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黑暗中的光


講道內容
講題:黑暗中的光
經文:約翰福音1:1-14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八年三月四日

一、引言
    弟兄姐妹們平安,感謝上帝讓我們在一週之後,再次一同來敬拜上帝。不知道大家這週過得怎麼樣?這禮拜,我跟先生一起搭公車回家時,聽到公車上有兩位太太聊天聊得特別起勁,似乎是在講過年時去哪玩。其中一位太太講了一個詞彙—士林(台語)—特別大聲,先生很興奮地轉頭跟我說:「他們是基督徒耶!我聽到她說『屬靈』。」我對先生說:「她們剛剛在講士林官邸,是士林的台語『士林』啦!」
    不知道各位弟兄姐妹會不會像我先生一樣這麼注意身旁的基督徒?我們可能都會對屬靈的事情特別敏感。一方面這是好的,表示我們對靈性的關心;但另一方面,也會有些危險,就是我們可能會誤以為,沒有直接與信仰相關的事情就是不屬靈的。例如:讀上帝的話語餵養靈性,是屬靈的;吃美食填飽肚腹,是不屬靈的。讀神學著作啟迪思想,是屬靈的;種花種草陶冶性情,是不屬靈的。週日到聖殿敬拜上帝,是屬靈的;週一到週五打卡上班,是不屬靈的。我所舉的例子,顯然都不是壞事,但我們在比較之下,還是會有高低之分。這樣的分別不只在這個時代,其實早在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就有了。
二、約翰福音背景
耶穌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出生、成長、傳道、受苦、受死、復活、升天,早期教會也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發展成型,也因此,即使基督教根源於猶太信仰,耶穌基督的信徒仍受到希臘羅馬的宗教、文化、思想(簡稱希羅思想)影響。
    對希臘人來說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在真實的世界中,偉大而真正存在的事物會存留到永遠,是靈魂居住的世界;另一個是感官的世界,也就是我們肉體居住的世界,雖然我們生活的世界有許多美好的地方,但只是暫時的,是真實世界的影子,是複製品。也就是說,我現在使用的麥克風,是複製品,大家坐在一個美麗的禮拜堂中聚會,這個禮拜堂也是複製品,複製的來源—真實世界—有所有樣本原來的樣子,比感官的世界還要高層次!進一步來說,希臘人認為看不見的思想、精神比可見的物質更高層次。而神是屬於心靈層面,是高尚美好的,那神一定沒有感官上的感覺,也不會受苦,人的肉體以及居住的世界會是腐壞的、是邪惡的,所以神不可能與我們的世界直接接觸。《約翰福音》就是在對這樣的世界觀說話。
    在我們的教會傳統中,認為《約翰福音》是由十二使徒之一、西庇太的兒子約翰所寫,《約翰福音》與《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比較起來很不一樣,這三本福音書有許多共同的資料,但《約翰福音》卻是獨樹一格,並喜歡使用象徵性、兩相對照的詞彙,例如「光明」與「黑暗」。
   《約翰》沒有像《馬太》、《路加》這兩部福音書記述耶穌誕生的事,不像《馬太》從以色列的始祖亞伯拉罕往下記載耶穌家譜,也不像《路加》從耶穌,往上追溯家譜到人類的始祖亞當。對約翰來說,他以一個見證者的角度來述說對「道成肉身」的領悟,他直接破題,以一個不論是希羅文化或是猶太文化背景都能理解的方式談論耶穌,但也大膽挑戰希羅思想及猶太思想。
三、道與自己的關係
    希臘人原來就有道(Logos)的觀念,「道」在希臘文被理解為「理性」,是神管理宇宙的法則。如果你問一個希臘人:「一年四季為什麼可以交替不息?」他會說:「是神的道!」或是問:「人類為什麼可以思考、推理?」、「每一天白晝跟黑夜為什麼可以輪替地井然有序?」一個有希臘思想的人會回答你:「宇宙的秩序是來自神的道。」
   「道」也有「話語」的意思,猶太人完全熟悉上帝的話語滿有力量,《創世記》便記載著「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猶太人認為道是神聖的,但又與父上帝不同。所以綜合希羅思想與猶太思想,「道」是約翰可以用來描寫耶穌最接近的字。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和合本)更直接的翻譯是「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現代中文譯本),意思是說,道在上帝創造天地以前就存在了,就像在《出埃及記》3:14,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太初有道」及「自有永有」的「有」都是being的意思,道絕對自主地存在,他不只比被創造的有形世界更早出現,他就是萬物存在的原因。
四、道與上帝的關係
「道與上帝同在」或是說「道在上帝面前」、「道與上帝面對面互動」,讓我們看到道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他們有團契生活,既然道跟上帝可以互動,那他們一定是可以區別的兩位。「道就是上帝」這樣的宣告對猶太人來說很特別,因為猶太人相信的一神信仰,不認為上帝之外還有別的上帝,但對基督徒來說,這就是父上帝與子上帝的關係,這也是基督教最難以用文字說明的部分之一。我們相信獨一的上帝,但聖父上帝、聖子上帝、聖靈上帝卻不相對等。「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讓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一直與父上帝同在,所以基督非常認識父上帝,基督是上帝,所以基督擁有與父上帝相同的性格、本質,因此基督在世上時可以將父上帝很好地表現出來。基督在世上所做的一切及感受的一切,就是父上帝會做、也會感受到的。
五、道與世界的關係
    父上帝是宇宙創造的主宰,「萬物是藉著道造的」幫助我們明白,創造世界是父上帝、子上帝、聖靈上帝共同的工作,萬物不只藉著道被造,也藉著道繼續存在著,道是一切生命的源頭,道就是人的光。
   「光」在《約翰福音》中出現了二十多次,我們可以很容易了解約翰的比喻,在地球上,陽光、空氣、水是構成生命的三要素,陽光可以協助人體營養物質的合成,以及廢物的排出。光對人體的重要,不只在身體上,也在心理上,在緯度比較高的國家,人們甚至會因為冬天日照時間大幅度減少而產生季節性憂鬱。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引導人的腳步。
六、道與我們的關係
   耶穌曾對眾人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8:12) 耶穌是世上的光,引領人的方向,如果在黑暗中走路必定會跌倒,但跟從世上的光,就能走得穩,而人在黑暗與光明間是有選擇權的。耶穌說:「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裡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12:35-36)
    儘管光是如此重要,但卻不是人人都接受耶穌基督的引導,「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人對光很直覺的反應是要遮擋,這不是指人物理的反應,而是指人心靈的狀態。「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3:19) 習慣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不願意認識光,寧願選擇黑暗,因為當光照出罪惡的行為時,一時間會感到痛苦、會想要抗拒,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經驗,是當別人指出我們的不是時,第一時間會想要反抗,甚至因為面子、因為習慣、因為比較舒適而執意選擇繼續做不對的事,光照在黑暗中也是如此。約翰感嘆地描述耶穌「在自己的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1:10-11) 「不認識」不是說不知道有耶穌這個人物存在,而是說沒有真正地認識耶穌,與耶穌有生命的連結,世界上很多人知道有耶穌這個人,但卻沒有接受耶穌。
    那要怎麼樣接受耶穌呢?「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1:12)。「接待」是人際關係中一個很親切的行為,接待耶穌的人,就是接納耶穌、相信耶穌之名的人,「名」不僅是一個人的名字,也包括整個人所代表的一切,例如:一個人的個性、一個人會怎樣思考、怎樣對待人……等。接待耶穌的人,就是知道耶穌的身分、使命、權柄,並且來信靠他的人。耶穌給予這樣的人很大的恩典跟權利,就是成為上帝的兒女。上帝兒女既不是透過人自然生育的過程產生,也不是透過人的意念、願望產生,人亦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行為來努力成為上帝兒女,成為上帝的兒女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只要接受耶穌就可以了!
