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改變
時間:二0一一年十月三十日
經文:羅馬書十二章1-3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聯合禮拜--改變 蔡茂堂牧師
開車時,當我們看到Change ahead標誌表示前方將有變化,很多時候就是要回轉(U turn),表示方向的回頭。而基督信仰的本質就是要回轉,要改變。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他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我們常強調「信」,可是耶穌說信以前要「悔改」,你們要悔改然後才信福音,所以「悔改」是在「信」的前面。「悔改」的英文翻譯為repent,由希臘文直翻metanoia,由兩字構成:一為meta,就是after;一為noia,代表thought。所以after thought就是後面的想法,表示已經與前面的想法不一樣,當我們發現前面有一些困難與問題時,就再想一次看有沒有辦法得到更好的結果,也就是所謂「再思」。中文「悔」和「改」二字意義不同,「悔」代表認錯,明白自己走錯方向了;認清方向錯誤後,就該轉向,也就是「改」變(change)。而今日講道就是要講述「改變」與「信仰」之間的關係。
Ⅰ.引言:
鐵軌規格來源(Track Gauge 4’8½”)
知名兒歌「火車快飛」的歌詞這樣的:「火車快飛,火車快飛,飛過高山,越過小溪,一天要跑幾百里,快到家裡快到家裡,媽媽看了真歡喜。」你是否想過,火車一天跑幾百里,為什麼不會迷失方向或不會翻出鐵軌?事實上,火車照著鐵道跑,所以不會迷失方向,而且火車的車輪內側有突緣(rim flange)可以防止出軌翻車的發生。
標準鐵道(standard gauge)的鐵軌頭部內緣間距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全世界有60%的軌道是屬於這個尺寸(蘇俄除外),為什麼是這個尺寸呢?這二分之一英吋有什麼意義嗎?
美國開始建設鐵路運輸時,很多火車與鐵道材料都是來自英國,英國是第一個開始有火車系統的國家,因為蒸汽火車頭是英國人發明的,因此美國是向英國學習而來。而英國在有火車以前,是用「有軌馬拖車」(tram cart)為交通工具,這種交通工具的軌道寬度就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而火車又是從這種系統改良而成,所以就照同樣的尺寸來設計。
為什麼有軌馬拖車的車輪間距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英國被羅馬帝國統治時,為了預防車子翻車,在道路兩旁刻溝,讓車輪在溝道裡跑以免翻車;而當英國人開始建立有軌馬拖車系統時,就順著這些地上既有的羅馬溝道而設計。因此,英國的有軌馬拖車系統是沿襲羅馬帝國統治時,所建造石頭馬路的車轍溝漕間距而發展。
羅馬人當時設計這樣的道路和規格,是為了軍事目的。當戰爭發生時,這套道路系統可以保證其武力快速抵達戰場,因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地區,其車轍溝槽間距皆為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羅馬的戰車輪子就是這個尺寸,而這樣的寬度,是因為戰車是由兩匹馬拖著跑的,兩匹馬的屁股量起來剛好四尺八又二分之一英吋,因此戰車輪子間距就依此而設計。
這是網路找到的資料與假設,並無記錄在正史中,但這樣的說法,卻漸漸被人視為正解。兩千年前,兩匹並列站的馬屁股寬度,定下今天全球60%鐵軌的間距,這樣的規格,兩千年來並沒有改變。這種城市傳說或網路流傳,將來也可能很難改變。甚至有人說,太空梭的寬度也是被鐵路的寬度所影響,因為太空梭太寬的話,載運太空梭的火車就無法穿越山洞,所以羅馬馬匹的馬屁股居然決定了太空梭的寬度!這是很有趣的說法。
藉此例子只是想要讓大家知道,一項傳統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包括長老會的選舉制度也是如此,要改變傳統是很困難的。當教會有一些事物要改變的時候,人們自然會擔心是否會出問題?會不會翻車?為什麼要改?因此,等一下我會說明,關於小會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讓被選出的長執可以適才適任,彼此幫補,互為團隊」的這個議題。
Ⅱ.福音與改變(Gospel and Change)
基督教傳福音,重點就是人要改變。要改變什麼?以三個聖經裡有名的故事為例說明。
1.關係復和:浪子回頭投入慈父懷抱(Relation Reconciliation)
在「浪子回頭」的故事中,浪子在養豬的地方快要餓死時,「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17-20)這個小小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福音到一個地方,會讓人醒悟過來而有所行動,本來關係不好的關係會改善,這就是關係復和(relation reconciliation)。所以,不論是夫妻或親子關係出問題的家庭,若信耶穌來到上帝面前向上帝禱告,這些關係的問題,是可以被改變並得以復和的,這是我們信主重要的改變,也就是人際關係的改變。
