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憂慮或信靠—在現今世界中尋找真正的平安

 一、前言-現代人的焦慮世界

弟兄姊妹平安,大家是否同意,現在的我們活在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一早醒來,還沒禱告,手機的通知聲就先來敲門。在一整天中未讀的訊息、突發的新聞、別人的貼文和限動—一條又一條訊息,不只是資訊,它們就像細小的針刺進心裡,提醒我們:世界在動,而你不能慢。

當我們在滑動手機螢幕時,其實也在滑動自己的心。甚至可以這樣說,手機成了現代人的祭壇;我們不自覺地獻上時間、注意力,甚至獻上我們的平安。而「更新」、「回覆」、「按讚」、「貼圖」成了我們每日的祈禱。

有人說:「我只是滑個五分鐘。」結果一個小時過去,焦慮反而加深。有人看著別人的生活照,心裡卻多了一句:「我怎麼還在原地?」我們焦慮,不只是怕錯過訊息,更怕錯過人生。

耶穌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什麼。」(路加福音 12:22)這句話我們都熟悉,但如今聽起來更像是一種挑戰,因為我們早已被訓練成憂慮(操煩)的專家。

除了手機之外,現實生活中還有其他令人憂慮(操煩)的事。在工作上,你會不會常常擔心無法完成那堆報告?害怕主管或同事看你不夠努力?家庭中,看到孩子學業、婚姻或者健康狀況,會不會讓你夜裡輾轉難眠?當親友生病或失去親人,空出來的那把椅子,那個不能再撥打的電話號碼,讓心中有種說不出的空虛和難過。

這時候你會問:「難道我不該擔心這些嗎?倚靠神就能讓這些問題消失嗎?」2000年前的耶穌沒有叫我們假裝沒事,他是在問:「你的心到底在哪裡?」主耶穌說:「你的心在哪裡,財寶也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面對這個焦慮與不安的世界,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

 

二、憂慮的真相

耶穌的眼光很精準,他指出憂慮(掛慮)的根源不只是生活的壓力,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問題:我們心的中心錯位。我們把有限的東西—金錢、控制、他人的認可—放在了原本應該屬於神的位置。

奧古斯丁曾說一段類似的話:「我們的心若不安息在祢裡面,就永遠不得安息。」屬靈前輩的這句話,說明了焦慮的根本,是關於我們把心放在哪裡?

你看,焦慮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表現得多微妙--每次手機通知響起,你會問自己:「這個訊息我該回嗎?不回會不會錯過什麼?」或是看著別人的生活,心裡忍不住比較:「我是不是落後了?」或是面對生活的現實壓力,這些都像洪水一樣逼迫我們。焦慮,就像一個心靈的溫度計,不斷提醒我們,請注意,你的心靈正在發燒了喔,你注意到了嗎?

另有一位屬靈前輩曾說過:「信心就是把上帝當上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真正的平安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或打拼,而是把心交給上帝,承認祂掌管一切。

另有一句是:「心太忙碌,就聽不見神的聲音。」焦慮,其實正反映我們內心的方向錯了,財富、掌控感、甚至手機訊息,都不能成為讓我們心安的依靠。

這時,就如我們先前所提問的:難道我就不用掛慮這些事情了嗎?這不是耶穌要我們完全忽略生活責任,而是提醒我們注意心中的焦點。不是不做計畫,而是心不再被焦慮主宰。

是的,就是信耶穌的基督徒們也不例外,我們還是會遇到很多焦慮的事。然而,所有這些都是要提醒我們:我們是否把有限的東西當作上帝來依靠。

  

三、耶穌的藥方—通往自由的永恆原則

耶穌開給我們的藥方,是通往真正的自由之道。耶穌說,生命比飲食更重要,身體比衣裳更重要,誰可以用掛慮讓自己多活一刻呢?這不是說我們不必努力工作,而是要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而在於我們是被造、被上帝所愛。

耶穌要我們留意去看看烏鴉和野地裡的百合花,它們不種也不收、不勞苦也不紡紗,上帝卻依然賜給它們生命和榮美。

弟兄姊妹,如果上帝看顧這些微小的被造物,祂豈會忽略按照自己形象造的人呢?憂慮,從這個層面看,是對上帝不信的表現,是耗費生命的愚昧。

在這段談話中耶穌指出真正的自由之路,還包括慷慨。耶穌說,要為自己積存不能壞的錢財,把財寶放在天上。

這不是字面上要求我們賣掉家產,而是呼召我們心態上一種radical(激進)的轉變。我們看待金錢,不再主宰我們的內心,而是用來祝福別人、榮耀神的工具。

每一次慷慨,每一次為他人付出,都是把心從充滿焦慮的地上財寶轉向永恆的天上財寶。各位,你的心在哪裡,你的財寶也在那裡。慷慨,會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財寶在哪。