     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父上帝的獨生子耶穌成為肉體的樣式,住在人們的中間,「『住』在我們中間」有暫時搭帳棚、寄居的意思。這一個歷史事件表示一件事,成為「人」的道,他要像所有活在世上的人一樣,受到時間、空間的局限,活在該時代的背景、律法之中,他會受到肉體限制,無法瞬間移動到各地、不能無所不在。上帝有肉身這件事,打破了希臘人認為身體是邪惡的觀念、打破希臘人認為上帝不會直接管理世界的想法,也打破我們對屬靈、不屬靈的分別。
     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在以色列歷史中,父上帝雖然持續透過立約及拯救彰顯他的恩典及真理,但是連神人摩西都沒有親眼見到父上帝,而成了肉身的耶穌卻讓眾人看見。人們可以在耶穌的生活中看見恩典與真理,也因為耶穌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人看見耶穌,就是看見父上帝。
     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光會照亮「每一個人」與約翰時代的思想很不同,希臘思想認為有些知識是為少數的菁英分子設立的;羅馬人鄙視北方的蠻族,把蠻族當做低等人;猶太人也憎惡外邦人。但世界的真光耶穌基督居然是照亮「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可以認識耶穌、接受耶穌、信靠耶穌。雖然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是兩千多年前在巴勒斯坦的事,但耶穌基督這真實可靠的光,仍然持續地照亮每一個人直到現在(原文有「持續」照亮的意思)。
七、應用
    如果沒有耶穌,我們都是活在黑暗中的人。我還沒信主時,若是對生活有所疑惑,就會求神拜佛,遇到不同情況還要拜不同的神明,求姻緣拜月老、遇考試拜文昌帝君,除此之外,每個月固定到土地公廟報到,每年到觀音廟報到。我在這樣的循環中,不覺得有甚麼問題,就連教師甄試要考教學演練,我也先試教給我們家供奉的菩薩看。我的生命看起來充滿了光,但卻也常常迷惑,例如:我到廟裡求籤,若求到不好的籤,我會問神明可不可以重抽一張?如果神明允許,我就會繼續抽到自己滿意為止,但這樣的滿足只能帶給我短暫的平安。信主後,回頭看才明白基督以外的引導都不是真正的光。世界上的光有許多種,有些光只是真理的閃爍,會迷惑人、混亂人,或許可以引導一時的方向、但更多時候是讓人更迷失。耶穌基督才是真光!就算成為基督徒了,跟從真光引導也會是一生的功課。有基督徒朋友分享,有時會想透過算命、看星座來預測自己的人生,但是虛假的光只會讓人的心更不安定。我們真的需要時常親近主,詩篇36:9「因為在你那裡,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跟從光,才有真正的生命。
    會讓基督徒迷失的光,不只是其他的宗教信仰,也會有人誤將信仰很好的屬靈領袖當作真光。今天的經文談到為光做見證的約翰,就是很好的提醒。這位約翰不是耶穌的十二門徒,這位是施洗約翰,他傳悔改的道、為人施洗,不少人將施洗約翰與基督混淆,但施洗約翰不是基督。施洗約翰自己也說過:「他(基督)必興旺,我必衰微。」本來人們會到施洗約翰那受他洗禮,但耶穌出現後,眾人都往耶穌那裡去,施洗約翰並不因此嫉妒、難過,因為引領人到耶穌面前正是他的目的。有一句很流行基督教俚語:「W.W.J.D.—What would Jesus do?」意思是「耶穌會怎麼做?」,許多人喜歡配戴W.W.J.D.的手環提醒自己在做任何事之前要想想耶穌會怎麼做,但我想將W.W.J.D.做另一種詮釋「What would John the Baptist do?—施洗約翰會怎麼做?」
    為什麼這樣說呢?最近,基督教界有個消息,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佈道家」之稱的美國牧師葛理翰(Billy Graham)在本月21號辭世,享壽99歲,葛理翰生前佈道70餘年,足跡遍佈全球185個國家,包括台灣,估計有超過2億人聽過他的佈道,許多當今的基督教領袖都曾受他影響。當葛理翰的棺木運回他的家鄉時,有上千人在街頭目送致意、悼念他一生的侍奉,還在世的歷屆美國總統都將會出席他的葬禮。這位讓人崇敬的佈道家或許讓不少人視為這個時代的光,但是也有人發現,在他忙於佈道工作的同時,與子女聚少離多,葛理翰成為缺席的父親,當然也換來孩子的叛逆。葛理翰的不完美提醒了我們,每一位跟隨基督的人都是不完美的,葛理翰不是真光,基督徒不是要跟從像葛理翰這樣的名牧師,基督徒是要跟從基督的真光。但葛理翰做了一個很美的工作,就是用一生見證真光。我們無法、也不該成為上帝,「What would John the Baptist do?—施洗約翰會怎麼做?」我們可以像施洗約翰、像許多屬靈前輩一樣,引人到基督面前、讓人被真光引導。
    大家有看過這張衛星圖嗎?認得出來這是甚麼地方嗎?這是北韓,很明顯地與接壤的南韓、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北韓是目前全世界最封閉的國家之一,在黑夜中,北韓非常地黑暗,只有首都平壤有比較明顯的亮光。我第一次看到這張圖時,內心有很深的難過,因為北韓以及整個世界有這麼多坐在黑暗角落的人,這些沒有光亮的地方,有許多受苦的人民,他們沒有機會聽聞福音,或是他們聽過耶穌的名字,但沒有真正認識耶穌是誰。但當我再更深默想時,意識到這些在城市中閃爍的光仍不是真光,黑暗不只存在於窮鄉僻壤、黑暗不只存在於受壓迫的人民中,黑暗也存在於繁華熱鬧的城市之中,但是真光就像太陽的光一樣大方、不偏心地普照在每一個人身上,照在每一個角落。
八、結論
   「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所有的人。」(1:9) 你接受真光了嗎?真光已經來到,也持續地照耀每一個人,你願意接受真光嗎?所有接受真光的人,就是相信耶穌的人,也就得到上帝的恩典,成為上帝的兒女。
    你願意見證真光嗎?也許你很願意見證,但不知如何見證,就像與父上帝親近的基督可以表明天父一樣,當我們更加認識基督,我們就更能向人表明基督。在教會的靈修年,鼓勵大家繼續有穩定的靈修生活,時常親近主。也鼓勵大家,把握教會的成人主日學課程,藉由授課老師的解說,以及與弟兄姐妹們一同的討論學習,可以更加認識上帝。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接受真光,也見證真光的上帝兒女。我們一起來禱告:天父上帝,感謝你差遣你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透過耶穌基督在世上所做的一切,讓我們更加認識你的恩典及真理。求你幫助我們,不再倚靠自己在黑暗中找方向,幫助我們接受從你來的真光,用一生跟隨耶穌基督,成為你的兒女,也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人。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請主教導我們禱告


講道內容
講題:請主教導我們禱告
經文:馬太福音6:5-13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年的農曆新年假期就這樣過去,大家過得好嗎?有沒有好的休息?這幾天剛恢復上班上課的日子,是否有逐漸習慣,回到原來的生活步調?
以教會整年週期而言,自去年年底聖誕節、跨年禱告會相繼結束,接續舉行會員和會並接著過年,現在也是新的一年事工推展的開始,在此問問大家,今年教會的年度目標是什麼?成為萬民祝福之【靈修年】,好些事工和活動也將在三月份逐漸展開,包括:
教會靈修年的推動,包括:
--星光貼紙活動(文末詳細說明)
--三月受難週的禁食禱告操練
--兩梯次的長執靈修退修會
--清明節前後的受難復活節,復活節清唱劇詩班招募,今天開始練習
--三月成人主日學課程開始招生接受報名
--下週日將邀請基督教書房前來擺設書攤,推廣閱讀屬靈書籍—個人閱讀和小組團契聚會分享材料
--三月社區老人關懷站(課程和共餐)開始接受報名
以上活動都是培育我們信仰成長、或是參與社區福音事工的好機會,相關活動資料都在週報夾頁中,趁著過年後新的開始,讓自己有份在這其中。
二、求主教導我們禱告,耶穌教導了什麼
今天牧師要透過這段我們很熟悉的主禱文,在馬太和路加皆有記載這段耶穌教導門徒的禱告,馬太福音中記載於耶穌登山寶訓中有關禱告的教導,而在路加福音中,是當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後,門徒請耶穌教導他禱告,像施洗約翰教導他的門徒禱告。耶穌就說起這個主禱文,我們今天要一句一句來研讀,學習耶穌所教導的禱告。
1.禱告開始於一種關係—如何去理解和感受「天上的父親」?
