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24日 星期日

祂真正很在意 -- 葉啟祥 牧師

寫作於2000.12.24
作  者: 葉啟祥 牧師
 經文: 約拿書三章1~10節】

(一)、前言

小時後媽媽死的時候,偷一根冰棒。這個世界,也像是我小時後一樣,很空洞,想抓住一個東西,但是像吃冰棒一樣,吃完就融化;但是心中的苦又想要抓一個東西。  

(二)、尼尼微城人的悔改

尼尼微城的惡,是自古有名的,在拿鴻書中四章一節寫,他們的罪本來達到上帝的面前,上帝要如所多瑪蛾摩拉一般地毀滅尼尼微城。這麼壞的城市,連約拿都不想去的地方,居然改變了!  

約拿並沒有宣告說「上帝要毀滅,你們要悔改」,(沒有人逃走)尼尼微城的人的改變是特別的令人感到感動,尼尼微城的人有自己的上帝,當他們接受上帝的時候,我們不要想成, 他們就放棄了自己的上帝, 他們將上帝當作自己神明中的一位。我們見到他們重要的改變,呈現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宗教禮儀的。  

針對宗教禮儀的悔改,他們開始禁食、穿麻衣,這是在古代的閃族(以色列人、亞述人)的禮儀代表自我的否定,在波斯時代是包括動物都被放在整個哀傷的程序中。在當時的文獻中,可以見到他們要求在他們的神明(Adad)前哀傷悔改、潔淨,並要求他們悔改這可能是當時亞述人一般性的宗教活動。最不一樣的並不是宗教禮儀上的改變。他們不是從「傳統禮拜,改為敬拜讚美」而已。這樣的禮儀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古代中東任何國家都有的宗教禮儀。  

一個更重要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在「行為的悔改」,一方面是「離開所行的惡」這是指道德上的改變,另一個是「丟棄暴行」,表示社會性的改變。不再欺詐、不再有兩樣的天秤、不再欺負孤兒寡婦、不再見到窮人不顧。他們不可能是只有因為宗教禮儀的改變,而上帝就憐憫他們,他們改變他們行為,和對待別人的方式。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待別人的悔改;新約中最為相近的一個例子就是撒該。我覺得寫得最好的經文在於以賽亞書五十八章「你禁食不是要鬆開凶惡的繩索嗎?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窮人嗎?將漂流的窮人接到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身體嗎?」難怪約拿會生氣,他自己的百姓都做不到,這個是約拿所真正擔心的事。

(三)、上帝的後悔

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他們將約拿的話「認真的當作一回事」。「上帝的話被認真的對待」,約拿在要行走三天的路上,只有一日的宣告,結果「從最大到最小的都禁食、穿麻衣」,不單是民間也包括上者,在上者也跟著改變,也許在上者並不是真正的相信,但是害怕滅亡是同一個原因,這一回他們真的害怕滅亡。

當他們這樣做時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或者,誰知道,也許神轉意後悔,」(豈採,上帝回心轉意)who knows上帝就改變他的心意。

(第一)、人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行為就得到上帝的恩典,「或者」,表示國王深切瞭解,我們必須盡人事聽天意,在人的努力下,不知道結果會如何,但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努力就會有上帝的美意發生『誰知道』。上帝的「主權和一致性」,我們可以如此說,但是不能控制上帝,亞述人可以悔改,但是只有上帝知道答案;人可不可以得救,要不要毀滅尼尼微城。

(第二)、(或者,上帝回心轉意)提到自己的態度,是賭博的態度。「誰知道,也許上帝在意我們上帝會改變心意,使我們不致滅亡」尼尼微城的人將上帝的話當作一回事,並且試一試。我們很多時候,就是缺少試一試,或是很多非基督徒也缺少試一試的想法,如果做錯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但是「或者」會得到。(因為他跟他講話的時候摳鼻子)經常我們就停留在這裡。基督徒很多時候也一直不敢冒險,以至於一直停留在最開始的境地。

(第三)、「或者,誰知道,也許神轉意後悔」也許上帝會在意咱,這位外邦的國王,比以色列的先知更加知道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最重要的更是,上帝永遠是憐憫與公義再交替進行,公義是手段,但是慈愛永遠是他的目的,懲罰不是目的,是希望悔改。細心的人會注意到,結果上帝「是因為他們離開惡行得到上帝的憐憫,在於他們離開惡行,上帝就拯救他們。上帝真的很在意他們,上帝後悔,就改變心意。」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上帝就後悔了,就回轉心意了。 

上帝一開始就知道他會後悔在第四節說:「尼尼微是極大的城」一位學者說這可以說是面積很大,但也可以說是「人口很多」,然而更重要是說:「這個城市對上帝來說是重要的」先知約拿不將這城當作重要的,他覺得不需要去這城,這城讓上帝去滅亡好了;但是上帝在意這個城。在人都不在意的時候,上帝在乎,他們的惡上帝聽見了,也不姑息他們,可是上帝也在乎他們的得救,「誰知道」上帝知道上帝的目的是恩典,不是「固執」,上帝終究是慈愛的,在他宣佈要毀滅的時候,他卻也同時差遣約拿前往,雖然約拿不在意尼尼微城的人的得救,但是上帝卻在意尼尼微城的人的生命,上帝在一開始就聽見尼尼微城人的惡行,但是惡行懲罰不是上帝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拯救。 上帝的一致性在於「他願意去原諒所有的人」只有真實的悔改可以獲得。我們有時是上帝的子民,我們認識上帝,於是我們很容易向那些還不信主的人說:「外邦人」,但是約拿的故事是說,上帝真的在意「外邦人」在意那些還不認識他的人,在意那些殘暴的人,得罪他的人,不認識他的人。「或者」也在說,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我們可以做,但是一切都在上帝。 

聖誕節是上帝在意世間的人(提前二章四至六節)「他希望眾人得救,也深知真理。因為上帝是一個,上帝及人的中間,中保也是一個,就是做人的耶穌基督;他為著眾人獻上自己,做替贖的價錢,有及時的證明。」所以在我們世間人很苦的時候他就來到。

2000年12月17日 星期日

親像鹿母的角 -- 吳仲徹 牧師

寫作於2000.12.17
作  者: 吳仲徹 牧師
 經文: 哈巴谷書三章16~19節】 馬太福音六章33~34節】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 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7-18)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太6:33-34)在人生當中有一些時候和有一些事情,會我們覺得不舒服,有面對苦難的危機。然而有人因為怕痛、怕苦、怕失去而不敢或去面對,其結果是必更痛、更苦,失去得更多。今天的經節是從先知哈巴谷書三章十六--十九節 ,亞述人派兵佔領北國以色列的情況,而他蒙召面對南國猶大國提出警告。『不義和迷信』的事實存在於猶大國,若是不誠心去求改變更新,其命運也必將像兄弟國以色列一樣遭到更不義的國家的破壞和侵侵略。  

另一說法是哈巴谷先知是生存在巴比倫已侵佔了猶大國時候的著作,是與耶利米同時代的人。他親眼看見巴比倫人的暴力殘酷,使猶大滅國,流離失散。哈巴谷先知要在人民能在心灰意冷、絕望中重建希望和盼望。但唯一的方法必須去面對社會的不公義和沉淪的迷信(讀哈一│三章)。也誠如耶穌對一群來聽祂話語的人如此說: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然後,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大家不要誤會『信仰』是一種『靜態』、是一種『坐以待斃』的心態,這完全是錯誤的。我要邀請大家來面對現今台灣所面對的苦難困境,是以『信仰的內涵、本質和行動』的。我要以三種行動來邀請參與,如此才能像母鹿的腳行在高處,有力、自在、不懼怕。   

(第一)、培養內在豐盛生命力,破除作鬼作怪(怪力亂神)的迷信,帶人進入上帝的榮耀
裏就會像母鹿的腳:怪力亂神使台灣往下沈淪,腳無力量。研究哈巴谷書問為何在此:

十八至十九)要提到『偶像』的事呢?『雕刻的偶像,人將他刻出來,有甚麼益處?鑄造的偶像,就是虛謊的師傅;製造者倚靠這啞吧偶像有甚麼益處?對木偶說:醒起!對啞吧石像說:起來!那人有禍了,這個還能教訓人嗎?看哪!是包裹金銀的,其中毫無氣息。』當時因為人民專注著迷於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或勝過於追求上帝的公義和全能的上帝,結果大家以迷信和貪婪作為他們的上帝。當遇到了外在危機與不景氣的時候就失去自信心轉而去求助它力(包括國家和迷信的方法)。從不去努力檢討和改正過去的弊病。 

有一長得很高又美麗的樹木,非常欣賞自己的身材和強壯,也引以為傲。但有一天飛來一隻啄木鳥來,並停在樹上不斷地在尋找什麼。祂聽到有虫在樹幹裡面作鬼作怪就開始啄樹皮要吃裡面的蟲。正當在啄的時候這顆樹立刻大叫說:不行!千萬不要破壞我的美麗和強壯。啄木鳥回答說:裡面有虫。大樹說我才不管,你飛走吧!隔了幾個月蟲繁殖越來越多就,把樹幹吃空了。突吹來一陣強風結果把這顆又大又美麗的樹從中間樹幹被吹斷了。 

像這棵樹,只想保有現存的擁有、美麗和驕傲,而怕去面對暫時的痛苦和不完美的改變,反而所擁有的完全變為沒有了。為了上帝的公義我民應更支持抓社會的各種不義的毒蟲,迷信惑眾的蟲。也應為這個禱告和傳揚。使台灣能早日脫離這種魔鬼似的綑綁與束縛。進而能近入上帝的榮耀。

我很感謝我的曾祖母是吳林好,她在一九二九年左右就因為家庭被符咒、鬼神所綑綁和逼迫,在一年內兒子、媳婦、女兒與丈夫,相繼死掉,剩下她和我父親。她和父親能在全村沒有人信耶穌的情況下去信耶穌,用信仰上帝把整個家庭帶出命運、生活的陰霾,使全家蒙受上帝榮耀的光照,不再受到怪力亂神的影響。我們每天作家庭禮拜常勁道上帝的榮耀裡,而我們的全家真的像母鹿的腳行在高處,有力、自在、不懼怕。不論我們本身或社會有任何弊病都要不懼怕地除去以保存永續的生命。 

(第二)、要以上主而歡欣、喜樂,失去的將獲加倍回來,就會像母鹿的腳有力:

我在蒙特婁(Montreal)牧會時,遇到一位人人稱他是Doctor(醫生) 的人。因為他是老人中心請去的人所以我不認識他。一位社工人員叫我一定要去見他。起先還以為他是一位醫生,見到他以後才知道他是一位瞎了眼的黑人音樂家,年70歲。我很詫異驚奇。就和他講話,我問他什麼你沒看到還會彈一手好鋼琴和好歌喉呢?為什麼人人稱你是Doctor(醫生)?他就回答說:「牧師!事實上上帝賜給我的比向我拿去的更多,我心中充滿喜樂和力量。我要傳揚祂奇妙的作為在我身上,聽到我彈琴唱歌的人得到了醫治,他們稱我為醫生。」我聽了眼淚直流怎麼有這樣堅強的人?他是活出信仰來的人,有如雅各書一2-4:「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不要去專注憑弔一些『已死亡』;包括各種的『失去』,在人生中失去、痛苦和煩惱是必然的,但你可自由選擇是否成為不幸的人或重生的人』。

『一位年老的公墓管理員,每個月都會從一家醫院的一位重病的婦人那裏收到一張支票,要他去買鮮花送她幾年前因車禍死去的兒子墓前。有一天一輛汽車開進墓園,停在管理員的門口,裏面坐著一位面色蒼白,雙眼半閉的老太太。司機下車到管理員面前,向他說:「你介意不介意跟我們一起到她兒子的墳前,她有事拜託你。因為她已經快要死了,而我是老朋友,要載她來看孩子最後一眼。」管理員馬上問:『她是Welson太太嗎?』,『是的』老朋友回答著。於是他們一起前往她兒子的墳墓走去,那老太太無力地走著,兩位男士扶著她走。管理員突然說了一句話:『太太,你知道嗎?我總是為你不斷寄錢來買花感到很遺憾。』那老太太有點生氣地說:『遺憾!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那是我兒子…』管理員回答:『是,我知道。我參加了一個教會的團契,我們每個星期都會去探訪醫院、育幼院、監獄,住那裏的人都需別人的鼓勵,他們大部份人也都愛花,他們看到、也能聞到花香。但那個墳墓沒人住在那裏,沒人看、欣賞那些漂亮的鮮花…。』老太太靜默看,只能靜靜地凝視兒子的墓,過了很久;她終於叫朋友載她回去了。過了幾個月之後,管理員很驚訝,那位女士又到慕園來,但此次是她自己開車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於是告訴那位管理員:『你的話沒錯,我思慮了你的話,也如此做了,心中反而充滿高興、喜樂。醫生們不知道我奇蹟似地又活過來,但我自己很清楚。』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揮去那些社會給我們的陰影、和揮去心中的陰影、憂愁、不悅、恐懼的現況。上帝本身是慈愛的源頭,慈愛使人喜樂、溫暖、安慰和有力量。因此,先知說:上帝是我的力量。他要使你像母鹿的腳行在高處。 

(第三)、務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建立上帝國在台灣,就會像母鹿的腳:

先知和耶穌的訴求是一樣的,應專注耶穌要我們先求的--祂的國和祂的義,這有如作事的優先順序一樣。先的要成就後的。有一天和朋友走在街上,看到家家鐵窗、門一道道地裝設著,還不過夠另加 警鈴、警報器、防盜器,再加射影閉路電視監視。人與人之間彼此防來防去,彼此之間沒有信心、信任反而提高成本,多出好幾倍。警察須求愈來愈多偵察員愈來愈多。『幾年前提倡心靈改革是對的』,建更多的圖書館,藝術館,教育中心,信仰教育及人格教育來得更迫切,這才是國家會富貴、祥和的資源。台灣不應該再強調台灣錢淹腳目為口號,為形象,應以流奶與蜜之地為目標。雖然台灣目前不像哈巴谷先知所說的情況但是時候反省與改革以免有太慢的遺憾。雖然邪惡和一些政客惡魔會想盡辦法,不折手段去阻擋公義、慈愛、信實的建設與進行一些在法律下和暗中的破壞,因而人民會擔心、害怕和徬徨。我們若不謹慎去探究細查,又把信仰上帝次級化了。就會被那些惡魔欣喜的得成。結果上帝怎麼可能會賜給我們所適合的東西呢? 

各位兄弟姐妹,目前的情況,讓台灣人民有個機會反省一下,讓啄木鳥把虫吃掉,雖啄個洞也無所謂的。這裡特別呼籲要有更多的『信仰堅強的父母』以堅決的信仰來教育子女,學習以基督為中心,以建立上帝國的美夢的生活落實在台灣,才會帶給子孫的永遠福氣。因為我們要永遠站立,像母鹿的腳穩健走在高處,充滿平安、喜樂,有力量(包括精神、物質、人才)。

2000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悔改的喜樂 -- 葉啟祥 牧師

寫作於2000.12.10
作  者: 葉啟祥 牧師
 經文: 約拿書第二章

「人生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奧秘。」

上帝成為真實

約拿先是將自己的情境作一番感謝,這是猶太人詩篇的感謝,比較特別的在於,「陰間的深處」是指「陰間的肚子」(溫偉耀「你的女兒是天使,上帝差遣他來保護你,使你不會墮落於只追求名與利之人。」)苦難有一點像人生的急煞車。  

出現二十四次的「我」,他開始想:「我是誰?」、「我和上帝的關係又是什麼?」「我遭遇患難」、「我從陰間」、「我在你的眼前」。信仰變成主觀的經驗,問題不再是「尼尼微城」的人的問題,而成為自己的問題,以及自己和上帝之間的問題。在陰間的肚子,約拿才開始有機會去思想,才有機會面對自己的生命;而在面對的時候,「患難中讓我們想起自己,也想起自己和上帝的關係。」但是患難也可以是我們離開上帝的時機;很可惜大部分的人都選擇離開。信仰成為一種自己可以經歷到的事實。  

另外一個苦難讓我們成長的原因在於:使我們不再只是客觀地想和瞭解,而成為主觀地、全人的參與在裡面。當我們沒有遇見事情時,我們都會「客觀地說」,而只有自己切身經驗才發現自己。「沒有失戀的人」沒法瞭解失戀的痛苦。   

約拿從這當中學到,上帝是誰?「他是聽禱告的上帝」和人有交談的上帝,有俯聽有應允。上帝不再是一個禮拜天的上帝,而是上帝「活起來了」。上帝居然這麼活,我竟然不知道,在遇見苦難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要聽上帝的聲音、才知道他還活著。上帝對自己不再是一個陌生人,反而成為一個可以對話的人。921地震以後,許多的夫妻離開,因為說,為什麼你沒有先就我,但是也有人經過共同的患難以後,變得更加感情密切。

當我們說:「靈性經驗」是指什麼,靈性就是一種宗教的情感,對上帝產生一種「情」,這不是有沒有讀經或是禱告的問題,而在於對上帝有沒有一種「情」是不是很強烈,甚至比其他的東西更強烈?讀經可以很死,但是讀情書不一樣,發現有一個強烈的情感在裡面。就像保羅在腓立比第一章說:「我情願離是與基督同住,這是好的無比!」人和上帝強烈的情感,就是一種愛的經驗,經驗上帝和自己有愛的連結。

約拿對上帝的感覺成為主動,皆下來對上帝的「作為」也有不同的瞭解,他發現一切也都是上帝的主動。他說,「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紅滔都漫過我。」(3節)其實是誰決定要投下去的,是約拿自己,但是約拿說,是上帝「將我」投下深淵。你一定會說,這是上帝的旨意,但是其實是自己的主動。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Peterson Eugene用反身字來解釋,當一個人勸人的時候,「我可以任由他人擺佈」;這時你就是被動;也可以拒絕,這是你的完全主動;但是「中性語態」是接受別人的主動行為,那就表示出於上帝但是自己不是勉強的接受或是像約拿的逃離,成為主動的接受者。可以拒絕或是接受,但是也可以接受別人的勸告。結婚一樣,可以逼婚、拒絕、或是兩相情願。

不單如此,也是上帝「將我」救出來的的主動者。

對人的失去愛

目前為止,約拿都不錯,但是結局並不是樂觀,約拿懺悔了、悔改了、明白上帝的旨意,也瞭解「一切都出於上帝」,可是如果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他並沒有接觸到自己真正的問題。上帝要他去尼尼微城,但是他不去,如今沒有談,為什麼他不去,而只是一直談他「自己對上帝的感受」,後來的經文也證明他並沒有超越自己的限制,新不甘、情不願地去尼尼微城宣揚福音,結果自己還是沒有改變。

(一)、當我想到這裡,覺得很是警惕,也很是現實,我們真的是一個有罪的人,他和上帝的關係改變,並沒有帶來和人的關係改變。所以生命的改變應該是無時無刻地改變。不要以和上帝親近就滿足,也不要隨便地滿足,以為一偏好的禱告就全部就改變,我們需要深思在我們最高舉基督的時候,很可能對人最不注意的時候。

(二)、約拿有對上帝悔改,但是不保證他自己能夠超越一個猶太人的限制,還有對上帝的「刻板印象」上帝一定要施行公義的審判。他和上帝的關係改變了,並不保證和人的關係也改變。這是我們莫大的危機,以為和上帝有好的關係,就會和人有好的關係;約拿沒有針對自己所最困難的應該要改變的地方下手,所以只有改變和上帝的關係。

(三)、治癒我們這種偏狹的觀念在於自己也洞係到自己也有黑暗面。拉丁美洲的獨裁者。悔改是向神獲得恩典的路,約拿不是一個成功的先知,他對上帝有深的體會,但是不能明白上帝是一個「愛全人類」的上帝。真正的關鍵是自己的框框還是沒有辦法突破。

2000年12月3日 星期日

在付出中成長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2.03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箴言十一章25節】 哥林多後書九章6~11節】

不知道當你聽見「成長」時你有何想法?身體成長—長高一點、壯一點;知識成長—多讀一些書,多學多一點知識;經濟成長—賺多一點錢… 世間的成長定義是取(Get)多一點、累積多一點、成就多一點。但基督教的成長觀念卻是大不同,基督所活出的成長是給(Give)多一點—愛別人多一點、犧牲多一點、付出關懷多一點。一個慷慨有愛心的人他在那些方面可以成長?  

