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四十二):新約禱告(二)撒迦利亞(NT PRAYER.2)(Zechariah)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四十二)
新約禱告(二)(NT PRAYER.2)
撒迦利亞(Zehariah)
時間:二0一一年七月十七日
經文:路加福音一章79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Ⅰ.引言:讚頌詩Benedictus(天主教晨禱頌歌)
        施洗約翰出生後第八天,按習俗撒迦利亞與伊利沙伯要給兒子行割禮,那時撒迦利亞做了一個禱告。今天的主題就是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的禱告。
        天主教徒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每天有晨禱與晚禱。他們稱晨禱為清晨「讚美」(lauds),稱晚禱為黃昏「感謝」(vespers);一早起來就讚美上帝,晚上睡覺以前,則獻上感謝。每天他們吟唱詩歌作為讚頌,譬如早晨詩篇:「耶和華阿,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心意,並要儆醒。」(詩5:3)「我要歌頌你的力量,早晨要高唱你的慈愛。」(詩59:16)晚上則是:「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詩116:17)「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詩141:2)其中很特別的是,他們早上會唸撒迦利亞讚頌詩(Zechariah’s Benedictus),晚上則唸馬利亞的尊主頌(Mary’s Magnificat),以下就是撒迦利亞頌歌(Canticle of Zechariah),是用平板的音調來吟唱這些禱詞:
Blessed be the Lord, the God of Israel;
主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 He has come to His people and set them free. 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 He has raised up horn of salvation for us, in the house of His servant David. 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 Through His holy prophets, He promised of old; 正如主藉著從創世以來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話, That he would save us from our enemies; from the hands of all who hate us. 拯救我們脫離仇敵和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 He promised to show mercy to our fathers; and to remember His holy covenant. 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念他的聖約, This was the oath He swore to our father Abraham: 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 To set us free from the hands of our enemies; 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 free to worship Him without fear, holy and righteous in His sight, all the days of our life. 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的用聖潔、公義事奉他。 You, my child, shall be called the prophet of the Most high; 孩子呀!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 for you will go before the Lord to prepare His way, 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預備他的道路, to give His people knowledge of salvation, by the forgiveness of their sins. 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 In the tender compassion of our God, 因我們 神憐憫的心腸, the dawn from on high shall break upon us; 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 to shine on the those who dwell in darkness, and the shadow of death; 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 and to guide our feet into the way of peace. 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Glory to the Father, and to the son, and to the Holy Spirit, 榮耀歸與聖父、聖子、聖靈, as it was in the beginning, is now, and will be for ever…Amen… 從起初到現在,一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Blessed be the Lord, the God of Israel; 主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 He has come to His people and set them free. 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他們用簡單的曲子唱出這段經文。另外,天主教徒也習慣在每一次誦經最後加上「榮耀歸與聖父、聖子、聖靈,從起初到現在,一直到永永遠遠。阿們!」這是他們一個很好的傳統。 Ⅱ.撒迦利亞的驚奇(Zechariah’s Startle) 1.老邁義人祭司卻無子嗣         撒迦利亞是位年老的祭司,他和妻子伊利沙伯被描述為「義人」,這在聖經中並不常見。時間是在希律王統治的時代,撒迦利亞是亞比雅班裡的祭司(當時有二十四班輪值值班,雅比雅是第八班,他們一年輪班兩次,每次一週),伊利沙伯也是亞倫的後代,夫妻二人都出身祭司家族,在上帝面前都是義人,卻沒有孩子,他們一直禱告,直到伊利沙伯已經不可能生小孩。「當猶太王希律的時候,亞比雅班裏有一個祭司,名叫撒迦利亞;他妻子是亞倫的後人,名叫伊利沙伯。他們二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只是沒有孩子;因為伊利沙伯不生育,兩個人又年紀老邁了。」(路1:5-7)這樣的景況就像舊約中的亞伯拉罕,雖是義人,受上帝呼召,卻沒有孩子。「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創18:11) 2.抽籤聖殿燒香天使顯現         在一次撒迦利亞值班的時候,他一如往常到聖殿中燒香,卻沒想到遇見了天使。「撒迦利亞按班次在上帝面前供祭司的職分,照祭司的規矩掣籤,得進主殿燒香。燒香的時候,眾百姓在外面禱告。有主的使者站在香壇的右邊,向他顯現。」(路1:8-11)由此可見,天使常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在人們做例行公事的時候顯現。譬如,牧羊人晚上值班的時候,天使向他們顯現。「在伯利恆之野地裏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路2:8-9)其實撒迦利亞理應期待天使,因為他在聖所值班,是最靠近天使的地方(在約櫃上有兩位天使),但他卻沒想過天使真的會向他顯現,因此他嚇了一跳。 3.禱告蒙神應允卻不相信         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伊利沙伯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撒迦利亞對天使說:『我憑著甚麼可知道這事呢?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紀老邁了。』」(路1:13, 18)所以他一面禱告,一面不信。其實小信的不只是他,連初代教會也曾如此:當使徒彼得被抓入獄時,教會為他開通宵禱告會,上帝垂聽他們的禱告,把彼得救出來。當彼得回到教會時,卻沒有人相信他會被放出來。甚至有一個女孩聽出來是彼得,趕緊轉身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時,卻被指為瘋了,說那一定是彼得的鬼魂,因為他們認為彼得已被處死。「(彼得)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彼得敲外門,有一個使女,名叫羅大,出來探聽,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他們說:『你是瘋了!』使女極力地說:『真是他!』他們說:『必是他的天使!』」(徒12:12-15)我們也常常如此,就是因為我們做不到,所以才禱告,而我們往往一面禱告,一面又不信。 4.有以利亞能力為主前驅         接著,讓撒迦利亞吃驚的不是年邁妻子得以生孩子,而是這孩子要扮演以利亞的角色,這是一位特別的孩子。舊約最後一個先知瑪拉基,他最後一句話,提到在彌賽亞來臨之前,有一位以利亞會先來。自從上帝跟瑪拉基說了這話後,上帝就不再跟先知說話長達四百年,所以以色列人有四百年聽不到上帝的話。在他們淪為亡國奴,從巴比倫到波斯,自希臘到羅馬帝國,他們殷殷期盼著彌賽亞救世主,把他們救出來。他們記得上帝說過,彌賽亞來之前,以利亞會先來。所以猶太人有一個習慣,每逢踰越節,家族吃飯時,一定擺放一張空椅子,這空椅被稱為以利亞椅(The chair for Elijah),就是希望以利亞來的時候,可以到他們的家,因為以利亞來,就代表彌賽亞不遠了。所以你能想像撒迦利亞有多害怕嗎?因他的孩子將成為把彌賽亞引到這個世界來的孩子,是個先鋒的角色。天使對撒迦利亞說這孩子:「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面前,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路1:17)內容如同舊約的瑪拉基書最後兩節所說的:「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5-6)這事對撒迦利亞而言,非同小可,因為妻子要生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所以他是又驚又喜。 5.不信神的恩典有口難言         但由於他一開始不相信的態度,所以天使說:「你既然不相信,就不要講話。」於是,他變成了啞巴。「到了時候,這話必然應驗;只因你不信,你必啞巴,不能說話,直到這事成就的日子。」(路1:20)他有九個多月的時間,有口難言,甚至他的孩子出生第八天要行割禮的時候,別人問他孩子要叫什麼名字,他也只能跟別人比手畫腳。因此,有人說他不僅成為啞巴,連耳朵也聽不到,因為如果他聽力正常,何必比手畫腳。試想,祭司就是現今牧師的角色,一個牧師九個月不能說話,是如何的痛苦。這九個月他能做什麼?除了讀聖經之外,什麼也不能做,這期間發生比較特別的事是,馬利亞在以利沙伯懷孕五個月時的來訪。因此,不僅以利亞來,連彌賽亞都來了,他卻不能說話,只能見證看著,因此這九個月對撒迦利亞而言是很好的學習。         耶穌說,如果你不信,你就好像瞎了眼。「耶穌說:我為審判到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的,反瞎了眼。」(約9:39)當時耶穌使瞎眼的人得醫治、看得見時,一旁的法利賽人即使親眼看見這神蹟,卻不肯承認他就是彌賽亞。心裡若不相信,就會把眼睛所看到的合理化。所以,當你不信的時候,上帝明明回應了你的禱告,讓你經歷了,看見了,但你卻反而看不到。 6.八日施行割禮開口讚頌         到了第八天,約翰行割禮命名的時候,撒迦利亞的嘴巴就打開了,不住地讚美上帝,因為上帝承諾讓他太太生小孩這件事情,已經實現了;並且四百多年前,上帝對瑪拉基說的話,關乎整個種族與國家的預言,也已經實現了,彌賽亞即將到來。因為他的兒子已出生,所以他就開口,稱頌上帝。「到了第八日,他們來要給孩子行割禮,並要照他父親的名字叫他撒迦利亞。……他要了一塊寫字的板,就寫上說:『他的名字是約翰。』他們便都希奇。撒迦利亞的口立時開了,舌頭也舒展了,就說出話來,稱頌上帝。」(路1:59, 63-64)所羅門王在聖殿蓋好,獻殿的時候,也是如此頌讚,所羅門說:「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親口向我父大衛所應許的,也親手成就了。」(代下6:4)  III.撒迦利亞的讚頌(Zechariah’s Canticle)  他的禱告詞不長,但每一句話都有意義:  1.上主眷顧救贖         第一句話開頭是:上帝是眷顧救贖他的百姓的。「主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路1:68)眷顧的原文意為visit,就是「關心」,如同現今牧師關懷探訪會友,為其禱告、關心其痛苦。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時候,耶和華對摩西說:「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3:9-10)上帝不僅眷顧,更施行救贖。  2.興起拯救的角         上帝要興起拯救的角,來完成救贖,「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拯救的角。」(路1:69)「角」的原文為horn,horn往往讓我們想到法國號,然而上帝興起的不是法國號的號角,而是野牛的角,這樣的角是會讓敵人受傷的:「耶和華啊,你的仇敵都要滅亡;一切作孽的也要離散。你卻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詩92:9-10)因此上帝要興起的角,是要打倒敵人、釋放我們的角,是武器,而非樂器。  3.歷代先知期待         他所經歷的,正是歷代先知的期待。「正如主藉著創世以來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話。」(路1:70)自古以來,先知們相信只要彌賽亞來,他們就可以得救。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向他的兩個門徒說明,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將經上所講的彌賽亞,其實就是耶穌自己,講給他們聽。「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24:27)因此耶穌很清楚地說,自己就是人們所期待的彌賽亞。  4.拯救脫離仇敵         然而,他們的敵人是誰?以色列人認為是羅馬兵。因為他們當時活在羅馬殘酷的統治之下,所以他們認為,拯救脫離仇敵,那仇敵指的是羅馬。「拯救我們脫離仇敵和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路1:71),「求你救我脫離仇敵的手和那些逼迫我的人」(詩31:15),簡而言之,以色列人希望自羅馬帝國中獨立。  5.記念列祖聖約         他們相信,因為上帝曾經應允其祖先亞伯拉罕、甚至發誓,所以上帝必然守信守約完成拯救。「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念他的聖約,就是他對我們祖先亞伯拉罕所起的誓。」(路1:72-73)亞伯拉罕在獻上以撒之後,上帝確實對他起誓:「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6-18)所以以色列人記著「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這句話,卻忽略後面還有:「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所以撒迦利亞一開始的禱告,基本上是一個只為以色列人的禱告,只想到上帝要拯救以色列脫離所謂的敵人──羅馬人,認為上帝會興起一個拯救的角,把羅馬帝國打敗,讓他們得到自由,這是他的想法。 6.終身聖潔侍奉        然而,下一句卻離開這樣的民族思想。當他們被救贖出來後,是為了要終身聖潔侍奉:「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的用聖潔、公義事奉他。」(路1:75)撒迦利亞想到,拯救的目的,是為了要讓人們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和公義侍奉上帝。上帝讓摩西去見法老,要法老釋放以色列人時,他說:「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出8:1)所以救贖的目的是要侍奉,而且是用聖潔、公義來侍奉。 7.主前預備道路         撒迦利亞接著轉頭看他手中八天大的嬰孩,跟他說:「孩子呀!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面前,預備他的道路。」(路1:76)如同以賽亞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路3:4)所以約翰一生就是讓主耶穌比較容易顯明在以色列人的面前,替耶穌舖一條路。 8.救恩罪得赦免         這條路是要讓人們從罪惡裡面得到赦免的路。撒迦利亞禱告至此,對彌賽亞所要做的事情,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在此之前,他想到的是,敵人是羅馬帝國,而上帝祝福的對象是以色列人,讓以色列人可以脫離羅馬帝國殘暴的統治,這是他本來對於救恩的觀念。可是當他說,得救是為了要終身聖潔地服侍上帝時,他發現,上帝的救恩不是只給以色列人,而是給所有在罪惡中等著要被釋放的人;並且讓他們失去自由的,不是羅馬人而是罪惡,是罪惡帶來的內心的黑暗,故此他提到「救恩」。「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路1:77)「我們在愛子裏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西1:14)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剛開始他將問題歸因於外部因素:今日所有的困難,皆起因於羅馬帝國,一旦解決政治上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會消失;並且,上帝只愛我們──亞伯拉罕的後裔。實際上在上帝的應許當中,包含了萬國要因他們得到祝福。於是,撒迦利亞念頭一轉,想到上帝的愛並不侷限於以色列人,他要祝福的是全世界的人。並且,人們需要得救,不是因為受制於羅馬帝國,而是因人們的罪;是罪讓我們被綑綁,不是外在的帝國或制度。所以,禱告在此有一個很大的轉變,當你將問題歸因於外在時,你便失去機會去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暗。上帝的恩典,不只處理外面的問題,他還要對付你內心的問題,就是人裡面的罪性。  9.上主憐憫心腸         救恩完全出自於上主慈悲的心腸,「因我們 神憐憫的心腸……」(路1:78)當以色列人拜偶像以後,摩西幫以色列人跟上帝禱告,耶和華要摩西躲在石頭的縫裡面,向他宣告:「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34:6)因為上帝的憐憫與恩典,我們才有機會得救,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什麼特別的才能。  10.清晨日光照亮         禱告的最後兩句:「上帝,因為你有恩典,所以你就讓光,從天上照到黑暗當中。」這是第一個恩典。光一照射,在黑暗中的人才會發現,原來自己身處黑暗中;之前在黑暗中的人並不自知,認為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但一旦發現是自己造成的,便有機會突破黑暗。「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路1:78-79a)約翰福音一章5節與9節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這光不僅照亮以色列人,還要照亮一切世上的人。  11.引到平安路上         光照後,更要引導人們往光的方向走,才能走出黑暗。所以,最後撒迦利亞禱告的結論就是:「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9b)你要走到平安的路上,就需要自己一步一腳印地走,不是用眼睛,或是用嘴巴,而是一步一腳印離開自己所處的黑暗,才能走向光明。「平安」是必須當做走路的鞋來穿:「又用平安的福音當做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弗6:15)  Ⅳ.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我們可以從這短短的禱告中,學習一些功課:  1.禱告全心相信         不要像撒迦利亞一樣,一面禱告,一面懷疑。雅各書說:「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也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雅1:6-7)  2.救贖為了服侍         我們要記得,上帝給我們恩典,不是要讓我們將來上天堂,而是讓我們在今天就可以侍奉,英文叫做saved to serve。救恩有其目的,就是讓我們得救之後,可以在上帝的國度侍奉。所以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救恩,是讓人們得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他(路1:74-75)。我覺得侍奉有兩方面:「敬拜」是一種侍奉。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 神,單要事奉他。」(路4:8)這是耶穌受魔鬼試探時,與之的對話,其中明白地說明,敬拜是侍奉,當我們願意敬拜上帝,到上帝面前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對上帝有更深的認識;我們願意靠近上帝、聽上帝的話、親近上帝、敬拜上帝、知道上帝的心意以後,下一步的侍奉就是要去「遵行」他向我們顯明的旨意。         以弗所書六章6節:「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 神的旨意。」所以侍奉包括敬拜上帝,以及遵行上帝的旨意。週日來教會做禮拜,這是敬拜上帝,目的就是希望在敬拜的時候,能夠對上帝的旨意,多知道一點,這只是侍奉的一半,知道了以後,希望週間能把知道的上帝的旨意,遵行在生活當中,為什麼要這樣呢?當你愈知道上帝的旨意,並且願意在生活中實踐的時候,你愈會發現,你的生命正被改變,這個才叫救恩,也就是你的腳開始在平安的路上行走。因為當我們願意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就慢慢能結出成聖的果子,就是加拉太書所提到的聖靈的果子,我們的人格會被改變,會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就是永生。「你們既從罪裡得了釋放,做了 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羅6:22)所以,基督教所講的永生,不僅是耶穌基督一開始藉著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把你救出來,你就得到永生,其實還有一生的過程。救贖之後,你才可以侍奉上帝,侍奉就是願意親近上帝,敬拜上帝,對他愈來愈認識;這樣的認識會帶來一種願意實踐的意志與行動,接著人就慢慢地被改變,這個才叫做救恩,才是真正的釋放。  3.為主預備道路         第三,我們要學習的是約翰的角色──為主預備道路。在準備這篇講道的時候,回想到我從前剛去恆春時,因為道路蜿蜒窄小且靠海,不能開快車,從高雄到恆春要四個小時。當時恆春省立醫院只有一位內科醫生,所以恆春人很怕生病,如果有人得盲腸炎,只能緊急送高雄,很多病人因為趕不及就死在枋寮。幾年後,政府花錢把路拉直,現在兩小時內就可以到墾丁,這就叫做預備道路,讓恆春人可以比較容易到高雄。為主預備道路就是預備人心,耶穌基督彌賽亞來,是要救我們脫離黑暗,可是問題在於他很不容易到我們心裡面。有兩大原因:過於高傲的人,會覺得自己不需要耶穌;有自卑情結的,會覺得自己不配,認為耶穌會不屑拯救他,因此使耶穌沒有機會到黑暗中把他們拉出來。而約翰要做的,就是讓高傲的或是自卑的,敞開心胸或調整視野,讓耶穌比較容易進入需要被救的人心中,這就是為主預備道路。         試想,如果我是一台馬路工程車,若我要讓恆春人比較容易到高雄,當我結束修路時,這台車就要開到路邊,不能停在路上,否則只會讓交通不順,這就是預備道路的重點。約翰稱自己為伴郎而非新郎,因為結婚典禮時,伴郎會比新郎先入場,其入場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大家注意他,而是告訴大家「新郎就在後面」,那一天的主角是新娘新郎,伴郎、伴娘不能喧賓奪主。約翰很清楚知道這點,他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28-30)我多麼希望我們教會在帶每一個福音朋友來耶穌面前的時候,記得自己的角色是伴郎,所以做你該做的事情,當福音朋友因著你到耶穌面前之後,你就要退下來,不要一直介入其中,覺得非有自己不可。我們每個人都是為主預備道路的人,如同約翰一樣。
 4.引到平安的路         上帝的愛,讓耶穌十架的光芒,照射入我們的黑暗中,目的是把我們引到平安的路上。有人認為平安就是沒有敵對(no enemy)、沒有爭吵與敵意,這樣的平安顯得太單薄(pale)與單調,非黑即白,消極避免吵架而已。聖經裡的平安,遠勝於前者。在希伯來文中,平安稱為shalom,其意思是「我們的愛與關係是很豐盛的,關係是很和諧的──harmony 與 abundance」。所以平安存於關係之中,上帝讓我們得救的目的,是為了引我們到平安的路,這會帶出什麼「關係」呢?包括我們跟上帝的關係、跟鄰居的關係、跟環境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這四個關係向度,如果有問題、不是和諧豐盛的,我們就是在黑暗裡,就不是走在平安的路上。耶穌來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跟上帝、跟自然環境、跟社會鄰居、跟自己的關係都能達到和諧豐盛的狀況。所以以弗所書二章16-17節說:「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V.結論:照亮黑暗、引到平安         何謂救恩?救恩就是耶穌十字架上愛的光芒,照亮我們內心的黑暗,並且把我們帶領到平安的路上。最近好消息頻道有個節目談到家庭與婚姻,他們為了幫助那些打電話求問的人,就找了約一百個志工,培訓他們,其中我去教授一堂課主題為「成癮」(addiction)。備課時,我發現成癮並不是只限於藥與菸而已,菸、酒、藥只是成癮的一小部分,工作狂、電腦、網路、性、巧克力等等都可以是一種癮。你知道為什麼會上癮嗎?因為癮一開始,都會讓我們的快樂中心放電(大腦內部機制)。罪跟癮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每一個罪一開始都會伴隨著快樂,都存有一點好處,人們一開始會高估自己,自認不會上癮,因此持續享受好處,不知不覺就漸漸被引誘,再也無法脫離。         如同以色列人一樣,他們一開始以為是羅馬人的統治讓他們沒有自由,可是撒迦利亞禱告後就發現,似乎問題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在、是自找的。上癮的人會被癮綁住,無法自拔。可是,在癮裡面的人,常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有問題的都是別人;如同在黑暗中的人,看不見自身的黑暗,一直到有光線照到他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發現,原來問題在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一步。然而這只是救恩的第一步,當天上的光照到你,你發現你有這個癮和問題時,你肯不肯靠著上帝的恩典,一步一腳印地走到平安的路上,讓光來帶領你呢?你認為撒迦利亞的禱告跟你有關嗎?不論你是否受洗,你要自問有沒有要改、卻改不掉的壞習慣,甚至這習慣已經綑綁了你?暫且不要一直抱怨外在環境的影響,要記得可能是自己把自己出賣了。你被罪綑綁、壞習慣改也改不掉時,救恩就是上帝先光照你了,你願意接受這個光照嗎?願意承認你有這個問題嗎?一旦承認了,你願意站起來,一步一腳印走到平安的路上嗎?上癮的人最大的困擾是:所有的關係都被破壞殆盡。譬如喝酒成癮的人,他的婚姻生活、工作都被這個癮給破壞了,他自己知道,可是卻無法抽離。救恩就是要賜給我們平安,就是要讓這四個向度的關係有機會可以恢復,所以撒迦利亞的禱告與我們每個人都很有關係。 禱告         「主我們感謝你,撒迦利亞留下一個短短的禱告,讓我們看見上帝你是恩待我們的,因為你有慈悲的心腸,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問題往往不在外面,而是在我們自己裡面。求上帝你從天上光照我們內心的黑暗,不僅如此,求你用十架的愛吸引我們,讓我們願意離開我們的黑暗,一步一步地被帶領到平安的路上。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四十一):新約禱告(一)(NT PRAYER.1)馬利亞(Mary)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四十一) 新約禱告(一)(NT PRAYER.1) 馬利亞(Mary)
時間:二0一一年七月十日
經文:路加福音一章46-55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
MP3:[][]


