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作主的門徒 (Lord’s Disciples)


講道內容
講題:作主的門徒
(Lords Disciples)
經文:馬太福音818-27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九年六月十六日

I. 引言:
風暴有生命 (Theres Life in the Storm) (The Allens)
兄弟姐妹平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作主的門徒會遇到 什麼 挑戰及 困難?
首先,請問大家,自認為已經信耶穌的人請舉手!這些舉手的人,你們相信耶穌,都是耶穌的信徒。再請問,自認為我每天都有跟隨耶穌的腳蹤過生活的人,請舉手!現在舉手的,稱為耶穌的門徒。相信與跟隨是有些許的不同。相信是比較簡單,是一秒鐘的事情,我聽見耶穌的故事,我相信耶穌說的話,我就是他的信徒,我可以繼續過我的生活;跟隨比較困難,是一生的功課,要像耶穌那樣生活不簡單,我若學習耶穌的樣式,我就是耶穌的門徒。今天的聖經內容提到三種想跟隨耶穌的人,第一是經學教師,第二是要回去安葬父親的人,第三是跟隨耶穌上船的人,面對他們的跟隨,耶穌都有話對他們說,這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教導呢?
美國有一個家庭叫做TheAllens,父親是Todd,母親是Michelle,他們有四個小孩,很會唱歌,所以他們租一台巴士在全美各地演唱、傳福音。後來他們去非洲,看見非洲孩子的需要,於是在2003年成立一個Hope’s Cry International,以便將演唱所得的奉獻,用來幫助非洲的孩子。他們當中有三個人曾去加利利海唱「Theres Life in the Storm」這首歌,歌名是「,風浪有生命」。歌詞就是根據今天的經文中,門徒跟著耶穌上船,卻遇見風浪的部分,編寫而成的。我們一起來聽風暴有生命。其實往往在人生的風暴當中,我們才更能體會主是如何的愛我們,他的能力是何等的大。

II. 文士要志願
1. 某文士公開熱心委身
第一個想跟隨耶穌的人,是經學教師。我們印象中的經學教師,大多是反對耶穌的人,不是嗎?他們最常會與耶穌作對,但是馬太卻發現那位來說要跟隨耶穌的人,竟然是經學教師。所以,換句話說,不是所有的文士都是耶穌的死對頭。耶穌開始出來招收學生時,主動前來說要跟隨耶穌,而且是無論耶穌去哪裡,是好、是壞都願意跟隨的。這樣的人,不是非常地好嗎?但是耶穌卻對他說:「狐狸有洞,飛鳥有巢,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這是什麼意思?耶穌是指明,跟隨他是要吃苦的。這個經學教師,在馬太福音說是文士(818-20),而路加福音沒有提到他的背景,只說是某人(957-58)。這點非常有意思,因為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看的,馬太強調如當今神學院教授的經學士也想來跟隨主耶穌,作主的門徒。
在舊約也有一個人對他的老師說:「無論去哪裡,我都要跟隨你。」那位就是以利沙,以利亞的學生。耶和華對以利亞說:「我要讓你回來。」以利亞就對他的門徒們說:「你們都安靜在家,耶和華吩咐我去某處。」所有門徒都待在家中,只有以利沙知道老師這次離開,就不會再回來了。所以他對以利亞說:「無論你去哪裡,我一定要跟隨你。」從吉甲到伯特利,接著到耶利哥、約旦河,以利沙都就一路跟隨著以利亞看以利沙纏著不走,就問以利沙想要什麼?以利沙說:「我希望感動你的靈加倍感動我。」以利亞回答他:「當耶和華帶我離開時,你若能看見我,你就會得到所求的」。結果他得到老師的外套,也確實得到聖靈加倍的感動。所以,知道自己的老師即將離開,拚命地跟隨,無論去哪裡都跟著,最後得到聖靈雙倍的感動。(王下2:1-15
