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新的心 新的靈


講道內容
講題:新的心 新的靈
經文:以西結書36:24-28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二月三日

一、前言:待降節第一週的省思
在教會曆中,「待降節期」是從聖誕節前四個主日開始,一直到聖誕節那一天。「待降」(Advent)原文是拉丁文,意思是「來臨」,就是等待耶穌基督的降臨。在待降節期,我們一方面要紀念主耶穌基督祂曾「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我們的拯救與盼望的記號,另一方面、我們更應等待主耶穌基督,祂將第二次的降臨。 當我們回顧主耶穌基督降世之前,以色列百姓他們是生活在痛苦、絕望之中,他們殷切期盼從上帝而來的拯救。愛我們的天父上帝並未忘記這些生活在困苦中的子民,當日子滿了,上帝就差派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生,成為世人的拯救,帶給人類盼望的記號!上帝如此豐盛的恩典、我們當以歡喜、快樂的心來迎接、來紀念耶穌基督的降生。
特別是在現今的世代仍然是一個充滿罪惡的世代,處處有爭戰、飢餓、逼迫以及患難,上帝的主權仍然未完全在世上掌權以及落實,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更應該要像當時候的以色列百姓一樣,抱著切慕、渴望的心,期盼從上帝而來的救恩與拯救,儆醒等候榮耀的主再次的降臨,因為「祂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翰一:9)主必要再次降臨,驅除幽暗,帶來拯救,到那日,「不再有黑夜;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上帝要光照他們。」(啟二十二:5)
二、本文:先知以西結的時代背景
今天我們所看的以西結書是記載上帝的選民──以色列百姓被擄、亡國那一段的歷史。當時南國──猶大國全國的菁英都被擄到巴比倫,他們面臨了生命之中極大的苦難,內心深處非常的絕望,因為他們的國家被滅亡了、他們的家庭破碎了!不知你的內心是否會浮現出一幅當時以色列百姓被擄至巴比倫時的畫面?當時上帝的選民──以色列百姓,他們面無表情,呆滯、空洞的眼神、手腳被鐵鍊捆住拖著蹣跚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巴比倫!牧師相信在他們的腦海中仍然在盤旋著,許多無法得到解答的疑惑,我們不是大有能力的神──上帝的選民嗎?我們為何會被擄到外邦呢?萬軍的耶和華上帝,為什麼會讓我們遭遇如此大的苦難呢?我們為什麼會受到如此不平等,奴隸般的對待呢?我們的上帝在那裡呢?
詩人透過詩篇第137篇,將當時被擄者的心聲描寫得非常的生動。以色列百姓他們歷經亡國、被擄到巴比倫,那內心所受到的煎熬與無助,我們可以透過詩篇137篇,深刻體會到他們的內心是如何地難受,以及殷切期盼救恩的來到!
原本在祭司家庭中長大接受許多年訓練,要在聖殿中擔任祭司職務的以西結,也跟眾以色列百姓一樣被擄到巴比倫。以西結他雖然擁有祭司的身分,卻因聖殿被毀、百姓被擄至外邦,而無法在耶路撒冷城的聖殿中執行祭司的職務,但上帝卻給以西結另外一個使命及任務,上帝要以西結成為向以色列百姓宣告上帝審判、管教、拯救、盼望、安慰等信息的先知。
以西結書有三處重要的經節 都提到新的心和新的靈,結十一19,結十八31,結卅六26。
以西結書十一章18-19節記載:「他們必到那裏,也必從其中除掉一切可厭可憎的物。我要使他們有合一的心,也要將新靈、放在他們裏面;又從他們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上帝透過以西結先知宣告:若以色列百姓願意除掉「外在一切可憎的物」後,上帝就要除掉他們的「石心」,賜給他們一個「新的心」,更要將「新的靈」放在他們裏面。
以西結書十八章31節記載:「你們要將所行的一切過犯,從你們身上盡行拋棄,使自己得一個新心和新靈」。上帝通過以西結先知宣告:若以色列百姓願意除盡「外在所行一切的過犯」,「回轉向上帝」,就能使自己得一個「新的心」和「新的靈」。
以西結書卅六章26-28節:「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 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 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你們必住在我所賜給你們列祖之地。 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上帝透過以西結先知宣告:上帝將要為他所疼愛的百姓作屬靈的換心手術,要將我們那堅硬如石頭的石心除去,置換一個柔軟、願意順服上主的肉心,並且要恢復以色列百姓與上帝之間原有合宜之關係:「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
雖然當時以色列百姓他們是生活在黑暗、痛苦、無盼望的生命處境中,但疼愛我們的耶和華上帝通過先知以西結,用上帝的話語來安慰祂的百姓,只要他們願意悔改歸向上帝,日子滿了,他們必要從萬民中被招聚回到上帝應許之地。這是何等大奇妙的恩典!只要以色列百姓願意回轉歸向祂,愛我們的上主仍然要伸出祂那大能的臂膀,大大的擁抱以及接納以色列百姓,重新回到祂那溫暖的懷抱中!上帝仍然要實踐他那不變的應許: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恢復舊有合宜的關係!
三、思考:通過今天我們所讀的聖經節牧師邀請我們一同來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一)思考一:你是否願意接受上帝為你所作「屬靈的換心手術」呢?
「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卅六:26)在醫學上,人的身體會有肝硬化以及血管硬化的疾病,但是我們較少聽過有「心硬化」這個疾病。這段經文所提到「心硬化」不是身體方面的,而是屬靈方面的疾病。上帝要如何來為我們動「心硬化」的手術呢?上帝不是要為我們動一般外科的換心手術,拿一個柔軟的肉心來置換我們如石頭般堅硬的石心,上帝要為我們所作的是一項內心「屬靈的換心手術」。
在以西結書第卅六章24-26節,上帝說明屬靈換心手術三階段的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上帝要主動招聚願意歸向祂的百姓。24節說:「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雖然當時以色列百姓他們是被擄到外邦,分散到不同的地方,但是上帝應許他們,當日子滿了之後,上帝要主動帶領以色列百姓歸回本地!可以回到上帝應許之地,是以色列百姓他們內心最深切的盼望!
在經文中所提到的「各國」以及「列邦」不僅僅只是代表實際的距離和外在的環境而已,上帝更要通過以西結先知告訴我們,此距離與環境更是代表著我們目前與愛我們上主的關係,以及我們目前所處生命的實況。不管我們目前離上帝有多遠,不管我們已經離開上帝有多久,不管我們目前生命的處境是如何,不管我們是否曾經對上帝灰心失望過,只要我們願意,上帝祂都要再次主動將願意誠心歸向他的人引領回到祂的面前。
第二個的步驟是:「潔淨」。以西結書36章25節:「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
「用清水灑在身上」是一個「潔淨」的象徵動作,如同「洗禮」時,將水點在我們的頭上一樣,象徵從此我們通過主耶穌基督的寶血洗淨我們的罪一樣。「水」除去我們身體上的汗臭以及汙穢,這樣作不僅僅使我們外在的身體得以潔淨,更讓我們的內心能感到舒暢與愉快。用水能讓我們得到潔淨,更是要提醒我們,我們要遠離那些會敗壞我們生命的事物,讓那些不能為我們生命帶來祝福的事、遠離我們。
第三個改變的步驟是:石心恢復成肉心。
在經文中所提到的「石心」是指:硬著頸項的心(來三:8)、迷迷糊糊的心(來三:10),以及那不信從神的心(來三:19)。而「肉心」是指:柔軟順服的心、堅定信仰的心,以及相信順服的心。
上帝「屬靈換心的手術」不是移植,也不是代替,而是恢復。沒有一個人的心一出生就是石心,在我們身體裡面原本就應該是「肉心」,而不是石頭心。我們的內心原本都是單純、很柔軟的,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經歷了許多痛苦、挫折之後,慢慢的就變得不再柔軟。因為我們的內心早已被一層、一層「憂傷、難過、挫敗的生命經驗」包覆住。這樣一顆被層層遮蓋住的內心需要被恢復、需要被改變,而只有那創造我們上主的愛能將我們內心那「挫敗生命經驗」的外殼除去,叫我們得以恢復單純和柔軟的內心,重新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
經過上帝「屬靈的換心手術」後,我們會擁有兩個不一樣生命的特質:
第一、我們會得著「新的心」和「新的靈」生命的特質:
上帝要用祂的愛將我們原本堅硬的外殼慢慢一層、一層剝開,讓我們原本被許多的汙穢和痛苦所包覆的內心,漸漸有機會可以喘息,慢慢恢復它原本柔軟的本質。愛我們的天父上帝要從我們的裡面來改變我們,讓我們內在的生命可以漸漸地改變,並且要賞賜給我們有力量去順從、去遵行上帝的旨意。這樣內在生命的改變也要讓我們有能力成為一個新造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有力量行善的人!這何等大的恩典啊!
第二、我們會得著「與上帝有合宜關係」生命的特質:
擁有新的心、新的靈之人,內心就容易被主的靈感動,活出新生命的樣式,以及擁有充滿平安、喜樂、盼望的新生命。箴言4章23節更提醒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願我們都有一顆對上帝柔軟的心,擁有新的生命更能得著上主新的恩典,從而成為他人生命的祝福。
(二)思考二:我們要學習用心體會「我的心」
在詩篇中有許多的作者都是用【我的心哪】做開始:例如:
詩篇16章2節: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
詩篇42章5節: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
詩篇62章5節: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心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
詩篇104章1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
詩篇116章7節:我的心哪!你要仍歸安樂,因為耶和華用厚恩待你。
詩篇146章1節:我的心哪!你要讚美耶和華!
詩篇103章1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裏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詩人都是用「呼喊的聲」在提醒我們!詩人們想要用大聲呼喊的聲音,要叫醒我們那麻痺、堅硬如石頭的心,要叫醒我們「仍在沉睡的心」,要叫醒我們那「沉睡許久的心靈」。整本聖經提到有關「心」這個字、至少有上千次以上,可以看見聖經的作者對於我們人「內心」的看重。在聖經中所指的「心」,不只是指我們人「心理以及精神部份的層次而已」,聖經的作者所指的「心」是指我們人內心最深處,也是人的意志、情感、思想所在。在現代中文譯本時常將「心」翻譯作「靈」是指我們「人的心靈」。
「我們的心」或者是「我們的心靈」,我們自己是否能了解呢?我們自己是否能夠測透呢?我們自己的內心實在是不容易了解,別人的內心、更是困難了解以及摸得清楚的,難怪有流行歌會唱說「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對於我們人「內心的了解」,或者是我們人「心靈部份」的理解,實在是上帝要我們花一生的光陰用心來學習的功課,當我們對人的內心有更加深刻了解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如同約翰福音第三章24節所說的:「敬拜上帝是用「我們的心靈」以及誠實來敬拜耶和華上帝!」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心靈」是不是時時都可以保持柔軟以及鬆軟呢?我們是不是時時都可以經驗到上帝透過不同的管道在感動我們的內心呢?只有當「我們的內心」是柔軟的,只有當「我們的心靈」是容易受感動的,外在的環境以及事物才有機會來感動我們的內心,我們也才有可能因著深刻經驗到上帝對我們的愛,是如此的長、闊、高、深,我們才有可能願意投入我們的全人,全心、全意為疼愛我們的上帝來付出以及來服事祂!
四、結論:「石心」因聖靈感動變成「肉心」
各位弟兄姊妹!上一次我們的內心曾經深深受到感動,距離今天是多久之前的事呢?
每天社會上都會發生許多的事,那一件事是會讓你感動落淚的呢?
每天我們都和許多的人說話,那一次和別人的分享,是會讓你的內心充滿彭湃、激動的呢?
我們曾聽過或唱過許多的歌,曾經有那一首歌的歌詞、是會觸動你心弦的呢?
我們曾看過好多次的聖經,曾經有那一段的聖經節、是會扎到你心的呢?
每個禮拜我們都會聽牧師的講道,曾經有那一次的講道會讓你有新的決志呢?
徳雷莎修女因為在要往修道院的車上,看到一位口渴的乞丐向他要水喝,這個清楚而且無法抹去的影像一直存在她的腦海中,所以她毅然決然決定要改變她未來服事的方向,到印度最亂、最下層的貧民區,成立【垂死之家】,去服事即將要死亡的人!
馬偕牧師在他小的時候,因為曾經聽一位到外國宣教的宣教師,回國分享他到外國宣教的故事,激發小小的馬偕,要到國外宣教的異象,才有今天的你和我!
各位弟兄姊妹,若我們的心靈仍然是在沉睡的,若我們的內心仍然像硬土一般,若我們的內心仍然是讓許多的污穢和罪惡所遮蓋,上帝就是行許多的神蹟、奇事在你的身上,你仍然是無法經驗到上帝祂那奇妙改變的大能力,是如何將你認為不可能的事將他變成可能的事實!
明年我們教會的主題是「靈修年」,期待我們大家都可以再一次安靜我們的心,喚醒我們的心靈,讓上帝只是用一句話、用一段的聖經節、用一首歌的歌詞、用牧師講道時的一句話,讓我們的內心深深地受到感動,讓我們有新的決志和行動,讓上帝來改變我們的人生觀及價值觀,讓我們都願意照上帝的旨意去行,並且能時時抱著感恩的心面對不同的人、事、物,讓我們可以時常在我們平常的日子裡,向耶和華上帝唱出歡喜、快樂的歌聲,讓我們可以從我們內心的深處向耶和華上帝說:「耶和華上帝啊!我願一生一世都服事你!」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我必不被你們求問


講道內容
講題:我必不被你們求問
經文:以西結書20:3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前言
週一我參加了七星中會的牧傳退修會,獲得很好的學習,也有機會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最令我開心的行程,就是晚上休息的時候,到旅館的游泳池游泳。事實上,這幾年因為忙碌的生活與工作,加上許多的理由,讓自己沒有好的運動習慣,更別說是游泳,真是好幾年沒游泳了。這次有機會游泳,心裡真的十分愉快。果然是太久沒有游泳了,很多身體的感覺都找不到,不但游泳的姿勢很難看,只游二十公尺,就覺得很不順。然後,才來回游三圈,手舉不起來,竟然有一點划不動的感覺。在和平三年多的時間,體重就上升了七八公斤,很感謝弟兄姊妹的照顧,自己卻知道,想要為主在服事的道路走得長久,健康的身體很重要。好的運動習慣,正常的作息,都是不可或缺的。相信許多目前正在為事業打拼的兄姊也有同樣的問題。希望我們都要好好的一起面對這個重要的議題。工作,生活,家庭需要兼顧,身體更是不可忽視的。
一個故事
首先讓我以一個我自己的故事來開始今天的信息吧。
我曾經在自動控制界工作一段時間,這期間,做了許多大電力的監控,也有了一點經驗與心得。大概工作兩年後,公司開始要培養新人,便找了幾個人與我一起做電力監控的系統。自動控制的系統,是很有趣的東西,這當中,除了電腦的操作介面,每個客戶使用的不盡相同,連現場的控制器也是五花八門。有些設備可以直接做連線處理,有些設備需要透過轉換設備,才能做使用。而設備與設備之間,需透過普通的電線,通訊線,網路線,甚至光纖或者是無線通訊。也有使用有線電視訊號線的,各種不同的介面,十分有趣。
不過,對於初學的人來說,這麼複雜的搭配,可就一點也不有趣了。因為遇到不同的案子,頭腦必須做不一樣的切換。有些東西,需要先做整體規劃,才能透過轉接設備使用,有些東西,只要直接設定連線便能使用。而廠房與廠房之間,又因為建築結構的不同,成本的考量,甚麼時候需要甚麼材料,該做甚麼變化,都深有學問。
其中有一個同事,每次我在講解一個系統的規劃時,都沒有太多問題。不過當現場規劃的時候,卻總是讓我看到大大驚奇的事情。首先是電腦畫面中的設備,他將同一個設備放在不同的頁面中,未經過重新的規劃,便覺得可以使用。想想看,如果我們在一個房子裡有好幾台電視,但是所有的電視都是播放相同的內容,那麼我們還需要那麼多電視嗎?當我發現,現場不論是A機器,或是B機器動作,最後呈現的結果,都是A機器的內容,我實在無法理解,這當中發生了甚麼事情。
後來經過多次說明,這個同事,終於明白,每個設備都應該有相對應的畫面。不過卻又產生了另一個令人驚奇的事情。那就是,電腦與電腦之間,雖然是經由網路通訊。但是一般的網路線,超過75公尺,訊號就會變得不穩定。這不像是家庭使用,隨便拉個一條線,接起來就可以用。而這個工程師卻將兩棟建築物的系統,想要單純的以一條網路線連接在一起。這樣的規劃,如果真的做起來,想必是夢靨一場。
之後當然又發生了許多事情,不過在某一次對系統的意見討論中,這個同事很不愉快地對我說「你是不是處處針對我,為什麼我做的每個規劃,你都有意見。」使得我忽然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到底是放著這些錯誤不管,最終造成公司的損失,還是要依照專業的見解給予建議。我忽然不知道該怎麼做了。不知道各位兄姊,你們是否也有相同的遭遇?我最後決定,讓這個同事照著自己的意思去犯錯,然後再回頭解救他的處理方式。不過我想在職場中,若大家遇到這樣的處境,心中應該也是五味雜陳吧。
經文分析
U 以西結的時代背景
我這個例子想要表達甚麼呢?我們先來看今天的經文,今天經文的作者以西結,我們都知道他是與以色列人一起被擄到外邦異地的先知。這群人,雖然經歷了家破人亡的痛苦,還是有許多人,想像著能有奇蹟發生,上帝權能的突然臨到,或許擊殺他們的敵人,或許一如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般的,讓大家能快快的回到家園。不過耶利米許久前就已經提醒眾人,這是從上主而來的懲罰,不要再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乃是要真實地藉由這段時間,回到上主面前,學習他的法則,遵行他的旨意。七十年後,上主必會帶領他們回歸本土。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群人,應該是聽不下去的。他們知道在他們以前的先祖,的確是得罪上主了。但是他們無法改變他們的生活型態,他們更無法改變他們對於上主恩典的期盼。他們可能依然隨本心生活,重點是,他們依然沒有好好的去認識上帝的話。他們必然知道要作禮拜,要分別時間親近主,不過面對生命實況中,他們應該沒有時間學習上主的教導,也沒在生活與生命的現狀中有真實的改變。
經文結構
雖然司會念的經文只有一節,然而,今天我們要談的經文是以西結書20:1~44節。這一段十分完整,卻也十分清楚的說明,上帝必不被人求問的緣由。
首先1~3節,我們看到以色列的長老們到以西結的面前,想求問從上帝而來平安的信息。不過第三節以西結很清楚的表達了上帝的立場。「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不被你們求問」。,上帝清楚的指出,為什麼他會如此回應的原因,接著便是三大段。第一段是四到九節。上帝明白的指出以色列人縱使經歷了衪帶領出埃及事件這極大恩典,但是依然愚頑的不願相信上帝的作為,使得自己陷入困境當中。第九節是非常重要的轉折語,也因著這個轉折語,我們可以知道,上帝分三個段落來述說以色列人的悖逆。這當中更清晰的讓我們看見,上帝不只是給予以色列人一次機會,乃是給予以色列好幾次的機會。
第八節提到了眾人「他們卻悖逆我,不肯聽從我,不拋棄他們眼所喜愛那可憎之物,不離棄埃及的偶像」,說明本來眾人罪無可赦的緣由,讓上帝本該因為憤怒而滅了這些人。不過,第九節接著提到「我卻為我名的緣故沒有這樣行,免得我名在他們所住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我領他們出埃及地,在這列國人的眼前將自己向他們顯現。」使得眾人依然得蒙拯救,並且上帝還將「律例賜給他們,將我的典章指示他們;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不過人們有了上帝所賜的行動法則,卻不願意真實的認識,並以行動來回應。
第二個段落是10~17節,從13節可以看到「以色列家卻在曠野悖逆我,不順從我的律例,厭棄我的典章,大大干犯我的安息日。」人們不以上帝所賜下的行動準則為生活的依據,乃是自以為是的,追求自己生活的方式。本來上帝是該懲罰滅絕這群人的,卻因著他自己的恩典,他說「我卻為我名的緣故,沒有這樣行,免得我的名在我領他們出埃及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然後上帝將回轉的希望,放在這群人的子女身上。可是這些人並沒有因此而悔改,反倒與自己的先祖一樣,離棄上帝的法則。
我們可以明瞭,第三個段落是18~26節。在第21節把這些人的惡行清楚的表彰出來「只是他們的兒女悖逆我,不順從我的律例,也不謹守遵行我的典章,干犯我的安息日」。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悖逆中,上帝是該將他的忿怒傾倒於其間的。在22節指出「雖然如此,我卻為我名的緣故縮手沒有這樣行,免得我的名在我領他們出埃及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
然後上帝決定放手,讓人們因為自己的選擇,而流離失所,失去依靠。27~31節明確的指出,人們憑著自己的想像,不遵照上帝的吩咐,不論是敬拜異邦神明,或是以異邦神明的祭拜方式來敬拜上帝,其得到的結果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上帝根本不願意回應他們的任何祈求。而32~39節明白指出讓人們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受難,這便是出於上帝的管教。上帝讓願意的人回到他的面前,對於不願意遵行他的教導的人,上帝要這些人,連他的名也不要再提了。
最後40~44節帶來極大的應許,上帝清楚的說明「以色列家啊,我為我名的緣故,不照著你們的惡行和你們的壞事待你們;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所以若是這裡做個總結,我們看到,從人們的詢問,上帝表達不願意回應之後,結構如下
主段為:上帝表達
1. 我救你們脫離惡者,但是你們卻背離我,不過我依然愛你們,並給你們一套生命的法則。
2. 你們不遵行我所賞賜的行事原則,陷入罪惡中,但是我依然愛你們,期待你們的兒女,不至於流離失所。
3. 你們的兒女也不願意遵行我的法則,偏離我的道路,我卻依然愛你們,只是得讓你們面對自己錯誤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4. 這段論述的小結中,上帝清楚的說明,我不再聽你們不遵行我旨意的祈求。直到你們知道自己所依循的,是錯誤的,並願意回到我的面前。
而此段的結論,上帝明白的指示,只要人們真實願意回到他的面前,他必重新悅納,並將被打散的眾人重新召聚。
經文訊息
經文中,強烈的表達,上帝執意人們經歷他的恩典,但是人們不願意,甚至偏行己路而行。這當中,不只是自己,也連帶著自己的兒女都偏離了上帝的道路。當人們因為偏離上帝的心意而行,自然得嘗自己錯誤決定的苦果。
我想如果大家有跟著樂活讀經,在以西結書14章,以色列的長老們來詢問以西結上帝心意的時候,上帝便清楚明白的說出「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家的人中,凡將他的假神接到心裡,把陷於罪的絆腳石放在面前,又就了先知來的,我─耶和華在他所求的事上,必按他眾多的假神回答他」。這裡說,不只是人們偏行己路,甚至在這個時候,上帝不但不回應人們的祈求禱告,上帝還會按照人們心中假神的意念,透過他話語的傳達者,回答眾人。
若要簡化這一切的說法。我們以經文中上帝說「我卻為我名的緣故」可以看見,上帝要人們在凡事尊祂的名為聖,尊祂的名為指導原則。凡是以自己、自己的私慾、自己的生命、世界的偶像神明替代上帝的,上帝會讓這些人隨己意而行,甚至從一些先知、傳道人的口中得到證明的話語。不過一切,卻只是讓人們流離失所,偏離上帝而已。
禱告為什麼不靈驗?
U 方向錯誤
聽起來十分可怕,不是嗎?許多時候兄姊總在不同的場合問我「牧師,怎麼禱告,才能確定上帝聆聽」「牧師,我怎麼確定,這是上帝的聲音?」以我剛剛提到工作的例子看來,如果這個同事來問我「系統要怎麼做」我想除了一開始我會很完整的回答,之後,我大概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了,不是嗎?因為當我說明整個過程之後,聽的人會因為過程繁複,而想要找尋自己認為的「好方法」,而當「好方法」失效的時候,再來問我,怎麼會這樣,我實在很難再依照這錯誤的邏輯,給予正確的指導。
事實上,若我們尋求上帝的方向錯誤,我們的確很難明白,怎麼才能聆聽上帝的話,又人能怎麼確認上帝的聲音。許多人,是心裡想好答案,期待上帝為自己背書才來求問上帝的。當我們期待上帝依照我們的想法來回應我們的時候,我們很難得到從上帝而來的答案的。因為我們並未在上帝的指導中過生活,我們更無法從中得著上帝所賞賜的豐富。這個時候我們問,上帝在想甚麼,還不如重新確認自己的問題,確認自己是不是想問「自己想要上帝為自己做甚麼」。不是不能祈求,但是當我們一開始方向錯誤了,就很難有正確的答案,這是明明可知的。
U 方法錯誤
當然,方向正確了,方法錯誤了,還是無法達到應該有的果效。耶利米書11:4「你們要聽從我的話,照我一切所吩咐的去行。這樣,你們就作我的子民,我也作你們的神;」;耶穌在馬太福音7:24節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我們知道要尋求上帝而來的道路,我們便要明白上帝在聖經中的教導。而當我們明白了聖經中的教導,我們就要試著身體力行,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真的經驗上帝的帶領。沒有人能夠代替上帝告訴我們,路要怎麼走。唯有自己與上帝,透過上帝的話所建立的關係,我們才有機會明白,上帝對我們的帶領是甚麼。
U 認知錯誤
剛剛我提到,在工作中,我們面對了兩台電腦需要連線的問題。而我的同事選擇拉一條長長的網路線來面對這個問題。這在信仰中,也是容易犯的錯誤。有時候我們看聖經在一處的應許,我們不去思考前後脈絡,我們不去明白在不同處境中,上帝的帶領不同,我們很容易犯下了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提醒,林後3:6「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聖靈;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聖靈是叫人活。」像是許多人抓著耶穌的應許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孰不知,這句話,所強調的,正是以西結書所說的,就是當我們在上帝的真道上尋求,我們就得以尋見;在上帝的真道上叩門,祂就為我們開啟真理的大門。
怎麼聽,怎麼看,怎麼明白
我們都知道,要看聖經,不過我們的生活都很忙碌,每天可以用的時間十分有限,實在無法再撥出時間來看聖經。事實上,聖經的內容這麼多,我們也很難抓到重點啊。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當有人睡不著的時候,鼓勵他去看聖經,應該有不錯的效果,如果直接跳到民數記,還有加強的特效。我認為聖經應該不是這樣使用的。當然也有人把聖經當成名言佳句來閱讀,這個時候越讀就會發現人生越沒有盼望。或者把聖經當成法律條文來看,我們很難擁有盼望,只有無盡的控訴罷了。實際上,我們若要明白上帝的帶領,有三個部分可以幫助我們。
U 聖經中的記載
第一部分,當然就是看聖經。聖經中,從創造天地以來,人們經歷了像亞伯拉罕的被呼召,像雅各的掙扎與順服,像出埃及事件的蒙救贖,像曠野時期的撞牆期,像士師時期的看似有信仰,卻是荒唐渡日,像王國時期的自己想當生命的王,像滅亡時期的生命被破碎,像回歸時期的重新抓住上帝。進入新約,看見耶穌的救贖,保羅和眾使徒分享的福音。這些才是真實的上帝在人群中真實的作為,也是幫助我們看認識上帝作為的讀經方式。這種讀經方式,不會讓我們卡在一兩個難懂的字句,反而讓我們一如讀小說,看電影一般,每每讀經,便再一次經歷上帝豐富恩典的帶領。
U 他人生命歷程的見證
第二部分,如果我們還有機會閱讀或聽見別人的生命經歷,我們便可以更清楚,上帝對每個人的心意都不同。但是透過每個人所經歷上帝不同的帶領,我們會發現,這些帶領充滿著上帝信實的軌跡,也讓我們不至於在自己的生活中失去方向,而茫茫終日。
戴德生是一個很真實的例子,他雖然是一個從小在基督化家庭長大的人,但是在他年輕的時候,依然有一個追尋信仰的歷程。有一段文字這樣記載戴德生 (James Hudson Taylor)在1832年5月出生於英國小鎮班士利的一個基督教家庭,自少便從父親那裡接觸很多聖經故事及與中國有關的事,促使戴德生生出要往中國宣教的熱情。然而當他十五歲進入一間銀行任職初級文員後,同事挑戰他信仰的說話和世界引誘的聲音令他開始懷疑一直信仰的真實,他開始對讀經及崇拜產生厭倦。後來卻因為患了眼疾,他被迫辭去銀行工作,在家中讀書及休養,期間他無意中翻開了一本福音小冊,看到一個患上嚴重肺病煤礦工人死前信主的見證,那個煤礦工人因耶穌在十字架說「成了」這句話,而相信了耶穌。戴德生深深思想「成了」這句話的意思,那一刻聖靈開啟他心中的眼睛,讓他看見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完全的代贖世人的罪惡,所以說「成了!」他明白到自己不能做甚麼,只能從心底裏接受基督為他的罪受死,並且永遠讚美和侍奉神。
一個經歷上帝恩典的信仰見證,幫助我們從不同的可能性中看見上帝恩典的帶領,也讓我們有機會更真實的經歷上帝的愛。
U 自己真實經驗體會
第三部分,我想若自己有真實經歷上帝帶領的例子,更是我們願意回應上帝最真實的感動。像我自己,就是在年輕時候,有一次在怨天尤人的時候,上帝讓我想到,我除了抱怨,真的都沒有可以感謝的事情嗎?這讓我的生命有了極大的翻轉。也因為這個經驗,我深深的發現,只是期待別人為自己做甚麼,永遠也看不見從上帝而來的豐富。只有讓自己的眼睛經歷每個值得感謝的當下,我的生命才有盼望,也才能真實感受到上帝帶領的美好。
以西結書中,上帝說「我必不被你們求問」是因為許多人,不願意明白,看見上帝的帶領,把上帝當成一般神明,只想祈福,只希望使用上帝的力量。上帝當然不願意回應。上帝要我們明白他的話,跟隨他的腳蹤,如此,我們也才能在他的帶領中,一步步的經歷生命的美好。
U 學習的例子(游泳)
剛剛我提到,我最近有機會游泳,我覺得很開心。事實上,我也是六七年前,才學會游泳的。在這之前,我雖然羨慕別人會游泳,但是看著學游泳需要時間,還有被水嗆到的痛苦記憶,我實在沒有勇氣學習。直到六七年前,彩鳳鼓勵我,要有穩定的運動習慣,我們討論了好一回,決定試著一起挑戰這個對身體有最全面影響,傷害又相對較小的運動。
剛開始,我只能在水裡胡亂游動,別說換氣,連讓自己的口鼻浮出水面,都做不到。接著在教練的帶領中,我學會漂浮,翻身,打水與換氣。這個過程中,還包含了自己不斷的練習,以及其他一起練習的夥伴的鼓勵。最後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建立了游泳的運動習慣。然而進了神學院,到了教會服事,才不小心中斷了。
建立一個習慣不容易,學習一種能力不容易,認識上帝的道路,與明白上帝恩典的帶領,就像是我學習游泳的過程。我不可能只是每堂課出席就學得會,我也不可能沒有持之以恆的練習,能游得多好。記得當時最高紀錄,25公尺的泳道我能來回三十趟。而這個週一我卻只能游個七八趟,手就舉不太起來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認識上帝話語的帶領,需要認識上帝的話,不但要學習,也要持之以恆的緊緊跟隨。
結論
許多人都提醒我,牧師要注意體重喔,牧師要運動喲。我想,我不應該只是聽到這些聲音,然後認為大家的提醒都很好,而繼續找藉口不願意回應。事實上,許多時候,不是上帝不願意回應我們,而是我們離他越來越遠。許多時候,不是上帝不願意對我們說話,而是我們總喜歡摀住耳朵,跑得遠遠的。我們可以找許多的理由,譬如我不運動,我就說事工、生活把我的時間都塞滿了,我無法運動。直到哪一天,我身體若是真的出了狀況,我根本不敢問上帝說「上帝啊,為什麼是我」。而各位兄姊,若我們還因為各種理由,不論是我們自己,或是我們的孩子,無法穩定的在上帝的真理上接受造就,在跟隨上帝的道路上持之以恆。那麼當以西結傳達上帝的話說「我必不被你們求問」。我們真的就要無言以對了。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不能忘,常思量


