如「基督徒要做這做那,不能做這做那」來開始,到後來才知道,雖然我會做錯,上帝還是恩典滿滿,雖然別人做錯,我也不會罵他,因為我知道對方也是在上帝的恩典內,這是一個進步,從律法的信心進到恩典的信心。第二個,從投資的信心到奉獻的信心:普通我們開始都是投資性的「信」,「上帝讓我信沒關係,但是祢要給我什麼讓我信祢」,投資就是找報酬,祢要是給我報酬越多我就越信祢,恩典越多我就越信祢,到了奉獻的「信」的時候我就不去想後來的報酬,「上帝祢已經給我了,我不過是將祢給我的一部份獻在祢的面前」,這是從投資的信心到奉獻的信心。第三個,最進步的信心是哈巴谷的信心:「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是從哈巴谷書第二章4節出來的「惟義人因信得生」,他的信心是從「因為的信」到「雖然的信」,哈巴谷第三章17-18節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這個「雖然的信」比「因為的信」還要成熟,普通起初的信是因為上帝愛我、因為上帝保護我、因為上帝賞賜我,當然我相信祢啦,「因為的信」是起初的信心,「雖然的信」則是成熟的信心。所以我們的信心跟上帝互動之後,應該是會越來越進步而成熟。

Ⅳ、義人因信得生 (Live by faith)

1、信心的本質
最後我們來講「義人因信得生」、「義人由信來活」,我的解釋是Live by faith,不是Life from faith,是「靠信來生活」。信心的本質是什麼?希伯來書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這是和合本的翻譯,現代中文譯本就翻譯為「信就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所盼望的事就是還未發生的事情,你對一個人還不認識的時候,你敢相信他嗎?你有把握嗎?這個叫作Promise Keeper。每次有人結婚時,牧師一定會問新郎說:「將來不管對方變得美或醜、健康或疾病、富足或貧窮,你還會愛對方嗎?」當新郎回答「會」的時候,新娘就用信心來接受,這個叫作對盼望的事有把握,這樣的信心是因為相信新郎說的話算話,他是信守承諾者。這是第一個,你對人的信心是你相信對方說的話,將來對方會照著去行。第二個信心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尚未看見的事情,你敢相信嗎?這回新娘的眼睛被蒙起來,新郎站在新娘的後方,然後新娘往後倒,由後面的新郎把她接住,你玩過這個向後倒的遊戲嗎?你要往後倒之前,你的感覺就是你對對方的信心、你敢放心的信心有多少,沒看見也敢相信,因為他是我背後的支持者(Back Supporter),在我的眼前愛我疼我,這沒有什麼稀奇,我沒有看見的時候,仍然相信對方愛我顧我,這樣我對對方是真的信心。所以信心有時間上的前方未臨,還有空間上的眼睛未見,如果這兩樣你都相信,那麼這是真的有信心。這是信心的本質。

2、信心的層次
第三,信心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頭(Head),第二個層次是心(Heart),第三個層次是手(Hand),所以有三個H。第一個層次就是我用頭腦來相信,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6節:「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信心要有行為才得以完全,在這裡就提到了前兩層次的信心︰頭腦的信就是「信有神」,就是有神論,這種信心是頭腦的信心,這叫作信念(Believe Proposition命題性相信),比如我相信「宇宙有上帝」這句話,這樣我的頭腦有相信嗎?有的,但只是停留在頭腦的相信層次而已;第二個層次的信心是,不只頭腦相信上帝,還相信這位上帝會賞賜找尋祂的人,「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所以這種相信已經進到關係裡,不只是頭腦相信有上帝,而是這位上帝可以和我進入一個相互的關係(Relation),這是From Head to Heart--From Believe to Trust。記得剛才走鋼索的人嗎?觀眾是頭腦相信,被背的小朋友是滿心相信,把自己的性命交在別人的手中,這是從Believe到Trust。最厲害的信心是從心一直到手,耶穌基督就是這樣,亞伯拉罕是Trust,相信上帝說的算話,耶穌基督是順服,上帝說的我就去做,所以不只是相信、信靠而已,而且還用手腳照祂的話去行,這是信心經過行動得到完全,「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雅2:22)。所以由心到手的程度,是能夠順服。從信念到信靠到信服,這樣你的信心就是完全的,真正相信上帝的人會順服在上帝的帶領中。頭的信心是理性的信心;心的信心是感情的信心;手的信心是經過意志到行動的信心。如果就愛的角度來講,聖經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12:30)。從信心的角度來講,這幾種都有需要,信心的層次就進到完全。

