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講題:生命尋找出路
經文:詩篇32篇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四月二日
一、前言
1.「生命會找到出路」(Life will finds way out.)這句話是1993年電影「侏儸紀公園」,那是描述有企業家透過生物科技,使已經絕種的恐龍再生,在小島上設立恐龍主題公園,後來卻變成大災難,當電影中主角們逃離小島時,那個數學家說最後說了這句話「生命會找到出路」,這一句話成為侏儸紀公園電影的名句,也是為什麼可以拍那麼多續集的基礎,生命繼續再找尋出路。當然,今天不是要談恐龍或電影,但不只是電影中的恐龍在找尋生命的出路,你我的生命也需要找尋出路。
2.你我生命在找尋什麼呢?是在找尋一個更幸福的人生嗎?那可以說在找尋福氣嗎?是什麼樣的福氣呢?福這個字很有意思,左邊的示部是祈求的意思,祈求什麼呢?一張口一塊田,我們的老祖宗,祈求上天給一塊田,給一張口吃飽,就是福氣。但這樣的福氣的標準,在現在社會中變得越來越複雜。另一方面,我們在追尋幸福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時候卻好像螞蟻,小時候在地上觀察螞蟻在爬,往往習慣走在同樣的路,除非遇到事情,像我們用手指頭在它們所走的路上動手腳,就會看見螞蟻突然停下來,四處找路。我們人像螞蟻,是因為我們在一天天生活中,也很常習慣走一樣的路,吃相同的飯,穿同款的衣服、說重覆的話。因為有習慣的路可走,往往不大需要去關心找出路的問題。但有時真需要停下來才看得清楚,有時那樣地停下來,非出於自願,往往是因為苦難或疾病,才會使我們踩了人生的煞車。我們在畢業、工作轉換、退休、家庭失和、身體出狀況、經濟出現問題的時侯,往往才會熱切找尋出路。
3.詩篇32篇—在教會傳統中,很早就將這詩篇歸在七首懺悔詩之一(詩篇6、32、38、51、102、130、143)。根據記載,教會歷史中的偉大神學家奧古斯丁特別喜愛這詩篇,曾將此篇詩篇放在床前,每天早上起床都在看過讀過。牧師今天要透過這篇詩篇,和我們一起來思想,詩人所說的有福氣是什麼?什麼又是他所指出的生命的出路。
二、有福氣的人(v.1-2)
這段經文中一開始提到兩次的「有福氣」,問大家聖經中還有哪裡提到有福氣,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提到的八種福氣,指出人屬靈生命的重要特質--心靈貧窮的人、溫柔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等等。另外,還有哪裡提到有福氣?詩篇第1篇也提到有福氣,在人面前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義人的道路,一條是惡人的道路。義人的道路如同一棵栽種在溪水邊的樹,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惡人的道路,卻如同糠粃被風吹散。在善惡選擇中,要人去做出有智慧的選擇。同樣的,在詩篇32篇也提到兩種人,但是卻和詩篇第一篇不大一樣,在詩篇第一篇的兩種人兩種結果以外,還有一種人,是會從錯誤的路走回義路的人,這樣的人也是有福氣的。
這首詩篇雖然屬於懺悔詩,但也有屬於訓誨詩的部分,詩人先在1-2節,就講出智慧話語的結論。詩人寫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凡心裡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我想問大家,如果稍微跳開一點距離來看,你是否會覺得奇怪?悔改怎麼是有福氣啊?這跟一般說的福氣不一樣。福氣的一張口一塊田,或是其他我們常說的五子登科,包括車子、妻子、孩子、房子、金子等,是大家認為的福氣,這些和悔改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先把這問題擺著,接下來再看作者的敘述。在3-8節中,詩人加上自己的經歷,用來說明他是怎樣得到這智慧的結論。
三、詩人自己的經歷(v.3-8)
1.悔改前的處境—與神的阻隔感,反映在身體的感受。
詩人描寫自己悔改前的處境,3-4節「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呻吟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壓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力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換句話說,詩人感受到他和上帝之間有著一種阻隔,在犯罪之後存有罪惡感,當他想逃避,想要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或是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常常無視於這樣阻隔的存在,並用極高的自欺本能在生活。但是就算是這樣,我們身體承受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嚴重時會心神不寧,會坐立難安,會變得虛弱無力。在我們逃避上帝的面時,那種不自由、枯乾、或是心中的憂悶,就存在我們身體和情緒中。我們知道現在的我心靈有些地方不對勁(怪怪的),窒礙難通,然而寧願放著不去處理。這是詩人所描寫自己的情境,也是我們會遇到的處境。
上禮拜四禱告會群鈺姐妹主理,他要我們兩個人一組,彼此分享你內心正面對怎樣的試探和難處?突然要分享還真不是容易開始,人面對各樣的試探,正如聖經約壹2:16「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那天晚上分享的問題,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的問題,而是能講到多深入多詳細。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內在的處境,我們的過犯,只是不常跟自己有這樣的一個交談,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去向外找,想辦法讓自己忙碌,或是用其他的娛樂來麻痺自己,很多時間我們逃避和上帝有這樣的交談,但是這確實是我們需要的反省時刻,讓我們去察覺自己真實的生命處境。第四節後有小字(細拉),是詩句的一個段落,讓我們可以停下來思想。再來請大家看一張照片,你看到什麼?這是一張迷失在洞裡六年,再被找到的綿羊,看它身上的毛長得這麼多,約有20公斤重。你想它會不會感覺不舒服,給大家看這張照片,是因為我們有時候也真像這隻躲起來的羊,我們的罪惡沒有處理,一直繼續增長,直到我們在牧羊人的協助下,幫我們把毛剃了,那時卸下各種重擔,將會感覺何等的輕鬆自在。
2.我認罪,祢赦免—對神無所隱瞞,經歷釋放的自由
我們不知道詩人發生什麼事情,讓他經歷這樣的轉變,接續的第五節「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悔改的第一個重點是「我」,這節中出現我的罪,我的惡,我的過犯,我的罪惡。詩人決定不再去看到別人的過錯,不再去指責別人,而是去看見那個內在的我。推卸責任是人很深的本性,從創世記第三章亞當夏娃犯罪後,就是互相推卸責任,男人推卸責任給女人,是女人害他吃的。女人也推卸給蛇,是蛇引誘她去吃的,面對人犯罪的實況,人往往先看見別人的錯,而非自己。這裡的承認和先前的閉口不說成對比,人必須要將心中的話說出來,在上帝面前無所隱藏,才能經歷上帝的赦免。我承認,你赦免,才能恢復那種跟上帝連結的關係。就像耶穌所說浪子的比喻,大兒子在外地餵豬的處境中醒悟過來,回家途上反覆練習著要跟父親說的話「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的你,從今以後我不配做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一個雇工。」我認罪,你赦免,但我們人要多久才能走到這一步?
3.詩歌「奇異恩典」作詞者约翰•牛頓(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