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所有全奉獻?

 前言

有一首奉獻詩歌是這樣唱的「我將所有獻與耶穌,甘心樂意奉主用;我要永遠愛主靠主,日日常與主同行。所有全奉獻!所有全奉獻!所有一切獻與恩主,所有全奉獻!」

不知道唱過這首奉獻詩的兄姊每次唱到所有全奉獻的時候,心裡會不會跳一下,畢竟「所有」真的很多,不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二,是全部耶。就算是個孩子,要奉獻幾百塊幾千塊的零用錢的全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談到奉獻,許多人都會提到寡婦的兩個小錢的故事。這個故事其實很難解釋,尤其是這個故事挑戰的是奉獻起初設立的意義。

聖經中記錄一個甚麼都沒有的寡婦,為了完成「奉獻」這件事情,依據耶穌的說法,是把養生的都奉上了。

雖然就這段經文的解釋很多,但是大家都無法確認,這個寡婦是基於甚麼樣的心態做這件事情,尤其是故事的後續,耶穌有因為知道這個寡婦的困境,而出手做些甚麼嗎?聖經沒有寫,但是就這兩個問題,的確困惑著許多人。

不過這幾年到達比拉斯部落福音隊的經驗中,讓我經歷到這兩個小錢的祝福。達彼拉斯教會的牧師是魯薩牧師,第一年我們去拜訪他的時候,他告訴了我們關於教會成長的故事。

他說他剛到達比拉斯教會的時候,教會並不強壯,甚至當時的教會建築物需要做許多的補強,更不用說福音車甚麼的都沒有。教會的會友依照過去的經驗給牧師建議,請牧師去各教會巡迴募款,以期得到需要的資金。

不過魯薩牧師毅然決然地拒絕這個建議,並在禱告尋求後,鼓勵兄姊,既然沒有錢,就大家一起奉獻勞力。也因此我們常常習慣聽到奉獻的是金錢,不過他們則是奉工。

怎麼奉工?魯薩牧師注意到樹豆是部落很重要經濟作物,所以就邀請部落的大家,在自己的事情忙完之後,一起來整理土地,並種植樹豆,來增加教會的經濟收入。後來又發展了咖啡,也販賣部份的農產品蔬菜。

在透過兄姊的奉工與經濟作物的販售,教會從過去只能夠接受別人的幫助,慢慢的強壯起來。教會除了有錢可以整修擴建,甚至也能幫助其他鄰近的教會。這幾年我們前往辦理兒童福音營會的時候,附近一起參與的教會就有五到六間,而孩子們的早餐,就是教會供應的。

忽然我理解到那個願意擺上的心情,也感受到那個擺上還能安心的緣由,因為在信仰團體中,付出不是將自己擁有的給予,乃是擺上自己所有的,並在信仰群體中,經歷上帝豐富恩典供應的過程。

所以當我們提到「奉獻」,我們想到的不應該是「付出」,而是我們在這個信仰群體中的角色是甚麼?今天讓我們透過奉獻的經文,再一次來思考,我們該怎麼來認識「奉獻」這件事情。


聖經中的奉獻

奉獻與獻祭在概念上都是指同一件事情,就是以上帝為主體的將所擁有之物獻上。事實上在所有的宗教中,供奉所祭拜的神明,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其中包含祈願、感恩回饋等等的意涵。

事實上在聖經中,對於獻祭還提了許多不同型式的概念,譬如平安祭、贖罪祭等等。不過透過民數記18章,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相對於獻祭的新概念的出現,這應該也是我們談奉獻這個概念的起源。

民18:21,「凡以色列中出產的十分之一,我已賜給利未的子孫為業;因他們所辦的是會幕的事,所以賜給他們為酬他們的勞。

民18:26,「你曉諭利未人說:你們從以色列人中所取的十分之一,就是我給你們為業的,要再從那十分之一中取十分之一作為舉祭獻給耶和華,

申14:28~29,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 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從這幾段經文我們可以看見有一個基本的財務運作雛形。首先以色列人以利未支派為專心服事上帝的支派,而其他支派專心工作帶來生產,再從有生產的支派取十分之一給利未支派,利未支派則取這十分之一財務的十分之一專務於上帝的事情。

