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宣道系列(一)上帝愛的故事
經文:約翰福音三章16節、約翰福音廿章21節、
詩篇六十七篇1-2節
時間:二0一一年一月十六日
主講:李晶晶牧師
1.戲劇「阿華與黑鬚番」
在1872年馬偕博士來到台灣宣教,當時他心裡有一個願景,希望看到當地人自己進行宣教工作。於是馬偕不斷禱告,懇求上帝讓他所帶領的第一個信主者,是一個既聰明又有活力的人,並蒙召他來參與這神聖的職份。
嚴清華,小名叫「阿華」,淡水人,是馬偕在北台灣宣教中,最早信主的年輕人,他此後常常跟隨馬偕,是馬偕的第一位門生。有一次,馬偕覺得阿華除了協助他,和他一起禮拜、唱詩外,應該要開始裝備造就他的才能。所以在一次晚上聚會後,馬偕邀請阿華禱告,於是阿華緊張地說出了生平第一個禱告:「主啊!我知道你是真神,幾個月前,我並不認識你,求你幫助我越來越認識你。現在,我已經知道,我們百姓所拜的神明並不能救人的靈魂,我打從心底感謝你,使馬偕牧師來到我們這裡。感謝主,求聖靈幫助我,使我能夠帶領我的母親、親戚和鄰居們能夠認識你。雖然我知道的不多,但是,上帝呀,懇求你幫助我,幫助我們,這是我的心願。」這是阿華頭一次開口禱告,雖然緊張到連人帶椅子都移位了,但卻是他真誠熱切的祈禱。
不久後,馬偕帶阿華到雞籠(基隆),來到最大的廟宇前唱詩歌,聽到很多人在討論這座寺廟有多靈驗,很多人對於他們這對師徒所唱的歌,所傳的道,抱持懷疑的態度,也有好些阿華的親友對於阿華與外國人親近的關係不能諒解而議論紛紛。這時,馬偕問阿華:「你有沒有什麼話要對這些人說呢?」阿華一時之間還有些退怯和猶豫。馬偕見狀唸了一首詩歌的第一節歌詞『我認救主無驚見羞,好膽干證道理,稱呼耶穌恩典奧妙,歡喜趁祂教示』(今:台語聖詩第254首),接著邀請阿華一起跟著唱,吟詩後,阿華抬起頭面對指責怒罵的群眾,勇氣十足的見證說,各位鄉親,我跟你們說,我是一個基督徒,我敬拜這位真神──耶穌基督,我不能再去拜這些會被老鼠咬壞的偶像,我不再畏懼徬徨,我愛耶穌,因為他是我的救主和朋友。」
這是阿華第一次公開的見證,也是北台灣的本地基督徒,第一次向那世代的同胞所作的信仰告白,言簡意賅、勇敢又真誠。
每一年的第三個主日是基督教長老教會所訂定的國內外宣道主日,今天我用一齣短劇「阿華和黑鬚番」,讓我們一同紀念宣教士來到台灣,把上帝的愛帶給我們,也再一次提醒鼓勵我們要參與在上帝的宣道事工中。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宣教事工,從1865年馬雅各醫師到台灣南部宣道,以及1872年馬偕牧師至北部宣道,至今已有145年的歷史。因此總會訂定宣教主日,透過紀念主日幫助、鼓勵我們,同時獻上感恩和敬拜。過去這幾年,台灣長老教會也有很多國內外的宣道事工,期待我們將來能參與這樣的事工。
2.兩個愛的故事
今天所看的短劇是加拿大宣教師馬偕和他第一位門生嚴清華的小故事。黑鬍番就是指馬偕牧師,他是第一位在北部傳教的宣教士;阿華,嚴清華,是馬偕的第一個信徒和門生,也是我們台灣本地第一位傳道人。在馬偕還沒有來到台灣的時候,他曾向神禱告,希望他的宣道工作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藉由上帝的幫助,讓他得到第一位當地信徒是一位年輕人、願意被神呼召,能夠委身參與本土宣教的人。結果,馬偕真的找到了,就是這位嚴清華,是位年輕人一路跟著馬偕在台灣做了許多非常美好的事工。
其實,在這個短劇中,我們看到兩個「愛的故事」。第一個是一個黑鬚番愛台灣人的故事:十九世紀,一個加拿大28歲年輕的宣教師,離開故鄉和親人來到台灣,學習白話字漢字、講台灣話,適應台灣文化、接觸熟識台灣的動植物,甚至台灣的礦石,他將福音傳給台灣人,並娶台灣女子為妻,成為台灣的女婿,並且他的子女不是送出國發展,而是一起在台灣生活、學習和侍奉,成為台灣人的祝福,這是何等的不容易。即使在馬偕初到台灣傳福音時曾被潑糞、被丟石頭和箭射的危險,但這些挫折危難都沒有澆熄在他生命中向神委身的熱忱,他定意要愛台灣人;他一步一腳印走遍北台灣,傳講上帝愛與恩典,共建立了六十間的教會,開展台灣北部的教會宣道歷史。
另外一個愛的故事,是一個台灣仔信主後勇敢見證的故事—嚴清華,他成為台灣本地第一位傳道人,在當時民風保守、傳統民間祭祖拜偶像的環境中,曾遭受許多鄉里親友的誤解、嘲笑排斥和攻擊,但他仍緊緊抓住信仰,從馬偕的各項教導學習,在真理中認識上帝,跟隨馬偕服事,突破種種困難限制,勇敢跟隨主,將福音傳給自己的親人同胞,成做台灣頭一個本地宣道的牧者。
