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9日 星期日

在基督裡合一

經文:以弗所書四章1-10節                  
日期:二○○一年十二月九日
主講:連嫣嫣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首先很感謝上帝,待會講道後將要舉行聖禮典。今天我要為五位弟兄姊妹洗禮,一位弟兄堅信禮。在我們禮拜四談道的時候,和這六位弟兄姊妹一起分享他們的信仰歷程。其中有一位姊妹說:「洗禮就好像結婚,是一個決志,作一個決定。」因為談戀愛後,都需要作一個決定。我表示,我們教會對一個弟兄姊妹,願意在眾人和上帝面前,來告白他們的信仰,是相當鼓勵的。我告訴他們說:「洗禮就好像孩子從醫院出生,是父母親所親生的,但若是久放在醫院,不抱回家中,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一個嬰孩雖然在醫院出生,因著是父母親生的,所以歡歡喜喜將他抱回家中,將他養育長大。漸漸懂事,漸漸知道領受父母長輩的疼愛以及父母長輩的訓示與教導,漸漸他長大後,也知道要如何分享這份愛,將這份愛傳揚給別人。」保羅在以弗所書所要表明的教會這幅圖畫,即是如此。是將一個決志要跟隨主的人,視為一個寶貴的嬰孩,帶回家中來保護、疼惜、養育他,使其成長,知道要負責任,享受他的權利,盡他的義務。這是保羅要表明上帝放在人類身上,一個永遠的計畫,是使用教會來完成上帝永遠的計畫。

以弗所書中,保羅自己領受的啟示而畫出來的這幅教會的圖畫,用現代的語言稱之為「有機體」。教會,不只是一個建築物而已,而是一個有生命力、會活動且會成長的有機體的教會,這是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一章至第三章所描繪出來的一幅圖,是上帝所啟示於他的。上帝永遠的計畫,是要使人類跟隨祂,藉由耶穌基督的寶血,賞賜給人新的生命。然後,這個有機體會長大,這個教會會成長,成為一群新的社會,一群新的團體。今天我們所讀的經節以弗所書第四章第一節至第十節,要深入探討保羅他將這個教會--上帝所啟示給他的這個形象,更具體化地來談到教會裡的一份子,這個整體裡的每一個成員,他的生活品質與生活特質是什麼?一個成為保羅所形容的有機體裡的組成份子,具體的表現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來看教會合一的品德,也就是教會信徒的特質是什麼?保羅在一開始,他就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為什麼他要勸告當時以弗所教會的會友之前,他要先說我是一個受監禁的人,我是一個被囚的人?對保羅而言,他的身體是被捉拿的。但是,這句話「一語雙關」。可以說他是被捉拿的,是因為他是上帝所差遣的一位使者、傳福音的一個使者。他甘願為了上帝的愛被束縛,他和耶穌基督連結,他願意為了上帝且忠心傳福音而被抓。因為保羅他是一位看見合一教會之意象的人,他為了這樣一個合一教會的意象,他甘願被抓、甘願受綑綁、甘願失去自由、甘願為著基督所交托給他的使命來行。他有這種成為使徒的權威,但是他更擁有的是願意為了主的福音來受辱的心志。與主相結連,而對以弗所教會作補足和勸勉。

                    現在,我們要來看上帝要我們享受這個合一的教會,但卻不是要我們勉強來作的。不是一個條件,也不是被束縛地作,這樣才稱為基督徒。上帝愛的旨意,藉由保羅得到的這個啟示,邀請我們一起享受在合一的裡面。保羅詳細舉出四項重點。我們可以看到保羅所提的要謙虛、要溫柔、要忍耐、要相愛。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我們身為一個基督徒,特別是今天,有人決志要受洗。這些會成為一個基督徒的特質,是保羅在禱告中所得到的意象。教會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教會?在第一章至第三章,他很詳細地說明。甚至,到最後他說,上帝透過耶穌基督所賞賜給我們的愛,那種長闊高深,是超過我們所能測度的,亦是我們不能想像與數算的。但是,更具體而言,那這樣合一的教會,具體的生活準則要如何活出來呢?