其中這專務於上帝的十分之一,包含對摩西亞倫的供應,當然也包含聖殿器具的各樣需求使用。然後申命記又提到,在第三年的土產中的十分之一供應在群體中的缺乏者,以期在整個運作的系統中,各司其職,卻也顧念軟弱缺乏者的不足。

看起來是很完整的系統,不過或許是施行的細節十分繁瑣,或者概念的推行並不容易落實,所以學者在研究中認為,以色列人並未能真的落實這樣的制度。

不過這樣制度的概念流傳下來,透過今天我們所讀瑪拉基書的經文可以知道,到這個時候,最少已經建立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人們將生產的十分之一歸給上帝,不論是聖殿各樣工作的需要,甚至可能也對於孤寡欠缺的人的扶持。

而透過瑪拉基書我們可以看見,這群回到以色列重建聖殿,甚至開始穩定居住生活的人們,很容易忘記當初自己的前人是怎麼被驅趕到荒野異鄉的。

反而在自己能生產到有穩定生活的時候,又開始以自己為中心的活著,而忘記當初回到耶路撒冷時,立志要以上帝為生活的中心,以上帝的心意彼此扶持的誓願。

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拉基書3:10

這段經文在說甚麼?上帝對這群以色列人說「你們要不要以我為中心來生活試試看?將你的十分之一交給我,看看我能不能讓你們全體經歷真實的富足,不再缺乏的樣貌。」這是從上帝而來對這群好不容易從灰燼中重建聖殿的以色列人所說的話,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依然充滿力量。

上帝說:大家願意將眼光看中上帝的家,讓這裡的運作不至於匱乏,看見所有在這當中的人們,得到扶持,經歷上帝恩典豐富的樣貌嗎?

是的,這裡的十分之一不只是單指金錢,而是指人所有擁有的一切,願意在上帝面前擺上付出。

三卷福音書都記載了耶穌與一個少年官談話的事蹟,我想大家都耳孰能祥,那就是這個少年官自認為都照著聖經律例的要求行事,耶穌卻提醒他所謂的完全人,可是要「盡其所能地照顧窮人,並且跟隨耶穌」。

我們很容易將奉獻,想成是金錢的付出,而忽略了,上帝要我們這群以他為中心所建構的信仰群體,成為真實的願意付出,並成為彼此祝福的上帝國地上臨在。


不是貢獻,是家人的分工與祝福

也就是說,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在基督裡的家人。我們願意怎麼擺上自己成為彼此的祝福呢?在家裡我們需要吃飯,就得有人買菜、洗菜、煮菜、擺碗筷,準備吃飯的空間。可能因為家裡許多時候因為這些事情都是給「媽媽做」,所以我們不一定感受很強烈。

今年二月福音隊在達彼拉斯部落,我們第一天到教會做營前準備的時候,當天的午餐與晚餐,就是我們同工自己準備的。

其中全隊幾十個同工十分自發性的,有人拿菜來清洗,切菜,也有人主動的整理廚房,幫忙準備吃飯的空間。當然有同工當起大廚烹飪起一道一道的菜餚。我們有蔬菜,有肉,甚至還煮了一大鍋湯。沒有人閒著,大家總能在這中午或晚上的時刻,吃飯時間各盡其職的讓整個用餐的過程,從備料到用餐完後的整理都順利的完成。

而在其他時間,更是盡心盡力的準備著第二天要帶給小朋友的課程。這是一個為主擺上的團隊,事實上更是上帝的家的樣貌。我們看見一個需要,我們共同的擺上自己的力量,然後在每個環節上,我們就我們自己的能力付出,接著共同享用這美好的結果。


十分之一就夠嗎?

