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上帝之子的耶穌

 

馬可福音1:1一開始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也是今天的主題。

1980年代開始牧會,當時在長老教會開始如火如荼的有兩條路線,一條是禱告山運動,另一條是街頭運動。當年有靈命更新運動,連我都會被問「你重生了沒有?屬靈生日是哪一天?」、「你被聖靈充滿了沒有?」讓我很難回答。現在台灣的教會開始強調復興、翻轉,希望找到最容易讓教會聚會人數增加、信徒增長的辦法。但我們在30人的教會做禮拜,跟在300人的教會做禮拜,究竟有甚麼不同?即使我們在台灣的「大」教會聚會,也比不上趙鏞基牧師的教會。在大教會講道,一上台鎂光燈就強到眼睛睜不開,這樣就比較好嗎?

我曾經在嘉義東港教會牧會,當地最有名的是燒王船。那邊信徒的口頭禪是「喔,主耶穌啊!」連買一輛新的摩托車,都會來請牧師為新車禱告,就好像其他人請王爺開光一樣。所以我只好為新任的司機(信徒的小孩)按手禱告,但這就讓人不禁思考,究竟我們只是追求速成、發燈具給信徒去做光,還是真的栽培門徒(有機的)成長?因此,我決定帶大家回到馬可福音第一章,重新定睛在基督,謹慎來建造(起造)

馬可福音一開始提醒我們要回到上帝的兒子,因為這個道成肉身才是福音的起頭。保羅每一封書信都是用「耶穌基督的僕人」開頭,表明自己是耶穌基督所設立的使徒、是傳福音的人。同樣的,我們也應該重新回到生命的本質,成為神的兒子,也看見神的兒子道成肉身,成為眾人的僕人。保羅自己牧會也說「我今日成了何等樣人」、生死都在乎主。

我自己是第三代的基督徒,因此我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甚麼時候「重生得救」。之前甚至有論壇報記者來訪問我,可能上一個禮拜是訪問黑道出身的呂代豪牧師的見證,結果拿同樣問題來問我,甚麼都不問不出來,讓訪問的記者完全曉得怎麼寫。但我從小就很喜歡主日學,高中就開始教主日學,甚至教過許承道牧師。我本來想要當企業家,但後來有一天早上我就有個感覺,彷彿上帝跟我說,「要在台灣傳福音,有誰願意去?你願意去嗎?」因此,我就有一個新的想法,就是要去傳福音、做牧師。那天去新店教會做禮拜,結果公佈欄只剩下一張「台灣神學院招生簡章」,我就像撕紅榜一樣把它拿下來、去報名。後來我全家都很高興,爸爸可以當「牧師公」、二哥可以當「牧哥」。這是我的蒙召見證。

由於我們成為基督耶穌的僕人,我們雖然一生只有幾十年,卻能跟歷世歷代的聖徒一同活在上帝的旨意之中,在基督裡與上帝同工也同行。上帝施行拯救,我們也有機會參與在其中。今年慶祝馬偕來台150週年,我1986-1997年有幸在淡水教會牧會,牧師館看出去就是馬偕登陸之地,能跟歷史的巨人對話。而誰知道,立威廉當年返國述職決定搭火車,就有機會在加拿大的牛津做宣道的見證,以致影響年幼的佐治(George)立志成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第一位)宣道士,後來經日本來到台灣。

我到聖望教會牧會,有機會傳承孫理蓮師母開創芥菜種會的心志,2003年到東港教會雖是一時的感動,卻是跟馬偕同來台灣、首位去台東宣道的李庥牧師所創立的。同樣的,我們其實沒有那麼偉大,都只是傳承前面歷世歷代聖徒的工作而已。相反地,我們不應該只是一味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或是任何目標群眾(像老人族群?!)的喜好,而是讓他們看到耶穌的榜樣來跟隨。

66歲跟東港教會說要退休,他們問我之後要做甚麼,我說不知道,但上帝會帶領。但我後來看電視劇「深夜食堂」,就覺得上帝呼召我也開一家深夜食堂,來滿足半夜肚子餓的需要,也陪他們聊一聊。果然我退休後,就被邀請去專職關心牧者,最近甚至陪伴幾位年輕牧師,聽他們講牧會的難題。有兩位決定離職的,我也希望他們帶著祝福離開,而不是帶著狼狽離開。

將你前面的道路交給神,你的生命就會參與在神的歷史中,帶來不一樣。當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的時候,他就看見天開了,神的聖靈像鴿子降在耶穌身上。當我們把生命交給主的時候,我們就能看見天開了!不必去參加「天國敬拜特會」,或者是需要某個名牧師按手禱告(或加持?)。不然,即使你被聖靈充滿像被電到一樣,很感動,之後卻沒有獻身的行動,又有甚麼用?

到馬可福音1:11為止,短短十一節就把三一上帝都表明出來。希望我們能從這邊看見福音的起頭,而不只是把一些傳福音的方法或策略當作福音本身。下一堂我們會開始看「連耶穌也會受試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