I.引言:放大鏡 (Magnificare)

 Magnificat,是把上帝放大的意思,也就是把看似遙遠的上帝拉近,一窺他的至尊偉大,願意尊他為大。
       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放大鏡,稱之為Magnificare。Zacharias Jansen(1580-1638)在1595年,15歲的時候,就研發出第一台顯微鏡(Microscope);又在1608年發明望遠鏡(Telescope)。望遠鏡是將很遠的東西、地方拉近眼前;顯微鏡則是把很小的東西放大到眼睛能看得到。把大家沒注意的地方彰顯出來是顯微鏡的工作,而把很遠的東西拉近讓大家看到則是望遠鏡的功能;馬利亞的禱告這兩種功用都有,天主教把它稱為Magnificat尊主頌(與Magnificare同字根)。我們可以看見,透過這個禱告,馬利亞把上帝從遙遠的地方,拉到大家的面前來,讓大家了解上帝的偉大。因為上帝派天使來見馬利亞,這令馬利亞真實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與偉大,這就是Magnificare。而另一方面,如此偉大的上帝,沒有挑選尊貴身份的人,卻選擇了拿撒勒一個平凡的女子來作耶穌的母親,就好像用顯微鏡,將微小看不見的馬利亞放成很大,以致成為耶穌的母親。所以從尊主頌來看,「馬利亞對耶和華」是望遠鏡;「耶和華對馬利亞」則是放大鏡。
II.馬利亞的遭遇(The Encounter of Mary)
1.拿撒勒已許配之童女(路1:26-27; 林後11:2)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個童女那裡,是已經許配給大衛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童女的名字叫馬利亞。」(路1:26-27)約瑟和馬利亞按照當時猶太人的習俗訂婚了,而訂婚的女子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貞潔。聖經說:「因為我曾把你們許配一個丈夫,要把你們如同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林後11:2)馬利亞已經訂婚了,就在等待約瑟跟她結婚的時候,天使來拜訪她。
2.天使來訪問安之驚慌(路1:28-29; 但8:16-17)
       天使來到馬利亞面前,她的第一個反應是害怕。「天使進去,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覆思想這樣問安是甚麼意思。」(路1:28-29)對於天使來訪會感到害怕的不只是馬利亞,但以理也曾有這樣的經驗,「我又聽見烏萊河兩岸中有人聲呼叫說:『加百列啊,要使此人明白這異象。』他便來到我所站的地方。他一來,我就驚慌俯伏在地;他對我說:『人子啊,你要明白,因為這是關乎末後的異象。』」(但8:16-17)在害怕中,馬利亞聽見天使對她說:你要在結婚以前懷孕。
3.未婚懷孕帶來之艱難(路1:30-34; 太1:19)
       一個訂婚的女孩要如何跟未婚夫說她懷孕了呢?你會相信那真是天使所言嗎?約瑟很苦惱,要如何接受這樣的事?而按照猶太律法,淫亂的女子眾人要用石頭將她打死。
       「天使對她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路1:30-34)「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的羞辱他,想要暗暗的把她休了。」(太1:19)但生命是掌握在上帝手中,所以,天使對她說:你可以去看以利沙伯,她之前是不可能懷孕的,但現在已經懷孕六個月了。天使離開後,馬利亞立刻啟程前往拜訪以利沙伯,她是一個求證的人。
4.上帝能力降臨之超然(路1:35-37; 創18:14)
       「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5-37)就像亞伯拉罕的妻子一樣,過了生產的年齡,上帝帶了兩個天使來告訴她,你會有個兒子,她也是說不可能。「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創18:14)所以,當馬利亞到了撒迦利亞家中時,發現以利沙伯果然已經懷孕了。
5.情願順服同時求印證(路1:38-40; 士6:36-37)
       「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離開她去了。那時候,馬利亞起身,急忙往山地裡去,來到猶大的一座城;進了撒迦利亞的家,問以利沙伯的安。」(路1:38-40)天使給了馬利亞印證的機會。在舊約裡,「基甸對神說:『你若果照著所說的話,藉著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我就把一團羊毛放在禾場上:若單是羊毛上有露水,別的地方都是乾的,我就知道你必照著所說的話,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士6:36-37)這是基甸向神求印證的例子,他要一種在自然中不可能出現的情形來印證,基甸總共求了兩次印證。所以人在順服的同時,是可以向上帝求印證的,兩者並不衝突。
6.上帝賜印證超乎所想(路1:41-43; 弗3:20)
       「以利沙伯一聽馬利亞問安,所懷的胎就在腹裡跳動。以利沙伯且被聖靈充滿,高聲喊著說:『…我主的母到我這裡來,這是從哪裡得的呢?』」(路1:41-43)上帝預備約翰(有以利亞的心志)要幫彌賽亞鋪路,所以,當馬利亞來訪時,以利沙伯覺得很特別,連肚子裡的孩子都喜樂地跳動。馬利亞先得到以利沙伯確實懷孕的印證,接著以利沙伯腹中的胎跳動,印證了馬利亞所懷的胎是特別,也同時印證了以利沙伯所懷的胎是特別的,所以馬利亞求印證,上帝不只給她一個,而是三個。「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上帝賜給我們的常常超過我們所期待的。
III.馬利亞的禱告(The Prayer of Mary)
1.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為樂(路1:46-47; 詩34:1-3)
        馬利亞的禱告很短,「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路1:46-47)當一個人真正經驗到神的偉大,就會開口稱頌、讚美、誇耀神「我要時時稱頌耶和華;讚美他的話必常在我口中。我的心必因耶和華誇耀;謙卑人聽見就要喜樂。你們和我當稱耶和華為大,一同高舉他的名。」(詩34:1-3)馬友友,國際知名的大提琴家,喜歡大提琴的人如果聽到他的演奏,聽完就會鼓掌、讚美,這種感覺就是「尊」。會欣賞、快樂、鼓掌、起立,這就是「尊」什麼為大,因為看出他與人不同之處。所以,馬利亞禱告第一句「我心尊主為大」表明了上帝的偉大,祂愛我們,讓耶穌基督為我們降生,這是馬利亞對耶和華望遠鏡的效用,他用信心的望遠鏡頌讚耶和華崇高偉大。
2.上帝權能聖別顧念使女卑微(路1:48-49; 詩144:3)
        反之,上帝對馬利亞則是顯微鏡的效用,把一個不被人看見、微小的顯現在眾人面前,挑選馬利亞成為耶穌的母親。「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他的名為聖。」(路1:48-49)馬利亞是一個平凡的女子,但上帝看顧她,用他的大能大力幫助馬利亞完成大事。上帝用愛心顯微鏡救贖揀選重用馬利亞。「耶和華啊,人算甚麼,你竟認識他!世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詩144:3)。
3.趕散狂傲妄想祝福謙卑敬畏(路1:50-51; 雅4:6)