有人會問,那為什麼要說十分之一,不足十分之一不行嗎?或者十分之二也可以對吧?還是我一定要十分之一給教會嗎?給其他的地方難道不行嗎?有些牧師會提醒兄姊,我們奉獻要先十分之一給教會,如果有餘裕可以再拿出十分之一給其他需要的單位。

事實上,就聖經中的實況,重點不在於教會是否獲取兄姊的十分之一,而在於我們怎麼理解上帝國的需要,又我們怎麼理解我們同為一個教會,怎麼在這個以上帝之名連結的信仰群體中生活。

有許多家庭都有一個經驗,家裡年輕的一輩外出工作,在自己的日常所需中,也必需撥一筆錢給父母親。而事實上如果夫妻有買房買車需求,也必需要做出相對應的財務規劃。

一筆收入,需要做出適度的分派,讓一個收入,在一定生活進程中,慢慢的累積成一股力量,讓想完成的事情,想要達成的目標能一一實踐。

我們在上帝的家中,可以從最大的上帝國度來看,也可以從教會的運作需要來看,甚至有時候看見一個主日學,或是一個團契小組的需要,也可以。

十分之一是上帝對瑪拉基書中,流離失所重建家園的以色列人所做的提醒。對我們而言,或許是一個衡量的標準或是一個建議。

重點是,不只是度量金錢,更是全人擺上的提醒。這幾年有看護需求的人就知道,有錢不一定能找到適合的看護人員,甚至有時候,願意將支付的費用提高,都不一定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務。


如果你相信這是一個家

也就是當我們認同我們成為肢體,這裡是我們屬靈的家,那麼在這個家裡面,我們能怎麼成為彼此的祝福,並付上代價呢?

兄姊週間如果有進出教會,就會發現我們在一樓有許多的社區課程與活動,其中也包含我們婦女團契的聚會。

中午大家一起用餐,下午也能一起有一些運動的課程。這裡面有許多人都不是基督徒,是因為教會對社區需要的開放與付出,我們能接觸到過去許多不會踏進教會的長輩們。事實上這些願意踏進教會的社區長輩們,也是我們廣義的家人,如果可以,我們有機會接觸他們,關心它們,讓他們更能真實經歷福音的恩典。

而週六在地下一二樓有青少契的聚會,這些是我們教會最有活力創造力與行動力的一群孩子。他們除了平常忙碌的課業,也在信仰上摸索與學習,他們需要兄姊的關心,理解與陪伴,輔導團隊中的許多輔導,平常都十分忙碌,雖然很願意擺上,卻也常常力有未逮。

如果有更多的兄姊願意加入,相信對於教會青少族群的陪伴,不會只是成為一小群人的負擔,更期望這群孩子在全教會共同的照顧下,一生走在上帝的道路也不偏離。有時候教會在各個活動中都期待這群孩子願意出來參加一起幫忙,不知道週四的禱告會兄姊有沒有透過線上的影片參加,前兩天的禱告會,正是青年們願意試著出來學習帶領禱告會,只要我們願意更多的陪伴與帶領,我們總能經驗下一代成長的祝福。

和平的幼幼班平均有五到十個家庭,幼主有時候甚至高達15個家庭,而兒主孩子有時候也高達三十幾個以上。

事實上我們的兒童事工12歲以下全部加起來也要六十幾個孩子。當我們為著教會孩子們不至於在這少子化的世代減少而高興的同時,也請關心這些長期擺上的同工,當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工幾乎十幾年以上,盡心竭力陪伴著這群可愛,但是也很不容易帶領的孩子。

我們是一家人,但是有時候有些辛苦的工作,只要一直沒有人接手,同工很容易因為長期的付出而匱乏。

當然主日禮拜中的各樣服事,不論是清潔、音樂、招待、新朋友接待、音控、PPT操作,甚至長執同工司會的擺上,讓我們能有一個完整的禮拜,也讓我們因為大家願意,而經歷到上帝同在的充滿。然後禮拜後的愛餐服事、泡茶小組的分享,甚至為了讓教會許多年輕的父母親能夠專心參加聚會而有的兒童照護,這都是我們每個禮拜在經歷的恩典,卻也需要大家願意投入,讓每個環節都不至於匱乏。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愛餐同工缺人、兒童照護需要支援、PPT操作找不到人等等的處境。這造成教會有些事工需要支付津貼才能找到人來幫忙。我們是一家人,這些需要與困境真的都需要我們共同來面對。

