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耶穌與父母的衝突


講道內容
講題:耶穌與父母的衝突
經文:路加福音2:41-52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引言
人類的生活一定存在衝突,因著不同的價值觀,像是對金錢的使用、孩子的教養、生命的優先順序……等,甚至夫妻兩人會因為興趣不同而引發衝突,譬如你喜歡動態的活動、我喜歡靜態的休閒,一起出門時,要聽誰的?還有更常見的是因利益的對立,像是勞方與資方的不同立場。除了生活一定存在衝突,法國神學家和精神科醫師歐瑞森(Marc Oraison, 1914-1971)認為:「衝突乃生命現象。出生到世上就已經意味著:陷入衝突。孩童藉由生長過程裡的各種衝突而成長發展:斷奶的衝突、叛逆期的衝突、青春期的衝突等。人隨時處於自己內心感覺和其超我-即其內在的聲音-之間的衝突,而此內在的聲音又是受父母的標準在主導。然後是自己與環境的衝突,先是自己的家庭,後是工作的環境。」
所以因著上帝創造我們原本就不同,再加上生命是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我們一生都會面對不同的衝突。這個真實性,在聖經裡處處可見。七月、八月是我們教會的外展及親子月,在今天這個親子主日時,我們特別來看一個發生在親子關係中的衝突事件。而且這衝突是發生在耶穌的家庭。耶穌的家庭也會有衝突?
一、耶穌與父母的衝突
故事是這樣的:又是一年一度的逾越節了。對猶太人來說,特別是男性,每年有三個重要的節日要前往聖殿,是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身為猶太人的約瑟,帶著妻子馬利亞和他十二歲的孩子-耶穌,一同上耶路撒冷的聖殿去。說起耶穌的父母,約瑟、馬利亞,他們實在是一對不簡單的夫妻。因為關於養育耶穌這件事,打從一開始,他們就經歷了好多不明白的事。先是天使向他們分別顯現,告訴馬利亞你會未婚就懷孕生子,告訴約瑟不要休掉馬利亞,照樣娶她進門,因為這是上帝特別的旨意。然後孩子出生在馬槽中,還有牧羊人專程來朝拜,說了天使告訴他們關於這個孩子的事。對於這些事,聽見的人都很詫異,而馬利亞將這一切不明白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考著。雖然有這麼多的疑惑、不明白,但約瑟、馬利亞仍是一對敬畏上帝的夫妻。他們忠心生下耶穌,按著猶太人一切的規矩,就是孩子出生滿八天,給孩子行割禮;按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就帶耶穌上耶路撒冷去,把他獻給上帝;也在逾越節這個重要的時刻,帶著十二歲的耶穌去耶路撒冷守節。由此可見,約瑟、馬利亞是盡一切所能,按著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養育耶穌長大。
然而,如此盡心的父母,還是免不了會遇到親子間的衝突。事情就發生在逾越節之後:逾越節結束了,約瑟、馬利亞和所有從各地來過節的猶太人一起離開耶路撒冷,可能因為猶太人彼此關係緊密,孩子不一定跟著父母,也會有別人幫忙看著。就像生長在台灣鄉村的孩子,通常同一個村莊的成人都認得彼此的孩子。又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讓約瑟和馬利亞認為耶穌是一同走在人群中的。怎麼知道,在走了一天之後,他們才發現大事不妙,在親友中怎樣都找不到耶穌,耶穌不見了!於是,他們連忙回頭去耶路撒冷找人。耶路撒冷是個大城,當親人朋友都一起待在那裏時,安全無虞。但是沒有親人在旁邊時,那就是個龐大且危機四伏的地方,充滿危險的暗巷、陌生人。每個頭腦清楚的父母,都不會願意將自己未成年的兒子單獨留在那裏啊!
已經離開了一天的路程,回去又花一天,再花一天在耶路撒冷裡找啊找、找啊找,這對累翻了的父母、嚇壞了的父母,終於在三天後,在聖殿中找到了耶穌。他們原本可能以為會看到一個因為與父母走散三天,內心驚恐不已,一看到他們,就熱淚盈眶跑來出抱住他們的耶穌。結果,跟他們想的完全不一樣。他們看到一個非常平靜的耶穌,坐在猶太教師的中間,一邊聽、一邊問。對於這樣完全不著急的耶穌,約瑟、馬利亞很驚訝,馬利亞對耶穌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待我們?你父親和我非常焦急,到處找你呢!」真是溫柔的母親啊,要是我,可能會開罵:「你在幹嘛啊?我們找你找瘋了,你竟然還有閒情逸致坐在這裡跟人高談闊論?」不管怎麼表達,要說的重點是:你,耶穌,怎麼可以這樣對待父母?讓父母擔心死了卻不以為意。耶穌會怎麼回應呢?如果我們是耶穌的父母,我們希望聽到他回答甚麼呢?「爸、媽,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我不該讓你們擔心的。」耶穌的回答是:「為什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三天以來,約瑟與馬利亞一直為了耶穌擔心受怕,可能還暗自責怪自己沒有看顧好耶穌,可是耶穌的回答不但沒有安慰他們,還再次傷了他們的心。可是說這句話的耶穌心裡好受嗎?耶穌說:你們為什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嗎?約瑟、馬利亞不明白耶穌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們;耶穌也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父母不了解他。
我們看見一對敬畏神的父母、按著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式來養育孩子的父母,還是免不了遇上孩子跟他們所期待的不一樣的時候。這樣彼此期待的落差,對兩方來說,都不好受啊。
二、兒女與父母的衝突
這樣的衝突,在我們今日的親子關係中,仍是非常熟悉的。為人父母的,常常發現孩子有一些跟自己非常相像的部分,但也有讓自己相當不明白的地方。像是父母不擅長美術,孩子卻超喜歡畫畫;父母是音樂老師,孩子卻不喜歡音樂;父母很外向,孩子卻害羞內向;父母建議孩子去唸這個、往這個發展比較好,孩子卻選擇那個、那個…。我聽過不只一位媽媽分享:「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有不同的氣質,這個文靜、那個活潑,這個急、那個慢,對第一個孩子很有用的教養方法,到了第二個孩子完全不管用。」這顯示當父母,真難啊~我想在場的父母,都很能體會當時約瑟和馬利亞的心情:無法明白孩子到底想做甚麼?無法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不了解父母的心?這種難過的情緒,父母會有很深刻的感受。特別在孩子回嘴時,父母更是傷心。
那孩子呢?為人兒女的,他們的心聲又是如何呢?有一位成年人的父親是一位很傑出的建築師,他很景仰自己的父親,但隨著父親漸漸年老,他常常聽見父親說一句話:「我這輩子實在很失敗,因為你阿公總是希望我能成為醫生,可是我一輩子都沒能完成他的願望。」這位老先生心裡充滿遺憾,無論在專業上他已經做出多麼卓越的貢獻,他都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他跟他父親期望的不一樣。一個沒有受到父母接納的孩子,一生都有遺憾。為了自己的獨特與不同,可能因此跟父母發生口角,不斷地訴說、爭取,只為了希望父母能認識他,照他的樣子來愛他。
另一方面,一個因為不明白自己的孩子而擔心受怕的父親或母親,心裡更深處,在訴說些甚麼呢?孩子啊,我怕你受苦;孩子啊,我怕你不成材;孩子啊,我怕你找不到工作;孩子啊,我怕你找不到對象;孩子啊,我怕你不見了;孩子啊,我怕你不要(愛)我了。古倫神父說:「每一起衝突都揭露我們用來自我安慰的安全感。」那個我們最沒有安全感的地方,藏著我們最私密、看作最重要的價值觀。那是我們的孩子無法明白的,可能連我們自己也不盡然全然明白的(例如:為什麼生氣、為什麼傷心、到底失落了甚麼,我們最害怕甚麼)。
於是,我們發現生命是一份奧秘,這份奧秘,只有上帝完全明白。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命,也仍有不明白之處,那我們怎麼可能期待我們的父母能完全明白我們?或是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能夠完全明白他們呢?
