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32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32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跟著約拿去旅行(二):大魚、蓖麻和蟲子

講題:跟著約拿去旅行(二):大魚、蓖麻和蟲子
經文:約拿書3:1-5、3:10、4:1-1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八月十二日


前言—今天將舉行聖禮典,有幾位兄姊要接受洗禮或是轉籍,這真是我們一起高興快樂的時刻。照著教會的讀經進度,我們進入第五卷小先知書,今天,牧師要透過這卷書信息來,勉勵將受洗的弟兄姊妹及每一位兄姊。約拿書共有四章,書中記載和其他先知書很不一樣,整卷書中上帝要先知傳講的話不多,只有一句,其他的都是在記載發生在這先知的事。先知約拿所在的時代,屬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當王的時候,比同時期的何西阿、阿摩司稍微早一點。全書四章的內容就像四幕的戲劇,牧師將今天講道的題目訂為跟著約拿去旅行二,是因為在快四年前,牧師第一次來我們和平教會講道的時候,就以約拿書的第一、二章為內容,有興趣的可以上教會的網站去參考,我們今天也會略述前面發生了什麼事,但主要以第三、四章為重點。
    第三章一開始,上帝對剛從魚腹中出來的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去」,這是第二次上帝的話臨到約拿。有人說,傳福音好像推銷員,然而約拿心中或許也在想著,這是他們需要的嗎?我又算是哪根蔥?也有學者認為約拿之所以不想去那裡,是因著民族主義的緣故,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當時很重要的城市,也是約拿祖國以色列的主要敵人,換句話說,約拿是因著愛國心,所以他選擇逃離呼召。約拿書第一、二章記載一個漫長又冒險的旅行,當上帝的話第一次臨到約拿,他開始旅程,但卻走往上帝指示的相反方向,在那當中他經歷船難、被大魚吞下、在魚肚子中禱告,三天三夜之後被吐出來,上帝給他第二次機會,而這次他是真的認真的。聖經中沒有記載約拿他是如何旅行到尼尼微城,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去,就是去傳講,一個人要是認真起來,自己能做到什麼,將超過他所能想像的。

聖經記載尼尼微這個城市很大,要走三天才能走完。約拿進城才剛走了一天,整天傳講的只有一句「再過四十天,尼尼微要毀滅了」,曾有一位學者說福音,在聽到好消息之前,先聽到壞消息,約拿傳講的信息,就透過這一句重要的話語,能讓人聽見重點。這讓我想起台灣宣教史上的梅監務牧師,他在百年前曾在台灣中部和蘭大衛醫生一起配搭服事,當他敲鑼和吹著番仔鼓吹,吸引民眾圍觀,他還會在大白天點起油燈,大聲喊著「上帝的兒子走失了,走失了,請大家幫忙找」,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上帝的兒子就是這些聽眾,上帝要來找這些失喪的兒女!福音在聽到好消息之前,往往要先聽到壞消息。
約拿照著上帝所吩咐他的傳講,也有聖經學者多加猜測,到底是怎樣的原因,會讓尼尼微城舉國上下數十萬人同時悔改?是約拿泡在魚肚內三天,是他全身被漂到死白,還是他本身可以成為那大風浪和大魚的見證,也有學者考證,可能是當時尼尼微正遭遇一連串的天災人禍,百姓都恐懼還有更大的災難要臨到,同時巴比倫也逐漸不再受亞述的管轄,以色列、猶大也拒絕降服,其他地方也紛紛出現反叛,亞述國好像大限已到,因此當約拿這樣宣告,甚至只走了一天,就引起成千上萬的尼尼微人誠心悔改,聖經記載全城的人從上到下,從王到市井小民、從老到小,連牛羊牲畜都要跟著悔改,而這一切原來都是上帝在動工,原來順服所帶來的力量這麼大,他能做到的,實在超過他所能想像的。
我在讀這章的時候,心裡浮現三個字,大家想是哪三個字?是「猴賽雷」,這個猴賽雷好像是指這個好厲害的約拿,但還另外有三個字浮現--「好佳哉」,幸好上帝沒有要我像約拿那樣,沒有讓我去那遙遠又語言不通的地方,沒有要我一個人對全城的人傳講,沒有要我去跟那些跟我們有深仇大恨的人傳福音,也沒有要我們只說毀滅的信息。約拿他好像被逼到牆角,卻真的豁出去完全的順服。那我們呢?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可有想過,現在上帝要我們做什麼?上帝的確要我們去傳講,不用像約拿那樣去對敵國的百姓說,但上帝確實要我們做好準備,當你周圍的親人朋友要你「說說你的故事」,你會講起怎樣的故事呢?分享福音,其實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預備好說起你是怎樣認識這份信仰,你所認識上帝是怎樣一位,讓想聽的能聽見,其餘的上帝會自己負責,上帝會負責讓能聽見的聽進去。今天要洗禮的兄姊,他們每一位都有故事,見證上帝如何引領,讓他們在這時候,在和平教會接受洗禮或轉籍,牧師等下會簡述他們所寫的見證,但也鼓勵今天要洗禮和轉籍的弟兄姊妹,把握每一次有機會分享見證的時刻。
當然,約拿精采的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在最後第四章還有個大轉折,約拿為著上帝憐憫尼尼微城居民,因著他們的悔改而不降災害,先知約拿的反應是什麼?他竟然為上帝這樣的決定,不高興而且大生氣。第2-3節是約拿的禱告「耶和華啊,今求你,我佇本國的時豈不是按呢講?所以我趕緊走去他施,因為我知你是有恩典的上帝,充滿憐憫,無快受氣,有豐盛的慈愛,閣退悔所講欲降落的災禍。耶和華啊,今求你取我的生命!因為我死比活卡好。」意思是上帝我早就知道祢會這樣做,所以我才逃到遠遠的地方去,現在祢讓他們悔改了,那我算什麼?我說的都沒有效。或有學者說,約拿有著民族主義的愛國心,他擔心亞述帝國會繼續興盛,以後這個敵國會侵犯以色列,因此他難過而求死。
    第4節很有意思,上帝很有耐心地問他「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他就出城在東邊,找一個地方搭了棚架,要看後來這城究竟會如何。上帝先安排一棵蓖麻一夜之間快速長高,提供樹影給他遮蔽,約拿為此大大喜樂。隔天早上,上帝安排一條蟲子咬壞這棵蓖麻,當太陽升起時,上帝再安排炎熱的東風吹襲,以至於約拿再次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第四章最後三節(9-11)是整卷書的重心,就是上帝對約拿所說的話,這蓖麻植物不是約拿你自己栽種的,但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都尚且愛惜,何況尼尼微大城中,尚不能分辨左右手的人有12萬之多,上帝說我豈能不愛惜呢?
    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卷先知書,也讓我們可以從一開始讀小先知書中稍微停下來,想想先知約拿所經歷的事,也想想這位和約拿對話的上帝,這位上帝祂是怎樣的一位?祂是有慈愛、憐憫、有創意並安排一切,引導人來走上帝要他去走的路。同時,這位上帝好像比我們平常想的還多了些幽默感,此外,祂很有耐心願意陪著約拿對話。最令我感動的,是祂寧願要大家悔改寬容,除非萬不得已,祂不願意毀滅人和動物。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你我所認識的上帝嗎?我們從小先知書中所認識的上帝,竟然一再見識到上帝這份的寬容和憐憫。就如彼得後書3:9所寫的「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上帝期盼我們每一位都有機會尋求祂,認識祂。
    另外,從先知約拿的身上,我們好像也看見自己,會因著各樣的理由選擇逃跑,躲避上帝,並用自己的眼光和打算,堅持要走自己的路,有時是繞了好多冤枉路,再一次被上帝領回,給我們第二次的機會,甚至是第三次、第四次的機會。但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這條信仰的道路會繼續被建造和調整。牧師要說的是,約拿的生命也真好像反映我們生命的實況,也有三個字可以來形容,大家想是哪三個字?是「猴賽雷」嗎?但這個好厲害的不是約拿,不是我們,而是上帝,是祂的慈愛和引領,讓我們可以進入這份永生的救恩之中。同時還另外有三個字浮現--「好佳哉」,「好佳哉」是我們「栽在」這個慈愛的上帝手中,不是栽在其他人的手中,祂願意用一次又一次的寬容來帶領我們。
    最後,大家也會好奇,那個約拿後來怎麼了?到底這個約拿最後有沒有聽懂和順服上帝的心意?約拿記中沒有寫,但從這卷書被寫了下來,要不是約拿自已寫出手稿,誰能讓這件事情留存下來呢?我相信約拿最後有新的體驗。而在約拿人生旅程中的大魚、蓖麻和蟲子,都將成為約拿人生旅程中重要的記號。你我生命中,當我們細細回顧,也存在著好些特別的記號,不論大或小,那可能一份工作、一場車禍、一場婚禮、或是一個親人的去世,或是一塊石頭、一串鑰匙、一張醫院診斷證明等。每一個都提醒著我們,那位將這些記號帶到我們生命中的上帝,是那位統管萬有、又真又活的上帝。我們今天等下要洗禮,每位要受洗、轉籍的兄姊,也有他們的信仰見證,那是他們生命中的大魚、蓖麻和蟲。親愛的弟兄姊妹,什麼是你們生命中的大魚、蓖麻和蟲子,你我可願意成為這位慈愛上帝的見證人?願上帝幫助我們,一起有分在這當中。我們同心來禱告。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起來,跟著約拿去旅行

