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在家庭中成為見證--提摩太和他家人

 一、前言—關於提摩太和他的家人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在家庭中成為見證。延續先前成為福音使者的系列,透過提摩太和他的家人,以及聖經中的幾個家庭為例,來看看如何在現今台灣的家庭中活出信仰,在家庭中經歷主的同在。 提摩太是一位年輕的福音使者,他在保羅的宣教旅行中被發掘並受邀加入團隊,保羅在提摩太身上看到了極大的潛力,並提到他的母親友妮基和外婆羅以的信心,這兩位女性在他信仰的塑造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他堅定信仰的基石。 經文中有提到他的父親是希臘人,卻沒有多提提摩太有無兄弟姊妹,以及他的家人們對他加入保羅宣教團隊有怎樣的看法,這些聖經都沒有寫。 但就單從今天讀的這兩段經文,讓我們看見提摩太、母親友妮基和外婆羅以,一幅在家庭中信仰培育的圖像,真的好美,可以跟舊約的哈拿和撒母耳的家庭相呼應,讓人羨慕和期待。 也讓我們不禁想問,究竟什麼樣的家庭能夠塑造出一位青年門徒?在家庭中如何成為見證呢﹖前兩個禮拜是父親節,我收到網路上一部關於父親對小孩影響的影片,看完覺得印象深刻,讓我們一起來看這短影片。   二、回顧個人的家庭經驗 我要大家回想個人的家庭,你在家庭中成長的經驗:   1.家庭成員 首先,我們要思考我們的家庭成員。你是生活在三代同堂,還是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對你影響最大﹖是誰特別影響你什麼樣的動作、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呢﹖   2.家庭氣氛和關係 家庭氣氛是家庭成員之間互動的總和,它可以是溫暖的、和諧的,也可能是緊張的、冷漠的。你的家庭經驗是怎樣的呢?是親密的還是疏遠的﹖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家人相處,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3.家庭變遷 同時,家庭也是動態的,家庭會經歷各種變遷,像是孩子的成長、搬家、工作改變、退休和分離等,這些都會對家庭產生影響。在這些的變遷中,你在哪裡體會到上帝的引領和祝福﹖   三、從聖經中看家庭的意義和挑戰 除了提摩太和他的家人的美好圖像之外,舊約聖經中有許多的人物,像是我們熟悉的三代家庭-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生命故事,也可以說是他們每一代的家庭故事,我們也從這來探討家庭的意義和挑戰:   1.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首先,我們看到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和困難。亞伯拉罕的家庭並不完美,他與妻子撒拉因為沒有孩子而焦慮,甚至在撒拉的建議下,與使女夏甲生了以實瑪利,這導致了家庭內部的矛盾和衝突(創16章)。在以撒出生後不得不將他們送走,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深深的傷害(創21:14)。 以撒的家庭則是他的太太利百加偏愛小兒子雅各,而以撒則偏愛長子以掃,這種偏愛引發兄弟之間的爭鬥(創25:28)。後來雅各為了得到父親的祝福,在母親的協助下,不惜欺騙父親和兄弟,這導致了以掃對雅各的怨恨(創27章)。 雅各的家庭更是充滿了複雜的關係,他有四個老婆,12個小孩,導致了家庭內部的嫉妒和爭鬥(創29-30章),兄弟們因為嫉妒約瑟而將他賣到埃及,這對約瑟和雅各都是巨大的傷害(創37章)。真的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2.在信仰中帶來恢復和醫治 雖然在家庭中難以避免的造成傷害,然而,這些家庭故事也告訴我們,信仰可以帶來恢復和醫治。亞伯拉罕在信仰中學會了順服和信靠神,最終神賜給他和撒拉一個兒子以撒,並應許他的後裔將如天上的星那樣多(創21:1-3)。 以撒和雅各也在信仰中經歷了神的引領和祝福。雅各在與天使摔跤後,得到了新的名字—以色列,並且與哥哥以掃和解(創32-33章)。約瑟在埃及經歷了許多苦難,但他始終信靠神,最終成為埃及的宰相,並且與家人團聚,實現了神的計劃(創45章)。   