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竭力合一

講道內容 講題:竭力合一 經文:以弗所書4:1-16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攪亂平衡 Oops] 行事為人與蒙召相稱,是甚麼意思? 有幾次在教會出入時,有兄姊跟我說:「啊!是牧師啊,你穿便服我認不出來是你。」這表示外表、打扮幫助我們辨認一個人的身分、角色。像是從一個人的穿著我們推測這個人是上班族、學生、工程人員等不同身分角色的人。不只是外表,從說話、做事的方式,更會看出不同的身分會影響我們的言語行為。像是從事科技業的兄姊會用科技的詞彙來理解、類比聖經的教訓;有生態專業背景的兄姊會愈加關注從信仰來回應受造界。的確,我們的所言所行深受我們是誰所影響。在保羅的教導裡,也如此說到:「我為主作囚徒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弗四1)被關在羅馬監獄中的保羅,寫信給以弗所地區的眾聖徒,勸他們行事為人要與所蒙的呼召相稱。他們蒙甚麼樣的呼召?或說,他們蒙召後是進入甚麼樣的身分,以致於要活出相稱的生活呢? 首先,他們是在基督裡被揀選的人—「因為他從創世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沒有瑕疵,滿有愛心。」(弗一4)。再者,他們是從耶穌基督得兒子名分的人—「他按着自己旨意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着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弗一5)。並且是藉著耶穌的血,過犯得以赦免的人—「我們藉着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這是照他豐富的恩典。」(弗一7)。最後,他們還是知道上帝奧秘旨意的人—「要照著所安排的,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一9~10) 所以,這一封信的原始收信者是一群在基督裡被揀選的人,因耶穌基督得兒子名分的人,藉著耶穌寶血罪得赦免的人,還是知道上帝奧秘旨意,就是要世人透過耶穌基督與上帝和好,恢復合一關係的人。就這樣的理解來說,無論是對當日亞細亞省的以弗所地區的基督徒,或是我們今日的基督徒來說,共有這些身分的我們,都是保羅書信寫作的對象。 [分析那個衝突...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一條毛巾的記號

講道內容 講題:一條毛巾的記號 經文:翰福音13:1-17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二月十九日 一、前言 約翰福音十三章記載,耶穌和門徒們最後的晚餐,也是約翰福音描述耶穌在世和門徒們最後的一段生活和教導。我們要從這裡來學習些重要的功課,特別是服侍的態度和作法。 二、最後晚餐中尷尬的一幕 這發生在耶路撒冷城,逾越節期的晚上,在一間樓房上的房間裡,耶穌和他的門徒們一起晚餐。或許是因臨時預備,或是秘密的聚集,並沒有其他服務僕人,也讓這個晚餐有些不同。根據當時猶太人用餐的安排,是側身躺坐在低桌子旁,大家匆匆入座就位,可能會有人略感不舒服地皺了一下眉頭,大多數人卻都忍著不去注意,那一雙雙穿著涼鞋走了一天的腳,沾滿沿路的灰塵和垃圾,可能還雜伴著動物的排泄物,就一字排開在餐桌旁,甚至可聞到些臭臭的味道,蔓延在這大家聚集用餐的空間中。但這卻不是門徒們當時最看重的事情,在路加福音中記載,在行路的過程中門徒間彼此起了爭執,議論誰將為大,這個話題還在繼續醞釀中。當門徒們彼此爭論,難以決定誰在當中是最大的時候,也是最難決定誰在當中是最小的,不是嗎?大家腦中都曾閃過,吃飯之前怎麼沒有僕人來服侍洗腳呢?這時不該要安排人去洗別人的腳嗎?但問題是,誰要去做這個替人洗腳的人呢?這個人不就在這爭論誰為大的論戰中先舉起白旗投降,他頓時就將成為這群體中那最小的一位。因著這樣,餐會中瀰漫著一些的不安和尷尬,大家都閉口不談這話題,默默地容許這樣的劇情上演著,大家都不說,也沒有動作。 三、面對我們生活中的潛規則—誰大誰小? 當我們看著這樣的門徒之間彼此的權力相爭,對我們來說實在也不陌生。