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去或等 (Going Or Waiting)



講道內容
講題: 去或等 (Going Or Waiting)
經文: 太28:16-20;徒1:3-8
主講: 蔡茂堂牧師
時間: 二0一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Ⅰ、引言:去或等(Going or Waiting)
馬太福音談「去」的誡命:
The disciples went to Gaililee,
使徒們去加利利,
to the mountain where Jesus told them to go.
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
When they saw him, they worship him,
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
but some doubted.
然而還有人疑惑。
Then Jesus came to them and said,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
All authority in heaven and on earth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
has been given to me.
都賜給我了。
Therefore go and 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baptizing them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奉父的名給他們施洗,
and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
並奉子與聖靈的名,
and teaching them to obey
教訓他們遵守
everything I have commended you.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
And surely I am with you always,
我就常與你們同在,
To the very end of the age.
直到世界的末了。
使徒行傳說「等」的重要:
In my former book, Theophilus,
提阿非羅啊,我已經做了前書,
I wrote about all that Jesus began to do and to teach,
我寫到關於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
until the day he was taken up to heaven,
直到他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
after giving instructions through the Holy Spirit
他藉著聖靈吩咐
to the apostles he had choosen.
所揀選的使徒。
After his suffering, he showed himself
他受害之後顯現出來
to these men and gave many convicing proofs
用許多的憑據給他們看
that he was alive.
顯明他是活生生的。
He appeared to them over a period of fourty days,
四十天之久他向他們顯現,
and spoke about the Kingdom of God.
講說神國的事。
On one occasion, while he was eating with them,
有一次耶穌和他們聚集吃飯的時候,
he gave them this command:
囑咐他們說:
Do not leave Jerusalem,
不要離開耶路撒冷,
but wait for the gift my Father promised,
要等候父所應許的,
which you have heard me speak about.
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
For John baptized with water, but in a few days
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
you will be baptized with the Holy Spirit.
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去」,是去到地極、教導門徒;「等」,是在耶路撒冷等候領受聖靈。前者是主在加利利他泊山的差遣;後者是主升天前,在耶路撒冷橄欖山的吩咐。時間、地點與事件不同,但兩者間是否存在關連性?
Ⅱ、復活的主做四服侍(Four Ministries of the Resurrected Lord)
根據使徒行傳,耶穌復活後,做了四件事:「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上帝國的事。...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3, 8)第一件事是向門徒們多次顯現,幫助他們確信基督已從死裡復活。第二件事是幫助門徒們明白聖經,因為即使多次顯現,門徒們仍不明究裡,所以耶穌用舊約聖經解釋,使門徒們明白,復活是上帝預定、關乎全人類救贖的計畫。第三是吩咐門徒們等候聖靈降臨。最後是要門徒們作他的見證。
1.向門徒顯現
基督向門徒們顯現的次數,聖經有記載的,共十一次,或許尚有其他次,但並未記載在聖經裡。第一次是婦女們到墳墓裡幫耶穌的身體抹香料時,在墓裡遇見天使,要她們通知門徒,到加利利見復活的基督。婦女們離開後,抹大拉的馬利亞仍留在原地哭泣,不捨離去。為了安慰馬利亞,讓她有所行動,耶穌向她顯現。所以,女性首先見證了復活的耶穌。
第二次是向那群婦女們顯現,使她們對天使的說法有信心。第三次是在耶路撒冷,單獨向西門彼得顯現,因為當時彼得的信心已潰決,他曾三次發誓不認識耶穌。第四次是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向已在返鄉路上的革流巴和一位不知名的門徒顯現,和他們一同進餐,最後開他們的眼,認出耶穌。耶穌首先幾次的顯現,對象不是成功、得力的人,他選擇向最愛他的、最失敗的和沒沒無名的人顯現。
第五次才向未來的十二使徒們顯現。那次多馬恰巧外出辦事,回來後門徒們告訴他,基督復活了!多馬不信,說,除非我親手摸到才信。八天後,耶穌第六次向使徒們顯現,特意要多馬摸他,多馬這才相信。第七次是在加利利的湖邊,門徒從婦女們獲得消息,就到加利利等候耶穌。夜半,他們出海捕魚充飢,七人忙了一夜而無所獲;黎明時見岸邊彷彿有人生火,那人問,是否有收穫,彼得回答沒有,那人要他們往右邊再試一次,誰知這次滿滿的漁獲,幾乎要拉不動漁網。約翰想起耶穌也曾教他們捕魚,彼得一聽說可能是復活的主,立刻穿上衣服跳進海裡,游到岸上見耶穌。
後來到了山上,有學者認為這第八次有五百多人,在那裡耶穌頒佈了「大使命」,說,你們要去。第九次是向弟弟雅各顯現。第十次就是使徒行傳記載的,在耶路撒冷吩咐眾人,不要去,要等。最後第十一次是在大馬色路上,耶穌向追捕基督徒的保羅顯現,使法利賽人掃羅,變為基督使徒保羅。
耶穌不厭其煩地向門徒們顯現,要他們確信復活是事實。因為若主沒有復活,基督教就不存在,因此耶穌要建立門徒們對他死而復活的信心。
2.使明白聖經
基督也使門徒們明白聖經。復活本身對人類並沒有益處,僅能顯出主的能力;意義需透過聖經來解釋,這是使罪人悔改,罪得赦免的福音。耶穌開門徒們的心竅,使他們明白聖經。
3.等聖靈降臨
人是否願意信主,是藉由聖靈在內心工作,而非根據他人聖經解釋得好壞、多寡。所以耶穌說,就算你們確信我復活、也能解釋意義,你們還需要有聖靈同在,所說的才有力量。所以耶穌要門徒們等候父所應許的聖靈。
4.是我的見證
最後,有了聖靈的能力之後,就是傳福音、作見證。宣道就是作主見證witness。所以,「等、然後去」,是要作見證。
Ⅲ、從是見證到作見證(From BEING Witness to BEAR Witness)
其實不是「作」見證,是「是」見證,英文的「being」(是)和「bear」(作),意思不太一樣。中文聖經譯成「作我的見證」,英文聖經是「You will be my witness」(是我的見證)。查考新修訂標準版NRS、聖經和合本NIV、現代美國標準版NAS,都是「是you will be」。所以這段經文應作:「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是』我的見證。」約翰福音15:27說,「你們也要作見證」(約15:27),這裡英文才是「bear」(作)。聖靈也要作見證you will bear witness。Bear是動詞,要人「說出」見證。新英皇欽定本New King James也如此翻譯。其他版本用「you will testify」(你要見證),和「bear」(作)一樣也是動詞。由此可見,「是見證」和「作見證」相似,但不全然相同。
1.從做事到說話
耶穌曾說,我告訴你們的,不是胡言亂語,是父在我裡面所說。你們就算不信我所說,也該信我所做。(約14:10-11)換句話說,行為的力量大於言語。有人說,行動比說話大聲(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是見證」是行動,「作見證」是說話。
2.從明光到明道
聖經說,成為明光才有機會明道。腓立比書2:15-16:「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2:15-16)明光,是生活的表現;明道則是說明產生這樣生活表現的緣由。我們應該先成為透明authenticity、無可指摘的明光,過誠實無偽的生活,爾後才能表明基督。
3.從交往到回答
先和非信者往來,建立友誼,遇到機會,再回答他們的問題,這就是宣道。現代中文修訂版:「你們和非信徒來往要有智慧,要把握機會。講話要溫和風趣,要知道怎樣回答每個人所提出的問題。」(西4:5-6)保羅在歌羅西書中建議教會和非信者有來往,把握機會。再來他說,說話要「風趣」。
近日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在洛杉磯首次遇見鄺健雄牧師的經過。鄺牧師分享如何建立小組教會,我帶領同工們前往學習。分享時,見他手上一直握著一個黑色扁扁的東西,翻翻弄弄,我第一次見識到,在講道中可以如此使用投影片。我很驚奇,問他:「嘿、這是什麼?」他說是投影片、手提電腦和遙控器。當時我只知道簡易的桌上型電腦。我再問他,這套設備要多少錢?他告訴我一個數字,大約美金幾千元。回去後,我下的決心是,我要存錢!就這樣,我也開始了大量使用投影片的講道。最近搜尋網路發現,他已不只播放投影片,他還拿到執照,表演魔術!藉由魔術,演出聖經的真理。他的佈道會一定很有趣,讓參加者享受其中、被娛樂entertained,很想更多參與,真理就被聽見。你作見證時,是否引人入勝?或者讓人覺得嚴肅無趣?我認為「風趣」也是個有趣的挑戰。不是粗俗色情,而是幽默有趣。
最後是藉由他人的詢問,表明基督。被詢問壓力很大,來詢問就是對方的主動了。作基督徒至今,是否被他人詢問過,如何成為基督徒?若沒有,可能對方不知你基督徒的身份,對方未感差異;或對方覺得沒有需要。若我們能活出吸引人的基督徒生活,讓人想詢問,相信那時即便三言兩語,對方都能接受。
4.從盼望到準備
人何時會有需求?往往不是一帆風順時。苦難讓人尋找生命的意義。若你也曾不如意,但靠著基督渡過,你的苦難會成為大力量,吸引低潮的人來求教。彼得前書3:15:「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人不如意時需要有盼望,而你預備好回答他人,心中常有盼望的緣由了嗎?你的回答,能為對方的困境指引出路嗎?能引導他轉向基督嗎?這就是從「是」見證、到有機會時,開口「作」見證。行為導致渴慕基督、言語帶領前往水源(Action creates thrist for Christ, word leads to them to the fountain.)。
Ⅳ、耶路撒冷直到地極(From Jerusalem to End of World)
耶穌說,從耶路撒冷、到猶太全地,就是從骨肉至親、到鄰舍同僚。然後擴及撒瑪利亞、就是近文化;最後是地極,就是異文化。
1.耶路撒冷
宣道學認為,耶路撒冷就是教會的增長。若教會兄姊們,生活讓人羨慕基督、想來教會,教會人數就會增長。
2.猶太全地
若教會關心附近地區的教會,差派福音隊,不久那裡因為教會的遠距參與,拓荒植堂,產生一個新教會,這就是到了猶太全地。原先的教會不一定會增長,但為主的見證會到其他地方。
3.撒瑪利亞
撒瑪利亞是「近文化宣道」。猶太全地仍屬同語言同文化的範疇,而撒瑪利亞可能就是同文字、但不同腔調的族群。比方教會的客語小組、客家地區作見證,就是撒瑪利亞。
4.直到地極
最後,「跨文化宣道」就是直到地極。我認為這四項是同時進行,不是循序漸進。根據上帝給的感動,在某時做某項。現代的跨文化宣道,已不需前往異鄉,因為異鄉人已來到本地,問題是教會是否看見。嘉義基督教醫院發現,台灣南部住著許多泰勞,在危險的工地、工廠工作。嘉基在院區裡劃地建屋,取名「暹羅園」,給泰勞們經費過潑水節。不談聖經,單單愛他們。有些泰勞被感動,進而對基督信仰產生興趣,最後信主。信主後需要得餵養、造就,嘉基聘請一位泰國人牧師,來台灣牧養他們。後來有人工作期滿回泰國,現在成為傳道人。這也是「直到地極」。
教會也有來台灣照護長者的外勞出入,教會有人去關懷他們、學習他們的語言、向他們傳福音嗎?有想過,這也是「直到地極」嗎?
