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幾個禮拜主日信息,教牧團隊從家庭中經歷神,到職場經歷神,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從教會中經歷神。
許多人會來到教會,常常都是生命中發生了一些自己很難面對的事情,透過肢體的連結,有機會接觸教會,也因著教會中兄姊的扶持,經歷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所以當我們問,是否在家庭中經歷神,在職場中經歷神,許多人可能都要想一想,還不一定確認是否在平常的生活中經歷神,不過在教會中經歷神,這應該是教會兄姊最平常的經驗。
畢竟如果沒能在教會中經歷神,那就不會來了,畢竟家得回,工作得做,只有教會,是一個我們知道應該一定得去,卻在各種工作、活動,或是精神實在不濟的時候,許多人選擇可以暫時放掉的地方。
從小教會就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在教會有人陪我說話,跟我玩,有問題也有哥哥姊姊的建議與協助,在服事中還能學習做事情的方法,在我沒錢吃飯的時候,還有許多兄姊給我便當,甚至帶我去吃飯。
教會對我而言,就像第二個家,平常生活再忙再累,只要回到教會,就會有一種平靜安穩的感覺。
我除了在金門當兵的兩年,因為當時假期管制的緣故,完全無法到教會,可以說從小到大,幾乎不曾缺席。國三的時候,老師要大家周日去學校自習,我也是跟老師協調先去教會才會去學校。老闆要我周日去南部出差,我也是先去教會,禮拜結束後再出發。
剛退伍沒有參加任何團契小組的時候,我最少都一定要做禮拜。後來參加詩班、團契,甚至兒主、少契輔導的服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家裡與家人分工合作般的自然。
雖然在教會依然會受傷,不過教會的確是讓自己覺得最靠近上帝的地方。這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思想,教會為什麼能成為我們安歇之處,經歷上帝的地方。
經文中的困境
今天的經文提到的哥林多教會不是指單一聚集的教會,乃是指在哥林多地區的許多家庭聚會團體。而哥林多地區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城市。此城位居海路和陸路交通要道,為附近商品的轉運中心,雖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但是因為被羅馬帝國給毀了,所以反倒成為了一個移入大量退役軍人、各地人民的新興城市。
此城的主流文化是羅馬文化,有別於周圍其他城市,對各種思潮都能開放包容,然而希臘時期多神的文化仍有影響。
事實上移民來此的人,多是看見其商業價值,與快速致富的機會,因此社會風氣也相當的競爭。其中有許多人都是來這個地方搏一個翻轉生命的機會,因此在此地可以看到許多不同於其他城市的面貌,其中許多人因為在知識、商貿有很好的成就,也是一個人人好發議論,看似彼此尊重,卻頗有張力的環境。
這樣的社會風氣,進入到教會,帶來的影響就變得更複雜了。保羅在書信一開始就馬上提到:「你們中間有紛爭」。「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林前1:12)很明顯的可以看見一個現象,那就是在哥林多地區的氛圍之下,人們不甘於屈於別人的認知底下,姑且不論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如何,最少在教會中,誰對真理的掌握度越高,就有越大的說話權。
想想看有人說「我記得保羅是這樣教導的」,然後另一群人說「亞波羅老師難道會比保羅差?我記得亞波羅老師就不是這樣講的」,然後又一群人說「等一下,在耶路撒冷主持大局的彼得可不是這樣講的喔,搞不好你們都錯了。」然後又一群人說「我們回到原點吧,耶穌的意思,根本不是這樣」聽起來,把最高等級的耶穌搬出來了。
不過被高舉的真的是耶穌嗎?還是只是高舉耶穌,卻要別人聽話的人呢?也因為人人彼此不服氣,彼此控訴,甚至鬧到民間審判台前的現象層出不窮。保羅還特別提醒「 你們彼此告狀,這已經是你們的大錯了。」(林前6:7)
而因為神廟林立,透過特殊的宗教儀式帶來的淫亂氛圍,加上自由開放的風氣,更帶來教會內,有人身陷淫亂的試探,而不以為意。保羅驚訝的表示「有人竟然將自己的繼母收為妻妾,這甚至已經超出當時的社會文化能接受的範圍。」保羅更進一步的提醒教會內的兄姊「要免淫亂的事,男子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7:2)還強調「妻子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7:4)可以想見,對於受到當代文化影響的哥林多地區的教會,要面對社會價值的影響有多大。