講道內容
講題:起來,跟著約拿去旅行
經文:約拿書一章1-17節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九月七日


弟兄姐妹平安!
很高興今天能夠在這裡跟大家一起敬拜上帝。今年,有幾次機會來到和平教會,不是因為講道,而是由於大專部舉辦活動,借用和平教會的場地。沒有想到,今天有機會受邀來到這裡,也許以後有機會繼續與大家分享上帝的話,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努力,使教會為成為眾人的祝福。
通常教會邀請其他牧師講道時,會友總會好奇,這位牧師從哪裡來?這位牧師是怎樣的一位?所以,當我受邀到不同教會分享時,需要先和會友之間做些連結,才成將信息做好的傳達。可是,今天我有一些挑戰,擔心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我這個人的身上,以致於我這傳講者未能成為上帝信息的窗戶,以致大家沒能聽見上帝要對每個人所說的話。所以,我請大家更專注於上帝的話語,在禮拜中敬拜上帝,讓上帝對我們說話。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聖靈在我們當中開啟我們的眼光。主,求你親自來對我們的心說話,透過這個禮拜,讓我們的心能夠向你敞開,謝謝主。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一、前言
對於有小孩的家庭來說,暑假是一個旅行的季節。而到了中秋節,又是全家一起聚集的時間。特別是開始要進入開學的時間,好不容易又有一個三天的假期。我們有機會在這幾天,吃著月餅、看著月亮、或是烤肉,那是全家能夠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的時間。
今天,牧師用約拿的故事與大家分享。起來!跟著約拿去旅行。期待在這當中,我們好像與約拿一樣,走進一段旅程當中。也許這不是一個外在的旅行,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回想、省思,我們內在信仰所走的旅程。
二、約拿是一位怎樣的先知?
今天我們所看這位先知約拿,他是誰?從約拿書短短四章中,我們可以發現,他不像以利亞、以利沙,行許多神蹟奇事,讓人看見上帝的大能;不也像撒母耳、耶利米、或是以賽亞。聖經中沒有記載他如何被呼召,聖經中也沒有記載他從上帝領受許多話語與教導。可是,他就是一個先知,是12個小先知中的一位。
而這位先知,除了在約拿書中有記載,在列王記下第十四章也有提及,他是亞米太的兒子約拿,他在以色列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的時候,上帝的話臨到約拿,對他說,上帝要這國家擴展至北邊的境界,事情就這樣成了。「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十五年,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撒馬利亞登基,作王四十一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一切罪。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列下14:23-25)
所以,約拿在這個國家,曾傳講上帝的話語,雖然這個耶羅波安二世,並不是一個得上帝喜悅的國王,但是上帝的話透過先知約拿臨到他,藉由他使以色列國興盛。由此可見,約拿在這個國家應該是受人尊敬的,因為他有從上帝而來的話語。
約拿書第一句就是上帝的話臨到約拿,對他說:「你起來,往尼尼微那個大城去,出聲警誡他們。」「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約1:1-2)。當約拿聽到上帝的命令之後,上帝為約拿預備的旅程也開始了。到底上帝要讓約拿經歷什麼樣的旅程?
約拿聽到上帝的話之後,有沒有起來?他有。可是,上帝要他往東邊、往北邊,沿著二河流域,走向尼尼微,亞述的首都。可是,約拿卻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他下到約帕的港口,坐上船航行很長很長一段路,目的地是他施,就是現在的西班牙。在當時,人們所能理解的世界裡,他施是在地極的地方。約拿花了不少的旅費,讓自己踏上一條不同於上帝要他走的道路。這個聽見上帝命令去走的,卻是一個逃避上帝的旅程。
或許,我們會想起自己,在我們的生命中也想走上一條,逃避上帝的旅程,只是沒有像約拿,走的那麼積極、走的那麼遠。或許對約拿來說,不去尼尼微城有他的原因。有些聖經學者指出,當時的亞述帝國,開始攻擊、侵略以色列國家,或許約拿是因為心中的愛國心、民族意識,以致對於上帝的話語,他寧願沒有聽到,或是他有聽而不行動。
這也提醒我們,有時上帝的話臨到我們時,我們會因著本身所看的角度,心中所堅信的事,而選擇不去回應、不理會。不管怎麼樣,約拿開始了自己的旅行,走得很遠,走得很積極。
接著,我們就像看電影畫面一樣,鏡頭一換,有一艘船在暴風當中,船裡的船員們很忙。有的人忙著把船帆收起來,有人把進到船裡的水舀出去,有人趕快把東西綁牢。後來,因為風浪實在太大,他們改變策略,把所有的東西都拋到海裡。最後,貨品都丟完了,無計可施之下,船主告訴所有人求告自己的上帝。船上的人紛紛禱告他們的上帝說:「上帝啊!救我!救我!」。
在這樣的畫面中,我們好奇的是,約拿他在哪裡?聖經中說,當全船的人都向自己的上帝禱告時,船主發現,有一個人竟然沒有這樣做,就是約拿,他在船艙下面睡覺。這個約拿,他真的睡得著嗎?海上波濤洶湧。這約拿到底是真的睡,還是假的睡?還是他從踏上船的時候,他就知道,這一位他想逃避的上帝,竟然也在這裡。所以,他選擇在船艙下不禱告他的上帝,可是上帝透過別人告訴他,要他起來禱告他的上帝。所以,約拿就起來到船艙上一起禱告。
風浪還是很大,船員們說我們來抽籤,看看是因誰的緣故,使風浪大的,於是就抽出了約拿。船員問約拿說:「你是誰?從哪裡來?是做什麼的?要去哪裡?是因為你,讓我們發生這樣的事情。」約拿回應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是先知,我敬畏創造世界的耶和華,但我逃避了他。」
或許,我們會想,這趟旅程中約拿不是要躲避上帝嗎?可是他的見證卻說他是敬畏耶和華的人,怎會這樣的言行不一?在發生這些事情之後,約拿說:「你們把我丟到海裡,海浪就會停了。」我們看見,雖然約拿逃避上帝,可是他憐憫同船的人,這事與他們沒有關係。同時,當他在抽籤中被抽出來並說出他的建議時,其他的人就馬上把他丟到海裡去嗎?這些人並沒有把他丟下去,這群人努力地划槳,希望能夠透過自己來解決。直到真的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們才求上帝,不要把這人流血的罪放在我們身上,這才把約拿丟下船。說也奇怪,這樣風浪就平了。
三、約拿故事中的省思
在生活中我們能認出上帝的同在與能力嗎?你我可曾有過逃離上帝,去躲避上帝的經驗?(詩篇139篇1-10節)
約拿,一個不願意禱告、逃避上帝、最後才禱告的人,卻見證了真正創造天、地和海的上帝。或許,當這群人,好不容易回到港口,有人問他們說,你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些船員會說,我們遇到了大風浪,這可能是從我們海上旅行以來,遇到過最大的風浪。有一位叫約拿的人,他說他是先知,他相信的是創造天地與海的耶和華。當我們抽籤抽到他並把他丟到海裡,風浪就平了。
當人在見證上帝的時候,約拿成為一個見證者,這上帝是值得敬畏的。這是奇妙的經歷,他的上帝真有能力。我們喜歡聽這樣的經歷,在大風大浪當中,透過禱告,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讓人安然渡過風浪。
從約拿的故事我們會聯想到,在新約中也有一個平靜風浪的故事,那一次在睡覺的人是耶穌。耶穌在服事之後,要渡過海,他的門徒好些人是船長、是捕魚的人。在那風浪中,他們感受到風浪是那麼的大,可是耶穌卻在船尾睡覺,那時有同樣的話說:「耶穌啊,救我們,我們的船快要沉了。」
就像我們面對、經歷生命中的大風大浪時,來到上帝的面前呼求,而耶穌平靜了風浪,才讓人看見,原來上帝在我們面對大風浪的時候,他在那裡,他確確實實就在那裡,在我們船的旁邊、在我們船的上面與我們同在,而我們竟然不知道!
我們是否曾經,也像約拿一樣,為了逃避上帝的面,而走了一段遙遠的路。也許,我們會說:「沒有啊!我們還在這裡。」但這樣的一段旅程,不在於外在的道路走了多遠,卻是內心的一段旅程。
我參加一位牧者的讀經班,在固定的時間聚集,用聖經的話彼此分享。有一次,我們讀詩篇第139篇第1-10節,「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你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我往哪裏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裏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裏;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裏。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裏,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詩139:1-10)。我們分享讀完第一次之後,聽到什麼?讀完第二次之後再分享,看到什麼?在第三次讀完之後分享,上帝要我們做些什麼?當時我分享第一次讀完時,好像聽見這個詩人,他內心跟上帝對話,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旅程是真的?還是假的?可是,他跟上帝有一種對話。而第二次讀完的時候,我看見全知全能上帝的保守,因為他不僅知道,他也在那裡,不管我們在哪裡,他也在哪裡。
在當時有位牧者提到,從這詩篇中他想到約拿,上帝竟然如此的大費周章,安排那大風大浪,安排那船員的心思意念,安排抽籤的結果,安排有一條大魚把他吞下去,而且不能把他吃掉,三天之後還要把他吐出來。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要讓約拿的旅程,從他施回來;為的是讓約拿不要再逃避上帝。那位牧者說,上帝的心意竟然這麼大,上帝是如此愛約拿。同樣地,我們何德何能,竟然能得到上帝如此大費周章的恩典。我相信,上帝做在約拿身上,要他回轉所做的努力,同樣也會做在每位兄姐的身上。相信在座許多的弟兄姐妹,當我們逃避上帝的時候,上帝也是用他大能的恩典,把我們挽回。
弟兄姐妹,在我們無助、需要上帝的時候,是否曾經歷上帝的恩典,他帶領我們進到信仰裡,成為上帝的兒女。在主耶穌的寶血裡,我們成為新創造的人。成為基督徒之後,在我們的旅程,上帝透過一些方法,要我們成長。要我們進入教會,學習弟兄姐妹彼此的相愛。只是有些時候,上帝要我們起來,往那裡去,要讓我們在那裡成長,把使命交託給我們,我們卻選擇走另外一條道路。
或許,像詩篇139篇所說的,我們巴不得從清早起來的時候就逃跑了,去到好遠好遠的地方逃避上帝。或許我們哪裡也沒有逃跑,依然坐在這裡,坐在禮拜堂中做禮拜,我們選擇沒有起來,我們選擇依然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家庭。而在信仰當中,我們卻知道好像有地方卡住了。我們卡在一個地方,別人看不出來。可是,我們知道那卡住的時間有多長,有的時候可能是一天、一個禮拜、一個月。而在那卡住的時間裡,上帝依然在那裡,對我們說話。
有時候,不是卡住卻是黏住了,我們好像被一些事情黏住了,像是被世界上許多的潮流黏住了,以至於最後上帝只好透過別人,透過大風大浪對我們說,某某人你起來,起來禱告你的上帝,你還在睡嗎?你真的還在睡嗎?
牧師有時在約拿的身上也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曾經逃避上帝。可能為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原因,有時候是個人的個性,有時候是自己小小的堅持,有時候可能在服事中有受傷的經驗,以至於有機會被呼召去服事的時候,心中有許多的遲疑。
如果,說到一些人的心境,牧師其實不是要責備誰,是要說這位對約拿不離不棄的上帝,他那樣的看顧約拿,帶領約拿,同樣也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話。上帝渴望我們走在能夠領受祝福的路,他帶領我們的路,超出我們所想的。上帝不要我們卡在某個地方,他不要我們走一條,不是他原本帶領我們走的路。
四、竟然有第二次的機會
上帝給約拿第二次的機會,上帝也給你我第二次機會,我們打算怎樣回應?
那位給約拿第二次機會的上帝,他同樣也給我們第二次的機會,甚至是第三次、第四次的機會。弟兄姐妹,我們要繼續跟約拿去旅行嗎?跟他一樣踏上往他施的船,要花上一筆超出想像的經費。還要在大風大浪的當中,假裝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這是你、我,信仰旅程中的景況嗎?
五、結論
你跟約拿去旅行了嗎?在中秋團圓的氛圍中,也是再次反思和立志回應的好時刻。
在這三天的中秋節連假,我們有一段時間跟家人彼此分享,也可以有一段時間,跟上帝對話、跟我們的心對話。想想過去,屬靈的生命中,上帝怎麼樣的領導。而我們現在,是在怎麼樣的信仰光景裡。上帝給約拿第二次的機會,我相信他給每個人,用他滿滿的愛,也給我們第二次的機會。
他在等待我們,他要叫醒我們,對我們說,某某人你起來,往我要給你走的路,不要再睡了。上帝不要我們等到大風大浪的時候,別人再用很大的方式來叫醒我們。他也不要我們到那時候,才見證上帝,是又真又活的上帝。
如果你說,牧師我實在願意,可是我心裡軟弱,過去的第二次機會,也讓上帝灰心、失望,如果我答應了、開始了,可是又沒做到,不是反而更不好嗎?
牧師要鼓勵大家一起來,每個時刻都可以重新來到上帝的面前,有開始就不會太晚。我們可以憑著信心,跟上帝禱告,自己信心不夠的地方,求上帝幫助。
我們不再做那個不禱告的約拿,也不再做那個只有每天吃飯時禱告的約拿,我們花時間在上帝面前,聆聽上帝要我們怎樣走面前的道路。我們將自己的難處,跟上帝說。或許你會說,不知道要做什麼,這可以跟上帝求,就在禱告當中、在讀經當中,相信上帝將一步一步向我們顯明。在等待的時間,相信也是我們信仰中,等待上帝帶領的寶貴時光。如果,靈修生活需要幫助,和平教會有很多資源可以幫助我們來建立靈修生活;或是想瞭解聖經,也有主日學的課程可以參加。
在和平教會這個大家庭中,從過去到現在實在有上帝滿滿的恩典,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比我更清楚,關於土地、新禮拜堂的建立,我們領受太多從上帝而來的恩典。上帝要我們將這些恩典,往前走出去與人分享,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求上帝保守,也求上帝透過今天的信息,對我們說起來,我們不是跟著約去約拿去旅行,而是跟著上帝去旅行。我相信這旅程,是為了經歷上帝滿滿的恩典,即使有風雨、有大浪,卻能夠成為上帝同在的經歷,也是一條成為別人祝福的道路。
弟兄姐妹,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你願意嗎?願意跟上帝走上這條道路嗎?如果願意,我們同心說,阿們。
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上帝,在這中秋佳節的主日,我們在這裡回想,我們走在一條什麼樣的信仰旅程裡,求主與我們同在、保守與引導。主,你特別為著我們當中,生命經歷大風大浪的弟兄姐妹,主,或許我們沒有看見他們心中的掙扎,但主你都知道。求主保守、引導,我知道主你就在我們的船上,你帶領我們前面的道路。
父神,也求你特別與我們同在,聖靈對我們說話,要是我們當中有弟兄姐妹,因著一些事情卡住的,主你知道,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再一次走上這條與你同行的道路裡。主,求你也來祝福,我們前面的道路。也祝福和平教會每一位弟兄姐妹。我們謝謝你,求你與我們同在,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從心出發

