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受洗系列(五):宣道士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10.2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四章2830節     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由於今天有聖禮典,我們要接續上次聖禮典所講,有關撒馬利亞井旁婦人的故事,這次我要談的講題是:宣道士(Missionary)。我想該是世界上第一個宣道士,是女性、是外國人、是猶太人所看不起的撒馬利亞婦人,她如何成為宣道士?耶穌基督和她相遇之後,對她產生的改變是什麼?她和耶穌認識才幾個小時,就馬上成為一個宣道士,那表示當宣道士不是那麼困難,不需要讀什麼專業學校,也可以成為宣道士。今天我們唱了一首詩歌,曲名是I want to tell the story.,台語聖詩翻成「我真愛講這故事」,而華語翻成「我愛傳講此福音」,整首詩歌卻看不到英文的Story這個字,台語翻得很好,把Story翻出來了。「我真愛講這故事」,耶穌基督的一生是一個「故事」嗎?我們信主以後的經歷是一個「故事」嗎?我想華語的兄姐對「故事」這兩個字有一點點的擔心,擔心「故事」是隨便說的,「故事」就是不真的,是騙小孩的才叫作「故事」,耶穌是事實,事實不是故事。可是實際上故事可以是捏造,也可以是真正的事實,故事是就是經歷,你有經歷、你有親身經驗,你講出來的就是故事。我想從故事的角度來看今天的幾個故事。

Ⅰ、引言:Kate Hankey的故事

這是一個叫作Kate Hankey (1834-1911)的故事。她是個英國女孩子,她的父親是當時英國的銀行家,所以家裡很富裕,可是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響,他很關心倫敦的貧窮人。小女孩受到父親耳濡目染的影響,在她成長的過程中,開始關心在工廠當女工的婦女,在她們當中帶領查經班,希望把信仰帶給那些不像她,有那麼好背景的女孩子。可是三十歲的那一年,她得了一場重病,醫生囑咐她:「不可以再到處跑,要躺在床上休息,不然妳會死掉」,她就乖乖的臥在床上養病,不能再出去講耶穌的故事,不能再出去帶領查經,她在床上躺了一年的時間。在那段期間,她把耶穌基督的故事寫成一首很長的詩歌,那首詩歌總共有300節,前半段的150節,她用的曲名是The Story Wanted. (我想聽的故事),後半段的150節,是The Story Told. (我想要告訴人的故事),前面是我要聽耶穌的故事,後面是我要跟人家講耶穌的故事,她所講的都是故事(Story)。她身體康復後,就把這兩大段長詩歌,濃縮成兩首可以唱的聖詩,前一首叫作Tell me the old old story. (告訴我那古老故事),這首聖詩,在華人教會中,較少唱,後一首我們比較常唱,歌名是I want to tell the story.,台語翻成「我真愛講這故事」,華語翻成「我愛傳揚此福音」。這兩首詩歌她也寫了譜,寫完之後可能大家不是很會唱,並未流行。後來有位美國牧師William Doane(1867)到英國參加宣道大會,會中講員提及Kate Hankey小姐的故事。就是她生病中用心,寫了長詩歌,後來又濃縮為兩首詩歌的故事。這故事感動了William Doane牧師,於是將它重新譜曲,後來這首I want to tell the story.詩歌,就開始流行,另外一首還是不很流行。經過幾年之後,在1875年,另一位美國牧師William Fischer,把I want to tell the story這首詩歌再重譜一次曲,這次就成為更多人喜愛唱的詩歌;這是由William Fischer譜的曲,Kate Hankey寫的詞 (Katherine的簡寫是Kate),這首歌是三個人的故事,他們同樣都在述說耶穌基督的故事。

Ⅱ、敘加井旁的故事

1. 耶穌基督的故事

我們今天要講敘加城的雅各井旁發生的故事。第一個是耶穌的故事。耶穌基督到那座城之前,曾發生過什麼事情嗎?有的。祂在猶太地開始傳福音的時候,很多人都到祂那邊受洗,多到一個程度,引起官方的注意,法利賽人說:「咦?這是什麼人?怎麼讓他受洗的人比施洗約翰還多」「主知道法利賽人聽見祂收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其實不是耶穌親自施洗,乃是祂的門徒施洗),祂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約4:1~4),他們本來就已經對施洗約翰很緊張了,因為施洗約翰,引起很多人去受洗,現在有一個比他更厲害的出現。耶穌為了避風頭,為了逃避法利賽人要找祂的麻煩,祂就離開猶太地往加利利去,可是祂決定走一條猶太人不走的路,就是經過撒馬利亞的敘加城,很特別,祂為了要把神的福音帶到撒馬利亞,聖經說祂「必須經過撒馬利亞」,這是耶穌的故事。

2. 打水婦女的故事

那天中午耶穌到了敘加城,很累很渴的坐在井旁的時候,有一個女人走來,帶了一個水瓶要來打水,「在那裡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妳給我水喝。」(約4:6~7)這個婦女,她也有一個故事,她來到井旁跟耶穌相遇的時候,她是帶著她的故事來的,她有什麼故事?她中午來打水。這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因為沒有女人那麼笨,中午熱的要命,要嘛就早一點,趁太陽尚未升起,或是就趁太陽要下山,黃昏時來打水。兩種時間都好,為什麼要在最炎熱,沒人打水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帶著水瓶來打水呢。這代表她背後有很多傷痛的故事,使她不願見人,她不要讓人家看到她,寧可一個人在中午頂著大太陽出來打水,可是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事情,我們只知道她中午來打水很奇怪。耶穌就跟她講話,對話的當中,耶穌跟她說:「妳這樣不是很累嗎?我有一種水是不必打就可以有的水」「哇,很好 (那個叫作自來水對不對?)」耶穌說:「我可以給妳」「好啊,給我,這樣我就不必每天如此來打水了」,耶穌說:「對不起,這要妳和妳先生一起來,我才可以給妳」,這個婦人就面有難色,她說:「先生,對不起,我沒有先生」,耶穌說:「對,妳沒有先生,妳曾經有五個先生,現在跟妳在一起的那個男人不是妳的先生」,耶穌把這個女人的故事講出來了,她背後有一個傷痛的故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她曾經有過五次的婚姻,「妳已經有五個丈夫,妳現在有的並不是妳的丈夫。妳這話是真的。」(約4:18)這就讓我們明白為什麼這個婦女要中午來打水,因為她婚姻的歷史,實在是不喜歡被人家知道,有可能全城的人也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不管是她的不幸,還是她的道德有問題,都是不好的事,她逃避別人的眼光、逃避別人的批判。

