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7日 星期日

福杯滿溢的人生

經文:詩篇廿三篇1-6節

日期:二○○一年五月廿七日

主講:董   倫   賢    牧師
                                                

    如果你不會禱告,讀詩篇可幫助你學習禱告,藉著禱告學習與主同行。詩篇是人向神讚美的話,詩篇的作者有不同的人生遭遇:有苦、有樂、有悲、有歡、有空虛、有滿足。正如有人一生坎坷,有人一帆風順;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得拼老命才能糊口。  

    大衛所寫的詩篇廿三篇是「詩中之詩」,他見證神是又真又活的神,大衛的一生變幻無常,從牧羊人成為將軍、駙馬、君王,卻常經憂患,苦難不斷,欲知詳情可細讀撒母耳記、列王記和歷代志上。  

    很奇妙的是詩篇廿三篇的內容,對許多人都能產生共鳴,不管是販夫走卒或是達官貴人,文盲或知識份子都能受到詩篇廿三篇的感動,這可能和大衛豐富的人生經歷有關。大衛描寫他的一生如何經歷神的同在,因為我們的神樂意和信靠他的人同在,祂是以馬內利的神,同時每個人都要面對死蔭的幽谷和死亡,以及死後的審判,這是人生必經的的旅程(the passage of life)。  

本文

(一)如何在這不安的時代得到真正的安息?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神是我們人類的供應者,保護者,是我們的安全(security),因此認識祂的人都能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今天許多人沒有安全感,一直不能滿足,因此這世界充斥著貧窮的富人,卻也有人因認識神不管貧富都成為能施與的人。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有神的同在就有平安,得到安息(serenity),並因信祂而蒙聖靈活水的滋潤而永遠不渴,又得主的生命所餵養,因為祂就是生命的糧。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十一:廿八- 卅這句話對任何人都是有幫助的。有人在教會出入許多年還是得不到安息,如:無法饒恕人、死要面子、感情用事、結黨紛爭、好出風頭等等。我們要憑信心饒恕人,把面子釘在十字架,以基督的心看無自己,以合神的原則來服事神,這樣您必能得到安息,靈裡不再乾渴,並得到神的餵養。

巴不得我們都能有大衛這種與神同在的經歷,在任何環境都能經歷「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對還在慕道的朋友,求主賜您信心,做信心的跳躍,信靠祂是慈愛和良善的神,不要再做一個旁觀者,以行動來認罪悔改;努力研讀聖經,因尋找就必尋見。若要認識真理,必須下硬功夫,因為這世界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二)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這世上有許多的誘惑和陷阱,如:不義之財、非份的性、使自己腐敗的權力等等。因此主耶穌要我們常常禱告,免得入了迷惑;祂在主禱文教導我們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譯:脫離惡者〕。」神藉著詩篇廿三篇提醒我們,要為祂自己的名引導我們走義路,神要我們行公義的動機是愛我們,因為公義是普世價值,我們行義路,有良心的人都會肯定我們所做的。在大陸文革的時候,許多基督徒受到逼迫,但是,行在神的義路上的基督徒,還是蒙神的保守,也受到人的肯定。所以說在箴言四:十八裡有句話:「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自以為義的義人,較缺乏的是在神的眼中被稱許的義人。我們固然因藉著信靠耶穌基督而被神稱為義,稱義帶來新生命,新生命必然會結出行義的果子,要注意我們的生命(being)和行為(doing)是否影響我們和神那種正確的關係,如果讓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擔憂,就要好好禱告,不要輕舉妄動,以免得破壞與神的關係。正如在約翰一書二:廿七我們要注意主所提醒我們的話:「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裏,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裏面。」

     我們藉著查考神的話、聽道、禱告以及靈修,讓內住的恩膏來光照我們、提醒我們,使我們的靈魂,就是我們這個人甦醒(restores my soul)過來,而耶穌也鼓勵我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

(三)在險惡的境遇中上帝要保護義人。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人生有苦難,有疾病,有時會受到人的出賣和陷害,如果我們迫切向神求救,在那時更能親身經歷你(神)與我同在這種親密關係。神會派天使天軍來保護我們。因為祂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也是公義的神,祂會替我們伸冤。