       馬利亞的禱告除了尊主為大外,接著要說的是彌賽亞的工作,彌賽亞來要做翻轉世界的事。Anish Kapoor(1954~)是一名在印度出生,在英國學習建築的藝術家,他在2010.9.28~2011.3.13期間,被邀請到英國的一個公園Kensington Gardens做一個主題為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的展覽,用大面的不鏽鋼的反射像鏡子一樣,但是經過扭曲,使人看到平時不可能看到的影像,遊客若在這裡照相,影像是上下顛倒翻過來的。
       而耶穌是要把整個世界徹底的逆轉(Radical Reversal),成為一個上下顛倒的國度( Upside Down Kingdom)。在上位者要變成在下面,高的要變成低的,這種全然翻轉是耶穌降生的目的,所以馬利亞禱告的時候,除了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為樂,接下來她就預言說我肚子內的孩子來了,要將世界翻過來。趕散狂傲妄想祝福謙卑敬畏,這是耶穌來要作的第一個翻轉。「他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他趕散了。」(路1:50-51)「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4:6)
       耶穌曾說一個故事,「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阿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11-14)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差,就會在神的面前懺悔,上帝就會原諒他,他便有改善的機會。但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很不錯,在上帝的面前只會想到自己好的一面,他就沒有改善的機會。這就是第一個翻轉,稱為道德革命(Moral Revolution)。一個覺得自己不錯的人就不需要信耶穌,他可以去慈濟、去任何地方,因為要修身養性的地方多得是。但如果你承認自己有改不掉的壞習慣,就可以到耶穌面前,向耶穌述說,請求耶穌的幫助。這就是耶穌來世上第一個要翻轉的。 此時,我們需要反問自己是哪種人,是自我感覺良好呢?還是自認為有改不掉的缺點,需要請求耶穌來協助?耶穌來,是為了這些自認為有問題的人,這也是馬利亞對彌賽亞工作第一個了解—道德評估上的翻轉。
4.叫權柄者失位使卑賤者升階(路1:52; 結21:26)
       前述的翻轉還好說,下一步要談的翻轉就難了,就是政治革命,因此基督教派中,有些是主張革命的。革命,就是要用一些辦法,把這些執政掌權、欺負老百姓的人拉下來,好讓老百姓可以當家作主。這是一個拉丁美洲神學家提出的,拉丁美洲的國家,長期被殖民統治,農奴辛苦地工作只能糊口,而錢全都是地主的。因此,有些天主教神父認為這是不對的,提出要改變這種制度,他們背後的中心思想就是馬利亞尊主頌禱告的第二句,是革命神學Revolution Theology,但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革心神學Transformation Theology,整個心態的改變,耶穌是要做革心的工作。如果說掌權者任意胡為的心態沒有改變,這樣革命就只是被壓制的一方取得權力後,把壓制的一方從掌權的位置拉下來,自己反變成壓制人的,一切錯的情形並沒有改變,只是換一個人掌權而已。除非心態上改變了,知道掌權者的職責是服務人民,而非壓榨人民,否則「革命」是改變不了什麼的。所以,耶穌來不只是作「革命」而已,而是要讓我們對「權」有一個重新的了解,因此我稱它為「革心」。叫權柄者失位使卑賤者升階,這句話的直接解釋就是革命。「革命神學」提出讓有權的下來,讓老百姓當家作主,如同台語所說的「出頭天」,這稱為Political Revolution。「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路1:52)「要使卑者升為高,要使高者降為卑。」(結21:26)但耶穌講的是,什麼時候掌權就要服務在下位者。「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10:44)這不是要下位者把在上位者踢除,而是要在上位者自己發現上帝給權柄是要來幫助下面的人,所以,即使他握有權柄,也不會濫用壓榨這是想法上的改變,如此才能徹底改變不公義的情況。耶穌在上十架前,替所有門徒洗腳,正是這樣的一個表現,心甘情願的去服務,將上下位交換了。
 5.富足空手而歸饑餓飽食美味 (路1:53; 路6:21-25)
       第三個是經濟的問題,馬克斯所提出的共產主義,他的聖經根據,就是馬利亞的第三句禱告,讓富足空手而歸饑餓飽食美味,殺了財主讓他空手下陰間,均分財主的家產讓窮人有飯吃,這就是共產主義的革命。但我認為聖經的意思不是這樣,耶穌來了之後會把愛給這些人,使富足的人願意把錢拿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讓人被殺、空手而歸。就像撒該一樣,當耶穌到他家中住一晚後,他被改變了,自願把錢拿出來還給人,還說「若是有騙來的便還給他四倍」。這麼作之後撒該雖然變成窮人,但是他很高興,因為耶穌把愛給他讓他有了改變。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1:53)而過程是什麼呢?耶穌說到末了,我會分我的羊。對綿羊,耶穌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給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太25:37-39)耶穌說,你們將這些作在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所以,若是我們將耶穌的教導放在心裡,當看到窮人時看法將不再一樣,知道這是耶穌所關心的,因為這樣,富足的與貧窮的中間的落差將因愛而改變。所以,耶穌講的這種經濟的重組是經由「愛心」這個革心的過程來完成的,而非僅只是革命而已。
6記念亞伯拉罕約扶助以色列(路1:54-55; 創22:18)
       馬利亞禱告的最後一句說明,為什麼耶穌要來作這些事,就是上帝記念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扶助以色列人。「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路1:54-55)上帝不是看到馬利亞才想到要救世界,其實在亞伯拉罕的時候他已經決定要這麼做。當亞伯拉罕好不容易得到以撒這個孩子,到了十幾歲時,上帝卻對亞伯拉罕說,把這孩子獻給我,亞伯拉罕也甘心地把孩子獻給上帝。因此,上帝對他說:「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8)這裡提到的後裔不是指以撒;是指著將來的後裔耶穌。所以,上帝是在亞伯拉罕獻以撒時就應許了耶穌的降生,而這個應許到馬利亞的時候才實現。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尊主為大的禱告(路1:46; 林前10:31)
       「我心尊主為大。」(路1:46)心裡尊主為大,口中就會稱讚上帝。就如同心裡喜歡馬友友大提琴的演奏,聽到了就會不自覺的稱讚叫好。「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2:11)而且不只口裡會稱讚,「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從心、到口、到行,都要尊主為大。只有在心裡尊主為大似乎不夠,外人如何得知?倘若我們禱告用嘴巴講出來,至少別人可以聽到。但還不如在行為上尊主為大,豈不更好嗎?問問自己,當別人知道你是基督徒時,他會尊敬你的上帝還是會看不起你的上帝?現在是一個網路的時代,當我們使用網路,流通各種資訊時,是否想過自己所作的事情是榮耀上帝呢?還是羞辱上帝。就如同我們敬愛自己的父親,所作的事情是讓人說「是什麼父親,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孩子?」還是讓人說「這個父親真棒,教出這樣的孩子。」呢?當然希望是後者。當為我們作得好,外人便會認為是父親很好,才能教出這麼好的孩子,如此便讓父親得到別人的尊敬。所以,當我們說,我心尊主為大時,不要只是在心裡、在嘴唇上,而是要進到生活當中。如果能將馬利亞這句禱告放在心裡,實踐出來,我們的生命將會有很大的改變。
2.以神為樂的禱告(路1:47; 約8:29)
       第二是以神為樂的禱告。尊主為大是指我的所作所為,讓神得著榮耀,而以神為樂則是我跟神的關係,「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路1:47)我們喜歡上帝,要如何讓祂知道?是常常在祂旁邊與祂聊天,還是什麼話也不對祂說?「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這裡提到了「在你面前」、「在你右手」,一個真的喜愛上帝的人會喜歡常常親近上帝。年輕人談戀愛時,總是想常與對方在一起約會,不會有人喜歡一個人,卻不想與他見面、不想與他說話,這就不是喜歡。所以「以神為樂」會喜歡與上帝親近,每天想與上帝說說話,這就會影響你每天的靈修生活。更進一步,常與神親近,常聽到上帝對我們說話,就會想作些討神喜悅的事。就如同男女相戀,男孩知道女孩喜歡什麼東西,就會努力買來送她。因此,這個「喜歡」會帶來一連串的動作,為了討對方的歡喜。「那差我來的是與我同在;他沒有撇下我獨自在這裡,因為我常做他喜悅的事。」(約8:29)「以神為樂」是會帶出讓神喜樂、討神歡喜的態度。所以,如果我們可以記得馬利亞的禱告,「我心尊主為大」--不會作讓上帝蒙羞的事情,「我靈以我的救主為樂」--會想與神親近,會靈修,作上帝喜歡的事。並且實踐出來,我們的為人處事就會改變。
3.感謝主恩的禱告(路1:48-49; 詩50:23)
       接下來是感謝神的禱告。「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那有全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他的名為聖。」(路1:48-49)「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詩50:23)如果上帝施恩予我們,當然要感謝,但是以弗所書五章20節說「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就很不容易。有時候為了別人的需要,上帝讓我們吃苦,這樣還能感謝嗎?舊約中的約瑟,上帝為了在饑荒中救他們一家,先讓約瑟被兄長出賣,又在埃及被誣告下到監裡,之後他才有機會在法老作夢時,為他解夢、成為宰相。他經歷很大的痛苦。但當饑荒來臨,兄長下來埃及糴糧,他與兄長們相認時,他說「你們的心意是不善的,但上帝卻是善的。」所以,當上帝為了幫助別人而讓你受苦,讓你付代價,你是否有這種雅量願意參與,願意感謝嗎?如果上帝幫助我、賜福予我,我感謝祂,這是大家都會作的,就是信其他宗教的人,也會如此作。但是真正與神親近的人,知道上帝不只愛他,而是愛所有人,他的信仰不是自私的,他明白有時上帝為了幫助其他的人,而要他背負一些代價、損失。這就是從「有好處就感謝」到「凡事都感謝」。(弗5:20)
4.價值革命的禱告(路1:51-53; 林後5:16-17)
       最後是觀點的革新,對權不一樣的看法會影響你和別人的關係。「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他趕散了。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1:51-53)我覺得這是革心神學,理由就在這「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6-17)這裡提到「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是指「人」是新的。下一句「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從中文來看,似乎是前一句的另一個說法,但是看英文卻有不同的意思「Therefore if any man be in Christ,he is a new creature:old things are passed away;behold,all things are become new.(林後5:17)第二句的「新」不是指那個人,而是所有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只是人變新,而是看世界的觀點變新。「behold」是「看哪」的意思,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在基督裡,他是一個新的創造」,他的新在哪裡?就是一個新的眼光。以前看東西舊的看法都不見了。看哪!他現在看所有的東西都變成新的。」所以,我稱這是「用新的眼光看舊的世界」,世界沒有改變,但是因為基督進到你的心裡,所以你看世界的觀點改變了。對權跟錢的看法改變,以前有權用來欺壓別人,現在有權卻是用來服侍別人,自然對沒有權的人觀點也改變了,彼此的互動自然也變得不同了。所以,一個人在基督裡,他的很多地方沒有改變,但是他的看法會改變,所以稱為「革心」。
V. 結論:尊主為大 以神為樂 讚美感謝 更新變化(羅12:1-2)
       1647英國長老會,要確定長老會的信仰甚麼最重要,就把開會的結論寫成衛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類似考古題,要受洗就要先通過這些考題。和平教會比較親切,沒有這麼嚴格的考試。我只問三個問題:你相信宇宙有上帝嗎?不相信的話那也不用受洗了;你承認你有明知故犯的毛病嗎?這是剛才提到的道德革新;第三,如果這位上帝想要幫助你改掉這個明知故犯的毛病,你願意讓他幫忙嗎?這就是救恩。如果你願意接受,上帝就會幫助你,雖然你的習慣不會這麼快改變,但是上帝會給你一個新的眼光,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衛斯敏斯德教理問答第一條: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答案是:榮耀上帝並且永遠以神為樂;這與馬利亞的禱告:「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為樂」幾乎如出一轍。一個是遵從神的旨意、一個是與神親近,當你抓住這兩點,改變就會隨之到來。當你知道神很關心窮困的人,你對他們的看法就會不同。當你的心尊主為大、與神貼近的時候,耶穌的愛就會臨到你,並帶來改變。你的觀點會先被改變,因而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也就跟著改變。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心意更新變化就是這個轉變,來自於你察驗神的旨意。越親近神,就越能知道神的旨意;他期望能夠藉著我們,將耶穌的愛傳到世上,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禱告
       主耶穌我們謝謝你,在兩千多年前,馬利亞,這位拿撒勒鄉下的女孩子,願意成為耶穌的母親。不僅如此,她還留下一個禱告,讓我們知道如何尊主為大、以神為樂。在權和錢的觀點上被神徹底的改變。主啊,讓我們也學習馬利亞的禱告,每個禮拜在這裡不只是照慣例地聚集,讓我們的眼睛可以被你打開,有新的看見。讓我們每一天的言行都能夠榮耀上帝;也能夠每天越來越親近你。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宣道系列(二)差遣與奉差遣





