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有和沒有


講道內容
講題:有和沒有
經文:路加16:19-3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月一日

幾年前,當我還在神學院的時候,有一位學長在他的畢業講道中,開頭就說了一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他說:「一篇好的講道,是給不平安的人聽了得到平安,給平安的人聽了感受到不平安。如果你的會友時常感到生活很平安,你有責任讓他們感受到不平安。」這是他引用一位講道學老師的話,之後他接續說,「然而,在現在的禮拜中,很少聽到會使人覺得沒平安的講道,可能原因是因為這樣的講道沒有市場,也可能是現在聽眾的口味已改變,他們只期待牧師今天要變出什麼把戲,要是沒說幾個笑話、沒有什麼梗,可能就沒有什麼看頭。」我自己也在想,這段時間所傳講的信息,是否有將耶穌基督的平安,傳達給我們來聽到和領受。同時,或曾有說過怎樣信息,使原本平安的人感到不平安,讓基督耶穌來挑戰我們的生命。在每次禮拜裡,當我們一同敬拜上帝,也讓上帝有機會來改變你我的生命。
耶穌是一個很會用比喻來說故事的老師,在路加福音書中記載好幾個。作者路加特別收集到的耶穌比喻,像是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以及感動人的浪子跟他父親的故事等。在路加的記載中,耶穌常用很生動的描述,帶領我們聽眾進到故事中,去思考故事背後的意義。在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稱為「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是屬於一個有很大「對比」的故事。故事中有兩個人,一個是財主,另為一個是乞丐。這個財主身穿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這在當時是大祭司在穿的尊貴衣服。他每天奢華宴樂,吃著大魚大肉,跟一般人每天勞碌,只能在特別日子才有機會吃到一點肉的人來說,財主是一個放縱自己,很會享受生活的人。跟財主對比的,是那個叫做拉撒路的乞丐。這個拉撒路雖然會使我們聯想到,在約翰福音書中記載的另外一位拉撒路,他是馬大跟馬利亞的兄弟,耶穌讓他從死人中復活,但是這兩位中間並沒有直接關係。這個拉撒路,還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是四福音書耶穌所有的比喻中,唯一一位有提到名字的角色,而拉撒路在原文的意思是「神是我的幫助」,來表達他對上帝的信心。這位拉撒路渾身長瘡,別人將他放在財主家的門口,要得財主桌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在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吃飯是不用刀叉的,直接就用手來拿食物,在有錢人的家裡,他們會準備一些麵包來擦手,擦過之後就丟掉,這些就是拉撒路每一天、每一餐在等候的麵包。不只是這樣,還會有狗來舔拉撒路的瘡,這也表明他是一個不潔淨的人,而且他身體虛弱,無力將這些狗趕走。如此看來,財主跟拉撒路真是完完全全對比的兩個人,不過,這兩個人卻有一個同樣的經歷,就是他們後來都死了。
耶穌所講的故事,說到這裡還算是開始,真正故事的對比才正要開始,當這兩個人都死了之後,好像鏡頭一轉,來到另外一個世界中。在那裡,那個翻轉更大。這位拉撒路在榮耀中,天使將他接到亞伯拉罕的胸前,表明那是一個特別受關心和照顧的位置。同時,那個反轉,也在於這位財主,卻落到陰間中受痛苦。當他舉目遠遠看見祖先亞伯拉罕,以及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胸前,就喊著,對他的祖先亞伯拉罕有兩個請求,第一個是請他差遣拉撒路,用指尖蘸點水來涼他的舌頭,因為他在火焰中,極其痛苦。然而這個請求,卻被亞伯拉罕來拒絕,因為這件事也不是亞伯拉罕能夠當家做主的。亞伯拉罕告訴他說,在他們所在的地方,跟這位財主所在的地方,中間隔著一個極大得深淵,無人可以從那邊過來,也無人可以從這邊過去。
這位財主,就說起第二個請求,就是請亞伯拉罕差拉撒路復活,顯現給財主的五個兄弟看,免得他們也同樣來到這個痛苦的地方。亞伯拉罕說,他們已經有摩西跟那些先知了。但是財主說,那是不同的,要是有一個從死人中復活的去做見證,他們就要悔改。但是亞伯拉罕跟財主卻有不同的看法,亞伯拉罕認為,他們要是不聽摩西跟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人中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故事就停在這裡,留給我們很大的空間,去想耶穌所講這個關於反轉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我們文化中會較西方人來得容易理解,有關於因果報應,我們會將民間宗教中,關於十八層地獄中的種種,讀入這段經文中,為的是要「勸人為善」。但是,如果這樣直接的套用,我們也可能失落一些耶穌所要傳達的真理。
請我們再去想想看,為什麼耶穌要說這樣的故事呢?耶穌用這麼大的反轉,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我們會問,照這樣講的話,有錢難道是一件錯誤的事嗎?有錢難道不是從上帝來的祝福嗎?還是,有些窮人是因為外在環境所造成,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懶惰。那麼,為什麼在地面受痛苦的,就能夠上天堂?而且,這位財主,老實說他也算是不錯的,至少他還沒有趕走拉撒路,也沒是拒絕他,至少財主還有將他的麵包留給拉撒路吃啊。對於這些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問問題,就有很多是我們想要去理解、去問清楚的問題,更可以將此延伸為神學上的討論。如果我們只根據經文中所記載的理解,有些是無法完全得到解釋的。但是,耶穌確實留一些線索在經文中,來解釋這個比喻中,為什麼這兩個人在今生跟來世的處境會完全的反轉。
耶穌所講這比喻中的兩個人,他們在今生跟來生所產生的反轉,的確跟他們彼此的互動是有關係的。在耶穌比喻中這位財主,是等到當他死了之後,才發現他的問題。在第22節中,這個財主到那個時才第一次「看見」拉撒路,當他們兩個人都在世的時候,這位財主知道有這個人,每一天出現在他的面前,他並沒有喊叫要拉撒路離開他的家門口,他也沒有阻止拉撒路去撿他所丟下來的麵包,甚至他也沒有踢過拉撒路,或是去作什麼虐待過他的事。但是,財主的過失,或是他罪就在於──財主從來沒有注意過拉撒路,沒有正眼看見他。耶穌是用很諷刺的方式表達,那位會影響這位財主在來世生活那麼重要的人,他竟然「有看見」卻如同「沒有看見」,他所犯的並不是他作了什麼,卻是因為他「什麼都沒有作」。這,可能會成為這位財主所怨恨的「千金難買早知道」的那個「早知道」。