人在群體生活中,即使是不熟悉的一群人,透過簡單的寒暄談話、穿著和肢體動作表達,很快就能感受到一些內在的潛規格,而在孰悉的團體中更顯得清楚,尊貴卑下的排序,反映在小至座位安排、同行走路的位置、說話和意見的份量等,甚至還有我們不是都曾聽過的俗話說「官大學問大」。雖說在這看似不那麼重視階層關係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卻依然不時可以發現這些潛規則的出現。這樣的階層關係也在一些群聚的動物中,我們從在電視動物頻道中,也曾看過像猴子、猩猩、獅子、鹿等野生動物的群體中,那最偉大的、最強壯的,統治整個群體首領,享有最大的權力,其他年輕的後輩,則不斷的挑戰他,直到有新的領袖將舊有的推翻。如果說這是動物為維護整個群體存活發展的機制,那麼看我們人在社會上努力打拼,其實也好像在人類群體中,繼續上演的類似的戲碼。或許人在當中最根本的想法,是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走到最頂端,但要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或退而求其次,去想只要我不是那最小的那位,就好了。 有時不禁會想,那教會呢?我們也是這樣嗎?在教會這個群體中,被區分為各樣的角色和身分,男生和女生、長輩和晚輩、長老和執事、傳道和牧師、團契幹部和平信徒等。在信仰團體中也有同樣遵照這樣的潛規則嗎?或是服侍中也被區分為大的、重要的服侍,以及次要的、小的服侍。會不會有些服侍,是因著明顯、體面、容易被眾人所看見,而大家比較有興趣去做。又會不會有些服侍,因著不明顯、吃力不討好、缺少讚許、少有即時的成就感,而讓大家紛紛走避。再加上消費主義的影響,好些人來教會也未曾想過,自己還需要參與在什麼服侍中,只把自己當成來參加的客人。然而,大家可曾想過,為讓整個教會和禮拜能每週運作,背後有多少人的參與和付出。如果將教會比喻為一輛車,這輛教會的車,往往由不到百分之30的人在拉車,拉著百分之70的人坐在車上。 服侍,原本是一個能讓人在信仰中成長的機會,因為藉由服侍,可以發揮上帝所賞賜個人的恩賜,作為回應上帝恩典的行動,也能操練對上帝的信心,培養對人的愛心,並增加在信仰團體中的認同和委身,從客人轉變為主人的角色,並和大家一起互動及練習彼此相愛。一個信仰團體中的關係,不該只是這樣,但我們似乎也受到外界的影響,反映在我們參與教會生活的現況中。 四、一條毛巾-耶穌決意愛到底的行動 透過這段經文,也讓耶穌內心的想法被呈現出來。第一節「…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翰福音從一開始,有五次提到,耶穌說起「祂的時候還沒有到」。而在這時,耶穌知道祂的時間快到,那是什麼時候,是人子得榮耀的時刻,是祂全然擺上的時刻。另一方面,也提到既然愛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這個到底在原文中也可翻譯為「愛到完全」,耶穌為著這些屬他的人,決意愛他們到完全。耶穌曾經針對門徒們彼此爭論誰為大,做過好些教導,也曾將一個小孩帶到他們當中,教導他們凡為主耶穌的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而這次,或者說在釘十字架之前,耶穌以實際的行動代替更多的論述教導。 耶穌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倒一盆水,什麼話也沒有說,開始洗門徒的腳,一雙接著一雙。就這樣,餐會中除了原本的不安和尷尬,更再加上驚訝。大家眼睛睜大看著,嘴巴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直等到耶穌洗彼得的時候,彼得試著要說些話,「主啊,你洗我的腳嗎?」這是問句,確認耶穌真要這麼做嗎。「你永不可洗我的腳!」這是驚嘆句,因為他不能容忍他的老師,做這群體中最卑賤的事。或許在他的潛意識中,連他也沒有發覺,當他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的時候,也表達出他也不容讓自己,當有一天自己成為領袖的時候,去做同樣幫人洗腳的事。那是彼得內心潛在的驕傲,在那最後晚餐的洗腳中,耶穌用一條手巾和一盆水,給每一位門徒上了寶貴的一課。 五、我們領受的榜樣和回應 當我回想,在神學院畢業典禮前一天,學校照傳統舉辦一個差派禮拜,差派禮拜中除了詩歌、讀經和講道之外,還安排了一位神學院的老師,和一位捲起褲管的應屆畢業生代表上台,教授就在禮拜中替學生代表洗腳。