講道內容

宣教系列(三)差遣與奉差遣
時間:二0一一年七月三日
經文:羅馬書十章13-15節
主講:李晶晶牧師

講道影片 :

一.前言:
大家好福音隊v.s泰國肯亞短宣
       上週五晚上全教會禱告會在這裡舉行「福音隊差派禱告會」,所有的福音隊隊長與隊員們都來到台前領受祝福與差派,要在今夏七八月去到不同的地區侍奉。若以差傳事工範圍(徒1:8)來看,我們的兩支隊伍,一支是M1-M2從耶路撒冷去到猶大全地「大家好福音隊」去到屏東瑪家農場原住民部落,在台灣不同城市鄉鎮的福音工作,另一支是M3/M4去到撒馬利亞和地極的「海外短宣」,到泰國華人與泰國人的教會、醫院和大學中侍奉,以及非洲肯亞的貧民區。
(1) 大家好福音隊:
     是我們自2008年八八風災後,教會認領屏東兩間原住民教會達瓦蘭教會和好茶教會,接連2009、2010年「好茶福音隊」到隘寮營區短宣舉辦國小國中的暑期營會,經過兩年時間他們終於搬進去新的家園瑪家農場,今年2011年取名「大家好福音隊」,是聯合瑪家農場三間教會三個部落大社(達瓦蘭)、瑪家、好茶的原住民孩子們一起。8/7~15我們的福音隊要去到瑪家農場,現在都在規劃籌備中,請我們要為所有的同工禱告,出入平安,成為那地的祝福,也讓所有部落的大大小小適應新生活與彼此相顧。
(2) 海外短宣隊:
       去年教會支持也差派我到肯亞短宣(華人教會/大陸人,以及肯亞貧民區),出發前兄姐們寫了一百多張的祝福卡,讓我帶給貧民區給孩童們的祝福;短宣結束後,我們也參與義賣桌曆來支持COMIDO恩慈學校畢業生考上省生的學費;也有兄姐為肯亞宣道事工奉獻,讓我們認領COMIDO恩慈學校在貧民區建造第一間圖書館,並在無形中,我們在跨教派與跨教會中合作宣道事工在遙遠的肯亞國家成就一件美事。
2011年海外短宣,我將會先前往泰國短宣(東南亞),這是去年肯亞短宣回程時拜訪泰國宣教師翁瑞亨牧師夫婦時的感動與被邀請,萬事互相效力,雖是短暫三天停留與拜訪,卻躬逢其盛,參加了達叻蒲教會主崇、以及開拓祂威越他那教會之獻堂禮拜、以及泰國基督教總會年會,認識從台灣嘉義雙福教會牧師同工訪視翁牧師、曼谷基督教醫院晨間禮拜分享。
       今年,海外短宣行程稍有變動,7/6~8/3先到泰國一個月侍奉,然後8/13~25再到肯亞短宣。這支短宣隊看起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其實並不是,而是帶著我們所有弟兄的「giving and praying」去的,正如打開一扇窗,透過這個「going」的人,把教會的愛帶到那地,也將我們的視線拓展到那地極之地。
       而我們所有的福音隊也都是帶著我們所有的兄姐的眼睛和愛心一同前往,我們都在這個mission team裡面,蒙上帝差遣有不同的工作分派,在外面前線實戰的、在裡面後方補給的,是動態的作工、是靜態的守望,我們互為一個肢體,一起成就上帝的差遣。正如,我們在聖經中跟著使徒保羅走,透過他這扇窗,我們看到福音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跟著他的腳蹤,我們看到聖靈的工作、上帝的拯救臨到外邦直到我們,在這過程中,我們也在尋求上帝從上頭呼召我們的使命。
       今天我們也要透過保羅書信來學習關於宣道的事情。這段經文記載在羅馬書10:13-15,這並不是一段獨立的經文,它是夾在羅馬書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之中,是保羅斥責猶太人對宗教的態度—是律法主義,認為人必須遵守律法以能得救。
       猶太人很難相信不藉律法可以到上帝那裏去;「信靠」對猶太人說來,完全是一種難以置信的新事,並且,對於他們而言,實在難以相信到上帝那裏去的道路是為每一個人開放的,在猶太人優越被揀選的民族看來,外邦人和他們是不一樣的。所以保羅引用兩段舊約經文以證明他的話:第一,他引用以賽亞書28:16「凡信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在此明明說出一切以信為根基,完全沒有提到律法。第二,他引用約珥書2:32「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在這裏沒有任何種族限制,這應許是給所有的人;因此,猶太人和希臘人之間,沒有甚麼不同的地方。
       保羅先生這整大段書信中,主要意思是要猶太人放棄律法主義,接受白白恩典的道理,就是「信主之法」。保羅要他們看見他們的熱心追求律法與逼迫人行律法是錯誤的,正如他從前一樣;他要他們的耳朵聆聽先知在好久以前所說的話,信心是到上帝那裏的唯一道路,而這條道路是為任何人開放的。
       雖是責備之語,但卻不是忿怒之情,而是帶著憂心忡忡、渴念的期望「為我弟兄、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3),保羅殷殷期盼猶太人能得救。不知道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渴慕?在信主蒙恩之後,也有保羅這樣的殷勤期盼身邊未信的親朋好友也能領受這救恩之樂?
二.傳福音的過程(羅10:13-15、賽52:7)
 1.應許(羅10:9-10、13、珥2:32、約14:13-14)
       在這段經文中提到了一個應許:「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耶穌也親口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約14:13-14),這應許是給所有的人。
       然後呢?保羅說了這個得救應許之後,就開始問問題了:如果沒有信主怎能求祂?沒有聽見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神如果未差遣人,怎能傳道呢? 保羅在這裡透過問問題的方式,清楚地列出傳福音的過程(或說宣道的次序):
奉差遣傳道(宣講基督的道)聽見(信息)相信(基督恩典)求告主名而得救得救的應許。
  2.求告(創4:26、太1:21)
       主的名是拯救的意思,馬太福音1:21「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但求告之先必須要有信心,意思是當人們求告神之前,必須要相信所求告的這個對象,就是耶穌基督。就向我們要請求一個人幫助時,前提是我們相信這個人,相信他有能力有意願幫助我們,所以我們才像對方求援,因此若求告主名,必須先信靠祂,這是信靠的信心。
  3.相信(羅3:27、5:8)
        但是沒有聽見怎能信道呢?「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是上帝的話使人有信心,如同保羅所說:「既是這樣,那裡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嗎?不是,乃用信主之法。」(羅3:27)相信拯救與恩典「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
  4.聽見(約10:27)
       當我們去傳講與分享時,就使人有機會聽到福音、聽到上帝的話語,與神親近。「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7),換句話 說,人必須先聽到那聲音,才知道跟從的方向與指引,這聲音就是上帝的話,但沒有傳道怎能聽見呢?所以必須有人傳講上帝的話。保羅認為傳道是每一位基督徒所當盡的義務,若我們願意去傳,世人就能聽到福音。
  5.傳說(弗2:17、約壹1:3)
       去傳就是要去分享與傳好消息給人知道。耶穌的門徒約翰說:「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保羅也說:「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福音不是只給我們在教會裡面這些「近處的人」,更是要傳給那些與神相隔「遠處的」未信者。
  6.差遣(可6:7、12)
       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耶穌要升天以前早已把大使命吩咐門徒,差派他們去世界宣教,我們也要學習奉差遣去宣教。耶穌自己告訴我們,祂也是奉差遣來的「那時,耶穌在殿裡教訓人,大聲說:『你們也知道我,也知道我從哪裡來;我來並不是由於自己,但那差我來的是真的。你們不認識他,我卻認識他,因為我是從他來的,他也是差了我來』」(約7:28~29)。
       耶穌在世傳道時差遣門徒出去傳道「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可6:7、12),在祂死而復活以後,要升天之前,對祂的學生所講的最後一句話是「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去就是差遣,就是離開本來的地方、離開舒適區,到一個新的地方、去作一件新事。為了上帝國的緣故,你願意作這樣的挑戰?願意作這樣的移民嗎?
       大家好福音隊的隊員們,他們離開在家吹冷氣睡覺休息,選擇去到屏東炎熱的瑪家農場一整個禮拜,在那裡和孩子們、部落的百姓在一起,希望可以幫助他們「認同」這個新家,也在耶穌基督的愛中,重建家園與信心。
       我妹妹教會的區牧最近搬家,不是因為買了房子,而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而搬家,因為母堂在桃園開拓教會,他被呼召前往,於是就打包搬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家在台北,生活在台北,工作或是蒙召全職侍奉都是在台北,而桃園雖然離台北不遠,卻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為了福音的緣故,你願意去嗎?
       「差遣」是傳福音(宣道)的第一步!也是上帝做事情的方法,是上帝要把祂的恩典賜給世人所用的方法,我們的上帝就是一位差遣的上帝。
三.上帝的差遣
       羅馬書10: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表明上帝在此的心意。整個救恩之功乃源自上帝從起初到末了的工作,祂有意地差遣傳信者傳達藉著耶穌基督可獲得救恩的好消息,加爾文在基督教教義說:「人們並不會出於意外或是隨機地得著救恩,人們得拯救是透過一個一連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起點是施行拯救的上帝所行出的一個授權、委任、差遣的行動。」,在傳福音與宣道的過程的動力來自於「差傳」,是一位差傳的上帝,我們的上帝是一位差遣的上帝。
   1.差遣為了拯救(創45:4-8、出3:10-15)
       上帝的差遣的行動為了救恩。我們來看約瑟如何看待他被兄長出賣與遭難的人生。當約瑟在向他的兄弟們揭露他的身份時,多年前他們曾經把他賣到埃及為奴,而且可能認為他已經客死異鄉多年。他自述:「約瑟又對他弟兄們說:「請你們近前來。他們就近前來。」他說:「我是你們的兄弟約瑟,就是你們所賣到埃及的。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裡自憂自恨。這是 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現在這地的饑荒已經二年了,還有五年不能耕種,不能收成。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裡來的不是你們,乃是 神。他又使我如法老的父,作他全家的主,並埃及全地的宰相。」(創45:4-8)
       約瑟反覆三次強調這是「上帝的差遣」,這表達出他的信仰告白,就是上帝的權能藉由人們的行動來施行拯救與動工,「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50:20)
       上帝差遣是為了拯救,一個人完全是被動受到他人的惡行壓迫,但卻被描述成「上帝差遣」,雖然約瑟不是一個自願的宣道師,但是他卻在回顧自己非凡的人生旅程時,將其詮釋為上帝的差遣,因為他用對上帝主權與信心來看一生所經歷的市情,當我們回顧一生時,我會如何來看呢?
  2.差遣為了傳講(賽6:6-7、耶1:7)
       上帝差遣耶利米前往他會面臨敵意與危難的地方,他所傳講的悔改信息被宗教領袖視為褻瀆,百姓也拒絕聽從(耶7:23-28),但上帝對他說:「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什麼話,你都要說。」(耶1:7),我們來看看百姓們的反應:「我只吩咐他們這一件說:『你們當聽從我的話,我就作你們的 神,你們也作我的子民。你們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他們卻不聽從,不側耳而聽,竟隨從自己的計謀和頑梗的惡心,向後不向前。自從你們列祖出埃及地的那日,直到今日,我差遣我的僕人眾先知到你們那裡去,每日從早起來差遣他們。你們卻不聽從,不側耳而聽,竟硬著頸項行惡,比你們列祖更甚。「你要將這一切的話告訴他們,他們卻不聽從;呼喚他們,他們卻不答應。你要對他們說:這就是不聽從耶和華─他們 神的話、不受教訓的國民;從他們的口中,誠實滅絕了。」(耶25:1-7),在這裡我們看到百姓完全拒絕不聽從。
       耶利米從神所領受的是一種孤獨與危險的差遣,唯一讓他能繼續的理由就是「奉上帝所差遣的」,耶利米說:「至於我,我在你們手中,你們眼看何為善,何為正,就那樣待我吧!但你們要確實地知道,若把我治死,就使無辜人的血歸到你們和這城,並其中的居民了;因為耶和華實在差遣我到你們這裡來,將這一切話傳與你們耳中。」(耶26:14-15) ,耶利米先知是去做一個沒有成就的工作,並且充滿危險挑戰的工作,可是上帝差遣他這樣做,他願意這樣做。他把上帝的差遣、呼召看唯一生最重要得事,我們可以這樣嗎?即使沒有成就或果效,我們仍然願意去說去嗎?
  3.差遣為使命受苦(詩105:17-19)
       有時奉差遣是需要付代價,要為使命受苦的。
     (1)詩篇詩105:17-19,描述約瑟的經歷:「在他們以先打發一個人去─約瑟被賣為奴僕。人用腳鐐傷他的腳;他被鐵鍊捆拘。耶和華的話試煉他,直等到他所說的應驗了。」在約瑟成為以色列家族在飢荒時的拯救前,約瑟歷經三十年的困苦流離與冤獄,他歷經兩次的遷徙,從迦南到埃及,又從埃及波提乏家中被冤妄入獄,也經歷三種剝奪,離開父家、家族與鄉親,他如此受苦,但祂願意付這樣的代價,認為是上帝的差遣。
     (2)為了「成為萬人的祝福」,亞伯拉罕也同樣付出了代價。「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 在成為別人祝福前,他面臨挑戰,兩次遷徙與三種剝奪,第一次是與父親一起離開吾珥,第二次是離開父親、離開哈蘭,也同時離開所有的支持體系與人我關係,那是一種極深的剝奪,離開父親、離開家族、離開家鄉。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來11:8),因著他願意、他踏上這條信心的道路,也使我們成為蒙福的亞伯拉罕的後裔。
    4.耶穌奉差遣的人生
       上帝的差遣是為了拯救、為了傳講,也為了使命而受苦,我想這三個目的與代價都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彰顯。耶穌基督被天父上帝所差遣的,這也是耶穌意識到自己是被天父所差遣來實行祂的旨意,為了救恩:耶穌自己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6-17),耶穌在離世前為門徒的禱告中說:「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約17:21) 耶穌回應上帝的差遣來到世上,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贖的恩典,「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壹4:10)在愛的裡面就願意付代價,在愛的裡面就願意去。因著耶穌的願意,我們今天才能坐在這裡敬拜,才能得到新生命與生活。
       但耶穌也差遣他的門徒,「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耶穌基督要升天時,祂差遣祂所有的門徒:「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正如過往至今,由於許多宣教師領受上帝的差遣,遠離他們的家鄉舒適生活,從加拿大、英國、美國來到台灣,將福音種子撒在這塊土地上,我們今天才能享受這個恩典豐盛,他們被差遣,為了失喪靈魂的使命而勇敢跨越回應主恩。
四.屬靈功課:雙重差遣(約20:21)
       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是甚麼意思呢?原來有雙重差遣,一個是上帝差遣耶穌基督到成肉身完成拯救大功,並且要耶穌基督也差遣人去完成傳福音的使命,「照樣」耶穌基督用同樣的模式去差遣人繼續完成這任務。大家很熟悉的大使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9)這是耶穌對十一位門徒的命令吩咐他們當傳福音並為相信的人施洗,使他們的罪得赦免(太28:19)。保羅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6-17)。
       在耶穌受難埋葬之後,門徒因恐懼聚在一起時,耶穌來到他們當中向門徒顯現,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0) 我們往往喜歡前面的應許的滿足喜樂與期待,但似乎忘記,我們也在這個差遣的中心與上帝的計畫中,上帝也要如此使用我們。耶穌來到門徒中間,這不是一個perfect ending,而是一個 beginning,我們被耶穌基督差遣去傳福音給人,同樣的我們奉差遣去差遣人—使人作門徒。我們都很喜歡主把平安給我們,但是你願不願意回應主把一個託付給我們呢?耶穌不只是把平安給我們,主耶穌也把一個生命的託付給我們。
五.結語: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6:8)
       上帝一直在差遣,要把上帝的國度、上帝的恩典要給全世界的人,就需要有人去傳承、有人奉差遣。上帝在問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們是否肯和約瑟、耶利米、亞伯拉罕一樣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6:8)你願意嗎?
宣教的第一步:從耶路撒冷起
       「並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路24:47),「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我們的耶路撒冷在哪裡?並沒有太遠,不用去到屏東瑪家農場或是泰國、或是肯亞,就在你我的身邊,在家中、在學校、在工作的地方、在鄰舍之間。8/20(六)下午有一個機會,北二區舉辦福音餐會,這次請到的講員是曹永杉弟兄,他自己的生命經歷從虔誠佛教徒跟著星雲法師去迎佛牙到認識神,生命的翻轉與改變,他生命的見證可以成為我們的福音朋友、未信家人的幫助與機會,你是否願意?即使如同耶利米一樣可能被拒絕、被厭棄,但是因為愛、因為福音的緣故、因為差遣,我們願意勇敢地去說、去邀請,讓我們回應上帝的差遣,去邀請福音朋友、去傳講分享,使他們有機會聽道、信道和求告主名來得救。
       面對主的差遣,但願我們每一個人也有回應,願意被主使用。也許你會說,我怎麼知道上帝是如何用我這個人呢?如果你不跨出這一步,你不像耶穌一樣走遍各城各鄉,你永遠不會知道。我鼓勵你,帶著神給你的感動,跨出這一步,
       上帝給我們的不只是一個平安的人生,上帝要給你的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生,是一個蒙差遣和差遣人的生命,當你回應主的呼召,讓你的一生做一個可以使別人得到祝福的人,那是有價值的人生。但願今天聖靈繼續在我們中間做工,直到我們願意回應主。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大衛的必修學分—罪的代價