講道內容 :  從心出發
時間:二0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經文:約拿書四章:1-11節 ; 腓立比書二章:5-8節
主講:李俊佑傳道 


講道影片 :


一、前言 


  感謝上帝能夠和大家一起來敬拜主。過去我在大學時代已經在和平,直到五年前我才離去,因此約有十多年的時間在和平聚會和服事。  今年我從台神畢業,並且八月份開始要在和平就任傳道師,這個整個過程有上帝奇妙的帶領:我們的禮拜堂進入建堂的尾聲,而上帝也許正在預備一個新的方向。是不是我們不只是支持宣教而已,而是可以進一步參與在宣教裡頭和上帝一起同工。  和平教會的教牧團隊正在思考開拓,小會也認為可以開拓,總會也在這個時間特別推動開拓工作,甚至上帝在同時間也在神學院預備開拓的人。這所有的事結合在一起,好像上帝一一開路,讓和平可以往這個方向去。感謝主!今年我參與在和平教會的服事當中,正盼望接下來能和弟兄姊妹一起來學習和參與在開拓教會的宣教事工,願上帝帶領我們繼續邁向成熟。不過在這之前,讓我們先由心出發,藉由今日上帝的話一起來學習。 


二、故事內容 


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前半部分是出自舊約十二先知書的其中一書卷,名稱叫做約拿書。約拿書總共分成四章,這一段經文就是第四章的整章的內容。我相信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對內容相當的熟悉,但是也許有幾位可能還不太清楚,所以請讓我再把這本書的故事再說一次  