講道內容
講題:不能忘,常思量
經文:申命記8:7-18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一、 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接下來的這禮拜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我們雖然不一定要照著國外的習俗,但在教會中,即將要進入聖誕節期前四個禮拜的待降節之前,藉由這主日,一起和大家來思想,關於信仰當中的感恩,你是一個會感恩的人嗎?
感恩是什麼?有人整理寫下他認為的感恩是什麼,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想這主題哪一個感恩的定義,你認為比較貼切呢?
感恩是認識事物的本質,並且表達對它的欣賞
感恩是感謝生命的本質,感恩是感謝自己遭遇的一切
感恩是一種接納的態度
感恩是一種意識狀態,一種處於喜樂狀態的生命體驗
感恩就是活下去,沒有死亡的恐懼
感恩就是連接你的本質與壯麗生命之間的電流
感恩就像一塊磁鐵,會引來更多的感激
 (摘自依雅娜‧范贊特,有一天,我的心就這麼打開了。
天下,1999,p.338-341)
二、 進入經文
透過「5W1H」來理解這段經文,這也是查經的一種方式,藉著整理、觀察和問問題來進行。
Who(誰)—這段是誰在說話,說給誰聽?申命記一開始,提到是摩西對以色列百姓說的,這些是曠野中成長的第二代。
When(什麼時候)—出埃及第40年11月1日(申1:3),即將要往西渡過約旦河,也是摩西逝世前向百姓的最後教導(申34:1-5)。
Where(哪裡)—約旦河東岸的曠野。
What(講什麼)—7-10節,描寫上帝應許的迦南地,有各樣食物和礦產,一無所缺,值得期待。但接續11-18節,提醒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的神,恐怕認為是靠自己力量得的。
How(如何講)—描寫前景美好,回溯過去曠野的經歷,提醒要警醒,並加上嚴重的警告(若忘記,會滅亡),是長輩上對下,是摩西末了要交代和傳承的話(申8:20)。
Why(為什麼)—為什麼要講?因為上帝真認識人,太容易驕傲、太不容易感謝神。
關鍵字:讀經當中觀察一再重複出現的字,這段經文中是「忘記耶和華你的神」,(11、14、19),什麼是忘記耶和華你的神,用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對神忘恩負義。
回顧以色列民族的歷史,過去這四十年在曠野中,也是因為出埃及的第一代百姓,在一開始的時候抱怨神,以至於上帝讓他們在曠野受試驗。再往前看以色列進入迦南地後的歷史,不管是士師記中400年和當地百姓征戰,也常常在「忘記神」和「記得神」的循環中。在掃羅、大衛王的王國時期,也是好王壞王輪替,最後北國被亞述,南國被巴比倫滅亡,這些都跟他們一再「忘記耶和華你的神」有關。我們會想問「為什麼?」為什麼以色列百姓這麼容易忘記耶和華是他們的神呢?他們難道沒有從這歷史過程中學到經驗嗎?或是從以色列百姓轉為一般性的問題,人為什麼會不常感恩,緣由有哪些呢?你是否整理過,人不常常感恩的原因有哪些呢?
三、 探究人不常感恩的原因
1.沒有留意上帝已為我們做的--
我們比較常向上帝禱告,祈求各樣的生活需要,但當上帝回應我們禱告時,我們卻常常沒有留意上帝已經為我們做的。我們在禱告中,祈求的多,感恩的少。
有一個作家就曾這樣寫:
每一天,我們行走在豐富多彩的路上,但是我們卻沒有留心注意!
每一天,我們環繞在各樣的笑聲、腳步聲、蟲鳴鳥叫聲或哭泣聲中,但是我們卻沒有留心注意!
每一天,上帝慷慨地賞賜禮物充滿我們,並要與我們連結,
但是我們卻沒有留心注意! 
來聽上帝已為我們做的--即使我們不留心注意,上帝仍然繼續將祂的禮物揮霍似地傾倒給我們、充滿我們,要與我們連結,祂的恩典如甘霖般降下澆灌在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來留心聽上帝已為我們做的!當我自己安靜下來想,也真的常常沒有留意上帝已經為我們所預備、所做的這些。
2.認為這是我應該得的—原來是神虧待我
即使我們省察自己,對上帝的感恩不夠多,但大概很少人會願意承認自己是「不知感恩的人」,因為遇上只會要求、只會抱怨而不知感恩的人,常讓人覺得很討厭。自己心裡或許會想,我才不會像他那樣。
新約聖經中有一個關於耶穌醫治十個痲瘋病人的故事,記載在路加福音17:11-19。「11耶穌在往耶路撒冷去的旅途中,經過撒馬利亞和加利利中間的地區。12 他進了一個村莊的時候,有十個痲瘋病人迎著他走過來。他們遠遠地站著,13高聲喊說:『耶穌,老師啊,可憐我們吧!』14耶穌看見了,對他們說:『你們去,讓祭司檢查你們吧!』他們去的時候已經潔淨了。15其中有一個人看見自己已經好了,連忙轉回來,大聲頌讚上帝,16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個人是撒馬利亞人。17耶穌說:『得到醫治的有十個人,其他的九個在哪裏呢?18為甚麼只有這個外族人回來感謝上帝呢?』19於是耶穌對他說:『起來,去吧!你的信心治好你了。』」
聖經路加福音十七11~19描述世人忘恩的故事。故事中所記載之痲瘋病患,在當時社會的處境下身心靈都嚴重受苦。他們來到耶穌面前哭喊,期待耶穌醫治他們,耶穌果然滿足他們,但是卻只有一人回來感恩,另外九人則不知去向。福音書的作者忠實地記載這個事件,也讓我們想想這幾個問題。問題思考:大家想像,如果你是那被耶穌醫治的痲瘋病患之一,得醫治後你會有什麼行動?你認為那些沒有回來感謝耶穌的九個人,有哪些可能的因素阻礙他們回來對耶穌表達感謝?
或許他們是這麼高興得到醫治,熱切期盼趕回家去,離開原本這種因痲瘋病被隔絕的生活,回去看親人;又或許,他們對於原本無緣無故得到這樣的疾病,一開始就認為是老天爺不公平,現在病好的,只不過是上天還給我一個公道,原本受到虧待,現在彌補回來,這是我本該得的,哪裡需要感謝上帝呢?這是我該得的,早就該給我的、輪到我了。如果存著這樣的心態,大概就不會有什麼感恩的心。
3.將別人的協助視為理所當然
我在準備講道的過程,看到一本「情緒之書」,探討人類156種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和表現方式。裡面有一項是「感激」,書上記載早期心理學家探究,發覺感激的情緒類似憐憫,當中常帶有明顯的權力關係,感激會產生了「負面的自我感覺」,或稱為「低度自尊」,就是感激別人會讓自己有負面的自我感覺,就像接受幫助、受憐憫後會看輕自己。但是,近代心理學對此的討論,不再著重在那種不適應,反而將感恩定義為:將心懷感謝者的良好感覺最大化。數算恩典能提升正面的心情,幫助我們從任何情況中得到快樂,避免我們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因為一旦我們逐漸習慣於生活中的美好,將這些都視為理所當然時,那美好生活的事物能帶給我們的快樂就越來越少。就像兒女每週帶我們去吃美食大餐,開始時很新奇很感謝,但每週都去之後,漸漸快樂感就越來越小,甚至有時會挑剔「今晚的螃蟹好像沒有上次的大喔?」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故事情節也是屢見不鮮,有時聽了還真的感覺很淒涼。1860年,在美國有一艘船Lady Elgin號載了393名旅客 經過密西根湖時沉沒,114人幸運生還。一位西北大學學生愛德華斯本賽在船難發生時努力救起17人,但是他因過度勞累昏迷不醒,當他醒過來時已經癱瘓且需依靠輪椅代步。幾年之後,在他的生日慶祝會上,有記者訪問他這一生最難忘的事,他說:「我曾經賣命救了十幾個人,身體因而付出終身癱瘓的代價,但是沒有一個人來醫院探望我!一個也沒有!」
    為什麼人會忘了感恩?無非是以為成就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是自己好運,是將別人的協助視為理所當然,還是只去注意那些自己還未得著的東西?我們是否也常常將上帝賜給我們的各樣事物,漸漸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4.受到互相比較心態的影響
一個猶太人流傳的故事,也說明另外一種造成人不感恩的原因,我個人蠻喜歡這個故事。故事一開始說,有一對貧窮的猶太人,無依無靠,而且因為膝下無子,心裡沒有寄託,因此日夜哀聲嘆息,經常禱告求神憐憫。有一個晚上,神垂聽了他的禱告,派了天使在他夢中顯現,對他說:「神的恩典臨到你了,祂過去祝福你祖先亞伯拉罕,今天也樂意祝福你。你可以求三件事情,神必應允。唯一的條件是你所求的,神要雙倍賜予你的鄰居。」 
天使離開後,他也醒了。搖醒太太,倆人雖是半信半疑,但還是決定試一試。經過討論,想想該先解決生活的問題。算算,要是有一千隻羊,下半輩子的生活應該就不用愁了。他們決定要祈求的第一件事是一千隻羊,夫婦倆於是一齊禱告求神賜給他們一千隻羊。
次日早上起床,打開窗戶,看到一千隻活潑漂亮的羊,有坐著,有躺著,有站著,徜徉在房子四周。夫婦倆真是喜出望外,急忙跪下來,感謝讚美神。當天一直到晚上,兩人都沐浴在喜樂中,感謝神真的應允了他們的祈求。
第二天,這猶太人想到應該要圍籬笆,保護剛獲得的財富。於是愉快地一路唱歌到屋後的山坡上,勘查牧場地形。這時聽到另一邊山坡下也有羊叫聲,仔細一看,是一群羊在另一半的山坡下,算算大概有兩千隻,看樣子是他的鄰居剛獲得的兩千隻羊。看到他鄰居臉上洋溢著一片喜樂,好像正忙著圍籬笆呢。笑容突然從猶太人的臉上消失了,嫉妒的念頭佔據他的心。「憑什麼鄰居該享有兩千隻羊呢?為什麼還比我多一千隻?」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回家後甚至氣得晚飯都吃不下,覺也睡不好!
雖然心有不甘,但他想起天使說他可以祈求三件事情,心裡總算又開心了一些。他想起他一直最渴望的就是孩子,於是他重新感謝神賜給他一千隻羊,也禱告祈求神賜給他們孩子。
他明白上帝的應許必能實現,因此,當他知道太太果然懷孕時,並沒有太詫異。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月,兩個人非常興奮,心裡充滿著將要為人父母的喜悅。現在他們的生活富裕,兩人也全心準備迎接孩子出生。到了臨盆那一天,猶太人可真是興奮到了極點。生產後的第二天是安息日,猶太人一早到會堂,在會眾禱告過後,站起來把他的好消息分享給大家。只是他還沒有坐下來,就看到鄰居也站起來說:「神的恩典真是臨到我們這村莊了,感謝神,昨天晚上讓我們得了一對雙胞胎。」猶太人一下愣住了,喜樂的心,一下就被憤怒和怨恨取代了。到了晚上,他的心情仍是憤憤不平。直到夜深人靜,猶太人於是做了第三個要求,你想他第三個願意要許什麼?
他說:「神啊!求你挖掉我一隻眼睛!」這時天使出現了,問說:「亞伯拉罕的子孫啊,為什麼會有這麼可怕的要求呢?」  猶太人憤怒地回答說:「我不能忍受看到我的鄰居比我富足。我寧可犧牲一半視力,來讓我的鄰居永遠看不到他所擁有的,我才會心滿意足。」
經過一陣可怕的沉默,猶太人抬起頭來,看到的是哀傷的天使滿眼淚水,說道:「亞伯拉罕的子孫啊,為什麼要把祝福變成傷害呢?神是不會答應你的要求的。不是神不守信,而是神的祝福是要彰顯祂的恩典。愚蠢的人啊,你把悲哀帶給你自己,還傷神的心呢。」
看完這個故事,你心裡有何感觸呢?你是否也有一個鄰居、一個朋友、一個同學、一個同事、一個親戚、一個兄弟姊妹,讓你總是覺得他實在不堪得到的比你還多呢?你有這樣的名單嗎?名單上有幾位呢?如果有這些,你大概就很難感恩了。
5.小結
探究人不常感恩的原因,雖然有上面說的那麼多種類型,但仍可歸於「忘記耶和華是你的神」,從申命記這段記載以色列人剛要進入迦南地,摩西對他們的勸勉,到我們最近讀到先知以西結書中,亡國後的經歷,實在讓人難過。本週讀到好幾個比喻,都指出他們忘記耶和華是他們的神,都沒有存著感恩的心,好像經歷那信仰中極深的黑暗和困難。
先透露一下,再來這禮拜的樂活讀經,先知依然透過不同的比喻在傳講上帝信實的審判,幾乎是以西結書中最最黑暗的幾個章節,但卻也正好在感恩節的節期中,更能讓我們透過這樣的反差,省察我們每一位,是否也同屬「忘記耶和華是我的神」這樣的人?
感恩是什麼,是感恩是承認我們所享受一切的美善,都是上帝或他人在我們身上付出的結果。要有感恩的心,因為生命是無價的禮物。聖經中也充滿許多感恩的經文,「你們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哥林多前書四7)最近,你曾向誰表達真心的感謝呢?
四、 結論和行動
今日的信息,沒有什麼神學上高深難懂的道理,但困難和挑戰在於:如何真正活出一個感恩的生命,以下讓我們用幾個行動的提案來實踐。
1.寫下我的感恩是…
寫下你最近值得感恩的事項,從中再去想我為什麼要感恩?
剛開始有點難,才知道許多事情需要有停下來,安靜想想的時間。我們容易得到「暫時感恩失憶症」,這禮拜安排一個晚上的安靜,寫下今年你所領受要感恩的事,要是你覺得有好幾項不是感恩的事,也將這些帶到禱告中,看上帝怎麼說?在面對苦難的事情中,是不是也有值得感恩的呢?
2.對家人表達感恩
人說家庭是我們生活中最穩固、最安全的地方。但是我們有時也會看見,家庭出現裂痕或者產生風暴,究其原因,有一部份是有人覺得自己被犧牲了,或是不被感激!在家庭裡面,當大家都不會感恩的時候,一切的付出可能都化為一肚子的委屈,家庭氣氛就可能愈冷淡、愈緊張。相反的,如果常常意識到對方的辛苦,為對方的付出表達感恩,不但氣氛溫暖、溫馨,對方會覺得再辛苦也甘之如飴。
你如何對親密的家人表達感恩呢?可試試以下的建議,若你曾經那樣做過,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向父母感恩:
1.為父母所做的努力,當下表達感謝。
2.在眾人面前訴說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
3.將別人對自己的讚美,歸功於父母。
4.珍惜雙親所教導的,感謝父母的指正。
5.慶祝雙親特別的日子。
6.給父母一個感激的笑容。
(二)向家人感恩:
1.為家人做些家裡的公共服務,一起承擔家務。
2.對辛苦做飯(做家事、為家庭付出心力……)的人說「謝謝你!」
3.記住各人的生日,並安排慶祝活動,趁機讚揚對方平時的付出。
4.做些對方認為重要的事來表示重視他。
在這個感恩的季節中,你有預備好感恩了嗎?就會發覺越感恩,恩典越多,快樂也越多,好不好我們一起來學習感謝上帝、感謝人的功課,我們同心來禱告。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唯獨信心