    我們在天上的父,有古卷的抄本只有「父阿」,藉由開始的稱呼,表達和上帝的關係。你有沒有想過,在舊約聖經中有那麼多對上帝的稱呼,但主耶穌選擇了這個較少使用的用語-「天父」,但卻是在眾多對上帝的稱呼中,最貼近個人關係的詞,也可以說是耶穌最常稱呼上帝的方式。天上的,在希臘文的新約聖經中,這個天是複數,指的是祂的無所不在,在諸天之上。若從希伯來人對天的看法,天首先指看的見的大氣,然後是星夜的天空,最後才是至高神顯現的地方,以此表達上帝的偉大。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在平時禱告中,比較常用什麼稱謂來稱呼上帝呢?是親愛的天父、至高的上帝、上主、萬軍之耶和華、或宇宙的主宰呢?是否常用父親來表達那種親密的連結和依靠嗎?或者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父親的經歷和感受,因而也影響我們對天父的形象。有些人對父親的認識,在成長過程中是常常缺席不在,是常常為著生活所需在忙碌的父親,或者是,父親是曾受日本教育下嚴格管教的形象,不容易親近,或是太有控制慾,各種事情都要掌控和監督的形象。當然,這些都會影響我們對天父的形象,但我們心中仍可以想像著一個理想中的父親,是有榜樣、願意承擔、需要時可以依靠、真心關愛兒女的父親。有時從一些畫面中,可以去感受那樣父親的模樣,我會想像小孩坐在摩托車後座,緊緊抱住騎車的爸爸,那是父親引導、放心依靠的圖像,有是單獨和父親一起的親子時光。對你來說,你我都習慣怎樣來稱呼我們禱告的對象?我們可否更進一步去覺察,自己正向著這位稱呼祂為「阿爸」的天父,向著那位理想中的父親來禱告,這樣的禱告會有什麼不同?
2.從禱告內容的順序來看禱告—三個願和三個祈求。
主禱文主要分為兩部分,前面有三個願,接續有三個祈求。但這個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似乎和我們平常的禱告不大一樣,不一樣在那裏?在於順序,我們比較會先祈求日用的飲食所需,而耶穌教導的主禱文卻不同,我們先來看這三個願的內容是什麼?
3.三個願—
a.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賽6:1-8),
由此作為我們祈禱的開始,耶穌要我們禱告時先專注在祂的榮耀、慈愛和臨在,不僅先表達自己尊主名為聖,並期盼上帝的名被萬人同尊為聖,有如以賽亞先知在聖殿中遇見聖潔的主,發出聖哉、聖哉、聖哉的敬畏感。
 b.願你的國降臨(太13:44-46、路12:20-21)
什麼是你的國降臨?耶穌講論過很多關於天國或神的國之比喻,耶穌要說的是,上帝透過耶穌基督帶來神的國的降臨,每當人類心思和社會經歷基督的管轄,進而帶來平安、公義、彼此相愛、和解饒恕時,就是神的國降臨的時候。你曾否在禱告中迫切祈求上帝的國降臨?曾否體會過上帝的國就降臨在我們中間?當我們家在美國讀書時,記得有一次在華人教會的跨年禱告會中,我和幾位剛認識不久,自中國來的弟兄們一起小組禱告,為著中國的福音禱告,在禱告中超越了台灣人、中國人的意識型態,單單祈求神的國降臨,這個經歷超越了個人視野,經歷到什麼叫作合一,一起關心上帝看重的事勝過其他的。讓我們在的禱告中,學習加入祈禱「願你的國降臨」,看看你我的禱告會有什麼不同?我們的禱告又會怎樣的被擴展。
    我們教會在主日禮拜中,司會的長執會帶領大家公禱,其中包括為世界、國家社會的祈禱,乍聽之下有點像在播報新聞,但在禮拜中聽見這些消息,並為這些事情禱告,是讓我們學習,當我們在週間晚上吃飯看新聞,能否也同樣用這樣的態度,為著這些事情來禱告,如同耶穌教導我們的,願你的國降臨。
c.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26:36-39)
接續是祈禱「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會說當我們如此禱告的時候,會推著我們去祈禱,如何可以參與在上帝旨意的實現行動中。耶穌在受難被抓前,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也曾同樣用這樣的話向上帝禱告「父阿,如果可以,不要讓我喝這苦杯,但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你的意思,願你旨意成全」。耶穌教導門徒要祈禱上帝旨意的成全,超過自己為自己所設想的。在人與神的相遇之中,真實將上帝放在上帝的角色,讓上帝成為我的上帝,並期盼上帝也能在這世上成為眾人的上帝,也因此自然地帶出讓我們人成為人成為順服的人,願意遵照上帝的旨意而行,並有份在上帝的旨意和計畫之中。這是主禱文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包含有三個祈求
4.三個祈求—a.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6:25-34)
對比前面神的國,神的旨意之大格局,第二部分轉為個人生活的所需,這之間有著極大的反差—這兩者之間是大和小,遠和近,偉大和繁瑣的對比。但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要我們經歷上帝也在這些環繞著我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當中,「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我們可以為日常生活所需祈求,但是耶穌也曾教導「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你們要先前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這是屬靈的優先順序--當我們先關心上帝所關心的,上帝也必然關心我們的需要。這不是和上帝交換條件,但我們卻往往顛倒了這樣的先後順序,我們常常先為自己祈求,如有應驗再回報上帝,但上帝要我們先求上帝的國度和旨意,並相信上帝應許看顧我們生活所需。
這同時也是一種信心的功課,雖然是我們所努力,但也相信這些都是依靠上帝恩典才擁有的。耶穌比喻中曾說到一個無知的財主(路12:16-21),想要為自己積存財富,在心裏盤算要把倉庫拆了,另外蓋一間更大的,然後對自己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我們所能依靠的,絕非如同表面上全靠著我們自己的努力,而是相信是上帝的保守和恩典,並將此在禱告中提醒著自己--「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b.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18:21-35)
第二個祈求,是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在馬太福音中用免我們的「債」,在路加福音中寫的是赦免我們的「罪」 或也有聖經翻為錯誤(wrongs)或是冒犯(trespasses),表達人活在得罪神的處境中。但如果從字面上表達一種前後因果關係的話,那我們都應該得不到上帝的赦免,因為我們經常無法饒恕得罪我們的人。耶穌曾說過比喻,有一個僕人欠主人一大筆債,當他剛得到主人的饒恕後,十分快樂感激的出來,正好遇見那位欠他小錢的同事,緊抓住他逼他還錢,甚至把他關到監獄,都不願意饒恕這同事,當主人得知後,也不願意饒恕他。每當我們在禱告中如此祈禱,是提醒我們真的去明白饒恕的意義,並省察自己是否因著對上帝的感恩,而在今天學習饒恕別人的功課。
c.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太26:31-35,69-74)
第三個祈求「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是關於試探和兇惡。人生存在各樣的苦難,成為基督徒就會一切都順利嗎?耶穌並沒有這樣的保證,也沒有要我們如此禱告。我們祈求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是因為知道自己的軟弱,知道我們還有懼怕的兇惡事物,但幸好我們有上帝的保守和搭救。我們深知無法靠自己,因此無法自誇,耶穌的門徒彼得,也曾在戲劇化的事件中體會過這道理。當彼得在耶穌最後晚餐時,他曾自信滿滿回應耶穌,說:「就算眾人都背叛你而跌倒,我卻永不跌倒。」但卻在幾個小時之後,在雞叫前三次不認主。即便如此,復活的耶穌親自來將他尋回並堅顧他,我們祈求天父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搭救我們脫離兇惡,表達信靠主,能在苦難中經歷上帝的保守和拯救。
這是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祈求上帝的國度降臨的三個願,和為個人生活需要的三個祈求。這些內容和順序都很重要,是耶穌對門徒們示範的禱告詞,也值得我們將這些納入成為我們的禱告。
5.不是還有一句嗎?
