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住在基督裡

講道內容 講題:住在基督裡 經文:約翰福音15:4-8、馬太福音11:28-29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七月二日 一、前言 記得有一年暑假,在老師的鼓勵下參加校園團契舉辦的福音營,從小在教會長大的我,也舉手決志接受耶穌成為我的救主,並經歷生命的自由釋放。還記得我從營會書攤中買的第一本屬靈書籍是慕安得烈的「住在基督裏」,那年我升國中三年級,這本書陪伴我下山後的第一個月,每天閱讀一章節,幫助我繼續親近神。雖然在當時我沒有任何神學和教會歷史的基礎,但單單從閱讀此書,咀嚼字句和省察內心再化為禱告,渴望住在基督裏的心因而增加,一路陪伴我度過高中聯考前的日子。會提起這本書,是前幾週收到校園團契同工來信,為了60週年慶祝,他們邀請好些牧長來推薦校園出版的書,藉此機會寫推薦重讀,再次聽見慈愛的救主耶穌對我(也是對每一位基督徒)的呼召──從「到我這裏來」到「住在我裏面」。在本主日講道中,要透過兩段經文和慕安得烈的一些領受,和大家分享這寶貴的信息。 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有一段針對剛信主的基督徒真實又有吸引力的邀請:什麼原因吸引你到主這裡來?有的可能是害怕罪和罪的刑罰,有的是渴慕天父上帝無窮的大愛,或是盼望脫離疲倦和掙扎,得享安息,或是盼望承受榮耀的永生應許。不管是什麼原因,主耶穌都發出邀請說:「來跟隨我。」跟隨我,緊緊跟隨,這些應許都是真實的,你來就對了。但主耶穌除了說來跟隨我之外,祂還更進一步說,歡迎你來,來住在我裡面。住在基督裡,是耶穌的應許和命令,但卻往往沒有得到該有的注意,為什麼呢? 有關和上帝同住,我就想起曾經在主日學聽過一個很美好的故事。主日學老師說,有一個人和上帝很好,常常和上帝一起散步同行。每天都和上帝一起走,走著走著,越走越遠。有一天,當他們走到很遠的地方,上帝就對他說,走這麼遠了,就不要再回去了,跟我一起住下來吧!結果那個人就被上帝留下來住。這個人是誰?創世記五章22節記載那個人叫以諾,和上帝同行三百年,所以上帝把他取去,他就不在了。不知這是哪個主日學老師開始這樣講的,好美的故事,不是嗎?但耶穌所說的,不僅是與我同住,而是住在我裡面。什麼是住在我裡面?這在我們信仰旅程中,是一個怎樣的境界?什麼又是我們住在基督裡的挑戰和障礙?讓我們一起來查考兩段經文。 二、第一段經文(約15:4-8) 1.葡萄樹在舊約中的象徵意義 這段經文是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跟門徒所說的一段話,耶穌說「我是真葡萄樹」。有關葡萄樹或葡萄園的故事,在舊約中一再出現,作為以色列的象徵和記號,但每次舊約提到葡萄樹這個象徵時,往往和敗壞連在一起,沒有結出好果實,上帝透過先知來責備以色列百姓。所以當主耶穌一開始說「我是真葡萄樹」,指的祂已經超越以色列民族、聖殿、猶太節期、摩西等,如同我們上週在希伯來書中所說的PK比較那樣,主耶穌說,我才是真實的葡萄樹。 2.葡萄樹與枝子的連結 接續第5節提到葡萄樹和枝子之間的連結,耶穌藉此表達祂要門徒住在祂裡面。住在主耶穌裡面像什麼呢?就像同枝子連結上葡萄樹,時時刻刻領受養分和水分的供給,那是表明和耶穌有生命的連結,是會漸漸長大成熟,並會在適當的季節結出一串串多汁的葡萄。相反的,如果不住在主耶穌裡面,就好像枝子被修剪,剪除丟在外面,最後只能枯乾並用火燒掉,什麼也沒有留下。耶穌在約翰福音書這個最後一個「我是」的比喻中,用了這麼嚴重的對比,關於枝子連結在葡萄樹和沒有連結在葡萄樹上的明顯差別,關於結果子和不結果子的後果,耶穌在開始呼召門徒時,對他們說「來,你們來跟隨我」,而在最後晚餐時,耶穌進一步對他門徒說「來,你們來住在我裡面」。 3.第7-8節表達的一種正向循環-上帝話語、祈禱、榮耀上帝和成為門徒 在第7-8節說:「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對基督徒來說,這是多美的應許。住在基督裡面並不是神祕主義式的想像,只給某些特別領受的跟隨者。在這裡,耶穌所指的「在基督裡」,是透過遵行耶穌所說的命令,遵行上帝的話語。