講道內容

大衛的必修學分—罪的代價
時間: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六日
經文:撒母耳記下十五章7-16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講道影片 :

Ⅰ.引言
       今天我們要來修習一個學分,就是罪的代價。我們可以透過聽道來學習,但有人卻必須親身經歷,才能學習到。
       押沙龍一直要回去跟他爸爸見面,終於押沙龍被允許與大衛見面,大衛見了他,與他親吻,「押沙龍來見王,在王面前俯伏於地,王就與押沙龍親嘴。」(撒下14:33),這一幕應是父子相和,感人的一幕,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假象,父子相和的關係並沒有真實地發生。


Ⅱ、押沙龍的叛變
       當押沙龍與大衛親吻之後,不但沒有跟父親和好,反而開始計畫謀權叛變。他開始塑造自己的形象,每天預備馬車,派五十人在他面前奔跑,聲勢浩大壯觀,引人側目。
       在以色列人的傳統當中,城門就是法院,押沙龍每天早上在那邊等待要去跟王上告的人,一遇到這些人,押沙龍就把人叫過來,問:「你是哪裡來的?要做什麼?」聆聽其案件原委後,就跟對方說:「你說的事情有理,『無奈』那個王沒有辦法委託人聽你的伸訴。」押沙龍用這種方法來破壞大衛的形象,他對那些來打官司的人說:「其實你說的很有道理,這個官司應該要判你贏,但是我們的王不知道在幹什麼,他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派人來聽你的陳述。」所以押沙龍除了對他們表達很深的歉意,接著又感嘆地說:「恨不得我做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一定會秉公處理。」「此後,押沙龍為自己預備車馬,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押沙龍常常早晨起來,站在城門的道旁,凡有爭訟要去求王判斷的,押沙龍就叫他過來,問他說:『你是哪一城的人?』回答說:『僕人是以色列某支派的人。』押沙龍對他說:『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伸訴。』押沙龍又說:『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裏來,我必秉公判斷。』若有人近前來要拜押沙龍,押沙龍就伸手拉住他,與他親嘴。」(撒下15:1-5)。透過這樣的方式,他暗示每個來打官司的人:「如果你們讓我有這樣的機會,我一定會做得很好。」如此一來,百姓就會覺得押沙龍很不錯,當有人要向他表示感謝的時候,押沙龍就會「伸手抓住對方,與之親嘴」。由此可見,他是一個非常會經營人際關係的人,懂得如何營造正面形象,所以聖經上說,經過四年,押沙龍認為時機已成熟,準備叛變,至於要在什麼地方叛變?我們要來看幾個重要的地點:
1.希伯崙
       押沙龍選擇希伯崙作為叛變地點,起因於大衛就是在希伯崙做王的,而押沙龍出生、成長都在這個地方,所以他認為,在希伯崙很容易得到支持。但是押沙龍必須讓別人對他沒有懷疑,於是他跟父親說:「我以前流亡在外的時候,在基述那地向上帝起了一個誓言,就是:如果有一天我回到以色列,我要到希伯崙去還我當初起的誓言。」我們在聖經裡面常常看到,人說謊的時候,往往會把上帝也拖下水,押沙龍為了表現得很有誠意,以遮掩謊言,就拿上帝當擋箭牌。所以,我們要小心,那表現得很敬虔的人,很有可能是說謊高手。
       當大衛聽到兒子的信仰如此堅固,重視自己向上帝許的願,就對他說:「你平平安安的去吧!」「滿了四十年(有作四年的),押沙龍對王說:『求你准我往希伯崙去,還我向耶和華所許的願。因為僕人住在亞蘭的基述,曾許願說:『耶和華若使我再回耶路撒冷,我必事奉他。』王說:『你平平安安地去吧!』押沙龍就起身,往希伯崙去了。」(撒下15:7-9)於是押沙龍就去了希伯崙,而大衛的這個決定,讓自己未來的日子過得並不安穩。
       押沙龍工於心計,他為了使自己的造反勢力強盛,所以他故意組織一個兩百人的進香團,這兩百人都是具有地位的,但這些人並不知道押沙龍要叛變,只是想說:「王的兒子請我去,我很有面子。」所以當押沙龍要叛變時,這些人就形同被軟禁起來一般。當時並沒有實況轉播車,所以會製造出這兩百個人都是支持押沙龍的假象,在氣勢上,能馬上就把對手壓下去,因此,當政變一發動的時候,很多人以為押沙龍有眾多跟隨者,而加入他的陣營,故押沙龍的氣勢與聲勢日漸增加,「押沙龍打發探子走遍以色列各支派,說:『你們一聽見角聲就說:『押沙龍在希伯崙作王了!』』押沙龍在耶路撒冷請了二百人與他同去,都是誠誠實實去的,並不知道其中的真情。押沙龍獻祭的時候,打發人去將大衛的謀士、基羅人亞希多弗從他本城請了來。於是叛逆的勢派甚大;因為隨從押沙龍的人民,日漸增多。」(撒下15:10-12)。
2.耶路撒冷
       相對而言,在耶路撒冷的大衛勢單力薄。當有人跑去跟大衛說:「以色列人的心都歸向押沙龍了!」大衛馬上跟臣僕說:「我們要趕快逃走,不然就來不及了,恐怕押沙龍會忽然來到,加害於我們,用到殺盡合城的人。」若仔細閱讀經文,便會發現,報信的人並沒有報告押沙龍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只說人心都歸向押沙龍,亦沒有說押沙龍領著大軍壓境而來,但是,大衛聽到這樣的話,卻沒有組織任何的反擊計畫,只做一件事情,就是:「逃」。我常常讀到這邊就會思想,大衛是個勇士,年輕時殺了哥利亞,為什麼他一聽到押沙龍要來了,第一個反應竟是逃跑?實際上的情況可能沒有大衛想像的那麼糟糕,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押沙龍已經向耶路撒冷進攻了。大衛的逃離讓押沙龍不費一兵一卒,不流一滴血,就進入耶路撒冷。
       值得思考的是,大衛的逃跑,代表他很膽小嗎?的確有這種可能性,也可能是因為他一時之間沒有想到親生兒子會背叛他,所以手足無措,選擇逃離,大衛做這樣的決定,原因不明,然而,聖經給我們足夠的證據,大衛逃離耶路撒冷的時候,並沒有打算要放棄他的王位,這就是為什麼他留下十個妃嬪來看守宮殿,「有人報告大衛說:『以色列人的心都歸向押沙龍了!』大衛就對耶路撒冷跟隨他的臣僕說:『我們要起來逃走,不然都不能躲避押沙龍了;要速速地去,恐怕他忽然來到,加害於我們,用刀殺盡合城的人。』王的臣僕對王說:『我主我王所定的,僕人都願遵行。』於是王帶著全家的人出去了,但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撒下15:13-16)他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代表有一天,他還要再回來,這個妃嬪是個重要的記號,象徵著大衛他要持續地統治以色列。也有人認為,大衛之所以迅速離開,是因為他不希望在首都耶路撒冷發生戰爭,若戰爭發生,很多建設都會被破壞;還有一個猜測是,大衛並不想要跟他的兒子正面迎戰,他並不想殺死押沙龍,就算押沙龍真的反叛,就算大衛不想看這個孩子,實際上,他還是很愛這個孩子,也因此,當最後決戰時刻來臨的時候,大衛跟他底下的人說:「你們要因為我的緣故,留那少年人的性命。」因此,也有可能是大衛並不想要跟押沙龍起正面衝突,而選擇出城流亡。
3.伯墨哈
       這個地名在聖經上原本的意思是「最後一個據點」、「最後一間房子」,也就是大衛帶著跟隨他的人跑到汲淪溪旁,他在那邊停了下來,這地成為大衛最後一個據點,他要讓那些跟隨他逃亡的人先過溪,然後大衛跟那些不能跟他一起逃亡的人做最後的告別。聖經告訴我們:「王出去,眾民都跟隨他。」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跟隨了押沙龍,還是很多人支持大衛,但是在這最後的據點,大衛跟許多人告別,聖經告訴我們,他們在那邊放聲大哭。聖經的作者讓我們看見,許多大衛的朋友在這裡出現,其中包含迦特人以太,大衛跟以太說:「你是外邦逃來的人,你為什麼要跟我們一起去呢?你可以回去跟新王同住,或者回你的本地去。你來的日子不多,我怎麼好叫你與我們一起飄流,沒有一定的住處呢?不如帶你的弟兄回去吧。」「王出去,眾民都跟隨他,到伯墨哈,就住下了。王的臣僕都在他面前過去。基利提人、比利提人,就是從迦特跟隨王來的六百人,也都在他面前過去。王對迦特人以太說:『你是外邦逃來的人,為甚麼與我們同去呢?你可以回去與新王同住,或者回你本地去吧!你來的日子不多,我今日怎好叫你與我們一同飄流、沒有一定的住處呢?你不如帶你的弟兄回去吧!願耶和華用慈愛誠實待你。』」(撒下15:17-20),結果以太跟大衛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又敢在王面前起誓:無稐生死,王在哪裡,僕人也必在那裡。」(撒下15:21)。大衛他很認真地勸以太不要選邊站,要學習明哲保身,但是以太並沒有聽從大衛的話,他做了一個告白,這個告白很特別,就像路得記一章16-17節,路得的告白,以太也起誓要終身跟隨大衛,就算死亡也不能夠分離。摩押的女子路得跟她的婆婆說:「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生在哪裡,我就在哪裡,你死在哪裡,我就死在哪裡,就算死亡,也不能夠將我們分離。」路得是摩押人,以太是非利士人,他們都是外邦人的身分,但是外邦人的身分不是一個阻礙,當他們指著上帝起誓的時候,這表明他們是真正願意相信跟隨上帝的人,因為他們沒有意願回到自己的土地,依靠自己的神明。迦特人就是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死對頭,為什麼會來跟隨大衛?有可能是因為大衛當初流亡被掃羅王追殺的時候,他曾經裝瘋過,也曾欺騙迦特王亞吉,他在那城邦住過一陣子,所以這些人很可能是當初大衛流亡在外所認識的人,大衛曾經為了逃命,投靠迦特王亞吉,跟他們認識建立了關係。
       接著,大衛就越過汲淪溪。越過汲淪溪之後,撒督和利未人台著約櫃一起前來,祭司長亞比亞也跟著一起前來,「撒督和抬上帝約櫃的利未人也一同來了,將上帝的約櫃放下。亞比亞他上來,等著眾民從城裏出來過去。」(撒下15:24),這些人都決定要忠心地跟隨大衛,但是大衛並沒有打算要帶著約櫃一起逃亡,大衛說:「我若在耶和華面前蒙恩,他必使我再回來,再見約櫃和他的居所。倘若他說:『我不喜悅你』,看哪,我在這裡,願他憑自己的意旨待我。」(撒下15:25-26),大衛相信,如果上帝真的喜悅自己,那麼就有機會再回到耶路撒冷,如果上帝棄絕了自己,就算有約櫃同在,也沒有用。這種態度,不同於我們一般人的信仰態度。撒母耳記上第四章中,以色列人跟非利士人打仗的時候,約櫃是很重要且特別的記號,它在以色列人心目中有一個神聖的地位,他們相信約櫃就是上帝的同在,如果要跟敵人打仗,只要有約櫃在他們這一方,他們就有上帝的幫助,做起事來無往不利,一定會成功。可是大衛沒有這種想法,他不認為成敗,在於擁有某些神聖物品。
        在臺灣,我們很喜歡神聖的物品,聖物的加持,像是很多人車上會掛平安符,因為台灣人相信這種加持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一帆風順。但大衛不同,他不是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就抓住一個代表上帝同在的東西,然後放在自己身旁以求心安。實際上,我們很多基督徒也會有這樣的想法,譬如害怕的時候,會抓著十字架;怕黑的時候會把聖經放在床頭旁邊。大衛認為:「我這個人如何」比「我擁有什麼代表上帝」還要重要,我這個人若是不好的,是上帝所不喜悅的,就算扛著約櫃跑,也無濟於事,但我這個人如果是上帝所喜悅的,我這個人如果是上帝所看重的,即使約櫃不在我手上,我相信我一樣能夠回到耶路撒冷,這個是一個正確的信仰態度,我們不是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抓一個代表上帝同在的東西,我們不是要抓一個上帝的印證、記號,相反地,要審視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是否正確,所言所行是否上帝眼中看為正,這個比擁有什麼東西代表上帝更為重要?你有這樣的認識嗎?還是你的信仰是想要從上帝那邊抓取什麼祝福或記號?大衛在顯現可貴的信仰特質時,並非藉著抬約櫃來證明上帝與他同在,他不試圖去操控上帝的力量,雖然約櫃在當時被視為上帝的同在,也視為一種上帝的力量。他沒有認為操控了約櫃,就等於操控了上帝的力量。大衛沒有這樣做,他相信上帝有他的主權,有祂的旨意,人最重要的是「我要如何活出合上帝心意的樣式」,而不是操控上帝。
