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 (三十七):舊約禱告(十七)(OT Prayer.17)摩西II(Moses II)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三十七): 舊約禱告(十七)(OT Prayer.17) 摩西II(Moses II)
時間:二0一一年四月十七日
經文:民數記十一章10-15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
 MP3 :[][]


Ⅰ.引言:齊克果父親的禱告

        丹麥神學家及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1813-1855),曾經在日記中寫下一則關於他父親(Michael Kierkegaard,1756-1838)的故事。他的父親年幼時非常貧窮,以牧羊維生,他對自己平白遭受的不幸感到忿忿不平。有一天,他來到一座山上,向上帝發脾氣,咒詛上帝。但禱告完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上帝沒有發怒立刻擊殺他,也沒有顯現安慰他。後來他到城市生活,經營羊毛生意非常成功、賺了很多錢,簡直有如神助,所以齊克果小時候是在非常富裕的環境下長大。咒詛上帝的人竟能蒙受神的祝福,真是非常奇特的事。
         可是父親的生命並非一帆風順,妻子與五位子女在兩年中的相繼去世,在他父親的眼中視為是從上帝而來的懲罰,深為他年輕時曾咒詛上帝而感到害怕。他認為剩下的兩個孩子──齊克果與兄長也都將英年早逝。父親的偏執思想對年少的齊克果帶來重大的影響:他認為自己沒有未來,所以嘗試用金錢獲得快樂,甚至欠下大筆債務需要父親幫忙償還。這種放蕩的生活直到他24歲時,父親突然過世才發生轉變。
         說這個故事,就是要問大家:你敢不敢在禱告中對上帝生氣?舊約中摩西也有一個禱告是在跟上帝嘔氣,上帝也沒有立刻降下懲罰。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摩西帶領他們過紅海。他們歌頌讚美神,因為上帝把追趕他們的埃及兵都淹死在紅海裡。過了紅海進入曠野,走了三天到了瑪拉,因為水苦,以色列人便開始抱怨。三天前還在歌頌神的人們,只因為水不好喝就開始埋怨。上帝吩咐摩西將樹枝放進水中,將水的味道變甜,他們才平靜下來。以色列人繼續在曠野行走,過了以琳,他們開始抱怨食物不夠吃,這是離開埃及後的第四十五天。上帝聽見他們的呼喊,便降下嗎哪與鵪鶉讓他們取用。糧食危機解除,他們繼續前進,來到利非訂,百姓又因為沒有水喝而與摩西爭鬧。上帝吩咐摩西用手杖擊打磐石,石頭便裂開湧出泉水。以色列人也與當地的土著亞瑪力人征戰,摩西到山上禱告,舉起手的時候他們就得勝。
        在上帝的神蹟伴隨下,以色列人繼續前行,來到西奈半島的南端,這是他們離開埃及的九十天後。上帝吩咐摩西到西乃山上,在那裏上帝向摩西顯現,頒布十誡、其他典章律法,以及建造會幕的方法。摩西在山上一待就是四十天,以色列百姓在山下遲遲不見摩西下來,便要求亞倫為他們造一座金牛犢讓他們祭拜。上帝知道百姓的敗壞,便發怒想要擊殺以色列人,另立摩西的後代為神的子民,摩西為百姓求情,上帝才沒有降下懲罰。
        摩西下山看見百姓的敗壞,也十分生氣,把在山上領受的兩塊石版摔碎了、燒毀了金牛犢,並且吩咐利未的子孫懲治敗壞的以色列民。事件過後,上帝吩咐摩西再鑿兩塊石版帶到山上,摩西在西乃山上又過了四十天。第二次四十天結束後,摩西下山開始建造會幕,並且教導以色列百姓應該如何敬拜神。建造會幕總共花了約六個月的時間,加上摩西兩次上山,以色列人在西乃曠野總共停留了將近十一個月之久。
         出埃及後第二年,二月二十日他們啟程,走了三天來到他備拉。跟之前一樣,短短三天,百姓又開始口出怨言。上帝聽見他們的抱怨便對百姓發怒,使火燒他們的營邊。就如同在現代,如果有船隻或飛機在沒有許可之下,闖入一個國家的領海或是領空,守軍便會對他們發動攻擊,但這種攻擊不會擊中侵入者,只是警告他們要立刻回頭。所以上帝的這把怒火,可以視為對以色列百姓的一個嚴厲警告,告訴他們已經越界,再不回頭就要準備遭殃了。
        過了幾天,以色列人又向前進,百姓中有人起了貪念,他們哭喊著沒有肉可以吃。過去在埃及有各樣食物,如今卻只有嗎哪可以裹腹。摩西聽見他們的哀號,非常不開心,覺得這群人怎麼這麼麻煩,這麼多問題?於是他跟上帝做了這個禱告,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他跟上帝說:「這些百姓又不是我的親生骨肉,為什麼要把這個重擔壓在我身上?要我這樣帶領他們,上帝,你不如賜我一死吧!」上帝默默聽完摩西的抱怨,沒有責備他,而是告訴摩西,他要給摩西七十個長老協助摩西管理百姓,又要行神蹟使百姓有肉吃。於是上帝第二次降下鵪鶉,並且數量多到無法計算。百姓整日整夜捕捉鵪鶉,但是當他們吃的時候,肉在嘴裡還沒咬爛,上帝的怒氣就降臨在他們身上,擊殺了這些起了貪念之人。從此這裡就被命名為「基博羅哈他瓦」,也就是「貪慾之人的墳墓」。就是在這個地方、在這次鵪鶉事件中,摩西崩潰了。

Ⅱ.摩西的耗竭(The Burn out of Moses)
1.摩西登上西乃山,百姓跪拜金牛犢
         耶和華吩咐摩西:「下去吧,因為你的百姓,就是你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已經敗壞了。他們快快偏離了我所吩咐的道,為自己鑄了一隻牛犢,向牠下拜獻祭。」(出32:7-8)摩西下山擊碎石板,燒掉了金牛犢,又吩咐利未的子孫奉耶和華的名,用刀擊殺敗壞的以色列人,這金牛犢事件是摩西第一次受挫。
2.教導敬拜十一月,出發三天就抱怨
         「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的山,往前行了三天的路程」(民10:33)。「眾百姓發怨言,他們的惡語傳到耶和華的耳中,耶和華聽見了就怒氣發作,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百姓向摩西哀求,摩西祈求耶和華,火就熄了。那地方便叫做「他備拉」,因為耶和華的火燒在他們中間。」(民11:1-3)上帝明確警告以色列百姓,他們已經越界了。但金牛犢的教訓、會幕的建立和摩西的教導似乎沒有留在百姓的心中,這是摩西在他備拉事件的第二次受挫。
3.閒雜人大起貪欲,以色列哭號討肉
         「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往疏割去,除了婦人孩子,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又有許多閒雜人,並有羊群牛群,和他們一同上去。(出12:37-38)「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欲的心,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喫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民11:4-5)這些閒雜人,就是非以色列族的人,只是跟著他們離開埃及。他們與以色列人在曠野居住了許久,開始懷念過去在埃及的生活,有各樣食物可以享受,而如今卻只有嗎哪可以吃。以色列百姓聽見他們的聲音,也都深表認同,跟他們一起哀哭起來。摩西聽見百姓的哭聲,心中煩悶,最後也崩潰的哭了起來,對上帝說不如自己死了算了。這次的鵪鶉事件,讓摩西第三度受挫,他終於承受不住了。

Ⅲ.摩西的禱告(Prayer of Moses)
1.向神表達內心不悅
        摩西內心不悅(民11:10c),他沒有掩飾自己的情緒,而是明白地向上帝訴說他對以色列百姓的不滿,同時也責怪上帝,為什麼要他承受這個重擔。跟約伯在受苦時所說的一樣:「我厭煩我的性命,必由著自己述說我的哀情;因心裡苦惱,我要說話。」(伯10:1)
        約拿也有類似的經驗:約拿受上帝吩咐到了尼尼微城,預言這個城市的人即將滅亡。尼尼微的百姓聽見約拿的預言就都降伏於神,禱告禁食,上帝看見他們的轉變沒有降下災厄。約拿因為上帝改變心意就非常不開心,他出了城找了個地方坐著,要看上帝會不會毀滅這城。上帝在約拿旁邊種了一顆蓖麻,幫他遮太陽,隔天又讓一隻蟲把這棵蓖麻咬死,約拿被太陽曬得受不了,覺得自己不如死了算了。「神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拿4:9)
         跟上帝發脾氣究竟是好還是不好?敢發脾氣其實也代表著雙方的關係夠親密。小孩對父母發脾氣的次數,遠比對朋友、老師或是外人來的多,因為小孩子確信父母是愛著自己的。因此,關係愈好愈敢發火。過去這些先知,像約拿、約伯或摩西,跟上帝的關係都是非常親密的。所以當他們對上帝有所不滿,他們會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2.質問上帝苦待自己
         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之後,摩西接著質問上帝,為什麼要苦待他。其實作亂的是那些百姓,但是摩西卻把這些都怪到上帝頭上。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民11:11a)摩西第一次跟法老要求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時候,法老不肯,反而更逼迫以色列人,摩西當時也是這樣質問上帝:「主啊,你為甚麼苦待這百姓呢?為甚麼打發我去呢?自從我去見法老,奉你的名說話,他就苦待這百姓,你一點也沒有拯救他們。」(出5:22-23)
        我們常常也是這樣,生活中遭受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都怪在上帝頭上。信徒或是非信徒都一樣,有理沒理都先責怪上帝,要上帝為自己的不幸負責。其實真正被上帝苦待的只有一位,就是耶穌,「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賽53:4)
3.抱怨自己未蒙神恩
         摩西不只是責怪上帝,還抱怨上帝沒有賜他恩典:「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民11:11b)我們或許以為蒙恩就是一生順利,沒有挑戰。聖經中有兩個蒙恩的例子。天使對馬利亞說:「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路1:30-31)這個恩典在於上帝要使用馬利亞,藉著她生下耶穌帶來拯救,伴隨著的是未婚懷孕所要面對的艱難,並不是賜她一生都安然無事才叫做恩典。另外,「大衛在神面前蒙恩,祈求為雅各的神預備居所,卻是所羅門為神造成殿宇。」(徒7:46-47)建造聖殿是一件非常艱困的工作,挑戰很大,但是聖經說這是蒙恩典。所以摩西其實沒有領悟到這一點:蒙恩不是從此一帆風順,而是要被上帝使用。
4.責怪管理重任壓身
         接著摩西質問上帝,憑什麼把這個責任壓在他身上?「……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民11:11c)其實他忘記了,上帝早就藉著他的岳父跟他說,可以把事情交給其他人,不需要全部都自己承擔。「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叫他們隨時審判百姓,大事都要呈到你這裏,小事他們自己可以審判。這樣,你就輕省些,他們也可以同當此任。」(出18:21-22)那時候摩西也照做了,只是到了後來卻弄得好像只有他自己在承擔。
初代教會的時候,門徒們也是遇到類似的情況,不過他們很快就選出執事一同管理教會。「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徒6:1-3)上帝從來沒有要一個人獨自承擔,一定會有人一起分擔,一起同工。
5.承認缺乏父母之心
         接下來摩西承認自己對百姓缺少父母之心。從經文中可以看出他急得連話都說不好:「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裏,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民11:12a-e)領袖對下屬有父母心,意思就是像在帶自己的小孩,無論兒女怎麼哭鬧總是比較能夠承受。保羅對教會就懷著這種心,他說:「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裏用福音生了你們。」(林前4:15)為父的心,就是會考量孩子還小,願意再給一次機會。另外保羅又說:「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前2:7)帶領人,要能有這樣的心,但是摩西在這裡大方承認自己沒有這種能耐。
6.自誇抱選民入迦南
        前面說自己沒有父母心,後面接著卻說要把選民懷抱進入迦南地,「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民11:12f)他不知道其實自己最後也沒能進迦南,只能遠遠望著以色列百姓進入應許之地。「將來耶和華領你進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就是他向你的祖宗起誓應許給你那流奶與蜜之地,那時你要在這月間守這禮。」(出13:5)帶領著以色列人的不是摩西,而是上帝自己。上帝跟雅各說:「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搋。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賽46:3-4)上帝揀選摩西,讓他與自己同工,從沒有要摩西自己一人帶領、懷抱以色列人進入迦南。
7.述說無能解決困難
         民數記十一章十三節,摩西承認自己沒有能力滿足百姓的要求:「我從那裡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有一次門徒也遇到類似的情形,「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若不去為這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夠。』」(路9:13)耶穌就為他們行了神蹟,分了這餅和魚,餵飽了所有人還有剩。保羅承認自己軟弱:「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所以,我們到神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不足是理所當然的。
8.獨自無法擔當重擔
         摩西認為「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民11:14)上帝從來沒有要摩西獨自承擔,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出33:14)耶穌也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上帝沒有要我們獨自扛起責任,第一要與人分享、同工,第二要知道神與我們一起成就他的旨意。
9.向神求死表達絕望
        最後摩西絕望了,向神求死:「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11:15)幸好上帝沒有答應他的這個哀求。另外一個向上帝求死的人是以利亞,他在曠野中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裏求死,他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還有前面提過的約拿也向上帝求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拿4:3)上帝都沒有答應他們。