在新約也有一個,就是彼得。他跟老師說:「無論你去哪裡,我就是死了也要跟隨。」在最後的晚餐時,耶穌說:「你們中間有人要出賣我。我要去一個很辛苦的地方,你們不能去」。彼得站起來拍胸膛說:「我就是死也要跟隨你。」耶穌對他說:「不要說大話,雖然你非常勇敢,但是面臨生死際,你依然會三次不認我」(約13:37)。所以,當我們若是跟主說,「無論去哪裡,我都願意跟隨」時,這個「無論去哪裡」可能代表著非常大的挑戰與困難。
2.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耶穌回答文士:「狐狸有洞,飛鳥有巢,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亦即,耶穌沒有房子,沒有地方住。我來到台北,就能體會人子的感受,因為我的房子在嘉義,所以來台北需要有人願意接待我,我才有地方住。耶穌到處去傳道,過的是不安定的生活。但是文士、神學院的教授,一定受人敬重,生活安穩。所以,耶穌對他說的話是要提醒他先想清楚,跟隨耶穌我的代價是生活會變得非常不穩定。約翰福音有一處很細膩微的記載,提到耶穌在是耶路撒冷完成一些事之後,到了晚上,聖經上說:於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穌卻往橄欖山去(81),有人解釋說每個人都回家了,耶穌無家可回,所以他去橄欖山上,露宿郊野。其實,耶穌不是沒有地方住,不過,他在耶路撒冷沒有房子。他有一個好朋友住在伯大尼,姐姐叫馬大,妹妹叫馬利亞,弟弟叫拉撒路。他們在家中為耶穌準備一個客房,所以耶穌若不是去山上,就是去住他們家。但在耶路撒冷,他沒有地方住(太21:17)。耶穌想要讓文士明白,跟隨他就要願意要放棄舒適、穩定的生活。我們不知道後來文士是否有跟隨耶穌,雖然許多聖經學者認為他聽到這麼辛苦,就選擇離開,沒有跟隨但是聖經中並沒有記載。

III. 門徒想遲延
 (Disciple Delaying)
(8:21-22; 9:59-62)
1. 容我先回去埋葬父親
第二個人他有心跟隨耶穌,但是他說:「讓我先埋葬父親,再來跟隨你,好嗎?」這樣不對嗎?身為兒女,難道不該好好安葬父親嗎?耶穌竟然說:「讓死人埋葬死人吧!」既是死人,如何埋葬死人?耶穌在說什麼?接著還說:「你來跟隨我。」第一個積極要跟隨耶穌的文士,耶穌潑他冷水,現在這個猶豫不決的人,耶穌反而對他說「你來跟隨」。真的很有意思,耶穌常常這樣逆向操作。
想要先將父親埋葬後,再來跟隨,有什麼問題嗎?首先,我們需要先理解,在他向耶穌說這句話的當下,他的父親應該還沒死,因為如果他的父親已經死了,他應該已經在忙著辦理喪事。所以,他在父親還沒有死時,對耶穌說這句話,是希望耶穌同意他先回去孝敬父親,等到父親死後,再來跟隨耶穌。不過,耶穌想的是「等到你父親死了我,你可能已經找不到我了。」也就是在這裡點出了跟隨耶穌的有一個艱難,就是時間性。有很多人會跟耶穌說:「等我的小孩怎麼怎麼樣時……」,或是說:「等我怎麼怎麼樣時……,我就來讀神學院。」有沒有?但是,你等得到嗎?當你有決心時,就該馬上跟隨。不過,埋葬父親,難道有錯?沒有錯。埋葬父親是好的,。耶和華也親自埋葬摩西(申34:6),所以有人去世,我們將他好好安葬,是應該做的事情。甚至,好好孝敬父親到他離世,這都非常好。因為耶穌不也曾與法利賽人辯論,責備他們假借奉獻之名,來免除自己奉養父母之責。既然如此,為何耶穌要這麼說?這是為了點出,當照顧家庭的任務與跟隨耶穌之間發生衝突時,你的優先順序是什麼?如何選擇?