我們也知道教會有急難救助、愛心基金、甚至各個層面的宣道關懷。這些都是上帝國臨在的展現,當中我們不只奉獻金錢,也需要兄姊的關心參與鼓勵與禱告。

對了,有許多小組或團契常常面臨聚會不知道找誰來分享的困境,事實上教會中各領域的兄姊如果你們願意,將您的資料留給辦公室,讓我們各小組、團契,甚至我們的兒童青少年藉著您們偶爾參與的分享,都能讓大家得蒙建造與祝福。

喔,教會是個大家庭,我們會彼此扶持,前面說的這些,不是要我們想要做甚麼,而是當我們透過禱告尋求上帝帶領我們在這家庭裡面的分工,有些兄姊甚至只是好好的來教會學習安息,都是很重要的。

在家裡,我們願意彼此關顧,也體貼每個人在生命不同階段的需要,願意為這個家擺上些甚麼,這些都是我們出於對上帝的愛,而這才是真實的奉獻。

結語

對許多人來說,和平教會是一個擁有許多資產的教會。不論是各種基金,或者是每年的預算支出和收入都相對許多教會來說是十分高的。

每每許多人看著上帝所賜這美好的教會建築物,甚至兒童、青少年的聚會人數,對許多教會來說,都是很蒙祝福與恩典的。









當我們在兄姊的付出擺上中越來越蒙恩的同時,我們也得打開我們的眼界,看見上帝對這個世界更大的祝福與帶領。

所有全奉獻,談的是我們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願意將主權定睛在上帝國的實踐,那不只是奉獻多少,或我有沒有服事而已,那更是我們是否願意在上帝面前共同擺上禱告,尋求從上帝而來更大的眼光。

我們知道教會最大的異像就是成為萬民的祝福,這包含了會友的祝福、鄰舍的祝福、學青的祝福、神僕的祝福、友會的祝福、地極的祝福。我們可以看見其他教會的需要、社區鄰里的需要、青年的需要、各年齡層在不同需求的需要,也看見上帝在這世界各個缺乏角落對我們的呼召。

是的,我們因為看見上帝打開我們眼睛所看見的,我們也知道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出於上帝的恩典,這個時候,當我們連結於上帝恩典的行動,我們將能見證,上帝恩典在全地真實的臨在。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在獨處中經歷神

 一、  前言-害怕孤獨的現代人

你曾經在擁擠的人群中感到真正的孤單嗎?有人做過統計,這個現代世界中,平均每個人每天查看手機150 次,看來找到真正的獨處時刻似乎是不可能。

然而,遠在400年前的巴斯卡(Blaise Pascal),他是一位法國的神學家,又是音樂家、數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學家,他曾說:「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源於人無法安靜地獨處一室。」我們無法想像,假如巴斯卡活在今日的世界,他,我們將探討在獨處中經歷神的重要性,在這個語言、廣告、圖像不斷轟炸我們的世界中,難怪我們的心難以找到平靜。

無論你是年長者、職場工作者、家庭主婦還是青少年,都值得我們來學習。

今天的講道,我們將透過摩西在曠野看見燃燒荊棘與神相遇的經歷,探討沙漠教父的實踐和體會,帶領大家在我們生活中認識獨處、珍惜獨處、操練獨處。

希望在這篇講道結束時,我們不再是逃避或害怕孤獨的現代人,獨處不是恐懼的來源,而是深化你與神關係的寶貴機會。

 

 

二、  進入經文的切入點

同樣一段經文會有許多不同的切入點,這段經文也是。這段記載摩西在曠野40年後的日常,卻在日常中發現異常—看見一叢燃燒的荊棘,就是我們的「焚而不毀」,這現象讓他感到驚奇,同時他聽見聲音,告訴他這個地方是聖地,要把腳上的鞋子脫下來。

如果我們繼續看下去,從出埃及記第三章到第四章,記載後續上帝和他有更多更長的對話,這是摩西領受呼召的神聖時刻,我們也不難聯想起,聖經中除了這段關於摩西的記載,亞伯拉罕也發生過有好幾次、還有雅各夢見天梯、士師基甸看見上帝使者顯現,還有所羅門獻聖殿之後的夢境、先知以賽亞在聖殿見異象等,這些都關乎領受呼召?也關乎神秘經驗嗎?是的,但畢竟能有這樣經驗的是少數。

然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每個人透過獨處與上帝相遇,則不是單屬於少數人可以去經歷的,進入那個獨處的曠野,是我們這次進入經文的切入點。試問,各位你有在獨處中經歷上帝的經驗嗎?