Ⅴ、結論:等候再去 是主見證
先等、再去。「等」和「去」不一樣,但彼此相關。等聖靈降臨,得著能力,然後就要去,為了福音的緣故。你的生活是見證嗎?有沒有人問你心中盼望的緣由?
摩西、亞倫長久作以色列人的統帥,十一支派領袖們開始心生不滿。耶和華聽見了,使火從會幕裡出來,燒死那兩百五十位領袖們。百姓認為這是摩西禱告的結果,攻擊摩西、亞倫,上帝又使瘟疫流行在其中。百姓們大量死去,摩西要年紀過百的亞倫,快快拿香爐到會幕聖所裡,從代表禱告的金香壇中取炭火,再帶著炭火跑到百姓中間,為他們禱告。亞倫趕緊跑到會幕裡取炭火,又拿著炭火跑到瘟疫發作的前端,為百姓們禱告,瘟疫這才停止。亞倫的兩個動作:跑去會幕取炭火、和跑到百姓中間禱告,就是「等」和「去」。炭火代表聖靈的能力,等到之後,再前往上帝要你去的地方去。若亞倫不取炭火,就憑著血氣去,或許自己也會死於瘟疫,因為沒有聖靈能力同在。若等候了,但沒有去,瘟疫的問題不會得到解決,百姓會死盡。不等或等而不去,都是違背上主的旨意。我認為應該先等,領受聖靈的能力,然後再去,見證主直到地極。
在和平教會建堂工事即將竣工前夕,我領受感動,要將教會交棒給下任牧師。感謝主恩典,教會在我離開前半年,找到合適的主任牧師,我們配搭、交接了半年。從有感動到正式卸任,我等候上帝兩年,問上帝,要我往哪裡去?卸任後,上帝果然帶領我,我去了創欣GET和鄉福VGM。平時我落腳在東石偏鄉,年間幾次透過創欣,到普世華人之間,栽培主僕,相信這是上帝目前給我的工作。你願意為了上帝的國度,生活中讓周圍的人羨慕作基督徒嗎?願意問上帝,在生命各個階段,你要我去哪裡、做什麼?盼望你也尋找,並在上帝面前等候,然後去上帝要你去的地方,一起禱告。

禱告
主你離開以前,吩咐門徒們要「去」和「等」,等候得著聖靈的能力,然後去,在生活上是見證,有機會就為主作見證。和平教會每年舉辦宣道年會,幫助我們不讓它淪為習慣或活動,讓我們明白這是你的心意,要我們不只一年一次,而是一生常在你面前,問,我既蒙你拯救,就求你讓我知道,你要我在哪裡為你作見證、活出你的見證,讓他人問我,心中常有盼望的緣由。幫助我願意去任何你要我去的地方,預備好等,也預備好去。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一位宣教師的心裡話


講道內容
講題:一位宣教師的心裡話
經文:哥林多後書4:7-11,16-18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六月十九日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大家是否會覺得日子實在過得很快,過完端午節後,今年也快過完一半了。今天下午即將舉行周元元牧師就任的感恩禮拜,她將正式就任成為教會的外展牧師,讓我們今天以感恩又喜悅的心情,一起來參與。而六月份也是教會的宣道月,宣道年會禮拜六將登場,說起宣教一定會提到新約中的保羅,在今天講道的開始,讓我們先回想並整理一下對於保羅的認識。
保羅是誰?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嗎?不是。保羅可曾見過耶穌嗎?沒有或有,他有見過復活後的耶穌。他是誰?保羅 是猶太人、法利賽人,在當時有名的猶太老師迦瑪列門下受教。他生命中最重要改變的經歷是什麼?是他在往大馬色路上耶穌向他顯現,保羅從馬上掉下來,瞎眼後,經一位信徒亞拿尼亞為他禱告而痊癒。於是,他從一位逼迫基督徒的人,大大轉變為基督徒,因此被人追殺逃離到大數。之後巴拿巴來找保羅,帶他到安提阿教會一起服侍,在聖靈感動中,保羅和巴拿巴受差派去宣教,前後共有三次的宣教旅行。之後在耶路撒冷被猶太人控告,因為保羅擁有羅馬公民的身份,便提出上訴,因此以囚犯的身分被押送到羅馬。除此以外還有什麼?織帳篷是他的職業,他傳福音時尚且依靠織帳篷為生。西班牙呢?書信中提到他最後計畫再前往西班牙宣教,為什麼是西班牙?因為那是當時羅馬帝國最西邊的疆界,也是他盼望能把福音傳到地極的目標。還有什麼關於保羅的事情呢?他有結婚了嗎?他所寫的書信,留在新約中有幾卷?他的長相如何?他身上的刺是什麼?他還有什麼特殊的信仰經歷?他行過那些行神蹟?和保羅一起宣教的同工還有誰?誰又是他的接棒人?當然,關於保羅的研究還有很多問題,從新約中有他所寫的13封信,以及路加所寫的使徒行傳,可以讓我們繼續往下探索。
然而,在聖經中的保羅書信中,我們會發覺哥林多後書是頗為特別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的保羅,為了要勸誡哥林多教會內部的紛爭,使教會重新合一,再次建立他身為屬靈領袖的角色,在好些段落裡保羅說起他自己,同時也有多處流露出他的情感,讓我們能深入了解保羅的內心世界,這和其他談論神學教義或是生活教導的其他書信內容是截然不同的。透過哥林多後書,我們有機會來到一位偉大宣教師的身邊,要聽聽到他所說的心裡的話。
從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中,來看保羅他怎樣看待自己,以及他為什麼可以這樣看待他自己,這對我們又有怎樣的啟發和幫助呢?首先,我們先來看,保羅怎樣看待他自己。
二、經文中的保羅他怎樣看待自己
在第5節,保羅說我們不是傳講自己,而是傳揚耶穌基督是主,並為了耶穌的緣故成了你們的僕人。保羅看待自己是一個傳揚的人,傳揚什麼?不是為了傳揚自己,而是傳揚耶穌基督,到底人們是接受或拒絕保羅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如何回應保羅所傳講的耶穌基督。甚至為著要讓人們可以認識耶穌,保羅甚至甘願成為眾人的僕人。
 接著,保羅用一個具象的物品來代表自己,在第7節,我們有這寶貝在瓦器中。什麼是有寶貝放在瓦器中?瓦器是用土所做,平凡的器具。有聖經學者認為這是當時猶太人在祭儀中使用瓦器煮祭肉,煮完之後便將瓦器打破,代表是可被丟棄、被犧牲的。瓦器代表了人的脆弱性,這是保羅對自我的了解和經驗。瓦器,代表人的受造性、會朽壞。也有學者認為保羅很可能是想到市面上最便宜的小盞油燈,如果是如此,那「福音之光」便是寶貝。保羅在各樣軟弱中如同瓦器的小燈盞,亮光卻可從中照耀四周圍,從人的軟弱中顯明上帝榮耀的能力。
接續,從8-9節進一步用四句話表達這原則。
和合本 現代中文譯本
四面受敵,
卻不被困住
心裡做難,
不致失望
遭逼迫,
卻不被丟棄
打倒了,
卻不至死亡 遭遇各樣的困難,
卻沒有被壓碎;
常有疑慮,
卻未嘗絕望;
有許多仇敵,
但總有朋友;
常被打倒,
卻沒有喪亡。
這四句話個有程度上的累積,每句話個的強度是越來越強烈。四句中的前半段,都是從人的眼中看到了的不幸的遭遇,從四面受敵直到被打倒了;但四句中的後半段都是如何依靠著上帝的憐憫和大能,一一變成勝利的歡呼,每一個難處都有一個更大的應許和盼望。
甚至在接續的第10-11節,保羅進一步把自己的受苦,連結到耶穌的受苦和被釘死,以至於耶穌基督的生,就是耶穌基督的復活生命,竟能在我們這脆弱朽壞的身體,在今生就有機會經驗到耶穌從死裡復活的大能。
大家讀到這裡的時候,會不會跟我一樣,會發出「哇」的讚嘆,原來這是保羅內心看待的自己是誰,一個有寶貝的卑微瓦器,以及他用充滿盼望的眼光解讀他所遇到的一切事,甚至包括那些在別人看為難處的遭遇,他看見上帝大能的引領和保守的盼望,甚至也曾經歷到和耶穌一樣從死裡復活的勝利歡呼。
牧師要問我們大家,你我們可曾經歷過,在自己的軟弱中,深切去體會上帝能力的保守和開路?或者我們也想進一步去了解,為什麼保羅他可以這樣看待他自己,究竟他有怎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信念在影響了他?