(一)、 他能體會愛加倍: 

有形的物質適用加減算術,二個包子分給人一個只剩下一個;二佰元分給人一佰元自己剩下一佰元。但唯有愛,當你與別人分享時它會不斷成長。過去你只有愛一個人的能力,漸漸在付出對別人的關心中,你的愛心長大。以前只能愛自己的親人,但在付出愛的行動中,愛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在愛別人的同時,你也愈能體會上帝的愛是何等的大,正如只有當我們成為父母時我們才能體會父母的愛是何等的偉大一般。在付出愛的行動中,我們更能體會耶穌基督為我們而生、受苦、愛死,其中的愛是何等的長擴高深。我們才體會自己的生命可以不必是只為自己活一生,我們的生命可以是有無限的可能性。在主愛中,我們的愛不斷的成長,愈分給人愈多、愈廣。  

(二)、 經驗在上帝裡面的豐富: 

保羅特別強調,時常付出愛心關懷別人的人,上帝必定賜他所需的能力。有時我們以為行善是靠自己的能力,但是我們詳細想一想,我們有那一項能力是自己的— 我們的生命從上帝而來,我們的特質從神而來,我們愛人的能力從神而來。我們越使用這些特質,這些特質越就愈成長。在愛的付出中,我們更加體會靠自己的人生命終將枯萎,我們需要連結在愛的源頭上帝,才會有源源不絕的能力。知道凡事從神而來的人,自然不會自私的將事物占為己有,我們只有受托管理經營權,我們沒有所有權。當我們能體會在上帝裡的豐富時,我們自然能夠隨時隨在滿足。  

(三)、 擁有行善與祝福別人的能力: 

在願意行善與愛人的身上,上帝必會加添足夠的愛心給他。正如經上所記「必多多加給你們種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一個信徒以前不敢將福音傳給別人,深怕會被拒絕,但在信仰的反省中,他漸漸的開始將福音傳給鄰人,開始為別人禱告,並告訴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要將一切交托給上帝。沒想到真的有人願意與他一同禱告,願意試著將困難交托給上帝。那種改變是這位信徒以前所不敢想像的,但今天,因著他的信,他擁有祝福別人的能力。一個願意將自己的生命付出來關心別人的人,上帝會照你的信心大小及靈命階段,賜給你足夠的種子。今天或許你只能關心1人,但明日或許你成長了,上帝讓你的愛心能夠關心2人,漸漸的你成熟了,凡你所到之處所接觸之人皆會因為你的關心,生命得到不同的改變。一個抽水機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深思。一個在沙漠中迷路的旅人,拼著最後的一口氣走到一間小木屋,裡面有一座抽水機,但他無論如何用力也打不出水,就在他快放棄時,看到旁邊有一瓶裝滿水的瓶子,外面寫著只要將所有的水加進抽水機就可以抽出水來。在一番掙扎後,那人將水倒進抽水機中,奇妙的事發生了,從抽水機中不斷的湧出清涼的水來,在他裝滿了許多袋的水之後,他又將原先的瓶子裝滿水,繼續他的旅途。

你是否還有許多的因素在阻礙你付出愛人關懷別人?或許是自私的心?或許是忙碌的生活?或是覺得自己裝備不足?或是信心不足?聖誕是一個分享的節期,求主讓每一個人能體會道成肉身的真理,將自己有限卑微的生命奉獻出來,我們將在願意付出的同時經驗上帝無限的大能在我們的身上動工,讓我們跳脫出世人成長的陷阱,進入上帝愛的數學程式中,我們愛中的成長將是加乘再加乘,讓我們與我們所關心的同受祝福。

喚醒沈睡的靈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2.03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以賽亞書廿九章9~19節】

台灣社會正在步入現代化高科技的時代,但是怪力亂神的現象不但沒有減少的趨勢,反而與日俱增。在高喊人定勝天的口號背後,憂慮與徬徨在黑暗的角落終日不停的啃蝕著人的內心。人們愈來愈能精準的預測未來的天氣,但對自己的未來卻充滿了迷茫。醫藥延長了人的壽命,但卻無法提昇生命的品質。算命、紫微斗數、血型星座、水晶、風水的盛行再再的突顯人們對未來的恐懼。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的自我中心享樂主義在e世代的身上大大盛行,其實,這也只是企圖藉不斷的刺激享樂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奇怪的現象就是民智雖然大開(教育水準大大提昇、資訊大爆炸),但人心卻昏睡。許多人的言行舉止顛三倒四,好似喝醉酒一般,正如今天經文所記載「你們等候驚奇罷. 你們宴樂昏迷罷、他們醉了,卻非因酒、他們東倒西歪,卻非因濃酒」。因為耶和華將沉睡的靈, 澆灌你們,封閉你們的眼,蒙蓋你們的頭。  

(一)、 智慧消滅,聰明隱藏:  

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滅,聰明人的聰明,必然隱藏。人的知識愈來愈豐富,但人卻愈來愈沒有智慧。對書本中的知識能倒背如流,但生活中的智慧卻貧乏的可憐。情緒智慧、道德智慧的發展跟不上資訊與知識的追逐。口口聲聲理智的時代,卻看見太多的人迷失在金錢遊戲、網路的虛幻世界、權利的鬥爭。在如此的世代中正如經上所記「所有的默示你們看如封住的書卷. 人將這書卷交給識字的,說,請念罷。他說,我不能念,因為是封住了。又將這書卷交給不識字的人,說,請念罷。他說,我不識字。」無論是知識份子或是目不識字的人,沒有人有智慧可以看出上帝要對世人的默示。上帝透過許多的事件、現象要提醒人們,但人因為被沈睡的靈所蒙蔽而看不見。  

(二)、 把是非顛倒了:  

沈睡的靈所蒙蔽的另一個現象即是非顛倒。「被製作的物,豈可論製作物的說,他沒有製作我,或是被創造的物論造物的說,他沒有聰明。」黑的東西被漂白,明明是白的卻被說成黑的,是非不明。政治人物中,許多黑道人士,只因為有權有勢,就能夠大大方方的在議會中,隨便散播不實言論,傷害人,草率的以個人喜好決定全民的前途。一般社會的生活中,明明是受造之物,卻不願承認自己的有限性,硬要否定造物上帝的存在,而轉身敬拜那些人手所造的偶像—經濟、名聲、地位。最諷刺的是,人拒絕敬拜獨一真神而到廟宇去拜人手所刻的像。台灣到處廟宇林立,香火鼎盛。參與迎神賽會、燒王船的人潮、經費多得驚人。這真是一個是非顛倒的世界。

(三)、 口是心非、假敬虔: 

先知的另一個批判是那種口是心非的假敬虔—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在當時的以色列人中,雖然敬拜上帝的行為依然持續,但內心卻是不信的本質。雖然我們口裡聲稱我們相信上帝是全能的,是無所不知的,但我們在暗中做一些不好的事時,好像上帝不知道一般;我們說我們願意完全獻上自己給上帝使用,但我們卻保留了大部分精華的時段給自己,而將剩下的時間才做主的工。

台灣正被沈睡的靈所蒙蔽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並不因此而失望,因為從今天的經文中,我們看到了希望。上帝讓改變發生是出乎我們想像的快速,不久「聾子必聽見這書上的話,瞎子的眼,必從迷矇黑暗中得以看見。謙卑人,必因耶和華增添歡喜。人間貧窮的,必因以色列的聖者快樂」。對以色列人來說,這一切的發生是在救主彌賽亞來臨時。而基督教的待降節不正是為了這個希望而預備嗎?活在沈睡的靈所控制的世界中,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聖誕節慶中被基督從沈睡中喚醒,我們也背負這個使命去喚醒我們四周的人—家人、親朋好友、同事、鄰人。

2000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在上帝凡事都能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1.26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

對上帝心存盼望的人永不絕望  

面對罪惡的攻勢我們常常產生無力感,無論這個罪惡是出現在別人或自己的身上。我們討厭、逃避甚至採取行動主動打擊那些無理取鬧的人,他們可以是同事、家人,甚至最親近的人-- 自己。或許,我們曾經努力過要接納、改變那些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但灰心、失望常將我們帶入冷漠、拒絕的境界。  

一 、人見人厭惡稅吏的身份: 

相信大家對撒該的故事都很熟,他很有錢、他很矮、他很吝嗇、他抽稅金且會壓榨人。請問若是你,會喜歡與撒該做朋友嗎?我想一定不會的。在第七節我們看見大家並不喜歡撒該,若喜歡他,人們會主動幫助他向前,但如今,平時恨他的人逮到千載難逢的機會整撒該了。很多人會趁此良機用肘撞他一下、踢他一腳,或推他一把。  

二、 在眾多阻礙中渴望得見耶穌: 

我們常說,耶穌愛罪人,耶穌喜歡罪人得救。可是當我們真正看到一個罪人得救時,我們會高興嗎?不一定。這是人的本性。像他那麼壞,上帝怎麼可以愛他?他得救的話,太便宜他了。但是我們今天一起站在撒該的立場想想,那種孤獨的心境,渴望有朋友,渴望對現況有所改變的心是如此的急。他一定聽過耶穌在不同的地方行了神蹟奇事,改變了許多人的現況-- 讓瞎子看見、醫治生病的人…,如今耶穌來了,他是否也能帶給我改變,讓我成為一個有人緣、人見人愛的人?我們常常看不見別人背後期待甚至渴望改變的訊息,我們只見到別人可惡、不合理的對待我們。  

三、 丟臉的動作(爬樹): 

從前一直以為撒該爬樹是可笑的事而已,並不覺得有何大不了的事。但在猶太人的傳統中,成人爬樹是不成體統的,他們所穿的衣物在走階梯時要很小心,因為一不小心,會被人看見下體。所以撒該的爬樹的行為是狗急跳牆、豁出去、面子全都不要了,他已經不考慮日後如何在村莊中生活下去。從這個行為可看出,撒該願意改變的心已是到達到高峰。  

上帝的愛使一個罪人悔改

四、 被耶穌接納: 

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眾人所看見的是平時他們所討厭的敵人正不知恥的在爬樹,而耶穌所看見的卻是一顆渴望救恩、願意悔改的心。我們常看見那些我們不欣賞的人的表象,但我們卻沒有足夠的愛心看見他們背後的渴望。一個事事要控制別人的專制者,其實他的內心是相當缺乏安全感的;一個愛誇耀自大的人,其實內心是相當沒有自信的;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其實是孤單渴望擁有朋友的。耶穌尚未到達撒該的樹下時,一定就聽到眾人大聲在指點、恥笑撒該,所以衪一見到撒該就喊叫撒該快下來,「今天我要住在你家」。  

悔改的行動:許多人的排斥與嘲諷並不能讓撒該悔改,唯有耶穌的愛與接納讓撒該大大的改變。撒該將悔改化為實際的行動—將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欺騙人的部分還人四倍。從耶穌對撒該的態度上,我們可以學到功課-- 我們對不喜歡的人的態度會對他們有影響。如果我們一味的批判,或逃避所討厭的人,不可能改變他們,但我們若能以上帝的愛先愛他們,改變自然隨後就到來。如果你自己沒有先成為一個幫助者的話,有時候期待別人改變是很困難的。  

在你內心有沒有那個長不大的撒該,別人討厭,連你也討厭?甚至連爬樹的勇氣也沒有?若你渴望上帝會帶給你改變,你必須放下身段,帶著渴望的態度就近耶穌,衪必會接納你、愛你,最重要的是,因著衪的愛與接納,你必要全然改變。  

有些美事有些善事;我所有的困惑,上帝都知道。而我獻在主前的,就只有破碎和掙扎;但衪卻能在我的生命中,完成一些美妙無比的事。  

出自內心的感恩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1.26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詩篇五十篇7~14節】、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

感恩對猶太人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課,不但在許多詩歌中充滿了對上帝的感恩,他們在不同的事上還要獻上不同的感謝祭物。在今天的經文中,上帝明明的告誡以色列人,衪並不需要人們供奉任何的牛羊等祭物,上帝要他們以感恩為祭獻給衪。我們或許會疑惑難道上帝需要人的感恩?上帝是不需要人們對他的感恩,上帝不會因此而更偉大、榮耀,其實衪的要求是為了人們而不是為了衪自己。有人寫道:「不是生活的環境與條件在決定我們生命的品質,乃是我們如何回應在決定。如果生命要活的富盛又活潑,感恩節是充滿如此盼望的節期。」  一個居住在斗室的人可以是活得快樂、心滿意足、充滿感恩的,也可以是哀聲嘆氣的渡過每一天。上帝希望人在感恩中漸漸走出自我中心,不斷成長終至得救。正如路加福音十七章中的十個大痲瘋得醫治的有十個人但最後耶穌只對那個回來感謝的撒瑪利亞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因為其餘九個人雖然身體得到醫治,但因為不會感恩,回到正常生活中時依然以自我為中心,生命與生病前沒有兩樣。反觀那位會感恩的撒瑪利亞人,他的生命不再一樣,因為他擁有的是耶穌所賜的新生命。十個人獲得醫治,但只有一人得救。 

一、 感恩改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當我們說謝謝時我們其實是不自滿的。說出感謝的話能約束自我並將自我謙卑下來。感恩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是有能力且肯負責的,但同時我們也是需要別人的幫助。有時我們太過將自己的成就引以為傲,而忘了向上帝感謝。今天經文中看到許多人獻祭給上帝,但上帝不喜歡。人獻給上帝最好的祭物是感恩而不是物質。人在奉獻的過程中所想的是我獻的比人更多,我有能力給上帝較好的,好像自己所有的不是上帝給的而是自己努力賺來的一樣。我們沒有一樣不是因為上帝的恩典才有的。當我們不能凡事謝恩時,我們的驕傲在當中突顯。  

二、 感恩改進我們對自己所有的事物的看法: 

感恩至少在兩方面幫助我們對自己事物的看法:第一,當我們說謝謝時,我們意味我們不是全靠自己得到所擁有的。其次,感恩讓我們去數算我們的祝福且意識到自己所有及享受的是如此之多,並自己的責任是多麼的重大。 

我們或許都能認同感恩的重要性,但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我如何可以常常感恩?」;「要如何從心底講出感謝?」我想從今天的第二處經文中一同來學習三個重要的功課:  

我們如何才能時時感恩?又能夠出於心底的感謝? 

一、 把基督的道裡,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 

耶穌基督因為愛的緣故道成肉身,為我們犧牲在十字架上,這個道理是如此的簡單但卻是如此的帶有能力。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將耶穌基督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深深的刻印在心上,我們自然能夠出自內心大大的感謝上帝。以我為例,在大學時,曾經對上帝懷疑過,心中也產生了出走的念頭,當時如果不是耶穌愛我,沒有放棄我,藉著許多關心我的輔導與學長姊主動向我伸出關懷的手,我老早就遠離這個信仰。在座的弟兄姊妹,相信耶穌在各位的身上有不同拯救的作為,或許生病得醫治;傷心難過得安慰;在失望中得到堅固;失落被尋回… 在不斷的分享中,將這些一點一滴刻在心板上。

二、 彼此教導,互相勸戒: 

我們的信仰絕對不是個人的事,因為一方面自己一個人面對挑戰常會軟弱失志,就如分離的炭火會快熄滅,另一方面,我們的信仰也不允許自私的只顧自己的得救。今天的經文中提到用不同的方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在分享各人的見証中,我們互相提醒、教導-- 在別人感恩時,我是否忘了向上帝獻上感恩?雖然我常常提醒小孩要禱告,我的小孩也會藉機會提醒我,當我很忙時,忘了帶他們睡前禱告,他們會告訴我「爸爸,你忘了帶我們禱告哦!」 

三、 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 

當我們奉主的名做任何事說任何事時,我們是以耶穌的眼光在看世界。我們會在平凡的小事上看見上帝大能的作為,如此一來我們自然能有發自內心的感恩。有一個重病的病人在危機中獲得重生,日後,他連能呼吸都向神感謝。不信主的人,常會將一些遇到好事時當成幸運,但信主的人沒有一件事在上帝掌握以外。當我奉主的名與人協談時,當對方有改變謝謝我,或說「我很幸運遇到你」時,我皆將一切歸與上帝。

願我們每一位兄姊能將基督犧牲生命拯救我們的道裡,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時常在分享中彼此教導,互相勸戒,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如此,我們必能時刻體會上帝的愛與恩典,禁不住要向上帝發出內心的感恩。

2000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靈命營養學 -- 吳仲徹 牧師

寫作於2000.11.19
作  者: 吳仲徹 牧師
 經文: 腓立比書四章1~8節】、 詩篇十九篇7~14節】

現代人非常注意「吃」什麼,因為怕胖、怕病、怕營養不均衡而生病。換言之,很注重從口而入的東西,但很少去注意從眼、耳進入的東西,這叫In-puts。它們也在塑造我們生命我們一定要注意每天的攝取是什麼。摩西和耶穌曾說過:「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8:3);「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 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4:3-4)。看看現代大眾傳播媒體發達,甚至不出門而可知天下事,也可以辦事,但卻無奇不有、亂七八糟、三教九流,遺害子孫的消息、垃圾廣告、資訊等應有盡有,也因為如此,邪惡的言語、腐化虛偽的思想都會搶先利用,連好的-TV都有人想溜進去得些現實、政治、金錢的利益,真是無孔不入。而這些東西都會影響我們的內在生活品質的形成也影響生命所依存的社會----生命的共同體。  

上帝的話語在臺灣受到空前的挑戰,因為祂要我們In-puts的是公義、慈愛、信實的生命營養素;而不是當今從電視、廣播、雜誌等媒體把台灣人民宣染只為了食物的人民,不為人的自由、尊貴的信念而努力打恲的人民的垃圾耳目食品。他們要人民去擁抱核能發電,要擁護會蹂躪人民生命,掏空人民財產的政黨來執政人民才會有盼望。這種虛偽虛假的宣傳宣染的生命食品已經造成人民內心的混亂、恐慌不安和病源。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面是有一股「亂病原」正向台灣人民撲向而來,這股亂病原可以從電視、報章雜誌及收音機中不斷地播放出來,一波又一波,我們不得不篩選過濾,否則生活會發生問題的。他們以口口聲聲說愛台灣人民,愛這塊土地,但卻不斷地放出各種毒給台灣人民和子子孫孫:  

臺灣的基督徒當如何去面對? 

我們要吃保羅和詩人所提到的上帝話語的營養功效來面對。  

第一:我們要吃靈命營養的維他命D(Dear)(腓4:1)

維他命D會影響我們的骨骼、骨架所以是很重要的。保羅稱腓立比教會的信仰是「親愛的」,保羅說:「我想念你們」,「你們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是以尊重和榮耀的心來稱呼兄弟姊妹,而非肉麻兮兮的或只掛在嘴邊而已。 

很顯然,保羅他們在信仰的生命共同體裏要 彼此親愛,彼此敬重,彼此擔當軟弱和困難的。因為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背景也不一樣。保羅對他們這樣親愛,不是要或能從他們得到什麼「益處」;反而要團結他們。保羅說:「你們當靠主站立得穩」,有主的親愛、敬重才會不缺乏維他命D,個人或教會才會站立得穩的,因為骨架沒有力氣,彼此之間無力站得穩。 

過去長老教會的特色是在教會信徒見面時都會彼此稱對方為某某兄或姐和一句「平安」,這是很好的傳統,是要把信仰落實在生活層面上。心理學家說:「每一個人的脖子上都掛著一個隱形的記號,那就是『請讓我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宗教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也說:「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的意義」。其實創世記第一到六章就記載人的被造是按上帝形象創造的,其目的是在此,不能輕忽對人的敬重,更何況不能隨便捏造污衊、傷害、陷害或殺人,反觀媒體公然為反。 

過去五十年的教育是「權威」、「權柄」、「極權」和「面子」,以致於彼此間所建立的關係是缺乏一種「愛的磁力和張力」;許多傾向溫柔、慈愛、真實、和平的教育卻顯得愚笨、不美、不配及挫折感多。以致於現在我們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是報導不實,污衊人,陷害人卻贏得掌控主導。 

當學習保羅以誠心、慈愛、榮耀去面對每一個周遭的人,來反制那分化毒害的聳言。當時的基督徒也曾遭到這樣的陷害,故保羅以如此的話要提升人的「自信心」、「價值感」「真實人性面」而遠離「卑賤」、「沒意義」和「虛偽面」。 

【例】有位老人站在飄雪中,期盼有人可以載他一程,正好有一位好心年輕人停下來載他,沿途他很認真的地指著這條路過去幾十年在走的,並且教這位年輕人如何如何轉彎,指示要去的地方。約半個小時,到了一個農場,停下來。老年人請年輕人等他一下,因為沒有確定要找的人是否在家,結果一位小女孩從裡面跑出來且喊著爺爺,並抱住他的腳。忽然從屋裡跑出一位農婦,邊來邊破口大罵說:「你怎麼又來了?我不是叫你不要再來嗎?我們生活很苦,加上多病,趕快回你的安養院去,你不要再增加我們的困苦了。」

老人流著淚只好再請年輕人送他回去,路上他要這位年輕人作他立遺囑的見證人,因為他本來是要回去拿一張五十萬的支票給他女兒,是我大哥留下給我的遺產,出乎意料的是她沒有福氣,對我竟是那麼兇,我知道她生活困苦才來,但我要的只是親情和溫暖。我現在要將一半留給我孫女,因為她帶給我的快樂、親情,其他的就捐給慈善機構了。這位老人需要的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是親情、溫暖、尊嚴和快樂。各位,在我們社會裡仍然充滿著虛偽的愛、虛偽的尊重,使我們的老人生活有擔憂。

第二,我們要吃靈命營養的維他命C(腓4:2-4) 

保羅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NIV譯為「Rejoice」我把他譯為Cheer(鼓勵),要注意V2-3裡面有兩位女性同工,友阿蝶和循都基和一位與保羅在神學立場不一樣的同工革利免。保羅在這樣的相異性教會裡,要他們同負一軛,一同勞苦,不分彼此,以喜樂的心來同工,如此,必記載「生命冊裡的」,這點絕不能忘記。 

各位,保羅知道教會的聖工是勞苦的,除非有靈命的維他命C來In-puts的話是會發生某人做一步就會被拖後兩步的情形,彼此拖延,彼此減低,甚至阻礙了事工的進展。事工進展本可一步步邁進,但若被拖延兩步三步事工就會到退,甚至於成為阻礙。靈命維他命C是重要的,不只是教會,就是家庭也是一樣,夫妻間,父母子女間都需要彼此鼓勵打氣的。 

這裏提到兩位女性的同工,保羅不要當時社會的風俗傳統而貶低或否定女性的貢獻,故特別要信徒去接納和肯定。另一位是與保羅在神學上有不一樣的同工革利免。雖然如此,保羅 仍然要信徒與他同工。世上一定有比我們更好才能比我們行的人,若互相支持合作豈不可能突破困境嗎?

【例】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裡曾發生這麼一幕:有一次人家向女王說:。「你有兩位偉大的首相,是眾所周知的出名人物,傑出的領導者,這樣你不會覺得尷尬嗎?因為看起來他們的才幹比你出色。」女王回答說:「就是因為他們的才幹傑出,我當女王才傑出,不是嗎?」「而且每當我和他們在一起時,我會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女王。英國也成為優秀的國家了。」這位女王沒有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嫉妒生出,.回去之後把他降級;相反,從她的溫柔及敬愛手下,不嫉才,為國家著想,而對兩位首相的支持和喜愛。

第三,我們要吃靈命維他命E(Excellent)的東西(V8)

「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各位父母常會遇到將什麼最好的給孩子?是搖頭丸,明星,名歌星名牌的.東西嗎?(馬太7:9-11)「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把更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 

同理,要試問今天媒體要給我們什麼?國會議員給了我們什麼?都是一些沒營養的東西,塞滿了垃圾有毒的東西在我們的心靈生命裏,難道我們不去檢查……..去拒絕嗎? 