Ⅳ.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坦誠向上帝表達負面情緒
         當我們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的時候,可以向神哭喊,英文是cry out to the Lord。我們可以坦承跟上帝表達我們的負面情緒。「我發聲哀告耶和華,發聲懇求耶和華。我在他面前吐露我的苦情,陳說我的患難。」(詩142:1-2)「我要向神發聲呼求;我向神發聲,他必留心聽我。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主;我在夜間不住地舉手禱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我想念神,就煩燥不安;我沉吟悲傷,心便發昏。」(詩77:1-3)
         這些負面的情緒不需要壓抑,可以坦然向上帝表白。詩篇全部一百五十篇中,有四十七篇被稱為抱怨詩篇(Complaint Psalms)。「抱怨」在英文中有一個字是chutzpah,是從希伯來文中引用的,原意是「好大的膽子」。這個字有幾個意思:放肆魯莽(audacity)、厚顏大膽(insolence)、無理傲慢(impertinence),合在一起就是「膽敢跟上帝說這種話」的意思。但這個字也有正面的意思,就是「敢在上帝面前表達自己的心意」:赤裸坦承(raw honesty)、抗議信任(protesting trust),在抗議聲中,潛藏的是對上帝的信任;叛逆盼望(defiant hope):在叛逆的舉動背後,其實還是對上帝懷有盼望。因為相信上帝的旨意是美好的,才向他抗議,問上帝說:「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如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伊羅伊,伊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呼喊著問神為什麼要離棄他。
2.上帝親近垂聽哀傷的傾訴
        上帝沒有打斷摩西的抱怨,而是默默聽完他訴苦,之後也沒有責罵他,只有對他說要如何幫他解決問題。摩西認為自己扛不起這個重擔,上帝就吩咐他找七十位長老與他一同管理百姓。摩西沒辦法變出肉給百姓吃,上帝便承諾會行神蹟讓百姓有肉可吃。當我們向上帝表達我們的負面情緒時,他是會垂聽的、會親近的。「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歎;他也必聽我的聲音。」(詩55:17)「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籲的時候,他就垂聽。」(詩22:24)
3.謙卑承認自己的軟弱不足
        當我們向上帝承認自己的軟弱與不足,他不會嘲笑或是輕看我們。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士6:15-16)「耶和華啊,求你可憐我,因為我軟弱。耶和華啊,求你醫治我,因為我的骨頭發戰。」(詩6:2)所以,向上帝承認自己的軟弱是他所允許的。
4.上帝溫柔回應並提供幫助
        面對我們的不足,上帝會溫柔地回應我們,並且提供幫助。「我正說我失了腳,耶和華啊,那時你的慈愛扶助我。」(詩94:18)「凡跌倒的,耶和華將他們扶持;凡被壓下的,將他們扶起。」(詩145:14)
5.抱怨態度造成記憶的偏失
         要注意,當我們在抱怨的時候,我們的記憶會偏差。當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抱怨沒有肉吃的時候,回想起在埃及的生活好像多麼美好,卻忘了他們本來是奴隸,過得很苦。「過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歎息哀求,他們的哀聲達於神。」(出2:23)我們的思想會受我們的態度所影響,像夫妻吵架時,就會選擇性的遺忘對方的好、只看見對方的缺點,做兒女的有時也會忘記父母養育之恩。另外當我們過得很好的時候,也很容易忘記過去痛苦時所經歷的恩典。所以摩西在申命記也這樣警告以色列人:「有房屋,裝滿各樣美物,非你所裝滿的;有鑿成的水井,非你所鑿成的;還有葡萄園、橄欖園,非你所栽種的;你吃了而且飽足。那時你要謹慎,免得你忘記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耶和華。」(申6:11-12)
6.公開的抱怨會感染到全部
         本來只是閒雜人的抱怨,卻影響了以色列的百姓、又影響了摩西,最後大家都在抱怨。「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林前5:6)「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污穢。」(來12:15)所以,抱怨是具有感染力的。
7.上帝賞賜妄求卻同時懲治
        這一點是最讓人費解的。以色列百姓的要求明明就已經越界,上帝還是滿足他們,卻又同時降下懲罰。「以色列家啊,至於你們,主耶和華如此說:從此以後若不聽從我,就任憑你們去事奉偶像,只是不可再因你們的供物和偶像褻瀆我的聖名。」(結20:39)所以,有時候我們憑著己意求神賜與,而神真的賞賜我們己意所求的時候,不要高興得太早。「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羅1:28)父母對子女的叛逆,最後也都是這樣:好吧!就隨便你去吧!羅馬書一章第24、26、28節連續出現了三次「任憑」,我禱告求上帝不要任憑我們,因為當上帝任憑我們的時候,我們便要遭殃了。在鵪鶉事件中,其實上帝也不是全然任憑百姓為所欲為,而是懲治他們;當那些起了貪念的人吃了肉被擊殺的時候,就是一種警告、一種教導,告誡以色列百姓這種態度是不正確的。
8.上帝的懲戒警告不可輕忽
         約拿被大魚吞進肚子裡之後便知道,自己正在經歷的就是上帝的警告,後來他就順從了上帝的旨意。「神所懲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輕看全能者的管教。」(伯5:17)上帝的警告不能忽視,他因為愛你所以有管教。「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來12:5)當上帝還願意管教你的時候,表示他還愛你、沒有放棄你,不願意你就從此為非作歹,因此他伸手介入。面對警告或懲罰,我們應該心存感謝。
9.理性面對困難但相信順服
         有時候上帝會成就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我們也可以表達內心的疑惑。上帝跟亞伯拉罕說他會有兒子,他一開始也是覺得不可能。亞伯蘭說:「主耶和華啊,我既無子,你還賜我甚麼呢?並且要承受我家業的是大馬色人以利以謝……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15:2,6)在人不能的事,在神卻可能。馬利亞也是一樣,對於天使所說的話難以置信。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 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1:34-38)因此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有兩種判斷:第一是理性,不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而是運用理性判斷;第二是當我們確認事情是出於神的時候,要承認神是超越我們的理性所能理解的,他不被人類的理性所限制,我們只能選擇相信、順服神的旨意。當摩西聽見神要賜百姓肉吃,在他理性判斷下,牛羊或是海裡的魚都不足,但是上帝用風吹來大群的鳥,讓他們抓兩天都抓不完。所以,上帝會用超越我們所能想像的方法來解決我們的困難。
10.樂於分擔服侍並且不嫉妒
        上帝吩咐摩西召集七十位長老為他分憂解勞,要他們先到摩西這裡集合,讓摩西為他們祝福。但是其中有兩位,伊利達Eldad和米達Medad,在摩西祝福之前就直接被聖靈充滿,在以色列人的營地裡開始說預言。約書亞聽見這事便來跟摩西說:「這兩個人還沒被你祝福就開始說預言,要不要阻止他們?」摩西對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11:29)在此我們也看見,摩西被上帝安慰、回復平靜之後所顯出的態度。他期望不只這七十個長老被聖靈充滿,而是希望百姓都能夠被神的靈感動。在耶穌與門徒的互動中,也發生過類似的故事。路加福音第九章,約翰說:「夫子,我們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與我們一同跟從你。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路9:49-50)在服事的路上,當我們看見別人有恩典,我們應該為他感謝神,而不要計較或是比較。

Ⅴ.結論
         以色列人的抱怨和摩西的抱怨,不同在於摩西的抱怨是在神面前向神哭喊,以色列百姓的抱怨是在神背後向人訴苦。舉例來說,當夫妻或是朋友彼此意見不合吵架的時候,是面對面溝通、試著解決問題,還是各自去找第三者吐苦水、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以色列人總是不懂得在神面前求,總是彼此訴苦或到摩西面前爭鬧。但摩西不同,他敢直接在神面前表達自己的不滿。因此,不是不要抱怨,而是不要在背後埋怨。我們跟神之間有什麼問題,只有我們跟神面對面才能解決。讓我們學習大衛到神面前傾心吐意,以詩篇13篇作為禱告:
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
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
耶和華─我的 神啊,求你看顧我,應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
免得我的仇敵說:我勝了他;免得我的敵人在我搖動的時候喜樂。
但我倚靠你的慈愛;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快樂。
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用厚恩待我。


禱告:
主啊,我們承認我們人生當中會有許多不如意,我們常常遭遇挫折,有時候甚至感到絕望。我們看見當摩西遭遇這樣的挫折時,到你的面前表達他內心的不滿,並且得到你的接納與幫助。求主你也幫助我們,讓我們學習摩西的榜樣,當我們遭遇挫折與痛苦的時候,也能夠將這些不滿與痛苦帶到你的面前向你傾訴,從你那裡得到恩典與幫助。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迦勒-去得那地,給我這地

