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雲彩般的見證人

 

前言

下個禮拜天下午,有馬偕來台150週年的聯合慶典禮拜,不知道有多少兄姊會一起來參加呢?

每次談到北部宣教,大家總會提到馬偕,現在去淡水玩,也一定要去淡水河邊跟馬偕打個招呼。許多人甚至都要去馬偕的墓園走一趟追思一下。提到馬偕的標誌,大鬍子,拔牙工具,如果玩猜人物的遊戲,幾乎可以想像「馬偕」應該是最好猜的人物了,因為他的特徵十分明顯。大家也總是常常傳誦關於這些馬偕的事跡。不過就像我一月底講道分享所提到的馬偕,那個關於馬偕心裡真實的軟弱與歡喜,不知道我們知道多少呢?就像是我們常常看著許多聖經人物,他們看起來都是那麼的有信心與勇敢,事實上,如果我們真的這樣看他們,會失去真實認識他們的機會,也會忽略了,他的生命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地方。畢竟他們為上帝擺上的生命,從來都不是為了讓後代子孫紀念,或是成為地方吉祥物,而是他們總是在自己的軟弱中,因為經歷上帝的帶領,而成就了令我們敬佩的許多工作。

 

希伯來書中聖經中前輩的腳蹤

今天的經文希伯來書十二章一節,大家常常都能在告別式的場合聽到。經文中提到「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總是那麼激勵著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因為知道先我們回天家的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美好,也加入了信仰前輩的陣容中。不過經文不是只有這句,這段經文,後面接著寫著「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聽起來,這句話不只是激勵我們,也在提醒我們,現在生命中若有困境的,要因著這些信仰前輩的腳蹤,學會放下。感覺這段經文,還有更多要提醒我們的地方。或者我們往前看十一章,確定一下這段經文在說甚麼好了。原來十一章說「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這很明顯是對著遭受苦難逼迫的人所寫的話,真的是對著今日我們說的嗎?

 

   希伯來書對許多學者來說,都是一個十分不容易閱讀的一卷書,其中作者與寫作年代,更是沒有最終的結論。但是大家普遍認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希伯來書作者寫作的目的,正是為了安慰勸戒,甚至提醒一群遭受極度逼迫,在為上帝國擺上生命,卻短時間看不到盼望的人所寫的。沒錯!如果我們總看到每個福音宣教事工的成就,我們很容易沒有看見擺上生命代價的宣教前輩,他們生命真實人性嶄露面貌下的失望、孤獨、欣喜與等候。這個時候,我們以為前人的見證,是那些看得見的豐功偉業,但是那些沒有成為檯面上人物,遭受迫害甚至死亡的人,他們的擺上難道沒有價值嗎?希伯來書的作者說,看著耶穌吧!耶穌藉由死亡成全了上帝的工作,「被逼迫甚至死亡」是跟隨基督的人,得面對那生命最深層的呼召。當我們期待信仰的見證人,是美好的工作時,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不是!是受苦的人,成為了福音的見證者,這見證了上帝主權的展現,也見證了為著上帝國所擺上的一切,不會白費。

 

也就是說,希伯來書說「來11: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正是對著在面對上帝國臨在盡心擺上,卻因為困境大到差點無法承受的人們說「當知道這些困難,是必然的,是真實的,也是我們願意擺上代價所要承受的。」

  

關於馬偕

是的,我們很容易述說著馬偕行動所帶來的價值。他創建了「滬尾偕醫館」,是台灣北部第一間西式的醫院。引進現代化的科學教育,設立學校、培育人才。最重要的是讓婦女有機會受教育。他建立了大約60間的教會,甚至讓過去許多反對過他的人成為他的學生,成為台灣基督信仰本地宣教師培育的推手。事實上他還引進蘿蔔、花椰菜、敏豆、甜菜---等種子,增加農村之生產;並引進水蠟樹、變葉木、相思樹美化生活環境。

 

   不過如果我們進入他的日記,認識他,我們會發現,他在上帝面前,每一步都十分辛苦,也遭遇了極大的挑戰。

 