        於是撒督與亞比亞被大衛要求留在耶路撒冷,幫他蒐集情報,「『倘若他說:『我不喜悅你』,看哪,我在這裏,願他憑自己的意旨待我!』王又對祭司撒督說:『你不是先見嗎?你可以安然回城;你兒子亞希瑪斯和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都可以與你同去。我在曠野的渡口那裏等你們報信給我。』」(撒下15:27-28),當大衛逃離耶路撒冷時,很需要有人告訴他耶路撒冷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與亞比亞的兒子約拿單成為大衛一個很重要的情報來源,大衛後來因著他們的情報,連夜越過約旦河,躲去押撒龍的追殺。
4.橄欖山
        聖經告訴我們,大衛蒙頭赤腳上橄欖山,一面走一面哭,這是一種落草為寇的場景,然而更慘的是,亞希多弗也在叛黨之中,跟隨押沙龍,「有人告訴大衛說:『亞希多弗也在叛黨之中,隨從押沙龍。』大衛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使亞希多弗的計謀變為愚拙!』」(撒下15:31),消息一傳來,對大衛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因為聖經形容,亞希多弗所出的計謀,好像人從上帝那邊求來的話語,這個人厲害無比,因為他出的計謀都是最好的。
       我在大學時代看過周恩來傳,作者下了一個評論說:「如果當初國共內戰,周恩來是站在國府的這一方,那麼今天流亡臺灣的很可能就是共產黨。」周恩來很聰明,且善使謀略,很會收買人心,使對方都站在下風,是天生的外交官,當初跟他國共談判的人,最後都投降共產黨。亞希多弗就如同這樣的人一般,因此,押撒龍有了亞希多弗的幫忙,可說是如虎添翼,而當大衛一聽到這個消息,他就做了一個禱告:「耶和華阿,求你使亞希多弗的計謀變為愚拙!」(撒下15:31)這是自押沙龍叛變起,大衛的第一個禱告,由此可知,亞希多弗的叛變對大衛內心是種多麼大的衝擊,以致於他要趕快跟上帝禱告,使他的計謀變為愚拙。
       當大衛做完這個禱告,他上了山頂,亞基人戶篩撕裂衣服頭蒙灰塵地迎接他,「大衛到了山頂、敬拜上帝的地方,見亞基人戶篩,衣服撕裂,頭蒙灰塵來迎接他。」(撒下15:32)這是一個悲傷的記號,戶篩表示要忠心跟隨大衛,但大衛告訴他不要如此做,因為戶篩是文人,既不勇猛,又不能吃苦,對大衛而言將會是個累贅,所以,大衛建議他不如去當間諜,回到耶路撒冷去,假意投靠押沙龍,這樣他就可以幫助大衛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大衛對他說:『你若與我同去,必累贅我;你若回城去,對押沙龍說:『王啊,我願作你的僕人;我向來作你父親的僕人,現在我也照樣作你的僕人。』這樣,你就可以為我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撒下15:33-34)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但也不是省油的燈,當仔細閱讀撒母耳記上下,會發現大衛很有政治手腕與天份,所以他在逃亡的混亂過程當中,做了很多有效的決策,在耶路撒冷安排了關鍵人物-亞希瑪斯、約拿單和戶篩,這些人到最後都發揮了極大的功用,使大衛轉危為安。
       在聖經的十六章,出現了一個人叫做示每,他嘲笑、戲弄、咒詛大衛,他對著大衛和跟隨他的人丟石頭,咒罵大衛:「你這流人血的壞人哪,去吧去吧!你流掃羅全家的血,接續他作王;耶和華把這罪歸在你身上,將這國交給你兒子押沙龍。現在你自取其禍,因為你是流人血的人。」(撒下16:7-8)大衛雖然是位落難的國王,可是他身旁並不缺乏保護他的人,而且以大衛的身手要取示每的首級並不困難,但大衛卻阻止他身旁的人去攻擊示每。示每認為大衛是流人血的壞人,他用自己觀點來看問題,其實他的指控完全不正確,因為在此之前,大衛沒有殺過掃羅家的一個人,大衛殺的是烏利亞,大衛今天會遇到這些事情,是因為烏利亞的緣故,而非掃羅的緣故。面對示每的指控,大衛想:「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這人咒罵,就施恩與我。」(撒下16:12)大衛將這事情看做是他在生命中必須學習面對苦難的功課。
 5.押沙龍入耶路撒冷
       押沙龍順利地進入耶路撒冷後,大衛的朋友戶篩就去投靠押沙龍,對他說:「願王萬歲,願王萬歲!」任何一個新登基的王,聽到這句話,都應該會很開心,但押沙龍並不笨,他對戶篩的投靠有所質疑:「這就是你對待朋友的態度嗎?為什麼你不跟你的朋友一起去流亡?怎麼反而跑來這裡巴結我?」戶篩果然有做臥底的功力,他回答:「不然,耶和華和這民,並以色列眾人所撿選的,我必歸順他,與他同住。再者,我當服事誰呢?不就是前王的兒子嗎?我怎樣服事你父親,就必照樣服事你。」(撒下16:17-19),因為戶篩講得義證嚴詞,所以押沙龍就相信了他。這些言不由衷的謊言,是大衛轉危為安的關鍵,因為他取得了押沙龍的信任,後來果然讓戶篩有機會得以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
III.罪的代價
        撒母耳記上十六章20到23節,亞希多弗給押沙龍出了一個計謀,就是:「你父親所留下看守宮殿的妃嬪,你可以與她們親近。以色列眾人聽見你父親憎惡你,凡歸順你人的手就更堅強。」(撒下16:21)由於大衛留下了十個妃嬪,象徵有一天他仍然會以國王的身分統治以色列,所以亞希多弗給押沙龍出的第一個主意,就是要押沙龍象徵性的宣布自己是國王,透過與大衛的嬪妃同寢,表達他完全地掌握了大衛原有的權力,象徵取代了大衛,成為這個王宮的實際統治者,這是一個政治上很犀利的表態,但更重要的一件事情不應該被忘記,就是當押沙龍這樣做的時候,他就實現了當初先知拿單在大衛與拔示巴犯罪的時候,對大衛所說的話:「『你既藐視我,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我必在你眼前把你的妃嬪賜給別人,他在日光之下就與她們同寢。你在暗中行這事,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日光之下,報應你。』」」(撒下12:10-12)當大衛偷偷摸摸地娶了別人的妻子,後果就是上帝保證必然發生的三件事情:其一,刀劍必永不離開他的家;其二,必從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他;其三,必在他的眼前把他的嬪妃賜給別人。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上帝藉著拿單所說的預言,沒有一件落空,當你看到這些話的時候,你是否會覺得這些話很嚴格,代價很高。我們知道,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會口不擇言,說話會比較嚴格,火氣會比較暴躁,但是當生完氣之後,就煙消雲散,既往不咎,上帝會不會也只是一時火氣上,說了這些話,過了幾年,氣消了,事情就算了?沒有,這不是上帝一時的氣話,聖經的作者不希望我們錯過這一段事實,他要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也要讓大衛學習到一件事情:這就是罪的代價。
       大衛要在這一點上,認真學到他的功課;以色列人也要在這一點上面,看見一位犯錯的王,上帝如何管教他;每一個讀聖經的人都要知道,這個代價是巨大而昂貴的,所以,最好不要向大衛一樣親自去嘗試,從聖經裡面就學到了教訓,這是聖經讓我們看到人所應該修的學分。
        我們不要懷疑罪所帶來的後果,不要欺騙自己不用付上代價,或者可以跟上帝討價還價,我們要清楚地看到罪的代價是什麼,這不單單是大衛要學的功課,也是我們要學的功課,更是歷世歷代基督徒不能不會的功課,我們的上帝跟你談罪的時候,從來不打折,罪是要付上代價的。
IV.屬靈功課
1.朋友
       這段聖經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朋友是什麼,看大衛與約拿單,大衛與戶篩等人的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叫做朋友。事實上,箴言裡面談論到很多關於朋友是什麼,箴言27:10這樣說:「你的朋友和父親的朋友,你都不可離棄,你遭難的日子,不要上弟兄的家去;相近的臨舍強如遠方的弟兄」,你的朋友可能比你的親人更能夠幫助你,在我們今天的這段經文當中,我們發現,誰才是大衛真正的朋友,大衛從前是個王,他擁有很多的權力,自然有很多人來巴結他,但是當大衛逃亡落難時,面對生命的逆境時,還有人願意跟隨他,特別是當那造反者的聲勢非常浩大的時候,這些人選擇冒著生命危險跟隨大衛,在這個時刻,大衛更能看出誰是他真正的朋友,耶穌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你有這樣的朋友嗎?或是換個角度,你的朋友落難時,是否逃之夭夭,選擇明哲保身?你有真正願意為你委身擺上的朋友嗎?還是你就是朋友眼中那位願意真正委身擺上的人?這是我們要思想的一個功課:你願意為你的朋友付上多少?
2.管教
       我們要在這段聖經中學習「管教」的課題,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上帝是一直都在工作中的上帝,而且他說話算話。當大衛與拔示巴犯錯時,上帝宣布了他的赦免-大衛不用死,但上帝也宣布罪的後果。如果我們很認真的思考看待這些事情,就會發現,真理是安慰人的,真理不是縱容我們的,真理是幫助我們的,上帝不是一位好好先生,他從來就不會縱容我們的罪,更不會一時心軟。
       上帝為什麼對大衛這麼嚴格?因為他是以色列人的王,是一個合神心意的人,當我們越被上帝看重時,上帝就越會出手管教我們的錯誤。做為基督徒,必須在信仰當中有一個很深刻的認識:在我們的信仰當中,不可以只求上帝多愛我們一點點,卻拒絕讓上帝管教我們一點點,這是在其他信仰當中,不一定會看到的。
       小時我媽媽常帶我去廟裡拜拜,求神明保佑我,但卻從來不求神明管教我。在基督教的信仰當中,我們的上帝並不單單只是祝福、保守與安慰,我們的上帝更是一位管教的上帝,任何一個愛上帝的人,渴望跟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人,想要成為合神心意的人,都必須知道,上帝所愛的,他必管教,希伯來書說:「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希12:6)如果你真的要跟上帝建立好的關係,上帝就會在你的生命當中,雕塑你,要求你,訓練你,若你與上帝無關係,上帝就會任由你自取滅亡,所以被上帝管教是好事,上帝越愛你,就越會管教你。
3.主權
       最後,我們要看的是上帝的主權,羅馬書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照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這些事情的發生,並非因為上帝的失控,一個不小心沒有把大衛照顧好,以致大衛遇到這些苦難,這些所有發生在大衛身上的事情,都是上帝主權的彰顯,都是上帝在實行他的旨意,上帝甚至使用大衛的敵人,即使他們是罪人,來實現上帝他的目的承諾,上帝甚至透過示每的口來教導大衛學習謙虛的功課,儘管示每的動機和消息都是錯的,上帝卻透過他來實現對大衛的管教,每個人、每件事都在上帝主權的掌握之下。上帝在大衛困難的時候,幫助大衛學習一件事情,就是讓他在自己的信仰上,能夠更謙卑,更真實地去認識上帝,讓他知道上帝所說過的話,都不會落空;而大衛也成為一個很好的警戒,警戒每一位今天讀聖經的基督徒:罪的代價就是這麼高。
       如果我們沒有用信仰的眼光去看待押沙龍與大衛之間的事情或是每一件發生在大衛家中的事件,你看到的只會是悲劇,但若在這過程當中,你能夠用信仰的眼光去看,你就會看到,我們都是有罪的人,我們都需要上帝的恩典,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不論發生在我們身上什麼事情,都有上帝的保守與帶領,上帝讓很多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其實就是要讓那愛他的,經歷到他的保守與帶領,並且學習到上帝所要教導他們的功課。
 V.結論
       若你是有屬靈眼光的人,那你會發現,在這些事情上,都是上帝主權的實現。在大衛逃亡的過程當中,示每的辱罵是很重要的一個記號,大衛不是第一次被人羞辱,大衛過去曾經被拿八羞辱,他的反應是帶著一群人半夜殺光對方全家,可是示每事件當中,大衛卻想到:這可能是上帝要他學習的功課。你怎樣看見你的苦難?上帝雖然讓這些苦難發生,但這些苦難並沒有摧毀大衛,反而讓他更親近、倚賴上帝。
       你怎麼看你自己?那些發生在生命當中的苦難、挫折與悲劇,是摧毀或是建造了你?你怎樣看待你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願上帝幫助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上帝所愛的,他必管教,讓我們用謙卑順服的態度來面對上帝要我們學習的功課。