講道內容

迦勒-去得那地V.S.給我那地
時間:二0一一年四月十日
經文:約書亞記十四章6-15節
主講:李晶晶牧師

影片  迦勒─去得那地V.S.給我這地

Ⅰ、引言:另一個心志
         一篇短文:
         「一旦置身於世上困苦的人們之中,你就永遠離不開了,你會和他們同行-他們的缺乏成為你的缺乏,他們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他們的難題也是你的難題,他們撫育子女的重擔也成為了你的重擔。你無法離開、忘記他們,也無法掉頭不顧。」
         不知道你看完這短文有什麼樣的感覺?這是孫理蓮傳教士所寫的一篇短文,這篇短文可以說是她的侍奉宣言,也可以說是她的生命宣言,對她來說,文中的「你會」其實表達的是「我會」;文中的「他們」指的是當上帝把「他們」擺在我生命中,我眼所見他們的缺乏,是我的缺乏,與之痛苦,難題共承,重擔共擔。然而,其中蘊含更深的含意是:耶穌與他們同行,是耶穌的缺乏,是耶穌的痛苦,是耶穌的難題,是耶穌的重擔,我們無法忘記,無法離開,因為我們與耶穌同行。這是她的生命宣言,也是她的侍奉宣言。
        孫理蓮宣教士,她的個子不高,但她完成了不凡的使命。關於孫理蓮,她的先生是孫雅各牧師,台灣神學院很早期的一個院長,1927年(民國16年)她與先生一同來到台灣宣教,那是他們剛結完婚正要搭船去度蜜月的時候,結果就這樣一路走著走著,來到了台灣,加拿大宣教協會就看為是好,所以就差遣他們到台灣來。這是他們的宣教宣言:「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因為我們的一生只有一次。」他們說,一生只有一次,所以要擺在最對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而那地,對他們而言,是台灣。他們在台灣,從1927年開始侍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他們是外國人,所以就被驅逐回到美國,不過他們並沒有停滯在美國,他們輾轉到南美洲,繼續對當地的土著宣教,直到二次大戰結束,1947年夫妻兩繼續來到台灣,上帝讓他們領受異象,孫雅各牧師看見對原住民宣教的異象,所以夫妻兩就進到原住民的地區進行事工,可是,有一天,孫理蓮對丈夫說:「我不要只是一個宣教士的太太,我要做一個「太太宣教士」。」她說的是:我不要做一個配搭者,我的裡面除了跟你有共同的異象外,我還另外有一個心志,上帝擺放在我裡面,還有一個desire,還有一個呼召。於是孫雅各牧師就支持她,說:「去做吧,做上帝要你做的事情」,從那個時候開始,1952年,孫理蓮傳教士就進入樂生院,因為有一天樂生院的人來找她說,痲瘋病患需要妳,從那一次的進入之後,就像她的侍奉宣言一般,再也離不開那地。她看見那些痲瘋病患的需要,就跟他們一起敬拜上帝,服侍他們,幫他們找資源,最後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教會,就是現在的聖光教會。1954年,她寫了很多信告訴加拿大和美國台灣的需要,後來她發現,光是這樣不行,應該在台灣有一個機構,來幫助這些她所看到的弱勢族群,是原住民也好,是重大疾病的也好,後來他們就設立了芥菜種會,做了很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事工。1956年,她到山區,發現有很多人得了肺病,可是沒有人照顧,她便建立了肺病的療養院,讓這些貧苦的邊緣人可以得到醫療。1960年,台南北門爆發嚴重的烏腳病,當時只有台灣有這樣奇怪的疾病,很多人沒有辦法得到好的治療,她就設立了免費的診所,讓人在這裡可以得到好的檢查跟治療。1961年,當她想起了之前所看見的:原住民地區沒有很好的接生設備,很多的原住民婦女,不是難產而死,就是孩子生不下來,於是她就到了各地蓋了原住民的產院,從那時候開始,很多原住民的婦女可以很順利的生產,為此,她內心感到欣慰,因為上帝的孩子可以順利地出生。不僅如此,她還在各地建立了職業訓練所,又寫信,回到加拿大和美國去募款,協助教堂的建立。這些都是在她中年的時期為台灣所做的,上帝放了這樣的心志-她自己要成為宣教士,做上帝要她做的事。1967年,當她邁入66歲,在我們想可以退休的時候,上帝放在她裡面的那份desire和心志並沒有停止,雖然這時候孫雅各牧師已經過世了,可是她想起孫雅各牧師告訴過她一個異象: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我們差派原住民的牧師成為宣教士,去到南洋的地方,跟南洋的土著傳福音?她就開始為這個異象禱告,那個desire 在她心裡面萌芽,隔年1968年的11月,她差派了4位原住民的牧師去馬來西亞,對土著區的人傳教,隔後了兩年,又再派了8位的宣教士出去,這可是台灣歷史上,首次有原住民牧師成為宣教士去到南洋與印尼等地,向當地的土著傳福音,過去是別人對我們傳福音,如今我們也有能力,儘管原住民的牧者,我們或許會覺得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可是在孫理蓮、孫雅各牧師的眼裡,他們是上帝的僕人,他們有上帝的呼召,上帝的旨意運行在他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會發現在孫理蓮宣教士的生命裡面,年輕的時候,她可以服侍上帝;中年的時候,她可以為主做更大的事工;到晚年的時候,上帝依然使用她,並且成就更大的工,這是很美的。這對傳教士夫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異象,就是要去到最需要的地方,然而,上帝也擺放另一個心志在孫理蓮傳教士的心中:上帝呼召她,要她在弱勢的群體當中,成就上帝愛人、充滿恩典的工作。此外,我們在這個婦人身上看見另一個心志,無論在她年輕,在她中年,在她年老的時候。
        當我們提到「另一個心志」,很快地,你們會想起一個人,就是迦勒,民數記二十四章24節說:「惟獨我僕人迦勒,因為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近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14:24),這是上帝在對他的僕人說的話,上帝對他的僕人有一個評論,對這人的生命下了一個註解,對他這個人有一個看法:這是「我的僕人」,他的名字叫迦勒,他「另有一個心志」,這個心志就是「專一跟從」我,接著上帝就應許他,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多麼美好的一件事,迦勒在上帝眼裡,有另一個心志,專一跟從上帝,因此,上帝就把應許與祝福賞賜給他。到底什麼是另一個心志?
        在原文裡面,心志有「ha」,是氣,是風,是靈。在英文的翻譯當中,有三種翻譯:「another spirit」(KJV, ASV)、「different spirit」(NIV, NRSV),以及Holy Bible裡面的「different attitude」。我們可以說,我們有固定習慣的生活型態,可是上帝在我們裡面擺放「another sprirt」,另一種屬靈生命;或是,上帝擺放了與眾不同的生命(different spirit)於我們之中;又或者說是一種「不同的生命態度」,儘管日子每天過,但我們可以過不一樣的生命型態,活出不一樣的生命。孫理蓮,她是一個宣教士的太太,可是上帝給她another spirit,different spirit在她裡面,立志成為一個「太太宣教士」,雖然是跟著她的先生來到台灣,可是同時完成上帝對她的呼召,在台灣,她找到她自己的使命。
Ⅱ、誰是迦勒
        然而,關於迦勒,讓我們更多的了解他:
    1. 以色列人的族長窺與探迦南的探子
        迦勒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狗」,一個是「小獅子」,神學家說,若意為「狗」,則此名代表「忠誠」、「信實」,若是「小獅子」,則意涵此人「勇猛」、「威勇」,然而,不管是忠誠、信實還是威勇,這個名字在迦勒的生命裡面,帶給了他祝福。迦勒出生的年代在以色列百姓出埃及要進入迦南地的時期,換句話說,迦勒生長在埃及地為奴的時候,然後隨之經歷摩西帶領百姓走出埃及,也經過了曠野,甚至也見到了要進入的迦南地,迦勒就是生在這個時代的人。「探子事件」是發生在以色列百姓將進入迦南地前,當他們抵達「加抵斯巴尼亞」,上帝告訴摩西說:「你要派人去看那我應許的迦南地,從十二個支派當中各選一個首領,打發他們去」,這些人就是以色列的各族長,聖經當中列了一串族長的名字,其中就提到:「耶孚尼的兒子迦勒」「耶和華曉喻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們每支派中,要打發一個人,都要作首領的』。摩西就照耶和華的吩咐,從巴蘭的曠野打發他們去,他們都是以色列人的族長。」(民13:1-3),這是第一次,我們在聖經裡面讀到的迦勒的名字,當時,他已是不惑之年,換句話說,在四十歲以前,他是生活在埃及,過著為奴的生活,在此聖經介紹他是猶大的族長,是以色列的族長,雖然不知道四十年前,青年時期的他為人如何,但要在一個族裡擔任一方領袖,他勢必受過訓練、有紀律,是堪為是典範的,如此才能成為族長,成為領袖,不僅如此,他被委予重任,在百萬人當中,成為十二個看迦南地的探子之一。
    2. 報喜訊的安慰者
        當這十二個探子被差派出去,勘查完四十天後,返回向大家回報的時,十個說:「不好,那裏的人長得很高大,城牆很堅固,我們就像蚱蜢一樣,會被他們吃掉,太恐怖了,我們速速逃跑吧,趕緊回到埃及地吧」,可是迦勒跟約書亞有不一樣的看法,迦勒看到百姓聽完這十個人的報告後非常的驚慌,於是,迦勒告訴摩西和百姓說:「沒有,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必然可以得勝」「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慰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接著他說:「我們看的那地是極美的地,而且是上帝要領我們進去的地,是上帝要賜給我們的地,千萬不要背叛耶和華,要記住上帝所說的話」並且接著他連續兩次說:「不要怕」「因為有耶和華同在,不要怕那個城牆高大,不要怕那個巨人威武,因為耶和華與我們同在。」「我們所窺探的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蔽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4:7-9),你是否發現,一個領袖除了有領導能力以外,上帝還給他一個特質:他會報好信息,口裡會說好話,他會安慰人,在百姓在聽了十個探子說的話,極其驚慌,急著要逃跑的時候,他用安慰話,來安慰這些百姓並且充滿著信心。
    3. 跟隨神的見證者
        迦勒同時也是跟隨上帝的見證者,他自己這麼說:「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上帝」(書14:8),你會怎麼說你自己,你怎麼看你自己,你會如何定義自己?迦勒說:「我是一個跟從上帝的人」,那麼,我們呢?我們會這樣看我們的生命嗎?對迦勒來說「我是跟隨上帝的,所以我一生見證跟隨上帝,在我的生命裡,你們看到的皆是跟隨上帝的印證。」,但是自己說不算,事實上,別人也是這麼看他的,摩西說:「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上帝。」(書14:9),迦勒這個人,不僅活出,清楚知道自己的作為與生命經歷乃是跟隨上帝的,除此之外,言行一致,旁人都看得見,足以作證。可見不是只有在裡面宣告,他也行諸於外。你看他所說的話,都是正面積極的話,是鼓勵安慰的話,是不同於其他人說的話,這些,不僅他自己知道,別人也成為他的見證,更寶貴的是,連上帝都這麼說:「…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因為他專心跟從我。」(申1:36),自我認定,旁人見證,更得上帝讚美。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的眼目觀看全地,他看見迦勒這個人從裡到外一致,是活出並見證上帝的人。保羅這樣講:「我們向你們信主的人,是何等聖潔公義、無可指摘,有你們作見證,也有上帝作見證。」(帖前2:10),保羅在談論自己的時候,也說過,他的生命經過歷練之後,結出美好的果子,然後他說:「上帝為我作見證。」,反思自己,在我們的生命裡,我是怎麼看待自己?我要如何活出這樣的生命?別人如何提醒我?上帝會怎麼看我們?迦勒,無論從上帝,從人,他都是見證跟隨上帝的人。
    4. 進入迦南的元老
        迦納,因著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惟有他跟約書亞進入迦南地,「…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因為他專心跟從我。」(申1:36)。
III、去得那地
         迦勒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這十二個探子進入迦南地,看到的都一樣:高大的城牆,巨大的巨人,豐富的果園,可是回報的時候,描述的卻完全不一樣,有十個探子形容那地的恐怖,擔憂無法戰勝敵人,堅信自己不可能進入那地。然而,迦勒說:「我們立刻上去,因為我們一定能夠得勝」,到底是什麼讓迦勒能夠看到不同於那十個人的景色?難道那十個人眼睛都花了嗎?這其實與他了解自己,以及他所領受的使命很有關係:
    1. 探子的使命
        第一個,他被呼召成為一個探子要去看那地,上帝怎麼說?上帝告訴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們每支派要打發一個人,都要作首領的。」(民13:2),這裡上帝講地很清楚「打發人去到那地」,「那地」便是「迦南地」,是「我所賜給你們的」,在迦勒的裡面,對他來說,他聽到的是這個,那地不是我去「偷看」,那地是上帝已經說了要賜給我的,換句話說,對迦勒來講,我現在不是要去偷看,而是去查看,因為那地是將來我要居住的所在。就如同我們現在蓋教堂一樣,我們的禮拜堂現在正在蓋,我們四五百位的弟兄姊妹,沒有人會天天在那裡看,可是我們教會有長老,有特助,有牧師,這些人會去看,當他們去看的時候,不用偷偷地觀察,因為那是我們蓋的,將來我們要回去那裏敬拜神,所以我們可以大方的進去看,我們進去裡面看,不管工人有多健壯,有多少的工人在那裡,他們多會粉刷牆壁,我都不用怕,因為將來是我要在裡面生活的。對迦勒來說,他不是去偷看,「窺探」在原文的意思裡有「去察看、去察視」的意思,不是偷看,不是去看一個陌生的地方,而是去查看上帝應許帝要給我的那地。對迦勒來說,他是以主人的身分去看,正如上帝自己所說:「你曉喻以色列說:你們到了我所賜給你們居住的地方。」(民15:2),所以迦勒的使命不是「畏縮地去偷看」,而是大大方方地去看,要去看上帝所要賜的迦南地;並且摩西吩咐他們:「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處是好是歹,所住之處是營盤是堅城。又要看那地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民13:17-20),在迦勒的裡面,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跟任務-「那是上帝所要賜給我們的」,所以他就去。
    2. 不同的見解
         同樣的情形當我們裡面戴上不一樣的眼鏡,看法就不一樣,因此迦勒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解讀。相同地,在我們的人生旅途當中,我們如何解讀所經歷的這一切:金融風暴、日本地震…,當全球頻頻經歷大災難後,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是上帝的咒詛?是世界末日來?還是這是上帝給我們機會,好讓我們積極地跟家人與朋友傳福音?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思考,當我們人類拼命建造這些所謂的好的核能電廠的時候,是真的好嗎?迦勒戴上的是上帝告訴他-「迦南是他的應許」的眼鏡,是上帝應許、同在的眼鏡,所以他看得完全不一樣,那十個探子,畏縮地去看,我們不知道他們戴上的是什麼樣的眼鏡,但是那肯定不是「上帝的應許」的眼鏡。十個探子是看那些巨人,環境的艱鉅,然後說自己像蚱蜢,他們這麼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4:7-9),其實亞衲族的人並沒有對探子作不同解釋,可是當他們裡面的思維不一樣時,看法就不一樣,儘著眼於自己的渺小與困境,然後認為別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可是迦勒他不一樣,他裡面帶著上帝的應許與祝福-這是迦南美地,是極美的地方,而且上帝會領我們進去,把那地賜給我們,是流奶與蜜的地方,不用怕,儘管敵人高大,他們才是我們的食物,而且他們的神離開他們了,不過我們的上帝與我們同在,所以不用害怕。「我們所窺探的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蔽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4:7-9),這樣不一樣的眼光帶來不一樣的解讀,懇求上帝幫助我們在看許多事情的時候,有不一樣的眼鏡來看,來解讀-是正確的解讀,且是在耶穌基督裡面的解讀,是帶著上帝的應許的解讀,在上帝話語裡面的解讀,從下表可以看出兩種眼光的差距有多大:
        一個是仰望上帝,一個是定睛於巨人;一個是抓住上帝的應許,一個是順應環境;巨人很大,可是無法跟上帝相比,但是怯懦之人卻看自己像是蚱蜢成為別人的食物;可是就迦勒來看,敵人才是食物。不同的解讀,不同的見解,最後帶來不同的影響力,十個探子影響了整個以色列人,顯而易見地,不論正面與負面的話,其影響力都是深遠的,十個探子的錯誤解讀,不但影響了自己,更影響了整個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人恐懼顫驚,開始抱怨,然後開始想念埃及,他們已經忘記在埃及地所受的苦了,僅僅是因為聽到探子的回報,甚至還沒有親眼看見,他們就害怕了。我們是否也是這樣,都還沒有真正經歷情事,只是聽到了一些狀況我們必須去面對,我們就先怕,忘記了我們有上帝。可是對迦勒來講「去得那地,我們可以得著那地,因為上帝已經說了」-這是迦勒的信心。結果是,他真的進入迦南地。
     3. 迦南或曠野
         在迦南或曠野,那些報惡信的探子,最後都死在瘟疫裡面,不僅如此,那些發怨言的以色列人,上帝說:「你們忘記我的話。探子去四十天,接下來,你們要有四十年在這曠野裡面」,迦勒也要在那曠野行走那四十年,但不一樣的是,上帝說:「惟有約書亞與迦勒依然存活。」,他們沒有死在瘟疫裡面,並且上帝也應許迦勒要跟他子孫得進那地-這成為另一個在迦勒裡面的應許。「摩西打發窺探那地的人回來,報那地的惡信,叫全會眾向摩西發怨言,這些報惡信的人都遭瘟疫,死在耶和華面前。其中惟有嫩的兒子約書亞和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仍然存活。」(民14:36-38),儘管上帝要他們在曠野裡多走四十年,可是在迦勒的裡面又萌發了另一個應許,每一步每一步他都抓住上帝的應許,上帝說:「我要讓你進那地,雖然不是現在。」於是,他就帶著這個應許。約書亞在要進迦南地的時候,也曾經告訴過百姓說:「我們現在要進去迦南地了,那裡面有拜偶像,你們自己選擇,繼續仰望上帝,還是一進去看到他們高大,就拜他們的神,不管你們作的決定是什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耶和華。」,「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亞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以色列百姓同時聽到十個探子的話和約書亞與迦勒的話,可是他們選擇的是聽那十個探子的話。至於我們呢?我們在平常生活到底選擇聽什麼樣的話?
 Ⅳ、給我這地
        四十年曠野經歷,約書亞成為領袖,即將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迦南地,他們過了約旦河,攻打了耶利歌,靠著上帝節節得勝,可是當約書亞漸漸年老,上帝上帝對約書亞說:「可以了,雖然接下來,儘管你還沒有完全得著那地,但是我要你做一件事」,上帝要約書亞做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在取得地之前,先行分地,儘管有違常理,但約書亞順服地進行分地,他就把這些還沒有攻打的地,分給九個半的支派,另外兩支半的已經在約旦河的東邊已先分配,所以,所有的地都分配好了,包括猶大家族。當這些都抽籤分好了以後,迦勒前來,他跟約書亞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書14:12),迦勒等了四十多年,等到了這天,他記得上帝的應許,他來跟約書亞要,約書亞便給他祝福,並且給了他希伯崙,這時候迦勒八十五歲,從他去看迦南地到現在,經過了四十五年,現在八十五歲,是什麼讓他有這樣的信心說:「我要得著那地」?
     1. 不變的信心
         他不變的信心源於這裡-迦勒說:「照耶和華所應許的,使我在這地存活四十五年,期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上帝』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期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書14:9-10),此處經文特別的地方是,迦勒說,以色列人在曠野走了四十年,上帝使他活了四十五年,從曠野到攻打迦南地,這四十五年當中,每個人都在曠野中行走,可是他抱著不一樣的看法,他並不覺得這「只是在走而已」,他說:「上帝使我存活,照著他的應許」,也就是,迦勒他在走的時候,並沒有怨聲載道,沒有說:「我又沒有犯錯,為什麼要被連坐處罰?」,相反地,他的裡面是帶著上帝的應許的-「上帝要把那地賜給我」,所以這四十五年,千年如一日,很快就過了,他帶著「此地我走過了,將來就要得著那地」的想法,他與他人一樣,過著同樣的生活,可是他的生命不一樣,another spirit,一樣都在走曠野,卻總有一個different spirit在他裡面說:「這是上帝的應許」。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每天都在過日子,我們好像跟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路人沒有什麼兩樣,可是有沒有一點的不一樣是,在你我的裡面,我們有一個different spirit,我們有另一個心志,我們不僅是在過日子,更是活在上帝的應許裡面-那便是期待將來那更美好的家鄉。期待在自己的生活裡面,可以經歷上帝,經歷上帝應許我的禱告,經歷上帝給了我向其他人傳福音的機會,經歷上帝如何使用我,好讓我能夠祝福我的同事,祝福家人。我們有沒有一個another sprirt,另一個心志,是上帝使用我在一如平常的生活裡面,我的生命裡面還有另一個another spirit。保羅說:「原來我們所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得;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得是永遠的」(林後4:18),對迦勒來說是這樣,四十年行走於看得見的曠野之中,可是在他的裡面,有一個看不見的永恆的盼望,是上帝與他同在,要賜給他那更美的迦南地。
    2. 健康的身心
        不僅如此,對迦勒來講,在他不同的信念生命在裡面,他且有一個健康的身心。他說:「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書14:10-11)-我不是老態龍鍾,坐在那邊要人來服侍我,正如孫理蓮,她也沒有在66歲之時,對自己說:「夠了,我可以退休了」,他問:「我還可以為上帝做些什麼,什麼是不一樣的生命力在我裡面?」,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生命在我們當中,迦勒說:「我一樣強壯,我那時的力量如何,現在還是如何。」,四十年如一日,上帝昔在、今在、永在,上帝那時候這樣的應許我,帶領我,現在上帝也是如此的帶領我,幫助我。以賽亞書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迦勒需不需要經歷等候?當然要,曠野四十年加上約書亞攻打迦南地,這些年要不要等,當然要等。我們禱告,等候上帝的應許,要不要等?當然要等。我17歲認識上帝,18歲受洗,我等了20年,等到我的家人洗禮,要不要等?當然要等。可是等的時候是怨聲載道嗎?不是,是相信聖經裡面有一句話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聖經裡面還有說:「一個人信主,就全家得救。」,這是上帝說的話,所以在那個等候的過程當中,是上帝使我們重新得力,期間會看到巨人與高牆,會看到困難,可是再回頭看,是等候耶和華要重新得力,使我們奔跑不困倦,行走不疲乏,所以,奔跑不困倦並不意指奔跑毫不疲憊,而是在我們困倦的時候能夠重新得力,是行走的時候,上帝使我們力上加力,恩上加恩,是在等候的過程中,上帝的應許在我們裡面的盼望。
    3. 求勝的雄心
        不僅如此,迦勒還有求勝的雄心,他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山地給我;那裏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14:12)-我不僅四十年前說要得那地,我四十年後依然要說「給我那地」,即使那裏有高大亞衲族人、城牆,但是耶和華與我同在,我就可以把他們趕出去。他有這樣的信心,我們呢?其實我們都有困難,對迦勒來說有年紀上的困難,以及亞衲族人和高大城牆這些困難,而且這些就在眼前,是可看見的,可想像的,這對我們來說,就像我們有主觀的限制,迦勒可能是年紀體力的限制,我們呢?我們對於上帝要給我們的應許,要差遣我們的呼召,我們有沒有一些主觀的限制?是年紀?是經驗?是家人的攔阻?還是我們自我的想像?還是過去挫敗的經驗?這些主觀的限制,會影響我們;也會有客觀的環境,對迦勒而言,客觀的環境是高城巨人,如何去攻打那樣厚的城牆,要如何戰勝那些巨人?重點在於「我們怎麼看」-不是我們眼睛所看見的,而是我們以什麼眼鏡去看所見的。
        有一個美國教授在他的黑板上大大的寫下12個字:GODSISNOWHERE,然後問學生:「你看到什麼?」,「GOD IS NO WHOERE」或是「GOD IS NOW HERE」,當那個教授這樣寫的時候,有學生看到前者-上帝不在任何地方,有學生看到後者-上帝在這裡,同樣都是這十二個字,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景物,我們怎麼看,我們是看到「NO WHERE」(沒有在任何地方),還是「NOW HERE」(現在就在這裡),對那十個探子來講,是NO WHERE,對迦勒來說,是NOW HERE,上帝在這裡,上帝與我們同在,所以,向前走,去得那地;所以,四十多年後,依然有信心說,給我那地。迦勒說:「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14:12),除了他以外,大衛也有這樣的信心,他對非利士人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撒上17:45),神與我同在,盡管前方敵人高大。對迦勒來說,他看的是上帝與我同在。所以,最後我們看到的是,在約書亞記後面短短的記載:「約書亞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將猶大人中的一段地,就是基列.亞巴(希伯崙),分給耶孚尼的兒子迦勒。迦勒就是從那裏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書14:12),迦勒把非常高大且強悍的三個族長趕了出去,憑著的是「GOD IS NOW HERE」。其實不是我們看見什麼(It’ is not what you see, it is how you see.),而是我們怎麼看;不是GOD IS NO WHERE,而是GOD IS NOW HERE,上帝在我們的生命裡面。
 V、結語:另一種人生 It is not what I see, it is how I see.
        對迦勒而言,「去吧,得那地」,多年後,他依然有信心的說,「給我這地」,這中間經歷了四十五年,很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了,四十歲以前,他從埃及到曠野,經歷了四十多年,又從曠野走到了迦南,人事全非,環境不同,他跟隨的人也改變了,一開始,跟著摩西走出埃及,後來跟著約書亞進入迦南,跟隨的人也改變了,他所經歷的事情也改變了:年輕的時候在埃及為奴,中年的時候在曠野行走,到老年的時候經歷了流浪與征戰。環境會改變,你跟隨的人會改變,你經歷的事情會不同,你的年歲也不同,可是有一個不變,上帝的恩典與應許永遠不改變,人會改變,但上帝的恩典與應許永遠不改變。
        此外,迦勒對上帝的心志與依靠,是我們所要學習的,迦勒說:「去那地吧,我們定要得勝!」對迦勒來說那是上帝應許的地,對我們呢?那個「那地」是哪裡?我在準備這個講道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青田社區,這是上帝要給我們教會的「那地」嗎?每當我想起我們教會旁邊的這些鄰居,我們裡面想到的是那個曾經站在我們教會門口怒罵我們的婦人嗎?還是我們想到的是,那是上帝要我們得到的青田美地?我們教會為什麼要蓋得這麼高大華美,只是為了讓我們舒服地在那裡敬拜上帝嗎?我想不是,我想是上帝要我們像迦勒一樣:「去得那地吧!」,我們教會在那裡,明年我們進駐的時候,我們要得著青田社區,這是我們的信心,雖然我們看到有巨人,雖然我們好像看到銅牆鐵壁,要敲個門進去傳福音,有它的困難,可是我們的上帝大過那裏,GOD IS NOW HERE,不是我看到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看。上帝讓我們的教會設立在社區當中,就是要我們成為光,成為鹽,我們有一份福音的責任,就像馬偕說的:「濁水溪以北是我的福音宣教區」我們可以這樣說嗎?大安區!我們可以這樣說嗎?青田社區!對於我們自己呢?在我年輕的時候,去得「那地」,指的是我的家,我是家裡第一個信主的,對我來說,那是我的迦南美地,我要看到有一天我要跟我的家人一起敬拜讚美上帝,你知道嗎?兩年前,經過了二十年,我們全家,包括第二代,我們一起敬拜讚美上帝,我的父親是坐著穩如泰山不動的人,在我們敬拜的時候,他流下眼淚,他舉起雙手敬拜上帝,那是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等候,終於,我進去了那個迦南地了,那是我的一個小小的迦南地,現在對我而言,肯亞、泰國也許會是我的迦南地,對你們呢?你們的家庭,會不會是你的迦南地?你的職場,你的同事;你的婚中,這段關係會不會就是你的迦南地,我們有沒有可能說:「去得那地吧!」,並且經過一些時候的等候,能夠說:「給我那地吧!因為上帝要給我們了。」,願我們青年、中年、老年的時候,擁有上帝給我們another spirit,不是過日子而已,上帝對我們的生命有一個更高的期待,上帝既呼召我們,就會給我們力量,並且與我們同在。迦勒還是在曠野走了四十年,但是他不認為他走在「曠野」,他說:「上帝使我存活,活在他的應許裡面」。
         親愛的弟兄姊妹,也讓我們活在上帝的應許裡面,我想不僅是another spirit而已,更是另一種人生。當我們認識上帝的時候,上帝要給我們的是另外一種人生,一個不同的人生,就像Holy Bible裡面說「another attitude」,我們要活出一個不同的生命型態,不同的人生的態度,這是上帝給我們的。年老對孫理連來說不是問題,依然為主做工,張平宜她本來是希望成為有名的記者,但是當她去到了四川,看到了痲瘋病的孩子的時候,就如孫理蓮說:「看到困苦的孩子,就再也離不開了」,十一年過去,她在那個痲瘋村中為孩子蓋學校,去跟政府要水、要地,要身分證,你可以想像嗎?五十多年來,在一個地方,住著一群沒有身分的人,可是上帝卻帶了一個台灣的女子去到了中國四川,成為痲瘋村的台灣媽媽。有人遠從美國到台灣來做我們的阿嬤,上帝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上帝也要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做不同的事,那這個空格,特別留給你!你覺得呢?你的迦南美地在哪?你要怎麼寫下上帝在你生命裡的另一個註記?