                    第一點:謙虛。這個詞在希臘原文中有卑賤、卑微的意思,所以許多希臘人不喜歡使用這個字,因為這個字是很下賤的一個用詞。而保羅為何使用這個字呢?凡事謙虛,實在是不容易想像。因為對於身為一個基督徒的人而言,上帝的意思是要我們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是污穢的人,是不值得上帝疼愛的人。但是上帝卻如此愛我們,使我們得以親近祂。所以,我們只能用謙虛來回應上帝。

        第二點:溫柔。這個詞的原文很不容易以英文翻譯。因為它的意思包括了一個溫柔的人,他是一個被上帝掌管的人,是願意降服在上帝主權下的人。在適宜的時機生氣,在不適宜的時候,他不生氣發怒。這個溫柔原文的意思即是如此。很難用我們台灣人的語言思考模式來詮釋。因為我們會認為溫柔代表了柔弱。但是,原文的意涵卻非如此,而是清楚地知道我們是降服在上帝面前,由上帝來掌管我們。我們是個溫柔的人,是因為我們明白管理我們生命並在我們心裡掌權者是我們的上帝!

                第三點:忍耐。保羅談到這裡的時候,相信他去想到耶穌基督對自己是如何地忍耐。上帝透過耶穌基督的愛,永遠不棄絕我們。這個忍耐的意思,是包括我們對一個人永遠不失去耐心,要帶領他來到上帝的面前。保羅親身體驗上帝對他的愛,透過耶穌基督對他的呼召,他過去是一個欺壓、捉拿基督徒的人。但是耶穌基督對他的忍耐,對他的引導,使得他藉著耶穌基督的光,要來降服在主耶穌的面前,而後成為外邦人的使徒。這樣的經歷使他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忍耐,即是上帝對他永遠不會失去耐心,因此他也要對人永遠不失去耐心。

                        從忍耐中,我有很深的感受。我在青少年時期,有很多的想法,許多自以為是且想去完成的事,因而努力地去實行。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為一位母親、一位教會的牧者之後,就愈深深體會保羅所說耶穌基督對他的忍耐,是如何讓這樣的忍耐在耶穌基督的愛裡,成為一種身為基督徒的品質與特質。這種忍耐是一種永遠不放棄的耐心,不失去耐性。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對我們付出這種永不放棄的耐性。有養育我們成人的父母、學校老師、抑或是我們工作上栽培我們的長輩、主管,對我們永遠有著不失去耐性的指導。在座有我過去的牧長、同工以及輔導,我想到輔導為了引導我們願意讀聖經、願意禱告,不知道用盡了多少的耐心。猶記得,我剛進入青年團契的時候,雖然我從小在和平教會長大,但卻直到青年團契才認真來追求信仰。我初接同工,但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一位姊妹告訴我,你來作司庫,而我疑問司庫是什麼樣的工作?她說:「司庫是管理金錢財務的。」我說:「我不會算錢,我是中文系的。」但是她說:「沒關係,你只要忠心禱告,祈求每個月的月定奉獻都有穩定的收入。」於是我就很忠心地學習。我也很感恩,雖剛進入青年團契,而能成為一個小同工(雖然牧師常說同工沒有大小,但那時我是小同工。),我記得我去參加大甲靈修會,范姐邀我一起禱告。當時約十點半左右,所有安排的行程都已經結束了。直至後來我才知道,她是一個一個將下學期要接同工的弟兄姊妹都邀請來禱告。她問說:「你要如何作你下學期的服事?」而我卻不知如何收錢、不知如何算錢?但是,就從現在開始來學習。    後來我自己成為牧者以後,教會在主日禮拜要開始之前,我有一個很自然的動作,我會將中間一排的椅子排列整齊,而這個動作是從商牧師而來。我還記得我以前在教主日學的時候,是在禮拜之前,所以小孩子會把椅子弄得東倒西歪。每一次,商牧師都會將椅子重新排列整齊。而從這樣的動作當中,我看見牧師以極大的忍耐來看待這些孩子們。以致於我後來在教會禮拜之前,我也會很自然地巡視一下椅子。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累積起來,便可以成為上帝所喜悅我們基督徒重要的品格。