我在恆春時,有從挪威來的宣教士在醫院裡當護士那時她的父親過世,她沒有辦法回去,因為她們每四年才能回去一次,她自己也沒有錢可以搭飛機回去。在彰化基督教醫院,也有許多從加拿大、從德國來的女士,我們都稱呼她們「姑娘」,她們住的地方我們稱為「姑娘樓」。她們沒有結婚,不是因為她們不想嫁人。而是因為她們知道有家庭之後,要成為宣道師就更困難。所以,有許多人為了福音的緣故,選擇要將親情放下。但是並這不是說每個信耶穌的人,都需要把家庭捨下。而是指有些人,當上帝呼召他時,可能會面臨上帝的呼召與家庭的需要互相衝突,需要做出抉擇。
在馬太福音,是說:「讓我回去安葬我的父親(太8:21-22)。」在路加福音是說:「讓我去向家人說再見(路9:59-62)。」耶穌對他說:「,你來跟隨我,因為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人,沒有辦法進天國。」所以,不論是生離還是死別都沒有辦法阻止我們來跟隨耶穌。這點表示耶穌對我們的重要性,比起人世間各種的任務都還要重要。
摩西是耶和華所埋葬的(申34:6),所以埋葬不是不好的事情。,照顧年老的父母,也是耶穌認為好的事情(可7:1-12)。只是,萬一這些需要與耶穌呼召你去做的事情有衝突的時候,你該如何做決定?是要將親情當第一,還是將上帝當第一?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一個非常不容易的決定。
2. 任憑死人去埋葬死人
耶穌說:「讓死人埋葬死人。」先講到的「死人」是指可以埋葬人的人,應該是活的。只是,他雖然是活的,在上帝的眼中卻如同死的一般。而之後提到的「死人」是要被埋葬的。這種活著的死人,在聖經裡有兩個,一個是死在過犯罪惡中的人,他雖然是活的,卻如死的一般,死在過犯之中(弗2:5)。另一個是死在宴樂之中,因為他一整天只參加宴會、活動,人生沒有目標,只知道尋求快樂,不做事。所以在上帝的眼中,他雖然活著,卻像死亡一般(提前5:6)。
3. 跟從我傳揚神國福音
孝順父母與埋葬父母,哪一個比較重要呢?在路加福音裡有說明,但在馬太福音中沒有解釋。「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路9:60)」也就是,當傳福音與照顧家裡的人兩者相比時,耶穌說傳福音比照顧家裡的人更重要。但是這句話你能接受嗎?這就需要你自己決定。若是你覺得照顧家裡的人比較重要,那麼耶穌的回應是:「你不要跟隨我」 ,因為耶穌來世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傳福音(路4:43)。耶穌差遣學生出去,就是在做這件事情(路9:2)。所以,有時為了傳福音的緣故,我們是否願意將這些身為人所應該做的事情都放下呢?