    一個行義的人會蒙神的保護,有時雖然會遭遇苦難,好像經過死蔭的幽谷一般,但是神應許保護和引領願意遵行祂旨意的人,在創世記十二:三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以賽亞書 卅:廿│廿一也記載著:「主雖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四)經歷神的恩典能使苦杯變成福杯。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一個樂意行在義路的人不愁沒有敵人,但是神會在我們敵人面前,為我們擺設筵席;並且用油膏了我們的頭,使我們的福杯滿溢。這是在神國度的子民領受的福氣,有聖靈的膏抹,我們就有能力勝過敵人的攻擊,並且還能福杯滿溢。

     中國大陸的福音工作所以會遍及整個中國,這和毛澤東的逼迫、下放、勞改、勞教有關,以前的基督徒都集中在沿海城市,不肯去內地和邊疆傳福音,藉著毛澤東他們被分散在中國各地,現在我們可在許多地方見到基督徒。所以我常開一個玩笑:有一天上帝遇到毛澤東,祂對毛說:「你辦事,我放心。」

     很多人的人生是苦酒滿杯,終日以酒澆愁,愁更愁。這首詩篇中以你我他的關係來表達人和神的關係,就像猶太哲學家也是聖經學者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所說的「I and It我與它」以及「I and Thou我與你」這兩種關係。在順境中我們常忘記神,或不追求認識神,神離我們好遠,我們與神的關係就像祂與我或它與我的關係。面臨苦難時,才認識自己的有限,並專心倚靠神,才能像約伯一樣說:「我從前風聞有你,今天親眼看見你。。約伯記四十二:五」許多人在苦難中才經歷我們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所以不要在苦難中自哀自怨或怨天尤人,苦難是讓我們學習倚靠神,認識神的契機。

(五)至於我家和我教會,願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有神同在的經歷必能說:「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而且對主所應許的永生有把握。認識神,領受神的恩惠和慈愛,經歷神的同在的人,很自然地會與人分享這福份,這就是福杯滿溢。現在許多人不是因為滿溢,而是杯子破了才漏出來,漏出來的是苦的。

     願神賜福您和您的家,使您的家因為有神的同在而福杯滿溢,成為別人的祝福,願我們的和平教會,因為經歷神的同在,而使許多台灣人在這裡蒙福。感謝神的恩典!神已經把這塊值兩三億的土地賜給我們,和平教會是蒙福的教會,許多人在這裡領受上帝的恩惠和慈愛,和平教會有許多可以被神大大使用的人才,求主興起,求主重用!求主幫助我們為祂的名,引導我們走義路,祂要恩膏我們,使我們更有愛心去關心我們的國家和鄰居,更有能力為主做見證,願和平教會不辜負神的恩典和美意!

    感謝神!神已經開始感動一些兄姐,樂意去傳福音,做見證,只有行在義路才有見證可以做,否則反而絆倒人,成為絆腳石。有些人樂意開放家庭,向家人及鄰居分享福音,凡是參與的兄姐都覺得很有意義。我們必須悔改,不要再做一個不冷不熱的信徒,我們教會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來紀念馬偕獻身臺灣的宣教精神,我覺得越了解他的事蹟和獻身,越讓人覺得慚愧,台灣的信徒在過去一百三十六年的歷史,還沒有半個人能超越馬偕,求主幫助我們在熱烈紀念他逝世一百年時,不是以看熱鬧的心情去參與,而是在神的面前重新立志,為主而活,免得去見主的時候,不好交代。

結論

    福杯滿溢的人生是有主同在的人生,是有安息的人生,也是行義的人生,在行走義路的時候會遭到誤會和苦難,但是不要擔心,因為神會介入而化險為夷。因此,在任何環境都能經歷神的恩惠和慈愛的人生,就是面對死亡的陰影,都能以有盼望的心越過死亡線。

