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讓小孩到我這裡來


經文 馬可10:13-16           講道日期:2019/11/17
一、前言

一段熟悉經文對傳講者的挑戰,如何讓經文繼續對大家說話。馬可福音第十章一開始,說到這時是耶穌已從他故鄉起身,往南來到猶太的境界,鄰近約旦河旁,這是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也是走向十字架的旅程。這段經文,記載耶穌最後宣道生活中的一個片段,「有人」帶著小孩來見耶穌所引發的事情,從馬太、馬可、路加福音書中都有類似的記載。

二、進入經文
有人—三本福音書中都沒有提出是誰,是小孩的母親嗎?很有可能,路加福音寫的是有人抱著自己的嬰孩來見耶穌(18:15),到底是嬰孩還是這裡提到的小孩?或者都有呢?我們透過好些藝術家的創作來填補這樣的情景,但這段記載的重點是小孩子們被帶到耶穌面前,希望能夠來親近耶穌。

1.門徒的反應—責備他們,為什麼?
然而,我們卻看見門徒們第一個反應是「責備」,為什麼?在猶太當時的信仰文化中,將小孩或嬰孩帶給拉比祝福是平常的,表達出父母親希望小孩得到拉比的祝福。但耶穌的門徒們卻責備他們,他們是怎麼了?看是完全不通人情。在這一條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耶穌知道他在世上的時間不多,門徒們雖然不能完全明瞭,但他們也感受到時間有限,有些事情就快要發生。或門徒們更看重老師與文士、法利賽人的談話,或他們是體貼耶穌一整天的辛勞,老師已經太累了,不要再被無關的人干擾行程等原因,因此門徒們「責備」他們。是的,他們責備,門徒有他們判斷事情優先順序的標準,有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和眼光,因此他們認為有人帶小孩來到耶穌面前,這件事情在當下並非最重要的,導致他們如此反應。反觀我們自己,在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眼光又是怎樣呢?帶領小孩來耶穌面前,如果和其他的事情比起來,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情呢?假如從一分到十分來評定這件事的重要性,你會給幾分呢?

2.耶穌的反應—惱怒門徒,為什麼?
聽見門徒們的責備,耶穌的反應是「惱怒」,耶穌生氣、不高興。福音書中記載耶穌生氣的時候不是很多。我們會記得當他在潔淨聖殿時,是多麼生氣,當他在聖殿中看見十分不恰當的事,竟然讓聖殿變成靠著兌換銀錢和販售祭物的場所。因此耶穌發怒,甚至將兌換銀子的桌子都翻掉掀開,並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而這次耶穌看到門徒們的反應,讓他有如在潔淨聖殿中的惱怒,我們從耶穌接著說的話,可以來了解耶穌看重的是什麼。

3.耶穌說的兩句話
第一句是「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耶穌惱怒的原因,是因為學生阻止了小孩到祂面前來。耶穌惱怒,也因為學生沒有聽進去他的教導,因此再說一次。這怎麼說,如果我們往前看馬可福音書中對門徒們的記載,就在前一章33節開始記載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爭論誰比較大,爭論誰比較大這個問題,我們發現這個議題一直是門徒們在這團體中最想弄清楚的事情,特別是在耶穌要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門徒間為此而產生張力。因此,那時耶穌坐下,領一個小孩子來站在他們當中,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9:37) 耶穌透過愛心對待一個小孩子的行動,教導他們,誰願意去服侍弱小者,才將在這屬上帝的團體中受人敬重。不僅如此,誰願意去服侍接待弱小者,就是接待耶穌,甚至就是接待上帝。耶穌惱怒,是因為學生們還沒有懂得耶穌的心,甚至將弱小者推離開,阻擋他們來親近耶穌。

耶穌所說的第二句話是「因為在  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  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耶穌同時說,小孩子的純真、謙卑、依賴的特質,正是要承受上帝國的子民所需要的。耶穌進一步要門徒們向小孩學習,學習像小孩那樣全然依靠,因為天國子民的模樣就是這樣。