IV. 海上起風暴
(Storm in the Sea)
(8:23-27; 4:35-41; 8:22-25)
第三種人,是已經將他們的專業、財產放下,也把家中父母放下,來跟隨耶穌的,就是這些學生。耶穌說:「好,那麼我們上船去吧!」結果他帶他們到暴風當中。他們沒有文士的問題,也沒有孝敬父母的問題,他們有的問題是,對主的認識太少,信心太小。所以,一旦將來人生遇到大困難時,他們就會退縮,因此耶穌帶他們到暴風之中。
為什麼加利利海有暴風呢?因為加利利海是全世界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全世界最低的湖是死海,但它是鹹水的,而加利利海則是全世界最低的淡水湖。它比海平面低700英呎,在它的旁邊的是革蘭高地北邊有就是黑門山,海拔9232呎,與加利利海相差近一萬呎,高低的落差非常大,就連2500呎高的革蘭高地,也與加利利海有3000呎的落差。以致有時山上的冷空氣比海面上的熱空氣重時,強勁的山風迅速從山上吹下來。加上,加利利海最寬8哩,最長13哩,最深140英呎,無法吸收從山下吹下的巨風。因此,強勁的山風一來,整個水面就會翻騰不停,在上面的船隻是非常危險。當時門徒們就是 遇到了這樣的暴風。

這張圖是林布蘭描繪這個聖經故事內容的,畫得非常漂亮,但是很可惜的是這幅畫被偷走了。所以現在去美術館時,只能在牆上看到一個框,上面寫著「被偷」。林布蘭非常會畫人像,這幅是他唯一畫海景的圖。
我們若仔細看,會發現不論是海浪、船帆、人物的表情,他都畫得非常傳神。船帆被海吹破,海浪把船往左下方的礁石沖過去,大家都非常驚恐,臉色發青。其中有一個面無表情的就是耶穌,他在睡夢中被人吵起來,一臉疑惑問:「什麼事情?」還有一個是暈船,正在嘔吐,只有一個在看我們,這個人就是林布蘭。
耶穌說:「你們這些膽怯、小信的人啊,你們為什麼害怕呢?我在船上,你們怕什麼呢?我說要去那邊,上帝難道會不讓我們去嗎?你們對我的認識怎麼這麼少?」所以他就起來叫風和海都平息。風要立即停下來不希奇,但是浪也馬上平靜下來,就很特別。因為浪要停下來,需要從大浪、中浪、小浪,慢慢地停下來,這是海浪的本性。但是,當耶穌叫浪止息時,浪馬上止息,這讓眾人都訝異地想,「這個是人嗎?」其實,耶穌帶他們到海上,不是要讓他們遇到暴風,而是要讓他們在風浪中,知道耶穌的權能大到是連風浪都能掌管。所以,若是對耶穌有足夠的信心,將來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就不用害怕了,這才是主的門徒。

1. 耶穌吩咐上船海裡忽起風浪
另外一次,耶穌要門徒們上船離開,自己則是去禱告,結果風浪來了,耶穌走在海面上,彼得看見了,對耶穌說:「我也要走。」耶穌:「好啊!」結果彼得還是害怕,差點沉下去,喊著說:「主啊!救命!」耶穌也是對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太14:30-33)所以,一次不夠,需要兩次,門徒們才會知道人生不論遇到多大的風浪,我們的主都有辦法為我們解決。你要這樣相信,才有能跟隨耶穌。
2. 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
風浪來了,耶穌卻在船上睡著了,這怎麼可能呢?只有兩種可能,一個就他太累了,所以不論外面多吵鬧,他都睡得著。這點顯示出他與我們一樣,他也會累,所以他能了解我們的軟弱。第二,就是他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不論風浪多大,若沒有上帝的許可,船不會沉的。而這點對我們是一個鼓勵。因此,透過這段經文,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第一,耶穌道成肉身,與我們一樣軟弱,因此他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來5:2)。第二,耶穌對上帝完全信靠,所以當他將死的時候,仍舊選擇也將靈魂交託給上帝(路23:46)。
3. 耶穌平靜風海眾人懼怕希奇
本來,是風浪讓大家非常懼怕,但是當風浪平息時,他們反而非常害怕耶穌,這個人是什麼人?(路8:24-25)不過,這個害怕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對耶穌的認識不夠深。在舊約裡,能夠平靜風浪的只有耶和華。「你管轄海的狂傲;波浪翻騰,你就使他平靜了。」(詩89:9)詩篇107篇也提到,祂把狂風止息,使波浪平靜(詩107:29-30)。所以,換句話說,這位在大家面前睡著的,不是別人,是上帝。當上帝現身在眾人面前時,大家一定會驚恐地想,「上帝竟在這裡?」這正是門徒們當天的感受。耶穌不只是人,耶穌還是神。
看來三組想要跟隨耶穌的人,第一個是有名聲的文士要跟隨耶穌,耶穌卻潑他冷水,要他想清楚代價是什麼?第二個是心裡猶豫,要不要跟隨的學生,耶穌則是鼓勵他:你要跟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人,超越你與家人親情的關係,所以你要來跟隨他。第三種是已經放棄財產、家人來跟隨耶穌的人,耶穌則把他們帶到風暴當中,要讓他們知道,如果真的要跟隨,就要對他有更多、更深的認識。要對耶穌有足夠的信心,才能跟隨到底。因為人生旅程,總是會遇到一些大風大浪。

