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家庭與信仰

講道內容
講題:家庭與信仰
經文:以斯帖記四章12-14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一、引言:夫婦團契主日

弟兄姐妹,大家平安!
我們都知道,每一對男女朋友成為夫婦之前,他們必須去作一件事情──結婚。在結婚儀式的最後,牧師會宣佈,說:「某某人與某某人已經成為一對夫婦。」牧師曾聽過一則趣談,有一天,一對夫妻聊天時,先生對太太說:「上帝為什麼把女人造得這麼美麗,但是卻這麼愚蠢?」  這位太太就回答說:「我知道,因為上帝若不把女人造得這麼美麗,你根本不會娶我。若不把我造得這麼愚蠢,我才不會嫁你。」這樣看來,牧師雖不美麗,但好像也並不愚蠢。所以,牧師也希望這一輩子能夠愚蠢一次啦!

二、家庭與信仰

1.家庭

有人戲說:「可能要把這兩個人打得暈頭轉向,他們才有可能決定要結婚。」於是有人就好奇,為什麼成年人會有想要結婚的動機,這個動機是什麼?有一位德國的社會學家分析、歸納出三個動機。  第一個動機是因為經濟,第二個動機是兒女,第三個動機是感情。他又作了一些研究,他說:「上古時期,為了經濟結婚的情況多,所以經濟排第一;第二才是兒女;第三是愛情。但是到了中古時期呢!兒女變成是第一,經濟變成是第二,愛情還是第三。而在現代的社會裡面呢?愛情已經是第一,兒女是第二,經濟是第三。」確實,這位社會學者他道出了現在年輕人結婚的思維邏輯──可以不要有孩子,對方經濟狀況也不怎麼考慮,因為各自都有經濟的能力,決定一切的動機就是愛情至上。牧師最近正在輔導一位姐妹,她正是典型地因愛情至上而結婚的人。她與男方認識差不多幾個月,就決定結婚,而且是男方家人不怎麼滿意,也不同意的情況下。當時他們為了向媽媽證明他們的愛情有多偉大,男方就對女方說:「我們結婚吧!向我的媽媽證明我們的愛情是多麼偉大。」所以他們真的結婚了,但是很不幸。既然她會找我輔導,當然就是發生問題了。結婚還不到一年,他們彼此間開始有口角,甚至發生暴力,就連家長都加入暴力的行列。最後,當然是這個媳婦被趕出家門。這個婚姻才一年左右,這個姐妹哭著告訴我說:「為什麼?為什麼?一年前,跟我在一起的這個男人,現在是我的丈夫,他不是告訴我海枯石爛嗎?他不是告訴我,我們倆到我媽媽的面前證明我們愛情的偉大嗎?為什麼短短的一年,他整個人都變了?」這就是一個只考慮愛情,不關心其他事的婚姻。牧師想,這位姐妹若早知道她的婚姻會落到這樣田地,她應該不會答應吧!每一對男女朋友,在他們相愛時,一定想著、希望著,共同建造一個美滿婚姻的家庭,不是嗎?但是為什麼兩個人愛得死去活來,最後開始傷害對方,變成家庭的傷害呢?應該是幸福美滿的家,為什麼變成傷害對方的地方呢?我想當然有很多的因素。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因素;各自成長的家庭的因素;個性的因素;環境的因素,很多很多的因素,以致造成這個家庭傷害。這是一般人可以看到的家庭問題。

2.信仰

然而,今天牧師特別要跟大家一起來分享,我們除了有一般家庭問題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影響我們家庭、婚姻的因素,那是什麼?信仰。對一個基督徒而言,那個影響我們的婚姻、家庭幸不幸福重要因素,不就是我們的信仰嗎?但是信仰在你的婚姻裡面,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幫助你,讓你成為幸福的源頭,還是絆倒你婚姻的來源呢?若你覺得信仰對婚姻、家庭不重要,何不乾脆把它拿掉!讓信仰在我們的家庭中不存在!也許還會減少一些夫妻、孩子間的問題及衝突。但,若是重要!到底有多重要?信仰對你的婚姻、家庭而言,它的響力有多比例呢?

什麼是信仰?有人說信仰就是對某種理論,或是學說,或是主義的相信,或是對神、對物的崇信。而且把它奉為個人行為的準則和生活的指南,並根據所相信的作什麼事情,或是不作什麼事情。信仰也可以說是人對於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作出一種選擇或是持有。因此自古以來,人們追求著五花八門信仰的對象,並且透過宗教儀式把呈現人的崇敬。譬如信仰上帝,信仰宇宙,信仰神仙,信仰大自然、太陽、月亮、星星、風、河川……等等。這些都顯現自古以來,人就是會在萬物中尋找信仰的對象。並且用不同的宗教的禮儀,表示他對所信的對象的崇拜。說到這,反觀我們今天在這裡作禮拜,也是我們的一個選擇,顯現我們是一群同樣信仰的團體,我們用同一種儀式,表明我們對所選擇信仰的對象的敬拜。

剛才司會帶我們大家一起來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信仰告白裡面,正是我們信仰的內容,不是嗎?我信獨一的真神,祂是施行審判與拯救的。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祂要再來。我信聖經,並以它所記載的作我生活的準則。我還相信,透過虔誠、仁愛,和獻身的生活來榮耀上帝。這就是我們剛才唸的信仰告白,不是嗎?我們需誠實地檢視自己,聖經真的是我們生活的準則嗎?我們的家庭生活信仰真的有關係嗎?今天牧師要用三個聖經裡面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信仰在他們的家庭中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而我們又可以在他們的故事中學習到怎麼樣的功課!

三、聖經中的家庭

1.亞當與夏娃

亞當與夏娃這個家庭可以讓我們學到怎樣的功課呢?聖經裡記載說著他們住在伊甸園裡,且上帝與他們同在,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你看亞當,沒有丈母娘的問題!而夏娃,也沒有婆媳問題啊!所以,這對夫妻應該不會有什麼家庭問題吧!但是,事實卻非如此。聖經告訴我們,當他們違背上帝的命令之後,上帝呼喚他們,亞當回答上帝說:「你給我作伴侶的那個女人,給我吃那果子,我就吃了。」我們仔細來看亞當的回答,他說什麼?他說:「我今天會吃,豈不是因為你給我的那個女人嗎?是她給我的啊!是你造她的啊!所以是你造成的啊!不是嗎?」在聖經的這句話裡面,我們看到罪進入人的世界之後,人就開始怪罪別人。亞當對上帝說:「是你!是你造的那個女人給我吃的。是你害我的,是你!」在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婚姻當中,是否也常出現「都是你」這句話?再看以色列的歷史,我們也會聽到「都是你」這句指控的話。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來到紅海邊,後面有埃及的追兵,以色列的百姓馬上變臉,對摩西說:「難道我們在埃及沒有做墳墓的地方嗎?為什麼把我們帶到這裡來送死呢?你把我們領出埃及,你看,你做了什麼事情,你…你…你。」這些以色列的百姓,不斷地指責、埋怨摩西說:「都是你…,都是你…。」

推諉責任、責怪他人好像是人的本性,當有人問:「事情怎麼會這樣呢?」一般人的回應常是找一百個理由來說:「因為……因為……因為……是這樣。」曾一位父親,在下班後要去學校接孩子。他到學校時已遲到二十分鐘。於是,一接到孩子上車後,就對兒子說:「今天運氣實在不是很好,交通很亂,很多車,而且一直遇到紅燈,天氣又不好,……。」一直說明就是因為這樣,他才遲到二十分鐘。「因為……,因為……,因為……。」此時,兒子忽然對爸爸說:「爸爸,你不是告訴我,若是做錯了什麼事情,要道歉,不要怪罪,不要埋怨都是誰。」這位父親馬上知道自己的身教不對,於是向孩子道歉,說:「其實今天是爸爸從公司出來時,沒有算好時間,所以遲到了二十分鐘,很抱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像遇到事情時,我們都會先找一大堆理由來說:「因為……,因為……,因為……。」我們真的時常落入這個埋怨的陷阱裡。

但是回到聖經來看,其實上帝不喜歡我們埋怨。當摩西帶以色列百姓前往迦南地時,只差一步就可以進迦南了。當時他們派了十二個探子去勘查,結果只有兩個說:「沒問題,我們要有信心進去。」其他十個都說:「不行,那邊的人這麼巨大。」接著他們又開始指著摩西說:「都是你,都是你……。」甚至要拿石頭打死那兩個說可以去的探子。結果就因為他們的埋怨,導致四十年的曠野漂流。所以雅各書告訴我們:「弟兄姐妹們,不要互相埋怨,免得上帝審判你們。」

接著,我們看夏娃面對的問題又是什麼?她會吃那個果子,照聖經來看,應該說是被蛇慫恿、引誘的吧!蛇不是一直對她說:「看啊!看啊!很好吃,不錯唷!不會啦!吃了不會怎麼樣啦!看啊!你看,多美啊! 吃了不會怎麼樣。」結果她就吃了。

聖經裡有許多面對引誘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約瑟與他主人波提乏的妻子。聖經描述說:「她天天用話勾引約瑟。」所以,這樣的引誘是天天在約瑟的面前,但是約瑟卻勝過引誘,因為上帝與約瑟同在。另一個是受引誘離棄上帝的──所羅門王。聖經記載他娶了七百個公主,還有三百嬪妃,而這些人引誘他去拜別的神。所以,一個人若是與上帝同行,即使天天用話語引誘,他仍能夠勝過。反之,如果離棄上帝,即使智慧充滿如所羅門王,也會受引誘去拜別的神。約翰壹書第三章說:「不要被人引誘,行義的人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

2.亞哈隨魯與以斯帖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波斯的皇宮裡。當時,亞哈隨魯王,召見王后瓦實提被拒絕,而廢了她,以致以斯帖有機會成為王后。不久後,王立哈曼為相,所有大臣、官員都要向哈曼跪拜,獨獨一個叫末底改的人不拜。為此,哈曼非常不高興,便向王挑撥說以色列民族不遵重王權,將成為叛亂的根源,應當將之滅絕,國家才能安定,還可奪得他們的財富。王心大悅,就將此事交由哈曼全權處理,所得的財富,還可由哈曼獨得,且立即將此事通告全國。末底改得知後,便撕裂衣服,披上麻衣,禁食哀哭。此事傳到王宮,王后以斯帖知情後,立刻派人送衣服給末底改。但末底改卻回答:「不是這樣的。」

末底改期待以斯帖去見王,為自己的民族求得一個存活的機會。然而,以斯帖告訴末底改說:「現在王宮裡不論是誰,沒有王的召見就去覲見王的,就會被處死。除非王向那人伸出金杖。而且王已經一個月沒有召見我了,我怎能去覲見呢?」末底改對以斯帖說:「你不要幻想,以為你在王宮就比其他猶太人安全,你在這個時刻不說話,猶太人自會從別處得拯救,而你和你的家族都將要滅亡。誰知,也許你被安排做王后,正是為了這個時刻。」接著以斯帖就告訴末底改:「請你召聚書珊所有的猶太人為我禁食禱告三天,我與我的宮女也要如此,接著我就去見王。雖然知道這是違法,但是我還是要去。若是一死我也情願。」接著我們都知道以斯帖的結局,當然是很圓滿,王接見了以斯帖。但是我們從以斯帖幾次與末底改的傳話中,可以看出遇到這樣事,她心裡是很害怕的。所以末底改告訴她:「這件事是有關生命,有關整個猶大族族群存亡的,不是衣服的問題。」時,以斯帖回應說:「但是,王若不見我,我不敢去啊!會被處死啊!何況王已經一個月沒有召見我。」接著,末底改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才恍然大悟,開始禁食禱告三天三夜。

我們從這個故事可以學到什麼?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極大的困難時。會很擔心、很害怕,甚至我們遇到的困難,是大於我們的能力所能解決,就像以斯帖。而她最後決定回到神的面前,她用禱告禁食等候神,神也用祂的方法來處理,親自動祂讓王睡不著,以致王想起末底改曾經救過他的命,當時並未賞賜他,所以此時他想要犒賞末底改,賜給他極大的榮華,使得整件事情大翻轉。所以,在坐的弟兄姐妹,你們若有睡不著的,神要用你。你曾想過嗎?連「睡不著」這種事,神都可以使用?神自己成就大事。因此我相信,不論我們遇到大小的事情,你若願意帶到神的面前,相信祂。你會從害怕當中得著能力,就像以斯帖禱告之後,很坦然地交託。她說:「死就死吧!」詩人曾告訴我們說:「要把你自己交託給上帝,信靠祂,祂會幫助你。」在箴言也提到說,「把你籌畫的事交託給上帝,祂必要成就。」
還有一點值得學習的,就是以斯帖將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讓神使用。末底改說:「你被安排作王后,不正是為了這個時刻。」神安排你在家庭作丈夫的角色,作妻子的角色,當你的家庭有困難時,你會選擇將困難帶到神的面前,尋求祂用祂的方法來為你解決嗎?就像以斯帖一樣。因為她的交託,以致成為她族人的祝福。神可以使你在家庭中的角色,使祝福臨到你家。

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認為你的力量很小,不像以斯帖是一個王后。聖經不也告訴我們一個小小的孩子戰勝了大大的巨人的故事,這個人是誰,就是大衛王。當撒母耳膏大衛時,聖經說:「上主的靈從那天起,就與他同在。」上主的靈與他同在,所以大衛可以迎戰歌利亞這個巨人,只用一個小小的石頭,就擊敗他。大衛對歌利亞說:「我打你,是奉上主萬軍統帥之名。」再一次,聖經告訴我們,即使見極大的困難,我們仍可以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來得勝。詩人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是,我們卻是靠我們的上主,我們的上帝。」
在婚姻關係,家庭關係中,沒有信仰的人,他們可能信靠自己的權力、金錢、名聲、知識。但對基督徒而言,遇到困難時,最大的倚靠就是主上帝。不要忘記,我們的神是連你睡不著,都可以用來成就祂的大事。

3.約瑟與馬利亞

最後,我們要從約瑟與馬利亞的家庭來學習。當耶穌出來傳道後,拿撒勒有人說:「這個人不是木匠的孩子嗎?他的媽媽不是馬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可見,耶穌在拿撒勒被人厭棄。根據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的記載,我們知道約瑟與馬利亞除了耶穌這個孩子之外,還有四個弟弟。但在這個家庭裡面,也有不認同他所作的事情的人。所以,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出來傳道、醫治病人,揀選了十二個使徒之後,「耶穌回到家,一大群人又聚集過來,家裡的人就出來要阻止他。」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給五千人吃飽,又在水面上行走。但是在第七章說:「連他的兄弟也還沒有信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在他的家庭裡,並不是完全得到支持跟相信。你想,你所做的事連你的家人不相信,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難過?別人不相信就算了,連自己的家人也不支持,不相信。耶穌的孤單可想而知。

再說,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耶穌傳道三年多之後,這個母親面對一個更大的打擊,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聖經說:「他的母親馬利亞及一些婦女在現場。」這個場景你可以想像嗎?你的孩子被掛在十字架上,受苦、死亡,白髮人送黑髮人,有人說這是人間最大的痛。馬利亞──耶穌的母親,她在現場。十字架下面,各各他的現場,一顆破碎的心在那裡,馬利亞遭受喪子之痛。在我們的弟兄姐妹當中,也有人遭受這樣的痛,心破碎之痛。每當面對這樣的家庭,牧師真的是無言以對。當他們問牧師說:「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家呢?」牧師真的沒有答案。但是牧師相信,這時候,信仰就是我們最大的依靠跟安慰,不是嗎?

我們都相信我們所敬拜的對象,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主耶穌,我們的保惠師。祂愛我們,他是我們的避難所。因此,面對這樣的家庭,牧師雖然沒有答案。但是,牧師要問其他的人,我們可以為這個家庭做什麼?在聖經裡面,我們看到那個心破碎的母親,被一個耶穌所衷愛的門徒,接到他自己的家裡住。接,接待,接待一個破碎的心,我想,這正是我們的信仰所教導.我們所當行的事,不是嗎?主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命令,就是彼此相愛,去愛,去接待那最微小的一個。主耶穌曾說:「我鄭重的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差來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牧師在教會裡面,看到許許多多見證。弟兄姐妹,你的家曾經接待過最微小的肢體嗎?

四、結論

今年牧師很高興,就是我們夫婦團契在上個月,開始認養那些從外地來到台北就學的學青,希望成為這些學青的祝福。在二十年前,牧師在台北工作,當時也住和平的宿舍,受過當時許許多多和平的家庭的照顧、接待。所以我想,若我們能夠從自己的家庭做起,接待那個最微小的,有一天我們將可以看到,和平教會成為萬民的祝福。

今天是牧師在和平主日講道最後一次,因此我也要透過夫婦團契的主日信息,與大家來共勉,也藉著這個機會謝謝大家,這些年來對牧師的疼愛、支持,願神祝福大家。

禱告

主耶穌我們再一次來到你的面前,因著你的愛,你讓我們學習我們怎麼樣開放我們自己。你在聖經中留下許許多多的家庭,讓我們知道,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怎麼樣倚靠你,並用禱告經歷主你自己的大能,讓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學習的榜樣。願主你自己,時常在我們當中,讓我們的家庭、夫婦能夠成為流通你祝福的管道。讓和平教會有一天真的能夠成為萬民的祝福。謝謝您孩子們感恩禱告,奉靠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你的信,救了你!

講道內容
講題:你的信救了你
經文:路加福音十七章11-19節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廿三日

一同低頭禱告
親愛的阿爸天父,我們知道話是從你而出,願你保守所說的、聽的都真實認識你的話,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關於「感恩」,讓我想起一件事情,我想訓練我的孩子飯前禱告,這是一個很難訓練的習慣。基本上,在學校裡飯前大家都不禱告,要讓孩子養成飯前禱告的習慣,並不容易。小時候,我偶爾會忘記禱告,當被提醒的時會緊張的補禱告,這些困擾,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好像是不存在的。事實上,現在教會的孩子,很少會為了吃飯有沒有禱告而在意。  這十幾年來,我在教會服事青少年,發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教會的孩子習慣大人們禱告完後,一起說「阿們」。甚至有教會的社青,謝飯禱告是唱謝飯歌。我發現,信仰中有許多動作對孩子來說已經成為儀式,有人要求的時候就做,沒人注意的情況之下,沒有做也沒關係。基本上,飯還是要吃,日子還是要過。

一、經文中的世界告訴我們甚麼?

上述這段話,與今天要分享的經文有什麼關係?經文表示,耶穌進到一個村子,有十個痳瘋病人來見耶穌,這十個人當中有一人是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人。嚴格來說,以血統而論,撒馬利亞人有北國以色列人留下來的血統,但因為歷史的歧別,在撒馬利亞區域的人們並非保有純種的猶太血統,因此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之間有緊張的張力。  如果,只是單純的外族人,不管是信仰、文化都有極大的歧異,但對猶太人而言,那就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在撒馬利亞人中有一部分的人,是以五經做為他們正典的著作,但對猶太人來說,他們看起來相信的是同一位上帝,卻對上帝的理解是十分的不同。

由歷史的記錄中,主後30至50年間,造成歧異的宗教沙漠世界死了不少人。從這些就可以知道,這十個人因為一起被人們遺棄了,反而成為一個群落,一起行動,彼此成為取暖的團體,也一起尋找出路。接著,聖經的描述,耶穌並沒有以特殊的動作來做醫治,耶穌要這些人憑著信心接受祭司的檢查。這些人在過程中經歷什麼?沒有辦法清楚、簡單地描述,不過可以確定的,他們還沒有到達祭司面前,他們的身體就已經潔淨了。

從經文的描述看見,九個猶太人都忘記回去跟耶穌表達感謝,卻有一位非純種猶太人卻回到耶穌面前,甚至耶穌已經明確的表示他是一個外族人。這個人不但回到耶穌面前,歸榮耀給上帝,並俯伏在耶穌的腳前感謝他。最後回到耶穌面前的這個人,沒有辦法瞭解他是不是再一次被這九個猶太人遺棄,但這九個猶太人沒有回到耶穌的面前是很明顯的事實。
我在做青少年工作的時候,注意到一個現象,當信仰的真理以各種方式碰觸那些從來都不認識上帝的孩子時,他們對上帝的話是十分渴求的,他們對於能夠來到教會的團契是十分珍惜的。但是,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卻常常沒有感覺地讀著聖經、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當經文提到,那撒馬利亞人大聲感謝上帝的時候,我突然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我們這群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們,是否正像那群蒙受上帝恩典卻毫無感覺的人一般?

二、誰是真正認識上帝的人

你知道你呼吸的空氣嗎?你多久沒有注意到你必須呼吸才能活著?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我們卻常常沒有意識,我們對孩子的關愛,幾乎讓我們的孩子忘記上帝的恩典。

耶穌說:「再也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給上帝了嗎?」好扎心的一句話,我們以為那是耶穌對猶太人說的,他不也是對著我們說的?看著這段經文,不禁深深感受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不足,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懂得感謝上帝的人呢?這段經文這麼強烈地提醒我們,教會中的孩子總是很容易失去對上帝恩典的感恩。耶穌對著撒馬利亞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你的信救了你了」,耶穌在說什麼?這不是「感恩」的主題嗎?怎麼耶穌談起了「相信」這個主題呢?是說其他九個人沒有回來,就是不相信耶穌了嗎?好像不是,因為他們都去給祭司檢查過身體了,那麼這些人沒有回來應該是跟不知道感恩有關吧?耶穌卻說「你的信救了你了。」到底耶穌在說什麼?