禱告:
         對迦勒來說,的確有限制存在,有主觀的限制,有客觀的限制,我們恐怕也有,好不好,我們今天也跟上帝說,即使有這些,但是我有上帝你,所以我會有不一樣的看見。上帝的應許能給我們新的眼光,讓我們得以重新來看,重新來詮釋,GOD IS NOW HERE,因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可以得著那地,並且可以說,給我這地。
         天父我們謝謝你,雖然天地都在變動,但主你的應許慈愛永不改變,你是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上帝你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上帝你是那當我們呼求你的時候,你就垂聽我們禱告,憐恤我們的上帝,上帝你說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寶座前,我們就可以蒙憐恤,得恩惠,主阿,我們就是你所應許的那人,主幫助我們有這樣的看見,主,我們有不同的那地,求你賜給我們信心去到那地,主幫助我們在這個等候、經歷的過程裡面,可能有巨人和高牆,但是主你與我們同在,我們就不害怕,主阿謝謝你,求你幫助我們,賜給我們another spirit,並給我們different attitude,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感謝主,幫助我們,我們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 (三十六):舊約禱告(十六)(OT Prayer.16)亞當(Adam)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三十六):舊約禱告(十六)(OT Prayer.16) 亞當(Adam)
時間:二0一一年四月三日
經文:創世記三章8-13節