十字架的道路

我們上次提到,馬偕剛從舊金山出發,在碼頭還不認識任何人的時候,在1871/11/1的日記是這樣寫的「我寧可關上門留在房間,反正也沒有人會注意到這可憐的我」。而雖然3/9剛踏上淡水的時候,發出了經典的讚嘆「我之前沒有人在此服事,噢!值得讚美的上帝啊!我的心裡高興到真想要拍手。」不過到了4/6,馬上意識到他將面臨許多的挑戰,只能透過再次地宣告,來加強自己的意志,他說「請上帝幫助我,今天我再一次決志要對你忠誠,我已經預備好在所揀選的土地上為你生,為你死,所以請幫助我,上帝。」12/10進入原住民部落,那真的是一個充滿未知與危險的地方,他的日記中寫著「現在已經處於原住民的中間,何時碰面何時就有可能死亡。」

 

   宣教的道路,是充滿著死亡與困苦的,馬偕日記中1873/6/26提到了差點被暴漲的溪水沖走;1874/4/23提到了「我們身處於一個危險的地方,許多漢人在這裡失去他們的頭顱。」1877/12/14有一群人聚集在教會前面,威脅要毀掉教會;1879/2/6甚至有人抬出跟我長得很像的假人拿去燒掉;18799月的某一天,我甚至差點掉到橋下的水裡死掉。

  

事實上一定有更多不容易的部分,但是從馬偕在1874/10/17日提到的「發燒,度過悽慘的一夜,一定不要抱怨」的紀錄可以知道,他總是抱持著樂觀,盡全力擺上,一步一步地完成上帝對他的呼召。

 

宣道路上的喜樂

當然馬偕宣教的過程也有令他充滿鬥志的描述,譬如他學習語言的時候,1872/1/9他禱告著說:「今天,噢!主啊!我要將自己獻給祢。但是這個語言擋在我和住民的中間,如不將它移開就是死亡。所以請幫助我,上帝!」接著就是幾個月學習的過程。1/29,他說「我想學100個新字,我想複習到它們就像老同學般的熟悉,但是我覺得這些字真難以捉摸」。2/1他說「我對著100個新字說,我希望它們和我相熟。」2/7他提到「我將另外100個字,收藏到我這可憐的頭腦的某一個角落。」3/1他表示「我拼命的再學習100個新字,心裡真正感觸很深,越熟悉困難就越大,每新學100個字,就比先前更困難。」3/20他又提到「我用盡所有的力氣來學習語言,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方法。決心、堅忍和持續地複習。我相信終有一天會成功,所以,求上帝幫助我。」一直到4/18他終於感受到那一絲的成就感,他說「我讀聖經,解釋經文,提出問題,然後唱詩禱告。我發現自己非常的自在,可以沒困難的表達看法。」

 

 

而宣教工作中帶領學生的片段,也有令人十分感動的紀錄。1872/4/19他提到「阿華第一次到我這裡來,我發現我很喜歡他,他讓我整個晚上都為他禱告」,接著4/20之後,他接著說:「阿華帶著一個秀才來找我,我隨意盡我所能的回答他。4/22阿華又帶著六個讀書人來。我已經準備好,我將戰場推向他們的陣地,攻擊他們的系統和他們的宗教信仰,道教、佛教和儒教。他們正像讓雷擊打,只停留一回兒就離開。這讓我想要整晚準備下一步攻擊。4/23阿華又帶了人來,當他們攻擊基督教時,我反問他們對此了解有多少?我繼續反問他們對自己的三種信仰又了解多少,他們很快就放棄了。我當晚也沒有睡覺,研習古經典。4/24阿華又來,我從來沒有如此熱切的期待和盼望想要與他們辯論。這一天阿華決志信主。5/5阿華與我一起生活了許多天,他的信仰堅定,縱使眾人對我們丟豬糞、石頭。這卻讓他的心意更堅定。喔!主啊!有比一個人,一個堅定且有決心的人,更能鼓舞人的嗎?」

 