3.上帝親自在當中引領 同時我們也看到,無論是亞伯拉罕、以撒還是雅各,他們的家庭都經歷上帝的同在,經歷上帝的應許和祝福。上帝在他們的困難和挑戰中,始終沒有離棄他們,而是引領他們走過每一個艱難的時刻。 這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家庭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和困難,只要我們信靠神,祂必會在我們的家庭中工作,帶來醫治和恢復。   四、從宏觀角度看現今台灣家庭的變遷 我在準備今天信息時,從提摩太和他的家人,到很快回顧舊約中這幾為人物的家庭所發生的事件,來瞭解聖經中對家庭的看重。但在同時也發現,聖經中的家庭形態和你我的家庭,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有必要再透過一些統計數據,幫助我們從宏觀的角度去認識現在台灣的「家庭」。 我們就從這個表,關於台灣家庭組成型態發生變化(民國90年、100年、111年):  ...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國裡

 前言 相信最近許多人都有在追奧運的各項運動,其中上週男雙羽球金牌的那一場更是全國瘋狂。事實上這對組合在5月復出,卻在泰國、新加坡和印尼三連敗,一度連奧運資格都拉警報。後來在巴黎奧運前只打了新加坡和印尼公開賽,但最終也只拿到2勝2負的戰績,此後, 兩人索性停掉四處在國外征戰,從6月就鎖在國訓中心專心備戰,經過一個多月沈澱後,即便在巴黎奧運男雙被列為非種子組合,不料兩人在一片不被看好下,決賽打到世界第一。網路上對他們的酸言酸語有許多,但是就結果來看,他們的努力總是得到好成績的。 這幾個禮拜也是對我有極大挑戰的時刻。大家都知道這十年來,教會與金華國中有服務隊的合作,事實上我們有許多優秀的青年,就是因為服務隊接觸教會,而進入教會的。這幾年我們開始將服務的場域轉移到資源匱乏的花蓮,前幾年我也都有跟大家分享服務隊的一些狀況。事實上今年是有服務隊以來,最挑戰的一次,因為這個模式,需要透過校內的老師連結,也需要青年同工的參加,更重要的是學校學生的踴躍參加,而這些缺一不可。不過今年這每一個環節,都出現了極大的挑戰。感謝主,最後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我們能夠繼續與金華國中合作,也透過過去接觸過的金華國中老師,調到中山國中當主任,而多了許多中山國中的學生。更是有機會透過長期合作校園飛颺團隊,連結了長庚大學光鹽社、新莊台福教會和佳美堂,而組成了一個很棒的團隊。 就在一切看似準備的差不多,台灣卻迎來了凱米颱風。這是自2016年強烈颱風尼伯特以來,第一個登陸於臺灣的強烈颱風。這個颱風對於在台北的我們,可能感受十分有限,不過看著南部淹水的災情,我相信許多人還是覺得十分可怕。事實上,就在新聞播報著各地災情的時候,我聽見了「台鐵崇德至和仁已中斷」這個可怕的新聞。因為鐵路是我們前往花蓮,讓學生家長能接受我們帶孩子們到花蓮最保險的一條路。當時是7/25日禮拜四,離我們出隊的7/29禮拜一,還有四天的時間。我馬上連絡主責的同工,討論我們接下來的行動。一開始台鐵對外的消息是樂觀的表示週日晚上就能通車。但是通過熱心聯繫的兄姊提供的消息,情況並不會那麼順利。所以我們經過多方討論,毅然決定暫停此次的出隊,並於7/30週二下午,召集這些認真用心準備的學生,告訴他們決策的過程,也感謝他們的用心付出,雖然這次的準備,並未能順利出隊。 這個暫停,讓我十分的難過,其中也有許多同學覺得很不甘心。或許最難過的是我們預定前往的瑞穗和花蓮紅葉國小的孩子們,聽說有孩子已經準備好要將參加營會的心得寫成作文投稿比賽。不過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我在禱告中,頻頻地問上帝:「你的心意是甚麼?為什麼在我們面對這麼多挑戰之後,祢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服務隊這樣的團隊,未來祢又將帶領我們怎麼走下去呢?」 就在週二下午辦理完這服務隊的最後一次聚會。隔天週三我家就發生大事情了。我太太彩鳳這個暑假在臺北市立大學有一個為期兩年寒暑假的課程,下週課程結束,就能得到相關的證明。不過週三上午,在走樓梯的時候,因為隨手回覆一個手機訊息,腳踩空,跌了兩階的樓梯,右腳踝骨折。當下彩鳳還沒有發現事態嚴重,直到下午,透過同學的提醒,我趕快掛馬偕夜診,帶彩鳳去醫院,醫師診斷需要馬上開刀處置。