 

 

三、  從曠野到沙漠教父

聖經中除了這段經文提到曠野,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40年,耶穌也曾去曠野,在那裏受試探,同時他也常常退到曠野獨自安靜。

跟這類似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一群人被稱為「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誰是沙漠教父呢?這是指第四至五世紀一群基督徒隱士,當時的基督教正從受逼迫到成為國教的同時,這群渴望更親密與神關係的人選擇離開人群,離開城市,前往埃及的沙漠。

他們在那裡過著簡樸的生活,被稱為沙漠教父。其中最著名的沙漠教父為聖安東尼(Saint Anthony),其中也有女性,或可稱為沙漠教母。

他們的教導和智慧漸漸吸引了許多信徒前往沙漠,向他們請教和學習。

沙漠教父強調內心的淨化、靈魂的安靜和與神的親密關係。

他們的名言、故事和靈修實踐被收集成書,對後來的基督教靈修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成為後來的修道院傳統。

這些沙漠教父的生活告訴我們,獨處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內在的平靜和與神的親密關係。

雖然我們不在去沙漠中練習獨處,我們可以學習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屬於我們的「沙漠時刻」。

  

四、  獨處

1.獨處是什麼?

我把獨處稱為我們的「沙漠時刻」,聽起來蠻新奇有趣的,請問,你有這樣的沙漠時刻嗎?或許我們當中有人會說,我每天都會花時間獨處,用那段時間來瀏覽社交媒體。

但請注意,沙漠中往往收不到訊號,收訊不良,而且看起來什麼都沒有。

那獨處是什麼?是一種刻意的分別出來,留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

換句話說,獨處,一個什麼也沒有的地方--沒有朋友可以傾訴,沒有電話要打,沒有會議要開,沒有音樂要聽,沒有書要讀,這才叫做沙漠時刻。

在我們教會二樓的open閱讀角中,有一本盧雲寫的關於沙漠教父的書,他在書中說,獨處不是請求尊重隱私,也不是充電再出發或私人診療的場所,獨處是一個悔改和領受恩典的地方。最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樣獨處的經驗像什麼呢?在獨處的沙漠時刻中,一開始會覺得很無聊,對我們來說真的很不習慣,很枯燥,不舒服,甚至我們會很想逃離這情況,很想去找些其他事、很想滑手機看訊息,想跟大家連結一起。

但有過這樣沙漠時刻的屬靈前輩分享,當只有自己這樣獨處時,漸漸地將會面對內在的脆弱、軟弱、有罪、破碎,同時內心會浮現許多怪異的內在想法,面對那些困惑的、煩人的、狂野的、古怪的想法。

沙漠教父的代表安東尼,就曾寫下他這方面的經歷,現代讀者讀起來想在和魔鬼爭戰,不清楚這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

在沙漠時刻,人會展現內心的真實狀態,這是一種操練,讓自己留在獨處的沙漠時刻,發現自己的掙扎,感受到自己的沒辦法。

盧雲在書中寫說,在獨處中,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要和主相遇,不是要做什麼,而是單單和祂在一起。

那沙漠時刻,同時也會是看清自己、悔改、在軟弱中仰轉向仰望並領受恩典的時候。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曾在生活中刻意安排一段時間,試著放下什麼都不做,在獨處中安頓你自己,以便讓你自己以真我來到上帝面前?

試問,這樣的獨處,或稱為沙漠時刻的描述,是否會吸引你留給自己這樣的機會,和自己獨處嗎?你要不要試試看?

 

2.獨處和靜默

接著,我們要談談靜默,靜默常和獨處一起談論。為什麼?因為獨處中不需要說話,透過靜默的操練,讓我們察覺到我們竟然對語言是如此大的依賴。

我們平常透過說話,建立連結,發表想法,解釋原因,告訴大家其實我的意思是什麼,透過語言塑造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因為我們更擔心別人對我的誤解。

而獨處中的靜默,是去體會當無法用語言表達、無法去影響別人對我的看法時,試問,那我還是什麼?