講道內容
講題:唯獨信心
經文:羅馬書3:21-22
主講:林鴻信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主內親愛的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是台灣神學院的奉獻紀念主日,我代表學校師生向大家請安,感謝和平教會兄姊一直以來對神學院的支持與奉獻。
我在台灣神學院教書與服事了27年,再過3年即將退休,這段生涯中我最深的體驗就是「神學院與教會是一體的」。神學院的畢業生大多會受差派到各教會作教會的工人,教會中如果能夠有好的年輕人來神學院受接造就,不只祝福神學院,同時是祝福未來的教會。在27年當中,我真實的感受到台灣神學院有領受上帝的祝福與眾教會的支持。學校已在去年完成教育部立案,是長老教會所屬神學院中最早立案躋身體制內之高等學校者;更重要的是學生素質逐年提升,教師團也陸續加入年輕的生力軍。目前學校的狀況相較於過去,是處於非常良好健康的時期。我一方面感謝主,另一方面也有擔憂,由於完成教育部立案後所有的經費都被要求比照大學規格再提升,學校原本經常費大約是每年6千萬左右,現在已經增加了百分之15,約7千萬。再加上校園的禁建法規在學校立案後也即將解禁,為了整建與整修超過60年沒有建設過的校舍,每年最少要預備1000萬的建築基金,總預算約需8000萬,這麼龐大的金額是我前所未見的。我呼籲大家繼續在禱告與奉獻當中關心台灣神學院,除了金錢上的支持,更期待大家在禱告裡祈求上帝持續帶領與看顧。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唯獨信心」。羅馬書第三章21節到22節「但如今,上帝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經文清楚提到人藉著信領受上帝的義,這個義要加給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人,並沒有分別。今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對於宗教改革大家可能會注意到幾個口號,也就是宗教改格的目標:「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基督、唯獨聖經、唯獨上帝的榮耀」。這幾個「唯獨」事實上是緊密的連結在一起,人是通過信心來領受上帝的恩典,而基督帶來上帝的恩典。聖經讓我們明白上帝啟示的中心就是基督,上帝就是上帝,一切榮耀歸給上帝。宗教改革就是因堅持這幾個「唯獨」而生,最初起源與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有關。聖彼得大教堂是一棟非常龐大的建築,雖然很有藝術與傳統的價值,但所需的建築經費非常龐大,以致於中世紀當時的教會難以承擔,尋求財源的過程中跟一個不恰當的神學解釋產生連結。當時的教會認為罪有兩種,一是死罪也就是必死之罪,可以經由接受洗禮得到赦免。但人在接受洗禮之後還是會犯很多小罪,也稱為微罪,中世紀教會認為這些微罪必須在煉獄裡面煉淨,也就是必須燒乾淨才能去朝見上帝;同時教會也相信教堂裡積存了許多聖人的功德,可以施行大赦以減少人在煉獄裡面被燒的痛苦。於是教會主張信徒可藉由購買贖罪券(大赦證明書)來減少在煉獄受苦的時間,除了可以為自己買,也可以為家人為朋友甚至為去世的親友買,贖罪券上的文字清楚記載某人的奉獻金額與可減免在煉獄裡面燒煉的時間。販賣贖罪券背後強烈的經濟動機其實是為了籌款建教堂,於是大量販售甚至推銷贖罪券。馬丁路德當時是一位大學教授同時也是修道士,他嚴正反對贖罪券,因為贖罪券造成信仰上的偏差,讓人們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得到拯救,也就是用錢來換取赦免,混亂了基督教信仰最核心的真理:唯有上帝,而且唯獨上帝,才是人得以被拯救的終極原因。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列出「九十五條論綱」貼在威登堡教堂門口,徵求學者公開辯論,強調人應當真心悔改跟隨基督,而不是用購買贖罪券的方式來得赦罪。由於古騰堡印刷術盛行,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在兩週內便傳遍全德國。古騰堡印刷術同時對宗教改革的一大貢獻就是使聖經普及化,而大家閱讀聖經便會明白贖罪券是沒有聖經根據的。教皇委託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出面制止馬丁路德,1521年神聖羅馬帝國召開帝國會議,教皇委託皇帝要求馬丁路德撤回他的九十五條。皇帝在諸侯與貴族面前公開要求馬丁路德收回他的立場,馬丁路德拒絕了,大部分人都知道馬丁路德當時的回答:「Here I Stand」(這就是我的立場)。但很多人忽略他接續說的兩句話,一句是說「除非你們有人能夠用聖經證明我是錯的」,又說「除非你們有人用理性根據聖經說服我說我是錯的,如果不能,這就是我的立場。」他拒絕收回。會議中有一位被稱做智者腓利的諸侯擔心馬丁路德的安危,籌劃劫持馬丁路德使他躲藏於小鎮瓦特堡,對外則聲稱馬丁路德被綁架失蹤。馬丁路德在瓦特堡其間,不到十個月就完成新約經德文譯本。直到今日,德文聖經版本仍是以馬丁路德當年翻譯的版本為基礎。
我要與大家一起來思考「因信稱義」的意義。所謂稱義,到底是誰稱誰為義?簡單的說,稱義是指上帝稱人為義,人處在被動的一方,人被上帝稱義。那麼因信稱義的信又是什麼意思呢?信是指信靠、交託,人藉著信靠、交託上帝而領受上帝稱人為義。英文說「Justification by Faith」可能有誤導,我們並不是被「信」稱義,是被「上帝」稱義。信是領受被上帝稱義的一個管道,嚴格來說應是「Being justified through faith by God」。人藉著信來領受上帝稱人為義的恩典,這個道理非常寶貴。有時候我們會有偏差,不自覺的以為人是因聚會稱義、因服事稱義,因奉獻、因在社會上有美好的成就、因為有好行為或好品行而稱義,這些都是錯的,聖經讓我們看到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藉著信靠上帝而得以被稱為義。
「義」這個中文字本身並不完全等同聖經原來使用的希伯來文原意,希伯來文的「義」是指上帝的性情,藉由律法我們得以認識上帝的性情,那是一方面帶有公正的意涵,另一方面帶有慈愛的意涵,中文的「義」表達了公正,卻沒有表達出慈愛。上帝的「義」是公正裡有慈愛,慈愛裡有公正。「稱義」就是被宣告合乎上帝的性情,合乎義,罪人被上帝的慈愛接納算作合乎祂的公正,基督已經為罪人死,罪人藉著信領受這上帝的恩典被稱為義人。馬丁路德說,一個人藉由信靠上帝領受這樣的恩典後,雖然在人的眼中看來仍不完全,仍是罪人,卻在上帝的眼中被當作義人,是上帝的兒女。他說,我們就好像生病的人遇到一位大有能力的醫生,這醫生看診後覺得沒什麼問題,宣告我們將得健康。我們是在這醫生治療當中慢慢恢復健康的病人,既不是完全的病人,也還不是完全健康的人,而是同為病人與健康人。這是我們基督徒目前的處境:我們雖然是罪人,卻是蒙恩的罪人;在人眼中,我們仍不完全,但在上帝眼中祂看我們為兒女,是義人,人藉著相信領受上帝稱罪人為義人的恩典。在因信稱義的過程當中,人被動而上帝主動,人領受而上帝給予。「稱義」這個詞很容易聯想為人是主動的一方,嚴格來說「稱義」應當翻譯成「被稱義」。我們在宗教改革以後體認到,人對自己的得救無能為力,完全倚靠上帝恩典,如馬丁路德說,只有當人對自己全然失望時,才能夠真正接受基督的恩典。弟兄姊妹,「信」很簡單,就是一個字。但馬丁路德說,如果有人真的以為「信」很簡單,這人一定是個外行。所謂簡單,是因為「信」只是一個看來很簡單的動作,問題是「信」的放手交託這動作違反人類的天性,我們總是喜歡抓取而不喜歡放手。人若要學到「信」就是要學習放手,而人在什麼時候會放手呢?馬丁路德說人通常只有在苦難的時候會放手,在苦難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抓在手上的東西都不重要,在痛苦中我們才學會把手放掉,不倚靠自己的能力與影響力,就好像樹葉隨風而行,單純倚靠上帝的帶領。
馬丁路德進一步地說明,一個因信稱義的人與上帝建立了倚靠的關係,於是這人被改變,於是行為也被改變。有如耶穌所描述,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太7.17-18)。一個因信稱義、信靠上帝的人,整個人被上帝改變了,他的行為也隨之改變。從改變人到改變行為這程序是單向的,不能反向進行,如加拉太書五章6節說:「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唯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割禮這種表面的禮儀對人不會發生功效,發生功效的是信,而且,真正的信是會產生愛的,「faith working in love」,凡信靠上帝的人被改變後就會有愛的行為,因為他成為好樹而結出愛人的果子。因信稱義主張,藉著信人被改變,好行為隨之而來,不能倒過來。因此,因信稱義的基督徒體驗到一種極大的自由,因為人改變了,很多事情變得發自內心,比如很想參與服事、很想聚會、很想奉獻,那是出於自由,不是出於任何勉強,也不是為了要表現給人看或給上帝看,是生命的自然流露。我們能夠想像嗎?有那麼一天當教會復興時,我們不再覺得主日早上要準時到教會好困難、不需要苦口婆心邀請人來參加詩班或查經班、神學院不需要辛苦地募款,因為大家都出於自由搶著參與服事與奉獻。今天我們還缺少這些的原因是,我們對上帝的信靠還不夠深入,還不夠徹底。
信上帝的人一定會愛人,換言之如果我們不愛人的話,往往意味著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當有人在提醒我們說:「你最近怎麼越來越沒有愛心!」這並非單單改變聲音、態度,或擺出笑臉道平安就可以,修改表面行為沒有辦法真正改變自己,只會變成偽善的法利賽人,真正的問題在於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只有信靠上帝能讓一個人真正改變。當訓練一個廚師或運動員時,比教導技巧更重要的,是全面性地培養人本身;我們希望培育一個好同工,不能只是教導各種服事技巧而忽略整個人的全面提升。如果我們只是一直強調技巧,最終培養出來的不過是一個具有表面技巧的工匠,而非全心信靠上帝、被上帝改變的人。有一位路德宗的神學家說,馬丁路德帶來了一個上下顛倒的大改變:我們需要上帝是因為我們是罪人,而不是因為我們是聖人。很多人都以為基督徒都是比較有好行為、比較有愛心的人。錯了!如果比較有好行為、比較有愛心的話,就不需要作基督徒了!就是做不到,因此才需要信靠上帝。我們不要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基督徒都是天使,其實基督徒是找不到其他出路的罪人,唯獨需要上帝恩典。
另一位宗教改革者加爾文提醒我們,「信」是一種容器,好像是裝寶貝的瓦器。我曾問學生:「如果信是一個裝寶貝的器皿,你們覺得這個容器應該愈怎麼樣愈好?」學生馬上回答:「愈大愈好。」其實光是容器「大」有用嗎?假若容器很大而裡面是滿的,還能裝東西嗎?除了大以外,還要愈「空」愈好。人要把自己的容器空出來其實是最困難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手,必須全然倚靠上帝,容器才會是空的。往往我們的人生唯有在苦難中才學會把自己裡面的一切倒空。保羅為了身上的刺向上帝禱告,他三次求主拿掉肉體的刺,得到的回應是: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加爾文詮釋這段經文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台語):
雨水沃落於低低的山谷使伊肥軟,總是高高尖尖的山頂卻乾乾無水,人那是愛要得著上帝的恩典—天頂的雨水,伊必須先成做山谷。(加爾文新約註釋,林後12.9)
雨水代表的是上帝的恩典,總是落在最低的山谷處,山谷代表人生的逆境或苦難,唯有人生的山谷能夠累積上帝的恩典,領受雨水的土地必定肥軟豐饒而具有生產力。人生處在順境的人就好像那又高又尖的山頂,是乾旱枯竭的,沒有辦法容納任何雨水,人若想要得著上帝的恩典、領受天上的雨水,必須有預備心成為山谷。接受上帝恩典最大困難往往在於人們不肯承認自己是罪人,我們總是指責別人的罪,卻很難接受自己就是罪人,因為我們裡面有一個很強大的自我而不肯放下,我們的容器常常是滿的,如何能夠裝上帝的恩典呢?人最難說出口的一句話就是「我錯了」,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無法領受上帝恩典。
C.S.Lewis提醒我們,在耶穌基督的時代,那些看來明顯的罪人,不論是有罪的女人或者稅吏,比較沒有那種驕傲而無法歸向上帝的危險;反而那些表面上看來很高尚、熟讀聖經的人,包括神職人員,卻是遠離上帝的。我們很容易不自覺地自以為義,如果我們從內心深處終於省悟,每次遇到上帝時都再一次明白我們是錯的,其實那一剎那我們就要開始經歷上帝恩典了。馬丁路德最後遺言說:「我們都是乞丐,這是真的。」我們只是如乞丐般地倚靠上帝恩典,當我們領受了這恩典,自然會歡喜地去報給其他乞丐這個好消息,一個領受上帝恩典的人一定是傳福音的人,沒有任何猶豫,體驗到大的好消息就去告訴其他人!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以西結的異象


講道內容
講題:以西結的異象
經文:以西結書1:1-14,26-28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一月五日
一、 前言
提到以西結書,我就想起自己在國高中的時候,曾經讀過今天的這段經文,但不是解釋聖經的書、也不是牧師的講道篇,而是一兩本關於世界上不可思議現象的書,包括埃及金字塔、百慕達三角洲、鐵達尼號沈船、還有外太空不明飛行物,書中提到以西結書第一章、第十章曾記載一架飛碟,有四面轉動的輪子、會發出隆隆的聲音,以及人與外星人的第三類接觸,就寫在聖經中。當時的我沒聽過以西結書,還真的把聖經翻開好好對照一下,看聖經中是不是真的這樣寫,看完後心中多了一個問號,這到底是一段怎樣的記載,外星人和上帝,兩者好像都很神秘、都看不見,兩者有什麼關係呢?這個問號擱在我這個國高中學生的心中,好一段時間。今天,不管你是否第一次讀到這段經文,牧師要和大家分享我走過的這段歷程,帶領大家認識以西結這個人、並試著拉近以西結、以西結書和我們生活間的距離。
二、認識以西結和他的時代
不管以西結看到的是什麼,老實說,我們和他經歷的人生,存在著很大的距離。這位出生在主前622年,耶路撒冷城內某個祭司家族中的男嬰,當時北國以色列已經滅亡,南國猶大則是夾在南邊的埃及和北邊日益強大的巴比倫之間,當他二十五歲時(主前597年),他被迫離開耶路撒冷,屬於第二波被擄到巴比倫的青年菁英之一,雖然他從小被培育和期待能成為一位祭司,但這時人生卻有了極大的轉變,成為一個被擄到異鄉的人,過去的一切訓練和養成,頓時失去意義。隨著被擄的隊伍,經過漫長的旅程,落腳在巴比倫的迦巴魯運河邊。以西結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願神堅固他」,這代表他爸爸媽媽對他的期望,願神堅固他,成為一個領袖,成為一個祭司,但現在呢?上帝要堅固他什麼呢?當他每一次被叫以西結的時候,或許都引起他心中小小的嘆息和失落。
當我們打開以西結書,一開始即為「當三十年四月初五日…」,這三十年指的是他三十歲的年紀,從被擄後已轉眼過了五年,根據猶太律法規定,三十歲是祭司開始在聖殿任職的年紀。如果那一年正是以西結滿三十歲的日子,他會記得這個特別的日子,如果他還在耶路撒冷聖殿中,那這一年會如何不一樣呢?那應該是他封牧就任的日子啊。這一天,當他獨自站在迦巴魯的運河邊想著好多好多事情,突然他看見天開了,看見異象一步步的逼近,神的靈降在他身上,而以西結這樣的生命經歷,真的和我們一般人距離好遠好遠。
三、如何理解異象—解釋異象的參考架構(觀點)
我們要近一點看這段記載,究竟以西結看見什麼,又該怎麼理解呢?因著現代網路的發達,我雖找不到以前看過的那幾本書,用google可以查到類似的文章,當我輸入「以西結 外星人」,網路上出現如下的描述,「我觀看,見狂風從北方刮來,隨著一朵包括閃爍火的大雲(指發強光的飛碟),周圍有光輝,從其中顯出四個活物的形象來(在火焰周圍伸下四根著陸用支架),它們的形狀是這樣的:有人的形象,各有四個臉面,四個翅膀(四根具有螺旋槳扇翼的直升翼),他們的腿是直的(腳架直的),腳掌好像牛犢之蹄,都燦爛如光亮的銅(接觸地面的金屬製圓盤物),在四面翅膀下有人的手 (旋翼下邊有機械手)……」,並對這個外星人飛碟的著陸,作了詳盡而精確的描述,在沙漠上揚起一朵巨大的煙雲。當飛碟著陸後,有起落架,輪軸多向轉動,飛碟上布滿燈光或眩窗、儀器等物,書中都描述得栩栩如生。文章中說只可惜以西結當時沒有今天現代人的語言和儀器設備,也沒有飛碟方面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些十分通俗的形象化詞句描述。我想我們當中的兄姊,如果沒有讀過這樣的文章,很難將外星人飛碟和聖經異象聯想在一起。但如果讀過一樣的文章,又會怎樣影響我們日後讀這段經文的理解呢?
同時,這段聖經如果從聖經學者的理解,又是什麼呢?如果從以西結當時代的巴比倫帝國文化來看,這個異象中出現神的戰車,由四活物、四臉面、四翅膀、四輪,上有芎蒼、人形像坐在寶座所組成,四面臉(人、獅、鷹、牛)和展翅的活物,對任何一個美索不達米亞的居民來說都毫不陌生,因為各處廟宇門口都有類似的護衛神獸像(好像台灣廟宇的門神一樣),但以西結所見的異象中,他們卻被加添輪子、手、眼睛,支撐著上面的寶座,象徵以色列的神勝過巴比倫各種被敬拜的神明,並且這個戰車是可以來去自如,四面轉動的,其中也包含聖殿中約櫃兩旁的基路伯天使形象。在這異象中,耶和華上帝要以西結看見神的榮耀,並且意外地出現在這被擄的巴比倫境內,耶和華的榮耀竟然顯現在此,這位他以為已經離開的上帝,竟然在此向他顯現,出現在他的困境中,牧師問大家,你讀到的是什麼?是因為理解架構的不同,就讀到不同,然後呢?你會怎麼看?當我們在信仰中面對類似的疑問時,或當你小孩、孫子提出這樣疑問時,你要怎麼回應?
我先說自己後來怎樣理解,有好一段時間我把這飛碟當成「有此一說」,就是,有人是這樣看,也對經文存著一些疑問。後來有兩件事情影響我的看法,一件是後來讀到C.S.魯益師寫的小說,這位英國的基督徒作家,他曾寫過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科幻小說,基督徒作家寫信仰的科幻小說,很特別吧!小說中出現的外星人也是受造物,而不是創造者。同時小說裡提到外星人談論他們的歷史,也曾出現類似耶穌救贖的拯救降臨,而地球人類--亞當的子孫,有著特別尊貴的身分。透過這樣去看宇宙造物者的創造,還有造物者面對罪惡的救贖計畫,即使外星人存在,也不必然成為否定上帝的論證,外星人不等於是上帝。意思是說,信仰的內容需要有機會和其他領域做對話和搭接,有些疑問就不那麼卡住。
另外一個對我更大的幫助是,國三開始的每年寒暑假,參加各個福音營、門徒營,透過講員和輔導帶領,我經歷信仰的真實,使那放在心中的疑問,漸漸地就不再成為問題。回溯這段過程,牧師要說的是,每個人的信仰都會經歷一些探究和疑問,特別是年輕時各樣的問題,如果以壓抑或防堵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但透過和輔導、屬靈長輩的對話,及書籍的閱讀、還有在信仰團體中的體會,隨著生命成長,有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當然,不同年齡也可能面臨不同信仰的挑戰和疑問,不管是畢業後的前途、工作的轉換、婚姻、健康、人際關係等,都可能是下一個生活和信仰的挑戰,但我們是否有信心等候,願意讓這些問題被放在適當的位置,有些或許終身都沒有得到完全滿意的解答,但信仰卻依然堅定。反過來說,要是你我的信仰已經好久不再有疑問,不再探究,或許是我們缺少動力停滯向前。
弟兄姊妹,當我們在恩典中,用信心等候時,將會有不同的認識。這次隨著樂活讀經的進度,再次讀以西結書,我發覺如果從經文前後來看,第一章以西結看見異象之後,第二到第三章,記載他蒙召的歷程,接著上帝要他吃書卷,奉差遣往以色列家傳講信息,但上帝也先告訴以西結,百姓將悖逆不聽從。但上帝仍要他成為守望者,從整卷以西結書來看,上帝透過異象讓他領受呼召,之後差派他在被擄百姓中傳講悔改的信息,在耶路撒冷被毀後,也傳講上帝的安慰將再度臨到。整卷以西結書的信息是緊密連結在一起,如果將描述以西結看到異象的兩段經文,解讀為外星人與人的接觸,顯然無法和整卷其他經文,及上帝要他傳講的信息之間做連結,將呈現前後無法連結的現象。牧師並不是要說服大家只能有一種看聖經的方式,但從整卷書整體邏輯的查考,也會成為我們讀經的幫助,避免斷章取義,或只看到我們想看到的。
四、經文與信仰生命的關連
文與我們信仰生命作聯結,因為今天的信息不僅在對經文的理解而已。我們看見這位原本要成為聖殿祭司的以西結,因著異象和神的呼召,成為被擄百姓中的先知,成為上帝榮耀的守望者。影響他三十歲之後的生涯轉變和自我認識。以西結在看見異象和領受呼召之前,應該是處於生命中的低谷,他被迫離鄉背井、沒有機會成為原本要成為的祭司,活在失業又失意的生活中。但這個奇特的異象,卻翻轉他後來的生命。異象,是一幅圖畫,讓人用熱情去生活。你我雖然跟以西結的生命處境,實在差距好遠,但牧師試著問大家類似的問題,對你來說,你可曾因為看見異象而改變生命的路徑嗎?我們應該沒有以西結那麼特別的異象,老實說,聖經中也沒有幾個人有過像他這樣的經歷,但牧師要我們每個人去回想,生命中幾個大的轉彎或重大的決定,是不是也曾有影響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做決定的事件發生。我們生命中是否經歷一些神聖的引領、神聖的介入,有時是經歷神蹟般的醫治、或是感受到奇妙的巧合,或突然領略神的榮耀臨在,特別是在一些以為不可能出現的場合,竟然經歷上帝特別的同在與安慰。在這過程當中,不只看見神的榮耀,也突然明白,上帝祢要我再來做什麼?親愛的弟兄姊妹,當牧師這樣講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自己的一些經歷呢?
對每位牧師來說,決定成為全時間傳道人,一定都有起初的感動和受呼召歷程,才決定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牧師也需要時常回想最初的感動和歷程,成為繼續往前走的力量。但我要說的是,這樣的體認不僅是要當牧師才會有,當我想著過往,一路走來曾經歷的、家庭中的重大事件、信仰的轉折點、還有日常生活中突然閃見的靈光(可能就在和朋友對話中、在大自然景象中、或是突然讀到讓自己感動流淚的文章或影片),其實不見得跟成為全時間傳道人有直接關係。我要說的是,當一個人在聖靈的引領下,繼續保有著彈性去聆聽和去觀看「上帝正要如何帶領我一生」的心態,就好像在收集及領受個人「生命中的異象拼圖」,對我來說,我就發覺自己曾領受過關於:關懷弱勢、鄉村宣教、為中國福音禱告、關注專業和信仰、攝影和信仰、團隊服事、為聽到救護車上的病患家屬禱告等好些主題的拼圖,這些並沒有一個像以西結所看見的異像那麼大或那麼特別,也不必然和成為牧師的角色直接相關。
當我們將這些領受放在心中,隨著年紀增長,就好像一個在繼續拼圖的歷程,這個拼圖和一般拼圖不一樣的地方,是沒有參考的底圖可對照,但只要願意繼續,邊拼邊理解整體的圖像,就會逐漸清楚。而這樣開放的心,也不是只有年輕人才能有,當我看著大家,我看見有開放的心的長輩在我們中間,有需要照顧小孩的媽媽,有單身的姊妹和弟兄,還有剛走進教會的慕道友,都正存著開放的心領受神的拼圖,我也要特別對我們當中已經習慣穩定工作的上班族,在處於中年看似穩定階段的弟兄姊妹們,上帝也要將新的感動和異象的拼圖放入你的生活中,那是跟年紀、性別、以及在教會多久沒有關係的,就看我們有沒有預備自己,去留意上帝的靈在你身上動工。
昨天晚上在教會舉行的宣道講座「化為和平鴿的青鳥」,聽見三位年輕人的分享,上帝如何引領那異象和熱情,帶領他們在花蓮關心大專青年、在南港開拓教會、在創啟地區的偏鄉宣教,還有這主日在我們教會一樓大廳,有第二次宣道關懷機構的擺攤和影片放映,這些都是機會,當我們看見上帝如何帶領人的同時,有可能上帝正要透過他們對我們說話,如同以西結看見異象那樣,上帝要將那些豐富、激發你生命價值的事情、可能離你現在生活有段距離的事物,突然帶到你面前,邀請你有份在上帝榮耀的拼圖中,而每一次,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而今天這一次,我們也真要好好把握。
五、末了的話
最後再分享一點,就要結束今天的信息,這次我重讀以西結書的時候,注意到全書共出現約90次「人子」這個詞,這和以賽亞書或但以理書中提到的人子不同,也不是新約福音書中耶穌自稱人子,表達他隱藏的彌賽亞身分,以西結書中的人子,可以換作稱為「人啊、人類啊」,是強調以西結人性的脆弱和渺小,以這人子對比上帝榮耀顯現,兩者之間的強烈對比。我們人是誰,人竟然可以有份在上帝榮耀的計畫中,當我們將眼光放寬闊,思想那位創造整個宇宙的造物主和我們人類間的距離,我們是誰,竟能蒙此恩典救贖,有分在【上帝的榮耀拼圖】中。願我們能在以西結讀經靈修中,讓這位被稱為上帝榮耀的守望者,陪著我們領略上帝榮耀,以及點燃我們每一位生命的異象和熱情,讓我們同心來禱告。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與上帝同工 與人同工


