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5日 星期日

跟隨基督 -- 陳克安 牧師

寫作於2000.06.25
作  者: 陳克安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

我很喜歡禮拜天清晨的時候,沒有太多的人,彷彿這個早上特別的安靜,思考上帝的話語特別的清楚。記得幾年前在大稻裎教會實習的時候,第一堂禮拜是七點,差不多十五個人在一起敬拜上帝,那時覺得非常的安靜,總覺得我的禱告迴音特別的清晰。我們思考今天用甚麼樣的態度、心情來跟隨基督?我認為一生當中要追求的,就是為我們捨命的基督。   

第一,要認清自己追求什麼?基督是上帝沒有人可以否認,問題是在你、我跟隨的角度、方法有沒有一樣?如果跟隨基督的角度、方法不一樣的時候,結果就不一樣。在整個追求信仰的過程中,信仰和信仰的本身,這兩者是有距離。我們都認識、也都了解,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跟上帝同行,也就是跟聖靈同行。怎樣知道是跟聖靈同行的生活?耶穌的形象就是最好的典範,他怎樣做事、說話、行動,聖靈也怎樣,聖靈的工作在當時的耶穌跟我們現在的工作,有時不太一樣?耶穌瞭解的真理跟我們所瞭解的真理有一段距離,因此,做信徒、牧師、神學家,都要不斷的努力。    

有一位湯牧師,當他要從美國回到德國的時候,他的好朋友尼布爾跟他說:『大戰期間,德果很危險,你繼續留在神學院教書,培育更多上帝的僕人,應該是件好事。』湯牧師回答說:『我想這個時候,德國的基督徒面臨了苦難,我不在戰前跟他們一同參與建設德國,如果德國得勝的話,基督教就被摧毀掉了;如果德國戰敗的話,教會還有一線生機,可以重新站起來。我如果不在這個時候跟我的基督徒同胞站在一起,將來戰後,我將沒有任何的立場,跟他們一起同工。』為了這樣的認知、對真理的認識,他的一些家人遭受處決,處決的時間是在離德國投降之前,不到四天的時間,這是他對真理的認知。很多人說,不要去。但是神對他的感動就不一樣,教會在希特勒宣誓的廣場中,在當時沒做到先知的責任。初代教會│彼得、約翰,對真理的認識也不一樣,當時他們認為外邦人成為基督徒要有條件,需加上遵守摩西的律法、男孩要受割禮、一些猶太人所遵守的禁忌也要遵守。保羅認為不應該這樣,猶太人成為基督徒,繼續遵守猶太人的律法,跟救恩沒有直接的關係。但耶穌的門徒,他們也認為應該要遵守。    

今天長老教會`如何面對台灣多元的文化、不一樣的族群和工作?很多人認為傳統應繼續保持、接納新的東西,但是,重點、上帝的心意、聖靈的感動在那裡?  

第二,我們從撒該的身上學習到如何從自我、擴展到他我。他怎樣開始學習,從關心自己,擴展到他我?他怎樣開始學習從關心自己,擴展到關心別人?聖靈的工作是如此的奧祕,許多人跟隨耶穌,但是耶穌與一般人的看法不一樣?在羅馬政府殖民地,他們對稅收有所謂『外包』的制度,例如:台北市他認命這地方官要給羅馬政府多少稅收?而撒該在做這收稅的工作。他非常的認真、努力,為了能掌握所有的機會,我們認為這種人就是資本家。資本家有個毛病,就是當他掌握所有資源的時候,想囊括所有的機會,以致於忘了他原來想要掌握的機會,他使許許多多貧窮、沒有能力的人,站起來的機會愈來愈少。財團可以很輕鬆的併購,但是小老百姓呢??原住民山地,土地一甲、二甲,私底下這樣交易,三百萬就給你。被併購成為遊樂設施,一個月的收入不少,早就超過了所花的成本。撒該做這樣的事,他不清楚、也不知道,其後果是讓他的同胞連站起來的機會都沒有;人們對撒該非常的不滿,他讓能力薄弱的人生存的機會愈來愈少。  一般人認為不值得與他交往,他們甚至給他取個綽號-罪人。當耶穌要到撒該家的時候,人們認為怎麼可以到這罪人的家中做客呢?這個人雖然有錢,卻是個罪人,沒有資格到天國去,我們不願意跟他交往。絕大部份的人看到耶穌來的時候,就希望『主啊!求你祝福我,讓我從環境中跳脫、從貧窮中站起來。』但撒該的聲音不曾出現在主耶穌的耳邊,因為連機會都沒有,如何跟耶穌說呢?可能不好意思,遠遠的爬到樹的上面望望耶穌,卻也沒有想到耶穌要對他做甚麼?聖靈動工在耶穌的身上,上帝的心意照好人、也照壞人;陽光給好人、也給壞人;下雨給好人、也給壞人。這樣的上帝,他要不要給撒該機會呢?我們的信仰是不是到了很固執的地步?這是個罪人,不給他機會嗎?但是耶穌道成肉身,成為奴僕的形象,到處給人機會、到處創造機會。在像泥漿狀態式的社會,不可能改變的事實,人們會驚訝的發現,耶穌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我們的教會能不能這樣的接受?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出現在我們的會堂裏?怎麼有這樣的弟兄、姊妹做出這樣的事?  