那麼,耶穌說起這的比喻,他的對象是誰呢?當我們從經文往前看,就會發現對象是法利賽人。在十六章14節說,那些法利賽人聽見耶穌的教訓,在嗤笑他,耶穌就續接說起這些話。那麼,法利賽人又是為了什麼在嗤笑呢?從第十六章一開始,是關於「不義管家」的比喻,耶穌說有一位不義的管家,要被主人炒魷魚的時,當他還在做管家時,他先為自己作打算,就叫那些欠主人債的叫過來,替他們改欠據,欠一百桶油的,改寫欠五十桶,欠麥子一百石的,改寫欠八十石。耶穌說,這位主人雖然知道這管家的不義,卻不禁要稱讚他的聰明,因為他會為了自己在生的日子來圖謀。說完後法利賽人嗤笑耶穌,耶穌便繼續對他們說起這位財主跟拉撒路的比喻,耶穌要講的是,世人都會要為自己將來的日子來圖謀,更需要為未來世來做預備。
兄弟姊妹,透過了解這個比喻的前後文和比喻的聽眾,是否能幫助我們了解經文。然而讀聖經到這裡還不夠,因為還少走一步,就是這段經文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這就好像在打棒球,如果只有跑到三壘,打出外野高飛球卻被接殺,只留下殘壘而沒有得分,就實在很可惜。關於這段經文的應用,我們將面對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對我們現代的信徒來說,會去問誰才是那位財主?誰又是那位拉撒路?因為,對我們大多數的信徒來說,我們會認為自己既不像那位財主那麼有錢,也不像拉撒路那麼窮,我們好像不屬於這兩邊的極端,而是介於兩者中間,那裡正好是耶穌所沒有講到的。
當我在準備的時,我有讀到一本書,名叫做「財主跟窮人」,是一位美國耶魯大學哲學系博士,神學院的教授,用將近三百頁的內容,來說明這個比喻中的兩個主角和主題。這本書在40年前(1977年)出版了後,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討論,他有一半的內容,引用很多的統計數字來說明,當時那些在西方跟已經開發國家中的人,其實就是實實在在的「有錢人」。那些統計的數字,也使我看了嚇一跳,例如:
■當有人生病就去看醫生,我們會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卻不是世界上所有地方的人都可以如此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只要每年增加七角五分美金的預算(新台幣20元),在第三世界的人身上,這些錢每年可以救活五百萬人,這些所需要不會超過三十億美金,但是單單在美國,每一年花在減肥的費用,超過五十億。
■聯合國1974年報告,富裕國家牲畜所吃的糧食,跟印度和中國大陸所有的人口所吃的穀物一樣多。

我也上網查到一些較新的資料,是關於世界兒童現在的處境:
■缺乏醫療關顧的機會
根據2010年數字,每年有760萬五歲以下兒童死亡。超過三分之二的早期兒童死亡是由一些通過負擔得起的簡單措施就可以預防或治療的病症。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炎、腹瀉、瘧疾,以及生命第一個月中的健康問題,所有兒童死亡中三分之一以上與營養不良有關。
 ■無法接受初等教育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估計,2000年全球有將近1億學齡兒童未能接受初等教育,平均每6個就有1位兒童被剝奪受教育機會,其中約有4,403萬人在南非洲,3,241萬人在南亞及西亞,合計占7成。女性佔全世界文盲人口近2/3(不能閱讀或寫字)。
■童工從事危險工作
2012年全球統計約有1億6800萬童工,占世界兒童人口總數的11%,其中約有8500萬兒童從事可能對健康、安全或身心發展有危害的危險工作,包括礦場、農藥、殺蟲劑、或危險的機具。
大家覺得怎樣?是不是跟我們平時所感覺的不同?我們都同意,對於有錢跟沒錢的界定,原本就是一種相對的,就看是和誰比較。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受到媒體消費強力推銷的環境中,我們的自我形象,往往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欠缺的,永遠欠一個更大的衣櫥、欠一個夠用的儲藏室、欠一個新的手機、欠一個更快的筆電等。而且,也會感受到,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的人是比我還有錢的。當然,這樣的經驗和感受也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我們將眼光更向外打開,就會發現我們跟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比起來,實在已經是排在很前面的。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已經有一些機會,讓我們發現自己是一個富有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在暑假金華國中服務隊去花蓮原住民部落,或是去緬甸的醫療團宣教,透過實際接觸的經驗,看見他們和我們的對比,或是聽見短宣隊隊員回來的分享,他們如何在那樣欠缺的環境中,繼續所活信仰的美好見證,我們的確是這世代中「富有」的人。
在那本書中的第二部分,有具體的一些建議,包括個人關懷和群體參與在社會經濟結構的倡議改變等。在此,牧師先不要進入那樣的討論,但是我要分享幾個故事,使我們可以來想想看,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大家有聽過台灣世界展望會,這個基督教的機構,除了我們較常聽見他們持續舉辦「飢餓三十」的活動以外,在它的網站上,還有很多發生在台灣,那些在別人需要中看到自己責任的故事。我看見一則報導,有一位八十歲的陳味奶奶,五年前他和小女兒一起加入資助兒童計劃。陳奶奶說,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兒女們已經長大,而且都事業有成,已經沒有什麼可顧慮的了,就應該幫助世界有需要的人!因為小女兒知道母親的心願,特別留意各種助人的管道和訊息,當在電視上看到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兒童計劃的報導,立刻和母親分享,母女倆便一同資助了三名國外兒童(分別在羅馬尼亞、薩爾瓦多、蒙古)。陳味奶奶最高興的,就是每一年都會收到兒童所寄來的聖誕卡及兒童成長報告,從照片和信件中看到自己所幫助的孩子一年年長大,這份對生命成長的喜悅,以及從付出、給予所得到的滿足感,是無以形容的快樂與真實。2007年4月初,當陳味奶奶獲知他資助的羅馬尼亞男孩弗羅林的畫作入選「世界聽我說!」小畫家聯合畫展,且將來台接受頒獎,平日需拄著柺杖、並以輪椅代步的陳味奶奶告訴小女兒:「不管怎樣,都要去看看我的國外孫子!」在相見歡會場上,當羅馬尼亞的弗羅林推著陳味奶奶的輪椅一起欣賞她的畫作時,祖孫倆雖然受限於語言而沒有太多話語,但是連小女兒都感受到母親神情的變化,在慈祥的面容透露著一份喜悅滿足的光彩、活力。白髮遇上童顏,愛,走進了彼此的生命之中,這對異國祖孫,跨越時空距離、文化語言,共譜了一曲美麗心靈交流的春暉樂章。這樣的關懷,每個月幾百元的經費,卻是使在世界上另外一個角落的小孩得到幫助,是我們可以作的。