我們便辦理到淡水馬偕住院,並於周四中午完成手術,週五出院,接著就是彩鳳的輪椅生活。 如果這週我人在花蓮,彩鳳又骨折,這對我的挑戰必然更大。我雖然感謝上帝給我這樣的機會與時間能夠照顧彩鳳,但是我不會認為整個營會的暫停,是因為上帝要讓我好好照顧彩鳳。我依然會繼續尋求上帝的心意,不過我也相信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得著益處,這是真的。 聖經中的錯解 為什麼我說我不會認為營會暫停是為了讓我可以照顧彩鳳。因為太多時候,我們總會簡化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情,然後將上帝的工作設置了框架,好像上帝為了服務我們而行動。事實上我們在上帝的行動中,必然得到祝福,但是若是可以,上帝要我們看見的是祂更整全的計畫,而這是我們應該盡力追求的。畢竟我們都太容易陷入自己的限制、自己的以為和自己的理解,而錯估了上帝的心意。今天的經文就是一個這樣的場景。 這是耶穌復活前與門徒在世上最後一晚的互動。這段經文對我們來說都十分的熟悉,等一下我們要一起守主的聖餐,也會再一次經歷這樣的時刻。不過雖然耶穌說得很明白,這個時候的門徒,卻是完全錯解了耶穌的意思。    上帝國 首先我們來看這段經文「(路22:16)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國裡。」耶穌清楚地指出,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祂將不會再與門徒一起用餐。其中有一個關鍵的詞「上帝國」我們若是查考平行於四福音書中的其他經文,我們會看見: 「(太26:29)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用的是「我父的國」。其實,馬太福音多次將其他福音書關於「上帝國」的這個詞句改成「天國」,或如同這裡「我父的國」。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不輕易提說耶和華的名,直接談到上帝,所以這卷寫給猶太人的福音書,盡量避免直接提到上帝,而改用「天國」。當然也有學者不認同,認為馬太福音中也有少數幾處依然提到「上帝國」,而認為「上帝國」和「天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過對許多學者來說,因為在其他福音書,完全沒有提到「天國」,所以認為在耶穌與所帶領的門徒團體中,應該不存在「上帝國與天國有差異」的問題。 「(可14:25)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上帝的國裡喝新的那日子。」也是使用「上帝國」,可知在福音書中,「上帝國」、「上帝國的實踐」是耶穌在世上傳揚福音十分重要的概念。    門徒的錯解 當我們談到耶穌在意的是「上帝國的臨在」,或說「上帝國的實踐」,不知道大家想像的是甚麼樣的畫面?最少可以確定,門徒在吃逾越節晚餐的時候,跟我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這個時候對耶穌的期待,跟耶穌所帶來的訊息就很明顯的不一致。當耶穌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為什麼門徒沒有一陣喧嘩,甚至大為吃驚?有人會認為因為耶穌說了很多次了,所以門徒已經習慣了。不過以前耶穌說的是「未來」的事情。不過這個時候耶穌說的卻是「從這餐以後」。簡單的說,如果門徒知道耶穌就在這個夜晚將會被抓,隔天被釘死。大家還能這麼冷靜地一起用餐?還是說,因為他們以為耶穌在加強他們反對羅馬政府的決心,以一個隱喻的手法提醒他們,要有隨時準備吃最後一餐飯的決心。因此他們不但心理認同,也更加深要與耶穌一起對抗羅馬政權,而沒有意識到,耶穌是說「真正要發生的事情,那就是祂會被抓起來,並且死亡。」 看看使徒行傳中門徒的反應吧。「(徒1:6)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耶穌的死亡帶給他們的是復興無望的絕望,耶穌的復活帶給他們的則是耶穌擁有的強大力量,復國無限的希望。 門徒跟隨耶穌將近三年的時間,他們不認識耶穌所傳遞的「上帝國」,我們呢?真的能正確的理解關於這上帝國的福音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