            第四點:愛心。我們知道在聖經中所使用的「愛」這個字,特別是父上帝的愛。在希伯來文裡「愛」有好幾個字,其中特別是男女之間帶有性關係的愛。第二種則是友情的愛,是很好的朋友之間所擁有的那種溫暖的愛。第三種,是家庭的親情與仁愛。但最重要的愛,則是聖經中時常提起的父上帝的愛。這種愛是永不捨棄的愛。基督徒的愛,也是一種有感情的愛。我相信,有時我們的愛,在這樣的環境裡,很溫暖、很相愛。而且即使我們遇到艱難時刻,這種愛也不會就消逝不見。因為天父的愛不只是一種帶有感情的愛,也是意志的愛,是一種堅強的意志與力量。對於一個不可愛的人,我們仍然愛他。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依然要保有這種永遠不棄絕的愛。對每一個人,我們都要保有這種愛人的心。這是天父上帝要我們基督徒常存的心懷意念。    而這四種基督徒人生重要的品行:謙虛、溫柔、忍耐、愛心,以致於我們得以進入保羅所說的相和、和睦與和平,是人與人之間和好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是靠我們自己,乃是因為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耶穌基督。在以弗所書中,保羅一再要表明,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中間,原是有隔絕與阻礙的。我們無法親近這完全純潔、全能的上帝,但因為耶穌基督在我們中間,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獻上自己的生命,透過耶穌基督,我們得以在祂的裡面,行走祂的道路,我們才能與上帝和好。而什麼是和好呢?這種和好,是耶穌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起來,這種和好與合一,才是教會真正的記號。而這個記號,透過耶穌基督的犧牲,讓我們可以親近祂,特別是我們可以與我們所敬畏的純全、聖潔的上帝和好的時候。這就是保羅一再要表明在合一教會中一個重要的品行與特質。     
                  然後,保羅又繼續說,這可以讓我們教會合一的特質,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他連續用七點來說明。我們是一個身體、一個聖靈、一個盼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我們在合一教會裡所倚靠且我們所敬拜的是三位一體的上帝。因為基督是頭,教會是身體,所以教會的合一非常的重要。不只是行政上、人的組織上,更需要的是一個建立在相愛、彼此扶持的教會裡面。我的教會在昨天舉行年度會長會議,將明年度所有要執行的事工,開會來作協調與溝通。在這過程中,我有很深的感受。很感謝上帝,每個團契都會提出它的事工計畫。但是,我們知道在事工計畫的背後,要提的是什麼?是預算。有很多團契,當有舉辦活動的時候,就會有預算的需要。無論是教育組、關懷組,還是社區組。我的教會舉辦許多社區的活動,因而提出很多預算。主日學老師亦有二十幾位,在教會裡面有組織,有行政,身為行政組的人要管理財務。在協調中,我發現有些團契的計畫很多,所以他們所需要的預算也很高。而長執在做審核的時候,也有長執會提出疑問,團契人數不過十幾位,為何一年需要花費那麼多萬?過程中,有人想要表明的是我很熱心參與事工,而有人看台灣經濟不景氣,猜想說不定未來三年,我們的收入會愈來愈少。但又有人對這樣的人說:「你沒信心!說不定會愈來愈多。」在這個時候,居然有團契表示,不然我們將預算一萬元撥給需要的團契。這樣不顧自己本位需要的情形,令我很感動!