 

3.獨處和靜默,聽聽屬靈前輩怎麼說。

此外,來聽聽這些屬靈前輩對靜默的體會還有很多,像是﹕

(1)靜默是一種內在的品質,最終帶來一顆仁慈憐憫的心。

(2)靜默是安閒的,在獨處靜默中感到自在,學習留意身旁細微的事物,緩慢地移動,培養地方感等。

(3)當水停留不流動時,水中的雜質就一顆一顆的沉澱到水底,被顯露出來。因此,你若安靜默想,便會覺察到,在你心靈之內有邪惡存在。

(4)有三種靜默—話語的靜默、慾望的靜默、思緒的靜默。第一種是完全的,第二種是更完全的,第三種是最完全的。從話語的靜默,你所得著的是美德;從慾望的靜默,你得著了安靜;而思緒的靜默,卻是你的目標……就是基督內住的地方。

這些屬靈前輩對靜默的體會,真值得我們細細品嘗和體會。

  

五、  獨處中的祈禱

1.卡爾・拉內的靈修祈禱書「走向沉默的話語」

接著,要說到關於獨處中的祈禱,學習禱告有很多的面向,順著前面提到獨處和靜默,再到祈禱的連結,那獨處中的禱告是什麼呢?

在這次準備講道中,我再次讀卡爾・拉內的靈修祈禱書「走向沉默的話語」,拉內被稱為20世紀歐洲最具引響力的神學家,也有人稱他為天主教中的卡爾・巴特那位近代重要的改革宗神學家。

他在這本書中寫下他的靈修祈禱,他面對內在孤寂,很誠實地在禱告中問「上帝,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我將其中一篇「我祈禱的天主」中的部分禱告詞,唸其中兩小段給大家聽:

祢為何如此沉默?祢又為什命令我和祢談話,卻又一點也不留意我說些什麼呢? 祢的沉默難道不是明確地表明祢並未聆聽我嗎? 或者,祢是否其實很專心地聆聽,也許在我的一生中,祢都在聆聽我,直到我對祢吐露一切,…祢之所以如此沉默,是否正是因為祢要等我真的說完,這樣祢才能把你要說的告訴我,告訴我祢永恆的話,…

禱告中面對上帝的沉默,拉內省察自己是否更真誠地把內心一切都在主面前陳明,上帝在等我把這些都說出來,祂還在聽、還在等。

另一段是這樣寫的:

我相信祢已命令我祈禱,在祢的恩寵中我能做到。既然這樣,祢要求於我的祈禱,最終必是耐心地等待祢,靜默地等待,直到祢—始終臨在於我生命正中心的祢,從裡面為我打開大門。這樣我就能進入我自己內,進入我自己生命的至聖所,…不論它會持續很長的時間,或只持續片刻,但我必須隨時準備好,好好等待,這樣當你在我生命中的關鍵時刻打開大門時,...我不會被世俗的事物吸引而錯過了進入自己以及進入祢內的大好機會。然後我顫抖的雙手會捧著「我自己」這個沒有名字的東西,我所有的能力和特質都結合在其源頭中,我會把這個沒有名字的東西,藉著我的愛還給祢。

 

2.祈禱是用說的,但卻更是預備好聆聽

這段說起禱告中的準備和等候,拉內神父用一種敞開去感知的態度,在禱告中等候主,以便當上帝要使人更加認識祂的時候,能在準備好的狀態中回應。

在獨處中,你我的祈禱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話語,獨處中的禱告更像是聆聽的等待。

  

六、  末了的話

1.摩西在曠野的獨處中受操練

不論是曠野還是沙漠,都是一個空間的象徵,也是一個心靈狀態的象徵--空無一物、乾渴、焦躁,卻能讓我們面對內在的真實自我。

在回到今天經文中的摩西,對他來說這段在曠野中的日子,一再地面對自己,上帝不僅透過這環境訓練他在曠野中生活的能力,好使他能夠承接帶領百姓出埃及的使命。

透過今天的角度,我們更看到,原來上帝也透過曠野中的獨處來訓練他的內在,以至於在那一天,就在他在好奇中看見焚而不毀的燃燒荊棘,聽見上帝跟他對話時,展開一段神聖的經歷,在往後的日子中,一次又一次。

 

2.讓我們在獨處中經歷神

各位,你是否同意,我們內心其實也有一片沙漠?我們但往往很少留意,很少走到那裏,或選擇待在那裡久一點。

試問,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是否留有這樣的機會單獨面對自己內在,你有渴望那沙漠時刻嗎?