我的話留在你們裡面──有神的話常在心中,就不會隨便妄求。你們所想祈求的,都給你們成就──是因為所求的都是照神旨意求的,既然是照神的旨意求的,神就照祂旨意來成就。而結果是,當神的旨意得成就,天父因此得榮耀,而我們也因此顯明成為主的門徒。從讓上帝的話語內住,到依照上帝的心意祈求,再到經歷上帝旨意的成就,使神得榮耀,並顯明我們是主的門徒,就成為一個良性的循環,是主耶穌要我們住在祂裡面的應許和命令。所謂應許,是耶穌做祂答應要做的,邀請並讓我們住在祂裡面;所謂命令,是耶穌要我們做我們應該做的。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是否羨慕成為這樣的人?渴望能順服祂的引導,學像主耶穌的樣式,成為祂所要你成為的人,只做祂要你做的事,並在一生中經歷與祂不間斷的交通,常常享受主恩的甜美。這真是讓人羨慕的境界,不是嗎? 三、基督徒信仰歷程中的真實困境 1.基督徒為什麼不能常住在基督裡的原因? 然而,在基督徒信仰歷程中,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困境中,好些時候是我們往往願意跟隨主,但很難達到常常住在基督裡面,去經歷那種和主不間斷的交通。原因何在?牧師歸結一些原因,包括:是因為神學觀點、個人因素、或欠缺教導方法。 首先,是神學上的原因。是認為因著人的不完全,在人一生中真能達到那種和主耶穌親密不分開的喜樂和平安嗎?或者這只是一種最佳的理想狀態,只有脫離肉體見主面時才能真實發生,把這當成一個神學的議題探討。如果你在神學上不認為有可能,也將影響你對這段經文的應許和命令的理解。其次,這也會和個人因素有關。因著個人的罪和軟弱,還有外在環境試探的影響,自己在屢次的挫敗中,雖然已經一試再試,但終究沒有辦法過那樣得勝榮耀的生活,信仰的應許和實際生活的張力,有時會讓人灰心氣餒,心裡好像有些一再指責的意念:「你這樣,上帝還想要上帝的愛和接納喔?」便失去剛信主時體會主恩的滋味,甚至漸漸選擇去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基督徒。第三,你相信可以,但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究竟要怎樣才能達到呢?基督徒在重生得救上知道人因信耶穌得以稱為義,這是福音的好消息,但在通往成聖的道路上,路標就不太清楚,叉路也不少。一不小心就容易走上依靠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努力,努力結果子,其實內心卻還十分辛苦。或是陷入在與人比較的自義中,對外表現很好,但在家裡、在自己內心,其實是逐漸活在表裡不一的張力中。或是只感受到基督徒被期待的標準好高,只看見遠處的美景,但好像一直在繞圈圈,好像跟著以色列百姓走進曠野,一圈一圈的繞著,而不確定這是怎麼一回事。親愛的弟兄姊妹,這些原因和處境、這樣的困境也是你的困境嗎? 四、第二段經文(太11:28-29) 如果在第一段經文中,耶穌指出住在祂裡面是一種生命連結的親密狀態,吸引我們前往。那在這第二段經文中,祂指出我們該怎麼做:「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 耶穌同樣提出這樣的邀請和應許,來到主面前,在主裡面得到真正的安息,放下那些勞苦重擔。而耶穌的方法和命令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學習耶穌的樣式,背負主耶穌的軛,這是什麼意思呢?耶穌請我們把祂的軛放在自己的肩頭上,就像當時兩頭牛一起來同負一軛那樣,猶太人用「軛」來表達完全的順服。祂說我的軛是容易的,「容易」在原文中可以當作「完全合適」。軛是農夫放在牛上要耕作的木頭器具,完全合適的軛,是指合適不致磨傷頸項的軛。我的軛是容易的,耶穌要說的是,我賜給你的生命並不是苦惱的重擔,你的工作、你的服侍、你的生活正適合你。你的重擔將和耶穌一起來擔。耶穌說:「我的擔子是輕省的」,並不是說這擔子容易背負,而是在當我們願意順服而背負時,主自己就賜下力量和喜樂去完成它。當主說,學我的樣式,我心柔和謙卑時,是主耶穌向我們保證,祂要像母親扶持小孩一樣,細心照顧引領。 在此引用一段慕安得烈的話來做補充說明。「神帶領並製作器皿的特點,可以從兩個階段看出來。...