當然,這麼世界有這麼多的需要,太多的需要有時也會讓人反而不知做能什麼。今年我們北二區牧師長老代表開過會,討論要將今年世界聖餐主日的主日奉獻,收集起來幫助「基督徒醫學協會」,他們正協助88風災後,南投鄒族的醫療關懷,以及「芥菜種會」在偏鄉的兒童自我成長營。我要大家一起來想想看,如果,如果我們已經是這個世界中的有錢人,那麼,我有什麼是有可能需要改變的。使人來看見別人的需要,同時,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我的責任。
第二個故事,是我自己的經驗。幾年前當我還住淡水,那時候我還是一個上班族。有一年中秋節早上放假,我從家裡出去,看到常常在我們巷子收紙箱的老阿伯,我過去跟他說,請他等我一下,我上去拿一些東西給他,他就繼續在忙。我上樓把整理舊書籍的回收舊紙搬下來,總共搬了兩趟,當他打開那個黑色的塑膠袋,看了一下,就對我笑了,我還看見他沒有什麼牙齒的嘴,笑得很快樂。我在想,我其實還可以多做一些,因此我再問他:「阿伯,請問要怎樣稱呼你?」(因為那個比喻中,拉撒路是有名的,我至少要知道這個人是誰,這是一種關心跟關係)。如果還有機會,可以再聊上幾句,像是住哪裡之類,當然也不是要做戶口調查,因為他可能有防衛心,該尊重他想要說和不想說的意願,這些是我可以作得到的。因為他的身份,不是叫做撿垃圾或資源回收的人,他也是有上帝形象的兒女,跟我一樣,或是在中秋節,正好可以跟他分享一顆柚子也不錯。弟兄姊妹,這樣的人就出現在你我的周圍,或許在你所居住的巷子中,每個禮拜都會看見,他們在撿你家裡所不要的東西,他們是有欠缺的人。
從新約整全的福音來看,我們要去看到他們的身心靈上面的需要,試著去認識他們,當有機會來到時,預備好自己去分享福音、關懷幫助,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沒做會受到處罰。我們去關懷貧窮人的動機,不是出於那種對死後報應的恐懼,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我們領受恩典後,更願意來回應上帝的愛,在別人的欠缺中看到我們的責任,也看到福音的需要。
當然,我不知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在幫助貧窮人的經驗中,或多或少會有那種在車站附近被強迫要我們買口香糖,還是面紙之類的經驗,還有那些媒體報導當中,有些利用人的善心,使一些殘障的小孩去吸引眾人同情心的事件,這些都有,也都是真實的。然而,有時也因為這樣,當我們面對這些人的時,我們會懷疑他們是不是真正的,成為我們什麼事也沒有做的理由。然而,讓我們重新來想一個基本的重點,如果我們真正屬於這個世界中的有錢人,我們的確要去想,有什麼是需要做的,是我們做得到的,而這些甚至是上帝已經交託給我們的。
當聽見有人發揮他們的創意,將生日慶祝餐會的費用,轉去作幫助貧苦小孩讀書的錢,或許那張薄薄的感謝狀,跟滿桌的大魚大肉實在是沒得比。但是,當生日那天晚上躺下來作睡前禱告的時候,哪種比較滿足?或許兩種都去作會最滿足,這也給我們能有新的想法來慶祝生日。還是像我們教會,每年宣道部都用許多方式,幫助我們看見宣教機構的需要,不管是青少年、工業福音、原住民、偏鄉教會等,雖然每年募款都很有壓力、很辛苦。但作為一個基督耶穌的教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金錢的,非金錢的,怎樣可以讓我們更看見他們的需要。我們要感謝主,我們的教會有份在這些需要上,出去服事需要的人,那種沒有回報的服事。
因為,就像這段經文中的最後31節,亞伯拉罕講的,「若是不聽從摩西跟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對死人中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這句話對我們的提醒是,對於那些已經接受真理、擁有真理的人,如果還沒有去看見別人的需要,這樣的人耶穌真知道,需要用一個這麼大對比的比喻,來點醒這些已領受上帝恩典的人來回應。因為耶穌真知道,這是這個不公義的世界所需要的,這也是這些領受恩典的人所需要的。
我不知道,今天的信息,是給大家平安還是不平安,我也在想,講道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從平安到沒平安的挑戰,再到在主內得到平安的確據。我們同心來祈禱,願在上帝聖神的光照下,以及耶穌基督的恩典,將所領受的化成行動,來回應上帝啟示的話語。成為萬民的祝福,就是先從看見別人的需要開始。而每次的聖餐禮拜,主耶穌邀請我們一同坐席,領受他的身體和寶血,同樣讓我們如此省思,特別是在今天普世聖餐紀念主日時,更是讓我們有開闊的眼光,看見我們所領受的恩典和責任。弟兄姊妹們,你看見了嗎?求主讓我們一同看見,一起來回應,同心來祈禱。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上帝能


講道內容
講題:上帝能
經文:以弗所書3:14-2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弟兄姊妹們平安,今天第二堂禮拜中,我們將舉行新任長老執事的就任,這次新任長執中,有8位新任的長老,有15位新任的執事,這對我們和平教會來說,未曾有過這麼多新的長執,在教會七十週年中,也是一個往前走新的開始。在今天下午也將舉行第一次新任長執的長執會,並邀請原有的長老執事們協助參與。我們也要特別感謝原有的長老執事們,他們參與在教會中的服侍,有的從小在和平教會長大,也有的從年輕大學時代開始,擔任長執也超過三四十年,我們要感謝他們忠心又良善的侍奉,成為我們的好榜樣,而他們將要從現任的長老執事職務中退下,但他們在教會的侍奉並沒有停止,他們將繼續成為安定教會、幫助新任長執、關懷會友的好同工。
就如出埃及記中,當約書亞和亞瑪力人在征戰的時候,摩西、亞倫和戶珥上到山上,在那裡為整個戰爭守望禱告,而這成為那場戰役中致勝的關鍵,這是寶貴的屬靈原則,也讓我們在新舊長執中來實踐這樣的原則。當然,對新任的長老、執事來說,也是承接一份的呼召和使命的時刻,我想從當選後到現在的日子,或是等下走到台前誓約後,可能有人對你說恭喜恭喜,但你心中卻在想,我該怎樣才能盡忠做好長老執事的角色,我究竟行不行啊?
