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Daniel


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Daniel
經文:但以理書第九章1~20節
時間:二0一0年七月十八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影片: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 (Daniel)
MP3: 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Daniel:[][]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從但以理的禱告來學習有關禱告的功課。但以理是上帝的僕人,小小年紀就被抓去當俘虜直到八十幾歲,一生都沒有回到故鄉,最終是在異地他鄉的迦勒底過世。他沒有享受到回歸故鄉的喜悅,但是他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Ⅰ、引言:投機取巧的油漆匠(Repaint and thin no more)

有一個油漆師傅很能投機取巧,他會把油漆用松香水調和的很稀,所以就能夠以低價競標取得案子,因為他的報價比同行低廉。有一次他承包到一間教會的油漆工程,仍舊比照過去的方式稀釋油漆,來進行建築的油漆工程。漆到快結束時,天氣突然轉壞,並且開始下起雷雨,大雨沖刷掉他原先已完成的進度成果,他就問上帝該怎麼辦呢?上帝用雷聲回答他說:「Repaint, and thin no more!(重漆一次,不要再如此做了。)」意思就是說,要悔改,不要再犯罪了(Repent ,and sin no more)。

Ⅱ、但以理的生平(The Life of Daniel)

1.猶大貴冑年青成俘虜

但以理的禱告是一個悔改的禱告。他年紀輕輕的被抓去當俘虜,因為他父親是當官的。巴比倫王第一次攻打耶路撒冷城之後(還未滅國),就把宮廷中貴族的後裔都抓去當人質,但以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與他的三個好朋友被抓去外國的。時間是發生在「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但1:1, 3, 6)這四個年輕人英俊又聰明,所以就被國王看上了,並交由太監長帶到巴比倫王宮中訓練作太監。四個人一生都不能結婚,因為被閹割了。他們是主前605年第一次被擄(約雅敬第三年),如果說他被抓時是十八歲,那他出生時就是主前623年。

2.信仰堅定立志不玷污

被挑選到宮中要特別受訓,學習迦勒底的語言,適應他們的飲食,身體白胖健壯。可是猶太人和回教徒一樣,他們有很多東西不能吃,因為吃了會不潔淨,就像不吃豬肉等等。他雖然是俘虜,可是還是堅持要求管理他們的委辦,讓他們吃素,「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但1:8)委辦擔心他們只吃青菜會長不好,危及自己的性命,但以理就提議十天不吃迦勒底的飲食作為實驗。「如果十天之後我沒有長的比其他人難看的話,這樣應該就不成問題了吧,你的腦袋也不會被砍下。」他很有實驗精神,實驗完後還是長的白白胖胖,所以委辦就撤去他們的用膳,給他們素菜吃。雖然環境和處境都不好,年紀輕輕就與父母分離,可是他還是堅持他的信仰,但以理是這樣的一個人。

3.四朝大臣忠心的服侍

訓練完後,他們就被召入宮中,考問所學習的,為了辨識是否真的足夠聰明,這樣日後國王有問題時就可以找他們作參謀。有一次國王作了一個夢,王覺得這個夢一定有含意,可是夢忘記了,於是就把所有聰明的哲士都找來,要他們負責告訴他昨天作了什麼夢,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王的問題,王就發怒要砍掉所有哲士的頭,但以理知道後,就回去禱告,上帝就告訴他巴比倫王夢見的是什麼。國王夢見的是一尊大像,頭是金的,胸是銀的,肚腹是銅的,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他還向王解釋夢所代表的意思,從金頭到泥巴,代表歷史每況愈下。國王就認為這個人特別的聰明,「當時,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並且吩咐人給他奉上供物和香品。王對但以理說:你既能顯明這奧祕的事,你們的神誠然是萬神之神、萬王之主,又是顯明奧祕事的。」 (但2:46-47)所以他等於是為上帝作了一次的見證和宣傳,王就對他所敬拜的上帝特別有印象。這是他所服侍的第一個朝代,他總共作了四個朝代的大臣(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利烏和古列)。

第二個朝代有人說是尼布甲尼撒的兒子或孫子,那是細節我就不講。他就是伯沙撒王,他有一點像是公子哥兒,沒有吃過苦,靠他的父王而擁有一切,結果他就亂來。有一次他宴客,把耶路撒冷耶和華聖殿裡面敬拜用的金銀器皿拿來用,大家正乾杯暢飲歡樂時,上帝不高興,就在牆上伸出一隻手,寫了一行他們看不懂的文字。王驚恐不已,對哲士說,誰能幫我把那行字翻譯出來,我就讓他作國中第三號人物,他父親是第一,他是第二。他母親想起他父親的哲士中有一個很聰明的人,就把已經年老的但以理再找出來,領到王前,但以理就替王翻譯。牆上寫著:「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彌尼」就是日子快完了,「提客勒」就是(他在上帝面前)秤起來重量不夠,「烏法珥新」就是你的國家會分裂成兩個。於是「伯沙撒下令,人就把紫袍給但以理穿上,把金鍊給他戴在頸項上,又傳令使他在國中位列第三。」(但5:29)當天晚上伯沙撒王就被他兒子殺了,第二天大利烏王就攻進巴比倫,滅了迦勒底國。

第三個王就是大利烏王。大利烏王很喜歡但以理,重用他作行政院長,可是但以理是外國人,那些文武百官中有人嫉妒不高興,想辦法要設計陷害他,找他的把柄,但卻找不著,最後他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從他的信仰下手。他們共謀請王立一條法令,三十天內誰也不能拜其他宗教,只能拜他們的神,如果誰敢向別的神禱告的話,就要被丟入獅子穴裡。國王不察就隨便蓋章同意了。回教是一天要向麥加禱告五次,猶太人是一天早午晚要禱告三次。但以理隔天依舊打開窗戶向耶路撒冷禱告,馬上就被人舉報。國王很後悔下此禁令,因為王很喜歡但以理,可是聖旨已下,最後不得已只好將他丟入獅子坑中。王不捨的對他說:「你所侍奉的上帝可以救你。」那晚國王很難過睡不著,想到但以理並沒有做什麼惡事,只是禱告而已,卻被如此對待。

第二天一早就跑去獅子坑呼叫但以理,他毫髮無傷,因上帝派天使讓獅子不傷他。王就把他救起來,把那些陷害他的人丟到坑中,他們還沒有下到獅子坑底,獅子就跳起來把他們吃掉。之後「大利烏王傳旨,曉諭住在全地各方、各國、各族的人說:願你們大享平安!現在我降旨曉諭我所統轄的全國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兢恐懼。因為他是永遠長存的活神,他的國永不敗壞;他的權柄永存無極!他護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蹟奇事,救了但以理脫離獅子的口。如此,這但以理,當大利烏王在位的時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時候,大享亨通。」(但6:25-28)

第四代王朝是古列王,他在主前540年時毀滅巴比倫,建立波斯帝國。古列王登基時,但以理還是被重用。如果但以理是主前623年出生,到主前540年時他就83歲了。主前536年古列王下令猶太人可以回鄉,是記載在耶利米書,因為耶利米說七十年期滿可以歸回,但以理是主前605BC被擄,所以歸回應該是在主前535年左右。古列王第二年,但以理在靈修時讀到耶利米書,所以就有了他今天的禱告,他的禱告差不多是在主前538年,就是主前540年到536年之間。歷史最後是說他沒有回去,以斯拉、尼希米、所羅巴伯都回去了,他是留在宮裡,跟國王遊說及安排讓他們順利回去的,他是死在巴比倫,所以他的禱告其實是為別人禱告。
 
4.大蒙眷愛見異象啟示

但以理書有十二章,前面六章是講前面四個王朝的故事,可是後面六章講的就不是歷史,而是講上帝在那幾年當中,讓他看到將來歷史中會發生的事情和一些奇怪的夢。這裡面有四個夢。第一個夢是他夢見有四隻怪獸從海裡面一隻隻的爬上來,第一隻像獅子,有兩張翅膀;第二隻像熊,口咬三根肋骨;第三隻像豹,有四個頭、四張翅膀;第四隻最奇怪,長得像恐龍,頭上有十支角。這些都是象徵,是猶太人的文學裡,第一次開始使用象徵性描述將來要發生的事。有人稱但以理書是舊約的啟示錄。因為但以理書和新約的啟示錄一樣,是看見將來的世代會怎麼發生的預言書卷。因為他特別蒙上帝喜愛,所以上帝就告訴他將來歷史會怎麼演變。這記載在但以理書第七章,在伯沙撒王元年的時候,他看到海中四怪獸這樣的異象,可是但以理並沒有解釋太多,上帝只是讓他知道將來有四個王國,每一個王國都有它的特點,後來有些神學家有解釋這些代表哪個王國及其意涵。

第二個夢是兩隻羊在打架,這個夢但以理就有解釋,記載在第八章,伯沙撒王第三年。異象中他站在河邊,發現有兩隻羊,一隻是公綿羊,一隻是公山羊,公山羊比較兇,好像獨角獸有一支角,公綿羊有兩支彎角,公山羊鬥勝了公綿羊,公綿羊就受傷了。天使對但以理說,公綿羊是瑪代和波斯王,公山羊是把公綿羊毀滅掉的希臘。希臘帝國之後就是羅馬帝國。公山羊的角後來斷掉又長了四個角,所以亞歷山大帝死後他的國家分裂成東西南北四個國家。上帝在那時已經告訴他歷史怎麼演變的。

第三個夢就是當他這次在禱告時,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列來跟他講話,記載在第九章,大利烏元年。先前但以理得知耶利米說的耶路撒冷城荒涼是七十年期滿。上帝對但以理說,我的計畫不只是七十年期滿讓以色列人回去,將來要派一位彌賽亞重建整個以色列國,所以上帝給他看見的計畫比他以為的還要大,叫作七十個七年,所以是四百九十年。第一個是七個七,再來是六十二個七,還有後面的一個七。可是到最後一個七年結束時,是耶穌降生的時刻,那是真的要解決以色列的問題的時候。所以但以理看到的不是只有到希臘帝國,還到羅馬帝國及耶穌降生,上帝用這種比喻的方式整個告訴他。

最後一個夢是看到我們現在世界的末了,可是上帝跟他說要封閉起來,不能講,所以我們就不曉得上帝跟他透露了什麼。異象中他看到一個穿著細麻衣的高大天使,跟他講埃及會跟北國敘利亞打仗,還有交通和資訊越來越發達,將來可能會有網際網路時代,以及如果你好好做的話,將來上帝會給你獎賞,只有講一些就結束了。那是關於我們這個時代,記載在第十到十二章,在古列王第三年時他看到的異象。

5.深愛故鄉求上帝饒恕

但以理被抓去海外當奴隸,後來被擢升作大臣,混的很不錯。可是他還是想念故鄉,那時他年紀也大了,看到耶利米說七十年可以回去,他算一算今年(約)是第六十八年,差不多到了,就拼命禱告說:「上帝啊,如果我們做不對的,請原諒,讓我們真的可以如耶利米所說的回去故鄉,重頭來過,求主垂聽,讓我們可以回去重建耶路撒冷。」這是他認罪禱告的一個重點。「求主垂聽,求主赦免,求主應允而行,為你自己不要遲延。我的神啊,因這城和這民都是稱為你名下的。」(但9:19)我們來看一下他禱告的內容。

Ⅲ、但以理的禱告(The Prayer of Daniel)

1.用上帝的應許禱告

起先是因為他看到耶利米書的那句話,是耶利米寫信給那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的人的信,「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10)他就用上帝的話來禱告:「上帝啊,盼望你對耶利米所說的,請你照著所應許的來實現。」「瑪代族亞哈隨魯的兒子大利烏立為迦勒底國的王元年,就是他在位第一年,我但以理從書上得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但9:1-2)所以我們可以學習用聖經裡上帝所應許的話來禱告,就是抓著應許來禱告,這樣比較有效。摩西也是這樣,當以色列人造了金牛犢,上帝很不高興,要把他們都殺光時,摩西跟上帝說:「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出32:13)現在你要是把他們都殺了,那你以前所講的話就不能實現了。摩西也是用上帝曾經說過的話來跟上帝禱告。

2.禁食傷悲披麻蒙灰

但以理禱告時是心裡很難過,所以他穿麻衣(sackcloth)。台灣大概只有親人過世時才會這樣穿,或是在手臂上綁一片麻布來代表哀痛。他還禁食,並且把灰土灑在頭上,「我便禁食,披麻蒙灰……。」(但9:3a)這是以色列人表示哀痛的一個方式。約拿被差派到尼尼微去警告他們,若不悔改上帝就要審判的信息,結果全部尼尼微城的人就宣告禁食並穿麻衣,「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拿3:5)代表悔改的意思。

3.定意向主迫切祈求

再來他的一個態度是「……定意向主神祈禱懇求。」(但9:3b)表示這個禱告很認真。如果你跟一個人講話,你告訴對方說,你很在意這件事情,你的兩個眼睛會看著對方,而不會眼睛看著其他地方來與對方講話。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禱告到睡著的經驗?如果有,代表你是隨便禱告。因為如果你很認真、很在意的話,就不會睡著,因為那件事情很重要。定意向主(Pay a full attention),全神貫注的跟上帝說話。所以但以理有三個態度是我們可以學習的,第一個是抓住上帝的應許;第二個是他謙卑痛苦的悔改;第三個是他認真的迫切祈求。雅各也有這樣的態度,他在雅博渡口跟天使摔跤,其實他的力量並沒有贏過天使,可是後來被天使摸了一把,扭傷大腿窩,眼見自己沒有辦法贏,兩隻手就抱住天使不放他走,哭著要求祝福,由於他這樣的懇求不放棄,天使就給他祝福。所以何西阿書說:「(雅各)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哭泣懇求,在伯特利遇見耶和華。」(何12:4a)其實他是失敗的,但因著靠那兩隻手哭抱著非要不可的態度,使他得勝,這種迫切禱告的態度上帝會聽。以上是他禱告的三個態度,接下來我要講他禱告的內容。