三、真實的信帶出正確的態度

重新再看這段經文,耶穌對著九個猶太人和一個撒馬利亞人所組成的團體,下達同一個命令,這些人看起來都得到潔淨了,接著一個撒馬利亞人回來感謝耶穌,九個猶太人明顯缺席了,耶穌要這撒馬利亞人可以回家,並且耶穌表達因為這個人的信心得到拯救。請注意,耶穌這個時候還沒有死、還沒有釘十字架,還沒有「耶穌寶血洗淨我們的罪」這樣的概念,耶穌卻對一個撒馬利亞人說「你得救了,因著你的信心。」這九節經文,不論怎麼看,都很難理解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耶穌會提到「拯救」,或許這個時候,試著讓我們從前後段經文的脈絡來尋找線索。

突然發現,原來感恩不是信仰的核心精神,感恩不是耶穌想要表達的主題,感恩不是一個議題。路加福音的作者,在這裡想要表達的什麼才是真正的信。路加福音第17章,耶穌正好面對完門徒,門徒希望耶穌能夠加添他們信心,耶穌給他們的教導,並沒有要加給他們什麼,耶穌告訴他們信心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耶穌表達,因著信心工作完成了,都是必然的,並且我們只是接受任務的工作者,我們受命於我們的上帝,並且在上帝帶領之下,完成工作只是必然的。「使徒對主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主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僕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還謝謝他嗎?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路17:5-10)。

有一個比喻,有一個老師叫他的學生去打掃教室,學生發現他需要抹布、掃把、垃圾袋,他很自然地跑去跟老師說:「老師,我需要抹布、掃把、垃圾袋。」接著老師就把抹布、掃把、垃圾袋拿給學生,讓學生完成所有的打掃工作。請問我們會認為學生對老師很有信心嗎?當然不是,因為這是老師要學生去做的,所以學生完成老師所吩咐的事情,並在過程中表達自己的不足,這不需要對老師是否回應他的需求需要信心,而是需要真實的認識這個老師,清楚明白的知道發號司令的是誰。是的,發號司令的是誰,這是生命當中一個很大的議題,當我們以為自己生命的主宰是自己,那麼我們當然很害怕,我們想要控制的上帝,不願意聽我們的要求。不過,如果帶領我們往前走的是上帝自己,那麼我們只要行出他對我們的帶領,根本不用擔心上帝不願意回應我們的需求。

四、上帝對上帝國的期待

經文後面那一段經文,「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他又對門徒說:『日子將到,你們巴不得看見人子的一個日子,卻不得看見。』」(路17:20-22)這裡的主題明顯地在談上帝國,就上帝國的部份,耶穌明白的表示,那不是一個虛幻的地方,耶穌說那個地方就在你們心裡。可能有人會問,在心裡還不夠虛幻嗎?當然不。想想看,如果我們在體育場禮拜、在山上禮拜、在某某廣場禮拜,請問我們在的地方是什麼地方?這地方就是敬拜上帝的地方,就是教會。這樣耶穌的問答虛幻嗎?當然不會。耶穌說,上帝國就在這裡。我們再進一步查考路加福音的原文會發現,路加福音裡面耶穌說,上帝國就在你們中間。不要問,上帝國在哪裡,因為上帝國就在你們中間。許多人非常期盼天上的上帝國,怎麼上帝跑到我們中間了?對於每天面對生活喘不過氣的人來說,上帝國怎麼可以在我們中間?過去常常聽到有人說,這個世道太亂了,真希望上帝趕快來,上帝國不可以在我們中間,不然我們會失去盼望。如是你真的是這樣想,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我們都會念甚至都會背主禱文,還記得「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很容易期盼那個屬天的國度,而忘記了地上的上帝國。我要特別澄清,我沒有說對天國的盼望是錯的,因為耶穌自己在約翰福音第14章第2節明白的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所以,對於天國的盼望,絕對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們對上帝國的臨在,若失去了盼望,那就真的很可惜。耶穌在門徒要求加添信心的時候,說:「信心就是照著主人的要求去做事情。」在法利賽人問上帝國幾時來到的時候,回答:「上帝國就在我們中間。」

耶穌對一個長大痲瘋,並經歷耶穌醫治的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救了你」,這是什麼意思?面對信心的議題,我們看見耶穌要人們知道,上帝國裡面到底是那些人?上帝國裡面到底是由那群人所組織的?這樣,我們會不會清楚的發現,原來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對這撒馬利亞人而言,是對上帝本質真實的認識給予一個極大回應。重新詮釋耶穌的話,耶穌說:「雖然猶太人看你為外族人,但是因為你對上帝真實的認知,現在你就在上帝國中,同享上帝的恩典。」同享上帝國的恩典是猶太人一輩子心中所要追尋的目標。路加福音第14章15節記載一段話,同席的有一個人聽見耶穌所說的話,就對耶穌說:「在上帝國裡面吃飯的人,有福了。」上帝國的臨在,不只是對天國的盼望,對我們來說,更是真切的生命經歷。只是可能有人會疑惑,因為許多人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感受到上帝國,許多人的生命依然痛苦,要不對永生的的盼望、天國的期待,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要怎麼走下去。還是,耶穌講的是一個理想的國度?

五、上帝國今日是否臨在

耶穌是在描述一個理想的國度嗎?這個國度根本不存在嗎?我常常跟年輕人分享,考國文、考英文、考聯考要讀書,但面對愛情的議題卻不願學習,面對引導我們一生的道路,上帝的話沒有時間去理解。這樣,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無情的考驗,想要通過考試,會不會想的太過單純了。以為不用準備,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上帝國;以為只要心中有上帝,上帝對我們的帶領就會透過神奇的神祕經驗臨到我們;以為我們偶爾聽聽講道就能明白上帝的話,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認識上帝,認識掌有生命主權的主人,上帝。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認識上帝、認識上帝的話,因為生命的準則都在聖經裡。雖然生活忙碌,但是可以讓我們真實地安身立命的東西,就在聖經,上帝的話裡面。耶穌對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救了你」,當我們真實的認識上帝,真實的活在上帝的話裡面,在上帝的帶領裡,很容易從錯誤的事件中走出來,踏上一條別人看起來奇怪卻從容不迫的道路。

馬可福音第4章第20 節:「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雅各書第1章第22 節,:「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這裡都告訴我們,聽見了、看見了,就要行出來,因為只有我們所行的才是真的明白。撒馬利亞人聽見耶穌的話而去受檢查,因為明白耶穌所傳的,正是至高上帝的福音,並將榮耀歸給上帝,真實地蒙到救恩,當知道、明白就去行的必然能得以見到上帝國。

六、信仰的國度不只是個人,乃是建立在一個生命的群體

我們知道福音的好處,也參與上帝國的建立,但是我們的子女呢?那些從小出生就認識上帝的猶太人,九個人沒有一個回到耶穌面前把榮耀歸給上帝,耶穌所傳揚的上帝,是不是讓我們的子女錯解了所應該認識的耶穌?或許常常讓子女以為,耶穌只是那個沒有飯給我們飯吃、生病得到醫治、找不到停車位給停車位的上帝,我沒有說我們做這樣的禱告跟祈求是錯的,只是我們是不是不小心讓我們的子女以為,我們的上帝只有這點能耐?我們是不是無法讓我們的子女明白,耶穌是那個創造天地的上帝,耶穌是帶來上帝真理的人子,耶穌是我們唯一可以透過他才得以認識上帝的路。若沒有真實的認識上帝,沒有真實的建立孩子與上帝的關係,怎麼會以為孩子長大就會自然的認識上帝,並且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他?既然,連誰是我們生命的主都不知道,怎麼可能還會知道什麼是信心,什麼是上帝國呢?既然,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可能還會歸榮耀給上帝。

可能有人不認同,因為教會有主日學、少契、少年主日學、青年團契,這些教會的團體,不就是為了讓我們孩子更認識上帝嗎?難不成這些團體,都無法發揮有效的功能?當然不是,因為這些團體只是建立上帝信仰的一個平台,讓孩子知道這位上帝、明白這位上帝,並體驗這位上帝。但是我們的孩子想要真實的認識上帝,除了我們自己必須先經歷過恩典,接著就是帶領我們的孩子來經歷這個恩典,讓孩子透過我們來認識上帝。這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實的,畢竟我們看天父的形象,許多人脫離不了對父親、對母親的理解,我們看上帝到底是創造天地的那位,還是一位法力無窮的神明,也直接影響我們的子女對上帝的認識,認識上帝恩典的臨在。

許多不認識上帝,或是對上帝不理解的人,都有機會認識上帝,那是上帝的恩典,不過從小在教會長大,以為認識上帝卻沒有真正認識上帝的孩子,我們不在乎嗎?九個猶太人到底為了什麼原因沒有回到耶穌的面前,我們不在擔心嗎?有時候我在教會非常的忙碌,有時間跟別人說話,但是沒有時間陪孩子玩。我發現我真的要用生命去帶我的孩子,是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如果我沒有時間讓我的孩子,看見那帶領我生命的上帝,那麼對他們來說,上帝就永遠是看不見的上帝,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吃飯要禱告,為什麼遭遇害怕的時候上帝會保護他們,因為上帝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不是一個真實的臨在。我們不只把孩子交給教會的團契來塑造他們的信仰,我們也應該在上帝面前立志,讓我們的孩子從我們的身上看見上帝的榮光。

認識上帝,就會歸榮耀給上帝,因為看見上帝的作為,知道創造天地的上帝明明白白的介入我們的生命,很難不感嘆讚美他的。耶穌對一個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救了你」,耶穌一來肯定那些不認識上帝的人,有機會因為一個生命的契機而認識上帝,耶穌也同時挑戰許多本來應該認識上帝,卻沒有真實認識上帝的人。感謝上帝今天讓我們一同蒙恩在這裡敬拜他,也祈求我們的子女都能透過我們認識上帝。每次看到兄姊們帶著子女施行嬰兒洗的時候,傳道人會對所有的弟兄姊妹呼籲,我們要用上帝的真理來持守孩子的一生,所有的會友也同聲說阿們,那一刻我非常的感動,因為我們一起承諾要讓孩子透過我們的生命來認識上帝,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見證上帝的出口。

耶穌是道路、真理與生命,我們是讓孩子踏上這條路的關鍵人,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願我們不是自己得救,也讓我們的孩子擁有真實的信仰,並一同得救。

禱告

親愛的阿爸天父,你知道我們的軟弱,我們需要單單仰望你、依靠你,讓我們有力量真實的認識你,讓我們的子女真實的與你會遇,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恩典的葡萄園

講道內容
講題:恩典的葡萄園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章1-16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前言、這樣誰能夠得救呢?
先來禱告。親愛的父上帝,為著能再次在你殿裡敬拜感謝你。求聖靈同在,保守領受話語,也幫助透過今日經文,再次思想如何在恩典中。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今日所讀的經文,開頭寫道「因為」。這有重要意義,說,耶穌講這比喻,目的要解釋之前發生的事,就是有位富有少年官來見耶穌,請教耶穌關於永生。耶穌要他變賣全部家產,將金錢分給窮人,並且親身跟隨耶穌。少年官聽了,就憂愁地離去。彼得問,那這樣誰能得救呢?(太19:25)耶穌告訴彼得,來跟從我的,今世要得百倍、來世得永生。最後做結論時,耶穌說,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接著,就說了經文裡的比喻。
這是個簡單的比喻,沒有引用舊約經文,也沒有引發神蹟奇事。故事中找不到任何惡人、也沒有敵對反方,唯有一群抱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工人。耶穌開宗明義地說,這是個天國的比喻,所以讀經的人很容易理解,主人指上帝、葡萄園指上帝國、工人就是被呼召的人。

一、主人的人力派遣
工人們清早到達當時的人力市場,主人則在那裡和工人們約定,一天的工錢是一錢銀子。接著聖經描述,從上午九點、十二點,到下午三點、甚至傍晚五點,主人每每出去,看見還有人在人力市場閒站,便一次又一次地聘請人,進入葡萄園工作。若仔細閱讀會發現,經文並沒有記載,葡萄園很缺人,也沒提到主人聘請工人的條件,需要怎樣的專長、技能、特質或品格。工人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希望能找到工作,透過一天的勞力,來養家活口。
主人很特別,雖然葡萄園收成時,很需要大量工人;但很少有人會像他,在下午三、五點時,在市場看到有人就聘僱,因為一天就快結束,工人不能完成許多工作。主人不斷聘請工人,或許不是因為葡萄園缺工;而是看見有人閒站,起了憐憫之心,希望幫助他們。

二、主人的薪資給付
一天工作結束後,主人開始發放工錢,後來的先給、直到先來的為止。(太20:8)先來的人看見,後來的人居然拿到一錢銀子,他們很期待,自己做了一整天,一定會得到更多。(太20:10)但可惜是,輪到他們時,竟然也只得到一錢銀子。(太20:10)這太不公平了,他們整日勞苦受熱,居然只和後來的人領一樣工資。(太20:11-12)照理論功行賞,付出多少、就應得到多少。早來的工人們,想必覺得很是不公。

三、出於恩典的決定
人的天性要求公平正義;但上帝的天理,是他的主權、恩典。作了一整天工的人發出不滿、抱怨後,主人出來回答了。他說,「朋友,我沒有虧待你們啊!我們不是說好,一天的工錢是一錢銀子嗎?你不是得到所約定的工資嗎?我給後來的人,和你一樣多的工錢,這是我願意的,和你做多久有什麼關係?我的東西、不能隨我的意志,自由使用嗎?難道我做好人,你就眼紅了嗎?」(太20:13-15)主人的論點很簡單,起初的約定沒有被打破,只是自己慷慨,願意給其他工人超過所當得的恩典,其他人不該心生不滿。
換個角度思考,最早開始工作的人,起初內心一定充滿歡喜感謝,因為當時工作沒有保障,能夠被雇用就是種恩典:哇!真幸運,一大早就找到工作了,可以確定今天的收入。原本感謝的心,會轉為抱怨,是因為有了比較。當主人恩待那晚來的工人,比較就帶來不公平的感受。人往往喜歡比較,學歷、外表、經濟、等,無所不比;比較產生競爭、競爭帶來埋怨,使人失去了原本的喜樂感恩。當在意別人獲得更多時,就失去了感恩之心。人類常因競爭、比較而進步;但當過度在意比較,為別人擁有的感到不公時,很容易便失去了感恩的心。求上帝幫助已進到葡萄園的我們,看見其實自己已在恩典裡,進而學習感恩。
若要明白這段經文裡,耶穌的比喻,需專注兩節經文:一節是19:30,另一節在耶穌講完比喻後,這兩句話意思其實一樣,說:「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30)、「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兩句相同的話中間,夾帶的就是耶穌的比喻。耶穌要提醒彼得和門徒們,他們將來會得到賞賜;但不應以利益交換的態度來侍奉。注意比喻中,主人和清早來的工人,約定好一天的工資;卻沒有和後來的人談工錢,只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太20:4)。
生活回想
這比喻不應被解釋作:人不需認真勤勞,晚年再跟隨基督即可,因為無論如何,都能進天國。耶穌說比喻,通常強調某項重點,而非通用的原則。這個比喻是要教導跟隨耶穌的人,當人願意領悟、悔改,人人都有機會進入上帝國,因為上帝恩典豐富。故事開頭討論跟隨基督的賞賜,或許彼得心中有所期待:「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太19:27),能獲得比富有少年官和眾人,得多的祝福,因為他從起初就跟隨了耶穌,並且放棄一切。耶穌因此特別為門徒講這比喻。
一、上帝的主權
上帝賞賜,不是根據工作時間長短;也不強調某些工作特質。經文沒有記載,工人恩賜大小、是否忠心誠實可靠。「忠心」並非這段經文的重點,而是主人說的:「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太20:14-15)主人說,這是我願意的。上帝有主權,只要他願意,就能給人恩典。出於主權的,就沒有所謂公平與否的問題。比喻中,上帝與第一批工人約定了工錢,和其他人則說,當給的必給。在上帝的國度裡,他用自己的方式,將恩典賞賜給人,不一定根據功勞、或特別貢獻,甚至不是出於特質。
二、不公平的眼紅
上帝照著心意,決定恩典如何給予。但人軟弱,很難跳脫對價關係,往往以才能、功勞、成就、等,評量應得的代價。因此常聽人說,服事、奉獻、乃至傳福音越多,祝福就越大,而且是地上的物質祝福。但這比喻清楚地指出,上帝要恩待誰就恩待誰,憐憫誰就憐憫誰。若將恩典祝福,回溯為根據對上帝國的貢獻,顯然地這是錯誤的推論。我自創名詞:「恩功比」,意即將恩典除以貢獻,英文是G/C(Grace/Contribution)值。我發現,G/C值越高的人,往往是那貢獻小的人,真是誇張!我不是說,這就是福音,得到的恩典與貢獻成反比;而是,恩典與功勞,沒有對價關係。信主越久,越容易說服自己,恩典和酬勞有關,服事多,得到的恩典才會多。福音、恩典從不看貢獻,也不以對價關係交換。服事多寡,是個人和上帝的關係。上帝的恩典,和這些沒有對價關係,這是耶穌的比喻中,人可以學習的功課。
因為沒有對價關係,所以恩典會引起不滿、眼紅。人往往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做的比別人更多,為什麼只得到一點點,真是不公平!親愛的兄姐,我們需要自我提醒,其實自己是個已經得到恩典的人,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才能進入葡萄園裡。
三、為恩典而喜樂
如果工人專注在,主人給了什麼,而不在主人給了別人什麼,那麼每個工人應該都是喜樂的。對於領到一錢銀子的工人,他一大早就來,是恩典的一日,因為確定可以賺到錢,維持家庭的經濟需要。是當這些工人,和他人比較時,才產生了不公平的想法,認為別人做的少、領的卻一樣,失去了喜樂的心。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信主越久,信仰越發成熟,就該更深刻地體會上帝心意,學習愛上帝。而一位愛上帝的人,會為別人白白領受了恩典,而讚美上帝。這是種態度,信仰越成熟,就該越發帶著這種讚美、感謝的心,面對上帝和人。如果信仰專注在自我的滿足,比較就隨之而來,開始質疑上帝是否公平。
提醒兄姊,今日經文要幫助我們,將眼光放在更深愛主愛人,而非單單專注自我。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經是恩典的領受者,不該抱怨。恩典裡一切都是領受的,「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若人能看見上帝的心意,看見他人雖做得少,卻與自己同樣,領受了上帝恩典,且為此讚美上帝,這人就能跳脫耶穌比喻的結語:「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如果心裡總是抱怨別人得到更多,很可能就成為那在前的,淪落到後面。
和平教會是個得到許多上帝恩典的教會,會友資質優秀,禮拜堂硬體設施先進完善。如果兄姐們因此期待,有更好的事工、同工、長老、執事、和牧者,會以標準評估人的價值。提醒兄姐,領受了眾多恩典,要更清楚明白,是恩典讓教會成長,兄姐們能同在此,敬拜上帝。禮拜堂、同工群、牧者、等,都是恩典,一起同來服事。當我們一起敬拜上帝時,要看見上帝給的恩典,而非對別人「是否有資格」的要求。
本次是牧師最後一次以本堂牧師身份講道,我常自省,是否忠於上帝話語、傳達福音真理。感謝上帝的恩典,使用不配的人,來服事他所愛的教會。也感謝多年來,有機會與教會兄姐們一同服事、敬拜、學習。謝謝大家接納我的不完全,和達不到標準。如果有人說,這人憑什麼來這裡牧會;我認為,我們要學習葡萄園主人,找工人進葡萄園時,不看特質、技能,而是出於恩典。謝謝大家的關心、照顧,我也在禱告中紀念和平教會,因為上帝賜福教會、也保守教會常在恩典中。我們也學習成為更有恩典、願意給人祝福的教會,一起禱告。
禱告
親愛的主,在你面前感謝你,因你是恩典的主,也是賜人各樣祝福的主。主的恩典白白地臨到人們,不根據才能、貢獻,乃根據主的主權,我們為此獻上感恩。求主祝福教會,和每位兄姊,學習恩典的功課;也幫助教會,繼續往前奔跑。幫助兄姐們記得,自己就是恩典裡的人。謝謝主耶穌,求你聽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生命之主才是審判者

講道內容
講題:生命之主才是審判者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24-30節
馬太福音十三章36-43節
主講:盧俊義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九日
 

如果有人問,耶穌傳福音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回答,就是:「傳上帝國的福音」、「天國的福音」。

「天國」是馬太福音所用的語言,馬可、路加、約翰福音,則是用「上帝國」。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看的,因為猶太人不敢稱上帝的名,所以用「天」來表示上帝。四本福音書共收集了20個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共記載13個天國的比喻,而第13章就記載7個天國的比喻;第8個天國的比喻,記載在馬太福音第18章,是關於「赦免」,  比彼問耶穌要赦免幾次;第9個天國的比喻,記載於馬太福音第20章,談到葡萄園的主人到外頭找人來工作;第10個天國的比喻,記載於馬太福音第22章,是國王為他的孩子舉辦婚姻的宴席,天國像喜宴,但有人拒絕參加;馬太福音第25章記載3個天國的比喻,第11個比喻是有十個少女,分成二組,一組是有智慧的,另一組是愚笨的;第12個比喻是有三個僕人,分成二組,一組是忠心的,另一組是懶惰的;第13個比喻記載於第36-43節,在審判的時候,把人分成二組,一組屬於綿羊,另一組屬於山羊。

馬太福音第13章第1-8節,第一個比喻,講撒種,撒種在四個不同的地方:第一,是撒在路旁,撒下去馬下就被鳥吃掉了;第二,是撒在土淺石頭地上的,落根落不深,太陽一曬就枯乾了;第三,是撒在荊棘裡的,因為被擠壓,所以無法成長;  第四,是撒在好的土地,可以成果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這是耶穌講的第一個比喻。

馬太福音第13章第24-30節,第二個比喻,有人撒好種子,有人三更半夜撒稗子。耶穌講這個比喻時提到,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裡。天國、上帝國,就是以上帝做中心;我的生命以上帝做中心,就是活在天國裡;家庭以上帝為中心,就是活在天國裡;教會以上帝為中心,就是活在天國裡。天堂與天國是不同意義的,天堂是沒有痛苦,沒有哀傷的極美境界;天國,是上帝成為我生命的主,我活在世界上,上帝與我同在,我以上帝做為生命的依靠,這是天國的意義。天國是上帝的財產、產業,在上帝的國度裡,所撒下去的種子一定是最好的。農夫撒種子都要經過篩選,因為有好的種子才有好的果子。

耶穌比喻的特色,是以猶太人每日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人事物做為例子,像是有人去撒種,將最好的種子撒在田裡;耶穌比喻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審判」,要把好的、壞的分開。
馬太福音第13章第25節,大家在睡覺的時候,仇敵來人把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晚上是生命最脆弱的時段,因為晚上是撒旦、魔鬼出來猖獗的時間,所以,猶太人認為晚上不可以開庭,因為晚上開庭審問,被審問的人所講的都不算數。猶太人從聖經延伸而出的法律書「米示拿」(Mishinah)清楚的規定,法庭在晚上審問,都是魔鬼所說的話,因為晚上,魔鬼會侵入到人的生命裡,誘惑人的心離開上帝。

猶太人認為,因為晚上是生命最脆弱的時段,魔鬼在這個時候出來,因此,在晚上睡覺前,他們會為孩子禱告:「上帝,我把我們的孩子放在你手中,懇求你保守看顧到天亮。」因為父母親晚上也要睡覺,無法保護孩子,所以就禱告祈求上帝,求上帝保護它們的孩子。

晚上的時候生命最脆弱,所以有人利用晚上的時間,偷偷出來撒種。夜間偷偷撒種的人是「敵人」,聖經中的「敵人」就是魔鬼誘惑的力量,敵人要是切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就是破壞最好的種子在田園裡成長。稗子看起來跟麥子非常相似,麥子跟稗子剛成長時是分辨不出來的。敵人將稗子撒在麥子中,稗子跟麥子一起成長,稗子本身有毒不能吃,如果不小心吃到稗子是會中毒的。這比喻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撒在麥子當中的稗子,看起來幾乎一樣,但當它結穗的時候,稗子結出來的顏色比較深、比較黑,跟麥子不同,所以,要到結穗的時候才能分辨出來。

馬太福音第13章第26-30節,麥子長大的時候,稗子也成長起來,田園的僕人跟主人說,要把稗子拔掉,因為僕人是跟主人撒種,僕人覺得他撒下去的種子是最好的,為什麼會長出稗子?為什麼會長出亂七八糟的東西?僕人想拔除稗子,主人有意見,僕人問主人,是誰做了這件事?主人回答說:「這是仇敵所做的。」僕人再問:「那我要去把它拔掉?」主人回答:「不必,等它結穗。因為麥子與稗子的根已經盤纏在一起了,如果現在拔除稗子,麥子的根也會受到動搖。讓麥子跟稗子一起成長,當收割的時候,再來分類。」主人很冷靜,他願意等一段時間看它們成長的結果,等收割的時候再把稗子分別出來,打成捆,放火燒掉;麥子則要收在倉庫裡。

耶穌講完這個比喻,門徒聽不懂,請耶穌說明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其實耶穌的門徒聽得懂,為什麼會有人聽不懂來問耶穌呢?馬太福音第13章第36-43節,耶穌進一步解釋這個比喻的意思,因為福音傳到外邦的時候,有些外邦地區,沒有這樣的經驗,跟巴勒斯坦的情形、經驗不一樣,聽起來無法理解。比如說,把巴勒斯坦的田地拿到台灣來,比喻就完全聽不懂。台灣的農夫,看到田裡有雜草就會拔掉,絕不會等到結穗收割才處理,因為稻子跟稗子很容易分辨,但是稻子跟麥子就不容易分辨。因為背景不同,耶穌的比喻傳到外邦,就很難被瞭解,所以才有人請耶穌說明。