這兩個愛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一個是跨文化的宣道,從海外來到台灣宣道,愛台灣人;一個是本土宣道,突破自己本地的文化與困境,愛自己的同胞。在這兩個故事背後,其實有一個更偉大的愛情故事,就是上帝的愛,是上帝在找人的「愛情故事」。
是上帝的愛先臨到了加拿大,在那裡感動了當時只有十歲的馬偕,馬偕聽到一個宣教士返國述職分享在廈門的福音事工,十歲的馬偕,被上帝的愛摸著了,他非常感動,他希望長大以後也能做同樣的事情,也要去愛那些與自己說不同語言的人。18年後,上帝把他帶到台灣來,馬偕在台灣找到了嚴清華,嚴清華在自己的故鄉找到了許多人,帶領他們認識神,認識這個愛與恩典。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個上帝找人的愛情故事。
二、聖經:上帝的愛情故事
1.梅鑒霧「上帝的兒子不見了」
在台灣的宣教史初期,除了北部的馬偕博士,南部的馬雅各醫師之外,在中部還有一位宣教師—梅鑒霧(Rev. Campbell Moody,1865~1940),人稱他做「敲鑼吹喇叭的街頭佈道家」。他在1895年搭船來到台灣,1896年與蘭大衛醫師在彰化定居,開始傳福音與醫療工作。
在彰化這個民間信仰鼎盛的區域要傳福音實在很不容易,他遇到很多困難與艱辛,沒有人要聽他說話。但是梅牧師是一位個性很外向的人,他發現當地人都很喜歡敲鑼打鼓、吹喇叭,然後大聲喊叫或叫賣。因此他就依樣畫葫蘆,開始在那地方伴隨著鑼鼓大聲喊叫:「上帝的兒子不見了!」(甚至因為講「上帝」沒人聽得懂,只好說「天公的兒子不見了!」以此貼近民情的方式與台灣人接觸)。這方法果真奏效,當村民們好奇圍觀,想要看看到底怎麼回事時,他就把握機會,開始傳講福音、真理給村民聽。他用這樣的特別的佈道方式,在街頭、廟口佈道,足跡遍佈當時的台中州,就是現在的台中縣市、南投縣、彰化縣等地,約有1100個村落,為了傳福音,他一村又一村走過了900多個村莊。他所設立或贊助的教會超過二十間。
他用「上帝丟了兒子」做他的宣道事工的開始,當他說:「上帝的兒子不見了!」其實是在說:「上帝在找人。」當他說「上帝在找你」、「上帝在找兒子」的時候,表明了上帝是一個主動愛人的神,他跟我們的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是一個所屬的關係。他在「找」,何謂「找」?「找」就是原本是我的,但他不見了,走失了,因此我才需要將他找回來。這代表著上帝愛人,並且與人的關係是有主權的。他成為我們的父親,我們要做他的兒子;同時也告訴我們,找人的上帝,就是我們宣教的源頭。亦即宣教傳福音的源頭,是從神自己來的。神親自主動愛人,要摸著人,要呼召人,要找人,找到了人後,要將愛與救恩賜給人。
卡爾巴特(Karl Barth),一位瑞士神學家,是二十世紀非常著名、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也是一位新約的神學家,他在1932年布蘭登堡宣教會議一份報告中,首次提出一個具突破性的宣教概念:「宣道是上帝自己發起的一項活動」。自此宣教的概念至此展開了突破性的發展。這種宣教理念的影響在1952年威林根的國際宣教協會時達到最高點,明顯呈現出「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這項理念。宣教被認為是直接由神的本性而來,因此是用三位一體的角度來看宣教,而不是從教會論或是救贖論的觀點來了解宣教。於是發展出一套「上帝的宣教」的「運動」:正如約翰福音20章21節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聖父怎樣差遣聖子,聖父和聖子也怎樣差遣聖靈,聖父、聖子、聖靈也照樣差遣教會進到世界。如此把三位一體的上帝串連起來,可以說是構成了一套非常新穎的宣教理念。上帝國的宣教至此有了一個較完整的發展。此後,宣教被認為是從上帝的本性而來,是上帝向世界的一項運動,而不是從教會發出的;上帝才是宣教的啟動者,教會是受差遣者,受派到世界參與上帝向世人的愛和拯救的行動之中。