有一個喻道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很厲害走鋼索的特技表演者,在兩棟大樓中間架起鋼索,快速安穩的走過,獲得觀眾的滿堂喝采。這時他問在場的觀眾說,我要徵求一位自願者,有誰願意讓我揹著他有過去?當下鴉雀無聲,這時有一個小男孩勇敢舉手,就上去坐在特技演員的肩上,讓他揹著他走過去,這時,觀眾們再次滿堂喝采,掌聲比之前更大聲。之後其他人好奇問他,為什麼你敢讓他背你走過這危險的鋼索呢?你怎麼這麼勇敢啊?這位小孩很快很直接的回答,因為他是我的爸爸。
各位,那位小孩子深信他父親是可以信賴的,那種單純又全然的依靠,是耶穌所說的天國子民的特質。弟兄姊妹,你是否深信那位我們所信靠的,是愛我們的父親,天父祂能夠,祂也願意帶領我們,如同將我們背在肩上,安全走過那看起來危險的道路?問題是,你是否願意單純的相信?即使就算聖經中還有些無法完全理解的經文,即使還有一些神學上的概念,無法全然解釋清楚,或即使我們現在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我們緊緊能看見眼前的這一步,後面怎樣發怎發展實在還不清楚。但整本聖經所啟示的那位上帝,已經足夠清楚讓我們來相信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的愛和能力是如何,你有這樣像小孩子一樣單純依靠的心嗎?

4.耶穌透過行動表達
當耶穌結束和門徒間的對話之後,耶穌要他們把小孩子們帶來,耶穌把他們抱起來並祝福他們。馬可福音特別提到祝福,耶穌用話語,也用行動來表達對小孩子們的喜愛。再一次,我們透過藝術家描繪的圖畫,如同我們來到耶穌面前的模樣,把自己投射如同那小孩的模樣,被耶穌所抱起來,用小手牽著耶穌,和耶穌一起同行,被耶穌注目和祝福,享受那段與耶穌同在的美好時刻。

三、讓小孩到我這裡來—我們
    透過怎樣的行動來表達
耶穌說「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並用實際的行動做表達。現在耶穌繼續對我們說這樣的話,當我們聽見祂的教導,能透過怎樣的行動來表達,牧師想到以下幾個面向,看你我可以在哪裡來行動?

1.在兒童信仰的培育上
讓小孩到我這裡來,在教會中最明顯的事工,是兒童主日學的宗教教育。從幼幼班、幼兒班到兒童主日學。還記得小時候兒童主日學學過的詩歌「耶穌喜愛一切小孩,世上所有的小孩,不管紅黃黑白棕,都是耶穌的寶貝,耶穌喜愛世上所有的小孩」,小時候唱的時候,特別好奇什麼是「紅黃黑白棕」,小孩子可能會劃錯重點,但這樣詩歌卻深深放在我們小孩子的心中,每一位都是耶穌的寶貝,都是可以來親近耶穌的。我還記得曾經用相機拍過主日學小朋友禱告的模樣,那種深切信靠的禱告表情,也聽過小朋友在聽完主日學老師教吃飯要禱告之後,回家要爸爸媽媽阿公阿媽吃飯前都要禱告。那份單純的相信,是何等美好,何等寶貴。我們是否有好好的把握培育他們的機會。

我在準備講道時讀到以下這段文字「當然社會思想在轉變,往往於無形中阻止小孩來親近主,但最大的關鍵還是在父母,父母無心督促,甚至認為難得一天休假而不忍叫醒孩子。這些父母自己扮演著『禁止』的角色卻不自知。」各位在場的父母或阿公阿媽,或是以後要當父母的,這段話值得提醒自己,有沒有因著看似一種體貼的行為,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卻是阻止小孩來到耶穌面前的行動。我們主日學各年級的老師們,一直都面臨著同工缺乏的情形,牧師邀請我們認真思考,你是否願意參與在,帶領小孩到耶穌這裡來的服侍,每當接待一個小孩,就是接待耶穌,接待天父。我們當中的父母,是否願意更多參與在主日學的教學中,陪伴小孩一起在信仰中成長。