今天無論是教會、信徒或是台灣的人民,應要有勇氣和智慧去攝取思想與心靈的最佳的(Excellent)「最好的」營養。

保羅要腓立比教會信徒成為社會向上「提升」的一個帶動者。Vitamin E可以使人增強細胞,使人健康。心靈的向上提升比什麼都重要。那要靠什麼去提升呢?保羅.說的4:8這段話是附含了詩篇19:7-14的內容:上帝的律法…其功效是:1.甦醒人心2.使愚人有智慧3.快活人心4.明亮人的眼目叫人能敬重大自然…(19:1-6)。 

今天,基督徒要注重靈命的成長,都是很好的,不要一味的到處「取經」一場又一場,沒有定向跑來跑去參加特會。「靈性靈命的成長」是上帝隨時願意的同在,無論他在乘車、走路、休息,與老人在一起,夫妻關係,團契生活,擔任任何職務,都要祈求神的臨在,並讓 神願意的臨在這才是靈性,是最好的,能活出信仰來。 

有一位英國安立甘.教會牧師Fletcher在證道中講到英國政府的優良表現,結果政府方面知道了,就派人來訪問牧師,並說你希望能得到什麼樣的獎賞呢?結果牧師回答:「上帝恩典夠我用,我不要什麼。」 

換個人可能說「哈利路亞,讚美主,這是神的恩典」反正不吃白不吃,就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選一些利益A一些錢,卡個官位。但Flecher牧師卻沒有,他給英國人民和子孫最好的營養素(E)。很好的In-puts. 

這樣的人不是開口閉口靈性靈命但卻在認真上帝的話語上得以消化成長了。當神 向我們提出挑戰時、誘惑在面前耀武揚威時我們有否被反省,這要看我們平常有沒有吸收靈命E了。 

各位主內兄姐,現在我們每天是吸取了什麼。 

基督徒若是要靈命成長,向上提升,就要帶動台灣的社會去攝取靈命營養素D, C, E。箴言16:20謹守訓言的,必得好處;倚靠耶和華的,便為有福。

2000年11月12日 星期日

生命的根基 -- 陳景松 牧師

寫作於2000.11.12
作  者: 陳景松 牧師 
經文: 傳道書三章1~13節】、 路加福音六章46~49節】

【前言】“Life”是什麼?中文怎麼翻譯呢?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人文背景,也都有其長處和限制。以中文為例:生命,生活,人生等這三個在英文中都以“Life”來表達的字,卻分為三種,而且可以給人有不同的了解和感受。生命一詞比較傾向於有形具體的生理的人。生活則傾向是指每一天日常會需要或出現的事情。人生則傾向是形而上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或哲學。中文分開來看這三件事,有其個別的深度和意義。但是,也可能使人只想到其中的一個領域而忽略了人的完整豐富內涵。英文以一個“Life”來表達,雖然見不到個別的強調或是深度,但是卻在另一方面將人的整合及所有的內涵都包括在一起了。 

【一】 人生必然的際遇 

  生老病死,聚散離合,愛恨情仇,在傳道書第三章所提到的這些事正是人生當中對每一人都必然會碰上的際遇。猶太傳統的智慧語錄將這些人生經驗記載和流傳下來。甚至,在舊約聖經編輯的過程之中被接納和找到肯定的位置。可見世世代代的人對類似的經驗也有同感。耶穌則以房子會遇到風吹、雨打、水沖等來形容人生旅程中的各項挑戰。其實,這些也是人生必然的際遇。  

  基督徒強調平安,當然也期待平安。然而,這樣就是指可以免去前述這些人生旅程中必然的挑戰和各樣困境嗎?不,這不是我們信仰的內容或期待。我們的信仰不是幫助我們避凶趨吉,而是在這些人生必然無可避免會遇上的困難中成為我們的力量和幫助。耶穌的比喻之中,蓋在沙土上和蓋在磐石上的兩種房子,不也都經歷了同樣的風吹、雨打和水沖等這些艱難的情境嗎?  

【二】 過程一樣結果不同  

  表面上看起來,不論是基督徒或一般人,在每一個人的生命旅程中所要經過的發展階段是非常地相像。甚至每一個人在人性上的本質也非常類似,連碰上各樣問題或困難時的反應也可能是大同小異。 

  傳道書三章所提到的各樣人生的時,都是必然會發生在每一個人生命中的。並且,每一個人遭遇到同一件事:例如是喪親,所會經歷的震驚、否認、挫折沮喪、討價還價、接納現實等步驟的哀傷過程,其實也是很一致的。耶穌則以蓋在不同地質上的兩種房子,卻同樣經歷風吹、雨打、水沖等自然界正常發生的現象來形容人生之中所會遭遇的內容與過程。傳道書的作者甚至以「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來嘆息。 

  人生的過程很類似,就像對好人壞人上帝都會給陽光和雨水。但是,每個人在經歷這些事情之時,心情會一樣嗎?應對的態度會一樣嗎?適應的力量又會是如何的呢?甚至,結果會有所不同嗎?

  「信耶穌得永生,不信者淪入滅亡!」

  表面上看起來,基督徒與一般人的不同在於人生的終末價值—永生或滅亡!這樣的看法是沒有錯的,但卻是不夠完整的,是只有看到結論而已。事實上,對基督徒信仰的內容來看,最重要的是人在經歷這些事情之時,在過程中的感受和表現如何! 

從基督徒信仰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新造的人」或是新的生命。這也就是指一個人信了耶穌之時就已經得救,就已經有了永生,就已經有了新的生命。基督徒新的生命要如何在每一個人必然經歷的人生難題或試煉上活出來呢?講得更清楚一點,人生的風吹、雨打、水沖,對基督徒來說正好是將信仰見證在世人面前的機會啊! 

【三】信仰是活出來的 

傳道書中說:「我們都應該吃喝,享受辛勞的成果。這是上帝的恩賜。」這樣的態度在於注重辛勞、努力以及感謝上帝的恩賜。在耶穌的教訓中則說:「那些聽了我話而去實行的人,或是聽了卻不去實行的人。」 

信仰不是只在聽了,或是明白了就好,而是在能不能將信仰在日常生活中行出來。能將信仰實踐出來。這時候,不同就出現而且被分別出來了!我們怎麼看人生難題?用什麼態度?如何以具體的行動奠定生命愈來愈穩固的根基? 

結論來說,生命的根基是一點一滴逐漸累積建立和奠定穩固的基礎。並且,也是經由一次又一次在各樣的人生難題出現之時能腳踏實地的遵照耶穌的命令去活出來。上帝不要我們偷懶,什麼都不做,或只祈求一切都平安順利。反而,祂要我們在生命的難題中發揮信仰的力量,讓世人因而認出我們的不同,認出我們是基督徒,更進而榮耀祂的聖名。

2000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培靈會 -- 董倫賢 牧師

寫作於2000.11.10
作  者: 董倫賢 牧師

在我們信仰的過程,學習服事神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神,當我們更加認識神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成熟、更加的老練,而且讓我們服事的對象也以因此得到幫助。當我們願意用一顆謙卑的心來實踐神所教導我們的旨意,願意照神的旨意來行,也就是把上帝當成一回事。 

有時我們信了主,上帝已經把天國賜給我們,天國就在我們旁邊,但是很多人還沒進入國境,當我們把神的旨意當作一回事時,神就在我們當中,我們就能進入天國。如果大家有機會看我最近寫的代禱信,就會看到神在這九年裡真的神奇妙的帶領我們,帶領我們到很多地方接觸許多的弟兄姐妹,他們都願意無條件的與我們同工,因為他們也是願意遵循神的旨意。在教會裡面要學習服事神,我們要得神與人的同工,我們也是要無條件遵循神的旨意,於是神就會感動人來與我們同工,我在這裡藉著這兩段經節,一起來思考來調整我們自己服事神的態度與原則是否正確,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一定要有行動,如果只有信心而沒有行動,那信仰本身是一種空話,信仰本身要有委身,要挺身而出,如果教會人多口雜,有許多閒話,使許多人裹足不前,這樣無法讓人經歷神。人生一下就過去,如果在我們還活著、頭腦還很清楚,若不好好藉著信仰好好經歷神、服事人,我想那是件很可惜的事,當我們用行動來實踐信仰,將我們的一生委身給神,如果我們這不會很長的一聲卻很空洞,會活的很辛苦。 

當我們有動的時候就會有有見證,我們的神是在我們當中,是在信靠祂的人當中,且願意與願意遵循祂旨意的人同工,所以我們是跟神同工,當我們願意遵循、委身時我們就一定有見證。當我們有見證時,就可以更加確信我們所侍奉的上帝是又真又活的上帝,當你的見證越多,你越經歷神的同在、同工我們對這位看不見的上帝就更有信心,有些人服事主服事的很疲倦、很累,可能是沒有抓住重點,當我們抓住了重點,雖然很疲倦、很累,還是要承受,這是我們服事主能力的一個秘訣,希望弟兄姐妹能抓住這個原則。 

請各位打開希伯來書十二章1節,「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是從十一章講起,從舊約一直到寫希伯來書的那段時間,有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指各樣的阻擋,就像今天長執研討會,也是有許多人有阻擋而無法前來,如果要服事上帝就要把這些阻擋拋棄,很多阻擋有時是弟兄姐妹恩怨的問題,變成我們的阻擋,在教會裡因對事情處理的方法不同,產生了恩怨,雖然很痛苦,但上帝要我們把他丟掉,如果有人對不起我們,我們饒恕他也是把他丟掉,有這些問題時,我們無法饒恕對方,我們的心很沈重。如果我們得罪人,上帝要教我們把這阻擋除掉,他因為我們而受傷心碎,造成他對服事神的阻擋,也求神賜給我們有那個能力能向對方道歉,這是解決服事神重擔關鍵的問題。

祂教我們要存心忍耐,也就是要堅持到底,我發覺在服事神時,凡是堅持到底的都蒙上帝很多的恩典,雖然我們在服事神沒有人監督,但是上帝在看暗中察看我們是不是堅持到底,我們信仰的服事就像長途賽跑一樣,一定要跑道盡頭,第幾名都無所謂,但是要跑道盡頭一定要有紀律,我們要問自己是不是過有紀律的生活,如果沒有有辦法做到,要被神使用就會打折扣。我們要服事神也要接受嚴格的訓練不可馬馬虎虎,而且要專心一致堅持到底,還要以主耶穌基督為目標,因為祂呼召我們來服事祂,所以我們要定睛仰望耶穌基督,當我們仰望耶穌基督時,別人對我們的毀謗、攻擊都無所謂了,我們不會把那些閒話看得太重要,因為我們是被耶穌基督所呼召,我想這是可以幫助我們往前走、服事主的一個秘訣。很多弟兄姐妹因為別人的閒話太多,使他受到很多的挫折,就很洩氣,這是很可惜的。在信主之後,沒有辦法來專心服事主,結果信了也是一場空,對神的認識也是很有限。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他經過很多危險,但他仍然能走到底,他說他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幫人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在服事中遇到危險也是正常的,因為我們在教會裡的弟兄姐妹都是蒙恩的罪人,我們是被稱義的不義的人,所以在這些不義的人當中都會有很多危險,且每個人對上帝的認識都不一樣,但是你若定睛仰望耶穌基督,我想這些危險都不會是危險,當我們願意專心仰望基督,祂就會帶領我們安然的度過。當我們願意按照主的方法來服事神,上帝就會與我們同在、同工,當我們對祂的同在與同工有更多的經歷時,我們的信心就會越來越堅定。

2000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全能的主耶穌基督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0.29
作  者:王榮義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一章16~18、21~26、29~31、40~45節】

某村莊有一位大師,因其思想相當有深度而出名。另一位土匪因其殺人無數、作惡多端而惡名昭彰。一日,該土匪不甘大師常受讚揚而心生殺意。當他闖入大師住處時,大師並未逃跑或害怕。土匪告訴大師在殺他之前,他可以有最後的願望。大師的第一個願望是將後院的樹幹砍下,土匪二話不說,大刀一閃,樹幹應聲倒下。大師第二願是要土匪將斷掉的樹幹接回去。土匪大呼不可能的事。大師說,你能砍斷樹幹只是小孩子的把戲罷了,世上真正厲害的是將斷落的再接回去、醫治受傷、補修失合。 

有人說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世上有許多不同的權柄:君王用權勢來統治他的子民;角頭大哥用它來控制他的地盤;主人用此來控制奴隸的自由;有許多父母用權柄操縱自己的子女照自己的理想生活。耶穌的權柄不是為了證明、控制、操作或是統治我們人類,而是為了向人們顯明衪對世人那種犧牲無私的愛。在無條件接納與扶持中,耶穌基督的愛修補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上帝之間的隔閡,衪也勇於挑戰宗教威權,突破世上各種權勢的壓迫,使接近衪的人得到自由。耶穌接近小孩、婦女與各式各樣的罪人,足以証明他的權柄不是令人害怕而是讓人嚮往的。 

(一)對人的權柄:(1:16-22) 

耶穌的傳道一開始所表現出來的是對人的權柄,他呼召西門彼得與安得烈,雅各和約翰。他們的反應皆是馬上放下漁網與父親並跟隨耶穌,他們的順服,完全改變他們日後的生命景況。他們從捕漁的漁夫一下轉變成為得人的漁夫(耶穌的呼召並沒改變他們的本性)。「來跟從我」是耶穌對他們所講的話,馬可在此的記載完全不提到其它的對話,強調耶穌話語的權柄。耶穌基督的權柄將人的可能性大大的開啟,耶穌若沒呼召他們,他們可能一生就是過著捕漁的生活。如此說並不是否定捕漁的生活,只是耶穌讓他們看到更廣大的世界,他們的存在可以成為更多人的幫助與祝福。耶穌的權柄不是使人累積自己的資源,而是使人開放自己為了別人。他不像君王的權柄使順服的人有很大的物質或權位的報償;不像角頭老大分紅給聽話的兄弟;不像主人好款待順服的奴隸;或是父母偏愛照伊的計劃在走的子女。耶穌的權柄對人的要求不是為了更多的為了自我,而是更多的為了別人。史懷哲受主的感召,放下一切用其一生到非洲服事當地的人;修女Terisa因為接受主的權柄,一生立志服侍貧窮人。如果我們真正接受耶基督的權柄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應該要求主的權柄成就我們的理想,而是求主開闊我們的眼光及心胸,使我們的人生活得真的是得人如漁的漁夫。  

(二)對邪惡勢力的權柄:(1:23-28)  

耶穌不只對人有權柄,他對邪惡的勢力也有權柄。這位被邪靈附身的人親身經歷耶穌的權柄。我們知道,耶穌有神聖的能力能解放我們脫離那控制我們個人生活邪惡的勢力。在現代的社會,邪惡的勢力用不同的形式出現。種族、性別歧視、階級優越心態。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無法逃閃,也沒有能力對抗。時常聽基督徒講:「我祈禱,求主耶穌會介入這個不公平的關係中,但是一點也沒效果,情形一樣,到底耶穌的權能在那裡?」。為何壞人做惡多端,日子過得好好的,好人卻在受苦?我們清楚知道耶穌基督的權柄勝過邪惡的勢力,但是為何邪惡一直存在?信主後也沒有改善。邪惡的存在一直是奧秘,耶穌的權柄並不是消除邪惡,但是他使人能夠超越邪惡的挾制。當一個人不再害怕死與受苦,那死就不再控制人。 

(三)對病痛的權柄:(1:29-31)  

病痛一直是長久以來困擾人類的事。古時候的人不了解,認為這全是邪神所造成的。到如今科學發達,我們知道很多病是細菌、病毒造成的,但是這些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尚是一個謎。耶穌伸手醫治彼得的岳母,她隨時好起來。有些信仰相當敬虔的人生病並沒有好起來,有人質疑信心的不足,也有人質疑耶穌的權柄。耶穌雖然對病痛有權柄,但其意是生命的品質不受病痛的影響。試看黃美廉,她堅定的信心不因病痛的存在而稍減,反而更加以美術創作讚美上帝。 

(四)對不清潔的權柄:(1:40-42)  

痲瘋在以色列人中的情形可能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們的不清潔,受社會的隔離,每一個人都避開他們,尤其是宗教領袖更加是用宗教理由避免與他們見面。有的拉比甚至帶頭對痲瘋病人丟石頭,要趕他們較遠。耶穌與其他的人完全不同,他因為這個有信心且謙卑的痲瘋病人而動了慈心。耶穌伸手摸他,他就清潔。

罪犯、貧窮、AIDS在這個世代使人當成痲瘋病一樣,人人閃避。把罪犯通通關起來,最好多一點死刑,我們就看不到罪惡;貧窮的人把他們集中放一堆在貧民窟,高級住宅區的人生活就不會受影響;替AIDS找到一個理由-- 「上帝的刑罰」,他們是自找死路,活該,然後我們可以繼續安心的過我們的生活。耶穌的慈心與權柄何在?

我們基督徒應該跟隨耶穌基督的腳步,不只宣揚他的權柄,而且要帶著耶穌的權柄走入到人群中間。有人告訴我,他沒有那一方面比人較好較強,要如何說服別人,顯出耶穌基督的權柄呢?其實我們不是像一般人用打敗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權柄,反而我們是用服務人、愛人來活出耶穌的權柄。當我們的犧牲幫助別人的心胸開闊,願意歸向主,那你已經活出對人的權柄;當你不懼怕惡勢力,勇敢講出心中的真話,甚至為義而受苦,那你已經活出對邪惡的權柄;當你在病痛中依然安穩自在,保持對人對上帝的愛,那你已經活出對病痛的權柄;當你充滿愛心,接近擁抱那些受排斥的人,及那些世人看為污穢的人,那你已經活出對不清潔的權柄。讓我們此時就體會耶穌基督的權柄,並將這權柄帶到生活中,使人得自由,不再活得自私自利,沒有方向;不再受到各種邪惡勢力的控制;不再害怕病痛;不再彼此疏離。

真實的平安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0.29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十四章27~28節;十六章33節】

以巴戰爭持續,中共對台灣的威脅不斷,打開社會新聞其中打打殺殺,其至連自己的親人及自己都不放過。自古以來,人類彼此間的紛爭、傷害未曾止息過,輕則吵吵鬧鬧、打打架,重則引發戰爭,殺害、消滅對方。人間的苦難受天災的影響有限,但人為因素造成的苦難不但沒有因為人類進步而減少。十字軍東征、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世界大戰、二二八事件等大型的傷害或許已不多見,但日常生活中的傷害卻與日俱增,根本的原因乃是因為在人的內心深處沒有真實的平安。平安的相反詞是恐懼、害怕。到底人在害怕甚麼?  

(一) 有人怕死--  

人們發現自己是相當有限的存有,每一個人在有限生命中想要完成內心的金字塔(巴別塔),若不能完成,則會遺憾終身。但時光飛逝睡月不饒人,且人們深怕在快完成終生理想前時間會結束,在這種情境下,時間就成為人的敵人。 

(二) 有人怕在愛與被愛的關係中受傷--  

在付出關心與愛的行動中,人渴望被愛,人想要留住與他人美好的關係。但在實際生活中所經驗到的卻常是背叛、傷害與疏離。 

(三) 有人害怕因為苦難會失去所擁有的;  

所愛的人可能因為不同的因素(生病、車禍…)而被奪走;錢財可能在一夕間因經濟問題而不見;地震可以瘋走房子甚至親人…。當一個人內心的焦慮害怕沒辦法解決時,莫名不安的感覺陣陣襲來,人當然無法得到平安。在焦躁不安的情況中,四周的環境(人事物)就不定時的威脅其有形與無形的生命。這種內心深處無形恐懼感的陰影非但查覺不易,且揮之不去,故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其所有的反擊周遭可能的敵人。若要人世間有真正的和平臨到,必先讓人內心得到真正的平安。現今台灣社會無論是香火鼎盛的大寺廟或鄉間的小土地公廟,我們皆可看見許許多多的善男信女進出其間,擲杯抽籤、求神問卜,終極目的無非是想解決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求得心靈上的平安。從紫微斗數及算命占星的盛行,可看出人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不安,想一窺自己的命運,好及早做改變與預備。無論是求平安符、改運或風水調整都再再透露出人內心渴望平安卻又極度的不平安。在今天的經文中,耶穌安慰他的門徒,衪所賜的平安不像世人所給的一樣。到底耶穌所賜的平安有何特別?世上的平安又有何限制呢?