 影片

I.引言:Now is the cool of the day
       請問,禱告是自己一個人唸唸有詞,還是跟上帝講話?聖經記載,第一個跟上帝講話的就是亞當,他禱告的內容是什麼?這是我們今日要學的主題。
       亞當跟上帝講話,是在什麼時候?在天起涼風的時候。在哪裡?在花園裡。上帝在做什麼?在散步。有人把這個情境、背景拿來做一首詩歌。
        這位女士,名叫Jean Ritchie (1922~),目前80幾歲了,她是肯塔基州高山上挖礦工人家庭裡一個很普通的女子。她唱的就是家鄉的歌,想不到那歌有很多人喜歡。她有一種很特殊的唱法,通常不用樂器,如果有的話也是她家鄉的樂器,叫做阿巴拉契亞洋琴(Appalachain Dulcimer),一般市面上買不到的。
My Lord, he said unto me   我主他對我述說
Do you like my garden so fair   你喜歡我花園美麗
You may live in this garden   你可住在這花園
If you`ll keep the grasses green   你讓他綠草如茵
And I`ll return in the cool of the day   天起涼風時我就會回來
Now is the cool of the day(X2)  現在天起了涼風(X2)
O this earth is a garden, the garden of my Lord   喔地球是個花園我上主的花園
And he walks in his garden   他在花園裡行走
In the cool of the day     天起涼風的時候
      這是她寫的詩,唱的時候這句”And he walks in the garden, In the cool of the day”其中walk跟cool這兩個字的音特別拉長,似乎表達出上帝在天氣很涼的時候,不慌不忙的在花園裡散步。在那裏祂跟人第一次的對話,也是人類的第一個禱告。我找到另外一個人把整首歌唱出來的,他叫Tim Eriksen,「光頭戴耳環的音樂教授」(,Shaven Head Ear Ringed Music Professor)。他用一種類似我們鈴鼓的特別樂器來伴奏,坐在小溪旁的樹蔭底下唱,特別有味道,後來這首歌廣為環保人士所使用。
Now is the Cool of The Day     現在天起了涼風
O My Lord, he said unto me     喔我主他對我述說
Do you like my garden so fair     你喜歡我花園美麗
You may live in this garden     你可住在這花園
If you`ll keep the grasses green    你讓他綠草如茵
And I`ll return in the cool of the day    天起涼風時我就會回來 Now is the cool of the day(X2)     現在天起了涼風(X2) O the earth is a garden, the garden of my Lord     喔地球是個花園我上主的花園 And he walks in his garden     他在花園裡行走 In the cool of the day    天起涼風的時候 O My Lord, he said unto me     喔主他對我述說 Do you like my garden so pure     你喜歡我花園純潔 You may live in this garden     你可住在這花園 If you`ll keep the waters clean     你讓他流水清淨 O My Lord, he said unto me      喔主他對我述說 Do you like my pastures so green    你喜歡我綠草如茵 You may live in this garden    你可住在這花園 If you will feed my lamb     你餵養我小羊 II.伊甸園的邂逅(The Encounter in Eden)        在伊甸園裡第一個禱告,是在花園裡、天起涼風的時候,上帝散步的來與亞當夏娃作第一次的對話。就好像一個爸爸工作了一天、在太陽下山後,慢慢的走回家,問他的孩子說:「孩子你在哪裡?」孩子卻藏起來了,因為做錯事情。 1.天起涼風的時候        天起涼風的時候,你有沒有聽到風的聲音?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天起涼風?應是傍晚和清晨、太陽沒有很大的時候。但是聖經說的天起涼風,到底是清晨還是傍晚,沒有明講,所以神學家就有兩種說法。大部分的神學家認為是傍晚,是經過一天的工作後,要回家休息時;另一些則認為是清晨,太陽還沒出來時,加爾文就認為是清晨。雅歌寫到:「我的良人哪,求你等到天起涼風、日影飛去的時候,你要轉回好像羚羊,或像小鹿在比特山上。」(歌2:17)日影飛去的時候,是下午還是早上?通常以為是下午。這是中文翻譯的問題,原文沒有「日」,而是When the shadow fly away,所以這個shadow可能是晚上的shadow,就是當太陽一起來,晚上的黑影跑掉的時候。我看來看去發現沒有答案,因為shadow究竟是日影還是月影會產生不一樣的說法,我想這不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不會是半夜、黑夜的時候。上帝在涼爽的時候來找亞當,不像是要抓人似的跑來,而是慢慢的走來。整個禱告的背景是在天氣涼爽、不匆忙、也不是太陽很大或是黑夜裡,乃是有亮光又很清爽、舒適、要散步或要聊天的時候。 2.上帝在園中行走         上帝在那時來跟亞當夏娃講話,是因亞當夏娃有問題必須處理,而且連續三次都是問句,讓他們可以回答。上帝說:「你在哪裡?是誰告訴你你沒有穿衣服?你有吃那個水果嗎?」亞當可以選擇要怎麼回答上帝。本來亞當夏娃在散步,因為耶和華在園中行走而聽到聲音。耶和華為什麼要在園中行走?因為祂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林後6:16)。 3.聽見上帝的聲音        因為做錯事情,亞當夏娃聽見上帝聲音時的反應是害怕。就像小孩子在爸爸回來時,不是趕快跑出去迎接,而是躲起來,「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身體戰兢,嘴唇發顫……」(哈3:16)。 4.藏在園裡的樹木        接著他們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將來耶穌再來的時候,不論是國王、將軍、有錢人或壯士,都會躲起來,「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巖石穴裡……躲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啟6:15~16)因為上帝再來,每一個人都要向他交代,那時人們的反應將與亞當夏娃的反應完全一樣,就是能躲就躲,不要見耶和華的面。 5.躲避耶和華的面        可是沒有一個人能躲得了神,因為祂是耶和華,全宇宙都在祂眼前,大衛說:「我往哪裡去躲避祢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祢的面?」(詩139:7) III.伊甸園的對話(The Dialogue in Eden) 1.上帝呼喚那人        在這樣的處境下,上帝講話了,上帝沒有直接指責他,上帝是叫那個人。在上帝出聲音叫那個人的時候,祂是要幫他解決困難,不是要對付他。聖經上說:「我呼喚的時候,為何無人答應呢?我的膀臂豈是縮短、不能救贖嗎?我豈無拯救之力嗎?」(賽50:2)所以耶和華呼喚我們,是為了幫我們處理已經搞砸的事情,祂說:「我要救贖、拯救你,為何你不回答呢?」 2.神問你在哪裡       上帝的第一個問題:”Where are you?”這不是問你在地球上的哪裡,問的是關係上的位置(relational location),祂要亞當面對的是「你跟上帝、夏娃、魔鬼的關係是站在哪裡?你和我的關係變了嗎?你為什麼會躲起來?」所以第一個問句,要亞當面對他跟神的關係。「又有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鍊把他們永遠居留在黑暗裡,等候大日的審判。」(猶1:6) 我們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上帝造亞當,要他在伊甸園看守管理,結果他沒有看好,反而去聽一隻蛇的話,悖逆神的話,他失去了跟神的關係,上帝給亞當機會回答。 3.聽見我就害怕        亞當沒有回答「我跟祢的關係在哪裡」,他的回答是:「我在園中聽見祢的聲音,就害怕……」,他回答的是他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回答他在哪裡。有些人害怕的時候是來耶和華這裡尋求依靠;「你們敬畏耶和華的,要倚靠耶和華!他是你們的幫助和你們的盾牌。」(詩115:11) ,聖經又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但亞當的反應跟這個相反,怕就躲起來。因著害怕躲藏,不敢面對反而使他離開父親,得不著父親的幫助,來處理這些問題。 4.赤身我就躲藏        亞當說:「我沒有穿衣服,所以躲起來。」這句話讓自己洩了底,因為亞當從一開始就沒有穿衣服,現在他卻對自己的赤身感到羞恥。亞當的問題不是在他有沒有穿衣服,而是他覺得沒有穿衣服不好。但他又沒說因為吃了果子,只說:「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其實藏在樹裡沒有用,聖經啟示錄說,我們要從神那邊得到白衣服,把赤身包起來就不會羞恥了,「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啟3:18) 5.誰告訴你赤身        這下上帝就逮到了。第二個問題:誰跟你說你沒有穿衣服的?其實沒有人告訴他,是他自己發現的。上帝要讓亞當間接的承認吃了那禁果,可是上帝沒有一下子就問到問題的核心,而亞當也不直接回答。事實上,人在上帝面前無法隱藏,「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詩90:8)祂要我們向祂認罪,可惜亞當沒有認罪。 6.你是否吃禁果        上帝最後就問:你是否吃禁果?你吃了嗎?不然你怎麼會知道你沒有穿衣服呢?這也是亞當有機會坦承說「我吃了」的時刻,這叫作認罪。因為罪要得到赦免必須要認罪,上帝要審判人都會給這個機會。記不記得該隱把亞伯殺掉後,上帝也先問他:「你弟弟在哪裡?」該隱只要承認因一時生氣打死他就可以了,可是他回答:「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創4:9)上帝一直都是給每個人機會去面對問題。 7.你賜女人給我        神用問的方法讓亞當可以回答,亞當卻怪罪於神創造給他的女人,開始反擊,「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已經變成以「同居的女人」來形容。神學家說:本來亞當夏娃吃了禁果是想要爬到跟上帝一樣的位置,但卻發現不能「如神」,便把神拉下來「如人」一樣,我會犯錯祢也會犯錯,想用控告神來處理事情。約伯比較聰明,無論如何生氣,絕不批評神,「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也不妄評神。」(伯1:22) 8.她把果子給我       接著怪罪於夏娃把果子給他,「他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要夏娃負責。其實這句話有問題,上帝曾對亞當說不可吃,當夏娃叫他吃時,他就聽老婆的話,而不聽上帝的話。彼得、約翰比較聰明,「……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徒4:19)有人說這是第一個偶像,將人說的話看得比神重要,就是人比上帝還高,夏娃變成亞當的偶像,因為他聽夏娃的話而不是聽上帝的話。很多犯罪者都想把責任歸咎給家庭背景、環境因素……這就與亞當一樣。其實亞當在最後一句有認罪說:我就吃了。所以他有得到赦免,現在上帝給夏娃機會了。 9.你做了什麼事        上帝問夏娃說:你做了什麼事?她和蛇聊天、吃了水果,還給她老公吃。但是夏娃只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沒有承認給她老公吃,算是避重就輕。不過夏娃還是有認罪,但只認一半。浪子就比較好一點,「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15:18)認罪有兩個對象,一個是上帝,一個是周圍的人。當我們做不對的事情,受傷的不只上帝,特別愛我們的人,常常會因為我們做了這個決定而受到傷害。我們認錯應該兩者都認。 10.那蛇引誘了我        夏娃就學亞當的樣子,指著那頭蛇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但夏娃沒有像亞當一樣怪罪上帝創造了蛇。如果要責怪,所有的罪都可以怪到上帝,因為神創造萬物。但是神不買帳,因為選擇權在你身上,所以你要負責,雖然有引誘、試探,可是並不代表你非那樣做不可。「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你有選擇就要負責,不管還有多少因素影響你的決定,你都可以跟上帝講,但是最後不得不跟神說:「那是我的選擇」,你必須在神面前負責,這就是人的尊嚴,也是未來要面對神的審判。在這個故事中,神原不是要來審判,而是要給亞當夏娃一個機會,認錯然後得到赦免。所以祂選擇天起涼風、很輕柔的時候來跟他們對話,最後他們雖然有承認,可是卻經過這樣的過程。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禱告是朋友間的對話        在天起涼風、散步的情況下,神對人講話,如果這是個禱告,那應該是人跟神之間的一個很輕鬆的聊天、講話。耶和華每一天天起涼風時,就來跟亞當夏娃聊天,今天不一樣,他們兩個躲起來了,不像一個孩子正常的反應,所以上帝才問「你在哪裡」。禱告應該是好朋友間或是父子之間親近的對話,「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33:11) 耶穌快要被賣的最後一個晚上,他和他的學生說:「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15:15) 2.上帝主動向我們說話        禱告的開始者不是我們,是上帝。不是人跑去和上帝講話,而是上帝來找人,說:「你在哪裡?」所以禱告的起始者,不是我們。就好像小撒母耳,上帝來跟他說:「撒母耳阿!撒母耳阿!」開始一個對話,撒母耳說:「請說,僕人敬聽。」(撒上3:10)在啟示錄,聖靈也說,你們有兩個耳朵的,要好好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2:17)我自己覺得神也常常在晚上的時候對我們說話。天起涼風的時候、在你休息的時候,神在你心裡面講話,你有聽到嗎?今天是不是做了什麼事不對?有沒有傷到誰的心?你會注意聽嗎?有時候神會藉著你周圍的人來跟你說話,你願意回應他嗎?大衛王做那麼大的錯事,神是藉著拿單來對他說話,大衛王有回應。 3.願意面對自己的處境        神會給我們機會、問我們問題,我們肯回答嗎?神給亞當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在哪裡?你的處境如何?要知道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充滿罪惡淫亂的世界,「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可8:38a)有時候是我們把自己搞成被罪惡所綑綁,「我看出你正在苦膽之中,被罪惡捆綁。」(徒8:23)不管是內心的綑綁或是外在的引誘,我們都要了解,要知道自己站在哪邊,你才會警醒、小心,否則不小心就被撒但引誘了。 4.赤身披戴主耶穌基督        不幸做錯了事情,有羞愧的時候,不是自己想辦法拿樹葉解決,是需要有犧牲者。所以上帝就為他們殺一隻動物,把皮做成衣服給他們穿(創3:21),我相信那一次上帝原諒了他們,並且幫他們處理問題。在信仰裡面,這個動物的皮,可說是耶穌基督為我們犧牲生命,所以我們要受洗。受洗的意義就是我們願意把耶穌基督穿在我們身上,來遮蔽我們犯罪的羞恥,「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3:27)。 5.坦然認錯不卸責推拖        最後我要講的是應該學習大衛王,而不要像亞當夏娃一樣。要坦誠的來到神的面前認錯,不要卸責推拖。愚昧人會抱怨耶和華,「人的愚昧傾敗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華。」(箴19:3) 聰明人就坦白承認,大衛說:「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詩32:5) V.結論:大衛王的認罪禱告(詩51) 詩篇51篇是大衛王的認罪禱告,我們一起來看一首詩歌:「為我造清潔的心」 Create In Me A New Heart
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
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祢的面
不要從我收回祢的聖靈
求祢使我仍得救恩之樂
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
求祢使我得聽歡喜快樂的聲音
使壓傷的骨頭可以踴躍
神阿 祢是拯救我的上帝
我的舌頭要高唱祢的公義
憂傷痛悔的心祢不輕看
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這是人類的第一個禱告,是伊甸園裡,天起涼風的時候,神在那邊散步,要人面對自己做錯的事情,給人機會可以回頭。我相信我們在一生當中會做錯事情,上帝也知道,上帝在很安靜、輕柔的環境底下來問你說你在哪裡?你是否做了我跟你說不要做的事情嗎?我們每天是否願意留點時間,讓自己安靜在上帝面前,來決定自己要怎麼回答。亞當夏娃最後是有認罪,可是我覺得大衛王更好,他說:憂傷痛悔的心上帝祢不輕看,求祢不要離棄我,求祢不要把聖靈拿走,讓我可以常常到祢的面前來。