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同為信心的見證人

講道內容 講題:同為信心的見證人 經文:希伯來書11:1-2、13-16、39-40、12:1-3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會是忙碌的主日,我們要辦理執事預選的投票,需要我們在籍的成人陪餐會員,在一樓報到領取選票,圈選出50位執事候選人。同時,本主日也是我們暑假青田營和金華國中服務隊的差遣式,將要在第二堂中舉行,另外還要歡送台神的見習神學生。這段時間我們樂活讀經的進度,正在讀希伯來書,上半年已經快結束,下半年有另外一本讀經筆記本,免費提供大家使用,記下每天讀經的心得,歡迎大家在一樓大廳索取。在今天,牧師要將整個希伯來書全書的主要概念走過一次,並用這段經文,和大家一起思想,有關信心和成為見證人是什麼意思。 二、希伯來書綜覽 1.耶穌超越三位舊約人物 希伯來書,在新約27卷書中是很特別的一卷書,文字優美,意義深遠,特別焦點在耶穌基督的本性和救贖上。這卷書的作者不詳,有人認為是保羅,卻也發覺其中好些概念和用詞跟保羅其它書信不大一樣。最初的讀者是誰?從整卷書中的主題,關於舊約的歷史人物、祭司制度,以及大量引用舊約等來推測,主要對象應該為教會中猶太信徒,特別是在面對一些苦難和逼迫,有可能因此轉回原有的信仰,作者透過這卷書,來勸勉面對這處境的基督徒。同時,他所用的方式也特別,採用比較法將耶穌和好些對象一一做比較。 如果用現在年輕人的用詞來表達,整卷書13章中的前10章,是一個PK(player...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進入安息

講道內容 講題:進入安息 經文:希伯來書3:1-6、4:1-13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六月十八日 一、前言 今年教會以安息為目標,然而到了年中,發現一些弟兄姐妹,因為忠心於教會七十週年及例行事工的侍奉,似乎還是沒有休息,緊接著,教會要進行長執改選,都市教會忙碌的節奏,似乎也反應許多人的實況,因此,一種尋找人生意義的旅行方式越來越受都市人歡迎。 電影《我出去一下》就是在描述一個德國知名的演員,因為工作忙碌病倒後,不得不休息而踏上「聖雅各朝聖古道」的旅程。朝聖之路,有人走完、有人沒走完,這群走向同一個終點的人,像是彼此激勵的同伴,但也像是獨行者,這雖然是一條贖罪之路,但一路上也不斷有人犯罪……這與《希伯來書》所描寫,進入安息的過程很相似! 《希伯來書》收信的信仰群體,是因著回應親眼見證耶穌之人所傳的福音而誕生(2:1-4),這群歸信者在信仰已有一段時日,但可惜早年經歷神的熱忱已冷卻下來(5:11-14),漸漸不再委身。今天所讀的經文是3:1-4:13這個完整段落的一部分,礙於經文長度,我們在禮拜中只閱讀一部分,鼓勵大家回家可以將第三章及第四章完整讀一次。 二、聖經的困境:以色列人的不信,使他們無法進入迦南安息地 《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詩篇95篇:「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作者提醒會眾要將以色列民在曠野飄流的經歷做為警戒:以色列民剛出埃及的時候,因為沒有水喝,向摩西爭鬧說:「給我們水喝吧!」(出17:1-7)...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講道內容 講題:離棄虛妄、歸向上帝 經文:使徒行傳14:1~20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六月十一日 前言 9月3日我們教會將舉行長執選舉。因此,在最近幾個禮拜,教牧團隊都會在講道中邀請大家預備心,也藉此來思考「服事」相關的主題。今天,我選擇了使徒行傳。從使徒的身上,這些在耶穌死、復活、升天、聖靈降下,受差遣出去傳揚福音的使徒身上,看看他們留下甚麼樣的服事樣貌?在我們預備自己與主同工、或是選舉長執時給我們甚麼樣的提醒? 一、使徒不畏艱難、放膽講道...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可觸碰的愛