講道內容
講題:與上帝同工 與人同工
經文:哥林多前書3:4-9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一、前言
    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一位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啟示錄1:4)。從上帝創造亞當開始,上帝就一直邀請我們一起參與祂的聖工;上帝最大的期待是-每一位他所疼愛的兒女,都可以與祂一起同工,讓上帝的主權、國度能施行在地上。整部人類的歷史更可說是上帝積極邀請我們與祂同工的歷史。
    「歷史」的英文為「History」,我們可以把「History」解構為「His-story」-「祂的故事」。如此的解讀更豐富了「歷史」這個字的意義。整部人類的歷史讓我們看見,愛我們的天父上帝祂是如何積極地、主動地介入人類歷史中,呼召、邀請祂所愛的兒女「與上帝一起同工」!
    今日和平教會我們大家也都是共同參與在「上帝主動宣教的行列」中,我們應如何「與上帝同工?」我們應如何「與人同工?」更是我們每一位身為和平人應該認真思考的議題!   
二、本文
(一) 新舊約聖經就是一本記載上帝預備許多人,共同參與「上帝主動宣教」的見證集;在舊約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例子:
1. 上帝預備約書亞、亞倫、戶珥、成為摩西的同工
在出埃及記十七章記載,當以色列百姓來到利非訂,要跟亞瑪力人打戰的時候,上帝預備約書亞、亞倫、戶珥成為摩西的同工。摩西派約書亞帶領軍隊與亞瑪力人征戰。而摩西帶著亞倫與戶珥到山上,為約書亞的軍隊守望禱告。最後耶和華以勒的上帝幫助他們打贏了這場的戰爭。
2. 上帝預備摩西的岳父葉忒羅成為摩西的同工
在出埃及記十八章記載,當百姓在曠野的途中,無論大小問題、紛爭或者是要求問上帝的事,都來找摩西;摩西從早忙到晚都沒休息仍處理不完。摩西的岳父葉忒羅前來,建議摩西將人組織起來設百夫長、設千夫長等,讓摩西忙得焦頭爛額的困境才得以解決。
3. 上帝預備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成為摩西在曠野建造會幕的同工
當摩西在山上接受上帝的啟示,要如何建造會幕的時候,上帝同時也預備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成為摩西的同工。他們與摩西都能同心領受,明白上帝所啟示要如何建造會幕的樣式,眾同工才能將會幕建造完成,讓以色列百姓在曠野仍有敬拜上帝的地方。
4. 上帝預備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牆所需的同工
當以色列百姓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時候,尼希米動員眾多的百姓,充分發揮整體的事奉;不論是12支派各支族、各城鄉的百姓、祭司、利未人、以及皇室成員的後裔等,大家都共同參與城牆重建的工程。大家也都甘心樂意奉獻自己的能力與財力,共同完成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
(二) 在新約聖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的例子:
1. 上帝預備主耶穌宣教所需的同工
馬可福音六章7節記載,「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路加福音十章1-2節記載,「這事以後,主又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當門徒接受使命出去傳揚福音的時候,馬可福音十六章20節:「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
2. 上帝預備初代教會所需的同工
初代教會剛剛建立的時候,十二使徒的任務非常繁重,無法照顧好飯食的工作,他們期盼能以祈禱、傳道的事為重。使徒行傳六章3節記載,「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經過初代教會使徒和眾信徒同心合意與上帝同工,在耶路撒冷門徒的數目增加了3000多人。上帝親自預備初代教會所需的同工,上帝的道因此興旺起來!
3. 上帝預備保羅宣教團隊所需的同工
當我們讀使徒行傳,看到保羅他有三次對外宣教的旅程,在這三次的旅程中,上帝在不同的階段差派不同的同工,協助保羅一起參與上帝國宣教的事工!上帝揀選巴拿巴、馬可、西拉、提摩太,培植了亞居拉與百基拉、亞裡達古與猶士都等人成為保羅的同工,形成一支強大宣教的團隊。
上帝在各種不同的階段,主動興起許多合祂心意的同工,共同參與上帝祂整體宣教的大計畫!上帝喜愛與我們同工。上帝更是要讓我們確信「只要是行在上帝的旨意中,一切事工所需,包括同工在內,上帝祂都會親自預備。」
當事工——是行在祂旨意中,同工——上帝也必然預備與安排,這是上帝永遠不變的應許。
(一) 今天我們所看的經文:哥林多前書三章4-9節
保羅勸勉我們,當我們參與教會服事的時候,應該要特別思考「我們所做的服事要如何才能是『與上帝同工的』呢?」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三章5-7節說:「亞波羅算甚麽?保羅算甚麽?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麽?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麽?只在那叫他生長的上帝。」保羅與亞波羅他們各盡其職,與上帝同工,共同宣揚福音。保羅在此特別提醒我們,我們所做的算不得什麽,要謙卑服事,若不是上帝叫他生長,我們就是辛勤的栽種、努力的澆灌都無法讓種子成長!
從栽種的角度來看,總覺得自己的栽種是最重要的;若沒有栽種,種子怎麼有可能會生長呢?但澆灌的人也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栽種若不澆灌,種子也不可能會成長;當我們與同工配搭服事的時候,會發生衝突、摩擦的原因就是在此,我們常常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或者是角度,來看、來思考我們個人所做的服事。
但若不是上帝讓種子生長,栽種的有什麼用?澆灌的也沒什麼用?只有叫他生長的上帝,才能真正發揮果效的。在我們與上帝同工的過程中,懇求聖靈將謙卑的心懷意念,放在我們每一位同工的心中。上帝要你和我用謙卑、順服的態度與上帝同工,成為上帝合用的器皿,一生讓上帝使用。
保羅也在哥林多前書三章9節提醒我們,說:「因為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你們是上帝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保羅用田地、房屋來比喻信徒,用耕種、建造來比喻我們所做的服事。保羅清楚知道他自己的身份以及角色,是「與上帝同工的」。不論是田地或者是房屋,都要按著上帝的計畫,都要按著上帝的時候,也都要按著上帝的方法方能成事。我們每個人上帝都託付我們不同的任務,我們只要忠心地、謙卑地去完成上帝所託付給我們的工作,將每項工作都做好,上帝的道就要大大的興旺起來!
在每一棟建築物興建的過程中,需要有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工人,大家在自己負責的範圍相互配搭、各盡其職;並且,每個人都必須照著建築師所設計的圖樣按圖施工,才能共同完成建築的工程。上帝是教會的建築師,上帝對教會有計劃有期許,我們應順服聖靈的引導與帶領,相互配搭、同工不同攻才能不負所託,才能完成上帝所交代我們的大使命與大誡命。
三、思考:通過今天所看的經文,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我們所做的服事要如何才能是「與上帝同工的」呢?
(一) 思考1: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
保羅說:「我們是上帝的同工」(林前三章9節),就是說──我們是與上帝一同工作的。
「我們」是何等人?竟然能夠與上帝同工?保羅深深體會到,每一位願意服事上帝的人,我們的事奉是何等的尊貴!是何等的榮耀!是何等的有價值!因為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人。保羅勸勉我們,我們應謹慎參與上帝的事工一點都不能馬虎。因為我們是與上帝一起做工。保羅更以他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所做的服事是何等的輕省、何等的喜樂,因我們是與上帝一同工作的,所有的服事都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努力,有上帝幫助我,我就沒有甚麼好擔心、好害怕的了!
(二) 思考2:學習與人同工、同工不同攻的功課。
當我們參與教會服事與其他同工配搭的時候,要清楚認知與我們配搭的每位同工,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有不同的學經歷背景,不僅教育程度不同、個性也不同,處理事情的方式、觀點也不同,生命處境更是南轅北轍,信仰的經驗與歷程更是不同:有剛認識信仰的、有信主廿卅年、甚至更久的。這麼多的不同要一起同工實在真的是不容易!那我們要如何學習「與人同工」的功課呢?
「與人同工」真的是一項不容易學習的功課,懇求聖靈能在我們和平教會每位同工的內心中動工,我們才會願意共同經歷那破碎、重整、同工磨合的過程,學習相互協助,學習互相體諒,享受「一起同工」美好的時光以及因為曾經同工所建立那革命的情感!
學習「與人同工」的過程,如同是在學習跳舞的過程,不僅每個人需踏穩自己的腳步,同時也需注意別人的腳步,並且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步伐,才不會在跳舞的過程中,一直都踩到別人的腳,不僅亂了自己的腳步,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步伐!若我們期盼大家可以一起站在舞台上、跳著輕盈、和諧的舞步,就需要不斷地相互調整與磨合!
牧師從大學階段開始曾參與許許多多的服事,也和各種不同類型、個性的人一起同工過,曾結交過一群建立革命情感般的好同工,也有因牧師個人的軟弱及不足,失敗的案例也不少,深刻體會到「與人同工」的功課是我們一生都要持續努力學習的功課。有幾點的心得目前仍在努力中,也與我們大家一起共同來學習「與人同工」的功課:
1. 同工之間應看重「屬靈生命的陪伴」更甚於看重「事工的成敗」。看重「人」更甚於「事」!有機會一起服事「人」是比「事工」更為重要!我們要先「關懷人」再來「談事工」。
2. 再剛強的人也有軟弱的一面,再能幹的人也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應當學習相互扶持體諒同工的軟弱。當我們越能認識自己的軟弱,就更能接納別人的軟弱。我們更要學習幫助扶持正面臨軟弱的同工。
3. 當我們回顧過去自己信仰成長的歷程,需要時間的養成,因此我們也願意學習等待陪伴與我們配搭的同工,讓同工也有學習成長的空間與時間。
4. 學習同工之間願意敞開自己的內心,進入彼此生命之中,坦承分享自己目前生命的困境,陪伴同工面對生命的難處、彼此代禱,一同經歷曾經被陪伴、被支持美好生命經驗。
5. 留心同工說不出口的難處,給予適時合宜的幫助。當同工生病了、傷心難過、有人際關係的問題,或家裡剛生小孩等等,這些事都會讓與我們配搭的同工忙得暈頭轉向,而教會的服事就會成為他們的重擔。我們應隨時關心同工身、心、靈,目前的狀況如何?隨時伸出雙手來扶持他們,學習鼓勵、尊重、瞭解與你同工的人。
6.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有「前輩同工」成為我們跟隨學習的對象。教會每項事工的推展,都需要有「願意同甘共苦的好同工」,大家一起共同經驗完成使命的美好。我們更需要提攜「後輩同工」,讓教會所推展的各項事工能有所延續。
個人的力量相當有限,我們必須互相扶持、互相配搭,才能發揮無比的果效。不僅事業、家庭是如此,教會事工更是如此。教會若要興旺福音固然需要各式各樣才幹的人,但有「一起同心、同行的同工」是比這些更重要,彼此和睦相處、同心合作,就必然帶給基督徒的生命是豐盛的、是喜樂的!
(三) 思考3:學習保羅與上帝同工與人同工的榜樣
在保羅服事多年的體驗,保羅不僅僅深切知道必須「與上帝同工」,他更懂得「與人同工」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新約聖經保羅所寫的書信,如羅馬書十六章1-26節、歌羅西書四章7-18節等經文中看到,保羅曾提到許多人的名字。羅馬書曾提到 27個的人名、歌羅西書曾提到7個的人名。當我們一開始看到這一大串人名的時候,可能會頭昏眼花,有印象的雖有幾人,但大部分的人名,只在這裡出現過一次,我們並不清楚他們的來歷和身分,但保羅卻在此一一提名向他們請安問好,或交待事情。保羅特別提名感謝他們,過去曾經和他們一起為福音的事工打拼過,保羅也對每個他提名的人有不同的稱讚,在此顯明保羅對每個同工都有個別的認識以及瞭解,並能看到他們的優點及給予肯定,有些同工保羅更是在主裡接納、現在願意回頭,專心服事主的人。
保羅曾經把「推動事工的成敗」看得比「與人同工的關係」更為重要,經過多年服事,年歲的增長,後來保羅改變了,他看人「屬靈生命的成長」是比「事工推展的成敗」更為重要。保羅通過一一提名紀念、代求,將他與這些同工間的感情,很自然的化做文字流露出來。在保羅傳揚福音的道路上,曾經感到非常的孤單,但上帝卻適時差派許多的天使,成為保羅及時的幫助。在保羅服事的道路上,曾經受了許多的苦,甚至幾乎要喪命,但上帝也適時興起許多同工,來安慰他、來鼓勵他。保羅對那些曾在他身邊,與他一起事奉的同工,他都非常的珍惜與看重,每一位同工對他的關懷與付出,他都感念在心。
我們可以從使徒保羅的身上,學習到一項重要「與人同工」功課,就是應當好好珍惜曾經與我們一起服事的每一位同工。上帝呼召我們,讓我們有這個福份可以在同一個時期,同在和平教會,一起服事上帝,絕對有上帝美好的旨意與安排。牧師相信、當我們曾一起歡笑、一起流淚、我們必建立起革命般同工的情感。若有機會我們如同保羅一樣寫信回顧之時,我們也必會向那曾經與我們建立革命情感般的同工一一提名向他們請安問好。我們更會向愛我們的上主獻上感恩的禱告,感謝上帝,因祂豐盛的恩典,讓我們曾經一起經歷「與上帝同工」、「與人同工」那美好生命的經驗!
四、結論:按主心意 與主同工 與人同工 興旺福音
這一個多月來,牧師看到各部門的牧師、長老、執事、核心同工、幹事們開始積極組織、籌畫、安排2018年各部門的事工計畫,內心非常的感動,懇求愛我們的上主施恩賜福於和平教會,讓和平教會整個服事的團隊能相互配搭,與同工共同學習與成長,竭盡所能盡心服事。在聖靈的引導與帶領下,發揮最大的果效,努力將教會、環環相扣的每個螺絲釘都鎖緊,共同努力來興旺福音!
當我們願意—與上帝同工;
當我們願意—跟隨耶穌基督腳步來行;
當我們願意—順服聖靈的引導與帶領,牧師相信上帝將要在和平教會大大地動祂奇妙的聖工,讓每一位渴慕上帝真理、讓每一位願意親近上帝、讓每一位參與和平教會的會友,都能更深「連結於神」,以及更深「連結於人」,主就要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我們,如同初代教會一樣:「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使徒行傳2章47節)!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才德的婦人


講道內容
講題:才德的婦人
經文:箴言31:10-3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隨著教會樂活讀經的進度,我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一起讀箴言1-31章的內容,也即將到一個段落。牧師今天選用箴言31章的後半段,是箴言的最後段落,作為今日主日講道的經文。其實這一段經文被稱為「才德的婦人」的經文,是有點危險,又有點困難的經文。為何有點危險,是因為這經文中所描寫的婦女,被視為妻子的理想模範,然而,因為太偉大太理想,我們會友中一半以上是女性,會覺得自己做不到,容易產生挫折感。而會友中另外一半是弟兄,還沒結婚的可以期待自己娶到這樣的妻子,但如果已結婚的弟兄把這拿來檢視自己妻子達到幾項,這可真的就危險,因為聽講道時有很不好的心態,就是替別人聽講道,而這一段,實在很容易替別人聽講道,牧師說的危險和困難就在此。或許講這段最適合的場合,是基督教學校的家政課,由女性老師來對女學生講解這段經文。或由資深的牧師娘來對婦女團契專講,互相勉勵和期許,就可減低這樣的危險和困難。
同時,我在準備講章的過程中,發現劉曉亭牧師(在好消息頻道主持劉三講古的節目),他曾寫過一篇加入現代感又幽默的信息,在網路上獲得極大的迴響。主題是現代版的才德婦人,他一開始就問大家,究竟沒有好好讀一讀這段經文啊?如果有,那對弟兄們來說可能不見得有興趣喜歡這樣的女子。劉三牧師把經文轉譯在現代情境中,他說這位婦人超有幫夫運,她的興趣是尋找原物料,然後自己加工,相當於現代人買黃豆自己打豆漿,買麵粉自己作蔥油餅,強調純手工…就是她會定期去costco或是遠東愛買跟家樂福採買,讓家裡不缺糧食…嚴禁家人吃美而美,每天五點多起床作早餐,…她擅於操作房地產、股票、基金跟黃金,以錢滾錢…她擅長女紅,會自己作衣服,打毛線,織襪子,不只家人自己穿,還能在奇摩拍賣或是露天拍賣開網路商店。…他又會喜愛伸手幫助貧窮人,就像擔任扶輪社或獅子會的會員…,甚是會幫先生站台競選民意代表……,而最後還有一點,單這一點就一槍斃命,那就是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劉三牧師說女人幫助男人,靈命好,敬畏神最重要,但就不用考慮外貌,蝦米,真的是這樣的嗎?在劉三牧師幽默下的呈現,用現代眼光詮釋聖經經文,實在歡迎大家上網找這篇文章來讀一讀。
但在今天,牧師要從讀經的角度探討,大家知道我喜歡攝影,因此要透過三個不同的鏡頭,帶領大家來看這段經文,學習幾個讀經的原則,除了讓我們更加認識這段經文並加以應用外,也將箴言整卷的重點再做一次整理。
二、微焦鏡頭--詳看經文
1.欣賞這首「字母詩」,又稱為「離合詩」(Acrostic Poem)
在原文希伯來文中的字母,就像英文ABCD,總共有22個字母,這首詩依序寫出22句箴言,每句句首照此字母排列。有時這樣的組合,句子和句子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因此這種「字母詩」也常被稱為「離合詩」。但是當我們在讀這段經文時,真看見這作者的用心,以這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來呈現「才德的婦人」的才、德兼備。而且不僅是字母詩這樣的格式而已,還有聖經學者更進一步分析這段的經文結構,也有特別的安排。
2.經文結構分析
整段字母詩同時是一個ABA,有六層的三明治,前後互相對稱的結構如下:
A.才德的妻子 v.10
  B.丈夫得益 v.11-12
    C.善於經商 v.13-18
      D.手施憐憫 v.19-20
       E.身穿彩衣 v.21-22
        F.丈夫大得尊榮 v.23
       E’.身披威儀 v.24-25
      D’.口出慧語 v.26
    C’. 善理家務 v.27
  B’. 丈夫稱讚 v.28-29
A’. 賢慧的妻子 v.30-31
A/A’的關鍵詞是「婦人」,描述這位才德婦人各方面的優秀,同時也形容他的內在美,認識神、愛神,有敬畏神的心。這位婦人應已是中年婦人,沒有提到外表的豔麗,但她的美發自內心,是智慧的女子,受人稱讚,比珍珠更有價值,是賢慧的妻子。
B/B’的關鍵字是「丈夫」,11節提到丈夫「依靠她」,這是十分罕見的,聖經鼓勵人依靠神,不要依靠人。依靠人的背後,往往是上帝的旨意和上帝的刻意安排。更可看見這位才德婦人所受到的尊榮。
C/C’的關鍵字是「食物」,15節提到他黎明一早起來預備食物,27節提到他觀察家務,並不吃閒飯。而13-18描述這婦人如何從家務做起,逐漸讓家中的經濟改善,甚至擁有地產和販售農產加工和手工品,雖然是家庭主婦,卻是從式各樣的事物。
D/D’的關鍵字是「張開」,前面先張開手,用金錢和物資幫助窮人,後面是張開口,說智慧和仁慈的話,使人心歡唱。請注意,是先張開手行動,勝過開口談論,最終這兩者都成為周圍人的祝福。.有關妻子言語方面的勸戒經文(箴19:13,箴21:9,19,箴25:24,箴27:15-16)也不少,用類似的方式表達「寧可住在房屋頂,不在寬闊的房屋與爭吵的婦人同住」、「大雨之日連連滴漏,和爭吵的婦人一樣,想攔阻他的,便是攔阻風」。
E/E’的關鍵字是「造」、「衣服」和「細麻」,朱紅衣服指的是貴重的衣服,可以抵擋寒冬。繡花毯子指的是掛在牆上或地上的裝飾。「細麻布」和「紫色布」在古代都是尊貴的布料,而25節提到他以「能力和威儀」為衣服,顯明她是不單只是依靠外在的服裝或布料而尊貴,更是因他的所言所行而受尊重。
而全篇「字母詩」的中心經文F,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23節她輔助丈夫,使他位居高位,在城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居民的愛戴。
3.觀察及應用
整體來說,我們觀察到寫作這段文字的作者,用心排比和照著字母安排,為要顯出對才德婦女的尊崇。我們這樣讀經文,就好像用微距鏡頭來拍下這段經文的美。同時也看見這段經文所描寫的才德婦女,那是當時上流社會大家庭農業社會的婦女,或許你我會聯想到,曾有認識的親人是類似這樣家族中扮演這樣的角色,顯示出專心持家而達到最豐富的開花結果,一位女性在家庭主婦領域中的成就,也對她丈夫好名聲有極大的貢獻。但反過來看,這實在不是我們現代小家庭上班婦女普遍的角色,但我們真能欣賞這樣一位奇特又有智慧的婦女,其中個別提到的品德和行為,也真的是值得姊妹們去思量和效法。
三、標準鏡頭--箴言31章--考量前後文的連結和關係
接著,我們用標準鏡頭,就是透過經文前後文的脈絡,放回31章整章中,看是否能幫助我們多看到些什麼。前一段箴言31:1-9節,為利慕伊勒王母親對王的勸戒。誰是利慕伊勒王?我們從聖經中對他所知不多,只知他是一位王,他名字的意思是「奉獻給神」,有學者認為他和在前一章30章的亞古珥,都是阿拉伯北部的瑪撒國,在箴言彙整編輯歷程中,以色列民族經歷國家滅亡,編輯者們也收納這些外族人的智慧言語。箴言31:1-9節寫道,提到王的母親對他的勸勉,要克制女人和喝酒,要做公義的判斷,為困苦人申冤。接續到才德婦女這段,從前後文的連結來看,有學者認為這接續前面的訓子詞,接著一段訓女詞。另一種見解是,這段作者就是利慕伊勒王,前面是母親給兒子的訓詞,後面是兒子給母親的稱讚。雖然箴言和其他經文有所不同,一段一段之間的關係,不見得直接連結,但箴言最後以兩個女子來做結束,一位是母親,一位是妻子,同樣顯出這兩位女性的智慧,跟整本箴言中提到父親對兒子的許多勸戒之間,最後竟以母親和妻子做為結尾,也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安排,會讓我們進一步去想,為什麼?那就要從更廣的整卷箴言來觀察。
四、廣角鏡--箴言1-31章
1.全卷中有關女性相關經文的整理
因此,當我們用廣角鏡,整理整卷箴言中有關女性的經文,也能幫助我們對此有更多的理解。首先,箴言中提到關於女性的經文,除了才德的婦女之外,還有哪些?箴言中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女性角色,一個角色是智慧女士,記載在箴言1:20-33,8:1-36中,智慧被擬人化成為智慧女士(在原希伯來文中有分陰性和陽性,智慧是用陰性,所以可稱呼他為智慧女士),他在城門口、十字路口大聲疾呼,要人留心聆聽勸戒,才能領受到智慧,同時在第八章後段,也論及智慧參與在創世之前的工作中。而另一個常出現的是淫婦,記載在箴言5:1-14,6:20-7:27,23:26-28等經文,經文中描寫淫婦如何在暗處,透過甜言蜜語引誘少年人,誘惑他一步步踏進網羅中,特別是第七章,我要說從一個男性的角度來讀,實在能感受到那種生動的邀請,那種在甜言蜜語中散發的真實誘惑。這些有關女性的篇幅,約佔了整卷箴言的1/5,更值得注意的是,在9:1-18讓這兩位婦女各自擺設宴席,智慧的賢婦預備佳餚美酒,邀請賓客赴宴,同享快樂時光。而淫婦被稱為愚婦,他以偷來之物,同樣邀請人來品嘗偷吃的滋味,偷吃的滋味更甜美,但結果卻是截然不同,作者要讀者從兩者之中做出智慧的抉擇。
2.觀察及應用
當我們將箴言中有關女性的經文做彙整,看見作者和編輯者們,透過一開始智慧女士的話語,到智慧女士和愚昧淫婦的相對照,直到最後一章從智慧母親對王子的訓誨,最後結束在才德婦女的理想榜樣,目的是什麼?是要將貫穿整個箴言的主題--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做一個最恰當的完結篇。智慧,不再是空洞的老生常談一條條的教條或原則,開始透過擬人化的方式,化身為智慧女士,而最後更將智慧具體體現在一位女性的生命中,如同珍貴的珍寶,作者向這位盡心盡力、成為家庭支柱的婦女,表達最高的敬意。整卷箴言從敬畏神來開始,在才德婦人的生命中具體的呈現,活出一個敬畏神的智慧人生,這樣的鋪陳實在是刻意安排的結果。
對我們當中的弟兄來說,這段經文中才德的婦女,儘管有時空和文化上的差距,不過,這是你在尋求未來另一半的標準嗎?牧師不是要大家用這樣的標準去評判你的妻子、女朋友。但尋找一位敬畏神的女性,成為共度一生的伴侶,實在何等重要又美好,箴言19:14也寫說「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唯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對於還在尋找女朋友的弟兄,應該常為自己的另一半禱告,求主賞賜。而結婚後的弟兄們,先為上帝所賜的妻子感謝神,以欣賞上帝創造的眼光看她,並讓妻子能繼續在信仰上成長。
五、結論
1.智慧--存在於日常生活的事物中
經由以上三種不同角度來理解這經文,並且透過才德婦人的經文,我們回顧全卷箴言中的焦點,其實智慧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各種事物當中,也存在於父親、兒子、女人、妻子的角色裡,上帝就是要我們透過活出一個個家庭當中的好角色,讓家庭成為學習人生智慧的操練場所。智慧就存在這些角色互動之中,勝過在大學、碩士、博士班的課程或學位中的學習。同時,我們特別看到,當女性進入婚姻,甘願將愛情的鮮花轉化為每天的麵包時,女性的投入往往更多,為著婚姻的改變和犧牲也更多。弟兄們對於家中的女性--妻子、母親、阿嬤,對他們的辛勞有無存感恩的心,好好感謝他們的付出。當弟兄們在期盼你的姊妹越來越朝向才德婦人邁進時,弟兄們也要認真反省自己,我們有成為那個可以匹配才德婦人的另一半嗎?換一句話來說,你是否是你太太生命中的貴人呢?你的姐妹會跟先生說「老公,你是我的貴人」嗎?同時,牧師要請姊妹們好好想想,如果我先生真是我的貴人,就請不要因害羞而吝於對他說,你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當你越這樣說的時候,弟兄就會越來越像你的貴人,因為我們弟兄們也需要被真誠地鼓勵。
2.因敬畏神而順服,因順服而蒙福
第二點,是關於敬畏神,箴言說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當我們越來越甘心樂意,活出敬畏神的生活態度,將會體會那種豐富和蒙祝福的生活。因敬畏神而順服,因順服而蒙福--我們在人生中找尋的,不在找尋一位可以依靠的人而已,我們更在尋找那位愛我們、創造又救贖我們的主上帝。更認識上帝,會更敬畏上帝,會不去做上帝所不喜悅的事,同時也會因著順服而蒙福。親愛的弟兄姊妹,上帝的恩典就在敬畏神當中,而恩典和智慧,都值得用一生去體會和經歷,不只認識智慧,還要化為生活的行動,藉由順服而蒙福,上帝就更樂意將恩典賜給我們,當我們依靠恩典,漸漸不再走那些不順服的路時,我們就更能領受因順服而來的蒙福。願我們在追尋智慧生命中,找到智慧和恩典的源頭,連結於智慧和恩典的主。弟兄姊妹們,你願意嗎?你和你的家人願意一起嗎?你是否相信,因著全家敬畏神,你們的家會因此不一樣嗎?我們一起來禱告。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不要白費力氣