3. 兩者交會的故事

可是當這個女人和主耶穌碰在一起,兩個故事碰在一起就產生一個新的故事,耶穌開始與她對話,希望改變這個婦人的生命。祂說:「妳有水瓶,我口渴,給我水喝好嗎?」(約4:7)她就說:「你這個男人怎麼這樣,你是猶太男人,我是撒馬利亞女人,我們從來都不來往的,你怎麼跟我要水喝呢?」耶穌說:「妳知道嗎?我有一種活水你要不要?」(14節)她說:「好啊,如果有活水,我要。」「請妳先生來」(16節),這下碰到她的傷痛處,她最怕人家碰她的傷口,「這個男人怎麼知道我的過去呢?」她開始擔心了,「這個人會不會不是普通人?是個特別的人?」她就開始跟耶穌談到敬拜地點的問題,她說:「你們說,一定要到你們那邊敬拜才算數,在我們這邊敬拜不算數,我們的老祖宗說在這邊也可以敬拜,你怎麼說呢?」耶穌說:「敬拜的重點不在地方,而是在心靈和誠實。」「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23節) 你知道嗎?我們要蓋禮拜堂,我們教會也有不同的爭論,到底在哪裡敬拜上帝才可以?地下室可以嗎?在地上一樓或三樓?禮拜堂,這個空間還可不可以做其它事情?還是只能禮拜用,不能做其他用途?背後也是敬拜神學的問題,是地方決定神聖?還是在那裡敬拜神的人的心靈狀況?我覺得是後者。重點不是在地方,重點是在於,有沒有用心靈敬拜神。

4. 生命轉變的故事

和耶穌談到敬拜的地點以後,婦人與耶穌談到一個平常不談論的問題,就是彌賽亞。彌賽亞來,我們的生命都要改變,我們的情況都會從頭來過。耶穌第一次公開的跟人表示祂就是彌賽亞,就是向這位婦人講的,耶穌說:「這和妳說話的就是祂!你們所等的那位,我就是(I am)。」(約4:26)這句話帶給這個女人很大的改變,她本來是逃避城裡面的人,現在她改變了,她把拿來打水的瓶子丟在井旁,她中午來,目的是要打水,她居然忘了要做這件事情,搞不好也沒有給耶穌水喝,她拔腿就往城裡面跑,這是個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以前是避開眾人,因為自己的不幸,不想讓大家在她面前指指點點,這是她的痛,可是現在她不在乎了,因為耶穌沒有批判她、指責她,耶穌說:「妳講的是真話,妳講的是對,現在這個不是妳的先生」,「過去那些傷害、痛苦,不應該成為妳逃避別人的阻礙,妳可以突破」,耶穌以接納肯定她的方式,讓她整個生命都改變了。

5. 分享福音的故事

她急著要去跟城裡面的人講:「我遇到一位可能是彌賽亞的人,你們要不要來看」,結果全城的人居然都跑了出來,要看這個耶穌是什麼人,怎麼能夠讓這個婦人有這麼大的改變,「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裡去。」(約4:30)所以這裡面有耶穌的故事、有婦人的故事、有耶穌與婦人相遇的故事,有婦人去分享的故事,合在一起共有四個故事,連成這整個傳福音的故事。她不只生命改變,她也成為一個福音的分享者,她的分享很簡單,只有三句話。接下來,我會再詳細講述。

Ⅲ、使徒保羅的故事

1. 耶穌基督的故事

我們再來講另外一個人的故事,他就是保羅,在保羅的時代,耶穌基督已經走完人生的道路,而且從死裡復活,那時耶穌的故事,顯然是比撒馬利亞婦人的時候還要多。耶穌基督一生醫好很多人,用很多神蹟奇事證明祂不是普通的人,「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他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徒2:22)祂甚至從死裡復活,「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祂復活,因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徒2:23~24)這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盼望―生命有重新來過的可能性。這是耶穌的故事。

2. 拉比掃羅的故事

保羅也有他的故事,他本名叫掃羅,你知道他的背景嗎?他是個不得了的人物,用現代的比方來說,他父親是移民美國的成功商人,保羅從小就拿到美國籍,他是美國人,但是是猶太種,父親為了讓他保留固有的文化,要他大學畢業後回台灣讀師大的國文系,然後他讀到博士班成為中文教授,不得了啊,有美國籍,他的英文一流,他還回到台灣把中文學到最棒,保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原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長在這城裡,在迦瑪列門下,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神,像你們眾人今日一樣。」(徒22:3)他是在最好的指導教授迦瑪列門下取得博士,所以他是了不起,結果就起不了。他覺得他所了解的聖經是最絕對、最正確的,只要任何人的解釋和他不一樣,就是該殺、該死的。「…我又領了他們達與弟兄的書信,往大馬色去,要把在那裡奉這道的人鎖拿,帶到耶路撒冷受刑。」(徒22:5)這時的保羅很忙,他忙著抓那些傳講耶穌復活的人下監,「哪裡有死人復活,胡說八道,不可以!」所以他用他的權柄到處抓人進監牢,甚至判人家死刑,這是保羅。跟撒馬利亞婦人不一樣,撒馬利亞婦人是很怕人家看見她,她是躲起來,很痛苦很難過,她覺得她做的不好,保羅卻覺得自己做得很好,而且是最好的,他可以否決人家對信仰的看法,可以用極端的方式叫人家付代價,可是這樣的人,耶穌也要改變他。