禱告
天父我們謝謝祢,亞當夏娃做錯事情以後,是祢來找他們,天起涼風的時候,祢到伊甸園中行走。在那樣的處境、那樣輕柔的情境底下,祢給亞當夏娃機會,輕輕的問他們,讓他們面對自己的錯誤。求主也幫助我們,讓我們學會到祢面前來,抓住祢的恩典,祈求祢的饒恕,得到祢的赦免,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三十五):主禱文(二十)(Lord Prayer.20)最後禱告(Last Prayer)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三十五):主禱文(二十)(Lord Prayer.20) 最後禱告(Last Prayer)
時間:二0一一年三月廿七日
經文:路加福音廿三章44-47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
MP3:[][]

Ⅰ.引言: 十架上的七言
        我想倘若人將要離開世界的時候,也能像耶穌講的最後一句話:「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這樣禱告,會是很棒的一件事,這表示死亡不是結束,靈魂终必有歸宿。我們從耶穌最後禱告的這句話,可以學到什麼功課呢?
我們來看梅爾吉伯遜如何在電影受難記裡,將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的七句話給演出來:
字幕:「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 53:5)
十架底下的不信者對耶穌說:「你說你可以拆毀聖殿,三天內可以重建,你卻無法從十字架上下來。」隨即又轉向旁人說:「他如果是彌賽亞,我說請他從十字架上下來,讓我們可以看見而相信。」
耶穌:「父阿!赦免他們…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23:34)
耶穌旁邊被釘的一個罪犯:「我犯罪…我所受的懲罰是公義的,你譴責我是有理的。我只懇求你記念我。主阿!…當你進入你的國度。」
耶穌:「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今天你要與我在一起,在樂園裡。」(路23:43)
耶穌望向十架下的母親與約翰:「母親,看妳的兒子。兒子,看你的母親。」(約19:26-27)
耶穌:「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何離棄我?」(太27:46)
耶穌:「我渴了。」(約19:28)
耶穌:「成了。」(約19:30)
耶穌:「父阿!交在你的手裡…我把…我的靈魂。」(路23:46)
字幕:「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3:16)
其實耶穌死之前,不只說了這七句話,還發生一些事情。
Ⅱ.耶穌去世的景像(The Death Scene of Jesus)
1.十字架上留下七句話
   耶穌在早上九點被釘上十字架,從九點到正午,耶穌總共講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是一個禱告:「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這是耶穌為那些要殺他的人所做的赦免禱告。第二句話是與強盜的對話,強盜對耶穌說:「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43)這是對一個悔改的罪人,所說恩典的話。第三句是耶穌對十架底下的母親所說,交代他死後由誰來照顧母親,他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旁邊的約翰說:「看,你的母親!」(約19:26-27)當人要離開世界時,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世的親人,耶穌也是一樣,他的第三句話,處理的是他掛心的親人,是親情的話。這三句話中第一句是為那要殺他的敵人禱告。
        到了十二點,天突然變黑,聖經說:「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太27:45)申初就是下午三點,整整三個小時天空一片漆黑。耶穌在忍受了三個小時的黑暗後,他喊出這個禱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可15:34)也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這是一個對上帝的抗議,因他扛了我們所有的罪,上帝掩面不看他,我想這是他感到最痛苦的時候。當他這樣禱告後,黑暗過去,天又亮起來,代表上帝已經接納了他。所以三點以後,耶穌對執刑官說:「我渴了。」(約19:28)他們就給耶穌一點沾有醋的水。現在在槍斃犯人前,也會問他:「你最後想吃什麼東西?」這叫做人權。當時耶穌嚐了一口就不喝了,他憑著稍微恢復的一點點力量,說:「成了。」(約19:30)向世界宣告他完成了他的使命。最後,在臨終前,轉過來對上帝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23:46)
    2.日頭變黑長達三小時
        過程中發生三小時的黑暗(路23:44),成為天文學家與神學家很有興趣討論的一個議題──這黑暗是怎麼來的?照理說,中午十二點,日正當中,怎麼會黑暗呢?根據阿摩斯書記載:「主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使日頭在午間落下,使地在白晝黑暗』。」(摩8:9)一般人會想到的可能是日全蝕,然而這個推論無法成立,因為那天是逾越節──正月十四日,是滿月,不可能發生日蝕。而當月缺(或稱:新月)的時候,才有可能形成日蝕現象。因此當日這個現象無法用天文學來解釋,只能說它是個超然的現象。「正月十四日,黃昏的時候,是耶和華的逾越節。」(利23:5)耶穌正是在這一天過世,這個節日告訴我們,沒有辦法用日蝕現象來解釋當天三小時的黑暗。
   3.逾越節羊羔黃昏被殺
        此外,耶穌去世的時間約為下午三點鐘,這是很特別的。關於猶太人獻逾越節羊羔的時間點,舊約出埃及記有明文規定:「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黃昏的時候,以色列全會眾把羊羔宰了。」(出12:6)「在黃昏的時候」原意是between the two evenings。猶太人把十二點到六點分成兩個下午,一個evening是十二點到三點,另一個evening是三點到六點,因此在兩個evenings之間的時間就差不多是三點的時候,而耶穌正是在此時斷氣(路23:46)。就如施洗約翰形容他是「神的羔羊」:「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1:29)連他斷氣的時間也是與逾越節獻羊羔的時間吻合的。
    4.地震聖殿幔子裂兩半
        除此之外,當天還發生大地震。逾越節時,大祭司會代表全會眾到至聖所燒香獻祭,就在那時發生了地震,讓區隔至聖所和聖所中間、好幾吋厚的幔子,整個裂開,以致至聖所曝光,裡面的基路伯就顯現出來,「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烈。」(太27:51)根據希伯來書作者的解釋,這個幔子代表耶穌的身體,他為我們打破他的身體,讓我們可以直接到上帝的面前。在此之前,上帝跟我們中間是有幔子隔開的,必須靠大祭司一年一次的獻祭,才能到上帝的面前。現在我們每天都可以隨時到上帝的施恩寶座前,是因為耶穌,「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來10:20)
    5.百夫長歸榮耀給上帝
        這兩件事情讓執刑的官長不得不承認,這位掛在十字架上的不是普通人,因為他斷氣的時候,驚天動地。根據路加福音說:「百夫長看見所成的事,就歸榮耀與神說:『這真是個義人!』」(路23:47)而馬太福音記載:「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太27:54)認定耶穌不只是義人,而是上帝的兒子。有一些神學家猜測,這位百夫長即是彼得傳福音時,天使要他去請彼得來告訴他如何信耶穌得救的那一位,「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神,為猶太通國所稱讚。他蒙一位聖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裡去,聽你的話。」(徒10:22)因他在十字架下面,看到這一切就說:「你不是普通人!你不是普通的罪犯。」之後他把握機會,相信了耶穌。
III、耶穌最後的禱告(The Last Prayer of Jesus)
    1.父啊赦免他們無知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七句話中,含有三個禱告。中午以前第一個禱告是赦免的禱告:「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這句話表明了他與上帝之間有很親近的關係──因他稱上帝為「父阿」,他替我們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與無知,「……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林前2:8)問題是,上帝憑什麼要赦我們的罪?上帝聽了耶穌的懇求,就一定要赦免嗎?若是如此,世人的罪由誰來扛?所以第一個禱告後,上帝對耶穌說:「好啊,既然你要我赦免他們的罪,那麼你就來幫他們扛。」所以上帝就掩面不看耶穌,完全地與罪隔絕,天地便進入十二點鐘開始的那場黑暗。
   2.我的神為何離棄我
        為了落實赦免人類的罪,耶穌代替我們扛起所有的罪,就要忍受上帝的離棄。在這昏天暗地的情況下,耶穌體會到罪的可怕,所以他向上帝做了第二個禱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繙出來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可15:34,詩22:1)這句話表明,此時上帝跟他的關係不再是「父子關係」,而是「我的上帝」,稱呼改變了。在此的是一位聖潔的上帝、審判的上帝。為了要赦免我們,耶穌扛起我們的罪,代替我們被上帝審判,在他面前不是一位可親的父親,而是一位公義的上帝。到最後耶穌受不了,他說:「為什麼你要離棄我?」為了背負世人的罪孽,耶穌要忍受上帝的離棄。
    3.父啊我靈交你手裡
        當他完成這樣的救贖以後,上帝跟他的關係又恢復了,黑暗過去、光明再現。下午三點以後,他又恢復與上帝親密的關係,甚至更親密,他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的手裡。」(路23:46,詩31:5)在這短短七句話、三個禱告裡面,他跟上帝的關係呈現很大的變化,從父子關係到審判者與被審判者的關係,再到最後的禱告時,他們仍是父子關係。此時他已完成世人的救贖,與上帝完全的合一。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Our Spiritual Lessons)
從耶穌臨終前的三個禱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功課?
   1.臨終前的靈性關懷
        現在有許多醫院對病患做臨終關懷,他們所關懷的議題,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處理的事情。第一,是否與人有過不去的地方。耶穌的禱告「父阿,赦免他們。」這是饒恕的議題。當一個人要離開世界時,如果跟人還有解決不了的事情,我們會說此人「死不瞑目」,不甘願離世。因此,臨終關懷是要幫助人離世的時候,心頭沒有解不開的結,這是耶穌第一個禱告所處理的:「饒恕與和好」的議題。我們要靠著主的恩典達成和好的關係,如以弗所書所提的:「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4)。
        當人得了重病、面臨死亡的時候,心中常常會對上帝充滿問題,如同耶穌的第二個禱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當有人罹癌或遇災難時,這個問題就會被提出來──「為什麼是我?我又沒有比別人差,也沒有比別人壞,為什麼是我?」不管如何,當我們碰到很大的困難時,對上帝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問號乃是人之常情。因為耶穌在十架上三句禱告中,就有一句是對上帝的提問:「為什麼?」既然耶穌都可以這樣問,我們當然也可以有這樣的疑問。重症病人臨終的時候,心中會有許多問號,可能會向上帝抗議、質疑……對此,我們要好好的處理,不要威脅說:「你這樣質問,將來會下地獄。」因為上帝容許我們這樣提問。約伯在困境中也曾問上帝:「為什麼我要遭遇這些?」耶穌這個禱告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來到上帝面前時,可能會充滿憤怒與抗議,這是可以被接納的。約伯說:「在他那裡正直人可以與他辯論。」(伯23:7)上帝是容許我們抗議、容許我們生氣的上帝。
   2.死亡乃是與主同在
        最難能可貴的是當人要離開世界時,可以用第三個禱告來作為宣告──雖然我有許多疑問,雖然我不高興,但是上帝啊,我仍然相信祢是愛我的,我願意讓祢帶領我的靈魂往前走,這就是耶穌的第三個禱告。當你對上帝有這樣的信心,完全地信靠,你就可以不畏懼死亡了。因為你知道死不是結束,死不是灰飛湮滅,相反地,上帝張開雙手在天上迎接你,要帶領你,就如保羅說的:「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後1:12)離開世界時我們的靈魂是跟上帝同在,這是我們的信念。所以臨終前的靈性關懷,包括三方面的議題:人與人的饒恕、人對上帝的質疑,還有對上帝全然的信靠與交託。
        死亡對基督徒而言,是回家。回誰的家?回父親的家。所以耶穌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耶穌知道他要死了,然而死並不是結束,因為靈魂還在,並且靈魂要回到天父的家,所以他是有歸宿的,不必擔心害怕死後怎麼辦。保羅有把握離世是與基督同在,「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1:23)又說:「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林後5:8)所以,離開世界,我們的靈魂是跟上帝同在而且同住,這是我們的信念。
   3.與天父的父子關係
        耶穌最後的禱告,可分為兩部分:「父啊」與「你的手裡」。「父啊」代表耶穌跟上帝之間是父與子的關係。這關係在耶穌一開始受洗要出來服侍的時候,上帝就給予肯定,「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天,就是指上帝。然而,撒但定意要破壞這個關係,耶穌一受完洗,撒但就把他帶到聖殿上面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到石頭上。」(太4:6)意思是要耶穌去懷疑上帝所說「你是我的愛子」的話,跳下去讓上帝想辦法救你,好證明上帝有能力,所講的是真的。但耶穌認定「我不需要證明他是否愛我」,所以耶穌沒有跳下去。當耶穌服侍三年半要結束的時候,同樣的議題又出來了,上帝知道撒但又會藉機,動搖耶穌的信心,所以上帝就先對耶穌講話。耶穌帶他三個學生到山上去的時候,摩西、以利亞來跟耶穌談他就要為世人犧牲的事,上帝又從雲彩裡出來,「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17:5)這句話與受洗時的話是完全一樣的。
        我認為耶穌一生最重要的是,一直肯定他與上帝之間是父親與孩子的關係,這個關係比什麼都重要。他無論做什麼,都是順從父親的指令,因此當他碰到困難時,他不害怕,確定上帝會幫他。在變相山上上帝再次對耶穌肯定說:「你雖然要上十字架,但你還是我所寶貝的兒子,我喜悅你。」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要完成他的使命時,有一個路人甲在十字架底下喊說:「……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太27:40)這話與撒但試探的話如出一轍,第一次是要耶穌從聖殿頂上跳下來,這一次是要他從十字架上下來。倘若當時耶穌果真跳下,那麼所有的救贖工作就功虧一簣,撒但就達成目標了。撒但一直在跟耶穌玩這個遊戲:「難道你真是上帝的兒子嗎?」「你值得這樣為他犧牲嗎?」「他真的愛你嗎?」……但感謝主,耶穌最後是死在十字架上,他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即使是將死之時,他仍肯定上帝是他的父親,且自始至終如此。
        當耶穌十二歲的時候,母親帶他去了聖殿,當離開返家時,耶穌卻留在會堂跟大家聊天。母親折返,找了三天才發現了他,對他說:「你怎麼可以這樣!」他回答:「難道你不知道我應該要住在我天父的家嗎?」他十二歲,就明白上帝是他的天父,「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2:49)這個信念一直帶領他的一生,直到他死前最後一句話:「……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23:46)也就是說,耶穌是以「上帝是我的父親」這樣的信念走完他的一生,他是這樣地信靠上帝,這樣地將一切交託給上帝。
   4.用聖經向上帝禱告
        熟讀聖經的人會發現,這七句話中,最後四句都是引用自聖經詩篇,這代表耶穌將聖經背得很熟。當你遇到很大的困難時,不曉得你能否以聖經的話來禱告?用上帝講的話來向上帝禱告,會比我們的話有力。耶穌講的最後四句都出自詩篇:「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詩22:1)「我渴了。」(詩69:21)「成了。」(詩22:31)「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詩31:5)耶穌將上帝的話牢記,所以在困境中自然而然地能用聖經的話來禱告,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耶和華啊,願你照你的話,使你的慈愛,就是你的救恩,臨到我身上。」(詩119:41)「求你用你的話使我腳步穩當,不許什麼罪孽轄制我。」(詩119:133)我們可以抓住上帝的應許來向他禱告。我鼓勵弟兄姊妹背聖經,不一定每一節都背,但日積月累地將經文累積在心中,遇到困境時就很管用,可以拿來禱告,拿來向上帝說話。
   5.人的手與上帝的手
        耶穌的受難,上帝的手跟人的手扮演很有趣的角色。這些人的手將耶穌釘上十字架,然而,耶穌說:「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可見是上帝的手將耶穌交在這些人的手裡,不然他們根本碰不到耶穌一根汗毛。人類的手可以做的很有限,只能將耶穌的身體釘死,卻沒有辦法觸碰到耶穌的靈魂。因此,耶穌要死的時候,他的靈魂還是完滿的,人的手頂多將身體殺死,但靈魂卻是在上帝的手裡。彼得說:「他既按著上帝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上帝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2:23-24)「被交」就是藉由上帝的手把耶穌交給了人,人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人的手,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再透過上帝的手,讓耶穌從死裡復活。所以,你可以想像上帝的手是一個很大的手,為了要完成對我們的救恩,就把主耶穌交到人類的手中,人們想盡辦法致耶穌於死,然而,上帝的手仍舊扶持耶穌已死的身體,讓他復活。這就是這個禱告:「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因為人的手只能殺身體,不能殺靈魂,耶穌說不要怕他們,要擔心的是能把身體和靈魂都可以滅在地獄裡的(太10:28)。
   6.上帝的手中最安全
        上帝的手才是最寶貴的,我們就像他的「掌上明珠」一樣,上帝將我們刻在他的掌心上,「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賽49:16)在上帝的手中,我們很安全,他的愛完全地表達在這個手中。耶穌說:「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10:29)在天父爸爸的手裡是最安全的地方。
   7.一生交託上帝的手
        我相信耶穌不是直到死前才來到上帝面前說:「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耶穌從一開始就知道上帝是他的父親,而且一生都讓上帝的手來帶領、保護,一直到要死的時候,他把靈魂放在上帝的手裡。我們是否也該將一生交託於上帝的手中?詩篇說:「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他,他就必成全。」(詩37:5)耶穌臨終的時候,把自己交託給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上帝,「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彼前2:23)所謂把自己交在上帝的手裡有兩個意義:一個是順從上帝,讓他來帶領一生,第二個是要離開世界的時候,讓上帝來保守我們的靈魂,依靠上帝的保護。
V、結論: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Gene MacLellan, 1971)
        加拿大有一個搖滾詩歌作曲家Gene MacLallen(1938-1995),他寫了一首詩,叫做「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這首詩歌是在1970年寫完,有一個叫做「海洋滾石福音樂團」(Gospel Rock Band Ocean)在1971年把它唱紅。那時候沒有CD,是黑膠唱盤,一出片就在幾個月中銷售一百萬張,所以可稱為「金唱片」。這個樂團迅速竄紅,從加拿大到歐洲、到美國去發展,聽說第二張專輯之後就沒落解散,是一個只紅一張專輯的樂團。不過這首歌很受大家喜歡,我們一起聽聽看,「把你的手,放在上帝的手中」: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who stilled the water
將你的手交給他曾平靜風浪的雙手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who calmed the sea
將你的手交給他曾平靜大海的雙手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請端詳你自己
and-a you can look at others differently
你會用不同眼光看別人
By puttin’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from Galilee
將你的手交給他的雙手 他來自加利利
Ev’ry time I look into the Holy Book
每一次當我打開那本聖經
I want to tremble
我感到顫抖
When I read about the part
當我閱讀
where the carpenter cleared the temple
記載那木匠潔淨聖殿
For the buyers and the sellers were no different fellas
採買的人出售的人並無特別不同
Than what I profess to be
我跟他們也相同
And it causes me shame
我感到很慚愧
to know we’re not the people we should be
因我們沒活出當有的樣式
So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who stilled the water
請將你的手交給他曾平靜風浪的雙手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who calmed the sea
將你的手交給他曾平靜大海的雙手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請端詳你自己
and-a you can look at others differently
你會用不同眼光看別人
By putting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form Galilee
將你的手交給他的雙手 他來自加利利
My mama taught me how to pray
媽媽教我如何禱告
before I reached the age of seven
當時我還沒有滿七歲
She said There'll come a time
她說將有一天
when there’ll probably be room in heaven
天堂可能會有足夠房間
But I’m feeling kinda of guilty ‘bout the number of times
但是我感到非常虧欠因我常常
To do what we must do
沒做該做的事
Oh we forget what he said
我們忘記他教導
when we figured that he’d still make room (So you gotta)
知道他還在預備房間(所以你要)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who stilled the water
將你的手交給他曾平靜風浪的雙手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who calmed the sea
將你的手交給他曾平靜大海的雙手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請端詳你自己
and-a you can look at others differently
你會用不同眼光看別人
By putting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form a Galilee
將你的手交給他的雙手 他來自加利利
(everybody come along)(請大家一起來唱)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who stilled the water
將你的手交給他曾平靜風浪的雙手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who calmed the sea
將你的手交給他曾平靜大海的雙手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請端詳你自己
and-a you can look at others differently
你會用不同眼光看別人
By putting your hand in the hand of the man form-a Galilee
將你的手交給他的雙手 他來自加利利
        多盼望我們不會到死的時候,才說「父啊!我將我的生命交在你手裡。」事實上,你現在就可以交給他,不必等到將死之時,因為你交給他,他會讓你有一個新的看見,如同歌詞所說。當你一旦把自己交給耶穌的時候,你看別人、看自己的眼光會不一樣,你會用耶穌的眼光來看別人,你能懂得饒恕,就像耶穌在十字架上所禱告的,說「父啊!赦免他們。」你也會依靠上帝的保守過一生,不必等到死的時候才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上帝的手裡。