我們可以歸納出三個互相對比的觀念,因此影響了保羅如此怎樣看待他自己的生命處境。
第一,是關於自我概念—自己是有寶貝在瓦器中,他深知人的軟弱和神的大能。
他是先經歷恩典,才能真的與人分享。有時我們不知、或不敢與人分享信仰,一方面礙於害羞或缺少訓練,但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省思自己,你我是否真的經歷上帝的慈愛和大能引導,以至於我們可以更有信心,更自然地向人見證。基督徒有時容易看見自己的軟弱,以至於沒有看見上帝的保守和帶領,當我們如此做,就如同看見自己是一個破敗的瓦器,而忘了自己是有寶貝在我們裡面的事實,甚至忘了我們原本要成為光、成為鹽的角色。
第二個影響保羅如此看自己的價值觀,是眼光—關於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對比。
在第18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對我們來說,必須承認太多時候我們所顧念的,是看得見的。什麼是看得見的?是我們每一天生活中所需要的食衣住行育樂,是關於每天吃什麼,喝什麼的需要,或是人在世間所會面對的苦難,和日漸毀壞外在的身體,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對你而言,還有什麼是看得見的?什麼是你現在花上很多時間在努力爭取的,或者當你有一天得到之後,會十分滿足又有安全感的。我想這些東西也的確是我們所需要的,但這也讓我們想起耶穌曾在馬太福音所教導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那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往往吸引我們的眼光,往往佔去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甚至壓榨乾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以至於我們無法從屬天的眼光來看,去看見那些似乎看不見事物的寶貴價值,像是親近神的讀經禱告時間,像是顧念小孩的信仰培育,或如第16節所說,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你現在眼光是因看見外體的毀壞而懊惱擔心,還是看見內心一天新似一天的喜悅和盼望。
第三個影響保羅如此看自己的價值觀,是關於時間感—現在的和將來的對比。
第17節,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基督徒有一種屬天的時間感,把現在暫時的放在天平的一邊,和將來永遠的放在另一邊,現在這邊的桿子很短,未來永遠的那一點桿子很長,雖然現在當下暫時的苦實在不好受,但一想起日後屬天永遠的榮耀,就算不了什麼。就是這種具有永恆的時間感,讓保羅可以積極面對現在暫時的苦難。
四、那我們呢?你我怎樣看待自己,又為何這樣看待自己?
在我們看見了保羅看待自己是有寶貝的瓦器,是在軟弱中經歷依靠上帝 的大能,是於從永恆的眼光顧念那些看不見卻有永恆價值的事物,並願意承受那些短暫的痛苦,縱使這樣,他內心卻能一天新似一天有喜悅和盼望。牧師要問我們大家,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光景嗎?如果不是或不完全是如此的話,那我們是怎樣看待我們自己,又為何那樣看待自己?是看待自己過於高、和有把握,是顧念現在看得到各樣的需要,還是看自己所承受的苦好像永無止盡的困難,親愛的弟兄姐妹,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生命實況?
或許,我們雖然從經文中進一步認識保羅的內心,但卻覺得實在離我們太遠,除了保羅之外,這樣信仰的體認,也在近代的一些宣教師生命中看見。他們也曾寫下類似的句子—關於自我概念、眼光和時間感。
宣教師 馬禮遜說:我不能,我知道我不能,但是神能。
宣教師 艾略特說:為得到那不會失去的,而付出那不能保有的,這人一點也不傻。
宣教師 倪柝聲說:今生所造成的品格,將帶到永世。
宣教師 克理威廉說:向神求大事,為神做大事。
宣教師 羅慧夫說:不只要醫治患者生理的疤痕,同時也治療他們的心理疤痕。
宣教師 施達德說:如果耶穌基督是神並且為我而死,那就沒有任何犧牲大到使我不願為祂做的了。
五、結論
在你我剛才一起讀誦唸的當中,可有感受到你的心也受到產生共鳴,不管那共鳴的大小,那是聖靈在你我心中發動的感動。
從保羅和這些屬靈前輩所踏出的一條路,是一條狹窄的小路,一條不一樣的路,卻吸引我們,邀請我們,也可能會挑戰我們,豐富我們的生命。
又或許,這些也讓你覺得還是太遙遠,太偉大,時空背景相差太遠,以至於難以跟隨。那牧師真誠的想要邀請你,參加這禮拜本週六(6/25)下午兩點半開始的宣道年會。在今年的宣道年會中,將會看見這些在台上分享的弟兄姐妹,很多都是跟我們在和平教會禮拜、團契、小組中的人,那些跟我們在吃愛餐中一起排隊的人。透過下午每個人的分享,讓我們聽見他們如何將上帝給予他們的感動和熱情,化為具體的行動,有的人去到很遠的地方,有的就在社區中,但他們都是去到有需要福音的地方。牧師也滿懷抱著期待,聽見他們所說的,一個一個瓦器,如何讓福音的寶貝放在他們心中,化為一盞盞福音的光,照亮這世界中需要被照亮,需要有溫暖的地方。這次宣道年會把主題定為「小人物狂想曲」,雖然是在這一個個小人物,但我相信會仍然被他們的熱情所感動、被他們如何在難處中繼續堅持所感動。被他們所領受的眼光替我們開啟了一扇新的窗,深深甚至吸引我們,成為他們的支持者、代禱者、啦啦隊、甚至是一起捲起袖子,成為和他們一起同工的夥伴。
這是「小人物狂想曲」,是屬於你屬我的。透過宣道年會,你我能發現原來這個他可以,那個他別人可以做到的,這樣我也好像可以喔!原來,宣教真的可以是一種生活的眼光和時間感,牧師竭誠邀請大家,給自己一個機會,將下週六下午到晚上的時間,一起來共享這難得的盛宴。對我們和平教會的長輩來說,讓我們也能以一種欣賞和感謝上帝的眼光,為來給這些年輕有熱情的宣道小人物加油,您們的出席是會成為他們極大的鼓勵。我相信這會是當日以後回想起此事,雖然日子過得很快,但你我都在2016年的六月,曾經有過這一個特別難忘的週末。歡迎至等下去一樓報名,我們相約週末下午見。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面對面的信仰


講道內容
講題:面對面的信仰
經文:哥林多後書3:9-11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六月十二日

一、前言
上一周,成人主日學保羅書信的課程剛剛結束,很開心有機會與兄姊一起來認識保羅,也一起來思考,保羅所寫的書信,對於當時基督徒面對問題所帶來的影響。還記得,當我們在談律法與恩典的時候,我與大家分享了一個我曾經在兒童電腦補習班授課的經驗。
好多年前,我有機會去兒童電腦補習班當老師,一堂幼兒電腦課裏,滿教室跑的學生,我正在教這些孩子怎麼使用光碟機。說來使用光碟機也不是甚麼多難的動作,但是面對滿課室的孩子,薄薄的光碟機很有可能在學生不經意的粗心中折損。所以我在授課的時候,特別提醒學生們,光碟機打開,一定不可以超過十秒。也因此每次只要有光碟機打開,就可以看到可愛的小朋友,認真數著秒數。有幾次,學生因為時間快超過十秒了,緊張的大叫「老師,時間不夠了,我還沒有放好光碟片,怎麼辦?」我都會耐心的回答「那就先關起來,再打開就可以嚕。」為什麼我不跟他說「沒關係?」因為這樣子會破壞十秒的限制。不過我想,這些孩子,現在都成人了,應該不會有人還受限於這十秒的要求吧。十秒的要求,本來應該是課室管理的一部分,卻在我的教學裏面,成為了機器使用的限制。面對紀錄上帝救贖恩典的聖經,裏面的經文對我們來說,是上帝對我們的限制,還是上帝豐富的帶領呢?