常常有信徒問牧師,聖經怎麼寫這種問題?聖經中有很多東西,在現今是看不懂的,例如:摩西的法律規定,如果你的兄弟死了,可是太太還沒有生孩子,做兄弟的要把太太娶過來,只為了跟她生孩子好繼承產業,你覺得這個法律好不好?伊斯蘭教的可蘭經,以摩西的法律進一步規定,既使你兄弟去世的時候有生下孩子,孩子還沒有長大,做兄弟的有義務、責任,把你的兄弟的妻子、孩子都娶過來,這樣就符合聖經中摩西的教導,照顧孤兒與寡婦;在伊斯蘭教的國家,這是很普遍且行得通的。

我遇到一個姊妹,在東京大學讀書,畢業後結婚嫁到埃及,她先生在埃及開羅大學教書,結婚5年生了3個孩子,第6年時先生去世,她不是孩子的監護人,因為伊斯蘭教教徒,她先生的哥哥才是孩子的監護人。先生的哥哥也就是大伯,是孩子的監護人,大伯都是下班以後來看孩子,跟孩子嬉戲遊玩到很晚才回家。大伯照顧孩子一段時間以後,就跟她說:「過一個禮拜來娶你,你不能拒絕,這是埃及的法律。」但就在大伯要來娶親的前一天,大伯也過世了。等喪事辦完以後,她趕快跑去跟婆婆說,從結婚到現在,已經7年都沒有回台灣,能不能允許我把孩子帶到台灣,跟我的父母見面?婆婆答應她,並到海關簽名同意讓她把孩子帶出去,但她回到台灣後就不敢再回去了。這樣的法律在台灣是行不通的,因為在台灣這樣的行為是重婚罪,但這又跟每個國家的文化有關係。

福音廣傳到外邦,文化落差聽不懂,聽不懂就要進一步解釋,所以馬太福音第13章第36-43節,是當時教會解釋這段比喻的意義。可是有一些聖經學者,他們認為只要是福音,應該都是一樣,都是出自耶穌。我個人認為馬太福音第13章第36-43節,是後來早期教會重新解釋的,是為了要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段經文的意義而寫下來的。

馬太福音第13章第37節,耶穌說:那撒好種的是人子(馬13:37),人子就是代表上帝的兒子,人子也代表耶穌基督,這是引用但以理書第7章第13節這段經文的背景,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但7:13)。人子是從上帝來的救贖者,這塊田地就是世界,所以,耶穌把最好的福音,帶到這個世界,福音就是最好的種子,而稗子就是邪惡者。聖經中提到「邪惡」一詞,它的意思就是代表離開上帝的力量,是引誘人離開上帝的力量。列王記的作者在評鑑一個帝王是好、是壞,就是以「這個王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這句話來形容,意思是這個王離棄了上帝,以「邪惡」的字眼來表示。

馬太福音第13章第38節,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馬13:38),稗子是屬於邪惡者的人,魔鬼和邪惡者可以劃上等號,魔鬼就是一股力量,會拖人離開上帝的教導,這就是邪惡的力量。而收割的是天使,天使會把稗子與麥子區隔出來。
我們每一個人出生時會帶來二個東西,一是天使,天使在我們的身上;二是生命冊,生命冊不是我們自己寫的,是天使寫的,天使記錄人的心思意念。人是帶著上帝的形象來的。有愛心的地方,會看到天使;沒有愛心的地方,會看到魔鬼、邪惡者。

希伯來書記載,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赤膊裸體向上帝交戰,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4:13) 。啟示錄第20章,每一個死的人都要從地獄爬出來,把生命冊打開,上帝依生命冊進行審判。天使就是收割者,把生命冊帶到上帝那裡,讓上帝做審判,收割就是審判,審判就會分別好的、壞的,把壞的打捆,丟在火爐裡。「火爐」表示地獄的火,是審判懲罰。把好的收割起來,用「義人」表示好的,就是跟上帝關係很好,創世記第15章記載,亞伯來罕相信上帝,上帝看亞伯來罕為義人,這表示亞伯來罕跟上帝的關係很好。馬太福音第13章第43節,義人在天父的國度裡,像太陽發光。「光」表示生命,有生命的活力,有生命的力量。

真正的審判者不是我們,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瞭解別人的心思意念,只有上帝才會知道。每一個人本來應該都有上帝的形象,但是有的人被誘惑離棄了上帝。審判的時候,只有上帝知道是誰離棄上帝、是誰遵守上帝的道。

教會就好像一塊田地,教會裡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聖經中記載,聖殿中有二個人在祈禱,一是法利賽人,一是稅吏,猶太人中的三種罪人:一是稅吏,二是妓女,三是小偷。耶穌是妓女的好朋友,妓女用最貴的香油抹耶穌的腳。我們不要做審判者,要做光照耀著,我們要迎接這些人來教會,因為我們也是罪人,真正的審判者是上帝。各位兄弟姐妹,社會中有很多被遺棄的對象,我們應該邀請他們來教會,一起享受上帝拯救恩典的愛,使我們的生命有平安喜樂,願上帝賜福我們。

一同來禱告:

我們的上帝,謝謝你,你讓我們有這樣的機會一起分享聖經的話語,願你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的力量,感謝你的恩典,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準備好的心田

講道內容
講題:準備好的心田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1-9節、馬太福音十三章18-23節
主講:盧俊義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九日


Ⅰ、在巴勒斯坦地區撒種的特色,與咱台灣農夫撒種不同的地方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上帝的話語。耶穌傳福音,重要中心是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稱為「天國」,因為寫給猶太族群,猶太人不敢用「上帝」一詞,所以以「天」來表示;馬可、路加、約翰福音裡是「上帝國」,其實意思一樣,要點是「上帝成為我生命的中心」,上帝成為中心的地方就是天國。

馬太福音是蒐集天國比喻最多的一本,共十三個。  七個記載在第十三章,其他六個在第十八章22-35節,第二十章是葡萄園的比喻,第廿二章是天國的比喻,第廿五章有三個奴僕,兩位好又盡忠、一位又懶又壞的比喻;和五個聰明、五個愚笨少女的比喻,最後一個是廿五章36-41節綿羊、山羊的比喻,大審判時人會被分為綿羊、山羊兩派,審判、分類是天國比喻的特色。第十三章的比喻說,天國好比人向海中撒網,收網後留下好的,丟掉不好的;向田裡撒麥子,壞人半夜三更去偷撒稗子在其中,但收割時會被分類清楚。上帝國的比喻中,都談到這重要的意念——審判,將來人人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這是個重要的觀念。

再者,耶穌的比喻常俱有「生活經驗」的特色。耶穌的比喻不會像天方夜譚,讓人聽了摸不著頭緒。好比本篇的經文,耶穌坐在船上,向站在湖邊的眾人講道。正說著時,抬頭見有人要去撒種,耶穌接著說的話,中文聖經沒有翻譯出來,原文聖經中是寫,耶穌說「看哪!」同時比手勢,眾人順著手勢轉頭看,就見到有人正要去撒種。從這點來看,可以清楚地知道耶穌的比喻,往往取材自當時的生活環境,或是說話當時現場可看到的景象,藉此來教導眾人。

Ⅱ、比喻中說出撒種後的四種結果,因為落點不同,成長的結果也大不相同。只有落在最好的土壤裡,成長遠超過原本撒下去的。

馬太福音十三章第3-9節講述耶穌以比喻教導眾人。第一次讀這比喻時,不能明白怎會有人把種子撒到路邊和草地裡。從神學院畢業後到東部服侍,深入接觸耕作生活後,才瞭解原來巴勒斯坦的田,和台灣的不一樣:巴勒斯坦是旱田,而台灣是水田。過去台灣人種田,要先開墾田地,犁田、灌溉、拉線,讓秧苗插起來筆直好看。以前沒有插秧機,農人戴著「鐵指甲」,左手拿秧苗、右手挖地,沿著線從前頭慢慢向後插。之後,要按時巡視稻田、拔除雜草,稱為搓田草,因為有時田裡長雜草,農夫要剷除。搓田草時要注意,從後頭往前搓,和插秧正相反,因為搓田草要跪在水田裡,若是由前往後倒退地走,必會因為無法看見秧苗,而傷到幼苗。搓起來的田草,有的埋入田裡做肥料,有的用來築田埂。現在有專事生產秧苗的工廠,秧苗放入插秧機裡,推著走在田裡即可。大片田地也有大台機器可操作,一次可插十排。

1. 落在路旁

巴勒斯坦的田地是旱田,久久灌溉一次即可。而他們撒種方式是,農夫牽著一頭驢子到田裡,在驢子屁股兩側掛著布袋,裡面裝有種子,袋子底部剪個小洞。驢子照著主人的牽引走,走路時便會晃動袋子,裡頭的種子自然會掉出來。驢子一直走,袋子一直晃動、種子就一直掉落,這就是當時的巴勒斯坦人撒種的方式,因此,才會有種子掉到路旁、草地、荊棘裡。如果有這層理解,就會知道種子如何會落到路旁,被飛來的鳥啄去吃了。其實台灣的田也怕雀鳥來吃幼苗,所以農人會在田間安置假人或風箏,隨風飄動,鳥兒就不敢下來。巴勒斯坦是旱田,田中只有一條路,隔開不同地主的麥園;而路面和麥園地面是等高的,所以種子會落在路邊。而台灣是水田,為了貯水,田邊有較高的田埂,種子不會落在田外的路上。

2. 落在淺土的石地上

第一種撒種在路邊,被雀鳥啄去吃。第二種在第5節,種子落在石頭地上,這也是讓人想不透的。台灣人是個殷勤的族群,田地不止要除草、還要整理。台語說,「貧田不吸水」,這句話在東部聽來特別親切。「貧田」,指的是土不豐厚的田,因為土少,水份便容易流失。在東部牧會那時,有些會友務農,我會去幫忙搬石頭。然後到其他地方買土回來囤田,土囤得厚、水才能留得住,幼苗才會長得好。東部時常缺水,如果土不厚,又加上水份流失,幼苗自然無法好好成長。東部人常要去外地買土。台北常挖地蓋捷運,一挖就是十層樓深,那些挖出來的深土都是很肥沃的。政府若懂得規劃,把這些好土給農夫,用來改良農田,囤積肥土、含住水份,這樣田地才能有好的生產。

3. 落在荊棘中的

巴勒斯坦農人鮮少整田,一般都是等到第七年安息年時,讓土地休耕,到第八年要耕種時再整理、除草。所以,可能原本只是一撮雜草,七年後變成草圃,就是聖經說的荊棘。台灣人很殷勤,每年都要整田、巡視。我在東部時,會友常常巡田,以前不灑農藥,所以田裡會滋生田螺、土虱、水蛙等動物,農田很美,偶爾還能吃到會友撿來的田螺、土虱;溪裡抓的鰻魚。分享一個小故事,一次會友送鰻魚,為了處理還打破了碗。會友說:「牧師你好笨喔,很簡單,用灰燼抹就可以了;或餵一點酒,鰻魚就會醉得動彈不得。」老實說,台灣比較有趣。

所以,耶穌說這比喻,當時的人都聽得懂,因為他們農作的方式,會讓田裡長出荊棘,而種子落入荊棘叢中,也是他們所常見的。他說:「看哪,農人撒種,撒在田埂、路邊,也撒在石頭地、草叢裡。撒在石頭地裡的,因為土淺、石頭多,根莖無法往下深深扎根,長不大,太陽一曬就枯萎。第三種落在荊棘裡,被草擠住,無法好好成長,長成畸形,結不了果實。」

4. 落在好土壤裡

        第四種落在肥沃的地裡,結實好幾倍;馬太福音說,有一百倍、六十倍、到三十倍。在東部時,我陪同會友收割稻田。收割稻子很辛苦,體力消耗大,一天要吃五頓飯,會友不想讓我辛苦,就要我幫忙看管飯食即可。收割後要篩,把篩出來的稻子帶回去曬。我關心當年收成,如果會友回答「不錯」,代表有八成收成;如果是「很好」,代表今年是豐年,有九成。但我在嘉義時,也有會友務農,我問收成如何,如果回答差不多、沒有很好,代表有十一成;豐年的話,是十四成。差別的原因就在於土地的肥沃。好土可以收成一百、一百四十倍,東部土地貧瘠,收成減少很多。耶穌說,撒在好土裡,可以收成百倍、六十倍、三十倍。附帶一提,說「差不多」是台灣人的習慣,有位瑞士神父來台傳道,他曾告訴我這句「差不多」讓他很困擾:他問學生榫頭差了多少,學生回覆差不多。但一頭差不多,另一頭就會差很多。所以要精準,瑞士鐘錶之所以有名,就在於精準。

Ⅲ、這再次說明了真正有上帝國的力量同在,結果是結實纍纍,無法估計。

聖經中的數字往往有其意涵。好比「七」代表完全、有上帝的祝福;「五」、「十」是美好、整齊之意。「一百倍」最好,「六十」、「三十」也好,都是五和十的倍數。耶穌在第9節說:「有耳能聽的就應當聽。」意思是要注意聽上帝國的比喻。如果留心傾聽、存在心裡,上帝的話語會結實,讓生命滿足、豐富、歡喜,這就是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當時的人能聽懂耶穌的比喻,因為這是實際的生活經驗。當福音透過保羅和使徒們,傳到外邦以後,理解開始出現困難,就像台灣人難以理解,旱田和水田所造成的差異。我們需要回到耶穌的時代,才能容易理解。

按牧師的理解,後來第18-23節的進一步解釋,並不是原本聖經作者所寫,是後來初代教會興旺,講論耶穌教導時,有人提出疑問,才添加的進一步解釋。18-23節說,上帝的話若是聽了不明白,就像種子撒在路邊,被飛鳥啄去。

每每讀經至此,常思考自己的講道,會友是否理解?所以,對於第一次來教會的新朋友,總會在會後主動前往關心,了解他是否聽得懂?有時牧師的宗教術語太多,讓人難以理解,就像我這樣假裝很懂的牧師,用一些奇怪的名詞,讓人聽不懂;不如耶穌的比喻,淺顯易懂;。聽得懂才能回味、咀嚼;若聽不懂,不知道牧師說了什麼,就像種子撒在路邊,被鳥吃掉很可惜。

第二是撒在石頭地裡。石頭地指人聽了歡喜,但扎根不深。根不深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時間太短,只聽一遍。查經班常有會友來「試聽」,聽了若不喜歡,之後有事就不來了。所以常告訴查經班會友,跟牧師讀經,一年後才算剛開始生根發芽。若想開花結果,大概要五、六年時間。信仰不是聽愛聽的,而是需要扎根,才能長大結實。而且聽了以後還要思考。耶穌說,石頭地裡的種子沒有根。曾遇過會友,預備要受洗,上完尋道班、也和長老們談過,洗禮當天卻失約了。聯絡他詢問原因,得到得回應是:「原本已預備好出門,誰知路上摔了一跤,覺得是不好的兆頭,就不來了。」這就是信仰沒有根。也有許多病人,生病住院才想洗禮;除非這人是長期會友、或有迫切需要,長老開會決議答應,否則牧師都不會前往,因為發現許多人洗禮,動機是想病得醫治。信仰若沒有根,面對生老病死時,生命就會出現問題。

第三種撒在荊棘裡,種子發芽長歪。這就好比生活中有許多牽掛、思慮,種子就發芽長歪,結不出好果子。生命過程中一定有許多掛慮,我很喜歡一首台語歌,歌詞寫道:「煩惱天不亮、小叔娶妻缺睡床、小姑嫁人缺嫁妝,做人媳婦真難!」世間的掛慮很多,牧師也會,邊禱告邊煩惱,掛慮事情做不好、會友遇到問題。這些煩惱雖不可避免,卻往往影響信仰。
耶穌比喻的最後一種,早期教會解釋為,撒在肥沃好土裡,人聽了、有認識,就成為生命中新的力量,有很強的生命力,能結實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耶穌說這些比喻,談到一個重要觀念,就是生命要能真正聽聞福音、和聖經話語,並且不只聽見,還要存在心中,讓話語生長。耶穌說,有耳聽就當聽,趁還能聽懂、看懂、嘴還能說時,要把握機會,認真聽,這比什麼都重要。在所牧養的教會推動讀經,每日寫讀經資料給會友,要會友認真讀。即便如此,還是有會友不讀,牧師很憂鬱、挫折。但也常接到電話,某會友緊急入院,牧師趕緊前往探視。該會友就說,牧師,請你替我禱告,我若能康復,一定開始認真讀經。牧師很壞,回答他說「不用,我送你一本精美聖經,讓你帶去天堂讀」。當耳朵能聽、眼睛能看、手腳能動時,就要好好讀經。牧師甚至告訴會友,如果太忙,如廁的時間也能讀聖經。上帝慈悲恩典滿滿,你拿聖經進廁所讀,說不定上帝會很感動呢!

基督徒心裡要有上帝的話語,才能在現今世代抵擋誘惑。人很軟弱、很有限,生活的掛慮常攔阻我們,真正用心追求上帝。早期教會進一步解釋耶穌的比喻為,人聽了上帝話語有曉悟,真正追求認識上帝,生命就有足夠力量,抵擋誘惑困擾。長老教會稱之為「在上帝話語的基礎上建造」,是創始人約翰‧加爾文的教導。長老教會因為長期重視聖經,才能經得起時代的困難,沒有倒塌。日治時代,警察要求教會主日禮拜前,對著東京方向祝禱天皇。特警警告某間教會,若不照做,不會放過他們。牧師很擔憂,日日在禮拜堂裡跪著禱告,長老和全教會也迫切禱告。牧師求上帝讓會友下週都遇事,無法聚會,否則自己挨打不要緊,會友也要挨打。誰知,禮拜天一大早,就有一位懷了孕的婦人出現,跪在教會地上禱告。會友越來越多人湧入,連過去很少聚會的人也來了。時間一到,四、五位警察進入教會,要求眾人向東京的天皇禱告。無人照做,警察威脅動粗,懷孕婦人走到講台前,請警察要打打她,她面對逼迫也不退縮。最後,警察對著講台一陣打罵後離開,並且之後不曾再出現。

弟兄姊妹,讓人擁有堅定信心的,就是好的心田。農田若要肥沃,需要撿石、除草、囤田、整理;信仰也要常常整理、換新,才能看見一畝心田強壯,抵擋外力,結出好果子。信仰若不整理,軟弱、雜草多,很快就會離開上帝的話語,和原本聖經教導的真理。教會在社區裡,作為外在的彰顯,更需要會友們用心整理信仰內涵,讓教會在所在之地,結出好果子。同心禱告。

禱告:
感謝主上帝的疼惜,讓我們一起在此,通過聖經的話語,有所學習。懇求主幫助,讓我們曉悟聖經話語,在這動亂世代,能站得穩、不懷疑、不失敗。感謝主恩典,奉靠耶穌基督之名禱告,阿們!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最小的卻是最珍貴的

講道內容
講題:最小的卻是最珍貴的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31-33節
馬太福音十三章44-50節
主講:盧俊義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九日

如果有人問,福音書中,耶穌傳講的信息是什麼,可以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回答,就是傳講「上帝國的信息」。

馬太福音,寫的是天國;馬可、路加、約翰福音,寫的是上帝國。無論是天國還是上帝國,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是將上帝做為我們生命的中心,上帝是我的主,這就是天國的意思。馬太福音是記載上帝國、天國比喻最多的福音書,。  馬太福音總共記載13個天國的比喻,單單第13章就記載了7個天國的比喻。另外6個天國的比喻,分別記載在馬太福音第18章第22-35節、第20章第1-16節、第22章第1-14節、第25章記載3個天國的比喻。

天國比喻的重要特色是「區別」,表明要分別好、壞。聖經中清楚地表達,分別好、壞就是「審判」,所以天國的比喻就是上帝的審判,因為他是萬物的主宰,所以他會做作審判。  另外,耶穌做作比喻的特色,是以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事物來做作比喻。耶穌做的五個比喻,都是在巴勒斯坦地區平常生活中可以遇見的事物:(一)芥菜種子,這是在約旦河旁畔,到處都可以看到的芥菜種樹;(二)麵酵,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會遇見;(三)將財寶藏在地底、田裡,這是猶太人的生活習慣;(四)商人奪取珍珠,或是換取一粒最珍貴的珍珠,是猶太商人跑遍世界,在尋找貴重的東西;(五)撒網,這也是在加利利海經常看見的。

第一個比喻,馬太福音第13章,比喻天國好比是一個芥菜種子,。將比任何植物種子都小的芥菜種子種在地裡,在馬可福音也記載這個比喻,說芥菜種子非常小,可是它長出來的樹是非常高的。耶穌的比喻是很鮮明的對照,讓你一聽就知道原來是這樣,他不會講讓我們想很久的比喻。所以他說一粒非常小的種子,把它種在田裡。這比喻的本身,講出實際的行動,把種子種在田裡,跟把種子放在玻璃罐裡,是截然不同的效果。耶穌說把它種在田裡,因為這種子需要種在田裡,如果這種子是上帝國,就可以瞭解是要以上帝做為生命的中心,你需要把這個種子種在田裡,種在田裡的動作是是實踐出來、做出來,而不是只停留在聽,而是要付出實際的行動。

這芥菜種子長大後會成為一顆樹,這芥菜跟台灣的芥菜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芥菜是一種樹,植物學名「Brassica nigra」。這芥菜種子長大變成樹,會高達4到5公尺,樹根很硬,會結出很小很小的種子。有一種名叫「金鶯」的小鳥很喜歡吃這芥菜種子,會在芥菜樹上搭窩,上帝的創造很奇妙,他用芥菜樹的種子來養金鶯這樣的鳥,這搭配非常恰當。

這種芥菜樹生長在約旦河畔,耶穌講這比喻對猶太人來非常清楚,可是耶穌用這來比喻上帝國,是在講一個觀念,上帝國不是用人的尺度可以衡量出來的,也不是用人的數字可以估計出來的。從最小粒的種子到這麼大的一顆樹,二者之間的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把這樣的觀念應用到我們的生命,所表達的認知,如果我們的生命是以上帝做為中心,那生命發展出來的力量是無法估計,遠超過人可以想像的,超過倍數甚到是超過幾何級數的差距。

第二個比喻,在馬太福音第13章第33節,耶穌比喻天國好像麵酵,。他說猶太人每天生活都會搓麵粉,並會留下一塊等它醱酵。耶穌為什麼用這留下來的酵母來比喻天國呢﹖聖經記載,醱酵是不好的,。在出埃及記中,清楚地規定要吃無酵餅,因為有酵表示不好,逾越節前後共計八天都不能吃有酵的餅,為了要表示乾淨,過完逾越節接著是除酵節,一定要把家裡所有不好的東西全部都丟棄除盡。耶穌用猶太人覺得不好的東西來做為上帝國的比喻,以猶太人每天共同的經驗,取一塊小小的麵酵放在40公升的新麵粉,這小塊的麵酵可以發酵成為大大的麵團。這說明,看不見的力量已經成長大到無法衡量出來。耶穌這樣的比喻告訴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我們是真的以上帝做為生命中心,你無法估計它影響出來的力量有多大。