一、世上的平安

1‧以暴易暴(恐嚇):

許多人天真的以為恐嚇別人可以先發制人,讓他們放棄傷害自己的念頭,「你凶,我比你更凶」;「你大聲,我比你更大聲」。殊不知結果不但不會有真正的平安,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反彈,以暴易暴,比來比去,互相傷害,永無安寧的一日。想必在各位的工作單位都有這種人存在。

(二)妥協(條件交換、人與人、人與神明)的平安: 

這種人天真的以為拿些好處給別人就可以享有平安的日子。以色列與巴基斯坦阿拉法特之間的交換條件,或許可以得到短暫的和平,但兩國之間的紛爭還是持續不斷。有人與神明交換條件,「如果給我平安,我就獻給你…」。這種人終究心中的恐懼感會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因為凡事總有萬一,萬一對方不守約定、不肯認帳,萬一這個神明突然不靈驗怎麼辦,而這正是現實社會中的實況。

(三)逃避(欺騙自己與別人,不實在的安慰): 

這種人內心明明實在害怕得要死,嘴巴卻一直說:「我不怕,我不怕」,那是在自欺欺人。坊間有許多自我成長的課程正是如此,在不斷的自我暗示、甚至自我催眠中,期盼自己不用真正去面對問題的根源就能順利的成長。內心自卑的原因有很長遠的歷史,沒有真正的面對錯誤的價值觀,而想要靠不實在的方法解,實在是緣木求魚。許多人以為逃開一些令人害怕的人事物就會有平安,但其實內心的恐懼不會因為你逃開就不見,它會如影隨形一直隨著你四處去。

(四)錯將安全感等同平安: 

每一個人皆需要安全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世界中是相當可怕的,但若有人以為求得安全感就平安那就大錯特錯了。買堅固一點的車輛;專業守衛的豪宅;老實一點的丈夫;安定一點的工作…或許可以增加安全感,殊不知,在這有限及變動的世界中,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這些維持安全感的人事物可以持續多久,他們在一夕之間可能會完全消失不見。

二、耶穌基督的同在,是人們無法奪取的平安: 

人所給的平安是變動的,是暫時的,甚至是不實在的,但耶穌基督給的平安是永遠的。祂不是用一大堆不實在的話安慰人們,而是以實際的行動帶平安給人,那種平安及是與人「同在」所產生的平安。因為耶穌基督的同在,人們產生了平安,因為耶穌的同在,人們能真正安心的對抗上面所提及一般人的三種恐懼與焦慮。

1‧勇敢的活在時間中: 

有耶穌基督與他同在的人,知道我們的生命有一定的方向-- 從生命的源頭被創造,被給予時間,在某一天,我們也被給予死亡。但我們深知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回到我們生命的源頭。正如耶穌明白的告訴祂的門徒,祂是要回到父上帝那裡去。在如此坦然面對生命的態度中,沒有自己非得完成的內心的金字塔,每一刻所求所想只為多為主而活,故時間不再是我們的敵人,它乃是我們的朋友。

2‧放心的活在主愛中: 

耶穌基督的愛不必用手段、求好的表現、打敗別人才能得到,而是無條件的,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祂已經先愛我們了。再者祂的愛也不會因為時空的改變而改變,或者因為苦難的來臨而失去。祂已經勝過了世上的苦難與死亡,沒有任何的人事物可以將我們與祂的愛隔絕,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放心的來到主前並活在主耶穌的愛中。  

3‧耶穌已勝過一切的苦難: 

耶穌並沒有除去世上的苦難,但是祂勝過世上一切的苦難。病痛或許能奪去你身體的健康,但它卻不能奪去你心靈的健康;苦難或許能奪走你的錢財,但是它卻無法奪走你真正的倚靠--上帝。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不同領域中,我們要認真的反省自己是否有活出真實的平安?我們所依靠的平安是世人給的平安麼?我們的內心是否仍然在為許多事情害怕、焦慮?盼望各位弟兄姐妹在誠實的反省中,能夠漸漸體會到耶穌就在此時此地要賜給你真正的平安,並將這樣的平安帶到工作場所中、家庭、朋友中間,吸引眾人與我們一同追求耶穌基督同在的平安。

2000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豐盛入門 -- 吳仲徹 牧師

寫作於2000.10.22
作  者: 吳仲徹 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章1~2、2433節】

今天的講題是要從詩篇一0三全篇和約翰十章九│十節,耶穌對眾人所說的話:他是門從門進去的必得豐盛生命。這與詩篇一0三:五節的「足願」和「一生幸福滿足」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敬拜上帝順從耶穌基督的人所追求的目的,其實那是主的應許。那麼為什麼有人不得其門呢?我不想知道理由,但要由這兩段上帝的話語得到聖靈的引導而知其「入門」。  

下列以三個引導來和大家分享,也盼望大家能得著豐盛生命。入門是每種學習中開始的階段,但若入門與目標不一樣時,就會完全牛頭不對馬嘴的錯和結果。比如如何種蘭花的技巧入門,絕對不可能變成會打或使用電腦的,或是你去學佛學入門,絕對不可能成為基督教牧師,或經驗基督的救贖。  

第一,必用心: 

「我的心哪;凡在我裡面的,要稱頌上主和祂的聖名。」用「心」是成就一切的開始和結束,故詩人在詩篇的首和尾都包起來講。用「心」在希伯來文是指「生命力」,是專心,不心懷二意,心神不定,想左右逢源,而是全心全意地,這樣的人信徒一定會記得神的恩惠。用心去「稱頌讚美上帝」而人是得豐盛生命,得飽足生命的一個入門。詩篇廿二:卅一節讚美是神的寶座」,故會用心稱頌讚美的人誠如上帝的臨在,有如來到寶座前。想想看有多豐盛在神的寶座前,基督徒要從上主得到什麼? 

有位行乞的十歲小男孩,每次向人行乞十元。有一天一位無後裔的富翁從那裡經過,那小孩向他行乞要十元,而那位富翁心想這位小孩可憐,我應該幫助他,於是向他說:「請你跟我來。」那小孩仍口口聲聲要十元,轉個彎,小男孩不見了,其實這富翁盤算的是帶這小孩回家,給他洗澡,吃飽,送他去上學,過著和一般小孩一般,收養這位流浪的小孩。

或許大家覺得太可惜了。同樣,我們若只在向上帝祈求十元而已,而沒有用心聽那句跟我來就會失去更豐盛的東西。心只專注在十元而沒去或阻礙了去專注到那「將來性」「長遠性」「更價值性」的東西。十元能解決當天的短暫痛苦,滿足短暫性的需要,但卻失去了更豐盛的機會。現代年輕人出去打工,普遍有些人的心態是為了「賺錢」,可以彌補一些需要。因此,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不會去想學一點什麼,或培養什麼耐心,毅力,忠誠的內在修養。當「義工」也只在想累積一點「功德」的分數,或在教會當什麼會員幹部,常有一種我能Show一下,牧師長執就已經很感謝了。還叫我不遲到,負責任嗎? 

各位什麼是「稱頌,讚美」?只用口,唱一唱,心中漏一漏嗎?不是的,應以信仰的行動。千萬不要想說,保羅勉勵腓立比教會信徒要靠主常常喜樂,是在夜總會舞會中寫的信,反而他是在為主的福音被監禁的監獄中。他用心的稱頌讚美神,是因為他趕去迎接接受許多的福音苦難,他不是躲在冷氣間裡自己或支持那些會Y錢A錢,開口閉口讚美主,哈利路亞的基督徒,漠視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改造更新社會,最後休想得豐盛的生命,也不可能來到神的寶座。詩篇一00:四「當稱謝進入祂的門」。

第二,敢接受「冠冕」(一0三:四): 

上主對那些會稱頌祂的人他會用仁愛和慈悲為他們的冠冕,而得慣面是生命有關,是與死亡遠離有關生命。如詩八:四十五「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神)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為冠冕。」 

有些基督徒活得很痛苦,限制太多,就把自己隱藏起來,這樣才可以隨便發脾氣,做不負責任的事。其實,這樣的基督徒是把上帝賜的冠冕視為像孫悟空頭上帶著的念咒環。那是因為沒有用心的正視那頂冠冕是什麼,也就不敢去接受了。結果當然失去接受豐盛生命的機會。因為「沒進到『敢』的入門」。人不算什麼如花草,泥土而已,但他卻那麼看重,給人的生命。(十四│十六)冠冕在世上是國王戴的份,平民不可能戴的,那是封建及集權國家象徵權威,權柄和權力。其實上帝給每一個人都有一頂。那麼人若繼續再有那種「奴隸的心態」是無法當基督徒的。上帝要往上提升人,但有些人卻自願下沈。上帝所賜的是以「仁愛,慈悲,尊貴,榮耀」四個珍珠為冠冕的。今天祂要賜給台灣的人民,但我們「敢去接受」嗎? 

用什麼心態去接受?再像當時出埃及的以色列民的抱怨,寧可回去埃及為奴,而不要自由為主人死在曠野。上帝在挑戰我們,不是嗎? 

一位友人到中國去玩,並照了一張自己穿著清朝皇帝的皇服的相片,很神氣的對我說:看我像不像清朝皇帝。實在很像。但向又有什麼用?那只是幾秒,幾分鐘的快樂而已。 

基督徒要真正得到那冠冕的,但怎麼去得到?就是「敢」,因為他已賜給我們了,而我們就是要把它活出來在生活中,成為一位仁愛,慈悲,尊貴,榮耀的人。 

今天有些基督徒和牧長,只強調教會增長,靈命成長,而避開正視和對抗黑金黃牛的政治勢力,其實,那些漠視會阻礙我們「擁有那冠冕」,也不可能讓我們得著豐盛的生命。 

第三,願意被「更新」的願(詩一0三:三│五,六,十│十二節) 

詩人說:「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救贖你的生命脫離死亡,他用美物,使你的願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反老還童。」人會生病,死亡,腐敗的,但上帝應許人可以得生命。今天台灣的社會病態累積已久,每天都有兇殺,放火,偷搶,強姦,污錢正正當當,從個人到社會受到傷害的到處多的是。特別「心靈的受傷」,「心靈累積太多的垃圾」導致無法通順。「那種受傷和沒有清除的心靈垃圾」是因為只追求眼前的利益,私人的利益,而對公義,慈愛,信實缺乏興趣。對「罪」,不敏感,對疾病的原因不求正確診斷,對台灣生命力的殺傷不去重視,那是得不到赦免,醫治和生存的。 

貝多芬小時候常被兇惡酗酒的父親亂打,半夜清晨,不定時的被叫醒要練琴,母親也因為丈夫的暴力和缺錢而常餓肚子,生活淒涼,早逝。貝多芬也因為如此,身體不好,他雖然最終聾的聽不見的,還能寫作出第九號D小調的交響曲「快樂頌」一位能被上帝醫治,赦免,拯救的人,絕對勝過惡劣環境,而仍然能對人類的真善美做出貢獻的人。那種醫治赦免救贖是能帶給別人的生命向上提升,不是往下沈淪的。各位,台灣人要被醫治,赦免和救贖,由我們先願意做起,祂答應我們一定能像鷹一樣能返老還童更新生命。

結論:各位,我們用心當基督徒嗎?我們敢接受那冠冕嗎?我們願意被更新嗎?因為每一項都是帶我們到上帝面前,面對面的。真正的靈性生活,豐盛的生活,屬靈的生活是無時無刻的把自己帶到上帝面前,讓上帝的靈隨時願意同在向你我當把出信仰的挑戰,生命的醫治和更新而終能持守那冠冕。

得勝有餘 -- 呂又慧 姊妹

寫作於2000.10.22
作  者: 呂又慧 姊妹
 經文: 羅馬書八章31~37節】

「有餘」,台語,說是「有餘」(春),就是說多出來的意思。如同每年過年時,我們都會說「年年有餘」。這個「有餘」,不只是有「魚」,它其實是一種象徵,也希望我們在各樣事物上都會「有餘」,都能剩下、多出來,因為這樣就代表了一種富裕和豐盛。常聽人家說,所謂「吃穿無虞」,也就是吃穿都沒有缺乏,換句話說,所需用的東西,如果多到「有餘」,好像就是我們幸福和安全的保證。 

這種「有餘」的觀念,在剛才我們所讀的經文當中,保羅也提到了。但保羅說的是要:「得勝有餘」。同時這個「有餘」,是要靠著愛我們的主,來得到的。換句話說,要在一切的事上「得勝有餘」,是要倚靠那位愛我們,且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那麼保羅說這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在進入今天的經文討論前,我要以一個電視節目開始,來和大家分享這個觀念。    

現在電視上有一個節目,叫作「電視冠軍:TV Champion」,這是一個日本台,國興衛視的節目。在這個節目當中,它常常徵求很多種的冠軍。這種比賽中,有一類是叫作:什麼什麼「通」的冠軍,例如,泡麵通、漫畫通、郵購通等。參加這種比賽的人,通常都累積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經驗。譬如,漫畫通,他們不是看了很多種漫畫,就是家裏收集了一堆漫畫,通常市幾千冊,堆滿了整個房間(甚至要闢室另外收藏漫畫,好像家裏開了一間漫畫圖書館);而泡麵通的競賽者呢,則通常是吃了很多種泡麵,而且家裏還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泡麵,從普通包、隨身包到碗裝的都有。為什麼他們有這種熱情和行動呢?原來這些人,本來就對泡麵、漫畫或比賽的東西,有一種喜歡和投入,而且這種喜歡和投入,通常比別人多很多;而自從有了電視冠軍的節目後,自稱是什麼「通」的能手,如果想拿到什麼「通」的冠軍,能夠的話,就要儘量的多收集那種東西或累積相關的知識,並且要「多到有餘」,才有可能贏過別人,也才可能拿到冠軍,再以那些獎金來累積自己所喜歡的漫畫或泡麵等東西。因此對那些參加者來說,對泡麵或漫畫的喜歡,已經不只是「有」就好,而是要能「擁有到有餘」,這樣,人生才能得到滿足甚至幸福感。

這樣的事情,或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覺得很無聊!?認為竟然有人會把時間、把興趣、把金錢投資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但值得我們玩味的是,在台灣前幾期的商業週刊專題中,也提到現在一些名人也開始在流行收集一些「東西」。只是這些「東西」不是小小的泡麵或漫畫,而是一間又一間的豪宅!!。這些富有的名人,對房子的需求,不是只要有一間可以住得不錯就好的房子;這些富有的名人收集豪宅如同收集藝術品,他們真的想要的,同樣是希望擁有房子多到有餘,以滿足自己的品味和地位,這樣,人生才值得。

說到這裏,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或者你也會覺得這種觀念似曾相識喔,因為你可能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希望某種東西能「多到有餘」,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感,甚至得到安全感。只是那種東西可能不是泡麵、漫畫或豪宅,而是存款、不動產、有價證券或是書啦,CD,或是衣服、手錶、電動玩具之類的。我必須這麼說,這種希望東西「有餘」的想法,可能是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的欲望或興趣。

但是,讓我們一起來想想,作為一個基督徒,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贏過別人的成就,我們所需要的安全與滿足感,究竟是什麼?是多出來的金錢、才能?還是多出來的分數、衣服、鞋子?還是,是多了一份想要的感情、婚姻,甚至多了一家子聚集在一起,我們才能得到幸福感?

在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中,保羅再一次提醒我們:在一切的事上要「得勝有餘」,而這是靠著愛我們的主耶穌來得到的。

接下來,我們將更進一步從保羅寫作羅馬書的背景,和他生命旅程的部份,來理解今天早上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

事實上,當初保羅會寫這封信給羅馬教會,是因為當時他剛結束了他在東方宣教的工作,並打算往西班牙去進行西方的宣教工作,希望順道去拜訪羅馬教會的信徒。但因為有一些阻礙,未能照計劃過去,所以,他先寫了這封信過去問安。而或許由於羅馬是個大城市,更是異教世界的中心,教會中想必有許多外邦的信徒,所以保羅在這封信中,就十分詳盡地,將他對基督教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我們若仔細看羅馬書的結構;大家手上有聖經,可以翻翻看;會發現這卷書基本上分成兩個部份:第一章至第八章是講個人得到救恩的基本真理,指出全人類都陷在罪中,需要上帝所預備的救贖,也就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得救方法;至於第十章至第十五章,是談到在基督裏有了新生命的信徒,在生活上的實踐原則;而中間的第九章,則是插進去提到猶太民族在上帝救贖計劃中的定位。因此大家可以瞭解關於今天的經文:八章三十一至三十七節,就包含在第一部份救恩的基本真理中;而這幾節,等於就是第一部份救恩的總結。那時寫這封信的保羅,並不知道幾年後,他將會在羅馬遭遇困境,甚至就在羅馬遇害。但我們能夠知道的是,當時的保羅已經歷過三次旅行佈道的磨鍊,雖然他飽受風霜,可是卻已經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基督福音的大能在他生命中的影響。 

當保羅一直提到人要在基督裏,藉著因信稱義,而得到新的生命,這樣的應許時,保羅,同時也一樣深深地體會到,現實中人活在罪的權勢,以及良心與情欲的交戰中的無奈:人如果真的想順服良心或律法的善而行事時;常常又會因為肉體的律,因自己肉身的罪性,受到罪的控制,成為罪的奴隸,而同時與上帝為敵。這種交戰的情況,就好比毒癮或酒癮的患者,他們明明知道自己不能再吸毒、不能再喝酒了;但是沒辦法,就是被癮的症狀給控制住了!--因為自己沒辦法控制癮的發作,所以時常處在極端痛苦的狀況!(這樣的情況,如果你們曾經聽過晨曦會的劉民和牧師分享,就能夠稍微有點理解了)而人就像這樣,常在「這兩個律的交戰」中間而痛苦。但是這個痛苦,保羅認為是有解決方法的,就是:人必須順服於上帝的聖靈在我們生活中的提醒與帶領,這樣與基督聯合,從而在基督裏,因著基督的愛,從交戰中得到釋放,來更新生命。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這樣的觀念中,保羅並非認為我們可以以信仰來痲痺現實的痛苦,一切都丟給上帝就結束了。因為,雖然保羅的確是指出我們藉著基督,已經脫離了死亡的權勢,而進入新生命;然而他也深深知道基督徒只要活在這世上,就確實會經歷到,我們依然會受到罪與死亡的權勢的影響,我們仍然會經歷到許多的苦楚:那不只是兩個律(良心與情欲)的交戰與掙扎;甚至在肉體上或是心靈上,我們都會因此經歷到許多的痛苦。事實上,對於這種實際上的狀況,保羅的體會是比別人更深刻的。因為從一個熱心迫害基督徒的人,轉變成一個為主大發熱心,且甘願作外邦人的使徒的保羅,他是猶太人的眼中釘(哥後11:23--30):猶太人鞭打他、拿石頭打他、設計謀害他。他:「比別人多受勞苦、多下監牢、被鞭打與冒死,是屢次有的;常常赤身露體、飢寒交迫……」甚至他同時代的人,已開始有人遭逼迫而殉道。我們看到,保羅為這個信仰,為他的主,受了很多的苦。但他卻告訴我們:「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因為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的榮耀。」換句話說,將來的榮耀所帶來的快樂,將要超過今天我們為這個信仰所受的這個痛苦;所以今天這個真實的痛苦,就是將來得榮耀的記號。

然而保羅要說的還不只如此,對受苦的人來說,保羅在八章二十六節還告訴我們: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聖靈會用說不出的嘆息,替我們禱告成就。因此即使人因受苦而軟弱,上帝也會藉著聖靈,來幫助我們面對痛苦而能忍耐等候。因為上帝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得著益處」。這樣以後,接著,保羅在接下來的經文:八章三十一至三十七節,就用很高興、很確信的語氣,作了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結論,也就是我們所讀的這一段經文。有人說,這段經文就如同交響樂曲的最後一章,如得勝的凱歌一般,充滿了歡樂與喜悅。這真是令人感到驚訝!你不覺得奇怪嗎?為什麼受了這麼多苦的保羅,竟然這麼歡喜呢? 

當我越讀保羅的書信,我便深深覺得保羅之所以能夠坦然無懼地面對他的人生、他的苦楚,是因為他的人生充滿著,也累積了許多與主同行、與主同受苦難的經驗,所以他能夠相信和倚靠上帝,同時也能夠深深地體會到上帝對他的愛,是捨己和付出代價的。保羅經歷了那麼多的患難與痛苦之後,他知道,他並不孤單,也沒有失去什麼,因為他真的明白上帝:「祂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他真的明白:那位在大馬色的路上呼召他的基督,是愛他的主!所以即使猶太人用盡手段逼迫與控告保羅,他也不懼怕,因為他能瞭解上帝的愛是充滿著能力,可以保護他、給他安全感的,所以:「誰能控告上帝所揀的人呢?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裏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在這種安穩的愛裏面,對於一切的患難、困苦,保羅才有這樣的信心,能夠宣告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饑餓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後面這裏,台語說得更好:它說「反轉佇諸個攏總的事,咱對疼咱的者,已經得勝到有餘」。這才真正是一個得勝者、一個勝利的冠軍所說的話!

從剛才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保羅因為常常經驗到主的愛,所以能夠在他所承受的患難中,超越掙扎和痛苦,甚至在患難中仍有安全感。那種平安和信心,好像使我們看到:主的愛在包圍、支撐著保羅,使他能承擔那些,因為患難所加添的痛苦與打擊。如同保羅後來在監牢中,寫腓立比書時,所說的:「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在保羅的身上,我們真的看到,患難與痛苦的攻擊,雖然真實地會讓人灰心、軟弱和沮喪;但靠著主的愛與聖靈的幫助,保羅不僅得到勝利的冠冕,並且還能充滿勇氣與希望地繼續為主作見證。這真的是「得勝有餘了」!!

保羅生命的見證,會使我想起一些我的朋友,他們生命的故事。

在我進神學院之前,是在勵馨基金會工作。我們中間,可能有人知道這是一個幫助雛妓,與遭受性侵害的少女的社會福利機構。七年前,當我還是個社工員時,有一個被父親賣了的女孩,在她被救出來安置在勵馨的中途之家時,那時的她,是個個性很強、不容易相處的人。但經過一年多在這個中途之家,同工帶她認識了主耶穌。雖然親身的父親深深地傷害了她,使她很恨他;但她在基督裏,卻擁有了一個永遠愛她到底的天父。但這個過程仍然是辛苦的。她要經歷過去習慣和價值觀的攪擾,有許多新的生活理念要學習。可以說,從創傷走向復原的這條路,她一直在學習順服上帝接納自己;從苦難的折磨要走向一個新的人生,她仍然有許多次掙扎與跌倒的經驗,她仍然必須常常去作選擇。這真的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但主耶穌藉著同工們的愛,真的改變了她。她開始洗去五顏六色的頭髮,梳起清湯掛麵的直髮,穿起一般少女清純的服裝,而且認真的讀書、工作,甚至到教會。她的智慧和行為,漸漸的成為其它女孩的榜樣。今天這個小女孩已經二十幾歲了,她不僅長大了;同時在幾年前已就讀大學的助人科系。她告訴我們,她最希望的是,雖然她很不幸,但通過她受苦的經驗,她反而可以幫助更多和她一樣受過創傷的人,同時榮耀愛她的天父。這是一個很讓我們佩服的孩子。 

妓女與遭受性侵害的人,即使是在現在的社會,仍是不太被接受的。但如同保羅所說的: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百姓呢?我們的上帝已經稱這個女孩為義人了!這個女孩的生命,真的因為上帝的愛,她在基督裏被改變了。她真的是勝過她的苦難,並且得勝有餘到,可以去幫助更多和她一樣曾經受苦的人。 

我的另一位朋友就是,張德謙牧師娘:廖雪貞女士。他們的小兒子寧祈,在十二歲罹患癌症,但小小年紀的他,卻靠著那愛我們的主基督,忍受了許多身心的苦楚。在他患病的那幾年,他一樣有受不了疼痛而流淚痛苦,甚至無法面對生命的時候。但漸漸的,在大家的關愛和詩歌帶給他的鼓勵之後,這個小小的孩子,開始除了學習忍耐痛苦,面對死亡,甚至後來常常在大家都灰心失志、流淚痛哭的時候,堅強地安慰人,給大家打氣。最後在父母與弟姐妹的愛中,天父還是把他接回天家,讓他安息了。這是一個使我很感動的見證。而就我知道的,因為他受苦的過程,有許多的人得到很大的激勵。後來有人為他出了一本紀念專輯,並成立一個基金會。我看到這個小孩雖然死了,卻使很多的人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氣。包括他的父母。像張牧師娘,在經歷過親人去世的悲慟之後,現在就在勵馨的艋岬婦女中心當主任,幫助並安慰許多妓女,和低收入戶,以及遭受婚姻暴力的婦女,來面對她們人生許多的掙扎和痛苦。

自私的父親製造了小女孩童年的不幸,死奪去了張寧祈的生命,但是痛苦和死亡,卻反而使更多人的生命,在絕望和痛苦中被贏回來。這就是「得勝有餘」。

現在,我要邀請大家,再一次來思想:當我們在收集與累積我們所心愛的手錶、服飾,心愛的香水,甚至是股票時,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在基督的愛裏,所累積的「有餘」的經驗,是否遠遠比不上那些看得見的財富?我們對於那為我們付出生命的主,所投入的愛和時間,實在是不夠吧!! 