但你還會問說,牧師,主禱文最後不是還有一句嗎?根據聖經學者的考察,最後這句「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是後代教會歷史中才加入經文中的,因此,目前一些聖經版本中會註記古卷中並沒有,但即便如此,在教會歷史中被接續在最後,也不是沒有道理,這句是讚美,如同在啟示錄中對上帝完全掌權的頌讚,並呼應主禱文最前面的敬拜—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成為前後的呼應。而天上的父,這「天上」也給我們一個永生、來世的盼望,和國度權柄榮耀,直到永遠相連,超越今世的一切,那是最終,也是最美的盼望。
三、結論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透過對主禱文逐句的解釋,是否能幫助你我更認識主禱文的內容和順序,主禱文中包含了耶穌許多的教導,以及他自己也如此行的榜樣,當我們用主禱文禱告的時候,也跟著耶穌學習向天父禱告。學習禱告的方法之一,是先覺察自己怎樣禱告,跳脫已經「習慣化」的禱告模式,藉由禱告更親近神。當然,只透過一次主日講道綜覽整個主禱文實在不夠,後續牧師也將在今年週四禱告會中,每月一次從主禱文中來學習禱告,操練禱告,也鼓勵大家來參加。現在到年底的禱告會,除了我以主禱文作主題,博文牧師則是向屬靈人物學習禱告,光勝牧師伴隨今年樂活讀經經文作主題,元元牧師和音樂侍奉團隊帶領泰澤禱告方式,還有請群鈺傳道協助每季一次禱告操練,期待有更多人透過禱告會學習禱告。
你的禱告和讀經生活如何,聖經說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在新的一年是否渴慕更深的在讀經和禱告中經歷神,今天就是再次立志和行動的時候。是否還記得,牧師在今天開始講道候,說到推動教會靈修年的主題牆,設在大廳兩面的布置--耶穌用愛懷搋褓抱我們和平教會所在的社區(人和建築物),除了觀看外,還設計不同顏色的星光貼紙,象徵透過讀經與禱告,邀請大家一起貼上的【星光貼紙活動】,如同週報第10頁所寫,在一樓大廳警衛范先生的櫃台前,有一個四格的小木盒,裡面目前有三種不同顏色的星光貼紙,
【黃色—讀經靈修】
當你立志在今年設定一個靈修讀經計畫(樂活讀經或其他的進度),當你在上週--達成靈修讀經目標時,給自己貼上一個鼓勵(黃色)的星光貼紙。
【紅色—感恩禱告】
當你在上週--數算上帝恩典並獻上感恩時,貼上一個感恩(紅色)的星光貼紙。
【綠色—為人代求】
當你在上週--為一個人或一件事代禱時,貼上一個代求(綠色)的星光貼紙。
【藍色—限定隱藏版】
靈修年中將不定期推出活動,敬請期待。
【代禱卡】
如果你願意,可將代禱事項寫在小卡上,投入貼紙盒後方的禱告箱,教牧團隊收集後,一同為此代禱 (並會謹守保密分級原則)。
今天牧師邀請我們大家,懇求天父上帝賜下愛慕神的心給我們每一位,如果今天你願意立志建立讀經的習慣,請在一樓主題牆面貼上黃色的星光貼紙,向上帝表明你的心志,讓自己參與在教會靈修年的推動。讓我們和平教會兄姊能在黑暗中發光,成為萬民祝福的見證。
【默想與行動】
1.在本週每天用主禱文禱告,細細咀嚼每一字句對你的意義,讓主禱文來影響你原本所習慣的禱告。
2.等下禮拜結束後,你可願立志在今年建立靈修讀經的習慣,請在一樓主題牆面貼上黃色的貼星光,向上帝表明你的心志,讓自己參與在教會靈修年的推動。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永生之道


講道內容
講題:永生之道
經文:路加福音10:25~37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二月十八日

有人問耶穌說:「我該做甚麼才能得到永生?」如果是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會怎麼答?想到約翰福音3章16節,我們應該會答:「信耶穌得永生。」但特別的是在今天這段經文中,耶穌沒有回答:「信我得永生。」不是信耶穌得永生這個答案不對,而是每次有人與耶穌對話時,耶穌總是揭露了問題背後的問題,從對話中他揭露了人對上帝國的誤解,並帶領人去關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剛剛我們所讀的路加福音10章25~37節,與耶穌談話的人是誰?是一位律法師。
[Oops] 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有一位律法師站起來問耶穌問題,這個起身的動作表示尊敬。然而,路加福音卻馬上接著說,他是來「試探」耶穌的。試探,或說試驗,英文譯本(NRSV)翻譯為test。這表明這個人不是一無所知來求教的。律法師是舊約聖經的專家,專門負責對猶太人解釋聖經、教導律法。換作今天的時空背景,是個神學院教授,而且在耶穌的時代,他的地位不只是聖經學者而已。當時猶太人雖然受羅馬帝國統治,但在羅馬皇帝的政策下,猶太人仍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凡不涉及死刑的民事訴訟,都交由祭司長、律法師(文士)及名間長老組成的公會來審理。也就是說,在當時的猶太社群,並沒有公民法律與宗教律法之分。因此,律法師不僅有解釋聖經的權威,還在百姓起衝突時,按著他們對聖經的詮釋來定奪誰對、誰錯,這權力非同小可。
所以,一位律法師來試探耶穌,是一位集學識和公權力於一身的公眾人物來給耶穌考試。他考耶穌甚麼?他說:「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和合本修訂版翻譯為「承受」永生,現代中文譯本則翻譯為「得到」永生。承受的原意是繼承,是「繼承產業,成為後嗣」。對於以色列百姓來說,他們知道上帝是與他們立約的上帝,他們是上帝的子民,並且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土地。新約以後,這個承受土地的應許則進一步用來展望上帝的施恩與拯救,也就是他們將在彌賽亞的救贖上有分。他們將進入上帝國、承受永生。(林前15:50「弟兄們,我要告訴你們的是:血肉之軀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必朽壞的也不能承受不朽壞的。」路18:18「有一個官問耶穌說:「善良的老師,我該做甚麼事才能承受永生?」)無論是翻譯成「承受」,或是「得到」,都是指領受永生,領受活在上帝國中的生命。
律法師心裡有答案嗎?一定有,不然就不叫做試探了。他要來看看耶穌的回答是否跟他心裡認知的一樣,如果有偏差,那他就要採取行動。耶穌怎麼回答?對於這出於試探的問題,耶穌對律法師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不僅問律法怎麼說,耶穌還問律法師怎麼理解,怎麼詮釋上的的話。後面這個問題,是不是暗示著有所歧異的地方就在這裡?律法師毫無困難、熟練地引述了兩段舊約聖經,第一處出自申命記6章5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這句經文猶太人每天要背誦兩次,重要性不可言喻。第二處經文則來自利未記19章18節:「你要愛鄰如己。」做甚麼來承受永生,在上帝國中的生命?律法師的答案是愛上帝、然後愛人如己。
耶穌接著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咦?不是律法師要來試探耶穌,結果耶穌一個巧妙的提問,變成了耶穌誇獎律法師答得好,說答案就在你的口中,你知道的沒錯,你這樣做吧。聽起來,律法師的問題是知而不行?所以被耶穌突破盲點,律法師去做就對了?
[Ugh] 誰是我的鄰舍呢?
然而,這不是律法師來找耶穌的目的吧?他本來就不是來求教的。一來一往之下,他跟耶穌的對話絲毫沒佔到便宜,還像是被老師教了一課。這太難堪了吧?!不甘示弱的律法師再問一個問題,他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前個問題竟然被耶穌給逃掉了,變成律法師的自問自答。再來一個問題,律法師一定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既然耶穌同意律法師說的愛鄰如己,那律法師問耶穌說:「那誰是我的鄰舍呢?」
等等,讓我們想一下,甚麼樣的人會問「誰是我的鄰舍」這樣的問題?是腦袋裡清楚將一些人分類為這是我的鄰舍,誰不算是鄰舍的人。意思是律法師心裡已經有一個用來分別誰是、誰不是鄰舍的標準了,而他要來驗證耶穌的回答是否與這標準相符,問題背後的問題愈來愈明顯了。
[Aha] 耶穌說了一個故事
「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要下耶利哥去。耶路撒冷城在山上,耶利哥位在耶路撒冷城東北方的約旦河谷,這一路往下,高低落差超過一千公尺的路不僅陡峭難行,還彎來彎去,路又狹窄。因為這樣的地形,常有搶匪躲在隱密處,出來搶劫路過的人。耶穌說,有一天有一個人經過這條路,不幸就遇上了強盜,不僅財物搶奪一空、扒掉他的衣服、還把他打個半死丟在路旁。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從服飾就可以輕易辨別這個人是不是猶太人。但這個人衣服被奪去了,所以別人根本看不出來他的身分。他就是一個人,需要幫助的人,不屬於任何種族或信仰群體。會有人來救他嗎?將我們的目光定睛在這條荒涼的路上,終於有一個人走過來了。從他的穿著、打扮看得出來是個有身分地位的人。是個祭司!祭司是負責獻祭、敬拜、傳達上帝的旨意,並教導民眾的人。一個神職人員出現,太好了,表示這個落難之人有救了!可是,咦?他看了他一眼,然後從另一邊走開了。甚麼都沒做就走了?!之後,好不容易又出現另一個人,是個利未人。利未人是雅各的兒子利未的後代,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利未人被上帝揀選出來,負責協助祭司進行宗教儀式,並管理會幕或聖殿內的一切事務。如果將祭司類比為牧師,那利未人的工作內容就像是協助處理教會事務的執事。這個利未人也看到了那個躺在路邊的人,但跟祭司的反應一樣,他也甚麼都沒做的從另一邊走開了。怎麼會這樣?查一查背景,根據律法,祭司若是不潔淨是不能主持任何宗教儀式的,連祭司袍都不能穿;而觸碰已死的屍體就是五種能玷汙人的其中一種。祭司和利未人之所以沒有採取行動,是因為無法判斷這個人死了沒,怕萬一碰到了屍體而使自己不潔淨嗎?有可能。但是耶穌講這個故事時完全沒有加上這些說明,一個原因是聖潔條例,律法師一定知道不需多說,另一個可能是耶穌故意省略這些背景。僅說有一個人無緣無故被搶了,被打個半死、躺在路邊。有兩個認識上帝,且是服事上帝的人分別走過,都看到了這個人,卻甚麼都沒有做。不管是否有甚麼其他的理由,這樣的故事安排,聽起來都讓人感到難過跟困窘啊!
