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去或等 (Going Or Waiting)

講道內容 講題: 去或等 (Going Or Waiting) 經文: 太28:16-20;徒1:3-8 主講: 蔡茂堂牧師 時間: 二0一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Ⅰ、引言:去或等(Going or Waiting) 馬太福音談「去」的誡命: The disciples went to Gaililee, 使徒們去加利利, to the mountain where Jesus told them...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一位宣教師的心裡話

講道內容 講題:一位宣教師的心裡話 經文:哥林多後書4:7-11,16-18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六月十九日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大家是否會覺得日子實在過得很快,過完端午節後,今年也快過完一半了。今天下午即將舉行周元元牧師就任的感恩禮拜,她將正式就任成為教會的外展牧師,讓我們今天以感恩又喜悅的心情,一起來參與。而六月份也是教會的宣道月,宣道年會禮拜六將登場,說起宣教一定會提到新約中的保羅,在今天講道的開始,讓我們先回想並整理一下對於保羅的認識。 保羅是誰?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嗎?不是。保羅可曾見過耶穌嗎?沒有或有,他有見過復活後的耶穌。他是誰?保羅...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面對面的信仰

講道內容 講題:面對面的信仰 經文:哥林多後書3:9-11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六月十二日 一、前言 上一周,成人主日學保羅書信的課程剛剛結束,很開心有機會與兄姊一起來認識保羅,也一起來思考,保羅所寫的書信,對於當時基督徒面對問題所帶來的影響。還記得,當我們在談律法與恩典的時候,我與大家分享了一個我曾經在兒童電腦補習班授課的經驗。 好多年前,我有機會去兒童電腦補習班當老師,一堂幼兒電腦課裏,滿教室跑的學生,我正在教這些孩子怎麼使用光碟機。說來使用光碟機也不是甚麼多難的動作,但是面對滿課室的孩子,薄薄的光碟機很有可能在學生不經意的粗心中折損。所以我在授課的時候,特別提醒學生們,光碟機打開,一定不可以超過十秒。也因此每次只要有光碟機打開,就可以看到可愛的小朋友,認真數著秒數。有幾次,學生因為時間快超過十秒了,緊張的大叫「老師,時間不夠了,我還沒有放好光碟片,怎麼辦?」我都會耐心的回答「那就先關起來,再打開就可以嚕。」為什麼我不跟他說「沒關係?」因為這樣子會破壞十秒的限制。不過我想,這些孩子,現在都成人了,應該不會有人還受限於這十秒的要求吧。十秒的要求,本來應該是課室管理的一部分,卻在我的教學裏面,成為了機器使用的限制。面對紀錄上帝救贖恩典的聖經,裏面的經文對我們來說,是上帝對我們的限制,還是上帝豐富的帶領呢? 二、聖經中的處境 ...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以受造界為念的門徒

講道內容 講題:以受造界為念的門徒 經文:羅馬書8:17-22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六月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六月的第一個主日,是總會所訂的環境主日。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環保的議題很多,在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影響,不管是食安問題、空氣PM2.5、水汙染、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衝突等。 在此之前,我們先看一本叫做「窗戶」的繪本,整本書中沒有文字,卻有很多線索。作者透過一戶人家的窗戶,畫出一個家庭和周圍環境變化的關係。人和環境間的關係,從自然到都市化,在開發後失去和大自然的連結,最後只能搬到新的地方重新開始。這真的是我們生活中無可避免的處境嗎?或對我們住在台灣的人來說,也不見得能搬到新的地方。 大家可曾想過,我們是一位基督徒的身分,和環保的關係究竟有多密切?我在準備今天的信息時曾花一些時間想過,作為一個牧師,需要對聖經有深度的認識,要認真面對自己內心的屬靈狀況,要在意和人之間的互動及關懷,要關心、拯救世人靈魂等重要的事情,但是否要對於大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投入心力和關切?