  

四、先求的國

 

1.「先求」是中心的移轉

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在希臘文中「先求」這個字是指持續式的動詞—意思是「不斷地尋求、不停地追隨」。

請注意,這不是一次性的選擇,而是一種持續性的生活方向。換句話說,而這個「先求」,不僅是時間上的先後,更是存在中心的轉移。

雖然,我們仍然努力工作、照顧家庭、應對挑戰,但我們的心每一次都先求神的國,專注於神的國度,去體會和察驗什麼是神的旨意。

耶穌在說的是「當我們將神的國成為我們一切思想、情緒、決定的中心,讓所有的『這些東西』—吃什麼、穿什麼、將來如何—都繞著那個中心運行。」

當神的國成為中心,其他的需求才會找到正確的位置。若不是這樣,我們就會被需求本身牽著走,結果不是我們擁有了需要,而是需要擁有了我們。

 

2.神的國不是遙遠的天國,而是此刻的主權

我們常以為「神的國」是未來的、天上的,好像是死後才會去的地方。但在耶穌的語境裡,「神的國」不是地點,而是主權的臨在。當祂說「神的國近了」,意思是「上帝的統治正在此刻展開」。

因此,當你在公司做決策時、在家庭中與孩子對話時、在社群媒體上回應時,你都可以選擇一個新的中心—不是掛慮也不是比較,而是「怎樣能讓上帝掌權做王」。

換句話說,「先求祂的國」就是讓上帝的旨意滲透你生活的每個角落。工作中追求誠實、家庭中追求愛與饒恕、財務中追求慷慨分享、社群媒體中追求真實與節制。大家想想,我們目前的好些焦慮,是否就是因為沒有如此而引起呢?

各位,你不需要放棄工作、不用拒絕責任,你只需要讓神的主權滲透你的每一個選擇。那時候,你會發現原來「神的國」不再是「教會裡的議題」,而是「日常生活的經歷」。

耶穌的呼召是「你要信靠那位知道你需要的父。」這種信靠不是逃避,而是勇氣。勇於承認:我掌控不了一切,但神掌管萬有。勇於相信:祂在我看不見的地方,仍然運行。同時,在轉化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群體的支持,教會中的彼此扶持、小群體的關懷,讓我們有勇氣活出信靠與慷慨。

 

五、結論:選擇你的財寶,選擇你的心

「焦慮,是信任失焦的結果;信靠,是讓神回到中心的選擇。」焦慮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財寶究竟在哪裡。如果我們把安全感寄託在地上的財寶,心就被焦慮捆綁。

耶穌為我們捨棄榮耀,成為我們的珍寶,當祂成為我們心的主宰,我們的財富就有機會變成祝福他人的管道,心也因此得著真正自由。最後,我想邀請大家試著從三個具體的方向來回應今天的信息:

 

第一,重新檢視我在生活中是否太依賴手機

手機,作為現代焦慮的一種新的形態。留意自己是否因為手機不在身邊而焦慮,或因為時常關注手機上賴、FBIG的訊息而分心和焦慮? 和朋友或家人相聚的時候還在看手機? 留意你目前使用手機的現況,嘗試每天有段時間的斷絕它,進行所謂的「網路排毒」。

第二,學會在每日生活中養成禱告的習慣

當焦慮襲來,不是靠自己壓抑,而是立刻轉向神,將焦慮交託給祂。你可以在早晨起床時、工作間隙或晚上臨睡前,向神敞開心扉,求祂賜下平安。更具體的方式,可以用耶穌教導我們的主禱文,一句一句慢慢地來禱告,這能幫助我們的心逐漸學會依靠神,不再被恐懼吞噬。

 

第三,練習你的慷慨

無論是在教會服事,或是在工作、家庭中,不吝於時間、才能和財務的付出。慷慨不只是給別人,更是讓我們的心從「擁有」的重擔中釋放出來,轉向天上不朽的財寶。

當我們實踐慷慨,就在活出信心,也能去體會並回應上帝愛的喜樂。願我們在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中,找到真正依靠主的平安。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讀今天的金句,腓立比書4:6-7「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讓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承認常常為金錢、健康、家庭和互相比較而憂慮。求祢赦免我們的小信,幫助我們將心安置於祢手中。主耶穌,感謝祢為我們捨棄一切,使我們成為祢的珍寶。聖靈,幫助我們學習信靠、交託、慷慨,讓平安充滿我們的心,保守我們不被焦慮捆綁,直到永遠。奉耶穌基督名禱告,阿們。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生命中的幽谷