1.歷史背景
約拿書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卷書。若是從歷史來看,約拿是真實的人物,在列王記下14:23-25提及這一位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它是北國以色列的先知。當時北國以色列的國王是耶羅波安二世,做王四十一年,治理的時代以色列的國力相當強盛。雖然國勢強盛並經濟繁榮,然而耶羅波安二世的歷史評論卻是耶和華上帝眼中所看為惡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過大,造成富人剝削窮人,有權者欺壓軟弱者。然而內政問題還算其次,外患對於北國更如芒刺在背。該時期北國最頭痛的敵人是亞述帝國,而亞述的首都正是尼尼微城。亞述不僅強大而且殘酷,是每個以色列人所憎惡的國家。我們可以想像,以色列同時面對內部的不公義與外在敵國的壓力,做為一個上帝的先知,當聽見上帝要他對尼尼微這座敵國首都宣講信息,內心的情緒恐怕不只有難過、失望而已,不滿、願意的心情一定很快地湧上心頭。
2.約拿的逃跑
從上述的前提,上帝的話在第一章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聖經文字才寫兩節,接著約拿從馬上上演「千里逃跑記」。上帝要約拿去東北方的尼尼微城,他向著西南方去;往尼尼微約略數百公里就可以到,但他卻偏偏搭乘遠赴西班牙他施的船。為了躲避上帝的命令,約拿不僅背道而馳,而且一上船就躲到船艙底層睡覺。結果上帝使海浪洶湧,狂風大作。古代航海技術和船隻都不夠好,天氣景況極差而為了生存時,只能把原本作買賣的貨物和個人行李,一件一件往海裡丟。可以想見船上已經丟棄一切可以丟的物品之後,只能乞求神明的保佑。船上每一個人都呼求自己各人的神,並請求憐憫和拯救,卻沒有果效,會不會有哪位神明沒有拜到呢?船主想起有一個乘客不在現場,就是睡在船底的約拿。船主就說,「你這沉睡的人哪,為何這樣呢?起來,求告你的上帝,或者上帝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至滅亡。」(1:6)最後,找不出辦法就乾脆抽籤,這一抽就抽中約拿。約拿知道他不得不說明實情,就只好一五一十地把他們遭遇風浪的原因說給他們聽。約拿說:「你們將我抬起來,拋在海中,海就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這大風是因我的緣故。」(1:12)於是,他就被抛在海裡。
3.約拿的禱告
當約拿一被拋在海中,風浪就止息了。船走了,約拿怎麼辦呢?第二章上帝安排一隻大魚把約拿吞了,約拿就在魚的肚子裡三天三夜,並且在魚腹裡頭禱告。這是個後悔的禱告,是讚美的禱告;是盼望的禱告,也是承認救恩是出於上帝的禱告。如果想要多了解禱告的內容,去年的六月五日蔡牧師在禱告系列的講道裡有分享,我們可以自行再去閱讀。
4.約拿的宣講
禱告完了,約拿也得到拯救之外,第三章約拿第二次領受上帝的差派,這時他就不再推辭。上帝同樣告訴他要向尼尼微城的人宣講。於是他就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城去。尼尼微是個極大的城,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它是亞述帝國的首都,而且人口眾多。第四章第11節提及城內不能分辨左右手的人約有十二萬人,一般詮釋認為十二萬是幼兒的人數。以一個不是很精確的估計,如果幼童佔人口的五分之一,那麼尼尼微城大約有六十萬左右的人。這次約拿在行動上很順從,並且遵照上帝的意思向尼尼微宣講上帝審判的信息。果效非常的好,尼尼微的人相信上帝,因此從上到下,從老到幼,甚至牲畜、牛羊等,全部都一起悔改;他們離開惡行,禁食禱告,乞求上帝的憐憫。第三章的最後,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就饒恕赦免,不將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
整個約拿的故事如果就停在第三章將會非常的完美,整個劇情以歡喜收場。可以看到先知約拿自身從不順服轉為順服,而尼尼微城從作惡,到悔罪尋求上帝。所有人都歸向上帝,所有人也都有很正面的改變,感謝上帝。然而聖經偏偏多了第四章,而且描寫的內容令人十分傻眼;原先以為約拿已經改變而且順服,但是第四章的他卻是為著尼尼微美好的結局而發怒。第四章第一節這樣寫:「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4:1)怎麼會這樣呢?這樣文學描述的舖陳,很可能第四章才是真正約拿書的作者想要傳講的;換句話說,最重要的信息就在第四章。




三、約拿與上帝


1.約拿的心
第四章我們分成兩個部分來看。首先我們先看約拿。約拿在這一章裡頭充滿怒氣;他禱告,但是他用怒氣禱告,和我們在第二章所看到禱告完全不同。約拿禱告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約拿的怒氣並不是因為上帝降災禍給他,也不是因著上帝派他到敵對國家宣講信息,而是因為上帝太過於不公平。亞述帝國既然是上帝選民的敵人,尼尼微城既然充滿惡行和強暴,他們理所當然應該受到公義的審判!接下來約拿在城外搭了一個棚子,不死心地還坐下來看看那城結局會如何。上帝安排一棵蓖麻,讓它長出來超過約拿,並且葉影遮蓋他的頭,好讓他免去日曬之苦。第二天再按排一隻蟲,咬斷蓖麻,讓它枯死。約拿熱的發昏,但仍然沒有離開他所坐的地方,又一次發怒,甚至求死。
我可能會覺得約拿這個先知要不是情緒管理有問題,就是性格頑固而且易怒。然而若是多一些觀察,會發現約拿對於公義的要求是如此一絲不苟。一方面約拿是如此關愛自己的國家和百姓,另一方面約拿又認定罪惡是一定要付上代價的。作為一以色列的先知,其實約拿非常的稱職。
要理解約拿對公義的心志並不難。最近最熱門的新聞是林益世貪瀆案,這整個事件令人難過和失望,相信也有不少人生氣和不滿。假如該貪瀆案到了最後竟然不了了之,或者被無罪開釋,對於這個結果一定有人像約拿一樣發怒。有的人可能在意政治立場的偏頗,同樣的案例如果發生在前總統陳水扁身上,其實也是會引起某些人的情緒。貪瀆案不管發生在哪個政黨或是哪一個人身上,對臺灣都是嚴重的傷害,以公義的角度犯罪的人必須付上代價,接受應有的懲罰與制裁。這就是約拿的心。站在公義的角度,作為以色列的先知,在心志上他非常的稱職。反倒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有時候對公義不聞不問,對於不正確的事情無法勇敢地面對或站出來對抗。在這個部分有時我們受到修道主義或是臺灣文化中修身養性的價值觀影響,而缺少對真理和公義的堅持,這是我們要向約拿學習的。
2.上帝的心
第二,我們再看耶和華上帝。上帝對約拿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接著上帝安排蓖麻樹,藉由蓖麻的發生長大和被蟲咬死枯乾,神向約拿表明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讀到這裡其實是非常令人震憾的,因為上帝很清楚地表明祂的心意。整個故事如果再往下寫,焦點反而會變得模糊不清;正因為故事停在這裡,焦點非常的清楚:約拿書整卷要告訴讀者的,就是「要明白上帝的心」。
A.上帝的心為何
「上帝的心」是什麼呢?就是祂愛世上一切的人,不論種族、年紀、性別、身份,只要願意回轉到祂的面前,祂就接納並拯救他們。新約聖經常常提到上帝的心,例如「神愛世人(或譯世界),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b)。有人以為舊約聖經比較多律法,而且只是寫給以色列人,然而從亞伯拉罕開始,上帝就定意要拯救整個世界:「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2-3)、「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神」(賽45:22)約拿書整個結構、陳述非常的清楚,雖然尼尼微是外族敵人的首都,雖然城內的人強暴行惡,但是上帝希望憐憫與拯救他們;上帝的心,就是愛世上一切的人,只要願意悔改歸向祂,祂就要拯救。
這就是為什麼上帝要差遣約拿到尼尼微,也是為什麼信了耶穌的人要向人傳福音。因為上帝愛世上一切所有的,期盼人的生命可以回轉、豐盛,並且泉源一般湧流不息。兩年前我在神學院裡頭經歷上帝很特別的帶領,因為近年來神學院畢業人數上昇,常常是供過於求,當時不知道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心裡只是暗暗地想:如果我不小心沒派出去,那麼我還要繼續地盡我所能的,在臺灣某個地方好好的傳福音,因為我感受到上帝多麼希望臺灣的回轉,多麼希望人因聽見並接受福音而得著喜樂。兩年前基督教會整體的教勢統計,基督徒的人口從原本的3.31%上昇到5.08%,如果加上天主教和安息日會,總人口比例可以到達6.44%。整個成長的比例很令人振奮,會讓人覺得希望無窮。可是上帝一直讓我去關注6.44%另一面的數字:93.56%。這個意思擺明了就是還有九成以上的人還沒有聽見福音或是接受福音。就以大台北地區而言,即使有10%強的基督徒比例,仍然有八到九成的人不知道福音真正的內容是什麼。雖然數字並不能代表一切,但是上帝讓我體會,祂不只關心並且愛這6.44%的少數基督徒,祂同樣也關心並愛這93.56%的其他人。我們有體會上帝的心嗎?
B.體會上帝的心
整個故事呈現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在當中,從第一章開始約拿雖然是上帝的先知,卻逃避上帝的面,朝著相反的方向走。約拿的自我意見很強,所堅持的在他的處境下其實沒有錯,他知道上帝是憐憫的、慈愛的,他明白上帝是滿有能力全能的,他相信上帝是拯救者因為救恩出於耶和華。約拿很正確地明白跟上帝有關的知識,知道上帝做事的風格,甚至早已經知道上帝將會如何工作,然而約拿卻不了解上帝的心。
這個故事讓我非常的感慨,為什麼一位上帝揀選的先知,為什麼一位關係與上帝好到可以向祂抱怨,向祂發怒的人,竟然不了解上帝的心?幾年前我在校園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是Bob SjogrenGerald Robison兩位美國牧師寫的,名稱叫做「貓狗神學大不同」。所謂的貓狗神學,簡單的說就是比喻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在主人給與相同的待遇時,卻有著不同的反應。「狗兒說:你寵我、餵養我、供我住、愛我,你一定是我的上帝。貓兒說:你寵我、餵養我、供我住、愛我,我一定是你的上帝。」當然作者們並不是對貓或狗有什麼偏見,他們其實只是要指出基督徒內心的實況。狗類型的人在教會服事,認識上帝,對聖經熟悉,他們是以上帝為中心;但是貓類型的人在同樣在教會服事,同樣認識上帝,同樣對聖經熟悉,卻是以自己為中心。以同樣的邏輯看約拿的整個故事,會發現約拿關注自己在乎的事,比起關注上帝在乎的事更多一些。我們信主的人常常領受上帝的恩典、上帝的祝福,就好像兒女從父母親得著許多的疼愛。然而做兒女的不應只是整天等候父母的關心,要父母關心、了解、給零用錢等等;上帝的兒女也是一樣,不應單求上帝的恩典、幫助、看顧、凡事順利、為我們著想而已,能不能我們心裡頭也可以去體貼上帝的心,反過來去為上帝設想?
對一個相信上帝,特別是深入服事或是服事已久的人而言,能不能發覺自己到底關注自己,還是關注上帝,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這幾年教育界非常流行服務學習,特別是到弱勢、鄉村、或是資源貧乏的地方服事。學校團契或是教會機構,甚至於其他宗教和民間信仰也在這波浪潮當中,整體願意去服務和幫助他人的狀況是非常好的。可是在更深入的觀察當中,發現即使是服務他人,大部分的人還是以關注自己為中心。某個單位想要出服務隊關心弱勢團體,在安全和能力的考量之後,最後決定去關懷成人智力障礙的機構。結果其中就有人說:我不要關心成人,我要關心小孩。然後就退出了服務隊。聽到之後令人感到後驚訝又難過:服務他人還看自己的愛好東挑西揀,也不是安全的問題,也不是能力的問題,好像只單純是愛好而已。某個程度來說,去服務他人會不會只是滿足自我的虛榮心而已?
C.基督的心
如果談體會上帝的心,約拿的故事和耶穌所說浪子回頭的故事是很像的。到最後浪子的父親對那位長年相伴在旁的大兒子所說的,就是一位愛子心切的為父心腸。耶穌基督在「去體會上帝的心」這件事上做了最好的榜樣。保羅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耶穌本來是上帝的兒子,然而祂深深體會天父上帝愛世人的心,因此雖然原本擁有上帝的榮耀形像,但是寧可成為奴僕,取了人的樣式。既然已經做為人的樣子,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充滿背叛與羞辱的十字架上。我們可能還記得耶穌在客西馬尼的園子裡對上帝的禱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太26:39a)耶穌基督面對十字架的暗黑非常的痛苦,可是祂關注上帝的心更勝過關注自己的,於是耶穌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b)耶穌基督的心,正是體貼上帝的心意,所以保羅勸我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就是約拿書想要表達的。
讓我們開始從關注自己轉向關注上帝好嗎?讓我們學習從體會自己的需求,轉向體會上帝的期盼好嗎?五年前的夏天我從研究所畢業,當時正思考著到底將來我應該如何,要去哪個地方,該做什麼工作。後來我想,那就去讀神學院好了。但是,我真的可以去嗎?這真的是上帝要我去的嗎?想著想著,就在準備考試之前,就是中會面試的那一天,開始咳血,後來醫生宣告我得了癌症。相信當時有許多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很驚訝,我的爸媽也嚇到了,我自己也嚇到了。那年的七月開始,就進行電療與化療,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在治療期間,我一直想:上帝啊,祢是不準我讀神學院才讓我得癌症,還是祢要我讀神學院才讓我得癌症?上帝過了好一段時間才回答我,祂在我心裡說:我並沒有要求你應該要走哪一條路,我讓你自由選擇。這個答案讓我傻眼,但是後來我明白上帝的用意,因為上帝要我先體會祂的心,在這個前提之下,上帝的帶領才有意義。不然我只會變成一個機器人,而且是像約拿一樣容易心裡不爽的機器人。