講道內容 講題:可觸碰的愛 經文:腓立比書1:21-29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六月四日 前言 曾經陪一對交往中的年輕人,他們在彼此的互動與相處中有許多摩擦。有一天男孩子問我,只是談個戀愛有需要那麼辛苦嗎?我想在座的各位,若是已經進入婚姻的各位,心中應該都有很棒的答案吧。寫The Four Loves四種愛這本書的作者魯益師在書裡面提到「去愛,就會受傷害。只要你愛什麼,你心中就會有苦惱,甚至極為傷心。如果你真要保持你的心不受傷害,你必須什麼都不愛。你可以......避免所有情感上的牽累,把你的愛安全地封鎖在你的自我中心裡......。除天堂之外,唯一能使你安全、避免所有關於愛的危險的地方-那就是地獄。」魯益師清楚的點出,當有所愛的時候,在這個關係中受傷是必然的。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思考,這個會令人受傷的愛是甚麼。 聖經世界中的困境 保羅的困境 一開始我們要一起來看腓立比書,這是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歐洲所建立的第一個教會,裡面的成員,大都是擁有羅馬公民身分的人。當初福音剛傳至此地,人們對於上帝的認識,是既熱情,又充滿希望的。保羅在書信中說「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可以看見,這裡的人,不但重視所傳與他們的好消息,也願意大大將這個福音傳到四處。不過既然保羅會寫這封書信,我們可以知道,腓立比教會必定是面對了一些不容易處理的問題。 從書信中,我們看見,保羅提到兩個主要的提醒,第一是期待腓立比教會的人可以行事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第二則是斥責有人使用錯誤的概念在影響眾人。首先,保羅以腓立比人所習慣的身分認知談關於行為與身分的問題。我們剛剛有提到腓立比地區大部分的人都是羅馬人,羅馬公民享有公民權,不用交地稅與人丁稅,還可以自由買賣房子,並受羅馬律法的保護。既然是羅馬公民,他們常常會以遵守羅馬的風俗與律法而引以為傲。這樣的態度,正好讓保羅引用來提醒眾人,「你們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事實上,這群腓立比教會的基督徒,有可能正因為自己羅馬人的身分,不自覺得便受到虛榮、驕傲與自私的問題所干擾。看似對保羅所傳的福音接受度極高,也可能常常談起這道,但是行為卻不一定能反應出信仰該有的態度。保羅在第二章提到「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便清楚的指出這些問題。 而第二個部分,必定是有人傳揚跟保羅教導不同的教訓給眾人。從經文中,我們可以看見,當保羅提到「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可以知道,這群傳揚不同教訓的人當中,最少有一群人,是以傳福音為手段,可能是要建立個人榮耀,也可能是在擴充個人勢力。總之,這群人還是被保羅稱為基督徒的。他們為著不乾淨的目的傳福音,也因此必然帶給教會的眾人許多的困擾。而傳揚與保羅不同內容的人,必定還有一群人,那就是猶太教徒,他們傳揚守割禮與完全的禮儀律法,使得保羅要人們「應當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妄自行割的」。看得出保羅這些耳提面命的話,必然是因為這些人所帶來衝擊是很大的。 不過事實上,保羅是在被囚禁的時候寫下這些書信,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見知道保羅已經被囚禁了好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腓立比教會有成員來探望他幾次,也在這個過程中,把教會的一些事情告訴他。而保羅在被關押的這段時間,其實是生死未卜的,或許一個再一次的審判,他就有可能被判處死刑。在如此困難的處境中,保羅心理卻得懸念著腓立比教會越來越複雜的問題。一種自己都難以自保,卻還要想著救人的處境當中。 摩西的困境 我想這樣的處境,若保羅沒有像摩西這樣跟上帝發抱怨,真的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民數記中有記錄一段摩西與上帝的對話,其中摩西跟上帝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我從哪裡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11:12~15)我想摩西這樣的抱怨,真的是十分貼切的,明明領著上帝的可見恩典的帶領,以色列人還是如此的難以帶領。 保羅必定是盡全力將真理傳達給腓立比教會的眾人的,但是在這個他被關押的時期,自己是否面對釋放與死亡都無法確認的情況中,還要處理這個教會所發生的各種因為人所產生的問題,這要不發聲埋怨,真是不容易的。