耶穌的方式可能不太為眾人所接受,『人子來,是為要尋找世上的人。』『世上』在原文,是上帝創造這個人他應該擺在正確的位置,因為擺對了位置,所以潛在的能力就會發輝得很好;他潛在的能力、上帝的恩賜足以影響到周遭的人。耶穌說了這話,包括撒該在內,他擺錯了位置,以致於他原來俱有上帝形象的功能,沒有發輝出來;只發輝他自己的功能│貪婪、不關心別人、自以為是,愈是建立、內心愈是空洞。耶穌看見這一點,這個人孤孤單單在樹的上面,他內心在徬惶說:『我的一生就這樣一個人嗎?』耶穌用他的熱情懷抱撒該說:『你下來,我現在要到你的家。』因為今天我不去,你就無法得救,耶穌那種搶救熱情的心情,在經文中表露無遺。耶穌進入他的世界,將他從不對的地方拉到對的地方,使原來應該有的功能整個就宣洩出來,撒該說:『主啊!我把我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對他所有的一切都成新開始、重新闡釋。

2000年6月18日 星期日

你的上帝在那裡? -- 張德謙 牧師

寫作於2000.06.18
作  者: 張德謙-牧師
 經文: 詩篇四十二、四十三篇】

詩篇有五卷、一百五十篇,詩篇四十二、四十三是第二卷的開始。這兩卷原來是成為一篇詩篇,但經過後來編輯聖經的人,將它分而為二。四十二篇的小小標題寫著:『可拉後裔的訓誨詩,交與伶長。』可拉的訓誨詩的作者,就是可拉的後裔,是利未支派在聖殿擔任獻詩的人,負責守會幕、獻上對上帝感恩的詩歌;就像我們教會的聖歌隊在敬拜中,帶領會眾用感恩的心讚美上帝。可拉的後裔用感恩的心,對上帝獻出感恩的詩,敬拜讚美上帝,用讚美感恩一切的恩典,成為感謝的祭。我們知道大衛所派負責獻詩的人,有彈琴的共有三位,第一位名叫希幔,可能就是可拉的後裔。當我們靈修時,在詩篇看到可拉的後裔,對我們很有幫助。我常常鼓勵基督徒用詩篇,做為我們靈修的開始,每天上午用詩篇,做為我們一天感恩的開始。  

在詩篇我們可以發現,詩人所體驗的上帝是活活的上帝,他把信仰與生活拉近,信仰和生活是分不開的,像一張紙的兩面,我們發現上帝跟人是多麼的親近。詩人描寫上帝是用眼睛來看顧我們、用膀臂扶持我們、用雙手抱住我們。我們可以看到多人用人伸手可觸摸的方式,來描寫上帝是活活的上帝在我們當中,不像有人認為上帝離我們很遠。  