我從關山、嘉義到台北東門教會,都有相同的經驗,當暑假兒童營結束,小朋友從營會回到家裡後,他們的家人常會告訴我,他們有一個月的時間是非常難過的,因為小朋友一天到晚唱兒童營的詩歌,吃飯前要父母禱告後才可以吃飯。父母會來問我,為什麼要教小孩子禱告,而且是禱告感謝上帝賞賜,都沒有禱告感謝爸爸媽媽努力賺錢。有些父母會跟著小孩來教會,想要瞭解教會到底在做什麼,來一次、來二次,到後來全家都來教會了。有人喜歡世界有名的佈道家來佈道,會揪團參加,但這小孩年紀小,甚至覺得他可能還不太懂事,但沒有想到小孩子將聖經的故事講給父母聽,唱詩歌給父母聽,最後將全家都帶到教會信耶穌。
酵母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看不見且隱藏在麵團裡,這麵團受到影響而變大。

第三個比喻,是財寶藏在田裡有人發現了,就趕快變賣所有的東西去買那塊田。剛開始讀這故事的時候,覺得很奇怪,哪有人會把最好的財寶藏在田地裡,其實這是巴勒斯坦地區的習俗。在聖經裡,可以看到這樣的背景,當土匪來搶東西都是搶他看得見的,不會拿鋤頭挖地,因為土匪搶完東西就跑走了。所以,當時的人有一種觀念,把最珍貴的東西藏在土地下,然後等土匪走了,可以從地下將寶藏拿出來變賣。猶太人的拉比藉著這樣的背景,講一個故事:「有一父親,寫信給他那出遠門的兒子,說到他即將死去,要將房子要送給兒子,要兒子記得要回來整理房子。那出遠門在外的兒子收到父親的信時,父親已經過世了,所以他就委託父親的鄰居把房子賣掉。買了這房子的人,進行整修中將地統統挖起來,結果地板下全都是寶藏。」

拉比講這故事的時候,其實是要告訴猶太人,故鄉的土地是非常好的,不要忘記回來繼承祖先留下來的遺產,不然最好的東西都會被別人承受了。當時的人有這樣的觀念,把最好的東西埋藏在地下,而現代現的人絕對不會做這樣事,會將最珍貴的東西放在銀行保險箱。

耶穌講的比喻,你的財寶放在地裡,蟲會咬、會生鏽腐蝕,這些都跟這背景有關。,他在講上帝的國,就好像是有人發現田裡有財寶,趕快變賣所有將那塊田地買起來。如果,上帝國是最好的,上帝給人生命的力量,那你必須用盡所有的家產來兌換。對基督徒來說,如果你覺得上帝是你生命的主,你應該學習把最好的拿去兌換,變賣家產換到上帝做為生命的主。
每星期一,我在和信醫院工作,常常遇到上市櫃公司的老闆,得了癌症住到醫院。在與他們的懇談中,他們常常會表達,如果生命能夠重新來過一次,我一定不會這樣,一定會把所有的撇下,來學習耶穌基督的教導。我說,還來得及,因為你還活著,可是他們還是放不下去學習。

耶穌說,如果你覺得這是你生命中最珍貴的,應該可以放棄是為了得到生命的主、上帝的國。

第四個比喻,是一顆非常貴重的珍珠,要變賣所有的東西去兌換。這貴重的珍珠在當時,貴重的珍珠都是王宮貴族在使用的,他們可以用非常高的價錢來買一顆珍珠,以顯示其身份的榮耀。耶穌講這樣的比喻,對很多經商的猶太人而言是非常貼切的,因為他們就是在尋找天下最珍貴的珍珠,只要聽說那裡有貴重的珍珠,不惜跑到很遠的地方,冒著生命危險、排除所有的困難,只為了取得那貴重的珍珠。因為將貴重的珍珠獻給國王的時候,所得的賞賜是更多的。可是為了取得那貴重的珍珠,他需要登山越嶺,排除所有的困難。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上帝國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如果天國是我們生命的中心,上帝是我們生命的主,他已經告訴我們,你要冒著生命的危險,都要在所不惜,只為了要取得上帝成為你生命的主宰。各位兄弟姐妹,講這樣的比喻對現今的人來說,是愈來愈困難,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不來禮拜、青年學生會因考試而不來禮拜,就說上帝會原諒因為他知道我的軟弱。青年男女在戀愛的時候,就算有颱風也會外出約會,但是颱風天,教會禮拜的人數就會減少。
如果上帝國是我們生命的中心,為了要找這生命的力量,你可以排除所有的困難,只為了要得到最珍貴的珍珠,就是上帝國。

第五個比喻,是撒網在湖裡把魚網拉起來,把好的撿起來、壞的丟掉,。這比喻與馬太福音第7章麥子跟稗子比喻,這兩個比喻非常相似,是指在收割的時候要分類。馬太福音第25章,耶穌連續講了三個比喻,都是在講分類,第一個比喻是有十個少女,分成二組,一組是有智慧的,另一組是愚笨的;第二個比喻是有三個僕人,分成二組,一組是忠實的,另一組是懶惰的;第三個比喻是在審判的時候,把綿羊與山羊分開。這三個比喻都是在講分類,其實分類就是清楚的表明「審判」,上帝國是我們生命的中心,上帝會審判。希伯來書第4章第13節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赤膊裸體站在上帝的面前,每一個人都要向上帝交戰,這就是審判。「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4:13)。啟示錄第20章,人死了以後都要把生命冊打開,做為審判的依據。所以,上帝國是表明上帝的主權,對每一個人的生命做審判。

耶穌說,像一張網放在海裡、放在湖裡,拉起來的時候,把好的魚撿起來、壞的魚就丟棄,丟棄的魚放在火裡燒。「火裡燒」就是表明了審判,將好、壞分別出來,壞的放到火爐燒成灰,再丟在外頭,與上帝國遠離,這是末日的審判。

各位兄弟姐妹,耶穌所講的比喻,上帝國就是上帝做為中心。要上帝做為中心,就要衡量要用什麼來取得上帝做為我們生命的中心,這告訴我們一定要付出代價,這種代價不是可以輕易得到的,一定要付出代價,才可以感受到上帝成為生命的主的珍貴。所以,變賣所有只為了要得到上帝所賜的珍貴禮物。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很兇悍的牧師,禮拜遲到、講話、玩手機我都會開罵,禮拜時有手機響我就會叫人出去,因為上帝不會用手機跟你講話,上帝會直接敲開你的心與你說話,所以禮拜時是不用看手機的。雖然可以用手機下載聖經,但上帝會直接與你對話,而不是透過手機。
有哪一個人去法院開庭,面對審判的法官,敢遲到、講話、玩手機﹖當我們面對生命的主,採取的態度是什麼﹖當我們搭飛機出國時,敢不敢遲到﹖但是,當我們在搭上帝國的飛機時,常常是遲到慢來。

耶穌說,上帝國像珍貴的珍珠,拋棄所有、冒著生命危險,翻山越嶺,只為了取得這珍貴的珍珠;上帝國像一粒芥菜種、像一塊小小的麵酵,使40公升的麵團全都發酵起來,這表示要從最小的、非常卑微的動作顯示出上帝國的力量。上帝國是表明上帝的愛,有上帝做為我們生命的中心,你就會充滿上帝愛的力量,這力量是無法用人類的數字來表現的。

我為什麼對大型的佈道會沒有興趣,覺得教會的成長不是從佈道會來的,教會成長的根基是對人有愛、對社會有情、對土地會珍惜,很從最卑微的一件事情開始做就夠了,做手伸出去就可以做的事情就夠了。就好像耶穌的比喻,把芥菜種種在田裡,把它實踐出來,上帝國的力量就顯示出來。

一同來禱告
我們的上帝,謝謝你,你讓我們有這樣的時間一起相聚在這裡學習分享你的話語,願你的靈幫助我們認識上帝是我們生命的主,感謝你的恩典,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啟示錄系列(三十七)大淫婦(The Great Whore)

講道內容
講題:啟示錄系列(三十七)
大淫婦(The Great Whore)
經文:啟示錄十七章1-6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二日

Ⅰ、引言:大淫婦
啟示錄第十六章記載第七位天使倒完第七碗,接著就是耶穌的再來,啟示錄第十七、十八章,是作者回顧之前幾章經文提及的世界情況,並用「大淫婦」來描述當時的光景,或是稱之為「大巴比倫」。
來欣賞一段短片,瞭解什麼是經文第十七章前段描述的大淫婦。
And there came one of the seven angels,
七位天使中,有一位前來,
Which had the seven vials,
就是拿著七碗的那七位天使,
And talked with me, saying unto me, Come hither,
與我談話,對我說:你到這裡來。
I will shew onto thee the judgment of the great whore.
我將指給你看大淫婦所要受的刑罰。
That sitteth upon many waters;
就是那位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
With whom the kings of the earth have committed fornication,
地上的君王與她行淫,
And the inhabitants of the earth have been made drunk
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
with the wine of her fornication.
她淫亂的酒。
So he carried me away in the spirit into the wilderness.
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帶我到曠野去。
And I saw a woman sit upon a scarlet colored beast,
我就看見一個女人騎在朱紅色的獸上,
Full of names of blasphemy, having seven heads and ten horns.
那獸遍體有褻瀆的名號,有七頭十角。
And the woman was arrayed in purple and scarlet color, and decked with gold,
那女人穿著紫色和朱紅色的衣服,用金子為裝飾,
And precious stones and pearls, having a gold cup in her hand,
還有寶石、珍珠,手拿金杯,
Full of abominations and filthiness of her fornication;
杯中盛滿了可憎之物,就是她淫亂的污穢。
And upon her forehead was a name written,
在她額上有名寫著說,
MYSTERY, BABYLON THE GREAT, THE MOTHER OF HARLOTS,
奧秘哉!大巴比倫,眾淫婦之母,
AND ABOMINATIONS OF THE EARTH.
也作世上一切可憎之物的母。
And I saw the woman drunken with the blood of the saints,
我又看見那女人喝醉了聖徒的血,
And with 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of Jesus;
和為耶穌作見證之人的血;
And when I saw her, I wondered with great admiration.
我看見她,就大大的希奇。
Ⅱ、大淫婦巴比倫大城
1.拿七碗天使之一指示約翰
仔細看聖經會發現,這位拿碗的天使曾兩次對約翰說話。「拿著七碗的的位天使中,有一位前來對我說。」(啟17:1ab)第二次在第十九章,而這兩處經文是一個對比,十七章介紹了地上君王的大淫婦,又叫大巴比倫城;之後天使再來對約翰說話,講另一位女子,叫羔羊新婦,又叫聖耶路撒冷城。(參啟21)兩個女子、兩個城市。本篇要來認識第一位女子,就是大淫婦、大巴比倫城。
2.大淫婦坐眾水上將受刑罰
這位大淫婦的影響力很大,聖經描述她是「坐在眾水之上」。(啟17:1)在十七章「眾水之上」的意思是多民、多人、多國、多方。「天使又對我說:『你所看見那淫婦坐的眾水,就是多民、多人、多國、多方。」(啟17:15)聖經每次用四個「多」來描述時,即意指全人類。因此,大淫婦不是普通人、或現象,她影響著全世界(Universal Influence),是普世的現象。
3.地上君王與淫婦行淫奢華
經上說:「地上的君王與她行淫。」(啟17:2a)代表了政教勾結,並且是奢侈浪費,如啟示錄所記:「 地上的君王,素來與他行淫、一同奢華的,看見燒他的煙,就必為他哭泣哀號」(啟18:9)。行淫也叫「奢華」,兩者互有關係。舊約聖經提到淫婦,多描述偶像崇拜。以西結書說到:「他們起淫心,遠離我,眼對偶像行邪淫」(結6:9)。人要不就敬拜創造天地的上帝,要不就敬拜上帝所創造的事物、就是偶像崇拜。大淫婦代表宗教現象,勾結君王們所代表的政治,發生很親密的關係,並產生了奢華的結果。
4.地上的人喝醉她淫亂的酒
這不僅只是政治領袖與宗教系統結合而已,它更是對所有人形成影響,所以聖經說「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她淫亂的酒」(啟17:2)、「叫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啟14:8),這個宗教體系所作的事,產生的影響力,遍及各階層的庶民百姓。這是個「上行下效、紙醉金迷」的影響。
5.女人騎七頭十角朱紅獸上
大淫婦不是獨自一人,她騎著一隻紅色野獸,獸有七個頭、十支角。十三章第一次提到獸,從海裡上來:「我又看見一個獸從海中上來,有十角七頭,在十角上戴著十個冠冕,七頭上有褻瀆的名號。」(啟13:1)獸代表敵基督,是個很厲害的政治體系,大淫婦與獸緊密結合,來影響全世界。有部電影「美女與野獸」(Beauty & Beast),而這是啟示錄的美女與野獸,一位美女,騎在一隻可怕的獸上頭。美女是色誘,若色誘不成,獸就來威迫你。後來獸吃掉了美女,代表當宗教失去作用時,政治體系會毀掉它。
6.穿紫紅衣戴寶石珍珠金飾
淫婦穿著紅、紫色的衣服,紅色與紫色代表尊貴,是貴重的衣服。除此之外,淫婦還戴著光彩奪目的寶石、珍珠、和黃金作裝飾,「那女人穿著紫色和朱紅色的衣服,用金子、寶石、珍珠為妝飾。」(啟17:4ab)足顯她的奢華。甚至還穿帶細麻衣,「哀哉!哀哉!這大城啊,素常穿細麻、紫色、朱紅色的衣服,又用金子、寶石,和珍珠為妝飾。」(啟18:16)所以這個淫婦是「珠光寶氣、光鮮亮麗」,非常美艷動人。
7.手拿金杯杯中盛滿了淫穢
淫婦手中拿著金杯,裡面卻裝滿了「污穢」。「手拿金杯,杯中盛滿了可憎之物,就是她淫亂的污穢。」(啟17:4cd)外表體面、內在骯髒,這是指出宗教體系的特質。耶穌曾責備法利賽人,也就是當時宗教體系的代表,他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太23:25)「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正是指這種情況,台語稱之為「好看頭」,意思是外表好看,裡面卻見不得人。英文有句話:閃耀的不一定是金子(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提醒人不要被外表所騙。
8.奧秘哉大巴比倫淫婦之母
淫婦的額頭有名字,叫作「奧祕哉!大巴比倫,作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啟17:5)。大哉、大巴比倫奧秘哉,讓我想到但以理書4:30記載,當時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蓋了一座空中花園,成為世界七大奇景。他很自滿。「他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嗎?』」(但4:30)就在王說:「哇!我好偉大!」後來,上帝審判他,他變成一隻牛。在此指出這個大淫婦也象徵自我偶像化,崇拜自己,認為宇宙中若有上帝、那就是自己。淫婦是所有「自我崇拜、成就偶像」之母。
9. 女人喝醉聖徒與見證者血
這宗教體系對基督信徒並不友善。經文最後寫到,淫婦杯中除了淫穢之外,還盛了聖徒、和為基督作見證之人的血,而且淫婦喝下他們的血,約翰因而大大希奇。「我又看見那女人喝醉了聖徒的血和為耶穌作見證之人的血。我看見她,就大大的希奇。」(啟17:6)約翰的時代,正是猶太教體系大大迫害基督門徒時。約翰被流放拔摩海島,除了羅馬的政治體系的迫害,猶太宗教系統也迫害他。耶穌說,從亞伯開始、到撒迦利亞為止,所有的血,都是你們流的。「叫世上所流義人的血都歸到你們身上,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殿和壇中間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太23:35)由此可知,這代表宗教迫害,好像是回教對世界的「聖戰」(Jihad)。在人類歷史中,那些大型的屠殺事件,往往起因於宗教的號召下。所以偶像崇拜的宗教體系,對人類是會產生很大的迫害。「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上帝」(約16:2)。
Ⅲ、巴比倫大城的各種詮釋
1.從巴別城到巴比倫城(字句論)
經上說「奧祕哉!大巴比倫,作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啟17:5)「奧秘」,英文是mystery,中文叫「猜謎」。究竟這個大巴比倫是指一個人?一群人?一個體系?或是一個什麼現象?在此和大家分享所查到的幾種詮釋。第一種是字句論者。此論者認為,在但以理書第四章說的「大巴比倫」,就是伊拉克城。一開始,聖經稱巴比倫為「巴別」,就是企圖蓋巴別塔的城市,目的要誇耀自己,傳揚自己的名。「他們說:來吧!我們要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為巴別。」(創11:4, 9)這和尼布甲尼撒有著類似的心態。「他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嗎?……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經過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讓賜與誰。」(但4:30, 32)這派學者認為,將來伊拉克會在原址,再次興建大城。
2.迫害基督徒的羅馬城(既往論)
第二派認為,約翰在第一世紀時,被流放拔摩島、寫信給當時的教會,因此大巴比倫一定是指羅馬城,因為羅馬政府逼迫基督徒。這派的根據是彼得寫信提到「在巴比倫跟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我兒子馬可。」(彼前5:13)彼得當時在羅馬牧會,馬可作他的助手。所以很清楚的,這是義大利的羅馬城。況且,聖經提到,這女人坐的七個頭,是七座山。「智慧的心在此可以思想。那七頭就是女人所坐的七座山。」(啟17:9)而羅馬城就是蓋在七座山頂上。這就是既往論的說法。
3.悖離耶和華耶路撒冷(既往論)
第三派說,這指是耶路撒冷。耶穌責備的是猶太教體系,他們背離了耶和華;整部舊約裡的大淫婦,指的也都是以色列人。上帝在意的是以色列選民,因此大淫婦是指耶路撒冷城。這派的根據是,大祭司的衣服上,不正有紫色、紅色、和寶石嗎?代表猶太教的大祭司,穿得和大淫婦如此類似,所以是指耶路撒冷城。並且耶路撒冷也建在七座山頭上。(啟17:9)既往論有這兩種說法,一是羅馬城,一是耶路撒冷城。
4.唯我獨尊的梵諦岡城(歷史論)
第四派主張這是指梵諦岡城,此論的主要人物有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在他們的時代,教皇權力極大、統治當時的全歐洲,管轄所有政府。他們說:「耶和華初次與何西阿說話,對他說:『你去娶淫婦為妻,也收那從淫亂所生的兒女;因為這地大行淫亂,離棄耶和華。』」(何1:2)可見上帝在意的是選民,而選民已轉為教會,但是教會是由梵諦岡統治,教皇卻和政府勾結,政教合一,終於產生黑暗世界。因此,說的一定是梵諦岡和教皇「你所看見的那女人就是管轄地上眾王的大城。」(啟17:18),當時只有梵諦岡教皇能夠掌管整個歐洲。這是歷史論,是改革宗要與天主教廷對抗時,認為大淫婦指的就是梵諦岡城。
5.普世教協的宗教混合(將來論)
第五派人說,啟示錄描述的是耶穌再臨的事,是未來的事;第一世紀或十六世紀都已經過去,經文是預言將來。目前全球有十二大宗教加入Ecumenical Syncretism,固定見面討論,如何促進世界和平。第五派人認為,這將來會成為One-world Religion的大系統,影響全世界,這才是大淫婦,因為他們不單單敬拜耶和華,反而接受一切。「地上的君王與她行淫,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她淫亂的酒。」(啟17:2)並且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上帝為敵。「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4:4)這是將來論。
6.自大奢華的偶像崇拜(屬靈論)
最後是屬靈論。屬靈論認為,聖經有屬靈的功課,需要人去挖掘,並找出與自身的關連。而這裡的屬靈教導,就是「自我誇大與奢華」的偶像崇拜,人人都可能陷入。從巴別塔到巴比倫王,人抵擋主、高抬自己,佔據上帝的殿,自稱為上帝。「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帖後2:4)當人把自己視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這就是大淫婦,而人人都可能是她。所以經上說:「他怎樣榮耀自己,怎樣奢華,也當叫他照樣痛苦悲哀,因他心裡說:我坐了皇后的位,並不是寡婦,決不至於悲哀。」(啟18:7)因他榮耀自己、奢華,上帝說:「我要讓他痛苦悲哀。」奢侈浪費是自我崇拜的副產品,自我崇拜(Self idol)和金錢(Mammon)都是大淫婦。這是屬靈的教導。
Ⅳ、屬靈的功課
1.勿貪愛世界與侍奉瑪門
基督徒要小心,不要貪愛世界、侍奉瑪門。人若貪愛世界,愛上帝的心就不在裡面。「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壹2:5)耶穌也說,你不可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瑪門。「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6:24)自我中心往往帶來貪財,貪財是很大的挑戰。
2.勿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
不要利用宗教來賺取利益。耶穌曾趕出在聖殿做買賣的人,責備他們在宗教體系裡謀取利益。「看見殿裏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裏,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約2:14-16)大淫婦正是宗教體系,穿金戴銀、吃香喝辣、賺取利益的呈現。Jim and Faye Bakker牧師夫婦擅長佈道,是有名的電視佈道家,受到全美國民眾的喜愛,獲得許多奉獻。沒想到他竟把奉獻的餘額,用來鋪設家中奢華的黃金浴缸。事發後成為很大的醜聞,他也因此鋃鐺入獄。
因此,基督徒需要很小心,當上帝賜下大恩典,使教會得到許多奉獻時,對於處理金錢之事要謹慎,否則可能就會淪為大淫婦,利用侍奉上帝來謀取利益。
3.勿將宗教與政治相結合
過去歷史已有太多次教訓,當政治和宗教結合一起,帶來的就是災難。魔鬼曾試探耶穌,要他混合宗教和政治。天下萬國的權柄榮華是政治體系;耶穌來拯救全人類是宗教。魔鬼說,只要你敬拜我,我就將這一切給你。耶穌說,不,宗教只能侍奉上帝,不能追求榮華富貴。「魔鬼又帶他到一個很高的地方,轉眼之間讓他看見了天下萬國,對他說:『你若向我下拜,我就把這一切權柄和財富都給你;因為這一切都已交給了我,我願意給誰就給誰。』耶穌說:『聖經說:要拜主─你的上帝,惟獨敬奉他!』」(路4:5-8)另一次,耶穌叫人給他一塊錢,說,錢上面是誰的名字,就歸給他;上帝的歸給上帝。「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太22:21)這兩個故事都顯示,宗教和政治不可混為一談。美國立國時,就知道其可怕之處,所以立國元老們,在憲法上簽署Church State Separation,目的就是不讓政教合一。信仰是上帝的話語,有絕對性,主張的是謙卑服侍;政治則是人的組織,需要妥協,強調的是掌控權勢。絕對和妥協無法合一,所以政治和宗教絕不能混在一起,一旦合在一起,那絕對是場大災難。
4.勿外在豔麗乃內在溫柔
外在的美麗不會長久,怎樣的妝扮都會過去。「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箴31:30)彼得前書也說:「你們不要藉打扮來妝飾自己,不要講究怎樣鬈頭髮,戴甚麼金飾,穿甚麼衣服。你們應該有內在的美,以那不會衰退的溫柔嫻靜為妝飾;這在上帝眼中是最有價值的。」(彼前3:3-4)都是勸人不要只注重外在。外在的美不是罪,但外在美無法長久,內在美才能持久。就如戴安娜王妃和德蕾莎修女。德蕾莎修女的外表並不美麗,穿著也很樸素,但世人打從心底敬愛她,感佩她對弱者的愛心。Kate Angell有句名言:「Outer beauty attracts, inner beauty captivates」,外在美吸引注意,內在美擄獲人心。因此,若上帝問你,要外在美、還是內在美?你應該選擇內在美,然後如果可以,再加一些外在美。外在的美不是罪,但不要為了追求外在美,就忽略了內在美。大淫婦追求外在美;可是裡面卻是淫亂、污穢。
5.世上看為尊貴神所憎惡
有本書叫作Upside Down Kingdom,談到人眼中好的事物,上帝不一定視作益處。以老底嘉教會為例,耶穌說,人看做尊貴、上帝看作可憎。「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你們的心,神卻知道;因為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路16:15)大淫婦的杯子裡,裝了可憎的事物,就是一般人所追求、崇拜的一切,但上帝卻不喜悅。老底嘉教會表面看來富足、發財、不缺;但在上帝的眼中,它困苦、可憐、瞎眼、貧窮、赤身。「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啟3:17-18)耶穌在八福裡說,哀慟、貧窮的人有福了,聽見的人應該會說:「這怎會有福?快樂、富有的人才有福啊!」小心啊!因為從聖經我們可以發現,有時一般社會的追求,正與上帝的心意相反。我們必須瞭解有這樣的可能,它稱為屬靈的洞見(spiritual insight)。當教會各方面都很好,有好的禮拜堂、各項事工推展順利、會友奉獻充足……。上帝賜下恩典,讓教會各方面都很卓越,成為許多教會競相模仿的對象時,就是教會要小心的時候,。因為有可能在過程中,我們失去對上帝的敬虔、對人的愛心,就會落入老底嘉教會的光景而不自知。
因此,我期待和平教會能和其他較弱小的教會結為夥伴教會,希望藉此幫助教會,不落入自我感覺良好(Complacency)的陷阱,以自我為滿足;而是看到上帝的心意,主動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以及尚未聽聞福音的人。所以宣道事工、社區連結、幫助弱小教會……等等,應該是教會整體需繼續追求的方向。當我們感覺良好時,恐怕就是最糟糕的時候,這是老底嘉教會的教訓。
Ⅴ、結論:勿作大淫婦 作基督新婦
所以,我們要警醒,不要成為大淫婦,要追求成為基督的新婦。
禱告
親愛的主,你藉由聖經,啟示大巴比倫的意義。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地,變得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忘記別人。我們像世人一樣,追求成功、經濟富裕,而漸漸地失去謙卑服事、和對人的愛心,最後成為大淫婦。求上帝保守,讓我們緊緊地抓住你,不被世上的紙醉金迷所迷惑,讓我們向你絕對忠心,作基督的新婦,不作世界的淫婦。禱告奉靠耶穌基督之名,阿們!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當感恩的冰桶來敲門