3、信心的攔阻
信心有攔阻嗎?有的。信心也有三種攔阻,耶穌基督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一同生長,把他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門徒問耶穌說:這比喻是什麼意思呢?他說: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至於別人,就用比喻,叫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這比喻乃是這樣:種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那落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那落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路8:5-15)。一個人去撒種,但不一定都會有收成,因為中間會遇到不同的攔阻。第一個攔阻就是「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這樣的信心沒有辦法長大;「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這樣的信心遇到困難就夭折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一同生長,把他擠住了」,所以結不出好的果子,這樣的信心因為有思慮、有宴樂影響住他;最後一種是「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這種需要忍耐才能結出果子。

4、信心的果實
信心能夠結出什麼果子呢?信心所結的果子就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信心讓你產生盼望的果子;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信心讓你產生愛心的果子,所以信心應該能夠結出盼望和愛心這兩種果子,這樣的信心才是實在的信心。聖經說:「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在痛苦絕望的情況中,因為你相信上帝,就不會放棄,因為你有「盼望」。那麼「愛心」要怎麼解釋,保羅說:「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容許我這麼說,我們對人的愛心,是來自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今天要是看見有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手是否放得開,就在於你相信明天你有需要的時候,上帝會不會幫你的忙,你要是相信明天遇到困難上帝會幫你的忙,今天你看到別人有困難就不會緊抓在手上,你就敢放得開。你不放的理由很簡單,「給出去,那我明天怎麼辦?明年,十年後我的小孩要讀書時,我給了出去,那我怎麼辦?」因為我不相信那時候上帝真的會供應我的需要,所以當我們對上帝將來會照顧我們的信心越大,今日對別人困苦的愛心就越拿得出來,這就是擴展式的信心,你有信心上帝給你恩典,你不會只留在自己的手上而已,你看到別人有需要,你敢給出去。保羅說:「感謝上帝給我恩典,不只讓我的信心增加,我的愛心也格外增長」「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提前1:14)。所以不是只有信心而已,信心還會生出愛心,不只這樣,甚至他和上帝的關係會慢慢進步,信心就會產生盼望,信心就會產生愛心,這樣的信心才可以結出果子。

Ⅴ、結論:信心的工夫、愛心的勞苦、盼望的忍耐
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教會這樣說:「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的記念你們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保羅對他們信心的行為感到高興,得主紀念。盼望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在信望愛這三樣上面都有進步,我們敢在信心上面下功夫,不只是相信、信靠,而是信服,我們敢把我們所有的擺在上帝的面前、獻在祂的面前。不只這樣,我們對別人的缺乏,我們願意付代價幫忙,當我們覺得做不到的時候,因為我們在主的面前有信心,我們會忍耐,我們相信有一天,上帝會成全對我們的應許。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上帝,祢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亞伯拉罕相信祢的應許,祢就稱他為義,這是我們看見聖經裡全世界第一個稱為義的人。我們也看到耶穌基督因著信,所以順服在祢的旨意之下,將自己犧牲在十字架上,完成祢的救恩。所以信不是只有信靠,信應該還要到信服。主,我們要承認,我們在一生信仰的道路上,可能只停留在頭腦的信念而已,我相信有上帝,我相信上帝愛我,但是卻沒有信靠。我們更欠缺是對祢的信服,我們的信服很軟弱,不只這樣,可能我們的信心只停留在我和上帝之間。求上帝擴張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的信心因為相信祢,我們對別人的缺乏困難會產生愛心。幫助我們,讓我們從『因為的信心』慢慢能夠成熟,進到像哈巴谷『雖然的信心』。在祢的面前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一):福音(1)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1.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羅馬書一章1417節    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新的一年開始,我們教會也開始推動小組的事工,我在想應該從哪裡作為我們的起點、作我們推動事工的中心︰我想應該是福音。對基督徒來講,福音可能是耳熟能詳的一件事情,可是當我重新再回到讓馬丁路德受到感動的這幾節經文來看的時候,神讓我有新的學習。不知道當我們講到福音的時候,或是講到傳福音的時候,你會不會馬上想到:「對,我們要向還沒有信主的人,告訴他要信耶穌」,福音是這樣嗎?是的。我的問題是:「福音只是這樣嗎?」不是。福音應該比這個還多,因為當保羅說:「我寧可到羅馬也傳福音給你們」的時候,你要知道,聽他、信他的對象都是基督徒,是信德已經傳遍天下的基督徒,保羅說:「我還要向你們傳福音」,他要傳什麼?到底福音是什麼?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今天的經文不長,只有四節:「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希利尼人」就是有文明的人,「化外人」就是野蠻人,保羅用對比的方式來說明所有的人都需要福音,不一定要大學畢業,不一定要有修養的人才需要福音,那些都沒有唸過書的人也需要福音,可是保羅又說:「我都欠他們的債」,這是第一個重點。「…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這是指在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先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這裡提到猶太人或非猶太人順序的問題。「…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他不是說神的愛,他是說神的義,我們有時候強調神的愛到一個程度,我們忽略福音的重點所顯明的不是神的愛,而是神的義,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要講的是粗體字的部分。第一個重點,前面這幾節經文是保羅對福音的「態度」,他有三個態度,等一下我會說明;第二個重點是,福音彰顯的是「神的公義」;第三個重點是,福音完成的是「上帝的大能」。  