禱告:
        主,我們謝謝你!主耶穌基督當你甚至在十字架上臨終的時候,還是教導我們要好好的把神的話放在心裡,要確認上帝是我們的爸爸,要把我們的一生交在上帝的手裡,要從你那學習怎樣饒恕別人。主啊,幫助我們從現在起就學會,把我們的一生交在你的手裡,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王子與公主的悲慘故事

講道內容
王子與公主的悲慘故事
時間: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經文:撒母耳記十三章20-22節
主講:曾昭瑞 牧師

 影片:王子與公主的悲劇故事

Ⅰ、引言
        人常有避免談論悲傷事件的傾向,所以這段經文鮮少成為講道主題,因它所描述的是一段發生於王族之中的悲劇。當我們在研讀這段經文時,要小心不要把它給美好化了。而且,我們也不能將此事件僅視為是大衛王家中的醜聞,因為聖經將這段故事放在聖經中作為公開的教訓,是有目的的。聖經作者透過聖靈動工,記錄這段故事,為的就是要教導我們一些功課。因此,我們需避免用看八卦新聞的心情來思想這段經文。相反地,這是上帝的話,它要教導我們有關罪所要付出的昂貴代價。
        每當我們談論到大衛王,總會以為他很成功,因著上帝的祝福使他大大興旺。雖然他有「拔示巴」這段犯罪歷史,但這個汙點似乎對他影響不大,上帝依然原諒他也祝福他。然而,當我們仔細研讀撒母耳記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大衛的犯罪帶來了很嚴重的悲劇,發生了一個沒有人會希望發生在自己家中的事件。

Ⅱ、她瑪事件
    1.大衛的大兒子-暗嫩
        大衛娶了很多妻子也生了很多的兒子,他在希伯崙生了以下幾個兒子:暗嫩、但以利、押沙龍、亞多尼雅、示法提比、以特念;在耶路撒冷所生兒子的人子較多,有:示米亞、朔罷、拿單、所羅門……等;另有許多兒子都沒有記載其母親,故不於此贅述。
        其中,大衛的嫡長子是亞希暖生的兒子暗嫩,按習俗他是最有可能繼承王位的人。然而暗嫩暗戀貌美的妹妹她瑪,甚至憂疾成病。這是一種畸戀,因為按照摩西律法,近親是不能通婚的,「人若娶他的姊妹,無論是異母同父的,是異父同母的,彼此見了下體,這是可恥的事;他們必在本民的眼前被剪除。他露了姊妹的下體,必擔當自己的罪孽。」(利20:17)所以暗嫩的畸戀在以色列的律法中是明明被禁止的,但是暗嫩還是很想跟她瑪發生關係。然而,她瑪是個處女,一個規規矩矩的女孩子,暗嫩無法對她做任何事情。(撒下13:1-2)

    2.暗嫩的損友-約拿達
        這時出現了約拿達這個人,他是大衛的外甥,是皇家成員之一,也是暗嫩的朋友,聖經形容約拿達「為人極其狡猾」(撒下13:3)。在聖經裡第一次使用「狡猾」這詞是在創世記這卷書中用來描述撒旦,「耶和華上帝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創3:1)所以此時用這兩個字來形容約拿達,表明了這人心腸很壞。
        當他看到暗嫩的情況,「他問暗嫩說:『王的兒子啊,為何一天比一天瘦弱呢?請你告訴我。』暗嫩回答說:『我愛我兄弟押沙龍的妹子她瑪。』」(撒下13:4)這句話在暗示暗嫩:「你是一個有權勢且高高在上的人,你怎麼不告訴我,何以你變得如此瘦弱?如果你告訴我,我會幫你想辦法解決你的困難。」
        「王的兒子呀」這種口氣讓人不禁想到聖經中最出名的壞女人耶洗別。當耶洗別聽到拿伯不願將土地留給亞哈王時,她也用這樣的口氣對亞哈王說:「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列上21:7)意思是:「你不是以色列的王嗎?」這種「你可是國王呀」或「你權力很大,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情」的語氣與約拿達的「你可是王子呀」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小人或奸臣在進讒言時都不忘用「你難道不是…嗎」這種隱含肯定答案的非肯定句來引誘人,就像當年撒旦在引誘亞當夏娃吃善惡樹上的果子時,也是對他們說:「上帝難道不是這樣說嗎?」
按照聖經的記載,我們無法確定約拿達是否有意唆使暗嫩去強暴她瑪,但很明顯地他提出了一個很奸詐的計畫,讓暗嫩可以透過這樣的機會來接近她瑪,「約拿達說:『你不如躺在床上裝病;你父親來看你,就對他說:『求父叫我妹子她瑪來,在我眼前預備食物,遞給我吃,使我看見,好從她手裏接過來吃。』」(撒下13:5)。暗嫩聽了這個計畫之後,覺得計畫不錯,就照約拿達的計畫行,而一切也都如期所望地進行。

   3.大衛的命令
        當暗嫩這個不合法的妄想透過約拿達邪惡的計畫開始進行時,大衛王也渾然不覺地成為計畫參與者之一。大衛王去探病,並且下了一道命令,要她瑪去探病,讓暗嫩有機可乘。(撒下13:7)
        我們在讀這段經文時也許會懷疑,為何大衛王沒有發現暗嫩的計畫?大衛王似乎過於單純,他以為臥病在床而食不下嚥的兒子會因為看見年輕貌美的女子胃口就會變好,因此就讓年輕的公主去幫兒子煮飯。正因大衛對此欠缺深思熟慮,才讓暗嫩的計畫得逞。有人說,大衛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可能很十分信任這位大兒子,所以才會不疑有他地答應了暗嫩的要求。