二、聖經中的處境
今天的經文,是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一封書信。哥林多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很重要的商業中心,這裡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人與事情。論城市多元面貌與今日的台北不相上下,而教會內的多元聲音所造成的衝突,更是誰也不讓誰的與日俱增。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權威型的人物,能夠大聲疾呼,或許我們能看見教會的合一與增長,不過事與願違,保羅幾次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甚至前往哥林多教會,都沒真實的得到良好的效果。
(一)多元文化造成的衝擊
事實上,因為這是一個接受多元文化的地方,自然也是一個人們自主權高漲的地方。大家或許不一定有能力建立自己信仰的系統,但是只要抓到一個屬靈領袖的立場,也能高談闊論的表達自己的信仰立場。其中,有人可能信奉的是較傳統的猶太信仰式的彌賽亞、有人相信對信仰靈活解釋的自由派、也有可能是相信對普世價值認同的救贖論,抑或者其中有甚麼都不聽,只求一心等著耶穌快再來的敬虔派。每個人都有一套說法,也都必然合理。尤其是當弟兄姊妹試圖從文化與生活的矛盾中來認識這個信仰,當中的張力就更顯得不容易處理。
(二)將錯誤的觀念合理化
說到文化與生活面對信仰這個張力,就真的很複雜了。哥林多地區是一個性文化非常開放的地方,除了充滿各地的娼妓,聖妓的傳統,更是加強了人們對於氾濫的「性」行為不以為意。甚麼是「聖妓」?就是在愛之女神亞富羅底特(Aphrodite)廟中與廟妓交合。而從猶太人中所傳來的一神信仰,挑戰的不只是人們得救的問題,更是挑戰人們本來認知中對生活聖潔這樣的概念。事實上,除了性氾濫的問題,對於以色列人群體以上帝為本的文化,也挑戰了個人權益的問題。如果要合理化這些本來存在的現象,將經文實況化是個很不錯的方式。也或者,不要去面對這些衝突,讓聚會的時候保持聖潔,而將個人的生活認定為私領域,不去碰觸。簡單的說,就是我的生活是我的私事,信仰是教會的事情。如果聖經的內容對我生活的現狀有甚麼挑戰,那一定是我們對聖經的理解有問題。教會變得只談「彼此相愛」,卻不思考甚麼是上帝的法則。
(三)將文化傳統當成不可挑戰的規範
當然,也有人很認真思考甚麼是上帝法則的。這些人,整天思考著,我們怎麼「做」才會讓上帝滿意,才不會得罪上帝。這些人,有些人鑽研聖經,認真看待上帝在歷史中對以色列的提醒與警戒。有些人,雖然不怎麼瞭解聖經,卻對於歷代前人的規則條例,有很深的執著。上帝要以色列人怎麼做,這些人也要求,凡是願意認識上帝的人,也要這麼做。縱使從耶穌來的教導,已然挑戰了一些文化上的差異。這些人依然堅持自己的堅持。不論是飲食,儀文,只要與以色列人不同,就等同挑戰上帝。既然上帝不容挑戰,人們就該與以色列人一樣。或者說,既然上帝與以色列人立了約,想要得到上帝恩典的保守,人們也得進入這個守約的團體,方能得到祝福。至於進入守約團體的第一步,就是完全遵守守約團體的一切,包含習俗,文化與價值觀。
(四)對保羅動機的質疑
不過保羅是個認識上帝,並也學養豐富的人,聖經中,清楚地描繪出,保羅不是一個恪守死律法的人,他願意人們真實得到福音的好處,所以他盡心竭力,只願人人都認識這恩典的福音。也因此,保羅願意犧牲許多個人的權益,並且明白的分清楚,甚麼是上帝恩典的價值,甚麼是文化與傳統的要求。保羅的學識,使得眾人可以更真實明白的真理,但是保羅的用心,同時也面對了人們對他動機的質疑。這個世界哪有人會一心只為了別人的好處,人不為己,可不正是天誅地滅嗎?(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誰知是否六月芥菜假有心。)這些聲音一出來,保羅說甚麼都很難為自己的立場做很好的辯護。哥林多前後書,許多地方保羅都認真的為自己的身分、自己的動機辯護。不過從歷史看來,保羅的努力,其成效是非常有限的。
(五)屬靈與屬世二元論爭的衝突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把因為基督福音進入了流行靈肉二元論的希臘社會。人們開始討論起了靈性的神聖性,也否定了肉體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靈性的價值,人們追求靈性的突破,反而忽略了生命的真實處境。人們面臨苦難,只要忍耐到底,人們面對剝削,只能逆來順受。而靈性的提升,甚至挑戰了耶穌死而復活的真實性。一個有墮落身體的基督,真的能成為救贖者嗎?而基督既然以自己的死,代替我們的罪。被致死的肉體,怎麼需要復活?我們從經文看見保羅大聲疾呼的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可以知道。保羅所要面對的挑戰是多麼的大。
三、現在生活的處境
而我們看了聖經中,保羅所面對的困境,我們是否也來看看今日的我們,所要面對的,是甚麼樣的環境呢?
(一)後現代思潮的衝擊(甚麼是對,甚麼是錯)
我想「後現代」這個詞,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這是一個相對於「現代」這個詞的重要思想。相對於「現代」追求的效率,標準化,一致性等諸多特點;後現代講求主體性、解離、相對性與處境。也就是說,在「現代」化的世界裡,人們所追求的標準答案,在後現代的世界中,「標準」成了一個框架的符號。簡單的說,所謂的標準,就是意見強權者壓迫意見弱勢者。更簡單的說法是,誰有力量,誰就決定了詮釋這個世界權力。後現代挑戰主流意見的不合理,卻也同時挑戰了「真理」是否存在這樣一個重要的議題。過去我們都知道,上帝的話就是真理,而從後現代的觀點來看,縱使上帝的話是真理,但是誰來詮釋上帝的話呢?誰所說的真理才是真理呢?今日的基督徒,在決定認識耶穌基督的同時,馬上就被挑戰了,「耶穌基督是誰?」「聖經的真理是甚麼?」「為什麼信基督才能得永生」這諸多的議題。而且提出這些問題的人,不是非基督徒,反而常常是在教會中的基督徒們。
(二)政治與宗教的論爭
不過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也不過是諸多議題的一部分,而且爭論不超過一百年。倒是關於教會與政治是否應該脫鉤,這樣的問題,可能更是教會界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人都提醒傳道人,站在講台不要談政治。各人個人的立場,用上帝的話為自己的立場背書,怎麼樣都講不過去。這樣的提醒,非常務實也十分中肯。不過當面對了社會實況,這樣聲音的論爭,反而顯得困難劃分了起來。有傳道人堅持以人民的需要,被剝削的人民喉舌。譬如幾次的大型抗爭,總能看見教會界重要的人物站台。不過不同的聲音,不是不存在。有聲音提醒著「我們真的以為自己是公理正義嗎?豈不知,在混亂的政治氛圍中,我們只是被操弄的一份子。」教會關心社會,甚至表現出激進的立場,有人支持,也有人大力反對。支持的人相信,只有參與其中,才能帶來改變。反對的人相信,只有專注於屬靈的操練,才能帶來萬物的更新。有人堅持,信仰必須在政治參與中方能實現,有人則堅持,政治與宗教,從來都不應該扯上關係。
(三)信仰生活的世俗化(靈性vs肉體)
而剛剛的論爭,進到生活的層面,則更現實的問題便是信仰到底是甚麼?我們能聽到的見證,常常是生活困境得到解脫。也或許有人認為只講功利的上帝,實在太膚淺。這時候,有人強調必然作為的上帝,有人則期待追求靈性提升的信仰。教會界因為這兩種聲音,開發出了成功神學與靈性神學。而頗受批評的成功神學,其實還是挺吸引人的,畢竟教會人數增長比較快速的教會,常常是不斷強調上帝在實況中怎麼給予祝福的教會。而靈性神學在近幾年,也成為顯學,人們開始接觸心靈成長,強調屬靈生命的提升。這些的重點,常常不是聖經中上帝的心意是甚麼,而是在經驗法則中,我們怎麼經歷上帝的豐富。
(四)領袖信念與反權威的對峙
當然,教會人數增長一直是教會界不可避免的問題。這幾年有一個很重要的學術團隊對教會界的信仰狀況重新做了統計。結果顯示,雖然近幾年號稱台北的基督徒人數已經接近台北人口的10%,甚至超過。但是整體台灣的基督徒人口,依然保持在3%左右。而為了教會人口的增長,許多教會開始推動「領袖培養」系列的課程。不過相對於領袖系列講求順服權威,反權威的聲音自然也不會太少。所以教會界便上演了有人強調基督徒的順服,有人強調信仰的反思能力。這些聲音各自發展也沒甚麼問題,不過強調順服的教會開始批判起不順服的兄姊「驕傲」,而強調反思的教會開始批判起立場不同的兄姊「反智」無知。信仰的核心是甚麼好似已經不重要,堅持自己的理解,幾乎成為信仰的重頭戲。
(五)失去盼望
最後還有一群人相信上帝,但是不認為上帝對自己的生活將產生任何改變。「我相信上帝,我也能背誦使徒信經,聖經講的我都信。不過,人生還是得自己努力,自己不夠努力,上帝也不能幫助我們。」這樣子的論點,我們一定都不陌生。事實上,這群人對於上帝早就沒有任何盼望,除了信仰儀式,生命當中的一切只得自己面對。上帝是高高在上的神明,祂可能很忙,也或許因為祂的心意長闊高深而令人難以明白。總之,生命現狀,如果不是自己去面對,還能依靠誰呢?