講道內容
講題:當感恩的冰桶來敲門
經文:詩篇147篇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月廿六日


前言—今年七月全球掀起一場冰桶挑戰的旋風,這是一項關心漸凍人所發起的自發活動,透過當今網路科技和智慧手機照相功能,上傳影片並點名FB的好友跟進,從國外發燒到台灣,媒體紛紛報導,政治人物和明星等都不免跟進參與或談論。  之後逐漸消退時,在基督徒的群體中,也開始傳開感恩三天,指名三個人感恩的類似活動,牧師今天就以這「當感恩的冰桶來敲門」做為今天的題目,因為感恩是基督徒最後也是最初的話,並以詩篇147篇作為經文,邀請大家從中來看自己的信仰,以及我們所相信的神是怎樣的一位。

這是一篇比較晚期的詩篇,屬於被擄歸回時所寫的,作為聖殿崇拜的讚美詩,以哈利路亞開始,以哈利路亞結束。詩篇中交替著因著上帝創造的大自然和上帝所顧守祂所揀選的百姓這兩個面向,向上帝發出感謝和讚美。而兩者之間也互相有連結,例如詩人寫到上帝記得天上星宿的數目和名字,讓人想到上帝也同樣數算當時這群離散異鄉的以色列百姓,同樣,上帝也數算那些屬祂卻還在外徘徊的子民。  這篇詩篇可分為三段,但牧師今天不用這方式解釋聖經,而以其中的主題的方式來看這篇詩篇的內容。

1.在上帝子民中體會祂的恩待¬-上帝聚集被趕散的人,安慰傷心的人,神使祂的百姓經歷恢復,這些被擄歸回的百姓,真的經歷到上帝應許的實現。我也問大家,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容易感恩的人嗎?你最近一次感恩的事是什麼事,又是什麼時候感恩的?  有一個小故事說到有兩位天使來世上收集信徒祈禱的內容結果有一位天使他的背包滿滿,裡面裝著大家的祈禱事項,但是另外那位天使,他的背包卻是小小一包,大家猜他的背包裡面裝的是什麼呢?裡面裝的是對上帝的感謝。我們在祈禱中往往是祈求的多,感謝的少。耶穌曾經醫治十個患大痲瘋的人,但是結果有幾個回來感謝他?一個。你是那個會回來感謝上帝的人嗎?上帝時再樂億看見我們心存感恩回到祂面前,對祂表達感謝。

2.在大自然中經歷祂的看顧,在這篇中提到走獸和啼叫的小烏鴉,為什麼特別提到小烏鴉?在以色列旅遊時,時常可看見烏鴉,就如同麻雀一樣平常,並沒有我們文化中認為烏鴉是不吉祥的意思。詩人感悟到上帝的看顧在至微小之處,我們要學習去看見。在我預備今天PPT時,找到一個叫做「鳥群在電線上」(Birds on the Wires)的影片,是一位巴西的音樂家在網路上,看見地球上另外一位攝影藝術家,拍攝一群烏鴉停在電線桿上,就將這畫面轉為音符,竟是一首很美的旋律,之後在網路上爆紅並曾經為此舉辦音樂會。上帝看顧烏鴉,甚至當烏鴉們停在電線上,如果留意去看,竟可譜出美好的樂音。

同時,詩篇中也提到上帝不喜愛馬的大力,為什麼上帝不喜歡?祂所創造的不都是看為好的嗎?在古代馬不作為農作,只為戰爭時當作戰馬,是人為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去啟動戰爭,同樣,上帝也不喜歡人只靠自己跑得快、靠自己聰明、靠自己能力強。這並不是說上帝不喜歡我們有能力和恩賜,而是要問我們自己,究竟我們是依靠什麼?我們拿上帝所賜的恩賜而自誇,還是更有智慧的選擇依靠那位賜恩賜的上帝。

那麼,上帝喜歡怎樣的人?這詩篇中提到上帝喜歡敬畏祂,盼望祂的慈愛的人。上帝喜歡那些對祂心存敬意,又用信心相信盼望祂慈愛會臨到的人。我相信我們弟兄姊妹們都曾經歷過,當上帝應允我們的祈求,數算上帝的恩典帶來極大的喜樂,詩人實在寫出我們的感受,因為這是我們時常在信仰中的真實體認。上帝用上好的麥子使我們飽足。但是,我也要問在場的大家,在你的經驗中,你有沒有感謝不出來的時候?就是上帝好像久久沒有聽見你的呼求?上帝好像沉默不回應的時候,在這時候你怎麼辦?真實的信仰中會經歷這些,不管是自己在內心問,上帝啊你在哪裡?還是別人會問,你的上帝在哪裡?

詩人並沒有逃避這樣的問題,他回答這問題也在詩篇中,這就到我要說的第三點--3.上帝在因果關係和變遷中,要我們去學習感恩和讚美

詩人提到雲在天上,變成雨下下來,讓山上的草生長,動物有東西吃。這是一個因果關係,但在過程中並不容易讓人看見全貌。詩人又提到雲霜冰雹,上帝的話語帶著權柄和威嚴,但有時卻又像雲霜冰雹,看似輕薄,卻帶來改變大地的面貌和溫度,而這可稱為「耶和華的寒冷」。這是一位日本的經濟學者,也曾做過東京大學的校長,名叫矢內原忠雄所寫詩篇註釋書,這是他對詩篇147篇所下的標題「耶和華的寒冷」,實在跟其他聖經學者看到的不一樣。他是在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的時空背景,寫下對這詩篇的體認。書中他說到:「誰能承擔得起祂的寒冷?上帝也會在寒冷之中展現他自己?」

而我在前幾個禮拜中,淡水教會也經歷令人難過的事—教會松年大學的校長陳光輝教授,在重陽節的禮拜天,還跟我們在場的弟兄姊妹一起參與在重陽節中午的餐會,卻在隔天禮拜一晚上臨時嘔吐送醫急診,經幾天住院檢查後,轉入加護病房緊急洗腎,隔天通知家人病危,當晚(禮拜五)近午夜前過世。這一切都發生的那麼突然,令人難過和驚訝,而誰能承擔得起祂的寒冷?面對不平和抱怨,那位日本牧師在書中繼續寫著,若這不是出於耶和華,將是何等的痛苦。但這若是出於耶和華,在寒冷中也將變為親切。我在準備講到篇時,不禁對主說「主阿,這好難喔」,這好像上帝突然在你身上倒了滿滿的冰桶,淋得我們全身打顫,你感覺如何?還能發出感謝嗎?還能說如果這是上帝的冰桶,我仍要感謝嗎?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到此我們還沒有談到有關「讚美和感恩」這兩者間的異同,雖然平時這兩個詞我們也常混合使用,但在基本定義上面仍有差別。感謝--是對上帝所做的事情而感謝,而讚美--是對上帝本身的稱讚,我們平常混在一起講,是因為上帝「所是的特質」往往會和祂「所做所為」一致,往往是一體兩面。我們讚美上帝的慈愛屬性,也感謝祂慈愛的引領。但當我們感恩不出來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看不見上帝的作為,或是不清楚上帝為什麼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時,在我們沒能因祂所做而感謝時,我們能否依然因著祂的「所是」而繼續讚美祂?在我們感謝不下去的時候,仍要讚美,這是信仰中信心的仰望。當耶和華的寒冷來到時,那些敬畏祂,依然盼望祂慈愛的人,是祂所喜愛的人。你會問,牧師你真的可以嗎?我也依然在學習,很難,卻真是信仰中真實的信心仰望。

有時,回想你我在信仰上的成長,雖然我們從一開始相信主耶穌的救贖,我們就開始唱著哈利路亞的詩歌,而我們也相信,當我們有一天結束地上的旅程,或是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也將參與在那眾天使天軍的哈利路亞大合唱之中。然而在我們每一天的生命旅程中,我們平常心中會唱著什麼樣的歌?是那首感恩和讚美的詩歌嗎?在詩篇150篇的最後,從146-150篇當中,詩篇的編輯者把這些作為整個卷詩篇的結論,這每一篇的開始和結束在原文都是哈利路亞。過程中每一篇卻都有不同的表達,這就好像回顧你我的信仰生活,以唱出哈利路亞來開始,或許在過程中會經歷苦難和寒冷,但終究都將以哈利路亞結束,這是基督徒的信心和盼望。同時,我們能否也用信心仰望說,若這些苦難是從耶和華而來,讓我們在因果關係和變遷中經歷上帝的恩典。求主幫助我看見,以至於能繼續唱這首哈利路亞的詩歌。
我剛剛說到前一陣子我在網路上被一兩位會友點名,要接續說出感謝的事情,讀了他們所寫的深刻,讓我想要認真的接續,在此要來說說我感恩的事情,我感恩,因著父親生病後搬回淡水在病床上受洗,我們全家被帶進這份信仰中。我感恩,因著母親的過世,轉變家庭方向,支持太太出國讀神學院進修,而我在那段時間領受呼召,走上這條全職事奉的路。我感恩,過去八年回到母會,協助兩位主任牧師,有許多的學習和成長。我感恩,在淡水教會中有許多好的同工和一起陪伴同行的好朋友。當我回想過去值得感恩的事情,說出我生命中那些哈利路亞的事,意外的發現,這些很多竟然是從苦難中長出來的,竟然是先經歷耶和華的寒冷,再長出哈利路亞來。好像經歷一次又一次上帝冰桶的挑戰,經歷耶和華的寒冷。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這份信仰中<我們領受上帝怎樣的恩待<我們平時又怎樣的表達感恩?同時在季候變換之中,在暫時無法說出感謝上帝的時候,你是否仍相信上帝依然同在保守?有的感恩實在需要久一點才看得出來,特別是那些生命中重大的感恩,我好像慢慢才能領悟出這樣的道理。在等候上帝回應出手時,就是我們信仰得到操練和成長的時刻。當然,信仰中還有另一種成長的模式,是建立好的習慣。在團體禮拜和個人靈修中,也在基督教的教育裡,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在哪裡?就是在沒有遇到大風大雨的日子中,將信仰的種子種在小孩的心中,將聖經的故事當作肥料和水分,澆灌在這些小小的幼苗當中,我們不知道將來在他們的時代中,將要面對怎樣外在的變遷,社會結構和科技的創新和世界經濟的重組等。但是我相信,在平常點點滴滴的信仰教導和預備中,是讓他們能夠更具備面對各樣艱難的幫助。而我也相信,那位愛我們的上帝依然在這裡,上帝對教會和對你我的愛也沒有改變,上帝會保守看顧。我們將在季節變化當中看見神的作為,神的作為在大自然中,神的作為也在祂所珍貴的百姓中。若這是來自耶和華的寒冷,所以即使是嚴酷的寒冷,也願意承擔。而詩篇作者接續在第18節寫道「祂一出令,這些就都消化,祂使風颳起,水便流動。」而當風吹起的時候,將是融化冰雪的春風,當聖靈的風吹起的時候,也將是神子民被重建,重新站立的日子。這是我們的確信,也是上帝預定的美好心意。

奧古斯丁曾說,每個基督徒都應成為一個從頭到腳的哈利路亞。誠願我們每位信徒,在我們生命中唱著哈利路亞的詩歌,當感恩的冰桶來敲門時,我們憑信心相信,我們會一直唱著這首哈利路亞的詩歌--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客庄宣教不難

講道內容
講題:客庄宣教不難
經文:約翰福音十二章30-32節
使徒行傳十一章20-26節
主講:彭榮光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月十九日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很高興來到和平教會分享客庄宣教,見證耶穌基督,榮耀耶和華上帝。聖經中記載:「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這是我在客家宣教開拓這十年來很深的體驗。現在在這裡分享並見證耶穌說的這句話,同時也透過使徒行傳第十一章第20-26節,安提阿教會的建立及開拓的實力,透過這段經文見證高舉基督宣教並不難。     

一、引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在台灣有客庄宣教異象的教會已經不多,很感動和平教會有客庄宣教的異象。   我曾擔任客家中會二年的議長,在總委會中提出了許多客庄宣教事工,但都不被接受。主耶穌在升天的時候,他所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28:19-20)。這段經文有二個重點,一是要使萬民作耶穌門徒,二是要去教訓他們遵守耶穌的命令,這是教會在宣教必須條件,我看到和平教會是遵守耶穌命令的教會,是上帝賜福所喜悅的。 

二、高舉基督吸引萬人
台灣客家人有450萬人,無論什麼宗派大約有100間的客庄教會。雖然這十年來,台灣的教會有很大的進展,但是客庄教會的主日聚會人數仍只有35-40人。客家人的人口數佔台灣總人口數的第二名,但客家基督徒卻是最少的,換句話說,客庄宣教是很大的禾場,是耶和華上帝留這一塊讓我們去宣教的。

我在台灣神學院念書時,有一次的讀書報告,我分享客庄教會資源非常貧瘠,年輕人都外出工作,家中只有老年人及小孩子,且沒有什麼經濟能力,客庄教會人數少、奉獻少、同工少、事工也少,所以客庄宣教是很難的。但是有同學提出,在南部、山上、海邊、鄉下等小型教會不也是這樣的問題嗎?這給我很大的提醒,讓我重新思考客庄宣教並不是以同情、憐憫為出發點,而是要遵行主耶穌大使命做為出發點。

有一次,學校客家團契聚會時大家討論客家宣教的異象,有一位學姊說,客家宣教要靠客家同學,這是大部份人錯誤的想法,客家宣教是客家人的事,這並不完全正確,當然客家基督徒不可以推辭,但是客家宣教是所有基督徒的責任,不然馬偕在100多年前怎麼會來到他完全不認識、不同種族的地方宣教呢?當主耶穌給我們異象時,祂分派誰去,誰就應該去,不用害怕,因為上帝必負責。雖然客庄宣教是跨文化的宣教,但是基督信仰的文化就是「跨文化」,因為基督信仰的文化是全新的文化,雖然並不是所有的生活要改變,但是主要的觀念、信念一定要調整改變,例如,相信耶穌就是不拿香、禮拜天就是要敬拜上帝、婚喪喜慶都不必看時辰日子。

文化並不是基督信仰最大的攔阻,因為文化是可以改變的。有一次我帶著福音隊到龍潭郊區的客庄傳福音,一家一家的拜訪,有一家的男主人說基督教是洋教,無法相信接受,我就問他說,請問你家的寶貝小孫子最喜歡吃什麼,他立刻回答是麥當勞,說完後他突然想通了,說他吃的是洋食物、穿的是洋裝、住的是洋房、院子停放的是洋車。以前新娘穿的是全身紅色、頭巾也是紅色,而喪禮的孝服是白色,為什麼現在新娘穿的是白紗禮服,從頭到腳都是白色非常漂亮,因為文化可以改變,有需要就可以改變。

三、跨文化的宣教 
(一)主的同在
(二)牧者是好人、聖靈充滿、大有信心、裝備教導訓練
(三)深遠影響─門徒首稱基督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前是不可以用華語聚會的,要改變很難很難,但有需要就可以改變。所以若有需要,文化可以調整,而文化的改變就是文明的進步。客庄宣教並不難,安提阿教會的建立也是跨文化,而且非常的成功。使徒行傳第十一章第20-26節,背景是耶路撒冷教會因為司提反的事件受到了迫害,門徒四處逃難,有的逃到安提阿,這些逃到安提阿的門徒向當地的猶太人傳福音,有些外邦的基督徒,塞浦路斯人和古利奈人,他們向安提阿的希臘人傳講耶穌。
這是跨文化的宣教,非常成功,教會被建立起來,而且教會增長的很快,安提阿教會在教會歷史上,是很重要的地位,歸納起來,安提阿教會成功有三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使徒行傳11:21所說「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使11:21)。這不就是約翰福音12:32所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約12:32)。要有上帝的同在,必須傳講復活的基督,必須教導耶穌的教訓,教會的決策必須要見證耶穌、榮耀上帝,教會的事工要造就教會、建造教會、造就肢體,教會的關懷是要遵行上帝的命令彼此相愛。簡單而言,教會的存在是為了基督,教會若少了基督,這和外面的社團就沒有什麼倆樣了,更何況這一群門徒是因為基督之名受到迫害逃離耶路撒冷的,在逃離的過程中他們仍然不忘宣教,他們向當地的百姓傳講耶穌基督,主耶穌與他們同在,相信歸基督的人就多了。
第二個原因是使徒行傳11:24「所說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使11:24)。耶路撒冷教會派傳道人巴拿巴,牧養安提阿教會。看到由平信徒建立的教會,非常興盛且充滿上帝恩典,並勸慰眾人要立定心志與恆久靠上帝。因為巴拿巴是從受迫害的耶路撒冷教會來的,所以巴拿巴提早建造眾會友的心,當遇到迫害時不要軟弱要立定心志,不要害怕要恆久靠上帝。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聖經中好人的意思是良善、尊貴、仁慈、公義的人,巴拿巴是位好牧者,所以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聖靈充滿並不一定代表有很大的恩賜,會醫病趕鬼、說方言,而是說巴拿巴是個好人,是個屬靈的牧者且有豐富的屬靈生命,他大有信心,堅定信仰恆久靠上帝。聖經說:「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使11:24)。安提阿教會因為有一位高舉基督的牧者,教會就更加復興了。
第三個原因是使徒行傳11:25-26「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 找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使11:25-26)。巴拿巴是心胸開闊的牧者,他邀請一位比自己更棒的傳道人一起服事。他往大數去找掃羅,掃羅就是後來的保羅,掃羅在當時是最高學府迦馬列的學生,他對舊約律法非常精通、邏輯概念很清楚,他有堅定的心志,他的學問之大,新約聖經超過十卷都是保羅寫的。巴拿巴找比自己還棒的保羅去教訓許多人,還一起服事、教導、訓練、裝備及造就教會許多兄弟姊妹。教會在質的上面大大進步,教會成為更健康更興盛的教會。好的牧者有開放的心,願意接納比自己更棒的同工一起服事,巴拿巴有智慧的眼光,有從天上來的眼目,他找到保羅一起服事。換言之,將對的同工放在對的位置,會帶給教會極大的幫助。
這是安提阿教會三個復興、開拓成功的原因,安提阿教會的復興在質與量都增長的教會。使徒行傳接著說,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教會開始的,門徒的原文是學習者,學習基督的人被稱為基督徒,是二千年前安提阿教會開始一直傳到今天,甚至當年的安提阿教會已經不存在了,但基督徒這個名稱仍然沿用至今,可見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不僅如此,使徒行傳11:27-30繼續描述安提阿教會,當耶路撒冷教會遇到大飢荒,安提阿教會就動員了眾弟兄姊妹為耶路撒冷教會奉獻,並委託巴拿巴和保羅將奉獻送到耶路撒冷教會長老的手中。一間健康復興的教會也是一間非常願意幫助其他教會的教會,安提阿教會的建立與開拓並不難,因為他們高舉基督,上帝與他們同在,而且他們將對的同工放在對的位置,跨文化的宣教就不難了。所以,客庄宣教也不難了。
四、開拓客庄教會的經驗
(一)第一間開拓教會
(二)第二間開拓─六家教會
1.活化高舉基督為策略
2.留住新人為永續
分享我個人在客家開拓二間教會的經驗,來見證高舉基督就吸引萬人。第一間及第二間教會的開拓,都是用下列四個字做為開拓教會的策略,第一個字是「知」,就是要讓附近社區知道有一間新的教會,做法就是在大馬路旁、交通便利能見度高的地方租下一棟三層樓的房子,第一層、第二層是禮拜堂、主日學教室或是辦公室,第三層是牧者的宿舍。地點先確定,這是「知」。再來是豎起十字架招牌,而且清楚寫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某某教會」,而不是社區關懷中心或是某某中心,因為我確信只要高舉基督就可以吸引萬民,所以召告天下這裡有一間新教會。
軟體的「知」就是發福音單張,或是將耕心刊物蓋上教會的印章送到社區。現在竹北六家都是大樓,就用派報、夾報將福音單張送到住戶,告訴社區這裡有新的教會。第一批來教會的弟兄姊妹大部分都是已經信主的基督徒,有從南部上來北部下來工作、結婚、求學的弟兄姊妹,他們看到福音單張後來尋找教會。開拓教會有會友、同工也有了奉獻,所以開拓教會第一批來的這群弟兄姊妹,他們願意留下來對開拓教會有很大的幫助。當教會累積力量之後,開始慕道友的開發。如果開拓教會一開始就進行慕道友開發,教會的發展就會十分緩慢。
現在科技進步,教會也透過電腦、智慧型手機來進行「知」的策略,例如設立教會的網站、用Facebook廣告、或用Line跟弟兄姊妹連結,這些事很多教會已經在做了。開拓教會第一個字是「知」,藉著各種方式告訴眾社區眾百姓,這裡有一間新的教會。
第二個字是「來」,就是要讓社區的人能夠主動走進教會,方法是舉辦他們有興趣的活動、例如社區才藝班、公益活動、中秋晚會、聖誕晚會摸彩、或是媽媽成長班、松年書法班、兒童夏令營等,這都是大家有興趣且願意參與的活動。今年六家教會,有一新的活動是主日半日遊,在每月第一個主日下午到教會附近的景點踏青遊戲,唱詩歌分享見證。人數少的時候有50個人,人數多的時候有75個人,大家透過踏青吃飯與教會的關係愈來愈緊密。教會邀請的對象是社區裡的弟兄姊妹,及家中尚未相信上帝的家人,希望他們能夠一起「來」教會。
第三個字是「去」,就是教會要主動去關心探訪教會的慕道友,這些慕道友的名單是透過各種活動、才藝班所留下來的。雖然每一個活動的經費收支是不是平衡的,但重要的是參加活動的人能夠留在教會。聖誕節的摸彩劵上會請參加者填寫姓名、住址、電話,我們用這些資料將中信、蒲公英、耕心等福音刊物寄給他們。當有新的活動,寄邀請卡邀請他們來參與活動,若他們願意再次來教會,就安排探訪、或福音茶會、佈道會,也邀請他們參加小組或是查經班。透過這樣的互動,看到社區裡許多人非常需要福音,這都是「去」關懷的機會。
第四個字是「仰」,就是要仰望上帝、禱告上帝,不論這些策略安排是多麼的順暢,但如果沒有禱告、完全的交託,這一切的計畫沒有果效。所以仰望上帝、禱告上帝,是這四個字中最重要的,所有的階段都需要仰望上帝、禱告上帝來開始,以交託來結尾,靠人一定是一事無成。再精彩的節目、再豐富的禮物,若沒有高舉基督、仰望上帝這一切只是熱鬧一場。而仰望上帝、禱告上帝常常是被忽略的一環,但卻是主要的關鍵,因為宣教的對手是撒旦,宣教的對象是慕道友,宣教是搶救靈魂的屬靈爭戰,一定更要謙卑地仰望上帝、順服禱告上帝。「知」、「來」、「去」是仰望上帝、禱告上帝才能夠有成就的。
「知」、「來」、「去」、「仰」這四個字就是這幾年我在客庄開拓教會的策略,可能不是最好的,也許有人會覺得牽強,但這些都是過去的經驗,在開拓教會的時候有方向與根據,不至於像打空氣一樣。
五、結論:客庄宣教並不難
馬太福音「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裏。」(太18:6)。小子原文有三個意思,一是年紀輕的、二是年資淺的、三是剛信上帝的。耶穌說讓這樣的人跌倒,倒不如沉在深海裡不要再起來,所以留住新人,就是讓他不要跌倒。教會重視接待的事工,讓新進教會的人有安全感,新人由牧師親自介紹,而不是請他自我介紹。唱歡迎歌與新人握手,一起說「一次歡迎永遠歡迎」。總而言之,客庄開拓並不難,不是指我在客庄開拓不難,而是提高舉基督在客庄宣教並不難。
我們一同來禱告
親愛的上帝感謝你的恩典,謝謝你將客庄宣教的使命放在和平教會,也求你保守,讓你的旨意在你自己的保守下能夠成就,因為客庄宣教是上帝你自己在宣教,我們只是器皿而已。求你幫助我們,我們能夠謙卑順服你,讓我們有一顆願意的心,來順服主耶穌的大使命。主啊!求你打發工人到客庄宣教,謝謝上帝。禱告感恩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啟示錄系列(三十六)第七碗(The Seventh Bowl)