2.在關懷社會中弱勢小孩上
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上個禮拜我聽見一位同工的見證,他曾經去關心台東原住民部落的教會,當地有牧師和教練在培訓小孩打棒球,在資源很缺乏的情況下,教會牧師和教練依然堅持,要透過棒球的訓練,給偏鄉原住民小孩建立自信心,並有機會成就不一樣的未來。教練也曾在溪邊,看見小孩在打水漂,發現這小孩的臂力怎麼這麼強,帶領他加入球隊,球隊中很多生活在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但透過接受訓練和參加比賽,在球隊和教會中得到關顧和成長。關懷社會中弱勢的小孩,也是耶穌要我們參與在其中的。而當他有機會談起台東的需要時,讓幾位兄姊也願意一起關心,甚至願意一起去關心,這是我上禮拜中聽見最美好的見證之一。

讓小孩到我這裡來,當我們願意看重耶穌的命令,不用擔心自己看不到社會中的弱勢小孩,聖靈會引導我們去看見各樣社會中弱勢兒童的需要。就像我們和平教會,在30年前曾有一群弟兄姊妹,熱心關心社會上的雛妓問題,後來參與在勵馨基金會的創設,甚至還曾發生過,當時有黑道的兄弟們,跑到教會來要找那些受到我們保護的弱勢少女。那是我們當中的一群兄姊,因著看見社會中這樣的需要,用基督之愛去投入的美好例子。
讓小孩到我這裡來,當我們看見電視新聞報導上,一些父母親在情緒失控下暴力對待小孩,在這些事件中小孩都是弱勢,小孩都承受大人們的情緒和壓力的發洩。我在想,當耶穌聽聞這一件件令人心痛的報導時,耶穌一定很心疼,那耶穌會不會也很生氣,耶穌會不會惱怒?讓我們弟兄姊妹,走出這教會,在社會的各處,也讓我們看見小孩的弱勢,面對遭受情緒失控大人的不當對待時,我們需要勇敢、有智慧的出面協助。

3.在今年聖誕節的兒童佈道活動上
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也要請大家特別留意,今年聖誕節,我們和平教會要舉辦聖誕兒童活動。那是我們要代表耶穌,邀請社區兒童來參加福音的活動。或許你在這幾週的週報中開始報告關於聖誕節活動,但今天牧師要對大家發出這樣的邀請。這次聖誕慶祝活動,除了教會內各項聖誕慶祝活動外,在聖誕節前一週12/21()是兒童聖誕佈道活動,將從下午有闖關遊戲、傍晚有愛餐、晚上有聖誕戲劇,這些活動已經從年初開始籌畫,因為這是全教會一起的聖誕活動,邀請教會兒童主日學帶朋友,也要動員我們會友去邀請親朋好友的小孩,並邀請社區中的小朋友一起來。在今年聖誕節,我們和平教會要一起回應耶穌的命令,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我們可以想像著在那一天,,當有一個個小孩走進教會,在教會各處充滿著小孩的笑聲和歡呼聲,同工們用心陪伴他們,在傍晚的愛餐中,小朋友和家長們受到貼心的款待,會友們和他們交談、關懷,說著聖誕節的故事。而在晚上的兒童戲劇演出時,聖靈要透過台上大哥哥大姊姊們的演出,將耶穌愛的故事,以及聖誕節真正的意義,透過戲劇讓他們感動。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在今年,當我們經過這一切的籌畫和行動後,我們將很心滿意足的說,謝謝耶穌,謝謝耶穌,讓我們能遵照祢的命令,邀請並接待來到和平教會兒童聖誕佈道會的小朋友們,感謝主,這次我也有參與在這當中,也因此我們心中充滿感恩,繼續陪伴並將結果交在上帝的手中,那會是何等美好的感恩時刻。
四、結論
讓小孩到我這裡來,這是耶穌對我們每一位的命令,也是我們參與上帝恩典計畫的美好機會。雖然我們在場的不見得都要成為父母親,有自己的小孩。但我們都可以透過以上三個途徑--關心兒童宗教教育、關懷社會上的弱勢兒童、以及今年的兒童聖誕節佈道活動,來實踐耶穌的命令,讓小孩到我這裡來。