各位弟兄姐妹,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我們都要面對生命的苦痛--不論是什麼事。我們這所有信基督的人啊,你知道當你受苦時,主也都知道嗎?主都知道。甚至他自己也受過人世間的苦痛和折磨,這位因苦難而學習順從的大祭司,他能完全體會我們的軟弱。今天早上藉著聖靈的感動,上帝也與我們同在。祂聽我們互相的分享與代禱。上帝深深知道我們的痛苦,特別是我們無法對別人說出口的苦楚。所以現在我要邀請所有的弟兄姐妹,共同來禱告。你可以為左右手邊的人,或你想紀念的人,或是你自己來禱告。只要有一些需要主來引導和帶領的事,都可以放在禱告中。要記得,我們不是祈求「許多的苦難」,而是祈求基督的愛,幫助我們在人生中,能超越苦難,使我們能夠繼續去分享基督的愛,讓更多的人能在人生的苦難中得勝有餘!

2000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選擇 -- 陳景松 牧師

寫作於2000.10.15
作  者: 陳景松 牧師
 經文: 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耶穌和門徒來到伯大尼,馬大接待他們到家裡。馬大和馬利亞姊妹兩人分別做不同的事,一個坐在耶穌腳前聽耶穌講話;就像在客廳陪著客人。一個則為了一群客人的相關事情,吃飯、休息等等而忙碌著。看起來似乎分工合作得不錯,一直到馬大忙得心都亂了。她心一亂,就失去了分寸,直接到耶穌面前來告訴耶穌三件事:首先是「我妹妹讓我一人做這許多事。」其次是「你不介意嗎?」最後是「請叫她來幫我吧!」耶穌面對這個左右為難的困境毫不躊躇地以同理的口氣叫著馬大、馬大,然後說明了馬利亞的想法;及時化解了一場可能相當難堪的誤會。 

  以上是事情表面上的現象,其實背後的情境才能幫助我們有具體的了解。那個時候,耶穌的傳道已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一方面他差派門徒積極到各地傳道(第十章);另一方面他也已經發現了猶太教的領袖們容不下他,必定會設計除去他,所以他預言自己將要受害(第九章)。耶穌在這兩件事交錯的心境下來到伯大尼。其次,耶穌和門徒一群人到馬大家來,對馬大來說一方面是光榮,但另一方面又必須傾力招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她在如此的情境中也是很為難的。最後,馬大到耶穌面前來的投訴,一定令在場的人全都錯愕不已;耶穌是被要求「作主的」,馬利亞被投訴,並且一句話也沒有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甚至在一旁的一群門徒也一定被這突然的情境嚇到了!   

一、忙與亂 

  馬大要做的事情多,也因此真的很忙,她自己知道,耶穌知道;其實當時在場的人也應該全都看得出也都知道。甚至是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臨時要接待一大群如此重要的客人,忙碌的情況會是如何!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也都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事情多就會忙得自己都覺得承受不了。所以,每一個人都會有機會忙,這樣的經驗可以說得上是人之常情。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很容易自我中心,將自己無法應付的壓力轉而往別人身上找出口。其實,這樣做法的真正需求是要別人體諒及給予幫助。然而,往往因為壓力下的情緒而將人際關係弄糟,甚至使自己的問題更大。

二、動機、方法、結果 

  馬大的動機如何?當然不會是存心製造麻煩,反而應該是好意的;是為了使接待人的事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她所期待的結果當然也是好的,希望馬利亞可以明白她的辛苦和心意,並且來幫忙她。這樣的情況下,動機是善良的,期待的結果也是好的,事情真的會那麼順利完成嗎?不一定!動機好,還得方法對,才能有好的結果出現。事實上,要把人際間的事情處理好,處理的過程,也就是在方法上的正確性,往往會決定這件事的成功或是失敗。 

  1.Right Thing

  2.Thing Right

  3.Right Ways

三、選擇

  馬利亞選擇和耶穌講話,為什麼耶穌說這是最好的?因為耶穌是客人,是當事人,客人的需要是什麼?是為了吃飯,為了休息,或是別的?我們來想想,耶穌在那時候,在他的情境之中,什麼是他最在意的? 

  從前言所提耶穌的情境,他需要的是有人可以體貼他的心情,而不是吃飯或休息。馬利亞看得出耶穌這等的心境,選擇細心地聽耶穌說話。並且,耶穌的需要正是如此。所以,耶穌說那是最好的選擇。其實,馬大的選擇也不錯啊!吃飯、休息也是耶穌和門徒們需要的。只是,馬大在心情忙亂之下,下一個選擇沒有做好而已。或許,換成是我們的話,大概也會這樣吧! 

  耶穌在面對馬大的投訴之時,他也做了選擇,並且,他兼顧了馬大和馬利亞的不同用心來回答和處理。首先,他認同了馬大的辛苦,並且以「馬大、馬大」這樣的口氣來體諒她。接著他也從另一面使馬大以及大家看出馬大為了許多事而忙,甚至亂了!再來,他表明了馬利亞所做的正是他在當時情境下最需要的,讓大家可以明白。 

  事實上,我們每一天都在做許多選擇,並且其中有一些是和人有關係的。怎樣的觀察、了解、考慮之後,能夠做比較好的選擇,正是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2000年10月8日 星期日

請親屬密友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10.08
作  者: 鄭信真 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章1~2、24~33節】

使徒行傳第十章雖然記載一位羅馬軍人,如何透過彼得、邀請彼得,成為基督徒的經過,但是從整個教會歷史的眼光來看,我們發現使徒行傳的第十章是教會史上很重要的突破。因為當耶穌基督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受差派去傳福音,傳耶穌基督復活的大好消息。他們傳的對象都是猶太人,所以福音仍然在猶太人的圈子裡,後來福音透過保羅傳到外邦的地方。保羅到外邦,就是猶太地以外去傳福音,把福音帶開來,到羅馬也帶到全世界。但是第十章會發現在整個這樣的發展當中,有個小小的記載,就是哥尼流跟彼得之間的發展。  我們會發現最先把福音帶給外邦人的,不是保羅,而是彼得,最先成為基督徒的外邦人是哥尼流。聖經的註釋家解釋聖經的時候,不忘提醒一句話,他們說:『保羅是外邦的使徒。』他確實將福音帶給外邦及整個世界,馬太福音敘述耶穌曾將天國的鑰匙,交託給彼得。這是很重要關鍵的時候,彼得確實扮演開鎖的人。使徒行傳第三章談到傳道給猶太人,讓很多人感動,聖靈降臨把天國開了,把天國的福音傳給外邦人,是彼得。他在這裡做了很重要的工作,雖然他做的時候,心裡還很猶豫,能不能跟外邦人在一起、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猶太人本來不應該跟外邦人往來,但是因為上帝的指示。其實他也知道真的要做的是甚麼?他到哥尼流的地方說,你們請我來要我做甚麼,你們說看看? 

今天早上我們用這一段聖經,思想一些神要我們特別清楚的一些信息。廿四節敘述彼得被邀請來該撒利亞,來到哥尼流的地方,哥尼流早已邀請了他的親朋好友。哥尼流是個羅馬軍人,百夫長好像連長一樣,是羅馬的軍官派住在該撒利亞,是很重要的城市,駐守在那個地方。哥尼流有個很特別之處,第十章一、二節敘述是羅馬軍官,但是他已經敬拜上帝,雖然他還不認識耶穌,但已經接受猶太的信仰敬拜上帝,是個虔誠的人,全家敬畏上帝。是很奇妙的人,羅馬軍官照理說要拜他們的皇帝,用羅馬他們的宗教信仰,但是他來到猶太的地方,接受猶太人的信仰,所以神給他異象,引導他去邀請彼得來。他在禱告的時候有異象,神要他邀請彼得到他們當中,他就照這樣做,找他的部下、親屬,去邀請彼得來。 

當哥尼流準備邀請彼得來的時候,他很用心做了安排,就是請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接待彼得。哥尼流是個軍人,有人認為軍人是雄赳赳、粗線條的,一個命令用動作就可以。他粗中有細,細心的安排,當彼得要來了,就將他的親朋好友召集在一起,請彼得來對他們講話。卅三節最後面,彼得說:『你來了很好,現今我們都在上帝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他把他的親朋好友邀請來,是傳福音的一個方法,邀請傳道人到他的地方來,找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聽傳道人講話。 

教會一直在努力傳福音,過去傳福音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辦大型的佈道會。記得年青的時候,有非常多的佈道會在台灣舉行,甚至葛理翰牧師都來到台灣。近來這種佈道會比較少,因為辦佈道會是邀請還沒有信主的人來參加,常常邀請不到。所以佈道會的聽眾常常已經是弟兄姊妹,最後佈道會就變成培靈會。有時教會在辦佈道會信心不夠,就稱之為培靈佈道會,兩個性質是不一樣的。一是以信主的弟兄姊妹為主,一是對還沒有信主的弟兄姊妹來舉辦的,但卻把兩個混在一起,因為沒有把握聽眾是誰。我最近看到辦佈道會很吸引人,前面有很多的歌星、影星表演,後面才請牧師來佈道,這表示邀請人很困難。大型的佈道會現在比較少看到,所以傳福音的方法又有變化,用邀請的,就是我們去邀請人來聽福音,一個人去邀請一個人或兩個人,本來佈道會是面的,現在變成點的。我們發現邀請人到教會來也滿困擾的,因為教會牧師在講道的時候,一般不是以佈道為主,而是以帶領已經信主的弟兄姊妹明白神的話語,傳遞更多的信息,是一種較培靈性質的,所以效果也不是很好。 

回顧二000年前,哥尼流這位羅馬的軍官,他做了很奇妙的方式,邀請彼得到他的地方,讓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聽彼得說話。我最近有個很特殊的機會,受邀參加一個餐會,這位主人我跟他不是很熟。那是去年九二一之後,我參加了霧社、瑞連地區部落的兩間教會│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找我一起來關心,他再介紹我認識這位朋友,一年之後我們有機會到災區去,也一起為他們歸劃使用水的系統。在兩個禮拜前,打電話來邀請我和那位神父去參加他的餐會。他想邀請很熟的朋友,希望我一定要來一起聚餐。我說:『是甚麼特別的會?』他不告訴我,我猜不是他的結婚就是他的生日,大概是這樣吧!因他的盛請,我就答應了。那天晚上,我參加他的餐會,總共邀請了廿個人,經過介紹我發現,除了我跟那位神父之外,全是他扶輪社的朋友。他在扶輪社非常的積極,他的家都在新加坡,只有一個人在台灣,那天是他六十歲生日。他決定在生日的時候,一起與台灣的好朋友分享,所以他請大家來吃飯,事先不告訴別人是怕大家送禮,所以那天幾乎沒有人送禮。我參加過狠多的餐會,但是這個餐會滿特別的,因為那些人他大部份都認識,只有我跟這位神父與他不熟。在吃飯告一段落之後,主人說生日感言,就談到他去年做了很有意義的工作,與大家分享,也請大家來幫助。談到他去災區服務的工作,當他講完之後,就介紹神父與我跟大家認識。一年下來他跟我們一起工作,尤其是在關心原住民的時候,他在思考為甚麼在這麼偏遠的地方連廟都沒有的山區,一百多戶的地方,天主教、長老教會在那裡與原住民的朋友生活在一起。他很好奇、也想去瞭解,是甚麼力量讓牧師和神父在那個地方留下來?所以他說:『他今天邀請一位牧師和神父來,是表示他對基督教信仰的開始。』我嚇了一跳,因為他過去從來沒有告訴我這件事情,在他的生日餐會做這樣的宣佈。更奇妙的,他說:『各位都是好朋友,我今天特別邀請他們來,你們可能會感覺很奇怪。我想開始多多瞭解基督教的信仰,也應該有機會讓你們知道,請牧師和神父講五到十分鐘,看看這樣的信仰好不好?』他也沒有告訴我事先要做短講,即席介紹信仰,感謝神,透過這樣很奇妙的聚會,尤其主人巧妙的安排,一個生日的餐會也可以變成佈道會。

復活的代價 -- 謝大立 傳道

寫作於2000.10.08
作  者: 謝大立 傳道
 經文: 約翰福音十二章20~28節】 馬太福音十章38~39節】

復活是一件令人興奮與歡喜的事情,因為復活帶給人超越的生命、信實的盼望以及嶄新的未來。然而,當我們在復活節歡欣鼓舞之際,亦當深刻思索「復活」從何而來?豈不是因為生命有「死亡」的實存嗎?設若沒有死,復活即無任何意義;但是,受造界的生命現實卻是一步步地邁向死亡之路。因此,我們可以如此說:「復活的代價就是死亡」。耶穌基督藉著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拯救了世人,使他們「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三16)當拿破崙戰敗被關在地中海的一座孤島上時,感嘆地說:「拿撒勒人耶穌啊,你才是真正的勝利者!」拿破崙作為一國之君,卻自身難保,怎能保護他的國家呢?但耶穌打敗了人類最兇惡可怕的敵人---死亡,祂才是真正的君王。  

一、十字架的逆理  

在埃及的傳說中鳳凰每五000年會自己進入聖火中被焚燒,然後會從火中生出新的鳳凰,因此通過死這種鳥得以有永生的生命。然而,照耶穌的觀點(24.25節),一粒麥子落在地裡了,通過死不但得到永生,並且可以結出許多子粒。在25節的地方有一個矛盾(paradox):愛惜自己生命的將失去生命……。雖然兩者都經過死,但耶穌的觀點是高過埃及人的,因為那不只得永遠的生命,並且要結出許多子粒來。  

耶穌的這個觀點是通過祂自己獨特的經驗。在第20節,有幾個希臘人來到他們當中,他們來找腓力(21)或許腓力認識他們。他們聽了耶穌的講道,要求祂到希臘去教導他們。腓利和安德烈前來告訴耶穌(22)。耶穌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是去希臘當一個哲學家,那麼祂將不但能聞名於世且可以救自己的生命。另一條路是必須受死被釘十字架。到底要選擇那一條路?「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什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27)。耶穌在這兩條路前心中十分困擾,然而,最後祂決定選擇十字架的道路,祂願意順服上帝,他必須像一粒麥子死了,為要結出許多子粒。

耶穌被釘十字架死了,並且通過祂的死,產生了基督教會,祂的門徒也選擇了相同的道路,他們死了且結出許多子粒。通過死,他們不僅得到永生,並且結出許多果子,許多的迫害並沒有消滅這個團體,且正如耶穌所說,通過死結出許多子粒來。 

二、跟隨基督的生活態度 

耶穌曾明確的指出,跟隨祂的人要過一種「犧牲自我」的奉獻生活(太十38)。英國有一位伯威克夫人曾在利物浦救世軍裡十分活躍地工作。退休後她移居倫敦。後來戰爭爆發,時常有空襲警報。別人忙著躲警報,伯威克夫人卻不理這一套,因此別人好生奇怪,覺得她所住的破房子大概是特別安全吧?她在利物浦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多年,現在已經老了,不過她覺得還能夠為別人盡一點力。因此她設置了一個簡易的急救箱,然後在窗口貼一張告示:「需要急求者,請敲這裡。」這實在是基督徒跟隨基督所應該有的生活態度。

三、回應十字架的救贖 

當林肯總統解放黑奴的政策成功之後,他曾以金錢買了一位黑人的少女,那位少女以為這是另一次的人身買賣,她將再一次被賣到另一個主人的地方了。當買賣契約辦妥後,林肯總統對那位少女說:「現在你得到自由了」,她很驚地回答說:「總統,你的意思是,我可以去我自己願意去的地方?」「正是如此」,林肯肯定了她的解釋。那位少女再說:「若是這樣,我願意留在你身邊,一輩子事奉你。」這種心甘情願的順從的心聲,正是我們得到救主耶穌基督救贖後獲釋放的人對祂的回應。願我們都能在主面前立志一生甘心事奉。

問題思考:

1‧基督死而復活的事件對我的生命有何意義?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回應十字架救贖的恩典?

2000年10月5日 星期四

明光照耀 -- 張德謙 牧師

寫作於2000.10.15
作  者: 張德謙 牧師
 經文: 腓立比書二章12~18節】

很多人都喜歡讀保羅所寫的腓立比書,因為他是保羅所有的書信中很令人喜愛的一份,這封信有兩個別名,有人稱它為美好的信,有人稱之為喜樂的書信,因為喜樂這兩字不斷在這本書裡出現,我們知道腓利比書是保羅因福音的緣故被關在監獄裡,面臨死刑的審判所寫出來的,但他在那種困境之中卻能寫出喜樂的信息,他喜樂的根源是從信仰所產生的,他說靠主基督常常喜樂,所以我們讀腓利比書可以看到喜樂的思想一直在引導保羅傳福音的熱誠,雖然他遇到了很多困境、逼迫,面對坎坷的路程他從來沒有灰心喪志,因為他仰望基督,他的喜樂是從耶穌基督所得著,所以他期待每位跟隨基督的人是喜樂能成為他信仰的禮物。特別在這個世代,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是自殺,因為這人對人生沒有盼望,雖然保羅在肉體上也有困境,有許多次他求主耶穌把這根刺拿掉,但他還是順服了上帝的旨意。 

保羅和腓利比教會的關係是建立在信仰的根基上,他從腓利比信徒寫給腓利比信徒的書信裡可以使我們看到,他和他們的關係是有扎根的信仰,那種信仰是可以表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上,所以他稱腓利比教會的信徒「你們是我所親賴的弟兄,我多麼想念你」又說「你們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可見保羅和腓利比教會的關係是與其他教會所不能相比的。保羅勸勉腓利比教會能在福音的事工上同心合一,他說:「我們更要以耶穌基督捨己謙卑的行動作為榜樣,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存謙卑,個人看別人比自己聰明,並且不要因為信仰的緣故而遭遇困難或迫害就喪失信仰」、「靠主站立得穩」、「靠主常常喜樂」。    

我覺得我們與肯亞教會基督徒所建立的信仰根基差距很大,我們沒有從敬拜得到真正的喜樂,我們台灣的教會常常把崇拜、信仰當成裝飾品,信仰本身如果沒有生命,那麼信仰就是一種裝飾品,我發現台灣的教會不能復興不能增長是因為很多信徒把信仰當成裝飾品。信仰和生活若沒有結合,信仰對我們的生命就沒有幫助。 

保羅舉出三點教我們學習如何做成得救的功夫: 

一、我們要更加的順服,耶穌基督是我們基督徒學習順服的榜樣,因為祂時時刻刻學習順服上帝的旨意,保羅時常在鼓勵跟隨基督的人能彼此鼓勵,成為一個團契、家庭來學習順服,保羅強調順服包括對基督、基督的使徒及最重要的是上帝交託給我們的事工(旨意),保羅在這裡鼓勵我們要仰望基督學習順服和信靠。 

二、要恐懼戰兢,這裡所指的是對基督、上帝的一種敬畏之心,順服祂的旨意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嚴肅的責任感,就是心裡有敬畏的心,如果對真神沒有敬畏的心我們會對祂所交扥的聖工用一種隨便的心來參與,敬拜上帝的心如果沒有從心底產生敬畏,對上帝的話也不會順服。 

三、要立志行事,保羅強調從服事當中體驗上帝的同在、所賜給我們的力量,神的靈在我們心中運行感動使我們能順服祂的真理,然後照著祂的旨意立志行事完成神的美意,因著有上帝的同工所以我們的得著很多力量,上帝的工作加上基督徒的順服使我們有更堅定的信心,能夠盡心盡力遵循祂的旨意。我們會發現信徒和上帝的關係是祂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透過聖靈給我們的力量使我們能夠做成得救的功夫。 

我們常說這世代有多麼的黑暗,但是耶穌基督是世上的光,祂要求跟隨祂的人能夠成為明光照耀這個世代,要如何成為一個明光,保羅提醒我們幾件很重要的事: 

一、不發怨言;不起爭辯,保羅強調,信徒之間如果起了怨言、爭論,這個教會就不能復興,整個事工就無法推動,所以保羅強調甘心樂意的服事。 

二、無可指摘;誠實無偽,所以完全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向不信主的人做出美好的見證。 