三、在上帝眼中,有衝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
父親與孩子、母親與孩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因為父母不明白兒女,或兒女不明白父母而起了衝突,非常合理,連耶穌的家庭也是如此。可是面對無可避免的衝突、完全明白對方又是不可能的事實,那該怎麼繼續生活下去呢?或說在一定有衝突的情況下,上帝仍然與我們同在嗎?
耶穌面對父母的責備,他沒有接受,反倒是說了他對自己的認識:應當在他父的家。意思是他不只是約瑟的兒子,他是屬於天父上帝的。但是,接下來,耶穌沒有再多說甚麼,他起身和父母走回拿撒勒去,並且順從他們。現代中文譯本翻譯得更白話:「事事都順從他們」。耶穌沒有逃避衝突,在他父母不了解他之處,他勇敢為自己發聲。但是,他順服上帝所創造的秩序,那是無論他比父母多知道多少,他都是他們的孩子,該受父母管教的兒子。所以,他跟著父母回去了,順從他們、一起生活。
那既生氣又傷心、且迷惑的約瑟和馬利亞,他們怎麼結束這場衝突?換父親開口,來教訓這個不受教的孩子,罵到他低頭?還是一路碎碎念回去,或是以後逮到機會,不斷拿出來重複機會教育?聖經說:馬利亞把這一切事都存在心裡。存在心裡,在希臘文裡的意思是看穿、看透及承擔。這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向度來解釋這個字:一種是透過這個事件,看穿這行為背後隱藏著甚麼?我的兒子有甚麼煩惱?他真正想說的是甚麼?以及看見在自己的反應背後,所隱藏的最深渴望是甚麼?另一種角度則是透過這件事,看到自己靈魂深處,在那裏,有上帝同在的安全空間。雖然有那麼多的不明白,我仍然可以忍受、承擔,並且繼續支持著孩子。作者路加沒有清楚告訴我們馬利亞的存在心裡到底是哪一種解釋。但是,這個存在心裡的動作,讓她勇敢跟孩子表達她的傷心、不解的馬利亞,找到了繼續愛耶穌、陪他長大的信心。
在《家庭是人生的冒險》這本書中,我讀到一段很美的話:「在上帝眼中,即使有衝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當上帝的拯救出現在這個分裂的家庭時,它就是個受祝福的家庭。家是孕育孩子生長的溫暖搖籃,使他能發現自己對世界的使命。孩子會每天成長,逐漸成熟。可是當他們長大時,就要走自己的路,這對父母而言通常是一件痛苦的事。他們必須像馬利亞一樣退一步,給孩子自由。」
在耶穌和父母的衝突中,這仍是一個蒙神祝福的家庭。上帝的拯救出現在他們當中,就在他們因為愛裡沒有懼怕、坦然表達各自心聲的時候;也在耶穌順服上帝創造的秩序,雖不同意父母的責備,仍與父母一同回去,順從他們的生活;甚至滿滿地彰顯在馬利亞願意忍受、承擔那麼多不明白,繼續疼愛、照顧耶穌的行動中。
四、今日,上帝繼續祝福我們仍有衝突的家庭
「親子間永遠都能互相了解的那種理想家庭根本不存在。路加所描繪的聖家庭讓我們看到,在上帝眼中,即使有衝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Magdalena Bogner)
因為愛,所以坦白:直到今天,上帝的拯救仍繼續發生在我們的家庭中。在我們每一次因為愛,冒著不被了解的風險,仍勇敢告訴對方我是誰、我需要甚麼的時候。你的孩子還在努力跟你說話嗎?他不是跟你唱反調,他好在乎你,希望你能更認識他。
因為愛,所以順從:但在我們說出來後,仍會遇到彼此無法完全了解、取得共識的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愛,而順從父母,是我們看見上帝拯救的地方。古倫神父說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根」。我們從父母那裏得到他們包容我們、呵護照顧我們的那一份愛,也得到他們做人處事的哲學。當一個人能尊重自己的根,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才不會斷絕自己的根源,也能真正尊重自己。所以順服父母不是認為父母都對、毫無瑕疵,順服是尊重他們已經為了生下我們、養育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人在自己成為父母後,都更能體諒父母、孝敬父母,原因絕對不是長大了才發現自己的父母有多完美,而是因為更懂得感謝父母已經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因為愛,所以存在心裡:而對於父母來說,在費盡一切心力仍無法了解自己孩子時,因為愛,而存在心裡,就是上帝的拯救繼續發生在我們家庭中的記號。如同前面說的,存在心裡包含看穿、看透及承擔的意思。常常聽見孩子抱怨父母很愛唸,但若將孩子這樣的心聲告訴父母時,父母的反應通常是:「甚麼?說我很愛唸,拜託,我沒唸出來的,比唸出來的多多了,好不好?」那些父母忍在心裡、沒說出來的,就是出於愛的承擔;而存在心裡的動作,也會成為父母看穿、看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更多倚靠神的機會。因為「放手不是放任孩子讓他跌倒,而是把我們所愛的人雙手捧到上帝面前,把我不必、也無法再掌控的事交給祂,並信任祂。當我無法照顧他時,上帝可以;當我不能再保護他時,上帝可以。」
結論
因為愛,所以坦白;因為愛,所以順從;因為愛,所以存在心裡。這三個方法不是律法,也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而是讓我們發現在不能避免的衝突中,上帝仍透過衝突祝福著我們:帶領我們更多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的父母、認識我們的孩子,並將一切我們所不能明白的,仰望交託在完全認識我們、鑒察我們的上主手中。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拿單大冒險


講道內容
講題:拿單大冒險
經文:撒母耳記下11:26-12:13a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八月十四日

一、前言
    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從撒母耳記上可以看見他和掃羅之間極大的差異,年少時當他聽見巨人歌利亞在戰場上羞辱以色列軍隊,就願為著神的名而出去征戰。同時,他也尊崇神所膏立的君王,為此他寧願被掃羅王追殺,也不願自己去傷害掃羅。這位大衛王,有著美好的靈性和品格,也吸引許多人來跟隨。他實在是一位合神心意的人,接續牧師上次分享路加福音中耶穌所講,那個慈愛父親和兩個兒子的比喻,大衛看起來不是那小兒子的浪子,也不是那位不能體貼父親心意的大兒子,應該是另外一種,合神心意的乖小孩。然而,這麼最偉大的人竟然也會犯錯,眾人看為最好的人的生命也有黑暗面,而且揭開後竟然是那麼的黑。今天牧師邀請我們大家,一起來看大衛王生命中的黑點,以及先知拿單的角色,成為我們一生信仰經歷的真實幫助。
二、大衛的犯罪