牧師也要由這裡來開始,不只是新舊任的長執而已,而是帶大家一起思想,基督徒該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強調個人實踐、自我發展,卻又處處充滿鼓勵消費的社會,教會有時也在同樣的潮流中被推著往前走。在這樣的社會中,常常凸顯著「我們能夠」(We can),有如一種正向的思考,要我們勇敢跨出舒適圈,例如在某個運動器材的廣告詞中說的「Just do it!」(你可以作得到),Just do it! 你可以像那足球明星或籃球明星,只要你開始努力練習,同時,如果你再買一雙這樣的運動鞋就更像他們了。或是另一個瘦身的廣告「Trust me, you can make it!」強調你是很棒的,你是可以的,你能夠成為「最佳女主角」,只要交給我們專業,就可以把自己身上多餘的肉甩掉。這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我們在這類廣告的轟炸宣傳中,聽了一遍又一遍的「我們能夠」,只要再多加上一些的消費,只要把我的信用卡從皮夾中拿出來讓店家刷一刷,就可以讓我們更有自信,能朝著我們想變成的模樣再往前跨一步。
但在現實生活上,其實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卻感覺到「我們不能」(We can't),面對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還有生活中那麼多種的選擇需要決定,在很多時候我們會發覺實在是做不到。有時我會在信箱中收到投資基金的宣傳單,上面每個數字和每個圖表的預測趨勢在過去三年中都這麼漂亮,過去的投資報酬率都這麼高,但總會在那最後面,在那最不起眼的地方,仍會有一排小到幾乎要用放大鏡才看的到的字,寫著:「本基金投資有其風險,請小心評估,不保證獲利」。這樣寫是合乎事實,因為在人生外在環境中,實在有太多的不確定,沒有人有100%的把握,也正因為我們感到不能(We can’t),人們在民間宗教信仰中尋求各樣的引導,這幾年過年時新聞上都略有報導,台灣有一間很熱門的寺廟,因為廟方開放信眾能去那裡借「發財金」,就看到電視上排了長長的隊伍,廟方也因此生意興隆,好幾億的發財金借出去,當然有借也要有還,明年再回來還願還錢,現在不只一間廟宇這樣做,很多寺廟也紛紛效法,可知人們渴望抓住一些可以幫助的力量。當人面對外在的不確定時,就開始在正向自我鼓勵的「We can」和「We can’t」之間擺盪,並想要尋找其他外在的幫助。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是以弗所書信中一個重要的禱告,他為著信徒來禱告,說起的不是「我們能」或「我們不能」,卻是對信徒們說起「上帝能」。請注意這一句,我祈求我們的上帝,上帝能--照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中的大力,充充足足成就這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是的,上帝能--使基督因著我們的信,住在我們中間,讓我們的愛心有根有基;上帝能—讓我們明白祂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上帝的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上帝能--充滿我們,使上帝因此得到祂應得的榮耀,世世代代、永永遠遠。
    親愛的弟兄姊妹,基督徒在世上生活的起點,不在於我們的能或我們的不能,而是開始於上帝的能。就因為上帝能,祂邀請我們跟祂一起同工,所以我們有這樣的確信。在上上禮拜長執訓練會中,我們邀請黃顯光牧師來分享,一開始他就要新任長執們來思想,到底是誰呼召我成為長老,成為執事。是否很深刻清楚,我受到的呼召,不是因為我在教會比較久,被大家認識所以我被選上,也不是因為牧師的邀請,不好意思推辭,所以我被選上。成為長老和執事是上帝的呼召,黃牧師挑戰大家說,你是否相信,在未來這四年中,有一份事工是你的思賜才能夠做的,上帝要將這託付給你。他說教會要形成一個「與神對齊的團隊」,因為不是我們的能或不能,而是對準呼召我們的神,因為上帝能。初代教會的教父奧古斯丁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上帝,我們不能。沒有我們,上帝不願」。上帝樂意呼召我們和祂一起同工,上帝樂意點燃我們生命中的熱情,為了上帝國度的早日降臨,上帝也必將我們所需的恩典充充足足賜給我們。當我們一起對準神的呼召,形成一個對準神的團隊時,必能經歷「上帝能」所帶來的改變。
宋尚節牧師是近代中國宣教史上一位重要佈道家,他曾寫到在1932年的時候,有一天他拿到一張象徵著天國的空白支票,就是可以填上所希望得到的,用禱告來向上帝求,如同是上帝開的支票。他禱告後就在上面寫下十萬這個數字,他求上帝給他十萬,十萬個什麼?不是當時的十萬塊現大洋,他是向上帝求給他十萬個靈魂,他熱切懇求神讓他能帶領十萬個中國的靈魂得救。因著這樣的熱情,宋尚節博士果然帶動中國近代教會一波的大復興。
那我們呢?我所愛的弟兄姊妹們,如果你收到上帝給你一張天國空白的支票,你要在上面填什麼數字?數字後面填什麼樣的單位?這值得你我好好的想想。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裏。你可願求神讓點燃我們生命的熱情?上帝能,上帝也願意,將這份生命的熱情賜給我們。使徒保羅說,「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牧師在這次預備信息時,除了再次看見上帝的應許,上帝能夠,祂也願意照著在我們心中運行的大力,就要充充足足的成就這一切,超過所求所想的之外。特別注意到後面這句「超過所求所想的」,什麼是超過所求所想的呢?該是要先有所求,先有所想,然後才會有『超過』所求所想。要是我們根本無所求、無所想,那麼神就無法為我們成就些什麼。我也要問弟兄姊妹們,對這份信仰,你有怎樣的所求所想呢?這裡所說信仰上的所求所想,從前後文來看,並不是指祈求生活上的滿足或工作順利而已,而更多是指對個人屬靈的成長和上帝國降臨的渴慕,當我們如此祈求和迫切想要的時候,神就要照著運行在我們裡面的能力,為我們成就這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相反的,要是一個靈性散漫的人,對屬靈事物沒有所有,也沒有所想,那很抱歉,這段經文中的應許,就不適用在我們身上。或許這樣的提醒,可以幫助我們開始,讓我們好像以弗所書的讀者,聽見保羅在上帝面前屈膝祈禱,為著我們屬靈生命的景況來迫切禱告,從我們現在所在的處境中,去經歷上帝能的應許。
九月是學生開學的日子,新生舊生都回到學校,青年團契迎新聚會也熱鬧滾滾,教會的成人主日學秋季班也開學。早晚也能感覺到天氣漸漸有些轉涼,我們當中的每個人,也正處在人生不同的春夏秋冬季節裡,每天也面對著我們能和我們的不能,甚至每個人也仔細列出,一整列所求所想禱告清單。但牧師要和大家一起互相勉勵的是,讓我們在這新的日子,能否更多去關心周圍的人靈魂的需要,更多去和家人建立合宜的關係,讓我們的每一天都活在有著上帝國度眼光的視野當中,因為耶穌曾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當我們先更多在意上帝的事,與神對齊的時候,上帝也必在意我們生活中的各樣需要,也將會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在這新一任長執同工就任的主日,願我們和平教會眾弟兄姊妹,一起用生命的熱情向神對齊,就如我們今年年度目標「感謝主恩七十冬,注神整隊主同工」,領受上帝早已預備豐富的恩典,點燃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復興。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敬重所託職份 學習耶穌模樣