保羅以前認為他已找到真神,已經在實踐上帝的旨意,但是在他沒有找到真正的真理、遇到主耶穌基督之前,他所行的都是遵照自己所認為的生活方式,但在遇到基督後,他說進到基督裡在基督裡他得著新的生命、生命的見證,所以他希望腓利比信徒能有好的見證如同明光照耀在這個世代當中。但願每位基督徒都能將耶穌基督美好的榜樣應用在自己的身上。保羅希望我們能將信仰應用在自己身上,存順服的心恐懼戰兢做成得救的功夫,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有美好的見證如同明光照耀,我們更要學習保羅即使面對困境死亡仍有一顆感恩喜樂的心。

2000年10月1日 星期日

參透苦難的意義 -- 羅榮光 牧師

寫作於2000.10.01
作  者: 羅榮光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 羅馬書五章1~5節】

在清晨的時候,我們領受他的話語,在人生的旅途當中,常常可以看見有些人好像非常的平順、幸福,他沒有遇見怎樣的病痛、荊棘的挫敗、生活的很好、家庭很幸福、事業很成功;但是有些人他一生非常的坎坷、 遇見病痛、破產、天災、人禍、戰爭。有時候我們會質問上帝:『為甚麼苦難會臨到。』有些人一生就是沒有苦難,很幸福;有些人他必須經歷一次又一次,甚至是一次比一次更大的苦難,那個時候不禁會懷疑,上帝是不是愛的上帝?通常我們看見苦難的時候,大概有兩種很普遍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就是遇見苦難的人一定是他的前世、本身犯了甚麼罪?這是上帝的刑罰,耶穌跟門徒在一次走路的時候,看見一位生來就瞎眼的人,門徒就問耶穌說:『這位生來瞎眼的人是不是父母犯罪、還是他自己犯罪,所以才會瞎眼?』主耶穌還說到西羅亞的樓房倒塌下來的時候,壓死了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這十八個八比住在耶路撒冷的居民還有罪嗎?』耶穌講這話是表示,當時的人以為遇見苦難、意外的時候,一定是他的父母、本身犯罪。我們基督徒也常常有去論斷別人這種傾向,這個人今天碰到苦難的時候,一定是上帝刑罰他,因他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隱藏的罪,上帝刑罰他,我們知道這種論斷,使基督徒成為非常冷酷的人,失去了愛心,對人間的苦難非常的冷漠,這是很可怕的。  

有一次,我在一個聚會當中,有些人遇到見了苦難,當我講完道之後,有位姊妹說:『這些人一定是他們犯了罪,所以這是罪有應得的。』我忽然感覺到,這位基督徒姊妹真的很冷酷。我們的愛心會被攔阻,這是我們常常會去論斷,苦難是審判。去年九二一震災的時候,我看見很多牧師在講台上說:『南投很多拜偶像的,所以神在刑罰、審判這些拜偶像的人。』我聽了這樣的信息,心裡很痛苦,難道拜偶像就是南投縣的人?中部的人不是比其他地方還厲害嗎?那拜偶像應發生在那裡才對?北港馬祖不是拜偶像非常興盛嗎?大甲不是拜偶像更興盛的地方、為甚麼發生在南投的山區?有時候我們基督徒也有這樣的危險,好像法利賽人很敬虔,但是很冷酷。因為我們常常看見人的苦難,反而去論斷、審判,而以上帝的審判,來審判別人。德瑞沙修女很喜歡用一句話:『愛的相反詞不是恨,是冷漠。』當我們論斷別人的時候,就變成非常冷漠的人,這是基督徒很大的試探,特別是敬虔的基督徒。   

第二個想法,就是認為『很衰』。這是宿命論的看法,是他的運氣不好才會碰到。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很無奈,就是這樣,希望運氣轉好一點。這種把苦難歸於宿命,是另外一種型態,那我們基督徒要怎樣看苦難?從聖經裡的教導,可以知道苦難是一種奧祕,馬丁路德說:『世上發生的事,都是神無可測度的旨意當中。』所有事情的發生,不管是苦難或是成功、幸福,都是上帝的旨意統治著,是上帝絕對的主權。上帝掌管世上每一件事情,這是我們每個人無法完全瞭解的奧祕。有時基督徒看見弟兄姊妹過世的時候,我們到他家中去安慰他,卻不知怎樣做比較好?也許我們愈安慰、哭得愈傷心,因為我們不知道苦難本身是個奧祕。既然是奧祕,我們必須要幫助苦難中的人,瞭解面對這個奧祕,努力去參透這個苦難的意義是甚麼?   

哲學家尼采說:『參透為何?迎接任何。』如果我們瞭解為甚麼會遇到這些事情?我們才可以迎接任何的挑戰;如果我們瞭解苦難是甚麼?才可能去迎接這些苦難的來臨。不是我們願意歡迎這些苦難,但是苦難來臨的時候,在基督的信仰裡,我們就是學習苦難使我們相愛。主耶穌說:『你在世上有苦難,但是你們可以放心,因為我已經勝了世界。』當我們讀到這節聖經的時候,會質疑耶穌為甚麼講這種話?你們在世上有苦難,是事實的陳述,每個基督徒瞭解我們在世上有苦難,不是信耶穌基督就沒有苦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今天就不必傳福音,很多人都會來教會,因為信耶穌以後就沒有苦難。信耶穌所受的苦難,甚至比沒有信耶穌的還要多。耶穌已經告訴我們說:『你在世上有苦難。』這是事實,面對這個事實,耶穌說:『你們可以放心,因為我已經勝了世界。』是用甚麼來勝過這個世界?主耶穌是用他在十字架上的苦難,犧牲流血勝過這個苦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苦難,洗清人類千千萬萬人的罪,他承受十字架上的痛苦,用苦難來勝過苦難,這是苦難的奧祕。主耶穌他體會人間的罪惡,用自己的苦難、受難,來勝過這個世界,讓我們可以得到放心、安慰。換句話說,主耶穌用他的愛,勝過這個苦難。在苦難當中我們學習別人需要我們分擔他的苦難。 

去年九二一震災的時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用『愛惜生命,分擔苦難,疼惜生命。』這樣的信仰主題,呼籲全台灣教會疼惜每個人生命的價值,他存活生命的內涵。我們分擔這些災民的苦難,到災區去救助、安置、幫助他們的生活。蓋了許多的組合屋,設立重建關懷站、參與政府、民間團體很多重要的工作,來分擔他們的苦難。我們和平教會關心魚池、霧社教會,分擔原住民教會的苦難,幫助他們,陪伴他們走過這個苦難、減輕他們的苦難。當有人在關心、鼓勵、分擔一些苦難的時候,他們就不必孤獨的面對這個苦難,因為苦難使我們彼此相愛,學習愛的功課;因為相愛,可以讓苦難中的人勝過苦難。

上禮拜我特別提到我的師母,上個月因為體內腫瘤手術,我必須承認在結婚卅多年當中,很少分擔家事,或多、或少有男人『沙文主義』的影響。但是我師母開刀之後,身體非常的虛弱,我已經六十歲了,開始學習怎樣幫助做家事,洗碗、整理垃圾,來分擔師母她原來做的家事。在分擔的當中,我體會到夫妻的愛其實就是分擔,用愛來分擔,分擔才是真正的相愛。這樣的功課,我們遇見的苦難,我做牧師學習比這更要緊的功課,因為我們相愛,所以背起這個十字架,一起來分擔這個苦難。

乘上聖靈的浪潮 -- 謝大立 傳道

寫作於2000.10.01
作  者: 謝大立 傳道
 經文: 以賽亞書五十一章15節】 歌羅西書二章19節】

衝浪是一門駕著神所創造的浪潮的藝術。神造浪,衝浪只是去乘上浪。沒有任何衝浪者試著要造浪。如果沒有浪,你就不要那天去衝浪,就是這樣! 另一方面,當衝浪者看到一個好浪,他們會盡量使用,即使在暴風雨當中,他們也樂此不疲。   

許多關於教會增長的書籍與研究都落在「如何造浪」的窠臼裡。他們試著製造聖靈的浪潮,使用各種花招、節目、或行銷技巧來製造增長。但是增長無法由人來製造!只有神能叫教會增長。只有神能將新生命吹進遍地枯骨的山谷。只有神能造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攪動大海,使海中的波浪匉訇(以賽亞五十一章15節)---復興的浪、增長的浪、領受聖靈的浪。   

正如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指出的:「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請注意這裡的同工關係;保羅與亞波羅盡他們的本分,但是神才能叫他生長。神的主權幾乎是所有目前教會增長的書籍中,普遍被忽略的一個因素。   

很多教會的困境,在於他們以錯誤的問題來開始。他們問:「什麼能使我們的教會增長?」這是對此一議題的誤解,這就像說:「我們如何能夠造浪?」一般。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是什麼使我們的教會不增長?」是什麼阻止神為我們送上浪來?是什麼使教會無法增長?

只要是活的東西都會生長---你不用使它們生長。如果它們是健康的,生長對活的有機生物是自然的事。比方說,我們不用命令小孩要長大,只要我們除去生長的阻礙,例如營養不良或不安全的環境,他們成長是自然的事情。如果我們的孩子不長大,一定是有嚴重的問題。不成長通常象微不健康的情況,可能是生病了。同樣的;即然教會是個活的有機體,如果健康的話,就應該增長。教會是一個身體,不是一個企業。是一個有機體Organism),不是一個組織(Organization),教會是活的。如果教會不增長,就是逐漸死亡。

當人的身體不平衡時,便稱之為疾病,是身體不舒服的信號。相同的,當基督的身體不平衡時,疾病就發生。這些疾病很多都在啟示錄裡面的七個教會加以解釋描繪了。只有讓每一方面都恢復平衡,才可能恢復健康。

保羅這樣解釋:「只有從身體的頭,就是基督,整個身體才能夠得到滋養,藉著關節筋絡,互相連結,按照上帝的旨意逐漸生長」(西二 19)。請注意,神要祂的教會成長,如果我們的教會真的健康,我們就不用擔心增長的問題。

美國企業雜誌有一篇前美國閣員威廉ž貝浬特所寫的文章提到:「今天折磨我們社會最嚴重的問題,顯然是道德的、行為的、屬靈的問題。因此,政府的療法起不了積極的作用。」你不覺得諷刺嗎?當政治家說我們需要屬靈的答案的同時,許多基督徒卻把政治當作解決的問題的答案!毫無疑問的,社會的道德衰退已經製造出一個戰場,但是同時也給我們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福音工場!我們必須記得基督也為在文化戰場上與祂對立的人而死。

神的靈正如大浪運行在全世界各地。馬鞍峰教會主任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在每天的開始總是這樣禱告:「父啊,我知道你今天要在你的世界做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求你讓我能有這份榮幸,在你所做的事情上有分。」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停止這樣禱告:「主啊,求你賜福我所做的。」而應該學習如此禱告:「主啊,幫助我做你所賜福的。」

2000年9月24日 星期日

活出上帝的話語 -- 羅榮光 牧師

寫作於2000.09.24
作  者: 羅榮光牧師
 經文: 提摩太後書三章1417節】

  在清晨的時候,我們來親近上帝,聆聽他的話語,這是何等的恩典,以聖經、上帝的話語,培養信徒的靈性、生命,在工作、生活的地方為主做美好的見證。應該怎樣行才能得到上帝的喜悅?在路得馬丁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舊教)以教皇的權威,做為他們教會的基礎,甚至推演到『教皇無謬論』,教皇講的話沒有錯誤,是絕對的真理,他是上帝的代言人,所以帶有絕對的權威。教皇非常的腐敗,要如何傳講上帝的話語?所以天主教在教會歷史上非常腐敗、黑暗的時候,就是天主教最墮落的時候,帶來歐洲最黑暗的時代。教皇怎麼可能沒有錯誤?把人高舉是最大的危機,反對偶像崇拜,在我們政治的領域、經濟的企業裡,常常看見把一個人偶像化,最後我們的心靈墮落了。  

宗教改革以後,教皇的權威沒有了,教會的基礎、權威在哪裡?路德馬丁說:『是以聖經為權威。』聖經成為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準則;就好像我們長老教會把教會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上。上帝的話語是我們教會的基礎、權威,這個權威引導我們向前行。所以在長老教會的聚會裡,一定傳講上帝的話語,不管是怎樣的聚會,一定要讀聖經,有人來傳講、詮釋聖經,引導我們在生活上如何照上帝的話來行,這是改革宗長老教會特別強調的,以聖經來培育我們。   

要怎樣成為活出上帝話語的人?有幾個重點讓我們一起來思考:   

第一個重點,就是要培養每天讀聖經的習慣,來認識上帝和自己。馬丁路德說:『真正的知識,就是認識上帝,還有認識我們自己。』有的人活到七、八十歲,還不知道自己的個性、脾氣、缺點是甚麼?有時候還非常的愚昧,有些基督徒一生迷迷糊糊,信甚麼他也不知道? 

我在苗栗鄉下出生,有位非基督徒家庭嫁到基督徒家庭,在教會禮拜一、廿年要受洗,小會議長問她說:『你相信上帝是甚麼?你相信幾個上帝?我們基督徒相信有幾個上帝?』這位姊妹來教會一、廿年,當然是在公公、婆婆的邀請之下來教會,牧師一再問這些問題,她卻說不出來。一、廿年,每個禮拜來教會禮拜,聽到甚麼?很多信徒在程度上認識上帝,但卻等於不認識上帝;人必須認識上帝、自己,才是真正的知識。我們可能認識很多科學現象、人文,但是從來不認識上帝、自己。當我們讀聖經的時候,看見上帝奇妙的作為、本性、本質、看見上帝怎樣在歷史中揀選以色列民族,後來揀選、差派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救主,從上帝的作為,我們認識了上帝。我們如果不認識一個人,先讀他的傳記,有時我們去參加告別式,節目單裡一定有故人略歷,大概我們就可以瞭解這個人有何特色、生長的環境、一生所做的事?我們對上帝的認識是從聖經的教導話語裡,瞭解他是怎樣的上帝、本性如何、如何對待人類?這樣的認識成為信仰的基礎,後來認識自己,認識做為一個人是多麼的軟弱。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歷經千辛萬苦,在曠野飄流,過了約旦河到迦南地,他們還是背叛上帝,這是何等的健忘?

有位教授曾問我說:『羅牧師,你在教會當牧師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在講道,所講的道是甚麼?』我就稍微分析一下,我想他一定有信心的問題。信心的重點就是信、望、愛,可用不同的聖經章、節來詮釋聖經。教授又問:『為甚麼基督徒要不斷的聽這個道?聽的道大概差不多一樣。』我說:『依人性來說,人類是健忘的,要不斷的提醒,才會回到上帝的真理;如果沒有這個提醒,也許我們會離開上帝。』人類是健忘的,我們認識自己的本性、人性之後,才會謙卑的學習;讀上帝話語的人,他可以認識自己。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因有上帝的話語,認識上帝、自己的情況,更慶幸、盼望,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力量。 

兩個多月前,師母到馬偕醫院檢查身體,忽然發現直腸外有腫瘤,這對我們全家來說是很大的衝擊。當她聽到這樣消息的時候,用讀聖經的神的話語來堅固她的信心。這兩、三個月來,我看到她從聖經得到很大的幫助。我們的家每個晚上一起唱詩、讀聖經,認識自己的需要,從上帝的話語得到幫助,上帝伸出他的雙手帶領我們走過人生最艱困的時刻。基督徒必須不斷的勤讀聖經,認識上帝、認識自己。

第二個重點,就是懇求聖靈光照我們,明白上帝的真理、耶穌基督,從聖經裡給我們的教導。讀聖經要用祈禱的心,我們不是只靠著人的頭腦、經驗去體會,而是倚靠另外的力量│聖靈的光照,使我們明白聖經。人的知識有限,無法明白上帝奧秘的真裡。『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聖靈啟示先知、使徒寫出聖經,教導我們瞭解聖經,光照我們智慧所不能明白的。相信我們有這個經歷,讀聖經的時候常常沒辦法抓住重點,無法明白聖經裡被後隱藏這麼豐富的內容,有時候讀的時候非常的感動,像一道光,忽然射進我們的心裡,用內在的光,使我們瞭解上帝奧秘的真理。讀聖經的時候,我們很需要默想。每天早上起來還沒有做其它的事之前,先讀一段的聖經。這個默想,是你親近上帝,也是思考今天的生活、跟別人的相處、處理工作的時候,這是上帝的話語跟你的生活、工作與起居在一起;上帝的話語,就成為屬於你的話語、引導你今天怎麼去說話、思考、活出這個見證。 

第三個重點,我們要用新的眼光來讀聖經。我們常常把聖經當為靈修、培育心靈的『棒子』,這是比較傳統的方式。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聖經好像是修身、修養,沒有實際將上帝的話語應用在我們每天的見證裡,那麼基督徒將變成獨善其身的人。新的眼光讀聖經就是把上帝的話語,跟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是只有個人,是整個社會的環境、文化連接起來。當人因為照著上帝的形象被造的時候,是跟其它的動物、生命物不一樣,是有靈魂的存在,人的生命價值人超過其它的生命物、動物。佛家很強調不殺生,是很尊重生命,但是佛家把其它的動物、生命物的價值看成跟人一樣,但是聖經告訴我們,人的價值遠超過其它的生命物,詩篇第八篇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2000年9月17日 星期日

成全同工 -- 董倫賢 牧師

寫作於2000.09.17
作  者: 董倫賢牧師
 經文: 以弗所書四章1116節】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連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教會的兄姊來自四面八方,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教育,因此要先被神的話語所成全。神的話與聖靈的寶劍,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利),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剝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神設立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在真道和認識基督合一,就能長大成人(成熟),滿有基督成長的身量。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和認識神的兒子上,同歸於一,教會才能合一,並且能同心協力地去完成大使命和大誡命。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就不受似是而非的異端邪說所攪擾,甚至離開真道。 

用愛心說誠實話,只有愛心沒有真理,是假冒為善;只有真理沒有愛心,是殘酷。真理要建立在堅實的愛心基礎上才不會垮下來,目的是要能連於元首基督。弟兄姊妹彼此相助,教會在愛中增長,並在愛中彼此建立。初期教會能在逼迫中成長,主要是主的同在和弟兄姊妹彼此成全。   

亞居拉和百基拉,他們是夫婦團隊、夫妻檔,開放家庭,在家裡成立家庭教會。他們慧眼識英雄,成全保羅和亞波羅。使徒行傳十八章一│三節:『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勞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  

羅馬書十六章三│四節:『問百基拉和亞居拉,他們在基督耶穌裡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   

使徒行傳十八章廿四│廿八節,敘述『有一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力山大,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將耶穌的是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他在會堂裡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他想要往亞該亞去,弟兄們就勉勵他,並寫信請門徒接待他。他到那裡,多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在眾人面前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

哥林多前書三章六節:『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

巴拿巴是個懂得成全同工的門徒,如果沒有巴拿巴的成全,就沒有保羅的事工。換句話說,沒有巴拿巴,就沒有保羅。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十一│十二節提到,『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成全聖徒包括成全同工,保羅被巴拿巴成全,因此,他才在以弗所書強調要成全聖徒,以便建立基督的身體。在這段經文裡面的成全,是指裝備或接骨的意思,發現有骨折的現象,想辦法把它銜接、固定,這對基督身體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工作。有些人成了基督徒,他雖然有屬世的恩賜、有才幹,但是在建立基督的身體,仍然有許多的缺憾,需要教會的領袖來成全他們。巴拿巴不僅成全保羅,也成全他的表弟馬可和堅固安提阿初信的外邦人。

巴拿巴是個帶職事奉的使徒,是使徒保羅重要的同工,也是外邦人傳福音的先鋒。安提阿教會的主要領袖,也是初期教會的元老,他原名是約瑟,被使徒稱呼為巴拿巴,意思是勸慰子(Son of Encouragement)。他是生在居比路或賽普路斯的利未人,因此,他和保羅一樣是屬於散居海外的猶太人。他是在使徒行傳中第一位提到的人,變賣田產,將所得的價銀放在使徒的腳前,和亞拿尼亞、撒非喇成了明顯的對比。他是初期耶路撒冷教會,凡物公用,各取所需的典範。他是甘心樂意地付出愛心,是個很慷慨、很『乾脆』的人物。他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帶領許多人歸主。他心胸寬廣,能接納外邦人歸信,而不受到猶太人狹窄的律法所束縛,故被耶路撒冷教會委託到安提阿去調查,並堅固他們。

當門徒都很害怕保羅、不信任保羅,巴拿巴卻挺身而出接待他,引介保羅給使徒,使得保羅能在耶路撒冷和使徒來往交通。他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信任到安提阿去,堅固剛歸主的外邦人。保羅在逃回故鄉之後,已經有九年沒有他的消息,巴拿巴沒有忘記這條大魚,因為他知道安提阿的教會需要像保羅這種背景的人來帶領,他的心中只想到建立基督的身體,而不是自己的地位或聲望。於是他又往保羅的故鄉去找保羅,並帶他到安提阿去,他有一年的時間和教會一同聚會,並做教導的工作。他們的教導非常實際,合乎主耶穌在大誡命的教導。他們把錢拿出來,供應將受到饑荒影響的猶太弟兄。巴拿巴和保羅受到安提阿教會的信任,把禮物送到耶路撒冷長老那裡,並帶巴拿巴的表弟馬可回到安提阿。

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吉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馬可同行作他們的幫手,可是他跟他們到第三站,就脫隊回耶路撒冷去。他們海外宣教的第一站,是巴拿巴的故鄉-賽普路斯。保羅被聖靈充滿,斥責人的悖逆,並行神蹟使行法術的人瞎眼,促成方伯(羅馬地方官)士求保羅歸信。從此,保羅成為短宣隊的領袖。

2000年9月10日 星期日

隱藏的真理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9.10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九章3032節】 路加福音十八章3134節】

  馬可、路加、馬太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如果我們仔細注意聖經上標題,在路加、馬可這幾個地方都有記載受死、復活的地方,耶穌一次又一次的告訴門徒,他會受難、並且要復活。今天我們所讀的這一段經文,是在他們要進到耶路撒冷之前,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就將一一的實現。耶穌在這裡再一次很嚴肅提出這樣的宣告,我們要特別注意路加福音十八章卅四節,同樣在馬太、馬可有這樣的宣告,但又多加了一句話,『這些門徒一樣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隱藏的,他們不曉得所說的是甚麼?』有三次來描述耶穌的宣告,他們完全不明白。   耶穌一次又一次的告訴門徒,將要面對受苦及復活,愈在接近事情要實現的時候,因為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後,這些事都會實現。但是根據聖經的記載,這些門徒卻一點也不曉得,路加在這邊加了一句話,意思乃是隱藏的。今天對隱藏的真理分為幾項,大家一起來思考。 