講道內容
講題:不要白費力氣
經文:箴言16:3~4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前言
最近在科技界、財經界有一個沸沸揚揚的新聞,就是有一個擁有很大產業的董事長宣布明年將退休的消息。消息一出來,令許多人都嚇了一跳,也有許多媒體開始整理關於這個董事長的一些新聞。其中有一則提到,這個董事長經營哲學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這段話出自傳道書9:11,我想看過傳道書的人都知道,這是整本聖經裡面,看起來最憂鬱的一卷書,講得一切都好沒有盼望。但是這句話,卻是這個產業董事長在有人問他:「人該如何面對競爭這件事,尤其在沒有辦法看得開的時候?」所回答的答案。傳道書是否沒有盼望?我們今天姑且不談,但是,當這個董事長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大家一定會把重點放在「機會」這兩個字上面。
許多兄姊常常問:「為什麼我的生活會這樣?為什麼我會遇上這樣的問題?」面對生活、工作、情感與人生的下一步,常常是無奈多於盼望。正如傳道書所說的,好像自己的人生,少了那麼一點機運,少了那麼一些機會。不過,真的只是這樣的機會與運氣,就能夠轉變我們的生命,邁向豐富與成功嗎?
缺一角的圓與一角
有一本流傳很久的繪本「失落的一角」,後來又出了姊妹作「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這是謝爾·希爾弗斯坦所作的。他藉由「機會」這個概念,談了另外兩個概念, 我們先快速地來看一下。其實,看繪本需要慢慢地品嘗,不過,請容許我在有限的時間,帶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
在「失落的一角」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缺了一角的圓,在找尋他失落的一角,在找尋過程中,遇到了不理會他的一角,也遇到了許多美好的人事物。直到他最後找到了跟他完全吻合的一角,不過他的人生卻起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少了缺口的圓,無法控制讓自己不去轉動,越轉越快的一切,使得人錯過本來可以輕易得到的美好,最後他決定放下了那一角繼續他的旅行。這個故事重點在談「缺陷和滿足」而「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以一個小角來開始這個故事,這個小角想要找到可以配合的圓,他試過了很多種可能性,甚至努力地推銷自己,不過在他做過許多努力之後,他發現,他實在無法找到一個完全吻合的對象。最接近吻合的一次,因為他會長大,使得兩者的配合無法長久。故事的最後,這一角經過大圓的提醒,努力試著讓自己動了起來,在不藉由別人的幫助下,這個角越來越圓,行走也越來越順暢,這個故事的重點在談「徬徨和成熟」。
故事中,不論是缺一角的圓在找尋他的那一角,或是一角在找尋能帶他脫離原地的圓,結果都很相似,就是要面對自己,看見自己現狀所存有的價值,並往前走。故事本身所要討論的議題雖然很豐富,不過這兩個故事,都指出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當目的好似達到了,然後呢?下一步是甚麼?為了這個目的,我們所做的犧牲值得嗎?事實上,這兩個故事並未著眼在這個問題上,不過我們卻不得不思考,如果今天缺角的圓,為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滾動的圓而努力,而那個一角也是為了補上缺角圓的一角而存在,當他們確實找到彼此,也必然面對過去生活型態有所損失的時候,他們還願意一起走下去嗎?是的,我想大家一定發現了,婚姻在許多時候,正如這個缺角的圓找尋缺角一樣,找到了,卻得面對失去許多過去生命經歷的抉擇,但是,走下去,卻會看見更多過去看不見的風景。事實上,如果故事只是停在滿足於現狀,或是自我肯定,那麼就如剛剛談到的,沒有「然後」、沒有接下來。缺角的圓,真的能夠漫無目的地尋找活著的價值嗎?還是那個尖銳的角,真能因為被磨平了,就不再需要別人的幫助了嗎?故事有許多可以思考的內容,但是對於今天我們生活的實況,故事所給的答案,看來還是不夠的。
約拿的故事
在談人生道路的例子中,聖經中約拿的故事,是個很有趣的反例。上帝要約拿前往尼尼微城,勸導這些人不要行惡。不過,約拿因為自己個人對尼尼微城的偏見,不願意回應這個呼召。當約拿自己往不同的方向前行的時候,他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阻攔。故事中,約拿進了魚肚,最後回到尼尼微城完成了上帝交派的任務。約拿大聲與上帝的對話,是約拿記最精彩的部分。今天我們雖然沒有要談這部分,但是,當我們看著約拿因為走向上帝應許道路的反方向所吃的苦頭,我們不得不思考,只是想走自以為的道路,甚至所走的道路沒有連結於上帝永恆的帶領,許多苦,真的是白白承受的。
經文中的世界
當我們看見這個世界對「掌握好機會」的理解,「靠人不如靠己」的詮釋,約拿的故事,正清楚地指出上帝才是一切的掌權者,上帝的帶領,超越一切的計畫。若非行在上帝恩典的計畫中,我們只會面對無盡的空虛與失落,甚至沒有盼望在裡面。箴言的作者指出:「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清楚地描繪出,我們的工作若是放在上帝全能的架構中,我們所行的就必成立;反之,我們常常是自討苦吃,白費力氣罷了。
今天的經文是從箴言16:1~9節裡面所節錄的。這段經文十分豐富,無法一下子談完,所以我選擇了今天這一段來談。本周有跟著教會樂活讀經的兄姊,對這段經文一定十分熟悉,不過,請讓我們把箴言1~9節再念一次。
16:1 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
16:2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
16:3 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
16:4 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
16:5 凡心裡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雖然連手,他必不免受罰。
16:6 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敬畏耶和華的,遠離惡事。
16:7 人所行的,若蒙耶和華喜悅,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
16:8 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
16:9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請容許我用更白話的方式,把經文說的更清楚一點。經文說,人的謀算,結局在於上帝的應許,而人們常常自己看自己是好的,是對的,不過只有上帝才能真實說出對錯。我們若將我們的所做,交託在上帝的手中,我們所計畫的,將會被上帝成就。而那些作惡的人,上帝也使用他們成就祂的工作。上帝厭惡心裡自以為是的人,縱使與人合作,依然無法逃避上帝的懲罰。真實敬畏上帝的人,必遠離惡事。事實上,當我們行上帝所喜悅的事情,連我們的仇敵都會與我們和好。有錢不行公義,不如沒錢行在公義中。人只能計畫自己的道路,唯有上帝帶領他的腳步。
有沒有發現,這段經文真的很美,不只是文句的優美,而是它清楚的指出,人的限制與上帝帶領的法則。這段經文,若要談,有許多部份可以談,但是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當中的第三第四節。
16:3 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
16:4 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
剛剛牧師提到了,我們的工作若是放在上帝全能的架構中,我們所行的就必成立。因為上帝是創造我們的上帝,上帝是最瞭解我們,也是對我們生命有整全計畫的上帝。如果我們是舞台上的演員,上帝就是那個大導演,祂想好了我們的位置與我們的角色。若上帝是一個木匠師傅,我們就是祂手裡的作品,不論是桌子,是椅子,是書架還是木桶。重點是,當我們知道上帝對我們的心意,我們才不至於走冤枉路,也不至於人生越走越沒有盼望。想想看,如果今天上帝造我們是一只杯子,我們卻想要成為一張桌子,是否我們只有失望,甚至絕望呢?當然,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這樣類比太過簡單,但是這樣的比喻,清楚地指出,我們若是沒有連結於上帝恩典的計畫中,我們還能為自己謀算甚麼呢?
談生命的方向與準則
既然如此,我們的生命所追求的是甚麼?我曾經與各位兄姊分享過,我有機會進入金華國中,與一群國中的孩子談未來,他們的反應都是「不要想那麼多啦,反正人生就是讀書,考多少分就到甚麼學校」。是否這些孩子的人生就像是可以挑花生的機器,優秀的花生放一落,普通的一落,糟糕的又一落?每落花生都有自己的去處,但是這些花生,最終都只能成為食物,而失去了每個人的獨特性與豐富性呢?
我們說我們相信上帝,也相信上帝創造的我們,必有其獨特性與上帝美好的形象。但是當我們要去談關於生命的方向,與行動的準則,我們常常陷入「只能這樣了」的困境中。難道,上帝的心意,只是要我們既然活著,就想辦法活下去;卻不思想今天上帝為何創造我,又想要把我放在哪裡嗎?
談甚麼樣的命題,得甚麼樣的答案
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每次聽到這段經文,我想許多人都會直覺地表示,自己當然會選擇上帝。不過耶穌所說的不是人們想要做甚麼選擇,而是在提醒人們這個關於生命的實況。我們無法又想選擇上帝,又想選擇其他的東西。我們奔跑只能有一個方向,而這個方向,是我們經過生命的選擇,必然的結果。
是的,理論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只能選擇上帝。不過甚麼是選擇?選擇就是我們會因為這個選項所付上的代價。當我們的生命中,現在算一算,大部分的時間所面對的是甚麼?那麼,那個東西,正是我們所選擇的。如果這個選擇,不是向著上帝,不是去認識上帝的話、明白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心意,那麼,我們過的生活,就會常常是看著這個世界的法則來行動。如果這樣,這些事情的發展,不正是如這個世界所說的嗎?「有權有錢才有勢力,也才能活得好,而沒有這一切,就是失敗者」。不過上帝的話,不是這樣說的。
談上帝所成就的事情,不只是成功,也在失敗(因為人的失敗反而是上主成就之事例)
或許有人會說,牧師講得這樣,是不是在表明,只要是回應上帝的道路,就必然「成功」呢?當然不是!或者說,上帝的道路,不是我們常常以為的「成功」。事實上,不論是因為人們未能明白上帝的心意,或者是整件事情的過程中,人們因為自己的限制而覺得受到傷害,「成功」一直不是上帝應許中最重要的東西。豈不知,有些明確的失敗,反而正是彰顯上帝榮耀的時刻呢?
關於猶大
十字架的榮耀,正是看似失敗,最終帶出上帝榮耀救贖的一個例子。而這當中,很多人喜歡談賣耶穌的猶大這個人。這些論點表示,如果沒有猶大賣耶穌,耶穌就不會釘十字架,也不會有死亡,更不會有復活了。也因為這樣的說法,猶大從歷史的罪人,成為了歷史的英雄。加爾文引用奧古斯丁的話清楚地指出:「上帝雖在惡人的心中隨意而行,然而還是按著他們的罪報應他們,所以誰能不恐懼那些審判呢?」加爾文接著說,雖然猶大賣主在上帝的計畫之中,但是把猶大的不忠歸於上帝,或是把基督的榮耀歸功給猶大都是不合理的。因為,重點不是誰做了甚麼,而是這個人心中的計畫與意志。猶大賣主的心,已經定了他自己的罪,縱使上帝藉由猶大成全了基督的救贖,但是,猶大終究是要面對自己背離基督的罪的。是的,上帝的計畫使用了一個看似失敗罪惡的人,讓耶穌的傳道工作看似失敗地進入死亡,不過,最終卻因為耶穌的復活,帶來得勝的盼望。
以色列歷史中的亞述與巴比倫
我們再來看關於以色列最終的滅亡吧。從歷史脈絡中,各王國偏離上帝的道,使得滅亡看似一個必然,但是,從各先知的呼聲中看來,亞述與巴比倫帝國的壯大與所帶來的威脅才更是可怕的必然。事實上,聖經中清楚地指出,是上帝使用亞述滅了以色列,藉由巴比倫滅了猶大的。這兩個帝國,並不是因為他們行事得宜,蒙上帝的呼召,遂行清理的事情;反而是因為他們既兇惡又恐怖,上帝才藉由他們來懲戒以色列。「耶利米書25:9我必召北方的眾族和我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攻擊這地和這地的居民,並四圍一切的國民。我要將他們盡行滅絕,以致他們令人驚駭、嗤笑,並且永久荒涼。」這已經清楚地指出,亞述與巴比倫縱使可怕,但是也不過如箴言的作者所說:「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
上帝的旨意不只是成全在成功圓滿的事情上,也在我們看起來失敗或痛苦的處境中。畢竟,最終當然會帶來真實應許的恩典與上帝豐富美好的工作。
服事過頭,兩敗俱傷
有兄姊會問,那麼我用許多時間來服事上帝,這總是合於上帝心意了吧。牧師講了這麼多,不正是要我們以上帝的家—教會,作為生命的重心嗎?當然不是,如果我們以為,只要花更多的時間在教會,不論是參加聚會,盡心服事,上帝就會大大地賜福我們,那麼,我們還是沒有真的理解,行在上帝道路的意思。
過去我參與的教會,有兄姊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教會的事工,忽略了家人,甚至影響了工作,使得許多人無法諒解。這真的是合於上帝的心意嗎?剛剛我們提到了耶穌說事奉主與財富的比喻,難道真的是要我們全時間在教會服事祂嗎?
曾經有人問我:「我花許多時間在學業上,在工作上,盡心完成上帝交在我手裡的工作,這些難道就不是上帝的道路,不合於上帝的應許嗎?」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是因為明白上帝的帶領,你用你的全力讀書、工作、甚至參與社會公義的行動,這些都不會比你在教會中的服事還要不值得。
跟隨上帝的帶領,明白上帝的心意,成就踏實的人生
我們可以知道,今日我們是不是走在上帝的旨意中,才是這整段經文的重點。至於這個旨意帶領我們經歷了甚麼,這真的是上帝的工作。或者過程中,因為我們的限制,我們需要承擔一些痛苦;或許因為我們對上帝的理解有錯,讓我們吃盡苦頭;有時候,甚至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工作,一晃眼就被毀掉;但是我們真的要相信:只要是清楚走在上帝恩典的帶領中,並將我們手上的工作交在上帝的手中,祂必會成就這一切的事情。甚至是我們看到惡人暫時橫行,壞事就在眼前,我們也不用害怕,因為這一切,也不過是上帝工作的一部分。
神學家莫特曼提到,上帝的應許使將來活現在眼前。他提到:上帝的應許臨到歷史,就像是亞伯拉罕的事件一般。從人的角度來看,上帝的應許會因為亞伯拉罕沒有子嗣而遭到挑戰。但是上帝主權的必然成就,不但化解了這個挑戰,甚至直到今日,上帝應許的力量,依然正在實踐中。有人說,莫特曼談一個盼望的神學,那個上帝從末世走向我們的盼望,那個祂已經應許,必然成就的盼望。從莫特曼的觀點來看,今日的我們不是往世界的終結走去,乃是上帝應許的盼望,從未來走向今日的我們。
容我引述一段莫特曼在「神學思想的經驗」一書裡面的一段話:
開啟歷史,進入應許的上帝所賜的可能性,這就等於開啟創造的上帝的歷史(他使無變有並叫死人復活)。應許的信仰不僅考量歷史中主觀和客觀的可能性,也期待那位使不可能成為可能的臨在。因此,上帝在遍滿骸骨的平原上,讓先知以西結見證了他的大能。
莫特曼清楚地指出,當我們進入上帝的應許中,這不僅是我們面對歷史中主觀或客觀的可能,更是我們經歷那個使不可能成為可能的時刻。
結論
我們常常對上帝的應許失去信心。還記得馬大的弟弟拉撒路死了,耶穌到他們當中的對話嗎?當馬大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結果,馬大的回答是甚麼?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馬大不相信就在此刻,耶穌必能使拉撒路復活。不過耶穌的應許是「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當我們的環境看起來那麼地可怕,我們的困境看起來那麼地巨大,家庭、工作、感情沒有一樣我們真的敢放心地交在上帝的手裡,我們便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不過,若我們願意學習重新來到上帝面前,將我們的道路擺上,箴言的作者明白地告訴我們:「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交託不只是禱告,更是明白上帝的心意,並全心回應的過程。願我們不再面對世界挑戰的惶恐而白白受苦,白白做工。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作天國子民,有福了!


講道內容
講題:作天國子民,有福了!
經文:馬太福音5:1~12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月八日
一、顛覆想像的福
什麼時候我們會對別人說:你真有福氣!通常是當某人擁有大家所看為好東西的時候。像是對一位長輩說:「你真有福氣!又多一個孫子!」「你真有福氣!這樣的年紀身體還這樣硬朗。」或是對一位總是笑容滿面、好吃好睡的朋友說:「你都不會失眠、又不太煩惱,真是有福氣!」
上述幾個例子是我們常聽見對於「有福了」的定義。聖經裡面也有多處談到上帝的祝福,或談到甚麼樣的人有福了。其中最著名的一段經文莫過於馬太福音五章1~12節,然而,這段經文卻大大顛覆我們一般所認為「有福」之定義。
馬太福音4章23節提到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醫治各樣的疾病。他的名聲傳遍了敘利亞,那裏的人把患各樣疾病的人都帶來耶穌身邊,尋求他的醫治。於是有很多人從加利利、耶路撒冷、猶太、甚至約旦河東邊,慕名來找耶穌。當耶穌看見這麼多人,就上了山。對猶太人而言,這個"上山"舉動,馬上讓他們聯想到他們的祖先-摩西,他曾到西奈山上領受上帝所頒布的十誡。所以當馬太福音記載耶穌上了山,這是在提醒我們耶穌所要說的話將是重要的。耶穌說了甚麼呢?
耶穌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耶穌一連說了九次有福了,但他說的不是胸有成竹的人有福了!強壯威武的有福了!豐富飽足的人有福了!卻說心靈貧窮的、哀慟的、甚至說受迫害的人有福了?!這種說法真的太顛覆了!到底耶穌的意思是甚麼?
二、八福指向天國(上帝國)的臨在
[一] 耶穌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有別於路加福音所強調物質上的貧窮,馬太福音特別指向心靈的貧窮。心靈貧窮是指一個人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有限,並謙卑仰賴上帝的人。這樣的福放在八福之首非常貼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發現自己是罪人,才來到上帝的面前領受祂的赦免與救贖。所以耶穌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天國是他們的。天國,就是上帝國。猶太人一向不隨便稱呼上帝的名,所以馬太福音的作者以天國來稱上帝國。天國的臨在就是指上帝絕對的主權和統治。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貧窮的,是需要上帝的,耶穌說這樣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在他們生命中掌權了!
[二] 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在耶穌的時代,社會還算繁榮,但不是每個人都享有一樣的資源,比如說稅收不平等,最沒能力負擔稅金的人,卻須繳最多的稅。因此,時常有貧窮人為了繳稅,不得不賣家人為奴來籌錢。所以,耶穌在這裡所說的哀慟的人有福了,並不是指那些被不公義的社會制度所欺壓的人。而是指自己的生活平靜安穩,卻對社會上的不公不義感到痛心的人,為了別人的受苦而心裡難過的人。放在今天的處境,就是指為了寒冬中凍死街頭的遊民、為了孩童淪為販毒的工具、為了工廠不道德排放廢水汙染河川、為了持槍濫殺無辜的事件等而難過的人。這樣的難過不好受,也催促人為此付出行動。願意這樣感受及行動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國一定會完全來到,為了這些破碎而傷心的人將得安慰。
天國的子民為著社會不公義而哀慟,他們要如何回應呢?
[三]耶穌說:「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翻譯成謙和或溫柔都可以,因為原文兩者的意思都有。謙和不是膽怯或被動,而是面對惡勢力時,不妥協地堅持非暴力面對。這種謙卑溫柔的力量,不是靠自己,而是靠愛我們的主。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堅持以非暴力的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人權的馬丁路德·金恩牧師,曾在一次講道中說:「憎恨不能驅走憎恨,只有愛可以做得到。憎恨會滋長憎恨,暴力增加暴力,嚴酷則會在一個永不休止的毀滅漩渦中,使嚴酷更形擴大。」是的,如果別人因為暴力受苦,我們回應的方式若是以暴制暴,那只會離上帝國愈來愈遠。在這個充滿攻擊與暴力的世界中,耶穌祝福那些願意用溫柔、非暴力方式行事的人。
[四]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如同「哀慟的人有福了」不是為自己哀慟,是為別人受到的不義而哀慟。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所渴望的也不是自己的義,而是如台語聖經所翻譯的―「追求實現上帝的公義」。跟大家分享一個數據。今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共有1,241間教會,主日聚會人數大於200人的有124間(10%),而其中多於400人的教會只有17間(佔1%)。我們教會在2015年的資料排名前十大。然而,這份資料並沒有讓我歡喜。因為當我發現有474間教會的聚會人數少於50人時,我非常心疼不捨。為什麼難過?因為聚會人數少於50人的教會,將遇到下列的困難,以一個簡單的算術來說明,假設該教會的每個禮拜奉獻是5,000元,在沒有月獻、感恩奉獻等其他奉獻下,一個月的經常費收入是2萬元,這樣的教會將因為經常費不夠無法聘請傳道人,聚會人數少,也很有可能沒有詩班、找不到人司琴、甚至沒有主日學老師。這474間上帝教會的需要如何全部回應呢?這就像偏鄉醫療、偏鄉教育,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轉型正義等議題,也都看起來像是個無底洞。可是當我們開始回應上帝放在我們心中的不同負擔時,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五] 耶穌說:「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又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大茴香、小茴香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你們反倒不做;這原是你們該做的-至於那些奉獻也不可廢棄。」(太23:23)憐憫人的上帝,看重人以憐憫相待,因為有了憐憫,人類社會中較為弱勢的,才不至於被遺棄。耶穌並親身示範憐憫,例如他歡迎當時被社會看不起的小孩子到他身邊;他伸手觸摸、醫治被當時社會所厭惡、遺棄,患各樣病症、鬼附的人。
[六] 耶穌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清心原意是潔淨、純潔的心,如果只是指道德上的完美,那沒有人有資格可以領受這個祝福。所以清心是指人在上帝面前單純的、不虛偽的心。曾聽過一個退休牧師說他一生的座右銘是―「對上帝愈誠實愈好」。因為無論我們說不說、怎麼說,上帝都知道,不是嗎?所以不需要在上帝面前偽裝,要誠實地面對上帝。就像耶穌論到禱告時說的:「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禱告,故意讓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入內室,關上門,向那在隱秘中的父禱告;你父在隱秘中察看,必將賞賜你。」(太6:5~6)難怪耶穌祝福清心的人,說他們必得見上帝!
[七] 耶穌說:「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從耶穌其他兩處的教導,可以清楚明白「和平」是上帝國何等重要的事。一處提到你在祭壇上獻祭物的時候,若想起有弟兄對你懷恨,就要把祭物留在壇前,先去跟他和好,然後再來獻祭物 (太5:23~24) 。另一處是耶穌提醒人要記得上帝叫日頭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所以不要單愛那些愛自己的人,要為那些迫害自己的人祈禱。(太5:43~48)
[八] 耶穌說:「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迫害他們。」(太5:10~12) 耶穌說人因為跟隨他,實踐上帝的旨意而受迫害是有福的。讓我們再回想上述的幾個「有福了」,包括為不公義的事哀慟、堅持以溫柔非暴力的方式行事、追求上帝國的公義實現、不管其他人的觀感去憐憫軟弱的人、甚至愛逼迫我們的人以締造和平,這在耶穌的時代是顛覆人心的價值觀,在今天的時代同樣是挑戰。因為非常不容易,所以耶穌大大祝福願意聽他話去行的人。他說,這樣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想想舊約裡面的先知,就會看到有多少雲彩般的見證人走在我們前頭。
所以八福在說甚麼?並不是要得到甚麼,而是指憧憬未來上帝國完全地臨到,願意全然倚靠神、活出為不義哀慟、謙和待人、渴望上帝旨意實現、憐憫人、誠實向著神、為了和平而努力,受苦也不以為意的人。
三、那些天國子民的身影
在耶穌的時代,有沒有活出上帝國的人呢?有,就是那些跟隨基督的人,他們留下了動人的生命故事在新約聖經中。在台灣,我們也見過天國子民的足跡。
1950年代,在台灣西南沿海一帶,主要在台南市學甲區、北門區及嘉義縣的布袋鄉、義竹鄉,曾有一種疾病稱為烏腳病,患者腳上的皮膚會出現烏黑色並逐漸向上蔓延,且非常疼痛。曾有人記錄當時的情況,一進村就可以聽見病患的哀號聲,連嗎啡也無法止痛。治療的方式只有切除一途,但鋸掉患處,仍會在其他地方出現。這是當時才出現的疾病,以前從未聽聞,因此坊間對這種怪病傳言不斷,說得這種病的人一定是做了甚麼壞事,才會得此報應。這更加深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常有病患自殺。1959年,長老教會台南中會在北門鄉設立北門嶼教會,該教會有一位在當地開業的醫生王金河,非常關心烏腳病患者,並向外求助。1960年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孫理蓮女士偕同幾位台大醫學院的教授一起去當地了解。孫理蓮跟他的先生孫雅各牧師都是從美國來的宣教師,她決定由芥菜種會在北門鄉設立免費診所,王金河醫生早上在自己的診所,下午就來此免費看診,不僅烏腳病,也對生活有困難的各式病患免費看診,並提供米、麵粉和衣服等美援的物資。為了維持這個診所,孫理蓮女士回美國四處募款。當時身為牧師且是外科醫生的謝緯醫生負責開刀。除了北門的烏腳病診療所,謝緯醫生同時期並負責南投的醫院、埔里的療養院,並協助三間基督教醫院。這三個人,一位醫生、一位美國宣教師、一位醫生牧師,竭力將上帝國活在當時受烏腳病所苦的百姓當中。扶持了這些患者走過死蔭的幽谷,當中有許多人因為他們的陪伴而成為基督徒。曾有一位醫生問謝緯牧師:「你的工作這麼多,你是憑什麼來完成?」謝緯回答:「在我生命中最偉大的力量乃是上帝的存在,當上帝和你同在時,你便能做任何工作。」有人認為王金河醫師不僅免費看診、還親力親為揹著病人上上下下,實在太辛苦,王金河醫師卻在受訪的影片中說:「別人以為我們辛苦的要命,其實我是做的開心無比啊!」
四、作天國子民,有福了
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必得安慰。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當我們今天再次聽見耶穌所說的這段話,我們是否想起曾在甚麼地方,看見什麼人活出這樣的生命樣式呢?那些人的生命如何影響了我們?而今天的我們,是否願意跟隨這位用生命來愛我們的主耶穌,和跟隨那些雲彩般的見證人呢?願我們用行動回應耶穌的教導!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有和沒有