講道內容
講題:啟示錄系列(三十六)第七碗(The Seventh Bowl)
經文:啟示錄十六章17-21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月十二日


Ⅰ、引言:第七碗
第七碗是最後的審判、災難,當它結束後基督就要再臨,所以,它是最大的審判。先看短片。
And the seventh angel poured out his vial onto the air;
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
And there came a great voice out of the temple of heaven, from the throne,
就有大聲音從殿中的寶座上出來,
Saying, It’s done.
說:成了!
And there were voices, and thunders, and lightening;
又有聲音、雷轟、閃電、
And there was a great earthquake,
大地震,
Such was as not since men were upon the earth,
自從地上有人以來,沒有這樣大,
So mighty an earthquake, and so great.
這樣厲害的地震。
And the great cit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那大城裂為三段,
And the cities of the nations fell.
列國的城也都倒塌了。
And great Babylon came in remembrance before God,
神也想起巴比倫大城,
To give unto her the cup of the wine of the fierceness of His wrath.
要把那酒杯遞給她,就是盛自己烈怒的酒杯。
And every island fled away, and the mountains were not found.
各海島都逃避了,眾山也不見了。
And there fell upon men a great hail out of heaven,
又有大雹子從天落在人身上,
Every stone about the weight of a talent.
每一個約重一他連得。
And men blasphemed God because of the plague of the hail,
人就褻瀆神,因這雹災,
For the plague thereof was exceeding great.
因為這雹子的災極大。
Ⅱ、第七碗被倒在空中(The Seventh Bowl Poured in the Air)
1.第七碗被倒在空中
短片裡「很大」一詞不斷重複出現。最後審判有大地震、大冰雹,冰一塊塊從天而降,有一「他連得」大。史上紀錄的冰雹,最大有兩磅大;一他連得是一百磅,相當史上最大紀錄之五十倍。若被這樣的冰雹擊中,必定粉身碎骨。以前下冰雹時,人尚能躲到山洞;但在這裡描述海島逃避、眾山不見,所以人沒有山洞可躲,只能挨打。
最後審判是「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啟16:17)。因為天空成為撒旦掌權之地。「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之前碗倒在太陽、地面、海上、河流等地,上帝是在潔淨被罪污染的宇宙,預備基督再臨,建立千禧國度。最後的碗,是上帝潔淨空氣裡撒旦的勢力。
2.寶座大聲音說成了
碗倒下後,「就有大聲音從殿中的寶座上出來,說:『成了!』」(啟16:17)聖經另一處也說過「成了」,就是耶穌將斷氣時,小聲地在十架上說過。「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上帝了。(約19:30)人類的救恩就在這兩個「成了」當中完成。
3.閃電聲音雷轟地震
那個聲音說完後,天上出現閃電、雷轟、大聲音,地面發生大地震,「又有閃電、聲音、雷轟、大地震,自從地上有人以來,沒有這樣大、這樣厲害的地震。」(啟16:18)正可謂「驚天動地」。聖經在此用了多次「大」,有人以來沒有這樣大、這樣厲害的。「大」和「厲害」,希臘原文同字,形容極其巨大。不久前有機會到中國四川,見到汶川大地震遺跡,真可怕,整所學校被掩埋。挖出土時,師生們尚且各自坐在原位,因為地震來得突然,大家來不及跑,就被壓死在自己位置上。另有一所醫院和監獄,也整個被掩埋了。經上說,末日那場大地震,過去沒有這樣厲害的。
同樣的雷轟、大聲、閃電,第一次出現在啟示錄,是八章5節「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第二次是十一章19節「這時候,上帝在天上的聖殿開了;他的約櫃在殿裏出現。接著有閃電、雷轟、響聲、地震,和大冰雹。」第八章講第七印,第十一章講第七號。災難有三系列,先有七印,第七印打開後,出現雷轟、大聲、閃電、地震;第七號吹響時,也有閃電、大聲、雷轟、地震。由此可見,這四者代表上帝公義審判的末了。七印、七號和七碗,開始時間不同,但結束時間一樣,也有類似的結局。
4.那大城斷裂為三段
聖經描述,地震造成大城一裂為三段,(啟16:19a)變成三座小城。啟示錄十一章8節第一次提到大城說,獸殺了基督兩位見證人,將屍體棄在耶路撒冷城。耶路撒冷城原名「聖城」,但那時就被改稱為「大城」。「他們的屍首就倒在大城裏的街上」(啟11:8)。大城是否就是耶路撒冷,許多人認為大城指巴比倫,將要被上帝審判,而耶路撒冷不會。但這裡提到,大城裂為三段,名字被改為所多瑪、埃及,就是主釘十字架之地。可見大城不是指巴比倫,而是耶路撒冷,裂為三段的大城,指的是耶路撒冷城。
5.列國之城也都倒塌
大城裂為三段,其他城則是房屋粉碎,「列國的城也都倒塌了。」(啟16:19b)事實上,上次地震時,大城倒塌了十分之一,這次則是一裂為三。「正在那時候,地大震動,城就倒塌了十分之一,因地震而死的有七千人;其餘的都恐懼,歸榮耀給天上的上帝。」(啟11:13)兩見證人被殺時,耶路撒冷受到審判;但上帝似乎有所保留,城只塌了十分之一、死亡人數七千。餘下的人就害怕,歸榮耀給上帝。
6.烈怒酒遞巴比倫城
然後經上說,上帝就想起來,把那烈怒的酒,遞給罪惡貫滿盈的巴比倫喝。大地震驚天動地時,大城裂為三段,其他的城都倒塌;還有另一座城,就是巴比倫大城,上帝想起它來,要把烈怒之酒給它。「上帝也想起巴比倫大城來,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遞給他。」(啟16:19c)經文在此沒有對巴比倫所喝的是什麼多做解釋,但在第十七章、十八章會有更多描述。啟示錄十四章8節說,巴比倫讓別人喝酒:「又有第二位天使接著說:『叫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啟14:8)上帝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它喝憤怒的酒。「酒」在這裡代表的意義,之後兩章會詳細說明。
7.海島逃避眾山不見
大地震除了毀壞城市,也造成地球表面的變化,群山消失無蹤。海島是海中高山,和陸上山脈一起失去蹤影。啟示錄六章14節說到第六印時,僅提到位移:「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啟6:14)有人認為是南、北極冰山融化,地球水位上漲,海島群山被淹沒。也有人認為,大地震把地殼的高低地形拉平了。
8.大雹從天落人身上
從天而降的大雹,重一「他連得」,中文是九十斤,或一百磅,是史上記錄最大冰雹的五十倍重。以賽亞三十章:30節也提到,上帝最後的審判,將用冰雹、就是暴風和冰雹,作為結束。「耶和華必使人聽他威嚴的聲音,又顯他降罰的膀臂和他怒中的忿恨,並吞滅的火焰與霹雷、暴風、冰雹。」
Ⅲ、啟示錄的耶路撒冷
1.聖城被外邦人踐踏四十二月
啟示錄提過幾次耶路撒冷城,第一次在第十一章,稱之為「聖城」。「聖城」後變為「大城」,因為撒旦進入城內,統治世界四十二個月,就是七年大災難的後三年半。因此,上帝要約翰丈量聖殿,但不量外院,因為外院將被外邦人踐踏:外邦人會踐踏聖城四十二個月。(啟11:2)
2.兩個見證人被殺大城街道上
四十二個月中,有兩位為福音作見證、有名有力量的傳道人,被獸所殺,屍體被棄街頭,為眾人所見。(啟11:8)
3.大城的靈意是所多瑪與埃及
然後,城的名字便改為大城,意思是所多瑪、埃及。埃及是指奴役上帝選民的國家;所多瑪則是想欺凌上帝天使的城市,兩者都是敵對上帝的。當撒旦進駐耶路撒冷城,統治世界三年半,耶路撒冷便代表敵對上帝。「這城按著靈意叫所多瑪,又叫埃及,就是他們的主釘十字架之處」(啟11:8)。
4.大地震城倒十分一人死七千
那次大地震中,大城傾倒了十分之一,七千人死亡,所產生的反應是恐懼,並歸榮耀給上帝。(啟11:3)
5.酒醡踹在城外血流六百里遠
十四章也提到,基督再臨時,會收割麥子和葡萄;所收割的葡萄,要踹在大城外。有人認為,大城本是聖城,因撒旦進入踐踏,上帝就讓牠們被基督踹在城外的葡萄酒醡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酒醡踹在城外,就有血從酒醡裏流出來,高到馬的嚼環,遠有六百里。」(啟14:20)六百里幾乎涵蓋全以色列,足見審判之大。
6.閃電雷轟地震大城裂為三段
閃電、雷轟、地震,大城裂為三段。天驚地變時,大城裂為三段,列國的城倒塌,巴比倫得到酒,(啟16:18-19)由此可知大城不同於巴比倫城,兩節經文都提到最後審判有三種下場,一是城裂為三,一是列國的城倒塌,一是得到上帝烈怒的酒。
Ⅳ、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從加略十架到聖殿寶座
基督在十架上,臨終前說了句「成了」,是指救贖罪人的功勞已經成了。基督要再來,建立千禧國度,屆時上帝在天上寶座,也會大聲說:「成了!」這是除滅罪惡的「成了」。基督「成了」完成救贖恩典;上帝「成了」公義審判。上帝的恩典、慈愛與公義,在兩聲「成了」中,覆蓋全人類的救恩歷史。彼得後書3:9說到:「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上帝應許要除滅這世界的罪惡,但審判無人能承受得住。上帝願意人人有機會,因此不願第二聲快快講,像似拖延時間,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不願一人沈淪,要人人都悔改。
2.閃電大聲雷轟地震冰雹
其實,閃電、大聲、雷轟、地震、冰雹,首次聖經記載是出埃及記。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來到西乃山,上帝降臨,要吩咐以色列人遵守十誡,過聖潔生活。但那時有閃電、大聲、雷轟,以色列人極害怕。出埃及記19:16-18:「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摩西率領百姓出營迎接上帝,都站在山下。西奈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窯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動。」(出19:16-18)
第二次是以賽亞書29:6「萬軍之耶和華必用雷轟、地震、大聲、旋風、暴風,並吞滅的火焰,向她討罪。」先知以賽亞警告,上帝再來時,會以此審判世界,上主要施行公義的審判。這警告,直到啟示錄時才實現。
施洗約翰被流放至拔摩海島,看見世界的結局時,也曾多次見到閃電、大聲、雷轟。第一次是上帝寶座從天顯現時:所有天使敬拜耶和華,「有閃電、聲音、雷轟從寶座發出;又有七盞火燈在寶座前點著;這七燈就是上帝的七靈。」(啟4:5)上帝公義的審判要開始了。注意,這時有閃電、聲音、雷轟,卻沒有地震,因為此時是描述天上景象,尚未提到地面。接著,揭第七印時,地震來了:「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啟8:5)地震以後,第七號被吹響:「當時,上帝天上的殿開了,在他殿中現出他的約櫃。隨後有閃電、聲音、雷轟、地震、大雹。」(啟11:19)上帝的審判是漸漸加強的,開頭只在天上,接著是地震,然後從天落下大冰雹。到第七碗時,地震極其強烈,城市倒塌裂開,冰雹極其巨大,比最大的冰雹還大五十倍。這是最後的結束,地上有地震,天上有冰雹。
3.海島都逃避眾山也不見
以賽亞預言:「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賽40:4)有人將此視為驕傲的人要變謙卑、謙卑的人上帝必高舉的屬靈解釋,但或許這也是形容,在基督再臨以前,上帝將用大地震,夷平地表上的凹凸不平。撒迦利亞書寫道:基督再來時,「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亞14:4)有學者認為,因為耶路撒冷蓋在橄欖山上,震裂把橄欖山一分為二;耶路撒冷另一邊,山谷也裂開,耶路撒冷因此裂為三段,裂開之地變為水的源頭。大審判最後,水變為血,人無水可喝。審判結束、耶穌再來,千禧年開始,耶路撒冷周遭的地都平了,只有耶路撒冷成為高山。山裡有谷,谷中流出活水,往東向東海,往西向西海。東海應指鹽海、西海指地中海。撒迦利亞14:8,「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亞14:8)。然後,「全地,從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臨門,要變為亞拉巴」(亞14:10)。亞拉巴就是阿拉伯沙漠,形容像阿拉伯沙漠般平坦,唯有耶路撒冷被高舉、居高位。基督在耶路撒冷,治理地球一千年;列國要上耶路撒冷、錫安山,朝見上帝,不再有地理限制的攔阻,因為山都消失了成為平原。
4.冰雹災極大人就褻瀆神
聖經記載的第一次冰雹在出埃及記。第七災上帝下大冰雹,打死許多人、動物和植物。法老認錯,說,我犯罪了,請你向耶和華禱告,停止這一切。(出9:25,27)遺憾的是,法老的悔改極為短暫。當摩西禱告、冰雹止住以後,法老再度剛硬,不讓以色列人離開,以致於最後長子們被殺。
約書亞跟亞瑪力人打仗時,上帝也下冰雹,殺死比約書亞用刀殺還多的亞瑪力人。(書10:11)
啟示錄裡,第一位天使吹號時,也落下冰雹,但地面僅三分之一受損,上帝保留了三分之二。(啟8:7)最後的大冰雹降下時,整個地球毀滅(啟11:19),那真是悽慘。
Ⅴ、聽從主話 不可硬心
大審判最後,人因為冰雹災難,褻瀆上帝、不悔改。基督十架上那小小聲的「成了」,完成的慈愛救恩;上帝顯出公義,擊打、審判,派兩位傳道人傳講,人們最後仍以「褻瀆上帝」作結。我想這是因為,這些人的心已剛硬、無法改變。希伯來書說,「當趁著還有今日」,聽見上帝的話仍有一絲感動,要快悔改、不硬心。(來4:7)當心剛硬,怎樣的懲罰也不會悔改,失去機會。「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上帝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2:5)這正總結了今日經文,人將來受審是自找,因為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上帝一直給人機會,開始輕輕地責罰,後來越來越大,希望人悔改。但當人一直拒絕時,他的心也會因而剛硬不悔改。
法利賽人和耶穌辯論離婚,耶穌說:「不可以。」法利賽人反問:「摩西為何給予離婚條例?」耶穌回答:「因為你們心硬。」婚姻也一樣,一開始夫妻倆相親相愛;若問題發生,雙方都不願改變,最後有一人心硬,婚姻就無法挽回了。盼望我們每個人能悔改,聽從主話,,不可硬心。
禱告
親愛主耶穌,你為了挽回人,在十架上犧牲,最後說「成了!」如此犧牲的愛,有時人不懂感謝、接受。你為了讓人明瞭,將來審判的可怕,用小小的審判,逐步地來警告人。可是許多人直到最後仍不願悔改,主啊,當人堅持不願聆聽你聲音時,最後是自己的心變剛硬。求主幫助,在還有機會時,懂得回心轉意,不任憑心變剛硬,以致將來承受上帝的大審判。禱告奉耶穌基督之名,阿們!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我錯了!