四、聖經中的福音
今天的經文面對這一切,有一個清楚明白的答案。雖然司會念了哥林多後書的三章9~11節。如果可以,我鼓勵兄姊聚會還是有自己的聖經,可以一起來看整個哥林多後書第三章。
(一)基督是一切的重點
保羅說「我們因基督,所以在上帝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清楚的表達了,基督才是一切問題的開始,也是一切問題的重點。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兄姊,清楚的表明,眾人是甚麼?眾人是基督的信,藉著保羅所傳基督的福音所寫成的。既然是上帝的靈,將話寫在眾人的心版上,那麼我們要思考的就是耶穌基督今日在我們生命中所寫的是甚麼。當我們看聖經的時候,看見上帝從創世以來,在歷世歷代的作為,我們就要更明白,「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因為基督而存活的生命,整日思考的便是基督。
讓我用一個簡單的類比吧。現在許多人的生命「錢」才是一切思考的重點,所以讀書要讀會賺錢的科系;做事只要有錢,再辛苦也能撐得下去;為了賺錢,所以人們會想出許多做事情的方法,不論是效率與品質;為了錢可以犧牲生活品質,為了錢可以吃點苦,為了錢可以忍點氣。總之,因為「錢」是一切的標的,所以,當我們終日思想的都是「錢」,我們與人的歧異可以盡量降低,前提是要有錢賺。我們不花時間在無謂的探討,因為這樣會讓費時間賺錢,我們也不擔心,人們對我們的挑戰,只要沒有跟錢過不去,很多事情並不重要。
當然,我今天的重點不是「錢」,乃是耶穌。所以,讓我們繼續來看保羅怎麼藉由耶穌來面對當時排山倒樹而來的問題。
(二)生活中的實踐
保羅以摩西來表達,人們有面對不完肉體的罪。今日因為耶穌基督,人們不在罪中打轉。保羅不是說,我們不再犯罪,也不是說,我們一信基督,便有能力面對罪的綑綁。保羅清楚的表達「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也就是說,當我們把焦點放在耶穌身上,我們要面對的就不是罪的問題。想想看一個孩子做錯事情,他害怕面對父母,是因為什麼?當然是因為害怕錯誤所帶來父母的責罰。保羅清楚的表達,罪不是問題,沒有把眼睛面向基督才是問題。當我們相信,基督將帶領我們脫離罪的綑綁,我們就有信心,一步一步往前,不耽溺於對罪的恐懼,乃是相信基督必定帶領我們越來越好。上帝不是為了定罪才制定了諸多的規約,乃是因為希望我們經由明白的引導,可以擁有真實美好的生命。我們的心歸向主,我們不用找方設法的討上帝歡喜,乃是開放自己的生命,讓上帝的手親自帶領。
至於這個過程,帶領者是誰,根本不是問題。乃是帶領者,有沒有真實的將上帝的心意傳達出來。面對保羅當時的處境,保羅表達,「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上帝。」也就是說,我們何必探討,誰才是上帝的代言者?我們何不回到上帝話語本身來思考,這許多的教導豈不是從上帝而來的呢?保羅明白的挑戰當時的人,耶穌基督的言行,不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嗎?我們怎麼還拘泥於,誰來傳達上帝的話呢?上帝的話,上帝自己不能說嗎?既然上帝的話,上帝能說,我們這些傳達上帝話的人,只是在人們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的時候,成為上帝話語的傳遞者。為的當然不是主掌上帝話語的詮釋權,乃是願意眾人透過我們的傳遞,而看見,聽見,並願意轉向上帝。
而文化是問題嗎?自以為的觀念是重點嗎?各種不同的思辨會造成我們失去焦點嗎?保羅說「不會!」「若是定罪的職事有榮光,那稱義的職事榮光就越發大了。」保羅表達,如果我們以為過去這些言行準則對我們真的有幫助,那麼將我們帶到上帝面前耶穌基督的福音,不是有更大的能力嗎?
(三)愛的連結
保羅說「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不是更清楚的把耶穌基督的能力清楚的表明了嗎?當我們透過耶穌基督的福音,便能真實連結與上帝的恩典,那是從上帝而來愛的連結。因為我們靠著自己,無法真實地連結於上帝,上帝藉由耶穌基督的榮光,讓我們因為專注於耶穌,我們的生命也就有了耶穌的形象,那個從裡面改變的力量,真實地因為耶穌,而使我們與上帝連結的力量。我們說結婚的人有夫妻臉,與寵物相處很久有寵物臉。今日這裡說,我們因為接近耶穌基督而有耶穌臉。
五、生活中的福音
明白保羅的意思,看見耶穌基督福音的大能,面對今日世界的衝突,我們又當怎麼看呢?