而當我們翻到11/25他日記中寫著「跟隨我的青年增加,清晨與一群年輕人一起工作,迷人的時間過得很快,這多麼接近我心裡所想的啊!正像我從加拿大一路前來時所祈禱以及盼望的情況,現在完全實現。」宣教的道路中,困苦中看見盼望,在一點一滴的成就中,經歷與上帝同工的美好,這是是真實的馬偕,也是希伯來書中那真實雲彩的見證人,訴說著在時空處境中的限制、痛苦,也因為上帝的作為,見證一點一滴的感動與美好。

 

關於宣教

沒有宣教行動福音難以傳揚

沒有前人宣教的行動,我們今天根本不可能有機會認識上帝。但是當我們選擇了信仰,決定依靠上帝面對生命各樣需要的時候,我們卻很容易忘記宣教。台語有句話說「生食都無夠,哪有通曝乾。」許多人覺得面對生活需要的忙碌,總是讓人焦頭爛額,怎麼可能還有時間和機會談宣教?但是當我們總為自己而活的時候,將沒有人能夠回應耶穌吩咐我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這句話。使徒行傳中,在耶穌升天後,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甚至許多人變賣了所有的一切,就為了等候耶穌的再臨,不過因為司提反事件,耶路撒冷大逼迫,將他們眾人打散,也因為那一刻,福音大量的開始向四處傳去。許多學者認為,這是上帝的工作,看起來是基督徒受到逼迫的時刻,卻也是福音擴展的時刻。我不喜歡這個解釋,但是這也提醒我,如果我只為自己活,難道上帝真的要使用苦難與逼迫,才能讓我回應他「將福音傳出去」的使命嗎?

 

短宣取代長期的宣教計畫?

而近幾年,短期宣教成為了許多青年喜歡參加的活動,尤其是有機會出國看看,體驗不同生活氛圍的短宣,更是許多青年有機會就想試試的。畢竟時間可控,參加完就離開,又能看看不同的世界,也有機會回應宣教的需要。可謂是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一舉兩得的事情。不過就宣教現場來說,有時候能有一群人,願意在一段時間帶進活力與資源,刺激偏遠地方活絡的氣氛,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更多時候,沒有計畫,一年一次,甚至帶入沒有規劃的大量資源,帶來的破壞更是可怕。曾經有偏鄉的孩子,看到不知道第幾個來帶領他們暑假營會的團隊,很直率的說「你們的禮物,沒有之前來的好。」當短宣成為了教會「宣教系列的活動」,不是與當地傳道人有計畫的配搭,甚至在資源與人力上,尋求最好的配搭的時候,那麼我們看似「宣教」的活動,不能說沒有意義,只是這樣帶來的影響力,是真的十分有限的。

 

計畫與傳承,讓宣教行動發揮影響力

   一個好的宣教行動,包含著強力的後援、委身的第一線同工,還有長期完整的計劃,並配合適度的彈性與調整。其中對於宣教場域的認識,長期的關心與連結,更是十分重要的。教會過去暑期辦理了福音隊與服務隊,許多人都搞不清楚,這有甚麼不同。其實,這正是因應不同的宣教場域,我們所做的不同的宣教工作。

   首先是服務隊,其實過去教會有很好的福音隊傳統,不過因應過去期待與鄰近的金華國中在福音事工有連結,所以教會發展了服務隊的模式。這樣的模式,是藉由教會願意配搭的青年,進入金華國中校園,帶領這些國中的孩子走入偏鄉,以偏鄉服務的模式,建立工作關係,並經由活動中的詩歌分享與生命帶領的影響力,讓我們所接觸的孩子有機會進入教會,甚至感受到基督信仰美好的樣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雖然學校一般對於宗教是很敏感的,但是對於地方宗教的習俗,接受度還是比較高的,譬如每年學校都會辦理帶著要考會考的孩子,去廟裡祈福的活動。但是就我們生命教育的事工,因為大環境對於基督信仰的理解不同,進入校園也成了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這個時候,當我們成為帶著孩子進入偏鄉,進行服務學習,並透過一起準備,一起服務的過程,讓參與的孩子,有機會多少接觸一些福音信仰,是這個事工我們很深的期待。當然過去也曾經想努力,如果我們的偏鄉服務學習,不只是服務學習,甚至還能跟當地的教會,有更深的結合,期待能帶出更好的果效,讓這個宣教事工,不只是我們與金華的孩子,也帶來我們服務當地教會的幫助,很可惜,這部分,因為許多原因,目前還沒有很成功。