我最後,也要在簡單說說自己是怎樣來到教會的,很快五十年前,當我還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我開始來教會。在那年之前冬天,父親在過世前接受洗禮,並交代母親要帶我們小孩子去教會。或許父親心中想的,是將他的小孩交託在天上父親的手中。從那之後,印象中每個禮拜天早上,媽媽給我們一塊錢奉獻的錢,後來也隨著物價波動,變成兩元、五元。兄弟姊妹一起去上主日學。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主日學快樂唱歌的情景,還有每年教會聖誕節的晚會,是我們童年成長的美好經驗。大約一個月前,當我妹妹就任台灣神學院院長的感恩禮拜後,我和家人以及幾位參加觀禮的堂哥堂姊堂嫂們,在會後學校餐廳中的餐會中,堂哥說起當時我父親去世,讓人覺得心疼不捨,一個母親帶著四個小孩回到娘家的家庭,我也接著說,沒想到在受到家族和教會的關懷陪伴,在快五十年後能以感恩的心來感謝上帝引領,堂哥說我的父母親在天上,一定也很高興…就這樣,我和他當時流下感動的眼淚,感覺那頓飯吃起來特別有鹹鹹的味道。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這是耶穌的命令,耶穌要我們把握機會,誰又能知道,每一次我們回應所帶來的影響,上帝要成就的,真會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這是我們家的見證,也邀請我們兄姊們,一起帶領小孩來親近耶穌。

兩個女人的信仰之路

經文 路加福音8:40-56         講道日期:2019/10/27

一、前言
今天所讀的經文,記載耶穌所行的兩個神蹟,醫治管會堂睚魯的女兒,以及一位血漏的婦人。但這段記載和其他神蹟記載有個不一樣的地方,是有個敘事的特別結構,40-42節和49-56節記載睚魯女兒得醫治,中間43-48則記載血漏女人得醫治。我們要問的是,福音書沒有記載耶穌行過所有的神蹟,但為什麼福音書的作者要特別用這樣方式寫下來呢?今天我們要透過聖經文體結構的角度,幫助我們多了解一些,並看見這兩個女人的信仰之路,對我們的敬拜和彼此陪伴,有怎樣的鼓勵和提醒。

二、「三明治結構」的特點
在這段記載中,明顯由兩個事件所造成,在A事件建中插入另外一個B事件,等B事件完成後,接著回到將A事件完成。聖經學者將這敘事的形式稱為「三明治結構」。我想這名詞大家也很容易理解,而學者認為在這結構中,作者敘事中有三個特點和效果:
1.其中的人物有類似的地方,互相喻指,強化敘述的動力。
2.藉著頭尾呼應凸顯中間的記述。
3.開頭之後,透過中間段落的延續或加強張力和期望,而使最後結尾的解決更顯圓滿。
以下,就透過這三個特點來看這一整段的敘事,看作者透過這結構所要強調的部分,我們有沒有收到。