第一項,很多真理是有隱藏性的,許多是事情的發現、證實都有它不同階段的意義。在醫院有常常發生這樣的事,被診斷為絕症,生命不會太長久了,這個時候醫生是要告訴這個事實,如何告訴他的親人,卻有不同方式的說法。往往醫生對病人不會很直接明白的告訴他生病的情況以及真相,明講、說一半、模糊不清的說,稍微騙他一下。我們相信醫生的用意是發自好心,這些親人做這樣的決定也有他們的考慮,但是不管怎樣的包裝是無法抹煞事情的真相。現在醫學方面要求全身的檢查,我們經常講『預防比治療還重要』。長老教會的總會有個委員會發現,長老教會牧師的死亡率非常的高,碰巧我也屬於那個委員會,我受託向保險公司替這些人買保險。我找了非常熟識保險的負責人,聽到要替教會牧師買保險,他覺得很高興,可以特別的優待。他相信擔任牧師職務的死亡率應該比較低,因為有上帝特別的照顧,所以用很低的匯率替所有長老教會的牧師買保險,這是一九九四年所發生的事。     

在一九九四年買了保險之後,那年就發生六件牧師過世的事情。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對我說:『為甚麼跟我所想的完全不一樣呢?』因為保險公司算死亡率是用千分之四來核算,八百人來計算,應該是三個人而已,而且這些牧師都是中年、壯年,為甚麼八百人居然發生六件呢?以後要告訴公會,牧師是危險的行業。』因為所收的保費無法支付所有的理賠,這個案件對他是個損失,當然他說,沒有關係,繼續投保。所以這個委員會做了決定,強迫牧師每年做健康檢查,在牧師的退休金自動扣除保險費,所以牧師每年都扣掉檢查費用。去年有個新的統計,這些接受身體檢查的牧師不到百分之廿,可能牧師非常的忙碌,或許有可能是觀念上的問題。我相信很多人也很害怕,到底真相如何?因為身體檢查會告訴我們,到底身上有甚麼病痛?我們經常不願面對這樣的真相或者不敢去面對。有一句話說:『不知道,就算了!』所以不管如何去檢查,身體的那些病痛老早就存在,檢查不過將已經發生的事,再次顯明出來。在這裡隱藏不知道的事情在我們裡面,我們自身健康的真相,信仰的問題也是如此。

信仰是要面對生命的問題,不光是肉體、也包括靈命、生命的問題。我們一直認為信仰對生命有幫助、生活有改善。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經常對人說:『信耶穌得永生,做為基督徒會得到平安和喜樂。』不過我們都已經是基督的人,雖然我們對這句話沒有太大的懷疑,也發現仍有試煉、痛苦、苦處在我們生活當中,這些事情都隱瞞起來,與我們所知道的真實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隱藏的真理它有深層的意意在當中。因為耶穌自己的宣告非常的清楚,卅一節記載,因為他這樣做是要應驗經上所說的。為甚麼這些門徒無法瞭解呢?路加更說,這些意思是隱藏的,因為在這裡耶穌只是描述即將要發生的事,這些事情的發生以及經過,卻沒有清楚的解釋為甚會這樣發生、所發生的事情會有甚麼含意在裡面?

因為這些門徒對事情的發生,有不願意、不期待的心情。對他們來講,老師是彌賽亞、神的兒子,要受苦、受難、甚至於受死。不願意這件事這樣發生,也不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發生?在別處的聖經記載,這些門徒甚至要阻止這件事情發生,彼得甚至說,這件事,絕對不可以發生。在這當中到底隱藏了甚麼?相信耶穌講的話,隱藏在裡面,我們可以想像的出來。耶穌在這裡提到要受辱、鞭打、甚至於受死,這是在描述神的愛的表達方法。這裡描述神的兒子要透過受辱、受難、受苦來描述神的愛。 

今天早上的聖餐,我們探討隱藏在裡面的意義會發現,耶穌透過聖餐表明他的身體為我們打破、他的血為我們流出來,有神無限的愛在裡面。要以神的兒子耶穌做犧牲,在聖經中先知所說的話老早就有記載了。甚至強調說,這些救贖計劃是老早就計劃好的,而不是突然發生的。在這裡提到,不光是受苦、受死、還有復活。也告訴他們神全能的作為。這些隱藏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瞭解這些真理,但是對於那些存著不同的期待、想像的門徒來講,卻是完全無法瞭解。如果是這樣危險的事情,他為甚麼要繼續走下去?難道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嗎? 

上帝為甚麼不採取人能接受、更容易的路來進行呢?這樣隱藏的事直到今天,也不會有答案。所以隱藏的真理,不光是講神的愛、偉大的作為,在這裡要求的是信仰的勇氣,就是因為耶穌對神完全的信靠,願意走上這樣一條路。耶穌在面對耶路撒冷的危險,他要帶這些門徒一同進去,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對隱藏真理的確信。

最後一項,隱藏的真理對我們有怎樣的意義?我們知道在馬太、馬可福音被寫成的時候,已經在主後六十年,那時耶穌已經死而復活。聖經描寫的意思,本身的隱藏。路加福音廿四章廿五│廿七節,描述在以馬杵斯的路上耶穌與兩位門徒的對話,這兩位門徒已經經歷這些事情,仍然不瞭解這件事情的意義?但是經過耶穌親自向他們說明之後,聖經記載,耶穌跟他們說明明白白的。

2000年9月3日 星期日

放下水罐 -- 秦明盛 牧師

寫作於2000.09.03
作  者:秦明盛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四章2730節】

  根據我們剛剛所讀的經文,或者從是從第四章六節到廿五節這個角度,是解釋廿七到卅節可以發現一個事實,就是在婦女的身 上可以看見上帝的作為。這個作為就是當婦女在祖先雅各所留下的水井旁,在那裡與耶穌一段深談之後,她就放下她手中的水罐,手空空的進城,在城裡做耶穌很好的見證人。在宣教的過程裡,這個婦女在宣教的第一階段她已經打了美好的戰。我們可以把卅九節到四十二節分成宣教的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就是卅九到四十節:『鎮上有許多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女人說:「他把我所做的事說了出來。」那些撒馬利亞人看見耶穌,就要求跟他們一起住;於是耶穌在那裡住了兩天。』這個婦女為甚麼有那麼大的勇氣來面對她城市裡的同胞?  第四章第七節,序述這位婦人單獨的在雅各的水井那邊,而且是中午時刻,是怕面對眾人,因為她在婚姻上沒有甚麼見證,聖經說她有五個丈夫,現在跟她在一起的不是她的丈夫。為甚麼她在面對耶穌之後,就有勇氣來面對眾人?   

眾人為甚麼可以接受這位婦女、相信她所說的話?我們知道以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都是以男人為主題來設立價值體系與社會組織,連最好的瑪利亞,當神的使者轉告她將耶穌復活的事告訴眾人。聖經記載,瑪利亞很緊張在發抖,甚至不敢跟門徒說話,其中之一的理由,也是婦女怕男人沒辦法接受她們所傳的信息,那麼好的瑪利亞就會怕面對男人,何況是撒馬利亞人她的婚姻沒有見證。聖經說的很清楚,城裡有很多的人接納她所說的話,到底是甚麼原因讓這個婦女產生勇氣?到底是甚麼原因使眾人可以接受這位婦女?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位婦女放下水罐。為甚麼放下水罐有那麼大的力量、改變眾人對女人那種刻板的印象?為甚麼放下水罐有那麼大的力量,讓這位婦女可以很自由的面對眾人?因為放下水罐的背後有三個很重要的意義,而且這個意義完全可以代表這位婦女的改變。   

第一,放下水罐的背後意義就是要除去她內心對人的偏見。我們怎麼知道這位婦女對人有偏見?從她跟耶穌的對話中可以顯現她的弱點,第九節說:那女人回答:『你是一個猶太人,而我是撒馬利亞人,你為甚麼向我要水喝呢?』從這一句話我們就可以發現,她有偏見,因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人的內心有偏見,是與傳統與歷史有關係,他們最大的衝突是因為撒馬利亞人將死人的骨頭丟棄在聖殿裡,猶太人因此宣佈任何猶太人不能娶撒馬利亞人的婦女。所以在猶太人的觀念裡,撒馬利亞的婦人是沒有甚麼價值的,但是更嚴重的是猶太人宣佈不能喝撒馬利亞人的水,因為猶太人喝了撒馬利亞人的水就會污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婦女當然對猶太人就有偏見,很自然的當耶穌伸手向她要水喝時,她就說:你是猶太人嗎?那位婦女似乎在提醒耶穌,難道你們猶太人不認為我們撒馬利亞人很污穢?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這是因為過去歷史所產生對撒馬利亞人的偏見。 

第十二節後半段,『難道你以為你比他還大嗎?』從這一句話我們可以瞭解,這位婦女的服事是有選擇性的,只要這個人比她大、好,就是她服事的對象;如果這個人普通、小,就不是她服事的對象。她把他看成是社會階層,她只願意服事社會階層高的人,社會階層比她小的就不把他放在眼裡。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婦女確實對人有偏見,耶穌看到這樣的人他就主動的接近她,他主動向她要水喝。這位婦女產生很大的改變,她就放下水罐,放下水罐是放下她對耶穌、對猶太人的偏見。

記得廿五年前,台東到花蓮是段很長的路,當時車子很少,大部份的人都騎摩托車,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走過一段路總會有人提供免費的茶水供人喝,我相信提供水的人沒有族群、社會階層的分別。所以這位婦女放下水罐,就是沒有族群的分別,她對人的服事沒有受到限制,服事的對象也沒有選擇性,所以才能很自由的面對眾人。 

第二,放水罐背後的意義,就是這位婦女要除去現實主義的觀念。我們怎麼知道這位婦女有這樣的缺點呢?從她和耶穌的對話中可以發現這樣的缺點,第十一節:那女人說:『先生,你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哪裡去取活水呢?』很明顯的這位婦女有現實主義的觀念。現實主義就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每件事物,他絕對以他自己的眼睛所看見的,根據他過去的經歷去看事情。如果用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段經文,你現在想要用的水你都伸手向我要,那你取活水更沒有辦法?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現實主義沒有信仰的成份,現實主義的人他會使用、利用別人,現實主義的人看這個人還有利用的價值,就會跟他在一起;如果這個人沒有利用的價值,他就放棄,是完全以站在個人的利益去選擇別人。 

現實主義的人他絕對不會當被選的人、不會站在被動的立場,而是主動的去選擇別人。這跟我們的信仰有很大的差別,信仰往往是被動、順服、被選的,絕對不是主動選擇別人。可是在放下水罐之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位婦女在除去現實主義的觀念,她放下水罐不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因為在歷史事件上,從來沒有一位婦女留下水罐空手回去城裡。婦女放下水罐,會對她產生很大的挑戰,而這個挑戰就是孩子會口渴,可能還要面對先生的壓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留下水罐,是要有很大的勇氣。她過去是選擇先生,她放下水罐之後,可能是她的丈夫選擇她,嫌她不負責任。現實主義是沒有信仰的成份,因為她放下水罐可以知道,一天沒有水、一天口渴這樣的生活條件,如果我倚靠耶穌仍然可以生存嗎?所以放下水罐,就是要學習如何過著信仰的生活?她靠著神還是可以生活嗎?她放下水罐之後,眾人看見她不再是現實主義的人,而是要過信仰生活的人。

第三點,放下水罐背後的意義是除去她心中的自私。她必須學習要如何受苦?十五節,女人說:『先生,請給我這水,使我永不再渴,也不用再來這裡打水。』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她一旦發現甚麼好處就可以忘記別人,所以這位婦人說的很清楚賞賜給我,叫我不渴,也叫我不用那麼遠來打水。她絕對不會說,讓我們城市裡的人不渴,所以這位婦人本來就是自私自利。可是當她放下水罐之後,她完全改變了。

2000年8月27日 星期日

信心的錨 -- 紀元芳 牧師

寫作於2000.08.27
作  者: 紀元芳牧師
 經文: 詩篇一二一篇 使徒行傳廿七章929節】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表示人生的無常、不安定,人生在世的生活不一定很如意、順利。如人生都很順利、如意的話,我們就不會常常聽到別人口中『如苦海』。人生常常會遭遇到很多的災難,諸如:學業、家庭、事業、健康等問題。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太太早上做禮拜還好好的,跟人有說、有笑,但到了晚上九點多突然間發抖說,很冷、很冷。正值夏季,我叫她去沖熱水,沖熱水的時候也站不住,一直發抖。量體溫有三十八度,吃了退燒藥,早上我出門的時候,吩咐她要去看醫生。她說:『十點多的時候,手又發抖,醫院已滿號,下午要去現場掛號。』醫生跟她說:『你可能腎臟發炎,拿三天的藥,假如不好,三天以後來看腎臟科、住院。』我太太不安心回去去就說:『我們去馬偕醫院。』   

人生就是這樣,早上好好的就突然間發病,這種情形非常的多,人生的無常、無奈。很多人遭遇到患難、困苦的時候,就會意識不清發生很多的問題。依我這幾天在醫院的例子來說,隔壁病房的老太太從床上跌下,每天在叫痛。人生就是有很多困難,讓你無法突破,沒有堅定信心的錨、方向的話,很難突破困境。很多人就在無法突破困境之下,意志消沈,甚至自殺,而成為失敗的人生。   

去年發生的九二一地震,有很多人因為受不了地震的陰影而自殺。使徒行傳廿七章敘述保羅受押在義大利的途中,發生了一些事情,我們從經文上看到所發生的事情,這情形就像我們人生所經歷的事情一樣,有喜、有樂、有悲、有苦,甚至到絕望的地步。人生在世需要有信心,假如我們沒有信心的方向、錨在定點的話,很容易就像一條船在海上,海浪來拍打、飄來飄去無目標。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想到真的不安定。第十三節說,剛開始航行的時候,風微微的吹。風對航行的船是很重要的因素,風平浪靜的時候,船行走是非常喜樂的一件事。  

兩年前我曾經到花蓮,到海上觀賞鯨魚,風平浪靜的時候,導遊說,他們昨天出去的時候,風很大。假如風平浪靜,出了花蓮港,你可以欣賞花蓮港的美景。風不太順的時候,船在海上,浪打來打去很多人就吐了,非常的辛苦。保羅他們情形就是這樣,航行的時候,風微微的吹,開始的時候,他們非常享受船上的生活。十五│廿五節記載有東北風吹來,把船打來打去,很多天,獲救的希望也全部沒有了。這就是表示人生在世,在整個世界的大海裡,我們不曉得何時會遇到何事、何種問題?風表示是最不安定的東西,隨時會改變方向、風力。以颱風來說,一開始風速就廿幾公里,幾乎把整個台灣吹得東倒西歪,很多人損失他們的財產、甚至喪失生命。 

保羅他們的情形就是這樣,遇到風浪打來打去,就很沒有安定。假如我們人生沒有堅定的目標、依靠上帝的話,那就像這條船被浪打來打去。社會上有很多人就是像這樣,『近朱者赤,進墨者黑。』就是說你假如沒有很堅定信仰的時候,世上有狠多的人就會引誘你,你將會成為失敗、墮落者。人生在順境的時候,別人的忠告你常常聽不進去;我們在順利的時候,常常也聽不進主的話,有人提醒我們也不聽。 

我們自高、驕傲,常常依自己的意思去行,苦難來臨的時候,連得救的希望也都沒有了。幸好船上有保羅,保羅在開始航行的時候,要他們親近、順從上帝,遵照上帝的旨意。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親近、依靠、順從上帝旨意,上帝的慈愛和他永遠不改變的愛,必成為我們的幫助,會保守我們得到完全的平安。詩篇卅七篇十七節說:『因為惡人的臂膀,必被折斷,但耶和華是扶持義人。』約伯在受苦的時候說,即使上帝要殺我,我也要向他告白。即使我們遭受很大的困難,要將信心仰望在上帝的手中,要非常堅定的將我們信心的錨放在上帝的身上。

第二點,要隨時有儆醒的生活。當船開始啟航的時候,第十節保羅提出警告說,這次的航行可能船和人都要受到損失。照理說,保羅提出警告的時候,是希望大家坐下來冷靜的討論,是很慎重的警告。船上羅馬的官兵、船長、所有的乘客都認為保羅是個囚犯,沒有地位、身份、沒有講話的餘地。但是船長認為自己是個有經驗的人,可以開航,風向非常好,堅持啟航。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當我們很順利、得意的時候,別人的話聽不進去,不接受別人的勸告,不在意上帝給我們的啟示、輕微的警告。還好船上有保羅,當有危險的時候,他就提出警告。很多人在成功的時候,自以為了不起,忘記了上帝。 

撒母耳記上十五章敘述,當撒母耳吩咐掃羅去消滅亞瑪力人的城的時候,要把所有的牛、羊、人都要殺光。但是掃羅沒有這樣做,卻將那些肥的牛、羊、亞瑪力王亞甲也留下來,上帝為此將他棄絕。這是人常犯的事,在得意的時候,得意忘形,忘記上帝的存在,以為自己比上帝更好、更偉大。

有時候我們常常認為是靠自己的能力,可是要注意不論順境或逆境,都要聽上帝的話、信靠上帝的帶領。由上帝賜給我們新的力量、異象,勇往向前,有高的目標並不可怕,但是不要忘記依靠、聽上帝的話、順服上帝的旨意。因為我們的周圍充滿很多的敵人,戰爭是永無止盡的,每天都要面對新的敵人,假如我們不儆醒、聽上帝的話、依靠上帝的帶領,必定會遭遇到很大的失敗、痛苦。我們應該學習保羅的精神,隨時儆醒、聽上帝的話,不論是順境或是逆境都能勇敢為主做見證。所以我們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應該不管我們的身份、職位的高低、學問如何,在主的面前都是寶貴的器皿,我們蒙召是要跟隨主、為主做見證,所以我們要隨時準備為上帝來使用。 

第三點,要跟隨主,為主做見證,隨時預備自己為上帝來使用,要有儆醒的態度來面對我們的人生。上帝是我們世界宇宙、生命的主宰,一切的遭遇都是上帝的旨意。馬太福音十章廿九節說:『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遇到很多的痛苦、迫害,但他確信只要全心信靠上帝,上帝必定會引導他,相信無論任何環境都是上帝在掌管,因此他的心非常的平安。我們要有這種確信,要相信人生的一切主宰在上帝的手中。大衛他即使在環境最險惡、四面都是敵人的時候,仍然自在,因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在主宰。

2000年8月20日 星期日

以善勝惡 -- 林信道 牧師

寫作於2000.08.20
作  者: 林信道牧師
經文: 列王紀下五114節】 羅馬書十二章1721節】

每年的夏天我們漸漸感受到天氣的炎熱,雖然這樣的經歷不是每個人喜歡,但這是我們能夠感受到共同的事情。我們在一生當中有許多挑戰、許多目標要去完成,也可以跟教會的弟兄姊妹、自己的家人,一起成為服事的團隊,來經歷這樣的過程。做為團隊要有效的服事,是要付上代價來學習的。  

列王紀下五章這段故事,敘述先知事蹟蠻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相信一讀再讀,可以知道其中的對話,一定可以成為很精彩的劇本。過去查考聖經,通常以先知以利亞的角度看聖經的重要的信息。  

今天的經文中有四個課題值得我們探討、思考:   

第一, 在團隊服事中無論是領導者或是被領導者,每個人都有弱點,需要被醫治、克服。乃縵將軍貴為元帥、軍長,以軍事的專業而言,是大能的勇士、優勢的領導者,是亞蘭王打勝仗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但是當他在專業領域開始有成就的時候,有件美中不足的事情,就是他突然發現得了大痲瘋。這個發現對他個人、亞蘭王、整個軍隊、國家都是不小的打擊,甚至按照當時社會的習俗,得到麻瘋病的人是要被驅逐出人群、棄置在荒郊野外的地方,讓他自生自滅。可是因為他是如此重要的人,所以在發現有這樣病症的時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有治病的機會,甚至付上貴重代價去爭取。乃縵將軍他的這樣的弱點,也讓我們看到在團隊服事當中,我們常常要學習不以我們的專業為傲,自己意外的遭遇,而自我放棄。正如羅馬書十二章第三節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也是上帝在給我們極大試煉的時候,要我們學習的第一個功課。 

第二,在團隊服事當中,信心與信任是事工順利進展的重要條件。在相互信任之下,無論擔任任何的角色,甚至是很微小的角色,也應該盡力而為、盡力的去表達,來幫助事工順利進行,讓團隊有更美好的互動。當乃縵將軍得了大痲瘋之後,因為他是重要的人物,平時他得到大家的信任,使得他雖然得了癌症,不需要掩飾,可以很坦誠的說出來。也因為這樣成為舉國上下,大家共同關心、禱告的弟兄。為了求醫治,連同以色列人抓來的小女子俘虜,她所講的話都能夠被重視。這位小女子她很勇敢,也知道她的主人有了大痲瘋病,主動的付出她的關心。這樣的關懷大家都非常的重視,這位小女子的意見不但是乃縵要去嘗試,亞蘭王也很重視這樣的意見,『我馬上來寫信,要求以色列王來協助辦理。』從這樣的互動關係裡,我們看到亞蘭人的領導人,他們對人的信心,甚至對這位耶和華上帝的信心,也讓我們看到為甚麼亞蘭人他們能夠得勝的祕訣?後來我們看到乃縵將軍以他專業的偏見,認為以利沙見他的時候,應該出來為他按手禱告、做些事情,結果落空。他在那當中,剛開始覺得很生氣,要離去的時候,他的僕人馬上提醒、建議他,先知要你做更大的事情,你做、不做?何況是一件小小的到約旦河去洗澡的事情。讓他體會到要信任先知的吩咐,必須先放棄自己的成見,照著指示去行。果然,當他做了,也得到醫治,因此,我們看到這位以色列的小女子│乃縵僕人的建議,加上對先知的信任;這種人和人之間的信心、信任成為乃縵得醫治的重要因素。

第三,在團隊的服事當中,當我們發現問題的時候,要先分辨這是事或是人的問題?進而才能找到問題的焦點,透過大家的討論、分享,找到更好解決的方法。在亞蘭王的軍隊當中,他們成為所謂的團隊,在一、二年,因為選舉的緣故,我們已慢慢熟悉阿扁、連戰先生的團隊。在今天的故事裡,上帝選民以色列國家的團隊如何?以色列王身為團隊的領導者、做為國家的王『當他看了信,就撕裂衣服。』就像死了父母、打敗仗,這樣艱困的難題。要用這樣的舉動表達,甚至誇張的認為亞蘭王要找麻煩、攻擊他。其實一般人遇到事情的時候的反應,像他一樣,大有人在。不過我們要想,難道王只有這樣的方法來面對問題嗎?他分不清楚人或事的問題嗎?他不能請先知一起來討論、幫助他,共同找出解決的方法嗎?亞蘭王帶領這樣的團隊,所象徵的是固執,大家都自我保護、只顧自己的事情,這樣的團隊。所以我們也看到先知他不客氣的糾正不當的言行、舉止,其實人生的大小問題,只要我們懂得把它帶到上帝的面前,再大的難題都可迎刃而解!