3. 兩者交會的故事

你知道嗎?為了要趕到大馬色去抓人,他就搭高鐵,快馬加鞭一個小時就可以到,即將到了大馬色城的時候,突然天上有大光照著他,「我將到大馬色,正走的時候,約在晌午,忽然從天上發大光,四面照著我。我就仆倒在地」(徒22:6~7),有一句話說:「保羅馬上從馬上掉到馬下」,被耶穌碰到後,就從馬上掉到馬下,陰溝裡翻船,保羅在那裡跟耶穌交會,耶穌跟他說:「掃羅!掃羅!為什麼逼迫我?你用腳踢刺是難的!我說:主啊,祢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徒26:14~15)我就是你所說沒有復活的耶穌,這下開天窗了,「咦?我以為不可能有的事」「是嗎?」「如果祢是,那我該怎麼辦?」耶穌說:「沒關係,你起來進城,我要派你去把這個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4. 生命轉變的故事

遇到耶穌的光以後,保羅的眼睛瞎掉了,但是他心裡面的眼睛卻打開了,他看見過去自以為是的,變成不是。他看到耶穌是值得向大家講的,他改變了,他以前是抓人去坐牢的,從此,為了傳講耶穌,他成為被人抓去坐牢的人,他的生命有很大的改變,他自己說:「你知道我以前是怎麼樣的人嗎?我自以為了不起,在人面前是逼迫人的,在神的面前是褻瀆神的,可是今天我被主耶穌基督改變了,祂給我有信心、有愛心,使我完全被主改變,這是我生命的經歷,我有這樣改變的故事。」「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做的。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提前1:13~14)

5. 分享福音的故事

他為了傳講耶穌的故事被抓到牢裡面去,檢察官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子,他說:「因為耶穌基督改變了我,我希望祂也可以改變你」,他跟那個檢察官說:「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先在大馬色,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神,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徒26:19~20)我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我勸你應該也來信耶穌,檢察官說:「你是被告,你在講什麼?」他說:「我是希望不只是你,包括書記官,包括這裡來看熱鬧的人都可以信,只是不要像我這樣還帶著鎖鍊,我希望你們能夠被耶穌碰到,你們的生命也會有一個新的故事可以說。」這是保羅生命改變的故事。

Ⅳ、井旁婦女的見證

1. 請人到基督面前

我們再回頭來看這個撒馬利亞的女人,她的宣道內容很簡單,只講三句話,這三句話是什麼呢?第一句話是「你們來看」。這很像我們以前在廟口敲鑼賣藥的,「來呦,來呦,來看看喔,這邊有變把戲的,有賣很好用的膏藥啊」,「你們來看,我這裡有東西給你們看」,就是這樣,邀請人家來看,因為她講不清楚,「你自己看吧,東西在這裡」,邀請人到基督面前,這是她做的第一個動作,英文就是Come and See。你知道嗎?耶穌曾經有一個學生叫作腓力,他遇到耶穌以後很高興,跑去找他的學長叫作拿但業,「嗨,拿但業、拿但業,我遇到彌賽亞了!」拿但業說:「那個彌賽亞從哪裡來?」腓力說:「拿撒勒啊!」「你有沒有讀書啊,你去翻看看,拿撒勒從來沒有出過好東西!怎麼可能彌賽亞從那邊來呢!」這個腓力書讀的比人家差,拗不過人家,他只有一句話說:「好啦、好啦,算你贏、算你對啦,但是你來看啊,那個人就在那裡。」「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腓力說:你來看!」(約1:46)所以我們傳福音第一個動作就是讓人願意來接觸耶穌基督,這樣就夠了,不是把對方講到沒有話講,你講輸對方也沒關係,就是邀請對方―「你來看」,你自己來體驗,到底耶穌有沒有辦法改變你,你來看就好。

2. 與人分享生命改變

別人怎麼樣會想來看呢?是因為我遇到耶穌後被改變了。也就是說來看以後,我们要跟隨耶穌,生命才會成長(Follow and Grow)。生命成長之後,更要去與人分享(Go and Share)。所以有三個動作:Come and See、Follow and Grow、Go and Share。這是基督教生命改變的故事,也是把故事傳給別人的故事。第二句話:「…我素來所行的…」,這是我的Life,我的生命遇到耶穌以後有改變,你願意聽我講我的故事嗎?聖經裡有一個瞎子,耶穌把他醫好了,他好高興,可是耶穌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不對的時間醫好了他,是在安息日把他醫好了,被醫好的他很高興,法利賽人問瞎子說:「喂,那個人哪一天把你醫好的?」「就是在某月某日」,法利賽人說:「哼,這個人有問題,他犯了安息日,他是個罪人」,這個瞎子也講不清楚,他沒有讀過神學院,也分辨不清什麼安息日不安息日的,這個瞎子說:「那個人是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我沒有辦法回答,可是有一件事情我知道,我以前眼瞎,現在看見了。」「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約9:25)你知道這句話很有力量嗎?他說:「聖經我不懂,你們那些神學家可以為了哪一天去辯論,那些我不懂,你們比較懂,你們去討論好了,可是我告訴你們一件事情,我以前是瞎子,但現在我看見了。」我以前、我現在,這個叫作改變,那就是我的故事,我遇到耶穌以後,我的故事是這樣子,你也看到了,我以前是瞎子你也知道嘛,我現在已經看見了,你要不要來看看?這是真的,你要不要試試看,耶穌能夠改變你,神學的部分可以再討論,但那跟我眼睛能看見無關,我被改變的這個事實你要不要來看看?