最後在這個會議中,提出兩個重要的觀念:第一,宣道不僅在教會中,也不是教會的特殊產物,而是關乎全人類的,是在全人類的歷史當中,而且是上帝自己要做這樣的事情。第二,上帝運作這「找人」的事情,是要在「所有的人類」之中,並且我們每一個人與教會都要參與。這個概念很重要,當我們每次聽到「傳福音」或「宣教」,想起來都覺得很難:「不是我吧?」「不會吧?」可是當我們發現,宣教是上帝自己主動的,而上帝是「邀請」我們,我們是「參與」在上帝的裡面,「跟著」上帝來做,如此我們不需要只靠自己死命使勁來做,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因為這是上帝自己要做的事情,他邀請我們參與在祂的運動之中。
2.上帝找人
我們說「神找人」,梅牧師說「上帝的兒子不見了」,上帝找人並不是在19、20世紀才被提出來,而是從創世記一開始就提到了。在創世紀第三章中當上帝行走在美麗的伊甸園中尋找藏身的亞當夏娃時,他呼喚著:「你在哪裡?」(創3:9),上帝在找祂原本創造看為是好的,並且與祂親近、住在一起享受伊甸園美好的人,可是這人墮落了,將自己隱藏起來了,於是上帝動身開始找人:「你在哪裡?」。在新約路加福音15章,耶穌說了兩個比喻,用來表達上帝在找人的主動性與本性:一則是「找羊」的比喻(路15:1-10),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路15:4)耶穌說,羊不見了,不僅要找,而且一定要找到,直到找到為止。第二則比喻是「找錢」的比喻,羊不見了,是羊自己走失了,但是,錢不見了,是被遺失了、丟掉了、被遺忘了、被忽略了。耶穌說:「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著嗎?」(路15:8)錢不見了,不會自己跑回主人的口袋裡,用喊叫也沒有用,它不會自己跳出來,而是要動手彎腰去找,不僅要點燈找,還要翻天覆地找,並且一定要找著。
從舊約創世記到新約故事,都在告訴我們,上帝是一個找人的上帝,而且是鍥而不捨地尋找至尋見。今天我們坐在這裡,有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走進教會,感覺上似乎是我們在尋找什麼;可是實際上,是上帝在找你我,透過不同的方法,把你我找來、坐在這裡。有很多人,很早就被上帝找來了,而且不斷地被上帝找。上帝在找人,上帝是在找你,在什麼地方找?在人藏起來的地方,從以前到現在,所有正統的神學家都一致認為這是人的光景,人的處境就是人會墮落、犯罪。人一旦墮落,就習慣性的逃避閃躲,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形?遇到事情,不想面對,充滿恐懼害怕,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不知如何自處,於是就躲起來,不要看、不要聽、不要想,或是如迷途羔羊,沒有辦法回到羊圈,不知道返家的正途。不論是人的躲藏,或是羊走失或是錢不見,他們都沒有辦法自己回到原本的位置或正途上,選擇了躲藏,根本不想要面對。所以,人沒有辦法自救,沒有辦法說:「啊!我出來了!我找到了!」我們沒有辦法自己回到原點,好像跟上帝的關係疏遠了,在那個景況裡關係破裂了。因此,聖經所讓我們知道的一個恩典、一則寶貴的信息是:不是我們自己去找路,是上帝找我們,上帝要把我們找回來,在我們藏起來的地方,把我們呼喚出來;當我們迷路的時候,上帝是牧羊人,在懸崖邊,把我們找回,抱回去;錢掉了,價值感不見了,失去了生命的意義,上帝在那個地方把我們找回來。上帝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耶穌來是要來找我們,並且要來拯救我們,同時上帝對我們說,他愛我們,並且自己為我們預備了一條路,找人的路,就是賜下耶穌基督,使我們得著永生,上帝來不是要定我們的罪,而是對我們說「來,勇敢地面對」、「來,回到原本的地方」、「來,你是我的兒子」。為了要使我們得救、回到原本的地方、回到原本與上帝的關係、回到羊圈的裡面、回到價值的裡面。這是上帝在找人,也是整個宣教的源頭。「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3.上帝找人去找人