    在撒母耳記下第11章,描寫了這整個過程。在某年的春天,大衛派遣大將軍約押,帶領軍隊前往出征,大衛卻留在耶路撒冷。雖然不見得每一次的出征都需要君王親自帶領,但從這裏的文句中,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於大衛竟留在耶路撒冷,有含蓄的批評。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當時是黃昏,大衛才從床上起來,顯然非一般繁忙的生活步調。大衛在王宮平台上散步,突然看見一位婦人在洗澡。無意見看到第一眼,那實在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但大衛顯然不只看了一眼,而且越看越美麗,除了偷偷看,還派人去打聽,就知道是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赫人是外族人,烏利亞是希伯來名字,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光」,烏利亞可能生於以色列,取了以色列的名字,也有可能是自己取的。那是一位已經結婚有丈夫的婦人,而且他先生正在前線為著以色列百姓打戰。這時,大衛竟還做了一件大膽的事,差派使者去把她接過來,那一晚,就與她同房,再讓她回家去。不料,最壞的結果發生了,那婦人懷孕,便叫人偷偷去告訴大衛說「我懷孕了」。我想大衛聽到之後,直接想到的「我慘了」,就想辦法解決。先就派人去前線,要大將軍約押派烏利亞回來報告戰況,顯然大衛也認識烏利亞,大衛假借要烏利亞回來報告戰況後,要他回家,希望透過這讓烏利亞親近太太,在暗中解決這危機。沒想到烏利亞竟然和其他臣僕睡在王宮門外,因為他想到約櫃和其他弟兄都還在前線戰鬥,怎可以回家吃喝,和妻子同睡。大衛再試一次,隔天召烏利亞來,和他一同吃喝,喝到酒醉,即便如此,他還是不願回家。
    大衛急了,沒有想到其他的辦法,就寫封信要烏利亞交給大將軍約押,內容是要他將烏利亞派到最危險的前線,再撤退讓他被敵人殺死。後來,約押就讓事情如此發生,差人回來報告給大衛知道,烏利亞的太太也知道先生戰死。拔示巴等為先生守喪期一過,大衛就派人去把拔示巴接到宮裡,作了大衛的妻子,給大衛生了一個兒子。大家想,這樣的動作,雖然只有約押看了那道命令,難道沒有讓人會在背後閒言言語嗎?或是當我們看見大衛所做的動作,一個錯誤的事需要用另外一個更大的錯誤去遮掩,一個接著一個,越來越大。我們會想說,難道沒有其他停止下來的方法嗎?在聖經的記載中,大衛不是第一個受到情色誘惑的人,我們想到創世記中的約瑟,也曾遇到更棘手的試探,主人的太太三番兩次主動親近他,最後甚至誣告他意圖不軌,以至於他因此受許多苦。但大衛從主客觀條件上,他有更多權力,本應更有自主權,卻因此而濫用權力,從一開始的意外,到貪戀別人的妻子、犯了姦淫、作假見證,甚至到最後借刀殺人。十條誡命中就至少犯了四條。
    作者將這個經過完整寫完,最後寫「大衛所做的這事,耶和華看為惡」。那位年少時合神心意的大衛,竟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情,耶和華上帝都看見,都知道這些為惡,但顯然大衛在當下,只為了彌補最初的錯誤,就犯下更大的錯誤,台灣有俗語說「人在做,天在看」,意思是人在地上所作的,上帝從天上都看見、上帝都知道。但也讓我們個人私下好好想一想,究竟我們認為所信的上帝有多真實,還是上帝離我們有多遠?以致於我們可以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大衛就這樣陷入罪惡的處境,好像進入一個自我毀滅的模式,但他可能告訴自己,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都解決了。
三、拿單
    這時,先知拿單的冒險登場了,期間至少過了半年多,小孩都已經生了下來,上帝要拿單去宣告上帝的審判,但這話題實在不好說。面對處在權力中心的大衛王,不知他會有怎樣的反應?可能會辯稱說沒有證據,或表明我就不承認,你又能耐得了我如何?甚至也有可能突然惱羞成怒,像先前掃羅王那樣丟槍刺他,甚至大衛王也可能不用自己動手,等待拿單出宮之後,另外再搞個失蹤,看誰還敢再提起這件事。
    先知拿單,真有從神而來的智慧,我相信那是禱告的功夫。他走入王宮,先在王面前說一個關於富人和窮人事,當下會讓大衛王以為他在講一個真實的案例,要王評評理也說不定。他說某座城裡有兩個人,一個富有另一個貧窮,富有的家裡有許多牛羊,那貧窮的除了買來養的母羊羔之外,什麼也沒有。這頭小羊在他家裡和他子女一同長大,吃同樣的食物、飲料,甚至睡在他的懷裡,如同女兒一樣。有一天,有客人來富人家作客,富人捨不得從自己家裡的牛羊中取出一隻預備給客人吃,反倒將那窮人的羊羔取來,預備給客人吃。大衛一聽到此,就對拿單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他必償還羊羔四倍,因為他沒有憐憫的心。」
    這時,拿單鼓起勇氣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這是拿單所說話語中最重的一句話,接著說起上帝怎樣讓大衛擁有原先掃羅所有擁有的,如果他還覺得不夠的話,上帝也樂意加倍賜給他。為何要借刀殺人,讓烏利亞死在前線,又娶他的太太為妻呢?如此是藐視上帝,上帝會讓他因此受罰,日後大衛家中必興起刀劍患難。他在暗中行這樣的事,日後必將他的妃嬪賜給別人,並在光天化日下與他們同寢。
    這時的大衛,他被狠狠的刺中,沒有躲閃,成為他在救恩歷史中難以抹去的黑點,如果放在現在的社會情境中,一聽聞這醜聞案,馬上有一大堆SNG車和記者守在當事者的門口,當事者從匆匆上車離開的不予置評到開道歉記者會,往往是動輒上演好幾天的社會新聞,不時看見上演如此的戲碼。但像大衛原本是合神心意的人,也捲入這樣的事件中,實在令人好驚訝,又好可惜。聖經上說到魔鬼四處尋找可吞吃的人,要我們警醒禱告,以免入了迷惑。
四、「我」就是那人
    大衛在先知指責的第一時間,他真實悔改,承認過錯。他知道他真的得罪神,求神赦免,不再推卸責任或找其他原因。他在上帝面前真實的說「我就是那個人」。如同他在詩篇51篇所寫的,他真實的悔改了。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是否也曾有類似的經歷,對於曾經做錯的事情,那種事後真的說不出理由的犯錯,當下不再推卸責任或找其他原因,而只能在上帝面前真實的說「我就是那個人」。對基督徒而言,領受基督信仰常有一個很深刻的體驗,就是認清楚自己「我就是那個人」那麼不堪。而那樣的體驗,是因為聖靈的提醒,使我們的心柔軟以致能聽見和曉悟。那種經驗一開始,以為信仰中的教導和勸勉是在對別人說,在聽講到的時候,好像是在替別人聽的,某某人真應該聽到這段話,又某某人就像大衛那樣,實在不應該,真丟臉。但突然,發覺原來這段話正是對我說「我就是那人」,在我的陰暗處,也有不為人知的黑點。那不是因為別人的緣故、不是因為環境的緣故,而是我自己選擇,真的做錯了,是我做的,如果要承擔什麼責罰,我也是應該的。而這樣的經驗,讓我們從自欺而不自知當中,真實地覺察到自己的實況,「我就是那人」雖然是個痛苦的領悟,卻是信仰中重要的一步,但是,所幸我們的信仰,還不只有這一步而已。
五、我是何人
    從「我就是那個人」當中,提醒了我們,這個世界真的需要拯救,需要恩典。當人在聖靈和良心的提醒下,發自內心的認罪,求神紀念,接續是經歷上帝恩典的洗淨。會從「我就是那人」到「我是何人?竟蒙上帝恩典如此多」。就如這首「我是何人?」詩歌中所寫的,首先說出恩典的寶貴。
我是何人,竟然能夠得著救主這麼大愛疼?