那是要對即將成為傳道師的神學生來說,三年來在神學院中所學各樣的裝備訓練之外,最後的提醒。我還記得當天的景象,大家在安靜中看著學校的鄭仰恩教授,聽見他倒水的聲音、看見他洗腳的動作、擰毛巾,再慢慢地擦乾。 或許有人會解讀為矯情或做作,為什麼刻意要在眾人面前洗給大家看呢?但那情景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每次當我回到台神的禮拜堂坐下時,都還會記得這一幕。那是在離開神學院前,最後提醒的一項功課和記號,關於順服和捨己的角色,無關乎我們日後在哪裡服侍、以後會做些什麼,也無關乎牧會的果效如何,而是我們從耶穌所學習的榜樣和態度。 就如13:3所記載,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裏去。耶穌深知自己的權柄和身分是什麼,不會因為做了僕人的洗腳而降低祂的身分。我們的主耶穌從天上尊貴寶座降下,甘願卑微,成為人的樣式,甚至捨命捨己,且死在十字架上,為要成就祂從神所領受的使命。耶穌在這裡為我們立了榜樣,並有應許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換言之,耶穌親自做了榜樣,並說照著這去行就是有福的。 六、試想如果在教會中照著耶穌榜樣行,教會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在從年初到這段時間,我們將教會的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先藉由個人靈修、穩定禮拜、裝備造就,成為「連結於神,領受祝福」的具體行動。同時,為要「連結於人,成為祝福」,同時透過屬靈夥伴、福音朋友,以及參與服侍來達成。參與服侍,雖然也關係到個人的恩賜才幹,還有需要足夠的裝備訓練,但是更先要建立好正確的服侍心態,才能鼓勵的人參與在教會的服侍中。做事的心態很重要,服侍的心態更是重要,因為要是心態不正確,原本服侍是回應上帝恩典,並幫助人成長的好機會,反倒成為受傷、信仰受挫折、灰心的原因,甚至影響原本的信仰熱情。 我們來試著想想看,教會的服侍如果照個耶穌的榜樣,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將耶穌的榜樣,化為一項項教會生活的行動,那在生活中服侍會是怎樣的呢? 1.小事的服侍  ...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在世界裡活著

講道內容 講題:在世界裡活著 經文:路加福音10:25-37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二月十二日 前言 各位兄姊平安,昨天是元宵節,不知道多少人吃了元宵。每次冬至與元宵,湯圓與元宵,總是讓人分不清楚吃的是甚麼。聽說是作法不同,總之吃到肚子裏,熱量都是很高的。還有,過了元宵,舊曆年也算是過完了,新的一年算是正式展開,明天也許多學校開學,大家都得動了起來。新的一年,我們從新曆年開始,就一直在談未來教會的藍圖目標,今天與各位分享的,是關於「福音朋友的部分」。 一個故事 首先先跟各位分享一個故事。有一間公司,一個工程師忽然接到了一個消息,公司的客戶,因為自身的失誤,造成了原來運作中的系統當機,客戶十分緊張,要求工程師立即到現場協助。這個工程師手上正進行其他的專案,一來實在分身乏術,二來客戶的態度又非常的不友善,於是他拿起電話撥給了部門經理,請求經理的支援。不過經理正在忙著跟老闆開會,無暇處理,要他設法處置。這個工程師又撥了電話給該專案的專案經理,想著專案經理對專案比較清楚,應該能夠及時協助,沒想到,專案經理忙著處理其他專案,也無暇顧及,要他好好地回覆客戶。這個工程師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忽然接到了另一個部門的工程師來電,表達願意出面處理這件事情。才使得這個工程師心裡的大石頭,終於放了下來。雖然兩個部門平時為了完成專案,對於公司的資源分配一直有所不睦,但是當這通支援的電話撥來,工程師還是感激萬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當中,不論自己所處的場域不同,是否都有類似的經驗?那就是或許在我們的需要上伸出援手的人,與我們並不親密,甚至或有不愉快,但是當一起面對一個難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彼此好像正是站在同一陣線一般。