 前言

「山谷」的構成──兩山之間低窪且狹窄的地方。通常它的地勢比兩側的山脊低,中間常有溪流或河川流經。 

 

聖經中的「山谷」

聖經常會用「山谷」一詞,來形容生命中各種艱苦的時刻。例如:

約書亞記724-26,那時攻打艾城失敗,查明原因是因為亞干貪愛城中好物。亞干被懲戒後,該地稱為「亞割谷意即「災禍」。

詩篇846篇的「哭泣的谷」(或譯「乾旱谷」),我們可以想像:當人辛苦攀越高山又飢渴交迫的下到山谷,本想能找到水源解渴並臨水而居的牲畜好來果腹,卻發現該地水泉全無,難怪要因此悲泣不已了。

  

從約瑟的經驗看生命中的幽谷

約瑟的生命經驗中,我們發現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的「幽谷」:

一、被出賣的幽谷來自親人的背叛(37)

兄弟是至親,兄友弟恭是家庭的基本價值。台灣有句俗語說: 「打虎、捉賊,親兄弟」,意思是說「在打老虎和捉盜賊這樣危險萬分的情況下,只有親兄弟才會真心和你同心協力的面對危難」。

但是約瑟卻在17歲的稚齡,被哥哥們賣給米甸的奴販。當時他從父親接下了探望關心哥哥們的任務,不料迎接他的竟是背叛、出賣,以及骨肉分離。

我們可以想像那一刻,當約瑟喊著:「哥哥們,救我!」卻沒有一個兄長回頭的情景,那是一種最深的傷痛——被親人背叛。

  

二、被誣陷的幽谷無辜落罪(39)

約瑟被帶到埃及的時候,只是個17歲的少年。在埃及,他被賣給一個名叫波提乏的人(他是法老的侍衛長)。約瑟機靈盡責又忠心的勉力為他的主人波提乏工作。因此,約瑟長大一點的時候,波提乏派他做管家。

長大後的約瑟生的十分英俊健美,女主人見獵心喜,想盡辦法引誘他,而約瑟堅決拒絕。由愛生恨的女主人因而誣告約瑟非禮,約瑟再次落入生夢的第二個幽谷--淪為監獄的囚犯,而這個監獄正是關押王的囚犯的監獄(3920)

當一個人被陷害、遭到誣陷時,很容易焦慮,沒有安全感,甚至能會懷疑、埋怨上帝。但是約瑟卻不因為逆境而失去信心,因為上主跟約瑟同在,賜福給他;因此監獄長很喜歡他,派他管理其餘的囚犯,負責處理監獄裏的事務。

 約瑟負責辦理的事,監獄長都不必操心;正因為上主跟約瑟同在,他經管的一切都很順利。(參創 39:21-23)

 

三、被遺忘的幽谷看似無望的漫長等待(40-41)

約瑟因著波提乏之妻的誣告,而淪為監獄的囚犯。但因著上帝與他同在,因此約瑟在監獄長面前蒙恩,在監獄裡被託付成為一個管理者。要知道被下監的司酒長和膳食長是因為得罪他們的主人法老(創40:1-4),約瑟卻是因為誣陷而被不公義地監禁在獄中。

雖然如此,約瑟仍持守信心和堅忍,準確地解讀司酒長與膳食長的夢:預告司酒長將復職,膳食長則會被處死(創40:5-19)。

司酒長脫險後竟遺忘了約瑟整整兩年的時間(創40:23),這個「忘記」是把約瑟這個人忘得一乾二淨,完全不把人放在心上。約瑟為司酒長解夢,酒政卻忘了他整整兩年,約瑟體會到人生中那看似無望、孤單、漫長時光的被遺忘之幽谷。

 

四、被辜負的幽谷兄長們一直不信約瑟是真心赦免他們(50)

約瑟早已經因為信靠上帝而赦免那些兄長(454-5),可是兄長們在父親過世後竟然再次求約瑟赦免。對於兄長們的舉動,約瑟哭了,因為他發現「兄長們一直沒有相信約瑟是真心赦免他們」。

約瑟對兄長們的「以信報怨」是建立在對上帝的敬畏,而兄長們對約瑟提出擔憂的言語,其實是質疑約瑟對上帝的信仰,也同時是表達對約瑟的不信任。

難怪,約瑟聽見兄長的請求後流下淚來,因為,那代表兄長們又一次地出賣約瑟――上一次是因為嫉妒而將約瑟的身體賣給外人作奴隸,這一次,則是因為不信任手足關係而在親情上出賣約瑟。

在幽谷中的人啊!