我是何人,祂甘願為著拯救我來到世間?
我的才能、機會、成就,豈攏靠我自己來賺得?
謙卑來主面前,感謝祂極大恩惠。
我是何人,能夠得著榮耀權柄成做祂子兒?
我是何人,能夠進入祂的國度來服事祂?
我的家庭、朋友、健康,攏是主的賞賜。
歡喜來主面前,感謝祂極大恩惠。
接續是感恩的回應
主啊,我感謝祢,我感謝祢的愛疼!
祢願意揀選我,祢揀選我做祢的工!
我要聽祢的聲,隨祢來行,為祢來活!
我深知我是祢所疼的人。

我拿什麼 來獻給親愛的救主做永遠禮物?
我拿什麼 來報答疼我的救主,能使祂歡喜?
喔,主耶穌,我要盡一生服事祢,
日日隨祢來行,見證祢極大恩惠。
我深知我是祢所疼的人。
喔,主,我永遠屬於祢。我永遠屬於祢。
六、結論—繼續拿單的冒險旅程
    當一個深刻體驗自己的渴慕,或是因為走錯路,用了不好的方式,想要去滿足內心的渴望,以致走到無路可走的時候,突然發覺自己竟能真實感受上帝的恩典如此大,以致於我們幾乎無法相信,我是誰?竟能蒙受如此恩典,而這是我們信仰中真實的體認。因為要是沒有渴,來到活水泉的前面,也僅是一種欣賞,不是真的渴望那活水。而拿單的冒險,依然以各樣不同的形式,繼續在我們這些追尋信仰之人的生命經歷中--可能是藉由人,或藉由某些事件、記號、經文、詩歌等,對我們說出內心真正需要聽見的話,並讓我們再次回轉,體會上帝更深的接納和恩典。

    在剛剛我們進行洗禮和聖餐,洗禮是在上帝和眾人面前,承認自己需要耶穌,願意接受耶穌成為救主和主。小兒洗禮,是相信上帝的大能,可以藉由父母親和教會弟兄姊妹的協助,讓上帝引領小孩在恩典中成長,並期盼到小孩長大的時候可以自己來告白信仰。而聖餐的意義,則是遵照主耶穌的教導,照祂的樣式擺設餅和杯,為的是紀念祂的救贖捨己,提醒我們是領受上帝恩典的兒女。牧師勉勵特別是剛才受洗的基督徒們,要常常記得那種從「我就是那個人」走到「我是何人」的歷程,從「需要恩典」到「經歷恩典」並且「回應恩典」,領略自己真是需要上帝恩典的人,因此我會在此,也將在這信仰團體中,和大家一起學習,願聖靈透過各樣的事情,幫助我們感恩並繼續經歷上帝的恩典,成為我們基督徒一生的美好歷程。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轉向上帝的家


講道內容
講題:轉向上帝的家
經文:瑪拉基書4:5-6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八月七日

一、 前言
明天就是父親節了,在這裡先跟各位父親說聲:「父親節快樂!」願上帝祝福在座的每位父親,都有從上帝而來充沛的力量與智慧。
說到父親節,就想到幾年前有機會,在一個教會主理父親節的特別聚會。當時為了找父親節的相關詩歌,真的是翻遍了我有限的詩歌資料庫也找不著。後來唯一覺得最像的一首,就是「天父的花園」。而這首詩歌,與父親最大的相關,就是天父的形象。不過深究內容,沒有太大的祝福,也少了感恩。今天的青年詩班,結合了詩篇23篇對父親的祝福與使用“You raise me up”,來感謝父親的提攜,真的是十分的令人感動。
我想最近有看電視的人,應該也深受父親節的許多廣告猛烈的轟炸吧?我們家裡是不看電視的,不過偶爾看看影音網站,或是瀏覽一些網路資訊,父親節的廣告,也是不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最近有幾則廣告,都在提醒父親「要記得多回家陪陪孩子喔」?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本書,談到了猶太人的信仰傳統,這本書是黃天相博士所著:「得著處世的智慧」。
二、 猶太人的教養
書中一開始便提到「教育」對於以色列人很重要,他們認為人透過學習而可以得到「智慧」,由此也能避免人走錯路。「教育」和「智慧」是有緊密的關係,而且缺一不可。撇除神會賜人額外的智慧外,人在正常情況下不能沒有教育就會有智慧。同樣,人也不會接受教育後仍沒有智慧。箴言就是透過教導,使人明白智慧的意義。猶太拉比哈慕拿(R. Hamuna)認為,耶路撒冷被毀是由於以色列人忽視了孩童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第一步,宗教場所則加以配合,透過宗教典籍提供適當的知識。由此可知,猶太傳統用了不同方法使他們的教育有效傳到下一代,也確保他們能掌握,而不易遺忘。書中進一步的說明,家庭教育的準則有五個部分需要注意:(一)父母責任、(二)道德和宗教教育、(三)生活技能的指導、(四)清晰的教導階段、(五)與社群宗教禮儀配合。
我節錄第一部分「父母的責任」。書中提到,首先孩童的教育必定從父母開始,也因為兒女受到父母的教導,他們必定尊敬父母。而母親在教導兒女上,更是負上重要的責任,即使兒女到了青年階段也是一樣。不過,律法就要由父親教導兒子,父親管教孩子的責任是不容推卸的,正如神管教人一樣,父親是不會遲疑地管教兒子。體罰的問題不在這裡做討論,但是兒子犯錯而不加以糾正,代表縱容兒子繼續犯錯,結果將愈來愈難改過,這不是愛兒子的表現,反而會讓犯錯的兒子未來面對更悲慘的結局。另外,從律法上也反映著父母與下一代的關係,是有教導責任的。父母有權處理子女的問題,雖受到限制,其中有關生死的問題要經由城中長老審判才可以處理。不過嚴厲對待不聽從父母的兒女,目的是使他們能孝敬父母,否則猶太傳統建立的家庭制度和功能就無法實現出來。他們教導事奉父母要像事奉主一樣。這很清楚的可以看到父母主要責任是培養孩子,把宗教傳統傳給下一代,此乃是以色列群體的模式生活。書中關於以色列人家庭價值的介紹與如何傳承有更多豐富的介紹,但是就父親的這一段描述,我實在印象深刻。
三、 瑪拉基書的時代處境
事實上,瑪拉基書正是把這樣時代的困境明白表露出來的一卷書。一般學者認為,瑪拉基書所面對的時代問題,正是人們雖然有了聖殿,但是對律法的傳承,依然沒有有系統的概念。或者是在尼西米與以斯拉宗教改革的前期,也有可能是宗教改革開始,卻又道德敗壞的中期。總之,從瑪拉基書的經文脈絡可以看見,先知說,「祭司的嘴裡當存知識,人也當由他口中尋求律法,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你們卻偏離正道,使許多人在律法上跌倒。」(瑪2:7~8)甚至先知大聲疾呼:「從你們列祖的日子以來,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瑪3:7)整卷瑪拉基書,用了很有趣的七個自問自答,表達了以色列人的處境。