講道內容
講題:有和沒有
經文:路加16:19-3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月一日

幾年前,當我還在神學院的時候,有一位學長在他的畢業講道中,開頭就說了一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他說:「一篇好的講道,是給不平安的人聽了得到平安,給平安的人聽了感受到不平安。如果你的會友時常感到生活很平安,你有責任讓他們感受到不平安。」這是他引用一位講道學老師的話,之後他接續說,「然而,在現在的禮拜中,很少聽到會使人覺得沒平安的講道,可能原因是因為這樣的講道沒有市場,也可能是現在聽眾的口味已改變,他們只期待牧師今天要變出什麼把戲,要是沒說幾個笑話、沒有什麼梗,可能就沒有什麼看頭。」我自己也在想,這段時間所傳講的信息,是否有將耶穌基督的平安,傳達給我們來聽到和領受。同時,或曾有說過怎樣信息,使原本平安的人感到不平安,讓基督耶穌來挑戰我們的生命。在每次禮拜裡,當我們一同敬拜上帝,也讓上帝有機會來改變你我的生命。
耶穌是一個很會用比喻來說故事的老師,在路加福音書中記載好幾個。作者路加特別收集到的耶穌比喻,像是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以及感動人的浪子跟他父親的故事等。在路加的記載中,耶穌常用很生動的描述,帶領我們聽眾進到故事中,去思考故事背後的意義。在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稱為「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是屬於一個有很大「對比」的故事。故事中有兩個人,一個是財主,另為一個是乞丐。這個財主身穿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這在當時是大祭司在穿的尊貴衣服。他每天奢華宴樂,吃著大魚大肉,跟一般人每天勞碌,只能在特別日子才有機會吃到一點肉的人來說,財主是一個放縱自己,很會享受生活的人。跟財主對比的,是那個叫做拉撒路的乞丐。這個拉撒路雖然會使我們聯想到,在約翰福音書中記載的另外一位拉撒路,他是馬大跟馬利亞的兄弟,耶穌讓他從死人中復活,但是這兩位中間並沒有直接關係。這個拉撒路,還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是四福音書耶穌所有的比喻中,唯一一位有提到名字的角色,而拉撒路在原文的意思是「神是我的幫助」,來表達他對上帝的信心。這位拉撒路渾身長瘡,別人將他放在財主家的門口,要得財主桌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在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吃飯是不用刀叉的,直接就用手來拿食物,在有錢人的家裡,他們會準備一些麵包來擦手,擦過之後就丟掉,這些就是拉撒路每一天、每一餐在等候的麵包。不只是這樣,還會有狗來舔拉撒路的瘡,這也表明他是一個不潔淨的人,而且他身體虛弱,無力將這些狗趕走。如此看來,財主跟拉撒路真是完完全全對比的兩個人,不過,這兩個人卻有一個同樣的經歷,就是他們後來都死了。
耶穌所講的故事,說到這裡還算是開始,真正故事的對比才正要開始,當這兩個人都死了之後,好像鏡頭一轉,來到另外一個世界中。在那裡,那個翻轉更大。這位拉撒路在榮耀中,天使將他接到亞伯拉罕的胸前,表明那是一個特別受關心和照顧的位置。同時,那個反轉,也在於這位財主,卻落到陰間中受痛苦。當他舉目遠遠看見祖先亞伯拉罕,以及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胸前,就喊著,對他的祖先亞伯拉罕有兩個請求,第一個是請他差遣拉撒路,用指尖蘸點水來涼他的舌頭,因為他在火焰中,極其痛苦。然而這個請求,卻被亞伯拉罕來拒絕,因為這件事也不是亞伯拉罕能夠當家做主的。亞伯拉罕告訴他說,在他們所在的地方,跟這位財主所在的地方,中間隔著一個極大得深淵,無人可以從那邊過來,也無人可以從這邊過去。
這位財主,就說起第二個請求,就是請亞伯拉罕差拉撒路復活,顯現給財主的五個兄弟看,免得他們也同樣來到這個痛苦的地方。亞伯拉罕說,他們已經有摩西跟那些先知了。但是財主說,那是不同的,要是有一個從死人中復活的去做見證,他們就要悔改。但是亞伯拉罕跟財主卻有不同的看法,亞伯拉罕認為,他們要是不聽摩西跟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人中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故事就停在這裡,留給我們很大的空間,去想耶穌所講這個關於反轉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我們文化中會較西方人來得容易理解,有關於因果報應,我們會將民間宗教中,關於十八層地獄中的種種,讀入這段經文中,為的是要「勸人為善」。但是,如果這樣直接的套用,我們也可能失落一些耶穌所要傳達的真理。
請我們再去想想看,為什麼耶穌要說這樣的故事呢?耶穌用這麼大的反轉,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我們會問,照這樣講的話,有錢難道是一件錯誤的事嗎?有錢難道不是從上帝來的祝福嗎?還是,有些窮人是因為外在環境所造成,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懶惰。那麼,為什麼在地面受痛苦的,就能夠上天堂?而且,這位財主,老實說他也算是不錯的,至少他還沒有趕走拉撒路,也沒是拒絕他,至少財主還有將他的麵包留給拉撒路吃啊。對於這些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問問題,就有很多是我們想要去理解、去問清楚的問題,更可以將此延伸為神學上的討論。如果我們只根據經文中所記載的理解,有些是無法完全得到解釋的。但是,耶穌確實留一些線索在經文中,來解釋這個比喻中,為什麼這兩個人在今生跟來世的處境會完全的反轉。
耶穌所講這比喻中的兩個人,他們在今生跟來生所產生的反轉,的確跟他們彼此的互動是有關係的。在耶穌比喻中這位財主,是等到當他死了之後,才發現他的問題。在第22節中,這個財主到那個時才第一次「看見」拉撒路,當他們兩個人都在世的時候,這位財主知道有這個人,每一天出現在他的面前,他並沒有喊叫要拉撒路離開他的家門口,他也沒有阻止拉撒路去撿他所丟下來的麵包,甚至他也沒有踢過拉撒路,或是去作什麼虐待過他的事。但是,財主的過失,或是他罪就在於──財主從來沒有注意過拉撒路,沒有正眼看見他。耶穌是用很諷刺的方式表達,那位會影響這位財主在來世生活那麼重要的人,他竟然「有看見」卻如同「沒有看見」,他所犯的並不是他作了什麼,卻是因為他「什麼都沒有作」。這,可能會成為這位財主所怨恨的「千金難買早知道」的那個「早知道」。
那麼,耶穌說起這的比喻,他的對象是誰呢?當我們從經文往前看,就會發現對象是法利賽人。在十六章14節說,那些法利賽人聽見耶穌的教訓,在嗤笑他,耶穌就續接說起這些話。那麼,法利賽人又是為了什麼在嗤笑呢?從第十六章一開始,是關於「不義管家」的比喻,耶穌說有一位不義的管家,要被主人炒魷魚的時,當他還在做管家時,他先為自己作打算,就叫那些欠主人債的叫過來,替他們改欠據,欠一百桶油的,改寫欠五十桶,欠麥子一百石的,改寫欠八十石。耶穌說,這位主人雖然知道這管家的不義,卻不禁要稱讚他的聰明,因為他會為了自己在生的日子來圖謀。說完後法利賽人嗤笑耶穌,耶穌便繼續對他們說起這位財主跟拉撒路的比喻,耶穌要講的是,世人都會要為自己將來的日子來圖謀,更需要為未來世來做預備。
兄弟姊妹,透過了解這個比喻的前後文和比喻的聽眾,是否能幫助我們了解經文。然而讀聖經到這裡還不夠,因為還少走一步,就是這段經文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這就好像在打棒球,如果只有跑到三壘,打出外野高飛球卻被接殺,只留下殘壘而沒有得分,就實在很可惜。關於這段經文的應用,我們將面對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對我們現代的信徒來說,會去問誰才是那位財主?誰又是那位拉撒路?因為,對我們大多數的信徒來說,我們會認為自己既不像那位財主那麼有錢,也不像拉撒路那麼窮,我們好像不屬於這兩邊的極端,而是介於兩者中間,那裡正好是耶穌所沒有講到的。
當我在準備的時,我有讀到一本書,名叫做「財主跟窮人」,是一位美國耶魯大學哲學系博士,神學院的教授,用將近三百頁的內容,來說明這個比喻中的兩個主角和主題。這本書在40年前(1977年)出版了後,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討論,他有一半的內容,引用很多的統計數字來說明,當時那些在西方跟已經開發國家中的人,其實就是實實在在的「有錢人」。那些統計的數字,也使我看了嚇一跳,例如:
■當有人生病就去看醫生,我們會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卻不是世界上所有地方的人都可以如此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只要每年增加七角五分美金的預算(新台幣20元),在第三世界的人身上,這些錢每年可以救活五百萬人,這些所需要不會超過三十億美金,但是單單在美國,每一年花在減肥的費用,超過五十億。
■聯合國1974年報告,富裕國家牲畜所吃的糧食,跟印度和中國大陸所有的人口所吃的穀物一樣多。

我也上網查到一些較新的資料,是關於世界兒童現在的處境:
■缺乏醫療關顧的機會
根據2010年數字,每年有760萬五歲以下兒童死亡。超過三分之二的早期兒童死亡是由一些通過負擔得起的簡單措施就可以預防或治療的病症。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炎、腹瀉、瘧疾,以及生命第一個月中的健康問題,所有兒童死亡中三分之一以上與營養不良有關。
 ■無法接受初等教育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估計,2000年全球有將近1億學齡兒童未能接受初等教育,平均每6個就有1位兒童被剝奪受教育機會,其中約有4,403萬人在南非洲,3,241萬人在南亞及西亞,合計占7成。女性佔全世界文盲人口近2/3(不能閱讀或寫字)。
■童工從事危險工作
2012年全球統計約有1億6800萬童工,占世界兒童人口總數的11%,其中約有8500萬兒童從事可能對健康、安全或身心發展有危害的危險工作,包括礦場、農藥、殺蟲劑、或危險的機具。
大家覺得怎樣?是不是跟我們平時所感覺的不同?我們都同意,對於有錢跟沒錢的界定,原本就是一種相對的,就看是和誰比較。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受到媒體消費強力推銷的環境中,我們的自我形象,往往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欠缺的,永遠欠一個更大的衣櫥、欠一個夠用的儲藏室、欠一個新的手機、欠一個更快的筆電等。而且,也會感受到,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的人是比我還有錢的。當然,這樣的經驗和感受也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我們將眼光更向外打開,就會發現我們跟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比起來,實在已經是排在很前面的。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已經有一些機會,讓我們發現自己是一個富有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在暑假金華國中服務隊去花蓮原住民部落,或是去緬甸的醫療團宣教,透過實際接觸的經驗,看見他們和我們的對比,或是聽見短宣隊隊員回來的分享,他們如何在那樣欠缺的環境中,繼續所活信仰的美好見證,我們的確是這世代中「富有」的人。
在那本書中的第二部分,有具體的一些建議,包括個人關懷和群體參與在社會經濟結構的倡議改變等。在此,牧師先不要進入那樣的討論,但是我要分享幾個故事,使我們可以來想想看,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大家有聽過台灣世界展望會,這個基督教的機構,除了我們較常聽見他們持續舉辦「飢餓三十」的活動以外,在它的網站上,還有很多發生在台灣,那些在別人需要中看到自己責任的故事。我看見一則報導,有一位八十歲的陳味奶奶,五年前他和小女兒一起加入資助兒童計劃。陳奶奶說,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兒女們已經長大,而且都事業有成,已經沒有什麼可顧慮的了,就應該幫助世界有需要的人!因為小女兒知道母親的心願,特別留意各種助人的管道和訊息,當在電視上看到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兒童計劃的報導,立刻和母親分享,母女倆便一同資助了三名國外兒童(分別在羅馬尼亞、薩爾瓦多、蒙古)。陳味奶奶最高興的,就是每一年都會收到兒童所寄來的聖誕卡及兒童成長報告,從照片和信件中看到自己所幫助的孩子一年年長大,這份對生命成長的喜悅,以及從付出、給予所得到的滿足感,是無以形容的快樂與真實。2007年4月初,當陳味奶奶獲知他資助的羅馬尼亞男孩弗羅林的畫作入選「世界聽我說!」小畫家聯合畫展,且將來台接受頒獎,平日需拄著柺杖、並以輪椅代步的陳味奶奶告訴小女兒:「不管怎樣,都要去看看我的國外孫子!」在相見歡會場上,當羅馬尼亞的弗羅林推著陳味奶奶的輪椅一起欣賞她的畫作時,祖孫倆雖然受限於語言而沒有太多話語,但是連小女兒都感受到母親神情的變化,在慈祥的面容透露著一份喜悅滿足的光彩、活力。白髮遇上童顏,愛,走進了彼此的生命之中,這對異國祖孫,跨越時空距離、文化語言,共譜了一曲美麗心靈交流的春暉樂章。這樣的關懷,每個月幾百元的經費,卻是使在世界上另外一個角落的小孩得到幫助,是我們可以作的。
當然,這麼世界有這麼多的需要,太多的需要有時也會讓人反而不知做能什麼。今年我們北二區牧師長老代表開過會,討論要將今年世界聖餐主日的主日奉獻,收集起來幫助「基督徒醫學協會」,他們正協助88風災後,南投鄒族的醫療關懷,以及「芥菜種會」在偏鄉的兒童自我成長營。我要大家一起來想想看,如果,如果我們已經是這個世界中的有錢人,那麼,我有什麼是有可能需要改變的。使人來看見別人的需要,同時,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我的責任。
第二個故事,是我自己的經驗。幾年前當我還住淡水,那時候我還是一個上班族。有一年中秋節早上放假,我從家裡出去,看到常常在我們巷子收紙箱的老阿伯,我過去跟他說,請他等我一下,我上去拿一些東西給他,他就繼續在忙。我上樓把整理舊書籍的回收舊紙搬下來,總共搬了兩趟,當他打開那個黑色的塑膠袋,看了一下,就對我笑了,我還看見他沒有什麼牙齒的嘴,笑得很快樂。我在想,我其實還可以多做一些,因此我再問他:「阿伯,請問要怎樣稱呼你?」(因為那個比喻中,拉撒路是有名的,我至少要知道這個人是誰,這是一種關心跟關係)。如果還有機會,可以再聊上幾句,像是住哪裡之類,當然也不是要做戶口調查,因為他可能有防衛心,該尊重他想要說和不想說的意願,這些是我可以作得到的。因為他的身份,不是叫做撿垃圾或資源回收的人,他也是有上帝形象的兒女,跟我一樣,或是在中秋節,正好可以跟他分享一顆柚子也不錯。弟兄姊妹,這樣的人就出現在你我的周圍,或許在你所居住的巷子中,每個禮拜都會看見,他們在撿你家裡所不要的東西,他們是有欠缺的人。
從新約整全的福音來看,我們要去看到他們的身心靈上面的需要,試著去認識他們,當有機會來到時,預備好自己去分享福音、關懷幫助,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沒做會受到處罰。我們去關懷貧窮人的動機,不是出於那種對死後報應的恐懼,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我們領受恩典後,更願意來回應上帝的愛,在別人的欠缺中看到我們的責任,也看到福音的需要。
當然,我不知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在幫助貧窮人的經驗中,或多或少會有那種在車站附近被強迫要我們買口香糖,還是面紙之類的經驗,還有那些媒體報導當中,有些利用人的善心,使一些殘障的小孩去吸引眾人同情心的事件,這些都有,也都是真實的。然而,有時也因為這樣,當我們面對這些人的時,我們會懷疑他們是不是真正的,成為我們什麼事也沒有做的理由。然而,讓我們重新來想一個基本的重點,如果我們真正屬於這個世界中的有錢人,我們的確要去想,有什麼是需要做的,是我們做得到的,而這些甚至是上帝已經交託給我們的。
當聽見有人發揮他們的創意,將生日慶祝餐會的費用,轉去作幫助貧苦小孩讀書的錢,或許那張薄薄的感謝狀,跟滿桌的大魚大肉實在是沒得比。但是,當生日那天晚上躺下來作睡前禱告的時候,哪種比較滿足?或許兩種都去作會最滿足,這也給我們能有新的想法來慶祝生日。還是像我們教會,每年宣道部都用許多方式,幫助我們看見宣教機構的需要,不管是青少年、工業福音、原住民、偏鄉教會等,雖然每年募款都很有壓力、很辛苦。但作為一個基督耶穌的教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金錢的,非金錢的,怎樣可以讓我們更看見他們的需要。我們要感謝主,我們的教會有份在這些需要上,出去服事需要的人,那種沒有回報的服事。
因為,就像這段經文中的最後31節,亞伯拉罕講的,「若是不聽從摩西跟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對死人中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這句話對我們的提醒是,對於那些已經接受真理、擁有真理的人,如果還沒有去看見別人的需要,這樣的人耶穌真知道,需要用一個這麼大對比的比喻,來點醒這些已領受上帝恩典的人來回應。因為耶穌真知道,這是這個不公義的世界所需要的,這也是這些領受恩典的人所需要的。
我不知道,今天的信息,是給大家平安還是不平安,我也在想,講道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從平安到沒平安的挑戰,再到在主內得到平安的確據。我們同心來祈禱,願在上帝聖神的光照下,以及耶穌基督的恩典,將所領受的化成行動,來回應上帝啟示的話語。成為萬民的祝福,就是先從看見別人的需要開始。而每次的聖餐禮拜,主耶穌邀請我們一同坐席,領受他的身體和寶血,同樣讓我們如此省思,特別是在今天普世聖餐紀念主日時,更是讓我們有開闊的眼光,看見我們所領受的恩典和責任。弟兄姊妹們,你看見了嗎?求主讓我們一同看見,一起來回應,同心來祈禱。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上帝能


講道內容
講題:上帝能
經文:以弗所書3:14-2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弟兄姊妹們平安,今天第二堂禮拜中,我們將舉行新任長老執事的就任,這次新任長執中,有8位新任的長老,有15位新任的執事,這對我們和平教會來說,未曾有過這麼多新的長執,在教會七十週年中,也是一個往前走新的開始。在今天下午也將舉行第一次新任長執的長執會,並邀請原有的長老執事們協助參與。我們也要特別感謝原有的長老執事們,他們參與在教會中的服侍,有的從小在和平教會長大,也有的從年輕大學時代開始,擔任長執也超過三四十年,我們要感謝他們忠心又良善的侍奉,成為我們的好榜樣,而他們將要從現任的長老執事職務中退下,但他們在教會的侍奉並沒有停止,他們將繼續成為安定教會、幫助新任長執、關懷會友的好同工。
就如出埃及記中,當約書亞和亞瑪力人在征戰的時候,摩西、亞倫和戶珥上到山上,在那裡為整個戰爭守望禱告,而這成為那場戰役中致勝的關鍵,這是寶貴的屬靈原則,也讓我們在新舊長執中來實踐這樣的原則。當然,對新任的長老、執事來說,也是承接一份的呼召和使命的時刻,我想從當選後到現在的日子,或是等下走到台前誓約後,可能有人對你說恭喜恭喜,但你心中卻在想,我該怎樣才能盡忠做好長老執事的角色,我究竟行不行啊?
牧師也要由這裡來開始,不只是新舊任的長執而已,而是帶大家一起思想,基督徒該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強調個人實踐、自我發展,卻又處處充滿鼓勵消費的社會,教會有時也在同樣的潮流中被推著往前走。在這樣的社會中,常常凸顯著「我們能夠」(We can),有如一種正向的思考,要我們勇敢跨出舒適圈,例如在某個運動器材的廣告詞中說的「Just do it!」(你可以作得到),Just do it! 你可以像那足球明星或籃球明星,只要你開始努力練習,同時,如果你再買一雙這樣的運動鞋就更像他們了。或是另一個瘦身的廣告「Trust me, you can make it!」強調你是很棒的,你是可以的,你能夠成為「最佳女主角」,只要交給我們專業,就可以把自己身上多餘的肉甩掉。這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我們在這類廣告的轟炸宣傳中,聽了一遍又一遍的「我們能夠」,只要再多加上一些的消費,只要把我的信用卡從皮夾中拿出來讓店家刷一刷,就可以讓我們更有自信,能朝著我們想變成的模樣再往前跨一步。
但在現實生活上,其實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卻感覺到「我們不能」(We can't),面對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還有生活中那麼多種的選擇需要決定,在很多時候我們會發覺實在是做不到。有時我會在信箱中收到投資基金的宣傳單,上面每個數字和每個圖表的預測趨勢在過去三年中都這麼漂亮,過去的投資報酬率都這麼高,但總會在那最後面,在那最不起眼的地方,仍會有一排小到幾乎要用放大鏡才看的到的字,寫著:「本基金投資有其風險,請小心評估,不保證獲利」。這樣寫是合乎事實,因為在人生外在環境中,實在有太多的不確定,沒有人有100%的把握,也正因為我們感到不能(We can’t),人們在民間宗教信仰中尋求各樣的引導,這幾年過年時新聞上都略有報導,台灣有一間很熱門的寺廟,因為廟方開放信眾能去那裡借「發財金」,就看到電視上排了長長的隊伍,廟方也因此生意興隆,好幾億的發財金借出去,當然有借也要有還,明年再回來還願還錢,現在不只一間廟宇這樣做,很多寺廟也紛紛效法,可知人們渴望抓住一些可以幫助的力量。當人面對外在的不確定時,就開始在正向自我鼓勵的「We can」和「We can’t」之間擺盪,並想要尋找其他外在的幫助。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是以弗所書信中一個重要的禱告,他為著信徒來禱告,說起的不是「我們能」或「我們不能」,卻是對信徒們說起「上帝能」。請注意這一句,我祈求我們的上帝,上帝能--照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中的大力,充充足足成就這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是的,上帝能--使基督因著我們的信,住在我們中間,讓我們的愛心有根有基;上帝能—讓我們明白祂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上帝的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上帝能--充滿我們,使上帝因此得到祂應得的榮耀,世世代代、永永遠遠。
    親愛的弟兄姊妹,基督徒在世上生活的起點,不在於我們的能或我們的不能,而是開始於上帝的能。就因為上帝能,祂邀請我們跟祂一起同工,所以我們有這樣的確信。在上上禮拜長執訓練會中,我們邀請黃顯光牧師來分享,一開始他就要新任長執們來思想,到底是誰呼召我成為長老,成為執事。是否很深刻清楚,我受到的呼召,不是因為我在教會比較久,被大家認識所以我被選上,也不是因為牧師的邀請,不好意思推辭,所以我被選上。成為長老和執事是上帝的呼召,黃牧師挑戰大家說,你是否相信,在未來這四年中,有一份事工是你的思賜才能夠做的,上帝要將這託付給你。他說教會要形成一個「與神對齊的團隊」,因為不是我們的能或不能,而是對準呼召我們的神,因為上帝能。初代教會的教父奧古斯丁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上帝,我們不能。沒有我們,上帝不願」。上帝樂意呼召我們和祂一起同工,上帝樂意點燃我們生命中的熱情,為了上帝國度的早日降臨,上帝也必將我們所需的恩典充充足足賜給我們。當我們一起對準神的呼召,形成一個對準神的團隊時,必能經歷「上帝能」所帶來的改變。
宋尚節牧師是近代中國宣教史上一位重要佈道家,他曾寫到在1932年的時候,有一天他拿到一張象徵著天國的空白支票,就是可以填上所希望得到的,用禱告來向上帝求,如同是上帝開的支票。他禱告後就在上面寫下十萬這個數字,他求上帝給他十萬,十萬個什麼?不是當時的十萬塊現大洋,他是向上帝求給他十萬個靈魂,他熱切懇求神讓他能帶領十萬個中國的靈魂得救。因著這樣的熱情,宋尚節博士果然帶動中國近代教會一波的大復興。
那我們呢?我所愛的弟兄姊妹們,如果你收到上帝給你一張天國空白的支票,你要在上面填什麼數字?數字後面填什麼樣的單位?這值得你我好好的想想。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裏。你可願求神讓點燃我們生命的熱情?上帝能,上帝也願意,將這份生命的熱情賜給我們。使徒保羅說,「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牧師在這次預備信息時,除了再次看見上帝的應許,上帝能夠,祂也願意照著在我們心中運行的大力,就要充充足足的成就這一切,超過所求所想的之外。特別注意到後面這句「超過所求所想的」,什麼是超過所求所想的呢?該是要先有所求,先有所想,然後才會有『超過』所求所想。要是我們根本無所求、無所想,那麼神就無法為我們成就些什麼。我也要問弟兄姊妹們,對這份信仰,你有怎樣的所求所想呢?這裡所說信仰上的所求所想,從前後文來看,並不是指祈求生活上的滿足或工作順利而已,而更多是指對個人屬靈的成長和上帝國降臨的渴慕,當我們如此祈求和迫切想要的時候,神就要照著運行在我們裡面的能力,為我們成就這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相反的,要是一個靈性散漫的人,對屬靈事物沒有所有,也沒有所想,那很抱歉,這段經文中的應許,就不適用在我們身上。或許這樣的提醒,可以幫助我們開始,讓我們好像以弗所書的讀者,聽見保羅在上帝面前屈膝祈禱,為著我們屬靈生命的景況來迫切禱告,從我們現在所在的處境中,去經歷上帝能的應許。
九月是學生開學的日子,新生舊生都回到學校,青年團契迎新聚會也熱鬧滾滾,教會的成人主日學秋季班也開學。早晚也能感覺到天氣漸漸有些轉涼,我們當中的每個人,也正處在人生不同的春夏秋冬季節裡,每天也面對著我們能和我們的不能,甚至每個人也仔細列出,一整列所求所想禱告清單。但牧師要和大家一起互相勉勵的是,讓我們在這新的日子,能否更多去關心周圍的人靈魂的需要,更多去和家人建立合宜的關係,讓我們的每一天都活在有著上帝國度眼光的視野當中,因為耶穌曾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當我們先更多在意上帝的事,與神對齊的時候,上帝也必在意我們生活中的各樣需要,也將會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在這新一任長執同工就任的主日,願我們和平教會眾弟兄姊妹,一起用生命的熱情向神對齊,就如我們今年年度目標「感謝主恩七十冬,注神整隊主同工」,領受上帝早已預備豐富的恩典,點燃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復興。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敬重所託職份 學習耶穌模樣