其中教會兄姊可能為了生意或是和睦的緣故,參與異邦宗教的禮儀,在愛餐的時候酒醉混亂,把聖靈的恩賜,當成是自己得救的記號,而互相比較。
生活實況中的困境
聖經中的世界看起來離我們並不遠。台灣也像哥林多教會一樣,是一個世界經貿、科技、文化匯集的地方。這裡有很高的技術,帶來極大的就業市場。也有世界各地而來的文化與美食,當然文化衝擊中,世界的價值觀也挑戰著教會的每一個人。
打開電視我們會發現,許多時事評論員,不論他本來的專業是甚麼,對於本來不熟悉的領域,也總能說上幾句話。而不同立場的人,也總能頭頭是道的說出一篇文章來,讓看的、聽的人,不容易分辨其中幾分虛、幾分實。
尤其社群軟體的興起,每個人更可以在自己的公開版面上說上幾句話。彼此認同的,增加彼此的連結,而不認同的,則斷開社群的聯繫,讓自己更加相信,這個世界的聲音,大部分都是自己理解認同的那一部分。
當然也有一種例外,就是當自己意識到自己是少數,覺得普羅大眾都被欺騙了,依然還是相信自己所堅持的,分辨所聽見、所看見的,變得更加困難而藉由權威樹立自己認同的現象,更甚於初代基督徒所面對的困境。
而開放多元對話的世界觀,一來帶來各種束縛的解放,不過也挑戰著許多過去大多數人認同的價值觀。
聖經中尚且對於許多根本性的原則,有看似保守的立場。不過進入這個號稱充滿包容與對話的世界,有時候我們甚至無法確認,甚麼是不可破壞的原則,又甚麼是可以透過對話而彼此瞭解的現象。
許多時候面對世代差異,許多人總是以一句「時代不同了」來輕描淡寫的提過,不過許多被打破的界線,到底是基督信仰對世俗化的妥協,還是真的因著上帝的愛而看見更寬廣的可能性?
而其中最大的挑戰,更是當「祈求祝福」成為信仰的核心價值,這個時候人們相信的,只是力量最大的神明,不論那是誰,誰有力量,誰能賜福避禍,大家就願意跟著信。
經文中的盼望
保羅深知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也清楚的在他的書信中指出問題的緣由。不過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經文,保羅藉由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將人們從「自己的利益、聲量、權利與幸福」轉換到我們既然成為基督的肢體,我們是因著基督的愛連結的信仰群體,我們可以怎麼用新的眼光來面對這一切的困境呢?
今天的經文中,保羅提出「身體不是只有一個部位,我們都是基督的肢體,我們因著上帝創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角色、功能與價值」。事實上手、眼、耳、鼻,這每一個部位都十分重要,卻也無法彼此取代,雖說各有功能,卻也都無法離開身體單獨運作,甚至各有限制。
而保羅不只是強調這些對人而言重要的肢體,他還強調「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說,以人而言,身上沒有多餘的部位,在基督的肢體中,縱使軟弱,也不該被棄絕。
這對於哥林多地區來說,是一個完全顛覆的概念,因為哥林多地區,人們談的是價值、力量與獲利。而保羅卻反過來談,肢體的連結與互助,甚至強調「沒有肢體可以被捨棄」。
保羅強調「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我們以個人來說,很容易理解這個概念,相信生病過的人就知道,就算一個小拇指撞到東西,全身也會因為疼痛而受不了。
保羅用人的身體來比喻整個信仰群體,這將人從個人的利益,透過轉換,成就了群體的利益。
這個時候我們回頭來看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如果眾人都連結於元首基督,這個時候沒有人會需要爭奪「話語權」,因為上帝的心意,是眾人都得到扶持與照顧,其中沒有誰比誰大,或是誰比誰更接近上帝心意的問題。
畢竟,如果真的有自覺自己是基督的肢體,必然不會認為,誰需要聽自己的,或者自己需要依靠其他的神明。而面對肢體之間的關係,也不會陷入淫亂不忠的情境。更不會只顧自己的溫飽,而視兄姊為競爭的對象。
沒錯,保羅的這段比喻,帶出一個與世界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我們不是求自己的好,我們是在基督裡同為肢體的祈求我們眾人在基督裡的好。
實況生命中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