這似乎沒有直接關係,好像不是必要的選項。究竟基督徒身分和環境保護的關聯強不強?我自己也反思,的確很少在主日講道中談到關於環境保護的主題。因此,今天的信息對大家和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提醒和挑戰,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今天要以羅馬書第8章17至22節這段經文,和大家分享「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的主題,首先從幾段聖經的解釋談起,讓我們從信仰觀念上做些釐清,再來看怎樣叫做「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最後,也要讓我們省思和行動時,有所依據。 二、從對幾段聖經解釋的探討來開始 在我們的信仰中,隱藏著對世界未來的看法,也跟我們看待世界的觀點有關。究竟這個世界只是我們的資源,還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從信仰來說,基督徒常說我們在世上只是客旅、寄居者,有一天要回去更美好的鄉園,地球只是暫住的棲身之地,而這真的是聖經所教導的嗎?將來有一天這世界所有都要毀滅,我們盼望另一個新天新地的到來,若是如此,那基督徒真的不必要太認真看待世界的環境惡化,因為這正顯明末日即將到來的信息。以下讓我們從幾段經文,一起來看聖經的教導。 1.馬太福音第24章1至35節 這段經文是耶穌在受難週時告訴門徒,之後將要發生的事情。其中包括了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攻打,聖殿被拆毀,以及主耶穌第二次再來時所要發生的事情。耶穌說在末日將看見到處有戰亂、飢荒、地震,有假先知出來迷惑人。第29節「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太陽要變黑,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 這些毀滅性的事件,太陽和月亮變為昏暗、星辰墜落和天體震動,看似整個天地宇宙都要毀滅。但這段經文是引自舊約以賽亞書第13章10至13節,以及以賽亞書第34章第4節,從前後文來看,都是指上帝要審判惡人,帶來審判的潔淨之火,為了要除去這些邪惡的人,之後便得到更新,這並不是指完全毀滅之火,來滅掉一切。因此我們從以賽亞書第34章的後半段,作者還提到這事之後還有貓頭鷹、烏鴉住在其中,將永遠得地為業,世世代代住在其間,顯然不是世界的完全毀滅,而是除去惡人的淨化和更新。 而馬太福音第24章第35節耶穌說「天地都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並非指天地真的將廢去,而是為著說明耶穌話語和話語的能力將永在,就算天地都要過去,我的話卻絕不廢掉。而且在這樣的對比語句中,要拿出來和上帝話語的永久性相比的,也是那個不那麼容易被毀滅的「天地」。 2.彼得後書第3章5至7節、10節、13節 這段彼得教導信徒關於主將再來的應許,第5至7節「從太古憑著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藉著水而成的地。藉著水,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而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上帝的話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在挪亞時代,上帝用水淹沒世界,消滅了當時的惡人。而在末日,上帝要用火來審判不敬虔的人,被火燒毀的是那些違背神、阻礙神公義統治的邪惡力量。同樣的,在第10至13節「那日,天必在轟然一聲中消失,天體都要被烈火融化,地和地上的萬物都要燒盡。既然這一切都要如此消失,你們處事為人必須聖潔敬虔,等候並催促上帝的日子來到。因為在那日,天要被火燒而消滅,天體都要被烈火熔化。但照他的應許,我們等候新天新地,其中有公義常住。」這第10節中的燒盡,更好的翻譯是「顯露」或「公開」。換言之,這節的翻譯可以理解為「在那日,天必轟然一聲地消失,所有旁門左道的勢力都將因烈火而除滅,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將顯露出來。」在第5至7節提到挪亞的毀滅,其實經過洪水並沒有徹底毀滅世界,而是洗淨大地,露出原本的面貌,使新的世界可以重新開始,將來也將透過火除盡世界的惡,而將世界「再次更新」。 3.啟示錄第6章12至14節、第21章1至5節、第22章1至5節 啟示錄中第6章12至14節:「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誰來小組?

