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青壯主日思想但丁的喟嘆「走到人生的中程,我察覺到自己已經迷失在黑暗的森林裡,正確的途徑怎麼也找不到了……。這森林是荒野、是險惡、是舉步維艱,要說出這樣的景象又是多麼困難?」《神曲:地獄篇》
1. 從「眾生相」看見人心的恐懼與憂慮世上怎麼會這麼多苦難?不是說「神就是愛嗎」?為何慈愛的上帝卻容許苦難存在呢? 想到這裡,不猶然也要像保羅一樣疾呼:「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必死的身體呢? 」(羅馬書7:24) 二、面對苦難的世界;逃避?(路9:28-33耶穌變貌) 耶穌帶領三位學生──彼得、約翰和雅各,上山去禱告。禱告時,耶穌容貌改變,衣服光亮潔白,而且摩西和以利亞出現與耶穌對談,內容是關於耶穌要在耶路撒冷以死成就的事。在猶太傳統中,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這兩位的出現,暗指耶穌即律法的實現,他就是先知所盼望的彌賽亞。彼得看到這光輝燦爛的時刻,內心非常興奮,他多麼希望能夠長久住下來,不要下山了。因此他建議在山上搭三座棚子給耶穌、摩西和以利亞。可是彼得卻不知道,他所看到的榮耀時刻,卻是耶穌以受難、釘死在十架上,來成就上帝使命的嚴肅時刻。這個榮耀的時刻是以耶穌生命的代價所換來的,絕對不是搭三座棚子住山上就可以完成,我們必須要下山,去面對世界的苦難。 三、經文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