還有別人嗎?如果讓聽眾抱著期待的人都沒有出手幫助這個落難之人,那還有人會出手相助嗎?耶穌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裏,看見這個躺在路邊,不知是死是活的人,他動了慈心,上前走到他身邊,他拿出油和酒為這個人清洗、消毒傷口,然後包紮傷口,再扶他起來放在自己的座騎上,帶著他上路,直到有旅店的地方,在那裏照顧他。第二天,他顯然還有別的行程,於是拿出兩個銀幣,就是兩天的工資交給店主,請店主幫忙照顧這個受傷的人,並承諾他會回來,若有額外的費用,他會再補給店主。
一位撒瑪利亞人,不同於前面的祭司與利未人,他不僅心生憐憫,還以一連串的行動實際幫助這個陌生人。特別的是,耶穌選擇了撒瑪利亞人作為這個角色。撒瑪利亞人長久是被以色列人所鄙視的,因為他們是與異族通婚的後代,以色列人視他們為不潔的,瞧不起他們。結果耶穌卻把撒瑪利亞人放在故事中英雄的位置?!是的,助人者可不是律法師心中所想的「我」而已,那些被人所看輕的人搞不好比一般人眼中的義人還更有愛心。
[Whee] 是憐憫他的
故事講到這裡,耶穌又反問了律法師一個問題:「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注意到了嗎?耶穌的問題跟律法師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主詞。明明律法師問的是「誰是我的鄰舍」?如果按照律法師提問的邏輯,放在耶穌說的故事中,應該是問:「誰是祭司、利未人、撒瑪利亞人的鄰舍?」才對吧?答案呢?就是那個落難的人。可是耶穌為什麼不這樣問?因為當一個人真的懂愛上帝、愛鄰如己的意思,怎麼會問誰算是我的鄰舍?不管他的種族、信仰背景為何,一個遭遇意外、亟需援助的人就是鄰舍了啊。難怪耶穌在問律法師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後,還問他:「你是怎麼理解律法的?」不同的理解會帶出不同的結果。於是耶穌一步步將問題指向那真正重要的事,也是律法師弄錯的事。耶穌換了主詞問律法師:「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
從落難者的角度,誰是他的鄰舍?是甚麼種族、信仰的人決定了誰是他的鄰舍嗎?通通都不是。這個問題如此顯而易見,有學問的律法師完全無法迴避,可能不願意從他口中說出「撒瑪利亞人」那幾個字,所以他拐彎抹角的回答:「是憐憫他的。」沒有提到撒瑪利亞人,卻正好是正確的答案。沒錯,對那個落難的人來說,這個人是猶太人,還是撒瑪利亞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願意憐憫他,以實際行動來幫助他,這樣的人就是他的鄰舍!律法師在意的是去評價一個人算不算他的鄰舍,耶穌告訴他更重要的卻是一個人是否願意成為有需要的人的鄰舍。
[Yeah] 你去,照樣做吧!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律法師,一個猶太人,深知摩西律法,並教導人律法的上帝選民。他來試探耶穌,他想證明自己有理,他以為他知道答案,耶穌不知道,所以他想來糾正、抓耶穌把柄。結果耶穌透過兩個反問的問題,一個故事挑戰律法師:作為一個承受上帝的應許,要承受永生的人,到底是甚麼意思?是如他所想的,遵守一切的律法來得到這份應許嗎?所以律法師熟記律法,注意是否切實遵行這一切,以至於他要弄清楚鄰舍的定義是甚麼。弄清楚才能實行,不致疏漏了。問題是,當他開始將人分門別類,將某些人看作我的鄰舍,將另外一些完全排除在鄰舍之外時,這還是愛嗎?
然而更深的問題還在後頭,就算律法師可以打破這樣的成見,去愛撒瑪利亞人。這真的很難,請問我們心裡是不是多少都有覺得很難去愛的對象,就算他們在困難中,我們都還是會有所猶豫的。那按照律法師的標準還要做到完整,才能得到永生。請問誰做的到?做不到。是的,當我們發現做不到,就是耶穌要點醒律法師的。得到永生不是一件我現在做到甚麼,所以我將來可以換取的一份獎賞。不是的,這是一份人盡了一切努力都不足以換取的禮物,這是上帝賞賜的應許。當我們徹底明白這不是靠我們做甚麼可以得到的,那我們就會明白這恩典有多浩大。我們所能回應的,就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我們的上帝。
每次講到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上帝,總讓人一不小心又落入一種律法主義,就是不斷去衡量做到多少叫做盡心、盡性、盡力、盡意?這次在預備講章時,我在《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Commentary》這本註釋書裡看到一個很喜歡的詮釋。作者說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上帝意思是指一個人將全人的生命主權都朝向上帝,交在上帝手中,相信人的一切經驗、存有、力量、思想都屬於上帝。我喜歡這個解釋,不是我們做了甚麼好事,以至於我們可以憑這些跟上帝交換甚麼獎賞,而是我們已經領受了一位先愛我們的上帝,為了我們道成肉身、捨了自己的神,所以我們以愛回應。甚麼是愛上帝?就是承認我們所有一切的經驗、存有、力量、思想都屬於祂,我們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不斷向著愛我們的神走去。而當我們不斷先走向這個已經先愛我們的上帝時,那個愛鄰如己的能力也會隨之愈來愈多,從我們的生命分享出去。
律法師問:「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問:「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律法師答:「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如己。」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是的,律法沒有錯。但遵守愛上帝的誡命不是為了拿來交換永生的,如果是這樣,那愛上帝、愛鄰如己會被「當做一種方式來助長我們自己那種『與人有分別的安全感和潔淨感』。」(《路加福音真是這樣(上)》湯姆賴特N.T. Wright) 就是讓我們對自己已經做到的自滿,對於做不到的灰心失望;或是對別人做的比我們好的心生嫉妒,對別人做的比我們差的部份語多批評。所謂的承受永生,是一個人因為認識上帝、相信耶穌基督,而開始一種愛上帝的生命。這種每天、每天願意讓上帝來掌管自己生命的人就是愛上帝的人,也是開始進入永生的人。因著與上帝連結,憐憫不致斷絕,並且把愛上帝的誡命「看成是一種呼召和挑戰,要我們把那愛和恩典擴展至全世界。」(湯姆賴特N.T. Wright)也是耶穌所說的「你去,照樣做吧!」的具體實踐。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狗年話信仰


講道內容
講題:狗年話信仰
經文:
太7:6、彼後2:20-22、
箴26:11、太25:21、提後3:16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二月十六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在大年初一來到教會做禮拜,是我們長老會很美的傳統,能夠全家一起來敬拜上帝,做為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並能見到好些旅外的兄姊回來,實在是美好的時刻。然而過去這段時間,對我們台灣的同胞來說,都經歷了一個震盪不安的日子,看見花蓮震災受苦的情景,對這些災民來說,今年這個年還真的很不好過。雖然第一時間的搶救已經過了,但我們要繼續為著後續的災後重建,以及在震災中受苦的同胞們代禱。   