講道內容 講題:誰來小組? 經文:路加福音5:17-26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一、引言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上週六我剛舉辦完訂婚禮拜,非常感謝大家的祝福,也很感謝許多人到場幫忙。雖然婚禮可以計畫,但結過婚的人都非常清楚,婚禮當天會有許多不可預期的狀況,還好有眾多弟兄姊妹幫忙,訂婚禮拜才能圓滿完成。 我們的人生也有許多無法預期的時刻,如同我的奶奶在幾個月前過世,在她身體狀況好時,全家人以為她可以撐住身體參加我的婚禮,然而掌權的畢竟是上帝,不是人,她還是在兩個多月前離世。 這段期間以來,我特別感受到生命中歡樂與哀傷的時刻是不斷交錯,體會到《羅馬書》中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因為歡樂的時刻身邊有人一起歡樂,會變得更加精采;哀傷的時刻身邊有人一起哀傷,就會比較容易度過悲傷歲月。 二、經文的開場白 就像今天讀的經文,這段經文不只出現在《路加福音》,也出現在《馬太福音》及《馬可福音》,這三卷福音書描述的細節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是在說,有幾個人陪伴一位癱瘓者尋找耶穌,並且一同經歷信仰旅程的故事。 當我們把鏡頭再聚焦一點在《路加福音》,我們看到,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耶穌正在教導人,原來是因為上帝的能力與耶穌同在,讓耶穌可以醫治病人,所以吸引了許多人來到祂的面前,不但耶穌所在的屋子裡擠滿了人,就連屋子外面的空地也沒有位置。這時候,發生一件吸引大家目光的事:有一群人用褥子抬著癱子進前來,雖然擁擠的群眾讓他們一時無法接近耶穌,但這並不攔阻他們往前的決心! 三、經文的分段 癱子軟弱無力地躺在褥子上,望著這群抬他的人,等候他們接下來的行動,這群抬癱子的人或許是急中生智,或許是因為他們給予彼此勇氣,又或許是要讓癱子接近耶穌的渴望已經強烈到一個地步,於是他們立刻發揮創意爬上屋頂、拆了屋頂的一部份,再把癱子從屋頂的縫縋下。這個冒險的行動並非魯莽,而是他們對將要發生的事帶有信心,總之,癱子真的來到耶穌的面前了。 其實不只癱子來到耶穌面前,這些抬癱子的人也一起來到耶穌的面前,經文說「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耶穌看到的不是一個特別勇敢、有信心的個人,他看到的是一組彼此扶持、互相給予力量的人,我們姑且稱這一組人為「癱子小組」,「癱子小組」包括了癱子以及抬癱子的人,想像一下,當抬癱子的人小心翼翼地將癱子從屋頂縋下,癱子可能被屋頂的碎屑弄得灰頭土臉,可能幫忙抬的人還狼狽地跌坐下來,也或許其中有人早先一步落到地板上把人群推開以方便接應,耶穌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畫面,祂看到了「癱子小組」這一組人的信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一種信任遊戲,是要閉上眼睛躺在你隊友的手中,如果你玩過的話可以回想看看:是躺下去的人比較需要信心,還是要接住人的人比較需要信心?我想,面對這樣一個冒險的行動雙方都很需要信心,「癱子小組」中的每一個人也是如此。 癱子需要信心!他這一生中或許嘗試過無數種治療方式但都無效,「再試一次」他這次也這麼對自己說,他躺在褥子上被人們抬著走一段路,再被人從屋頂上縋下,他需要信任抬他的人不會鬆手、不會因為手痠而失誤,他還要相信:這個將要見的耶穌有醫治的能力。 抬癱子的人需要信心!他們帶著癱子來到耶穌面前的過程或許經歷爭吵,像是:誰要走前面、誰要走後面、要放低一點、還是抬高一點、速度快一點、或慢一點、手痠了如何調整位置,途中感受到癱子越來越重、一不小心有人閃到腰了……等。好不容易走到耶穌所在的位置,才發現進不去,必須要馬上想出解決辦法或是放棄,所幸大夥立刻決定拆屋頂讓癱子可以接近耶穌,雖然以色列的屋頂主要是以樹枝、泥塊組成,重建不會太困難,但是他們仍不能預知屋主的反應:會不會被屋主罵、要不要賠償……等,這都是他們要冒的風險,但因為他們相信「最後的結果是值得的」,於是「癱子小組」願意付上代價來行動。 耶穌對於「癱子小組」的第一個回應或許會讓眾人感到疑惑,「癱子小組」是來尋求醫治,但耶穌卻沒有先回應癱子的癱瘓,而是說:「你的罪赦了。」其實,耶穌是行了件他們沒有尋求,但卻是比身體的醫治更為重要的事。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我沒有說這些人是癱子的「朋友」,因為在經文當中,的確沒有一個詞明顯地透露抬癱子的人與癱子之間的關係,他們是朋友?