3. 承認自己所知有限

撒馬利亞的婦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很有趣,「莫非這就是基督嗎?」這句話也是讓人跌破眼鏡,一般基督徒要跟人家傳福音,一定會說:「我跟你講的一定是對的,耶穌一定是上帝,知道嗎?我跟你保證一定對的」,但是這個女人居然不這樣講,她說:「我不知道咧,祂可能是彌賽亞,但是我不很清楚,因為彌賽亞我都講不清楚了」,這個女人不清楚,卻還帶人來信耶穌了,這個厲害。我倒覺得這樣比較好,對於耶穌,我們真的講不清楚,有關耶穌的事情太多了,有一些我們自己也搞不太懂。有些人很怕,就要把自己變得很懂,「我要帶你來信主,你問我什麼問題我都可以回答」,不一定,也不需要。比方人家問你說:「為什麼耶穌的母親未婚,卻可以生孩子?」「對不起,這個我講不清楚,我不是婦產科醫師,我不知道」,或是「耶穌為什麼死了又可以復活,你在哪間個醫院看到過?」「這個我也不清楚,但是我信了耶穌,我的生命改變了,你要不要試試看?」有時候基督徒急著想把對方說服,急著要講到人家都懂,不可能啦。我雖然讀了神學院,到現在還有很多不懂,保羅他那麼厲害,到最後他說:「其實我們知道的有限」,問題不是你知道多少,問題是你有沒有故事可以講?你有改變嗎?你知道多少,就講多少,不懂就說不懂,沒有關係。撒馬利亞婦人,最後的結論是:「我也搞不懂祂是不是彌賽亞,不過可能是,因為我改變了,我遇到祂以後我的生命改變了,我本來怕人家知道我的背景,現在我不怕了,我就是這麼樣的一個人,我坦然接受我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保羅也被改變。所以婦人的講法是,「承認自己知道的有限」,我覺得這樣反而比較容易,不需要把自己衿持在那邊,「我一定要作個聖經博士」,不一定,你有經驗就可以講,保羅說:「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林前13:9~10)包括牧師也有限,完全的一來,這有限的就沒有用了,不過沒有關係,問題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是在於你有經驗嗎?你有故事可以說嗎?如果有,你就可以帶人來信主。

Ⅴ、結論:生命之道、親身經歷、與人分享、相交團契

約翰壹書這樣說:「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1~3)這是我親身的經歷,我可以跟你分享,你可以像我一樣,跟耶穌建立一個很好的團契,「聽過、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這個經驗給我帶來生命的改變,現在我把這個經驗分享給你,希望你也可以嘗試來跟耶穌基督有這樣的交會。弟兄姊妹,你信主多久?如果你信主十年了,請問你,你有故事跟人家講嗎?「有啊!想當年啊,十年前的時候我怎麼樣,後來我就信了耶穌,感謝主」,好可惜,這十年只有一個故事,就是十年前的那個故事,難道信耶穌是這樣嗎?還是這十年來你不斷有新的故事:「讓我告訴你,主耶穌怎麼改變了我。」你知道今天要受洗的兩位姊妹是為何想要受洗嗎?有一位姊妹,原來不是基督徒,她是因為李宇宙醫師的告別式,在教會舉行,她到教會參加,她聽到李宇宙醫師是基督徒,他的生命怎麼樣,她就被吸引,她說:「如果李宇宙醫師是這樣,我也要來試試看」,之後自己就到我們教會聚會,聚會幾次後,她決定要受洗。這是一個已經去世的醫師,他在世的時候的生命故事,他去世後還繼續的影響著別人。另外一個是不久以前才受洗的蕭教練的妻子,蕭教練教人打羽毛球,他受洗以後,他的妻子觀察他,結果發現他改變了。因著丈夫生命的改變,妻子也願意來受洗,接受主。他們有一個十二歲的小孩說:「既然爸爸媽媽都受洗,那我也要。」你有故事可以講嗎?有故事就可以帶人來信耶穌。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祢到世上就是為了要讓祢的愛來改變我們,不管我們是像撒馬利亞的婦人那樣,生命裡充滿了挫折、充滿了失望、充滿了我們不希望人家知道的過去;或是我們的生命像保羅一樣,充滿了驕傲、充滿了成就、充滿了不得了。主,我們都需要被祢得著,跟祢相遇,被祢改變。主耶穌,祢到敘加井旁跟那位婦女接近,祢改變她生命裡的故事,成為一個充滿喜樂,跟人家分享的一個生命;主,祢到大馬色的城邊找保羅,祢完全的改變他,讓他成為一個願意把耶穌的愛跟大家分享的人。主,我們當中可能有很多基督徒已經信主太久了,以致於我們沒有再跟祢的生命、祢的故事有任何交會,我們活不出一個讓人家羨慕的生命、一個有改變的故事,多麼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故事,我們可以跟周圍的人說:『我有一個,祂怎麼樣改變我的故事,可以跟你分享,希望你也可以來看,你也可以自己來經歷主耶穌的愛。』求上帝,祢來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像撒馬利亞婦人或是保羅一樣,當我們再一次被祢摸著的時候、被祢的愛改變的時候,我們也有一個生命改變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跟人家分享這個故事,希望這個故事可以讓更多的人,到祢的面前來接近祢,來接受祢愛的改變。感謝主,我們這樣跟祢禱告祈求,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建造系列(十七):施恩座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10.21
作  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    出埃及記二十五章1722節

 線上收聽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會幕裡面最後一個聖物,是最稀奇的,就是約櫃上面的蓋子,它叫作施恩座,英文是Mercy Seat,台語翻譯成施恩所。  「座」就是座椅,就是上帝的寶座,它是在兩個彼此相對的天使翅膀中間的空間,一個用金子打造出來的蓋子,和約櫃相同大小的施恩座。從信仰上來講,這當中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學習的。聖經上說到:「要用精金作施恩座(施恩:或作蔽罪;下同),長二肘半,寬一肘半。要用金子錘出兩個基路伯來,安在施恩座的兩頭。  這頭作一個基路伯,那頭作一個基路伯,二基路伯要接連一塊,在施恩座的兩頭。二基路伯要高張翅膀,遮掩施恩座。  基路伯要臉對臉,朝著施恩座。要將施恩座安在櫃的上邊,又將我所要賜給你的法版放在櫃裡。我要在那裡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你說我所要吩咐你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出25:17-22)它是金子做的,叫作施恩座,或是赦罪座、遮蓋座,中文翻譯作蔽罪座,意思是把罪蓋起來的一個座。  有兩個基路伯天使在其上,他們要張開翅膀、面向施恩座,這是上帝交代的,天使的臉面要一直看著施恩座,他們的翅膀要高高的展開,在那裡上帝要和摩西相會,英文叫作Commune(親密交談),是上帝與人最親近的地方,也是祂傳達話語給摩西,矚咐以色列人怎麼前行的地方。 