4.慈愛公義憐憫饒恕

他首先說上帝的本質是慈愛的、是公義的、是憐憫人的、是會饒恕人的,他禱告的內容先是述說上帝的恩典。「主啊,大而可畏的神,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但9:4 b)上帝是「守約施慈愛dsx(checed)」的上帝,他是憐憫、饒恕人的上帝,「主―我們的神是憐憫饒恕人的……。」(但9: 9a)他雖然處罰我們,可是他所做的沒有不義,因為是我們沒有做好,本是該死的,所以受到公義的審判是應該的。「耶和華留意使這災禍臨到我們身上,因為耶和華―我們的神在他所行的事上都是公義;我們並沒有聽從他的話。」(但9:14)這有點像是當你要拜託一個人幫助你,你先欣賞稱讚對方一番,最後才請對方幫個小忙,這樣人家聽起來就比較爽快,幫你的機會就比較大,因為你已經先肯定對方的為人處事、人格作風。所以他禱告的開始是先以上帝的本性來讚美上帝,最後他講出他的需要。耶和華上帝其實在摩西面前自己也這樣講:「耶和華在他(摩西)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很多人讀到這裡,就以為上帝都是慈愛的,所以我想怎麼樣都沒關係,其實不是這樣,如果你胡搞亂搞的話,要知道上帝的公義仍在,所以不要把上帝的慈愛拿來抵銷上帝的公義。上帝是既公義又慈愛的,但是你不能濫用他的慈愛,你真的做錯就要誠心跟上帝悔改,上帝才會原諒你。

5.犯罪作孽行惡叛逆

當他看見上帝是慈愛憐恤的上帝,再回過頭來看以色列人過去的行為,他就承認自己的罪愆,「我們犯罪作孽,行惡叛逆,偏離你的誡命典章。」(但9:5)今天才會落得這種下場。這裡他講到「犯罪、作孽、行惡、叛逆、偏離」五點,這五個希伯來文都是不同的字,中文看起來差不多,是同義詞,可是不完全一樣,有人說但以理很明確(specific)的區分罪的種類。 我稍微解釋一下。“犯罪”是矢不中的,沒有射中標靶紅心,射箭偏掉沒有滿分。“作孽”是扭曲真理,為了某種緣故而講成其他似乎有理的說詞。“行惡”是逾越規矩,超過規範,沒有照該做的去做。“叛逆”是故意違反規條,明知故犯。“偏離”是不遵照誡命行。但以理其實知道我們犯的錯很多,五種都有犯,壞事做盡,「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我們作了孽,行了惡。」(詩106:6)

6.得罪上帝臉上蒙羞

他說當我們做不對時,我們自己的心裡有數,並且在人的面前也會蒙羞,「主啊,我們和我們的君王、首領、列祖因得罪了你,就都臉上蒙羞。」(但9:8)這裡提到了罪有三個範圍、三個層次。如果在上帝面前做了不對的事,得罪上帝叫作 sin;如果是內心覺得不對,良心責備叫作guilt;如果別人也覺得你不對,臉上蒙羞叫作shame,所以一個人犯錯有神學上的得罪神、心理學上的不該,社會學上的羞恥三個層次。東方人比較在意shame,我們說「沒面子」,就是我做錯事情,只要人家不知道就沒關係。西方人比較在意guilt,雖然人家都不知道,可是我心知肚明,我就覺得不對。神學家說的是,你也不知道,可是上帝知道,那個也是罪,不要因為我不知道就不算罪。但以理承認說,其實我們三個都有,不管是人家知道與否,我心裡知道與否,上帝知道的,其實我們都有罪,是這樣的意思。「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為我們的罪孽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拉9:6)

6.犯法偏行咒詛誓言

不只是做錯事情,而且還是簽了約、發了誓仍做錯的事,那就很糟糕。因為多了違約這一條,他們跟上帝簽了約,當他們出埃及時,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到西乃山,上帝有跟他們簽一個約。在那裡摩西說,如果你們從現在起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就會受到咒詛,「這一切咒詛必追隨你,趕上你,直到你滅亡;因為你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遵守他所吩咐的誡命律例。」(申28:45)但以理也承認說,我們真的是沒有按照摩西所簽的約來做,「以色列眾人都犯了你的律法,偏行,不聽從你的話;因此,在你僕人摩西律法上所寫的咒詛和誓言都傾在我們身上,因我們得罪了神。」(但9:11)如果你在教堂或法院結婚,牧師或法官問你說,你真的這一生只跟這個人相愛生活一輩子嗎?你說是,這樣如果你再有外遇的話,那是比一般人有外遇還糟糕,因為你曾經發誓,曾經在上帝面前許過承諾,結果現在毀約。這樣的錯比一般的錯還糟糕,因為有約在前,所以一犯錯就犯了兩個錯,一個是我所犯的錯,另一個是我曾答應過人家不做的事情。但以理很誠懇的跟上帝說:「我們實在很糟糕,可是我們又很悽慘,而且上帝你曾經跟耶利米講過的七十年快要到了,你要不要顧念我們這可憐悲慘的樣子,讓我們回去?」所以他最後是請上帝聽他的禱告,請你看看我們被責罰後的光景。

7.垂聽赦免睜眼眷顧

「我的神啊,求你側耳而聽,睜眼而看,眷顧我們荒涼之地和稱為你名下的城。……求主垂聽,求主赦免。」(但9:18a-19a)「上帝請你聽、請你看」禱告的最後他是這樣作結束。其實這段禱告是所羅門王的禱告,所羅門王在國家很強盛時,建了聖殿,在獻殿時他就有點擔心,想說將來他的子孫可能不一定會像他這樣服侍,其實他年老就偏離了,不過在他建完聖殿時跟上帝禱告說,萬一有一天我的子孫真的是不孝、違約、作惡,你把他們亡國以後,如果他們悔改,求上帝你還是聽他們的禱告,讓他們回來。結果到了但以理的時候,上帝就聽了他的禱告,讓他們回去。這是當時所羅門王跟上帝的禱告:「願你晝夜看顧這殿,就是你應許立為你名的居所;求你垂聽僕人向此處禱告的話。你僕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祈禱的時候,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王上8:29-30)可以說,但以理的禱告是所羅門禱告的應驗。在這個短短地禱告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願意認錯的禱告,可以讓我們學習到一些屬靈的功課。

Ⅳ、屬靈的功課(The Spiritual Lessons)

1.照神旨意求

首先是你要跟上帝禱告時,最好知道上帝的意思,依照上帝的意思禱告,上帝會聽,因為是照著上帝的意思來禱告。約翰壹書說:「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壹5:14)耶穌醫好一個生來是瞎眼的人,法利賽人在討論這個原本瞎眼的人,就說:「我們知道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聽他。」(約9:31)那麼我怎樣知道上帝的旨意呢?很簡單,上帝的旨意就在聖經裡。但以理也是讀到聖經才知道七十年歸回的事。所以要鼓勵大家勤背聖經,換句話講,你可以做一個操練,就是禱告的時候把經文放在你的禱告裡,用上帝的話來跟上帝禱告。「上帝啊,你講過這句話,我現在這樣做,你是不是就照你所說的給我呢?」所以用上帝的話來禱告,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一個功課。

2.禱告要迫切

第二個是要迫切認真的求。我舉迦南婦女的故事作例子。她的女兒生了重病,醫生都治不好,聽說耶穌很厲害,當耶穌經過她們那裡,迦南婦人就去拜託耶穌,可是那時候耶穌覺得上帝要他服侍的對象是以色列人,而非外國人,所以耶穌就有一點不理她。這個媽媽卻不停的吵,門徒不堪其擾,請耶穌打發她走。耶穌就對婦人說:「我們家的餅乾只給孩子吃,不給狗吃的。」這句話等於侮辱這個媽媽,表示你不值得我們給。這個媽媽聽到耶穌這樣講,就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太15:28)有一點順著耶穌的意思來作回應,通常我們聽到後的反應會是憤而離去,但這個媽媽知道只有耶穌可以救她女兒,「你雖然這樣講,但只要我女兒會好,我就是賴著不放棄」。耶穌嚇一跳,用這種極端的試驗方式都沒能使她放棄,於是就應允了她的祈求。英文說,W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就是一直要到你同意,我才會停止。)這就是迫切。有時候我們禱告沒有那麼迫切,我們是有跟上帝要,結果沒有要到,連自己也忘了。耶穌講過一個夜半敲門的朋友的故事(路11:5-8)。有一個人半夜在睡覺(三一真神),他的鄰居(福音夥伴)因朋友臨時來訪(福音朋友),剛好家裡的食物吃完了,餐館也都打烊,沒辦法就去敲他的門,想借點食物應急。他說自己已睡覺不想開門,他的鄰居卻不停的敲門吵他,吵到最後沒辦法只好開門給他。拼命去敲門的不是因為他肚子餓,而是他的朋友肚子餓,耶穌用這個比喻來鼓勵我們禱告,不只是迫切為自己禱告,也要迫切為你的朋友禱告。你曾經為別人這樣迫切禱告過嗎?我覺得但以理是這樣,他是為別人禱告,耶穌也要我們學習這樣的功課。

我們的七星中會北二區每年都會舉辦福音餐會,今年邀請洪榮宏來唱歌作見證,是九月十八日,在深坑的假日飯店。我們教會爭取到四十個名額(即二十對),如果你有還沒有信耶穌的朋友,你對他有負擔的話,你要準備四百元(兩個人的餐券),中會其實已幫我們付擔了額外的兩百元,邀請他與你一同參加。如果你想這樣做,請你現在開始為你的朋友禱告,不帶非基督徒是沒辦法參加的,因為是為他們舉辦的餐會,希望他們有機會在那裡受感動。

3.罪惡齊承擔

但以理禱告時,不是求上帝饒恕「他們」,而是把自己算在裡面,求上帝饒恕「我們」,他禱告的前後加起來共提了28次的「我們」,所以他不是指責定罪別人,用禱告來罵人,而是把自己包含在裡面。尼希米的禱告也是一樣,「願你睜眼看,側耳聽,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尼1:6)不要學習亞當,他一出了問題就歸咎於那個女人,把老婆稱作那個女人,「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做壞事,卻推卸責任。

4.禁食心刻苦

再來是禁食。禁食禱告其實是代表內心的迫切。以賽亞的時代就有人把它扭曲了,以為禁食禱告會比較有效,「他們說:我們禁食,你為何不看見呢?我們刻苦己心,你為何不理會呢?看哪,你們禁食的日子仍求利益,勒逼人為你們做苦工。」(賽58:3)這種行為上不改變,只有用禁食要上帝聽的禱告,上帝不會聽。到了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更厲害,他們拿禁食來向上帝展示,好像禁食是功勞功德,「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1-12)照理講是因為有迫切的需要才會禁食,代表我沒有心情吃飯,「上帝啊,你一定要解決我的問題」,那樣的禁食才是正確的觀念。

5.關心神榮耀

最後他禱告提到上帝的名聲,他說:「上帝啊,如果我們過的那麼悽慘,活的那麼難看,你的臉面也沒有光彩,所以為了你的名聲,你也應該救救我們啊!」「拯救我們的神啊,求你因你名的榮耀幫助我們!為你名的緣故搭救我們,赦免我們的罪。」(詩79:9)他的禱告不是只有自私的解決自己的問題,他知道基督徒活的不像樣,其實不是只有基督徒被嘲笑,連我們敬拜的上帝也會被嘲笑。摩西也是一樣,當耶和華上帝要把以色列人殺光,「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啊,你為什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什麼使埃及人議論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出32:11-12a)他在意的是上帝的名聲。有時候我們的禱告求上帝赦免,我們沒有想到我們做的不好,其實是侮辱上帝的名,我們沒有想到那個層次,只有想到求上帝赦免,只是注意到自己的好處,不被處罰就好。既然我們是上帝的子民,我們了犯罪,其實上帝也受虧損。

Ⅴ、結論:承認神公義 仰望神憐恤 關心神名譽

當我們犯罪悔改禱告時,我們要承認上帝是公義的,但也要仰望上帝。對於犯錯的人,除了公義的審判以外,上帝還有恩典和憐憫。並且記得,上帝的名譽受我們影響,盼望我的言行舉止,不使上帝的名受羞辱。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看見但以理從小就遭遇到不幸,他被抓到外國當太監,可是他堅持自己的信仰,努力的讀聖經,到年老時,他看見上帝你在聖經中有應許,會讓他們回去故鄉,他就在你面前認罪迫切的禱告。主耶穌,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神聖的旅途中,也懂得常常反省自己,當發現自己做錯時,讓我們願意在你面前坦白的承認,仰望你的憐憫。幫助我們不要企圖想要扭曲,或是想要卸責,讓我們願意誠實的面對,來祈求你饒恕的恩典。天父上帝,很多時候我們向你禱告是向你求東西,求平安、求恩典,可是但以理讓我們看見,在你的面前是向你認罪悔改,盼望能夠再回頭,不使你的名聲被羞辱。求你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十三):耶利米Jeremiah


禱告系列(十三):耶利米Jeremiah
經文:耶利米書第三十二章16~25節
時間:二0一0年七月十一日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耶利米的禱告。想請問各位,如果有一間公司快要倒閉,有人建議你買它的股票,你買不買?當時耶利米遇到的情況就是如此,耶路撒冷城已經被敵人包圍了,上帝對耶利米說:「你去買你親戚的那塊地」,但那塊地已經被敵人佔領了,他自己又被關在牢裡,所以他的禱告結尾是問上帝:「上帝啊,你知道,敵人已經攻佔了我們,城也將被攻破,你卻要我買那塊地,還叫見證人在地契上劃押簽名,是讓人家看笑話,哪裡有人愚蠢到這個程度,大家都是想趕快把房產土地賣掉,能逃則逃,怎麼會在這種時刻要我買土地呢?」

耶利米是上帝所有的僕人中眼淚流最多的,因為他作先知時正是國家將亡,上帝要他講的信息卻是「你們會滅亡,趕快出去投降」,這叫作政治錯誤的表示(politically incorrect)。你知道國家快要滅亡時,應該是講:「耶和華一定會幫助我們,我們一定不會亡國,大家要團結一致,抵抗外敵。」結果他卻是勸人家開門投降,投降的話還有活路一條,因此其他先知討厭他、祭司討厭他、國王也討厭他,沒有人喜歡他。耶利米受眾人唾棄,他不想再講這樣的信息,可是上帝說:「不行,我就是要你在這時候講這種話」。他一面講、一面哭,一面被人家嘲笑咒罵,所以我們稱他為「哀哭的先知(The Crying Prophet)」。

Ⅰ、引言:The Story of George Muller
(1805-1898 喬治慕勒的故事)