講道內容
講題:敬重所託職份 學習耶穌模樣
經文:馬太福音 20:17-28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九月十七日
一、 前言:敬重所託職份
    新約聖經保羅總共寫了十三封書信,他都是用「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上帝的福音」這句話來介紹他自己!保羅非常看重上帝託付給他「使徒」這個職份!傳福音的過程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逼迫、患難,他都不退縮,努力在傳揚上帝國的福音,一直到他為主殉道為止。保羅的一生是以「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26:19)為志向,他也是以能擔任「使徒」這個職份為光榮,就是受苦、受死也願意。保羅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徒20:24)保羅在歌羅西書第四章第17節勸勉腓利門的兒子亞基布說:「務要謹慎,盡你從主所受的職份。」 (西四17)!我們都應當忠心努力,和保羅一樣「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提後2:15)
二、 本文:經文背景
    我們今天看的經文是記載在馬太福音20章17-28節。這段的經文分成三部分:
1.第17-19節是記載主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2.第20-23節是記載約翰和雅各的母親跪著求耶穌,當復興以色列國的時候,可以讓她兩個兒子坐在耶穌的左右兩邊。3.24-28節是記載主耶穌利用機會教導學生,在屬天的國度裏「願為大」、「願為首」的人應該要有「服事」的心態和態度。
(一)在耶穌傳道三年期間,有許多人曾跟隨耶穌,但是他們每一個人的目的都不一樣。
    有的人是因為好奇來跟隨耶穌,想要看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有的人是期待他們的肚子可以填飽,他們的身體可以得到醫治;有的人是想要抓住耶穌的把柄,找到理由來定耶穌的死罪;有的人是因為政治的因素來跟隨耶穌,他們認定耶穌是彌賽亞,要來恢復大衛王朝的榮光;也有的人跟隨耶穌的目的,真正是為了要更加認識上帝、相信上帝、親近上帝。
    在約翰福音第六章中,特別提到四種跟隨耶穌的人:
(1) 第一種人是因為看見神蹟來跟隨耶穌(約翰六:2); 
(2) 第二種人是為了吃餅得飽而來跟隨耶穌(約翰六:26);
(3) 第三種人是來來去去的人(約翰六:60);
(4) 第四種人是期待走在永生道路的人(約翰六:67)。
(二)儘管是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他們每一個人跟隨耶穌的目的也都不一樣 :
    耶穌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地方呼召門徒來跟隨祂,但這十二個門徒的個性、跟隨的目的都不同。有的是對政治非常熱心、身上藏刀,是愛國主義者,而且參與奮銳黨的組織,他們期盼有一天能推翻羅馬帝國的統治;也有的原本是羅馬政府的官員,靠抽稅得到個人利益;也有許多原本是兄弟檔來跟隨耶穌;有七個門徒原本的職業是漁夫;這十二個門徒都有一樣的背景和期盼:他們都是來自加利利或加略的猶太人,他們也都認定耶穌就是基督、是舊約聖經應許要來的彌賽亞,要來復興以色列國;但是這12個門徒對耶穌所傳的上帝國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當耶穌最後要升天之前,門徒仍在問耶穌:「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徒1:6)跟隨耶穌這麼久的門徒仍然用他們自己內心期待的,在理解耶穌所傳的上帝國;他們內心期待耶穌建立的,是地上的國度而不是屬天的國度!若我們對這些當時聖經經文的背景有些許瞭解,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今天所看的經文! 
(三)主耶穌三次宣告自己即將要受難,每一次門徒的反應都不一樣:
     馬太福音第20章17-19節的經文是主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即將要受難,但每一次耶穌門徒的反應都不一樣。當主耶穌登山變貌與摩西、以利亞一同顯現;彼得、雅各、約翰三個門徒看見耶穌榮耀的一面。他們被這個榮耀的國度吸引,他們都非常期待將來在這榮耀國度之中可以佔有一席之地。
(1)第一次耶穌預言受難,是耶穌登山變貌以前講的。記載在馬太16章21節「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主耶穌講完之後,彼得就馬上起來想要阻止耶穌上十字架。「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2)第二次耶穌預言受難,是耶穌登山變貌以後講的。記載在馬太17章22-23節「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門徒就大大地憂愁。但是過沒多久,門徒彼此就開始爭論「誰將為大」。他們私底下都竊竊私語「誰將為大」,但是主耶穌卻教導他們要「回轉像小孩」
    (3)第三次耶穌預言受難,就是我們今天所看的經文馬太第廿章17-19節。門徒彼此想要爭權的爭論比以前更加劇烈,他們不僅僅是公開爭論:將來在榮耀的國度裡,誰要坐在耶穌的左邊,誰要誰坐在耶穌的右邊?西庇太的兩個兒子約翰和雅各,甚至將自己的母親都請出來,跪在耶穌的面前求。想要坐大位,相互爭權奪利的心,毫無隱藏地搬到檯面上廝殺!
(四)主耶穌常常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三個人
    想要坐在耶穌左右兩邊西庇太的兩個兒子:約翰和雅各,他們都是耶穌非常疼愛的門徒。耶穌時常都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三個門徒在身旁,一同經歷耶穌許多歡喜、快樂、憂傷、難過的歷程。
(1) 耶穌登山變貌時,是帶著他們三人同行(可9:2);
(2) 耶穌讓睚魯女兒復活的神蹟,也是帶著他們三人一同前往(可5:37);
(3) 耶穌預言聖殿將要毀滅時,他們三人也有參與(可13:3);
(4)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也是帶他們三人去(可14:33)。
    從以上經文所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時常跟隨在主耶穌身邊、時常看到耶穌行神蹟奇事的門徒,仍然是用屬世的眼光、用自己內心的期待在了解「屬天的國度」!