        我還記得,我剛成為女傳道的時候,我們組織了女傳道士會,不是很正式。因為在十幾年前,成為女傳教師是屬於少數的。一年中有一次或兩次聯合的禱告會。一起分享牧會工作的點滴。這組織很小,所以同工當然很少。分配的時候,大家就隨意地分配,你作聯絡、你作會長、你作會計等等。但是,有一位我們所邀請與會的男牧師,他說:「我覺得你們的聚會很特別,是什麼地方特別呢?你們大家竟然都說,不然這項事工我作。」他甚奇怪疑惑,因為他參加過的會議,很多情形都是大家說,不然這個你作啦!指頭都指外面,不指自己。其實,當你作指向別人的動作時,有三隻指頭是指向自己的。所以應該是要自己作。在過程裡面,我發現,特別是昨天的協調會中,雖然有人為了預算,心情很難過。也有人說他願意將他所需要的預算,撥給另一單位的需要來使用。這是因為基督是頭,教會是身體的緣故,絕不是行政上、組織上十分完整,亦不是機械式的合一。乃是因為有愛以及彼此扶持合一的關係在我們中間。以致於一個會議,可以很順利地完成。

            在這裡保羅又再一次提到教會合一的基礎,是因為有一位上帝在我們當中。透過耶穌基督流下寶血,賞賜給我們盼望。因為主耶穌他成為教會的頭,他成為一個奴僕的形象,他是主。早期的教會,最喜歡用的一句話就是「耶穌基督是主」。當他們說主的時候,其實,相對地來說,即是承認自己是個奴僕,自己是個受上帝疼愛的奴僕,但我卻可以和我的主人同行。我是一個奴僕,但當我承認耶穌基督為主的時候,我就有君王的兒子-王子的地位。基督徒將自己完全交托給主耶穌,這是一種信心的倚靠。所以,基督徒生活的品質,在保羅所說的話裡,不是指一種信條或規條。而是一種信心,一種完全交托給主耶穌的順服與行動。    早期的教會中,洗禮多為成人的洗禮。在那個時候,加入教會的人,都是從一種非基督徒的背景、非猶太教的家庭環境而來。所以,當一個人要受洗禮時,他是要公開承認我是一個基督徒。我知道,有很多弟兄姊妹,在孩提時代上主日學,但很多人卻在高中、大學時,仍然還不清楚,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基督徒。但在當下,你若承認自己是個基督徒,受洗禮的意思,就是要公開來宣告自己的信仰。我要在上帝面前,宣告承認我以耶穌基督為主。要加入教會,是要在眾人面前,承認耶穌基督是我的主。

                   最後,我要以一個實際發生過的故事來作結論。我最近閱讀一本書籍,名叫《疼痛》。這個作者是一位專門醫治痲瘋病人的醫生,痲瘋病嚴重的情形會導致病人失去他的手腳。而患病過程中,其實有一段時間,痲瘋病會使得皮肉毫無感覺,即使自己的腳撞倒石頭而流血,病患也無法感受得到。這位醫生花很多的時間來研究,也特別準備了一些鞋子,讓患者來穿,作一個記號。若撞倒會疼痛的地方,鞋子則會變色。給予病患這些種種治療與安慰、幫助的醫生。他在這本書的末了寫道:「因為教會在早期參與了許多痲瘋病人治療的關懷,我們長老教會亦參與在其中。但是,起初,大家還未作這方面的關懷時,很多人對於痲瘋病,都持有一種很壞的印象。好像動物有一個鐵的烙印、記號在牠身上。因為痲瘋病者容易在外表看出其特徵。所以,人們怕污穢、骯髒與傳染,以及那可怕的外表,因此有很大的排斥。」    這位作者在這本書中,寫了一個讓我深深感動的故事:「有一個人,名叫約翰,因為作者傳福音以及治療病人的地方都在印度,因此他一生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印度作痲瘋病人的治療工作。而約翰這個年輕人,他來到醫院治療的時候,病情已經非常地嚴重,因此他被人歧視。他的臉很難看,整個都變形,臉上也毫無笑容,肌肉又麻痺,且眼睛也幾乎看不到。這個少年人對於醫院的照顧十分不領情,他雖受到別人的照顧、關懷與治療,但是他的表現卻非常地差,給予作者很大的刺激。約翰會偷竊他人的東西,且對於同樣是身患痲瘋病症的人、身旁的朋友,態度也非常粗魯,甚至會和別人打架。他不將這些照顧他的人看在眼裡。而且,當有人勸誡他的時候,他甚至會絕食抗議!所以,大家都認為約翰無藥可醫了。但是,這位作者的母親也是一位宣教士,不放棄這個青少年,所以時常和約翰交談,並試圖引導他來信主並幫他受洗。但奇怪地是,在他受洗後,行為並無太大的改變,他仍然常常與別人爭吵打架,用難聽的言語來回答照顧他的人。作者不解為何約翰會如此?約翰告訴醫生說:『你們是因為在痲瘋病院工作,工作是有代價的,有薪水可領,所以才對我好。你們愛我,並不是你們真的關心我。乃是因為你們有錢可以拿。沒有一個人會喜歡看我這樣難看的臉,沒有一個人會愛我這種痲瘋病人。』其實他說的沒錯。因為德瑞莎修女也曾經待過痲瘋病院,她說:『我們有良好的醫藥,但是這些人最需要的是什麼?是被人疼愛、被人需要的感覺。』作者繼續說,約翰又告訴他:『你們和我一起做禮拜,是因為禮拜堂設立在痲瘋病院裡面,你們會和我一同做禮拜都是虛假的,因為你們在這兒工作賺錢。不然,你們試試看,(他大膽向醫生提出挑戰)你們將我帶去痲瘋病院外的教會,我相信他們不會讓我進去。』