V. 屬靈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願意犧牲一切首先,我們需要先思考,若要跟隨耶穌,你是否願意放下一切?
馬可福音裡的少年官,曾對耶穌說:「我要得到永生,我要來跟隨你。」耶穌對他說:「可以啊!不過你的東西太多了。等到你把這些東西放下,再來跟隨我吧!」結果,這個少年官就面容憂愁地走了(可10:21-22)。為什麼?聖經說,要進入天國的那個門是窄的,如果你想帶著金銀財寶進去,就會卡住,進不去了,只有沒有任何裝飾的人才能進去。但是,跟隨耶穌就一定要變成窮光蛋?不是這樣的。跟隨耶穌的人,耶穌要你富裕,你就富裕;要你貧窮,你就貧窮。所以重點在於你對財產的態度,而不是事實上你有多少錢。這段經文,說的是在必要的時候,在態度上,上帝要你放下的時候,你就願意放下。但是不見得上帝會叫你放下,但是上帝看重你的態度。在你心中,這些與上帝的吩咐,哪一個重要?
有句話說「Possessed by Possession(被擁有所擁有)」,這是指出擁有者放不下的情形。例如:有位富豪買了台名很貴的車,之後他每天都注視這台車,深怕有人刮到他的車。有一天他的太太拿著衣服經過車子,不小心磨到車子,他就將太太打得半死。這就是Possessed by Possession(被擁有所擁有),因為這台車比他生命中任何的人事物都還要重要。你的生命中有這樣的東西嗎?
保羅不是說全部都要放下,而是說:「我可以處於豐富、也可以處於飢餓卑賤,我可以處於有餘、也可以處於缺乏,主!你是主,你要我怎麼樣,這些事務我都可以(腓4:1-13)。」所以,我再說一次,跟隨耶穌不是要一貧如洗,但是要有願意一貧如洗的態度。耶穌要你如何,你就如何!這樣耶穌才是你的主。不然那些東西就是你的主。
2.把主放在首位
(22:12; 10:34-36)
再者,談到埋葬父親的親情。聖經裡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就是亞伯拉罕跟以撒。以撒是亞伯拉罕一百歲時才出生的寶貝兒子,上帝在以撒十幾歲時,對亞伯拉罕說:「你可以把以撒還給我嗎?」亞伯拉罕的內心非常煎熬,這是親情與上帝命令間的衝突。亞伯拉罕心裡不免會想,「這不是你給我的嗎?」經過三天,亞伯拉罕最後的決定是,聽從耶和華的吩咐。當他拿刀要殺以撒的那一刻,耶和華上帝說:「夠了!我不是要你殺你的兒子,而是要知道在你心中,我與你的兒子,哪一個比較重要?如此而已。」所以,不是追隨耶穌就要把兒女殺掉,不埋葬死去的父親,這同樣是態度的問題,在你心中的態度、你的決定,哪一個更為重要?這是優序的問題。所以,上帝對亞伯拉罕說:「現在我知道你沒有看你的兒子比我重要。」(22:12)這個是牧師覺得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我們是否有將上帝放在首位?
