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兩個女人的信仰之路

經文 路加福音8:40-56         講道日期:2019/10/27

一、前言
今天所讀的經文,記載耶穌所行的兩個神蹟,醫治管會堂睚魯的女兒,以及一位血漏的婦人。但這段記載和其他神蹟記載有個不一樣的地方,是有個敘事的特別結構,40-42節和49-56節記載睚魯女兒得醫治,中間43-48則記載血漏女人得醫治。我們要問的是,福音書沒有記載耶穌行過所有的神蹟,但為什麼福音書的作者要特別用這樣方式寫下來呢?今天我們要透過聖經文體結構的角度,幫助我們多了解一些,並看見這兩個女人的信仰之路,對我們的敬拜和彼此陪伴,有怎樣的鼓勵和提醒。

二、「三明治結構」的特點
在這段記載中,明顯由兩個事件所造成,在A事件建中插入另外一個B事件,等B事件完成後,接著回到將A事件完成。聖經學者將這敘事的形式稱為「三明治結構」。我想這名詞大家也很容易理解,而學者認為在這結構中,作者敘事中有三個特點和效果:
1.其中的人物有類似的地方,互相喻指,強化敘述的動力。
2.藉著頭尾呼應凸顯中間的記述。
3.開頭之後,透過中間段落的延續或加強張力和期望,而使最後結尾的解決更顯圓滿。
以下,就透過這三個特點來看這一整段的敘事,看作者透過這結構所要強調的部分,我們有沒有收到。

三、進入經文
首先,我們看特點1.其中的人物有類似的地方,互相喻指,強化敘述的動力。
在這段敘事的人物,大家有看到那些類似的地方?除了耶穌之外,我們還看見兩位女性,這兩位女性都沒有提到名字,但在敘述中都提到數字12,睚魯的女兒是12歲的少女,而另一位是病了12年的婦女,還有有一項,就是他們兩位都同樣正面對生中的難處。12歲少女的父親來找耶穌,馬上俯伏在耶穌面前,懇求耶穌去他家,因為他的寶貝女兒快要死了。12歲在當時是快要成年,僅僅12歲的生命會讓人感嘆實在太短了。同時,另一方面,這位病了12年的婦女,12年有多長呢?從現在我們個人經驗中的12年,就是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到高中高三畢業,這樣是12年,你覺得長不長?如果生病從小一生病到高三,這樣實在很長。而且經文中也提到,他在醫生手裡花盡了他一切養生的,卻沒有一人能醫好他,這位生病12年的女性,這樣的日子也實在太長,太悲慘了。這個12年,不管是太長或太短,都表明出女性的苦難,而這兩位女性的苦難,都被帶到耶穌的面前,希望得到耶穌的幫助。
作為一位台灣男性的我,實在不能那麼了解女性的生命挑戰和議題,直到我結婚生小孩,小孩漸漸長大後,越來越有發現自己住在女生宿舍,慢慢從太太和女兒姪女來了解,那種青春期之後,身體月經的不舒服,以及影響情緒的波動等。又雖然台灣性別平等程度,居亞洲之冠全球第8,但女性依然感受到職場上的不公平,再加上行動上的安全考量,怕受到性騷擾的困擾,以及上班婦女要同時兼顧的家庭責任,或女性經濟上的不自主等等的挑戰和議題。雖然我無法完全體認,但這些生命的挑戰和議題是真實存在,就如這兩位經文中的女性一樣,女性的這些難處,都可以來到耶穌的面前,請求耶穌來幫助。單就這個連結點,不僅成為經文中這兩位女性的連結點,也成為我們當中女性和他們的連結點,來,來到耶穌面前,不管是你自己或是像這位經文中,愛女兒的父親一樣,將你所愛的人,將姊妹們的需要帶到耶穌的面前來。

其次,是特點2.藉著頭尾呼應凸顯中間的記述,意思是中間這段是信息的焦點,讓我們先將焦點看在中間被凸顯的這段記述。這位血漏的女人是誰?這位十二年的血漏的女士長什麼樣子呢?沒有健康的身體,應該是貧血瘦弱的長相。這位血漏的女人,在醫生手裡花盡了她一切養生的,為了治病,又沒有健保,成為貧窮。這位血漏的女人,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也讓她的心破碎失望。同時,再加上根據猶太人的律法(15:1-31),經血中的女人是不潔淨的,和她接觸到的人也會成為不潔淨的,因此這樣的疾病,不僅僅面對個人健康、財務上的困難,也讓她被阻隔、邊緣化於宗教團體和社群之中。

這位血漏的女性,她趁著群眾擁擠耶穌的時候,偷偷地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44)。摸這個詞,在原文中是「緊緊抓住」,抓住衣裳的繸子,那是一個大膽的動作。而婦人一抓,很奇妙地馬上感到她的血漏立刻止住。接著45節耶穌說:「摸我的是誰?」當場大家覺得奇怪,因為周圍有這麼多人緊靠著耶穌,耶穌究竟在問什麼?那樣的摸是和眾人擁擠是不一樣的。而這些不在場的我們也會覺得奇怪,是因為耶穌想問的這個特別的摸,難道他自己會不知道嗎?耶穌不是全能全知的?他怎麼還要問別人「摸我的是誰?」或者說,如果耶穌早已知道,那他為什麼又要這樣問呢?他是不是要這位血漏的婦人做什麼?

