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30日 星期日

復活節後的信仰 -- 鄭仰恩 牧師

寫作於2000.04.30
作 者: 鄭仰恩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廿章2429節】

今天是復活節後的第一個主日,也是從復活節到聖靈降臨節中間的最重要的主日。有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要一起來思考,到底耶穌基督的復活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我們如何得到復活節的信仰?甚麼是復活節後的信仰?耶穌的學生多馬和彼得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今天的經文提到多馬的故事。多馬在耶穌第一次向門徒顯現的時候,並沒有在場,所以當其他的門徒向他提出他們經歷到的事情,他提出懷疑的態度。他說:『除非我親眼看見他手上的釘痕,並用我的指頭摸那釘痕,用我的手摸他的肋旁,我絕對不信。』依據現代的人的說法,這是科學上及實證的認知,自己沒親身經歷的事,絕不輕易接受,需透過理性及懷疑來尋找真理,這可以說是非常短視現代人的思考方式。但是透過這個故事,當耶穌第二次向門徒顯現向多馬證實他的復活,他甚至向多馬提出邀請說:『可以伸出你的指頭來,看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探探我的勒旁。』多馬所做的事情,正如學者所說的,就是復活節之後的信仰告白。多馬在告白裡說:『我的主,我的神啊!』  

多馬從懷疑到進入確定的階段,就是告白的過程,這是經過復活節之前,到進入復活節之後,真正信仰的告白。根據教會傳統的記載,之後他到亞洲傳福音,成為亞洲第一位的福音的傳道者。耶穌向多馬所說的,非常值得我們深思,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相信?那些沒有看見就相信的是多麼有福啊!』耶穌在這裡所說的,沒有看見就信的,並不是輕信、茫信、隨便就信的信仰態度。這是真對我們在多馬之後的基督徒,因為聽到了福音而高興接受這樣的見證。  

彼得的故事更進一步的闡釋,復活節之後的型態,彼得在耶穌被抓去關之前,有三次不認識主。否定是比懷疑更加強烈的態度,耶穌被抓之後,所有的門徒都四散而去,彼得卻跟著耶穌到大祭司的住處,看耶穌接受審判。在廣場的時候,他被人認出來。有人說:『你不是與拿撒勒耶穌同一黨的人嗎?』彼得回答說:『我不是。』又有人說:『我看見你跟他們在一起,你一定是跟他們同一黨的?』彼得再次回答說:『我不是。』後來他離開廣場到門口的地方,被人家認出,說:『根據你的口音與你的行為,你就是加利利人。』根據聖經上的記載,彼得在那裡發誓說:『他不是。』猶太人通常是不隨便發誓的,如果要發誓,通常是非常認真的告白,他在那裡發誓,表示他徹徹底底的否定耶穌。我們若把這個故事再往前推,當耶穌與門徒在最後晚餐時,曾經對彼得說:『你會不認我?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很自信的說:『除非叫我去死,我也不會不認你。』根據聖經上的記載,後來雞叫之後,彼得已經三次不認主了,他在那裡放聲大哭,彼得心裡那種深切的感受,我們可以感受得到。路加福音廿二章廿一節提到非常有趣的一句話:『耶穌轉過身來,看彼得。』這是彼得在三次不認主之後,耶穌轉過頭來看他。   

到底耶穌用甚麼樣的眼光來看彼得呢?有許多聖經上的學者,做各種各樣的推測,大多數的學者認為,耶穌看彼得的眼光應該不是生氣、失望、指責、諷刺的眼光,而是諒解與接納的眼神,也就是當人的靈性在極端的考驗之下,耶穌表現出的是體諒的心情。彼得三次不認主,這是復活前信仰的型態,耶穌復活之後,他的心情一定是非常的複雜。今天所讀的第二段經文,是非常有意思,提到耶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也是他與門徒之間,有更加個人性接觸的機會。之前彼得與其他的學生一起去打魚,在捕魚的過程中捉不到魚,耶穌坐在岸邊,門徒卻認不出來。耶穌對門徒說:『把網下在右邊的地方。』結果魚太多了,以致網拉不起來,約翰馬上認出是耶穌,彼得就馬上跳下水游泳上岸,在那裡他們與耶穌面對面接觸,有段非常親密團聚的時刻。耶穌對門徒說:『拿一些魚烹烤來吃。』他們一起愛宴,吃完了愛餐之後,耶穌三次問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