講道內容
講題:敬重所託職份 學習耶穌模樣
經文:馬太福音 20:17-28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九月十七日
一、 前言:敬重所託職份
    新約聖經保羅總共寫了十三封書信,他都是用「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上帝的福音」這句話來介紹他自己!保羅非常看重上帝託付給他「使徒」這個職份!傳福音的過程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逼迫、患難,他都不退縮,努力在傳揚上帝國的福音,一直到他為主殉道為止。保羅的一生是以「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26:19)為志向,他也是以能擔任「使徒」這個職份為光榮,就是受苦、受死也願意。保羅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徒20:24)保羅在歌羅西書第四章第17節勸勉腓利門的兒子亞基布說:「務要謹慎,盡你從主所受的職份。」 (西四17)!我們都應當忠心努力,和保羅一樣「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提後2:15)
二、 本文:經文背景
    我們今天看的經文是記載在馬太福音20章17-28節。這段的經文分成三部分:
1.第17-19節是記載主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2.第20-23節是記載約翰和雅各的母親跪著求耶穌,當復興以色列國的時候,可以讓她兩個兒子坐在耶穌的左右兩邊。3.24-28節是記載主耶穌利用機會教導學生,在屬天的國度裏「願為大」、「願為首」的人應該要有「服事」的心態和態度。
(一)在耶穌傳道三年期間,有許多人曾跟隨耶穌,但是他們每一個人的目的都不一樣。
    有的人是因為好奇來跟隨耶穌,想要看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有的人是期待他們的肚子可以填飽,他們的身體可以得到醫治;有的人是想要抓住耶穌的把柄,找到理由來定耶穌的死罪;有的人是因為政治的因素來跟隨耶穌,他們認定耶穌是彌賽亞,要來恢復大衛王朝的榮光;也有的人跟隨耶穌的目的,真正是為了要更加認識上帝、相信上帝、親近上帝。
    在約翰福音第六章中,特別提到四種跟隨耶穌的人:
(1) 第一種人是因為看見神蹟來跟隨耶穌(約翰六:2); 
(2) 第二種人是為了吃餅得飽而來跟隨耶穌(約翰六:26);
(3) 第三種人是來來去去的人(約翰六:60);
(4) 第四種人是期待走在永生道路的人(約翰六:67)。
(二)儘管是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他們每一個人跟隨耶穌的目的也都不一樣 :
    耶穌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地方呼召門徒來跟隨祂,但這十二個門徒的個性、跟隨的目的都不同。有的是對政治非常熱心、身上藏刀,是愛國主義者,而且參與奮銳黨的組織,他們期盼有一天能推翻羅馬帝國的統治;也有的原本是羅馬政府的官員,靠抽稅得到個人利益;也有許多原本是兄弟檔來跟隨耶穌;有七個門徒原本的職業是漁夫;這十二個門徒都有一樣的背景和期盼:他們都是來自加利利或加略的猶太人,他們也都認定耶穌就是基督、是舊約聖經應許要來的彌賽亞,要來復興以色列國;但是這12個門徒對耶穌所傳的上帝國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當耶穌最後要升天之前,門徒仍在問耶穌:「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徒1:6)跟隨耶穌這麼久的門徒仍然用他們自己內心期待的,在理解耶穌所傳的上帝國;他們內心期待耶穌建立的,是地上的國度而不是屬天的國度!若我們對這些當時聖經經文的背景有些許瞭解,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今天所看的經文! 
(三)主耶穌三次宣告自己即將要受難,每一次門徒的反應都不一樣:
     馬太福音第20章17-19節的經文是主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即將要受難,但每一次耶穌門徒的反應都不一樣。當主耶穌登山變貌與摩西、以利亞一同顯現;彼得、雅各、約翰三個門徒看見耶穌榮耀的一面。他們被這個榮耀的國度吸引,他們都非常期待將來在這榮耀國度之中可以佔有一席之地。
(1)第一次耶穌預言受難,是耶穌登山變貌以前講的。記載在馬太16章21節「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主耶穌講完之後,彼得就馬上起來想要阻止耶穌上十字架。「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2)第二次耶穌預言受難,是耶穌登山變貌以後講的。記載在馬太17章22-23節「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門徒就大大地憂愁。但是過沒多久,門徒彼此就開始爭論「誰將為大」。他們私底下都竊竊私語「誰將為大」,但是主耶穌卻教導他們要「回轉像小孩」
    (3)第三次耶穌預言受難,就是我們今天所看的經文馬太第廿章17-19節。門徒彼此想要爭權的爭論比以前更加劇烈,他們不僅僅是公開爭論:將來在榮耀的國度裡,誰要坐在耶穌的左邊,誰要誰坐在耶穌的右邊?西庇太的兩個兒子約翰和雅各,甚至將自己的母親都請出來,跪在耶穌的面前求。想要坐大位,相互爭權奪利的心,毫無隱藏地搬到檯面上廝殺!
(四)主耶穌常常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三個人
    想要坐在耶穌左右兩邊西庇太的兩個兒子:約翰和雅各,他們都是耶穌非常疼愛的門徒。耶穌時常都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三個門徒在身旁,一同經歷耶穌許多歡喜、快樂、憂傷、難過的歷程。
(1) 耶穌登山變貌時,是帶著他們三人同行(可9:2);
(2) 耶穌讓睚魯女兒復活的神蹟,也是帶著他們三人一同前往(可5:37);
(3) 耶穌預言聖殿將要毀滅時,他們三人也有參與(可13:3);
(4)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也是帶他們三人去(可14:33)。
    從以上經文所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時常跟隨在主耶穌身邊、時常看到耶穌行神蹟奇事的門徒,仍然是用屬世的眼光、用自己內心的期待在了解「屬天的國度」!
   馬太福音第廿章25-28節,耶穌回答學生的對話中,耶穌教導我們、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服事」。這兩段經文,我們每一位參與教會服事的同工,應當要好好地默想和思考;我們應當要將經文一字、一字慢慢地讀,用心體會。如同當時的以色列百姓一樣,將「經文盒」綁在額頭上、綑在手上、釘在門框、掛在城門口,隨時提醒自己!讓我們的服事「可以越服事、越甘甜」,讓我們的服事不是「越服事、越痛苦」!我們的服事是甘甜或者是痛苦,會深深影響到我們服事的意願和熱誠!
思考:牧師邀請我們再次思考以下這二段經文:
思考一: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馬太20:26-27)
    當耶穌要上耶路撒冷面對十字架的苦難,耶穌和祂的門徒在路上行走的時候,門徒彼此議論著「誰將為大」(可九30-37,十32-45)。對門徒來說,「為大」就是可以坐在榮耀主耶穌的左右兩邊(可十37);「為大」就是可以作君王來治理別人;「為大」就是可以當大臣來管束別人(可十42)。「願為大」可以說是人性的一部份,也是許多人他們內心的渴望,想要得到世上所有的知識、權力、金錢及地位。
   耶穌期待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在「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我們可以從四方面來看「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的特質:
1.「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清楚認識自己的角色,他是上帝的僕人,不是自己的主人。
2.「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有一個柔軟的心,願意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3.「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不是用所託付的職份、權力來壓制別人,而是以自己為模範,讓別人看,讓別人願意跟隨,藉著好行為來影響四周圍的人,以自己的生命來影響別人的生命。
4.「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是用愛心去服事別人,能讓別人隱藏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並且,願意協助整體團隊的侍奉,讓團隊侍奉發揮最大的功能。
     若我們和平教會每一位願意服事、願意事奉的人,每一位擔任牧師、長老、執事、核心同工、會長、幹事、小組長「職份」的人都可以學習「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的原則,牧師相信,上帝的大能及恩典,將要大大地彰顯在我們教會之中,讓每一位到和平教會敬拜上帝的人都能感受到:我們教會是一間充滿動能的教會,聖靈也將大大運行在我們中間,讓我們的教會成為「屬天的國度」,成為萬民受到祝福的教會!
思考二: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20:28)
    主耶穌期待重新塑造我們有「屬天國度」的特質,重新調整我們服事的心態。當我們還在爭論「誰將為大」的時候,耶穌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模樣,做我們眾人的僕人,最後,祂為了我們的罪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作多人的贖價,讓我們有機會恢復與上帝「復合的關係」!
    耶穌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讓我們都願意歡喜來跟隨。若我們可以越來越體會主的心意,我們就越能體會到:服侍本身就是一種喜樂,就是一種榮耀。
    在屬世的眼光中,可以指揮別人的人,就是有權威的人,就是有權力的人。但是,在屬天的國度裡,願意謙卑服侍別人的人,才真正為首為大的人的人。主耶穌要我們學習的,不是為了能坐在耶穌的左右兩邊,才願意喝下主的苦杯,背上主的十字架來跟隨祂!主耶穌要我們學習祂的樣式,為了福音的緣故,我們願意服事眾人、作眾人的用人,來榮耀祂的名。
    各位兄姊,「服事別人」有時與我們的本性相反,我們喜愛別人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期待受到別人的服事、比服事別人更有興趣。我們是否期待可以找到一間:「滿足我各樣需要和祝福我的教會」?或者,我們期待可以找到一間「可以服事別人和祝福別人」的教會呢?       
三、 結論:學習耶穌模樣
    主耶穌不僅只是用言語來教導學生,祂更用自己做示範,親自實踐給學生看,來教導學生!當主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城,和學生守逾越節晚餐的時候,耶穌「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翰13:4-5)耶穌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約十三14-15) 耶穌用最實際的行動,教導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服事」!
    耶穌不是用祂的權力來征服世界,祂是用祂的愛來得到全世界。耶穌以身作則,就是跪下來,屈膝為學生洗腳,用實際的行動來服事眾人。各位弟兄姊妹,耶穌教導我們不是用拳頭讓別人屈服,也不是踏在別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耶穌教導我們要將我們的膝蓋跪下來,替別人洗腳來服事眾人。耶穌教導我們,要我們願意屈膝跪下,要我們願意輕聲細語地與他人說話;耶穌教導我們要去愛、去接受,並且願意成全別人的生命,讓別人可以從你的所作所為,在你身上,看到基督的模樣。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基督的印記


講道內容
講題:基督的印記
經文:加拉太書6:12~17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九月十日

今天是成人主日學開課的日子,不知道兄姊都報名了沒有?如果這次開課沒有兄姊期待上的課程,也請兄姊願意給我們一些建議。希望教會兄姊,除了禮拜之外,也有時間,更深入的認識信仰的不同面貌。今天是秋季班第一天上課,也就是說,如果兄姊還沒報名的,可以趕快去看看,哪些課程在進行,有機會就一起來接受裝備與造就。我們一起來禱告。
前言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社工人員,有一次休息的時候,跟一個夥伴談到「真的好累,這些孩子真難搞,我都快瘋掉了。」本來只是單純的碎念,不小心被服務的孩子聽到了。孩子四處跟其他的孩子說「社工老師不喜歡我們,他覺得我們很難搞。」使得接下來的活動很難進行。事實上,這個社工員很盡心盡力在自己的工作,也很用心陪伴孩子,不過只因為一個無心之語,造成了一個不容易面對的誤會。事件之後,有人寫文章評論,社工員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家人,只是一心想完成工作,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評論員一般言詞犀利,難聽的話不會太少。事實上,有接觸第一線社工員的人就知道,這是一群很專業,卻常常被看輕的一群人。他們很辛苦,不過常常連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我不認同評論員對該事件的評論,不過當時我看到這樣的內容,心裡開始思考,甚麼態度是為自己家人的付出,甚麼態度又只是把照顧當成工作。
聖經釋義
我想這禮拜有一起跟著教會樂活讀經的人,對加拉太書中,保羅一直強調恩典的重要性,與不該受割禮這個儀式挾制的談論有深刻的印象。不過保羅更多的篇幅在談論,行為不該成為接受恩典的必要條件,但是蒙受恩典的人,卻必然會有相對應的行為,更是精彩。
割禮的重要性
事實上,保羅所要面對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信念。一個對猶太人來說,根深蒂固的觀念。首先我們知道,以色列人有一派人,他們有一個十分強烈的思維,那就是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是上帝特立選召的。凡是外邦人想要進入這個祝福當中,就必須像他們一樣守割禮。割禮不只是一個儀式,而是一個與上帝的連結。如果離開了這個連結,他們甚麼都不是,所以這個連結十分重要。而異邦外族雖然無法像他們有如此正統血緣,但是他們可以因為割禮這個儀式,達到一個身分的連結。一個相信創造天地上帝的人,卻不遵行割禮,這對猶太人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我們可以從一段歷史來看到以色列人對於自己信仰文化的看重。西元前167年左右,安提阿古.伊波法尼執政期間,曾派遣一位年老的雅典人,來強迫猶太人背棄祖傳的規誡,不得按照上帝的法律生活,並且褻瀆耶路撒冷的聖殿,將聖殿轉獻與奧林比亞則烏斯神。種種邪惡的侵入,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因為聖殿內充滿了外邦人的放蕩和醉酒,他們與娼妓淫歡,甚至在聖殿的圍牆內與女人私通,將犯禁的東西帶入殿內。祭壇上充滿了法律所禁止的不潔之物,並且不准遵守安息日,不准舉行祖傳的慶節,連承認自己是猶太人也不許可。每年遇到國王誕生的那一天,他們都被脅迫參與祭祀。誰若決意不採用希臘風俗,依法處以死刑。在這樣的處境中,猶太人依然堅持遵守割禮。也因為如此大的衝突,甚至最後猶太人發動了馬加比的革命,奪回短暫百年的獨立時光。
面對猶太人深以為重要的身分認同與連結,保羅提出了「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這樣一句話,相信聽在猶太人的耳中是十分刺耳的。或許有人會認為保羅這樣的概念,只是專指外邦人,也就是非猶太人說的。不過從加拉太書第三章看得出來,保羅提出了一個關係概念,很明顯地正在對抗這個由來以久的關於守割禮的概念。保羅在第三章這樣說「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接著又說「聖經既然預先看明,上帝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
不再受限於儀文(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保羅使用了因為「信」而得以進入上帝恩典中這樣的概念,完全打破了因為律法與儀文,人才能與上帝連結這樣的概念。這讓當時的外邦人馬上就得到了兩個很重大的好處,一個是對猶太文化儀文不清楚的焦慮,一個是對血脈未連結於猶太血統的釋放。事實上保羅的確完全重新詮釋了本來人們對割禮的認知,或者更精準地說,是對於守全律法的認知。不過這樣的信息,在今日是我們所有人的福音,對當時來說,卻是猶太人完全無法認同的說法。保羅表示猶太人以外的外邦人,不需要局限於猶太文化,乃在於上帝的恩典,便蒙恩典成為上帝家裏的一份子。過去,外邦人需要連結於猶太文化與猶太禮儀裏,方能成為一個「敬畏上帝的人」一個蒙恩的外邦人。不過現在因著耶穌基督,所有人得以稱為上帝家裏的一份子,稱為上帝的子女。
或許有人會說,這麼簡單就可以稱為上帝兒女嗎?事實上,對一個猶太人來說,一出生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這本來就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過約翰卻清楚地指出「路加3:8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也就是說,若生命沒有真實連結於這個身分,甚至隨己意而行,放蕩自己的生命,那麼也只是讓自己與恩典隔絕罷了。聖經有太多地方記載著關於恩典是如何容易得到了,不過也清楚的指出,蒙受恩典的人,不必然能夠享受恩典。譬如在耶穌的比喻中,馬太福音22章宴請人們到宴席吃飯的故事提到「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也就是說,保羅沒有輕看這個白白的恩典。保羅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也就是說,重點不是形式上的行為,乃在於生命真實的改變。
生命真實地改變
不過別害怕,這不是一另一種形式的恐嚇,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行為主義,好像你進入上帝的家中,你必要做甚麼才能穩穩的坐在這裡。保羅說「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保羅要眾人明白,當我們進入這屬上帝的家,我們會因為看見自己成為上帝國的家庭成員,而彼此成為祝福,也會因為真實的仁愛而願意為別人擺上自己。甚至更因為「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我常常對孩子們說一個比喻,當我們看到好吃的蛋糕,我們會驚嘆的說出「好吃」。而我相信各位兄姊吃過的東西更多,每當兄姊吃到一個讓自己幸福的美食,不知道當下所發出的讚嘆,還會是不自然的嗎?保羅清楚的說明,當我們真實的跟隨基督,我們便能行出生命的美好,長出合上帝心意的果子。這不需要我們強迫遵守,而是我們生命必會展現的狀態。而「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可以看見,這不再是律法般的要求,而是一種生命溫柔的扶持。當我們真正被上帝的愛摸著,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有愛的生命。這不是形式上的要求,反而是生命的真實狀態。
生活應用
不被外在的期待與儀文限制
既然知道在基督裡有真實的自由,也明白如此的自由是從對上帝的認識,與對上帝呼召的認識而得,我們便明白,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或是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期待,乃是,我們真實因為跟隨上帝而來。
我這幾年有機會到金華國中裡面與學生分享互動,有時問起「你們覺得自己人生的意義是甚麼的時候」,許多孩子的答案都是「沒有甚麼意義啊。」當我問他們,那麼未來如果你們考上高中,順利考大學的時候,你們有想學或想去的學校或科系嗎?許多孩子的答案都是「考多少分,就到哪個學校啊。」事實上,更多時候,我面對許多孩子,因為學業成績的變動,心裡常常焦慮不安,好像整個人生只剩下讀書與考試。最近所發生讓大家惋惜女學生的自殺事件,這不只是單一個案,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而一個真實在基督裡的孩子,他會學習認識上帝所創造的自己,會看見自己的有限,面對自己的特長,尋找自己的價值。之前曾經在五結教會牧會的陳伯杰傳道,他的女兒陳慧潔,因為對自己的認識,11歲寫企劃、借場地,辦了一場東非募款公益演唱會;12歲她開始四處演講;15歲獲得保德信全球志工菁英獎;16歲她出任宜蘭縣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17歲出書。這不會是一個特例,但是這的確讓我們看見,當孩子因為真實認識上帝,並有從上帝而來的眼光看見自己的未來,孩子所能展現的創造力,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真理上面追求真道
或許這樣講,太簡化了這個時代孩子的困境與壓力。不過對於上帝的無知,也的確讓這個世代的孩子缺少了真實跟隨上帝的可能性。認識上帝必須透過上帝的話與建立在上帝的信仰群體當中。這裡面,擁有的是不斷思想,對話的空間與機會。當我們的孩子透過聖經中上帝對不同人的帶領,看見自己的現狀,透過與同儕輔導的齊心找尋,不斷地讓自己看見超過自己思維的世界。孩子就有機會,越早認識自己,認識上帝在自己生命中的呼召。更因為如此,可以建立起超越只是分數的價值感。
事實上,不只是孩子,我們所有的人都必須在上帝的話中,上帝所帶領的信仰群體中,一起認識,一起找尋上帝。還記得自己初信主時的熱情嗎?許多兄姊在剛信主剛受洗的時候,都會問牧師,教會有課程可以上嗎?我要怎樣才能更認識上帝的話呢?這些都是信仰的基石,也是讓我們能更穩固不受世界影響的根基。當我們把生命建造在上帝話語的磐石上,我們就會如保羅所說「以弗所書4:14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是的,一個生命真實得救的人,會緊緊的抓住上帝,會拼命的認識上帝的話。不只是相信一個宗教,不只是需要一個信仰。乃是真實地看見上帝必然的作為,而不放棄任何與上帝更加親近的機會。
在上帝的事上盡心擺上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只是知道與認識,我們還會付上代價,不論是時間、金錢與能力。這裡要非常清楚的說明,如果有同工跟兄姊說「你是基督徒,你應該出來服事主。不能只是享受別人的服事」這樣的說法,很明顯的就跟保羅的提醒是相違背的。當福音傳進加拉太,有猶太人的基督徒告訴這些人說,讓我們告訴你們整全的信息吧,你們要遵行全律法才能屬於上帝。保羅清楚的指出,這是錯誤的。當我們領受了恩典,有人要你不應該白白領受,要有所付出,這也是錯誤的。
可能有兄姊會說,意思是我們都不需要有任何的行動了是嗎?事實上,錯誤的不是行動,而是態度。我們不會因為是基督徒,所以應該服事。我們會因為在主裡一家人,而願意付出。想想看,一家人當中,有人煮飯、有人洗碗、有人洗衣服、有人做勞務、有人陪孩子,甚至有人賺錢供給家用。不是因為應該,乃是因為甘願,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所以我們願意在當中擺上我們的一份心力。若不然,就不是一家人了。
延伸思考
談到這裡,或許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來看,這些道理,我們怎麼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不受別人影響自己的信仰
曾經我在一個信仰團體裏面,有一次大家在聊天,期間談到一個有趣的話題,我哈哈大笑了起來。可能是笑聲有點特別吧,忽然有一個姊妹跑來提醒我「基督徒怎麼可以這樣笑?」當時真是讓我嚇著了。原來基督徒連笑聲都是有要求的,到底怎麼樣才是基督徒該有笑聲呢?後來我發現,基督徒不只有笑聲要注意,穿著要注意,甚至不可以泡溫泉,不可以有過於投機的投資行為。甚至嚴謹的教派,連買房貸款都不可以。
到底基督徒該長得甚麼樣子?保羅說「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
不批判別人生命的狀態
另外一部分,許多基督徒很喜歡分辨個人屬靈的程度。我們最常聽見的基督徒笑話就是「你的光圈很大喔」指的當然就是像許多的聖像一般,聖徒的頭上總有一輪光環。而輕易地幫別人分辨屬靈的程度,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態度。每天讀經禱告有靈修的習慣,是否光環就大一點,常常往教會跑,服事一個接一個,是否光環又大一點?開口閉口都「主啊,主啊」的人,光環是否又大一點?然後這些大光環的人,到了上帝面前,是可以坐在上帝的左右兩邊,還是有特別座可以坐呢?如果來到上帝面前,我們的身分全部都是蒙恩的罪人,那麼我們現在來分辨每個人的屬靈程度,這真的合上帝心意嗎?還是上帝期待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自己被他的愛摸著,因為真心實意的來到他面前,而更渴慕他的話,並願意在這愛的大家庭裡面擺上自己呢?
到底基督徒該怎麼分別屬靈的程度呢?保羅說「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
不看別人的惡,乃願自己來到上帝面前
人們總有自己的限制,甚至惡行,我們很容易「客觀」的看見別人不敬虔,甚至我們相信是不合神心意的事情。然後我們很容易基於對上帝公義的理解而成為一個信仰的糾察隊。許多人深信,當我們看見別人的錯誤,我們就要把他指出來,讓他能夠痛改前非,讓他成為合上帝心意的人。
不過保羅不是這樣說的,保羅說「加6:1~5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批判別人的錯誤,不但未能彰顯上帝的公義,甚至更因為自己的有限,反而有時還讓自己跌倒。
定睛基督,不成為虛偽的人
事實上,當我們願意回到上帝面前,我們要做的,就是思考怎麼回應他的愛,我們才有可能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想想看我們整日所想的是甚麼,我們就會變成甚麼樣式。如果我們整日只想要怎麼做,才是好的基督徒,我們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只會成為一個很會做事的人;我們想著別人是否沒有遵行聖經的教導,我們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只會成為一個終日不開心的糾察隊;我們整日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的眼光,我們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只會成為一個虛偽的人,因為我們害怕真實曝露在別人面前。
我們要成為一個好的基督的跟隨者,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真實的認識祂,並緊緊地跟隨祂。
結論
當我們走在路上,在職場,在社會上,別人一眼就看出「你是屬基督的」。那麼我們真是有基督印記的。上周日,感謝上帝讓我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長執的改選,雖然當中有一些很棒的同工,未能選上,不過牧師深信,這當中必有上帝的美意,或是讓長期忙碌的同工得以喘息,或是上帝在同工的身上有其他的計畫,總之雖沒有選上,同工願意擺上的心志,是完全不會被抹滅的。至於已經選上的長執同工,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所擁有的不是一個身分,乃是一個回應上帝呼召的心,我們不是因為是基督徒,所以「應該」服事,乃是因為我們蒙上帝恩典,真心想要回應上帝,才得以承擔此職。接下來的四年裏,我們不是「應該」要做甚麼,乃是「歡喜」做甚麼。我們不是藉由做了甚麼才得以蒙受恩典,乃在於我們已經在恩典中,甚想為上帝的家盡心擺上自己。而各位兄姊,也願意我們一起同心,面對教會的教育工作與各樣的服事,不是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應該做甚麼,乃是因為我們想要更認識上帝的豐富,我們參與成主的課程;我們想要讚美上帝,我們參與詩班的服事;我們甚願我們的孩子,青年更經歷上帝的恩典,我們參與兒童青少年的事工;我們甚願更多人認識那美好的福分,我們宣教,我們做社區工作,我們經營小組。是的,不是因為我們做了甚麼,上帝才會愛我們,乃是因為我們真實經歷了上帝的愛,我們的生命改變了,而願意更多人透過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付出也蒙受恩典。保羅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凡照此理而行的,願平安、憐憫加給他們,和上帝的以色列民。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願我們身上都帶有耶穌的印記。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得勝與榮耀的確據