那女人知道不能隱藏,就戰戰兢兢地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承認是她摸了耶穌,並把摸耶穌的緣故和怎樣立刻得好了的結果,當著眾人都說出來。(47) 耶穌問這話的目的,原是要這位蒙醫治的婦人,將所領受的說出來,勇敢在眾人面前見證,我們可以從耶穌回應她的態度來看出。耶穌接著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48)女兒,是一個溫柔的稱呼,「你的信心救了你
,平平安安地回去吧」,這句話路加多次記載(7:5017:1918:42),耶穌在眾人當中讚賞她的信心,除去她長久以來的被排斥和自卑,而現在她可以和大家一樣,她可以和大家一起,並且得到耶穌的祝福,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耶穌要醫治她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更是靈性上的醫治,並要恢復她在群體中與人的關係,以及她如何看待自己的眼光。

再回到這位婦人憑著信心,緊緊抓住耶穌的行動,最後除了得到醫治,並得到耶穌的讚許和祝福之外,我們回到這事件的場景中,這位血漏的婦人和周圍擁擠的群眾之間,因著耶穌的問話,讓彼此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怎麼說呢?對周圍的人來說,大家擁擠在耶穌身旁,為的是什麼?可能是因為好奇、想要看熱鬧而已嗎?這群人對耶穌有沒有更強烈的渴望嗎?或容我再做進一步的衍伸,我們來教會作禮拜的人很多,但我們當中,你我是那位想要摸著耶穌的人嗎?你是想要被耶穌摸著的人嗎?還是我們當中,雖然沒有什麼可以看熱鬧的,但還有些將參加禮拜養成習慣,習慣要來禮拜。養成主日來禮拜的習慣,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讓禮拜僅僅成為習慣,或成為行禮如儀的一件事,漸漸失了渴望,失去了回來感恩和見證,那就不是件好事。

各位兄姊,你有這樣的渴望嗎?你有帶著想摸著耶穌的渴慕而來到教會嗎?透過今年教會年度目標的禮拜年中,我們做的一些努力,不就是要恢復那種來親近上帝的渴慕?我們還可以具體做什麼?是將這樣的渴慕化為看重每禮拜天早上的時間,提早來到教會預備心,往前坐專心禮拜。還是我們僅僅是想著,我有來禮拜,有來教會就已經不錯了。試想,當我們去聽音樂會或演唱會的時候,會想盡量坐前面,深怕遲到,因為要是遲到,一旦演唱會開始,表演廳的門就關起來了,不是嗎?你曾經去參加音樂會被關在門外嗎?如果有,就會感覺那是怎樣的感受。當然,教會做禮拜的門不會關,但牧師這樣說,也是語重心長的提醒和勉勵,那位在群眾中血漏婦人的渴望,是耶穌所悅納的。藉著頭尾呼應凸顯中間的記述,也是作者所要強調的焦點。

接續第三部分,3.開頭之後,透過中間段落的延續或加強張力和期望,而使最後結尾的解決更顯圓滿。從剛剛第二段落的48節「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和緊接著的49節「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不要勞動夫子。」兩者之間同樣有一個巧妙的延續,兩節都出現「女兒」這個稱呼,同時也存在一種張力,一個女兒剛經歷醫治,但另一個女兒才剛死,來不及了。在這樣的張力中,50節耶穌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耶穌在面對這位深愛女兒的父親面前,鼓勵他「不要怕,只要信!」試想這一段睚魯帶著耶穌和門徒們要回家的路上,不知這段路還要走多久,但我相信這可真不是一段所謂簡單就能「平平安安」走的路程。但這位當地管理會堂睚魯,一位受人尊敬的地方頭人,為著他的獨生女兒,願意俯伏在耶穌面前,在這段路程中,雖然內心焦急慌亂,卻也記著耶穌的話,不要怕,只要信,以及那位血漏婦人所經歷醫治來的鼓勵,那位默默無名,長期被阻隔於社群之外的血漏婦人,她應該是想要來會堂也沒有辦法來的那一位,沒想到竟然成為這位管會堂者信心的幫助者,不是嗎?