Ⅰ、引言:伯示麥人的悲劇 

關於約櫃,曾發生過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就是約櫃被非利士人送回伯士麥,正是收割麥子之時,他們一看見約櫃被送回來,大家非常的高興歡喜,「哇,約櫃被送回來了!」但是沒想到後來被約櫃擊殺了五萬多人,因為他們擅自觀看約櫃裡面的東西,這是什麼意思?這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樣的意義呢?伯士麥人發生這個悲劇之後,他們說了一句話:「誰能在耶和華這聖潔的神面前侍立呢?」(撒上6:20)上帝的約櫃裡面放的是什麼?是十條誡命、是律法。要是沒有施恩座把約櫃蓋住,我們每個人,就要面對上帝公義的審判,當我們每個人面對上帝公義的審判,是沒有人能夠站立得住,所以施恩座是很重要的。不可以拿開,一拿開我們就只能夠面對上帝公義的審判,施恩座要是放在約櫃上面,我們就是面對上帝的公義和慈愛,稍後我會再解釋。施恩座放在約櫃上面的時候,我們所面對的,,除了上帝的公義之外,還有上帝的憐憫和慈悲。施恩座,強調那是恩典的地方,但是仍然要有公義。  有時我們會有誤解,以為有公義就沒有慈愛、有慈愛就沒有公義,施恩座是要表示公義也在、慈愛也在,然而上帝的慈愛是勝過公義。 

Ⅱ、施恩座的譯文(意義)

1、 希伯來文 כפפרת (kapporeth)遮蔽

施恩座這個字的希伯來文叫作כפפרת(kapporeth),它的意思就是蓋子、覆蓋、遮蓋(Cover)、遮掩,它的意思是「遮」。

2、 希臘文 ί λαστή ριον (hilasterion)贖罪

我们知道七十士譯本,是把希伯來文聖經翻譯成希臘文,在七十士譯本內,把希伯來文 כפפרת (kapporeth)翻成希臘文ί λαστή ριον (hilasterion),ί λαστή ριον (hilasterion)的意思就是要遮蓋罪,要把罪蓋起來。看來翻譯為希臘文時,並不是直接從希伯來文翻過來,而是有把它的神學意義翻譯過來,這種翻譯我們叫作意譯法。希伯來文 כפפרת (kapporeth)遮蔽,並未說明遮蓋什麼,希臘文聖經,則指出是要遮蓋罪,這是一個恩典,有贖罪、遮罪,讓罪被遮蓋隱匿的意思。

3、拉丁文 propitiatorium贖罪

拉丁文聖經(Vulgate)就是直接從希臘文翻譯過來的,施恩座的拉丁文叫作propitiatorium,propitiatorium就是贖罪。

4、英文 atonement cover(NIV) mercy seat(NRS) (NKJ) (NAS)

英文聖經的翻譯有兩種,第一種是NIV (新國際版聖經)的翻譯,atonement cover(蔽罪座),atonement cover就是把希臘文的贖罪和希伯來文的遮蔽兩個合在一起表示,叫作atonement cover。其他的英文版本包括欽定本(KJV)、新欽定本(NKJ再譯本)和新美國標準版本(NAS),這三個版本都是用mercy seat (施恩座),他們是把希臘文直接翻譯出來,這是一個恩典的地方(mercy seat)。中文不知道要怎麼翻譯,就把它翻譯成施恩座,後面註解,也叫作蔽罪座,就是把罪遮蓋起來的意思。當中文翻譯沒有辦法完全表達的時候,只好使用註解小字來說明。

5、中文 施恩座或蔽罪座(和合) 櫃蓋(現中修)

我們的中文有兩個翻譯,和合本是用施恩座,就是從mercy seat翻譯過來的,一個翻譯成蔽罪座,把罪蓋起來的椅子。現代中文譯本就回到最初原文的意思,就把恩典、蔽罪的字拿走,單單叫作「櫃蓋」,就是回到最初的希伯來文,只說是遮蓋,沒有說是要遮蓋什麼,只是一個蓋子而已,並沒有把希臘文加上去的意思放進來,只把它翻譯成櫃蓋、約櫃蓋,這是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

Ⅲ、施恩座的描述

1、 整塊精金錘出施恩座

施恩座就是一個蓋子,它把約櫃蓋起來,與我們的罪有關,施恩座本身實際上無法遮蓋罪,它只把律法蓋起來而已。施恩座是大祭司一年一次要拿牛羊的血,把它彈在施恩座上,所以是施恩座上的血成為我們的遮蓋。我們要是不了解,就會以為施恩座只是一大塊金子而已,你要用什麼來遮蓋人的罪?是用外院銅祭壇上所犧牲祭牲的血拿到施恩座,一年只彈一次,天使看的不是金子,是看到金子上面的血跡,說:「啊,已經看到為百姓的罪犧牲的血了」,恩典就在此。關於施恩座,是用整塊金子打造出來的。在會幕外院的器物都是用銅做的,有銅做的洗濯盆和祭壇,銅祭壇裡面是用木頭作框架。到了聖所的器物就是用金子做的,陳設餅桌是木材外面包金,金燈台是金子做的,但是要記得,點燈時,金子點不著,金燈台的燈盞裡面還要放燈芯,那個燈芯就不是金子做的,點燈的油也不是用金子做的,所以金燈台雖然是用金子做的,還是需要燈芯和清橄欖油才行。金香壇是包金的,裡面也是皂莢木作它的框。至聖所裡的約櫃也是包金的,裡面也是用皂莢木作框,所有會幕裡面只有一個聖物是全部用金子做的,沒有加添其他任何材料,就是施恩座,百分之百的純金做的。「要用精金作施恩座(施恩:或作蔽罪;下同),長二肘半,寬一肘半。要用金子錘出兩個基路伯來,安在施恩座的兩頭。」(出25:17~18)基路伯和施恩座不能用黏接的,是由一整塊金子慢慢錘成蓋子和上面的兩個天使。 