保羅對傳福音的三個「態度」是:「欠債的態度」、「情願的態度」和「無羞愧(不以為恥)的態度」。「上帝的公義」(在這裡就沒有多說,我必須要引用其它的經文來讓大家了解):有審判性的公義,在羅馬書第一章18節就提到「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另外還有恩賜性的公義和代贖性的公義,等一下我們會再說明。「神的大能」包括聖父、聖子、聖靈彰顯出來的大能,讓福音和神的公義得以彰顯。所以今天我們要從這三方面再一次來學習「什麼是福音」。  

Ⅰ、引言:領袖是負債者
(Max De Pree:Leadership is an art)

介紹一個人給大家認識,這個人叫作Max De Pree 他是Herman Miller的CEO (執行長),Herman Miller是一間全世界很大的名貴傢俱公司,家具品質很好,他也是一個相當好的CEO,不只這樣子,他還是福樂神學院董事會的董事(Fuller Seminary, Board),而且當了四十年的董事,今年年初剛退休,他的女兒就接續在福樂神學院當董事。他讓我很喜歡的是他所寫的一本小書,書名是Leadership is an art(中譯︰「領導的藝術」,陳淑媛譯,洪健全文化基金會出版),雖然不大本,但是很有內容,我就要引用他書中的一句話:「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of a leader is to define reality. The last is to say thank you. In between the two, the leader must become a servant and a debtor.(一位領袖的第一項責任,是要界定事實。最後一項,則是要說「謝謝你」。在這兩項之間,領袖必須成為一個僕人、以及一個欠債者)」。為什麼找到他呢?因為我問自己說:「為什麼保羅要用欠債者的態度來講到傳福音呢?」結果從網路上一找,就找到這個人,這個人是以欠債者的態度來描寫一個領導者。昨天在創世紀查經班的時候有稍微花時間解釋過這個意思,今天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可能沒有時間詳細地講,所以我大概的講一下。首先領導者的起步是以眼光作為開始,他必須要對他帶領的前面有一個很清楚的看見―─要帶人家到哪裡去。當這個領導者結束領導的時候,是以感恩的心作結束,蠻有意思的,用眼光作開始,用感恩作結束,在這兩者之間,領導者扮演兩個角色,對人是服侍者,對事情是一個負責任的人,a servant and a debtor,是一個僕人,也是一個負債的人。從這裡開始講到,當我們傳福音、帶領人信耶穌的時候,為什麼是一個負債者呢?