可是宣教源頭並不是只有上帝主動找人而已,還要有「被上帝找著的人」,那是一個福音、一個宣道事工的開始。新約裡的彼得,有兩次很重要的經歷,而他的經驗也可能是我們的經歷。第一個經歷是當他還是漁夫、還在灑網、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候,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太4:19-20)耶穌看到了他,找著了他,並且呼召他來,然後我們看到,彼得被耶穌找到了,被那份愛吸引了,被摸著了,就跟隨上帝,並且開始跟上帝建立起不一樣的關係。過去他是一個漁夫,現在他跟耶穌建立了新的關係。不久後,在耶穌被辱罵、釘十字架前的那個夜晚,彼得三次不認主,他退怯了、軟弱、跌倒了,這恐怕也是我們的光景。我們認識了上帝,第一次被找著了,頭一次的愛,多麼甘甜、多麼興奮,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在景況裡、在關係裡,我們軟弱跌倒、失去信心與價值,像彼得一樣,回到了原點,他又回去打魚了,他不知道要怎麼回去原本的地方,他懊惱不知該怎麼辦,於是他就躲回原本的船上,沒有走回原本的宣道之路,失去一個門徒的價值。
可是上帝並沒有放棄他。人可以躲起來、可以走失,可是上帝是找人的神,來到海邊找到他,這是上帝第二次找到他,跟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21:15)經文16節又說:「你牧養我的羊。」17節再說:「你餵養我的羊。」接連三次說同樣的話,代表上帝不僅找著了他,並且重新接納他。而且在此之前,上帝並沒有責備他,而是問他:「你愛我嗎?」上帝問的是「關係」──你跟我的關係。我是一個找人的上帝,我找到你了,你愛我嗎?這是第二次彼得經歷到被接納並且重新被差派,過去他是「跟著」耶穌,這次耶穌對他說:「你牧養我的羊。」上帝要他去找羊。換句話說,上帝提高了他的價值,第二次被找著,他的生命改變了,他不再只是一個「跟隨者」,或只是一個被找著的人,同時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提高了:被找回羊圈當中、被放回主人的口袋中,他成為一個去找上帝要找的人,去找上帝的羊,上帝調整了彼得的生命。
4.「被上帝找到的人」去找「上帝要找的人」
我想我們有很多人跟彼得的經驗一樣,從「未信的人」,被上帝找到,被愛摸著,但我們還不認識上帝,那是我們第一次被上帝找著。可是我們還需要經歷第二次,在我們軟弱、挫敗、沮喪時,上帝要第二次找著我們,從一個「父與子」的關係,成為「夥伴」的關係,上帝邀請彼得和我們參與在這個「找人」的極美運動之中。從未信的人、一個被上帝找到的人,到第二次被上帝再次找著,成為一個尋找「上帝要尋找的人」。
其實找上帝要找的人並不難,因為上帝會自己找人把人擺回那個位置,所以傳福音對我們來說,沒有那麼困難,僅是一個邀請,一通電話,我相信在座有很多人,是被一通電話,或是身旁的親朋好友邀請來到和平教會,在這個時間坐在這個地方,邀請人的人,你也不用擔心今天的講員講得好不好,這個詩歌他習不習慣,他到底有沒有聽懂,因為動工的不是你,是上帝。上帝主動的愛會摸著這個人的心,上帝知道這個人的狀況,不論是躲藏起來,或是失去價值感。然而,上帝要我們參與在這裡面,我們的一個邀請,讓上帝與人相遇,求上帝幫助我們,使我們成為一個被上帝找著的人,同時也去尋找上帝要尋找的人,這就是宣道的意義。
三、世界:各處找人的故事
我們到底要去哪裡找人?換句話說,傳福音的向度與類型到底有多少?美國的富樂神學院的世界宣教研究所將宣道事工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個叫做M1同文化,第二叫做M2近文化,第三個叫做M3跨文化。同文化就是華人對華人,非洲人對非洲人,這就是同文化;近文化,就是華人對日本、韓國人;跨文化是華人對非華人的世界,譬如非洲人,我們去分享福音。但是也有人用四種類型來分,即在同文化當中,加入M0同文化,這個與耶穌升天前和門徒開的會有關,耶穌在會議中告訴門徒宣道的方法。耶穌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上帝要差遣聖靈來做找人的工作,以作見證的方法來宣道。
而經文中所述的四個區域,即為後來的「同心圓見證」(2006年主日,第一次和平宣道主日蔡牧師即提過):從M0到M3代表文化距離由近到遠,到哪裡找人?向誰作見證?