四、結論:我們的心


原本今天的講道是為了講跟開拓教會有相關的內容,這對我來說比較快也容易準備,因為神學院的論文就寫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幾個重點提出來分享,相信就能對開拓教會有一些概念。可是當我在思考講道內容時,心裡一直覺得不平安,有一種說不出來違和感。好像是在說,雖然我在和平教會已經十幾年,雖然大部分的弟兄姊妹我都認識,至少見過面。可是我已經離開五年了,而且從來沒有從教牧的角度了解和平教會。換句話說,我並不了解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現在正在想什麼,我不了解和平教會的心是什麼。如果是這樣,一篇開拓教會的講道不過是講給我自己,或是已經有預備的人聽而已,這樣對於成就上帝的心意以及上帝在和平的心意有幫助嗎?我問自己這個問題,同樣的,我也問大家這個問題。我們和平教會這個團體的心是什麼?我們內在的期待和盼望是什麼?我們有了解上帝的心嗎?我們有體會上帝對這個世界、對臺灣、對我們自己的期待嗎?我們有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嗎?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想和大家一起來努力學習兩件事:第一,如果弟兄姊妹的時間許可,我會和大家分享我對宣教和植堂的看法,也期待能夠從弟兄姊妹的身上聽到各式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不管是多是少或正面負面,都很重要,因為這不是我或是哪個專職同工的事,這是我們教會共同的事。第二,我會期待和弟兄姊妹一起禱告,盼望我們可以在每天的禱告當中分一些些時間出來,尋求上帝的心意。我盼望我們有很多的禱告,因為唯有透過大量的禱告比較容易明白上帝的心。初代教會在總是在禱告中明白上帝的心意,不論是剛剛成立信仰團體時,或是要差派巴拿巴和保羅,他們總是禱告,而且常常是禁食禱告。特別,我們如果要預備宣教,預備要開拓植堂,一定是非禱告不可。深願上帝的靈,開通我們的眼,進入我們的心,使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在上帝的心意當中,成為見證主的人,榮耀主的教會。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禱告系列(三十九):舊約禱告(十九)(OT Prayer.19)約拿(Jonah)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三十九):舊約禱告(十九)(OT Prayer.19) 約拿(Jonah)
時間:二0一一年六月五日
經文:約拿書二章1-10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
MP3:[][]

I. 引言
        在猶太人的習俗中,他們會在7月10日,也就是贖罪日(Yom Kippur)的下午讀約拿書,因此這卷書也可以視為鼓勵他們向神作悔改認罪的禱告。為了讓小孩子也能了解這卷書的內容,他們把約拿的故事編成一首歌,叫做“Overboard, Song of Jonah 落水,約拿之歌”。


God came to Jonah and said上帝吩咐約拿說
Take a trip to Nineveh前往尼尼微城去
And tell the people they must change their ways告訴他們要回心轉意
But Jonah couldn’t agree但是約拿並不同意
And so he left Galilee他就離開加利利
On a boat heading off to Spain搭船前往西班牙
But there’s no hiding from ONE上帝是無法逃避
Who caused an angry storm to come他就引起狂風暴雨
When Jonah came clean約拿坦白承認
The sailors threw him right into the sea水手就把他拋下大海裡 J
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Can you hear the holy sound?你可聽見上帝呼喊?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It’s not too late to come around...若肯回頭仍不太晚
So Jonah’s floating away約拿就隨波逐流
When he’s suddenly saved他突然被救起
Swallowed up by a big old fish被一條大魚吞進去
He makes the belly his home他就住在魚肚裡
Three nights he spends there alone三天三夜他獨居
 He repents He cries out He prays他悔改 他呼求 他禱告
When Jonah’s anger was no more當約拿已不再生氣
The fish spit him out onto the shore大魚將他吐到岸上去
Without looking back Jonah took up the task義無反顧約拿奉行他使命
Headed off for Nineveh昂首前往尼尼微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Can you hear the holy sound?你可聽見上帝呼喊?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It’s not too late to come around...若肯回頭仍不太晚
 Jonah shared God’s message約拿傳講神信息
People fell down on their knees百姓聽見都屈膝
They would fast They would plead他們禁食 他們祈求
They would come to believe that God was full of mercy 他們誠心相信上帝是充滿慈悲
And here’s the message we’re sent我們受託的信息
It’s more than how we repent我們不只要悔改
We can change We can grow要改變 要成長
We can be more than we know能成為超乎想像
This day we take to atone今天我們蒙贖罪
Is not about us alone不僅為我們自己
For we all are in this together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Can you hear the holy sound?你可聽見上帝呼喊?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It’s not too late to come around...若肯回頭仍不太晚影片最後一幕寫著:
“may you be sealed in the book of life.”