(一)連結在基督的愛
耶穌基督是一切,就像過去許多人認為「錢」才是一切,這樣子的態度,我們能夠理解嗎?當我們以耶穌基督為我們人生終極的目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時間將花在認識耶穌;我們的生活會專注在耶穌基督的心意;我們的困境會因為耶穌基督而有轉機;我們的問題會因為耶穌基督而有新的可能。如果兄姊願意看見這新的生命型態,我們會發現,耶穌基督成為我們此生追求的最終目標。請注意,是「耶穌基督」本身成為我們的標的,不是「教會」。不是要大家每天來教會,不是要大家認真在教會服事,也不是要大家將奉獻當成自己信仰表現的方式。乃是將生命建立在認識、仰望、追求、見證耶穌基督上面。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如果我說,有個「認識如何賺錢、仰望錢所帶來的功效、追求賺錢至上的人生、見證錢的功效」的講座,請大家參加。大家能夠聽得懂。那麼希望「認識耶穌基督福音的大能、仰望耶穌基督所帶來的轉變、追求耶穌基督人生的一切,並見證耶穌基督的名」這樣的說法,能為大家所明白。
(二)生命有見證,卻不成為審判官
事實上當我們把焦點放在耶穌基督,我們會發現,我們將會追求耶穌基督對我們生命真實的改變。我們會因為真實的認識祂而充滿盼望,因為盼望而充滿喜樂。也因為這樣的喜樂,我們甚願我們所愛的人得著這樣的好處,更願意,不只是自己的好友,而是更多人能得著這樣的好處。有耶穌真好,不再是一個基督教的術語或標準答案,而是我們生命真實的體驗。與別人分享這樣的美好,將成為我們時時想要做的事情。
不知道各位兄姊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自己吃到了超級好吃的東西,或是自己看到一個超級漂亮美麗的景色,或是自己得到了極高的榮譽。那種從內心深處希望全世界知道的興奮。以現在網路術語來說,我們的分享,極期待有更多人來「按讚」。我們不會對於不按讚的人,不認同我們的人,想法與我們不同的人論爭。我們只是想要分享那樣的美好。因為我們真的覺得很好。我們不需要成為審判官,來批判別人跟我想的不一樣,我們只是想要分享,我們只是想要參予其中。我們願意更多人得著這福音的好處。我們相信,只有耶穌基督是一切的答案與標的。
(三)愛的連結
幾年前流行WWJD。許多年輕人都表達,做事情的時候,如果能夠思想,「如果是耶穌基督會怎麼想」來幫助自己更親近耶穌。這樣愛的連結,建立在對耶穌言行的更認識,這樣愛的連結,乃是因為知道,只有從耶穌的觀點來看世界,我們才有更大的視野。這不是一個限制,乃是一個更大的盼望。保羅說「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那是一種真實的自由與釋放。卻也是面對人生各種不同處境的一個真實的盼望。我們不再受限於信仰的規條,但是能看見上帝愛的指引。我們不再受限於生命的限制,反而真實的能經歷,上帝豐富的帶領。許多事情,不再只是到此為止,乃是可以看見,這每件事情,上帝為成就更大的事情所帶來的價值。
六、結論
我自己是受寫程式專業訓練的人,我想舉個例子來總結今天的分享。寫程式訓練的人,一開始接受訓練的時候,必定會接受許多專業的定義。譬如甚麼是陣列,甚麼是字元,一個記憶空間的分配是怎麼進行,一個資料的傳遞是怎麼轉變。而寫程式的訓練,最辛苦的部分是剛開始,老師都會清楚的表明各種程式撰寫方式的原則,有時候,甚至強烈的要求,必須在老師要求的限制中完成一個作業。縱使自己明明覺得有其他更好的做法,老師也不能接受。慢慢的,當自己在一套法則中,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系統,也發現老師要求的原則,原來還有許多自己因為對程式世界的無知而沒看見的好處。整個過程讓自己熟透了各種寫程式的方式,也慢慢的開始自己可以開始建構了一個更大的世界觀。接著,出了社會,無論面對不同的程式語言與系統,自己的摸索期變短了,很快的,甚至只要一本操作手冊,或是系統說明書,自己就能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專案。這樣的經驗,我相信用在體育技能,藝術,各種專業技能的學習,都必定有相同的過程。而當自己在某專業領域精進的時候,一定都有一個共識,許多初學時後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限制,乃是為了幫助我們看見這些限制所帶來的意義。不過也請別誤會,有些原則,還是有其必然意義的。
耶穌基督的福音,讓我們能夠與上帝真實的面對面。而面對面是真實的來到上帝面前,體察上帝的心意。面對面是決定與上帝同行,注目在上帝的引導。面對面是看見上帝國臨在的欣喜,而不再專注於自己的不完全。也只有我們真實能與上帝面對面,我們才能見證這福音的好處。不然,我們將會繼續揣測上帝,繼續隱藏罪惡,繼續渾渾噩噩,繼續失去盼望而已。或許有兄姊會問,那裏有耶穌基督的福音?可不就是在聖經、在我們的彼此相愛與每日的上帝對我們生活的帶領當中嗎?願我們兄姊,都能因為與上帝面對面,而經歷那真實的生命。

禱告
願上帝的保守,主耶穌的恩典與聖靈的感動與我們眾人相及同在,從現在直到永遠。阿們。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以受造界為念的門徒



講道內容
講題:以受造界為念的門徒
經文:羅馬書8:17-22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六月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六月的第一個主日,是總會所訂的環境主日。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環保的議題很多,在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影響,不管是食安問題、空氣PM2.5、水汙染、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衝突等。
在此之前,我們先看一本叫做「窗戶」的繪本,整本書中沒有文字,卻有很多線索。作者透過一戶人家的窗戶,畫出一個家庭和周圍環境變化的關係。人和環境間的關係,從自然到都市化,在開發後失去和大自然的連結,最後只能搬到新的地方重新開始。這真的是我們生活中無可避免的處境嗎?或對我們住在台灣的人來說,也不見得能搬到新的地方。
大家可曾想過,我們是一位基督徒的身分,和環保的關係究竟有多密切?我在準備今天的信息時曾花一些時間想過,作為一個牧師,需要對聖經有深度的認識,要認真面對自己內心的屬靈狀況,要在意和人之間的互動及關懷,要關心、拯救世人靈魂等重要的事情,但是否要對於大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投入心力和關切?這似乎沒有直接關係,好像不是必要的選項。究竟基督徒身分和環境保護的關聯強不強?我自己也反思,的確很少在主日講道中談到關於環境保護的主題。因此,今天的信息對大家和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提醒和挑戰,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今天要以羅馬書第8章17至22節這段經文,和大家分享「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的主題,首先從幾段聖經的解釋談起,讓我們從信仰觀念上做些釐清,再來看怎樣叫做「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最後,也要讓我們省思和行動時,有所依據。
二、從對幾段聖經解釋的探討來開始
在我們的信仰中,隱藏著對世界未來的看法,也跟我們看待世界的觀點有關。究竟這個世界只是我們的資源,還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從信仰來說,基督徒常說我們在世上只是客旅、寄居者,有一天要回去更美好的鄉園,地球只是暫住的棲身之地,而這真的是聖經所教導的嗎?將來有一天這世界所有都要毀滅,我們盼望另一個新天新地的到來,若是如此,那基督徒真的不必要太認真看待世界的環境惡化,因為這正顯明末日即將到來的信息。以下讓我們從幾段經文,一起來看聖經的教導。
1.馬太福音第24章1至35節
這段經文是耶穌在受難週時告訴門徒,之後將要發生的事情。其中包括了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攻打,聖殿被拆毀,以及主耶穌第二次再來時所要發生的事情。耶穌說在末日將看見到處有戰亂、飢荒、地震,有假先知出來迷惑人。第29節「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太陽要變黑,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
這些毀滅性的事件,太陽和月亮變為昏暗、星辰墜落和天體震動,看似整個天地宇宙都要毀滅。但這段經文是引自舊約以賽亞書第13章10至13節,以及以賽亞書第34章第4節,從前後文來看,都是指上帝要審判惡人,帶來審判的潔淨之火,為了要除去這些邪惡的人,之後便得到更新,這並不是指完全毀滅之火,來滅掉一切。因此我們從以賽亞書第34章的後半段,作者還提到這事之後還有貓頭鷹、烏鴉住在其中,將永遠得地為業,世世代代住在其間,顯然不是世界的完全毀滅,而是除去惡人的淨化和更新。
而馬太福音第24章第35節耶穌說「天地都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並非指天地真的將廢去,而是為著說明耶穌話語和話語的能力將永在,就算天地都要過去,我的話卻絕不廢掉。而且在這樣的對比語句中,要拿出來和上帝話語的永久性相比的,也是那個不那麼容易被毀滅的「天地」。
2.彼得後書第3章5至7節、10節、13節