在這個害怕孤獨的時代中,我們往往被推銷著,想要把更多抓在手中,想要努力去做更多,在心中填入更多更多,好讓我們持續向著目標全速前進。 

但會不會,這其實正是讓我們越來越渴,越來越不滿足的原因?會不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錯了?速度快不代表可以取代方向,我們需要花時間尋求,不是往外,卻是往內,往內心看。

跟速度比起來,好好思想方向相對更重要,不是嗎?讓我們在心中的那片沙漠中,透過獨處、靜默和祈禱,領會上帝賜下智慧的看見,領會我們真需要上帝的恩典,也讓我們有機會在獨處中與上帝會遇中,在獨處靜默中,用聆聽來祈禱,在獨處中更認識自己,在獨處中經歷神。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從聖經看福音與關懷

 前言

今年教會目標是「彼此扶持,傳揚福音」,在上週維倫牧師呼應年度目標以「如何開啟福音對話」來開啟我們的眼光,並慎重看待「傳福音」這項事。這禮拜,我們要接續「傳福音」的主題,進一步來看傳福音與關懷這中間究竟有何關連。

 

 

傳福音是真教會的一個特徵

已經過世的福音派神學家─約翰.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 曾經說過這句話:「一間真正的教會、有活力的教會始終有著幾個重要的標記...包括敬拜、傳福音、侍奉、團契、講道、分享、影響力...。」

所以,我們對「基督徒應該要傳福音」這句話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才對。甚至,使徒保羅還曾說:「不傳福音就有禍了」(參林前916)

但是,到底甚麼是「傳福音」呢?

「告訴人家福音內容」?

「邀請對方加入教會」?

「鼓勵對方決志受洗」?

「讓基督徒人數增加」?

這些看起來都沒錯,但是如此行就是「傳福音」了嗎?

 

 

來看耶穌的教導

146,「耶穌對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在此,耶穌慎重地告訴我們一件事─傳福音的本質其實很單純,就是「藉由耶穌基督把人領到上帝面前,因為耶穌就是福音」

這也讓我想一位信仰虔誠的猶太裔思想家的信仰對話論---I and Thou」。

 

 

基督信仰是一個關於關係」的信仰

這位思想家叫做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CE 2 8th to-1965CE 6 13th)出生於一個信仰虔誠的家庭,也因著他的信仰虔誠,令他感到「上帝與人同在」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他也感到「個人」與「個人」之間必須要有親密的團契。布伯認為,信仰不是將聖經看作死板的教條,乃是神與人有一種親密的關係

在「神與人有親密關係」的前提下,布伯指出「上帝與世人」正是在「我─你」的關係中。我們若時常在「我─你」的相互對話中,便會真實地與上帝相遇。

以上的論點,我相信布伯必定是通過聖經中─「上帝與世人」、「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之記載,而做出的信仰告白。這種「神與人有一種親密的關係」的信仰型態跟世上其他宗教確實很不相同。

請看世上大多數的其他宗教信徒,他們敬拜神明多是出於恐懼。作為一名敬拜者,心中揣揣不安的是─如果自己的供奉、行為不能滿足所拜的神明,就會受到神明的報應。

但是我們從舊約翻到新約,會看見基督信仰是一個與「關係」有緊密連結的信仰,而這些關係不是出於威嚇之下,而是出於「愛」。

因此,我們要從新、舊約聖經來看上帝與世人關係,大致區分為以下的關係:

 

()造物主與被造者的關係

11,「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13節:「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

 

()天父與兒女的關係

289,「你若謹守耶和華-你上帝的誡命,遵行他的道,他必照他向你所起的誓立你為自己神聖的子民。

約一31a,「你們看父賜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慈愛,讓我們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

 

