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耶穌與父母的衝突


講道內容
講題:耶穌與父母的衝突
經文:路加福音2:41-52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引言
人類的生活一定存在衝突,因著不同的價值觀,像是對金錢的使用、孩子的教養、生命的優先順序……等,甚至夫妻兩人會因為興趣不同而引發衝突,譬如你喜歡動態的活動、我喜歡靜態的休閒,一起出門時,要聽誰的?還有更常見的是因利益的對立,像是勞方與資方的不同立場。除了生活一定存在衝突,法國神學家和精神科醫師歐瑞森(Marc Oraison, 1914-1971)認為:「衝突乃生命現象。出生到世上就已經意味著:陷入衝突。孩童藉由生長過程裡的各種衝突而成長發展:斷奶的衝突、叛逆期的衝突、青春期的衝突等。人隨時處於自己內心感覺和其超我-即其內在的聲音-之間的衝突,而此內在的聲音又是受父母的標準在主導。然後是自己與環境的衝突,先是自己的家庭,後是工作的環境。」
所以因著上帝創造我們原本就不同,再加上生命是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我們一生都會面對不同的衝突。這個真實性,在聖經裡處處可見。七月、八月是我們教會的外展及親子月,在今天這個親子主日時,我們特別來看一個發生在親子關係中的衝突事件。而且這衝突是發生在耶穌的家庭。耶穌的家庭也會有衝突?
一、耶穌與父母的衝突
故事是這樣的:又是一年一度的逾越節了。對猶太人來說,特別是男性,每年有三個重要的節日要前往聖殿,是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身為猶太人的約瑟,帶著妻子馬利亞和他十二歲的孩子-耶穌,一同上耶路撒冷的聖殿去。說起耶穌的父母,約瑟、馬利亞,他們實在是一對不簡單的夫妻。因為關於養育耶穌這件事,打從一開始,他們就經歷了好多不明白的事。先是天使向他們分別顯現,告訴馬利亞你會未婚就懷孕生子,告訴約瑟不要休掉馬利亞,照樣娶她進門,因為這是上帝特別的旨意。然後孩子出生在馬槽中,還有牧羊人專程來朝拜,說了天使告訴他們關於這個孩子的事。對於這些事,聽見的人都很詫異,而馬利亞將這一切不明白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考著。雖然有這麼多的疑惑、不明白,但約瑟、馬利亞仍是一對敬畏上帝的夫妻。他們忠心生下耶穌,按著猶太人一切的規矩,就是孩子出生滿八天,給孩子行割禮;按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就帶耶穌上耶路撒冷去,把他獻給上帝;也在逾越節這個重要的時刻,帶著十二歲的耶穌去耶路撒冷守節。由此可見,約瑟、馬利亞是盡一切所能,按著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養育耶穌長大。
然而,如此盡心的父母,還是免不了會遇到親子間的衝突。事情就發生在逾越節之後:逾越節結束了,約瑟、馬利亞和所有從各地來過節的猶太人一起離開耶路撒冷,可能因為猶太人彼此關係緊密,孩子不一定跟著父母,也會有別人幫忙看著。就像生長在台灣鄉村的孩子,通常同一個村莊的成人都認得彼此的孩子。又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讓約瑟和馬利亞認為耶穌是一同走在人群中的。怎麼知道,在走了一天之後,他們才發現大事不妙,在親友中怎樣都找不到耶穌,耶穌不見了!於是,他們連忙回頭去耶路撒冷找人。耶路撒冷是個大城,當親人朋友都一起待在那裏時,安全無虞。但是沒有親人在旁邊時,那就是個龐大且危機四伏的地方,充滿危險的暗巷、陌生人。每個頭腦清楚的父母,都不會願意將自己未成年的兒子單獨留在那裏啊!