   馬太福音第廿章25-28節,耶穌回答學生的對話中,耶穌教導我們、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服事」。這兩段經文,我們每一位參與教會服事的同工,應當要好好地默想和思考;我們應當要將經文一字、一字慢慢地讀,用心體會。如同當時的以色列百姓一樣,將「經文盒」綁在額頭上、綑在手上、釘在門框、掛在城門口,隨時提醒自己!讓我們的服事「可以越服事、越甘甜」,讓我們的服事不是「越服事、越痛苦」!我們的服事是甘甜或者是痛苦,會深深影響到我們服事的意願和熱誠!
思考:牧師邀請我們再次思考以下這二段經文:
思考一: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馬太20:26-27)
    當耶穌要上耶路撒冷面對十字架的苦難,耶穌和祂的門徒在路上行走的時候,門徒彼此議論著「誰將為大」(可九30-37,十32-45)。對門徒來說,「為大」就是可以坐在榮耀主耶穌的左右兩邊(可十37);「為大」就是可以作君王來治理別人;「為大」就是可以當大臣來管束別人(可十42)。「願為大」可以說是人性的一部份,也是許多人他們內心的渴望,想要得到世上所有的知識、權力、金錢及地位。
   耶穌期待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在「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我們可以從四方面來看「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的特質:
1.「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清楚認識自己的角色,他是上帝的僕人,不是自己的主人。
2.「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有一個柔軟的心,願意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3.「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不是用所託付的職份、權力來壓制別人,而是以自己為模範,讓別人看,讓別人願意跟隨,藉著好行為來影響四周圍的人,以自己的生命來影響別人的生命。
4.「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是用愛心去服事別人,能讓別人隱藏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並且,願意協助整體團隊的侍奉,讓團隊侍奉發揮最大的功能。
     若我們和平教會每一位願意服事、願意事奉的人,每一位擔任牧師、長老、執事、核心同工、會長、幹事、小組長「職份」的人都可以學習「屬天國度當僕人的人」的原則,牧師相信,上帝的大能及恩典,將要大大地彰顯在我們教會之中,讓每一位到和平教會敬拜上帝的人都能感受到:我們教會是一間充滿動能的教會,聖靈也將大大運行在我們中間,讓我們的教會成為「屬天的國度」,成為萬民受到祝福的教會!
思考二: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20:28)
    主耶穌期待重新塑造我們有「屬天國度」的特質,重新調整我們服事的心態。當我們還在爭論「誰將為大」的時候,耶穌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模樣,做我們眾人的僕人,最後,祂為了我們的罪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作多人的贖價,讓我們有機會恢復與上帝「復合的關係」!
    耶穌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讓我們都願意歡喜來跟隨。若我們可以越來越體會主的心意,我們就越能體會到:服侍本身就是一種喜樂,就是一種榮耀。
    在屬世的眼光中,可以指揮別人的人,就是有權威的人,就是有權力的人。但是,在屬天的國度裡,願意謙卑服侍別人的人,才真正為首為大的人的人。主耶穌要我們學習的,不是為了能坐在耶穌的左右兩邊,才願意喝下主的苦杯,背上主的十字架來跟隨祂!主耶穌要我們學習祂的樣式,為了福音的緣故,我們願意服事眾人、作眾人的用人,來榮耀祂的名。
    各位兄姊,「服事別人」有時與我們的本性相反,我們喜愛別人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期待受到別人的服事、比服事別人更有興趣。我們是否期待可以找到一間:「滿足我各樣需要和祝福我的教會」?或者,我們期待可以找到一間「可以服事別人和祝福別人」的教會呢?       
三、 結論:學習耶穌模樣
    主耶穌不僅只是用言語來教導學生,祂更用自己做示範,親自實踐給學生看,來教導學生!當主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城,和學生守逾越節晚餐的時候,耶穌「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翰13:4-5)耶穌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約十三14-15) 耶穌用最實際的行動,教導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服事」!
    耶穌不是用祂的權力來征服世界,祂是用祂的愛來得到全世界。耶穌以身作則,就是跪下來,屈膝為學生洗腳,用實際的行動來服事眾人。各位弟兄姊妹,耶穌教導我們不是用拳頭讓別人屈服,也不是踏在別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耶穌教導我們要將我們的膝蓋跪下來,替別人洗腳來服事眾人。耶穌教導我們,要我們願意屈膝跪下,要我們願意輕聲細語地與他人說話;耶穌教導我們要去愛、去接受,並且願意成全別人的生命,讓別人可以從你的所作所為,在你身上,看到基督的模樣。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基督的印記


講道內容
講題:基督的印記
經文:加拉太書6:12~17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九月十日

今天是成人主日學開課的日子,不知道兄姊都報名了沒有?如果這次開課沒有兄姊期待上的課程,也請兄姊願意給我們一些建議。希望教會兄姊,除了禮拜之外,也有時間,更深入的認識信仰的不同面貌。今天是秋季班第一天上課,也就是說,如果兄姊還沒報名的,可以趕快去看看,哪些課程在進行,有機會就一起來接受裝備與造就。我們一起來禱告。
前言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社工人員,有一次休息的時候,跟一個夥伴談到「真的好累,這些孩子真難搞,我都快瘋掉了。」本來只是單純的碎念,不小心被服務的孩子聽到了。孩子四處跟其他的孩子說「社工老師不喜歡我們,他覺得我們很難搞。」使得接下來的活動很難進行。事實上,這個社工員很盡心盡力在自己的工作,也很用心陪伴孩子,不過只因為一個無心之語,造成了一個不容易面對的誤會。事件之後,有人寫文章評論,社工員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家人,只是一心想完成工作,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評論員一般言詞犀利,難聽的話不會太少。事實上,有接觸第一線社工員的人就知道,這是一群很專業,卻常常被看輕的一群人。他們很辛苦,不過常常連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我不認同評論員對該事件的評論,不過當時我看到這樣的內容,心裡開始思考,甚麼態度是為自己家人的付出,甚麼態度又只是把照顧當成工作。
聖經釋義