想想看,保羅也可以像摩西這樣跟上帝抱怨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教導兄姊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些人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我現在被關押,明天是否還能活命都不知道,他們竟然還要挑戰我是否為了福音的緣故而受到綑綁。這當中還有人想要藉著你的名建立自己的威望,甚至等著我將你的真理再次闡明。這傳揚你福音的擔子,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不是嗎?保羅如果真的這樣抱怨,豈不是合情又合理呢? 我們世界中的困境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當中,類似的處境,不也是常常上演嗎? 婚姻的難處 進入婚姻之後,許多人都為著工作與人生的理想而努力。婚前習以為常的約會,常常因為進入婚姻所要面對的瑣事而沒有時間。我曾經問了十幾對的夫妻,你們每周有獨處的時間,或是談心的時間嗎?大部分的回應都是沒有,若要有一點時間,都是在周六若有出去玩的交通時間中。有了小孩之後,夫妻的時間更少,要處理的事情更多。沒有時間約會根本不是問題,沒有時間好好談談該怎麼過生活,面對問題該如何同心解決,這才是真的麻煩。許多人是因為彼此相愛而進入婚姻,但是進入婚姻之後卻只剩下一堆的事情,而沒有了愛。有人因為習慣解決問題,從來沒有好好的面對自己情緒需要出口。有人整天想著孩子的需要,擔心著父母的健康,沒有想過怎麼經營夫妻彼此的情感。兩人本來應該同心同行的,但是日復一日,許多時候,感覺好像就是一個人在撐著這一切的痛苦。 這樣只有事情沒有情感的婚姻久了,心中難免有著像摩西一般的的怨詞「上帝啊,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婚姻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另一半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為何要我放棄自己的時間、精力來經營這令人疲憊萬分的婚姻呢?建立一個屬上帝的家庭,這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快快將我接走,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家庭親人互動的難處 而有些人,在家裏面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家庭或家族裡面總能發生許多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事情。有些人好似總能雲淡風輕,面對家裡所發生的事情,好似事不關己。這時候願意承擔的人,不論是年邁父母的照顧,家庭祖產的法律問題,或是更多複雜的人事物,願意的人,就忙得團團轉,而不在乎的人,卻總是得到好處卻又常常不知感恩的說一堆建議和風涼話。這時候願意付出的人,是不是心裡很容易生發苦毒。一種「做到流汗,嫌到流涎」的感覺。或許心裡也會想「上帝啊,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家族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些家族的問題,豈是我一人所造成的呢,豈是我所引發的呢?為何要我要一個人去面對,去協調,去溝通,去處理?為何我要承擔起這些沒有人願意承擔的責任呢?期待家族裡的人對家庭有認同感,長輩得到好的照顧,這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快快將我接走,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服事的難處 當然在教會裡面,最常見的就是服事的同工心裡的苦楚了。許多事工做到最後,往往總有幾個十分願意委身的兄姊持守著,不過日復一日的付出,主日來到教會沒有得到安息,反而是更多的事情等著他去處理。曾經到一個教會服事,因為主日只有一堂禮拜,若要帶領主日學,則必得放棄主日的禮拜,不過不帶主日學,又沒有更多的老師願意投入。還記得有一次,同工很明白的跟我說,不是不願意陪伴教會的孩子,只是長期以來只有自己的付出,而沒有得到造就,自己的生命十分的枯乾。這類的狀況,在各個服事領域其實都有不同形式的樣貌。我想這些同工心裡也可以這麼說「上帝啊,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服事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我所服事的這些人,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為何面對這服事的現場,好像沒有我的擺上就會有狀況發生,難道沒有人可以一起承接,甚至傳承下去嗎?