2001年5月20日 星期日

為而不爭的信仰

經文:創世紀十三章5-17 節                           

日期:二○○一年 五月 廿日

主講:董   倫   賢  牧師
                 

                                                                                                          
 前言

     台灣可能是太擁擠,加上長期受到颱風、地震、白色恐怖及「共匪」的威脅,使許多人沒有安全感,所以,在這個社會許多人一生的目標就是爭,許多人不擇手段去爭名、爭利、爭地位,如果爭不過人,輸不起,就找機會鬥人、整人。連開車也是爭先恐後,當我們規規矩矩開車時,常常會遇到一些人違規駕車,硬搶在自己車子的前面,一方面覺得他們自以為很聰明,使我們這些守規矩的人,忽然覺得自己很笨。這就是台灣人所面對的惡質文化:投機取巧,巧取豪奪,不管別人死活,自以為有小聰明,卻害人害己。

今天的台灣在政治所見到的是黑金當道;在經濟是惡性倒閉,上市公司的負責人以五鬼搬運的方法掏空公家資產;在社會所看到的是淫亂、外遇、家庭暴力、離婚、虐童、家庭破碎等種種的苦難。而且,災難一波接一波,人禍天災,天災人禍,源源不絕,這和臺灣人這種好鬥、好爭的文化有密切的關係,有些人好鬥成性,上了癮,不能停,無事找事鬥,就是要過過整人、鬥人的癮。可惜,本來豐衣足食的寶島,卻不知不覺已經天黑一邊了。

    但是,這種亂象並不是神創造的本意,萬物在祂的攝理(providence)下,足以供應萬物的需要,天上的飛鳥、田中的白鷺絲、野地的百合花都被天父養活,何況比這些更寶貴的人呢!神不偏待人,祂甚至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祂要我們去愛我們的鄰居,包括自己的家人;要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祂要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做世人不喜歡做的事,就是給人,而不要只想得,想爭。

今天跟各位分享為而不爭的信仰,就是要認識這位創造萬有、統管萬有、既慈愛又公義的上帝,我們越認識祂,就越有安全感,就能不為明天憂慮,不必跟人爭,能按步就班,以平常心、安心地做好自己本份應做的事,清楚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榮耀上帝,使自己成為別人的祝福,祂必堅固我們手所做的工。所以,沒有什麼好爭的,這樣就能得到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一)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生命典範:

亞伯拉罕和羅得離開埃及後,從邊境往伯特利附近去約要走三百二十公里路。遊牧民族主要是逐水草而居,在中東的乾季(四月到九月)必須到高處的草原牧羊,在濕季(十月到三月)則必須把羊群帶回平原,因此,牧人常常為爭奪豐美的牧場而相爭。我們看聖經:[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是弟兄〕。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這是一段很感人的經文。

羅得是孤兒,也是亞伯拉罕的姪子,亞伯拉罕是他的長輩,也是他的恩人,他不僅不向他討恩情,也不以長輩的地位壓他,相反的以愛心對待羅得並說出這樣的話:「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亞伯拉罕的確是個謙和的長者,他以愛心包容羅得,寧可讓步、吃虧,不與人爭,讓羅得優先選擇,這是何等寬闊的胸襟!

羅得卻老實不客氣地搶先爭得美地:就是死海以北的約旦河谷直到瑣珥,瑣珥位於約旦河谷最南端,死海的下方,聖經記載:[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可是,今天的所多瑪已經草木不生,剩下的只是一片鹽山。

羅得沉迷在罪惡當中,漸漸挪移帳棚,事實上已經糊裡糊塗地移出所應許的迦南美地。後來羅得在所多瑪被擄,還是亞伯拉罕不念舊惡把他一家營救出來。人離開神的祝福也是漸漸的,是不知不覺的。使亞伯拉罕反而得到整個應許之地│迦南地。亞伯拉罕以愛心為動機不與人爭,表面來看是損失,卻反而蒙神賜福。羅得的問題是怕輸、怕吃虧、爭先恐後。到頭來是一場空,甚至差一點喪失性命。

我早年在澳洲深造時受到一份座右銘│祈願的幫助,其中有一段寫著:「要避開那些說大話和野心勃勃的人,他們會使人的心靈苦惱,假如你和別人比較,你可能會覺得虛空和苦毒,因為,永遠會有人高你一等,或比你略遜一籌,要享受你自己的成就和計劃。這世界還有許多人為崇高的理想來獻身,到處也可以見到英雄事蹟。」這段話一直鼓勵我秉持理想來奮鬥。