有時我在教會探訪一些信心較低落的人,他們常常認為,上帝好像不看顧我、離我很遠?我說:『不是上帝離開你,而是你離開了上帝?』所以詩人提到人的信仰有起起落落的時候,人有喜樂、也有憂傷;有苦悶、也有快樂;有驚慌、也有敬拜的時候,這些喜樂、悲傷常常交錯在我們生活當中。有時信仰會產生問號?│上帝啊!你在那裡?是不是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有時候遇到挫折、困境的時候,心裡會這樣問:『上帝啊!你在那裡?』有時候,因為基督徒沒有好的見證、或是遇到困境,你的鄰居也會問:『你不是信上帝嗎?你的上帝在那裡?』當我們生活裡遇到困境,就會對信仰產生疑問,上帝啊!到底你在那裡?  

像這次九二一地震,我常常跑災區、重建區,負責那邊的工作,遇到會友他的家沒有了、親人離開了,這些會友的災民,他們會問說:『到底有沒有上帝?上帝在那裡?』我到中寮教會的時候,會友原來只有個位數,七、八位會友聚會,現在有七、八十位。上禮拜,我去的時候,有二位乩童來信主,一位乩童信主以後,找到了真神上帝。他的另外一位朋友問說:『奇怪!為甚麼一些鬼魂都跑到我的家?』『那些鬼魂原來是在我的家,現在都跑到你的家。』『那我該怎麼辦呢?』『很簡單,你跟我信耶穌。』他沒有辦法,只有找耶穌真神。在中寮地區,每個禮拜差不多有二、三位來信主,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後,這些地區的人、教會的會友會說:『上帝啊!你在那裡?』  

詩篇四十二第九節說到,為何遭受仇敵的迫害、不斷受苦?我信上帝,為什麼遇到這種困境?不曉得我們在生活上,會不會問這個問題?我本身就對我的小孩問我為什麼,我沒有辦法給他真正、直接、確實的答案?我小孩子在十一歲的時候,得了血癌,醫生宣佈只有三個月可以存活,但上帝的恩典讓他活了三年,在六年前離開。當他接受化學治療之後,頭髮都掉了,要戴口罩,以免被感染。他很喜歡去學校上課(國小六年級),同學都知道他得了血癌,頭髮掉光要戴帽子,級任老師知道,科任老師不曉得。上課的時候就問說:『你怎麼上課的時候戴帽子?』旁邊的同學開玩笑的說:『老師,他得了癌症快死掉了。』老師說:『怎麼這樣說呢?』我的小孩說:『沒有關係,我信耶穌了。』回家之後,我的小孩問我說:『爸爸,我要問你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麼全班只有我信耶穌,而只有我得癌症?』我們如何去回答一位十一歲小孩的問題?為什麼全家都很熱心在服事上帝,而我的小孩也很熱心每天讀經、禱告、信靠上帝?當醫生宣佈他只有三個月可以存活的時候,我們用禱告的心在第三天告訴他說:『我們要告訴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醫生說你得的是很困難醫治的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月可以活,你會不會害怕?三個月以後,你將離開爸爸、媽媽,你會不會傷心?』『不會,爸爸你不是告訴我,聖經也這樣寫著,死後會回到天父的身邊。如果我回到耶穌的身邊,你會不會哭?』那時我眼淚奪眶而出、禁不住放聲大哭。當他看見我在哭的時候說:『你當牧師了,還會哭?那麼沒有信心?』當我聽到他這樣說的時候,眼淚流了更多,『爸爸當牧師不是沒有信心,面對親人的離開會捨不得,但我卻實知道你要到耶穌的身邊。』三個月之後,他去學校看到同學都很健康、活潑,心想:『為什麼我會遇到這樣的苦難?』詩篇四十二、四十三總共有十次為什麼?我相信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會遇到這種困境,我們的心裡會不禁問道:『為什麼?』那天回來我告訴他說:『爸爸無法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們清楚知道上帝的愛足夠我們用、耶穌的愛數算不清,讓我們來做個回顧,從有記憶開始,我們體驗到上帝在你的身上有多少的愛和關心。』我們談了很久,大約二小時,從那次之後,他沒有再問我,為什麼?但是他告訴我說:『爸爸,你不能給我直接的答案,那我要親自來問上帝?』我說:『當你面對上帝的時候,上帝會清清楚楚的告訴你,為什麼?』