有個發生在加拿大的故事:一艘船在濃霧中慢慢地往前行駛,要從紐芬蘭(Newfoundland)開到魁北克(Quebec),船長很緊張,因為能見度很低,他盯著羅盤,鳴著氣笛,謹慎地開著這艘船,這樣一連好幾天沒有好好地闔眼。有位七、八十歲的老先生來拍他的肩膀,說:「船長,我禮拜六要到魁北克,你要想辦法把我送到那邊去,因為我有約,上帝要我去那裡傳福音。」船長看了他一眼,回答說:「老先生,您看這霧這麼大,我是愛莫能助啊,您知道船在濃霧中行駛是無法開快的,要是出了什麼意外就糟了,您這樣要求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那時已是禮拜三了。老先生就對船長說:「我告訴你,我服侍上帝57年,57年來我也遇過很多困難,可是我的眼光不只注視著濃霧,我也仰望掌管我一生的上帝。」老先生就提出一起去查看航海圖的地圖室禱告的建議。船長心想「這時候禱告又能如何?」但想說他是老人家,就跟著他下去了。老先生就禱告說:「上帝啊,我相信這次是祢派我去魁北克,雖然現在霧很大,但我相信祢有辦法在禮拜六把我送到那裡,我希望祢能夠在五分鐘內把濃霧驅散。」船長認為他是在痴人說夢話,於是想要嘲弄他,就說自己也來禱告看看,才闔上眼,老先生就對船長說:「不用了,你並不相信禱告,所以禱告也沒有用。上帝已經跟我說五分鐘內濃霧會散去,請你上去吧。」船長半信半疑的上了甲板,結果看見霧都消散了,他嚇一跳,想說這個老先生是何方神聖,怎麼那麼神準呢?那艘船最後真的在禮拜六到達了魁北克。

這位老先生叫作George Muller,他前後收養了一萬個以上的孤兒,完全靠人家奉獻,一直憑著信心仰望上帝的供應。如果你有看過George Muller的傳記就知道,他有多次經歷到孤兒們都沒有東西吃的時候,時間一到,上帝就把食物送到,那樣的體驗真是不簡單。他自己說,起初他的信心也是很小,可是這種信心經過一次、兩次、三次,它就會漸漸長大。有一回孤兒要吃早餐,碗盤都擺好了,可是其實沒有麵包也沒有牛奶,什麼都沒有,Muller就跟孩子們說,我們來禱告,他說:「上帝啊,祢知道這些孩子再過幾分鐘後就要去學校讀書,我相信祢不會讓他們餓著肚子,希望這時候祢能夠讓麵包牛奶被送到這裡來。」禱告完了就有人來按門鈴,是一個麵包師傅。他說他昨天晚上睡不著,想到孤兒院可能會缺麵包,所以半夜兩點趕快起來搏麵粉、烤麵包,「這是烤好的麵包,希望夠你們今天早上吃。」隔一下子又有一個人來,他說他送牛奶的車子開到孤兒院門口拋錨了,需要拖去修理,可是整車的牛奶就很不方便,於是拜託他們把牛奶拿去喝。上帝感動一個麵包師傅把麵包烤好,又把一輛車弄壞,為了讓孩童有牛奶喝。這是他真的體驗,不是杜撰的故事。

Ⅱ、耶利米生平(The Life of Jeremiah)

1. 猶大末期中流砥柱

耶利米的生平很可憐,他是在猶大國快要滅亡時被上帝呼召作先知,耶和華上帝對他說:「看哪,我今日使你成為堅城、鐵柱、銅牆,與全地和猶大的君王、首領、祭司,並地上的眾民反對。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勝你;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耶1:18-19)他好像一塊中流砥柱的鐵板立在大水上,水雖然衝擊它,卻依然頂在那邊,這樣的角色很不容易啊。

2. 年幼蒙召躊躇推辭

其實在他年輕的時候,上帝就呼召了他,「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我就說:主耶和華啊,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耶1:5-6)但是他說他年紀太輕、口才不好,請上帝還是派年長一點的人吧。在他服侍的開端,他並不是很樂意。

3. 鄉親先知謀害衝突

後來他傳遞上帝的信息,內容都是人們不想聽的,同族的人就放風聲要殺害他。他是亞拿突人。「耶和華論到尋索你命的亞拿突人如此說:他們說:你不要奉耶和華的名說預言,免得你死在我們手中。」(耶11:21)所以他做先知並不受歡迎。他是奉耶和華的名說預言作先知的,可是他說的話和其他的先知不同,所以他們就與他作對。假先知哈拿尼雅所講的都與他所說的相反,有一次哈拿尼雅將耶利米頸項上的木軛折斷,聲稱上帝兩年內會折斷巴比倫王加給他們的木軛,結果上帝要耶利米對他說,木軛反倒換成鐵軛,「先知耶利米對先知哈拿尼雅說:哈拿尼雅啊,你應當聽!耶和華並沒有差遣你,你竟使這百姓倚靠謊言。」(耶28:15)

4. 得罪祭司施暴枷鎖

得罪了鄉親和先知以外,他還得罪當朝的祭司,所以祭司打他,並且把他抓去扣上木狗,「祭司音麥的兒子巴施戶珥作耶和華殿的總管,聽見耶利米預言這些事,他就打先知耶利米,用耶和華殿裡便雅憫高門內的枷,將他枷在那裡。」(耶20:1-2)

5. 鼓吹投降被關地牢

最後連國王都不高興了,因為他一直傳講亡國的信息,要大家投降,國王同意一些軍事領袖將他抓起來,關進只有淤泥的牢洞裡,想讓他餓死在那,「他們就拿住耶利米,下在哈米勒的兒子瑪基雅的牢獄裡;那牢獄在護衛兵的院中。他們用繩子將耶利米繫下去。牢獄裡沒有水,只有淤泥,耶利米就陷在淤泥中。」(耶38:6)後來有一個太監看他很可憐,就去對國王說:「他也沒有做什麼不好的事,只是奉耶和華上帝的名講一些人不喜歡聽的話,這樣不好吧。」國王就准允太監將飢餓瘦弱的耶利米救拔出來,用繩子墊上破衣物綁在耶利米的胳肢窩下,將他從獄洞裡拉起來,但他還是被軟禁在衛兵看守的院內。

6. 兵荒馬亂迫遷埃及

後來亡國之後有一些留下來的人,他們怕迦勒底人追殺,於是整群人就往埃及逃難,耶利米也就在兵荒馬亂中被強行拖到埃及去,「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一切軍長卻將所剩下的猶大人,就是從被趕到各國回來在猶大地寄居的男人、婦女、孩童,和眾公主,並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所留在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那裡的眾人,與先知耶利米,以及尼利亞的兒子巴錄,都帶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耶43:5-7)這是我們知道有關耶利米的故事。

Ⅲ、耶利米的禱告(The Prayer of Jeremiah)

1. 被關囚牢買贖土地

當他被關在牢獄裡時,上帝對他說:「你的堂弟哈拿篾會拿一張地契的所有權證明來找你,因為他們家需要錢,要賣土地」,結果第二天他的堂弟就來找他賣地。「我叔叔的兒子哈拿篾果然照耶和華的話來到護衛兵的院內,對我說:我在便雅憫境內、亞拿突的那塊地,求你買來;因你買來是合乎承受之理,是你當贖的。你為自己買來吧!我―耶利米就知道這是耶和華的話。」(耶32:8)根據摩西的規定,家裡貧窮要賣地時,親戚要優先購買,「你的弟兄若漸漸窮乏,賣了幾分地業,他至近的親屬就要來把弟兄所賣的贖回。」(利25:25)耶和華上帝要耶利米買,但耶利米在護衛院內根本出不來,沒有辦法去看那塊土地,就叫他的小書記巴錄幫忙。上帝說,七十年後猶太人會回到這裡,雖然現在這裡的土地是一敗塗地,七十年後會翻轉上漲,要耶利米放心地購買。我想人們會覺得他這樣做很傻,哪有人在這種時候買土地。當一切都辦妥之後,耶利米就開始禱告:「上帝啊,祢是不是搞錯了?」禱告的結尾是困惑並質疑上帝。明明知道買故鄉亞拿突的那塊地會被當笑談,可是耶和華上帝這麼說,他就願意這樣做,照上帝所說的完成之後,他就開始向上帝禱告抱怨。

2. 公平交易畫押封契

耶利米就按交易手續公開地購買,並叫證人劃押簽字。權狀共有兩份,一份封起來,一份展開給人看,再把兩份買賣證書放到甕裡,如同死海古卷的作法來長久保存,「我在契上畫押,將契封緘,又請見證人來,並用天平將銀子平給他。……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要將這封緘的和敞著的兩張契放在瓦器裡,可以存留多日。」(耶32:10, 14)這樣七十年後再打開,他的親友子孫就會知道,七十年前上帝已經答應他們會歸回,所以要耶利米買這塊土地作為明證。波阿斯也是一樣,在拿俄米的丈夫與兒子去世後,婆媳二人回鄉要賣祖產過活,有一個近親不願意買,因為買還要同時娶路得作老婆,將來有了孩子,土地還要歸給別人,波阿斯就說,既然你是第一順位不買,我是第二順位願意承擔,所以就買了,「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得4:9)所以波阿斯娶了路得,想不到後來生下了大衛王。

3. 大能膀臂創造天地

可是在這樣的時機做這樣的買賣實在看似不對。當買賣的手續都完成後,耶利米就作了這個禱告,第一句話是說:「主耶和華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耶32:17)雖然亡國了,如果上帝說七十年後會歸回,應該就是會回來,因為祂是上帝。這點很重要,有時候我們的人生好像是走投無路,那時就看你相信的上帝夠不夠大,有什麼困難是上帝沒有辦法處理的嗎?有一本書說Your God is too small.(你的上帝太小)。一般而言,沒有困難時,我們不會感到需要上帝,因為我們靠自己的能力就把事情擺平了,可是如果事情太困難時,上帝是創造天地、可以無中生有的,對祂來說七十年後會歸回的事還算太難嗎?所以耶利米的禱告開頭是如此。「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4:11)

4. 鑒察世人慈愛公義

上帝不只創造宇宙萬物,祂還在意祂所創造的人有沒有行公義、好憐憫,所以上帝不是創造完後就去休假,祂還看世人如果行不義,祂會報應;如果行慈善,祂也以慈愛報應,「你施慈愛與千萬人,……注目觀看世人一切的舉動,為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應他。」(耶32:18-19)所以上帝在乎我們的行為,「因他鑒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伯28:24)

5. 神蹟奇事救出埃及

不只這樣,耶利米還記得在他們的歷史當中,上帝為了拯救他們離開埃及,行了很多神蹟奇事,「用神蹟奇事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與大可畏的事,領你的百姓以色列出了埃及。」(耶32:21)很多不可能的事,上帝都行得出來,為了要讓摩西能將以色列人帶離埃及。如果當時上帝可以這樣做,那麼在七十年後上帝也可以讓他們從迦勒底人中回到故鄉,「神何曾從別的國中將一國的人民領出來,用試驗、神蹟、奇事、爭戰、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像耶和華―你們的神在埃及,在你們眼前為你們所行的一切事呢?」(申4:34)

6. 賞賜迦南流奶與蜜

上帝救他們出為奴之地以後,還帶他們進入流奶與蜜之境,就是物產豐盛的地方,「將這地賜給他們,就是你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耶32:22)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果他們一直在曠野,想必他們會一直信靠上帝,因為一下子沒水喝,一下子沒東西吃,他們就會向上帝禱告,上帝也就給他們吃,他們就常常經歷上帝的同在。可是當進入流奶與蜜之地,物產豐盛,就不需要禱告了,他們就開始隨便,行為開始不檢點,上帝就不喜悅。「我將他們領進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那流奶與蜜之地,他們在那裡吃得飽足,身體肥胖,就必偏向別神,事奉他們,藐視我,背棄我的約。」(申31:20)他們開始作惡背約,還去拜別的神明,最後上帝只好讓他們遭到亡國的命運。人在艱難時就會尋求禱告上帝,等到上帝解決他的困難,讓他享受平靜安逸時,他就把上帝放在背後,以色列人是如此,我們也是如此。

7. 背約叛逆交迦勒底

耶利米預言說,迦勒底人一定會攻破耶路撒冷城,若是投降還有路可走,抵抗只有死路一條,「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在他們聖殿裡用刀殺了他們的壯丁,不憐恤他們的少男處女、老人白叟。耶和華將他們都交在迦勒底王手裡。」(代下36:17)國王約雅敬不信耶利米的話,耶利米就說王會像狗一樣,被迦勒底人用銅鍊套著帶走當作囚犯。因為上帝恩待他們,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他們卻背叛上帝行惡,上帝就透過敵人審判他們,「他們進入這地得了為業,卻不聽從你的話,也不遵行你的律法;你一切所吩咐他們行的,他們一無所行,因此你使這一切的災禍臨到他們。看哪,敵人已經來到,築壘要攻取這城;城也因刀劍、饑荒、瘟疫交在攻城的迦勒底人手中。」(耶32:23-24)但上帝仍對耶利米說:「雖然這樣,可是七十年後,我會讓你們回來。」

8. 亡國在即叫我買地

耶利米最後的禱告是:「主耶和華啊,你對我說:要用銀子為自己買那塊地,又請見證人。其實這城已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了。」(耶32:25)他的禱告就結束了,就像是拋了一個問題給上帝,「祢要我買地,可是就要亡國了。這種被人笑傻的舉動,如果私下買也就算了,祢卻要我公開的買?」上帝說:「沒有關係,七十年後你們就會回來。」其實耶利米用不到,因為他活不了七十年,他已經一把年紀了,可是他的孫子用得到,所以地契要放在甕裡保存,七十年後他的子孫會知道自己的祖父有眼光,那時就懂得長期投資,買敵人佔領的土地。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一般人看起來是不值得投資的人事物,上帝如果說,你投資在那個人身上,你願意嗎?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院長,他們從英國被差派到台灣來傳教。台灣人很聰明,都會佔小便宜,宣教士說:「如果你來聽我講耶穌,我就給你麵粉食物等類的東西」。早期台灣人要到基督教醫院看病,也是先坐在那邊聽福音,聽完之後就會發東西,再來才是看病。他們就來聽並且受了洗,其實是為了領東西,根本不是想要信。有人就對蘭院長說:「你難道看不出來嗎?那些人根本不是誠心要信,只是利用你拿東西。」蘭院長說:「我不是笨到看不出來,可是上帝如果要我來到這邊傳福音,就算他們這樣利用我、欺騙我,我還是應該來。」就這樣,福音在台灣傳開了,我們今天才有教會。有很多的福音工作,在別人看來就是愚笨,根本不應該花這種錢,可是上帝若告訴他的僕人要這樣做,他就肯這樣做。耶利米只是這樣例子中的一個。馬利亞也是一樣,上帝對她說:「妳雖然還沒有結婚,可是為了救全世界的人,妳要先懷孕」,「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路1:34)她就要冒著被解除婚約、被石頭打死的危險,雖然她仍存著疑問,但若上帝這樣說,她就願意這樣做。在這裡我們看到一些屬靈的功課。

Ⅳ、屬靈的功課(The Spiritual Lessons)

1. 忠心服侍為主受苦

第一,就是在艱難的景況下,上帝還是呼召祂的僕人出來服侍,而且要做的事情是不受人們歡迎的,耶利米就是屬於這樣的一個先知,他說:「我每逢講論的時候,就發出哀聲,我喊叫說:有強暴和毀滅!因為耶和華的話終日成了我的凌辱、譏刺。」(耶20:8)上帝有時要祂的僕人在艱難時期盡忠傳講祂所要傳達的信息,所以忠心是會受苦的。提摩太後書說:「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3:12)

2. 傳講信息言行一致

第二,耶利米要向人家傳講七十年後會歸回,「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將來在這地必有人再買房屋、田地,和葡萄園。」(耶32:15)可是若這時他的堂弟拿一張地契請他買,他是否相信自己所說的話?要是相信七十年後土地會翻轉,就敢投資,要是連自己都不敢做,那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有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這是身為牧師最大的困難,牧師是傳講上帝如何如何,但你相信自己所說的嗎?「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你講說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嗎?」(羅2:21)這叫作言行要一致( Practice what you preach.),若我們要帶人信主,口裡說了很多,但行為有沒有支持我們所講的道理呢?