Ⅱ、保羅傳福音的態度

1、負債者(debtor):蒙神恩典、責任託付

保羅傳福音的第一個態度,是以一個欠債者(debtor)的態度,因為他知道自己蒙了神的恩典,得到福音的好處。當你蒙了恩典你就是欠了人家恩情債,我們說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一生都還不完,我們變成一個欠債者;向神來講,是一個蒙神恩典的感恩圖報,會覺得要盡我所能的報答這個恩典,這是保羅對上帝欠下的恩典債,「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4)。可是上帝不要保羅還,上帝什麼都有;「你不必還我」,上帝說:「我拜託你一件事情」,這個叫作信託債Trustee(受託人)。當我把一百萬給你,跟你說:「你把這個錢拿去給某人」,你已經是欠某人的債,因為我把這筆錢交給你,如果你沒有給他,你就是欠他,我是要把這筆錢給某人的,你跟某人本來都沒有關係,但是因為我把這個寶貝的東西交給你,跟你交代,我要把這個東西交給某人時,你所欠的債不是欠我,而是欠某人了,因為我的意思是要你拿給某人,這個叫作信託債。保羅跟神說「好,我欠你恩典的債,我要還你」,上帝說:「不要,我把這個交給你,你把這個消息去傳給別人」,這個是傳福音的起源。為什麼你是欠那些沒有信主的人的債呢?那是上帝的信託,就是責任已經託付給你了,對所託的,你要有忠心;對所領受的,你有感恩的心。所以這裡有兩點讓我們變成欠債者,一個是grace(恩典),一個是trust(信託);上帝讓我們領受福音的恩典,我們欠上帝這個感恩的債,上帝把這個責任交託給我們,我們欠所有還沒有聽過福音的人一個信託的債。保羅說:「我都欠他們的債」,「我都欠他們」是Trustee(受託人),他是福音的受託者。「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7)

2、情願者(eager):
得不得時、常作準備

那麼如果是欠債,你就還嘛,這個叫作責任,沒有什麼好誇口的。可是保羅不只是一個欠債者的心態,他還是一個起跑者的心態,這是保羅的第二個態度。這個心態,中文叫作情願,英文叫作eager(我想eager比情願還情願吧)。這個心態應該叫作蓄勢待發,就像跑百米賽的人擺出姿勢準備好了,只等槍響馬上往前衝,所以是很希望可以達到目標、馬上就要去動作的一個態度,這是一個eager,或是willing(甘心自願)的心態。eager是比情願更急著想去傳福音,而不只是欠債者的心態,欠債的心態有時候是無可奈何的,「好吧,欠債就還吧」,欠債是責任的問題,而eager是主動情願想要的問題,不是被動需要的問題。保羅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4:2),這個得時不得時要傳福音的方法就是生活的見證,好像明光照耀,人家要聽福音也好,不聽福音也好,你都可以傳福音,怎麼傳福音?用你的生活傳福音,用你活出來的表現來影響周圍的人,這是得時不得時都可以做的。可是當你要打開嘴巴的時候,你就要得時才打開嘴巴,不得時就不要打開嘴巴,當別人被你的生活見證感動,開始有興趣了解,為什麼你是這樣的一個人的時候,這就得時了。你已經預備好了嗎?你可以用你的話把福音講清楚嗎?所以情願有兩個情願、有兩個急著要做的事情,第一個是要在生活上能夠活出吸引人的生命,另一個是當別人跟你請教的時候,你用溫柔的心來回答對方,「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你有預備好來回答嗎?有一位我們常常紀念的St. Francis of Assisi(聖法蘭西斯)的禱告,他講了一句話蠻有意思的,他說:「Preach the Gospel at all times. If necessary, use words.(隨時可以傳福音,必要時才開口。)」了解他的意思嗎?不必要時不開口,不必要時開口只是讓人家誤會、討厭,很多基督徒就是生活見證不做,但是拼命開口,人家會覺得你只是假仙,只是嘴巴會講,我們隨時都可以傳福音,是在生活上為主作見證,生活見證是無人能擋得住你的,口傳是要等待機會,必要時才開口。

3、無羞者(unashamed):
為主受辱、輕看羞辱

請問你不敢傳福音嗎?一提到福音你會不會覺得害羞?你為什麼害羞?還是你從來不會為福音害羞?福音會讓你被羞辱嗎?會的。你會害羞嗎?不會。這是怎麼回事?英文的unashamed,我想了好久把它翻譯成無羞者,台語叫作昧歹勢(不覺羞恥),雖然人家會覺得這樣是不好、是笨、是不聰明,可是我不會覺得,人家笑我沒關係,就是這種不在乎受羞恥的態度。因為你要傳福音就有可能受到羞辱,在這邪惡的世代,人對福音不都是歡迎的,所以為主受辱難免,耶穌也講過,在天上會有賞賜,可是因為你確定將來在上帝的面前會有賞賜,你就不會覺得害羞,耶穌基督因為「…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無羞者就是輕看羞辱,不以福音為恥,這是因為往前來講有盼望。有一句話說:「Shamed, but unashamed (受羞辱,但坦然無愧)」,在傳福音的時候,不是每一個人都把你捧上天,你為了福音開始犧牲的時候,人家就會笑你傻,會被看不起,但是你害怕嗎?你害怕被人家講嗎?還是你不害怕呢?所以保羅在傳福音上面他有三個態度,第一個,這是我該做的,因為我蒙受恩典,受了託付;第二個,這是我想做的,我已經預備好了,什麼時候我都可以見證主,如果當人家有興趣時,我已經預備好可以告訴對方,可是我一告訴他,他可能並不接受,他可能會羞辱我的時候,我也不在乎,因為我知道我所相信的主有一天會證明我所信的是對的。所以第一個在恩典上有領受,第二個在態度上有預備,第三個對將來有盼望,所以他不會覺得害羞。「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彼前4:14)