1. 我愛你們
瑪拉基書一章二節。上帝說:「我曾愛你們。」而這群已經忘記上帝恩典的以色列人後代,反而回應:「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上帝只好重複述說著,祂怎麼帶領以色列人先祖進入應許的事蹟。
2. 藐視主名
一章六節,上帝說;「兒子尊敬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尊敬我的在哪裡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裡呢?」卻得到了這群不明白上帝法則的以色列人民問上帝說:「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
3. 汙穢主的壇
一章七節,上帝接著說:「你們將污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得到這群把身體殘缺的牲畜當作祭品的人的回應竟是:「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
4. 煩瑣耶和華
二章七節,表明了人們除了無知還自大。這裡說,先知表明「你們用言語煩瑣耶和華」。而不明白上帝話語,甚至自行隨意解說的人們反問:「我們在何事上煩瑣他呢?」
5. 不知轉向上帝
三章七節,上帝要人們轉向他。得到的回應卻是這群連方向在哪裡都不知道的人回答:「我們如何才是轉向呢?」
6. 奪取供物
三章八節,上帝說:「人豈可奪取 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只得到這群不願意善盡十一奉獻的人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
7. 頂撞上帝
最後三章13節,上帝說:「你們用話頂撞我。」竟發現,這群說認真遵行上帝的道沒有用處的人回答:「我們用甚麼話頂撞了你呢?」
先知用了這些話語,再再地強調,失去教導的以色列人民,只能在無知中再次毀滅。如果不能重新建立信仰生命,這群人終究只有死路一條。瑪拉基書4章5-6節:「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明白的指出,只有上帝話被傳揚,父親重新扮演起上帝法則的教導者,甚至典範,以色列族群才有希望。而我剛剛分享的書,正是這長期以來,以色列人遵行的生活模式。
四、 今日的實況
事實上,我剛剛分享了瑪拉基書時代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讓我們把七個問句放進我們今日的處境。不知道我們是否聽過:「我怎麼知道上帝愛我?」、「為什麼要去教會?」、「髒髒的錢拿去奉獻好了。」、「上帝太忙沒時間理我。」、「我怎麼知道上帝的道路是甚麼?」、「錢都不夠用了還奉獻?」、「真有上帝的話,為什麼我還會那麼衰?」這些問句呢?當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不認識上帝在我們生命的作為,看不見上帝法則的美好,無法體會上帝帶領的方向。我們是否正經歷著瑪拉基書時代的困境呢?這不是上主日學就好了的問題,這不是聽聽聖經故事就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我們願意委身服事,大量金錢奉獻就能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們的孩子無法從我們生命上,看見上帝的事實。因為太過於忙碌,我們常常把教導的權力交給了別人。而這當中,沒有生命,沒有故事,沒有歷史也沒有傳承。我們的孩子失了根,也失了典範。
我常常在教會忙東忙西,有時候忙碌時,孩子就在教會裡面自己找事情做。他們常常都可以看見我,但是我不是他們的爸爸,我是教會的傳道。他們最常聽到的話是:「我在忙,你們先做自己的事情。」以家庭互動來說,我算是十分幸福的,因為我幾乎每天可以跟他們一起吃飯。不過,除了這樣,我們很少時間聊天。我就跟許多的家長一樣,一天裡面,如果能跟孩子聊天聊最久的時間,大概就是早上開車來教會,順便送小朋友上學的這段時間。或者一起回家的這段交通時間,也可以聊上一點。我太太常常跟我說:「不要把福音傳給別人,自己的孩子反而失落了。」這句話總是出現在我十分忙碌的時候。事實上,在座的許多人,一定比我還要忙碌,甚至晚上工作到很晚,長期出差到外地。我們沒有時間認識我們孩子的成長,我們也無法告訴他們,為什麼我們要相信這個信仰,上帝是怎麼在我們生命當中彰顯祂的豐富。我們的孩子知道我們愛他,但是不明白上帝怎麼愛他;我們的孩子,知道要去學校,要學才藝,要去補習,但是有時間,當然就是全家出去玩,無法理解為什麼平常已經那麼忙了,還要每周花時間去教會;我們的孩子更不能理解,有錢自己花就好了,幹嘛拿去奉獻?那上帝的帶領、上帝的保守、上帝的旨意,這些都太難也太遙遠了。我們的孩子實在沒機會從我們身上聽到這些。或許我們自己已經對於上帝的帶領視若平常,不過我們的孩子,沒有經歷,也沒有機會聽見,或看見我們身上的這些經歷。
五、 父親身分與家庭價值
上個禮拜,哈娜小組裡有位媽媽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給大家聽,對於正在陪伴孩子長大的家庭,真的是很重要的提醒。我在網路上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就憑著印象跟大家分享。