2.價值轉化:撒該賠償訛詐幫助貧窮(Value Transformation)
第二個故事就是撒該的改變。他原本以利益為前提,不在乎別人的損失,為獲利而活,所以他利用職位賺了很多錢。現在台灣有「陽光法案」,昨天新聞報導新北市有六位校長被檢察官起訴,這些人收午餐供應商的好處而輕忽法律。人在可賺錢的時候,認為自己能賺錢就應當盡量賺,撒該也是如此;同時,撒該並無違法,他的所作所為別人也拿他無可奈何。然而,合法歸合法,但給人的觀感不好,因法律只是最低的底線,而撒該他「只」做符合最低底線的事情,所以惹人厭惡。
耶穌卻改變了撒該,讓他知道,做人不只是賺錢,更要有原則,要存公道,好憐憫。因此,撒該改變了,他並非否認賺錢的重要性,而是發現公道與慈悲心更為重要。所以撒該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8-10)亞伯拉罕的子孫,就是「有信心的人」,一個對上帝有信心的人,他的價值觀會改變,他會懂得憐憫,並重視公義,所以這邊所說的「失喪的人」指的是那活在價值體系出問題的人。
當信仰進入一個人的心中時,會改變這個人的為人處世原則,「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然而上帝很早就跟我們說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撒該從「貪戀錢財」變為「心存公義憐憫」,所以耶穌說「救恩到這個家」,代表救恩臨到一個人身上時,他的價值觀會被改變,也就是價值轉化(value transformation)。
3.角色逆轉:掃羅從迫害者成受害者(Role Reversal)
第三,我們來看掃羅的改變,掃羅本是迫害人的人,後來卻變為被迫害的人。「亞拿尼亞回答說:『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 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徒9:13-16)從「讓人受苦」的人,變為「自己受苦」,這是一種角色逆轉(role reversal)。所以,福音讓接受者與他人的關係發生改變,隨著價值觀改變,並且他的角色也跟著轉變。
III.教會與改變(Church and Change)
1.組織更新:選舉執事解決教會困境(Organization Renewal)
初代教會建立後有一些改變。第一個改變起因於教會內部問題,「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1-4)所以初代教會第一個大改變,就是選出更多人來幫助使徒,以解決教會困境。這樣的改變起因於教會內部問題而促使教會決定改變。
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就像這樣。自我從美國回來,歷經幾次長執選舉,都發生選出而不能服侍的窘境,尤其教會並沒有選候補來遞補空缺。所以,小會思考,我們是否先詢問候選人服侍的意願和選擇,而非直接選舉後才問服侍意願。所以,我們今天要做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在選前先詢問當事人想要做什麼,而非選後才問,以避免類似的問題。第二,萬一被選出的人無法參與服侍,他是否可以不就任?以往若有此狀況,牧師就需要特別說服拜託,否則職位將空懸。今年我們若多選一些候補,萬一當選者婉拒就可由候補者遞補。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做的重大改變,針對組織選舉的方法,可謂組織更新(organization renewal)。這樣的改變可能會讓許多會友感到不安,所以今日的和會將讓大家表決,是否要做這樣的改變。若此提案被否決,我們就維持舊有制度,日後再想別的辦法。
2.逼迫四散:環境壓力帶來教會外展(Persecution Dispersal)
有時不是教會內部出現困境而改變,有時候是因為環境改變而帶來教會革新。當環境改變,教會卻沒有改變時,環境就會蠶食或同化教會。因此,我們要知道,教會既活在社會當中,當社會改變,教會卻沒有跟上變化,就會被社會淘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青少年敬拜歌曲的曲風與教會的傳統詩歌很不一樣。這點我們教會已經有所調整,為了防止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的教會,我們設有第三堂,讓青少年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敬拜上帝。這就是在社會變遷之下,教會改變以繼續成長。曾牧師認為,和平還有改變的空間,因現有的第三堂對新一代年輕人來說仍太古板。因此,當我們新堂建好後,或許會增設第四堂,以符合時下年輕人的風格,讓他們喜歡到教會敬拜上帝,而非被父母親硬壓來參加教會傳統敬拜方式的崇拜,這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初代教會在環境壓力下進行改變,「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徒8:1-4)福音被廣傳外展,正是因為初代教會為回應社會的變遷與壓力,在被逼迫時,門徒四散,因而福音由耶路撒冷傳了開來。