不過,非常困難的是,很多時候反對我們跟隨耶穌的人是我們家裡的人,不是嗎?耶穌說:「我來世上,你不要想說我來是要讓你們太平,我來到世上,你們家會開始吵架(太10:34-36)。」為什麼?因為家裡的人愛你,不希望要你改變信仰。在台灣,家裡第一個信耶穌的人,都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每個人都拜媽祖,你突然要去拜耶穌,這樣不好啦!家人就會阻止你,在這當下你是否能勝過親情?家裡的人愛你,與你的關係是好的。但是,有時候他們正因為愛你,而阻礙你來走跟隨耶穌的路。所以,世間的愛有時會是人成為門徒的阻礙。
我常分享,我當了十幾年的醫生,最後上帝感動我成為全職傳道人時,常問會友覺得這樣好嗎?大家都一致回應,「非常好!」我心裡就想,「你不是我父親,你當然說好啊!」為什麼?因為如果是我父親,就不會希望我獻身成為全職傳道人,不是嗎?這樣的決定不是那麼容易的,會引起心中捨不得的感覺,你知道嗎?家裡的人不讓你跟隨,不是不愛你,而是因為愛你,所以會勸你,「不要走這條路,很辛苦!」而我們只有超越這些,我們才有辦法跟隨耶穌。有句話說:「Christ is either Lord of all, or is not Lord at all.」基督若不全作主,就全不作主。所以,你如果要跟隨耶穌,他就要成為你生命中全部的主。換個方式說,耶穌如果在你家,每間房間他都會進去。如果你對耶穌說:「請你在客廳坐就好,房間因為沒有整理,我先關起來。」耶穌會說:「這樣我不要來。」很多人的態度是,星期天可以完全服事上帝,但是星期一到星期六,他不要上帝管他,他想做自己要做的事情。這樣的話,你就還是沒有把主擺在首位,讓主當主。,基督要居於絕對的首位。
3.風暴信靠真確
(3:16-18; 提後4:18)
最後,這些放下專業、親情來跟隨耶穌的人,耶穌竟然讓他們遇到暴風。論語子罕篇中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因為春天時,每棵樹都青翠茂盛,但是冬雪一來,所有的樹都淍零了,只有松與柏還常青,因為它們耐得住寒冬。同樣的,我們的信心需要經過暴風的考驗,才知道這個信心是否能經得起考驗,不論環境如何,都能堅持跟隨耶穌。經歷風暴,然後知信心的大小。聖經裡有一個信心很的大的例子,就是但以理的三個朋友,這三個朋友因為不願意敬拜王所造的金像,所以被王丟進火坑,丟進去之前,王對他們說:「再給你們一次機會,只要你們願意向這金像點個頭,我就放你們一馬。」他們對王說:「我們相信我們所拜的上帝一定能,也願意將我們救出來。但是,如果最後他的決定是『不救』,我們還是不會拜你造的金像。」(但3;16-18)「即或不然」,這一句話非常厲害。亦即上帝有大能大力,可以解決我們人生所有的問題,他也有慈愛的心願意為我們解決。只不過,有時候他為了我們,或是為了上帝國,他選擇不解除這個困境,甚至讓我們在困境中喪生,即使這樣我們仍舊願意相信上帝嗎?如果我們也是這樣,相信上帝有能力,相信上帝是願意的,但是上帝有完全的主權,即使他最後決定不救時,我們依然願意跟隨,這樣我們就能做主的門徒,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信心已經歷過考驗了。
教會之所以能建立,就是因為有不怕死的人。初代教會時期,羅馬政府想要消除教會,所以將基督徒綁在柱子上被火焚燒,或是被獅子咬死,以此來威脅他們,但是就是有些人不畏死亡,教會才能設立。有人說教會是建立在殉道者血上面,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這些人跟但以理的朋友一樣,相信上帝有大能,並且他也願意。最後,即使拯救此時沒有臨到,上帝也一定會拯救跟隨他的人脫離這世間的苦難,進入天國。所以跟隨他的人有什麼可害怕的呢?「主必救我脫離諸般的兇惡,也必救我進他的天國。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提後4:18)這段經文提到兩種救,一種是救我脫離兇惡,一種是沒有救我脫離兇惡,但是救我進入天國。假設,你罹癌,救你脫離兇惡,就是醫治你的癌症。另一種是上帝救你進入天國,就是你的癌症沒有好,最後你死了,但是卻能進入天國。我們的生命不是在這個世間就結束了,所以不論上帝是要醫治我的癌症,或是讓我進入天國,這些都是上帝的恩典。如果你有這樣的信心,你就可以做耶穌的學生,跟隨。你是否真的接受死亡成為最後的釋放?如果是,你就不會害怕。