今天牧師要跟大家分享的信息主題,是狗年話信仰,先問大家你是一位愛狗人士嗎?或是先調查一下,在場的兄姊們曾經飼養過狗的請舉手一下,同時,也順道問一下,那喜歡貓的請舉手一下。你還記得養過狗的名字嗎?印象中我曾養過瑪莉、皮皮兩隻狗,你呢?狗的名字有叫小白、小黑、lucky的,還有什麼名字呢?網路上有調查不同國家最受歡迎的狗名字排行榜,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看。同時,還有一個報導,說有一個城市被稱為狗狗天堂,不知大家聽過沒有,那個城市是特拉維夫,位於以色列西邊靠海的地方,是全國第二大的城市,因為那裡有許多愛狗人士,平均17人有1隻狗。狗狗除了可以搭公車、計程車、進出商店、咖啡館外,甚至還可和主人進電影院看電影。全市有七十個狗公園,還有四個專屬狗的海灘。還有在APP上廣泛交換各樣關於狗的消息。在2016年特拉維夫市政府還訂定全市的狗節日。我在想,住在特拉維夫的居民們,會不會因為更常和狗生活,而變得更快樂些?或這會不會因人和狗的關係,連帶影響了人和自然環境,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甚至影響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呢?在這狗年的日子,牧師準備一篇關於狗的信息,讓我們從狗出發,用這個角度一起來省思信仰。     

二、綜覽聖經中有關狗的記載
如果要問大家,你記得聖經有哪些地方提到狗,還真需要再仔細想一下,但聖經中的確有好些地方提到狗。因為狗屬於雜食性的動物,是以色列人認為不潔淨的動物,因此在聖經中出現時,.絕大多數是負面的形象,像是經文中提到像亞哈王、耶洗別王后的最終結局,就是會有狗來吃肉舔血,(王上21:19、23,22:38)。 

而且,因為狗有一種習性,就是喜歡把吃下的東西再吐出來,回頭再吃下去,也以此形容一個人離棄正義之路,再返回以往汙穢的地方,記載在箴26:11「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就如狗轉過來吃牠所吐的。」彼後2:20-22「倘若他們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後來又在其中被纏住、制伏,他們末後的景況就比先前更不好了。他們曉得義路,竟背棄了傳給他們的聖命,倒不如不曉得為妙。俗語說得真不錯:狗所吐的,牠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裏去滾;這話在他們身上正合式。」
還有新舊約中都有好幾處記載,在故事人物的對話中提到狗,形容被鄙視的對象,像當大巨人歌利亞見牧童大衛拿着一根杖來迎戰,氣得大聲咆哮說「難道我是一條狗嗎?」(撒上17:43),還有當大衛問掃羅王「你正追趕誰呢?不過是一條死狗」,意思是説自己微不足道,就像死狗那樣,根本害不了掃羅。(撒上24:14),在新約耶穌提到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也提到有狗來財主的門口舔拉撒路的傷口(路16:21),以及耶穌對不懂得賞識屬靈事物的人比作狗,説:「不要把聖物給狗」(太7:6)等。
或許我們會想說,以色列人不是有牧羊人和牧羊嗎?不是有牧羊犬可以幫忙嗎?但在古代以色列人並沒有牧羊犬的幫忙。換言之,在潔淨和不潔淨的動物分類下,是文化影響了聖經時代的以色列人看待狗的眼光,在聖經中幾乎呈現一面倒的負面形象。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如果看文字中和狗有關的成語,我在網路上查到關於狗的成語共有118個,像是狗急跳牆、狗仗人勢、偷雞摸狗、雞飛狗跳、兔死狗烹、賣狗懸羊等,絕大多數也都不是什麼好的用語。除了嫁狗隨狗,雖是表達女子順從丈夫,但意思也是萬不得已的順服。我們華人文化中對狗的用詞,同樣表達出輕蔑負面的用語。雖然是不一樣的原因,卻有類似的結果,然而這真的和我們目前對狗的看法有所差異。
三、有關狗與人的一般性觀察
1. 狗在人類歷史中被馴養,狗是因人而特別。
但有關狗和人一般性的觀察,看見狗在人類歷史中被馴養,根據一篇國家地理雜誌的文章,寫說當狼從人手中接下食物吃的時候,「狼」就從這轉為「狗」。狗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寵物之一,被馴化之後出現親近人的個性。換言之,狗是因人而特別。在人類飼養過很多的動物中,可被稱為家禽和家畜,很多被飼養的原因是作為食物,像雞、鴨、鵝、豬、羊等。還有一些飼養的目的,是為了勞動,包括牛耕田、馬拉車、貓抓耗子等,而狗有看家、顧羊,近代還可被訓練為導盲犬、搜救犬等。但這當中隨著機械和動力的發明,動物的勞動力逐漸被取代,然而貓和狗成為寵物的功用,沒有食用或勞動力的功能,單單是陪伴玩樂的功用,在現代卻越來越強。
2. 狗與人角色的變遷,從僕人(牲畜)—朋友(寵物)—家人(毛小孩)。
單從狗來看,狗與人角色的變遷發展,從一開始馴化後,從牲畜的被當成僕人使用,到變成寵物有如朋友的陪伴,在到最近稱為毛小孩,意思是毛絨絨的,像小孩的暱稱,是小孩和家人的關係。在這個老年化加上少子化的時代裡,年老長輩有狗陪伴互動,到年輕夫妻或單身貴族,把汪星人當成毛小孩來照料,有如家人一樣的陪伴依附,跟真的兒女比起來,這些毛小孩不會頂嘴,不會亂花錢,不需要在外面上班工作,一回到家就靠過來撒嬌,更不會彼此互相爭奪財產,還可能真的常陪伴且更貼心。
四、躍入神學思考—人狗之間
1. 狗在動物中之所以特別
透過以上這些從聖經、文化、個人生活經驗中來理解人狗的關係之後,再來我們試著進入神學的思考。狗在動物中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人,透過人的馴服,讓狗有了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的關係。同樣的,人在受造物中之所以特別,是因為神,在最初創造人時,讓人內心有一種渴望,會渴望和造物者有連結。牧師要說的是,透過人和狗之間的互動,也讓我們能去類比,人的特別是因為神,人渴望和那使我們特別的神有所連結。當狗離開人的時候,有一部分稱為狗的特質就不見了,而當人離開神的時候,也有一部分稱為人的特質就不見了。以致於有些人,當他很壞的時候,我們也會說他是衣冠禽獸,因為他已經離開神很遠很遠。
2. 從人狗在主僕關係、朋友關係、父母小孩關係中的轉變,看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而剛剛我們在回顧人狗之間各種關係的變遷,從主僕關係到朋友關係到父母小孩的關係,這些關係也同樣能對應到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從聽命的僕人和百姓,到被關心的朋友,再到屬神的兒女,是否隨著時代的改變?對你來說,你和上帝間最熟悉的又是哪一種關係呢?
再者,我們更能透過人狗關係來省思神和我們之間的關係,當我們從一位愛狗人的眼光去對待狗,透過主客角色的互換,是否也能幫助我們,試著去體會從上帝的眼光來看待人的心意--上帝和我們如此不同,祂卻又如此愛我們,甚至願意稱我們為祂的兒女,那我們又該如何去回應這樣的愛?
3. 人能從狗學習什麼?忠心(太25:21、提後3:16)與愛慕(雅4:8a)。
那我們人可以向狗學習什麼呢?狗有怎樣的特質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呢?在此我提出兩點,分別是忠心和愛慕。忠心是狗的特質,我們都曾聽過好多關於忠狗的事蹟,像是主人出車禍,他的愛狗在那出事地點久久不離開來守候主人。或有狗被帶到很遠的地方,想盡方法回到原來的地方找主人。在這些故事中我們會訝異,牠們是怎麼辦到的?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牠們為什麼要這樣?甚至是當主人在急難中,主動去救主人的生命,甚至犧牲自己。我想耶穌如果在我們這時代,或許會用狗來說比喻,談到單純的忠心守候。當我們讚嘆有狗十分忠心於他的狗主人時,那我們人又如何面對拯救人類的上帝呢?