三、進入經文
首先,我們看特點1.其中的人物有類似的地方,互相喻指,強化敘述的動力。
在這段敘事的人物,大家有看到那些類似的地方?除了耶穌之外,我們還看見兩位女性,這兩位女性都沒有提到名字,但在敘述中都提到數字12,睚魯的女兒是12歲的少女,而另一位是病了12年的婦女,還有有一項,就是他們兩位都同樣正面對生中的難處。12歲少女的父親來找耶穌,馬上俯伏在耶穌面前,懇求耶穌去他家,因為他的寶貝女兒快要死了。12歲在當時是快要成年,僅僅12歲的生命會讓人感嘆實在太短了。同時,另一方面,這位病了12年的婦女,12年有多長呢?從現在我們個人經驗中的12年,就是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到高中高三畢業,這樣是12年,你覺得長不長?如果生病從小一生病到高三,這樣實在很長。而且經文中也提到,他在醫生手裡花盡了他一切養生的,卻沒有一人能醫好他,這位生病12年的女性,這樣的日子也實在太長,太悲慘了。這個12年,不管是太長或太短,都表明出女性的苦難,而這兩位女性的苦難,都被帶到耶穌的面前,希望得到耶穌的幫助。
作為一位台灣男性的我,實在不能那麼了解女性的生命挑戰和議題,直到我結婚生小孩,小孩漸漸長大後,越來越有發現自己住在女生宿舍,慢慢從太太和女兒姪女來了解,那種青春期之後,身體月經的不舒服,以及影響情緒的波動等。又雖然台灣性別平等程度,居亞洲之冠全球第8,但女性依然感受到職場上的不公平,再加上行動上的安全考量,怕受到性騷擾的困擾,以及上班婦女要同時兼顧的家庭責任,或女性經濟上的不自主等等的挑戰和議題。雖然我無法完全體認,但這些生命的挑戰和議題是真實存在,就如這兩位經文中的女性一樣,女性的這些難處,都可以來到耶穌的面前,請求耶穌來幫助。單就這個連結點,不僅成為經文中這兩位女性的連結點,也成為我們當中女性和他們的連結點,來,來到耶穌面前,不管是你自己或是像這位經文中,愛女兒的父親一樣,將你所愛的人,將姊妹們的需要帶到耶穌的面前來。

其次,是特點2.藉著頭尾呼應凸顯中間的記述,意思是中間這段是信息的焦點,讓我們先將焦點看在中間被凸顯的這段記述。這位血漏的女人是誰?這位十二年的血漏的女士長什麼樣子呢?沒有健康的身體,應該是貧血瘦弱的長相。這位血漏的女人,在醫生手裡花盡了她一切養生的,為了治病,又沒有健保,成為貧窮。這位血漏的女人,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也讓她的心破碎失望。同時,再加上根據猶太人的律法(15:1-31),經血中的女人是不潔淨的,和她接觸到的人也會成為不潔淨的,因此這樣的疾病,不僅僅面對個人健康、財務上的困難,也讓她被阻隔、邊緣化於宗教團體和社群之中。

這位血漏的女性,她趁著群眾擁擠耶穌的時候,偷偷地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44)。摸這個詞,在原文中是「緊緊抓住」,抓住衣裳的繸子,那是一個大膽的動作。而婦人一抓,很奇妙地馬上感到她的血漏立刻止住。接著45節耶穌說:「摸我的是誰?」當場大家覺得奇怪,因為周圍有這麼多人緊靠著耶穌,耶穌究竟在問什麼?那樣的摸是和眾人擁擠是不一樣的。而這些不在場的我們也會覺得奇怪,是因為耶穌想問的這個特別的摸,難道他自己會不知道嗎?耶穌不是全能全知的?他怎麼還要問別人「摸我的是誰?」或者說,如果耶穌早已知道,那他為什麼又要這樣問呢?他是不是要這位血漏的婦人做什麼?

那女人知道不能隱藏,就戰戰兢兢地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承認是她摸了耶穌,並把摸耶穌的緣故和怎樣立刻得好了的結果,當著眾人都說出來。(47) 耶穌問這話的目的,原是要這位蒙醫治的婦人,將所領受的說出來,勇敢在眾人面前見證,我們可以從耶穌回應她的態度來看出。耶穌接著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48)女兒,是一個溫柔的稱呼,「你的信心救了你
,平平安安地回去吧」,這句話路加多次記載(7:5017:1918:42),耶穌在眾人當中讚賞她的信心,除去她長久以來的被排斥和自卑,而現在她可以和大家一樣,她可以和大家一起,並且得到耶穌的祝福,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耶穌要醫治她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更是靈性上的醫治,並要恢復她在群體中與人的關係,以及她如何看待自己的眼光。