講道內容
講題:我錯了
經文:約翰福音廿章19-31節
主講:林鴻信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月五日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大家:平安
我們今天是有福的,大家能夠一起參加北二區眾教會聯合禮拜領受聖餐,願上帝的話語藉由聖靈,使我們得到感動。也願上帝讓我們在禮拜結束後,彼此間有很好的交誼。
一、最難說出口的一句話
這幾年的台灣,似乎有一種風氣,就是大家都不再說「我錯了」。特別是今年,台灣讓人感到很不平安。在食品安全上出現很大的問題,有假油、有含毒的食物,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出面負責。當出事的時候,政府官員總是彼此推託責任,這讓人覺得,原來政府需要這麼多部門,是為了可以將責任歸給其他部門。台灣的政府官員,從來沒有認錯,我們常聽到的反而是:「假如我所說的、所做的造成社會不安的話,我表示遺憾。」請想想,這種官員所說的話,算是道歉認錯嗎?其實這是一個假設句,暗指他不相信有造成任何問題而引發不安,而遺憾只是一種同情-同情你們竟然會感到不安。
報紙上常常會用「自我感覺良好」來形容政府官員的態度。但是我們在看別人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想到自己,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之下,我們是不是也受到「不愛認錯」的影響,而且自我感覺良好呢?
俚語說「死鴨子嘴硬」,當我們不認錯的時候,就像鴨子直到死牠的嘴也是又翹又硬的,彷彿那張嘴要說到贏為止。人們常說「惱羞成怒」,因為在生氣發怒的背後,其實是因為自己感到羞愧不堪;在羞愧的背後,其實有自己的錯誤;我們不想面對那個錯誤,結果就是惱羞成怒。
二、我要看見才信
今天我們要學習耶穌的學生多馬,當其他學生向他說到耶穌死而復活的事情時,他表示要看見了才會相信,「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20:25)。耶穌基督復活之後,第一次向他的學生顯現時,多馬並沒有在現場。就是在第一次顯現與第二次再顯現的這段期間,耶穌的學生很高興地跟多馬說已經看見耶穌了,但是多馬卻說若是沒有看見耶穌手上的釘痕,並用自己的手指探入那釘痕及肋旁的話,是決不會相信耶穌死而復活的。
多馬是一位眼見為憑的人,不僅如此,還要親手摸到證實後才會相信。過了一週,耶穌再一次來到他們當中,這一次多馬在現場。多馬沒有想到耶穌會聽到他的疑問,耶穌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7)。耶穌基督邀請多馬,如果你要摸我的釘痕、探入我的肋旁,儘管來吧!但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的反應很特別,他不再說什麼,只說:「我的主!我的神!」(約20:28)。多馬稱呼耶穌為主,主是以色列人在舊約對耶和華上帝的稱呼;多馬又稱呼死而復活的耶穌為上帝,神聖的上帝之名不是可以隨便稱呼的。在這對話當中,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我們要進一步瞭解,多馬到底是誰? 
三、多馬是誰?
1.喜好爭論(約翰福音11:5-16)
聖經中記載,多馬是雙胞胎,因為他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低土馬,低土馬在希臘文是雙胞胎的意思。在約翰福音有二處記載有關多馬的事,第一是約翰福音第十一章,耶穌的好朋友拉撒路生了重病,但不知什麼緣故,耶穌晚了兩天才帶學生去猶太地看拉撒路,那時拉撒路已經去世了。起初我們並不清楚耶穌基督為什麼要這樣做,事後才知道耶穌要行神蹟奇事,讓拉撒路死裡復活。當耶穌出發要去看拉撒路時,多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約11:16)。
這句話,聖經學者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說猶太地是一個危險的地方,約翰福音記載在猶太地有人要拿石頭打耶穌,所以當耶穌要去猶太地時,多馬勇敢地表示有決心要跟老師一同死,這是一種解釋。但是另一種解釋比較符合多馬的個性。由於耶穌基督聽到拉撒路生病時並沒有馬上去探望他,而是等待二天後才去。多馬可能是一個愛爭論的人,心裡想說老師為什麼拉撒路活著的時候不去探望他,而是等到過世了才去看他,可能在多馬的心裡有些不滿地說,我們這些人也一起去死吧!這是出於對老師的決定有不同的意見及想法。
2.經常質疑(約翰福音14:1-5)
約翰福音第十四章記載耶穌基督為了將來的離別用很溫柔的話鼓勵、安慰他的學生,勸勉他們不要擔心,因為祂去原是為他們預備地方。這是非常感性且充滿情感的場合,老師與學生溫暖地道別,多馬尖銳地發問說:「老師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多馬的心中充滿了疑問,就是在耶穌安慰、鼓勵他的學生時,多馬卻唐突地問耶穌究竟要去哪裡必須說清楚,這樣才不會讓人擔心煩惱。多馬的質疑似乎是一層一層地出現,而且沒有停止的時候。
3.看見才信(約翰福音20:25)
當其他的學生為耶穌基督死而復活做見證時,多馬卻要求進行檢驗證明,要看見耶穌手上的釘痕,要探入那釘痕且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如果不能如此驗證,他決對不相信。在這要求檢驗證明的背後,我們看到多馬像科學家一樣,要求靠見證明後才相信。
以上這些讓我們漸漸瞭解多馬是一個愛爭論、愛質疑、且要求檢驗後才會相信的人,當他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20:25)他有沒有發現那些話究竟是出於信心還是出於不信,其中是否有自己的驕傲?我們身為基督徒,會不會像多馬一樣,心裡有很多的疑問,想要爭論、質疑、檢驗,但在爭論、質疑、檢驗的背後會不會隱藏著自己的不信與驕傲?其實,當彼此意見不同時,可以討論而不要爭論;當心中有質疑時,可以請教而不要質疑;當心中有困惑時,可以自己先進行查考而不是要求執行檢驗。不過,若是在爭論的過程中,為自己的意見堅持到底;在質疑的過程中,嚴厲地要求要解釋清楚;在檢驗的過程中,尖銳地要求證明且眼見為憑。多馬的爭論、質疑、檢驗,是不是執行過當了,是不是包含了太多自我中心呢?
四、轉機
耶穌基督究竟如何開導多馬呢?耶穌基督並沒有責備多馬而是邀請他,請他用手來摸釘痕,並且提醒多馬:「不要疑惑,總要信!」於是,多馬回應說:「我的主啊!我的上帝啊!」
多次讀這段經文,心中總是不明白,覺得這段對話怪怪的,前後似乎無法銜接。後來才漸漸明白,多馬的回應「我的主!我的上帝!」並非平常的回應,這是一個最高的信仰告白。「主」在舊約聖經中是稱呼耶和華上帝,「上帝」是稱呼創造天地萬物的獨一真神。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到有稱呼耶穌為基督,但沒有看到有人稱呼耶穌是主;有人告白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但是沒有直接告白耶穌是上帝。因此,多馬做了一個最高的信仰告白,這是在新約聖經中從來沒有人做過的。
當時多馬究竟在想些什麼呢?是因為覺得能與耶穌對話感到光榮,或者是因為胡言亂語感到羞愧呢?有一天我忽然領悟,在這信仰告白的背後其實是多馬想對耶穌說「我錯了」,「你是我的主!我的上帝!我錯了。」既然你是我的主!我的上帝!我還有什麼臉在你面前站立呢?這是一個真誠認錯的信仰告白。
五、我錯了
19世紀的基督教思想家齊克果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他說:「每次來到上帝面前,我們總是一再地發現自己站在錯誤的一邊。」每一次我們來到上帝的面前,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但是當面對上帝時,才發現自己站在錯誤的一邊,因為我們是有限的人,來到無限的上帝面前,無論如何調整總是不對盤。齊克果進一步地提醒,如果「上帝總是對的」、「我們總是不對的」這樣的觀點,對我們而言,只不過是一種理論時,那表示我們必定尚未真正經歷上帝,只有當我們從心裡發現自己不對時,才在那瞬間親身經歷到上帝。
耶穌基督在我們的心門外敲門,他要求世間的人要悔改。「悔改」聖經的意思是「轉身」,原本是走自己的路,現在要轉身走上帝的路;本來是走在犯罪的路,現在要轉身走恩典的路。打開心門悔改,有一很重要的意義,是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有可能做悔改的動作,因為要知道自己錯了,才有可能轉身,要真實的面對「我錯了」心門才會打開,上帝的恩典才能進入。多馬並沒有對耶穌基督說:「假如我所說的、做的造成你不安的話,我表示遺憾。」這樣的道歉是表面的,這不是真正的認錯。
六、誰是多馬?
在今日社會,有時候我們自己就是「多馬」,因為人性不喜歡認錯,尤其是對家人認錯更是特別的困難。丈夫很難向太太認錯,頂多就是買一件新衣服給太太;太太很難向丈夫認錯,最多就是煮一頓好吃的給丈夫吃。親愛的兄弟姊妹,買新衣服能表示認錯嗎?煮一頓好吃的能代表認錯嗎?如果這些行為能代表認錯的話,那麼多馬也不用做信仰告白,只要請耶穌吃飯就好了。我們有時候不敢真實地去面對「我錯了」,因為這話很難說出口,在主內弟兄姊妹之間、在親友當中、在同事之間,要向親近的人認錯是很困難的。
我們不只需要個人性的認錯,而且需要團體性的認錯。當教會明明有問題、有困難時,我們也會想逃避而不想去面對,可是當我們正視問題時,可能必須說出「我們錯了」,因為教會的教導不夠認真,傳福音不夠認真,對上帝的和平公義不夠認真,所以「我們錯了」。有時候我們用很多藉口來逃避認錯,當教會的人數沒有增長時,我們會說數量不重要,質量最重要。我們常用各種理由不去面對真正的問題,會不會是因為對於自己的錯誤感到羞愧而惱恨發怒,或是死鴨子嘴硬呢?
這十幾年來,我常常帶著學生前往泰雅爾教會探訪。泰雅爾教會在41年前曾經發生過大復興,我們所探訪的長者在41年前曾經歷過大復興。在多次的探訪中,常常會聽到一句話,「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聖靈就來了」。這是在說什麼呢?請想想,如果有一天北二區教會開始大復興,我們會欠缺什麼呢?如果要作工,一定是缺錢又缺人,缺錢的問題比較好解決,但是缺同工的問題很難解決,因為同工需要時間培育。所以「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聖靈就來了」通常是指還沒有培育好同工,非常需要作工卻沒有人可以差遣,等到這種時候才來開始培育訓練同工,已經太晚了。
當一次又一次聽到「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聖靈就來了」,我的心裡開始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所有的教會當聖靈來的時候,都會說同樣的話?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在積極地培育訓練同工,既然我們從來沒有因等候聖靈的到來而做準備,自然每次都要說「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聖靈就來了」。我們是否也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軟弱呢?我們可以做卻沒有做,該禱告卻沒有禱告,可以培育卻沒有培育。是不是我們在上帝的面前也有我們該認的錯,願上帝幫助我們有勇氣,不再爭論、質疑、檢驗,只需要說「我錯了」,那天多馬說出了最難說的一句話,「我的主!我的上帝!我錯了。」。
七、請問你的認錯方式是什麼?
每一個人對上帝都有不同的認錯方式,彼得經歷耶穌行神蹟後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約5:8);稅吏向上帝禱告:「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這些話語、禱告都是他們向上帝認錯,沒有質疑、爭論、檢驗。每一個人有不同的認錯方式,認錯需要的是真實,而不是表面的形式。感謝上帝,耶穌基督應許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
同心來禱告
愛我們的上帝,我們獻上滿心的感謝,今天北二區教會一同聚集,懇求上帝用你的話語教導我們,願聖靈作奇妙的工,讓我們聽到真理時不逃避,能夠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並在你面前認錯,不論是個人或是團體,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赦免我們的軟弱,用耶穌基督寶血恩典遮蓋我們,讓我們領受聖餐時在聖靈裡經歷耶穌基督的身體與的血而成為我們靈魂的糧食。當我們領受聖餐豐富的恩典時,願凡是真心認錯的人都能在耶穌基督面前說出:「你是我的主!我的上帝!」。禱告仰望奉告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傳福音、報喜信

講道內容
講題:傳福音、報喜信
經文:哥林多前書九章16-27節
主講:王榮信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九月廿八日


前言:基督徒領受的大使命
十幾年前曾來過舊禮拜堂,今日首次來到新堂,為這良好的空間設備,向上帝感恩。今日講題其實古老,兩千年前耶穌傳福音時,對門徒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得人如得魚。升天前又告訴門徒,「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人士,最大的差別在於,基督徒活著,帶著使命任務。其他宗教信徒,心有所求拜神明,希望能得著所願,不需帶著責任。若被神明垂聽,頂多還願、獻祭,對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期待或使命。但是,當基督徒到主面前,接受基督作救主,使命便交在手中,誠如保羅所說,責任已託付給我們。因此,我們該真實去傳揚福音,因為這是主耶穌的命令。
一八六五年馬雅各醫師從英國來台宣教,明年適逢一百五十週年,長老教會要推動「一領一」運動,一人帶領另一人信主,使教會信徒能增加一倍,教會數目也增加一倍。當教會在一九六五年,慶祝百週年時,推動了「倍加運動」,希望教會人數能增加一倍。果然,在眾人努力之下,教會人數增加一倍,教會數目也增加一倍。哇!真是振奮人心。如今又過了五十年,在一百五十週年的此刻,希望再次求上帝幫助,復興教會。現場現在有大約一百人,若每位基督徒,五年內帶一人信主,五年後這裡就有兩百人了,增加了一倍。
但有許多兄姐告訴我,領人歸主好難啊!
一、什麼是福音?
「福音」,就是好消息,傳福音是報好消息。牧師現所牧養的教會,地處夜市鬧區裡,商家們常有促銷的活動,低價出清衣飾。女生往往一傳十、十傳百,成群湧入;然而教會整日宣講「好消息」,卻乏人問津。其實,福音有很多內容,最基要的是馬可福音1:1:「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福音從基督開始,基督就是福音,他道成肉身,為人的罪死在十架上,救贖了人類。福音環繞耶穌,羅馬書說,「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羅1:16)為什麼乏人問津,腓立比書4:8保羅的一段話,給我一些啟發:「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8-9)原來傳福音,不能光靠口說。不說人無法聽見,但除了聽,保羅說「你們從我聽見的、看見的」,還有看。
若一個人說,我今日心情愉快,但表情垂頭喪氣,人很難相信他所說的。同理,話語不但是耳朵會聽,眼睛也會看。當眼所見和耳所聽的不同時,人們很難接受信息的內容。另外,保羅也提到「領受」,就是心。除了眼睛看、耳朵聽,人也用心領受。這提醒我,傳福音,「人」才是重點。
二、傳福音的人
傳福音的關鍵在「人」,這人就是你、我。基督徒若尚未準備好,生命裡沒有因福音所產生的功效,就無法說服別人相信。就好像體重超重的人推銷減肥藥,頂上無毛的人賣生髮液一般,這不只是非常困難,更是令人難然置信。當然,這樣的福音,沒有說服力。
1.合神心意
大衛王年輕時,就打倒巨人歌利亞,多偉大!牧師小時候很受大衛王的故事所感動,非常佩服他。但是長大後研讀聖經,開始對大衛王感到失望。因為他也會犯錯,淫人妻子、以殘忍手段對付敵人,令牧師感到好心痛。但使徒行傳13:22竟說,大衛是合上帝心意的王!(徒13:22)起先並不能明白,但仔細查考聖經後,才發現大衛有種非常與眾不同的特質:聖經裡有許多罪人,但他們大部分推諉過錯。好比亞當、夏娃,做了錯事後,亞當指責上帝給的妻子,夏娃指責上帝創造的蛇。而大衛王每當犯錯,上帝透過先知指責他時,大衛沒有推託解釋,單單懺悔、求上帝憐憫原諒。每個人都會犯錯,錯無大小,都是無可推諉;大衛願意勇敢面對錯誤、軟弱,願意悔改認罪,上帝便一次次接納他。
成為傳福音的人,不是成為不犯錯的聖人;而是看見,原來你、我都不完美,但因著信仰、上帝的愛、和基督的拯救,可以勇敢面對軟弱、失敗,面對生命中許多課題,在上帝的恩典裡,成為新造的人,這才是福音。這信仰是,上帝赦免人的軟弱、不完美,並且陪伴人面對生命的課題。當人失望、絕望時,他已經為人付上代價,讓人看見希望。生命中有好多課題、痛苦,但上帝真愛世人,在十架上為人受了一切苦難,瞭解人的痛苦。
牧者在教會,也會遭遇困難、委屈,但牧者的委屈,無人可訴,因尚且需顧慮,避免引發問題。牧者只能禱告,即便禱告完還是難過,但上帝都知道。曾有同工前來訴苦,訴說所遭遇的誤會,說完抬頭一看,牧師在掉眼淚。不是同工說錯話,而是上帝知道,所以差派同工來安慰牧師,也藉由牧師來安慰同工,讓兩人個不完美的人,都得安慰,一起領受上帝恩典。這就是福音,不是相信可以不勞而獲、無往不利,而是苦難中,知道上帝瞭解,他愛人,為人付上一切代價。當人明瞭了上帝的愛與救恩,傳福音才有力量!才能吸引人!
2.上帝揀選
同時,人也會知道,不是自己能做什麼,乃是蒙上帝揀選、甚至差遣,為主工作。
3.上帝差遣
所以,不是靠自己能力、才能、或成就,來見證上帝的福音;反而保羅說,在人的軟弱裡,顯出上帝的大能來。這樣,人才真正成為傳福音的人。
三、如何傳福音
1.甘心樂意
保羅也說,傳福音要甘心樂意!因為這責任已交給信徒,不傳就有禍了。所以,事奉要甘心樂意。
2.針對需要
保羅也說,面對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有信徒節錄這段,問牧師要傳福音給有不良習慣的朋友,是否也要陪他一起,生活在那不良習慣之中?千萬不要誤會,而曲解聖經的意思。保羅是提醒,傳福音不是傳自己的福音,乃要傳對方能領受的福音。從接觸的人身上,看見他的需要、欠缺、痛苦與問題。就如同商家促銷的衣服是女裝,牧師當然不會去買,因為不是他所需要的。基督徒傳揚福音,必須是把他所需要的福音傳給他;面對人,要看見對方的需要、痛苦與欠缺。這樣,所傳講的,才能摸著對方的心,對方才能領受。
3.同得好處
保羅也說,傳福音的人同得好處。
四、關鍵的人物
1.你要用心
當基督徒關心、摸著他人的需要時,所傳的才能成為福音,人才能領受。
2.你要小心
最後保羅提醒,傳福音時對方固然重要,傳講者本身也很重要。保羅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我有些聒噪、愛說話,讀神學院時,要好的同學常以箴言提醒我:「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箴10:19),我將之視作警惕。教會裡最容易說錯話、做錯事的,就是牧師。保羅成為傳道人,要信徒同來傳福音、報喜信,成為傳道人;但他也提醒,要注意自身需要,重視自己。傳講者也需要被關心,需要好好照顧自己,否則若發生問題,所傳的便成枉然。許多蒙上帝重用的傳道人,一旦跌倒失敗,結果是許多人離開教會。因此,傳福音時,不僅關注、觸摸他人需要,讓福音成為對方的福音;也不忘記關注自身的需要。如若熱心服侍上帝,但忽略照顧己心,以致內心空虛,做出錯事;或忽略家人,以致家庭混亂,所傳的福音不但大打折扣,甚至還帶來負面效果。
3.你要專心
所以,務必要傳福音,因為責任已經託付給信徒了。但同時記得,自己也很重要,要好好照顧,領受更多上帝的愛與恩典,讓這不完美的人,經歷救恩,基督在生命裡改變、更新,成為新造的人。
結論:活出正確的你
當照顧好自己,使自己更合上帝心意時,所說的就成為美好的見證,成為上帝祝福、救恩的管道。那時,「一領一」就不是難題。人數多寡不是真正的重點,而是看見生命影響生命、生出生命,真正地祝福另一個生命。
羨慕許多教會,從上至下努力傳福音;我肯定這份熱忱。但請記得,自己的生命最重要。基督徒需要活出正確的生命,活得平安,照顧好家庭,才能有果效地傳福音。人不單用耳朵聽,還會用眼睛看;不單用眼睛看,還會用心領受。傳福音的人蒙福,但也要時常警惕,不落入傳福音給人,自己卻被棄絕的光景。很喜歡詩篇139:23-24:「上帝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139:23-24)讓我們領受上帝心意,走在上帝旨意裡,接納自己不完美,承認自己不完全,但同時禱告,願意成為福音、救恩與恩典的出口,求主使用,讓更多人因我蒙福,能親近上帝,成為門徒。求上帝祝福、開闊,齊來禱告。
禱告
感謝主,雖然我們如此不完美,但你從不忽略。當還在母腹時,你就已經看見、認識了我們。你揀選我們,要我們跟隨你,使我們生命有意義,成為多人的祝福。所以你呼召我們跟從你,也呼召我們去傳福音,使萬民作你的門徒。主啊,我們真不是白白度日,而是生命帶著使命,要為上帝作見證、做大事、傳福音。但我們常覺得失望、無力,因為所傳的沒人信,沒有果效。上帝提醒,自己很重要,必須先好好照顧,經歷更多上帝的愛與恩典,才能告訴他人,上帝好愛我,也好愛你!上帝的愛,在我生命裡何等大,救恩何等奇妙,也要在你生命裡。謝謝主,讓我們先領受,然後我們有的才能給人。好好照顧自己,但也有敏銳的心,看見他人的需要,不將自己所領受的,原封不動地給予;乃是領受以後,看見他人的需要,就按著需要給予,好像保羅所說,面對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讓人經歷到救恩的大能、救恩的美妙。主謝謝你,讓我們成為傳福音的人,不是我們要不要,乃是你已將這責任交給我們。面對未來,我們可以走在恩典的道路當中。甚願更多人與我們同行,這是福音的使命,也是福音生命的里程。讓我們經歷到你的保守、帶領,何等奇妙,充滿著平安與喜樂。謝謝你祝福每一位,也祝福我們的家庭,禱告祈求奉主耶穌聖名,阿們!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新的事

講道內容
講題:新的事
經文:耶利米書廿三章1-8節
主講:石素英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九月廿一日

耶利米書的作者耶利米是一位哀哭的先知,但並不是一直在黑暗中看不見光明的先知,在1968年,Marc Chagall畫了一幅耶利米的畫像,很能夠傳遞耶利米書的主要內容,畫的一邊是哀傷的耶利米,坐在暗灰的環境中,另一邊是天使,以明亮色彩呈現,意味著光和盼望,深刻地刻劃出耶利米書的信息:以色人將要被擄巴比倫;而在被擄當中,上帝做新的事。

耶利米書第23章第1-8節,耶利米宣告上帝會將受迫害、被抓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帶回耶路撒冷。指出上帝要做新的事情!對國家將滅亡的人民來說,總覺得不可能再有機會回到耶路撒冷,但是耶利米宣告,他們被擄以後會再回到耶路撒冷,因為上帝要做新的事。(猶大滅國以後約三十年,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一、納尼亞傳奇之賈斯潘王子的故事
「年幼的露西看見亞斯藍,卻發現週邊的人不相信她的話,她希望再次和亞斯藍碰面,期待亞斯藍在他們的困難中幫助他們,她以為亞斯藍會出現的地方,應該像上一次他們見面的場景一般,不過 …」
納尼亞傳奇的故事中,有四位兄弟姊妹,他們偶然地進入神秘國度納尼亞,完成任務後,回到21世紀的現代世界過一般的生活。在納尼亞傳奇第二集賈斯潘王子的故事中,四個兄弟姊妹再次回到納尼亞國度,他們當中最年幼的露西,看見了亞斯藍(亞斯藍是一頭獅子,預表耶穌基督),露西的哥哥姊姊認為她看錯了,不相信她所說的話,經他們一說,露西也覺得可能是自己看錯了,沒有積極去找亞斯藍,但是在她的心中,其實希望能夠再與亞斯藍相遇。
直到故事接近尾聲,露西一直都沒去找亞斯藍,那時他們經驗非常慘烈的戰役,眼見大家節節敗退,露西不得不勇敢地騎著馬去找亞斯藍。當露西找到亞斯藍的時候,她問亞斯藍說:為什麼你沒有來救我們呢?為什麼在這麼困難的時候,你沒有像上次一樣來救我們呢?亞斯藍對露西說,同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兩次,亞斯藍的意思是說,我會拯救你們,只是拯救的方式不會和上次一樣。
我們往往如同露西一般,陷入過去的經驗、過去的傳統、過去的認識當中,受其限制,我們會期盼上帝像過去一樣,用以前的經驗和方式與我們相遇,在我們的生命中做工。
二、以色列人遇見上帝的經驗
1.耶利米遇見上帝
在這段經文中,耶利米經歷到國家快要滅亡了,他向國王預言國家快要滅亡的事。在第二十一章第二節,國王西底家派人去找耶利米,因為尼布甲尼撒王包圍了耶路撒冷,西底家希望上帝會施行拯救,讓巴比倫人撤退。就像上帝透過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樣。所以,上帝可能也會透過耶利米的禱告,拯救猶大,就像以前上帝拯救以色列一樣。耶利米禱告的結果不如西底家所想的。耶利米卻對西底家預言,國家會滅亡,而且國王會死。耶利米很清楚的知道,上帝在這個時候所做的工,與在摩西時代所做的工是不一樣的。在23章耶利米繼續說,將有新的王統治新的開始,在許多的困難中,上帝仍然做工,拯救被抓走的以色列人,將再次回到耶路撒冷。
耶利米在這個時候,意識到上帝是做工的上帝,是又活又真的上帝,是在他生命中做工的上帝。
2.耶利米看見以色列人希望再次遇見上帝
耶利米也經驗到,上帝非常嚴厲的對待大衛王朝,今天經文一開始提到的的牧羊人(這牧羊人就是指那些君王),因為大衛王朝,是被上帝呼召管理以色列,讓以色列過比較好的生活,但是這些君王,並沒有依照上帝的指示做。這段經文的意思並不是說,這些君王和領袖沒有認真的治理國家,而是他們太著重外在事物,例如發展外交,與其他國家結盟,並建造許多國防設施,他們做了許許多多的事,就是沒有聽上帝的話,他們沒有依上帝的旨意而行,上帝指責他們犯罪。
耶利米感到困難,因為他要跟西底家說,你犯罪了,以色列犯罪了,國家會滅亡!耶利米感受到,他需要去面對、處理傳統的事;同時,他也感受到,上帝要做新的事情,上帝是有主權的上帝,上帝是在每一個人的生命、每一個世代,帶領且統治的上帝。所以,耶利米對國王說,國家的治理有問題,因為君王沒有聽上帝的話,雖然做了很多的事,但是都沒有按照上帝的旨意,幫助百姓過好的生活,帶領百姓敬拜上帝。
當耶利米跟西底家,或是以色列的百姓,面對國家有困難的時候,他感受到以色列人盼望能與上帝相遇。這個相遇是一個傳統,這傳統就像過去摩西時代一樣,上帝與以色列人相遇。當他們受到巴比倫包圍的時候,上帝對他們說話,但是他們沒有聽到,耶利米對他們說,在被擄的痛苦中,上帝應許有一位公義的王會到來,就是在新約中所應許的耶穌基督。這段紀載將猶大王西底家及整個猶大王國,跟上帝國做一個對比,要讓人看見,我們的上帝是一個又真又活,並且在每一個世代做新事的上帝。
3.出埃及的經驗vs.歸回的經驗
耶利米書第二十三章第七、八節,這兩節經文告訴我們,過去的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時過逾越節,直到今天,猶太人仍然每年守逾越節,逾越節仍是猶太人最具象徵性的節日,記念上帝帶他們出埃及的歷史經驗。
如果我們能瞭解,以色列人對出埃及的經歷是如此看重,那麼耶利米書第二十三章第七、八節,耶利米說,你們不再指著過去那帶領著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上帝起誓,而是要向那拯救被擄的以色列人、且再將他們帶回耶路撒冷的上帝起誓。經文如此記載:「日子將到,人必不再指著那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地上來永生的耶和華起誓,卻要指著那領以色列家的後裔從北方和趕他們到的各國中上來、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他們必住在本地。」(耶23:7-8)。
這段經文表達出上帝是摩西的上帝,不過就算以色列人被擄,上帝仍是以色列百姓的上帝。上帝是摩西時代的上帝,也是耶利米預言時期的上帝,而且他在這個時候做工。耶利米似乎在說,傳統對我們而言是重要的,只是在承受、傳承傳統的是我們現今這些以色列人,我們將會被擄,且會歸回。所以,上帝在過去做工,上帝在以色列人被擄的時候做工,上帝要帶以色列人再回到耶路撒冷。
我們有時候會像以色列人,在傳承傳統、傳承歷史,活在過去所經歷上帝的經驗當中。不是歷史、傳統及過去的經驗不重要,而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上帝不只是帶領以色人出埃及的摩西的上帝,也不只是被擄後再帶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的上帝,我們的上帝是在每一個世代,對我們說話和做事的上帝。
4.又真又活的上帝做新的事
創世記中,上帝說,我是亞伯拉罕的上帝,我是以撒的上帝,我是雅各的上帝。他沒有說他是一大堆人的上帝,而是說我是某某人的上帝。上帝不斷在每一個人的生命、每個世代與空間中掌權做工,是又真又活的上帝。
三、現代意義
1.台灣教會初期的經驗分享:在新與舊之間
過去上帝在舊約與新約中做工,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間,宣教師到台灣傳福音的時候,上帝仍然做新的事。
1950年左右,基督教剛傳入屏東排灣族不久,有一位年長的先生,他生病了,有人向他傳福音,雖然他沒有辦法去教會,但是他跟家人交待,當他過世以後,不要以排灣傳統的方式埋葬他,清楚地交代家人說:「你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我的身體,等我過世後,我的靈魂會離開我的身體,上帝會來接我。」
他接著對家人說明,為什麼他會坐在比較靠近廚房的地方,一般是因為廚房有灶,會比較溫暖,所以年長者可以取暖。但對這個老人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在廚房看見異象,他看到可以上到天堂的天梯,比較接近雅各故事中的天梯,有天使在梯子上上下下移動。他在異象中看見自己背著重擔,往天梯方向走去。在他往天梯走的路程中,有一面很大的鏡子,當他朝鏡子走過去的時候,他穿越鏡子,突然身上的重擔都卸下來了,變得很輕鬆,他就往天梯的方向快跑,爬上天梯往天堂去了。
當他快要過世的時候,家人對他說:「移到大廳去好不好呢?」他對家人說:「你們不要把我移到大廳,因為我要從這裡上去見上帝,我在這裡看到天梯,你們不要移動我。」那個異象對他而言是重要的,那個時候教會還沒有翻譯的排灣語聖經,這位年長者才剛信上帝,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我們知道,就算他移到大廳,也同樣可以上天堂,但他就是堅持要在那裡等候上帝來接他。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喜歡這位長輩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自己剛成為基督徒的時候,覺得抱著聖經很有安全感,好像抱著聖經,自己特別接近上帝,慢慢讀聖經後才瞭解,就算不抱著聖經,上帝依舊與我同在。在經歷上帝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陷入傳統、過去的歷史、或是過去的經驗當中,今天這段經文,對我們說一個新的信息,雖然祂透過傳統或是歷史對我們顯明其作為,也對我們顯明他的恩典,但是上帝並沒有留在過去。
2.上帝透過傳統或歷史告訴人們上帝的作為,卻不會留在過去
我們再回到之前提到的納尼亞傳奇之賈斯潘王子的故事,露西與亞斯藍的那段對話。露西問亞斯藍,當我們艱難奮戰的時候,你為什麼沒有像上次一樣來救我們呢?亞斯藍回應露西,事情不會以同樣的形式重覆出現。露西接著繼續說:「如果我勇敢一點,早一點來找你,也許有些人就不會在這場戰役失去生命。」露西這時有點自責了,亞斯藍安慰年幼的露西,告訴她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將來要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參與,將要發生的跟過去是不一樣的,是完全新的一回事。
3.新的事:上帝在每個時代和情境做新的事,祂邀請我們站在過去恩典的基礎上,跟祂一起冒險,一起經驗新的可能!
聖經中記載,當拉撒路死亡、下葬了,當耶穌趕到時,馬大看到耶穌,並對他說:「主啊!要是你在這裡,拉撒路就不會死了。」他們認為耶穌如果能早點來,就可以醫治拉撒路,這樣拉撒路就不會死了。但是,耶穌對馬大說,你的弟弟一定會活過來。耶穌就讓拉撒路又活過來了。
馬大和馬利亞用「人」的經驗去理解她們所面對的事情,但是耶穌讓拉撒路復活,不管是馬大、馬利亞、露西或是我們,往往也一樣,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如果我們早一點知道或做甚麼的話,事情就不會這樣了。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是無法改變的,但是,耶穌讓拉撒路活過來了,我們看見即使在最壞的景況中,上帝依然做工,祂不僅僅做工,還邀請我們參與在他新的作為當中。所以,我們不要太為過去的事情自責,或是無法忘掉過去,或是為了維護傳統而感到困難,而是定睛注視耶穌,參與在上帝新的作為中。
耶利米的信息提醒我們,不要太陷入過去的傳統而受其限制,若是陷於過去的傳統,那可能使我們失去注目看耶穌,可能會讓我們失去經歷、或是參與上帝要做新事的機會。耶利米的信息讓我們看見,現在在教會的我們就是傳統,這傳統透過每一個世代的基督徒,作為傳承的管道。這個傳承的前提,就是要我們不斷經驗耶穌基督、一次又一次新的作為,祂是又真又活的上帝,在每一個空間、每一個世代掌權並做新的事情。
我們在這樣的基督徒旅程中,上帝邀請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站在過去的恩典基礎中,跟祂一同冒險、一同經歷一個新的可能。
我們一同低頭來禱告:感謝上帝在每一個世代做新的事情,感謝上帝呼召我們每一個人聽到祢的話語,可以經歷祢又新又活的作為。我們求你,差遣聖靈在我們身上做工,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祢是又真又活、不斷做新事的上帝,禱告奉主耶穌的聖名,阿們。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大元帥、小女子與以利沙