已經離開了一天的路程,回去又花一天,再花一天在耶路撒冷裡找啊找、找啊找,這對累翻了的父母、嚇壞了的父母,終於在三天後,在聖殿中找到了耶穌。他們原本可能以為會看到一個因為與父母走散三天,內心驚恐不已,一看到他們,就熱淚盈眶跑來出抱住他們的耶穌。結果,跟他們想的完全不一樣。他們看到一個非常平靜的耶穌,坐在猶太教師的中間,一邊聽、一邊問。對於這樣完全不著急的耶穌,約瑟、馬利亞很驚訝,馬利亞對耶穌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待我們?你父親和我非常焦急,到處找你呢!」真是溫柔的母親啊,要是我,可能會開罵:「你在幹嘛啊?我們找你找瘋了,你竟然還有閒情逸致坐在這裡跟人高談闊論?」不管怎麼表達,要說的重點是:你,耶穌,怎麼可以這樣對待父母?讓父母擔心死了卻不以為意。耶穌會怎麼回應呢?如果我們是耶穌的父母,我們希望聽到他回答甚麼呢?「爸、媽,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我不該讓你們擔心的。」耶穌的回答是:「為什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三天以來,約瑟與馬利亞一直為了耶穌擔心受怕,可能還暗自責怪自己沒有看顧好耶穌,可是耶穌的回答不但沒有安慰他們,還再次傷了他們的心。可是說這句話的耶穌心裡好受嗎?耶穌說:你們為什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嗎?約瑟、馬利亞不明白耶穌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們;耶穌也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父母不了解他。
我們看見一對敬畏神的父母、按著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式來養育孩子的父母,還是免不了遇上孩子跟他們所期待的不一樣的時候。這樣彼此期待的落差,對兩方來說,都不好受啊。
二、兒女與父母的衝突
這樣的衝突,在我們今日的親子關係中,仍是非常熟悉的。為人父母的,常常發現孩子有一些跟自己非常相像的部分,但也有讓自己相當不明白的地方。像是父母不擅長美術,孩子卻超喜歡畫畫;父母是音樂老師,孩子卻不喜歡音樂;父母很外向,孩子卻害羞內向;父母建議孩子去唸這個、往這個發展比較好,孩子卻選擇那個、那個…。我聽過不只一位媽媽分享:「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有不同的氣質,這個文靜、那個活潑,這個急、那個慢,對第一個孩子很有用的教養方法,到了第二個孩子完全不管用。」這顯示當父母,真難啊~我想在場的父母,都很能體會當時約瑟和馬利亞的心情:無法明白孩子到底想做甚麼?無法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不了解父母的心?這種難過的情緒,父母會有很深刻的感受。特別在孩子回嘴時,父母更是傷心。
那孩子呢?為人兒女的,他們的心聲又是如何呢?有一位成年人的父親是一位很傑出的建築師,他很景仰自己的父親,但隨著父親漸漸年老,他常常聽見父親說一句話:「我這輩子實在很失敗,因為你阿公總是希望我能成為醫生,可是我一輩子都沒能完成他的願望。」這位老先生心裡充滿遺憾,無論在專業上他已經做出多麼卓越的貢獻,他都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他跟他父親期望的不一樣。一個沒有受到父母接納的孩子,一生都有遺憾。為了自己的獨特與不同,可能因此跟父母發生口角,不斷地訴說、爭取,只為了希望父母能認識他,照他的樣子來愛他。
另一方面,一個因為不明白自己的孩子而擔心受怕的父親或母親,心裡更深處,在訴說些甚麼呢?孩子啊,我怕你受苦;孩子啊,我怕你不成材;孩子啊,我怕你找不到工作;孩子啊,我怕你找不到對象;孩子啊,我怕你不見了;孩子啊,我怕你不要(愛)我了。古倫神父說:「每一起衝突都揭露我們用來自我安慰的安全感。」那個我們最沒有安全感的地方,藏著我們最私密、看作最重要的價值觀。那是我們的孩子無法明白的,可能連我們自己也不盡然全然明白的(例如:為什麼生氣、為什麼傷心、到底失落了甚麼,我們最害怕甚麼)。
於是,我們發現生命是一份奧秘,這份奧秘,只有上帝完全明白。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命,也仍有不明白之處,那我們怎麼可能期待我們的父母能完全明白我們?或是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能夠完全明白他們呢?
三、在上帝眼中,有衝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
父親與孩子、母親與孩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因為父母不明白兒女,或兒女不明白父母而起了衝突,非常合理,連耶穌的家庭也是如此。可是面對無可避免的衝突、完全明白對方又是不可能的事實,那該怎麼繼續生活下去呢?或說在一定有衝突的情況下,上帝仍然與我們同在嗎?