忠心是什麼,是專一心志,一旦認定這是對我好的主人,我就願意忠心跟隨陪伴,持守不改變。而我們人的不忠心,歸究其原因往往是「貪」,只考量自己的益處,屬於你的不屬於你的都想要,或是說是腳踏兩條船,這使得背叛出現在這時代中各樣的關係裡。耶穌也曾教導我們,不能事奉上帝又事奉錢財(瑪門),因為無法兩個都兼顧。從狗對主人忠心的這特質,值得我們好好效法。有如馬太25:21耶穌對忠心僕人的讚賞,最後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而且,我們人和狗的不同,再於上帝更已透過聖經的啟示,顯明祂的心意,就如提摩太後書3:16所記「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我們可透過查考聖經,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恩典,並活出與恩典相襯的生活。
除了忠心以外,我們可以從狗學習的特質,還有愛慕。那種愛慕表達在狗看見主人到的神情和態度。尤其是小狗特別有這種的愛慕,小狗喜歡和我們玩,常常充滿活力,一叫牠的名字,頭抬起來,眼睛都亮了、搖著尾巴、想要衝過來。要牠去撿東西、跑跳,或是靠過來舌頭舔臉,躺著讓我來順毛、摸摸牠肚子,這些都是和狗互動的情景,我們當中好些人也有相同經驗。我說這是一種對主人的愛慕,那我們在主人上帝的面前,我們能否從狗學習這樣的愛慕,渴望和主人一起,跟上帝有這樣美好的時光?或許有人會說,牧師,我養過的狗就不是這樣,我家的狗比較老之後,就沒有這樣勤快,如同俗語說「老狗玩不出新把戲」。老狗,覺得主人已經了無新意了,什麼都沒有興趣,只想趴著曬太陽。那牧師也要問大家,你在上帝主人面前,是小狗還是老狗?你是否依然眼光中有那種愛慕和渴望?還是已經習慣這一切,對主已經沒有那種愛慕了?如果是,去和小狗玩玩,感染一下小狗的愛慕,去看狗玩一玩並從當中做信仰的反省,就如聖經雅各書4:8a所記「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親近你們。」讓我們用愛慕來親近神,體會到上帝的真實。
五、結論
1. 從狗年來幫助我們做信仰的反省。
日子也真快,再來這幾天就要過年了,這段時間我們會聽見好些跟狗有關,應景祝福的好話,或許你也會講上幾句。還是你自己就有養狗,和狗相處的日子中,願透過這篇跟狗有關的信息,在人和狗的關係裡做信仰的省思和連結。
2. 並在新的一年立下志向,激勵我們去學習狗的忠心,狗的愛慕,讓忠心和愛慕成為我們面對上帝的生命特質。你可願意在新的一年如此這樣行?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唯一的道路


講道內容
講題:唯一的道路
經文:列王紀下5:17b~18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二月十一日

前言(過年回家祭拜)
接下來這個禮拜就是農曆新年了,教會許多兄姊都會離開台北回家去。每年的新春禮拜,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尤其是兒童主日學,平常有三十幾個孩子,過年時節,大概就只有五六個孩子會來。不知道大家過年回到家都會做些什麼事情呢?不過對於家裡長輩還沒有信主的人來說,過年回家,常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為他們都得面對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那就是祭祖這件事。常常有兄姊問我這個問題:回到家中,或是公司職場開工儀式,大家總是需要拿香祭拜。許多兄姊總會心懷忐忑地問:「我信主了還可以拿香拜拜嗎?」這真是一個不容易簡單回答的問題,畢竟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應該是不行的」。但是,「不行」真的能解決兄姊所面對的困境嗎?
聖經中的原則
大家都知道,聖經中有大量的經文提到,不要敬拜其他神明。出埃及記中:
出23:13「凡我對你們說的話,你們要謹守。別神的名,你不可提,也不可從你口中傳說。」
約書亞記更是清楚地指出:
書23:7不可與你們中間所剩下的這些國民攙雜。他們的神,你們不可提他的名,不可指著他起誓,也不可事奉、叩拜。
若從經文看來,上帝的法則是這麼地清楚,幾乎沒有討論的空間了,不是嗎?事實上,這些教導看起來是這麼地清楚不可撼動,不過,當我們這些家裡不是基督徒的兄姐面對這些經文的時候,他們心裡的掙扎與痛苦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簡單說明的。
聖經真理真的毫無空間可言嗎?聖經真的是一點都不能夠挑戰的嗎?許多兄姊十分認真地研讀聖經,期待自己能夠真實地遵行上帝的話。也希望如果有辦法,自己能夠完全遵守聖經上面的教導,雖然有些內容自己不一定瞭解,但是因為深怕自己不符合上帝的標準,又因為期待自己能夠因為遵行上帝的話而蒙受上帝的喜悅,所以對於聖經的內容既敬重又不敢違逆。甚至,不只是自己盡力達成這些標準,也期待別人能夠一起跟上。
乃縵的故事
或許我們可以從今天的經文,對於這個現象有更深的一層思考吧。今天的經文是記錄在列王記下第五章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十分精彩,我相信有許多兄姊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不過,可能有一些兄姊並沒有聽過這個故事,所以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吧。
列王紀下5:1 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他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長了大痲瘋。
5:2 先前亞蘭人成群地出去,從以色列國擄了一個小女子,這女子就服事乃縵的妻。
5:3 她對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
5:4 乃縵進去,告訴他主人說,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
5:5 亞蘭王說:「你可以去,我也達信於以色列王。」於是乃縵帶銀子十他連得,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就去了;
5:6 且帶信給以色列王,信上說:「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
5:7 以色列王看了信就撕裂衣服,說:「我豈是 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這人竟打發人來,叫我治好他的大痲瘋。你們看一看,這人何以尋隙攻擊我呢?」
5:8 神人以利沙聽見以色列王撕裂衣服,就打發人去見王,說:「你為甚麼撕了衣服呢?可使那人到我這裡來,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了。」
5:9 於是,乃縵帶著車馬到了以利沙的家,站在門前。
5:10 以利沙打發一個使者,對乃縵說:「你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復原,而得潔淨。」
5:11 乃縵卻發怒走了,說:「我想他必定出來見我,站著求告耶和華─他 神的名,在患處以上搖手,治好這大痲瘋。
5:12 大馬士革的河亞罷拿和法珥法豈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嗎?我在那裡沐浴不得潔淨嗎?」於是氣忿忿地轉身去了。
5:13 他的僕人進前來,對他說:「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做嗎?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
5:14 於是乃縵下去,照著神人的話,在約旦河裡沐浴七回;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潔淨了。
5:15 乃縵帶著一切跟隨他的人,回到神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 神。現在求你收點僕人的禮物。」
5:16 以利沙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不受。」乃縵再三地求他,他卻不受。
5:17 乃縵說:「你若不肯受,請將兩騾子馱的土賜給僕人。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
5:18 惟有一件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我主人進臨門廟叩拜的時候,我用手攙他在臨門廟,我也屈身。我在臨門廟屈身的這事,願耶和華饒恕我。」
5:19 以利沙對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乃縵就離開他去了;走了不遠,
以利沙對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地回去吧!」等一下,聖經說,以利沙對乃縵說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地回去吧」,怎麼可能是這樣呢?以利沙是上帝的先知,他首要的工作就是傳達上帝的話,堅守上帝的標準,他怎麼可以接受乃縵沒有專心致力於敬拜上帝呢?他怎麼沒有勸勉乃縵說,「你要堅守你的信仰,上帝必帶領你保守你平平安安」呢?還是以利沙知道了甚麼,是我們在認識上帝話語的時候,不小心而沒有注意到的呢?
聖經的絕對權威
聖經的絕對權威,是身為一個基督徒絕對不會動搖的信念。不過當我們談到聖經的絕對權威,我們便知道聖經有許多地方都記錄著要所有人敬拜上帝,聖經要人們絕對不可以去祭拜其他神明,如果不聽上帝話語而離棄他,往往也能看見聖經記載著上帝憤怒的處罰降臨其中。
耶利米書26:4 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行我設立在你們面前的律法,26:5 不聽我從早起來差遣到你們那裡去我僕人眾先知的話(你們還是沒有聽從),26:6 我就必使這殿如示羅,使這城為地上萬國所咒詛的。
聖經的話這麼地強烈,怎麼以利沙聽到乃縵的說法還敢明明地說你平平安安地回去了呢?以利沙沒有因為乃縵才經歷的大神蹟而斥責乃縵的小信,就真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了。怎麼以利沙為乃縵開了這個不堅持信仰的方便大門呢?