講道內容
講題:得勝與榮耀的確據
經文:羅馬書8:28-39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九月三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提早到九點舉行聯合禮拜,為著禮拜結束後的臨時會員和會,進行長執的選舉。或許大家也會因著剛剛的報告,以及等下要選給誰?誰會當選的事?讓今天的禮拜和平常感覺不大一樣。但牧師請大家依然將這禮拜的時間分別出來,分別為聖,讓我們在禮拜中敬拜神,存著信心來仰望。
今天的信息,是關於榮耀和得勝,聖經中如何提到榮耀和得勝?基督徒的榮耀和得勝是什麼?我想在這兩個禮拜中,對我們來說會對這兩個詞特別有感,因為在這次世大運中,看見我們台灣的運動選手,如何在國人加油之中,奮力爭取最佳表現。原本世大運剛開始時,觀看選手比賽的人少的可憐,但後來卻一票難求。而在禮拜四下午的選手遊行隊伍更是壯觀,牧師剛好那天下午去松山教會開中會的部會,回來路經忠孝東路SOGO前遇見遊行的隊伍,停下來看見兩邊街道上大家向遊行的選手、教練車隊揮手歡呼,我還聽見有人指著在吉普車上那位台灣最快的跑者楊俊瀚說,那一位是我們弟兄。遊行隊伍中,還有一台大車,車上有一大片的電視牆,連續播放選手比賽得獎的畫面,真被這些台灣英雄所感動,他們過去如何辛苦地受訓練,在這時刻是他們得勝和榮耀的時刻,不僅是他們個人、家庭、運動團隊的得勝和榮耀,也讓我們台灣全體感到榮耀,我想我們當中很多人,在這段時間裡或到現場或看新聞,跟我有同樣的感動。
二、比較得勝和榮耀的異同:
世大運選手和保羅對基督徒的勸勉
牧師接著要問,對看見台灣選手在世大運中得勝和榮耀的感動,和今天我們所讀這段,保羅對基督徒得勝和榮耀的看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羅馬書是保羅寫信給羅馬的信徒們,分享他對上帝永恆計畫,對於福音內容的理解。保羅從第一章開始鋪陳,論述他所領受的神學,他從猶太人和外邦人如何陷落在罪惡處境中,虧缺了神的榮耀,而上帝又如何透過耶穌基督的救贖,使人能因為信耶穌來得到被稱為義。當他寫到我們今天所讀第八章28節到37節的經文,卻帶入一種激昂的情緒,不像是一種神學論述的寫作,而是轉成一種凱旋的宣告和讚嘆。這裡所提的得勝和榮耀,其中不僅包括了人的榮耀,更重要的是上帝的榮耀。牧師歸納為以下幾點,可以和我們這幾天感受到的榮耀得勝的經驗來做比較。
(一)相同處
首先,在榮耀前先提到人在受苦中,必須忍耐堅持到底,這和運動選手在比賽前所接受的嚴格訓練是相類似的。然而,保羅在羅馬書中所提到基督徒的受苦和操練,是基督徒因著信仰受到外在迫害的苦,以及是基督徒面對內在肉體的敗壞,需要繼續面對內心的爭戰和失敗的苦。這是基督徒在屬世的文化和價值觀中,如何活出屬天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苦。面對這樣的爭戰,保羅說有時也會自己心裡嘆息,他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4)他說,基督徒都指望脫離敗壞的挾制,得享  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8:23-25),這跟運動選手奪金前的艱苦訓練是相類似的,任何榮耀的金牌,都不是簡簡單單,隨手可得的得勝,不然那樣的得勝也沒有意義。
(二)不同處
但保羅繼續寫,除了需要忍耐受苦之外,就開始有些不同。包括:
1.關於自我形象的不同(羅8:26)
第26節提到,我們的軟弱,有聖靈的幫助。得勝和榮耀運動員的形象,往往是強壯的,就像這次舉重金牌得主郭婞淳,努力追求我是最強、最快、最準的目標,但在這裡保羅卻寫說,我們的軟弱有聖靈的幫助。換句話說,基督徒的自我形象不在於表現自己很強,真正的強是可以承認我們有內在的軟弱,並在軟弱中靠主剛強。
2.有聖靈的嘆息(羅8:26-27)
當我們在嘆息自己的軟弱時,同時引發另一種嘆息,是聖靈的神聖嘆息,聖靈用一種存著盼望的嘆息,正在替我們禱告。保羅說,當聖靈用說不出的嘆息替我們禱告時,接續第27節「鑒察人心的」,鑒察人心指的就是上帝,上帝就聽懂聖靈的禱告,聽懂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原本就照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求。這樣說有點拗口,我這禮拜在LINE上收到幾幅漫畫,覺得還蠻能表達這樣的意思。我們一起看這個PPT。當我們在苦難中嘆息所祈求的,有時聖靈會照上帝的心意,跟我們自己祈求的不一樣。這時候,你想上帝聽你或聽聖靈的祈求?上帝當然聽聖靈的禱告,但你也不要因此就不禱告,上帝改變我們,邀請我們和祂同工同行,保羅能體會上帝的恩典也在這當中,是另一項的不同。
3.經歷萬事互相效力的保守
 (羅8:28-30)
保羅進一步寫說,我們在苦難中,將經歷萬事互相效力的保守。28節所寫的「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這是什麼意思?萬事互相效力,是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換句話說,萬事互相效力就是「如有神助」,雖然我們在苦難中卻「如有神助」。因此,基督徒看待自己生命的故事,是一個被上帝揀選拯救的故事,是一個跟隨在前頭的耶穌往前行的故事,基督徒的生命,是因著耶穌被稱為義的人,而最終更要叫我們得榮耀。
4.神的榮耀大於人的榮耀
關於選手所得的榮耀,是他努力堅持所得來的,也是他所應得的。但對基督徒而言,基督徒經歷這過程而得的榮耀,老實說真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榮耀,我們自己實在沒有什麼榮耀,而是在上帝救贖人的計畫中,上帝邀請我們一起參與在這樣的榮耀中。如果我們把這放回前幾天台灣英雄的遊行的場景中,最被關注的是得金牌的選手。而在天國的歡迎遊行中,被夾道歡呼的英雄,大家最注目的焦點,是那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同時我們發覺,我們竟然也被邀請上車,一起見證並分享這樣的榮耀和得勝。我們在那樣的車上,會帶著感恩和感動,參與在上帝永恆拯救的計畫。
三、四個「誰」和兩個字「不能」(羅8:31-39)
接續,31節寫說:「既是這樣,還有什麼說的呢?」什麼是還有什麼說的呢?從這句字面的意思,就是沒有什麼可以說的,我還能說什麼呢?但保羅忍不住多說下去。他一連說了四個「誰」,是誰?這些是誰,是那些阻礙上帝拯救計畫,阻礙上帝帶領我們同得榮耀的對象,那些是什麼呢?那些是想要抵擋我們,阻礙我們親近神的事物,那些是想要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那些是想要在上帝面前,繼續控告他們所犯的罪的,那些是想要把我們和基督的愛隔絕的。
但是保羅回應那些阻礙,說了兩個字:「不能」,不管是誰,不能,都不能。那些我們在生命中所遇見的患難不能、困苦不能、逼迫不能、飢餓不能、赤身露體不能、危險不能、刀劍不能,這些都不能。換成比較貼近我們現在生活的話來說,保羅說那些失業不能、生病不能、婚姻危機不能、子女叛逆不能、年老臥床不能、診斷出疾病不能、車禍受傷不能、精神憂鬱不能,這些「都不能」。因為在這一切的事情上,我們已經得勝有餘,因為我們要跟使徒保羅一同宣告,我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外,「都不能」叫我們與  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
四、結論:宣告得勝和榮耀的確據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我們信仰中最深切的盼望,這是我們信仰中最堅信的確據,我不知道你能否跟上牧師所想要傳講的,或者是體會使徒保羅在此所見證的信仰。他深切的要我們去看見,雖然在基督徒的生命中也仍會出現這些困難和危機,或是在我們生命中也經歷一連串需要忍耐的試驗,但我們深信,最終,我們將與上帝一同經歷那份得勝的榮耀,就是這份的深信,讓我們能忠心持守到底。
我並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正面對怎樣的難處,有一些當我看見你們時,我知道那些你們曾分享的生命經歷,而有些當我看見你的時候,你眼光中所透露的,我還不能完全明白。但從今天的經文,上帝要我們看得更遠,遠遠超過那些阻擋在我們和上帝之間的人事物。因為在將來得勝的榮耀中,從我們被呼召救贖時,我們已經有分在其中。在今天,對我們和平教會來說,也是這樣,不管過去七十年中走過的各樣事情,或是等下我們將選出新一屆的長老執事們,他們將會是未來和平教會五年十年間同工的夥伴,相信那位讓萬事互相效力的上帝,必然不叫任何事,使我們與上帝的愛相隔離,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耶穌愛教會,也要教會愛祂,耶穌愛和平教會,也要我們和平教會愛祂。因為我們基督徒的生命,以及教會的歷史,就是一條從苦難朝向最終榮耀和得勝邁進的路。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何等榮耀的盼望。在這幾天,我們應該還有機會看見新聞節目中「台灣英雄」受歡迎遊行的畫面時,我要大家運用想像力,設想預備將來有一天,我們將在「天國英雄」的歡迎隊伍中,受邀一起上車,接受眾天使、天軍和聖徒們的歡呼,而我們和平教會兄姊們就集合在隊伍中,透過大大的畫面中,播出我們生命和教會中,那些曾經為主盡忠持守的畫面,那些陪伴人第二里路的堅持,與人一同禱告流下的眼淚,那把握機會接待福音朋友的熱誠,那在苦難中緊緊抓住應許的禱告,這些都是要用來見證,見證那位讓我們信心創始成終,愛我們就必定會愛到底,那位偉大上帝,祂曾在、正在、將來在我們身上的奇妙作為,是見證那天國英雄的榮耀和得勝。而我們,現在還在人生的運動場上,還沒有到最後終點時刻,你我可有把握機會,你我可有看見那天國英雄的遊行了嗎?我要說,主啊,求祢讓我們一起看見,那天國英雄的遊行正等著我們,我們要一起向前。
【默想與行動】
1.目前有哪些人事物,正阻擋在你和上帝邁向得勝與榮耀的當中?請於本週再次讀今日經文,反覆領受使徒保羅在此分享的─基督耶穌的救贖和無法被阻隔的愛。
2.當最近觀看媒體報導世大運遊行時,想像將來「天國英雄」的遊行,你在和平教會的隊伍中,將會如何一起歡慶此得勝與榮耀,這樣的眼光又將如何影響現在的我們?
【金句】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3-14)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我是甚麼人


講道內容
講題:我是甚麼人
經文:出埃及記3:7-12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八月二十七日


一、前言:主動的上帝
    主動的上帝看見、聽見、下來救贖他受苦的百姓。
    舊約出埃及記第三章第7節到第12節,是記載著摩西在上帝的山、就是何烈山看到荊棘著火並沒有燒毀的異象時,上帝的使者要摩西脫去他腳上所穿的鞋,赤腳進入聖地!從出埃及記第三章開始一直到第四章的結束,上帝和摩西之間有許多精彩的對話!聖經的作者非常期待我們可以透過詳實記載「上帝呼召摩西」的過程,上帝與摩西之間的對話讓我們學習以及思考許多信仰的功課!
    出埃及記第三章第7節到第10節,通過經文的記載讓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所相信的上帝,祂不僅是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祂也是一位充滿憐憫、慈愛、疼愛我們的耶和華上帝!當上帝看見以色列百姓在埃及所遭遇的苦難,當上帝聽見祂們哀嚎的聲音。上帝就憐憫他們所受的苦,上帝就主動下來、要拯救他們離開埃及,讓他們可以得著自由,並且也要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就是流奶與蜜的迦南地。
   『我實在看見了!』這句話!帶給我們極大的安慰。因為上帝一直都知道祂所疼愛的兒女,在世上所遭遇的苦難。當上帝看到我們生命之中的困境,祂就會主動下來要來拯救我們,要來陪伴我們走過死蔭的幽谷。上帝祂是一位主動的上帝!過去、現在、將來都一樣不改變!當上帝看到我們生命中的困境,祂就會有所行動。上帝就會差遣祂的使者來陪伴我們,來引導我們脫離困苦和那受到壓迫、生活的困境。這是上帝祂一直不變的應許!
二、本文:上帝呼召摩西vs.摩西的回應
讓我們再次來回顧摩西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 第一個階段:
   摩西他是在埃及當王子
當時摩西是生活在埃及的王宮之中,接受埃及所有的學問以及知識的教導,他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一切都是靠著他自己的聰明、智慧來解決一切的問題,做他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有一天,他看到有一個埃及人在打他的弟兄希伯來人。他左右觀看,看沒有人,就將埃及人打死,藏在沙土裡。第二天他出去,看見有兩個希伯來人在互毆,就對那欺負人的說:「你為甚麼打你同族的人呢?」那人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難道你要殺我像殺那埃及人嗎?」摩西便懼怕,說:「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他就逃到米甸的曠野,成為一個生命戰場上的逃兵,從此之後一直不敢面對、迎接任何的使命和挑戰。
2. 第二個階段:摩西是在曠野牧羊
這個階段的摩西,只求生活的平靜、安穩!雖然摩西的母親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將「他是一個上帝的選民—以色列百姓—希伯來人」的心志放在他內心的深處!但是生活環境的現實和無奈,讓摩西他清楚知道,他實在是沒有辦法只靠著自己的力量,有可能改變任何的事實!認識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軟弱、欠缺的人,這樣的認識對每一個願意事奉上帝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生命的體驗。
2. 第三個階段:
摩西他勇敢承擔,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使命
一直到摩西在何烈山和上帝面對面相遇之後,摩西靠著上帝的大能,來改變他的一生。當摩西願意順服接受上帝的呼召和使命!上帝一步一步慢慢地引導他、帶領他,讓他實際經歷到許多的神蹟和奇事!更讓摩西確信不是他自己能力有多強,整個「出埃及事件」的導演是上帝本身,他只不過是上帝要拯救以色列百姓的器皿而已!
我們從經文之中、可以看到,當上帝一開始呼召摩西的時候,他並沒有馬上接受。因為當時摩西面臨三項的困境:
1.他要面對埃及王:他要從當時世界武力最強大法老王的手中,將二百萬的以色列百姓帶離開埃及。這麼重大個任務的確讓他非常的驚慌!靠著他自己的力量,那有可能達成任務呢?
2.他要面對以色列百姓:之前失敗的經驗讓摩西他不敢面對以色列百姓,因為他們都不信任他,以色列百姓也都不相信摩西是上帝差派要來拯救他們的領袖。
3.他要面對自己的軟弱:摩西認為他自己沒有資格、沒有能力、也沒有口才。
摩西他內心有三方面的軟弱和不足:
1.摩西他對任務的信心是不足的
呼召摩西的上帝非常清楚整個「出埃及事件」的過程,將來有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事、結果會如何?上帝都可以掌握!上帝也知道摩西只能扮演甚麼樣的角色?但是、接受呼召的摩西一開始他就完全無法掌握將來會發生甚麼樣的事!所以當上帝呼召他的時候,摩西對將來任務的不了解、對任務的重擔和使命,讓他的內心非常的驚慌和不安!
2.摩西他對上帝的信心是不足的
這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對一個經過四百年之後、在埃及地出生的摩西來說仍然是非常陌生的!摩西他未曾與上帝面對面相遇過!摩西只曾從他母親的口中聽到上帝是一位創造宇宙萬物、大有權能的上帝而已!摩西對這位耶和華上帝的認識只像是故事書裡面的主角而已!上帝仍然離摩西非常的遙遠!摩西他怎樣有可能如同他的祖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樣,能夠全心倚靠上帝呢?未曾親身經歷過上帝的引導、帶領、陪伴、看顧、保守的人,不容易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
3.摩西他對自己的信心是不足的
以前摩西他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口才,想要排解二個希伯來人互毆失敗而趕緊逃到曠野的經歷,讓摩西他目前仍記憶猶新,就如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般的驚恐,讓他不敢往前、再踏出任何的一步!
從摩西和上帝的對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摩西、曾經有五次婉拒上帝的呼召。
(1)「我是甚麼人?」(出3:11)摩西對上帝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
(2)「他叫甚麼名字?」(出3:13)摩西對上帝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
(3)他們必不信我。(出4:1)摩西回答說:「他們必不信我,也不聽我的話,必說:『耶和華並沒有向你顯現。』」
(4)我本是拙口笨舌的。(出4:10)摩西對耶和華說:「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
(5)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出4:13)摩西說:「主啊,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摩西一直不斷在婉拒上帝的呼召!
雖然當時摩西他面臨三項的困境;當時摩西用許多的理由來婉拒上帝的呼召,但是上帝卻仍一直給摩西四個不變的應許:
(1)上帝保證必與摩西同在。(出3:12)上帝說:「我必與你同在。」
(2)上帝要施行一切奇事。(出3:20)上帝說:「我必伸手在埃及中間施行我一切的奇事,」
(3)要賞賜摩西行神蹟的力量。(出4:17)上帝說:「你手裡要拿這杖,好行神蹟。」
(4)派亞倫成為同伴和代言人。(出4:14)上帝說:「你的哥哥利未人亞倫,我知道他是能言的。」
思考:通過上帝呼召摩西的故事,牧師要邀請我們一同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思考 1:從『我是甚麼人?』到『上帝是誰?』
    在曠野流浪四十年,已經習慣過平靜安穩牧羊生活的摩西,可以說他的胸懷壯志,早已讓現實的生活環境磨得快要光了!當上帝說:『我』要差『你』去見『法老王』!(出3:10)摩西第一個反應是:『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王』?(出3:11)摩西曾經是無法讓以色列百姓信任的人,對自己是越來越沒有信心;
然而、上帝卻要摩西學習一項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就是:我們不要一遇到困境,心內所想的都是「我、我、我」,上帝要摩西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從『我是甚麼人?』轉換為認識『上帝是誰?』
    『上帝是誰?』不是『我』要去見法老!是『大有能力的上帝』差派『我』去見法老王!
   『上帝是誰?』真正掌管生死大權的不是法老王,而是萬軍的耶和華上帝!
    『上帝是誰?』對『我』而言,要改變『法老王』打敗『法老王』是不可能的!但是對『上帝』而言,要打敗『法老王』,如同殺雞焉用牛刀、那麼地容易!
    各位弟兄姊妹、上帝要我們學習從『只想到我自己』到『凡事仰望上帝』,從『我沒有辦法做甚麼』,到『上帝凡事都能』!從『我不可能』,到『上帝凡事都有可能!』信仰的功課!
    要成為上帝所使用的人首先要清楚明白「我是甚麼人?」要成為上帝所使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從真正認識『我是甚麼人?』,到真正認識『上帝是誰?』將我們的眼光專注在『上帝』,我們才可以成為上帝所使用的人!
思考 2:從「我是甚麼人?」到「歡喜參與上帝的聖工」
當上帝呼召摩西要他帶領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的時候,摩西認為他自己年紀已經很大、沒有體力、不可能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經過許多次的對話之後,上帝漸漸讓摩西明瞭一項的事實—就是「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創18:14),摩西他清楚確信、真正要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全能的耶和華上帝;雖然未來仍然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挑戰,但是摩西他對自己的使命是越來越清楚,更願意順服上帝,而甘心樂意來接受上帝的呼召。
    當上帝邀請我們參與祂的聖工,我們是否會如同摩西一樣,只想說:我是否有能力可以承擔上帝所交托給我的使命和任務呢?我們是否會認為我們的能力不足仍有許多的阻礙和難處?但是上帝祂更看重的是—我們願意謙卑、順服的心!參與上帝的聖工最重要的是:順服等候、信心倚靠、謙卑跟隨。當我們回顧過去信仰的經歷,雖然我們軟弱、不配,但是上帝仍然樂意邀請我們參與祂的聖工,我們就應該謙卑來到上帝的面前,向祂獻上感恩的禱告,感謝上帝讓我們有這個福份有機會參與在祂救贖的大計畫之中!只要我們謙卑順服、上帝祂就要陪伴我們讓我們在整個呼召的過程之中、一步、一步、慢慢深刻經歷到祂豐盛的恩典和大能:雖然在未來服事的道路之上,我們仍有可能會擔心害怕、灰心失望、喪失信心等等;我們也不清楚未來服事的道路,上帝要如何來使用我們!但是我們可以確信的是、祂要用我們,是超越我們的能力、才能!我們也深信祂要藉著我們所完成的,是我們的「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過,我們的心也未曾想過」的聖工。上帝將許多「我們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擺在我們面前,是要讓我們經歷到「在人,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神,凡事都可能。」(馬太福音 19:26)只要我們是行在上帝的旨意之中,上帝祂就要成為我們力量的源頭,要成為我們及時的倚靠和幫助!
思考 3:上帝在不同的時機親自呼召許多人一同參與他的聖工、共同完成他救贖的大計畫
    上帝非常喜歡邀請我們一起與祂同工,如同主耶穌基督來到世上,雖然祂自己、就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但是主耶穌祂樂意呼召我們來跟隨祂,成為祂的門徒,賞賜我們權柄、能力,差遣我們出去傳揚福音、拯救許多失喪的靈魂。
    當上帝邀請我們、一起參與祂聖工的時候、我們是否歡喜回應說:「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到祢需要我去的地方!」上帝邀請我們參與祂的聖工,不是因為我們有才能、有能力、有身分、有地位、有豐富的教會或社會的經歷等等,上帝呼召我們參與祂的聖工,是要在我們的身上彰顯出祂奇妙的作為。
    如同保羅當時勉勵哥林多教會初代信徒所說的話,今日也在勸勉我們:「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8-29)上帝所揀選的人,時常是讓我們跌破眼鏡,只是為了要顯明一項的事實:不是這個人有多好、不是這個人、能力有多強,上帝是要通過一個軟弱的人、來彰顯祂的大能。上帝所喜愛的、是我們歡喜、謙卑、順服、願意的心!
三、結論
    只要我們願意降服在上帝的面前、聖靈就要親自對我們說話、激發我們的內心、讓我們願意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上帝來引導和帶領!
    只要我們願意謙卑來到基督的腳前、聖靈就要激盪我們內心、讓我們願意學習主耶穌基督的樣式、歡喜跟隨祂的腳蹤來行!
只要我們願意學習聖經的真理、聖靈就要在我們的心中動工、讓我們有合一的心志、一起來尋求上帝美好的旨意是什麼?
    上帝一直在尋求,可以且願意與祂同工、興旺福音的人!願聖靈感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自己願意開口對主說:「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到需要我為祢服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