                這位醫生掙扎許久後,經過禱告,他決定他要去找外面的教會負責人溝通,說明這位痲瘋病人的症狀,臉很難看、眼睛失明、一雙手如同雞爪。但是保證他的病情已受控制,沒有危險性。你們可以考慮讓這位病人來參觀嗎?經過教會中的各位長老討論後,決定可以讓病人來。而醫生仍繼續詢問,在領受聖餐的時候,病人是否可以參加?長老亦同意了。我們知道有的教派,聖餐中的杯是一個大碗,所有人一個一個輪流使用。我參加過澳洲的聖禮典即是如此。主禮者將碗傳遞給另一人時會擦拭一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約翰的身體病情很重,但他心裡的病更重。因為他向醫生提出這樣的挑戰。    過幾天後,到了主日,醫生便帶著約翰要去做禮拜。醫生很緊張,因為他無法想像,會友是否能接受一個痲瘋病人和他們一起領受聖餐。而且這兩個人的組合很奇怪,是因為在印度的地方,醫生是一個白人,而他身邊的是痲瘋病人,所以兩人站在印度人教會的門口是很奇怪的。當他們走入教會的時候,正好開始吟唱第一首聖詩。約翰也很緊張,手腳發抖,一直走進教會座椅的最後一排,這時,有一位會友,轉身看到他們,作了一件令約翰永遠難忘的事。這位會友隨即揚起嘴角,對約翰微笑。並對他招手,邀請他坐到身邊,一起和他吟詩、做禮拜。因而,約翰的臉色轉變,變得十分高興。雖然猶豫,但還是上前和那位會友一起吟詩做禮拜、參與聖禮典。這位作者說,藥物的治療以及有愛心的照顧、復健,舉凡他們所能作的都已經作了。但是,醫生發現,對約翰最大的轉變,竟是因為有一位陌生的基督徒,邀請了帶有殘疾的基督徒,一起來分享主的聖餐。這樣的舉動,讓約翰的人生真正地改變。禮拜後,他的人生充滿了歡喜、平安與快樂。

                        幾年後,醫生去到美國,有一段時間,又回到印度。那時,醫生去參觀一間工廠,這間工廠專門在製造打字機的零件。老闆對他說,我要向你介紹一位工人,他的作品得到全國第一名,得到全印度打字機的優等獎。當醫生走到工人面前,工人轉身,以難看的面孔展現笑容,但是醫生卻認定這是世界上最可愛、最具有光彩的一個微笑。因為這個工人,就是當初他所幫助過的約翰!」

                        什麼樣的愛會讓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有所改變?這是我們可以在教會、團契,並且在我們的服事上來學習的。讀經、禱告、彼此扶持,更重要地是我們可以在一個合一的教會中來分享主的聖餐。我相信,約翰生命中最大的轉變,乃是因為他確實地在主合一的愛裡,得到深深的感動!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