有四個媽媽,他們常常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年輕的時候,聊著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名次。一個說自己的孩子在班上的名次總是前三名。一個跟著說,自己孩子的校排名才真的了不起,另一個馬上接著說著自己的孩子除了會讀書,還學了些甚麼才藝。只有一個媽媽總是默默的在旁邊搭不上腔。等孩子大一點,幾個媽媽分享著孩子考上的學校;又大一點,大家便分享起孩子的在工作上的成就。慢慢的大家的年紀也大了,分享著是孩子過年過節送來的禮物。其中一個說,我的孩子今年給我預約好了,要我跟老伴一起上餐廳好好的吃頓飯。一個便說,我們家的孩子,是把餐點送到家裡,而且還把家裡的電器設備都換了最新的,讓我們在家裡能舒舒服服的用餐。故事裡,總是一個比一個強。第三個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幫他買了一個新的豪宅,家裡有專人打掃與看顧,整個人就像是住在皇宮般的享受。正當大家談的不亦樂乎,最安靜的第四個媽媽的電話忽然響起,接完電話後,第四個媽媽很抱歉的跟大家說:「我孩子帶著孫子在外面等我,我們要一起出去用餐,我就先離開了。」只留下三個心中五味雜陳的另外三個人。
其實原來的故事講得更精彩,不過細節我都忘了,只記得故事的精神,所以重新詮釋了一下。我想,大家平時雖然忙碌,但是過年過節時,總還是希望大夥兒能聚在一起吃個飯,說個話。就像孩子,小的時候,常常纏著父母親,跟著父母親。縱使孩子大了,我們依然期待能有在一起的時間。這種期待,變成了一種素材,這幾年有許多的網路影片或廣告,總在過年前後,大大放送著。不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席的爸爸,卻是一個更嚴肅的問題。
家庭裡的父親角色,到底是甚麼?聖經中怎麼期待我們這些成為爸爸的人呢?瑪拉基書的作者,在整個訊息的最後用了「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清楚明白的點出了,當父親角色被發揮、實現了,恩典的應許就能大大的實現。
或許我們可以從舊約當中,幾處的經文,簡單的做個歸納。,如果再加上聖經人物與子女的互動,我們必定可以談更多的內容,但是就讓我們先以聖經中明白提到父親與子女教養關係的經文來分享。
1. 教導──培養技能
代上25:3耶杜頓的兒子基大利、西利、耶篩亞、哈沙比雅、瑪他提雅、示每共六人,都歸他們父親耶杜頓指教,彈琴,唱歌,稱謝,頌讚耶和華。
代上25:6都歸他們父親指教,在耶和華的殿唱歌、敲鈸、彈琴、鼓瑟,辦神殿的事務。亞薩、耶杜頓、希幔都是王所命定的。
我們剛剛有分享了一點關於以色列人的教育觀,從這段經文,更可以清楚的看見,以色列人對於孩子的生活技能,父親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今日的我們,雖然不再藉由工作的世代傳承來學習,不過父親的工作,父親在生活上的智慧,還是需要藉由這樣的關係,傳承下去。如果我們藉由電視與平板電腦來教導我們的孩子,幫助我們孩子面對世界,我們的孩子很容易成為一個知道道理,卻沒有真實感的人。父親成為孩子面對世界的一個重要橋樑,教導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2. 責罰──管教修正
父親形象,幾乎不可或缺的就是責罰這個角色。很有趣的,責罰這個字,在舊約經典的執行者不是上帝,就是父親。
箴1:8 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或譯:指教)。
箴4:1 眾子啊,要聽父親的教訓,留心得知聰明。
箴13:1 智慧子聽父親的教訓;褻慢人不聽責備。
箴15:5 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領受責備的,得著見識。
有沒有注意到這裡提到教訓、管教或是訓悔?這幾個字的原文都是一樣的,指的正是責罰、管教與糾正的意思。或許傳統中,父親的力量比較大,又因為父親有上帝角色的影射,聖經中,除了上帝帶來的責罰管教,接著就是父親扮演這樣的角色。雖然剛剛就有提到,我們暫時不談體罰的問題,但是對於子女犯錯的糾正,從聖經看來,總是希望父親能向上帝般的扮演如此的角色。
3. 命令──口語上的指導,誡命,聖經話語的指導
箴6:20 我兒,要謹守你父親的誡命;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或譯:指教)。
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看見,父親也是誡命的教導者。誡命,指的是聖經的話,單單只有聖經的話,當然是不夠的,乃是經過父親生命淬鍊,活生生有生活力量的聖經的話。這樣的話,不會是單純的課堂教導、一次兩次的上課,能夠打進孩子的生命。乃是要藉由父親,在帶著孩子生活的同時,用話語提醒孩子謹記。這部分,兒童主日學的老師期待能有更多的陪伴與帶領,但是從聖經與猶太人的歷史傳統看來,最好的指導者,其實還是在家裡養育孩子長大的父母所能帶出的影響力最大。
4. 引導──方向指引
箴4:4 父親教訓我說:你心要存記我的言語,遵守我的命令,便得存活。
這裡的「教訓」,原文翻譯成「指導」或「點出」,為更接近其原意。當孩子陷入人生的困境與盲點,父親藉由自己的生命經歷,為孩子點出問題,甚至指引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互動,幾乎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取代的角色。教會輔導、學校老師,或許擁有類似身分做這些事情,但是那個從父親來的深層陪伴與眼光,是其他人真的很難擁有的。當老師的人一定都有一個經歷,雖然孩子教在自己手裡好長一段時間,但是對於這個孩子的環境與生長過程,所知道的資訊還是太少。我們或許願意提供孩子一些面對人生困境的建議與提醒,不過有時候,想到自己對孩子的過去知道的太少,對於孩子的未來,自己的陪伴是那麼的有限。有些話,還是不如當父親的人,可以說的肯定,又帶有力量。
談到這裡,忽然想到,坊間有許多如何當個好爸爸的書,我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不過這些書,許多爸爸都不是很想碰。因為當我們翻起這些書的同時,好像書上寫的東西,正在控訴我們,不是個好爸爸。經文中的這些對父親角色的提醒,是否也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呢?對我自己來說,一個兩個孩子的父親,我又真的做得很好嗎?