2、 兩基路伯面向施恩座

「二基路伯要高張翅膀,遮掩施恩座。基路伯要臉對臉,朝著施恩座。」(出25:20)等一下我會解釋這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是大祭司一年一次要拿祭牲的血彈在施恩座上,彈的方式很特別,向施恩座的東邊彈一次,然後在前面的地上彈七次,若我们仔細去看,會發現大祭司彈血,有一定的方式和次數。為甚麼地上要彈七次,施恩座上要彈一次?這是大祭司一年一次,就是Yom Kippur(贖罪日)進到至聖所,其它的時間大祭司也不能進去,一年一次進到至聖所裡只為了做一件事情,就是為了贖罪、彈血。所獻那隻牛的血是為了大祭司自己贖罪,那隻羊的血是為了所有的百姓贖罪,施恩座的恩典是在此,是在犧牲的生命(血)裡。

3、 大祭司彈血於施恩座

「也要取些公牛的血,用指頭彈在施恩座的東面,又在施恩座的前面彈血七次。」(利16:14) 要拿祭牲的血彈在施恩座的東邊,又在施恩座的前面地上彈七次,只有在施恩座東邊彈一次就夠了。

4、 摩西與神相會施恩座

「我要在那裡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你說我所要吩咐你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出25:22) 那裡是上帝與摩西相會、講話的地方,那裡是施恩座。

5、 坦然無懼來到施恩座

到了希伯來書的時候說:「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至聖所的幔子已經拆毀,我們不再需要大祭司每年一次進去至聖所,我們每個人隨時都能夠到上帝的面前,這是在新約時代,我們可以無懼的來到施恩座前得到憐憫和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強調施恩座是施憐憫、恩惠的地方。

Ⅳ、施恩座的屬靈意義

1、 基路伯執行公義審判

施恩座有幾個屬靈的意義。第一個我們要了解基路伯是在做什麼事,基路伯是執行官,當法官宣判某人死刑後,基路伯就是去執行的使者。聖經第一次講到基路伯是在創世紀,基路伯為甚麼出現,因為亞當夏娃犯了罪,犯罪之後上帝就派基路伯和發火燄的劍出來執行把守生命樹的道路,「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燄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創3:24)不准亞當夏娃再去碰那棵生命樹,所以基路伯原來是執行公義的審判,因此在施恩座上的兩個天使代表的不是恩典,而是公義的審判。為甚麼天使的翅膀要展開,我們知道小鳥展翅就是要起飛了,休息時翅膀就收合起來。也就是當上帝審判完要執行時,基路伯就已經準備好要執行的意思,上帝需要什麼公義的審判,他們就馬上就去執行。

2、 基路伯注視救贖恩典

而且展開翅膀的天使,他的眼睛要一直看著施恩座,看什麼?看有沒有血。如果看到有血,他就知道上帝公義的審判已經有犧牲者代為犧牲,他就不用去執行那個審判。在施恩座上的天使很重要,上帝說:「你的翅膀要展開,眼睛不能看別的地方,要一直看那裡有沒有證據(Evidence)、看有沒有犧牲,那個罪有沒有人付上代價,如果有,審判就取消,如果沒有,審判就執行」,他的翅膀展開代表公義,他的眼睛看的是上面有沒有血,如果有血,上帝的恩典就蓋過那個罪,叫作施恩座、遮罪座,我想是這個意思。所以在施恩座上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公義,一個是慈悲。另外這個天使翅膀張開、眼睛直直看,所要看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天使沒有救恩,只有人類有救恩,聖經寫說天使想要了解為何上帝對人那麼好,同樣是犯罪,天使卻要面臨公義的審判,為甚麼上帝卻給人有第二次的機會(Second chance),聖經說:「…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1:12),天使會想要看這個救恩的福音。

3、 公義與慈愛是神寶座

施恩座完全是用純金打造的,代表上帝的兩個特色,第一,上帝是公義的上帝,不將有罪的看作無罪,第二,上帝對犯罪的罪人的愛,祂用自己的獨生愛子的血來贖回這些罪人,所以上帝對罪是公義,對罪人是充滿慈愛,這顯出上帝的榮耀(Shekinah בדי ),我們說耶和華的榮耀在這個地方,這個榮耀是彰顯上帝的公義和上帝的慈愛,兩者同時彰顯在施恩座上。詩篇這樣說:「公義和公平是祢寶座的根基;慈愛和誠實行在祢前面。」(詩89:14)所以我們的上帝是又公義又慈愛的上帝。

4、 基督贖罪祭成全律法

這個公義和慈愛,是因為有犧牲、有流血,那個血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來的寶血,呈到上帝的面前,聖經說:「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8:3~4)我們的肉體軟弱,我們做不到約櫃裡面的律法要求,上帝就差祂的獨生愛子作為贖罪祭,在外院的銅祭壇(就是十字架上),將祂的血帶到上帝的施恩座前,彈在施恩座上,讓天使看見,「已經成了,所有的罪債已經還清了」,所以叫作贖罪祭,這樣我們就能夠得到上帝的恩典。不只我們的罪債由耶穌基督來承擔,當我們被耶穌基督改變的時候,我們就不再隨從肉體,而隨從聖靈來過我們的生活。

5、 信靠主寶血親近上帝

我們要是能夠信靠主的寶血,就能夠親近上帝得到恩典,希伯來書第十章19節:「…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所以我們能夠親近上帝是因為耶穌犧牲的寶血。我想施恩座強調的一點就是慈悲Grace and Mercy(憐憫和恩典)。關於恩典慈悲與憐憫,在聖經中有什麼教導呢?