猶太人相信有一本生命書(book of life)記錄著每個人一年中所有的行為,並且會在7月10日這天結算。這天結束的時候,上帝會在這本書上簽名,而所記載的內容從此定讞,最後在審判時作為依據。因此這天便作為贖罪日,只要在這天結束以前向上帝求赦免,他過去的罪就不會被封存入生命書中。這也是鼓勵人們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向上帝認罪。


II. 先知約拿 (Prophet Jonah)      

 這故事中最特別的是那隻將約拿吞進腹中的大魚,這條魚讓許多聖經學者們認為約拿根本不存在,因為不可能有這種魚能讓人在肚子裡面存活三天。但是如果你相信馬利亞能從聖靈受孕、耶穌能夠從死裡復活,那麼要有這樣一條魚,對上帝而言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因此不必為了證明約拿的存在,而去將故事中所有的部分都找到合理的解釋。

1.耶羅波安二世北國的先知         約拿的事蹟不只記在約拿書中,在列王記下中也有記錄。所羅門王年老的時候因為不聽從上帝的話,以色列國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耶羅波安二世是北國的國王,大約是在西元前793-753年間,約拿就是這個時代的人。在耶羅波安二世的統治下以色列國興盛起來,「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鹽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王下14:25)哈馬口和亞拉巴海分別是以色列北邊與南邊的邊界,耶羅波安收復了過去在所羅門時代的國界。再由約拿書一章1節:「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從這兩節經文就可以確定約拿是歷史中的人物,因預言應驗,所以他是很被尊重的北國先知。

         在當時代,除了約拿(758BC)以外,另外還有兩位先知,分別是阿摩司(750BC)和何西阿(760-721BC),他們就是以色列亡國之前最後的三位先知。約拿除了在以色列(北國)說預言以外,也到亞述、尼尼微去警告當地的人們要悔改。阿摩司是猶大(南國)的牧羊人,但是上帝要他到北國去警告以色列人。何西阿的際遇就比較慘,在他做先知的時候,上帝要他用生活來傳達上帝的旨意,讓他娶了一個名叫歌篾的妓女做妻子,無論何西阿對她多好,她仍然本性難改,藉此預表耶和華對以色列民族的心意、以及以色列人對上帝的悖逆。「撒瑪利亞必擔當自己的罪,因為悖逆他的 神。他必倒在刀下。」(何13:16)何西阿40年之久苦勸百姓要悔改,最後還是親眼看著北國以色列被亞述亡國。

 2.先知阿摩司預言北國被攻         「耶和華萬軍之 神說:以色列家啊!我必興起一國攻擊你們;他們必欺壓你們,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的河。」(摩6:14)阿摩司的預言約在西元前750年,後來果真在西元前721年時,以色列亡國。「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的河」就是先前約拿預言以色列國將會收復的國土,但因百姓的悖逆又要再次被敵人奪去。

3.先知拿鴻預言尼尼微滅亡         亞述帝國的尼尼微城百姓,在聽見約拿的警告之後都悔改,但是悔改時間不長,後來他們又恢復原樣。大約在西元前615年,也就是約拿時代的100年後,上帝又派了另一位先知拿鴻前去警告他們,「耶和華如此說: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人數繁多,也被剪除,歸於無有。」(鴻1:12)而這次他們沒有悔改。在西元前612年,亞述帝國被巴比倫滅國。

4.主耶穌相信是位歷史人物         耶穌與法利賽人辯論的時候,他們要求耶穌顯神蹟給他們看。「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太12:39-41)約拿在魚肚的三天預表著耶穌要被埋在墳墓裡三天,尼尼微城的人聽見那個叛逆先知約拿所說的就悔改了,但順服神心意而來的耶穌在這裡警告你們,你們卻都不聽。因此審判的時候,聽警告的尼尼微人會定這個悖逆世代之人的罪。

 III. 約拿的禱告 (Prayer of Jonah)

         約拿的禱告很短,只有九句,但是每一句都是引用詩篇中的字句,可見雖然他不聽上帝的話、對人也沒有什麼愛心,可是他聖經是唸得很熟的。

1.躲船艙不敢禱告

        上帝要他離開家鄉迦特希弗,前往東北方底格里斯河的尼尼微城去。結果他沒有聽話,反而往南走到約帕的海港,買了船票搭船往西南方的他施,也就是現在的西班牙。約拿上了船,海上大風大浪,所有人都哭天喊地、什麼神都拿出來拜的時候,他自己卻躲到船艙去睡覺,因為他知道這風浪是因他而起,不會因為他的祈禱而平靜。「水手便懼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們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中,為要使船輕些。約拿已下到底艙,躺臥沉睡。船主到他那裡對他說:你這沉睡的人哪!為何這樣呢?起來!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至滅亡。」(拿1:5-6)約拿開始是不禱告的,因為他知道:「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66:18)「 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 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59:2)

        當大家一起禱告求拜,風浪還是沒有停止的樣子,他們就認為是船上有人惹到神明了才會如此,於是船上的人都抽籤,結果抽中了約拿。船上的人問約拿怎麼會這樣?約拿也老實回答說是因為違背上帝的旨意,現在只能把他丟進海裡才能止住風浪。船員們本來也不願意害他,但是風浪一直增強、船上的貨物也都丟完了,只好真的把約拿給丟下海去。奇妙的是,當他們這麼做之後,風浪立即就平靜了下來。「他對他們說:你們將我抬起來,拋在海中,海就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這大風是因我的緣故。」(拿1:12)

2.沉海底拼命呼求

         約拿在船上不禱告,被丟下海就禱告了。我們是不是也會這樣,平常過得很好,覺得無所謂,真正大難臨頭的時候就變得很虔誠。「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你就俯聽我的聲音。」(拿2:2)「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向我的 神呼求。他從殿中聽了我的聲音;我在他面前的呼求入了他的耳中。」(詩18:6)約拿的第一個禱告,就像彼得,他一看到風浪猛烈,心裡害怕,開始往下沉時,就喊叫:「主啊,救我!」(太14:30)在中文是四個字,但在英文才兩個字“Lord, save!”神不會在乎我們的措詞是否華麗,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發自內心的向他呼求,他都會聽見。於是上帝派了這條大魚將約拿吞進肚裡。

3.在魚腹向神感恩

        「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拿1:17)這條魚吞了約拿,不是對他的懲罰,而是上帝的拯救。在魚肚子中三天三夜,發現自己沒死,約拿就做了一個禱告。這個禱告有次序、有內容,措詞也很講究,內容是從經文中引用的。「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他的 神。」(拿2:1)是一個感謝上帝應允、垂聽了的禱告。「我要稱謝你,因為你已經應允我,又成了我的拯救!」(詩118:21)「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這是我的 神,我要讚美他,是我父親的 神,我要尊崇他。」(出15:2)

4.悖逆神受神懲治

        接著他承認今天的遭遇都是自己惹來的。「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拿2:3)其實將約拿投入海中的是水手,可是約拿知道這都是 神的作為,所以他這樣說,與詩篇類似,「你把我放在極深的坑裡,在黑暗地方,在深處。你的忿怒重壓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詩88:6-7)上帝的懲罰其實不是在報復,而是要人們回心轉意向他禱告,「耶和華啊,他們在急難中尋求你;你的懲罰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就傾心吐膽禱告你。」(賽26:16)

5.被驅逐仍然仰望

        他雖然被上帝驅趕,可是仍然對上帝懷有盼望。「我說: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拿2:4)他知道無論自己犯下多嚴重的錯,只要肯認錯,上帝還是懷有慈悲。他也知道尼尼微城的人只要悔改,上帝就不會毀滅他們;但是亞述是他們的敵國,約拿不希望自己的敵人得到拯救,所以他不想去傳講上帝的警告。「至於我,我曾急促地說:我從你眼前被隔絕。然而,我呼求你的時候,你仍聽我懇求的聲音。」(詩31:22)大衛王在犯錯以後也這麼說:「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詩51:11-12)約拿對信仰的盼望讓他開口禱告。

6.排山倒海的壓力

        接著約拿述說自己走投無路的景況,他所犯的錯使他必須承擔那無法承擔的壓力。「諸水環繞我,幾乎淹沒我;深淵圍住我;海草纏繞我的頭。」(拿2:5)這是他引用的詩篇:「神啊,求你救我!因為眾水要淹沒我。我陷在深淤泥中,沒有立腳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過我身。」(詩69:1-2)保羅在服事中也感到同樣的壓力,「弟兄們,我們希望你們知道,我們從前在亞細亞省所遭遇的患難。那壓在我們身上的擔子是多麼大,多麼沉重,連生存的希望都沒有了。」(林後1:8)

7.絕望時蒙神拯救

           「我下到山根,地的門將我永遠關住。耶和華─我的神啊,你卻將我的性命從坑中救出來。」(拿2:6)這句說的是約拿沉到海底,絕望的時候,神聽了他的禱告。「耶和華啊,你曾把我的靈魂從陰間救上來,使我存活,不至於下坑。」(詩30:3)在約伯記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神救贖我的靈魂免入深坑;我的生命也必見光。神兩次、三次向人行這一切的事,為要從深坑救回人的靈魂,使他被光照耀,與活人一樣。」(伯33:28-30)