當我們面對困境的時候,是在体驗有上帝的恩典就足夠了,這些恩典可以涵蓋許多的為什麼?詩篇最後詩人的見證│我為什這樣悲傷?我為什麼這樣沮喪?要仰望上帝、還要頌讚他,拯救我的上帝。詩人親身體驗,雖然面對人生許許多多的困境、起伏,本身也在問:『上帝啊!你在那裡?』別人也問他說:『你的上帝在那裡?』但是經過他生活的親身體驗,觸摸到上帝、體驗到上帝在他生活當中是活活的上帝的時候,他這樣見證著:『我為什麼這樣悲傷?我為什麼這樣沮喪?』這裡的為什麼是要透過生活的體驗,對他的疑問做明明白白而肯定的回答│『我要仰望上帝、要頌讚他,因為他是我活活的上帝。』

2000年6月11日 星期日

願你們平安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06.11
作  者: 鄭信真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廿章1929節】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很多的教會多在講述關於聖靈降臨的事情,是為了紀念二000年前開始初次成立,也是教會的日子,所以教會把它認為是教會的生日來慶生。約翰福音廿章廿節,耶穌在這差遣他的學生,賜給他們聖靈。廿一│廿二節說:『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這裡包含二件事,有賜下聖靈,也有差遣,所以使徒行傳所記載的聖靈,不是突發的事件。在神的計劃裡,從耶穌復活到聖靈降臨這五十天裡,耶穌已經先賜給他的學生聖靈。  

在今天的經文裡,短短的十節中,說了三次│願你們平安。十九、廿、廿一節都出現,當我們讀到這些經文的時候,心裡受到很大的衝擊,就是耶穌為甚麼同樣的一句話講了三次?在耶穌釘十字架之前,並未曾使用這樣的話,耶穌曾在醫治病人之後說,你們平安去吧!但從來未曾說過,願你們平安。他說,願你們平安的對象,是跟他很親近的門徒。我們基督徒用平安互相請安,也有一段時間了,我們想從歷史上去追溯並不容易。『平安』這兩個字,並不是基督徒專用,但基督徒經常將平安放在口中。當我們說平安的時候,它真正的意義是指甚麼呢?  

第一點,我們看聖經如何使用平安這個名詞?在聖經裡使用一百多次,大部份是在舊約,但大多是用形容詞來使用,當做請安。新約特別在耶穌復活之後,經常使用這個名詞,保羅所寫十三封書信,從羅馬書開始,保羅書信在前面開頭就講到平安這個名詞,平安是耶穌和保羅經常喜歡使用的字,有時候保羅在書信的尾端,也用這樣的字。以弗所書六章廿三節,耶穌對他的門徒說:『願你們平安。』所以我們由此推論,平安這兩個字在某些時候是當做請安,也可以當做祝福來使用。  

平安到底是甚麼?我們有一句話說:『平安就是福。』為甚麼平安就是福呢?我特別針對文學和社會現象做研究,有幾個方面的意義: 

如果從消極面來講,沒有災難、戰爭、病痛的時候,就是平安,所以我們說,平安就是福。   

有人說:『不要這麼消極,我們積極一點。』積極就是健康、和協或者是物質上的飽足。又有人說,不要光指有形的,平安也是心靈上,與人、家庭、朋友之間的友誼,當這些關係很好的時候,也是平安。因此有人歸納,平安就是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事業順利、國家安定、內心的寧靜。但是我要問各位的是,當我們各位在請安、說平安和耶穌所說,願你們平安,是在指這幾項?難道我們沒有看到信仰上的意義嗎?我想剛剛所提的這幾項,並不是耶穌和保羅所提到的真正平安的意義,聖經並沒有說耶穌為甚麼講這些話、也沒有敘述耶穌講這些話之後,學生如何回答他?我們也沒有看見門徒回應說平安?但是我們在這裡發現非常重要的現象,這是耶穌基督復活之後才使用的話。  