上週日被介紹看了一部電影---「比海還深」。片名取自鄧麗君發表的日語單曲《別離的預感》中的歌詞,是日本名導是枝裕和在2017年的作品。

「我的人生,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是劇中主人公內心的獨白。劇中的主人翁叫良多,十五年前曾得過文學獎後,就再無作品,成為「前」小說家。如今於徵信社作偵探打工,以求溫飽,卻總自欺欺人說是為了尋找創作靈感。

良多與逝去的父親關係不好,小時候期許自己不要成為像爸爸一樣的大人,長大後卻反被姊姊質問:「你這樣和老爸有什麼不同?」雖然良多反駁兩者的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不但與其亡父皆染上嗜賭的惡習,而且也成為自己兒子不想成為的模樣。

回到今天的聖經,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從雅各帶領整個家族,從迦南到埃及居住這十七年來,儘管約瑟保護家人們、供應他們、使其豐衣足食,但他的哥哥們心裡並沒有因此真正的安息下來。

或許,從約瑟的哥哥們從賣掉約瑟到此刻,這三十幾年來他們都活在恐懼中,他們因犯罪而沒有平安、得不著安息。他們也沒有因為到了埃及,接受約瑟的恩待而釋懷、擁有心靈的自由,這也是約瑟兄長們生命中的幽谷啊!

  

生命被磨造,成為上帝救恩的管道

約瑟對兄長說的一句話,讓我們看到約瑟走過大半人生後,似乎終於明解上帝的意思。他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上帝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使許多百姓得以存活,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50:19-20)。約瑟非常清楚一件事──自己不過是上帝手中的器皿。因為,如果不是出於上帝的憐憫,他不可能憑藉一己之能晉升到埃及宰相的地位。

「上帝的旨意原是好的」,這正是約瑟生命親歷的見證。約瑟比他哥哥們走過更多艱辛的生命歷程,他被「被嫉妒」、「被出賣」、「被奴役」、「被誣陷」、「被關監」、「被遺忘」...。這些遭遇原來都是上帝美好的旨意,是為了模造他成就上帝的旨意和救恩,這真不是一般人可以看見的,但約瑟回過頭來思想的時候,卻看見這一切的背後都是上帝的美意。

  

比海還深的愛

良多沒有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對自己不免抱持著無奈與怨憤,但仍有人對他不離不棄,那就是他的家人。雖然良多的母親曾說過,自己活到一大把歲數,知道一般人不會活出「比海還深」的情感,但其實她對自己的兒子的憐愛早已是一份深不見底的「愛」。

劇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老母親為了兒子「意外」打破的門窗,小心翼翼的用吸塵器把破碎的玻璃清除乾淨。這不禁令人深思――「意外」會造成某方面的破碎,然而重要的是必須要有人用溫柔去修補這個破碎。

想一想人生中的意外吧:它可能是:失去工作、身體檢查出異常、交通事故,也可能是不經意的一句話。

意外造成的破碎卻有可能是:經濟上的破碎、健康的破碎、家人關係的破碎;甚至是和上帝關係的破碎。

這些破碎需要得到修補:或許是彼此的扶持、或許是一句誠心的道歉、更或許是聖靈溫柔的安慰。而且修補後的關係往往比之前更牢固了。

上帝不也希望我們能看見祂的心意、明白祂救恩的迫切性嗎?為此,耶穌甚至道成肉身給我們榜樣,祂也曾被嫉妒、被出賣、被奴役鞭打、被誣陷、被釘死十字架、被許多人遺忘,但為了完成上帝的救贖計畫,祂自己甘心成了救恩的羔羊。

上帝的愛,不受時間限制,祂過去愛我們,現在愛我們,將來仍然愛我們。祂的愛不是虎頭蛇尾的愛,也不是一種中途間斷的愛,而是一種愛到底的愛,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愛。

舊約中上帝對我們有愛的應許(如詩23),新約中上帝的獨生子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並在死而復活中兌現了。

  

結語:不要讓世界上的事情或結果,決定上帝多麼愛你

即使上帝不答應禱告,也是為了愛我們,因為萬事互相效力。如果你現在正走在幽谷裡,請不要害怕。幽谷不是墳墓,而是通往榮耀的隧道,上帝沒有離開你,祂正牽著你的手。

詩人與我們分享他生命的看見與領會――「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上主)與我同在。」(詩篇23:4

約瑟從生命幽谷走向宮裡,不是靠人的幫助,而是靠上帝的同在。同樣,上帝也能把你我的幽谷變成見證的舞台。 

約瑟從生命幽谷走向宮裡,不是靠人的幫助,而是靠上帝的同在。同樣,上帝也能把你我的幽谷變成見證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