根據加爾文的解釋:『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其實是針對彼得三次的不認主。』這是針對彼得在復活節之後,再一次的信仰告白。第一次耶穌稱呼彼得為:『約翰的兒子,西門。』其實耶穌沒有直接稱呼彼得為彼得,而稱呼他為西門,是提醒他呼召時的情境。在中文聖經裡所描述的一個字,那就是愛。但在希臘的原文,是用兩個不同的字,一種是朋友與朋友之間互惠的愛,一種是單方面付出的愛。學者都有這樣的共識,當耶穌第三次問彼得說:『你愛我嗎?』顯然他透過這樣的方式,表達對人軟弱的接納,似乎能夠接納人沒有辦法像上帝一樣,接納無私的愛來愛神;彼得用如此回應神的愛,耶穌也用這樣的愛來回應他。最後耶穌對彼得說:『餵養我的羊,來跟從我。』

這可以說是,彼得在復活前與復活之後,信仰變化的歷程;也就是透過因為人的軟弱,信仰受到否定經過耶穌的復活,再一次的受到肯定。不止是彼得或多馬經歷這樣的過程,其他的門徒也一樣經歷這樣的過程。門徒在耶穌受難的時候,全都跑光了,但是耶穌在復活之後,向他們顯現說:『願你們平安!』耶穌對門徒說:『我向你們吹一口氣,願聖靈賞賜給你們。父怎樣差遣我,我也要怎樣差遣你們。』挑戰門徒從今以後,為信仰到各處做見證。復活節之後的信仰,就是信仰的過程,從不信到懷疑、確信;從否定到肯定,從肯定中,與神做回應。多馬所代表的是理性的懷疑,彼得表現的是心裡與情感上的否定,經過復活節之後的掙扎與試鍊,這些門徒都產生了新的信仰的型態,也就是復活節之後的信仰。

經過復活節之後,信仰是不是經過這樣的歷程呢?復活節聖靈給我們的力量,是不是帶給我們復活節之後的力量?否定、懷疑或追求實證上的證明,這是人的天性,懷疑或否定如何在復活節之後獲得肯定,以及積極的回應?我們應該透過生活來做個檢驗,生活中有不敢承認耶穌這樣的情形,這樣的否認和懷疑表現在我們的價值觀,有時後是透過我們的生活態度與其他人的關係中表現出來。

2000年4月23日 星期日

我已經看見了主! -- 羅榮光 牧師

寫作於2000.04.23
作  者: 羅榮光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廿章1123節】

恭喜,主已經復活了!榮耀的君王住在我們當中,聖歌隊透過耶穌最後的晚餐,受審判、死而復活、得到榮耀,來描述整個故事。在歐洲有座教堂有一幅釘在十字架上耶穌的像,在這幅像下有一句話這樣說:『主為你釘死在十字架上,你能為他做甚麼呢?』在這禮拜受難週的時候,我一直在做信仰上的反省,在總會事務所服事,主已為我釘死在十字架上,我能為他做些甚麼呢?這是基督徒可以不斷反省的課題,我們跟主有甚麼可以計較的呢?當我們在教會或是在工作上服事神的時候,有甚麼可以計較的呢?  

