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首奉獻詩歌是這樣唱的「我將所有獻與耶穌,甘心樂意奉主用;我要永遠愛主靠主,日日常與主同行。所有全奉獻!所有全奉獻!所有一切獻與恩主,所有全奉獻!」
不知道唱過這首奉獻詩的兄姊每次唱到所有全奉獻的時候,心裡會不會跳一下,畢竟「所有」真的很多,不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二,是全部耶。就算是個孩子,要奉獻幾百塊幾千塊的零用錢的全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談到奉獻,許多人都會提到寡婦的兩個小錢的故事。這個故事其實很難解釋,尤其是這個故事挑戰的是奉獻起初設立的意義。
聖經中記錄一個甚麼都沒有的寡婦,為了完成「奉獻」這件事情,依據耶穌的說法,是把養生的都奉上了。
雖然就這段經文的解釋很多,但是大家都無法確認,這個寡婦是基於甚麼樣的心態做這件事情,尤其是故事的後續,耶穌有因為知道這個寡婦的困境,而出手做些甚麼嗎?聖經沒有寫,但是就這兩個問題,的確困惑著許多人。
不過這幾年到達比拉斯部落福音隊的經驗中,讓我經歷到這兩個小錢的祝福。達彼拉斯教會的牧師是魯薩牧師,第一年我們去拜訪他的時候,他告訴了我們關於教會成長的故事。
他說他剛到達比拉斯教會的時候,教會並不強壯,甚至當時的教會建築物需要做許多的補強,更不用說福音車甚麼的都沒有。教會的會友依照過去的經驗給牧師建議,請牧師去各教會巡迴募款,以期得到需要的資金。
不過魯薩牧師毅然決然地拒絕這個建議,並在禱告尋求後,鼓勵兄姊,既然沒有錢,就大家一起奉獻勞力。也因此我們常常習慣聽到奉獻的是金錢,不過他們則是奉工。
怎麼奉工?魯薩牧師注意到樹豆是部落很重要經濟作物,所以就邀請部落的大家,在自己的事情忙完之後,一起來整理土地,並種植樹豆,來增加教會的經濟收入。後來又發展了咖啡,也販賣部份的農產品蔬菜。
在透過兄姊的奉工與經濟作物的販售,教會從過去只能夠接受別人的幫助,慢慢的強壯起來。教會除了有錢可以整修擴建,甚至也能幫助其他鄰近的教會。這幾年我們前往辦理兒童福音營會的時候,附近一起參與的教會就有五到六間,而孩子們的早餐,就是教會供應的。
忽然我理解到那個願意擺上的心情,也感受到那個擺上還能安心的緣由,因為在信仰團體中,付出不是將自己擁有的給予,乃是擺上自己所有的,並在信仰群體中,經歷上帝豐富恩典供應的過程。
所以當我們提到「奉獻」,我們想到的不應該是「付出」,而是我們在這個信仰群體中的角色是甚麼?今天讓我們透過奉獻的經文,再一次來思考,我們該怎麼來認識「奉獻」這件事情。
聖經中的奉獻
奉獻與獻祭在概念上都是指同一件事情,就是以上帝為主體的將所擁有之物獻上。事實上在所有的宗教中,供奉所祭拜的神明,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其中包含祈願、感恩回饋等等的意涵。
事實上在聖經中,對於獻祭還提了許多不同型式的概念,譬如平安祭、贖罪祭等等。不過透過民數記18章,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相對於獻祭的新概念的出現,這應該也是我們談奉獻這個概念的起源。
民18:21,「凡以色列中出產的十分之一,我已賜給利未的子孫為業;因他們所辦的是會幕的事,所以賜給他們為酬他們的勞。
民18:26,「你曉諭利未人說:你們從以色列人中所取的十分之一,就是我給你們為業的,要再從那十分之一中取十分之一作為舉祭獻給耶和華,
申14:28~29,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 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從這幾段經文我們可以看見有一個基本的財務運作雛形。首先以色列人以利未支派為專心服事上帝的支派,而其他支派專心工作帶來生產,再從有生產的支派取十分之一給利未支派,利未支派則取這十分之一財務的十分之一專務於上帝的事情。
其中這專務於上帝的十分之一,包含對摩西亞倫的供應,當然也包含聖殿器具的各樣需求使用。然後申命記又提到,在第三年的土產中的十分之一供應在群體中的缺乏者,以期在整個運作的系統中,各司其職,卻也顧念軟弱缺乏者的不足。
看起來是很完整的系統,不過或許是施行的細節十分繁瑣,或者概念的推行並不容易落實,所以學者在研究中認為,以色列人並未能真的落實這樣的制度。
不過這樣制度的概念流傳下來,透過今天我們所讀瑪拉基書的經文可以知道,到這個時候,最少已經建立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人們將生產的十分之一歸給上帝,不論是聖殿各樣工作的需要,甚至可能也對於孤寡欠缺的人的扶持。
而透過瑪拉基書我們可以看見,這群回到以色列重建聖殿,甚至開始穩定居住生活的人們,很容易忘記當初自己的前人是怎麼被驅趕到荒野異鄉的。
反而在自己能生產到有穩定生活的時候,又開始以自己為中心的活著,而忘記當初回到耶路撒冷時,立志要以上帝為生活的中心,以上帝的心意彼此扶持的誓願。
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拉基書3:10
這段經文在說甚麼?上帝對這群以色列人說「你們要不要以我為中心來生活試試看?將你的十分之一交給我,看看我能不能讓你們全體經歷真實的富足,不再缺乏的樣貌。」這是從上帝而來對這群好不容易從灰燼中重建聖殿的以色列人所說的話,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依然充滿力量。
上帝說:大家願意將眼光看中上帝的家,讓這裡的運作不至於匱乏,看見所有在這當中的人們,得到扶持,經歷上帝恩典豐富的樣貌嗎?