Ⅴ、恩典慈悲與憐憫

1、 耶和華滿有憐憫恩典

第一個我們看到,當以色列人犯了罪,亞倫帶他們去拜偶像,摩西一氣之下把十誡法版摔碎後,摩西跟上帝道歉說:「這該怎麼辦?」上帝說:「你再拿兩塊石版上山來,我再幫你寫一次。」當摩西拿那兩塊石版上山時,上帝在摩西面前自己宣告了一句話:「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這是公義,所以有罪的不能當作無罪,罪要面對,怎麼樣面對?上帝用自己的兒子去面對,然後我們犯罪的人,因為耶穌替我們贖罪以後,我們領受了祂的憐憫、慈悲、慈愛,祂不輕易發怒,祂赦免我們的罪孽,這是上帝要寫法版十誡前對摩西說的。耶和華上帝不只是法官而已,耶和華上帝是疼愛我們的上帝,知道我們犯了罪,又要解決我們的罪的一位上帝。

2、 神喜愛憐恤過於祭祀

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時候,法利賽人很強調律法,他們看見耶穌的學生安息日肚子餓,把人家麥田裡的麥子掐幾個來吃,結果耶穌被法利賽人批評說:「你的學生犯了安息日」,在那裡耶穌跟他們解釋說:「守律法很重要沒有錯,但是慈悲比這些還重要」,耶穌的回答是:「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太12:7)祭祀就是照規定來做,但是神喜愛憐憫,若是了解這句話,就不會把無罪的當作是有罪的,上帝的憐憫慈悲勝過對祭祀規矩的要求。

3、 憐恤人的人必蒙憐恤

耶穌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僕人欠一個主人很多錢,還不起,就跟主人拜託,主人說:「好吧,那就讓你延遲還錢」,他一出去,遇到一個欠他一點錢的人,就掐住對方的脖子,要求對方一定要還,「我現在沒錢」「不行!要是你現在不還,你的老婆孩子都要被抓去關,你今天一定要還」,旁邊的人看見就很忿忿不平,「怎麼有這種人,剛才他欠主人很多錢,主人都通融讓他延遲還了,這個人只欠他一點錢而已,他就要把對方拖去交官」。旁觀者受不了,就跑去跟主人講,主人就把他叫來說:「既然你說欠錢非還不可,那麼你欠我的錢今天全部還我,就照你要求別人的來面對這個要求」,這是關於慈悲憐憫的一個很強烈的比喻。耶穌基督山上寶訓---八福的第五福就是「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5:7),換句話說,不憐憫人的就沒有福氣,因為他們不會得到憐憫,我們絕對沒有辦法靠公義和好行為來到上帝的面前,我們自己知道,所以耶穌說,你們如果要得到上帝的憐憫,你們就要憐憫人,上帝要我們和祂一樣能夠憐憫別人、能夠赦免別人。

4、 我們要慈悲像神一樣

主耶穌基督講完這些之後,最後跟祂的學生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這是馬太記錄的,但是路加就把「完全」改成「慈悲」,同樣的一句話,路加說:「什麼叫作完全,是慈悲裡面的完全」,當一個人不完全的時候,你用慈悲去款待對方,就有機會將對方挽回,讓對方越來越完全,這點很有意思,英文說Perfect或是Perfective,讓人越來越完全是一種慈悲。對方要面對自己的不對,不對的要是沒有處理,這樣就不是愛,因為對方不知道自己錯了,不義需要處理,然而在公義之下,你願意給對方再一次的機會,這叫作施恩、叫作慈悲。在慈悲中,我們能夠越來越完全,不僅我們自己能夠越來越完全,得罪我們的人也能夠有機會越來越完全。「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36)

Ⅵ、結論:憑著基督寶血 除去虛妄行為

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寶血,這個血就是彈在施恩座上的血,所以我們得以被贖回,並脫去愚妄的行為,是憑著耶穌基督的寶血,「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1:18~19)有時候我們對寶血的認識只有一半,就是主耶穌基督為我被上帝刑罰,所以將來我不用被上帝刑罰,感謝主,這個我稱作一半的恩典。如果你的生活繼續活在罪惡裡面時,這樣就對你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另外一半的認識是,我們能夠脫去我們犯罪的行為,憑著耶穌的寶血,不是只為了免除將來的刑罰,還能夠不繼續在這種犯罪的行為裡生活,因此寶血的功效能夠減輕我們「罪刑」的痛苦,還能夠釋放我們脫離「罪行」的桎梏。不曉得你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嗎?「罪刑」「罪行」(發音都相同),「罪刑」是犯罪以後要受的刑罰、是公義的審判,「罪行」是我們繼續活在罪裡面被罪綑綁的無奈。耶穌寶血的果效,就像彼得前書所說的,不只是將來不用被上帝刑罰,也要讓我們脫去虛妄的行為,從罪惡的行為中,得到釋放,這是非常大的恩典。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祢,願意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流血捨命,祢的寶血不只是為我們擔當神公義的審判,也要救贖我們脫離罪行的綑綁。主啊,有時候我們信了祢,我們接受祢的恩典,可是我們常常只是期待將來面對上帝公義審判的時候,我們能依靠祢的寶血脫去祢的刑罰,可是我們今天還在世上生活的時候,我們卻沒有倚靠祢的寶血,過聖潔得勝的生活。主啊,幫助我們,可以用信心,同時領受這兩個恩典,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願耶和華的百姓都作先知! -- 林鴻信 牧師

寫作於2007.10.14
作  者: 林鴻信 牧師
經文   民數記十一章2430節


一、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作先知說話!

二十七至二十九節記載有個少年人跑來告訢訴摩西說伊利達和米達在營裏說預言,摩西的助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請我主摩西禁止他們。」摩西卻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

11:29 摩西對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和合本)

11:29 摩西回答:「你是為我的緣故而嫉妒嗎?我情願上主把他的靈賜給他所有的子民,使他們都像先知一樣呼叫!」(現代中文譯本)
11:29 摩西對伊講,你替我妒忌( - ) ?願耶和華 百姓 做先知,耶和華用伊 神降落 頂面。(台語聖經)

11:29 But Moses said to him, "Are you jealous for my sake? Would that all the LORD'S people were prophets, that the LORD would put His Spirit upon them!"(NASB)

11:29 But Moses said to him, "Are you jealous for my sake? Would that all the Lord's people were prophets, that the Lord would put his spirit on them!"(NRSV)

這兩人不在會場,卻仍然受感說話,對約書亞而言似乎有損領導者與體制的顏面。然而摩西心胸開闊,認為這兩個額外的人還不夠,最好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領受上帝的靈。這個期待繼續反映在約珥書二章廿八至廿九節的預言:「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這預言在使徒行傳第二章五旬節聖靈降臨起開始應驗,然而早在摩西時就如此期待著,上帝的靈降臨在所有的人身上,不分男女、老少、尊卑與貧富,全部的人都受感說話,這是摩西的心願。