苦難是我們人生的記號。昨天有許多教派的牧師一起在討論,究竟現在的基督徒有這樣的體驗嗎?我們現在的基督徒有沒有遭遇這樣的戰爭及痛苦呢?在座年長的基督徒都經歷過戰爭、貧窮和種種的痛苦,但是我們新一代的基督徒,有沒有體驗苦難的意義呢?現在有許多教會在做敬拜讚美禮拜,述說榮耀、感謝和復活的喜悅,但是卻忘記那苦難的意義?我們今天在這裡一起慶祝耶穌的復活,要從苦難這件事情講起,漸漸才進入復活節的榮耀;有苦難才有復活的榮耀,有死亡之後才有復活,這是基督教整套的信仰,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冠冕。 

教會所說的,就是從苦難中經歷得到釋放及復活。今天我們從抹大拉馬利亞的故事裡,學習到信仰不是一套理論、也不是一套客觀的真理,而是指這一套的經驗在我生命裡改變的故事。每個人都可以像抹大拉的馬利亞一樣,來述說那個故事。我們每個人跟復活的主見面了,我們的生命如何改變呢?你的人生是怎樣的被改寫?抹大拉馬利亞在她身上附著七個鬼,因為耶穌的關係被趕走了。抹大拉馬利亞因而特別體會到耶穌並不是平常的老師,他是改變人生命的主。當你在墳墓裡看到復活主的主,這在人類歷史上未曾發生過?人從死裡再復活,她所愛的這位主又復活了,並且在她的面前顯現。我們可以想像抹大拉馬利亞一定有特別的經歷,這樣的驚奇感,主又復活了。  

我們的人生如沒有這樣的驚奇感,就無法說曾經歷過復活的信仰。很多基督徒把教會看做是一世不變的常規,覺得教會是呆板、不得不去遵行的習慣而已。如果沒有像抹大拉馬利亞經歷這樣的驚奇感,那生命就成為沒有復活的生命。如果我們沒有透過生命,來做好的見證,讓別人感受同樣驚奇感,我們的生命就是沒有復活的生命。當結婚典禮別人要求我做祝詞的時候,我經常對新郎、新娘做如此的勉勵:『我要經常的製造,讓對方有驚奇的感覺,這樣的婚姻才會有經常的活潑和感受。』  

基督徒如何在復活的時候,讓人有驚奇的感受呢?韓德爾完成彌賽亞曲子之後,深深的有這種的驚奇感。他說:『這不是我所做的曲子,是天上的。』這樣的驚奇感,也是藝術感,而今天基督徒生活的本身,就是藝術品。當抹大拉馬利亞回去與人分享耶穌復活的時候,這些門徒都關在屋子裡,充滿了孤單、悲傷和驚慌。當他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耶穌就出現在他們當中,耶穌知道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平安,『願你們平安!』對孤單驚慌的人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平安的靈降臨到他們當中。

身為牧師的我,經常有機會探望在醫院裡的病人,特別是信徒得到嚴重疾病的時候,長老或牧師在探訪的當中,我們要給他們甚麼呢?牧師又不是醫生,無法解決他們肉體上的痛苦,能帶給他們的,就是面對疾病和痛苦所需要的平安。無論在那裡就是帶著這樣平安的見證,帶給四周在患難中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平安,在痛苦中得到釋放,讓他們瞭解復活的福音是如何臨到他們的生命?要經歷復活,就要與苦難的人一同經歷,帶給他們平安。基督徒、教會如何在自己四周的苦難中,找出耶穌的平安和復活呢?在那個平安和復活釋放當中,尋找耶穌復活的意義?

耶穌在那裡吹了一口氣,聖靈就充滿在門徒身上,門徒得到聖靈充滿之後,往各處去傳福音,使受到罪綑綁的人得到釋放。很多教會在追求靈恩和聖靈的充滿,享受到被聖靈充滿的喜樂,其實被聖靈充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們產生傳福音的動力,而這個動力就是要出去做見證。今天如果不是使徒們出去做見證、如果沒有宣教師來台灣來傳福音、如果不是有許多傳道師及信徒們傳福音的話,我們今天就無法接受福音、這復活的主?