   4.無辜的她瑪與由愛生恨的暗嫩
        當她瑪來到暗嫩的住處並進入屋內時,暗嫩正躺在床上,於是她瑪就替哥哥準備食物,準備好欲將餅拿給暗嫩吃的時候,暗嫩卻不肯吃,並且要求所有的人離開房間。房內沒有人敢違抗王兒子的命令,等所有人都離開後,暗嫩就更進一步地要求她瑪把餅帶到房內並露出他恐怖的一面,拉著她瑪的手對她說:「來跟我同床,我的妹妹」。她瑪聽到這句話之後,很堅定地拒絕了暗嫩,因為這樣的行為是被禁止的,不但敗壞兩人的名聲,也會讓王蒙羞。面對暗嫩這樣的行為,她瑪甚至提出一項建議,希望暗嫩請求大衛王同意,讓他娶她為妻。她瑪說:「我哥哥,不要玷辱我。以色列人中不當這樣行,你不要做這醜事;你玷辱了我,我何以掩蓋我的羞恥呢?你在以色列中也成了愚妄人。你可以求王,他必不禁止我歸你。』」(撒下13:11-13)
        她瑪會這樣說,可能是因為以色列歷史中有過近親通婚的紀錄,就是亞伯拉罕娶同父異母的撒拉為妻。(創20:12)然而,暗嫩並不關心娶妻的議題,也不關心自己名聲的問題,更不理會律法,他只關心自己一時的慾望!於是我們便看到了極為悲慘的一幕:暗嫩仗恃著力氣大而強暴了她瑪。聖經接著提到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暗嫩由愛生恨,這恨遠與超過了從前愛慕她瑪的感情。(撒下13:14-15)我們可以猜測這是因為暗嫩等待與她瑪發生性關係的機會已經很久了,但是她瑪斷然的拒絕而引起了暗嫩暴力相向,這暴力與愛情無關,這暴力乃是因他無法接受她瑪所說的是非對錯而產生的,而且也彷彿對暗嫩形成很嚴重的控告,所以他對她瑪的好感頓時變成反感,因此當暗嫩在意識到她瑪對他的控告後,決定要將她瑪趕出去。由此看出暗嫩在做決定的時候沒有考慮是非對錯,也不考慮合乎公義與否,更沒有替人著想的同理心。他只是一心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
        於是,我們再次看見「罪與罪之間的加乘」。暗嫩不顧她瑪的反對而逞一時之肉慾,不正與大衛對拔示巴所做的相似?大衛也是利用自己的權勢來操弄沒有反抗能力的女人,除了佔有了拔示巴,還更進一步地殺死了她的老公。暗嫩的作法則更加殘忍,他不但強暴了她瑪,甚至還將她趕了出去,就精神方面而言,暗嫩就像殺死了她瑪一樣,因為從聖經可以得知,她瑪自此以後日夜啼哭,並且搬去跟押沙龍住,然後就沒有進一步關於她瑪的記載。但是我們可以猜想得到,這個公主因為這樣的事件失去了美好的人生,幾乎可以說是在傷害與痛苦中度過一生。其實暗嫩還是有機會彌補自己的過錯,選擇與她瑪結婚,但暗嫩非旦拒絕了這樣的請求,他還讓僕人將她瑪趕出去,並且立刻鎖上門,這樣的舉動代表了這人相當地無情,堅決地拒絕她瑪的要求。當她瑪離開這房間的時候,她就把灰塵灑在頭上,撕裂公主所穿的彩衣,抱頭邊走邊哭。(撒下13:17-19)我們可以想像,在皇宮中一定有很多人看到公主從王子處所出來邊走邊哭,儘管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卻可以想像發生了一件相當嚴重的事情。

   5.押沙龍的復仇與大衛的無為
        這樣的事情終究被她瑪的哥哥押沙龍知道了,表面上他讓她瑪默不作聲,好像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畢竟這是一件家族內部事情,然後押沙龍就接她瑪到他那邊住。押沙龍並沒有跟任何人談論他心中所計畫的事,這人表現出不尋常的自我控制能力,他既不讓人知道他的內心想法,也壓抑住憤怒與怨恨,計畫著他的復仇。
        另外,這段聖經也讓我們看到大衛王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非常生氣但卻無任何行動,暗嫩並沒有受到任何的處罰,甚至連被責備都沒有。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大衛明知道這件事情,卻什麼話都沒有說?是因為大衛很疼愛這個大兒子嗎?還是大衛心中其實在害怕?大衛不知道要如何用公義的角度來處置這個孩子,因為暗嫩對她瑪所做的事就彷彿是大衛對拔示巴所做的事,這是大衛所面臨的困境。並且,大衛在這件事情上也無法脫離責任,因為讓她瑪去暗嫩的住處正是自己的命令,這位父親很明顯地無法脫責。更諷刺的是,他也在這件事情當中發現這樣的錯誤與自己是有所關連的。
        過了兩年,這件事情彷彿被人遺忘,暗嫩仍逍遙法外。押沙龍舉辦了剪羊毛的宴會,邀請大衛以及其臣僕參加。(撒下13:23-24)我們都知道,大衛從前是牧羊人,所以對於剪羊毛大衛應該是很瞭解也很有經驗,也會樂於參加這種人人同樂的宴會。但押沙龍似乎很有計劃地安排剪羊毛宴會於巴力夏瑣這個與耶路撒冷差不多有三十多公里遠的地方,以致於大衛不見得有興致為了參加宴會而風塵僕僕地往返於兩地嗎。況且,一大票人出城,吃住都是負擔。大衛考慮後就拒絕了邀請,然而這似乎一切都在押沙龍的計畫當中!他彷彿早知大衛王不會來參加宴會,因此立刻接著提出另外一個要求:請大衛派暗嫩來。對此,大衛有些疑問,他問:「為何要他去呢?」然而聖經中,押沙龍似乎沒有正面回答大衛這個疑問,只有不斷地要求派王子前來宴會。最後,大衛王禁不住這樣的請求,就派了所有的兒子與押沙龍前去。(撒下13:25-27)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看見這個做父親的失敗之處,他既不了解大兒子暗嫩心中的想法,也不了解押沙龍心中的想法。過去,大衛曾下令讓她瑪去到暗嫩住所而讓她瑪陷入危險當中,現在他又派暗嫩到押沙龍那裡去,讓暗嫩陷入危險當中。
        押沙龍吩咐僕人,暗殺目標就是暗嫩,不用擔心,不用怕,他會一肩擔起所有的責任,他唯一要的就是暗嫩的死。(撒下13:28)當暗嫩死的風聲傳回大衛耳中的時候,他以為所有的王子都被殺了,就痛苦地撕裂衣服並躺在地上,此時約拿達居然站了出來,說明這樣的風聲是錯誤的,並非所有的王子都被殺,死的只有暗嫩,因為自從她瑪事件後,押沙龍就定意殺暗嫩。(撒下13:30-33)約拿達雖然為人奸詐狡猾,但不可否認他很聰明,他甚至比大衛還要了解他的兒子。我想,每個讀聖經的人,都不會喜歡約拿達,即使他在此處向大衛說明了原委,也無法降低我們對他的厭惡;然而,他所說的卻是事實,他知道押沙龍這兩年都在計畫復仇。唯一令人想不透的是,為什麼約拿達沒有向暗嫩提出警告?聰明的約拿達獻計給暗嫩時,難道不知道暗嫩會怎樣對待她瑪嗎?因此,在這件事情上,約拿達也是有罪的。

III、屬靈功課
       聖經中的這段淒慘悲傷的故事要教導我們什麼?
    1.罪的連鎖效應
        這段記載放在大衛犯罪之後,表明是大衛犯罪後所導致的後果。雖然大衛犯的是個人的罪,然而這個罪影響到的除了他自己外,包括他的兒女和他的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國家都牽涉在內。當先知拿單跟大衛說,上帝會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你為甚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又娶了他的妻為妻。你既藐視我,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撒下12:9-10)拿單這些話的意思代表著:大兒子暗嫩的死、女兒她瑪的遭遇、兄弟之間的恩怨……等等這些都是大衛犯罪的代價,而不是對大衛所犯下的罪之處罰。這對我們而言是很大的提醒:「罪所要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昂貴的」。按照上帝的律法,如果真要處罰大衛,無非就是讓大衛死,然而拿單卻告訴大衛說他不會死,因為他的罪已經被上帝所除去,然而,罪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會持續影響著。
聖經中的這段悲劇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提醒和教育,事件本身看起來令人痛苦,但卻是上帝在對我們說話。神學家對這事件提出了一種解釋:大衛家族中的成員,在大衛面前「重蹈」大衛曾經在上帝面前所犯的錯-大衛如何濫用以色列王的權力去侵犯別人的女兒拔示巴,現在他的兒子暗嫩用王子的身分去侵犯他的女兒她瑪;大衛殺死別人的兒子烏利亞,押沙龍殺死大衛的兒子暗嫩,大衛此時經歷了他從前帶給別人的痛苦,這是大衛犯罪的後果。這樣的罪一開始也許並不起眼,但其日後影響乃是又深又遠的。

   2.正視與處理罪所帶來的後果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學習要去正視處理罪可能帶來的後果。聖經告訴我們,儘管接受管教的時候,不會覺得快樂,反而覺得愁苦,但經歷了以後,反而會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12:10-11)因為若無管教,可能帶來更大的災難。而罪,就某種程度而言,是上帝對我們所設下的禁忌,這個禁忌好比上帝吩咐亞當夏娃不可吃善惡樹上的果子。大衛王的禁忌,就是拔示巴;對於暗嫩而言,他的禁忌就是她瑪。但是我們人在犯罪時眼光常是短淺的,並沒有「看見長遠後果」的眼光,也就是說,人在犯罪的過程中往往看不到罪的代價,只看得到罪所帶來的短暫歡愉。所以,罪一開始是很隱微的,只有自己知道,然而其後果往往昭然皆知。
所以,我想再次強調,「罪是要付上代價的」。犯罪所需支付的往往超乎我們想像,就好像馬克吐溫曾說過:「待在外面,總比從裡面出來好。」(It’s better to stay out than to get out.)這句話套用於此處甚是貼切,因為「待在罪的外面,遠比從罪中解脫來的好。」我並不是說我們不會犯罪,但避免犯罪會比你犯罪後悔改來的好,雖然我們有上帝的赦免,然而上帝的赦免並不代表不用付上代價。
        因此,我們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候,要時時提醒自己,如何讓自己「站在罪的外面」,並且謹記一旦進入罪的裡面,最好即時停下來,早日跳脫出來,結果可以很不一樣。如果約拿達一開始就阻止了暗嫩的錯誤,適時地警告提醒其行為的不妥當,而非獻上計謀以幫助暗嫩達成願望……;如果大衛一開始聽到暗嫩要求讓妹妹幫他煮飯,能夠顧慮到這樣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可能另有意圖,斷然拒絕……;如果大衛一開始在知道暗嫩犯了如此滔天大罪後,就有採取適當的處罰,而非默不吭聲……。
        有時候人會存有一種態度,以被動消極來回應罪所帶來的痛苦,而非積極面對處理,如此就會被罪牽著鼻子走。惰性與罪性常使我們明明知道有一件壞事存在於那,卻不積極處理,任憑事情越來越嚴重,當我們不得不面對時,才發現事態嚴重難以挽回。譬如,有些家庭會經歷到令人難以接受的痛苦事件,其起源於父母長期放任和不管教孩子而導致有行為偏差的;或者,有時候我們面對破裂的婚姻,是因為丈夫或妻子不願意面對自己或是另外一半的生命中所需要面對的罪,沈默地放任其發展,或是讓罪在家庭中成為秘密,但因著不處理,讓這個秘密有一天如同地震或是海嘯將我們襲倒,以致於完全擊潰。
        當我們讓罪在我們中間發展時,我們也會看到罪所帶來的隔離疏遠,罪隔離了我們與神的關係,也隔離了我們與人的關係,就像亞當夏娃所犯的罪,使人類與上帝分開,雅各與以撒,約瑟與其兄弟,也都在罪的當中產生隔離。因此,罪也間離了大衛的家庭,暗嫩與她瑪,暗嫩與押撒龍,押沙龍與大衛,甚至導致國家的分裂,這都是罪所帶來的後果:「破碎疏離的關係」。

   3.個人的角色與責任
        最後我們要思想的是我們的角色與責任。聖經說:「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理上帝的教會呢?」(提前3:5)她瑪事件所帶給我們的警告與提醒就是,罪的發生有時候起源於角色扮演的混亂。暗嫩是一個王子,且是繼承王位的那個,一生當中並不愁無美人相伴,但是他卻只想著要得到漂亮的妹妹她瑪,只追求自己肉體的滿足。從約拿達身上我們也可以學習到,有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所作所為是在幫助好朋友,但是當我們所給予的是不好的建議時,我們不是在幫助他,而是在害他,導致其死亡。大衛帶給我們的提醒是,他被動處理罪的態度讓家庭與國家承擔更糟的後果,過程中儘管他明白了全部的真相,並有權力與能力能給予處置,但卻選擇無為,也許他是擔心在他斥責暗嫩時,會被暗嫩反駁說:「那你呢?你不也是如此對待拔示巴?」大衛擔心自己屆時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在押沙龍的身上我們看見怨恨所帶來的危險和痛苦,自己的妹妹被人污辱,壓抑在心中多年的怨恨,面對父親不按照公義來處理的態度,導致他用最殘忍的方式來報仇,成為一個殺人兇手,也讓他離開了他的家。

Ⅳ、結論
        相信沒有人喜歡這樣的悲劇,我們也許會想要問上帝:何以這種事會發生呢?為什麼這會成為大衛生命中的一部分?上帝為何要讓她瑪這個無辜的女孩遇到這種事情?
        其實大衛的一生並不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大衛的故事是要告訴我們,一群有罪的人在其罪中,怎樣去經歷上帝的恩典與憐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被聖經真實記錄。這個故事如同常見於各大報紙的社會事件一般,提醒了我們:這就是罪。我們若習以為常地只將這段經文當作娛樂八卦或是社會事件,與己不相關,我們便犯了陷入了一種錯誤的態度。因為,聖經不是在說一個美好幸福的故事,美到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毫無關連;聖經離我們並不遠,聖經告訴了我們,過去曾發生這樣的事情,現在也在發生,將來仍然會發生的事。我們身為基督徒,要警醒並要深刻地體認到,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是上帝所揀選的,或以為自己是上帝所保護珍惜的兒女,就忘記自己仍是有罪性的人。求上帝幫助我們,在這故事裡,去學習上帝要我們學習的功課。

禱告:
        愛我們的上帝,我們在你的面前懇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從大衛家族所發生的事情當中學習關於面對罪的功課。主,我們懇求你幫助我們,不要讓罪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主宰,求你保守我們的心,勝過保守一切;也讓我們在這樣的聖經故事裡面時常反省自己,是否盡了為人父母的責任,是否追求手足間的和諧更甚於爭競,是否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忠友而非一味地迎合討好,求你幫助我們學習這樣的功課。我們在你面前這樣的禱告,都是奉救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