親戚?鄰居?還是完全不相干的人?他們之間相處融洽,還是有過節?無論如何,他們因為相信耶穌的能力而聚在一起。這聽起來有點像是教會的小組、團契,不論我們一開始是因為什麼目的來到教會,因為孤單、想找男女朋友、面對婚姻危機、課業需要指導、借教會場地、有法律的疑問、身體病痛……等,但最終都是因為上帝而繼續聚集,並且上帝看到的需要高過我們看到的需要,他給予我們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他不只要從我們看得見的痛苦釋放我們,他更要從我們生命的核心著手。 所以當耶穌說「你的罪赦了。」不是因為耶穌不看重癱子所在意的問題,只是他先處理癱子的核心問題,祂先赦免癱子的罪,然而最後,耶穌還是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癱子在意的事同樣得到回應,耶穌醫治癱子的癱瘓。 我們也看見「癱子小組」的附近有一組很突出的人物,他們是這段經文唯一發聲的人,當耶穌說:「你的罪赦了」,他們生氣地跳腳指責耶穌說了褻瀆上帝的話,他們是熟知宗教禮儀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尤其遵守與潔淨相關的規條,清楚劃分潔淨的人與不潔淨的人,這件事情是發生於耶穌在加利利傳道期間,但這些文士跟法利賽人除了來自加利利各鄉村,甚至還遠從猶太,以及耶路撒冷來到此地。不過,即使他們大老遠跑來與「癱子小組」同在一個空間,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加入「癱子小組」,他們是群觀望者,當「癱子小組」以信心的行動回應耶穌的救恩,他們卻還在心中議論,並以觀望的態度表達對上帝的不信,他們「看見」恩典時刻的發生,但卻沒有真正「經歷」。 當耶穌問他們:「或說『你的罪赦了』,或說『你起來行走』,哪一樣容易呢?」他們腦中正在搜尋律法的規定,他們想得沒錯,只有上帝可以赦罪,但他們卻沒有認出眼前的耶穌就是那位帶有赦罪權柄的人,可能因為耶穌不夠起眼,又跟這群不潔淨的人在一起,使得他們不屑一顧。 文士跟法利賽人認為耶路撒冷的聖殿才是赦罪的中心,可惜他們當中有人遠從聖城耶路撒冷來,但卻沒有意識到上帝已打破人對潔淨及敬拜的想法,也就是被社會遺棄的人、不潔淨的人也能夠被醫治、被赦罪,並成為敬拜群體中的一份子,敬拜的地方不是固定在耶路撒冷,敬拜的地方是在上帝的同在之處。他們不知道,其實他們自己也就是猶太律法中潔淨的人,可以與不潔淨的人一同領受福音,一同以信心回應上帝、敬拜上帝。 馬丁路德這位促成16世紀宗教改革的神學家,在臨終前的話是:「我們都是乞丐,這是千真萬確。」這位在聖經中讀出恩典,領悟到敗壞的人可以憑信心領受上帝憐憫的神學家,在一生盡頭的體會是「我們都是乞丐」。來到上帝面前,我們甚麼都沒有,只能領受。若是用今天這段經文來理解,馬丁路德所體會的是:「我們都是癱子」,我們只能靠著上帝的大能,憑信心帶著自己的軟弱來領受上帝的赦罪、醫治。當深刻體認到「我們都是癱子」,我們的重點不會定睛在思考「你的罪赦了」與「你起來行走」何者容易,而是會在內心留下喜悅、感激、讚美神的淚水,會認出耶穌是帶有權柄的赦罪者,並在祂的話語中得到醫治與釋放。 4月時,我去了一趟緬甸,也參與了當地華人教會主日禮拜的聚會,因為我有奉獻禱告的服侍,所以被安排坐在教堂的講台上,禮拜當中,外面突然下起暴雨,教會的其中一扇門因為禁不起突來的暴風雨而被吹壞,在講台上的我看見暴雨隨著掉下來的門一併灑進教堂,教堂中靠近門的弟兄姐妹趕緊去處理這扇門,禮拜完,雨也停了,但因為暴雨而來的積水,讓大家必須涉水離開教會,所幸大家已習慣雨季時的天氣,所以都穿拖鞋來做禮拜。看著有汙泥、腳印的教堂,我想到癱子被縋進屋子裡的畫面,屋子被弄壞、弄髒了,屋子內的人一陣忙亂。可能來自台灣都市的我不習慣這樣的髒亂,總覺得有些不自在,我在想,如果今天我淋濕了一身、滿腳是泥濘,我敢走進教會嗎?但我若不能接受自己髒亂地走進教會,是不是表示我也不能接受他人髒亂地走進教會?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說:「我寧可教會受傷、變髒,因為這代表了它真正走上街頭,而不是自我侷限,固守在自我的安全防護網內。」一個不怕受傷、髒亂的教會,才是她被呼召成為的樣子。我們都是癱子,也唯有當我們如同癱子,在上帝的愛中自我接納以及被人接納,我們也才能接納其他癱子,才知道怎麼當抬癱子的人。因為在不可預測的人生中,我們有時是幫助者、有時是被幫助者,有時我們兩者都是。 即便我們都是癱子,在上帝眼中,我們仍是有價值的人,在18節癱子剛出場時,《路加》不是直接稱他為癱子,原文說「有些人用褥子帶了一個『人』,他是軟弱無力的」,他是一個人,只是他身體比較虛弱;而在20節,耶穌對癱子的話「你的罪赦了。」原文是「人啊!你的罪被赦免了。」...