禱告
       慈悲愛我們的父上帝,在你面前,求你幫助我們,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你的管教嚴格,超過我們所能夠承受的,但主我們相信,當我們的生命經歷過你的管教之後,就能夠結出那更良善、更喜樂、聖靈充滿的果子,更能有基督的馨香之氣,主求你幫助我們每一位願意跟隨你的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看見。我們要警戒自己,避免去犯那不應該做的錯,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夠歡喜的在你面前領受你所要我們學習的功課,願你與我們同在,這樣禱告,都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四十):舊約禱告(二十)亞撒(OT Prayer.20) (Asa)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四十)舊約系列(二十)(OT Prayer.20)亞撒(Asa)
時間:二0一一年六月十九日
經文:歷代志下十四章11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


Ⅰ.引言:歹竹出好筍-阿吉仔
        這是舊約禱告系列的最後一篇,出自亞撒王,他的一生事蹟及留下的一句短短禱告,皆值得我們學習。
        進入主題前,先介紹一位肢障台語歌手-阿吉仔。他本名林清吉,1957年出生,6個月大就罹患小兒痲痺症,只剩下一手一腳。1987年他坐著板凳唱出成名曲「命運的吉他」,2001年為了替殘障者爭取發言的機會,參選立委不幸大敗,還負債累累,之後消聲匿跡,沒有人知道他去哪裡。經過四年復出歌壇,在各地的夜市與廟口走唱。其中有一首歌叫「歹竹出好筍」:
不管是命也是運,飄泊一生無怨恨。
要走的路也真遠,透早行到日黃昏。
凍露水受風霜,想著前途不敢睏。
男子漢大丈夫,過去請你甭擱問。
什麼困難我認份,鹹酸苦澀我會吞。
飄泊的人出身是無分,人講歹竹會出好筍。
        俗話說:「歹竹出好筍,好竹出龜碖」,龜碖是奇形怪狀的幼竹筍,意指家庭經濟環境與個人的成就並無絕對的關係。雖然環境困苦,窮人家也可能養出成功的兒子,而富裕人家也可能養出沒有出息的子孫,就像竹子一樣,好竹子可能長出龜碖,壞竹子也可能長出漂亮的筍子。台灣人在意的是經濟條件,如果家裡環境不好,你不要氣餒,因為不好的環境未必會約束你將來的成就,透過努力,你也可能超過你的父母。然而,聖經在意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信仰與倫理:如果父親是流氓,孩子是否能為人正當?亞撒王正是這樣一個「歹竹出好筍」的例子。

Ⅱ.亞撒王的生平(The Life of King Asa)
1.出污泥而不染
亞撒王的生平很特別,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亞撒效法他祖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上15:11)。他的祖先大衛與拔示巴生了所羅門,所羅門雖蒙上帝祝福,但年老時與外邦人通婚,其中一位王妃名為拿瑪,是亞捫人,她將異教的信仰與風俗帶給所羅門,不但所羅門受影響,他與拿瑪所生的孩子羅波安亦深受影響,「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作猶大王。他登基的時候年四十一歲,在耶路撒冷,就是耶和華從以色列眾支派中所選擇立他名的城,作王十七年。羅波安的母親名叫拿瑪,是亞捫人。」(王上14:21)羅波安敬拜偶像,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因此上帝讓以色列分裂為兩國,一邊是北國以色列,有十族,由耶羅波安統治。而羅波安就統治南國的猶大族與便雅憫族,他做王17年,他的王妃是押沙龍的女兒,名為瑪迦,「…他母親名叫瑪迦,是押沙龍的女兒。」(王上15:2)她也是拜偶像的,兩人所生的兒子叫亞比雅,也隨父親拜偶像(族譜如上圖)。自亞撒以上,連續三代皆拜偶像,然而,到第四代的亞撒,居然願意學習大衛王的榜樣,因此是很特別的一個王。他繼位的時候,祖母皇太后瑪迦還在世,她是拜偶像的,所以亞撒要在國家推動拜上帝並不容易,因為背後有一股反對的力量。
2.除偶像行律法
        亞撒王913B.C.登基做王,到873B.C.過世,共在位41年。前十年他認真地推動宗教的革新,「除掉外邦神的壇和邱壇,打碎柱像,砍下木偶吩咐猶大人尋求耶和華─他們列祖的 神,遵行他的律法、誡命。」(代下14:3-4)
3.遇危機禱告神
        到了第11年,「有古實王謝拉率領軍兵一百萬,戰車三百輛,出來攻擊猶大人,到了瑪利沙。」(代下14:9)亞撒王就是在這個時候跪下禱告,祈求上帝幫助他。左圖,藍色的部份是北國以色列,棕色的部份是南國猶大,左方是以東的非力士人,下方是埃及,埃及下面是古實,也就是今日的伊索比亞。古實王謝拉帶著百萬大軍與三百輛戰車,從埃及一直往上攻進南國,直驅瑪利沙,南國幾乎淪陷一半。亞撒王當時只有五十八萬大軍,而且沒有什麼戰車,他帶著軍隊南下到洗法谷與古實對陣。戰事之初,有一名士兵對他說:「我們勢必戰敗,因為我們沒有戰車,而且軍隊只有對方的一半而已,這個仗怎麼打?」亞撒王一聽,馬上從車上下來,跪下向上帝禱告。靠著上帝,他把那一百萬大軍打退至基拉耳,古實最後放棄北進。
4.聽規勸再起誓
        戰爭過後,上帝感動先知亞撒利亞前來鼓勵他,告訴他這次的勝仗是因上帝的幫助而得,希望他所做的宗教革新能夠繼續,並且要做得更徹底。聽完先知的規勸後,亞撒王就更加賣力,五年當中,他鼓勵猶大人要盡心地侍奉耶和華,發誓要尋求耶和華,在位的第十五年,勇敢地把拜偶像的祖母廢掉,「他們就大聲歡呼,吹號吹角,向耶和華起誓。猶大眾人為所起的誓歡喜;因他們是盡心起誓,盡意尋求耶和華,耶和華就被他們尋見,且賜他們四境平安。亞撒王貶了他祖母瑪迦太后的位,因她造了可憎的偶像亞舍拉。亞撒砍下她的偶像,搗得粉碎,燒在汲淪溪邊。」(代下15:14-16)廢掉太后,是為了避免她繼續影響宗教革新。由於他勇敢地這樣做,上帝就祝福猶大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直至他登基的第三十五年。很可惜地,亞撒在這時候墮落了。我們會不會也是這樣?在困難的時候,緊抓著上帝,到了成功順利的時候,就慢慢地遠離上帝。
5. 蒙祝福靠自己
        多年平順的日子讓亞撒王驕傲起來,到了第三十六年, 有件事挑戰了他的信仰:以色列王巴沙從撒瑪利亞派兵到拉瑪,但並非打算攻打南國,他的目的只是建碉堡。一切起因於上帝把以色列國切成兩半:北國十族、南國兩族,而聖殿、約櫃是在南國的耶路撒冷,所以不管北國或南國的人民若要朝聖,都會到耶路撒冷去,如同現在的麥加,世界各地回教徒都會到那裏朝聖。北國有一個先天的遺憾-沒有宗教中心,所以早年耶羅波安就設立了一個廟,讓北國的人民在那裏敬拜上帝,避免他們跑去南國,可是人們還是會想南進朝聖。巴沙王為了要阻擋北國的人去南國朝拜上帝,他要在拉瑪蓋碉堡,彷彿海關一般,檢查過路人,避免偷渡,並非意圖侵犯南國。然而,猶大王亞撒對此感到不高興,於是他拿聖殿裡的金子去賄賂大馬色的亞蘭王便哈達,讓本來跟以色列國簽和平條約的亞蘭國攻打以色列,好讓巴沙忙於北邊戰事,而無法繼續蓋南邊碉堡,這就是亞撒王利用金錢與政治手腕來解決令他不悅的事。於是亞蘭王便哈達拿了他的好處後,撕毀跟北國的和平條約,派兵攻打以雲、但,和亞伯瑪音三個北國城市,並長驅直入到了拿弗他利。以色列王巴沙只好離開拉瑪回到北邊應戰,而亞撒就趁此機會派兵到拉瑪,把蓋碉堡的建材搬走,用於建造自己的城-米斯巴與迦巴。亞撒王為此感到自滿,但是他的作法是不對的,上帝不喜悅他這樣做,並且他從頭到尾自恃國勢鼎盛,不需要倚靠上帝來解決事情,所以儘管政治上他很成功,可是他的靈性卻墮落了。上帝派先知哈拿尼來警告他,對他說:『因你仰賴亞蘭王,沒有仰賴耶和華─你的 神,所以亞蘭王的軍兵脫離了你的手。古實人、路比人的軍隊不是甚大嗎?戰車馬兵不是極多嗎?只因你仰賴耶和華,他便將他們交在你手裏。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你這事行得愚昧;此後,你必有爭戰的事。』」(代下16:7-9)亞撒不僅不聽勸,反而將先知與同情者一併監禁,以圖耳根清淨,「亞撒因此惱恨先見,將他囚在監裏。」(代下16:10)由此可見,亞撒王已經聽不進別人的話。上帝祝福他,他卻驕傲起來,倚靠自己的聰明才智。
6.患腳疾不禱祈
        亞撒在位第三十九年的時候,他患了腳病,別人勸他要為此禱告,他卻不聽勸,認為只要看醫生就好,結果,這個腳病卻害他喪命。他跟上帝的關係,年輕時很好,可是因為上帝長期的祝福,年老的時候他就漸漸地遠離上帝,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亞撒做王三十九年,他腳上有病,而且甚重。病的時候,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生。他做王四十一年而死,與他列祖同睡。」(代下16:12-13)