是的,這裡的十分之一不只是單指金錢,而是指人所有擁有的一切,願意在上帝面前擺上付出。
三卷福音書都記載了耶穌與一個少年官談話的事蹟,我想大家都耳孰能祥,那就是這個少年官自認為都照著聖經律例的要求行事,耶穌卻提醒他所謂的完全人,可是要「盡其所能地照顧窮人,並且跟隨耶穌」。
我們很容易將奉獻,想成是金錢的付出,而忽略了,上帝要我們這群以他為中心所建構的信仰群體,成為真實的願意付出,並成為彼此祝福的上帝國地上臨在。
不是貢獻,是家人的分工與祝福
也就是說,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在基督裡的家人。我們願意怎麼擺上自己成為彼此的祝福呢?在家裡我們需要吃飯,就得有人買菜、洗菜、煮菜、擺碗筷,準備吃飯的空間。可能因為家裡許多時候因為這些事情都是給「媽媽做」,所以我們不一定感受很強烈。
今年二月福音隊在達彼拉斯部落,我們第一天到教會做營前準備的時候,當天的午餐與晚餐,就是我們同工自己準備的。
其中全隊幾十個同工十分自發性的,有人拿菜來清洗,切菜,也有人主動的整理廚房,幫忙準備吃飯的空間。當然有同工當起大廚烹飪起一道一道的菜餚。我們有蔬菜,有肉,甚至還煮了一大鍋湯。沒有人閒著,大家總能在這中午或晚上的時刻,吃飯時間各盡其職的讓整個用餐的過程,從備料到用餐完後的整理都順利的完成。
而在其他時間,更是盡心盡力的準備著第二天要帶給小朋友的課程。這是一個為主擺上的團隊,事實上更是上帝的家的樣貌。我們看見一個需要,我們共同的擺上自己的力量,然後在每個環節上,我們就我們自己的能力付出,接著共同享用這美好的結果。
十分之一就夠嗎?
有人會問,那為什麼要說十分之一,不足十分之一不行嗎?或者十分之二也可以對吧?還是我一定要十分之一給教會嗎?給其他的地方難道不行嗎?有些牧師會提醒兄姊,我們奉獻要先十分之一給教會,如果有餘裕可以再拿出十分之一給其他需要的單位。
事實上,就聖經中的實況,重點不在於教會是否獲取兄姊的十分之一,而在於我們怎麼理解上帝國的需要,又我們怎麼理解我們同為一個教會,怎麼在這個以上帝之名連結的信仰群體中生活。
有許多家庭都有一個經驗,家裡年輕的一輩外出工作,在自己的日常所需中,也必需撥一筆錢給父母親。而事實上如果夫妻有買房買車需求,也必需要做出相對應的財務規劃。
一筆收入,需要做出適度的分派,讓一個收入,在一定生活進程中,慢慢的累積成一股力量,讓想完成的事情,想要達成的目標能一一實踐。
我們在上帝的家中,可以從最大的上帝國度來看,也可以從教會的運作需要來看,甚至有時候看見一個主日學,或是一個團契小組的需要,也可以。
十分之一是上帝對瑪拉基書中,流離失所重建家園的以色列人所做的提醒。對我們而言,或許是一個衡量的標準或是一個建議。
重點是,不只是度量金錢,更是全人擺上的提醒。這幾年有看護需求的人就知道,有錢不一定能找到適合的看護人員,甚至有時候,願意將支付的費用提高,都不一定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務。
如果你相信這是一個家
也就是當我們認同我們成為肢體,這裡是我們屬靈的家,那麼在這個家裡面,我們能怎麼成為彼此的祝福,並付上代價呢?