Ⅲ、福音顯明神的公義

1、神對罪惡的忿怒

再來我們講到福音和公義的關係。福音不是顯明神的愛,而是顯明神的義(根據我們剛才所讀的經文)。福音顯明神的愛嗎?是的。可是如果只有講福音顯明神的愛,這樣是不夠的,那只有講到一部份。福音顯明三點:顯明神的公義、神的慈愛還有神的智慧。第一個,為什麼人需要福音?這裡問題就來了,「祢做祢的上帝,我做我的人,河水不犯井水,為什麼我需要祢呢?」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我需要福音?我沒有問題啊!」問題在於你要講福音就要先講禍音,你說有好消息,有什麼好消息,因為有一個壞消息在前面,那個壞消息就是上帝對罪是不能忍受的,這是福音的需要。為什麼我需要福音呢?因為上帝對罪惡是要審判的,這是上帝公義的第一項,審判性的公義(Judicial Righteousness),這是福音的前提,沒有這個禍音,我們不需要拯救、不需要福音,也不需要十字架。所以審判性的公義,這是福音的基礎,公義是為主要的,所以保羅說:「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2:5)。這個是福音的需要,為什麼需要福音?因為神是公義的神,神對罪惡是憤怒的──這是壞消息。

2、神對罪人的慈愛

好消息是,神對罪人是慈愛的,你聽過這句話嗎?「God hate sin, but love sinner.(上帝恨惡罪惡,但疼愛罪人)」,這就把上帝自己陷入一個矛盾的地步,神對罪人的慈愛,表現在祂想把這樣的義給人,這個叫作恩賜性公義(Imputed Righteousness),就是祂把義當作禮物給我們,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這是神的目標,「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5:21)。但是問題在這裡有一個矛盾,神如果不在意就給我們,那麼祂原來審判性的公義就有了問題,如果照祂審判性的公義來處理,那祂的愛就沒有辦法彰顯,這就把神put on dilemma (置於困境),慈愛和公義就變得難以兩全︰你做錯就要付代價,這是公義,可是如果你做錯,我不忍心讓你付代價,我要幫你付代價的話,這個叫作慈愛,可是我一幫你付代價,那個公義就有了問題,所以這個公義和慈愛怎麼樣能夠達成兩全呢?

3、憑耶穌血藉人信

最後的答案就是十字架。為什麼基督教一直講說,福音的重點在十字架,因為這是上帝在歷史上讓祂的孩子耶穌基督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流血,願意相信的人就可以拿到這個恩典的義,所以福音的整個重點是神的義,是在十字架上彰顯的,這是上帝的智慧。祂要把審判性的公義和恩賜性的公義藉著十字架代贖性的公義(Vicarious Righteousness)拉在一起,所以上帝不是白白的給我們,祂是付了很大的代價給我們。耶穌在十字架上處理的是審判性的公義;當人用信心來接受耶穌的犧牲時,神就把這樣的義給我們,這個叫作恩賜性公義;讓審判性的公義和恩賜性的公義拉在一起的就是十字架代贖性的公義。所以說,福音是把神的義彰顯出來,其中神的愛是在耶穌替我們死,神的公義是在審判耶穌上面,神的智慧就在把這兩者拉在一起的十字架上。羅馬書第三章25節這樣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我想這一句話很簡單的就把我們想要表達的說的很清楚,為什麼用神的義來作重點,而不是用神的愛,因為神的愛只有講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吧。

Ⅳ、福音乃是上帝大能

1、上帝預定施行救恩

這樣的一個救恩怎麼樣能夠彰顯呢?神必須要投入很大的能量,才可以有辦法把這個救贖計畫完成,所以福音是神的大能。我以整個宇宙來看,福音怎麼樣能夠慢慢的involve(參與其中)可以產生它的效果呢?第一個就是我們長老會或是加爾文主義最強調的,就是預定論(Predestination),就是神必須要決定要拯救罪人,否則整個故事都沒有了,就是天父不是要我們預定受刑罰,是預定要我們藉著耶穌來得救,神必須要先有這個決定,代表這是神的主權,祂決定要施行救恩,「因為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帖前5:9)。