(二)亞伯拉罕的信心是因為認識神: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神,認識祂是萬有的主,認識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認識祂是聖潔是公義的。認識神的人就會敬畏神,離開罪惡,信靠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完成的救恩,人對神有信靠的心也是出於神的恩典,神就稱那信靠神的人為義,樂意與被祂稱為義的人同在,並賜給他新的生命。

每個人都是從小信開始,才漸漸認識神的,漸漸有信心的。一個有信心的人,必然會產生信心的行動,在行動中經歷神,認識神。所以人對神的認識和信心是有關係,而且是漸進的,也可以是漸退的,越有信心就越認識神,越認識神就越有信心,這就是有的還要加給他,是正回授效應。越沒有信心就越不認識神,越不認識神就越沒有信心,甚至完全失去信心,這就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把他奪去的」的意思,是負回授效應。

認識神的人樂意以信心去順服神的命令,[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來 一一8]那時他的信心還不堅強,在創世記十二章記載他為了逃荒下到埃及,但是卻表現了小信以及自我中心,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甚至出賣他的妻子給法老王。當他回到伯特利時,被提醒神和他所立的約,亞伯拉罕也有信心起伏的時候。後來神幫他恢復信心,亞伯拉罕恢復信心之後,他的眼光和心胸也被神改變:他在埃及時是目光如豆,只顧自己的利益;在伯特利則是具有遠象(遠景),而且把他的前途交託給上帝,不與人爭。他回轉之後,以敬拜神,求告耶和華的名為他生活的中心。亞伯拉罕在伯特利和艾的中間放棄作為長者的權利,去選擇定居的地方。有信心的亞伯拉罕表現出來的生命是:謙和、不爭、愛心和慷慨。

(三)神報償有信心的行動:

我們來看亞伯拉罕以信心和愛心不與羅得相爭的結果:「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這點證明神是公義的,祂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祂都鑒察(箴言十五3)。

這世界很多事實說明為而不爭是值得我們來慎重思考的一種待人處世的智慧,歷史上神所重用的人都是迫不得以的領袖(reluctant leader),如:奧古斯丁曾經是米蘭大學的教授,悔改歸信後,原本要回故鄉當修道士,在他卅七歲時,卻給人強拉去參與希坡(Hippo,現今之Annaba)教會的工作;五年後,成了希坡的主教。他是被迫出來當領袖的人,因為奧古斯丁平常就是一個很用心追求真理的人。現代台灣的傳奇人物曹永和是另一例證,他以一個中學畢業的學歷,靠著平時在台大圖書館的默默耕耘,並且具有節儉、毅力和謙遜的美德,居然通十國語文(包括古荷蘭文),並能以宏觀來研究歷史,成為荷據時代台灣史的權威,在晚年被選為中研院院士而受到肯定。他也是為而不爭的典型。

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小事上忠心,做事絕不隨便或馬馬虎虎,敷衍了事。主耶穌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們管理一切所有的。路加福音十二章四十二│四十四節」在小事上忠心的人才能使自己成為領袖材料,有一天神一定會讓這樣的人許多機會,所以,重點不是在爭,重點是怎麼為,怎麼做。為而不爭不是消極的態度,反而是一種智慧,使我們能立於不敗之地。

結論

認識神的人不僅為而不爭,還會看無自己,像亞伯拉罕成全羅得一樣,他不覺得委屈,必要時還會拉他一把。神的國很大,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我們肯成全別人,不與人爭,則海闊天空,到處都是事奉的機會。羅得是一個反面教材:他的自私、與人相爭,偏行己路,最後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耶穌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六33」這世界很少人會爭著求神的國和祂的義,所以,我們可以不必和人爭,認真學習遵行神的旨意,使神的國降臨,就是有計劃、有恆心地在我們的崗位見證福音,同時愛我們的鄰居和家人,並保守自己行在義路當中,這樣神必不會虧待我們的,在過去以及現在都證實主的應許是真的,問題是我們肯不肯踏出信心的第一步。這樣,才能因著更加認識神而幫助我們達到為而不爭的境界。



流奶與蜜之地

經文:民數記十四章                                                                          
日期:二○○一年五月 日                                                                 
主講:林  鴻   信 牧師
                                                                           
     當我們看到這一段經節的記載,我們的心裡也許有許多的感觸,因為有信心的人總是那樣的少,十二個代表裡,講信心的話語的,只有兩位,十位講的沒有信心的話。這也許反映了一件事實:在人群中、教會裡,用信心來講話的人士屬於少數。      

有時我們也會發現,這樣的掙扎也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當我們在面對一些重要的決定時,可能五件事情我們只有一件是拿信心來看待。我們看見了「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上帝與我們同在;但我們心裡卻有許多聲音說:「那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這些是不可能的!   