1.第一個是耶路撒冷(M0):
也就是國內同地區同文化,即在家裡、社區、工作等場域分享福音。
2.第二個是猶太全地(M1):
在國內,但不同地區,譬如使用華語為溝通工具,向原住民傳福音,過去和平曾經到花蓮、橋頭、好茶、苗栗等地。
3.第三個是撒瑪利亞(M2):猶太人與撒瑪利亞在幾百年前是同一族的人,可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後,他們就分開了,他們開始講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譬如大陸、澳門、香港,有著相近的文化,但為不同的國家。
4.最後是直到地極(M3):
這是指去到國外,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語言,甚至是對不同信仰的人傳福音。然而,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有時候不用出國就會碰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譬如在台灣時常看到菲律賓人、印尼人、中國人等不同國家的人來這裡當外勞或成為新住民,這也是一種跨文化,我們也可以在國內對這些人傳福音。
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去找人的地方,去分享見證的領域,過去在和平教會中,比較多M0到M1,期待將來我們也能在近文化、跨文化甚至是國內的跨文化等領域作福音的事工。
四、我們的宣教故事
圖是我們最後一次在原址作完禮拜後的照片,在不久之後我們會在原址看到我們新的禮拜堂,但是在60幾年前,不是這個樣貌。
1.「這錢有夠買米嘸?」
~~~和平教會的開始
60幾年前,第一位來這裡開拓教會的牧師是莊丁昌牧師,他做的是M0本地同文化宣道,幾週前他過世了。但我們有機會訪問到他的兒子,將近70多歲的莊文生牧師,他談到在60幾年前,艋舺教會邀請莊老牧師到青田街開拓教會,莊文生牧師當時心想:「那我也去看看好了。」所以當時只有7、8歲的莊文生牧師就跟著父母去看了地點,當時他所看到的是一片稻田、一間日本宿舍、一棵後來被移植的菩提樹以及一個很大的水池,看完了之後,莊老牧師就愣在那裡:「喔,我要從這裡開始。」他不知怎麼做決定,因為那時同時有人邀請他到成功高中教書,他在那裡思考的時候,莊丁昌牧師的母親就問他說:「教會給你的謝禮夠買米嗎?」莊牧師算了算回答:「買米應該夠,可是不能只有吃米呀!」他母親說:「喔,有米就好了,我可以養雞養鴨,還可以種菜。可以開始了,你可以從這裡開始宣道事工。」
2.和平宣關團契:鼓勵獻身關懷傳道人
和平教會從本地同文化開始發展,但是和平教會沒有停留在這裡。上帝給了和平教會很大的恩典,給了和平非常多的大專生。早年和平教會有非常多的大專生,他們在畢業之後,被上帝找著了,放棄自己的專業,開始進行全職的傳福音工作,到台灣各個角落,甚至是海外,最遠到立陶宛。當時候很多人很感動,有些人雖然沒有受感動去國外宣教,但他們就想:「那我可以做什麼?」於是他們就在1985年9月成立社青差傳禱告小組,成為那些傳道人的後盾,以禱告和奉獻支持他們。到了1996年,這個小組改為宣教關懷團契,要把這個宣道的異象,分享出去。一直到那時,宣教事工都還只是屬於團契的,是社青這些年輕人的一項自發性的行動。直到2006年,教會長執會正式成立宣道部,從那時起,宣道成為全教會的事工,大家一起來關心,大家一起來做,這也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的,也希望大家為宣道部禱告。
3.M1到M4 的預備:宣道使命與異象
當我們想到宣道是上帝發動的、是上帝自己的本性、是上帝自己要做的,那我們就仰望上帝、跟著上帝,當上帝邀請我們,我們就跟著上帝來做。另外,和平教會除了進行本地關懷之外,在1984年長執會就通過培育傳道人教育基金,我們不只在意把人差派出去,我們也期待要進行傳道人的培育,送他們去唸神學院。當時成立時,希望每一年都能至少支持一位傳道人出去,目前宣道部手上有的名單(從和平出去的傳道人),大概將近50位。而目前這個基金支持3位從和平出身的神學生。另外還有宣道基金,是專門支持已經在禾場上進行宣道的,不論是在國內、海外,不管是網路事工、神學教育、原住民宣教,我們都支持,目前總計支持了約20個個人或是福音機構。去年的宣道年會,昭瑞牧師很用心地把我們所支持的個人或單位宣教士邀請回來,他們的分享讓我們很受感動與激勵。他們說,和平教會能夠這樣長期透過宣教基金支持他們,是他們很大的鼓勵與支持。