緊接著,耶穌到了他家,只允許彼得、雅各、約翰和女兒的父母親進去,這時家中眾人正為這女兒哀哭,甚至對耶穌說不要哭,他不是死了,是睡著了,耶穌馬上受到嘲笑,也顯示他們真的認定這小女孩已經死了的事實。但緊接著,耶穌進到屋內,拉著他的手,呼叫說:「女兒,起來吧!」,在馬可福音同一記載中,耶穌用當地常用的亞蘭文說「大利大,古米!」這更顯出何等的親切。這女兒就醒了,而整個敘事的結尾,是十分的圓滿,兩個女兒都得到醫治,甚至後面的大過前面的,雖然期間有大難過、大驚訝,最終卻有大歡喜,耶穌真的是掌管生死的主。

這段經文的最後一句,耶穌吩咐他們不要告訴別人,也要補充一下,為什麼耶穌要血漏婦人對大家說,這裡又不要這對父母說?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因為神蹟的傳聞只會激起人們的好奇心,想要尋求肉體上的醫治而已,耶穌希望被醫治的人夠產生靈性上的改變。對領受神蹟的人來說,要他們透過見證而更愛主,這樣的話耶穌要他們去傳講。但如果僅是周圍的人在傳聞神蹟,沒有那樣的必要。

四、引申和應用
今天,透過這「三明治結構」的方式,我們是否更了解福音書作者的意圖。讓我們認識耶穌願意出手幫助我們。敘事中的這兩位女性,雖然好像當時社群光譜中的兩邊,包括:年紀、依靠家人和獨立自主、中心和邊緣、富足和極度缺乏等,但他們個別的需要,耶穌都看到,耶穌都溫柔回應。同樣,現代女性的靈性關顧和信仰挑戰—來自生活各樣的壓力,這些需要也同樣要經歷信心的操練,將各樣的需要帶到耶穌面前來。

同時,從這段經文中更讓我們看見,信仰道路上的互相陪伴,必能堅固我們彼此的信心。我們當中的姊妹們,妳們是否成為彼此信仰的陪伴者?

在這幾次的講道中,提到屬靈夥伴,鼓勵大家在教會中找到屬靈夥伴。前幾天有人問我說「請問牧師,屬靈夥伴我們要聊的是什麼?是有關我們各自生活的點滴?還是有必要加入教義的交流等?」你的回答是什麼呢?從我和屬靈夥伴見面時,就分享最近的近況,高興的事情、難過和擔心的事情,也曾經有段時間一起選一本屬靈書籍來讀,每次讀一章,從書本內容引申到生活經驗,一起學習新的事情。在傾聽和敞開中,越來越多可以談的,也沒有刻意談什麼教義,但會談論信仰的狀況,最後的一件事,是彼此的一起代禱。同時,在這關係中特別要避免的,是不要將彼此分享的內容傳給其他人知道,因為信任是需要時間的培養,然而信任的破壞卻是很快的,甚至很不容易再恢復。

上禮拜天有繪畫小組在約翰館展覽,禮拜天下午在教會一樓大廳有開幕茶會,聽到這群姊妹們在教會一起畫圖,分享生活點滴,一起團購好東西等等,我相信姊妹們的屬靈夥伴就像這樣,會是更寬廣、更有創意、更多樣的呈現。因為在我的觀察中,姊妹們一起更容易分享內心的話,珍惜美好的時刻,能一同做些事情,再帶出信仰的陪伴和關懷,就樣做就是去找到屬靈夥伴,如果沒有去嘗試的話,實在很可惜。

我也要問我們當中的姊妹們,在這教會中有沒有妳的好姊妹?當然不是說妳不能有幾位哥倆好的男性屬靈夥伴。但在姊妹們,妳們在教會中有沒有妳的好姊妹?或妳是否看見一些年輕姊妹需要被陪伴?耶穌是否呼召妳,去聆聽、關心比妳年輕的姊妹們?妳是否期待,有一位屬靈的大姊姊,願意聽妳內心的困擾、能夠信守秘密,又能為妳禱告呢?

等一下,牧師邀請我們大家自己禱告,也作為回應今天信息的默想和行動。
1.關於敬拜—敬拜需要預備,也需要化為具體行動。讓我們效法那血漏的婦人,如同她渴望摸著耶穌,如同她述說耶穌在她身上奇妙的作為。

2.姊妹們,妳是否在教會中找到屬靈的夥伴、屬靈大姊姊,或成為別人屬靈的大姊姊呢?如果有,請為此感謝並好好珍惜,或能進一步約時間固定見面分享。如果還沒有,在禱告中求上帝賜下這樣的機會。

我們一起來禱告。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