3. 遭遇困苦仰望上主

第三,耶利米不是只看見困難,他還仰望上帝,就和George Muller一樣。在敵人已經包圍耶路撒冷城、快要亡國時,他的堂弟還要他買土地,他就仰望上帝,說:「主耶和華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耶32:17)當彼得在海上行走時,「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太14:30)我們的人生有時會像他們一樣走投無路,但請記得耶利米和彼得,他們還是繼續用信心抓住上帝,說:「上帝啊,在祢沒有難成的事,祢可以帶領我走過這個困難。」這叫作Cry out to the Lord!,台語叫作哭賴上帝:「上帝啊,我已經沒有辦法,只有仰望祢了,我相信祢只要動工就一定可以,因為祢是全能的上帝!」

4. 謙卑順服大膽對質

還有一點,有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會有一種理性上的矛盾,因此在實際上我們會有明知在人看來是可笑的,但同時又願意順服上帝的掙扎。耶利米就是這樣,他一方面照著上帝說的去劃押花錢買地,「我叔叔的兒子哈拿篾果然照耶和華的話來到護衛兵的院內,……我便向我叔叔的兒子哈拿篾買了亞拿突的那塊地,平了十七舍客勒銀子給他。」(耶32:8-9)一方面做完後又對上帝說:「祢為何叫我做這樣的事呢?」所以他裡面其實有矛盾、疑問,但他帶著疑問來順服,所以上帝是同意讓我們與祂對質的,在頭腦的理性下雖不合理,但上帝如此說,我就順服去做,只是順服完後我還是會坦承地問上帝,為何要我去做這件事,為何讓我遇到這樣的事情。

其實我從高二信上帝到現在,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問上帝說:「為何要我去做那件事?為何祢讓我遇到這樣的事?」將來到天上的那一日,我有很多問題要問耶穌,可是現在我還是可以一面帶著問題相信(我無法將所有的事情都解釋清楚,我有很多的不了解),一面順服(若這是上帝要我做的,我就願意做,受人嘲笑也沒有關係,但我仍坦承我有疑問)。所以耶利米是等到土地都買完了,在房內才問上帝:「主耶和華啊,你對我說:要用銀子為自己買那塊地,又請見證人。其實這城已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了。」(耶32:25)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等到喝了苦杯,在十字架上又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我們的信仰常有這樣的矛盾存在,一方面願意順服,一方面其實內心很苦,想向上帝抗議質問。上帝許可我們這樣做,而我們即使理性覺得不合理,或想不透,但因確定是上帝要我做的,我就順服,這是因為相信上帝可以改變這一切。

5. 信靠應許冒險投資

這叫作冒險投資,我們的信仰,我們一生所做的,常常是如此,信心的行為都是一種冒險,信心的努力都是一種長期的投資,「在便雅憫地、耶路撒冷四圍的各處、猶大的城邑、山地的城邑、高原的城邑,並南地的城邑,人必用銀子買田地,在契上畫押,將契封緘,請出見證人,因為我必使被擄的人歸回。這是耶和華說的。」(耶32:44)耶穌基督「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b)有時父母帶領孩子,特別是叛逆的孩子時,會有一種無奈,打罵講訓都沒有辦法,在那時還願意對孩子付出嗎?「上帝啊,我實在是沒有辦法,既然祢把他交託給我,要我帶這個孩子,我就願意繼續地投資,直到有一天看見上帝動工,讓這個孩子回頭有所改變。」我們傳福音時也是這樣,對方就是不理你,你仍繼續傳、繼續為他禱告嗎?我們教會要蓋禮拜堂,在芝加哥有一個弟兄是藝術家,願意幫我們教會設計十字架,我去到芝加哥向他傳福音,先後傳了七年,他就是不受洗,我還繼續傳嗎?結果我一離開芝加哥,他就受洗了,我應該難過還是高興?應該高興,因為他受洗了。上帝有時要我們做的事情,我們看不出有什麼果效,但上帝的確要我們如此做,那就不要擔心,只要去做,上帝不就在七十年後應驗祂對耶利米的應許嗎。我這樣分享是因為我有很深的感觸,我們作父母的,對自己的子女會感到無奈,可是我們繼續愛他們,繼續等待,說:「上帝啊,我沒有辦法,但是祢可以,我不知道祢的時間,但我願意繼續做這樣的投資。」

Ⅴ、結論:動了善工,將必成全

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沒有水喝時,上帝讓他們看到水,他們就歡喜,但卻不能喝,因為水是苦的,所以就把那裡叫作瑪拉(苦的意思)。上帝對摩西說,砍一棵樹,將樹枝放到水裡,瑪拉的苦水經過樹的處理後,水就變甜了。耶穌基督出來傳福音時,受邀到迦拿參加一個婚宴,結果酒喝光了,這是主人對客人很失禮的事,耶穌就讓人將水放到裝洗腳水的水缸裡,耶穌將那些水變成酒,人們就又快樂起來。上帝是可以改變一切的,不管是我們外在的環境,或是我們裡面的心境,祂都能動工,祂也會成全,「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1:6)你相信嗎?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我們看到耶利米先知被祢呼召,在很艱難的時期,他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與挫折。祢給予他的託付,是人們所不願意聽的信息,而祢要他做的,是被人家視為愚笨的行為,可是他願意在祢面前忠心,明明知道吃虧,但他知道祢要他這麼做,他就信靠祢,他信靠的是創造天地的耶和華上帝,在上帝的手中沒有難成的事,因此他留下一個美好的見證。主耶穌,但願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經歷中,遇到很大的艱難時,我們可以想起耶利米、學習耶利米,不氣餒、不失望,用信心順服在祢的面前,雖然我們的理性有疑問,我們向祢發出我們的質問,但是讓我們願意順服在祢的帶領下,因為祢可以把瑪拉的苦水變成甘甜,祢也能夠把迦拿沒有味道的水變成醇酒,祢既然已經開始動工,也一定會完工,因為在祢沒有難成的事。求主耶穌聽我們的禱告,帶領我們經過這樣的艱難。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聖經的婦女系列(十二):迦南婦人



聖經的婦女系列(十二):迦南婦人
經文:馬太福音第十五章21~28節
時間:二0一0年七月四日
主講:李晶晶 牧師

一、前言:小女孩大信心

有一位女宣教士,同時也是一位醫生,叫作Helen Roseveare(海倫蘿絲佛),她受差派於1953-1973二十年間到東非的薩伊共和國(即現今的剛果)宣教。她寫了一本書叫作Living Faith(活的信仰),當中記載一個見證,是一個小女孩的禱告。大約在她去剛果的第四年時,有一天晚上她在幫一位女士接生,雖然她盡了力,但很可惜最後這位女士還是過世了。嬰孩生出來是一名早產兒,早產兒需要保溫。雖然剛果位於赤道地區,氣候很炎熱,可是到了晚上溫差很大,非常寒冷。嬰孩需要保溫,但當時並無保溫器材,也沒有電,唯一僅有的是一罐熱水瓶,所以護士便趕快燒熱水,想用熱水瓶來保溫,可是當水燒開了,倒入熱水瓶,那唯一的熱水瓶卻爆裂了,原來塑膠的東西在很炎熱的地方注入熱水就容易變質損壞。   熱水瓶破掉的當晚,Helen和那名護士就用身子擋住門口的冷風,燒柴火來照顧嬰孩,但溫度不易控制。隔天中午,Helen還是跟往常一樣,與她所照顧的一群孤兒們一起禱告,在禱告時她說了這件事:「我們有一個早產的嬰孩,如果沒有保溫可能就無法活過今天,但唯一的保溫瓶也破了。」又提到這位嬰孩有一個兩歲的姊姊,因媽媽過世很傷心,很想念媽媽。講完之後大家便一起禱告,其中,有一個十歲的女孩Lucy禱告:「上帝,請你寄給我們一個熱水瓶,如果明天寄來就沒有用了,嬰兒就會死去,所以請你今天下午寄到。」接著她又說:「上帝啊,在你處理這件事的同時,可不可以也請你寄來一個洋娃娃,讓那個姊姊知道你是真的愛她。奉耶穌的名,阿們!」Helen在她的書裡寫到,如果上帝要促成這件事,除非是從她的國家(英國)寄包裹來剛果,但是她已經四年沒收到任何從家鄉寄來的東西,而且有誰會寄熱水瓶給位在赤道的熱帶國家呢?  

那天下午她繼續在護理學校教學生,忽然有人跑來說:「Helen,妳家門口停了一輛很大的車。」她就趕快跑回去,那時車子已經走了,可是在她的門口有一個很大的十公斤包裹,她全身起雞皮疙瘩,不敢把它打開,於是就把所有今天中午跟她禱告的孩子們都叫來,一起打開那個包裹。包裹打開了,針織衣服一件、兩件、三件,包紮傷口的繃帶和醫療器材,還有紫色、黃色的葡萄乾,小孩子越來越沒興趣看下去……,忽然間看到一個全新的保溫瓶,Lucy就衝過來說:「上帝如果給了我們保溫瓶,也會給我們洋娃娃!」所以她就趕快在箱子裡面翻攪,看有沒有洋娃娃,當然是有!Helen說:「從英國寄東西到剛果要足足五個月的時間」,那個包裹是她以前教主日學的班級突然受到感動寄來的,當中有人有感動放了熱水瓶,有一個小女生放了一個洋娃娃,說要給剛果的小妹妹。在Lucy禱告那一天中午的前五個月,上帝就預備了保溫瓶和洋娃娃。以賽亞書說:「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賽65:24)希伯來書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對上帝深信不已,這件事深深感動Helen。那樣的信心,是何等的大!

二、迦南婦人的故事

1. 耶穌到外邦傳道?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也記載了一名迦南婦人的故事,耶穌稱讚她:「你的信是何等的大」,為什麼耶穌如此稱讚她呢?耶穌帶著門徒,離開原本初期傳教的加利利,往北去,到了外邦,遇見了這個外邦的婦女,這個婦女來求耶穌醫治她被鬼附的女兒。耶穌不發一語,門徒請耶穌趕快把她趕走,但耶穌講了一句震懾人心的話:「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5:24)婦人不死心繼續說:「主啊,求你幫助我!」耶穌竟然又講了一句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話:「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太15:26)跟我們以往所看到的一些見證故事一樣,這個故事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她的女兒病得醫治,同時她自己被耶穌稱讚信心何等的大。這是一個很短的故事,但當中有一些特別的意涵,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

這個故事也同時記載在馬可福音第七章24-30節。經文告訴我們:「耶穌離開那裡(革尼撒勒),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太15:21)耶穌在革尼撒勒傳福音,醫治了許多病人,同時有法利賽人跑來挑戰耶穌:「你的門徒吃飯不洗手」,引起一個很大的衝突,法利賽人便排斥並拒絕耶穌。也許耶穌因為這個緣故或是他想休息,於是就帶著門徒往北,抵達泰爾(即推羅)和西頓。這兩個地方如果我們仔細看地圖就會發現,深灰色的區域是屬於猶大加利利的地區,淺灰色則是外邦的地區,是不屬於以色列人生活的地方。這有什麼稀奇呢?這很稀奇。因為這是耶穌第一次去到外邦之地,而且開始一個新的行程和事工。但是很奇怪,如果你翻開聖經在第十章,耶穌差派十二個門徒去傳道時,他很清楚地告訴這十二個門徒,他們要宣教的範圍在哪裡,「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5-6)耶穌很清楚說,不要去外邦,也不是要去撒馬利亞,可是這次是耶穌自己帶著門徒去,難道耶穌說話反反覆覆嗎?我想不是這樣。

馬太福音第十二章用以賽亞先知的話說明這件事,「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太12:18, 21)換句話說,早在舊約先知時,便很清楚應許福音是要傳到外邦的。如果我們再對照來看使徒行傳,當耶穌升天時,把一個大的使命交給門徒,「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所以很清楚地福音要傳到外邦。但在這裡我們也發現,原來它是有時間性和階段性的,是要從中心點猶大的加利利,慢慢地往外擴散出去。就像是我們教會,先是開拓教會,接著是牧養教會,之後我們就開始做社區的事工,慢慢地再到偏遠地方傳福音,再接下來我們可能會做海外的宣教。在耶穌宣教的早期階段,福音不是給外邦人,但為什麼這麼快,耶穌就帶著門徒去到了外邦呢?有可能是法利賽人的拒絕。但是非常有意思,耶穌在法利賽人的當中,其實行了非常多的神蹟,但是法利賽人一點都不領情,並且拒絕。

2. 迦南婦人求耶穌?