2、十架流血成就和平

再來,這個決定必須要有人來完成,就是有人願意為我們罪人付上最高的代價,這是聖子耶穌基督祂在十字架上流血所成就的和平,滿足神審判性的公義,讓所有世界的人跟祂和好,「既然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1:20),這是犧牲(sacrifice)、這是恩典(grace)。

3、聖靈感動為罪自責

可是這個歷史上的事實怎麼樣成為我們每一個人主觀上的經歷呢?這就需要聖靈的工作,聖靈要感動我們,讓我們對我們的罪產生一個敏感,否則的話,我既然不覺得自己有罪那我就不需要福音,對不對?我講過,福音是因為人有罪,神要審判罪,所以才需要福音,所以人必須要有這個感覺,你才會覺得自己需要福音,如此耶穌基督的犧牲才能夠應用在自覺有罪的人身上,所以約翰福音第十六章8節說:「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這個就最清楚了,我們有罪,而神有義,神要審判,但是神又有恩賜性的義要讓我們逃離將來的審判,所以給我們這個機會,你願意抓住這個機會嗎?這個是conviction(說服力),聖靈做一種感化(influence)的工作,讓我們確信自己是需要神的恩典的。這是聖靈的能力。

4、心信口認稱義得救

當有人被聖靈感動以後,他就希望來接受這個福音,這樣的決定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心,另一個是口,當你的內心決定要接受耶穌這樣代贖性的公義、要領受上帝恩賜性的公義時,神就給你一個機會把你內心的需要公開的表達出來,所以稱義得救有兩個部分,心信是private(私下的),口認是public(公開的)的一個表達,我們的受洗典禮是口認的部分。羅馬書第十章10節說:「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內心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願意接受耶穌的救恩,而也有機會使其願意公開的把這個決定表達出來,在上帝那邊就把這樣的人稱為義justification(稱義)。

5、學習基督除舊佈新

大部分我們都把福音講到這裡就停了,上帝預定了救恩,耶穌在歷史上已經為我們釘十字架了,聖靈感動我,我要信主,我受洗了,好像福音到這裡就結束了,這是很遺憾的;這個就是說,對非基督徒的福音就到這裡,可是對基督徒而言這個福音才剛開始。我常常跟受洗的弟兄姊妹說:「受洗是入學,不是畢業」,福音才要正式在你身上產生它的作用,那就是受洗以後我們不是只有領受基督的恩典,我們還要學習基督的榜樣,這是一生的功課,不是一次見效的,要把你的老我(舊脾氣、老習慣)慢慢的剝掉,改換成新的,也就是學習真理,讓你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人;是因為學習基督而讓你被人羨慕說:「唉呀,如果信耶穌是這樣,那我也要」,因這個人以前是那樣子,現在變成是這樣子,生命的轉變是福音的重點,「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如果你們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0-24)。學了基督,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是越來越有神的真理仁義和聖潔,這是福音的目的。這樣的福音我們必須要一直地傳,傳給弟兄姊妹,不能只有傳「耶穌為你死,你信了祂就可以因信稱義」,這樣不夠──這樣是對,但是只有一半,後面這一半也必須要了解,這是成聖(聖化sanctificatio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會走的那麼好,我們有時候會軟弱、會跌倒、會往後跑,可是神就堅持要幫助我們走完這條成聖的道路,所以這是彰顯出神的信實(faithfulness)。

6、基督再臨得著榮耀

最後當我們離開世界,基督再來的時候,所有接受祂恩典的人,就會得到榮耀,福音最後是以Glorification(頌讚)和Glory(榮耀)來結束,這些都是神的大能。「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7)。

Ⅴ、結論:別無可誇 只誇十架

所以保羅說:「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福音是我的全部,我沒有別的可以誇口,如果一定要誇,就誇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年度,在一年開始的時候,讓我們再一次在福音上面有所學習,讓福音成為我們的生命,讓福音不是只是一個工具,不是一個帶慕道友到教會的方法而已;讓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願意常常聽、信、講、做,關於這個福音所帶給我們的恩典;讓我們的生命不斷的被福音來改變,讓我們越來越有耶穌基督的形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人格上面,求主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