再回到這位婦人憑著信心,緊緊抓住耶穌的行動,最後除了得到醫治,並得到耶穌的讚許和祝福之外,我們回到這事件的場景中,這位血漏的婦人和周圍擁擠的群眾之間,因著耶穌的問話,讓彼此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怎麼說呢?對周圍的人來說,大家擁擠在耶穌身旁,為的是什麼?可能是因為好奇、想要看熱鬧而已嗎?這群人對耶穌有沒有更強烈的渴望嗎?或容我再做進一步的衍伸,我們來教會作禮拜的人很多,但我們當中,你我是那位想要摸著耶穌的人嗎?你是想要被耶穌摸著的人嗎?還是我們當中,雖然沒有什麼可以看熱鬧的,但還有些將參加禮拜養成習慣,習慣要來禮拜。養成主日來禮拜的習慣,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讓禮拜僅僅成為習慣,或成為行禮如儀的一件事,漸漸失了渴望,失去了回來感恩和見證,那就不是件好事。

各位兄姊,你有這樣的渴望嗎?你有帶著想摸著耶穌的渴慕而來到教會嗎?透過今年教會年度目標的禮拜年中,我們做的一些努力,不就是要恢復那種來親近上帝的渴慕?我們還可以具體做什麼?是將這樣的渴慕化為看重每禮拜天早上的時間,提早來到教會預備心,往前坐專心禮拜。還是我們僅僅是想著,我有來禮拜,有來教會就已經不錯了。試想,當我們去聽音樂會或演唱會的時候,會想盡量坐前面,深怕遲到,因為要是遲到,一旦演唱會開始,表演廳的門就關起來了,不是嗎?你曾經去參加音樂會被關在門外嗎?如果有,就會感覺那是怎樣的感受。當然,教會做禮拜的門不會關,但牧師這樣說,也是語重心長的提醒和勉勵,那位在群眾中血漏婦人的渴望,是耶穌所悅納的。藉著頭尾呼應凸顯中間的記述,也是作者所要強調的焦點。

接續第三部分,3.開頭之後,透過中間段落的延續或加強張力和期望,而使最後結尾的解決更顯圓滿。從剛剛第二段落的48節「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和緊接著的49節「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不要勞動夫子。」兩者之間同樣有一個巧妙的延續,兩節都出現「女兒」這個稱呼,同時也存在一種張力,一個女兒剛經歷醫治,但另一個女兒才剛死,來不及了。在這樣的張力中,50節耶穌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耶穌在面對這位深愛女兒的父親面前,鼓勵他「不要怕,只要信!」試想這一段睚魯帶著耶穌和門徒們要回家的路上,不知這段路還要走多久,但我相信這可真不是一段所謂簡單就能「平平安安」走的路程。但這位當地管理會堂睚魯,一位受人尊敬的地方頭人,為著他的獨生女兒,願意俯伏在耶穌面前,在這段路程中,雖然內心焦急慌亂,卻也記著耶穌的話,不要怕,只要信,以及那位血漏婦人所經歷醫治來的鼓勵,那位默默無名,長期被阻隔於社群之外的血漏婦人,她應該是想要來會堂也沒有辦法來的那一位,沒想到竟然成為這位管會堂者信心的幫助者,不是嗎?

緊接著,耶穌到了他家,只允許彼得、雅各、約翰和女兒的父母親進去,這時家中眾人正為這女兒哀哭,甚至對耶穌說不要哭,他不是死了,是睡著了,耶穌馬上受到嘲笑,也顯示他們真的認定這小女孩已經死了的事實。但緊接著,耶穌進到屋內,拉著他的手,呼叫說:「女兒,起來吧!」,在馬可福音同一記載中,耶穌用當地常用的亞蘭文說「大利大,古米!」這更顯出何等的親切。這女兒就醒了,而整個敘事的結尾,是十分的圓滿,兩個女兒都得到醫治,甚至後面的大過前面的,雖然期間有大難過、大驚訝,最終卻有大歡喜,耶穌真的是掌管生死的主。