有趣的是,耶穌才剛踏進外邦之地,一個可能都還沒有信主的外邦婦女見到耶穌,便把握住那個機會,因此她領受了一個格外的恩典。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否對我們有一些提醒?當福音在我們裡面,當我們信主良久,我們是不是有把握住?這當中有一些上帝的提醒,我們可以想想:外邦婦人來求耶穌?其實這點很特別,馬太福音說:「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15:22)迦南人與猶太人是世仇,在以色列百姓進入迦南地時,他們要趕出迦南人,有一些迦南人留下來,猶太人就把他們當成奴隸來對待,所以長久以來,猶太人與迦南人是世仇。不僅如此,猶太人還有一種民族優越感,自稱是上帝的選民,所以視所有的外邦人為次等公民,所以迦南人和猶太人是勢不兩立的。

但是馬可福音讓我們看到另外一種視野,說:「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他的女兒。」(可7:26)當代的聖經學家說,希臘人在當時是屬於比較高階層的,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並且經濟環境也比較好。而且據說可能這個婦女是住在推羅或西頓,那裡是商業重鎮,所以她的經濟條件也很好,她是屬於上流社會的人。很有意思,從族群來看,她是一個被貶視的;但在社會階層來看,她又是一個高於耶穌的,所謂上流社會的人,不過是次等公民,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當中的複雜性。如果我們說她是上流社會的人,那耶穌呢?耶穌出生在拿撒勒,當時的加利利省是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是一個貧富懸殊差異很大的地區,換句話說,耶穌是一個鄉下人,為什麼這個上流社會的婦人,會跟一個鄉下人求助呢?一個被貶抑的人、有世仇的人,怎麼會向一個猶太人求助呢?或許我們可以說,因為她裡面有一個更大的需求,就是她的女兒染重病,這個需求使她跨越了種族的歧視,超越階層的差異,使她不看那些,而是看見那個渴慕的需要,而且看見耶穌可能是她唯一的幫助者與拯救者。

3. 兩個對比與偏見?

在耶穌和這個婦人的當中,事實上有兩個很明顯的對比和顯著的偏見在裡面,也就是性別和族群。耶穌是男性,婦人是女性。在耶穌那個時代,不管是猶太人或希臘人,對女性都是貶低歧視的,是附屬、不被在意的。從族群上來看,耶穌是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而這個婦人是迦南人,是二等的公民,這是猶太人的看法。我們對別人有偏見,可是別人也對我們有偏見。那希臘婦人怎麼看耶穌呢?由社會階層來看,她的階層是高的,如果我們說耶穌是鄉下人,那她比他的社會階層高,所以這兩個人之間的互動是非常複雜交錯的。像這樣的複雜互動事實上也存在於我們的社會當中,而且在歷代的經驗、人與人之間與在族群當中,我們也看到這種複雜性。那我們在這樣複雜的偏見和衝突的裡,該如何看待福音?我們從三個對話中來看耶穌跟迦南婦人如何互動。

三、迦南婦人與耶穌的對話

1. 婦人的呼求vs.耶穌的沉默

首先是婦人來到耶穌的面前,求告耶穌:「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15:22)這個婦人是有備而來的,她清楚知道耶穌是誰,是大衛的子孫。大衛的子孫通常是指彌賽亞,換句話說,這個婦人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並且她成為她女兒的代禱者,來到耶穌面前為她代求。耶穌面對這樣的一個婦女,他的回應是什麼?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卻一言不答。」耶穌為什麼沈默?上個禮拜蔡牧師說,沈默的背後具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性。的確,或許耶穌沒有立即回應是因為他想要考驗這個婦人的信心,「你真的需要我醫治嗎?你的信心真的是如此嗎?」也或許他想觀察門徒有什麼反應,門徒的反應就是求耶穌趕快打發此婦人離開,這個打發有可能是求耶穌趕快醫治她女兒吧,但並非出於憐憫或愛的心。我們清楚地看到,這當中有不同的反應,在耶穌沈默的時候,門徒是這種行為。可是當門徒求耶穌把這個婦人打發走的時候,耶穌的反應是什麼呢?

2. 婦人的堅持vs.耶穌的聲明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5:24)換句話說,福音好像是給自己人,是給猶太人,傳道的優先順序還沒有輪到外邦人。這樣的話聽在婦人耳中,如果是你作何感想?當我們聽到這種刺耳的話,可能轉身就離開了,甚至我們會抱怨,你為什麼拒絕我?為什麼不聽我的禱告?可是這個婦人沒有這樣做,她沒有讓這些負面的話左右她的情緒,影響她的決心和她的目的。婦人繼續跪下來拜耶穌,「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太15:25)她沒有轉身離開,那是一個謙卑尋求主幫助的反應,沒有什麼可以攔阻她,反倒是主的救恩要臨到她女兒的那個動力在她裡面,使她不放棄地跟隨主、求告主。「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太15:23)這句經文我們若從台語和英語版本來看就會發現很特別,台語聖經是說:「ka她趕走,她隨佇咱後面,直直teh喊。」門徒對耶穌說,這個女人並沒有離開,還跟在我們後面一直喊叫。英文聖經則說:「Send her away, for she keeps crying out after us.」(NIV)她沒有停止地一直吶喊,「主啊,幫助我,救救我女兒、救救我女兒。」叫到連門徒都覺得煩,她沒有放棄求告。在我們的禱告裡,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會放棄我們的禱告,甚至說:「算了,不要有所想,就不會有所失望。」那個婦人沒有這樣做,她持續不停地禱告,她繼續地呼喊。而耶穌如何回應她呢?

3. 婦人的智慧vs.耶穌的回應

也許我們認為,耶穌應該覺得對婦人這樣做就夠了,但並非如此,耶穌反而丟了一個更大的炸彈,耶穌回答她:「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太15:26)「你說我是狗嗎?」這是什麼樣的話?「兒女」指的是猶太人,「餅」是指上帝的恩典,那「狗」呢?猶太人稱呼敵人是狗,認為敵人是墮落的象徵,也因著這樣的稱呼,他們也把外邦人稱呼是狗,因為他們鄙視外邦人,覺得他們是世仇、是次等公民,所以稱他們是狗。這句話好像說:「不好把上帝給猶太人的恩典給外邦人」,這樣的話是相當拒絕和負面的話,所以傳統的聖經學家便開始替耶穌平反。有一種說法是激將法,說耶穌不是歧視或對外邦人有偏見,而是用激將法來測試這個婦人的信心。另外一派的說法是,耶穌在用一句猶太的諺語,來提醒婦人她目前的處境,耶穌在這裡所用的「狗」字,希臘文是kynaria,並不是用猶太人鄙視的字眼,耶穌用的「狗」字,是指家裡的寵物,台語叫作狗仔,英文是puppy,所以這一派的人說耶穌沒有歧視,耶穌是用了一個比較緩和的字眼,事實上是要提醒她的處遇。馬可福音說:「耶穌對她說: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可7:27)有次序地來,先給兒女吃飽,接下來就換妳了,是告訴她再等一下。另外一派則說,不,這就是耶穌自然的偏見,耶穌也是猶太人,猶太人就是有民族的優越感。偏見就是我們在習慣以後,自然流露在我們的生命裡。所以這一派的學者認為,這是出於耶穌猶太人的人性,所發出的自然性偏見。

姑且不論是激將法、猶太諺語或自然的偏見,我們發現,這個婦女不為這些所動,她沒有改變她的心志,繼續地求告耶穌,她充滿母愛溫和地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太15:27)你有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回答?在我們的印象中,如果有人對我們說出非常負面或拒絕的話,恐怕我們不是離開現場,就是用更激烈的話回應。可是這個婦人沒有這樣,她沒有讓環境或話語影響她原本在心裡對女兒的愛,原本要來求告耶穌得醫治的動力在她裡面。一個有智慧的回答,她謙卑地接納了耶穌的話,「是,不錯,我就是狗。但是,就算是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她勇敢提問:「我知道我可能是次等的,我沒有辦法像猶太人得到最大的恩典,不過次等的恩典可以給我,即便是一點點恩典也好。」因著她有這樣的智慧,並且提出挑戰,我們發現耶穌給她的回答不一樣了,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太15:28)有沒有發現,這個婦人智慧的回覆,翻轉了整個情勢。起先耶穌說:「不好、不要拿兒女的餅給狗吃」,可是最後耶穌說:「你的信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不是一點點、不是碎渣兒,不是次等的,而是最大的恩典。那時她的女兒就得醫治了。有時一句話,一個不同的生命信念,整個情勢就不一樣,整個內在的深度就不同。

四、迦南婦人的信心啟示

1. 母愛生發的信心

我們可以在這當中學習一些功課。這個婦人的信心很特別,是一個從母愛裡生發出來的信心,這個信心是她甘願作狗也要為她的女兒代求。我想很多父母親們都是這樣,為兒為女甘心樂意,想盡一切辦法就是要給兒女最好的。這樣的愛使她突破了那樣的偏見,不在意族群性別的偏見,不在意社會階層的差異,使她勇敢地求告耶穌。希伯來書說:「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一個母愛所生發出來的信心,使她能夠得著耶穌極大的讚美。事實上我覺得現在作父母其實很不容易,因為孩子長大了,教育水平高了,有能力了,意見多了,就不再聽從父母的話,甚至不尊敬父母親,也在兩代親子間產生很大的隔閡和衝突,但在這裡我們看到,唯有愛,在基督教信仰裡才能夠改變那個問題和關係。我們不再像傳統用權威的、用金錢、用地位要來讓人、讓孩子尊敬我們,而是在愛的關係裡,人的關係被恢復,親子的關係被改變。以弗所書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弗6:1)是在主裡面,那個關係被改變,在愛裡,生命重新被調整。

另外,在這個母親的愛裡,我們看到上帝的形象,上帝對我們的愛。這個母親為了愛她的女兒,甘願被稱為狗都沒有關係,我們的上帝也是如此恩待我們,「難道婦人能忘記她哺育的小兒,不憐愛她親生的孩子嗎?即使有婦人忘記親兒,我也不會忘記你。」(賽49:15)我們的上帝像母親一樣,撫養我們、保抱我們、恩待我們、不忘記我們。這個母親為女兒的代求也讓我們看到,我們的上帝也是一個為我們代求的上帝。羅馬書說:「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8:34-35, 39)基督像這個母親,為了我們的益處、為了我們的軟弱,為我們禱告,而且是不停歇地禱告。在這個婦人身上我們看到上帝的母愛在我們裡面,不住地為我們代求。求上帝幫助我們一起來學習,用愛和祈禱來幫助和面對問題,解決兩代溝通的問題或是親子間的問題,也求上帝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所領受的是極大的愛與恩典,並且有上帝不住地為我們代求。

2. 謙卑堅毅的信心

第二,這個婦女的信心很特別,在十分艱鉅困難的景況中,她持續的信心生發出來。她面對耶穌的不回答與沈默,她面對門徒的鄙視與打發她走,她面對耶穌說的那些話,聽起來好像是負面的、是拒絕的、是歧視的,她都不在意。在她裡面有一個堅決的意念,所生發出信心,讓她不改變她原本的決心,她不住地跟隨主、求告主,「主啊,幫助我。主啊,是的,就算我是狗,我也可以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就算是次等的恩典也沒關係。」那份堅毅的信心在她裡面。在路加福音十五章有三個比喻,一個是失羊的比喻,一個是浪子的比喻,還有一個是失錢的比喻,這個失錢的比喻講的也是一個婦人,「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的找,直到找著嗎?」「直到找到」,這個婦人那種直到找到,永不放棄的心態,就像這名迦南的婦女一樣,為了她女兒的緣故、為了愛的緣故,她堅毅不絕,持續地在那裡禱告祈求。求上帝幫助我們,即使在艱難的困境中,讓我們堅忍不懈地仰望上帝、求告上帝,不要輕易地放棄,繼續地禱告,直到我們看見上帝的回應,像失錢的婦人一樣,點著燈打掃,仔細地找,持續地禱告,不要放棄。

3. 屬靈見解的信心

最後的這個信心是最特別的。這個婦女的信心是她有一個不一樣的見解,有一個屬靈的眼光、一個屬靈的耳朵在聽話與回應。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如果我們處在那個當下,其實很難說出那麼溫柔的話,那麼充滿母愛的話,可能氣都氣壞了,但是這個婦人沒有。在她的裡面所生發的是不一樣的見解,她說:「就算是狗,我也要拿到那個恩典。」她的信心是超越人性的偏見,「你看我是狗也好,你看我是次等公民也好,你看我是女性也好,都沒有關係,我就是要那個恩典。」那個信心使我們看到婦人見證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是超越人類的偏見,在人的偏見裡,外邦人是不配得的、是次等的,但是在耶穌基督裡、上帝的恩典裡,是超越一切偏見的。求上帝幫助我們學習,當我們在意疼惜我們自己的兒女時,求上帝給我們一個不同的眼界,用一個沒有偏見的眼光來看福音。在台灣社會裡,或許我們有很多的偏見,種族隔閡是很清楚的,外省人、本籍人、客家人、原住民;國民黨、民進黨,不同的黨派之中,存在許多的偏見。當我們要跟別人傳福音、跟家人傳福音、跟親友傳福音,或是跟其他人傳福音時,我們也帶有一種偏見,「這個人是不可能的,那個人是不配得的。」可是上帝的恩典超越人類的偏見,福音是要給萬國萬族、萬邦萬民的。

五、結語:突破偏見的恩典

當我們看耶穌對婦人的回答:「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時,你覺得你是誰呢?是門徒或外邦人?我們從什麼角度看這句話,是比別人更高一等嗎?恐怕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是門徒,我們是得著恩典的人。可是親愛的弟兄姊妹,保羅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2:11-13)換句話說,我們都是狗,我們也是外邦人,我們都是蒙受恩典的,在那個碎渣兒的恩典中,我們開始領受那更大的恩典。上帝的恩典便是要挪去我們的偏見。希望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教會裡,穿脫鞋的、帶著臭氣的,叼根煙的、不同膚色的,拿著托缽的、穿著馬來服的,甚至拿著靜思語的,都能夠坐在我們當中,都能夠被我們所歡迎。上帝的恩典是一個突破偏見的恩典,我們都是以外邦人的方式進入,像狗吃主人碎渣兒,我們是領受那小小的恩典到那極大的恩典的。求上帝幫助我們,在這個有偏見的社會中,讓我們活出沒有偏見恩典的信仰見證。或許我們覺得我們配得坐在這個地方,但是對上帝來說,所有的人都是上帝要打開大門,歡迎他們進到裡面來的對象。但是需要在上帝的恩典中去跨越、去超越那偏見。這個禮拜我們有橋頭福音隊,要到一個鄉下地方。福音不是只有在大都會裡,福音是要傳到偏遠的地方,福音不是只有來到和平教會充滿許多的台大師大教授醫生的地方,福音要去到那許多默默無名,不被重視的地方。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是的,就算是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主,是的,我們也要再一次領受和重新思想我們是誰,我們也不過是從上帝你那裡領受碎渣兒恩典的。求上帝幫助我們,當我們活在這個有偏見的環境之時,能除去我們的偏見,也使我們可以見證,活出沒有偏見的上帝恩典,接納所有人進到上帝你的恩典裡。也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能用像母愛那樣的信心,持續在禱告裡,跟隨追求你,讓我們能用愛心與我們的長輩晚輩相處。也讓我們有一個恩典,是勇敢與人分享、見證上帝你的愛是一個沒有偏見的恩典,跨越人所有的阻礙。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十二):以賽亞Isaiah