這段彼得教導信徒關於主將再來的應許,第5至7節「從太古憑著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藉著水而成的地。藉著水,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而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上帝的話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在挪亞時代,上帝用水淹沒世界,消滅了當時的惡人。而在末日,上帝要用火來審判不敬虔的人,被火燒毀的是那些違背神、阻礙神公義統治的邪惡力量。同樣的,在第10至13節「那日,天必在轟然一聲中消失,天體都要被烈火融化,地和地上的萬物都要燒盡。既然這一切都要如此消失,你們處事為人必須聖潔敬虔,等候並催促上帝的日子來到。因為在那日,天要被火燒而消滅,天體都要被烈火熔化。但照他的應許,我們等候新天新地,其中有公義常住。」這第10節中的燒盡,更好的翻譯是「顯露」或「公開」。換言之,這節的翻譯可以理解為「在那日,天必轟然一聲地消失,所有旁門左道的勢力都將因烈火而除滅,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將顯露出來。」在第5至7節提到挪亞的毀滅,其實經過洪水並沒有徹底毀滅世界,而是洗淨大地,露出原本的面貌,使新的世界可以重新開始,將來也將透過火除盡世界的惡,而將世界「再次更新」。
3.啟示錄第6章12至14節、第21章1至5節、第22章1至5節
啟示錄中第6章12至14節:「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 。」這處和以賽亞書34所記載的類似,指的是除去邪惡的勢力。而啟示錄第21章1至5節,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和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看哪,上帝的帳篷在人間,要和他們同住。第五節,他說「看哪,我把一切都更新了。」是更新,而非全新,就如同被破壞的藝術品,除掉因邪惡和罪而腐化的部分,讓這一切都更新了。
在第22章1至2節進一步說明,從伊甸園到新耶路撒冷城的花園城市,兩者呈現細緻的對比。創世時裡面曾有伊甸園的樹,將來在新耶路撒冷中,將有每月結果的生命樹。在那裏耶穌也將成為生命活水,取代伊甸園的四條河流。在啟示錄中,呈現神、人、土地的和諧關係,上帝要親自住在我們中間。
雖然對於主再來的日子,我們從聖經中所得的啟示,相信是無法完全的表達,但是剛才所看的幾段經文,適切的解釋,也將幫助我們看見,基督徒面對世界的終結,並非是要搭著「屬靈的太空船」逃離這罪惡滿貫沒有救的舊世界,而是在耶穌再來時,當人類的罪惡被除滅時,這個世界將會更新,上帝將「要在此」和我們同住。也從這裡,我們要一起來看「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是什麼意思。
三、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
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為什麼以受造物為念?當我們從耶穌在世的吩咐,每一位跟隨主耶穌腳蹤行的門徒,都需去實踐耶穌吩咐的大使命和大誡命。除這兩個之外,還有一個在舊約,可以說是人類領受的第一個召命,就是具有神的形象的園丁。在創世記的經文(第1章26至28節、第2章15節),指出人類所領受的第一個召命,是有神的形象,歷代神學家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想要解釋神的形象是指什麼?例如是我們外表、自我意識、良心等。但聖經中具體的基礎寫在創世紀第1章26至28節,按著神的形象受造,為要成為受造萬物的照顧者,目的是去治理地球和其他受造物。
在創世紀第2章第15節,當亞當受派在伊甸園中,負責耕種和看守園子,園丁要使園子不致荒廢,使其茂盛。在馬太福音第25章14至30節,耶穌所說忠心管家的比喻中,要我們善盡各樣的恩賜,我們也將科學、工藝、藝術、商業等,都是讓人類能善盡好管家的恩賜。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是回應創世記最初,神創造人,以神形象的治理。
2.其次,耶穌吩咐我們的大使命(馬太福音第28章19至20節)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如果參照馬可福音第16章15節所寫的「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換言之,神給我們的大使命,不僅關乎人類,還包含整個受造界。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不是說要向動植物傳福音,而是耶穌基督福音的好消息,也將醫治、改變這個因汙染而被破壞的世界,當福音更新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不僅關注於內在的心靈,也會讓外在的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得以改變。以賽亞書第65章25節所描述的新天新地,描述人和動物之間的和平關係,「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這真是一幅美好的圖像。
3.在今天所讀這段羅馬書第8章17至22節的經文
保羅更如此具體地表達「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萬物正等待人類重新發現上帝賦予我們的角色,成為大地的管家和守護者。從聖經中我們看到,當初第一個亞當失敗了,人陷入罪中,受造界也因此受苦。但藉由第二個亞當耶穌基督,世界有了新的盼望,我們也受呼召,在這個破碎窮乏的世界中,要把神的好消息帶給整個受造界。
這也讓我想到幾年前的一部電影「阿凡達」當中所要表達的,在一個被貪婪的人類視為資源開發的世界中,人類看到的,和阿凡達星球中看見阿凡達星球人和自然間的關係是如此的不同。
四、結論
最後,我們也說一些行動的方向,雖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要和大家一起共同來學習。
1. 首先,在行動前先有觀念上的思辨和調整。有人曾說過這段話:「當基督徒認真對待地球,人們也會認真對待福音」。當我們真的更認清所相信福音的內涵,並真的去實踐的時候,會讓人認真的看待我們所信的福音。福音內涵的展現,人們會看見基督徒所說的,都是真實的—愛人、愛地球。
2.傳福音和拯救地球不是兩個對立的事,兩者都是救恩的好消息,也是受造界的好消息,透過對聖經的理解,會不會上帝所認為需要拯救的對象,會比我們所想的還要更為寬廣?或許在場的人可能會想,與其去關心動物,不是更該去關心窮苦的人嗎?然而,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正是世界上的窮人,因為他們的生存最直接依賴周圍的自然生態,關注弱勢和關注生態並非相排斥的兩種選項,彼此是相關聯的,都需要基督徒去參與。
3.感覺有關環保的問題實在太大,我們真能做出什麼改變嗎?
從本地開始,我們不孤單,我們不是單獨面對,但如果少了你,就很可惜。我們可以把大問題分解為許多細小的問題,每人每天都做一點點的改變,不要灰心,終究會看到成果的。但也不要變成另一種律法主義,用自己已經做到的標準去檢視別人,批評別人,就成為另一種自以為義,反而會讓人因此抗拒的。
【默想與行動】
1.透過主日信息,您認為基督徒的身分和環保的關係有多密切?
2.在本週找出一段時間,先讓自己在神所創造的美好大自然中享受讚嘆和安息,為自己禱告將如何回應本週信息。
3.找人一起討論,分享您們在目前日常生活中可開始的改變,您可願意用「以受造者為念的門徒」之角色,關注並投入環境保護?
先前介紹的那本繪本,作者後來出版續集,叫做「家園」。同樣是一扇家庭的窗,這次的主角換成小女生,我們來看後來發生什麼事?當有人開始在現在的都市環境中做些改變,漸漸地影響周圍的人,而產生正向的影響,最後不需要搬家,這樣的地方就成為永久的家園。
讓我們重新思考在這時代中成為先知、祭司、君王的基督徒角色,來回應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在人類未善盡管理角色的世界上,需要有先知角色的人,宣告讓人不舒服的真理。成為祭司,是帶領人來敬拜神,在現代可透過創意的方式,表達對上帝的敬拜,而這些創意,不管是藝術、戲劇、雕塑、音樂、舞蹈,很多都是神所創造的大自然裡學習的,值得我們繼續去探索。成為君王,讓我們學習「以受造者為念的門徒」,成為神的代表,以神的慈愛憐憫來管理這世界。你願意嗎?我們一起來禱告。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誰來小組?


講道內容
講題:誰來小組?
經文:路加福音5:17-26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一、引言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上週六我剛舉辦完訂婚禮拜,非常感謝大家的祝福,也很感謝許多人到場幫忙。雖然婚禮可以計畫,但結過婚的人都非常清楚,婚禮當天會有許多不可預期的狀況,還好有眾多弟兄姊妹幫忙,訂婚禮拜才能圓滿完成。
我們的人生也有許多無法預期的時刻,如同我的奶奶在幾個月前過世,在她身體狀況好時,全家人以為她可以撐住身體參加我的婚禮,然而掌權的畢竟是上帝,不是人,她還是在兩個多月前離世。
這段期間以來,我特別感受到生命中歡樂與哀傷的時刻是不斷交錯,體會到《羅馬書》中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因為歡樂的時刻身邊有人一起歡樂,會變得更加精采;哀傷的時刻身邊有人一起哀傷,就會比較容易度過悲傷歲月。
二、經文的開場白
就像今天讀的經文,這段經文不只出現在《路加福音》,也出現在《馬太福音》及《馬可福音》,這三卷福音書描述的細節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是在說,有幾個人陪伴一位癱瘓者尋找耶穌,並且一同經歷信仰旅程的故事。
當我們把鏡頭再聚焦一點在《路加福音》,我們看到,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耶穌正在教導人,原來是因為上帝的能力與耶穌同在,讓耶穌可以醫治病人,所以吸引了許多人來到祂的面前,不但耶穌所在的屋子裡擠滿了人,就連屋子外面的空地也沒有位置。這時候,發生一件吸引大家目光的事:有一群人用褥子抬著癱子進前來,雖然擁擠的群眾讓他們一時無法接近耶穌,但這並不攔阻他們往前的決心!