二、風隨著意思吹

約翰福音3:8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約翰福音3:8風 - 意思來吹,你聽見伊 聲, 知伊 - 來, - 去;見若 神生 亦是 - 。

耶穌基督以風作為比喻,說明聖靈做工是按照上帝的意思,不是人可以全然理解。民數記十一章十六至十七節說到摩西選了七十位長老,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到我這裏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裏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這段記事可能是後來公會有七十位成員的來源,原本這七十個人不是出自人為體制,而是上帝要求摩西招聚,和他一同到上帝面前,上帝要與他們說話,並且將降在摩西身上的靈分賜給他們。

在分賜聖靈的時候,二十五節記載說:「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對摩西說話,把降與他身上的靈分賜那七十個長老。靈停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受感說話,以後卻沒有再說。」當聖靈停留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受感說話,應當是指做先知說預言。這個事件強化了團體的合一與內聚力,因為摩西所感受的靈與長老們所感受的靈一樣,同領受一個力量的來源,雖然必須分工,卻是出於合一,既然是出於同一個靈的感動,領導者與其同工就更加合一了。同樣出於聖靈感動的合一,說起來簡單,可是經歷起來困難,這種合一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體驗與學習,使得眾人的感動能夠整合而方向一致。

從此事件可以學習,對人而言,聖靈的降臨不只是一種體驗,而且是從上帝來的差遣、責任和託付。此外,值得反省的是,組織制度與聖靈工作之間的張力,原先七十位被聖靈感動的長老,後來發展成七十位成員的公會,至此時期,公會已經完全是體制運作了,甚至後來就是這個公會將耶穌基督判處死刑,可見體制甚至可能和聖靈完全脫節。因為體制往往有「自律」的傾向,不待外力自己也會運作,如此的話,組織章程以及團體互動逐漸取代了原先由聖靈帶領的理想。

緊接著二十六節提到有兩個人名叫伊利達和米達當時不在那個聚會裏面,雖然在營裏,卻沒有進到會幕,結果上帝的靈也停在這二人身上,他們就在營裏說預言。此處學者仍在爭議的是,這二人是否在七十位的名單上,二十六節所說「他們本是被錄的人中。」被錄究竟是指七十位長老的名單,或是指七十位長老名單之外登錄在以色列人名冊上呢?:

1.如果在長老名單上的話,受聖靈感動者就是七十位。雖然二人沒有進入會幕,可是仍然同樣領受聖靈感動而受感說話,可見聖靈的工作不受地點所侷限。今天如果有人說,那個地方比較有聖靈感動,這是出於很膚淺的瞭解。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如果有比較安靜的地點,比較好的聚會安排,是比較能預備心領受聖靈的工作,但是不應當將地點視為絕對,比如說一定要上禱告山,才能得到聖靈的感動。聖靈既然是上帝的靈,其工作就不受地點限制。

2.如果不在長老名單上的話,受聖靈感動者不是七十位,而是七十二位。七十位長老全在會幕之內,而那個人不在名單上,也沒有在會幕內,如此的話,不僅表達了聖靈的工作不受地點限制,而且聖靈的工作還不受體制的限制,因為伊利達和米達並不在七十位長老名單之內。

三、和平的異象

教會是聖靈做工之處,隨著上帝的意思,聖靈做工在不同地點,做工在體制內外,因此我們必須隨著聖靈的感動而行,不是靠著建築物而已,也不是靠著體制而已。

教會是宣教的信仰團體,我們因著受呼召而成為相信的人,也因著受差遣而傳揚福音,因此我們必須追隨聖靈的感動而傳福音。

蔡牧師提出和平教會的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其中包括:

1)會友的祝福
2)鄰舍的祝福
3)學青的祝福
4)神僕的祝福
5)友會的祝福
6)地極的祝福

可見和平教會所要追求的不僅僅是和平人的祝福,而且是走向社區、學青、社青、其他教會,並且藉由關心傳道人而走向更廣闊的福音工場。最後,還要成為差派宣教士的教會(徒13:1-5),到同文化、近文化、與異文化族群中傳揚耶穌基督和平的福音(弗2:17),從耶路撒冷(大安區)、猶太全地(台灣各地之台語族群)、撒馬利亞(客語族群、華語族群、廣語族群、大陸地區)、直到地極(跨文化宣教事工)(徒1:8)。

馬偕將台灣北部宣教成果歸功於「做門徒」的具體實踐,歸主不是為了自己靈魂得救而已,而且是為了通過見證,將福音帶給更多的人們。馬偕形容,當宣教師看到所栽種的福音果子開始能夠栽種其他福音果子時,喜樂是難以形容的。112年前馬偕引述吳威廉的報告說:「我們盼望時候將到,台灣教會有能力支持本地各種服事,而不再需要國外的幫助,並且有能力幫助這個可憐犯罪被咒詛的世界之其他角落。」他所期待台灣教會的,首先是自立自養,而後就是「海外宣教」。

1895年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六月二日日本開始接收台灣,在各地遭遇激烈抵抗,抗日戰爭大約延續十年,1895年十月十六日馬偕全家從溫哥華出發三度來台,從和平安定的故鄉進入了動盪不安的宣教區,《台灣遙寄》編者麥克唐納形容局勢是「戰雲遮蔽了天空」(the war-cloud darkened the sky.)。

馬偕認為宣揚福音的重點在於「人與人的接觸」(personal contact),通過實際生活見證讓人跟隨基督。馬偕主張,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宣教師(Every Christian is a missionary.),因此他擔心教會只關心自己靈魂的得救:「只有當基督教信仰不只是被相信而已,而且是被活了出來,家鄉的教會或是異地的教會才能成為力量,合乎主對教會的心意。」(Not until Christianity is not only believed, but lived, will the churches either at home or in heathen lands become the power the Master meant them to be.)

和平教會走過了六十個年頭,回顧過去有多多值得懷念而可以感恩的,不過聖靈的帶領還在繼續當中,和平的故事也還在發展當中,如馬偕所說:「然而還有一半未能說完,這些章節只不過是零碎的。並非今日或明日這個故事就可以寫完,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它才正要開始,許多章節正要逐一地加上去,這些都是出自上帝那本沒有人讀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