一種特別的親密感,不在於本來的關係或距離,乃在於面對真正需要的供應。 聖經中的故事 今天的經文,紀錄了一個律法師與耶穌的談話。經文中提到「試探」,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探探耶穌的能力,故意提出一個思想上的論述來與耶穌做討論。其中可能包含了對於耶穌學習背景的挑戰,更包含了對於耶穌時常公開講論的身分做一個確認。簡單的說,這是一個熟讀聖經的人,對於一個教師的挑戰。一開始,兩方的論述在於對聖經基本的定義做一個釐清。也就是說,律法師一開始算是自問自答,因為耶穌讓律法師自己回答。接著律法師循著這樣的內容,問到了核心,那就是怎麼來定義這裏文字中所表達的意義。 鄰舍的意義 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呢?」這個問題一開始聽起來一定很奇怪,但是當我們知道他們是對聖經的定義作出澄清的時候,我們就能明白。這個律法師想問的是,「用全部的愛來愛上帝我們都沒有異議,但是愛鄰舍是甚麼呢?」把律法師的問題重頭來看,律法師表達,怎麼樣的愛鄰舍,才是進入永生的道路呢?而行動本身不是問題,對象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只有確認付出的對象,才知道要怎麼做。而對於這個對象的討論,必定是當時的學術圈常常被討論的問題。我們很快的從結論可以看見「憐憫人的成為受害者的鄰舍。」也就是「受害者是憐憫人的鄰舍」。只因為他們為了這個憐憫的行動,生命就產生了關聯了。 誰是我們的鄰舍 不過耶穌也不是馬上說出這個答案來,他用了一個比喻,裡面除了出現的祭司與利未人。更重要的是伸出援手的人被設定為一個撒瑪利亞人。大家如果記得一個在井邊與耶穌談道的撒瑪利亞人,就知道撒馬利亞人與以色列人向來不合。這個歷史要從所羅門的後代羅波安講起,不過我們簡單的說,當以色列人分為南北國後,北國以色列的所在地就是「撒瑪利亞」。而帶領以色列建立北國系統的耶羅波安,為了擔心眾人因為信仰原因需回到耶路撒冷,而在「撒瑪利亞」建立了新的信仰中心。最後北國被滅了,亞述帝國遷移了一群異邦外族進駐「撒瑪利亞」,在這些異邦外族與尚留在此地的猶太人通婚之後,就產生了這群,有著特殊上帝信仰,卻血統並不純正的撒瑪利亞人。 這群血統不正,信仰不純的人,與以色列人長期不合。除了以色列人不承認其猶太人的血統,更是因為長期信仰傳統的分裂,兩方人士衝突不斷。這種頗有張力的存在,成為耶穌故事的主角,律法師當然聽得出耶穌的弦外之音。不過在耶穌拋出「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的時候,律法師也不得不說「是憐憫他的。」 ...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同來建造

講道內容 講題:同來建造 經文:歷代志上28:6-2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二月五日 一、前言 七十歲是一個怎樣的日子,對人來說,想必是生命中一個特別的日子,對一個教會來說,亦是如此。今天我們聚集在此,為要慶祝和平教會70週年,牧師請大家先跟左右兄姊說:「今天特別高興能和你一起在此敬拜上帝」。想現場調查一下,四年前的二月你在這裡嗎?2013年2月2日,是新堂獻堂的感恩禮拜,現場在的請舉手。再調查一下,那十年前,2007年2月初教會六十週年的感恩禮拜,現場在的請舉手,你們都看過十年前的舊堂。那再調查一下,七十年前的2月,你在這裡的請舉手?大家是否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真的需要好好把握每一天。請看這張照片,1951年3月29日,這是和平教會第一次獻堂的照片,這次我在預備講稿時,看很多舊照片,當再仔細去看的時候,可能會有意外的發現。我看到這張照片中右後方有聖經經文,是歷代志上29:10-18節,跟我們今天要查考的經文相關,在歷代志上28章是大衛王對百姓官長的信息,接續29章則是所羅門王建造聖殿完成的情景。在這裡不只是提到如何建造聖殿,更是大衛王對信仰的傳承和分享,牧師今天就要用這段經文,成為我們教會七十週年的信息。 二、經文背景(歷上28:1-5) 28章一開始,1-5節記載大衛王招聚以色列各支派首領和各文武百官來,在眾人面前說起自己是何等蒙恩受揀選的人,恩典的領受有先後順序,蒙恩後必產生感恩的心,感恩也會藉由表達和見證恩典。