III.亞撒王的禱告(The Prayer of King Asa)
亞撒王打仗時所做的禱告,雖然簡短卻句句精要,其內涵值得我們學習。
1.在神無難事
        第一句:「It is nothing with Thee to help…」(和合本譯為:惟有你能幫助…沒有把nothing翻出來)(代下14:11c)。「nothing」表示「a piece of cake」,也就是在 神無難事,因為上帝有大能,能成就任何事,任何事在上帝眼中皆不成問題,所以亞撒王首先承認「在 神沒有難成的事」。就如亞伯拉罕在七十五歲時,上帝說要給他一個兒子,但他等了二十四年都毫無下文,妻子也過了生育年齡。後來上帝派兩個天使再來訪問他,告知上帝將要給他兒子,亞伯拉罕半信半疑,覺得上帝要給早該給了,現在妻子月經都停了,怎麼可能生小孩?上帝卻反問他:「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創18:14)隔年他一百歲,撒拉九十歲時,真的生了一個兒子。這是強調:It is nothing…耶利米曾經這樣說:「主耶和華阿,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耶32:17)這就是猶大王亞撒禱告的第一句話-在 神無難事。
 2.不論強或弱
        第二句話英文聖經說:「Whether with many, or with them that have no power」意思是,不管對象是人多勢眾或是人少勢弱,對上帝而言,他都可以幫助。但中文卻翻成:「幫助軟弱的,勝過強盛的。」(代下14:11cd)這樣的翻譯好像上帝只幫助軟弱的、不會幫助強盛的。但原意應是說:「上帝要幫助你,是不在乎你強盛或軟弱。」上帝不會「西瓜偎大邊」─選邊站,只幫助有勝算的那一方,只要你肯祈求,不在乎你是多軟弱或是多強盛,他都可以幫助。然而人們傾向於,在其強盛的時候,對於上帝的幫助會視而不見,或是感受不到,因為自視甚高而倚靠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就是人的困難。在人平順、能力強的時候,上帝的幫助反而會被否認掉;遇到了困境,知道自己不可能獨立完成的時候,才會明白功勞全在上帝。基甸的故事可以彰顯這個道理:上帝要基甸去打仗,他就召集了三萬兩千人要跟對方的三十萬人對抗,但上帝卻告訴他人數過多,基甸很不明白,上帝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士7:2)試想,三萬人以一當十,還是有打贏三十萬人的可能。接著,基甸詢問上帝下一步,上帝說:「叫心中害怕的人回家」,基甸照做,結果兩萬兩千個人回去,剩下一萬人,這樣的人數,上帝要求繼續裁減。他要基甸讓這些人喝水,跪下來喝水的站一邊,用手捧水喝的另站一邊,上帝說:「跪下去的我不要,我只要用手捧水喝的人。」結果,最後只剩下三百個人,基甸很擔心,不知道這要怎麼跟對方大軍交戰。上帝說,這樣當你們打勝仗的時候,才會說是上帝的幫助,你們就沒有藉口說,是憑著自己的力量得勝,因為按照常理來說,三百人是不可能打贏三十萬人的。所以有時候,上帝不是因你強大,就不幫助你,但是能幹的人,常以為是自己厲害,比較不會感激上帝的幫助。同樣地,保羅有很多恩賜,但上帝給他一根刺,讓他體會軟弱,保羅雖祈求上帝將之除去卻被拒絕,因為上帝要他明白,上帝的能力在他的軟弱上才能顯得完全,「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3.呼求神幫助
        亞撒王向上帝禱告:「上帝呀,你真的很棒,不管我們是強大或是弱小,你都會幫助我們。上帝呀,求你幫助我們…」,他真的呼求上帝「幫助我!」,因為現在敵人一百萬,我只有五十八萬,對方有三百輛戰車,我一部都沒有。所以他跟上帝呼求:「Help us, O Lord our God…」就是「耶和華我們的 神阿,求你幫助我們。」(代下14:11e)這是「最短的禱告」,人在緊張危難的時候,禱告不必太長。彼得快要淹死的時候,他只有兩句話:「主阿,救我!」,這就夠了。「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太14:30)亞撒王也是一樣,他的禱告很短,其實他禱告的主旨只有兩個字「Help us.」,急難的時候求告上帝,上帝就會回應,「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把我安置在寬闊之地。」(詩118:5)。
4.仰賴等候神
         既然向上帝求幫助,亞撒王禱告後就安心了。他說:「For we rest on Thee…」,這個「rest」,休息、安歇之意,代表當我把我的困難跟上帝講過後,因著相信上帝會幫助我,所以我可以安然地仰望主,「因為我們仰賴你。」(代下14:11g)「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他,他就必成全…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他。」(詩37:5,7)箴言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這就是亞撒王的禱告。
5.奉主名爭戰
        再者,這場戰爭屬誰?亞撒王說:「In Thy name we go against this multitude.」,意即:我們是在你的名下,與非洲來的一百萬軍隊交戰,不是在我的名下面。他確認這是上帝的戰爭,不是他的戰爭,「奉你的名來攻擊這大軍。」(代下14:11h)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要進迦南地的時候,遇到一個人站在他前面,穿著軍裝拿著一把刀,約書亞問:「你是幫我還是幫 敵人?」那人回答:「我既不幫你,也不幫他,我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一聽,明白自己錯了,因為他忘記耶和華的軍隊由耶和華做元帥,因此他馬上認罪,知道應該要聽從他才是,「約書亞靠近耶利哥的時候,舉目觀看,不料,有一個人手裏有拔出來的刀,對面站立。約書亞到他那裏,問他說:『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他回答說:『不是的,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俯伏在地下拜,說:『我主有甚麼話吩咐僕人。』」(書5:13-14)。我們有時候也犯同樣的錯,到底你所面臨的困難,是由你作主,還是上帝作主?你會說:「上帝呀,我的計畫是這樣,你幫我做這個,幫我做那個。做決定的是我,你只要照我說的去作就好了。」還是:「上帝做決定,我把我的困難告訴上帝,然後上帝你要我怎麼做我都聽你的話。」如果你要上帝的幫助,你就要聽上帝的。吃或不吃,都是為主來做,「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 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 神。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14:6-8)。
6.與神的關係
         再者,上帝與你的關係是因家中的長輩,還是你自己跟上帝的關係?猶大王亞撒的下一句話是:「O Lord, Thou are Our God…」「耶和華阿,你是我們的 神…」(代下14:11ij)雅各逃亡時,在伯特利夢見一個梯子從天上到地下,上帝在梯子上面跟他講話說:「我是你祖父亞伯拉罕的上帝,我是你的父親以撒的上帝,我還不是你的上帝,因為你跟我還沒有建立個人的關係」。上帝說:「我希望跟你有個人的關係,而不是間接經過你的父親或祖父,才跟你有關係。」因此雅各說:「如果你真的讓我體驗到你的話,我就以你做我的上帝」,這是雅各的禱告。「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神』…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地,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 神。」(創28:13,21)這是雅各很大的改變。長老教會信徒的小孩出生時,父母會帶他到教會接受幼兒洗,幼兒洗的孩子在教會長大,上帝是他爸爸的上帝,不是他的上帝。等到這孩子長大,自己有所體驗之後,他自己跟牧師說:「我要接受堅信禮」,代表從今天開始,上帝不再只是我爸爸的上帝,乃是「我的上帝」,因我親身經歷,並且想要經營與上帝的關係。亞撒王的禱告宣告「上帝是我的上帝,不僅是大衛或是我爸爸的上帝」,這個非常重要。保羅每次寫信給教會就說:「我靠著耶穌基督,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 神,因你們的信徳傳遍了天下。」(羅1:8)他很確認他跟上帝有直接個人的關係。
7.關心神榮耀
        猶大王亞撒的最後一句禱告是說:「這個戰爭不能輸,因為輸了,上帝會沒面子。」這是上帝的戰爭,上帝既決定要出手,為了他的榮耀,不要讓戰爭失敗,「let not man prevail against Thee」,所以亞撒王在乎的不是自己的名聲,而是上帝的名聲,「不要容人勝過你。」(代下14:11k)有時我們認真地在教會服侍,不太在乎上帝的榮耀,而是在乎自己的成就。所以會為了自己,跟別人競爭,希望自己在教會能夠被認可,得到自我肯定,卻忘記我們這樣的爭執,反而使上帝的名聲受虧損,因我們並不在意上帝的名聲,亞撒王不是這樣。詩篇說:「耶和華阿,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因你的慈愛和誠實歸在你的名下!」(詩115:1)哥林多前書說:「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 神而行。」(林前10:31)榮耀上帝應成為你我一生的動機。

Ⅳ.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從亞撒王的一生和他的禱告,我們學到了幾項功課:
1.超越父母負面影響
        父母雖能影響我們,但不能決定我們。不管是經濟還是道德,父母對孩子一定有深遠的影響,但是父母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掌控孩子將來的為人。亞撒王雖生長在拜偶像的家庭,他卻能決定要跟從追隨上帝,這是不容易的,因他超脫了父母的影響。不同的人卻有相同的故事:掃羅很討厭大衛,因為大衛對他的王位有威脅,所以他一直想要殺大衛。掃羅的兒子卻沒有受掃羅影響,約拿單曾勸掃羅不應傷害大衛,後來掃羅甚至連約拿單都要殺,由此看見,約拿單沒有百分之百地受掃羅影響。
2.大事小事仰賴上帝
        人在面臨艱鉅困境,自己沒有辦法處理的時候,會仰望上帝,而在小事上卻只靠自己,這是亞撒王所犯的錯誤。他面臨百萬大軍時,會跪下來禱告,但面對以色列王那個小挑戰,就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處理,未經禱告;當他的腳生病時,只看醫生,沒有禱告,甚至不禱告了,認為自己可以處理。我們也會犯這個毛病,無助時,哭天喊地求上帝幫助;遇小事,就忘記。其實不管大事小事都可以禱告,都應該仰賴耶和華。先知哈拿尼還來提醒他說,過去那麼大的困難你都會禱告,怎麼現在你卻去依靠亞蘭王?為什麼你不倚靠耶和華呢?腳生病時,除了找醫生,何以你堅持不禱告呢?「那時,先見哈拿尼來見猶大王亞撒,對他說:『因你仰賴亞蘭王,沒有仰賴耶和華─你的 神,所以亞蘭王的軍兵脫離了你的手。』……亞撒作王三十九年,他腳上有病,而且甚重。病的時候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生。」(代下16:7,12)。約伯在很苦難的時候,他這樣說:「至於我,我必仰望 神,把我的事情託付他。」(伯5:8)
3.亨通成功謙卑聽勸
        逆境挫折時,我們願意聽別人的建議,得意成功時,反而忠言逆耳,這就是亞撒王另外一個令人遺憾的地方。因為三十五年來,他太順利成功了,先知的忠言他聽不進去,「亞撒因此惱恨先見,將他囚在監裏。」(代下16:10)所以我們要學習,在上帝祝福你,什麼事情都做得很順的時候,更應該謙卑,聽別人的勸告,不要因為成功就驕傲了。
4.盡己之力禱告上帝
        禱告不是「我自己什麼都不做,完全讓上帝來做」;相反地,禱告是「我做不到的請上帝做,我做得到的,我做」,這才是禱告。「I do my best, and ask God to take care of the rest」。馬利亞與耶穌受邀參加婚宴,對方的酒用完了,我們可以從馬利亞學習,「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的母親卻吩咐僕人:『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約2:3,5)所以「祈求」與「盡力」要同時進行,而非僅靠耶穌。上帝不要我們變成一個偷懶的人,不是學會禱告後,就什麼都不做,全憑禱告,要做你該做的、能做的。拉撒路死掉四天,被繃帶綁成木乃伊,耶穌讓他復活,可是他還包在布裡面,耶穌沒有把他的布打開;他已經四天沒有吃東西,肚子很餓,耶穌也沒有給他吃東西。意思是說,不要在禱告後就把所有事情交給上帝來做,你還是要做你該做的事。你做不到的事,可以跟上帝禱告,祈求上帝幫助與盡自己的力量要同時進行。
5.平安順利尋求上帝
        平安順利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尋找上帝。人常常是在苦難當中拼命禱告,一平安順利就不禱告了。正如亞撒利雅對亞撒王的勸勉,「他出來迎接亞撒,對他說:『亞撒和猶大、便雅憫眾人哪,要聽我說: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你們若尋求他,就必尋見;你們若離棄他,他必離棄你們。』」(代下15:2)。「God is seeking who is seeking Him.」,上帝在尋找尋找他的人,「耶和華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有尋求 神的沒有。」(詩14:2)上帝很在意:當我祝福你們的時候,你是否將我遺忘。
6.雖然失敗主恩還在
        亞撒王雖然在年老的時候失敗了,可是上帝還是給他恩典,在他去世時,被安葬紀念,「葬在大衛城自己所鑿的墳墓裏,放在床上,其床堆滿各樣馨香的香料,就是按做香的作法調和的香料,又為他燒了許多的物件。」(代下16:14)聖經還是認定亞撒是個好王,他是一個跟從上帝的人,雖然他有失敗,他有軟弱。聖經中許多信仰的偉人,譬如亞伯拉罕,也有自身的軟弱。上帝不會因為你失敗,就把你過去的努力一筆勾銷,上帝還是會給你恩典,這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都會軟弱犯錯,可是上帝對這樣軟弱的人還是施加恩典。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曾經差點害妻子被人娶去,在這件事情上,亞伯拉罕是失敗的。但是上帝介入,保護了他的妻子,「在夢中上帝回答他(亞比米勒)說:『是的,我知道你做這件事問心無愧,所以阻止你得罪我,不使你侵犯她。』」(創20:6)。

V.結論:不論成敗 禱告仰賴
        不管成功失敗,特別是成功的時候,我們要記得禱告仰賴上帝,有句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我多增一句:「成功是失敗的父親」。因為人在失敗時,會來尋求上帝的幫助,把失敗轉為成功;可是成功的時候,就開始忘掉上帝,驕傲自大,因此上帝就會讓你嘗到失敗的結果。我們要小心,不要一生都在成功失敗中打轉,但願我們不管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我們把上帝緊緊地抓住。


禱告:
        主我們看見雖然亞撒王在聖經中被寫得不多,但卻留下很寶貴的榜樣。我們看見他的成長環境並不理想,可是他學會堅持敬拜耶和華,這可以給我們很大的鼓勵。他在面臨極大的困難時,並不氣餒,他仰望你的恩典,勝過那個困難。可是當你祝福他,使他享受三十五年的平安豐盛的時候,很可惜地,他慢慢地忘掉你,忘掉他需要常常在禱告中來親近你。主阿!幫助我們不論遇到挫折失敗,或是順利成功,都能夠緊緊地抓住你,依靠你。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