我們總會所訂廿一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就是榮耀的主。『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這是個非常神學性的題目。甚麼叫做『共同體』呢?就是教會的生活,也就是門徒共同經歷的生活,所有被聖靈所充滿,接受這榮耀復活的主,進入自己生命裡基督徒的生活。他們必須要過團契的生活,而無法成為單獨的基督徒;今天要不是有團契、教會的生活的話,教會就無法成為普世性的教會。因為有這樣生命的共同體,復活的主在我們當中,我們才有這個可能,將基督教宣揚到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當以生命的共同體做為主要力量,就像芥菜種一樣,才能有創造性的少數來影響全世界,透過創造性的少數,來改變生命性的共同體。透過創造性的少數來改變社會、人類以及整個社區,使信仰能夠產生的力量,讓上帝國臨到生命的共同體及整個社會。主耶穌來到世上他所傳遞的,就是『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上帝國已經臨到我們當中,榮耀的主要來掌權,就像加爾文所說的,上帝有絕對的主權。

我們身為長老教會的信徒,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長老教會有甚麼特色呢?我們的目的不是將教派絕對化,每個教派都有它的特色,都有它歷史上的傳承,我們如何互相分享?當我們今天和其他教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應該跟他們說,我們長老教會有甚麼特色?將這樣的特色與大家一起來分享、一起來鼓舞,這才是正確的態度。上帝國是怎樣的意思呢?耶穌說:『上帝國就在你們的心裡』。人與上帝有正常的關係,人享受上帝所賜的平安,這就是人與神有正常的關係。

2000年4月16日 星期日

說與聽的藝術 -- 阮金銘 傳道

寫作於2000.04.16
作  者: 阮金銘傳道
 經文: 民數記廿七章111節】

在去年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給我們教會來重新思考、反省,到底九二一大地震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與旨意?對我來說,給我非常大的震憾。因為宣教方面,特別是在山上牧會的時候,可以說是很好的契機。在九二一地震之前,我一直在推動社區宣教運動,我常在社區裡辦這樣的活動,但是反應不是很熱絡。一直到九二一地震之後,讓社區的弟兄姊妹慢慢的認同這個事工,因為教會的事工,越來越忙碌,甚至牧養兩間教會,開車要三十分鐘的時間。一個禮拜的時間,要牧養這兩間教會,時間實在是不太夠,所以我與師母商量個人來分擔工作。 

記得高中在淡江中學求學的時候,陳泗治校長曾跟我說了一句話,至今我仍銘記在心,他說:『忙碌,就是幸福。』如果不忙碌的話,無所事事,實在是非常的悲哀。我一直抱著這樣的態度,用愛來服務,從事這樣的事工。但在非常忙碌的時候,卻忽略了親子之間的關係,與兩個孩子很少有溝通的機會。只要一忙,我就命令小孩子看電視的卡通,有時候事情忙完以後,又擔心孩子看久了會近視,就命令他們把電視關掉。因此有一次,我的小孩子就馬上提出抗議說:『爸爸,你這樣子不行!我這一部戲還沒有看完,這樣做是沒有禮貌的行為。』他的意思就是說,你跟本就不尊重我,讓我非常的震撼。  

我們也發現,現在資訊越來越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方便。我們常常看到,特別是小孩子,一人一隻大哥大,聯絡非常的方便。如果你覺得無聊,也可以關在房間裡,上上網路。今天的經文,我們看見西羅非哈與摩西之間,他們真正表現出好的溝通的模式,是因為他們能夠彼此尊重。不是因為摩西是宗教領袖,也不是因為西羅非哈是她的女兒、也不是因為她們是弱勢的團體。要瞭解當時西羅非哈她們敢在摩西的面前,說出她們的需要?我們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民數記敘述以色列百姓,在摩西的帶領出埃及四十年,進入迦南地之後,為了要分土地,他們進行第二次戶口調查。第一次是在民數記第一章第一節,出埃及第一年,第二年就做戶口調查。  

當時摩西所頒佈的土地政策,有點像我的族群。以前我們部落的頭目要分土地,如果這家沒有男孩子,就無法分到祖先的土地。如果沒有土地的話,就無法生存,女孩子也沒有辦法就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西羅非哈的女兒她們勇敢的站出來,說出她們的狀況。

