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講題:在放牛班也有春天
經文:瑪拉基書3:6-15
主講:林琬婷牧師
時間:二0一九年六月二日
瑪拉基書的第一個印象應該是每次當牧師講要奉獻時就會拿出來講的,特別在今天所讀其中一節:「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印度電影《我的嗝嗝老師》描述一位想在教育界服務卻患有妥瑞症(也就是身體、臉會不自覺地發出聲音或抽筋的疾病)的女生的故事,一路上總是非常坎坷,在她快要放棄的時候,她得到一份全職教師的工作,然而她馬上就知道被錄取的原因:原來她被分配到全校的災難班—一群最頑皮、不斷惹麻煩的放牛班。然而老師在這樣的困境中,對自我產生懷疑直到最後用愛心與耐心幫助這些同樣受別人歧視的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
當上帝透過使者瑪拉基對以色列人講:「以此試試我」是否就像電影中這位老師對她的學生一樣。她對這群不理她的學生的愛及願意付出的心,一直都在,只是需要等待他們願意回轉、願意親近老師的時刻。
一、耶和華的使者
-瑪拉基
先知瑪拉基名字的意思就是耶和華的使者,再次回到第一章一開始,這句話就是:耶和華默示的話藉著他的使者,傳給以色列的。
當聖殿與聖城圍牆重建多年,以色列人民的熱情逐漸消退,開始對禮拜、奉獻、社會倫理等等變得散漫。先知在如此景況當中傳講上帝對以色列的愛,也指責這些祭司對上帝的違逆、人民對上帝的不忠。《瑪拉基書》全4章當中,是耶和華和祂子民之間的對話,特別是上帝對他們連續的控訴,顯出以色列人是如何違背上帝的命令。
二、十一奉與稅
耶和華特別祝福以色列人,並非因為他們比較會奉獻,而是因為以色列盡了他們所當盡的本分。這個概念可以回推到歷代志下31:11,自希西家王時代開始就設有特別的「倉庫」,是用來收藏人民所繳什一奉獻的五穀。在那個時候,上帝所賜的「福氣」指的是農作物豐收以致倉庫快滿出來了!
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十一奉獻是近東地區很平常的動作,對耶和華的子民而言,不過是遵守一個現有、為了維持政府及宗教運作的行為。也可以了解到其實「十一奉獻」在政教合一的背景中更接近政府對人民的課稅,課稅與十一奉獻兩者都是從人民收取繳給政府,收於聖殿建築內,然後將這些五穀、油、酒平均分配來供應王宮以及宗教人員。
三、獻上與歸還
奉獻常常是以人做中心的觀點,也就是「人獻給上帝」。但是先知瑪拉基所言卻是以上帝做中心。他認為一切東西本來就是屬於耶和華,只是上帝允許人先保留一段時間,人只是將所保管之物還給上帝而已。而傾倒下來的福氣更不是只給個人,也不是只給某一個群體。並且當獻祭是遵守上帝所規定的律法時才會蒙祂悅納。
講到奉獻也時常連結到新約《羅馬書》12:1-2:「……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是一段常被提出在獻身服事的經文,並且在此所談的奉獻是更加廣闊的。我們該要問的問題不是是我們應該奉獻什麼?而是我們哪些東西是屬上帝的:既然耶穌基督藉著祂的死作為替贖,如此我們應該將全人獻給上帝做祭物,因從今以後,我們全人都是屬於上帝的。
四、結語
同樣在瑪拉基書,1:10「我不喜歡你們,也不從你們手中悅納供物。」但在第三章又說:「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我們必須警醒我們所認為的奉獻是否是上帝喜悅的奉獻,是得以讓這個群體一同成長的,或是我們是自己想要如此行、又或者我們是半推半就的奉獻。
至高的上帝其實不需要「人來拜祂」,然而祂對和祂立約之人卻有無限的慈愛,縱使人一直令祂失望、一再犯錯,祂仍然等待人回轉。
在實況中,人在順境時常忘記上帝的賜福,忘記是上帝的保守讓我們豐收、平順,如同重建聖殿時期的以色列人,在那個時候是看重世上的榮華多於上帝的命令;反過來說,人在逆境中,同樣也看不到上帝一直存在的恩典,像電影裡那群被人看不起、在社會中爬不起來的孩子,縱然有一位真的為他們設想的老師在旁邊,在他們願意回轉之前是看不見那個好在哪裡。然而當我們願意迴轉向祂時,試看看,是否感受到祂仍然在,在等待與我們再次相遇的時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