三、經文的分段
癱子軟弱無力地躺在褥子上,望著這群抬他的人,等候他們接下來的行動,這群抬癱子的人或許是急中生智,或許是因為他們給予彼此勇氣,又或許是要讓癱子接近耶穌的渴望已經強烈到一個地步,於是他們立刻發揮創意爬上屋頂、拆了屋頂的一部份,再把癱子從屋頂的縫縋下。這個冒險的行動並非魯莽,而是他們對將要發生的事帶有信心,總之,癱子真的來到耶穌的面前了。
其實不只癱子來到耶穌面前,這些抬癱子的人也一起來到耶穌的面前,經文說「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耶穌看到的不是一個特別勇敢、有信心的個人,他看到的是一組彼此扶持、互相給予力量的人,我們姑且稱這一組人為「癱子小組」,「癱子小組」包括了癱子以及抬癱子的人,想像一下,當抬癱子的人小心翼翼地將癱子從屋頂縋下,癱子可能被屋頂的碎屑弄得灰頭土臉,可能幫忙抬的人還狼狽地跌坐下來,也或許其中有人早先一步落到地板上把人群推開以方便接應,耶穌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畫面,祂看到了「癱子小組」這一組人的信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一種信任遊戲,是要閉上眼睛躺在你隊友的手中,如果你玩過的話可以回想看看:是躺下去的人比較需要信心,還是要接住人的人比較需要信心?我想,面對這樣一個冒險的行動雙方都很需要信心,「癱子小組」中的每一個人也是如此。
癱子需要信心!他這一生中或許嘗試過無數種治療方式但都無效,「再試一次」他這次也這麼對自己說,他躺在褥子上被人們抬著走一段路,再被人從屋頂上縋下,他需要信任抬他的人不會鬆手、不會因為手痠而失誤,他還要相信:這個將要見的耶穌有醫治的能力。
抬癱子的人需要信心!他們帶著癱子來到耶穌面前的過程或許經歷爭吵,像是:誰要走前面、誰要走後面、要放低一點、還是抬高一點、速度快一點、或慢一點、手痠了如何調整位置,途中感受到癱子越來越重、一不小心有人閃到腰了……等。好不容易走到耶穌所在的位置,才發現進不去,必須要馬上想出解決辦法或是放棄,所幸大夥立刻決定拆屋頂讓癱子可以接近耶穌,雖然以色列的屋頂主要是以樹枝、泥塊組成,重建不會太困難,但是他們仍不能預知屋主的反應:會不會被屋主罵、要不要賠償……等,這都是他們要冒的風險,但因為他們相信「最後的結果是值得的」,於是「癱子小組」願意付上代價來行動。
耶穌對於「癱子小組」的第一個回應或許會讓眾人感到疑惑,「癱子小組」是來尋求醫治,但耶穌卻沒有先回應癱子的癱瘓,而是說:「你的罪赦了。」其實,耶穌是行了件他們沒有尋求,但卻是比身體的醫治更為重要的事。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我沒有說這些人是癱子的「朋友」,因為在經文當中,的確沒有一個詞明顯地透露抬癱子的人與癱子之間的關係,他們是朋友?親戚?鄰居?還是完全不相干的人?他們之間相處融洽,還是有過節?無論如何,他們因為相信耶穌的能力而聚在一起。這聽起來有點像是教會的小組、團契,不論我們一開始是因為什麼目的來到教會,因為孤單、想找男女朋友、面對婚姻危機、課業需要指導、借教會場地、有法律的疑問、身體病痛……等,但最終都是因為上帝而繼續聚集,並且上帝看到的需要高過我們看到的需要,他給予我們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他不只要從我們看得見的痛苦釋放我們,他更要從我們生命的核心著手。
所以當耶穌說「你的罪赦了。」不是因為耶穌不看重癱子所在意的問題,只是他先處理癱子的核心問題,祂先赦免癱子的罪,然而最後,耶穌還是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癱子在意的事同樣得到回應,耶穌醫治癱子的癱瘓。
我們也看見「癱子小組」的附近有一組很突出的人物,他們是這段經文唯一發聲的人,當耶穌說:「你的罪赦了」,他們生氣地跳腳指責耶穌說了褻瀆上帝的話,他們是熟知宗教禮儀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尤其遵守與潔淨相關的規條,清楚劃分潔淨的人與不潔淨的人,這件事情是發生於耶穌在加利利傳道期間,但這些文士跟法利賽人除了來自加利利各鄉村,甚至還遠從猶太,以及耶路撒冷來到此地。不過,即使他們大老遠跑來與「癱子小組」同在一個空間,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加入「癱子小組」,他們是群觀望者,當「癱子小組」以信心的行動回應耶穌的救恩,他們卻還在心中議論,並以觀望的態度表達對上帝的不信,他們「看見」恩典時刻的發生,但卻沒有真正「經歷」。
當耶穌問他們:「或說『你的罪赦了』,或說『你起來行走』,哪一樣容易呢?」他們腦中正在搜尋律法的規定,他們想得沒錯,只有上帝可以赦罪,但他們卻沒有認出眼前的耶穌就是那位帶有赦罪權柄的人,可能因為耶穌不夠起眼,又跟這群不潔淨的人在一起,使得他們不屑一顧。
文士跟法利賽人認為耶路撒冷的聖殿才是赦罪的中心,可惜他們當中有人遠從聖城耶路撒冷來,但卻沒有意識到上帝已打破人對潔淨及敬拜的想法,也就是被社會遺棄的人、不潔淨的人也能夠被醫治、被赦罪,並成為敬拜群體中的一份子,敬拜的地方不是固定在耶路撒冷,敬拜的地方是在上帝的同在之處。他們不知道,其實他們自己也就是猶太律法中潔淨的人,可以與不潔淨的人一同領受福音,一同以信心回應上帝、敬拜上帝。
馬丁路德這位促成16世紀宗教改革的神學家,在臨終前的話是:「我們都是乞丐,這是千真萬確。」這位在聖經中讀出恩典,領悟到敗壞的人可以憑信心領受上帝憐憫的神學家,在一生盡頭的體會是「我們都是乞丐」。來到上帝面前,我們甚麼都沒有,只能領受。若是用今天這段經文來理解,馬丁路德所體會的是:「我們都是癱子」,我們只能靠著上帝的大能,憑信心帶著自己的軟弱來領受上帝的赦罪、醫治。當深刻體認到「我們都是癱子」,我們的重點不會定睛在思考「你的罪赦了」與「你起來行走」何者容易,而是會在內心留下喜悅、感激、讚美神的淚水,會認出耶穌是帶有權柄的赦罪者,並在祂的話語中得到醫治與釋放。
4月時,我去了一趟緬甸,也參與了當地華人教會主日禮拜的聚會,因為我有奉獻禱告的服侍,所以被安排坐在教堂的講台上,禮拜當中,外面突然下起暴雨,教會的其中一扇門因為禁不起突來的暴風雨而被吹壞,在講台上的我看見暴雨隨著掉下來的門一併灑進教堂,教堂中靠近門的弟兄姐妹趕緊去處理這扇門,禮拜完,雨也停了,但因為暴雨而來的積水,讓大家必須涉水離開教會,所幸大家已習慣雨季時的天氣,所以都穿拖鞋來做禮拜。看著有汙泥、腳印的教堂,我想到癱子被縋進屋子裡的畫面,屋子被弄壞、弄髒了,屋子內的人一陣忙亂。可能來自台灣都市的我不習慣這樣的髒亂,總覺得有些不自在,我在想,如果今天我淋濕了一身、滿腳是泥濘,我敢走進教會嗎?但我若不能接受自己髒亂地走進教會,是不是表示我也不能接受他人髒亂地走進教會?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說:「我寧可教會受傷、變髒,因為這代表了它真正走上街頭,而不是自我侷限,固守在自我的安全防護網內。」一個不怕受傷、髒亂的教會,才是她被呼召成為的樣子。我們都是癱子,也唯有當我們如同癱子,在上帝的愛中自我接納以及被人接納,我們也才能接納其他癱子,才知道怎麼當抬癱子的人。因為在不可預測的人生中,我們有時是幫助者、有時是被幫助者,有時我們兩者都是。
即便我們都是癱子,在上帝眼中,我們仍是有價值的人,在18節癱子剛出場時,《路加》不是直接稱他為癱子,原文說「有些人用褥子帶了一個『人』,他是軟弱無力的」,他是一個人,只是他身體比較虛弱;而在20節,耶穌對癱子的話「你的罪赦了。」原文是「人啊!你的罪被赦免了。」   耶穌看到的是「人」,是一個可以被赦罪、被醫治的人,而不是看到「癱子」這個標籤。
經文最後,癱子在聽到耶穌醫治的話語後,當著眾人的面立刻站起來,特別是在觀望、不信的法利賽人及文士面前起來,他拿著那條見證著他曾經癱瘓但今得醫治的褥子回家,並且歸榮耀與上帝。在屋子裡的人看見了,非常驚訝,原文生動地描述「驚訝抓住所有的人」,眾人歸榮耀給上帝,並且敬畏地說:「我們今日看見非常的事了。」眾人驚訝耶穌所成就的事,但不也同時是驚訝「癱子小組」所做的事!人總是會先顧到自己,同心合意地彼此相助、彼此相愛並非人之常情,但互助、互愛的神蹟就在一群相信上帝的人當中發生,「癱子小組」的冒險行動帶來美好的見證!
四、結論
    我們可以來想一想,在我們小組、團契生活中:
    1.當你與神的關係遇到阻礙時,能不能接受組員/契友陪伴你前進?
    2.當你看到組員/契友遇到困難,能不能會陪伴他前進,與他一同冒險?
    3.你與組員/契友的互動,能否讓人看見非常的事,並歸榮耀給上帝?
    4.現在的你,是癱子、抬癱子的人,還是法利賽人及文士?
    也許我們當中有人自覺在和平教會屬於主流之外的人,感到不被注意,然而耶穌多次讚賞的有信心的人,都是非主流的人,像是外邦人、不潔的人、殘疾者、撒馬利亞人……等,上帝要將邊緣人納進祂所建立的新群體中,而上帝是這個新群體的頭。這也是教會的小組、團契,與一般團體的不同之處,小組、團契不是只有癱子與抬癱子的人,而是上帝也在其中。耶穌在「癱子小組」行的神蹟表達了上帝從古時應許的救贖正在發生!神蹟還在每一次小組、團契的聚集中發生,顯現上帝救贖的應許持續實現。每一次小組、團契的聚會,都是讓眾人「看見非常的事」,並且歸榮耀與神的時刻。
    今日!是今日我們要看見非常的事!上帝仍要施行拯救!若你還沒有參加任何一個小組或團契,歡迎加入其中,成為癱子、也成為抬癱子的人!與其他的癱子、抬癱子的人一同親近那位帶有赦罪權柄的拯救者。耶穌對癱子說的話,也是對所有等候上帝救恩之人說的話:「你的罪赦了!」、「起來行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