從弱勢者來看,我們從西羅非哈的女兒身上學習到非常重要的功課,就是她們有勇氣提出她們的權利,打破當時的傳統,勇敢的走到會幕的門口,說出她們生存的權利,這樣的舉動實在是很不簡單。當年出我在台北讀書的時候,為了原住民的權利,每次都上街頭,因此別人對我們就產生了不好的印象。漸漸的我們看到原住民的土地有了所有權狀,這就將原住民的權利突顯了出來。西羅非哈在當時有勇氣提出,相信都有它的背景。在當時女孩子能到會幕面前,做這樣的抗議實在是很不簡單,而且要到會幕面前講話,在當時是不被允許的。會幕門口是一些領袖級的人物,在那邊召開會議,讓女孩子到那邊是非常忌諱的。就像原住民去打獵也有一些忌諱,像山刀不能讓女孩子摸,否則獵不到動物。她們很勇敢大膽的在摩西、祭司、首領人物以及眾人面前說話。

我們看到西羅非哈的女兒不顧當時的傳統,到底是甚麼力量讓她們有這樣的勇氣呢?我們可以從她們的名字上,看出她們有很成功的家庭教育。創世記第二章十九節說:『於是主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了各種動物和飛鳥,把牠們帶到亞當的面前,讓他命名。』以色列的父親就有命名的權利,給小孩子命名,是作父母的盼望與期待。六年前,我在台中做原住民的大專事工,那時我第一次當父親,為了第一個孩子命名,實在沒有經驗,到底用甚麼方式取名字比較方便?於是便與師母討論,不只是用官方的名字,也用我們自己族群的名字。盼望我的孩子,能夠認同兩個族群。西羅非哈她雖然連續生了五個女兒,仍然非常尊重上帝的創造,用感謝的心來接受,相信她對五個女兒的教育非常的重視。讓她們知道自己是上帝所創造的、是上帝的選民,而且教育她們在社會不公平的制度裡,知道自己的尊嚴。我有個很大的期待,就是從小要教育山上的孩子認同自己,有時代的使命感,訓練小孩子有尊嚴、能生存。

我們看到西羅非哈的女兒,她們勇敢在教會領袖的面前,大聲說出當時社會公義不公平的時候,西羅非哈她不但沒有責備她們違反社會的傳統,反而靜靜的聽完她們所說的話,這實在我們非常佩服的。我們看見摩西對女性的尊重,而且他也很熱心將她們帶到上帝的面前,做個信仰的反省。更重要的,就是他站在信仰的角度,重新思考當時土地的制度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摩西講了一句話說:『西羅非哈的女兒講的話,很有道理。』摩西不但接納女性不一樣的看法,也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而且馬上著手修改當時不合理的制度。

當我們看到西羅非哈的女兒與摩西之間的對話時,讓我們再一次的反省『說與聽的藝術』。不管你是站在說的立場或是聽的角色,站在強勢的這邊或是弱勢的那邊,讓我們有常常反省的能力,做個榮神益人的現代基督徒。

2000年4月9日 星期日

黑夜已深,白晝將近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4.09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羅馬書十三章1114節】

今天的經文是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一段,我最小的孩子仍然在國小六年級就讀,也看到這一段話,他說:『爸爸,你不是白講了嗎,因為,黑夜過了之後,白天就要來臨。』這是個很自然時間的現象,但是保羅在這一段所說時間的觀念,不光是在講自然的現象而已,有神學上的意義,時間在這個地方是時機。有人根據希臘文翻譯成契機,這在我們信仰上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今天的今經文雖然是短短的幾節,但也改變了歷史。  