我想這禮拜有一起跟著教會樂活讀經的人,對加拉太書中,保羅一直強調恩典的重要性,與不該受割禮這個儀式挾制的談論有深刻的印象。不過保羅更多的篇幅在談論,行為不該成為接受恩典的必要條件,但是蒙受恩典的人,卻必然會有相對應的行為,更是精彩。
割禮的重要性
事實上,保羅所要面對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信念。一個對猶太人來說,根深蒂固的觀念。首先我們知道,以色列人有一派人,他們有一個十分強烈的思維,那就是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是上帝特立選召的。凡是外邦人想要進入這個祝福當中,就必須像他們一樣守割禮。割禮不只是一個儀式,而是一個與上帝的連結。如果離開了這個連結,他們甚麼都不是,所以這個連結十分重要。而異邦外族雖然無法像他們有如此正統血緣,但是他們可以因為割禮這個儀式,達到一個身分的連結。一個相信創造天地上帝的人,卻不遵行割禮,這對猶太人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我們可以從一段歷史來看到以色列人對於自己信仰文化的看重。西元前167年左右,安提阿古.伊波法尼執政期間,曾派遣一位年老的雅典人,來強迫猶太人背棄祖傳的規誡,不得按照上帝的法律生活,並且褻瀆耶路撒冷的聖殿,將聖殿轉獻與奧林比亞則烏斯神。種種邪惡的侵入,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因為聖殿內充滿了外邦人的放蕩和醉酒,他們與娼妓淫歡,甚至在聖殿的圍牆內與女人私通,將犯禁的東西帶入殿內。祭壇上充滿了法律所禁止的不潔之物,並且不准遵守安息日,不准舉行祖傳的慶節,連承認自己是猶太人也不許可。每年遇到國王誕生的那一天,他們都被脅迫參與祭祀。誰若決意不採用希臘風俗,依法處以死刑。在這樣的處境中,猶太人依然堅持遵守割禮。也因為如此大的衝突,甚至最後猶太人發動了馬加比的革命,奪回短暫百年的獨立時光。
面對猶太人深以為重要的身分認同與連結,保羅提出了「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這樣一句話,相信聽在猶太人的耳中是十分刺耳的。或許有人會認為保羅這樣的概念,只是專指外邦人,也就是非猶太人說的。不過從加拉太書第三章看得出來,保羅提出了一個關係概念,很明顯地正在對抗這個由來以久的關於守割禮的概念。保羅在第三章這樣說「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接著又說「聖經既然預先看明,上帝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
不再受限於儀文(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保羅使用了因為「信」而得以進入上帝恩典中這樣的概念,完全打破了因為律法與儀文,人才能與上帝連結這樣的概念。這讓當時的外邦人馬上就得到了兩個很重大的好處,一個是對猶太文化儀文不清楚的焦慮,一個是對血脈未連結於猶太血統的釋放。事實上保羅的確完全重新詮釋了本來人們對割禮的認知,或者更精準地說,是對於守全律法的認知。不過這樣的信息,在今日是我們所有人的福音,對當時來說,卻是猶太人完全無法認同的說法。保羅表示猶太人以外的外邦人,不需要局限於猶太文化,乃在於上帝的恩典,便蒙恩典成為上帝家裏的一份子。過去,外邦人需要連結於猶太文化與猶太禮儀裏,方能成為一個「敬畏上帝的人」一個蒙恩的外邦人。不過現在因著耶穌基督,所有人得以稱為上帝家裏的一份子,稱為上帝的子女。
或許有人會說,這麼簡單就可以稱為上帝兒女嗎?事實上,對一個猶太人來說,一出生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這本來就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過約翰卻清楚地指出「路加3:8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也就是說,若生命沒有真實連結於這個身分,甚至隨己意而行,放蕩自己的生命,那麼也只是讓自己與恩典隔絕罷了。聖經有太多地方記載著關於恩典是如何容易得到了,不過也清楚的指出,蒙受恩典的人,不必然能夠享受恩典。譬如在耶穌的比喻中,馬太福音22章宴請人們到宴席吃飯的故事提到「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也就是說,保羅沒有輕看這個白白的恩典。保羅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也就是說,重點不是形式上的行為,乃在於生命真實的改變。
生命真實地改變
不過別害怕,這不是一另一種形式的恐嚇,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行為主義,好像你進入上帝的家中,你必要做甚麼才能穩穩的坐在這裡。保羅說「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保羅要眾人明白,當我們進入這屬上帝的家,我們會因為看見自己成為上帝國的家庭成員,而彼此成為祝福,也會因為真實的仁愛而願意為別人擺上自己。甚至更因為「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我常常對孩子們說一個比喻,當我們看到好吃的蛋糕,我們會驚嘆的說出「好吃」。而我相信各位兄姊吃過的東西更多,每當兄姊吃到一個讓自己幸福的美食,不知道當下所發出的讚嘆,還會是不自然的嗎?保羅清楚的說明,當我們真實的跟隨基督,我們便能行出生命的美好,長出合上帝心意的果子。這不需要我們強迫遵守,而是我們生命必會展現的狀態。而「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可以看見,這不再是律法般的要求,而是一種生命溫柔的扶持。當我們真正被上帝的愛摸著,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有愛的生命。這不是形式上的要求,反而是生命的真實狀態。
生活應用
不被外在的期待與儀文限制
既然知道在基督裡有真實的自由,也明白如此的自由是從對上帝的認識,與對上帝呼召的認識而得,我們便明白,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或是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期待,乃是,我們真實因為跟隨上帝而來。
我這幾年有機會到金華國中裡面與學生分享互動,有時問起「你們覺得自己人生的意義是甚麼的時候」,許多孩子的答案都是「沒有甚麼意義啊。」當我問他們,那麼未來如果你們考上高中,順利考大學的時候,你們有想學或想去的學校或科系嗎?許多孩子的答案都是「考多少分,就到哪個學校啊。」事實上,更多時候,我面對許多孩子,因為學業成績的變動,心裡常常焦慮不安,好像整個人生只剩下讀書與考試。最近所發生讓大家惋惜女學生的自殺事件,這不只是單一個案,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而一個真實在基督裡的孩子,他會學習認識上帝所創造的自己,會看見自己的有限,面對自己的特長,尋找自己的價值。之前曾經在五結教會牧會的陳伯杰傳道,他的女兒陳慧潔,因為對自己的認識,11歲寫企劃、借場地,辦了一場東非募款公益演唱會;12歲她開始四處演講;15歲獲得保德信全球志工菁英獎;16歲她出任宜蘭縣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17歲出書。這不會是一個特例,但是這的確讓我們看見,當孩子因為真實認識上帝,並有從上帝而來的眼光看見自己的未來,孩子所能展現的創造力,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真理上面追求真道