8.發昏時想念上帝

        約拿在昏過去前想起 神的話,「我心在我裡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拿2:7)詩人說:「困苦人發昏的時候,在耶和華面前吐露苦情的禱告:耶和華啊,求你聽我的禱告,容我的呼求達到你面前!」(詩102:1)浪子的故事裡面,浪子快要餓死的時候,才想到可以回家去。「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路15:17)所以人都要被逼到絕境之後才會醒悟過來、想起自己真正的救贖之處。

9.信奉虛無離棄神

        他知道 神對犯錯的人仍然是滿有恩典的,因此他在此評論這些離棄上帝而去祭拜假神的人,是太過愚昧了,「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拿2:8)「我恨惡那信奉虛無之 神的人;我卻倚靠耶和華。」(詩31:6)「他們將 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羅1:25)

10.還願感謝神救恩

        最後一點要記得,當人向 神求救, 神也賜下恩典之後,要懂得感謝。很多人都會在危急的時候這樣說,如果 神讓他度過這次危機,他將來一定會奉獻、或是唸神學院來報答;但是往往危機解除之後,他們就忘了先前許下的諾言,或是覺得代價太高想要反悔。約拿沒有如此,他在禱告的最後,確實表達自己的感謝:「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拿2:9)「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我要在他眾民面前,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在耶路撒冷當中,向耶和華還我的願。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116:17-18)許願又還願的故事還有一個,就是撒母耳的母親。她因為生不出孩子被欺負,就向上帝許願並得了一個兒子。兒子斷奶後,她就回到聖殿還願。「婦人說:主啊,我敢在你面前起誓,從前在你這裡站著祈求耶和華的那婦人,就是我。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於是在那裡敬拜耶和華。」(撒上1:26-28)她向 神許的願望與諾言沒有任何反悔。

IV.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約拿的故事有一些功課可以學習。他在尼尼微城說完 神的警告之後,就跑到城外的山上,要看上帝有沒有毀滅這個城。結果上帝因為城中的人都悔改,就沒有降下天災,讓約拿覺得非常丟臉。他在山上的時候,上帝在他旁邊安排一棵蓖麻樹幫他遮陽,讓約拿很開心。到了晚上,上帝又讓一隻蟲子去咬這顆樹,讓它葉子都掉光了。隔天早上約拿起來,沒有樹葉幫他遮陽,被曬得頭昏腦脹,約拿就非常不高興。上帝藉著約拿因為這棵樹而生氣的事情教訓他,說這棵樹不是約拿栽種的,他還這麼在乎;為何他就不能理解上帝對城中無數生靈的慈愛呢?約拿的故事就到此為止,聖經沒有再記錄約拿是否有向上帝道歉或是承認愛心不夠。浪子回頭的故事也很像這樣,小兒子回家之後父親很開心的迎接他,卻讓大兒子覺得不公平;故事也在父親向大兒子解釋下結束,並沒有交代後來大兒子有沒有覺得釋懷。

1.上帝的愛普及全人類

        因此整個故事的重點就是上帝的慈悲。上帝不只有獨愛以色列人,跟以色列敵對的尼尼微城百姓,上帝也一樣想要拯救他們。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說,上帝並不只是愛基督徒,上帝也愛所有不是基督徒的人,我們要讓他們有機會知道上帝的愛,並且歸向上帝。「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1)這是約拿書最後一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

2.上帝僕人知行不一致

        身為上帝的僕人,也會有知行不一的時候。在船上抽籤抽到約拿的時候,他的自我介紹是這麼說的:「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拿1:9)但是當神要他去尼尼微的時候,「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拿1:3)可見他知道要敬畏耶和華,但是他的行為卻是違背上帝旨意,知行不合一。在五千兩銀子的比喻中,那個收了一千兩銀子的僕人知道主人給他錢是要他拿去賺更多錢,卻因為害怕而將錢埋在土裡。「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25:26-29)所以這個僕人知道主人的心意,卻沒有照做;就像約拿知道上帝要他往東北去,他卻往西南方逃跑。

3.悖逆上帝而傷害無辜

        一個人犯錯的時候,周圍的人也會一起承擔後果。無論是在家庭、在教會,在任何地方,一個人做錯事情都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約拿的故事中,他悖逆上帝,卻是全船的人跟他一起遭受風浪襲擊,這是連累他人。「他們就大大懼怕,對他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已經知道他躲避耶和華,因為他告訴了他們。」(拿1:10)舊約中也有一個遭受連累的故事,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時, 神要他們將一切都燒毀,卻有一個人名叫亞干,偷藏了一件衣服和一些財寶。 神就對以色列人發怒,讓他們在攻打艾城的時候被打敗。「約書亞說:你為甚麼連累我們呢?今日耶和華必叫你受連累。」(書7:25)我們所做決定的後果不會只由自己承擔,特別是周圍愛我們的人也會受到牽連。

4.上帝願給第二次機會

        上帝知道約拿犯錯,他也懲罰,但是上帝希望約拿悔改,因此賜給他第二次機會。「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拿3:1-2)上帝對我們也是如此,第一次叛逆不順從,上帝會給教訓,若回頭了,上帝就會給第二次機會。新約故事中保羅因為馬可過去犯錯,不想給他第二次機會,但是巴拿巴比較有愛心,就還是與他同行。「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保羅則選擇了西拉,也出發了,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典中」(徒15:37-40)上帝充滿慈愛,總是會給人第二次機會。

5.真心悔改蒙上帝饒恕

        尼尼微城的悔改是真誠而徹底的,不僅是人,「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 神。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拿3:8-10)我們若真心悔改,上帝也會原諒我們。「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徒2:38)

6.我們要慈悲如同天父

        約拿的故事中啟示,我們做錯事,上帝仍然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但是我們也要能夠給別人第二次機會,要能原諒別人。不只尼尼微城的人需要悔改,約拿也要改變他的心,能夠包容別人,上帝最後給約拿一個開放性的結尾。「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0-11)不知道約拿後來是怎麼回應神的,希望他能夠就此悔悟他過去是多麼缺乏愛心。耶穌說的故事中,那個欠債被赦免的人因為不放過另外欠他一筆小錢的人,他原先被寬容的債務又恢復了。「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太18:32-33)

V. 結論:慈悲如同天父

       耶穌在登山寶訓最後說的是這句話:「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要人像上帝一樣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路加福音的記載,用的字是慈悲。「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36)對他人慈悲,就是讓對方有改善的機會,就能比過去更加完全。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也會得到上帝的原諒,我們也就會更完全,所以慈悲和完全兩者是有關聯的,Forgiving Mercy is Perfecting and Perfected。但願我們能學到這個功課,在人和人之間難免有受傷、衝突,讓我們記得約拿的故事,學習能夠有多一點點的慈悲。

禱告
        主耶穌,雖然約拿的故事在聖經中佔的篇幅很短,但是我們看見你的僕人如何悖逆 你、受你處罰,當他悔改以後你仍 顯出慈悲、原諒他,之後你又給他第二次的機會。可是約拿對尼尼微城的人卻沒有這樣的慈悲心。主阿,幫助我們不只是在生活中學習慈悲、獲得從你而來的赦免,讓我們也願意在生活中相互的原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0年12月24日 星期日

祂真正很在意 -- 葉啟祥 牧師

寫作於2000.12.24
作  者: 葉啟祥 牧師
 經文: 約拿書三章1~10節】

(一)、前言

小時後媽媽死的時候,偷一根冰棒。這個世界,也像是我小時後一樣,很空洞,想抓住一個東西,但是像吃冰棒一樣,吃完就融化;但是心中的苦又想要抓一個東西。  

(二)、尼尼微城人的悔改

尼尼微城的惡,是自古有名的,在拿鴻書中四章一節寫,他們的罪本來達到上帝的面前,上帝要如所多瑪蛾摩拉一般地毀滅尼尼微城。這麼壞的城市,連約拿都不想去的地方,居然改變了!  