在第四世紀,因為這一段的經文而受到很大的改變,也影響了我們整個的教會,包括西洋歷史,因此這一段的經文,成為非常有名的一段經文。首先我們看到,有提到現今這樣的觀念,在十一節說到,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這裡也在描述,我們得救要比初信的更近了。在自然的現象裡,晚上睡覺,天亮自然就醒來。但是如果不把它放在自然現象來討論的話,我們會發現,有人在天亮的時候也在睡覺,正如這經文所說的,我們已經比初信更靠近。還有許多的人仍然停留在初信的階段,沒有進入得救的階段。這裡提到的現今是甚麼?我們現在的處境,到底是甚麼呢?如果依照這經文來說,我們仍然還在黑夜裡,是還在初信的階段。所以保羅在這裡說:『近了、近了,黑夜的時間要過去了,初信的時間要過去了。』在這裡很自然的進行黑夜、白天的過程。保羅看出有一個特別的機會,就是我們剛才所提到的契機(很重要的時機),從黑夜進入白晝,好像有個點在那邊,就是我們現在。  

我們已經在過去的時間裡,發覺似乎要離開它,而且要改變它,但我們在等候進入另一個新的時代。我們雖然在舊的時代,但是我們往新的時代在邁進,新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保羅說:『主已經來過了。』我們已經信主,但是我們仍盼望主再來臨。我們是處在主已經來、要再來這段中間的時間,而這中間有某種程度的緊張存在。有人喜歡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來作描述,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諾曼第登路的這一天,聯軍在六月六日登路法國諾曼第,並不表示勝利已經達成,離勝利那天還有一段時間。但在完成登路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知道勝利已在望,現在所要做的,就是調整來配合勝利。  

我們在三月十八號選總統,來決定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新的時代還沒有來到,真正要當總統,是五月廿日。在三月十八日到五月廿日這一段的時間,也就是保羅在經文所說的時機。如果把它看做是自然現象的時候,那三月十八日已經過去了,五月廿日一定會來;沒有人可以阻擋五月廿日的來到,就好像沒有人可以阻擋白天不來一樣。  

保羅在這裡就是要對所有讀到羅馬書信的人說,時間上的緊迫性。在時間緊迫上,我們不光是等而已,如果只是等,那只是自然的現象而已。我們需要有個作為,即將來到的白日是的不一樣。在世界文明上,聖奧古斯丁有他獨特在歷史上的地位。威廉督廉說:『聖奧古斯丁是以罪人開始,而以主教作為結束。』一個罪人最後成為教會的聖人,他的一生並不平凡。如果去讀他所寫的一本書│懺悔錄,十五歲就離開家,十八歲就已經和情婦生下私生子。如果要描述他的生活,十三節起,可說就是他生活的寫造。他的母親是一位很虔誠的基督徒,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是單親養育長大。奧古斯丁也跟他的母親一起禱告,他也知道他的生活要改變,向上帝禱告求神幫助我。他是個很聰明的人,很想逃脫過去生活的形態,但有另外一股力量拉住他。經過了十幾年,他的生活都是這個樣子,搬了許多的地方,他的母親不斷的為他禱告、糾正他,他因心生厭煩,就離開他的母親到別的地方去。  

有一天,當他在花園思考前途如何計劃的時候,聽到一個小孩子的聲音:『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想小孩子到底在開甚麼的玩笑?他想到過去也似乎有一句話刺進他的耳朵裡,這時突然有個念頭進入他的心裡,他就走進房間拿起一本書(聖經),翻開來一看,剛好是羅馬書十三章十一│十四節,他很驚訝,聖經為甚麼發覺我現在的境況是這個樣子呢?『現在就是睡醒的時候,黑夜已深,白晝將近。』這句話刺入他的心中,他在此時突然明白他的問題在那裡?重新再一次禱告,這個禱告跟過去一樣,但有不同的地方,也一樣是求神幫助他,但是不再說是明天了,他就在那裡流淚禱告、悔改,這時是他卅三歲。他的母親為他禱告了十八年,所以這一段的經文改變了奧古斯丁,他以他的智慧和才能研究神學、寫書,做教會的工作,最後成為在教會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主教。