耶穌復活之後有甚麼大事發生呢?他是否完成非常要緊的事?因為他替世人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使他復活,表明跟人的關係已經和好,人跟神之間可以重新回復和好的關係。所以當耶穌說,願你們平安的時候,已經多了更進一步的層次出現,就是信仰的層次,是與神和好的關係。當我們弟兄姊妹在此互相請安,所說的平安,還是我們用平安來祝福其他人的時候,我們相信之前有所謂社會、文學上的用法,但是絕對不能沒有信仰上的意義。對基督徒來講,信仰上的意義是更重要的部份,所以當我們講到平安的時候,並不是如世俗所說沒有狀況發生,就是好的。我們也從心靈發出很重要的訊息,就是你、我跟神的關係好嗎?你跟神的關係如果不好的話,就是沒有平安,當我們互相請安的時候,就是關心這個層次的問題。所以當基督徒使用平安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比一般人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那裡,就是信仰的層次。

第二點,不管是那個層次的關係,平安這兩個字是人人想要的。得到平安固然是一件好事,所以大家很愛平安,我們也如此祝福其他的人。 

基本上有兩種找到平安的方法: 

一種,是自己努力的去找。我發現其他的宗教也在講平安這件事,有平安符、平安經。有的人說,一天唸一百次就平安了。我們不贊成唸多次平安,平安就會來臨;平安好像靠人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但實際上並不簡單。因為如果對平安的瞭解不正確,以為平安只是災難的消失,認為小心一點災難就不會發生,那就是平安,或者想一些辦法避開災難,也是平安。所以在日常生活經常發生毛盾的現象,我們常常害怕行程發生事故,因此保險公司提出很好的產品│平安險。很多人說,我不害怕,因為我在這次旅行買了平安險,許多人以為我買了平安險,飛機就不會失事、或者其他事情都不會發生。其實平安險是這樣嗎?難道平安險不就是事故發生之後,才來補償你的損失?買這種保險並不能防止事故的發生,所以有人說,當你在買平安險一千萬、二千萬,旅行平安回來之後,你覺得損失、還是賺到了呢?平安不是透過買東西或自己努力得到的。是的、沒有錯的,如果小心可以避免一些事情發生;採取一些措施,可以使事故的發生減少。 

另外一種找到平安的方法,正如耶穌和保羅所說的平安,乃是指與神關係的和好。歷史上所有的人都在努力,許多人都要去尋找那個神,希望跟神建立和好的關係,所以人用許多方法努力,有人用禁慾、苦行、修道…等等,透過人的各種方法,希望能在神的面前站得穩,但是看來似乎都沒有成功。耶穌來到世上,是要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事,就是神愛世人,希望跟世人和好。但人無法與神和好的原因,是在於人的罪。上帝如何將罪人看做是無罪的人?只有透過耶穌基督的寶血,耶穌在十字架所完成的功效,這不是人所能夠求得到的,反倒是神白白的賞賜。

2000年6月4日 星期日

上帝的家庭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06.04
作  者: 王榮義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三章2035節】

我要問各位一個問題:『你的家庭幸福嗎?』有很多人認為信主的人,他的家庭一定會幸福,但是我們看到今天的經文,會驚訝的發覺耶穌怎會說這樣的話呢?我們看到許多教會的機構,非常努力提倡家庭觀念,特別是在現在的社會,愈來愈多的家庭問題產生。當我們看到這段經文的時候,自然會產生疑問,耶穌不孝嗎?還是發瘋了或是如聖經學家所說的,他已經被鬼附身了?許多人來找耶穌,眾人聚集圍繞在他的四周。馬可福音也記載另外兩組人,一組人是他的親戚朋友,接近他是為了捉他。他的親友怕他發瘋,要把他捉回去,認為他是工作狂,不知道甚麼是休息?另外一組人是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他們的動機是要來阻擋耶穌的工作。這兩種人都受到斷然的回答,耶穌給他們的回答,對當時他們來講很驚訝。因為家庭對當時人來說,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一個人身份認同的基礎,離開家庭就如失去你的生命。我們相信耶穌並沒有發瘋、鬼附身?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來思考耶穌所說這句話的意義是甚麼?  