我對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嚴厲的,常常使得孩子面對我的時候也非常的畏懼。有時候,都會有人來提醒我,這樣孩子會變得很怯懦,也會變得陽奉陰違。在我面前是一個樣子,離開我身邊又是一個樣子。事實上我因為忙碌,也真的沒有太多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有在一起,也沒有全心陪著孩子。就以我常常跟大家分享的,信仰需要有一個聖經脈絡為主的架構,我也幾乎沒有時間,好好的跟孩子分享聖經的話語。倒是我太太要求孩子每天讀一章經文的做法,才讓我的孩子有機會在聖經話語被建造。這一切,常常讓我在教養孩子上面十分的挫折與難過。
感謝上帝,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很好,所以我們可以分享上帝的話,乃是上帝的話,再一次提醒了我們,生命中甚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讓我們有機會,在尚未後悔的時候,做更好的決定。我剛剛的分享,雖然有四個要點:教導、責罰、誡命、引導,但是若要更加簡化這些內容,就是父親能把生命的經驗、上帝恩典的帶領,透過自己的生命傳給下一代。
昨天教會長職退修會,我在小組分享中,很感動幾位長老的分享,他們都提到了過去父親在自己生命的提醒與作為,讓今日的自己獲益良多。而他們也期待自己,能成為自己子女同樣的祝福。我們不是要去做甚麼,乃是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把時間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真實看中的東西。這樣的話,不是要我們達到完美,乃是提醒我們,我們的生命正是孩子最重要的典範,這是需要時間的。讓我們有時間來傾聽、教導、示範、陪伴孩子吧。
六、 明日的世界
昨天有一款遊戲台灣開始試玩,我也就不特別替這款遊戲推銷了。不過我相信在座有年輕子女,或是自己就是年輕人的,一定都知道是甚麼。這個世界從過去的,甚麼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凡事眼見為憑,有做有得吃。到現在的,虛擬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還要真實。孩子在知識上面的獲取,比自己的人生經驗還要快速。孩子可以輕易地說出,自己從來未經驗的事情。譬如,「失火了就拿滅火器來滅啊!」卻不一定知道,失火的時候,有時候就那短短三、五秒,人不是被火燒死的,而是被煙嗆死的。
明天的世界,充滿著更多我們無法預知的事情。孩子的生命經歷,幾乎無法乘載著過量的資訊。他們知道的越多,不一定對他們的生命有幫助,反而有時候,會因為以為自己知道了甚麼,而陷於無知的判斷讓自己受到傷害。沒有一個陪伴孩子的人,孩子在面對自己擁有更強能力的同時,反而是更顯得無助。我們學的東西,不一定比我們的孩子多,也沒有他們快。但是當我們陪在孩子身邊,用自己的生命,將上帝豐富的話語刻印在我們孩子生命裡面的時候,那個力量是非常大的。
七、 上帝國的藍圖
甚麼是上帝國?我常常跟人分享,若沒有上帝國,我不知道講台上要分享甚麼。而只有上帝國的盼望,我們才知道今日的信息、福音在哪裡。在上帝國中,我們跟隨著前人的腳步,我們的孩子跟隨著我們。在上帝國中,我們願意花時間與孩子一起思考,認識上帝的帶領。在上帝國中,我們的孩子願意跟我們說話,分享自己的不足與難過。上帝國中,我們成為彼此的祝福,我們也與其他的爸爸媽媽一起成為我們孩子的保障。瑪拉基書中,父親轉向孩子,孩子轉向父親,那就是上帝國的體現。那是家庭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元素,也是上帝過去帶領以色列人中,十分鮮明的形象。
我們都很喜歡沙灘上的腳印這樣一幅圖。想想看,這幅圖失去了父親,那會是甚麼樣子呢?
八、 結論
父親節,是感謝父親辛苦付出的一個重要時節。常常我們對於父親的付出,除了金錢供應,好像過於簡化父親的辛勞了。不過請容許我在這個重要的時節,跟大家提出一個邀請。這是一個選擇,這不是一個能力的問題。當我們選擇了,我們的未來就會依照我們的選擇呈現。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明天成為甚麼樣子,我們希望我們與孩子未來的關係是什麼樣子,今日,我們就得做出一個選擇。想想看,我們不讀聖經,不教導孩子聖經,卻孩子對上帝有信心,這可能嗎?想想看,孩子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不在他們身旁,當他們人生的苦越來越重的時候,他們還會相信上帝是可以依靠的嗎?讓我們轉向上帝的家吧!讓我們看著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的心也轉向我們吧。因為那是上帝所喜悅的。也是令我們的明天充滿喜悅的選擇。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尋找失喪的人


講道內容
講題:尋找失喪的人
經文:路加福音15:1-3,11b-32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七月三十一日

一、前言
這是一個關於冒險和回家的故事,也是一個為人熟知的故事,大家聽過、演過可能不下十次,但熟悉的故事,怎樣才能再次被聽見,需要找一個幫手。1880年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寫的故事「皮諾丘」,一百多年來,被拍成20 部以上的影片。1880年馬偕博士來台灣,滬尾馬偕醫館落成於1879年。當時台灣翻作「木偶奇遇記」,其中的情節,大家還記得嗎?一個老木匠沒有小孩,用木頭刻出一個小孩子,仙女讓他可以動,木匠疼愛他如同兒子,小木偶卻因為聽從壞朋友的話,離家出走,甚至被賣掉,成為驢子,老木匠為了找他,被吞在大魚肚子中,最終小木偶找到老木匠,從大魚肚子中平安回來,因著他的勇敢和真心的悔改,也成為真正的小孩。仔細觀看,其中還真有好些聖經的語彙—木匠、小孩離家、大魚肚子、成為真正小孩。在今天的信息中,我們要分別從小兒子、父親和大兒子的角度,觀看他們冒險和尋求的經歷。
二、小兒子冒險和尋找的經歷
1.從平淡生活中的不滿出走。
年輕的時候,面對外在世界有很多想像,時常聽到外面世界的召喚,渴望出發,險旅程中要得到什麼?要去經歷新奇、狂喜、挑戰、探索,這兩個故事中的兒子,就這樣踏上的冒險和尋找的旅程。
2.外在惡劣環境中的轉折點。
在外和朋友一起同行,卻經歷了迷路、出賣和背叛。加上外在環境的惡劣,讓他餓了、渴了,以往熟悉可依靠的都不見了。故事中都記載的那種艱難困苦的處境,在那裏有個轉折點,看清楚原來自己在哪?發覺自己竟然走到這樣的地步。對小兒子來說,他在餵豬時想吃豬所吃的食物,卻沒得吃,讓他醒悟過來,對自己說「我要回去,我要回家」。對小木偶皮諾丘來說,是他開始說謊時鼻子會變長,直到他變成看門狗時,悔悟過來,找到機會逃跑回家。而對小木偶皮諾丘而言,還不只一次,實際上有兩次。回家之後,又再次出走,第二次在遊樂園中幾乎要被變成驢子,才想到要回去,從那轉折點中回轉。
3.漫漫回家路和無條件接納。
耶穌比喻中的這個小兒子,在漫漫回家的路上,口中重複著那樣的詞「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經過許多的路,越走周圍的環境越熟悉,越來越靠近家園,希望能得到父親的原諒,就算把他當成雇工也好。但當父親在家門口遠遠看見他的身影,顧不得當時父親的形象,急忙奔跑到他面前,沒等到兒子將早先預備要說悔改的話說完,父親已經用慈愛的雙手,抱著他和他親嘴,並吩咐僕人將鞋子、衣服、戒指都穿戴在他身上,表達那無條件的接納。父親一直都沒有改變,他一直在等待,他的愛也都在,但孩子卻因這旅程而改變。這是離家冒險的故事,皮諾丘是小孩版的浪子回頭,最後也真正成為木匠老爺爺的小孩。我們在看這故事時,會想著說,如果有這麼好的結果,早知道就早一點回來。但事實上,對在外流浪還是浪子的人來說,有時還真的難以下定決心回去,直等到那轉折點。然而,真得要到那轉折點嗎?會不會太久、太晚、太辛苦了?