3.突破傳統:彼得異象跨越傳統界限(Vision Breakthrough)
教會要突破傳統很困難,包括彼得和使徒也有這樣的障礙,所以上帝連用同一個異象三次,才讓彼得釐清自己是否能吃不潔之物的困擾。這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彼得透過很大的異象突破跨越,而基督教才得以從猶太文化傳開。所以「當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徒10:19-20)是聖靈改變了彼得不去外邦之地的信念,因彼得原先認為福音在猶太地區尚未傳遍,何必到外國傳福音,更何況外邦人多吃不潔淨的食物,若自己去了,很容易因食物而使自己變為不潔,但當他有這樣的顧慮時,聖靈就幫助他突破。「他們說:『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上帝,為猶太通國所稱讚。他蒙一位聖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裏去,聽你的話。』」(徒10:22)上帝如此工作,讓福音得以突破文化差異,突破傳統的界線而跨出猶太地區。
突破傳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教會也有許多傳統,而變動讓人不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最近教會也有些議題正在進行討論,等待時機成熟,我會再更詳細地跟大家分享。譬如:當新堂建立後,我們是否歡迎未信者來到我們當中?教堂蓋得那麼漂亮,我們要歡迎他們到什麼程度?讓他們聽佈道會就好?還是讓他們參加禮拜?還是參與服侍?我們的界線要劃在哪裡?這是一個神學的問題,也是我們教會最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與未信者的文化和信仰不同,我們的態度該如何?這是和平教會要一起面對與學習的問題。
Ⅳ、世界與改變(World and Change)
個人被福音改變後,教會在上帝的帶領下改變後,教會對社會是否可以產生改變?
1.世上的鹽:保持鹹味調和以及防腐(Salty Impact)
第一,上帝要我們成為「鹽」,鹽不能只放鹽罐中,那便只是「沒有用的鹽」。煮菜使用鹽時,鹽罐要先抖動(shake),鹽才能散開來,但鹽放在罐子裡被抖動是不舒服的,鹽變臭掉或灑不出來就沒有功能了。古時候使用石頭鹽,石頭鹽放久就不鹹了,只能被丟棄。所以鹽除了必須要抖開來之外,還要不失去自己的鹹味,若與其他調味料一樣時,它便不是鹽了,變成被環境同化了。所以,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你不但要離開鹽罐,還要保持鹽味,才能影響這個世界。
2.地上的光:照亮黑暗榮耀歸給天父(Glorious Testimony)
第二,耶穌說我們是世上的「光」。古時候的燈是油燈,油燈耗油,並且只在太陽下山後才點油燈;也就是說,越黑暗之處,越需要油燈,所以燈不會被置於光亮的地方,而是被使用於黑暗之中。因此,燈所面對的是黑暗的環境,當燈亮時,黑暗就變為光亮,影響了環境。「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這是第二個耶穌告訴我們對世界可以有的影響:作地上的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麵中的酵:潛移默化轉化周遭社會(Infiltrating Influence)
第三,耶穌說我們是「酵」。這酵,要甘心樂意被人放入麵團當中,願意被揉,被攪和,讓麵粉與酵混為均勻,這樣才能發酵。而且酵在麵團中作用時,盡量不要去動它,等它發揮作用,麵團才會鬆軟好吃。所以,我們要願意跟世人「混」在一起,並且願意「等」他們被影響,因為發酵需要時間,這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不知不覺地轉化周遭社會。「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裏,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13:33)麵中的酵就是需要融入環境中以影響環境,也就是「道成肉身」的存在,並且「耐心等候」的忍耐,有「同在」也有「時間」的因素。
V.生命與改變(Life and Change)
最後,當人願意一生與耶穌同行,結果不會只有信仰的改變,而是生命也不斷地改變,這就是「生命與改變」(life and change)。
1.脫去穿上:脫去私慾穿上仁義聖潔(Taking Off Putting On)
聖經說,我們要漸漸地脫去私心,才能慢慢地穿起耶穌基督的仁義聖潔,這是一個「脫」與「穿」的過程,「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2-24)當一個人的私慾越來越少而仁義聖潔越來越多時,這就是新陳代謝,除舊佈新。