VI. 結論:
耶穌呼召我願跟隨 (4:18-20; 5:8-11; 22:61-62; 21:19-22)
耶穌呼召轉化我的專業
耶穌呼召彼得,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好幾次。因為彼得軟弱,常常遇到事情就會退縮,但是耶穌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呼召他。耶穌第一次呼召他時,他跟弟弟在捕魚,他們立即將網放下,跟隨耶穌。耶穌對他們說,今後我要讓你們得人如得魚(太4:18-20)。所以耶穌要將也就是他們本來捕魚的專業,轉變成為「捕人」的能力。以前的對象是魚,現在是人,耶穌對彼得的呼召,轉化了他的專業。
領受恩典認清自己不配
有一次耶穌幫忙彼得捕到許多的魚,所有的人都因為看到許多魚而都非常高興,只有彼得看到的是自己的不配,他稱自己是一個罪人。他對耶穌說。「我不配做你的學生,請你讓我走吧!」但是耶穌對他說:「當你覺得你不配時,你就可以來跟隨我,你不用怕,我知道你無法承受,但是我既然呼召你,你就放心跟隨我,因為你有困難,我會幫助你。」這是耶穌第二次呼召彼得(路5:8-11)。第一次彼得自認為有能力,放下所有一切,來跟隨耶穌。但是第二次他覺得自己不配跟隨時,耶穌還是呼召他,安慰他、鼓勵他,他在恩典當中發現自己的罪孽,主接納給他鼓勵安慰。我們是否也曾在領受恩典當中認清自己的不配?
我出賣耶穌再給機會
逾越節的那晚,耶穌被抓,在審問、移送的路上匆匆一撇瞥,看見彼得否認耶穌。這一看,讓彼得想起前一晚耶穌對他的警告──在必要時,你會三次不認我。此時雞啼叫兩次,彼得出去痛哭。這次耶穌沒有說話,只有用眼神告訴彼得:,「你要跟隨我,你不要否認我(路22:61-62)。」這讓我們非常感動。即使我們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否認耶穌,耶穌依然不會放棄我們,繼續給我們再一次的機會。
我愛比較耶穌召我跟隨
最後,耶穌將要升天,與他們在加利利一起吃早餐後,就問彼得說:「你愛我比這些多嗎?」彼得回答說:「是的,主,我愛你,但是我沒有辦法做到你所期待的。」耶穌對他說:「沒有關係,最後你會慢慢的,越來越愛我。」彼得說:「好。」接著問:「那麼他(約翰)呢?」因為,彼得願意跟隨耶穌,不過他認為大家應該一起來!但是耶穌說:「不是這樣,我對每個人有不同的帶領,你不需要計較、比較,你專心跟隨我就好。」(約21:19-22)此時,耶穌二次要彼得不論生、死,都要跟隨他。不需要計較、不需要懼怕死亡,這樣才能跟隨耶穌。這是最後一次耶穌對彼得的呼召,而彼得也真的跟隨耶穌,並且為耶穌被倒釘十字架。
不知道剛才舉手表示自己是信耶穌的人,聽完今天的信息,是否願意來做主的門徒?或許我們的人生會遇到風浪,但不論我們的處境如何,主會賜給我們夠用的信心,主一直在呼召我們來跟隨他,期望我們每一位都能回應他的呼召,願意一生跟隨他,成為主的門徒。
禱告:
主耶穌,雖然是短短經文,但卻讓我們看見,想要熱心跟隨你的人,需要冷靜自己的心,好好地思想,跟隨主的代價是什麼?心裡猶豫,不知道是否該跟隨的人,需要分辨,跟隨主與世間各種人際關係的優先順序是什麼?而我們這些已經跟隨你的人需要明白,自己對你的信心有多少?也許我們的人生會遇到風浪,懇求主,不論我們的處境如何?賞賜我們夠用的信心,願意一生忠心跟隨主。你呼召我們,我們願意跟隨。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