家庭成立的目的,是要延續後代、財產、名望的繼承,所以排他性非常的強。我經常聽到:『這是咱們的家、咱們的。』這樣的界線劃分得非常的清楚。住在公寓的人很清楚的知道,若離開你家的大門,那與我們家無關。我們經常藉著親屬的關係,來分別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不管是幾等親或牽涉得到,就會對你非常的好。人界訂他家庭的範圍,是用這樣來界訂的;但是在神的國度裡,所界訂家庭的範圍,是對所有人開放,不分種族、階級、性別,唯一的要求,就是要遵循神的旨意。   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聽起來似乎很無情、不孝,當我們繼續聽下去的時候,就可以瞭解耶穌是要表達更深一層的意義│上帝的家庭並沒有否定地上家庭的關係。約翰福音十九章廿六、廿七節,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即將要死亡,他當時心裡所掛念的是誰呢?『他對他的母親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馬利亞到自己家裡去了。』耶穌在死之前的那一刻,仍然非常關心他的母親。在耶穌許多教訓當中,他也經常挑戰那些藉著宗教理由逃避父母親的人。他在醫治給鬼附身的一位婦人之後,這位婦人跟隨耶穌,但是耶穌吩附她說:『你要回到你的家,將我所做在你身上的事,告訴你的家人。』  

如果我們只是要追求自身家裡的幸福,那今天的經文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我們要進一步追求更寬廣家庭定義的時候,那就有福音在裡面。馬可福音是在主後六十多年完成,當時信主的人受到很多的迫害。如果是猶太人信主的話,馬上被趕出去;若是外邦人信主,會受到迫害。對這一群人來說,當他們在讀馬可福音的時候,是在地下教會當中,是用墳墓來做他們的教會。每個人都有悲傷的過去、剛被趕離家門、或剛失去家庭的溫暖。 

初代教會受逼迫的基督徒,他們失去地上的家庭,接受接納進入神的家,許多在耶穌時代接受耶穌的人,也是如此。有許多的孤兒寡婦、痲瘋病的人,都受到社會的遺棄。當耶穌在講福音的時候,對這些人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啊!』當你聽到的時候,你的感受是怎樣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無法想像,也很難去體會沒有家庭的人的感受?當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是是我的母親、是我的兄弟。』他們的心情會如何? 

今天我們坐在這裡,經常為我們的家庭獻上感謝。進一步來看,在我們社會當中,對家庭的觀念愈來愈淡薄,愈來愈多的人在家庭中得不到溫暖。當我們在關心青少年的時候,有因為家庭的暴力而不願回家,也有許多因為功課的壓力,遭受家人苛責而逃家的人,離婚的家庭、單親的子女…等等,這些人在我們社會並不算少數。

當我們今天坐在這裡敬拜我們神的時候,我們再一次回到耶穌那個時代,來到初代教會的時代。當面對這些有需要的人,在我們四周的時候,你要對他們說甚麼呢?你要對他們說甚麼話,讓他們得到溫暖?如果我們繼續活在過去傳統的觀念之下,我們的思考還是繼續鎖在家裡門的時候,是無法將福音傳揚出去?上帝的家庭是以神為中心,以這個中心當做出發點,去愛人建立這樣的大家庭。今天我們有非常大的福氣坐在當中,但是仍然有許多人沒有這樣的福氣。

當我們關心一個家庭的時候,是要長久的關心。只會照顧自己家庭的人,永遠沒辦法讓人體會到甚麼是福音?是不是我們像耶穌一樣來關心其他的人,我們的家庭就會少一點幸福嗎?其實不然,因為當你讓別人得到溫暖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打開自私的心門。當你對外面有使命感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擴展家庭的界限。當我們向外關心的時候,無論是家庭、教會成立的目的,不是只建立親密的孤島而已,而是要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作用,希望這個大家庭成為所有人的大家庭。正如在腓利門書中的奴隸阿尼西母,保羅稱他為自己的兒子,也稱他的主人為自己的弟兄。

如果我們基督徒認真實行神的話語的時候,成為神家中的一份子的責任是甚麼呢?希望每個跟神有親密關係的人,在這個家庭得到滿足,不但是如此,將那些失去家庭溫暖的人,加入神的家庭中,讓這些人跟我們享受神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