約拿並沒有宣告說「上帝要毀滅,你們要悔改」,(沒有人逃走)尼尼微城的人的改變是特別的令人感到感動,尼尼微城的人有自己的上帝,當他們接受上帝的時候,我們不要想成, 他們就放棄了自己的上帝, 他們將上帝當作自己神明中的一位。我們見到他們重要的改變,呈現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宗教禮儀的。  

針對宗教禮儀的悔改,他們開始禁食、穿麻衣,這是在古代的閃族(以色列人、亞述人)的禮儀代表自我的否定,在波斯時代是包括動物都被放在整個哀傷的程序中。在當時的文獻中,可以見到他們要求在他們的神明(Adad)前哀傷悔改、潔淨,並要求他們悔改這可能是當時亞述人一般性的宗教活動。最不一樣的並不是宗教禮儀上的改變。他們不是從「傳統禮拜,改為敬拜讚美」而已。這樣的禮儀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古代中東任何國家都有的宗教禮儀。  

一個更重要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在「行為的悔改」,一方面是「離開所行的惡」這是指道德上的改變,另一個是「丟棄暴行」,表示社會性的改變。不再欺詐、不再有兩樣的天秤、不再欺負孤兒寡婦、不再見到窮人不顧。他們不可能是只有因為宗教禮儀的改變,而上帝就憐憫他們,他們改變他們行為,和對待別人的方式。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待別人的悔改;新約中最為相近的一個例子就是撒該。我覺得寫得最好的經文在於以賽亞書五十八章「你禁食不是要鬆開凶惡的繩索嗎?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窮人嗎?將漂流的窮人接到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身體嗎?」難怪約拿會生氣,他自己的百姓都做不到,這個是約拿所真正擔心的事。

(三)、上帝的後悔

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他們將約拿的話「認真的當作一回事」。「上帝的話被認真的對待」,約拿在要行走三天的路上,只有一日的宣告,結果「從最大到最小的都禁食、穿麻衣」,不單是民間也包括上者,在上者也跟著改變,也許在上者並不是真正的相信,但是害怕滅亡是同一個原因,這一回他們真的害怕滅亡。

當他們這樣做時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或者,誰知道,也許神轉意後悔,」(豈採,上帝回心轉意)who knows上帝就改變他的心意。

(第一)、人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行為就得到上帝的恩典,「或者」,表示國王深切瞭解,我們必須盡人事聽天意,在人的努力下,不知道結果會如何,但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努力就會有上帝的美意發生『誰知道』。上帝的「主權和一致性」,我們可以如此說,但是不能控制上帝,亞述人可以悔改,但是只有上帝知道答案;人可不可以得救,要不要毀滅尼尼微城。

(第二)、(或者,上帝回心轉意)提到自己的態度,是賭博的態度。「誰知道,也許上帝在意我們上帝會改變心意,使我們不致滅亡」尼尼微城的人將上帝的話當作一回事,並且試一試。我們很多時候,就是缺少試一試,或是很多非基督徒也缺少試一試的想法,如果做錯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但是「或者」會得到。(因為他跟他講話的時候摳鼻子)經常我們就停留在這裡。基督徒很多時候也一直不敢冒險,以至於一直停留在最開始的境地。

(第三)、「或者,誰知道,也許神轉意後悔」也許上帝會在意咱,這位外邦的國王,比以色列的先知更加知道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最重要的更是,上帝永遠是憐憫與公義再交替進行,公義是手段,但是慈愛永遠是他的目的,懲罰不是目的,是希望悔改。細心的人會注意到,結果上帝「是因為他們離開惡行得到上帝的憐憫,在於他們離開惡行,上帝就拯救他們。上帝真的很在意他們,上帝後悔,就改變心意。」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上帝就後悔了,就回轉心意了。 

上帝一開始就知道他會後悔在第四節說:「尼尼微是極大的城」一位學者說這可以說是面積很大,但也可以說是「人口很多」,然而更重要是說:「這個城市對上帝來說是重要的」先知約拿不將這城當作重要的,他覺得不需要去這城,這城讓上帝去滅亡好了;但是上帝在意這個城。在人都不在意的時候,上帝在乎,他們的惡上帝聽見了,也不姑息他們,可是上帝也在乎他們的得救,「誰知道」上帝知道上帝的目的是恩典,不是「固執」,上帝終究是慈愛的,在他宣佈要毀滅的時候,他卻也同時差遣約拿前往,雖然約拿不在意尼尼微城的人的得救,但是上帝卻在意尼尼微城的人的生命,上帝在一開始就聽見尼尼微城人的惡行,但是惡行懲罰不是上帝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拯救。 上帝的一致性在於「他願意去原諒所有的人」只有真實的悔改可以獲得。我們有時是上帝的子民,我們認識上帝,於是我們很容易向那些還不信主的人說:「外邦人」,但是約拿的故事是說,上帝真的在意「外邦人」在意那些還不認識他的人,在意那些殘暴的人,得罪他的人,不認識他的人。「或者」也在說,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我們可以做,但是一切都在上帝。 

聖誕節是上帝在意世間的人(提前二章四至六節)「他希望眾人得救,也深知真理。因為上帝是一個,上帝及人的中間,中保也是一個,就是做人的耶穌基督;他為著眾人獻上自己,做替贖的價錢,有及時的證明。」所以在我們世間人很苦的時候他就來到。

2000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悔改的喜樂 -- 葉啟祥 牧師

寫作於2000.12.10
作  者: 葉啟祥 牧師
 經文: 約拿書第二章

「人生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奧秘。」

上帝成為真實

約拿先是將自己的情境作一番感謝,這是猶太人詩篇的感謝,比較特別的在於,「陰間的深處」是指「陰間的肚子」(溫偉耀「你的女兒是天使,上帝差遣他來保護你,使你不會墮落於只追求名與利之人。」)苦難有一點像人生的急煞車。  

出現二十四次的「我」,他開始想:「我是誰?」、「我和上帝的關係又是什麼?」「我遭遇患難」、「我從陰間」、「我在你的眼前」。信仰變成主觀的經驗,問題不再是「尼尼微城」的人的問題,而成為自己的問題,以及自己和上帝之間的問題。在陰間的肚子,約拿才開始有機會去思想,才有機會面對自己的生命;而在面對的時候,「患難中讓我們想起自己,也想起自己和上帝的關係。」但是患難也可以是我們離開上帝的時機;很可惜大部分的人都選擇離開。信仰成為一種自己可以經歷到的事實。  

另外一個苦難讓我們成長的原因在於:使我們不再只是客觀地想和瞭解,而成為主觀地、全人的參與在裡面。當我們沒有遇見事情時,我們都會「客觀地說」,而只有自己切身經驗才發現自己。「沒有失戀的人」沒法瞭解失戀的痛苦。   

約拿從這當中學到,上帝是誰?「他是聽禱告的上帝」和人有交談的上帝,有俯聽有應允。上帝不再是一個禮拜天的上帝,而是上帝「活起來了」。上帝居然這麼活,我竟然不知道,在遇見苦難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要聽上帝的聲音、才知道他還活著。上帝對自己不再是一個陌生人,反而成為一個可以對話的人。921地震以後,許多的夫妻離開,因為說,為什麼你沒有先就我,但是也有人經過共同的患難以後,變得更加感情密切。

當我們說:「靈性經驗」是指什麼,靈性就是一種宗教的情感,對上帝產生一種「情」,這不是有沒有讀經或是禱告的問題,而在於對上帝有沒有一種「情」是不是很強烈,甚至比其他的東西更強烈?讀經可以很死,但是讀情書不一樣,發現有一個強烈的情感在裡面。就像保羅在腓立比第一章說:「我情願離是與基督同住,這是好的無比!」人和上帝強烈的情感,就是一種愛的經驗,經驗上帝和自己有愛的連結。

約拿對上帝的感覺成為主動,皆下來對上帝的「作為」也有不同的瞭解,他發現一切也都是上帝的主動。他說,「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紅滔都漫過我。」(3節)其實是誰決定要投下去的,是約拿自己,但是約拿說,是上帝「將我」投下深淵。你一定會說,這是上帝的旨意,但是其實是自己的主動。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Peterson Eugene用反身字來解釋,當一個人勸人的時候,「我可以任由他人擺佈」;這時你就是被動;也可以拒絕,這是你的完全主動;但是「中性語態」是接受別人的主動行為,那就表示出於上帝但是自己不是勉強的接受或是像約拿的逃離,成為主動的接受者。可以拒絕或是接受,但是也可以接受別人的勸告。結婚一樣,可以逼婚、拒絕、或是兩相情願。

不單如此,也是上帝「將我」救出來的的主動者。

對人的失去愛

目前為止,約拿都不錯,但是結局並不是樂觀,約拿懺悔了、悔改了、明白上帝的旨意,也瞭解「一切都出於上帝」,可是如果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他並沒有接觸到自己真正的問題。上帝要他去尼尼微城,但是他不去,如今沒有談,為什麼他不去,而只是一直談他「自己對上帝的感受」,後來的經文也證明他並沒有超越自己的限制,新不甘、情不願地去尼尼微城宣揚福音,結果自己還是沒有改變。

(一)、當我想到這裡,覺得很是警惕,也很是現實,我們真的是一個有罪的人,他和上帝的關係改變,並沒有帶來和人的關係改變。所以生命的改變應該是無時無刻地改變。不要以和上帝親近就滿足,也不要隨便地滿足,以為一偏好的禱告就全部就改變,我們需要深思在我們最高舉基督的時候,很可能對人最不注意的時候。

(二)、約拿有對上帝悔改,但是不保證他自己能夠超越一個猶太人的限制,還有對上帝的「刻板印象」上帝一定要施行公義的審判。他和上帝的關係改變了,並不保證和人的關係也改變。這是我們莫大的危機,以為和上帝有好的關係,就會和人有好的關係;約拿沒有針對自己所最困難的應該要改變的地方下手,所以只有改變和上帝的關係。

(三)、治癒我們這種偏狹的觀念在於自己也洞係到自己也有黑暗面。拉丁美洲的獨裁者。悔改是向神獲得恩典的路,約拿不是一個成功的先知,他對上帝有深的體會,但是不能明白上帝是一個「愛全人類」的上帝。真正的關鍵是自己的框框還是沒有辦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