禱告系列(十二):以賽亞Isaiah
經文:以賽亞書第六十四章1~12節
時間:二0一0年六月二十七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們今天要學習一個很困難的禱告。以賽亞與耶和華上帝對話時,提出很多問題,例如「上帝你還忍得住嗎?難道你還不救我們嗎?」這是在很艱難的情況下,向上帝所發出的禱告。烏西亞王過世的那一年,以賽亞在聖殿裡看見耶和華上帝的降臨,因而蒙召成為先知。當時他發現自己嘴巴不潔淨,天使用火炭沾在他的嘴唇上,使他潔淨,以賽亞開始出來侍奉。

Ⅰ、引言: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

以賽亞的這個禱告,跟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禱告近似,「Eloi! Eloi! Lama Sabachthani?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新約聖經是用希臘文寫的,可是這一句,他們用耶穌所說的亞蘭文直接寫出來,這個禱告同時也是個問句,耶穌對上帝說:「為何不聽我的禱告?為何你不理我?」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大聲抗議、質問上帝、沒信心的禱告,其實背後隱藏著更為深沈的信靠。

當妻子向丈夫生氣地說:「你為何不理我?」表示她很愛她的丈夫,她認為並且相信丈夫是會理她的,反過來,當妻子不想跟丈夫在一起時,她就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因為她心中已無期待。當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我們生氣抗議時,其實內心是說「不應該是這樣子的」,雖然這樣的禱告,看似我們在質問上帝、跟上帝吵架,背後代表著我們對上帝的信靠與期待。
與以賽亞這個禱告同類似的祈禱,在詩篇中被稱為哀歌(Lament),約佔詩篇一半的篇幅,「上帝你在哪?你不是上帝嗎?你不是滿有恩典的嗎?牧師不是常說你是充滿愛的嗎?為什麼你讓我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我禱告了半天你不聽呢?為什麼困難還是這樣?」在人生最黑暗的光景中,我們該如何向上帝禱告呢?

Ⅱ、以賽亞生平(The Life of Isaiah)

1. 忠心服侍四個朝代

以賽亞先知很特別,他服侍的時間很長,歷經四個朝代。上帝於烏西亞王740 BC過世時呼召以賽亞,「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賽1:1)以賽亞在南國侍奉期間的四個國王,都與繼任者有交集,這點很有意思,代表上一代還在世時,兒子已經接續王位了,二者有一段共治期。

希西家王統治的時期很長(725 -687 BC),他在位的最後十年,兒子瑪拿西已經作王,瑪拿西是最壞的一個國王,不僅不聽先知的勸誡,他一登基(697BC)就要抓以賽亞,以賽亞只好四處躲藏,最後躲在一棵樹的樹洞裡,國王故意命令人將那棵樹鋸成兩段,以賽亞就這樣被鋸死了,這是猶太人的塔木德(Talmud)傳說裡寫的。關於這點,新約聖經隱約有提到,希伯來書中有一句「有人被鋸鋸死……」(來11:37),聖經學者認為這個人就是指以賽亞。



2. 預言年代跨兩百年

以賽亞一共服侍了四十四年,但他的預言跨越了兩百年,這成了聖經學者討論的議題,照理說,以賽亞在696BC就被鋸死了,他為什麼還能說關於波斯王的預言?甚至連將會讓以色列百姓歸回的波斯王名字他都知道?傳統的解釋,認為所有預言都是上帝啟示以賽亞的;另一種自由派的解釋,則認為是以賽亞的弟子,在他死後繼續撰寫歷史,甚至還寫到新天新地的預言,只是都記載在以賽亞的名下。

以賽亞的預言從烏西亞王崩逝的那一年(740 BC)開始,「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賽6:1)之後的章節寫到波斯的古列王,「我憑公義興起古列,又要修直他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賽45:13)古列於539BC興起,他滅了巴比倫,隔年讓猶太人回去重建家園,而以賽亞是在696BC就被鋸死了,如何能講到539BC的事情? 關於這點,有學者這樣解讀:以賽亞書可分為三大段,第一段是1-39章,從他開始侍奉到被鋸死的那一年(740 BC -696BC),這是以賽亞寫的。第二段40-55章之後,是弟子以他的名義所寫的續集(696 BC -539BC),539BC也就是古列王興起的那一年。第三段56-66章,是由539BC到以色列民歸回以後。


為什麼這樣劃分呢?因為第一段時期南國還存在,第二段時期南國已亡,第三段則是已經歸回。我們今天的經文在第64章,代表是在歸回以後寫的,幾乎是尼希米的時代。尼希米記有提到城門被火焚燒、城牆被破壞等等,這段以賽亞的禱告也是這樣:「我們聖潔華美的殿―就是我們列祖讚美你的所在被火焚燒;我們所羨慕的美地盡都荒廢。耶和華啊,有這些事,你還忍得住嗎?你仍靜默使我們深受苦難嗎?」處境類似尼希米的時代,應該是屬於歸回以後的時期。

3. 警告審判安慰盼望

整卷以賽亞書有兩個主題,首先是在國勢強盛時(1-39章),國王就為非作歹,先知一再責備,甚至警告將會滅國成為亡國奴,國王卻不聽,所以第一個主題是警告將要被審判的信息,「耶路撒冷敗落,猶大傾倒;因為他們的舌頭和行為與耶和華反對,惹了他榮光的眼目。」(賽3:8)當審判來臨(40-66章),以賽亞書的語氣轉變為安慰、不再責備。只要願意悔改,上帝會再給以色列百姓機會,他們將可以歸回重建家園,第二個主題是安慰盼望,「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他宣告說,他爭戰的日子已滿了;他的罪孽赦免了;他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賽40:2)以賽亞書包含了警告與安慰的信息,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是在歸回重建中另一個絕望的禱告。

4. 你曾發怒我仍犯罪

亡國之前百姓做錯事、受責罰,上帝憐憫、許可歸回,但以賽亞發現,以色列百姓還是繼續犯罪,而且這次上帝好像不聽禱告了,以賽亞很難過,他說:「該怎麼辦呢?不是沒有失敗過,上帝也有給恩典,這次又失敗了,上帝也就不聽、不講也不回答,這樣是不是就完蛋了?」這是第六十四章的重點禱告:「你曾發怒,我們仍犯罪;這景況已久,我們還能得救嗎?」(賽64:5)已經受過擊打了,為何又犯罪?有沒有機會再回頭呢?我們以前犯了錯,你已經責罰生氣過,並又垂聽了禱告讓我們歸回,又再犯罪的我們還能得救嗎?他一直發問,問自己也問上帝,這種情況還有可能嗎?上帝也曾跟以賽亞說:「你們為什麼屢次悖逆,還要受責打嗎?你們已經滿頭疼痛,全心發昏。」(賽1:5)意思是已經打到全身是傷了,為什麼還不悔改?

Ⅲ、以賽亞的禱告(The Prayer of Isaiah)

1. 既往經歷驚天動地

首先,他確認上帝並非想像出來的,是真實的,因為上帝曾發神威,讓他們看到天裂雷轟地震山崩,他追溯出埃及時,上帝裂天而降的歷史事實,「你曾行我們不能逆料可畏的事。那時你降臨,山嶺在你面前震動。」(賽64:3)出埃及記說:「西乃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窰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動。」(出19:18)在市區,雷雨的聲音聽起來沒什麼,換作是在荒郊野外,沒有遮蔽之處,烏雲滿佈雷電交加,瞬間一道閃電轟擊下來,正中樹木爆裂燃燒,你會不會受到驚嚇?他們看過這種景象,當時以色列人嚇壞了,根本不敢靠近西乃山,他們跟摩西說:「拜託你去跟上帝講,上帝說什麼我們都聽。」上帝發威時,力量是很可怕的,「他看地,地便震動;他摸山,山就冒煙。」(詩104:32)以賽亞的禱告從上帝的權能開始敘述。

2. 罪孽污穢被神棄絕

接下來,以賽亞承認以色列民(包括他自己)的罪孽,都是污穢不堪的人,行為像身穿破爛衣服,惡臭難聞。這該怎麼辦?上帝還會理我們嗎?就算我們做好事,也是無用,「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原來你掩面不顧我們,使我們因罪孽消化。」(賽64:6-7)詩篇說:「這樣,他們被自己所做的污穢了,在行為上犯了邪淫。」(詩106:39)上帝對他們說:「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賽1:15)

3. 窯匠泥土浪子慈父

在這種情況下他說:「上帝啊,你是大有能力的,我們真的很壞,我們被你處罰了,還是依舊壞,怎麼辦?」之後他說:「我們再壞,還是你的孩子,不會因為我們的壞,就改變『你是我們的父親』的事實。我們是你手中的一塊泥巴,這個泥巴再爛,只要你若願意,還是可以重新塑造它。」以賽亞用父親與孩子、窯匠與泥土的關係,來描述他們跟上帝的關係,「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賽64:8)意思是你再重新塑造我們沒有關係,但請不要放棄我們!「耶和華說: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窰匠弄泥嗎?以色列家啊,泥在窰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耶18:6)他的盼望不是在自己,而是在上帝,只要上帝不放棄,我們還是有機會被重新塑造,成為可用的器皿。路加福音中浪子回頭故事裡那個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我實在沒有什麼資格再跟你說「我是你的兒子」,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時。以賽亞跟上帝說,你還是我們的父親,雖然我們糟糕透頂,誰都不想理會我們,但你還是我們的父親,難道你不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嗎?

4. 求神饒恕仰望垂顧

最後,他以等待上帝的恩典作為結束,他的禱告沒有結論,「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大發震怒,也不要永遠記念罪孽。求你垂顧我們,我們都是你的百姓。」(賽64:9)上帝啊,我們已經這麼慘了,難道你真的不管我們了嗎?「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彌7:18)以賽亞在禱告中,求上帝的恩典、等待上帝的回應。「直等耶和華垂顧,從天觀看。」(哀3:50)

Ⅳ、屬靈的功課(The Spiritual Lessons) 

1. 裂天崩山神蹟奇事

他禱告的第一句就是裂天崩山,「願你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賽64:1)很多人必須要看到狂風、暴雨、走山的景象才願意相信有上帝,無法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上帝,直到遇到驚駭發顫的事,他才願意承認上帝的存在。你也是這樣嗎?一定要驚天動地你才會相信?以利亞在很絕望的情況下,上帝帶他到山上去,「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王上19:11-12)你一定要看到上帝顯神威,才肯相信他嗎?耶穌多次告訴猶太人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約4:48)有些人更糟糕,上帝已經顯了神威,他還是不信,認為那只是巧合。「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約12:37)真正聰明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神的同在,上帝要以賽亞學的就是這樣的功課,不一定非得轟轟烈烈才是上帝的作為。

2. 求神罰敵與神為敵

他的第二句禱告更有趣,「好像火燒乾柴,又像火將水燒開,使你敵人知道你的名,使列國在你面前發顫!」(賽64:2)等於是說,上帝啊,欺負我們的就是你的敵人,請你為我們撐腰,把敵人打倒。他沒有想到,與上帝為敵人的並不是別人。當你求上帝替你打倒敵人,可能要被打倒的人是自己。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上帝的敵人,還以為上帝會站在自己這邊。有一次以色列人被非利士人打敗,他們認為落敗主因是沒有把約櫃抬出來,「把約櫃抬出來,上帝一定會為著他的面子保護我們,把敵人殺的落花流水」,「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擡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撒上4:3)當他們真的抬出約櫃來,以色列大敗,約櫃被敵人搶走,抬約櫃的兩個為非作歹祭司也被殺了。要小心,當我們求上帝發威把敵人打倒前,你要先搞清楚自己是上帝的敵人還是朋友,否則你就是自討苦吃。不要以為只要受洗,上帝就永遠站在你這邊,那可不一定,任意胡作非為的人就是上帝的敵人,「對以色列地說,耶和華如此說:我與你為敵,並要拔刀出鞘,從你中間將義人和惡人一併剪除。」(結21:3)新約說:「你們從前與神隔絕,因著惡行,心裡與他為敵。」(西1:21)

3. 等候上帝守道行義

「神為等候他的人行事。你迎接那歡喜行義、記念你道的人。」(賽64:4-5)當以賽亞等候上帝施恩典時,並非什麼事都不做。等候上帝就只能坐在家裡等上帝幫我們解決問題嗎?還是有其他的意義呢?亞伯拉罕曾經接待沙漠來的三位客人,「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創18:8)他們吃飯時,亞伯拉罕就等在一旁,好隨時侍候他的客人。他不是等著看上帝要給他什麼,而是等候「上帝還要吃點什麼,我就趕快去預備。」餐廳的侍者就是這樣,站著等你點菜,預備將你要的食物端上。所以等候的第一個意思是等候服侍,不是等著領賞,亞伯拉罕的等待為了是要服侍上帝。第二個等候的意思是說,我今天這麼悽慘,當中有我該學習的功課嗎?「人聽見我而仰望,靜默等候我的指教。」(箴20:22)第三個等候的意思是說,我要等候上帝,我不要對敵人以惡報惡,,「你不要說,我要以惡報惡;要等候耶和華,他必拯救你。」(箴20:22)有時我們以為上帝動作太慢,等不及讓他來主持公義,一被欺負,就以牙還牙,反而跟著一起掉入惡裡。

4. 污穢阻絕凋謝風吹

我們和上帝的關係好比樹葉和樹,當樹葉裡的維管束不潔淨時,樹葉與樹木間的輸送管道開始阻塞,樹葉便會因為養分不足而慢慢枯萎掉落,離開樹枝,葉子就隨風飄落,沒有辦法像其他樹葉留在樹上,即使起風,也只是被吹動搖晃。我們犯罪時,跟上帝的關係就會阻絕,生命開始枯萎凋謝,大風一來,我們就被吹走,沒有辦法勝過外面的影響,遇到引誘時,我們就落入網羅,這是以賽亞禱告的第三句:「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賽64:6)「……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4:14)末世大審判時,上帝會用風向我們吹襲,耶穌說:「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2)風一來,有穀粒的就掉下來,沒有用的糠粃就被風吹走了,「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粃被風吹散。」(詩1:4)