這樣的分享完全沒有自我的顯露,只知榮耀神,就會更加謙卑,這段描述正是如此。這是大衛在年老時,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時刻,在眾人面前表明想要建聖殿的願望,但上帝卻不允許,因為他手裡流過很多人的血。大家想想,上帝這樣的回答,對大衛來說會不會覺得可惜或遺憾?或許會,畢竟這是他最想表達上帝揀選感恩的回報行動,但也不完全會,因為大衛他謙卑順服,相信上帝有更美好的帶領,他建造聖殿的動機不是為了榮耀自己,而是為榮耀上帝。所以,就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來看這結果。 三、經文分段解釋和應用 (一)建造聖殿和遵行神的誡命(28:6-10) 1.尋求和遵行的重複出現 在第6-10節,大衛在眾人面前,說起雖然他無法為自己建造聖殿,但上帝揀選方案是要他兒子所羅門來建造,更重要的是要大家遵守上帝的誡命。大衛王勸勉兒子所羅門「當認識耶和華你父的神,誠心樂意事奉祂」。在這段經文中,重複出現「尋求、遵行」的字詞,表達大衛要所羅門王和當天所聽到的眾百姓,都要尋求上帝,遵行祂的誡命。 2.融入經文角色中的落差和省思 然而,另一方面當我在讀這段經文時感到一種落差。因為我們在讀經時往往將自己融入經文中,和當中的人物認同。但在這段經文中我卻特別感覺到一種落差,差別在於我們深知自己不是所羅門,我們並沒有那麼大的智慧,讀經時習慣的對號入座在此有點格格不入。但當我們觀看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上帝確實在不同時代都興起一群屬於祂的人,邀請他們一起同工。我們雖然不像所羅門那麼有智慧,但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大衛和所羅門相信的同一位上帝,只要我們真誠的敬拜祂,在尋求神和遵行神誡命上面用心預備,上帝為我們預備的更多。回顧和平教會過去70年間,一同經歷許多台灣社會、政治的變遷,也共同面對教會土地取得和兩次的建堂等,上帝都在這當中為我們豐富預備。重要的是,這位我們和平教會信仰前輩的天父,是否也是你我的天父,你我是否繼續尋求祂,並願意遵行祂的誡命法度? (二)從神領受建造聖殿的啟示(28:11-19) 1.尋求領受異象的歷程 接續的11-19節,大衛將他從神啟示所得的聖殿樣式,以及各樣器具分兩告訴所羅門,指示被靈感動所得的聖殿樣式、獻祭組織安排,以及各樣器皿的分兩。雖然經文中沒有多寫,到底大衛王是怎樣領受上帝給他聖殿樣式,是用畫出來,或是看見未來聖殿的景象,我們不得而知,但這顯然是一個領受異象的過程,也值得我們尋求神顯明祂的心意。 2.著眼在金銀的器皿 同時,在這段看似繁複又詳細的經文中,最吸引我去思想的,是記載在上帝聖殿中許多用金子和銀子做的器具,像是金燈台、金燈、銀燈台、銀燈,陳設餅金桌子和銀桌子,精金的肉叉子、盤子、壺,金碗和銀碗,精金香壇,還有用金子做基路伯,就是保護放在兩位基路伯中間,安放約櫃的聖物。請大家想想,這是何等的榮耀,就在聖殿中成為尊貴的器皿,這真的是何等美好的機會。 我們可以想像,這些金銀是從大衛和百姓中甘願奉獻而得的。有的可能是祖先從出埃及時拿來的,也有的可能是從和其他族征戰得到的,或是自己辛苦耕作飼養牛羊,在市場中交換來的,而這些金銀,竟然都可以成為整個聖殿的一部分,實在是何等的榮耀,何等美好的事。但也請注意,這些金銀都不是照著原本的樣式被放在聖殿中,而是要照著上帝所訂的樣式,照著上帝所訂的分兩,不大不小,再經過火的淬鍊、經過匠師的雕琢,不在分你的我的,互相配搭,終究才成為聖殿中的器皿。親愛的弟兄姊妹,現在你我的生命,是否也如此,在這七十週年的感恩禮拜中,你我是否願意有份於教會的建造中,將我們原本的生命時光用在尋求神,遵行神的誡命。聖殿是什麼?不在於硬體的建設,而更重要的,是聚集並建造一群尋求神、遵行神誡命的人,聖殿,正為了這樣的目的而被建造。 3.和平教會在建造什麼? 同樣的,我們也要問自己,我們和平教會在建造什麼?從過去到現在,到將來,什麼是和平教會在建造的重點。牧師要說,我們和平教會的異象,從一開始就是族群融合、多元、彼此和平(和和氣氣)的一群人,從這逐漸到更具體領受的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如同我們在今天的啟應文中所啟應的,在不同面向中去逐步實踐。