北部的教會都是馬偕在一八七二年一個人來到台灣所建立的,他在台灣約有廿八年之久。當我們在紀念馬偕逝世百週年時,我們似乎比較沒有注意到一個重要的見證:馬偕是一個人到淡水的。前二十年雖有人與他同工,但都因為健康和語言的因素,無法長時間同工。我們可以想像前二十年馬偕一定很孤單,在他的心中一定有許多的掙扎。似乎看見了那流奶與蜜之地,「果然」主要在這裡行神蹟奇事,要將福音散播在寶島,「總是」這些百姓是拜偶像、沒讀過聖經。在這樣的衝突與掙扎中,一個孤單的人他的內心一定有許多的困難,若非上帝的同在,可能那些負面的聲音早就讓他回到自己的故鄉。

二十年並不是上帝都沒有在做事,當馬偕在台宣教第八年回家鄉分享宣教的需要時,有一個年輕人很受感動,於是就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來裝備自己,十二年後加入了馬偕宣教的行列。
二十年後宣教的團隊漸漸形成。若是他們有堅持「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他有可能放棄。如今我們北部的教會與馬偕有關的,至少有一百五十間,信徒超過兩萬人。當年要等候一個同工是那樣的困難,如今一百年後終於結果,因為主所應允「流奶與蜜之地」的確是那樣的美,雖然有時不是我們眼目所能見的,但是我們在信心中我們一樣要經驗到。

一九七七年台北靈糧堂主日崇拜人數為一百八十四人,同時間和平教會有國語禮拜、台語禮拜,每一堂崇拜的人數都有上百人,加起來約有兩百五十人左右。經過廿二年後,一九八八年台北靈糧堂有五千四百九十八人聚會,並且當年他們已經開拓四十間教會,共有五千八百名信徒聚會。二十二年間他們從比我們小的教會發展成為一萬多人。

記得當年在我們中間有一種說法:台灣教會的復興從長老教會開始;長老教會的復興從和平教會開始。如今我們反觀這一切,不知道我們心中作何感想?或許有人會感到失望。然而,難道我們不能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嗎?如今二○○一年,我們是否看見了,二十二年後我們的教會要成為怎樣的教會?試問你有看見「流奶與蜜之地」嗎?

上帝的應允一直都在,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要用信心領受、看見「我們立刻上去」,或是我們仍然鬱悶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

歷史上有太多的見證,他們大膽用信心來領受「流奶與蜜之地」,因為上帝又與這樣的人同在。並且,凡有這樣信心的人,他們要經驗到那個「果然」要成為事實;他們所說的「我們立刻上去」要得到主的同在。

若是我們開始學習用積極的眼光來看「流奶與蜜之地」,我們需要做哪些?我們若有準備有準備要進入「流奶與蜜之地」,我們就需要「準備」,準備進入「流奶與蜜之地」所需要的。我們若看見「流奶與蜜之地」我們就要準備成為這地的子民。
相信我們都需要有更多的裝備,當我們用信心看見,化為行動時,我們要準備好我們自己,但願主幫助我們,憑信心看見都是看見「果然」、「流奶與蜜之地」,讓我們能夠大膽地說:「我們立刻上去。」

2001年5月13日 星期日

媽媽的信仰

經文:撒母耳記上一章10-11節 24-28節                            

日期:二○○一年 五月 十三日

主講:董     倫      賢     牧師                                                           

    五月第二星期日為國際母親節,今天全球都在慶祝母親節,母親的心是磨子心,長期承擔吃重的工作,因此慈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偉大母親的愛往往使子女難忘,窮其一生難以回報的恩情。藉這機會祝每一位媽媽母親節愉快,力上加力,恩上加恩。也順便介紹母親節的由來,那是由美國安娜賈薇絲為紀念她的母親於一九0七年發起母親節運動,一九一四年美國會通過,由基督教推行各國,母去世者佩白花,健在佩紅花。   