絕對律、生活律、文化律、良心
或許有人會說,聖經雖然是我們信仰的重點,但是並不是每句話都是那麼絕對的。事實上,許多學者指出,聖經的內容包含了絕對的律法、生活的律法和文化的律法,甚至當這些談論的內容不夠完全的時候,良心也能成為讓人來到上帝面前最重要的一個幫助。也就是說,聖經中除了絕對的律例,其他的部分,譬如生活與文化有關的部分,的確可以因為不同的時空背景有不同的做法。讓我們來看一則跟生活與文化有關的要求吧。
申命記25:5 「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她為妻,與她同房。25:6 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
這裡的意思是,家裡如果有好幾個男生,哥哥死了之後,弟弟們要接續著娶哥哥的太太,並且將他們生下來的第一個孩子,當成哥哥的血脈。不過,我想現在應該沒有人會繼續遵行這條律法了吧。在過去每一個血脈每一個支派都代表著以色列人的勢力與能力,而將哥哥的太太娶進門,代表著是對嫂嫂的照顧,並對兄長血脈傳承的負責。就傳統的台灣社會來說,頂多有人為了保留血脈,而使用招贅的方式,卻也還沒聽過這種「弟弟承接哥哥的太太,為哥哥留後」的做法。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聖經中這些關於生活的律法,文化的律法,並不需要我們一一遵守,也的確可以因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做法,而有許多的彈性。
但是,關於敬拜上帝或者是關於安息日這一類的律法,基本上就是絕對不能被挑戰的絕對律法了。
關於安息日
是的,安息日是一條絕對不能被挑戰的絕對律法。
以賽亞書56:1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守公平,行公義;因我的救恩臨近,我的公義將要顯現。56:2 謹守安息日而不干犯,禁止己手而不作惡;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為有福。56:3 與耶和華聯合的外邦人不要說:耶和華必定將我從他民中分別出來。太監也不要說:我是枯樹。56:4 因為耶和華如此說:那些謹守我的安息日,揀選我所喜悅的事,持守我約的太監,56:5 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記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56:6 還有那些與耶和華聯合的外邦人,要事奉他,要愛耶和華的名,要作他的僕人─就是凡守安息日不干犯,又持守他(原文是我)約的人。56:7 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見,安息日不只是一個令人休息的日子,更是讓人與上帝建立關係的重要日期。被看為不潔的太監,被認為無份於恩典的外邦人,當他們遵守上帝的安息日,他們同時也被納入上帝的子民當中。安息日是聖經當中,最常被述說,甚至帶有許多處罰的律法。
結20:21只是他們的兒女悖逆我,不順從我的律例,也不謹守遵行我的典章,干犯我的安息日。「我就說,要將我的忿怒傾在他們身上,在曠野向他們成就我怒中所定的。」
可以知道,安息日絕對是聖經不容挑戰的絕對律法了。
耶穌所挑戰的律法
不過,當我們看到耶穌在馬可福音所說的話,好像又不是這麼回事了。耶穌說:可2:27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路加福音中,有一個更清楚的故事這樣談著安息日:
路加福音13:14 管會堂的因為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就氣忿忿地對眾人說:「有六日應當做工;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13:15 主說:「假冒為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嗎?13:16 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
耶穌挑戰了安息日,甚至看起來好像耶穌為安息日開了一條大路,就是只要有合宜的理由是可以不用守安息日的。這樣的理由就是,只要能讓人們可以得到釋放理由,那麼不守安息日是可以的。我想,弟兄姊妹中若有擔任醫生或醫院工作者,一定會非常憂慮,因為你們的工作常常是十分直接地讓許多人從病痛中得到釋放,若耶穌說的這句話成為一個新的律法,那麼,從這個想法來看,大家都不用休息了。耶穌是打開一條方便之門,設立一個新的律法嗎?當然不是!耶穌清楚地在馬太福音這樣說: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7-18)耶穌挑戰的是人們不清楚的律法本質,他將人為了什麼緣故守安息日點了出來。耶穌要人們真實地面對安息日,卻不是使用安息日來綑綁人。上帝的心意正是如此,他常常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當中的不可以,為的不是限制我們,乃是願意我們在這當中得到保護與祝福。如果我們不瞭解這些上帝話語的心意,我們常常就會陷入了這些條例的捆綁,沒有了自由。
上帝的心意--肢體間的扶持
沒有自由不是上帝的心意,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在他的愛中有真實的釋放。並在肢體中,成為彼此的祝福。
約翰福音8:31「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8:32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13:34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13:35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雅各書4:11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4:12 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
也就是說,我們因為更認識上帝的話而有行在上帝真理中的能力,也因為這樣的力量,我們與弟兄姊妹在一起,便能因為彼此相愛,而讓人們看見上帝真實的臨在。那不是對別人沒有辦法遵行律法的控訴,乃是因為對生命真實的疼惜,而一起來到上帝面前的力量。
上帝國的樣貌—因著同心向著上帝的帶領,而成為彼此的祝福
若我們進一步談上帝國的樣貌,那就如雅各書第五章16節這樣說:
雅5:16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詩51:16 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
詩 51:17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這些再再地讓我們看見了,上帝的律法雖然不可更動,但是重點在於,我們願意成為上帝恩典中彼此扶持代求的弟兄姊妹,而不是讓我們成為彼此控訴的糾察隊。上帝話語的絕對性雖然不容動搖,但是關於上帝愛的彈性,卻是在我們的軟弱中,使我們不至於因做不到而灰心喪志。畢竟對於對錯的審判在上帝的主權中,而不是在我們個人的批判當中。
既是如此,以利沙看見了乃縵的困難,以利沙不評斷乃縵無能為力去對抗亞蘭王對異邦神明的尊重,以利沙明白,乃縵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卻一心尊主為大。以利沙因為乃縵這樣地擺上自己,也因此回答乃縵說,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這不是對於上帝話語的打折,乃是對於人們在處境中,所能擺上所有力量的一個肯定。
耶穌也不是要打破人們守安息日這樣的律例。耶穌只是清楚地指出,人們不應該陷入律法主義中的限制,使人們陷於困境中卻毫無作為。面對聖經當中的絕對標準,當我們彼此相愛同心面向上帝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他的美好。但是,若我們把他當成我們生命的限制,與對弟兄姊妹控訴的理由,我們便無法從中看見那美好的祝福。
沉默一劇最後的一幕
去年有一部電影,是以遠藤周作的小說—沉默,作為腳本拍攝的。許多人看完影片,都產生了一個很深的疑惑,到底面對信仰的逼迫,該怎麼做決定才是正確的?這個「甚麼是正確的」觀念,讓我們面對信仰的時候,總是出現了許多困惑。電影中,這些信奉基督的人們受到了極度殘忍的對待,而最大的煎熬,還不只是這些受苦的人願不願意拋棄信仰,反而是影片中的教士,被要求帶頭棄教,甚至以其他基督徒的受苦來逼迫教士,做出離棄信仰的決定。影片中,教士不但成為棄教者,甚至成了協助根除基督信仰的執行者。
不過,整部影片最後的一幕,卻是被焚燒的教士手中握有基督聖像。一個終其一生看似放棄信仰,卻能從影片的最後,看見其對信仰的不離不棄。初代基督徒曾經就這個議題做了許多討論,因為,有一段時間羅馬皇帝極度逼迫基督徒,甚至讓許多當時的傳教者放棄信仰。後來,當事情較為平息時,這些棄教的人,甚至是神職人員想回到教會中,不但被大受批評,甚至拒絕。有人以彼得三次不認主做為十分重要的論述,談到如果耶穌都能接納彼得,為什麼我們還要爭論誰能否回到主的門下,誰才有資格服事主呢?
合乎中道的信心
保羅在羅馬書中給了一個很重要的提醒:
羅12:3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許多時候,面對生命的實況與處境,我們真的無法代替別人做出評論。每一個面對信仰的決定,每一個妥協,或是每一個掙扎,都有每個人自己面對上帝的處境。為別人設立框架很簡單,但是成為軟弱兄姊的陪伴,卻需要擺上更多的代價。就如我們前面談到的,當有兄姐回到自己的家中,他要面對是否拿香,是否祭拜,家人是否不諒解,這些都不是容易的。我知道有人說,他的做法是與家人一起紀念先祖,不拿香;也有拿香不祭拜;更有拿香祭拜,但是心裡祈求上帝原諒的,這些都不是容易面對的處境。
結論
跟隨基督,是讓自己的眼睛因著聖靈的工作,透過耶穌基督,專注在上帝的帶領,讓自己的生命成為信仰群體中的祝福。當我們把眼睛放在誰沒有做了甚麼,誰不敬虔,誰又違背了哪條律法,那反而失去了信仰核心價值—耶穌基督是我們唯一的救主。既然耶穌是我們唯一的救主,那麼專注在祂的帶領,專注在祂的心意,專注在祂對我們所吩咐的話,讓自己的生命流出基督的芬芳,成為眾人的祝福,是我們唯一,且必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