成為萬民的祝福,不在於我們有多少可以給別人,更是讓上帝透過我們使「祂的祝福」臨到周圍的人。為了這樣的目的,我們需要更渴慕神、尋求神,也是我們今年一再說的,為要朝「成為萬民的祝福」來邁進,我們需要「先連結於神,領受祝福」,透過個人靈修、穩定禮拜、裝備造就來進行。接續,我們也要「連結於人,成為祝福」,透過屬靈夥伴、福音朋友、委身服事,使和平教會,成為先領受上帝祝福,再使上帝透過我們成為祝福別人的管道。教會所看重的,是「以建造人的生命」為核心價值,「形塑培育生命的教會文化」是和平教會要建造的,而這樣的建造,是一直在進行的現在進行式。 (三)勸勉堅固年少的所羅門(28:20-21) 1.看見摩西和約書亞的影子 在第20-21節,大衛王再次勸勉堅固年少的所羅門,對他說「你當剛強壯膽去行,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神,就是我的神,與你同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大衛和所羅門,就彷彿看見摩西和約書亞的影子,大衛王所說的,就如同摩西當初指示會幕的建造,勸勉鼓勵約書亞一樣。除此之外,大衛王也讓所羅門看到,不單單只有你要承擔建造聖殿的責任,也看看周圍,你並不孤單,因為還有一群人樂意要和你同工齊心來建造。 2.何時我們可以確信的說—耶和華「我的神」與你同在 對今天有份在70週年感恩禮拜的和平教會兄姊來說,我們當中有些人,在生命中一路走來與和平教會息息相關,在過去參與並見證教會蓬勃的發展,從10年前慶祝六十週年時正預備建堂,到現在在新堂中歡聚敬拜。我們當中也有些人,可能從沒有看過以前和平的禮拜堂是什麼樣子,也能夠過這次在七樓精心策畫的文物展覽,去觀賞舊堂時留下的文物,教會歷史的照片和大事記及影像影片,還有和平鐘和庭園中的鐘塔,讓我們增進對教會歷史的認識。還有在這裡出生的小孩子,真需要讓他們知道教會是怎樣來的,透過看得到和摸得到的實體,數算上帝過去的恩典,在20節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是這樣說「因為耶和華神,就是我的神,與你同在」。這是大衛勸勉所羅門,對他說因為耶和華我的神,與你同在。弟兄姊妹,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如此確信,對比我們小10歲、20歲、30歲的人說--耶和華「我的神」,與你同在,這位耶和華,真的是「我的神」,而這位我的神,也將與「你」同在。說這些話的背後有很深的期盼,是這位我所信奉的神,最終也將成為你見證的「我的神」。原來神要大衛將他領受的異象,交給所羅門和下一個世代的人,是讓他們從建造聖殿中,經歷大衛的上帝,最終成為所羅門和新世代的上帝。 四、重新立志與回應 1.如何參與共同寫和平教會的下一頁歷史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對你對我的勉勵,特別是我們當中,有的人過去來不及參與和平教會的五十年、六十年、第一次建堂、第二次建堂,現在正要開始和大家一起走的兄姊。牧師要說,現在正是時候,因為在上帝永恆計畫中的份位,永遠不嫌晚,永遠是開始。想想我們人的一生比教會還要短,但我們何其有幸,可以一起參與在寫和平教會歷史的新一頁,我的生命在歷史中,會因著參與在和平教會,而得以更加的延伸,更加的豐富,是何等的美好和榮耀。 上帝要我們做的是什麼?就是「尋求和遵行」,尋求祂的面,遵行祂的教導,而這樣所做的,就是生命的建造,感謝過去建造這麼棒的禮拜堂,還有這麼棒的屬靈前輩的模範,讓我們現在繼續建造和平教會,成為合神心意的教會。或許我們真不像所羅門那麼聰明、偉大和有資源。然而,神也要使用這些平凡的我們,只要我們願意。但如果我們和平教會發現,我們如果有比別人多那一點點的智慧、資源和能力,那我們不是也真要比別人多承擔一些,多付出一些,這份在上帝國度中的責任和使命嗎? 2.什麼是可能阻礙你我參與的原因? 或許,當大家在面對牧師這樣的邀請時,心裡馬上想到的,會是目前自己身上的刺,每個人可能都不同,有人可能是身體上的病痛、可能是跨不過去的挑戰或試驗、可能是婚姻的難處、父母親的照顧、工作上的壓力、性格中的軟弱、或是個性中何等容易的自我中心等等,那些可能別人不知,但你自己知道的挑戰和難處,以至於我們心裏會遲疑,或似乎遲遲無法走上這一條,在教會中一同建造生命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