這段經文的最後一句,耶穌吩咐他們不要告訴別人,也要補充一下,為什麼耶穌要血漏婦人對大家說,這裡又不要這對父母說?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因為神蹟的傳聞只會激起人們的好奇心,想要尋求肉體上的醫治而已,耶穌希望被醫治的人夠產生靈性上的改變。對領受神蹟的人來說,要他們透過見證而更愛主,這樣的話耶穌要他們去傳講。但如果僅是周圍的人在傳聞神蹟,沒有那樣的必要。

四、引申和應用
今天,透過這「三明治結構」的方式,我們是否更了解福音書作者的意圖。讓我們認識耶穌願意出手幫助我們。敘事中的這兩位女性,雖然好像當時社群光譜中的兩邊,包括:年紀、依靠家人和獨立自主、中心和邊緣、富足和極度缺乏等,但他們個別的需要,耶穌都看到,耶穌都溫柔回應。同樣,現代女性的靈性關顧和信仰挑戰—來自生活各樣的壓力,這些需要也同樣要經歷信心的操練,將各樣的需要帶到耶穌面前來。

同時,從這段經文中更讓我們看見,信仰道路上的互相陪伴,必能堅固我們彼此的信心。我們當中的姊妹們,妳們是否成為彼此信仰的陪伴者?

在這幾次的講道中,提到屬靈夥伴,鼓勵大家在教會中找到屬靈夥伴。前幾天有人問我說「請問牧師,屬靈夥伴我們要聊的是什麼?是有關我們各自生活的點滴?還是有必要加入教義的交流等?」你的回答是什麼呢?從我和屬靈夥伴見面時,就分享最近的近況,高興的事情、難過和擔心的事情,也曾經有段時間一起選一本屬靈書籍來讀,每次讀一章,從書本內容引申到生活經驗,一起學習新的事情。在傾聽和敞開中,越來越多可以談的,也沒有刻意談什麼教義,但會談論信仰的狀況,最後的一件事,是彼此的一起代禱。同時,在這關係中特別要避免的,是不要將彼此分享的內容傳給其他人知道,因為信任是需要時間的培養,然而信任的破壞卻是很快的,甚至很不容易再恢復。

上禮拜天有繪畫小組在約翰館展覽,禮拜天下午在教會一樓大廳有開幕茶會,聽到這群姊妹們在教會一起畫圖,分享生活點滴,一起團購好東西等等,我相信姊妹們的屬靈夥伴就像這樣,會是更寬廣、更有創意、更多樣的呈現。因為在我的觀察中,姊妹們一起更容易分享內心的話,珍惜美好的時刻,能一同做些事情,再帶出信仰的陪伴和關懷,就樣做就是去找到屬靈夥伴,如果沒有去嘗試的話,實在很可惜。

我也要問我們當中的姊妹們,在這教會中有沒有妳的好姊妹?當然不是說妳不能有幾位哥倆好的男性屬靈夥伴。但在姊妹們,妳們在教會中有沒有妳的好姊妹?或妳是否看見一些年輕姊妹需要被陪伴?耶穌是否呼召妳,去聆聽、關心比妳年輕的姊妹們?妳是否期待,有一位屬靈的大姊姊,願意聽妳內心的困擾、能夠信守秘密,又能為妳禱告呢?

等一下,牧師邀請我們大家自己禱告,也作為回應今天信息的默想和行動。
1.關於敬拜—敬拜需要預備,也需要化為具體行動。讓我們效法那血漏的婦人,如同她渴望摸著耶穌,如同她述說耶穌在她身上奇妙的作為。

2.姊妹們,妳是否在教會中找到屬靈的夥伴、屬靈大姊姊,或成為別人屬靈的大姊姊呢?如果有,請為此感謝並好好珍惜,或能進一步約時間固定見面分享。如果還沒有,在禱告中求上帝賜下這樣的機會。

我們一起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