第四,在團隊的服事當中,專業的問題應當以簡化來說明,使它成為人人一同的共識。當乃縵將軍來到以利沙家的時候,以他個人的專業認為,以利沙應該親自出來接待他。以他認為的宗教儀式,他應該在主的面前禱告、求告耶和華…,這都是他的想像。但是以利沙竟也未出門迎接,只派了一位使者說,你去約但河中沐浴七回,就必得治,這樣的話。以一位尊貴的將軍立場來看,這是甚麼待客之道?相信你、我都會認為那有這麼簡單的事情?當他想到自己、別人這樣對待他,這樣的過程,動怒、生氣要回去;相對的,我們看到以利沙用很簡單的話語,叫他的僕人去傳話,傳話的人也沒有傳錯話。簡單到乃縵的僕人一聽,就是這樣子簡單,最後我們看到乃縵真的是值得人尊敬的將軍。當他發現原來是他自我在作祟的時候,可以立即放棄自我的成見、希望、自尊、突破信仰的束縛。最後不但他個人得到醫治,第十五節說:『乃縵帶著一切跟隨他的人,回到神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經過這件事情之後,他可以做美好的見證,以這樣的結局來看,可以看到非常的美好。從發生、發現大痲瘋開始,舉國上下為之震驚,最後被醫治。 

弟兄姊妹,你羨慕人生這樣的結果嗎?乃縵將軍他信仰的轉折和人生的衝擊,是我們人生旅程當中隨處可見,需要隨時學習的對象。我們常常隨時要克服本位主義、自尊心的作祟,這是使我們更親近、摸到上帝的關鍵。

2000年8月13日 星期日

信仰生活的向度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8.13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以弗所書一章1523節】

今天早上看的聖經是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跟信徒這封信的一部份,十五、十六節敘述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保羅瞭解以弗所教會跟弟兄姊妹他(她)們的信仰生活之後,不住的為他們讚美、感謝上帝。十五節說:『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這裡總共兩句話│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簡單一點,可以說是信耶穌、愛人。  

信主、愛人是教會的基礎,也是我們信仰生活的基礎。這個基礎值得保羅提出來,特別為這件事來感謝上帝。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信靠主耶穌,因為我們都是信主耶穌成為基督徒,在神的教訓裡,神要我們不僅愛上帝,還要愛人,所以教會的存在,也是一群信耶穌的人的組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一份自己的信仰告白,這信仰告白對教會有種宣告。教會是怎樣性質的組織?它說:『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這些人是屬於上帝,但不只是這樣,在一起成為團體、團契。   教會不是這個禮拜堂、這棟建築物,教會是那群弟兄姊妹在那裡禮拜的建築物,那群在那邊一起過信仰生活的弟兄姊妹。保羅首先在這裡為他們獻上禱告,他聽見以弗所的弟兄姊妹信耶穌,而且由信耶穌裡到他們彼此相愛,所以他獻上他的感謝。  

這兩項可以做為判斷我們教會信仰生活的根據。我們可以來問自己,除了耶穌,有沒有跟弟兄姊妹彼此之間有種親愛的關係?我們不希望基督徒是個單獨來到教會,然後又自己離開;我們希望來到教會是要跟其他的弟兄姊妹建立關係。我們不僅來這邊敬拜上帝,跟其他的弟兄姊妹學習相愛,我們去愛他們,也分享他們的愛。保羅說,以弗所的教會基本上通過這關的考驗,所以他為他們感謝上帝。  

保羅除了為以弗所教會獻上感謝,還說我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他為以弗所教會信仰生活的表現來感謝上帝,又繼續為他們禱告,在這篇禱告裡,保羅說出對他們更深的期望。我們發現信仰生活還有個向度,不只是我們將看到,信耶穌弟兄姊妹的相愛,信仰生活裡還有個進步,可以更深之處,多了一個向度。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有個向度,不只是三度空間,有四位元的世界,我們可能不知道還有更深的。保羅也是用這樣的期許、禱告,將它寫下來,成為我們今天學習的新方向。十七節說:『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的智慧和啟示的靈賞賜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一句短短的話、一個目標,真知道上帝,他希望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能夠真知道上帝。 

基督徒不認識上帝嗎?當然認識,可是反過來,我也可以說,不太認識。你可能知道上帝,通過耶穌我們知道所講的上帝,也多多少少知道上帝,當然,我們認識上帝。但是當你慢慢經過深思之後,你自認為認識上帝嗎?當你問一對非常恩愛新婚的夫妻,你們相愛嗎?他們說,當然很相愛。然後你問他們,你們彼此認識嗎?他們說,他們當然認識。因為他們交往很久、認識相愛,所以要結婚,來共度他們一生的生活。他們結婚已多年了,你說,你認識你的先生、太太嗎?可能認識、當然認識。但是有時你常常會聽到,真的不太瞭解我的先生、太太?這個關鍵在那裡,就在深度。我們認識的是個表象,外在看到學、經歷的這個人。但是當你繼續問,你真的認識他嗎?內在,這個人的個性、想法、價值觀、遇到事情怎樣去處理?就不一定。一對夫妻如何彼此互相認識?重要的是,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光生活還不夠,在生活中不斷的交往、瞭解、溝通、一起生活,這樣才不會成為膚淺的認識。所以我們都不太敢講,對太太、先生的認識,更不敢講,對朋有的認識,何況是上帝? 

所以保羅認為它很重要、第一優先拿出來,求上帝、聖靈幫助他們,使他們能夠真知道上帝。現在是個快速的社會,我們發現速度比以前快很多,有人說是十倍速的時代。很多人已經跟不上資訊的發達、科技的進步,對電惱有認識的會發現進步更快,很多東西快速在發展。在這樣快速發展當中,愈來愈多人發現學校所學的跟他工作所必需要的有愈來愈大的落差,所以要不斷的學習。教育學家也喊出一個名詞:『終身學習。』過去可能沒有太多人感受到終身學習的需要。 

有一次我跟一位醫生談話,他告訴我,他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唸那些醫學專刊,而且要參加很多的講習,甚至必要時,還要回學校去進修。我說,為甚麼會這樣呢?他說,醫學的進步也是非常的快,新的藥品、技術不斷的被研究、開發出來。假設他沒有繼續學習會落後,甚至喪失信心。我們看到的醫生雖然很忙碌,為了醫治病人花了很多時間,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他還要花更多時間繼續不斷的學習。我們的上帝,我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去瞭解、親近? 

當我們關心、喜歡一件事物的時候,會花很多的時間想去瞭解。過去我沒有注意,最近我注意到台灣世面上看到的報紙以外,還有一些專為影劇、演藝人員的生活而發行的報紙,而且還不只是一家。很多人很有興趣買這些報紙,透過媒體,我發現台視新聞裡有一段專門播這些演藝人員的消息,很多人很有興趣,他們就會花時間去研究。

保羅在二000年前,就問個問題,他用禱告的方式期待以弗所的教會,而我們花多少心力去認識上帝?保羅祈求上帝賜世人智慧、聖靈,希望上帝的靈不斷的感動我們,願意去多瞭解他。感謝上帝在二000年前,就留下聖經直到今天,看到神的話語,也透過聖經更瞭解、認識真活的上帝。 

十八、十九節保羅的禱告,他期待每位弟兄姊妹不只是信耶穌,在弟兄姊妹之間還要有愛的關心。他要弟兄姊妹、教會心中的眼睛會開、受神的感召,就是求神開我們的心眼,讓我們看到平時看不到的,平時我們看到的是有形的、世界的東西,但是開了心眼會讓我們看到更深、更遠、屬靈無形的東西。聖經在這裡告訴我們,在神那邊帶給我們盼望,這個盼望可能我們感覺、看不到,但從心裡你可以去感受到。從這段聖經、從信仰的深度裡,你會發現當我們開了心眼,就會看到了盼望。

2000年7月30日 星期日

給他機會 -- 張德麟 牧師

寫作於2000.07.30
作  者: 張德麟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三章113節】 使徒行傳十五章3641節】

今天的經文,提到安提阿教會差派巴拿巴、保羅前往外邦的地方傳道,使徒行傳十三章一│十三節是保羅第一次的傳道旅行,十五章卅六│四十一節是保羅第二次傳道旅行。在第一段的經文,敘述巴拿巴跟保羅出去傳道的時候,有位少年的同工,叫約翰。在和合本的地方,稱他為馬可約翰,但在教會史,認為他是馬可。保羅第一次帶他去傳道旅行,經過賽普路斯(聖經稱為居比路)到今天土耳其南邊旁非利亞這個城市時,這位少年同工就溜走了。因此保羅第二次傳道旅行的時候,堅持不再帶這位少年同工去。  但是在這件事情,巴拿巴與保羅有不同的意見,巴拿巴認為還要給這位少年一次機會,於是他們兩人起了爭執。卅九│四十節說:『於是兩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給主的恩中。』這件事情有個關鍵人物│馬可,這個人到底是誰?聖經提到馬可的母親,叫馬利亞,十二章十六節敘述,很可能他的母親是個寡婦。使徒行傳一章十三│十五節記載,耶穌升天的時候,一百廿位門徒聚集在一個房間,按照教會的傳說來講,這個房間應該是馬可的房子,能夠容納一百廿人這樣的房子,應是非常大的房子。所以有人在講,為甚麼馬可約翰在傳道的半途溜走?  

第一種可能,有許多聖經學者這樣解釋,這個人經常受人服事,第一次要服事別人不習慣,因為他是有錢人的小孩。

第二種可能,傳道旅行這條路相當難走。 

第三種可能,有的人讀聖經讀得非常仔細,一開始記載是巴拿巴、保羅,後來變成保羅、巴拿巴。所以在傳道旅行的時候,一開始帶領的是巴拿巴,在過程當中不知怎麼,最後變成保羅?巴拿巴是約翰的表哥,有聖經學者這樣說,可能為他的表哥抱不平。 

第四種可能,當時有位教父,名叫屈索多摩。屈索多摩在他的文件中記載:『跟別人一起流淚並不困難,跟別人一起悲傷也並不困難,但是要跟高興的人一同高興,卻很困難。』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認為這個人真是太了解人性。居索多摩認為馬可約翰為甚麼半途溜走?因為他想到他的母親對他的照顧。 

不管是他有錢的背景,造成他半途溜走、還是傳道旅行非常辛苦、或是為他的表哥抱不平、或是想到媽媽?不管如何,馬可在半途中溜走,這件事情使巴拿巴跟保羅在第二次傳道旅行的時候,二個人為了馬可而分手。因為保羅無法忍受馬可在第一次傳道旅行的時候,半途溜走,但是巴拿巴認為應該再給他一次機會。保羅對嗎?還是巴拿巴對?如果在當時,你會做保羅的決定或是巴拿巴的決定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巴拿巴是對的,因為他給馬可一個機會,這個人後來全然改變。在這件事情發生後的廿年之後,當保羅寫信給提摩太的信上,提摩太後書四章十一節記載:『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廿年後,保羅對這件事的看法完全改變了;在廿年前保羅因為這個人的緣故,要跟巴拿巴分手。在廿年後,保羅被囚禁在羅馬,可能隨時會失去生命,但是想念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除了他以外,就是要看馬可,『要把馬可帶來!』

這個人完全改變,在教會的歷史記載,這個人在北非建造了一些教會,更重要的是這個名叫馬可約翰的人,為我們留下非常重要的福音書,就是馬可福音。給他機會,讓他有反悔、反省、成長的機會,你不知道聖靈要在一位少年人身上做多大的工作? 

宗教改革的時候,發生一件事情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有位學校校長比一般老師更早提前到學校,為了教導學生禮節,他到每間教室前,先把帽子摘下來,然後跟每位同學鞠躬說,同學早。校長這麼早到學校,其他老師就很難受,相信大家都能體會。所以其他同事就跟校長說,不要那麼早到學校,準時到就好?但是校長卻對他的同事說:『當你用愛心對待小孩子的時候,你不知道會在他身上完成怎樣的工作?』校長說的話是對的,因為在他的學生當中出現了一位名叫馬丁路德。讓他成長、反省的機會,你不知道上帝要透過年輕人,做多麼大的事工? 

在台灣的教會歷史,有許多年輕人寫下了台灣教會史,經常是四十歲以下的少、青年寫下的。一九四七年,基督教傳道師總會在淡水舉行,在結束之後,有位很有名的孫雅各牧師,邀請一位年青人到他家裡,就是胡文池牧師。在胡文池牧師面前,孫雅各牧師將地圖攤開來,手指著台灣東部『布農』這地方對他說:『布農這個地方沒有人去,你去吧!』胡文池牧師當年卅七歲,牧師娘廿九歲,兩個人一起在大甲教會牧會。當他的老師對他說,在東部布農這個地方,沒有人去做工的時候,他對老師說,好!他前往交通不便、有毒蛇猛獸出入的地方。當我了解他走這一段路程的時候,我感覺他是廿世紀偉大的傳道旅行者之一。牧師、牧師娘和幾位小孩歷經千辛萬苦才到了目的地,經過廿六年後退休,這個小孩頭腦壞了嗎?許多年前很多人到東部,就想盡辦法到西部,由小教會換到中教會,再由中教會換到大教會,希望當總會的幹部,甚至想到美國。如果傳道人以他肚子的需要來考慮,我會勸他,不要當傳道人,信仰的前輩怎樣留下好的榜樣給我們?廿六年後退休,他不僅帶領整個布農族信耶穌,也用羅馬字記載布農的語言、教本、新約聖經、文化。為了讓布農族學習五線譜,用布農話寫了一本試唱入門、聖歌、短歌集、舊約故事集。這位上帝忠心的奴僕,在一生所講過話當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我人瘦、腳長,才知道上帝讓我長這樣,是為了讓我在山上奔跑、傳福音。我一生不知道甚麼是頭痛?所以上帝通過我不會頭痛這件事,讓我完成翻譯聖經。我身體健康是為了做上帝的工、榮耀神。』這種人沒有任何頭銜,卻深深的打動我的心,他用實際的行動向我後輩說:『甚麼叫做獻身?』給他一個機會!不知道上帝要透過這樣的人,完成怎樣的工作?

2000年7月23日 星期日

永遠的福氣 -- 鄭英兒 牧師

寫作於2000.07.23
作  者: 鄭英兒牧師
 經文: 路加福音七章1823節】

通過上帝的話,在每個時代我們怎樣去把握真實的信仰?如果能通過與上帝的關係,及當我們願意跟隨主耶穌基督的時候,常常可以通過每天生活所經歷的一切,甚至包括面對的苦難,仍然可以把握真正的信仰,而它要帶給我們永遠的福氣。  

今天的經文讓我們看到很有趣、奇怪的現象,施洗約翰他是很特別的人物。在聖經中,如果沒有他,耶穌要怎麼來到世上或耶穌基督用怎樣的方式進入當時猶太的社會、宗教團體中?施洗約翰他自己很清楚,是個前導者,要將耶穌基督介紹給當時的社會,做猶太最重要的媒介。所以他很清楚跟人說,我所要介紹的那個人,他必升高,我必卑微。   他是這樣的人,知道他的目的,在世上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耶穌基督介紹給世人知道。他有這樣的信心,所以在耶穌還沒有開始傳福音之前,事實上他已經開始在介紹,甚至在為人洗禮,耶穌也在施洗約翰的手中接受洗禮。所以我們可以瞭解施洗約翰事實上扮演很重要的媒介│耶穌基督,讓當時的社會和宗教團體知道這個人是怎樣的人?我們看到這樣有信心,當他到人生最後的階段,特別當他不自由,被關在監獄。他卻開始產生質疑,對於本來他要做的使命,就是介紹耶穌基督。他本來很有信心通過很多工作裡在努力,但是到了最後,當他在監獄當中的時候,我們從這段經文發覺,開始有個疑問,不曉得那位耶穌是不是他所等待的那一位?路加福音七章十九節,施洗約翰特別差遣兩個門徒去見主耶穌說,你就是約翰所說將來的那一位、還是我們還得等待的另一位呢?甚至連這位這麼有信心,為主開路的施洗約翰,也無法確信這位耶穌基督,真的是他們所期待的救主?  

從施洗約翰這樣的質疑和問題裡,帶領我們二000年每個時代的教會和基督徒,也要常常去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我們有沒有把握真正的信仰?到底我們有沒有確信今天所相信的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確確實實跟我有關係?聖經說,二000年前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死與二000年後的我有密切的關連。這樣的關連再一次肯定,我們所相信的信仰的真實性。當我們無法像初代教會的信徒,他們能看見復活的耶穌,很多人有機會在耶穌復活之後、升天之前的四十天這段時間,包括耶穌的門徒、初代教會的弟兄姊妹,看見復活的耶穌基督,他的說話及如何勉勵他們。但是除了這些人之外,其他所有的人,包括耶穌基督的門徒也沒有看到復活之後的耶穌,也包括很有名的多馬。多馬沒有看到復活的耶穌,所以當有人問他的時候,他說,沒有看見耶穌手上被釘的釘痕、摸到他的胸前士兵所刺傷的地方,他不相信耶穌基督的復活?約翰福音一章廿、廿一章的記載,當門徒聚集的時候,主再一次來到他們當中,耶穌請多馬摸他的手、胸前。多馬那時不必摸,已經很清楚知道,主就是之前跟他們生活三年的老師│耶穌基督。耶穌說:『你今天是看到,然後你才相信,那些沒有看到而相信的人有福了。』

我們今天就是這些,雖然沒有看到耶穌復活,但是因著我們的信心、相信,成為有福氣的人。但是這樣的福氣,我們要常常去思考,到底有沒有保握這樣的福氣?我們到底有沒有很清楚的,在享受這樣的福氣?今天我們特別在這樣的反省裡,常常在面對很重要的問題,到底我們所相信的│基督教的信仰跟其他的宗教,有甚麼不一樣?當我們想到要把握永遠的福氣、真實信仰、所相信的耶穌基督真真實實在每個時代的上帝的時候,我們也要想,基督教跟其他宗教有甚麼不一樣?

這兩個禮拜台灣社會新聞,敘述大甲鎮從湄州過來的媽祖。每年看見這些媽祖的信徒多麼用心、努力、虔誠,從大甲一直走到北港,又從北港走回大甲。在這樣的過程裡,看到很多台灣人民宗教虔誠的心,我們可能要反問自己,對自己的信仰有這樣的熱誠?在每天的生活裡常常把握虔誠的心,去經驗永遠的福氣嗎?我們有沒有常常在每個時刻,高興或不管痛苦、流淚,都能夠掌握這樣的信仰?甚至很清楚知道,我今天是耶穌基督的門徒,跟隨耶穌基督會不會後悔?我的一生要這樣勇敢向前邁進嗎? 

從施洗約翰所面對的困難,我們仍然會常常在人生中面對很多的試鍊、挑戰、抉擇,在那些時刻、試鍊過程中,再一次讓信仰能夠經過理性來思考、主觀來體驗,讓我們更加清楚、保握永遠的福氣。雖然我們常常會像施洗約翰一樣,有時對上帝沒信心、會覺得所相信的耶穌基督到底有沒有存在?很多時候對周遭的困境,會質疑到底上帝愛不愛我們?從今天剛剛所唸的經文,特別通過他自己所說的告訴我們,永遠的福氣到底是甚麼?路加福音七章廿三節,耶穌說:『那些對我不質疑的人,是多麼有福啊!』合和本說:『那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今天我們成為耶穌基督的僕人,絕對不是一位跟隨耶穌基督,然後跌倒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怎能共同來把握永遠的福氣? 

耶穌回答施洗約翰、這些學生所說的話,永遠的福氣到底包括甚麼?永遠的福氣一定會讓我們得到釋放與自由,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他帶來很特別的信仰。當我們和其他宗教相比的時候,會發覺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差別,這個信仰是積極、創造、突破性的信仰。它會帶來超然的力量,讓我們突破世上一切有形、無形的束縛和限制;通過這個突破,讓我們真正得到釋放和自由,這是基督教最大的特色。 

我們在基督信仰裡,所經驗到信仰所帶來的力量,是積極、創造、突破性的信仰,絕對不是成為消極、懲罰、限制性的信仰,它更不是像舊約一樣,咒詛性的信仰。每年當我們在受難節當中,恭守受難節裡很多經文,特別是耶穌最後一週在耶路撒冷,所面對、經過的一切。他在釘十字架的前一天,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他內心的矛盾、痛苦和抉擇,他在思考這苦杯如果可以拿去的話,求主將這苦杯拿去,但是他更清楚來世上的目的│順服上帝的旨意;所以他更重要的向上帝告白,若是你的旨意,求你成全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