在他懺悔錄這一本書裡,提到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就是現今和明天。我們在看自己生命的時候,生命是唯一不能用計劃來安排的。當我們計劃事情的時候,安排甚麼時候,計劃做甚麼事情。但是生命這件事,是機會到了,就要做決定了。我們無法說在那天受洗,想放縱自己,到時候再百分之百的改變,要改變,就要當時決定了。

我們從今天的經文可以看到,黑夜與白晝的對照,這種對照當然是自然現象的對照。但是聖經在這裡所描述黑夜與白晝的對照,就成為罪惡與光明的對照。十二節不只說:『黑夜已過,白晝將近。』他還說:『要脫去暗昧的行為,戴上光明的兵器。』脫去黑暗的、穿上光明的。這幾段的經文不僅說到時間的迫切性,也告訴我們黑暗與白晝的對照。

保羅先生在我們所讀的聖經,提出如何身處黑暗及進入光明的過程?我們在黑暗中是罪的奴僕,受罪的捆綁,無法從權勢裡脫困出來。我們要如何脫去暗昧的行為,進入光明呢?保羅在這裡並沒有將所要做的事情,很明白、很具體的說出來。他指出一個方向,就是將黑暗的東西脫去,穿上光明的東西;要將過去暗昧的行為,當時就停止,要馬上披戴主耶穌基督。這個動作,要在這個時間來執行;這不光是改變,而是悔改。我們要將整個人生的方向扭轉過來,不再過過去的那種生活,要完全進入新的生活。也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主的生活中心。這樣的轉變及悔改,不能寫時間表,這一切我們都要在悔改的那一霎那作改變;就是我們所說的在那一天作改變,決定的那一天就是現在、今天。

2000年4月2日 星期日

做工的好機會 -- 邱瓊苑 牧師

寫作於2000.04.02
作  者: 邱瓊苑牧師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六章59節】

三月十八日是我們台灣人經歷了第一次,也是有史以來最刺激、最有空間來表達我們心聲的總統大選。許多人捶胸頓足、也有人拍掌叫好、更有人冷眼旁觀,在那裡大聲辱罵,甚至有謠傳遠從中南部調集大批的保警,來維持秩序。這一次的總統選舉,對我們台灣人來說學習到甚麼?不管是教會內、外的朋友或是基督徒,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評價。    

面對不同的意見,我們到底要採取怎樣的態度?應該如何因應呢?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這些事都會成為過去,不用這麼激動。因為我們自己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才有辦法生存下去,不用這麼關心政治?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也有人批評,這就是台灣人短視的作風。很多人批評台灣人沒有眼光、很『近勢』,只看到眼前。到底台灣人的種種心態,在你、我基督徒的眼中,我們得到甚麼樣的啟示呢?我們不禁要問:『人的一生,到底有多少能夠把握的?有多少事物,我們沒有辦法把握的?』也許我們要問:『我們一生到底要花多少的精力,關心這些公共的事物;花多少的時間,來關心台灣的社會?』做一個基督徒,不只是在告白我們的信仰,更應該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完全交託在上帝的手中。我們也常常在告白說:『我們願意在未來的日子裡,隨時仰望上帝的帶領,也願意遵照上帝的旨意來為人處世。』因為,我們希望能榮神益人。可是相對的,我們也常常被要求,我們的信仰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的告白,應該要落實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到底要怎樣做,才是遵照上帝和真正順福上帝的旨意呢?      

在幾千年前,詩篇的作者就已經體會這種的信仰了。詩篇九十篇十二節說:『耶和華啊!求你教我們數算我們短暫的年日,好使我們增進智慧。』詩人他祈求上帝教導我們屬算自己的日子,能讓我們更有智慧。這一句話說的非常的清楚,讓我們知道道除了利用時間來計劃、安排之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藉著屬算日子,得到智慧。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數算日子,是依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方式。