為何讓我看見這些需要?為何我要承擔起這些責任呢?這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快快將我接走,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生活當中還有許多的層面,其實都可以套用摩西的怨詞。這些在生活生命當中擔起難當擔子的每個人,好似處境正如摩西,保羅一般。自顧不暇卻還要擔起沉重的擔子,若沒有上帝話語的支撐,這真是苦啊。 上帝在聖經世界中的行動/恩典 恩典的出路 感謝主,保羅清楚的指出一個真實的盼望。保羅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但我在肉身活著,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甚麼。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請讓我用更口語的方式來表達吧。保羅說「當我活著時候,我的生命正為著彰顯基督的香氣而活,而若我死了,對我來說也是好的。不過我現在活著,若是能完成基督交在我手裡的工作,對你們來說更是重要。這對我來說,實在難以挑選啊,我在兩個選擇中,實在難以抉擇。我好想離開這個世界,與基督一起享受真實的安息。不過若我能活著完成基督所交與我手中對你們有幫助的事情,我覺得這更是重要。」保羅表示,有兩個選擇放在他的手裏,一個是回到基督裏享受完全的安息,一個是被基督所用,成為眾人的祝福。 經文中,我們知道保羅若是可以選擇,他選擇了後者。保羅說「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叫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歡樂,因我再到你們那裡去,就越發加增。」保羅指出,當他因為回應了這個在世上的呼召,看見眾人因為他所付出的一切,能夠在基督裡有真實的釋放與喜樂,他就願意如此選擇。接著保羅便表達,他自己這樣的選擇,要大家也能在行為上面表現出來,畢竟這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保羅說「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 保羅的選擇 關於這段保羅做了選擇的經文,讓我們更仔細的來看一下。保羅說「我既然這樣深信,就要去與眾人同住,讓眾人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保羅表達,自己的擺上,不只是自己的想法,而是他看見上帝所賦予他的價值,能夠讓人在真道上帶出喜樂與盼望。也因為這個價值,保羅選擇了若是可以,他願意再辛苦也值得付出。保羅期待這樣的付出,人們可以有相對應的回饋,那就是「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這樣的回應讓眾人站立得穩,能夠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這樣的描述,清楚的指出,保羅看見這樣擺上是因為上帝所賦予的價值,還有這個價值所帶來的意義。因此保羅寧可多在世上為主做工。 我相信許多人都知道,腓立比書也稱為喜樂的書信。明明是一個被關在監獄的人所寫的信,怎麼會是喜樂的呢?因為這個寫信的人知道,自己雖然因為福音的緣故,被囚禁,但是只要他還活著,他便能釋放出上帝真理的信息,讓許多人因此得到釋放,不受錯誤的道理所綑綁,並有真實的喜樂。而因為這樣的喜樂,保羅就越發生出喜樂的盼望來。 真實的處境 讓我們一起來想想這樣的情境吧。有一群人深受各種價值觀的挑戰,這些聲音中,有人表達該怎麼樣才是真的相信上帝,有人表達在教會中除了認識上帝也要支持他們在教會的勢力,有人表達自己信仰的立場必須要被重視。而這些混亂帶來的焦慮,都因為保羅的書信,甚至有機會保羅直接到他們中間,讓所有人的困擾一掃而空。因為保羅能夠直接從上帝話語的教導,為人帶來出路與真實的應許,而保羅也因為這福音的行動所帶來的釋放,而享受從上帝而來的喜樂。有沒有發現,保羅因為上帝所賦予的價值而行動,這個行動所帶出的果效,讓保羅因為參與上帝這恩典的行動而充滿喜樂與盼望。事實上,這一切的行動若沒有意義,只是一昧的擺上與付出,的確會讓人了無生趣。沒有喜樂與盼望,就很難有真實的動力。而這樣的喜樂與這樣的盼望,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愛,那個必須進入真實困境的愛,那個必須遭受逼迫困境,誤解與緊張之中的愛。 上帝在我們世界中的行動/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