 

  而因為大家對於服務隊模式的不熟悉,加上服務隊的同工主要是以招募青年為主,對於過去美好的教會傳統,讓大家動員起來,一起來為需要的偏鄉教會付出的模式不在。幾年裡面,期待恢復福音隊的聲音,總有同工不斷的提醒,前年我們前往了水林教會,大家有了很好的第一次。本來去年籌備了好一陣子,將前往苗栗的達比拉斯原住民教會一起辦理兒童營會,但是因為疫情,暫停了這個計畫,期待今年,能重整旗鼓,兄姊再一次來關心,讓我們能慢慢的建立對原住民部落教會的持續關心與宣教。

 

   事實上,不論是福音隊或服務隊,這幾年我們面對極大的挑戰,那就是我們或許可以招募夠用的同工,但是我們的確沒有能夠一起持續關心這些事工的夥伴。不論是服務隊中,每年都好不容易招集了足夠出隊的同工,但是隔年依然得重新招集,重新訓練。福音隊雖然因為重新起步剛開始,但是真心期待,兄姊的關心,甚至願意參與籌畫,讓我們的宣教工作不只是有做,更能發揮培育後代,祝福宣教地與福音傳揚的使命。

 

不停止的宣教行動

   和平教會長期以來,都因為保有宣教的使命,不論是在教會中的社區長輩事工,或是對於許多過去培養的傳道人,今日於各地福音工作的關心,都令人十分稱讚。其中有許多的兄姊,雖然沒有參與在這些事工中,但是在自己的職場裡,除了工作,也見證基督的美好,甚至陪伴職場中遭遇困苦的人,不論是為他們禱告,陪伴與協助,做了很多美好的職場宣教。

 

   不過我們也得面對一個實況,宣教是一個長期需要規劃,需要委身,甚至需要一代一代培育同工的工作。這當中,我們必然一起經歷等待、失敗、痛苦,甚至看起來短期沒有甚麼成果的遺憾。但是如果我們無法持續參與,甚至鼓勵我們的孩子認真的面對,那麼我們不只是失去了敬虔的下一代,我們也失去了回應耶穌呼召「使萬人做我門徒」的使命。

結語

   今年紀念馬偕來台一百五十週年,我們最不需要的是對馬偕歌功頌德,因為上帝會紀念他手所做的事情。我們需要的是承接馬偕的意志,讓福音在台灣繼續發芽茁壯。馬偕在人生最後的時期,於1900/11/30日記中寫著:「一些事告訴我的心靈,我將會再次在北福爾摩沙傳道。耶穌掌權!」我們知道,他接下來的日子,身體狀況越來越糟,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不過當我們承接著馬偕所領受的福音的使命,當我們願意接起這個傳承的使命,那麼聖靈的工作,必然會讓馬偕所領受福音的風,繼續吹向台灣的每個角落。

 

1932年有人訪問馬偕的兒子談到,馬偕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

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的生趣在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

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

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

在大浪拍岸的聲響中,

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

找到我的歸宿……

有林鴻信牧師改編的台語歌詞在各地傳唱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專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歡喜攏在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孔隙觀望全地,

波瀾大海中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通割離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心未通割離的台灣啊!

我一世的快樂攏在此。

盼望我人生中的續尾站,

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蔭影的裡面

找著我一生最後住家。

願我們能承接這樣的情感,在面對國際情勢緊張的此刻,願意一起來回應耶穌「使萬民做我門徒」的使命。讓雲彩的見證人,不只是我們的安慰,更是我們願意承擔的使命,讓我們的生命,成為後代子孫上帝恩典的見證人。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