 ()主與僕的關係

65-6,「作僕人的,你們要懼怕戰兢,用誠實的心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好像聽從基督一般;不要只在人的眼前這樣做,像僅是討人的喜歡,而是作基督的僕人,從心裏遵行上帝的旨意。」

69,「作主人的,你們待僕人也是一樣,不要威嚇他們,因為知道他們和你們在天上同有一位主,他並不偏待人。」

 

()新郎和新婦的關係

625b,「新郎怎樣因新娘而喜樂, 你的上帝也要如此以你為樂。」

197,「我們要歡喜快樂, 將榮耀歸給他; 因為羔羊的婚期到了,他(羊羔)的新娘也自己預備好了。」

 

()朋友的關係

3311a,「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

1515(耶穌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但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從我父所聽見的一切都已經讓你們知道了。」

 

福音行動中展現的關懷(耶穌為何執意尋找血漏婦人?)

接下去,我要在「關係」中探究「福音行動」與「關懷」之間的關連。

在此,我們以耶穌醫治血漏十二年婦人的記事為例證。這個記事在三本共觀福音書都有提到,但馬太福音僅是簡略帶過,馬可與路加則很相近,但路加把細節描述的更是仔細。

我們來看經文中的幾的特點:

1.我們從紀載中找不出這位女子的名字。

2.血漏12年,是不潔淨之人(參利未記1519-28)

3.一無所有的女人(看醫生而花盡了她一切養生的)

4.長久陷在失望、沮喪的情境中(看遍醫生,沒有人能醫好她)

請看這張圖

它告訴我們─耶穌知道這婦人的處境,因此他無視旁人阻撓,專為這位婦人轉身佇留。他對婦人說:「女兒,妳的信救了妳」。

是啊!這聲「女兒」道盡耶穌對她深深的不捨與憐憫的愛。

由此看來,「傳福音」就是─當我們領受了上帝的拯救,我們便心甘情願為了愛這個「需要幫助的人」而轉身駐留在他身邊。

當人真正體驗到「為了愛而轉身佇留」的陪伴,才能在「有愛的關係」中使人真正嚐到神愛的滋味,進而生命因此改變。

 

結語:經歷福音,活出福音,實踐大使命

一位年輕人的喟嘆

最近有機會和一位20歲出頭的青年討論信仰。她對我說:「我對傳福音的遲疑,是因為我的生命還沒深切的經歷過什麼是福音…」

但是,在她與她的輔導深度的信仰對話、不斷尋求與神緊密連結後,她有了這些體悟:

1.福音是因著和神互動,發現我受造遠比我想像得還要美好。

2.福音是因著和神真實連結,...在神的愛裡可以真實面對自己,承認自己的軟弱,也看見自己生命的議題與傷口。

3.福音還是─我遠比我所能想像的還要被愛,...在神的愛裡,神的大能覆蔽我軟弱,即使我覺得自己不配,祂仍愛我...

最後,她向神禱告:「求神讓我的生命先真實的經歷福音,被神挑戰、拆毀重建調整、更新、醫治、救贖」。

確實,若我們沒能「親嚐主恩、體會上帝的愛,並以愛為傳福音的基礎」的話,那我們的傳福音就會像保羅所說的:「成為鳴的鑼、響的鈸一般」,甚至我們的犧牲也就「沒有益處了」(參林前132-3)

和大家分享一位我很尊敬的已逝牧者─提摩.凱勒給每一位基督徒的提醒:「很多時候,人們信主不是透過聽牧師講道,而是透過他們的基督徒朋友與他們談道」。

 

深願你我都能夠在聖靈的提醒下,樂意用更多的時間,藉著禱告、讀經、默想三一上帝做為而與祂有更親密的溝通。

也在上帝的感動下與弟兄姊妹彼此團契、相互扶持,並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職場、家庭中活出合神心意的樣式,進而甘心樂意以愛實踐耶穌賜下的「大使命」。

願三一真神幫助我們,在與我們的朋友談道的過程,能更多的發現祂的愛是如何在我們心中動工。 

讓我們的靈命一日新似一日,也因此使你、我與周遭的人都得以蒙受主恩與賜福了。 

【金句】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愛上帝的,也要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約壹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