講道內容
講題:大元帥、小女子與以利沙
經文:列王紀下五章1-19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九月十四日


       弟兄姊妹平安,我們先一起禱告。愛我們的父上帝,謝謝你讓我們來到你面前,一同敬拜,一起聽你話語。求你在我們生命中顯出恩典和榮耀,幫助我們在各樣處境中,見證榮耀你的名。在你面前感謝禱告,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一、為尊為大的元帥
       我想如果遇到家裡有人生病,都會希望他得到醫治。而且當我們生病時,會希望我們得到的醫治是好的。通常在醫院裡,聽到家屬和醫生的談話,都是這樣說:「醫生,請你用最好的藥、最好的儀器醫治他,請你一定要救他!」很少會聽到家屬和醫生說:隨便啦,反正他活得已經那麼久了,你就用最便宜的藥、最簡單的器材,隨便醫醫就好了,能醫好,就好、不會好,就算了。」我想應該很少有這樣的家屬,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得到的醫療,是個很有水準、很好的醫療。今天所看的這段聖經告訴我們,亞蘭國的大將軍:乃縵,他是誰?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聖經告訴我們,他是亞蘭國的元帥,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兼參謀總長。而且這個乃縵,常常跟以色列人打仗。上帝藉著他,使亞蘭人得勝。「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他又是大能的勇士。」(王下5:1)所以,他在王的面前,為尊為大,是個大能的勇士。我們可以想像,他是人生的勝利組,是上流社會的人,在人前很威風,非常有地位。

二、「只是」得了大痲瘋
       聖經講完他的威風、英勇和權威之後,接下來寫了一個「只是」,這個「只是」讓他前面一切的地位、名聲、能力,都沒有用了。「只是長了大痲瘋」(王下5:1)。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當你什麼都很好,有學問、家庭、財產、名聲、地位,「只是」讓人生的完美,變得毫無意義。這位權傾一時的大將軍,不管他多有能力、地位,在王面前多麼尊大、過去戰功如何彪炳,當他得了大痲瘋,他沒有選擇,只能住進療養院,最多只是在療養院得到一間貴賓病房。所以,你覺得這位大將軍乃縵,他會不會甘心一生就這樣毀於大痲瘋?當然不會,他一定會想辦法,認真努力保住自己的權位。到各大醫院遍訪名醫,用最好的藥、最好的儀器,想辦法讓自己的病好起來。但是,這樣做有沒有用?沒有用。為什麼?因為聖經讓我們看見,他的病沒有好。

三、被擄的小女子
       也許有人會問,聖經哪裡說他的病沒有好?不過,聖經說,有個俘虜,是一個小女孩,她是乃縵從前出去打仗時,從以色列人當中捉來的。這個俘虜是什麼身份?她是個戰敗國的人民,是個小女子,被人捉回來當奴隸的人,而她說了一些話。但是,什麼時候輪得到她說話?在那個時代,一個戰敗國的女奴隸,有什麼權利、什麼資格?她說的話,誰會聽?沒有人會聽。她為什麼要說話?這是否意味乃縵將軍已經完全沒有辦法了,對不對?如果將軍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試,如果還有醫師可以看,如果還有新藥沒有用過,什麼時候輪到這個小女子說話呢?不可能嘛!可見得就是因為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卻都沒有效,這個戰敗國的女奴隸才有機會說話。再者,她怎麼說?她不是大搖大擺地去見國王,或是走到乃縵面前跟他說話;她是很識相,私底下小心翼翼地對她主人的妻子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你看,她說「巴不得啊!」這個小女子為什麼要說「巴不得」呢?因為她看到乃縵和他的妻子,為了這大痲瘋的事件,忙得焦頭爛額。「巴不得」,是因為看見對方試盡了所有方法,卻都沒有辦法解決;而我卻有這個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是我不能說出口啊!小女子忍了很久,終於開口了,她說「巴不得」,是因為她很有信心,她認為以色列人當中有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我們看見,這個小女子沒有一點點的懷疑。

四、無能為力的以色列王
       於是乃縵去見亞蘭王,請求王的同意。經過王的同意之後,帶著王的信,去見以色列王。亞蘭王也寫了一封信,信上寫什麼?他說,「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王下5:6)。這信上寫什麼?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這不是國與國之間,那種很客氣的外交辭令,這裡面寫的是命令,是無理的要求,是上對下蠻橫的鴨霸。所以,我們看到以色列王接到亞蘭王的信的時候,他表現得甚為恐懼。他將身上的衣服撕裂,說亞蘭王寫這封信,無疑就是「尋隙攻擊我,我豈是上帝,能使人死使人活呢?」(王下5:7)他就是在挑釁我,我沒有這個辦法啊!以色列王說得沒有錯,他是一個王,有權勢、有能力、有地位的人!但他不是上帝,不能使人死、使人活。所以他撕裂衣服,深感大禍臨頭了。我們看見這樣一個有權勢的人,當他面對困難的時候,他是驚恐、害怕,這個王所表現出來的,遠遠不如那位被擄到亞蘭國的弱小女子。你看到了嗎?有信仰與沒有信仰的差別,不在於他們權位的高低;而是當他們面對困境的時候,他們抱持著怎樣的反應。

五、大元帥的處方籤
       以利沙聽見王撕裂衣服,震驚失措,便知他沒有能力處理這樣的問題。所以就差遣人到國王那裏,叫乃縵將軍到他這裏來。為什麼?因為他想要讓乃縵知道,在以色列中有先知。我們要來思考的一件事情是,這個被擄的小女生,她對乃縵的建議是甚麼?她說,請你到以色列中去找先知。但是乃縵到以色列時去找誰?他去找以色列王,老實說乃縵根本找錯人了,他是把問題拿去找一個錯誤的人解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也像乃縵一樣,遇見困難挑戰時,我們需要去尋求上帝幫助,但是我們常常不是尋求上帝,而是找那些有權位、有能力、有地位的人。而這些有地位的人,有時候就像這以色列王一樣,毫無辦法、驚惶失措。當我們看見以利沙知道這消息時,就差遣人到國王那裏,請乃縵到他那接受治療。可以想像一個畫面,當乃縵開始要到以利沙那裡尋求醫治的時候,他應該不是一個人。為了顯出大元帥的身分,他應該帶了很多禮物、金錢,身旁可能有很多隨從、保鑣、特勤人員,而這些人就浩浩蕩蕩地來到以利沙那裏。途中乃縵心裡可能想甚麼呢?很可能他在想,以利沙會用神奇的方法、特殊的醫治、和珍貴的藥材,來治療他。結果聖經告訴我們,「乃縵帶著車馬到了以利沙的家,站在門前。」〈王下5:9〉通常有人來訪站在門口時,我們會請他進去家裡坐坐。但是以利沙非常地沒有禮貌,不請人家進來坐就算了,他根本不出來見乃縵的面。只打發一個使者給他一個建議說,「你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回」〈王下5:10〉,沒有特殊的方法、沒有神奇的儀式、更沒有珍貴的藥材。

六、乃縵的歸信
       這下子乃縵生氣了,他為什麼會生氣?他想,我是誰?我是乃縵耶!我是亞蘭國的大元帥啊!我在王面前為尊為大,常打敗你們以色列啊!你這戰敗國的小小先知,這麼大牌,敢不來接見我?太不給我面子了!他沒有得到心中想要的禮遇和尊重,他生氣了。還有,為什麼要去約旦河洗澡?洗澡要是有用,我幹嘛來這裡?我在我的家裡不能洗嗎?我就是用盡了一切方法,都沒有效,我才來這裡尋求先知的幫助啊!從乃縵的回應,代表一件事情,一個人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時候,他仍然可能沒有學會謙卑倚靠上帝。乃縵的生氣,表明了人類心中的驕傲,即使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仍然覺得,你要給我尊重。從乃縵身上也可以看見一件事,很多人認為得救的道理是愚拙的。因為他期待的是以利沙做什麼,進行什麼樣的儀式,才能讓自己的病好。如同一個有罪的人,常覺得如果要讓我得上帝拯救,那我一定要做些什麼好事情,天底下哪有白白得救的恩典?如果我什麼事都不能做,我就不能安心。同樣,乃縵心裡也認為:「如果以利沙不在我身上做什麼,我的病一定不會好起來。」但是,十字架的道理,在滅亡的人是愚拙,在得救的人身上,卻是上帝的大能。當以利沙要醫治乃縵的時候,不是以利沙要做什麼;同樣,當上帝要拯救我們的時候,不是我們要做什麼。原本乃縵打算掉頭就走,但在他僕人的勸說下,他僕人說:「如果先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去做嗎?他吩咐你到河裡去沐浴七回,這豈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王下5:13)沒錯,這太簡單了,當乃縵在亞蘭國,用一切辦法都沒治好的病,到了以色列國,竟變成只要去約旦河洗澡七次,這太神奇了!為什麼這麼厲害?是因為約旦河的河水比較厲害嗎?我想不是,重要的是因為有上帝的能力。重點不在於河水、地點,也不在於洗幾次。真正的重點在於,人是否相信上帝的大能,是不是真的有那樣的信心?當乃縵相信之後,他下到河水七次,就得了潔淨。聖經告訴我們,他下到河水的時候,就得了潔淨。乃縵由水中上來時,他的皮膚變得像小孩子一樣。這裡有個特別的地方,一個大將軍,在王面前為尊為大,上帝常藉著他得勝;又是個大能的勇士。但是他的皮膚卻像小孩子一樣。我們當中有許多媽媽,最喜歡捏小孩的臉蛋了,一邊摸一邊說:「好可愛喲!皮膚好光滑、柔嫩啊!」當隨從看見從河中來的乃縵時,一定覺得他的皮膚細滑白淨,,這符合乃縵的形象嗎?你會想到什麼?我們會想到,那位被乃縵抓去家裡當奴隸的的小女子。乃縵在某種形式上,變得跟這個小女子一樣,不單單只是皮膚上,而是這位大元帥,跟這位小女子一樣,在信仰上他們都有個共同相連結的新生。

生活中的反省
一、弱小女子的信仰
       透過今天的故事,有幾點我們可以回應。這個故事,肇始於一位大將軍的困境,和一個小女子的交會。他們兩個人,是一個對照組:成功和失敗、權貴與奴隸、被人敬重和被人歧視。但是他們兩個最大的差別,是在於一個是不信上帝的人,另一個是相信上帝的人。這個被擄的奴隸小女子,這樣一個身份,表示這個人的處境不好。但是在這則信仰信息當中,我們看到的是,這個小女子在外在環境並不順利之時,她並沒有這樣抱怨,她也沒有因為這樣,失去對上帝的信心。她讓我們看見,即使是逆境,我們仍然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為上帝作見證。這是一件我們一生都可以學習的功課,即使在逆境當中,我們仍然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為上帝作見證。保羅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2-13)這就是我們的信仰,不論順境或逆境,我們都能夠為主見證。不論在怎樣的條件下,我們都沒有失去對上帝的信心。或許在那樣的條件之下,我們的身心面臨巨大的壓力,面對很大的困難,覺得痛苦不自在,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有信心地告訴別人,我知道有一個上帝,能夠解決你的問題,雖然我現在處於困難當中。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不是當我們一切順利、飛黃騰達、凡事都非常好的時候,才表示我們信靠上帝,所以祂幫助我。不是。而是即使在困難當中,我們仍要作見證,我們信靠上帝,並且相信祂必看顧。當我們一切都很順利時,當然可以跟人說,上帝幫助我們。這很好的感恩,但是不僅僅是這樣而已,我們要學習在各樣的處境當中,都能向人見證我們的上帝。

二、儀式與靈驗
       再者,很多時候我們的信仰像乃縵一樣,需要一個儀式。如果沒有那儀式,我們會覺得不太有效。事實上,從宗教心理學來看,儀式的確有它的功效,人們喜歡在儀式中,經驗、感覺上帝,儀式有它的象徵意義,而且它能讓人覺得安心。在這個事件中,乃縵認為醫治要發生,需要有特定的儀式,沒有特定的儀式,就沒有效能。但要,請大家注意,我們的信仰不是只有儀式,或是只在特定的某些場景當中,才能夠經驗上帝。我們的信仰是,你的生命必須真實地經驗到主、經驗到上帝。對很多人而言,信仰是一種感覺、一種需要被滿足。今天來做禮拜,牧師的講道有沒有滿足我?詩班的獻詩有沒有一定的水準?禮拜的感覺有沒有很莊嚴?這些確實很重要,牧師講道、詩班獻詩、禮拜程序當然不能隨便。但是我要強調的是,不論這些是牧師、詩班、負責程序的部門多用心的預備,它都不該是你建立信仰的根基。信仰不是當我感覺對了,這個信仰就是對的;信仰終究要真實地與上帝相遇,而非停留在氣氛、感覺與儀式當中。我常常挑戰年輕人,你來教會做禮拜,如果今天敬拜主領帶得不好,你能敬拜上帝嗎?在那種狀況下仍然能敬拜上帝?如果你信仰是成熟的,不管牧師講道如何?詩班唱得如何?敬拜團主領帶得如何?你都可以真實地敬拜上帝,經驗生命真實地與上帝交會。一個人在家裡一樣可以敬拜、讀經、靈修,真實地與上帝相會。一個信仰真實與上帝相會的人,他不需要外在的這些型式。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停留在感覺、儀式、氣氛之中。試問,如果主領帶得不好,我們就不將榮耀歸給上帝、讚美耶穌嗎?求上帝幫助,我們的信仰不是尋求滿足、氣氛,而是追求生命真實與上帝相遇,並且回應祂。滿足自己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回應上帝是做上帝要我們做的事情。想想,亞伯拉罕獻以撒,難道是為了滿足自己?不是的,亞伯拉罕獻以撒,是為了要回應上帝。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他自己歡喜願意的嗎?不是的,他一直在逃避,還一直說不要。信仰從來不是尋求滿足感覺,而是人去回應上帝的呼召。

三、臨門廟前的屈身
       最後我要與大家分享乃縵的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對身處台灣的基督徒,有些特別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信仰是不妥協、不退讓,不能放棄立場。許多第一代基督徒對家人的傳統文化,採取不妥協、不退讓,不放棄立場,很像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就是即或不然,很堅定、完全沒得商量。我沒有說這樣是錯,但是這樣的作法,也常引起家族的緊張。乃縵的信仰,看完今天聖經我們知道,不用懷疑乃縵的信仰,因為他說:「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王下5:17)但在異教的環境、文化當中,他有自己的困境。「惟有一件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我主人進臨門廟叩拜的時候,我用手攙他在臨門廟,我也屈身。我在臨門廟屈身的這事,願耶和華饒恕我。」(王下5:18)你或許會說,不要去就好了啊!不過,我相信,如果他不去,大概就不用作元帥了。你可以因此說:「這個人為了他元帥的地位,所以去臨門廟攙扶他的王。他追求權位比上帝還重要。」可是,接著看聖經,以利沙卻有著出人意外的回應。以利沙對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這似乎意味乃縵有他的信仰堅持,也有他的軟弱。他不完全,但是上帝接納他的不完全。對很多第一代基督徒而言,很多場合是臨門廟:親人的告別式、傳統的重要節日、婚喪喜慶,都逃不了一隻腳要踏進臨門廟。不曉得我們當中的第一代基督徒,你會怎麼做?我們可以選擇像但以理一樣,絕對不妥協,完全堅持立場,這很好;另一種是完全的棄守,不再強調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不講自己的原則、不敢提出自己的底線,我覺得這樣很可惜,我們的信仰絕對不是鼓勵我們這樣。我也是第一代基督徒,我聽過很多第一代基督徒,在他們親人告別式當中,所面對的困難。我常想一個第一代基督徒,或是家裡親人還沒信主的基督徒,在這樣的場合中能做什麼?我認為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逃避。常看到很多基督徒,「我不拿香、我不拜,所以那種場合我絕不參加」,我不認為那是最好的選擇。我現在說的,我不認為是真理,但和大家分享:兩年前我父親過世時,台灣的風俗就是要做功德,每次的儀式我都到,而且是我們全家三人都到。兄弟姐妹中,我們是唯一全家都到的。那時我孩子還沒讀小學,我是牧師,家裡面人都知道,他們很尊重我的信仰,都沒有逼我。可是,雖然我們不拿香拜,我們全家選擇全程站在那,從開始到整個做完,我們全家就是陪伴在那裡。我讓家人知道,雖然我不會參與你們的宗教儀式,但我重視這段時間,我不會躲開迴避。我這樣的選擇,不敢說一定是對的,我知道很多教會對這種事,非常無法接受;但我想說,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這種場合中,做出適合我們信仰的表現,又能被親族接受的事?我不是說你要拜,而是強調,你不要逃避,要去面對,跟你的家人見證你的信仰。
今天這段聖經,以利沙只跟乃縵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去吧!」聖經沒有說,你這樣是對的、或是錯的。為什麼要讓乃縵平平安安地去?我想上帝看重的,是乃縵那真實願意敬拜上帝的心。我想,對於我們也是這樣。今天即使不是第一代基督徒,是做了很久的,在公司裡也要面對各式的祭祀儀式,我們常面對這樣的事,當被迫必須站在臨門廟時,面對某種不可逃避的儀式,什麼是堅持?什麼是選擇?透過這段經文,我要分享的是,很多時候上帝知道我們在不同宗教文化中,常要面對一腳踏進臨門廟,那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對於不同文化處境中的乃縵,上帝跟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去吧!對我們當中,許多人在你的處境裡,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願上帝使我們有智慧地持守底線,堅守信仰,千萬不要不堅持就放棄。但是在那過程中,你不是選擇逃避,而是在那地方,能夠找到一個詮釋信仰的方法。

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要在你面前懇求你幫助我們,當我們在處境當中遇見困難,就像這位被擄的小女子一樣,幫助我們仍然沒有失去對你的信心。讓我們能在適當的時機,為主作見證。也懇求主幫助我們的信仰,不是追求儀式的信仰,不是追求自我滿足、氣氛、感覺;乃是讓我們能在生命當中,與你真實地相遇。主!我們要為著我們當中許多弟兄姊妹禱告,在面對許多不同處境時,很多人真的要踏進臨門廟。主!當我們踏進臨門廟的時候,求主幫助我們,在那個處境當中,能選擇一個適合身份的恰當回應。求主讓我們有智慧,能靈巧像蛇、馴良如鴿。謝謝主耶穌,聽我們禱告,奉主耶穌基督之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