     在慶祝母親節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在我們的社會還有些孤苦的母親,她們的子女已經不在身邊,或被子女遺忘,甚至離棄。根據台北市老人基金會的調查顯示,家庭中的老人中,母親因為子女疏於照顧或遺棄的比例,高達20.4%,如果以老人受虐比例則至少有近兩萬名女性老人,其它的還有是分別受到身體、精神及經濟的虐待。很多老人一直到臨終前,甚至都還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子女,只能含淚飲恨而去。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所以有人說:「推動搖籃的手,也是推動世界的手。」因為媽媽和孩子最親近,可以影響孩子的信仰和人生觀。華人和猶太人很像,華人講女主人是「相夫教子」,所以才有「孟母三遷」。猶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Jewish Diaspora),猶太人的媽媽教她們的孩子猶太文化,所以,猶太人認定成為猶太人的資格是:如果母親是猶太人,他就能被猶太團體接納為猶太人。  

我們直接從母親那裡體會什麼是無私的愛,使我們間接能在世上理解上帝的愛是甚麼。但是,媽媽是女人,女人也是人,有人的軟弱,受到罪性的轄制,俗話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憑良心說我們做父母的也會犯錯,因此父母也需要上帝的拯救。感謝神!差派耶穌基督降世拯救世人,許多人的信仰都是藉著母親或祖母兒而得到的,媽媽的信仰在聖經和教會歷史中影響許多神所重用的人物,如:施洗約翰的母親伊利沙伯和他的父親祭司撒迦利亞,「他們二人在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沒有可以指摘的;伊利沙伯沒有孩子,他們向神禱告,神垂聽他們的禱告,賜給他們一個兒子,這孩子被上帝使用,使他們喜樂,許多人因約翰的出世,也必喜樂。」

奧古斯丁(354-430)的母親摩尼加(Monnica,約333│87),自小即為虔誠的基督徒,給幼年的奧氏施與基督教義的訓練。他早期在迦太基(Carthage)的教育,使他與教會的關係便開始日形生疏。他的悔改(386)和受洗(387年復活節)受幾方面的影響︰他母親摩尼加恆切的禱告和安波羅修主教的講道。奧古斯丁是在米蘭成為基督徒的。他成為西方最偉大的神家,他的名著:[上帝之城]及[懺悔錄],沒有奧古斯丁的神學,宗教改革就不能成功。上帝聽母親的禱告,如果有兒女離開神,請母親不要灰心,要恆切為他們禱告。

衛斯理約翰(1703-91)的母親蘇珊娜:不管是用哪一個世紀的標準衡量,都可說是個傑出的婦女。因著她的管教和信仰的薰陶,使衛斯理約翰成為很有紀律和節儉的人,衛斯理約翰五十二年的事奉生涯,每天用兩個小時禱告,從早上四時開始,平均每年騎馬走四千哩,共講了四萬篇道。但他最成功之處,乃是能選召、組織,及訓練人成為屬靈領袖,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內;透過不斷成長的小組、地方領袖,和遊行佈道家,衛斯理能夠維持宣教的熱誠及其果子,史家說:「衛斯理約翰的工作使英國避免一場流血的革命。」今天在世界各地的衛理公會就是一個見證。

讓我們藉著猶太人的歷史人物哈拿(Hap-na)來一起反思媽媽的信仰。哈拿是撒母耳(Sat-Bo-Ji)的母親,撒母耳具有士師、祭司和先知三種身份,他也是膏立掃羅為猶太人第一個王。哈拿的時代是士師的時代,「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廿五」,祭司以利是當時重要的地方領袖。哈拿的丈夫以利加拿娶兩個妻子,在當時是合法的,有兩個妻子在家,嫉妒紛爭吵吵鬧鬧是必然的,造成兩個女人的戰爭。

(一) 做母親的處境和心境:

    以利加拿另外一位妻子毗尼拿有兒子,偏偏哈拿卻是膝下猶虛,毗尼拿是哈拿的對頭(rival),故意刺激哈拿,使她生氣。哈拿知道信靠神,到神面前禱告,應許把神所賜的獻給神。以後蒙神垂聽使她懷孕生一個兒子。

     這是婦女的處境,沒有孩子的婦女有苦情,懷孕了,又要辛苦承受九個月的懷胎,忍受生產之苦,有時會遇到難產、高血壓、高血糖,產後憂鬱症。如果一切順利,才有做母親的喜悅。當了媽媽,身份就不一樣了,成為更成熟的女性。開始為孩子犧牲自己,這也是做母親的天性;她不僅是個媽媽,也可能同時是丈夫的妻子,又同時是職業婦女,所以她要承受很大的壓力。

     在夫家她要面對另一個媽媽,就是她的婆婆,婆媳好像天生的敵人(天敵),有些當婆婆,就是看不慣別人家的女兒,只是偏愛自己的女兒,因此,有些家庭破裂,不是夫妻有問題,而是幾個女人的戰爭造成的:媳婦和小姑、大姑、姑婆、婆婆的問題,更嚴重的是兩個媽媽(婆媳)的矛盾,受到婆婆「媳婦熬成婆」的偏差心態影響,造成家庭許多可以避免的悲劇。婆媳可以不是天敵,如果婆婆和媳婦認識神,有寬闊的愛心,可以演變成母女的關係,就像舊約路得記記載路得和拿俄米的關係,雖然她們是婆媳,卻像母女,是一段很美的故事,因為她們都認識上帝。

     女人之間的戰爭也許是由於後天的環境,造成部份女性的小心眼、小氣。這都可以因認識神而產生容人的雅量。認識上帝的婆媳,明白在她們的信仰中愛人的意思乃是誠實地放下偏見,以行動表達愛心,才能得著彼此的敬愛。

(二)認識上帝的母親是家庭幸福的泉源:這是每個人都能見證的事。

    認識上帝的哈拿遇到苦難和冤屈時會到神那裡祈求和訴苦,而不是用人的辦法去報復,神垂聽她的苦情,賜下智慧和恩惠。此外,哈拿有一位愛她的丈夫。因此,夫妻互愛互信是幸福家庭的重要因素,因為做母親的可以無後顧之憂來教養兒女,丈夫也可以無後顧之憂發展事業。

     認識上帝的母親必定是敬畏上帝的,神必賜給她有智慧管理自己的家,以及如何教養兒女敬畏上帝,使他們成為眾人的祝福,他們也必會很自然地孝敬父母。在丈夫事業受到挫折時,她會鼓勵他,支持他,而不是刺激他看不起他,是個好幫手。正如箴言所說:「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箴十四:一」「他的丈夫心裡倚靠她,絕不至於窮困。箴三十一:十一」「她張手賙濟困苦人,伸手幫補窮乏人。箴三十一:廿」「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箴卅一:廿六」「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箴三十一:廿八」

(三)母愛的真諦:

     真正的母愛是包含公義的愛心,不是無原則的溺愛。而且,「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篇一二七:三」有一天我們的孩子「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弗五:卅一」神暫時託付我們養育兒女,如果您愛您的兒女,您要教導他們敬畏上帝,博愛人群,自立生活。做父母的不可把兒女據為己有,有一天要讓他們自由地離開您,讓他們有獨立的空間,來營造自己的家。有些做母親對兒女有很強的佔有慾,雖然已經結婚了,還是不放心。

     認識神的母親會樂易把孩子獻給上帝,讓上帝使用他,當上帝感動他們的孩子獻身時,認識上帝的父母不會阻擋,有些父母因為愛子心切而阻擋,是因為不認識神或對神小信。哈拿認識神,因為好不容易得來的兒子,她能還願在斷奶的時候,就獻給神,她把最好的獻給神,現在還有人把最壞的獻給神,是侮辱神。如果沒有哈拿的信心和以利加拿的支持,神就不會使用撒母耳成為猶太人的祝福。求神幫助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小信。