三、父親的冒險和尋找的經歷
1.毅然放手--漫長等待--大大擁抱。
這個兒子的冒險故事,從另一角度看,也是父親的冒險和尋找的故事。在這段時間,父親冒險,就在他毅然決然的放手,讓小兒子外出的時候開始,到在那段漫長的等待,直到再次見面,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之間。
2.我們會問,慈愛父親在這段時間裡,他在做什麼?在看似安靜沒有聲音,無所作為的時候,他缺席嗎?他等待嗎?看起來都是,因著小兒子自由的選擇,他給予尊重,他知道那時無法改變兒子的決定,然而他的心,卻沒有一天好過,擔心掛慮,期待有一天能等待他順利回來。
3.我們在天上的父,祂實在願意。
在苦難中,我們不是也曾如此問,天父上帝您在哪裡?您就真願意讓我們在其中受苦嗎?有時,當初還真的是我們選擇走進這條受苦的路,但我們反倒回過頭來問,我們的天父在我們受苦時,祂在哪?我們的天父,祂實在願意用那測不透的愛來愛我們,祂樂意接納那個回來的浪子,因為父親對他的愛從沒有變。但祂需要等待,等待祂兒女的回轉,因為當祂的兒女在受苦時,祂雖然想出手,卻需要忍耐下來,那也是苦。也唯有如此,才有那回轉的一天。故事到這,應該就是一個快樂的結局,浪子回頭了,在耶穌說的比喻中,就將要舉行一個的歡聚餐會。但耶穌繼卻續說下去,要再說到另外那個大兒子。
四、大兒子的冒險和尋找又是什麼?
傳統上我們把重點放在小兒子,甚至稱這個比喻為浪子的比喻,以致看大兒子好像是個附錄補充說明。但如果這不是一個附錄,我們同樣可以問,這個大兒子的冒險和尋找是什麼?他不像小兒子外出冒險,或許是為了某些理由而留下,或許是因為孝順和責任感,他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認同,但是當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心卻漸漸離父親很遠很遠,跟父親的關係,只剩下責任和義務,還有作不完的事情。因此在他和父親的對話中,他如此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 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因為這樣,我們可以說在耶穌所說的比喻中,這個父親其實有兩個失落的兒子,一個在外流浪,另一個雖然看起來在家裏卻也在流浪。那耶穌為什麼說兩個失落兒子的故事呢?
1.從耶穌連續說了三個比喻的上下文。
從上下文中耶穌連續講三個比喻,原因是本章一開始1-3節記載,眾稅吏和罪人挨近耶穌,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耶穌的行為,耶穌就先說了失羊的比喻--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就把九十九隻放下,去找那失去的一隻。接續說失錢的比喻--一個婦人有十塊錢,失落一塊,急忙點上燈,打掃房子仔細找,直到找到。這兩個比喻共同的是什麼?
不在於失去的價值多少,而在於失落的這件事,原本的羊和錢丟掉了,不見了,需要去尋找回來。
2.從最後比喻和前兩個比喻的異同處。
那最後這個比喻和前面兩個最大的不同,在於那外出的小兒子浪子,他的爸爸卻沒有出去找,是那浪子自己回來。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看,故事中的父親的確有出去找,28節,「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這個父親去哪?他去外面要他的大兒子回來,大家是否發現這奇怪的變化。第一個比喻中,牧羊人放下99之乖的羊,去找那隻失落的羊。而第三個比喻中,父親放下那個曾經的浪子,去找那位好像一直都在身邊,乖乖的大兒子。會不會,大兒子也是耶穌在這裡說,真正需要被要找回來的人?
3.從比喻所指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來看。
有喔,透過這樣的理解,讓我們可以更整體來看這段經文。耶穌講這三個比喻的對象是誰?那些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不覺得自己失落,但他們看見耶穌和那些失落的人在一起,反倒有批評責難。耶穌透過三個連續的比喻,要讓他們在聽故事的當中,突然想到自己,會不會就是那「好像那一直在家的,反而成為失落的」,同時,恩典也依然在那裡,他們也是耶穌沒有放棄,也要找回的人。
五、結論與應用
1.再次聽見這個故事,你覺得自己比較像誰?
在這個信仰群體中,再次聽見耶穌所說的比喻,你覺得自己比較像哪一個?大或小兒子,在每次聽講道信息中,我們可能都會在故事中找到認同的對象,對你我來說,比較像那一個?是大兒子或是小兒子?
我感覺自己像小兒子,那個會想要走自己的路,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年輕原本就該去冒險,不管是外在的路程或內心對父母親的依賴。但也極可能在這當中迷失,或覺得只想依靠自己。後來我也曾在那種失落狼狽中,體會到真的需要上帝。回到天父懷抱的路上,雖擔心不被接納,卻被那份天父滿滿無條件的擁抱所折服和感動,甚至是那萬事巧合般的安排,看見神竟然看重我們到如此。
我也覺得有時,自己又像是大兒子,熱心參與在教會生活中,承擔很多責任和應該做的規定。當別人看我做幸福時,卻有種莫名的疏離,不見得會離開那歡聚的Party,但心卻怪怪的。或許會被人說,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或是因著互相比較、或當看見上帝用滿滿恩典給別人時,心中嘀咕。或者因同工間話語而受傷,寧願在門口也不願意進去歡慶的時刻,認為這不公平,甚至稱自己的弟兄,為你的「那個兒子」,而拒絕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和連結。各位弟兄姊妹,你覺得自己是比較像小兒子,還是像大兒子呢?
2.最終,耶穌留給聽眾一個開放結果的用意。
最終,耶穌留給聽眾一個開放的結果,那個大兒子究竟有沒有聽懂父親的話,一起回到房子內,耶穌沒有說,卻給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要是大兒子因著父親所說的那句「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最終體會到那為父的心,漸漸體會到屬於天父的心。回家,是真的體會到天父的心,我們不僅在這開放結果的比喻中,去思想自己是小兒子或大兒子,我們也被呼召去有天父的心。
3.體會那種失而復得的快樂,體會天父的心。
上下文中另一個相同處,就是那種失而復得的快樂,三個比喻中都提到,當找回原本弄丟的羊、錢、人的時候,那種邀請人一起歡喜快樂的心,那樣的喜樂是何等美好,當人能體會天父的心,那種讓大兒子和小兒子和好,跟父親一起高興快樂,因著領受如此大的愛,以致其他的都不那麼重要。弟兄姊妹們,也讓你我在生命中,更多體會天父上帝的心,因為這樣,我們貼近天父的心。靠近恩典,也讓我們在恩典中,自己也成為恩典的一部分,擁有為父的心,一起去尋找失喪的人。
八月份即將到來,在這個月當中有父親節、也是教會的外展和親子月,牧師在本週牧函中跟大家分享,外展和親子的關聯,也講到歡慶和旅行,從另外角度將今天主日的信息做呈現。願我們在教會每個月的生活律動中,體會並經歷天父上帝的心意,耶穌基督的陪伴,和聖靈對我們細微聲音的提醒和感動。

【默想與行動】
1. 試著將自己放在這三個角色中去思想,對你現在的處境有何提醒和啟發?
2. 你曾有過離家冒險和尋找的經歷嗎?回顧這樣的經歷怎樣幫助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