耶穌面對父母的責備,他沒有接受,反倒是說了他對自己的認識:應當在他父的家。意思是他不只是約瑟的兒子,他是屬於天父上帝的。但是,接下來,耶穌沒有再多說甚麼,他起身和父母走回拿撒勒去,並且順從他們。現代中文譯本翻譯得更白話:「事事都順從他們」。耶穌沒有逃避衝突,在他父母不了解他之處,他勇敢為自己發聲。但是,他順服上帝所創造的秩序,那是無論他比父母多知道多少,他都是他們的孩子,該受父母管教的兒子。所以,他跟著父母回去了,順從他們、一起生活。
那既生氣又傷心、且迷惑的約瑟和馬利亞,他們怎麼結束這場衝突?換父親開口,來教訓這個不受教的孩子,罵到他低頭?還是一路碎碎念回去,或是以後逮到機會,不斷拿出來重複機會教育?聖經說:馬利亞把這一切事都存在心裡。存在心裡,在希臘文裡的意思是看穿、看透及承擔。這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向度來解釋這個字:一種是透過這個事件,看穿這行為背後隱藏著甚麼?我的兒子有甚麼煩惱?他真正想說的是甚麼?以及看見在自己的反應背後,所隱藏的最深渴望是甚麼?另一種角度則是透過這件事,看到自己靈魂深處,在那裏,有上帝同在的安全空間。雖然有那麼多的不明白,我仍然可以忍受、承擔,並且繼續支持著孩子。作者路加沒有清楚告訴我們馬利亞的存在心裡到底是哪一種解釋。但是,這個存在心裡的動作,讓她勇敢跟孩子表達她的傷心、不解的馬利亞,找到了繼續愛耶穌、陪他長大的信心。
在《家庭是人生的冒險》這本書中,我讀到一段很美的話:「在上帝眼中,即使有衝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當上帝的拯救出現在這個分裂的家庭時,它就是個受祝福的家庭。家是孕育孩子生長的溫暖搖籃,使他能發現自己對世界的使命。孩子會每天成長,逐漸成熟。可是當他們長大時,就要走自己的路,這對父母而言通常是一件痛苦的事。他們必須像馬利亞一樣退一步,給孩子自由。」
在耶穌和父母的衝突中,這仍是一個蒙神祝福的家庭。上帝的拯救出現在他們當中,就在他們因為愛裡沒有懼怕、坦然表達各自心聲的時候;也在耶穌順服上帝創造的秩序,雖不同意父母的責備,仍與父母一同回去,順從他們的生活;甚至滿滿地彰顯在馬利亞願意忍受、承擔那麼多不明白,繼續疼愛、照顧耶穌的行動中。
四、今日,上帝繼續祝福我們仍有衝突的家庭
「親子間永遠都能互相了解的那種理想家庭根本不存在。路加所描繪的聖家庭讓我們看到,在上帝眼中,即使有衝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Magdalena Bogner)
因為愛,所以坦白:直到今天,上帝的拯救仍繼續發生在我們的家庭中。在我們每一次因為愛,冒著不被了解的風險,仍勇敢告訴對方我是誰、我需要甚麼的時候。你的孩子還在努力跟你說話嗎?他不是跟你唱反調,他好在乎你,希望你能更認識他。
因為愛,所以順從:但在我們說出來後,仍會遇到彼此無法完全了解、取得共識的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愛,而順從父母,是我們看見上帝拯救的地方。古倫神父說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根」。我們從父母那裏得到他們包容我們、呵護照顧我們的那一份愛,也得到他們做人處事的哲學。當一個人能尊重自己的根,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才不會斷絕自己的根源,也能真正尊重自己。所以順服父母不是認為父母都對、毫無瑕疵,順服是尊重他們已經為了生下我們、養育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人在自己成為父母後,都更能體諒父母、孝敬父母,原因絕對不是長大了才發現自己的父母有多完美,而是因為更懂得感謝父母已經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因為愛,所以存在心裡:而對於父母來說,在費盡一切心力仍無法了解自己孩子時,因為愛,而存在心裡,就是上帝的拯救繼續發生在我們家庭中的記號。如同前面說的,存在心裡包含看穿、看透及承擔的意思。常常聽見孩子抱怨父母很愛唸,但若將孩子這樣的心聲告訴父母時,父母的反應通常是:「甚麼?說我很愛唸,拜託,我沒唸出來的,比唸出來的多多了,好不好?」那些父母忍在心裡、沒說出來的,就是出於愛的承擔;而存在心裡的動作,也會成為父母看穿、看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更多倚靠神的機會。因為「放手不是放任孩子讓他跌倒,而是把我們所愛的人雙手捧到上帝面前,把我不必、也無法再掌控的事交給祂,並信任祂。當我無法照顧他時,上帝可以;當我不能再保護他時,上帝可以。」
結論
因為愛,所以坦白;因為愛,所以順從;因為愛,所以存在心裡。這三個方法不是律法,也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而是讓我們發現在不能避免的衝突中,上帝仍透過衝突祝福著我們:帶領我們更多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的父母、認識我們的孩子,並將一切我們所不能明白的,仰望交託在完全認識我們、鑒察我們的上主手中。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