    聖經的智慧是要做父母的必須管教孩子,不可溺愛他們,這樣他們才能明白是非。溺愛自己孩子的,事實證明是害他們。

    有智慧的母親知道她的有限,因為有一天她會衰老歸回塵土,她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兒女,一定會幫助他們認識天父,因為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倚靠上帝克服人生的挑戰,保守自己不掉入人生的陷阱。她也知道遲早她會做寡婦,或不幸變成單親家庭,目前台灣造成單親家庭有幾種:離婚造成的單親家庭最多,幾乎佔單親家親的五十八%,喪偶佔卅%多,未婚的只有四至五%。據台北市統計資料,每三對走入結婚禮堂的新人,就有一對會辦理離婚。學習信靠天父更可靠。

結論

    當我們慶祝母親節,一起思念我們的媽媽,讓我們一起向上帝謝恩,賜給我們一位慈母,讓我們學習因為敬畏上帝,因為愛人的必會愛父母,也因為感恩,以反哺的心回報親恩,學習孝敬父母,在年老體衰時照顧他們。

     讓做母親的從哈拿和從聖經中學習如何專心信靠上帝,不為自己伸冤,相信主所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不是養兒防老,而是憑信心為上帝的國來養育自己的孩子,以認識神的智慧來教養兒女,將最好的孩子獻給神,使他們成為別人的祝福,這樣必能使自己喜樂,也使別人喜樂。在這裡也勸告還沒結婚的年輕人,要信靠神,憑信心成家,也憑信心在年輕時做父母,不要跟風做高風險的高齡產婦,因為「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詩一二七:四」。



2001年5月6日 星期日

撒種與收成

經文:加拉太書六章4-8節                                      

日期:二○○一年 五月 六日

主講:王   榮  義   牧師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拉太書 六:八)   

最近搬家到三芝,開始過著長久嚮往的鄉村的生活—動手種植不同的蔬果。在種植的過程中聯想想到人生就如栽種的過程一般,我們種甚麼將來也會收到甚麼結果。試著將自己的反省與大家共享。  

 (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今天的種種結果早在昨日就已種下。我們常莫名其妙的不喜歡自己的一些個性,其實這些特質早在孩童時期就種下了。每當你不經意種下仇恨的種子時,將來就在你的生命中收成幸災樂禍的果子;當你不信任別人時,你為自己培養了懷疑的果實;當你讚美一個人時,你正種下自信的種子;當你接納尊重一個心靈時,你正散播下友誼的種子。你曾否想想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你一直以來的努力種植對了嗎?我在一間教會巧遇一位醫生,詢問他與太太到教會的原因,答案是因為他們在病態的台灣社會要為孩子預備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所以先到教會熟悉環境。好奇的問他們的孩子多大,聽到才三個月大時,我由衷的敬佩這對夫婦,因為他們很清楚的看見,自己要的是甚麼並且用心的去種植。 

 (二)沒有播種之處,不可能有收成:我們常常羨慕別人的表現-- 人緣好、樂觀進取,但我們卻看不見人們先前的努力。我們常渴望一些結果,但卻不願努力付出去種植、耕耘。有人不願栽種是因為害怕失敗—伸出友誼的手卻被拒絕;信任別人卻被出賣;擁抱別人卻被刺傷…。雖然我們所種的不一定能順利的成長、開花、結果,但我深信有播種才會有機會收成的一天。在忙碌與緊張的生活中,不妨停下腳步,想想自己所要的是甚麼樣的生活,快快種下適當的種子,給自己與別人一些機會吧。

 (三)永不太遲: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許多人會以年紀大為理由,逃避改變的可能性。我媽之前是極為怕水的人,但在五十五歲時她學會了游泳,目前每天游泳;五十歲學長笛,目前教兩班的學生。我最近的新家已有十幾年沒有人住過,旁邊盡是荒草叢生,但經過耕耘,現在己是各種蔬果苗的家了。你的園地或許荒廢了許久,但只要用心,種對時機、用心耕耘,收成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春天的雨水不斷的打在窗戶外的泥土,現在正是各種植物成長的時機。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可以是無奈與嘆息的理由,但也可以是種植種子的好時機。讓我們一起努力耕耘,希望有一天豐碩的果實可以與別人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