或許這樣講,太簡化了這個時代孩子的困境與壓力。不過對於上帝的無知,也的確讓這個世代的孩子缺少了真實跟隨上帝的可能性。認識上帝必須透過上帝的話與建立在上帝的信仰群體當中。這裡面,擁有的是不斷思想,對話的空間與機會。當我們的孩子透過聖經中上帝對不同人的帶領,看見自己的現狀,透過與同儕輔導的齊心找尋,不斷地讓自己看見超過自己思維的世界。孩子就有機會,越早認識自己,認識上帝在自己生命中的呼召。更因為如此,可以建立起超越只是分數的價值感。
事實上,不只是孩子,我們所有的人都必須在上帝的話中,上帝所帶領的信仰群體中,一起認識,一起找尋上帝。還記得自己初信主時的熱情嗎?許多兄姊在剛信主剛受洗的時候,都會問牧師,教會有課程可以上嗎?我要怎樣才能更認識上帝的話呢?這些都是信仰的基石,也是讓我們能更穩固不受世界影響的根基。當我們把生命建造在上帝話語的磐石上,我們就會如保羅所說「以弗所書4:14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是的,一個生命真實得救的人,會緊緊的抓住上帝,會拼命的認識上帝的話。不只是相信一個宗教,不只是需要一個信仰。乃是真實地看見上帝必然的作為,而不放棄任何與上帝更加親近的機會。
在上帝的事上盡心擺上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只是知道與認識,我們還會付上代價,不論是時間、金錢與能力。這裡要非常清楚的說明,如果有同工跟兄姊說「你是基督徒,你應該出來服事主。不能只是享受別人的服事」這樣的說法,很明顯的就跟保羅的提醒是相違背的。當福音傳進加拉太,有猶太人的基督徒告訴這些人說,讓我們告訴你們整全的信息吧,你們要遵行全律法才能屬於上帝。保羅清楚的指出,這是錯誤的。當我們領受了恩典,有人要你不應該白白領受,要有所付出,這也是錯誤的。
可能有兄姊會說,意思是我們都不需要有任何的行動了是嗎?事實上,錯誤的不是行動,而是態度。我們不會因為是基督徒,所以應該服事。我們會因為在主裡一家人,而願意付出。想想看,一家人當中,有人煮飯、有人洗碗、有人洗衣服、有人做勞務、有人陪孩子,甚至有人賺錢供給家用。不是因為應該,乃是因為甘願,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所以我們願意在當中擺上我們的一份心力。若不然,就不是一家人了。
延伸思考
談到這裡,或許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來看,這些道理,我們怎麼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不受別人影響自己的信仰
曾經我在一個信仰團體裏面,有一次大家在聊天,期間談到一個有趣的話題,我哈哈大笑了起來。可能是笑聲有點特別吧,忽然有一個姊妹跑來提醒我「基督徒怎麼可以這樣笑?」當時真是讓我嚇著了。原來基督徒連笑聲都是有要求的,到底怎麼樣才是基督徒該有笑聲呢?後來我發現,基督徒不只有笑聲要注意,穿著要注意,甚至不可以泡溫泉,不可以有過於投機的投資行為。甚至嚴謹的教派,連買房貸款都不可以。
到底基督徒該長得甚麼樣子?保羅說「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
不批判別人生命的狀態
另外一部分,許多基督徒很喜歡分辨個人屬靈的程度。我們最常聽見的基督徒笑話就是「你的光圈很大喔」指的當然就是像許多的聖像一般,聖徒的頭上總有一輪光環。而輕易地幫別人分辨屬靈的程度,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態度。每天讀經禱告有靈修的習慣,是否光環就大一點,常常往教會跑,服事一個接一個,是否光環又大一點?開口閉口都「主啊,主啊」的人,光環是否又大一點?然後這些大光環的人,到了上帝面前,是可以坐在上帝的左右兩邊,還是有特別座可以坐呢?如果來到上帝面前,我們的身分全部都是蒙恩的罪人,那麼我們現在來分辨每個人的屬靈程度,這真的合上帝心意嗎?還是上帝期待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自己被他的愛摸著,因為真心實意的來到他面前,而更渴慕他的話,並願意在這愛的大家庭裡面擺上自己呢?
到底基督徒該怎麼分別屬靈的程度呢?保羅說「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
不看別人的惡,乃願自己來到上帝面前
人們總有自己的限制,甚至惡行,我們很容易「客觀」的看見別人不敬虔,甚至我們相信是不合神心意的事情。然後我們很容易基於對上帝公義的理解而成為一個信仰的糾察隊。許多人深信,當我們看見別人的錯誤,我們就要把他指出來,讓他能夠痛改前非,讓他成為合上帝心意的人。
不過保羅不是這樣說的,保羅說「加6:1~5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批判別人的錯誤,不但未能彰顯上帝的公義,甚至更因為自己的有限,反而有時還讓自己跌倒。
定睛基督,不成為虛偽的人
事實上,當我們願意回到上帝面前,我們要做的,就是思考怎麼回應他的愛,我們才有可能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想想看我們整日所想的是甚麼,我們就會變成甚麼樣式。如果我們整日只想要怎麼做,才是好的基督徒,我們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只會成為一個很會做事的人;我們想著別人是否沒有遵行聖經的教導,我們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只會成為一個終日不開心的糾察隊;我們整日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的眼光,我們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只會成為一個虛偽的人,因為我們害怕真實曝露在別人面前。
我們要成為一個好的基督的跟隨者,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真實的認識祂,並緊緊地跟隨祂。
結論
當我們走在路上,在職場,在社會上,別人一眼就看出「你是屬基督的」。那麼我們真是有基督印記的。上周日,感謝上帝讓我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長執的改選,雖然當中有一些很棒的同工,未能選上,不過牧師深信,這當中必有上帝的美意,或是讓長期忙碌的同工得以喘息,或是上帝在同工的身上有其他的計畫,總之雖沒有選上,同工願意擺上的心志,是完全不會被抹滅的。至於已經選上的長執同工,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所擁有的不是一個身分,乃是一個回應上帝呼召的心,我們不是因為是基督徒,所以「應該」服事,乃是因為我們蒙上帝恩典,真心想要回應上帝,才得以承擔此職。接下來的四年裏,我們不是「應該」要做甚麼,乃是「歡喜」做甚麼。我們不是藉由做了甚麼才得以蒙受恩典,乃在於我們已經在恩典中,甚想為上帝的家盡心擺上自己。而各位兄姊,也願意我們一起同心,面對教會的教育工作與各樣的服事,不是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應該做甚麼,乃是因為我們想要更認識上帝的豐富,我們參與成主的課程;我們想要讚美上帝,我們參與詩班的服事;我們甚願我們的孩子,青年更經歷上帝的恩典,我們參與兒童青少年的事工;我們甚願更多人認識那美好的福分,我們宣教,我們做社區工作,我們經營小組。是的,不是因為我們做了甚麼,上帝才會愛我們,乃是因為我們真實經歷了上帝的愛,我們的生命改變了,而願意更多人透過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付出也蒙受恩典。保羅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凡照此理而行的,願平安、憐憫加給他們,和上帝的以色列民。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願我們身上都帶有耶穌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