5. 靜默掩面放棄遠離

當你走不下去,好像上帝根本不理你,怎麼禱告他都不聽,完全沒有回應的時候,你該怎麼辦?面對上帝的靜默、掩面,有人選擇放棄和遠離,因而形成一個負面循環。「雅各啊,你並沒有求告我;以色列啊,你倒厭煩我。」(賽43:22)以賽亞他說:「就算他不理我,我還是要等候他。」就像耶穌,寧可抗議,也不放棄上帝。今天的經文說:「並且無人求告你的名;無人奮力抓住你。原來你掩面不顧我們,使我們因罪孽消化。」(賽64:7)我們越是犯罪,上帝越不垂聽,我們就越不想禱告,導致更加作惡,靈性越來越枯萎,生命陷入黑暗深淵,「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59:2)神學家把這個課題稱作「緘默的上帝」(Silence of God)。當你的生命似乎走到盡頭,上帝卻好像聾子啞巴,你感受不到他的任何回應,有人說上帝根本就不見了,也就是「缺席的上帝」(Absence of God),尼采的神死神學則說「上帝已死」(Death of God),以上二者代表屬靈狀況已經到悽慘的谷底,生命一片黑暗,該怎麼辦?你要自暴自棄?還是要像以賽亞一樣跟上帝說:「雖然這樣,你還是我的父親」?你抗議上帝也好,像耶穌那樣大聲喊叫哀哭也好,都不要放棄,因為只要悔改,你就有機會與上帝和好。

夫妻關係不好時,其中一個不講話,那個沉默代表心裡面有很多話要說,你聽得到那個聲音嗎?神學上叫作「寂靜之聲」(Voice of Silence)。這時候的不理睬,代表沉默的一方關心、重視這個關係,我們稱之為「缺席中的參與」(Presence in Absence)。你肯聽那幾乎聽不到的聲音嗎?上帝在大風烈火地震之後,用極微小的聲音跟以利亞說話,如果你懂得聽,不講話正是在講很多話。有時上帝對你很失望,他可能因此沈默,但知道上帝有滿腹的話想跟你說,看起來是上帝掩面不理你,其實他在一旁注視著,看你會不會回頭尋求他。就像氣急敗壞的父母嘴巴上說「不理你了」,實際上暗中關心孩子的動態。有一本書寫說「你能否在看不見上帝時,看見上帝就在那裡?」他隱藏是為了讓你自我反省,處理好問題,你就可以看見上帝的回應。上帝彷彿不在時,其實是一個最深的同在,你能夠體會嗎?如果你能聽到上帝沉默的聲音,看見上帝隱藏的同在,那麼你生命中的黑暗就會消除,重見光明。「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顧雅各家的耶和華;我也要仰望他。」(賽8:17)我想這就是秘訣,犯罪造成他們跟上帝的關係掉入谷底,耶和華已經掩面不顧,可是他說:「我要等候,我不放棄」,我覺得這是以賽亞很棒的一個禱告。

6. 窯匠泥土主權形塑 

當你知道自己做錯事,上帝不理你,禱告不蒙垂聽時,請記得以賽亞的這個禱告,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只要不放棄,你會經歷窯匠開始轉動他的坯輪,重新再塑你這塊泥土,你跟主的關係是有機會恢復的,「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賽64:8)他是窯匠,我們是泥土,再壞的泥巴,都有可能再造,換句話說,做壞了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重塑的機會,「窰匠用泥做的器皿,在他手中做壞了,他又用這泥另做別的器皿;窰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耶18:4)壞了根本不是問題,只要泥土還是軟的,就還有改變的可能。過程會有些痛苦,因為必須放棄原有的樣子,被上帝壓回一團泥土、重新塑造。只要你願意,生命就能重新開始,再黑暗都沒有關係,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放棄,土硬了,不能再被捏造,窯將只好丟棄打碎拋在外頭,「要被打碎,好像把窰匠的瓦器打碎,毫不顧惜,甚至碎塊中找不到一片可用以從爐內取火,從池中舀水。」(賽30:14)希望我們能維持在上帝面前的柔軟,不管怎麼壞,上帝都可以重塑我們,不要走上被打碎的絕路。只要你在上帝的面前保持一個可能,「上帝啊,你要怎麼捏打都沒關係,只要你再重新塑造我,我願意,請再給我這個機會。」上帝是願意的,「窰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裡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嗎?」(羅9:21)這也是窯匠對泥土的一個權柄,有權柄做他想做的。

Ⅴ、結論:直等基督成形心裡 滿有基督長成身量 

不論是哪種爛土,基督都可以形塑,只要你能夠咬緊牙關,度過靈魂的黑暗期,當上帝不垂聽你禱告時,仍不放棄,上帝就會重新塑造。耶穌會不斷的塑造我們,一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心裡,「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基督的心,是疼愛全世界人的心;基督的身體,是願意被差派到需要的地方,傳揚神國的福音。

今年暑假,我們有弟兄姊妹被基督的心所感動,願意被差派到有需要的地方,7月7-11日橋頭福音隊有21位同工,8月7-14日好茶福音隊有18位同工,7月30-8月26日肯亞短宣隊有32位同工。今天你拿到的代禱單上有附上一條紅絲帶,這是耶和華上帝擔心以色列人健忘,所以跟他們說,你們把一條帶子綁在你的手指上。如果你不喜歡綁在手指上,可以貼在電腦的螢幕上,或是把它放在任何可以提醒你的地方,當看到時,就想起要為他們禱告。記得七八月是我們可以跟弟兄姊妹一起禱告的月份,參加禱告會的人可能已經寫了,沒有寫的話,我鼓勵你們今天就寫代禱單,為什麼要寫呢?讓我們的同工們知道有多少人在為他們禱告。

第二點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在這種宣道事工,特別晶晶牧師去肯亞,有時會發生一種根本料想不到的事情,不在計畫內的,其實晶晶牧師已經遇到了,他們團隊中相當重要的人,還沒出團就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現在已經在醫院做化療了。該怎麼辦,趕快禱告啊,讓上帝再感動另一個人來遞補,那個人是負責整個傳道的工作,所以晶晶牧師就補上這空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等不及在禮拜四禱告會再告訴大家,所以你寫的這個禱告單就很重要,寫上可以聯繫到你的電子信箱和手機號碼,如果發生緊急的狀況,我們可以馬上通知你代禱。在當地若有辦法上網將訊息傳送出來,我們這邊就有同工馬上通知給所有簽名的人,你就可以立即為他們禱告,不管是橋頭或好茶的福音隊,有時候常會有這樣的突發狀況。雖然我們的人不能去,但是我們的心可以去跟他們一起同工。上帝慢慢讓我們練習心胸和眼界的開拓,不只是著眼於自己的教會,也兼顧其他的教會。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在信仰的道路上,有時候我們也像以色列人一樣,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罪,以致於我們感覺上帝已經不理我們了,我們禱告好像都聽不到聲音,在那種狀況時,上帝啊,讓我們想到先知以賽亞,他向你發出這樣的一個呼求,說:『上帝你是窯匠,我們是泥土,泥土再爛,你都有可能把他重塑。』讓我們不放棄,讓我們願意在你的面前一直等候、一直向你禱告,甚至是向你抗議,向你大聲的埋怨,主,但我們就是不放棄。讓我們在屬靈的狀況很壞時,在艱難時,能夠想到以賽亞這樣的禱告。聽我們的祈求,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聖經的婦女系列(十一) 撒羅米



聖經的婦女系列(十一) 撒羅米
經文: 馬太福音第20章20-28節
時間:二0一0年六月二十日
主講:李晶晶 牧師

影片:聖經的婦女系列(十一) 撒羅米  

一、前言:劍橋七傑的母親們 

在125年前,有七個被稱為「劍橋七傑」的英國人,他們接受內地會的差派,一起前往中國宣揚福音。不但帶動了整個英國的宣教,也震撼了英國的社會。之後也影響英國及北美的校園,許多的年輕人受到激勵,紛紛往國外宣教。  

在一場特別的差派歡送會上,外面下著傾盆大雨,大廳裡擠滿了上千的人,這七個人站在一幅巨大的中國地圖前面,述說他們心裡面的感動、如何受到呼召、為何要前往中國等,在眾人的禱告當中他們要受派出去。這七個人是司米德、何斯德、蓋士利、施達德、章必成,以及一對兄弟,杜西德和杜明德。他們放棄了在英國顯赫的家世,很好的成就和光明的前途,接受了神的呼召,前往中國宣教,在當時有很多人被激勵。  

可是當他們的父母親聽到自己的孩子,要從英國到亞洲這麼偏遠的地方,他們感到很大的震驚。六個母親中有四個是寡母,其中,施達德的媽媽聽到的時候,幾乎沒辦法接受。但是她也很清楚知道,她兒子已經下定了決心。所以她偷偷的聯絡內地會的差會說:「這樣好了,我捐一大筆錢,等我孩子到那邊去的時候,幫他買最好的盤子讓他用餐,買最好的沙發、最好的床,讓他可以坐、可以躺。」  

當然施達德沒有接受。不但如此,後來當他繼承大筆遺產時,他還把它全部都奉獻出去,並到非洲偏遠的地方,過著儉樸的生活,在那地方宣教。他的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才了解這是上帝的工作,所以就在他們的豪宅舉辦了一場禱告會,後來也成為劍橋七傑的親友們,固定為他們守望禱告的場所。  

另外一位蓋士利的母親聽到兒子要出去宣教的時候,簡直要瘋了,她的精神狀況非常不好,幾次跟孩子商量、溝通都沒有結果,最後只好寫信給當時內地會的負責人戴德生,說:「請你不要鼓勵、聳動我的孩子去宣教。」戴德生答應不會這麼做。到最後要做決定時,戴德生帶著蓋士利說,我們禱告吧、看神怎麼帶領我們。禱告完的隔天,蓋媽媽寫信來說:「顯然他認為去中國宣教是他的責任和權利,這條路已經夠艱難,如果我加以阻撓,那我不就成了神好兒子的壞母親?  

神已帶領他走上這條路,雖不合我的意願,但我必須跟上。願神祝福他,也祝福你們的工作。」蓋媽媽的接受成為蓋士利在宣教上一個很大的支持、鼓舞和幫助。  

在宣教的禾場上,有金錢的奉獻,我們非常的感恩。但是把兒子、女兒奉獻去宣教,對一個做母親的、或做家長的,是需要經過許多內心的掙扎、需要信仰上許多的反省、挑戰和省思的。但這對宣教士在宣教的禾場上而言,卻是一個支援前線最大的彈藥庫,是推動他們繼續往前的動力。

二、本文:西庇太兒子的母親
在耶穌的時代,也有一個母親經歷同樣的心理掙扎跟衝突。

1.一個母親的願望:望子成龍(太20:20-23)
(1) 到底她是誰(太20:20、太27:56、可15:40)

我們今天讀到的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她到底是誰?聖經馬太福音這樣告訴我們: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他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祂一件事情。(馬太20:20)。為什麼不說是西庇太的妻子、而要說是西庇太兒子的母親?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馬太福音是寫給當時的猶太人,猶太人習慣說某某人的兒子,所以這是一個敬稱。另一個說法是說,為了要特別強調這個母親。這個母親在聖經中,沒有妻子的角色可以讓我們知道。可是這個母親的角色很強烈,很積極、很主動。她帶著兩個兒子去求耶穌一件事,而這件事情是很震撼的,還被寫在聖經裡面,那她到底是誰呢?

我們對照聖經、再往前一點看,在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在加利利的海邊呼召門徒,「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

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馬太4:21)所以我們可以發現,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就是雅各和約翰的媽媽,也就是耶穌十二位門徒中一對兄弟的母親。那她的名字是什麼? 好像跟聖經中許多沒有名的婦女一樣,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是很低落的、是附屬的,「是誰的妻子、是誰的母親」,甚至用「一個井邊的婦人、一個患血漏的女子」,這樣子形容,彷彿是很沒有地位的。

當我們繼續翻找聖經的時候,就會找到她的名字。馬太福音記載有一群婦女,在耶穌被釘十架的時候,對耶穌不離不棄,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馬太27:56)再看另一處聖經,這裡很清楚說同樣的場景,在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下,「還有些婦女遠遠的觀看;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馬可15:40)所以我們就知道,西庇太兒子雅各的母親,叫做撒羅米。我們要在聖經中翻過來找過去,互相對照才能發現這個人的角色、身分和名字。會不會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如何看我們自己?我們的價值在哪裡?好像也要在許多的比照、對照、翻找中才能發現,到底我是誰?