上帝有時候找人,是直接到現場;有時候找人,是透過我們的禱告。像剛才我們所進行的差派禮,牧師邀請我們站起來,為那些要到泰雅族部落傳福音的人禱告,這也是一種參與宣教事工的方式。這是上帝發起的,上帝發起了,上帝自己找人到禾場,同時也呼召人在這個地方守望禱告。我們要成為萬民的祝福,盼望我們除了從我們自己的家裡、社區,台灣有一天也可以到世界各地,或是對在台灣辛苦工作的外勞、新住民進行福音的事工。
五、結語
事實上,宣道是一連串上帝找人、愛人的故事,而我們要接續上帝這個愛人的故事,讓我們成為一個讓上帝尋找到的人,這是「to be」。過去認識到上帝並不是偶然,上帝找著了我們,如果你還在猶豫,別懷疑,沒有錯,上帝已經找到了你。讓我們成為願意被上帝找著的人,上帝知道我們什麼部分隱藏了起來,在哪裡迷路了,哪一部分彷彿失去價值了,上帝知道,他要把我們擺回伊甸園與他美好的關係,帶我們回到羊圈,找回我們的定位,讓我們進入上帝的恩典之中,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上帝要賦予我們更高的價值,當我們與他有親密良好的關係時,上帝要呼召我們離開原地,成為去尋找神要尋找的人,這是「to do」。
而「to be」與「to do」之間,是一個雙向關係。彼得雖然被找著了,但仍有軟弱的時候,當人可以去服侍的時候,是我們一再一再地被重新找著,重新跟神建立關係,重新勇敢面對原本所逃避的事情,在迷失的地方重新回轉被上帝引導,在不知道自己生命價值定位與意義的時候,被上帝找著,重新經歷被上帝所愛的親密關係。
上帝邀請我們去尋找神要找的人,上帝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耶穌對彼得說:「來,跟隨我。」上帝說他來是要找我們,讓我們跟隨他,與他建立親密的關係,建立愛與恩典,並且這關係並非停留在原地,而是持續不斷地在上帝的話語裡面,透過靈修與主親密,繼續體驗上帝與我們的同在。並且,上帝說:「去。」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上帝也要差遣我們,與人分享見證,去找人、邀請人,讓人也有機會遇見上帝,但是我們需要裝備自己。教會自今年開始有小組裝備課程(1/18晚上開始,每個月的第三個週二晚上,在台北靈糧宣教大樓9F)。我們開始不僅只是做被上帝尋找到的人,我們也試試看,去找上帝所要尋找的人,我們開始來裝備自己。另外也有關懷培訓課程,透過關懷,去找人、把人找回。最後,我們還有宣道教育課程,幫助我們,不僅在M0與M1的領域中,也讓我們有機會到M2與M3的地區,使我們成為萬民的祝福。幫助我們的生命,在這往返之間,在被尋找以及尋找上帝之間,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被上帝擴張,讓我們可以像詩人一樣說:「願上帝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用臉光照我們,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詩67:1-2)
讓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主,謝謝你,用你的愛、你的恩典、你的救恩,把我們找來,讓我們走進你的羊圈裡、走進你的樂園裡、走進你生命的價值的意義裡。在我們當中,有人還在尋找,主你幫助他們,知道你已經找著他們,主我們當中有人是已經被你找著的人,主你幫助我們,使我們可以與你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好叫我勇敢如阿華一樣,也願意做見證,願意去找上帝你所要尋找的人。主給我們這樣的恩典,主幫助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