在詩人的禱告裡,我們相信人是因為年齡的增加,使自己更有智慧,但是有些人不見得如此。台灣的非基督徒認為時辰有不同的分別,他們相信在不同的時辰,進行不同人生的大事,那將是大吉大利。因此沒有經過選擇設定時間,他們是不會隨便去進行人生的大事。而基督徒卻相信,時間沒有所謂良辰吉時之分,每一個時辰都是好的、每天都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基督徒相信時間的好壞,不在於良辰吉時,而是在人如何順服上帝的旨意,好好把握、應用時間。如果我們要問:『怎樣才是順服上帝的旨意呢?』我們必需先弄清楚,甚麼是上帝的旨意?上帝的計劃是甚麼?上帝的時間是甚麼?我們要數算我們的日子,以便得到智慧,到底我們要得到怎樣的智慧呢?當然是明白上帝旨意的這種屬靈的智慧。

俗語說:『增一歲,學一歲。』這句話與作者的心境很類似。我們如果好好把握時間學習,就能到達更有智慧的境界,我們相信、也明白,用屬靈的眼光,把握時間、機會,找到為主做工的好時機,把屬靈智慧的增長,好好的來應用時間。哥林多前書十六章五│九節,這是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他在信裡說,他要在以弗所停留,現代中文譯本說:『我一直要留在以弗所,直到五旬節。儘管有許多反對的人,這裡的門大開,有很好的工作機會。』從上下文來看,這是兩句話是完全不同的話,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保羅對環境、時間、平衡,都有很好的看法。他知道、看到了為上帝做工的好機會,也看到將面臨的災難與阻礙。保羅不是天真浪漫的樂觀主義者,也不是天天哀聲嘆氣的悲觀主義者,他抱持冷靜的態度,兼顧正面和反面。

在日常生活中,你、我都很容易落入過度樂觀和悲觀的形態。抱持樂觀主義的人,常常很浪漫,認為前途一定光明,沒有大風、大雨,一切都很光明。這樣的人面對打擊的時候,因為他缺乏心裡的準備,所以無法應付。另外一種,就是灰色的悲觀主義者,這種人的思考方式,完全是暗淡無光的,他的腦海裡充滿了不可能的思想,對前途毫無信心,常常想到預設的失敗,可能會帶來許多的失望和挫折,因為心裡很害怕,所以甚麼都不敢做,最後一事無成。

從這一段的經文,我們看到一位非常好的學習對象。保羅看到困難的事實,但他沒有因為困難而退怯,也沒有灰心失望而放棄;反而因為看到困難,而更努力的去克服。做為耶穌的門徒,我們絕對不是天真浪漫的樂觀主義者,也不是灰心喪志的悲觀主義者,我們是有信心的人;是依靠上帝權能,從上帝來領受智慧與能力,不受環境阻礙,盡力完成責任的人。有信心的表現,就是責任,人性的軟弱,就是希望得到權力,不想背負責任,因為責任,就必需付出重擔。

從主耶穌的教導,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主沒有說,跟隨他的人會走在黃金滿地的路上,很輕鬆、很好走;信仰的人生其實是充滿了荊棘、挑戰。馬太福音十一章廿八節,主耶穌應許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會使你們得安息。』有信心的人相信人生有重擔,但是有主可依靠。保羅充份表現出這樣的信心,他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儘管有許多反對的人,這裡的門是大開的,有很好作工的機會。』所以他決定停留在以弗所,明知有困難、有危險,然而卻不放棄,『儘管如何…仍然如何…』,這樣的選擇必需面對心靈的爭戰;一個真正有信心的人,他必需面對心靈的爭戰。主耶穌在釘十字架之前,他也自問,要不要接受十字架的犧牲呢?他能夠完成上帝交託使命的祕訣,就是『不要按照我的意思,乃是要按照你的旨意。』這就是對我們說:『面對我們的時日、環境,我們用一種對上帝忠心的思考,就能夠最做出符合上帝旨意的決定。』保羅在爭戰的過程中,他決定停留在以弗所,留在敵人很多的地方做工。因為他以屬靈的眼光看見,這個地方的門大開,有很好做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