馬可福音是唯一又直接的說出這個人叫做撒羅米,彷彿作者要告訴我們說,不是在那個翻找中,而是當人與耶穌相遇的時候,這婦人在耶穌的十架下,她就是她。她的自我價值認同,是在耶穌基督的裡面有真正的辨識度:她就是撒羅米。她對耶穌有真正的獨特性,她在耶穌受難、門徒都跑光,甚至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時候,只有她還有一群婦女,以及她的兒子約翰在十架的下面。約翰壹書第三章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祂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祂。」(約壹3:1)不是在社會的價值觀體系裡面,去發現我是誰,而是在耶穌基督裡,我們是上帝的兒女。並且詩篇的作者說:「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139:14)我們的角色價值、我們的自我認同,是在於我是受造的、是屬於神的、是上帝的兒女。馬可福音的作者讓我們看清楚,撒羅米有她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盼望我們也能在耶穌基督裡面找到我們的獨特性、也看到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

撒羅米有一個願望、一個期待在她孩子的身上,她帶著兩個孩子來到耶穌的面前,跟耶穌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馬太20:21)這個母親求的是一件很大的事,是要與耶穌同作王,與耶穌同在,且坐在耶穌的兩旁。為什麼她會有這個想法呢?有這麼多東西可以求,為什麼她求這件事?我們再稍微往前看經文,可以發現她突破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看法,她離開了家庭,與這兩個兒子跟隨耶穌,所以她曾聽到耶穌跟門徒的對話。在耶穌的門徒中有一個小團體、是耶穌最愛的。無論耶穌去哪裡,他把很多事都告訴他們。當中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彼得,在耶穌第三次說完他要受難的時候,彼得就問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撒羅米,這個媽媽聽到了這十二個寶座。可能她腦袋裡所想的是像一個猶太的公會,由七十個人組成,為首者坐在中間,左右兩邊是最高的位子。所以她想到這三個耶穌最愛的門徒,彼得既然問了,只剩下一個位子,所以她就很積極、很焦慮的跑去跟耶穌說,讓我的兒子一個坐在你的左邊,一個在你右邊。她要的是一個屬靈領袖的地位,是與耶穌同在的。雖然都有位子,可是她要的是那個最高的位置。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要把最好的安排給自己的孩子。知道哪裡有最好的補習班,擠破頭也會去排隊;知道哪裡有上好的物品,也要為他購買。還記得剛才提到施達德的媽媽,要有餐具、有沙發、有床,這是一個為母的心腸。

(2) 為母的祈求(創27:5-13、王上1:16-17)

在舊約裡也有一個媽媽很積極。利百加聽到她的丈夫在臨死前要給他的大兒子以掃祝福時,她非常緊張,因為這個祝福不是給她心愛的兒子雅各。所以她跟雅各說,快去抓兩隻羊來讓我煮一煮,你去代替你哥哥領取長子的祝福。雅各就說,這樣不行阿,我的哥哥身上有毛,我去了就會穿幫,到時就要被咒詛了。這個媽媽很積極,對他說:「我兒,你招的咒詛歸到我身上;你只管聽我的,去把羊羔給我拿來。」(創27:13)是不是有很多父母親也是這樣:聽我的就對了!去把羊羔拿來,咒詛歸在我身上。竭盡所能、用盡辦法,或者是說不擇手段,但總是汲汲營營的、積極努力的,就想為她的兒子謀一個最好的。

再看另外一個母親的願望、期待。拔示巴為她的兒子所羅門,去跟他的丈夫求,「拔示巴向王屈身下拜;王說:你要甚麼?她說:我主阿,你曾向俾女指著耶和華─你的神起誓說: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王上1:16-17)我們可以看到,做母親、做家長的,就是這樣積極在為自己的兒女安排、鋪路。

在新約裡面,耶穌很嘉許這一群的家長。「那時,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耶穌給他們按手,就離開那地方去了。」(太19:13-15)很清楚看見耶穌對這一群媽媽、家長們,有個很正面的回應,他喜悅父母領著孩子們到主前,也回應了他們的要求,為這些孩子按手禱告。我不知道這邊有多少兒主、少主、少契或幼幼的家長們,很謝謝你們,可以帶你們的孩子到主日學、兒主、少主,這是神所喜悅的、神是有立即的回應的。可是很奇怪的,耶穌對撒羅米的回答卻不是這樣,而是對她說,你所求的這個屬靈領袖的地位,你們真不知道所求為何!

(3) 你所求為何(太20:22、太6:33、雅4:2-3)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馬太20:22)耶穌在問他們,要他們想一想,你真的知道你所求的是什麼嗎?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很多的禱告,有很多的願望,有些屬於家長的,有些屬於個人的,我們真知道我們所求的是什麼嗎?聖經上有一句經文提醒我們,「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4:2-3)耶穌在這裡回答是:「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馬太20:23)我要喝的杯,你們必要喝,這個杯在舊約中是象徵著人的遭遇。這個母親所求的是在屬靈領袖的地位上,能坐在高位上,是坐在那個榮耀的寶座上。可是對耶穌來說這個杯不是寶座,而是十字架的道路。因為耶穌才剛說、而且說了三次,他將要受死,可是這個媽媽沒有聽懂。

我們有很多的禱告、很多的願望,為孩子預備這個、預備那個,我們也為自己圖謀很多的事情,預備做這個、做那個,但我們是否知道那個後面的代價是什麼? 那裡面的內容到底是什麼?耶穌已經說了:對,他們是會喝。這兩個兒子,雅各,是第一個殉道的使徒。使徒行傳第十二章1-2節:「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啟示錄第一章告訴我們,「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裡一同有分,為神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啟1:9)

每一個禱告、一個願望的背後是有代價的。這兩個兒子是神所呼召的,神負責到底,但這個母親有不同的願望。有人說這個母親是妄求,有人說這個母親有過大的野心,她要她的兒子不只是做加利利海邊的漁夫,她鼓勵她兒子成為得人漁夫。可是她更期待的不僅是這樣,她要他們能坐在那個榮耀的寶座上,只是她不知道這個背後要付的代價。我們對自己有許多的期待和禱告,家長們也對孩子有許多的安排和想法。但我們真不知道這個背後的代價,我們付得起嗎? 我們可以承擔嗎?我們到底知不知道我們所求的是什麼?耶穌並沒有否定這個母親的禱告,只是上帝透過撒羅米的這個禱告,再一次的提醒我們,我們在禱告的是甚麼?詩人荷馬說:「不求兒女良善而求兒女富貴,你是最顛狂的父母。」

還記得剛才提到利百加,她為著雅各預備的,造成後來兄弟鬩牆,造成兄弟間幾十年不相往來的紛爭,她真不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麼。拔示巴跟大衛求,要讓所羅門接續他的王位。大衛不只讓他接續王位,他還為他的兒子這樣求:「求你賜我兒子所羅門誠實的心,遵守你的命令、法度、律例,成就這一切的事,用我所預備的建造殿宇。」(代上29:19)大衛不只是給王位,他還向神求,唯有神可以指引人的腳步,求神賜給他兒子一顆誠實敬畏神的心,並且侍奉上帝,用所預備的一切建造聖殿。

我們知道我們所求的是什麼嗎? 神並沒有否定母親的禱告,而是提醒我們,真正屬靈領袖的地位,不是坐在寶座上的權勢而已,而是要用僕人的心代替內裡的野心。馬太福音20章這樣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做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做你們的僕人。是一個僕人的心腸;是服事人,而不是受人服事,不是坐在高高的寶座上,而是下來。耶穌成了一個最好的榜樣,告訴我們:「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20:28)不是管轄,而是一種服事。耶穌進一步的說明,「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馬太20:25-26)神說,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當你們要坐在那12個權位上面的時候,是一種服事,是愛的關係,是彼此的服事。「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在彼得前書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要彼此服事、要彼此相愛,而這個愛是從上帝而來,「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愛的關係是彼此服事,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耶穌的愛激勵了雅各,讓他成為了第一個殉道的使徒。這個愛也改變了約翰,讓他甘願為神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寫下了啟示錄。基督的愛的教導,也讓這個母親改變了,她放手,讓她的兒子們去走神的道路,不再是求那個高高在上的屬靈領袖的位置,而是成為僕人,服事,將福音傳給需要的人。

2.一個婦女的侍奉:一路跟隨(可15:40-41)
(1) 在加利利(太27:55、太4:18-23、約15:27)

或許這一路以來她是跟著她的兒子,想要看她的兒子,但是慢慢的走,她愈來愈親近神。在馬太福音說,從加利利開始,撒羅米就跟著耶穌了。「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4:23)馬可福音告訴我們,這些人包括撒羅米,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就一路跟隨他、服事他。

(2) 遠遠觀看(可15:40、出2:4)

撒羅米不僅從一開始,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就跟隨、侍奉,她甚至跟到了十字架的下面。當所有門徒跑光,彼得三次不認主,她依然不離不棄、遠遠的觀看,忠心的陪伴與跟隨。遠遠的觀看不是不在意,而是一種陪伴,是一種在意。在舊約中有一個姐姐也是這樣,她的弟弟在出生的時候將要被殺,他的母親保留住他的生命,用蒲草箱把他放進了水裡,看看他會有怎樣的命運。這孩子的姐姐遠遠站著,要知道他究竟怎麼樣。(出2:4)這是一個陪伴,並且是一個等候,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做些什麼。姐姐遠遠跟著看著,後來果然給她看到了機會,她看見法老的女兒去把蒲草箱撿起來的時候,她一個箭步跑過去跟她說,我找奶媽來奶這個孩子。那個奶媽就是自己的母親,讓摩西可以在自己的母親的哺育下長大,這個遠遠站著、遠遠觀看,是一個在意,是等候一個機會,是一個愛,是一個陪伴。撒羅米也是這樣,遠遠的看著,難道耶穌就這樣上了十架嗎? 我還有沒有機會可以服事神?這裡是終點了嗎? 不!就因為她看著、守著,不離不棄,她看到了一個機會,還有一件事可以做,她跟到了墳墓旁,看到耶穌被埋葬了,她等到了安息日。

(3) 她在那裡(可16:1、太19:27-28、得1:16)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亞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可16:1)這是猶太人的習慣,人死後要用香膏和裹屍布把他包起來。對撒羅米來講,她已經失去了這個盼望,非常傷心,可是她還是等一個機會,可以服侍神,她帶著香膏要去,但是她沒有膏到耶穌,因為她們見到了復活的主。在加利利我們看到她的身影,在十架下我們也看到她的身影,在墳墓旁、耶穌復活時,我們也看到了她。這個婦女一直在那裏侍奉,好多次我們看到她都「在那裏」,她出現「在那裡」把握機會來服事神。

有一首黑人靈歌「Were you there?」 簡單的歌詞卻很感動人,其實我們也已經唱過很多次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
當他們釘死我主時,
你是否在那裏?
當他們釘死我主時,你是否在那裏?
有時想起,真是叫我顫驚!顫驚!
又顫驚!
當他們釘死我主時,你是否在那裏?
當他們將他放進墳墓時,
你是否在那裏?
當他們將他放進墳墓時,
你是否在那裏?
有時想起,真是叫我顫驚!顫驚!
又顫驚!
當他們將他放進墳墓時,
你是否在那裏?

Were you there? 撒羅米在那裡,從加利利到十字架、到墳墓旁、到耶穌復活。其實我們現在不是要走這樣的路,可是有一些地方,上帝要問我們:「Are you ther?」在需要陪伴的地方,在需要我們遠遠觀看在意,在需要我們知道,是否有機會可以服事人、可以服事神的時候……「Are you there」?

三、結語:一個屬靈母親在肯亞COMIDO恩慈學校

我們知道在非洲一直都有極大的需要。25年前在台灣,有一位年輕的女孩領受上帝給她非洲異象,1991年全然順服神的呼召、辭去工作加入當時所在教會的門徒訓練,1992年神感動並開路,清楚知道是要進入東非肯亞宣教工場,於是她前往參與Calvary Charismatic Center探訪造就的服事,也在那裡與一位肯亞當地的黑人牧師James結婚,她的名字是錢韻中Melody。

1995年他們在肯亞拓荒建立教會,隔年進入肯亞第二大貧民區Mukuru傳福音,並得地建立教會、訓練同工。在那貧民窟中她看見了孩子們的需要,許多孩子到了八歲、九歲、甚至十歲以上,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字也都認不得,於是開始找孩子們來上課,為了鼓勵家長能讓孩子們來上課,他們提供孩子們一天有兩餐的食物,因為在那裡的孩子,可能一兩天才能吃到一頓飯,父母親都去打零工,無暇照顧他們,而一天的打工的錢就是他們全家一天的生活費用,如果那天沒有工作,就只好挨餓。所以Melody開始照顧與教導這些孩子。

1998年因看見需要與憑著信心,Melody和James設立了COMIDO 學校 (Compassion & Merc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恩慈兒童學校,幫助教會所在那貧民區孩童們的小學教育。從起初的25個孩子,到現在有將近400位的孩童,這些年來也有將近30位貧民區的孩子能夠進入中學就讀,父母親沒有能力供應,Melody就鼓勵孩子說:我們會繼續支持你們,只要你們好好唸書。

他們在簡陋的鐵皮屋教室開始,而後孩子愈來愈多,他們決定要蓋新的校舍,他們募款來蓋水泥的校舍,但是蓋到2008年就沒有錢了,於是停工至今。同時,她們還領養了一對失親的黑人小孩,需要很多時間的照顧、陪伴與教導。需要很大、能力與經濟有限,五年前他們已經發出需求,希望能有宣教士過去侍奉,但是至今都還沒有人回應,「Were you there」? Melody錢韻中宣教士她去到了那裡,「Are you there」? 我們不一定要去到那裡,但是我們可以像撒羅米一樣「遠遠觀看」去瞭解、關心與注意,當我們聽到的時候,我們可以禱告,問上帝我們可以做什麼?「Are you there」可以是金錢的奉獻、可以是為需要代求守望、可以是領受呼召感動受差遣到那個地方,可以是任何一種形式的「參與」。

Melody說,我要成為他們屬靈的母親服事他們,這20萬的貧民難民是我們的宣教認養區,我們就是他們屬靈的母親。今年七月我將有機會去到哪裡,希望可以更多的瞭解與認識,禱告尋求有什麼是我、是我們教會可以參與的。而暑假期間,我們教會也有兩隊福音隊,要去到橋頭、去到好茶去帶領、幫助那裡的孩子們,我們已經有很多的年輕朋友們報名。親愛的弟兄姊妹,親愛的家長們,我們不一定能去到那裡,可你們願意用禱告守望他們嗎?在週報的夾頁裡面有一張黃色的代禱信,請你們帶回去,為他們禱告,你也可以成為屬靈的母親。好茶是山區的地方,橋頭是偏遠地方,我們為那邊來禱告,在這個禮拜五晚上有禱告會,特別要為這兩隊福音隊的差派禱告。我們不一定要去到好茶、橋頭,或去到肯亞,可是你可以來華神,「Are you there」?我們一起禱告,就像施達德的母親一樣,打開家庭成為一個禱告會,守望他們的孩子,像撒羅米一樣放手把孩子交給神,自己跟隨主。

結論是想跟大家分享:
1.在耶穌基督裡,找到多重身份中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當我們在多重身份中,在尋找我們的認同和定位的時候,盼望我們在耶穌基督裡面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看見我們的受造是何等的奇妙可畏,是有屬神的命定與呼召。

2.在祈禱中學習,調整屬靈的眼光與侍奉的人生態度
撒羅米的禱告也許不是這麼完整,可是在學習過程裡,她知道要成為一個有屬靈眼光的跟隨者。讓我們也在祈禱中學習,調整我們屬靈的眼光,能有一個侍奉的人生態度。

3.在一路奔走中,持續地跟隨不缺席成為屬靈的母親
最後,在信仰的路上,讓我們學習像撒羅米一樣不離不棄、持續的跟隨主。當我們不缺席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上帝的呼召,當我們不缺席的時候,我們就參予在上帝的國度裡面。

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你要問我們的不是Were you there? 而是Are you there?主阿!我們要說,We are here,我們就在這裡,求你差遣我們。主阿!我們謝謝你,讓我們在你裡面找到我們存在的價值。主阿!我們要謝謝你,教導我們如何為自己禱告、如何為我們的兒女們禱告、如何為我們的長輩禱告,也懇求神保護我們軟弱的肉體,在要放棄的時候,幫助我們可以一路跟隨你。謝謝神你與我們同在。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