2.獻上活祭:更新變化察驗上帝旨意 (Renewed & Transformed)
如此,這人便能將自己的生命獻上當做活祭,願意讓上帝使用其生命,這就是「更新變化察驗上帝旨意」。「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12:1-3)其中「獻上活祭」的意思,就是「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被上帝來轉化」。「祭」,就是放下自己;「活」,就是跟主腳蹤。當這兩者同時並存時,你才能是「活」也是「祭」。
3.長大成熟:成全盡職滿有基督身量 (Growing Maturation)
當我們願意脫下私慾,願意讓上帝在生命中作主,又願意將自己獻在主的面前時,我們便能從嬰孩狀態一路成長,越來越有耶穌基督的樣式,這叫做「成全盡職,滿有基督身量」。非常特別的是,這樣的成長必須發生於團體之內,自己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長的。「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1-13)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有使徒願意委身來建立教會;且要有人願意指責罪惡,談生活倫理之道,這是先知之職;需要領人來教會,這是傳福音的人;要有牧養進入教會的人,這是牧師與教師的職責。
所以,教會最近在思考:是否在新堂建立後要開設「植堂部」,在無教會的地區開拓新的教會,這是以弗所書的教導。對於社會問題,過去和平並沒有參與很多,然而,長老教會有積極參與其中。在社會出問題的時候,關心發聲,即使為此下監也沒有關係,這叫做「社會良心」,這是先知的特色-他們不管對象是誰,只要做錯,便指責訓誡。和平過去並沒有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部分,但是現在起碼可以從會眾本身做起,至少讓人們看見,你身為基督徒與這世界不一樣的地方。
和平教會對內有關懷部、教育部照顧栽培會友,也有外展部傳福音,具備這些,期盼教會能平衡發展,得以成長。當人願意參與關懷事工、教育、傳福音與社會關懷的時候,我們便是彼此成全,各盡其職,一起建立教會,一起成長,而越發認識上帝,於是我們便能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身量。所以一間教會要成長成熟,需要不同的角色彼此合作。教會從明年開始,會依照這段經文的描述由十一部改變為五大委員會,期盼透過這樣,和平教會能夠越來越蒙上帝喜悅,越來越成長。
VI.結論:返照主的榮光 變成主的形狀(Reflecting Lord’s Glory Transformed Into Lord’s Image)
最後以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做結論:「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也是一種「變」。第一,要敞著臉見主榮光;第二,好像鏡子返照;第三,變成主的形狀;第四,榮上加榮,是主的靈變成的。
因此,我們若要改變,就要一直看著主,看主是如何處世為人的;第二,就是要讓人在你身上看見主的樣子,也就是「鏡子返照」。一面鏡子越無瑕疵越能真實反射出物件,當鏡面有瑕疵時便無法完整反射;所以,最好的鏡子就是人們不知其為鏡,以鏡中物件為真。因此,我們自身沒有什麼好,但當我們定睛在主身上時,別人在你身上便可看見主的模樣。很有趣地這裡說,若你持續這樣做,就會像鏡子變成「日頭」一樣,你本身成為發光體;然而我們知道,鏡永遠是鏡,因此,這裡的意思是說明:你定睛在主身上,努力學習主的樣式,別人從你身上看見主的模樣,於是,慢慢地,你整個生命都被主所改變,被聖靈改變,榮上加榮,變成了主的形像。
所以我有這樣的體悟:首先我們要先返照(reflect)主的榮光,跟主學習,最後,我們便得以轉化(transform),成主的形狀,也就是「從效法到轉化」(from imitation to transformation)。盼望我們從此做起:我們看主的模範,讓人看見主的形像在我們身上展現,日子久了,我們的生命就自然而然地活出主的樣式,整個生命被主完全地轉化了。
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你,因為你到世上來,就是要改變我們,幫助我們每個人,幫助我們的教會,樂意接受你愛的轉變。不管我們的個性,不管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的價值觀念。或是我們自己教會,如果發現有問題了,或是發現有困難了,或是發現社會已經改變了。求主耶穌讓弟兄姊姊,牧師、長老、執事,願意在神面前坐下來,大家來思想,一起來再思。我們會小心的看看我們現在的情況,來想想什麼是你聖靈要帶領我們改變的。主,下午我們要開和會,我們將有一些改變,大家要一起來思想,是不是時候到了,是不是這些改變對教會是好的,我們仰望神你自己來帶領,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