兄姊週間如果有進出教會,就會發現我們在一樓有許多的社區課程與活動,其中也包含我們婦女團契的聚會。
中午大家一起用餐,下午也能一起有一些運動的課程。這裡面有許多人都不是基督徒,是因為教會對社區需要的開放與付出,我們能接觸到過去許多不會踏進教會的長輩們。事實上這些願意踏進教會的社區長輩們,也是我們廣義的家人,如果可以,我們有機會接觸他們,關心它們,讓他們更能真實經歷福音的恩典。
而週六在地下一二樓有青少契的聚會,這些是我們教會最有活力創造力與行動力的一群孩子。他們除了平常忙碌的課業,也在信仰上摸索與學習,他們需要兄姊的關心,理解與陪伴,輔導團隊中的許多輔導,平常都十分忙碌,雖然很願意擺上,卻也常常力有未逮。
如果有更多的兄姊願意加入,相信對於教會青少族群的陪伴,不會只是成為一小群人的負擔,更期望這群孩子在全教會共同的照顧下,一生走在上帝的道路也不偏離。有時候教會在各個活動中都期待這群孩子願意出來參加一起幫忙,不知道週四的禱告會兄姊有沒有透過線上的影片參加,前兩天的禱告會,正是青年們願意試著出來學習帶領禱告會,只要我們願意更多的陪伴與帶領,我們總能經驗下一代成長的祝福。
和平的幼幼班平均有五到十個家庭,幼主有時候甚至高達15個家庭,而兒主孩子有時候也高達三十幾個以上。
事實上我們的兒童事工12歲以下全部加起來也要六十幾個孩子。當我們為著教會孩子們不至於在這少子化的世代減少而高興的同時,也請關心這些長期擺上的同工,當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工幾乎十幾年以上,盡心竭力陪伴著這群可愛,但是也很不容易帶領的孩子。
我們是一家人,但是有時候有些辛苦的工作,只要一直沒有人接手,同工很容易因為長期的付出而匱乏。
當然主日禮拜中的各樣服事,不論是清潔、音樂、招待、新朋友接待、音控、PPT操作,甚至長執同工司會的擺上,讓我們能有一個完整的禮拜,也讓我們因為大家願意,而經歷到上帝同在的充滿。然後禮拜後的愛餐服事、泡茶小組的分享,甚至為了讓教會許多年輕的父母親能夠專心參加聚會而有的兒童照護,這都是我們每個禮拜在經歷的恩典,卻也需要大家願意投入,讓每個環節都不至於匱乏。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愛餐同工缺人、兒童照護需要支援、PPT操作找不到人等等的處境。這造成教會有些事工需要支付津貼才能找到人來幫忙。我們是一家人,這些需要與困境真的都需要我們共同來面對。
我們也知道教會有急難救助、愛心基金、甚至各個層面的宣道關懷。這些都是上帝國臨在的展現,當中我們不只奉獻金錢,也需要兄姊的關心參與鼓勵與禱告。
對了,有許多小組或團契常常面臨聚會不知道找誰來分享的困境,事實上教會中各領域的兄姊如果你們願意,將您的資料留給辦公室,讓我們各小組、團契,甚至我們的兒童青少年藉著您們偶爾參與的分享,都能讓大家得蒙建造與祝福。
喔,教會是個大家庭,我們會彼此扶持,前面說的這些,不是要我們想要做甚麼,而是當我們透過禱告尋求上帝帶領我們在這家庭裡面的分工,有些兄姊甚至只是好好的來教會學習安息,都是很重要的。
在家裡,我們願意彼此關顧,也體貼每個人在生命不同階段的需要,願意為這個家擺上些甚麼,這些都是我們出於對上帝的愛,而這才是真實的奉獻。
結語
對許多人來說,和平教會是一個擁有許多資產的教會。不論是各種基金,或者是每年的預算支出和收入都相對許多教會來說是十分高的。
每每許多人看著上帝所賜這美好的教會建築物,甚至兒童、青少年的聚會人數,對許多教會來說,都是很蒙祝福與恩典的。
當我們在兄姊的付出擺上中越來越蒙恩的同時,我們也得打開我們的眼界,看見上帝對這個世界更大的祝福與帶領。
所有全奉獻,談的是我們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願意將主權定睛在上帝國的實踐,那不只是奉獻多少,或我有沒有服事而已,那更是我們是否願意在上帝面前共同擺上禱告,尋求從上帝而來更大的眼光。
我們知道教會最大的異像就是成為萬民的祝福,這包含了會友的祝福、鄰舍的祝福、學青的祝福、神僕的祝福、友會的祝福、地極的祝福。我們可以看見其他教會的需要、社區鄰里的需要、青年的需要、各年齡層在不同需求的需要,也看見上帝在這世界各個缺乏角落對我們的呼召。
是的,我們因為看見上帝打開我們眼睛所看見的,我們也知道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出於上帝的恩典,這個時候,當我們連結於上帝恩典的行動,我們將能見證,上帝恩典在全地真實的臨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